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9.06K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多篇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 篇一

一個老人,一個年輕人和一堂人生課。令人受益匪淺,也給我上了一堂人生的課。

他們的課堂中,不需要課本,卻更好的瞭解了人生。感情、工作、社會、年齡、原諒,以及死亡。

課堂上的教授,原是一個精力充沛的舞蹈愛好者,意外的,他得了不治之症,舞蹈戛然而止。但是他依舊豁然,絲毫沒有表現出對死亡有任何畏懼。

他也曾説過,學會了死,也就學會了活。人生莫非也只是生生死死。生,起始。死,終結。你學會了死,那也就不枉此生。

一生中亦只但是是在一條漫漫長路上前行。沿途便有着不一樣味道的豐碩果實。有時有的果子也可能是帶毒、帶刺的。工作、原諒以及死亡都只是一顆顆小小的果子。等你吃飽了也就走完了一生。

對於一個知道自己將死的人是什麼感受,我不從得知。正因根本沒有辦法去設身處地的設想。他所擁有的是恐慌?漠然?還是自暴自棄,頹廢剩下的活着的時光?

而那老教授註定是特例,他並不像別人那般無措,而是選取安然上課。將他畢生的心得與見聞傳授給他的學生。

雖然知道自己一日不如一日,卻依舊樂觀堅強的活着,直到萬不得已靜靜停止呼吸。

“死亡,是令人悲哀的一件事。但是不幸的活着也同樣令人悲哀。”也許,不幸的活着會比死亡更加悲哀。

雖然在死亡面前,可能還有很多很多想做的事沒有做。有着千千萬萬個所謂的“來不及”。但是,在莫里的人生詞典中,沒有“來不及”三個字。世界不可能為了你而時光倒流,同樣也如米奇所説,“也同樣不能再生活一次”。

“他直到説再見的那一天還在改變着自己。”過去的自己是定格,改變,只能是此刻。

每個週二,一節又一節不用教科書的課。不間斷的進行着。不論颳風下雨。

莫里離開的時候,很平靜。也只是正因去拿咖啡。那天,星期二。也作為最後一節課亦或是第一節課。

“你説,我聽。”

是的,他一向在聽,默默的、認真的聽。

此刻,換你説,我聽。

以後的每一個週二。你來説,我來聽。(我們此刻説的,莫里教授正聽着呢!)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 篇二

乍一看這標題像是一部愛情小説吧!其實不是!

這本書講述的是一個臨終老人和他的學生的故事。老人是社會學教授,他已年邁,患了絕症,他的學生是一名記者、作家,老人每星期給這個學生上最後一門課,時間是星期二。這便是這本書書名的由來。

這門課上了十四個星期,每個星期學生都如約而至。他們談論的話題有:世界、自憐、遺憾、死亡、家庭、感情、對衰老的恐懼、金錢、愛的永恆、婚姻、我們的文化、原涼。最後一堂課是老人的葬禮。每上一次課老人的病情就會加重,説話就會更困難。到最後,要靠學生不停地用力地敲打背部才能説出話來。他是一名終生的教師。他留給了人們無限的思考!也許談人生太大、太空洞,但是人生的確很玄!誰也不知道下一妙會發生什麼。誰也不知道自己的人生會有怎樣的故事發生。那麼還在等待什麼、猶豫什麼、好好把握今天!每一個今天都是精彩的!

讀《相約星期二》有感 篇三

每一天我睡下,我就死去,而當第二天我醒來,我便新生。

這句話出自《Tuesday with Morrie 》,這是一本給人啟迪很大的書,影響力不會震撼,不像blockbuster一樣給腎上腺激素瞬間加滿馬力,而像蛇毒一樣慢慢滲入心裏的每一個角落。文字十分婉轉,不是矯情的小清新也不是滿篇的網絡用語,給人一種充滿了敬佩的感覺,你會充滿敬佩地讀完這本書。

書是ESL課程的老師推薦的,也是他文學課上的內容。裏面的兩個主人公——Morrie與Mitch,關於人生,愛,死亡,給予的談話,mitch,本書的作者,學生一樣聆聽着morrie的教誨。而Morrie則是一個將死之人,他身上每一個細胞都藴藏着死亡的種子,而mitch,他的學生,每週二的聆聽似乎可以傳承morrie的精神一般。

書中所説,物質的世界是虛假的,人們天天重複着相同的,無聊的內容,自己將自己引領向虛假的世界。Morrie所提倡的那個世界是充滿了愛,給予,慷慨與大方,他享受每一件細小又快樂的事情,即便是他擁有一個不快樂的童年。他學習宗教,他習慣將一隻無形的小鳥置於肩上,如佛般問道:“今天我就要死去了嗎?我做了我應該做的事情了嗎?”,而回答他的也只有他的心。

Morrie的心是無限的,在他將死的幾個月裏,他聆聽別人讀着給他的來信,傾訴。他不會因為自身的病痛再加上別人的苦水而煩惱,而是覺得給予自己的時間給他們,他是快樂的。他早已學會分離,書中稱之為detachment,從負面情緒中脱身而出,勇敢面對它們,並對自己説:“這就是我的羞愧,現在我要離開羞愧。”

你學會了如何死亡,你就學會了如何活着。

《相約星期二》的讀後感 篇四

書中講述了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社會心理學教授莫里,在七十多歲時患上了一種叫做ALS(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的病,也就是著名的天體物理學家霍金所得的那種病。這是一種非常兇險、無情的神經系統疾病,它通常從腿部神經麻痺開始,一點點地向上蔓延,先是腿行走不靈,然後是無法站立、無法坐直,直至使人不能再呼吸時為止。霍金非常的幸運,他的病情不是持續惡化的,而是一次發作以後就會平穩很長的一段時間,然後再有下一次的發作。一般情況下,這種病都是持續惡化的,從生病開始,留給病人的時間一般不超過兩年。莫里就屬於這種情況。

知道自己得了絕症後,莫里決定帶着尊嚴、勇氣、幽默和平靜活下去。他與他的學生米奇約定每個星期二見一次面,一起討論“生活的意義”,包括“死亡”、“恐懼”、“衰老”、“慾望”、“婚姻”、“家庭”、“社會”、“原諒”、“有意義的人生”這些重要的課題。米奇是一個專欄作家、記者,他堅守和老師的這一約定,將每週二的時間空出來,退掉所有的約會和事物,飛行數百公里來到莫里家中,和莫里一道談心。從第一次相約到最後一次見面,這樣的討論持續了14個星期。米奇眼看着他的老師一次比一次衰弱,直到葬禮來臨。

餘秋雨在這本書的中文版序言中,寫下了這樣一段話:

我們人類的很多行為方式是不可思議的,有時偶然想起,總會暗暗吃驚。

譬如,其中一件怪事,就是人人都在苦惱人生,但誰也不願意多談人生。稍稍多談幾句的,一是高中畢業生,動筆會寫“生活的風帆啊”之類的句子;二是街頭老大娘,開口會發“人這一輩子啊”之類的感歎。兼有人生閲歷和思考水平的人,一般就不談人生了,這是為什麼呢?

我覺得,大多數智者躲避這個問題,是因為領悟到自己缺少談論的資格。再大的專家也不能説自己是人生領域的專家。——越有教養越明白這些道理,因此就越少談論。

那麼,誰有資格談論人生呢?餘秋雨分析了各種類型的人,認為大家都在等這樣的一個人:“他不太重要,不必在臨終之時承擔大多的外界使命;他應該很智慧,有能力在生命的絕壁上居高臨下地來俯視眾生;他應該很瞭解世俗社會,可以使自己的最終評判產生廣泛的針對性;他,我硬着心腸説,臨終前最好不要有太多子女圍繞,使他有可能系統有序他説完自己想説的話,就像一個教師在課堂裏一樣——那麼對了,這位老人最好是教師,即便在彌留之際也保留着表述能力,聽講者,最好是他過去的學生……”這樣説來,莫里確實是非常適合的。莫里自己可能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才會與他的學生相約。

這是一堂關於愛的教育課。愛自己、愛家人、愛朋友、愛自然、愛身邊的一切,是莫里給我最深的感受。莫里説,人生最重要的是學會如何施愛於人,並去接受愛。他説,要有同情心,要有責任感。只要我們學會了這兩點,這個世界就會美好得多。儘管莫里病魔纏身,但當他們父子三人坐在一起的時候,常常會有瀑布般的感情宣泄,親吻,打趣,相擁在牀邊,幾隻手握在一塊。莫里認為:如果沒有家庭,人們便失去了可以支撐的根基。我得病後對這一點更有體會。如果你得不到來自家庭的支持、愛撫、照顧和關心,你擁有的東西便少得可憐。愛是至高無上的,正如我們的大詩人奧登説的那樣,“相愛或者死亡。”莫里對大自然的愛,讀了讓人心動:“我注意到了樹上的變化,風的大小。我似乎能看見時間在窗台上流逝。這是因為我的時間已經到頭了,自然界對我的吸引力就像我第一次看見它時那樣強烈。”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莫里也有自己的看法:許多人過着沒有意義的生活,即使當他們在忙於一些自以為重要的事情時,他們也顯得昏昏慵慵的。這是因為他們在追求一種錯誤的東西,你要使生活有意義,就得獻身於愛,獻身於你周圍的羣體,去創造一種能給你目標的意義的價值觀。我們過多地追求物質需要,可它們並不能使我們滿足。我們忽視了人與人之間互相愛護的關係,我們忽視了周圍的世界。“愛會贏。愛永遠是勝者。”“沒有了愛,我們便成了折斷翅膀的小鳥”。

這是一堂讓人產生頓悟的啟蒙課。莫里説:“如果你想對社會的上層炫耀自己,那就打消這個念頭,他們照樣看不起你。如果你想對社會的底層炫耀自己,也請打消這個念頭,他們只會忌妒你。身份和地位往往使你感到無所適從。唯有一顆坦誠的心方能使你悠然地面對整個社會。”這段話是如此的樸實無華,但何嘗不是對人生謎底的一種詮釋呢。我們有的時候,對於自己做過的一件事情,常常感到不如意,因此心中始終有一個結;如果別人對自己不公,也常常會記恨在心,難以釋懷。莫里説:臨死前要先原諒自己,然後原諒別人。“記恨和固執都是毫無意義的,這種情緒讓我抱憾終身。”我在想,幹嗎要等到臨死前才“原諒自己,原諒別人”呢?從今天做起不就更好?莫里説:“錢無法替代温情,權力也無法替代温情。我能告訴你,當我坐在這兒等待死亡時,當你最需要這份温情時,金錢或權力都無法給予你這份感情,不管你擁有多少財富或權勢。”關於這個話題正面的或者反面的事例我們生活中太多了,但聽聽莫里的話,我們還是能夠有所觸動。

這是一堂關於心理健康的修身課。米奇去聽課時,需要先與理療師一起拍打莫里的背部,而且要拍得很重,目的是要拍打出莫里肺部的毒物,以免肺部因毒物而硬化,不能呼吸。請想一想,學生用拳頭一下一下重重地叩擊病危老師裸露的背,這種用拳頭砸出最後課程的情景是觸目驚心的,沒想到莫里喘着氣説:“我……早就知道……你想……打我……!”而米奇接過老師的幽默,説:“誰叫你在大學二年級時給了我一個B!再來一下重的!”還有一天,莫里設想着幾天後死亡火化時的情景,突然一句玩笑把大家逗樂了:“千萬別把我燒過了頭。”這樣的一種心態,真讓我們這些看上去非常健康的人感到汗顏啊!

如果再給你完全健康的一天,你會做什麼?這是米奇給莫里提出的一個問題。莫里思考了一個人的最低需要和最高需要,發現兩者首尾相銜。他説:“早晨起牀,進行晨練,吃一頓可口的。有甜麪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後去游泳,請朋友們共進午餐,我一次只請一兩個,於是我們可以談他們的家庭,談他們的問題,談彼此的友情。然後我會去公園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麗的小鳥,盡情地享受久違的大自然。晚上,我們一起去飯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麪食,也可能是鴨子——我喜歡吃鴨子——剩下的時間就用來跳舞。我會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後回家,美美地睡上一個好覺。”在莫里看來,只要明白了什麼是真實的需要,就會走向關愛和奉獻。

一天,莫里對米奇説,他已經擬定自己墓碑的碑文。碑文是:“一個終身的教師。”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 篇五

國家首腦成天躲在家裏不理“朝政”;工廠員工整天藏在酒吧裏大口大口地灌啤酒;孩子們個個不去上學,頹廢地在家裏看電視。大家都認為世界上最不幸的人是自己……

可莫里沒有,他知道這個世界上還有更不幸的人,他沒有太多的自哀自憐,他一向在從自己的不幸中尋找幸運的存在。“只有當你覺得它可怕時它才可怕,”莫里説。“看着自己的軀體慢慢地萎謝的確很可怕,但它也有幸運的一面,正因我有時刻跟人説再見。”

是的,莫里他做到了。他把他自己的幸運變成了大家的幸運,他把自己畢生的經驗傳授給了米奇,傳授給了世上所有的人。

我們每一個人一出生便是一個幸運的存在,因此我們沒有必要去抱怨,有時候塞翁失馬,也焉知非福。只要能以樂觀的心態去應對一切,不自怨自憐,不自暴自棄,不為過去煩惱,開開心心地過好每一天就好!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 篇六

“人生”兩字,人們向來都會談論,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感慨,但總説不出個所以然來。年輕的人,沒有老年人那般滄桑沉澱的閲歷,年老的人,卻又羨慕着青年人那張揚活力的青春。但是有這樣一位老者,是那麼不同,卻又是那麼平淡。

莫里老人,是一位社會學博士,年輕時發誓永遠快樂的活下去,不幸的是在垂暮之年得了癌症,病魔一直在無情的折磨着他的身體。他的學生米奇偶然得知此事後,在每個星期二他都會去聆聽教授講授的一堂關於人生的課。他們談論“自憐”、“遺憾”談論“死亡”、“衰老”,談論“家庭”、“感情”、“婚姻”,談論“愛”談論“原諒”。

“死亡”一直都是人們避之不談,不願面對的,莫里老人每天都能感受到自己的衰弱甚至感受到死亡,但他並沒有恐懼,他希望能夠把自己多年來的思考留給更多的人,永遠樂觀積極的活着。他的課堂並沒有那些常見的心靈雞湯似語言,也沒有那些警示後人的話語,更加沒有泛泛而談。莫里老人是用他自己整個人生的思考與見解,用他的幽默,與學生交談,甚至可以説是在與我交談,與廣大讀者交談。語言平淡幽默卻富有哲理,更像是與一位朋友用心交流。在面對死亡,莫里老人並不畏懼,他不甘枯竭而死,他勇敢面對死亡。在一次參加朋友的葬禮上,他為死者聽不到那些説的很好的悼詞而感到沮喪,老人的家人和朋友們為他舉辦了一場“活人葬禮”,“葬禮”上老人隨着親朋們一起又哭又笑,但所有的情真意切全都説了出來。老人説過一句話“一但你學會了怎麼去死,你也就學會了怎麼去活。”只有當自己意識到快要死去時,看待問題與事物的眼光才會大不一樣。只有真正面對死亡時,你才會看到生活的真諦。“意識到自己會死,並時刻作好準備。這樣做會更有幫助。你活着的時候就會更珍惜生活。”“學會了死,就學會了活。”

面對衰老,許多人都在與它抗爭,大多數人都在抱怨時間的無情,歲月的摧殘,他們恐懼衰老,對時間與歲月惶恐。但莫里老人卻如此坦然,他樂於接受,他冷靜地對米奇説“我不會羨慕你的人生階段,因為我也有過這個人生階段。”多麼透徹聰明的老人呀,每個人都有年輕的階段,沒有必要去羨慕他人的年輕,都擁有過的東西何必在去留念羨慕。時間帶走的是歲月與美貌,留下的卻是真心與閲歷。“隨着年齡的增加,你的閲歷也更加豐富。如果你停留在二十二歲的年齡階段你就永遠是二十二歲的那般淺薄。要知道衰老並不就是衰敗。接近死亡並不一定是壞事,當你意識到這個事後,它也有十分積極的一面,你會因此而活的更好。”人生無常,歲月催人老,年齡是無法抗爭的,唯有好好的享受跟隨年齡一路走過來的每一天。

“當我是個孩子時,我樂於做個孩子;當我應該是個聰明的老頭時我也樂於做個聰明的老頭,我樂於接受自然賦予我們一切權利。我屬於任何一個年齡,直到現在的我。”環顧我們周遭,青年人揮霍青春;中年人攬鏡自悲;老年人追悔過往……這一切都是在浪費有限的生命而已,我們真正該做的就是用心去感受不同階段、不同環境下所有美好事物,就算衰老已經在不遠處等着你,就算病痛已經纏上了你,你都有權力去享受快樂和幸福,而不是誠惶誠恐地度過餘生。

最後我想説的是關於愛。“愛是唯一永恆的東西”。“人生最重要的是學會如何施愛於人,並接受愛”。施愛於人,對每一位富有同情心的人來説都是容易的,接受愛,就是要懂得感恩,而莫里老人的愛是大愛,是強調社會的愛,“把自己奉獻給社區,把自己奉獻給能給你目標和意義的創造。”大愛無私,我們也要愛人先愛己,我們要愛在情理之中,要愛的通情達理,讓我們的世界充滿愛,創造出一個理想的充滿愛的社會。

一位普通的老人,卻有這不普通的思考和見解,讀起這本書,猶如同莫里教授對話一般,老人希望在自己的墓碑上刻上“一個終生的教師”。莫里教授不僅僅是教授學業知識的老師,更是一位心靈的教師。老教授的話語都深深地走進了我的心,讓我在浮躁的現世生活中得到心靈的慰藉,能夠沉澱自己。用心感受每一天,用愛與樂觀體味每一件事,那麼每一天都將會是美好的。

每個星期二會有一位老人,一個年輕人,和一堂關於人生的課,向你我講述着那平淡卻不平凡的人生。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 篇七

《相約星期二》,作者米奇﹒阿爾博姆是美國的一位記者,主人公莫里是一名社會學教授,1994年被查出身患漸凍症。作者收聽電台採訪得知這個消息,畢業16年的他前去看望這位大學時的恩師。

讓作者沒想到的是身患重病的莫里教授主動要求為學生上最後一門課——人生。因為身體原因,莫里與米奇約定每週二在莫里家上一堂課,而這樣的課程約定持續了十四周,莫里將聽課內容整理成書,書名《相約星期二》。

第一次讀到這本書,是在大四的時候,即將走出象牙塔,真實地、真正地走進這個社會,當時的迷茫與焦慮記憶猶新。在圖書館看到這本書,它立刻就吸引了我。一位教了一輩子書的社會學教授,短短十四節課,他會怎樣展開自己厚重的一生,講述人生最後一課?我們來看一下書中談論的話題——世界、自憐、遺憾、死亡、家庭、感情、金錢、永恆的愛、婚姻、文化、原諒。

所有這些都是人的一生中不可迴避的話題,也是人們都在面對和尋找答案的話題。如果説大學時看這本書,是為了找到自我,那現在看這本書,則是學會看淡自我。

在書中,當米奇問及什麼是人生最困難的事情,莫里教授給出的答案是:與生活講和。如果用一種非輸即贏的態度來對待生活,那麼面對死亡無疑每個人都是失敗者。

他的生活態度也讓我想起了中國的一位文學家,蘇軾。他多次歷經官場沉浮,十幾年的貶謫生涯幾乎是他生命的主題。他卻仍心懷天下、坦然面對,曾自嘲道:聞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他“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的人生態度也造就了文學創作的高峯,寫下過“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這樣灑脱、豪邁的詩句。

就像這本書一樣,死亡雖然是這本書的主線,也是主人公終將奔赴的結局,但它卻教會我們放下遺憾、看淡死亡,真正傳遞的是生的責任與活的意義。

如果您還未尋找到自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您照耀一個温暖而積極的方向;如果您已經找到自我,也歡迎您打開這本書,打開一位樂觀而博學的老人不一樣的一生。

《相約星期二》的讀後感 篇八

佛來思節夫人接着説:“是我,十年前那個搭了你馬車的人,項鍊回到了我手裏,是我的丈夫買回來送給我的,它現在比什麼都珍貴了。”説到這裏,佛來思節夫人回頭望了一眼在門口的佛來思節先生,佛來思節先生也走了進去,帶着微笑看着老人。月牙泉是甘肅省敦煌的一處旅遊勝地,位於鳴沙山懷抱之中,因其形狀酷似一彎新月而得名。當年田震的一曲《月牙泉》,讓我對月牙泉有了嚮往,期盼有一天能親臨月牙泉,一睹她迷人的風采。雪兔身上的耳朵是它身上最最美麗的地方了,它們的耳朵有一個“射吸膜”這一層膜能夠把想聽到的聲音放進自己的耳朵裏,能夠把不想聽到的聲音放射回去,保持冷靜。媽媽邊做邊跟我説:“用糯米粉製成的甜品湯圓是冬至的傳統習俗之一,在江南比較盛行。湯圓中,‘圓’意味着團圓、圓滿,在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在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34、子夜月色寧靜,歷歷星光綴滿窗前,閃爍的,似你髮絲間的清香飄來,千年相思染上了我的鼻尖,惟願有情人,世世不相離。想你,好夢!

“一個老人,一個年輕人,和一堂人生課”。這是寫在封面上的一句話。這句話言簡意賅,是畫龍點睛之筆。而我覺得,這不僅僅是屬於莫里與米奇的人生課,更是我們應必修的一門課。

這本書講述了一位名叫莫理的老教授,在知道自己身患絕症後,他把他的學生米奇叫來,在他最後的一段日子裏,給米奇上了最後的課程,相約在星期二上課,他們談論的話題有很多:有愛情、工作、社會、年齡、原諒以及死亡……月牙泉是甘肅省敦煌的一處旅遊勝地,位於鳴沙山懷抱之中,因其形狀酷似一彎新月而得名。當年田震的一曲《月牙泉》,讓我對月牙泉有了嚮往,期盼有一天能親臨月牙泉,一睹她迷人的風采。

若在你生命中有完全健康的一天,你會怎麼做?這是米奇在莫里臨終前幾天提到的問題。對於我們,可能要回答:“當然是玩,痛痛快快的玩上一天,或睡上一天懶覺。”而莫里的回答讓人們無法料到:“我想想……早晨起牀,進行晨練,吃一頓可口的、有甜麪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後去游泳,請朋友們共進午餐,我一次只請一兩個,於是我們可以談他們的家庭,談論他們的問題,談談彼此的友情。然後我會去公園散步,看看自然的顏色,看看美麗的小鳥,盡情地享受久違的自然。晚上,我們一起去飯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的麪食,也可能是鴨子——我喜歡吃鴨子——剩下的時間就用來跳舞。我會跟所有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後回家,美美的睡上一個好覺。”現在我明白了,莫里為什麼能在最後的日子中仍保持一種健康向上,樂觀的心態,通過他的回答,我已明瞭。

而我們,能否向莫里學習。不要對自己的得失那麼關心,不要對金錢那麼在意,當我們仍沉溺於追夢的幻想中時,多少時光偷偷的從我們身旁溜走,而我們卻渾然不知。正如朱自清在《匆匆》裏寫的那樣:“在逃去如飛的日子裏,在千門萬户的世界裏的我能做些什麼呢?”是否能夠仔細地思考一下現在,努力把握現在,只有現在,才是成功的關鍵。只有把握住現在,才有可能把握住未來。

而莫里與米奇談論的,不僅僅只是這些,還有更多的人生話題需我們仔細思考……

《相約星期二》的讀後感 篇九

很早以前就聽人説過《相約星期二》這本書,書中説的是“一個老人”向“一個年輕人”講的“一堂人生課。拿來一讀,裏面的道理還真值得回味……

書中講的是一個年逾七旬的老教授莫里,知道自己得了絕症以後,在他生命的最後一段時間,給他的學生米奇約定每週的星期二聽他講課。老教授的談吐非常親切,幽默,對自己即將死去毫無忌諱,勇敢的面對死亡,讓人們對死亡消除了恐懼,他講的都是些生命和生活息息相關的社會問題,這堂課講了十四個星期,最後一堂課是葬禮。

他説:”人生最重要的是學會如何施愛於人,並去接受愛。要有同情心,要有責任感,只要我們學會了這兩點,這個世界就會美好得多。"他説,你應該發現你現在生活中的一切美好真實的東西。回首過去使你產生競爭的意識,而年齡是無法競爭的,當我們應該是個孩子時,我樂於做個孩子,當我們應該是個聰明的老頭時,我也樂於做個聰明的老頭,我樂於接受自己賦予我的一切權利,我屬於任何一個年齡,直到現在的我,我不會羨慕你的人生階段——因為我也有過這個人生階段。他説如果你想對社會的上層炫耀自己,那就打消這個念頭,他們照樣看不起你。如果你想對社會低層炫耀自己,也請打消這個念頭,他們只會嫉妒你,身份和地位往往使你無所適從,惟有一顆坦誠的心方能使你悠悠然的面對整個社會……

在我們現實生活中,我們也許不經常討論這些問題,但我認為老教授的話很樸實,很耐人尋味,很值得我們學習,我們應該向莫里老教授那樣,把握好自己的生命權利,有一顆健康的心態,博大的胸懷,審視我們自己,不要一味的索取,一味的埋怨,不要怕,不要悔,要有同情心和責任感。這樣我們才活的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