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在路上》讀後感精品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3.05W

《在路上》讀後感精品多篇

《在路上》讀後感 篇一

凱魯亞克在其著作中《在路上》,這樣寫到,在路上,我們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

關於人生的旅途,關於行走在路上,我想有一個江湖野生作家,大冰,他前半生的人生履歷可以完美的詮釋這些詞語。大冰,原名焉冰,本是山東衞視電台主持人。後來,他不滿足於每天千篇一律的生活,遵循平行世界多元生活的理念,開啟了不一樣的生活方式。他身份多重,作家,電視主持,民謠歌手,老揹包客,酒吧掌櫃,油畫畫師,手鼓藝人,皮匠銀匠。。。多元的生活給了他看待世界的不同角度。

他行蹤不定,今天在山東明天可能在西藏,頭腦發熱時還跑去南極耍耍寫寫文章和當地人嘮嘮嗑。心情愉悦時就帶上幾個朋友帶上他的親生讀者的跑去北極看極光,寫文章。他朋友變的,在沒,拉薩,在江南,在國外的。波爾多,新西蘭。每一個都是生死之交,每一個都曾給過她感動,留下過故事。他的前半生一直輾轉在旅途,把偶遇的故事留下的感受,集結成文出版了一本又一本動人心絃的書。他是當代的一個傳奇,他把自己活成了自己最想要的樣子。而當下的文學圈沒人比他的身份更跨界,沒人比他的人生更多元,沒人比他的故事更豐富。可是一定要一輩子在路上奔波勞碌,才算是不辜負生命嗎?對此,他的觀點是人生是一場不斷校正方向的旅行。有人找到的方向是事業,有人找到的是信仰,有人找到的是愛。。。我們可以旅行,但不能沒有方向。所以不要盲目的追求別人過的生活,相信這個世界上一定有人過着你想要的生活。你只需活出自己的模樣,你只需走在自己的路上。

在路上,是一種不停行走的姿態。從呱呱墜地開始。我們就一直行走在路上。小的時候我們練習如何走路?長大之後,我們我們更要謹慎的走好人生的每一步路。我們按着經定的人生軌跡,一步一步緩慢,向前,也曾陷入一個人的絕望,也曾喜歡一羣人的狂歡。很多朋友遇見過很多風景。也在慢慢成長,慢慢體悟。行走在路上也是一段發現自我的修行。我們可以在閒暇的時間,和朋友出去走走看看,調解一下心情,見識不同的風土人情,遇見不一樣的風景。也可以呆在家裏看看書,聽聽歌去附近的公園散散步,一天的時光短暫而美好。我們用年輕的心,走在陽光的路上,路上鮮花盛開,鳥兒歌唱,腳步輕盈的去往下一個地方。其實我們沒有必要騰出時間騰出精力去旅行。偶爾的閒暇時光,到處走走看看體驗百態人生,賞盡千般風景,即為行走在路上。而在短暫的行走之後,迴歸原有的生活,不打亂自己的生活方式。不讓自己陷入一成不變的絕望,也是一種別樣的生活智慧。在路上,也不要忘記回首走過的時光。人們都愛回想,都喜歡自己從前的模樣。高中時懷念國中,大學時懷念高中,畢業了,大學卻又成為了不可觸及的曾經。豐子愷説,不畏將來,不念過往。未來不可期,自然無需畏懼。但是倘若丟棄過往,又如何堅定不移的繼續走下去?沒有過往經歷的積澱,忘卻曾經在路上的遇見,我們的記憶還會完整嗎?沒有過往經歷的積澱,沒有過往經歷的積澱,忘卻曾經在路上的一件,我們的記憶還會完整嗎?我們念念不忘過去,也是為了更好地活在當下。而曾經在路途中遇見的風景,邂逅的故事也必將成為不可磨滅的回憶。每一天我們都在喧譁的人羣裏邂逅無數陌生的面孔。偶爾要回頭看看,否則永遠都在追尋,而不知道自己失去了什麼,遺忘了什麼。

我們一刻不停地走在路上,尋找自己,突破自己,跟自己對話。其實我們一直都在路上奔波,無論過往是痛苦,悲傷,抑或失意,悵惘,回首來時的路,只留下淺淺的回憶,以及夾雜在時光中碎片。行走的過程中也在蜕變,回首的時光裏留下懷念。大學又是一個新的開始,新的方向,我希望我可以在這條路上堅定不移的走下去,以我喜歡的方式,不辜負韶華,不傾覆親父。在輾轉旅途的過程中,在不停行走的道路上,也請你偶爾駐足回首過往。借用大冰的一句話,願你我可以帶着最微薄的行李和最豐盛的自己,在世間流浪。

《在路上》讀後感 篇二

《贏在路上》整本書讀下來你找不出什麼華麗的詞藻,全是一些非常平凡的文字,這樣的人沒有理由不成功。而作者卻用她的成功故事她的親身經歷感動了我。為什麼能夠感動我?作者吃了常人不能吃的苦,她勤奮努力,敢拼敢闖的精神感動了我。她只是一個女人,卻取得了很多很多男人難以企及的成就,這讓我佩服不已。是的,像她這麼勤奮這麼能吃苦這麼善於思考的人都不能成功,實在是沒有任何理由。

【內容簡介】她辭掉國企工程師職位轉而做銷售。兩年時間,輾轉三個行業,從祕書做到中國市場總經理。當國外IT業剛剛進入中國市場時,不懂英語與計算機的她硬是闖進了世界500強的IT公司,靠着驚人的學習毅力和天才銷售絕技,把價值500萬元一台的打印機賣到了各行各業,並連續8年領導這個頂尖級的高端銷售團隊。一個契機讓她開始尋求能幫助更多人成功的職業----而今她被譽為培訓大師。作者第一次跳槽,1992年從內地到廣州。第二次跳槽,從工廠技術員到汽車銷售總監祕書。20世紀90年代初期的廣州街頭流行着一句俗話:“研究導彈的收入不如賣茶葉蛋的。”只有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人才知道,那時只有勞改犯釋放出來沒有工作去做銷售,下鄉回城青年找不到工作去做銷售。

【感悟】趁年輕,好好打拼。等到成家立業了,好多時候我們身不由己了,好多時候心有餘而力不足了,好多時候曾經的夢想已經太遙遠太遙遠了。30歲之前想要穩定的生活,30歲之後就沒有穩定的生活。要想過上幸福生活,一定要付出一定要拼搏一定要過上一段艱苦的歲月。放心吧,這個社會很公平,真正努力拼搏了就一定會擁有幸福美好的生活!一週前你才第一次聽説這個這個設備,現在卻像大半年的員工對產品如此瞭解,你是怎麼做到的?我回答:“一個優秀的銷售員是可以有辦法做到任何事情的,那是我一週幾乎徹夜不眠不休換來的,相信我,我不會讓你失望的。”因為太勤奮了,所以別人一天工作8小時,我可以工作16小時。別人需要花三年做到的事情我一年就做到了。因為太勤奮了,我把正常人需要學習的時間縮短了幾倍。其實這一直是我做銷售的原則:碰到客户拒絕時,千萬不要強行再介紹自己的東西,而是應該停下來,傾聽客户真實的聲音。此時此刻客户的聲音是,我不需要你的產品,不適合。而你要做的是,對不起,我沒有了解清楚你們需要什麼,所以我要從現在開始瞭解你。我們與競爭對手已在其次,我們首先要與客户一起創造出行業的應用,而這種創造源於你對客户有充分的瞭解,同時客户對你也非常信任。只有建立在非常高的合作基礎上才可能共同發展新的生意模式。從此我給自己定了更高的目標:我要把自己從一個銷售員變成一個銷售培訓大師,一個市場營銷的高級顧問,一個高級演講家。在公司工作的第五個年頭,我已全面負責電信,郵政,銀行,電力,保險,高校,政府,法院,公關,世界五百強制造業等大客户高端事業部的南區銷售經理,分管近十個省的大客户銷售工作。

2019《永遠在路上》觀後感900字<三>篇三

八集電視專題片《永遠在路上》是新形勢下對全面從嚴治黨的生動詮釋。專題片緊貼社會現實,講述了包括作風建設、紀律建設、追逃追贓等在內的正風反腐進程及其成果,並充分運用場景重現的方式,讓貪腐分子現身説法,用真人真事拉近了社會公眾與黨風廉潔建設和反腐敗工作的距離,增強了全面從嚴治黨成果的傳播效果,提高了影響力。

經過近四年的強力正風反腐,反腐敗鬥爭壓倒性態勢正在形成。反腐敗,不僅消減了威脅中國發展的政治風險,而且極大提振了民心,凝聚起社會力量。專題片深刻總結了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反腐的新成果和新理念,讓公眾認識到中央反腐是動真格的。

專題片是一面警示鏡,通過講述十八大以來落馬貪官的自我剖析,起到了警示教育和震懾效果,鮮明地傳遞了全面從嚴治黨的強烈信號。治國必先治黨,治黨務必從嚴。打“虎”拍“蠅”不是全面從嚴治黨的全部,反腐敗也從來不是為了抓貪官了事。反腐敗是全面從嚴治黨的突破口,旨在改變思想觀念,修復政治生態,嚴明黨紀黨規,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機制。

實踐證明,一個政黨要做到長期執政,必須適應形勢發展的新要求、解決現實問題的新挑戰,不斷實現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始終保持政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唯有如此,才能保持執政黨的生命力和發展力。説到底,執政黨必須實現自我的現代轉型,使政黨使命與時代發展相順應、與時代脈搏相呼應,進而引領並推動社會發展。要實現目標,必須持續推進正風反腐,否則,幹羣關係將會被阻隔,黨的執政基礎將會受到侵蝕。

從專題片揭露的腐敗細節可以看出,這些貪官之所以落馬,要害在於他們在局部不良政治生態的影響下,在職務上升的過程中忘記了入黨的初心,為了個人私利背叛了入黨誓詞,最終滑入腐敗深淵。懲貪肅紀,彰顯我們黨“刮骨療毒”的氣魄,是黨通過“正人先正己”走向自我革新的必經之路,更是黨實現現代轉型、應對長期執政挑戰的戰略抉擇。

反腐敗代表了社會正義,沒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擋這一歷史趨勢,黨中央對“在路上”充滿自信。“永遠在路上”絕不是一句空話,全面從嚴治黨只有常態,沒有休止符,正風反腐勢必力度不減、節奏不變、尺度不鬆地進行到底。我們相信,人民羣眾將會獲得越來越多的反腐紅利,獲得感也將大大增強。

《在路上》讀後感 篇四

人生的路很長,騷年你想去何方?

我承認我不是個認真的人,包括讀書,永遠在各類書之間打游擊戰,放浪不羈。所以我不知道何為經典,更不知道何為《在路上》,也就不知道為何此書被稱為“搖滾青年永遠的聖經”。

收到書的時候還是挺興奮的,沉甸甸的大厚本,封面及插頁的彩繪,火一樣的激情,讓人熱血澎湃,66號公路,這趟旅途的起點。

這本書的寫法比較特殊,是作者凱魯亞克自創的“自發式寫作”,想到哪寫到哪,等寫完了,這趟旅途就結束了。這一點我還是很佩服的,PKD抽着大麻寫書,寫出一堆只有麻友才看得懂的東西;凱魯亞克吃着致幻劑寫書,寫出了30m的長卷筒。

讀本書的過程中,我是懵逼且激昂的,懵逼是不知道這一路旅行意義何在,激昂是這旅行確實夠放浪不羈。試想着:以110邁的速度只管一路前衝,沒錢了就停下來打點工,中間到各種親戚熟人家問候他們八輩祖宗,看到個順眼的妹紙約一發,從美國的東部順着66號公路一直跑到西部,再換條路跑回來,再往東西南北跑一趟,不愧為“垮掉的一代”的旅行。

好吧,我可以理解迪恩的車技,畢竟那時候沒監控隨便開,但我實在理解不了他全程PPP的心態,也許這是我們禮儀之邦與歪果仁自由開放的文化差異吧。不過那崩壞儀表盤真帶勁,可能我沒機會崩壞汽車的儀表盤,改天崩壞個汽車吊的儀表盤試試吧。

書的後邊講了“垮掉的一代”的由來:凱魯亞克、金斯堡、卡爾、巴勒斯四個臭味相投的年輕人組成了這個羣體的核心,每晚踩着拖鞋在小酒館扯淡,後來卡薩迪加入,幾人坐着這貨偷來的汽車從66號公路出發,開始了橫穿美國的放蕩旅行。不同於我們認知中的X二代,這些“垮掉的一代”不但不垮,反而激勵着年輕人以反叛精神、放蕩不羈的態度去生活,在歡騰中獲得幸福。

當然,關於這段歷史我並不感興趣,我所感興趣的,是這趟旅途所表現出的文化差異。開着偷來的汽車和邊開車邊P在我們天朝人看來都是大逆不道的,在書中竟然寫得如此冠冕堂皇,而且都沒有JC叔叔把他們扇一大嘴巴子回去種地。諸如此類,除卻時代的差異,也與文化差異有關吧。俗話説,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娘,則國娘。可能,像我們這樣的乖寶寶只能追隨前人的腳步,甚至長跪不起,像歪果仁那種不安分的,愛蹦躂的,才會踩上巨人的肩膀。

尤其讓我大寫的服的,是那叫做“麻桿哈扎德”的哥們,因為小時候見了次流浪漢,長大以後真的自己去當流浪漢了。這就像我們小時候跟着賣破爛的後邊吆喝,結果我們長大了只是偶爾賣破爛,而這位仁兄,則真的去賣破爛了。雖然很奇葩,但這也是人生的一個選擇,人生的路有很多條,舉棋不定的時候,大不了隨便選擇一條。

讀完這本書我也情不自禁想出去玩了,為何我生在這個開汽車的時代而不是騎馬的時代呢?我很想去體會一下“打馬過舊關河,一夜風濤作悲歌”的寂寥,也很想去體會“曾陪時龍躡天衢,羈金絡月照皇都”的意氣風發,當然,我不會告訴你,我最大的夢想其實是騎羊駝。

不過呢,誰讓我生在這個高科技的時代呢,改日學了車,等有閒了,自駕去一趟大西北,把我在峽谷雲養的那隻小鹿接回來吧。

未來的路很長,可勁去作吧騷年。

《在路上》讀後感 篇五

《走在路上》是梅子涵爺爺寫的一篇小説,這篇小説讓人十分感動。

文章寫的主要內容是:小遠的學校舉行了看電影的活動,有一個同學不去看,小遠就把票買了下來,準備帶奶奶一起去看。但等奶奶準備好後,已經過了很長時間了。一路上,小遠不停的對奶奶發火,並對奶奶很不耐煩的大喊大叫:“奶奶,快點!”後來,他想到了小時候奶奶對他的關心,他改正了自己不對的行為。

讀完了這篇文章,我的淚水早就將紙給浸透了。我十分感動,小遠知錯能改,讓人佩服,我要向他學習。其實,我也有過對奶奶不耐煩的時候。那是我沒考好的時候,奶奶上前來安慰我,我卻不領情,大聲説:“你不要跟我説話!我煩死了!”便想一個隨時要炸開的氣球一般,衝進了房間。

如果能讓時光重新開始,我一定要將所有對奶奶發火的片段全部去掉!

這個文章中的小遠身上有許多值得大家學習的東西,我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成為像小遠一樣知錯能改的好孩子!

《在路上》讀後感 篇六

他和他的朋友們是“叛逆的一夥”,他們“試圖用能給世界一些新意的眼光來看世界。試圖尋找令人信服的……價值”。他們認為這一切通過文學都可以實現,產生了要創造一種批判現有一切社會習俗的“新幻象”的念頭。《在路上》裏的人物實際上是在“尋求,他們尋求的特定目標是精神領域的,雖然他們一有藉口就橫越全國來回奔波,沿途尋找刺激,他們真正的旅途卻在精神層面……

這個女子,有喜歡的工作,自己的房子,聽話的孩子——有自己上軌道的安逸的人生。一直這樣努力地走下去,一定不過不失。前景可以看到,優雅的,漸進的,走進夕陽紅。可是,突然有一天,一個17歲小姑娘的聲音在她心中喋喋不休,就這樣了嗎?不想改變一下?那是年輕時,有夢想、敢闖蕩、無所畏懼的她。這個她,已經似乎消失很久了。世俗的責任、規則、生存、坎坷經歷,讓她慢慢的揮別了有夢想的那個她。但是,這個“她”從未真正離去,一直在她心房的某個角落據守。現在,“她”越來越按耐不住了。她想要過一下,體制外的,自己的生活。不要那麼多禁錮的,屬於一個自由自在的女子的生活。想去聽歌劇,就去;想去參加個託斯塔納攝影課程的,就去;看到蘇格蘭高地牧場提供住宿,趕緊電話詢問,體驗放牧的生活……她想過不一樣的生活,體會更精彩的人生。很多人夢裏想了一下,就算了。這些還是有敏感度的人。而她,她靜下心來問自己,這個時候,自己還有什麼放不下的呢?孩子已經長大,謹慎存的錢可以支撐一陣,工作永遠做不完的,她堅信自己的努力。她怕什麼?單身上路,也許會就此消失?煩不了了,這樣那樣的顧慮永遠都會有。行動起來,什麼都可以割捨。於是,她做了詳細攻略計劃,請好假、數好錢,鎖上門,把貓咪送到朋友家,義無反顧,脱韁而奔自己想去的地方去了。並且,用了半年的時間,她做到了。她去了她想去的地方,認識了新的朋友,見識了不一樣的民情與風情。那些以前只在她的記事本上出現的名字:巴黎、倫敦、牛津、意大利、西班牙、託斯塔納、哈瓦那、日本……她一一探訪,住下來,吃吃小館子,看看塞納河的流水,喝喝海明威、畢加索之類俊傑喝過的咖啡館。她參加布拉格的文學營,到蘇格蘭高地訓……

最開始買OnTheRoad的時候僅僅是因為它封面。除去了其他的顏色,僅僅是黑白配就已經讓人深深的喜歡上這本書了。最開始看着本書會不習慣它所敍事的語調有一點點的奇怪。沒有太多的情節的曲折剩下的是在語文上面叫做白描的手法。但是漸漸看下去就會被裏面的故事吸引住。這樣一部給人勇氣的書。在看到最後的那些段落的時候會有一種想要掉眼淚的感覺。迪安他到底怎麼樣了呢,沒有人會知道的吧。那一點點沉下去的夕陽在那一瞬間甚至讓人覺得連同看着這本書逐漸培養起來的勇氣也快要消失了呢。在傷心的或者是難過的壓抑的時候,看看這樣一本給人勇氣的書未必不是一種很好的選擇。但我們看完之後,會不會,可不可以告訴自己,嘿夥計,我們一起上路吧。會擁有像迪安一樣無所匹敵的勇氣麼……

《在路上》讀後感 篇七

汽車和公路,一個在路上,一個去遠方。這本書是關於美國四五十年代一羣人反叛的自述,被奉為“垮掉的一代”的信仰聲明。傑克·凱魯亞克在書中為“垮掉的”這一詞賦予了新的含義,而“垮掉的一代”引用引言的話來解釋最為合適:雖然他們一有藉口就橫越全國來回奔波,沿途尋找刺激,他們真正的旅途卻在精神層面;如果説他們似乎逾越了大部分法律和道德的界限,他們的出發點也僅僅是希望在另一側找到信仰。

全書的內容用書中一句簡單的對話就能略窺一二:

“我們去哪兒呀,老兄?”

“我不知道,但是我們非去不可。”

貨車、轎車還有公共汽車,每一輛在路上搭乘的車子總是帶着不同的人和故事背景向前行駛,或許是相同的一段路,或許是相同的終點。瘋狂是相同的,失意是相同的,流浪也是相同的。“在路上”,就是流浪者不沉默的直述。

書中的主要人物迪安·莫里亞蒂是一個註定的流浪者,他的言行舉止總是充滿興奮和幻想,在別人眼中是一個絕對的瘋子(他會為了亂兜風就去偷汽車),也正因為這種神經的特質,讓他成了一個令人振奮的角色,“他的‘犯罪行為’不會惹人愠怒和嗤笑,而會引起一陣狂野的美國式的喝彩”。他的父親老迪安·莫里亞蒂(一個他們尋找卻始終沒找到的人)嗜酒潦倒,也許他就是迪安的牢籠,而流浪則是迪安唯一的鑰匙。公路上的狂飆,以及酒精的放縱等等追求感官刺激的行為,都是他努力掙脱的痕跡。他的生活充滿無可救藥的複雜性,但他走在路上,總能引起同行者的驚歎:一個神聖的傻瓜。

有的流浪是註定的,而有的,是見到了流浪之後。薩爾·帕拉迪斯就是這樣的流浪者,他或許是一個內心敏感的作家——在和許多人的許多次告別後總能聽見他直白的想念。薩爾不及迪安瘋狂,在遇見迪安後卻總為迪安的瘋狂而瘋狂。因為迪安,他“聽到了新的召喚,看到了新的地平線,年輕的心對之深信不疑”。在和迪安的第一次告別後,他也開始準備生平第一次西部旅行——“我們的牧人走了。我決心等到春暖花開、大地復甦的時候也走這條路。”

“這條路”是什麼樣的一條路?路上陌生的男人、女人、酒鬼、樂手、警察,還有路邊的細節——“火車吼叫着穿過山谷。落日留下長長的影子,一片血紅。山谷一帶的地名很奇怪——有的叫Manteca,有的叫Madera。天色很快就暗下來了,葡萄色的黃昏,紫色的黃昏,籠罩在柑橘林和狹長的瓜田上;太陽是榨過汁的葡萄紫,夾雜着勃艮第紅,田地是愛情和西班牙神祕劇的顏色。”路途總是吸引人,但前方是未知,未知是需要冒險的,可瘋狂的流浪者們總是自詡冒險是他們的品質,他們必須上路。“我們的破破爛爛的手提箱又一次堆放在人行道上;我們還有更長的路要走。不過沒關係,道路就是生活。”

他們的生活方式或許不被法律和道德所允許,在時代的背景下,“垮掉的一代”在努力地擺脱生活固有的設置,流浪是他們仍然堅持的追求,麪包或者女人,幸福或者自由。但在極度的放縱之下,只有信仰才能讓他們不在自由中失去自由。

在我的理解中,告別是流浪常有的形式。從落腳到離開,從見面到分別。書的結尾薩爾和迪安匆匆告別,但告別不是路途的終點,他們已經走在路上了,並且會一直走在路上——“在這條路上走下去,我知道會有女人,會有幻象,會有一切;在這條路上走下去,明珠會交到我手中。”

你我的生活方式或許不一樣,但是,誰不曾流浪。

《在路上》讀後感 篇八

“讓孩子用雙腳,用心靈,和這個世界聊一聊”,多麼有吸引力的一句話,最初對《最好的教養在路上》感興趣,也是被這句話感染。

開始以為像大多數家庭一樣,每個假期帶孩子遠遊幾天,看看名勝古蹟,感受不同的風土人情,讓孩子放鬆心情,陶冶情操,增長見識。

然而拿到書後,“80天,5個國家,30個城市,一邊行走,一邊長大”這句話就讓我瞪大了眼睛,不敢相信自己所看到的。想想自己帶孩子的旅行,最長的一次旅程是9天,當時還有相識的朋友相伴,前七天我們還在享受旅行的樂趣,欣賞悦目的景色,但到最後兩天,無論大人還是孩子都已經疲憊不堪,可以説是數着時間熬過來的。而書中這位年輕的媽媽,選擇了自助遊方式,竟然帶一個七歲的小孩子旅行了80天,太不可思議了,於是我迫不及待地想了解這位“超人”母女的旅程。

翻開書本,看到母女倆精心製作的足跡地圖,我不禁耳目一新,真是一位有心的媽媽,值得我們學習。

跟隨母女倆的足跡,遊覽了英國、土耳其、埃及、希臘、德國,平常語言娓娓道來一路的遭遇、美景、各地風土人情以及總結的經驗教訓,我時而欣喜,時而憤怒,時而感動,時而無奈······

一路走來,這個善良、勇敢、智慧、有計劃的媽媽令我欽佩不已,而那個古靈精怪、人見人愛、純潔善良的小女孩純陽更深入我心,讓我忍不住一遍遍欣賞書中圖片上她可愛的笑容。純陽用一雙孩子單純的眼睛及簡單直率的個性教會了我們另一種旅行方式,反而來得更加愜意,更能獲得意外收穫。

看完整本書,我大致給兒子講了一下內容,並跟兒子約定:以後跟爸爸媽媽旅行,一定不要光顧着自己跑到最前面,而是要跟爸爸媽媽並肩,一路欣賞,一路交談,通過旅行,讓我們的心貼得更近!

在路上讀後感 篇九

早在很久之前就想看看這本傑克·凱魯亞克的《在路上》,這次終於有幸借到了書。或許沒有長途旅行的經歷,對於書的精髓也只是一知半解的。

傑克的文字很簡樸,很直白的描述着旅行的經歷,但是那種接連不斷的故事情節卻讓人慾罷不能的'想要讀下去。剛沒開始讀幾頁,便被這一段話深深的吸引了:“那時候,他們在街上跳跳蹦蹦,我則腳步蹣跚地跟在後面,我一輩子都喜歡跟着讓我感覺有興趣的人,因為在我心目中,真正的人都是瘋瘋癲癲的,他們熱愛生活,愛聊天,不露鋒芒,希望擁有一切,他們從不疲倦,從不講些平凡的東西,而是像奇妙的黃色羅馬煙火筒那樣不停地噴發火球、火花,在星空像蜘蛛那樣拖下八條腿,中心點藍光砰的一聲爆裂,人們發出“啊”的驚歎聲。”

或許正是由於“他們”不受拘束的、熱愛冒險的性格讓與薩爾產生了共鳴,才有了後面那段精彩的旅行吧。

對於書中所寫,“真正的人都是瘋瘋癲癲的”對這句話很是贊同,真正的人就應該沒有敷衍、沒有偽裝,把最真實的一面展現出來,或許會讓人覺得突兀,或許讓人覺得瘋狂,但是一顆真實的心都是瘋狂的,它們會為了目標不斷追求,為了情感袒露心胸,不疲倦,用真心與生活碰撞出絢麗的火花,因瘋狂真實而顯得瘋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