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國學經典讀後感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32W

國學經典讀後感多篇

國學經典讀後感1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值得我們學習。《國學經典》這本書正是中國小生國學啟蒙的一本好書。這本書分行節儉、強自信、講智慧這三個單元,每個單元都由經典要義、故事、生活、實踐和經典誦讀四個部分組成。不僅僅有名家名言,還有貼近生活的人、事,以及一些膾炙人口的著作選讀。其中如“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大家早已耳熟能詳,還有的如“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艱辛”也在民間廣為流傳。這本書使國學之精華更接近人們平時的日常生活,讓中國小生更容易理解,方便記憶,能把聖人之訓用在實處。

讀了這本書,不但讓我懂得了一些做人的道理,行為的規範,更讓我明白了要把這些道理應用在生活中。比如“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就是警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勤儉節約,不要奢侈浪費。又如“恃人不如自恃也”,就是教育我們要從小努力學習,不斷增長自我的知識才能,增強自我的獨立性;漫長的人生道路上,我們不可能總是依靠父母和他人,而是就應自立自強《國學經典》這本書在擴大我們的閲讀量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地塑造着我們的思想、行為。,讓優秀的國學經典始終伴隨着我們健康成長,讓我們以自我的實際行動傳承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並使之發揚光大!從國學經典中感悟師德春秋時期的孔子,是中國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説的創始人,更是中國人的精神偶像、中國文化的代表。中國人因為孔子而驕傲和自豪,外國人因為孔子而研究中國,“孔子學院”於是成為許多國家研究中國的歷史和現實,尤其是研究中國的古人和今人的學術機構。孔子的經典語錄集《論語》,因其在古代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發揮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對其推崇備至,不僅僅影響着這天中國人的思想,更是成為外國學者甚至政治家研究的經典之作。可見,《論語》之影響深遠而巨大。

我們這天再來捧讀《論語》,其現實好處究竟在哪裏?北師大教授于丹作了最精要的回答:“《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論語》就是教給我們如何在現代生活中獲取心靈快樂,適應日常生活,找到個人座標”。因此,《論語》能夠作為我們個人尤其是作為教師的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指南。

一、修身養性,德行人生

《論語》中關於修德的言論,最具概括性且易於遵循的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益者三友,損者三友”,“益者三樂,損者三樂”。孔子認為:血氣未定的年少之時,不要沉浸於女色;血氣方剛的成年時期,不要與人爭鬥:而到血氣既衰的老年,不要貪得無厭。一個人遇事不要主觀臆測,不要盲目武斷,不要固執己見,不要自以為是。孔子還認為,和正直,誠實守信,博學多才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而和諂媚的人,虛偽陰險的人,花言巧語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同時他還認為,如果以適度的禮樂來節制自我,以稱道別人的好處,以擁有很多賢德的朋友為快樂,對人是有益的,而以驕奢淫逸,遊蕩忘返,宴飲為快樂,對人則是有害的。這些言論,簡潔明瞭,教人自我警醒,讓人持守美德或教人棄去偏執。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把這幾句話牢記在心,時時警醒自我,就應説在修身行事方面就不會有大的過錯了,作為教師,為人師表,更是要牢記不忘,並依此行事,真正做到身正為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許多人過分地強調物質利益的追求,因為種種原因而使得人們的利益主體多元化,於是,人們的價值觀也呈現多元化,而作為教師承擔着教書育人的職責,肩上的擔子千斤重,一頭挑着學生的此刻,一頭挑着國家的未來,務必給予學生的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引導,教育學生為民族的復興而不懈努力併成為國家的棟樑。而要到達此目的,教師自我首先要有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

人生觀,因此,教師務必修身養性,經得起各種不良現象的誘惑。

二、勤於好學,終身不懈孔子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強調學生就應勤於讀書求知,探究學問。

在《論語—先進》中記載孔子反對子路使子羔去做費邑之宰,因為子羔尚未成學,年紀尚輕。孔子認為,研習古代典籍是成就事功的必備條件,決不能忽略不顧。否則,一味埋頭蠻幹,難免會有差謬,也就是説,學習前代經典有益於涵養學生崇高的道德品質,孔子指出:“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即詩能感發人的意志,陶冶人的情操,使人向善;禮能規範約束人的行為,使人能夠單立於世,而音樂能夠薰染人的心魄,使人德行圓滿。總之,孔子認為學文能夠涵養完美的人格,所謂君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這些完美的品質,都應當歸功於學文時潛移默化的力量。這些觀點和思想,我們這天要認真總結和借鑑。一是我們不僅僅要傳授給學生以知識,更要注意培養他們的品質,即堅持教書育人是每個教師的職責。二是教師自身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充實自我,讓讀書成為習慣,終身不懈。《論語?述而》中説“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意思是説努力學習而不感到滿足,教誨別人而不感到厭倦。縱觀《論語》全篇,孔子那裏的誨人不僅僅指教誨他人以知識,還包括教

誨他人為人處事的態度。作為教育先祖的孔子,可謂教書育人的典範,孔子從而立之年開始教授學生,而且持久不渝,終生以之,他一生“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這是中國教育史上的佳話,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蹟。孔子的教育事業獲得了極大的成功,除了他的“誨人不倦”的態度,還有就是他“因材施教”的方法,在教育方面,孔子最偉大的口號是“有教無類”,它打破了階級的差別,年齡、貧富、貴賤等界限,學生中長幼老少者有之,富貴貧賤者有之,但孔子卻把他們調教得各有專長,各有成就,構成了一個和諧的團體,在孔子周遊列國的十四年間,師生間同甘共苦,相濡以沫,沒有因為困厄而變心從俗,這是十分難能可貴的。在《論語?先進》中有一段場景,令人感動,對於我們很受啟發。子路、曾皙、冉有等弟子侍坐在孔子身旁,孔子和他們坦誠自然交談,孔子啟發他們:“如惑知爾,則何以哉?”弟子們於是很自然地説出真心話來。子路魯莽率直,公西華謹慎持重,曾皙灑脱悠然,無不顯示了個人不一樣的才性、抱負和願望,孔子於是據此對他們做恰切的指導

那裏給我們的啟示有:一是要有終生從教(至少是從教期間)無怨無恨無悔無倦,充滿激情,始終如一,熱愛教育的情感。二是要平等地對待每個學生,不分城鄉、幹羣、貧富,男女等因素,對他們的態度要一樣。三是教法要靈活,要因人而異,量體裁衣,做到具體狀況具體分析,包括表揚、批評、要求等,否則,難以收到理想的效果,甚至產生師生隔閡,仇恨的心理。我曾寫過一篇文章,《批評學生要講辯證法》,發表在中學政治教學參考上。我認為較好地體現了因材施教思想。

三、修己治人,仁愛至上

孔子無論談“修己”還是“治人”,最終歸依還是人生道德。孔子所重視的德行,所包括的範圍甚廣,而這些都可用“仁愛”來總括。“仁愛”是孔子所樹立的最高的人生道德理想。在《論語》中有一百多次提到“仁”,雖然具體語境的差異各不相同,但所指都是一種道德的修養境界,是一切德行的總和,孔子提出“仁愛”,是對人的情感、情操、修養的重視。“巧言令色,鮮矣仁”!那些脅肩諂笑,趨炎附勢,出於利慾誘惑而屈己的人的行為不是“仁”。何謂“仁”?“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仁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孔子認為恭敬就不會招致欺侮,寬容就能得到多數人的擁護,守信就會得到人們的信任,機敏就會取得成就,而慈善就容易調遣別人。這就是孔子認為的“仁”的五者能行天下的理由。當然,孔子關於“仁”的言論還有很多,但就教師的為人準則,只此幾點,我認為就足夠矣。可見,孔子仁德思想的深遠影響。

一是教師不可培養“巧言令色”者,而要培養有獨立個性,執着追求,寬容他人,忠於祖國,有益社會的人。二是教師個人的為人處事態度,對他人要“恭敬”,只有恭敬地對待他人,才能少生矛盾和誤會,甚至糾紛,才能和他人和睦相處,才能持續充沛的精力思考自我該思考的問題,來做自我該做的事,提高辦事效率。三是教師要誠信做人,“信則人仁焉”。教師的職業不一樣於其他職業,它要求教師要為人師表,因此,教師在與人打交道過程中,必須要講誠信,否則,你就會失去影響力,號召力,有損自身的形象,尤其是在和家長、學生打交道時,事先必須要認真思考,不能做到的不要承諾,已承諾的要準時按要求兑現,包括我們對學生的獎懲,對學生的要求等。四是教師對學生的態度要慈善,“惠則足以使人”,慈善,在我看來,就是關心、關愛、關懷學生,這種關心、關愛就應是全面的,不僅僅是學習方面,還有生活方面,情感思想方面,不僅僅是大事情,而就應體此刻細微處。有老師抱怨,學生不聽話,不好管,我們就應反思自我,給予了他們多少愛,多少關心,不然,怎樣不能“足以使人”呢?五是對待家長和學生要寬容,教師觀念要改變,不能居高臨下地要求和訓斥家長和學生。首先要明白,沒有了學生,教師的位置也就不存在

了,存在的教師也就沒有好處了,再者,我們要換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你作為家長的時候理解其他老師“教育”時的情緒是不是很好。第三,我們的學生都是未成年人,思考問題不可能每一件都很成熟,既使是成年人也不可能做到,“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當我們發現學生缺點和錯誤時,要有寬容的態度,善意地指出並引導他們改正,日後他會終身不忘,感激不盡,尤其是不能以當年老師“教育”我們的錯誤方法去教育自我的學生,更不能夠野蠻的“出於好心”的違法方法去教育學生。這樣只能是“不得眾”,甚至是斷送自我。

總之,孔子《論語》是中國古代的經典之作,幾千年來影響着中國,在今後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我們要不斷地研究《論語》,體會《論語》的精華思想,並以此來指導我們這天的教育教學,讓中華古老的文化精粹,開出豔麗的花朵,結出豐碩的果實。

易中天説,集結《論語》的孔子,是中華民族的孔子,是大眾的孔子,是人民的孔子,也是永遠的孔子。我們作為教師,因為孔子而自豪。

教師的工作平凡,教師的職業崇高,教師的職責重大,教師的使命光榮,教師的報酬微薄,我們要有一顆平常心孜孜不倦地追求,去做好我們每一天該做的事情,在平凡的崗位上實現我們不平凡的人生價值。

國學經典讀後感2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歷史的滾滾長河,民族的浩瀚星空,人生的坎坷歷程,無不浸透着中華文化的精神。於是,千百年中國傲立於東方,歷史長河金鯉化龍,浩瀚的廣宇羣星燦然,炎黃挺起五嶽的脊樑!“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是杜甫吟唱的盛唐清韻;“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是辛棄疾吶喊的兩宋悲歌;“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是譚嗣同面對民族衰微的浩然肝膽! 《論語》,它告訴我們做人要守住內心的寧靜。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保持內心世界的寧靜,是一種修養,一種智慧,一種境界,也是成就事業獲得幸福快樂的必要條件。只有一個內心寧靜的人,才能在紛繁複雜的世界面前看得深,看得遠,才能使自己的思維閃爍出智慧的光輝,才能把自己的人生看得更透徹、更完整。 曾經,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天,一個工人在倉庫搬運貨物,一不小心把手錶弄丟了,到處找不到。後來同伴也加入了尋找的行列,大夥兒翻箱倒櫃,仍然一無所獲,只好沮喪地回去吃午飯。這時候,有個小男孩偷偷溜進倉庫裏,沒費多少力氣和時間,很快就把手錶找到了。人們詫異地問他是怎麼找到的小男孩回答道:“我只是躺在地板上,保持安靜,馬上就聽見手錶的滴答聲了。”偌大的一個倉庫,要找一隻小小的手錶確實不大容易。但是那麼多人辦不到的事情一個人辦到了,大人辦不到的事小孩子卻辦到了。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得到啟示:人生在世,理想、志氣、勇氣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沒有一點靜氣,整天慌慌張張,浮躁不安,也是成不了什麼大事的。

國學經典讀後感3

國學經典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精髓;是華夏沃土燦若晨星的瑰寶;是一根堅韌的紐帶,將形形色色的中華文明之珠串連在一起。亙古歷今,經典名句滋潤了一代又一代華人的心靈,炎黃子孫在“經典”的搖籃中孕育。 我國最著名的國學經典是“四書五經”——《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為四書;《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為五經。《四書五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載體,更是中國歷史文化古籍中的寶典。儒家經典《四書五經》包含內容極其廣泛、深刻,她在世界文化史、思想史上具有極高的地位。 《論語》主要講述記錄了孔子的言論和做人的準則與學識的方法;《孟子》主要講了孟子與其他思想家的爭辯和對弟子的言傳身教;《大學》主要講了弘揚光明的品德;《中庸》主要講了怎樣修養人性;《詩經》中主要記載了各種詩詞曲樂;《尚書》是一本歷史典籍;《禮記》是一本門類雜多的典章制度書籍;《周易》主要講了古時的八卦之術;《春秋》主要記載了魯國的編年史。 作為一個國小生,我不僅僅要學習現代的文學,更應該繼續領略和發揚古代的經典文學,使華夏的精髓得以保存。國學經典用記敍語言的方式引導着華夏人民做人處事的方法與歷史的傳承,讓人們學會怎樣將書本上的知識運用到實際中。不説將“四書五經”、“四大名著”等文學寶典一一記之,但你心中也必須存有一盞指引你嚮往社會與生活的“明燈”,如果你沒有,那你就是一位盲目前進的徒行者。所以無論你性質如何也應該擁有一盞“明燈”。 而“明燈”出現的唯一途徑就是——探索國學經典的奧祕與神奇,併發揚它,使它得以保存。

國學經典讀後感4

《國學經典》這本書在擴大我們的閲讀量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地塑造着我們的思想、行為。,讓優秀的國學經典始終伴隨着我們健康成長,讓我們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傳承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並使之發揚光大! 國學是我們中華民族豐富的傳統文化瑰寶,傳承國學有利於提高民族的文化素質,使人們共享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接受教育,提升境界。現在就請你跟着我們一起進入這詩歌的世界吧! 通過誦讀國學經典文章,讓我在這很美好的春天裏感受別一樣的情懷。古代的詩人們也寫了不少讚美春天的詩呢!我知道不少呢!比如説《詠柳》、《早春》等等。《詠柳》這首詩抒發了作者對於春天的讚美之情,借柳樹來抒發春天的美。其中“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這句是把二月的春風比作了剪刀,多恰當的比喻啊! 我不僅瞭解了春天的詩歌,而且也學到了不少夏天的詩歌呢!就説《小荷》吧,詩人把初夏到來的時候寫的惟妙惟肖。荷花剛開始的時候在詩人筆下變得更美了。“小荷才露尖尖角”就是荷花剛剛開的時候樣子。 夜晚來臨,月亮也隨之出來。讓我們來看看詩人中的月亮是怎樣的吧。《中秋月》、《關山月》這些都是描寫月亮的詩歌。讓人感覺到空中皎皎明月的美麗。 總之,詩歌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意識絢麗的奇葩,他的無窮魅力值得我們長久而深入的探究。

國學經典讀後感5

有一本書,如林間清風般拂醒人的善念;有一本書,似山澗泉水般不斷滋潤着我們的心田。它,告訴我們許多人生的哲理,它,對我們詮釋無數做人的道理。這本書便是國文經典——《論語》。

品讀《論語》是一種精神境界的提升,那小小書上的每一個字都是孔子以及他的弟子用心去篆刻上去的,裏面凝結了他們一生的心血,帶給人一種心靈上的寧靜。

《論語》一共短短二十篇,寥寥數萬字,卻出現了一百多遍“君子”。孔子不也正是這樣的人麼?他對學生們以身作則,不由半點虛假,遊説列國。《論語》中還特別利用季氏之類的小人來襯托出“君子”的高大。於是,“君子”成了《論語》中的主角。到底怎樣才算“君子”,這是《論語》中主要探究的問題。古人將“梅、蘭、竹、菊”代表君子,這表示“君子”需要有堅韌不屈的精神以及傲視萬物的氣魄,這也是《論語》中主要推揚的精神。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士”也可以理解為君子。正如上面所説,“君子要有堅韌不屈的精神。”君子不能不堅強剛毅,要有遠大的抱負和理想,不能只對眼前的小小成功沾沾自喜,人生的道路還很遠,責任還很重。但是將“仁義”作為自己的責任,會感到無比快樂。“君子”正是如此,往往將仁義作為自己的原則,一直向前,不論路途多麼艱難,絲毫不退縮。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就説明了君子和小人的不同點就是他們所選擇的路不同。“君子”為了道義而奮鬥,小人卻只貪圖個人利益,甚至不惜私下用一些陰謀詭計來奪取自己想要的,根本不在乎別人;而君子則為天下眾生着想,用正義服人。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這一些“小人行徑”,在“不知不覺”的財富中塞滿了自己的腰包,卻還説自己“為官清廉”,這是精神上的不道德。

子曰:“君子先行起言而後從之。”君子在沒有做成事情前,不會誇誇其談,而在做了之後也不一定會向世人説是自己做的,“君子”不會向大家誇耀自己的成功,而想着繼續努力,這不也是我們應該學習的精神嗎?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這句話告訴我們:一個真正的君子不是從光鮮的外表和花言巧語來分辨的,而是應該看他的行動。他認為:“君子應吶於言而敏於行。”君子把自己所想所説付諸行動,用行動來證實。語言不重要,畢竟行動才是語言的火花!

“君子”是《論語》中的主角,而我們應該立志成為君子,將這個主角在我們生活中延續下去!

國學經典讀後感6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而國學又是中華文化中的瑰寶,學習國學,讓我們領悟其中的精髓,並學以致用。

記得《論語》中有一句話是“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就在幾天前的一個傍晚,我寫完作業在院子裏玩。這時,郵遞員送來了我們家訂的報紙,我拿起報紙跑回家,開始翻看。翻着翻着,我被一則文章吸引住了,文章的大體資料這樣的:一對母子在逛商場出來的時候,母親很不經意的把一個礦泉水瓶扔到了路上,孩子看了看母親説:“媽媽你把那個瓶子撿起來扔進垃圾桶裏吧!”媽媽聽了,不以為然地説扔小瓶子沒事的。”而那個孩子卻不這麼認為,他跑過去,撿起瓶子扔進了一個離那裏很遠的垃圾箱裏。讀完這篇文章,我合上報紙,思緒萬千:“一個那麼小的孩子就有如此強的環境保護意識,而一個大人卻沒有。”“五城連創,人人有責”你看,我們的城市美容師――環衞工人,一天天起早貪黑的工作,目的就是為了堅持城市清潔。一方面,我們要尊重她們的勞動,另一方面,城市的衞生也要我們所有人都來堅持。我們都應當有文中孩子那樣的思想品德,要從自我做起,從細節做起,貴在堅持。

《三字經》裏有一句話“香九齡能温席”這句話的大概意思是黃香九歲裏的冬天,每一天晚上都用自我弱小的身體替父親把那冰涼的被褥温暖過來之後,自我才去睡覺。而我們這些新世紀的“小皇帝”們,在家裏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過着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無憂無慮的生活。無論做什麼事總是想讓別人替自我做,而自我不想動手,更不用説去幫忙別人了。學習了黃香温席以後,我們要改變自我的做法,做些自我力所能及的事情,多關心體貼別人,多給別人一點愛,因為愛是信任,愛是承擔,愛是分享,愛是榮耀。

學習國學,我們學會了怎樣做人處事,懂得了感恩,我愛國學,更愛中華文化。

國學經典讀後感7

最近學校給我們推薦了一本書名叫《國學經典》。我雖然才讀了一半都不到,但我深感受益匪淺。

《千里送鵝毛》這個故事是《國學經典》裏的第二個故事,它説得是在唐朝時,雲南一少數民族首領為表示對唐王朝的擁戴,派特使緬伯高向太宗貢獻天鵝。緬伯高在過沔陽河時,他想給天鵝洗個澡,從籠子放出來時,天鵝展翅飛向天空。緬伯高伸手去抓,只抓住幾根鵝毛。禮物飛走了,緬伯高想了一個辦法,將一個精緻的綢緞小包敬獻給了唐太宗。太宗一看,是幾根鵝毛和一首小詩。詩曰:“天鵝貢唐朝,山高路途遙。沔陽河失寶,倒地哭號啕。上覆聖天子,可饒緬伯高。禮輕情意重,千里送鵝毛。”唐太宗莫名其妙,緬伯高隨即講出事情原委。唐太宗連聲説:“難能可貴!難能可貴!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

這個故事深深的打動了我,它讓我明白了,做人應該誠實守信,象緬伯高那樣,天鵝飛走了,只剩下鵝毛,就誠實的將鵝毛敬獻給了唐太宗,送給別人的禮物,重要的是情意,而不是禮物本身。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真誠相待,要想別人真誠待你,你就應當首先主動真誠的去對待別人。你怎麼待人,別人也會怎樣待你,你與人為善、真誠待人,別人通常也會如此待你。就如莊子在《莊子。漁父》中寫到“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

國學經典讀後感8

“國學”,顧名思義,中國之學,中華之學。有幸學過《國學經典》之後令人博雅情趣,開闊視野。讀的是中華文化精品,領略的是人類文化精華,重温的是文化精髓,堅定的是中華復興的信念。雖然裏面節選的一些經典名著各篇的經典段落語句,但讀過之後有一種想讀原文原篇的慾望。

該書中《論語》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荀子》中的“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務焉。”等等,都是家喻户曉,耳熟能詳的經典語句。有的名著,在學生時代老師已講解過,由於當時未認真理解記憶,許多知識已忘記得差不多了,但學習《國學經典》之後又讓我重温了這些名著名篇,更讓我去較深入瞭解了與之相關的資料。

透過查閲資料,我明白國學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其中的代表是先秦諸子,先秦諸子的思想及學説對中國的傳統文化具有深遠的影響。它們構成了兵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儒家思想及道家思想等。這些思想從各個不一樣的方面論述如何治理國家。對歷朝歷代的統治者都有很深遠的影響,慢慢構成了中國的傳統文化觀念。國學是中國傳統文化與學術,包括了醫學、戲劇、書畫、星相、數術等等。國學以學科分,應分為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版本學等,其中以儒家哲學為主流;以思想分,應分為先秦諸子、儒道釋三家等,國學以《四庫全書》分,應分為經、史、子、集四部,以國學大師章太炎《國學講演錄》所分,則分為國小、經學、史學、諸子和文學。

於是我找出《四書》認真閲讀,瞭解到在南宋光宗紹熙元年,著名理學家朱熹將《禮記》中的《大學》、《中庸》兩篇拿出來單獨成書,和《論語》、《孟子》合為四書。《四書》不僅僅保存了儒家先哲的思想和智慧,也體現了早期儒學的軌跡,藴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資料,是儒學認識論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在中國思想史上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它的主旨是教人如何做人,

告訴我們做人的尊嚴、人格的力量、人生的價值與好處。它是一部能集中體現中華民族的精神氣質、道德情感和價值觀念的國學經典。能夠説讀《四書》,對我們回顧歷史、總結過去、開拓未來無疑大有裨益。

其中,《大學》是一部重要的儒家經典,也是我國封建社會中後期科舉考試用書之一。書中提出了:“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到善”闡釋了“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冶國、平天下”等修身養性的八項途徑。

而《中庸》是中國古代討論教育理論的重要論著,對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它主要闡述“中庸之道”,教育人們自覺地進行自我修養、自我監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我培養成為具有理想人格,到達至善、至仁、至誠、至道、至德、至聖、合外內之道的君子,共創“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孔子》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纂而成,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它較為真實地記述了孔子及其著名弟子的言行,體現了孔子關於“仁”、“禮”的核心資料。資料涉及如何做人、君子人格的塑造、學習、教育、務政、治國與安邦等多方面的資料。

《孟子》是記載孟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它發展了孔子關於“仁”的思想,提出仁政主張和“民貴君輕”的民本主義思想,發揮了天人合一的世界觀和性善論的倫理觀,記載了孟子游説諸侯及推行仁政的事蹟,對後世有十分深遠的影響。

《四書》在《論語陽貨第十七》有一段文字,原文為:子曰:“由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對曰:“未也。”“居!吾語女。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直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意思為:孔子説:“仲由!你聽説過六種品德和六種弊病嗎?”子路回答:“沒有。”孔子説:“來坐下!我告訴你。喜好仁德卻不喜好學習,弊病是容易被人愚弄;喜好聰明卻不喜好學習,弊病是容易放蕩不羈;喜好信實卻不喜好學習,弊病是拘於小信而賊害自我;喜好直率卻不喜好學習,弊病是説話尖刻刺人;喜好勇敢而不喜好學習,弊病是搗亂闖禍;喜好剛強而不喜好學習,弊病是狂妄自大。”

那裏所談的六種品德和六種弊病,古成語稱為“六言六蔽”。仁、智、信、直、勇、剛都是好品德,都是我們就應喜好好而加以修養的。但是,如果不透過學習而明白事理,把握其實質,便很容易偏執一隅,造成危害,從而由“六言”(六種完美的品德)變成“六蔽”。這種事例,無論是在歷史上還是現實中都是很多的。就以春秋時期為例,宋國和楚國在弘這個地方開戰,楚軍正在渡河時,宋軍中有將推薦衝鋒過去消滅楚軍。可宋襄公為了表示“仁”,説是“不鼓不成列”,要等楚軍完全渡過河列好陣以後才開戰。結果宋軍大敗,宋襄公自我也因傷腿而送了命。這是“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的典型。此外如著名的“東郭先生與狼”的寓言故事,實際上也是説的“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的道理。東郭先生對狼講仁慈,講信用,結果反而害了自我。這些教訓都是十分深刻的。推而廣之,“六言六蔽”實際上就是反對教科文,反對本本主義,反對理論脱離實,而主張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通權達變,掌握精髓和實質。這是要我們個性加以注意的。

《大學》中又有一段文字,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謂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之本,此謂之至也。

古時候想要把彰明的天賦從個人推廣到天下人,先要治理好自我的國家;要治理好自我的國家,先要整治好自我的家族;要整治好自我的家族,要先提高自身道德修養;要提高自身道德修養,先要端正自我的內心;要端正自我的內心,先要使自我意念真誠;要使自我意念真誠,先要招致自我的良知;要招致自我的良知,先要摒除物慾的矇蔽而後才能政治自我的家族,整治自我的家族而後才能治理好自我的國家,自我的國家治理好才能天下太平。從天子到平民,都是要把修養自身道德作為根本。一個人自身的道德修養敗壞,卻要他整治家族、治理國家、使天下太平,那是從來也沒有過的。這就叫做知根本,這就叫做良知到來。

在這段文字中提出了修身養性的重要性,在《大學》中還有一段話闡明瞭這個關點,“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闢焉,之其所賤惡而闢焉,之其所畏敬而闢焉,之其所哀矜而闢焉,之其所敖惰而闢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此謂身不修不能夠齊其家。”

意為:所謂整治自我的家族在於修養自身品德,是因為人們對於自我所親愛的人往往會偏愛,人們對於自我所厭惡的人往往會偏惡,人們對於自我所敬畏的人往往會偏敬,人們對於自我所同情的人往往會偏護,人們對於自我所輕視的人往往會偏輕。因此喜歡一個人而明白他的'缺點,厭惡一個人而瞭解他的長處,這樣的人天下少有。所以有句俗語這麼説:“人們不明白自我孩子的缺點,就不明白自我禾苗的茁壯。”這就是説不修養自身品德,就不能夠整治好家族。

文字雖然闡述的是修身齊家之義,但是更深刻提出了人務必克服感情偏私問題。在一個大家庭中,對於所有的家庭成員都能心存公正而一碗水端平,使長幼親疏之間、姑嫂妯娌之間同心協力、和和睦睦,是很難辦到。所以,要想整治好家庭,務必提高自我的道德修養,無偏見,無好惡,待人公平、公正,一視同仁。由此可見,“克服感情上的偏私”對一個人來説是多麼的重要。作為一名老師,這種品質顯得尤為重要,每位老師就應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位學生,不能因為誰的家庭富有、地位高低、孩子模樣好壞等作為喜歡或厭惡他的標準,這樣才不愧於“靈魂工程師”的稱號。

從品讀、學習《四書》中明白了做人的尊嚴、人格的力量、人生的價值與好處,感謝《國學經典》,因為有了它,讓我的生活不再單調乏味,讓我受到一次心靈上的洗禮,它真是一碗心靈雞湯。

國學經典讀後感9

《國學經典》是一本傳揚中國經典文化的書籍。書雖然小,其中的知識和道理可真不少。

比如在經典要義這一章裏有許多名言警句,“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句話的意思是:明白就是明白,不明白就是不明白,要如實回答。所以我們不明白的就是要説不明白,好請教別人,“萬物之生意,最可觀。”這句話的意思是:萬物的生長意境是最值得觀賞的。我們應當多去觀賞一下各種動植物的生長狀況。“知者樂水,仁者樂山。”這句話的意思是説:水是靈動的,代表了變通,比喻聰明的人;山是沉穩的,代表了沉靜,比喻仁德的人。

比如,在故事這一章裏,許多故事都帶着大大小小的道理。《曾子殺豬》這個故事是説人要誠實守信,不要去欺騙別人。我們也千萬不要從小養成了欺騙別人的壞習慣。《網開三面》這個故事主要説了我們要學會寬容別人,如果我們寬容了別人,以後別人就會幫忙我們。《子罕睦鄰》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懂得謙讓。因為,謙讓了別人,別人就會敬重你。

讓我們一齊來誦讀《國學經典》吧!讓優秀的國學經典始終伴隨着我們健康成長。

國學經典讀後感10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共二十篇,成書時間大約在春秋戰國時期。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為後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資料。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這兩句話的意思是:子貢問他的老師説:“有什麼話是可以終身奉行的嗎?”孔子回答説:“那應該是“寬恕”了吧!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強加給別人。”從中我們可以體會到孔子主張“以寬恕之心待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成了千百年來流傳的佳句,表明了孔子儒家之道“仁”的學説的一個方面,也是談思想品德修養,強調“修己”。 同學們,要知道有一顆感恩的心,一顆懂得去“寬恕”的心是多麼重要,這樣博大的胸懷,自然也會給其本身帶來幸福。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設身處地為對方想想,易地而處之,自己想想,看看對方對待自己,自己又不怎麼對待別人的,總可以找到自己不足之處,而這些不足之處還必須改正。很多事,看開了,自然就不會去怨天尤人了。 孔子因材施教,對於不同的對象,考慮其不同的素質、優點和缺點、進德修業的具體情況,給予不同的教誨。表現了誨人不倦的可貴精神。北宋政治家趙普曾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説。它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此書在中國古代社會所發揮的作用與影響之大。 孔子是中國偉大的思想家,他的精神時刻都在激勵着我和我們要不斷的進步,做一個不同於平凡的人,為實現這一目的,發奮圖強,自強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