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精品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7.56K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精品多篇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 篇一

《相約星期二》這一書名在眾多推薦書目中引起了我的注意,帶着些許輕鬆的氣味。於是也沒多瞭解便從網上購買回來了。拿到書,題目下還有一行小字:一個老人,一個年輕人和一堂人生課。於是便猜想應該是一個老人與一個年輕人相約每個星期二探討人生這一話題吧。帶着這樣的猜想打開書頁,簡介讓我更進一步瞭解到這是怎樣一個老人,帶着怎樣的狀態怎樣講述着人生這堂課。而餘秋雨先生娓娓道來的序言讓我又多了層感動。人生不是用來研究的課題,而是每個人活出的精彩,無法炮製,無法重來。莫里·施瓦茨,一個社會學教授,一生奉獻於教育,在與世長辭前不忘傾其所有,與自己曾經的得意門生,也就是本書作者米奇·阿爾博姆探討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等多個話題。學生將其整理成文,也給我們讀書人上了一課。

這堂課每個星期二上,吃了早餐後就開始,課的內容是討論生活的意義,是用老人的親身經歷來教授的。老人遭受着病痛的折磨,生活一日日無法自理,為何還要接受電台採訪,還要每個星期二和學生探討這些話題?我在書中讀到這樣一段文字:老人(本站☆)知道自己的時間不多了,他問自己:“我就這樣枯竭下去直到消亡?還是不虛度剩下的時光?”他的決定是要把死亡作為他最後的一門課程,作為他生活的主要課題。他可以讓別人去研究,可以成為一本人的教科書。老人的身體一日不如一日,但他的腦子卻仍活躍地思維,他要證明一件事:來日無多和毫無價值不是同義詞。帶着一絲傷感,多了一份好奇與期待,我繼續往下讀,去聆聽這位老人的教授。

幾乎是一氣呵成地讀完了這本書,我的腦中充盈着兩個詞:愛和坦然。愛貫穿着老人的一生,他説:“你要使生活有意義,你就得獻身於愛,獻身於你周圍的羣體,去創造一種能給你目標和意義的價值觀。人生最重要的是學會施愛於人,並去接受愛。”老人患病前制定了一個名叫綠屋的計劃,為貧困的人們提供心理治療。他博覽羣書為他的課尋找新的思想內容。他走訪同事們,與畢業的學生們保持聯繫,給遠方的朋友寫信。他情願花時間去想想口福和賞玩自然,而從不浪費在電視喜劇或週末電影上。他建立了一種人類活動的模式——相互交流,相互影響,相互愛護——這一模式充實着他的生活。這更是他施愛於人的表現。而病後,他也毫不避諱地接受他人的關愛。老人對愛的理解和詮釋,對生活的珍惜和和時間的利用,讓我備受感染。而他對於死亡前的那份坦然,更讓我汗顏。他欣然的接受生老病死,誰都必須經歷這一關,那你是選擇在病痛折磨中慢慢死去還是抓住最後的尾巴再精彩一回呢?老人選擇了後者,他到最後一刻還要去奉獻出一份力,去啟發身體健康而內心迷茫的人們。莫里説:“拒絕衰老和病痛,一個人就不會幸福。因為衰老和病痛總會來,你為此擔驚受怕,卻又拒絕不了它,那還會有幸福嗎?”那麼面對這個讓我們無法拒絕而又害怕的時刻,我們該怎麼辦呢?莫里的答案就是:與生活講和。一個平靜而有震撼力的結論。他認為:“死亡是一種自然,人平常總覺得自己高於自然,其實只是自然的一部分罷了。那麼,就在自然的懷抱裏講和吧。”他繼續説到:“只是當你還健康的時候,你應該發現你現在生活中的一切美好,真實的東西。當我應該是個孩子時,我樂於做個孩子;當我應該是個聰明的老頭時,我也樂於做個聰明的老頭。我樂於接受自己賦予我的一切權力。我屬於任何一個年齡,直到現在的我。我不會羨慕你的人生階段——因為我也有過這個人生階段。”環顧我們周遭,青年人揮霍青春;中年人攬鏡自悲;老年人追悔過往……這一切都是在浪費有限的生命而已,我們真正該做的就是用心去感受不同階段、不同環境下所有美好事物,就算衰老已經在不遠處等着你,就算病痛已經纏上了你,你都有權力去享受快樂和幸福,而不是誠惶誠恐地度過餘生。

讀完這本書,不再是看題目時的輕鬆了,而是覺得在輕鬆的同時還要加上一份沉重些的思考。輕鬆的是要學老人面對人生的態度,坦然的接受順境或逆境,生老病死。沉重的是這樣一位老人慢慢離開了我們的視線,沉重的是我們該如何正確地去看待死亡,去看待人生的一次次的抉擇。如何才能像老人一樣活出那份豁達,也無私地去奉獻一生。

《相約星期二》的讀後感 篇二

莫里教授對於死亡並不恐懼,他認為正正因不知道哪天會死,因此才要趁活着的時候珍惜生活,要準備好迎接死亡。死亡是必然的,它不會正因你想逃避就離開,世間的萬物註定要死的。“相愛或者死亡”是莫里教授最喜愛的句子。家庭不僅僅僅是愛,還告訴別人有人守護着你。這是金錢、名利所不能給的。不必羨慕別人所擁有的,正因你也會得到。在莫里教授看來,這世上的人都樹立了錯誤的價值觀,大多數人被灌輸錢越多越好,越多越好。有些人會用物質的眾多來代替自己缺少的愛。但事實上,物質的東西是無法代替愛、善良、温柔或朋友間的親情。當你擁有巨大的財富時,你失去了那些財富無法帶給你的情感,最終你將孤單一人,直到死。原諒,世上的很多遺憾的事情,就是人們無法原諒對方。有的時候,原諒對方,就是原諒自己。正因你可能會正因無氟原諒他人而抱憾終生,這時,你就會埋怨自己當初沒有原諒他,因此原諒對方就是原諒自己。有時候,人缺少的就是放下已經過去的事的勇氣。最後莫里教授離開了人世,但他留下來的那些觀念值得人深思。或許我們該像老教授那樣豁達的應對人生,釋懷人生,放下那些追究名利、金錢的思想,但真得能做到的人又有多少呢?(這就是真正的幸福並不是物質多少帶給我們的原因!)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 篇三

如果一個人被告知,自己人生只剩下短短几個月甚至更少時,他會如何度過這段時光?

我的答案:“起來,吃飯,治療,睡覺。”

相信有許多人會選擇這個答案。

一個叫莫里的教授,卻修改了這個選項。

他的答案是:“起來,吃飯,治療,上課,睡覺。”

當死神的利刃劃過你的胸膛,帶過一串血珠,你會想什麼?

我的回答:“快逃,爸爸媽媽還等着我吃飯呢,最近的雜誌我還沒買……”

相信有許多人也會選擇掙扎與逃跑。

一個莫里的教授,卻偏偏不信逃能解決一切。

他站在原地,享受着劍貫穿胸膛的疼痛,品味着飄揚在空氣中的鮮血。

他是明智的。

當死神向莫里伸出手時,他一顫,隨之又平靜下來。他覺得他是幸福的,因為他有時間回憶,甚至享受到再度成為嬰兒的愜意。

他突然有了一個念頭,為什麼不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和更多的人分享。於是,他開了一門課程,只有一個學期,14節課,學生只有一個。這門課只有一個規定:星期二上課。

14節課,從世界,到自我,從憐憫,到真愛。

最後隨着我們的教授一起結束。

跨入此門者,必須捨棄所有的希望。

但是我覺得,我們的教授違背了這個條例,他的口袋裏攢滿希望。正如他所説的,當人年老時,可以擁有40、30、20歲的自我,他的人生也就更充實。而當人死去時,他擁有的自我足以讓他成為超過微軟的老闆的富翁。

只是更多的人不願意這麼想,他們想要回到過往。這沒有錯,但這樣便浪費了用一生積攢的最寶貴的希望。

我們的老教授最偉大的地方,在於他努力把自己的人生和更多的人分享。病痛催(摧)不垮靈魂,一個偉大的靈魂,一個已經坐上死亡之船的老人,卻像開告別演唱會一樣,在船上向所有愛他的觀眾招手,告訴他們接受愛,接受自身的教育,別被世俗矇蔽。

岸上,觀眾們用笑容拭去淚水。他們的人生依舊進行,但是已經隨着老教授的船偏離了原本的航道。

即便都通往地獄,但是我們可以選擇不同的航道。

選擇一條特殊的航道吧,和莫里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