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朱光潛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3.18W

第一篇:朱光潛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

朱光潛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

對於朱光潛先生《給青年的十二封信》的前七篇裏面,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談讀書”、“談動”、“談靜”這三篇。

閲讀的好處不用多説,只是我們很多都不知道閲讀的方法。最高峯的時候,我兩三天就可以看完一本很厚的書,可是看完以後,收穫只限於當時,後來就逐漸淡忘的。長久如此,我不覺有種讀了也忘記,何必做無用功的感受。可朱先生在書中提高,我們面對伶俐滿目的書,要學會選擇。按照機會成本來説,你多讀了一本無用的書,就代表你會少讀一本有意義的書。所以我們應該多多傾向於選擇經過歷史檢驗的,有價值的書。另外,讀書還在於感受,在於記筆記,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在讀書的時候,是邊思考,邊閲讀,而不是一味的接受,以致最後不留下半點痕跡。

在《談動》那封信中,朱先生提到我們之所以煩憂,是因為我們的生機被抑鬱,要想快樂,須得使你的生機能舒暢,能宣泄。很多時候,我們一遇到煩惱,我們就會想要一個人,什麼都不做。其實現在想起來,這樣好像根本就無濟於事。我們總是傾向於抑制自己的情緒。不開心,我們硬要自己堅強不哭;想打電話,我們硬要自己保持尊嚴不打;想瘋想叫,我們硬要自己保持所謂形象。其實情緒是要發泄的,既然控制不了情緒,為什麼不直接任性一次,讓情緒自由發展呢?

《談靜》則講到了“生活在於感受,領略。”當今的生活比過去多姿多彩很多,可是我們卻可以常常聽到別人哭喊着“好無聊!”美麗的花草、可愛的小鳥、深刻的知識,都無法提起我的興趣。我們將這歸咎於社會太喧囂,卻沒有發現自己就是浮躁中的一份子。生活有無趣,在於你有沒有去為自己尋找樂子。

剩下的《談中學生與社會運動》、《談十字街頭》、《談多元宇宙》、《談升學與選課》,我們感受不是特別的深刻。只是覺得《談十字街頭》裏面有句話很有感觸:“強者皇然叫囂,弱者隨身附和,舊者盲從傳説,新者盲從時尚,相習成風,每況愈下。”“我們要自由伸張自我,不要沒在十字街頭底影響裏去。”至於《談多元宇宙》,我會傾向於將這篇文章理解成,時代的對一件事物的評價有很多標準,不同標準下的判斷有所不同,所以應該辯證,全面去看到,切忌陷入“一元”的世界。

第二篇:給青年的十二封信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

近來拜讀了朱光潛先生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心中頗有些頓悟之意。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朱先生在英國讀書期間所寫,並交由開明書店出版,因為作者認為“開明”及“啟蒙”,表明了本書所面向的讀者是在文學方面嗷嗷待哺的以中學生為主的青少年,本書以信的表達形式闡述了朱光潛先生對人生問題的獨到而充滿智慧的見解,對身處迷茫時期的青少年,起到了指路明燈和人生參考的重大作用。

本書旨在教育青年學會修身養性,古往今來多少人讀書是為了功成名就,是為了父母的安排,然而朱先生鮮明的提出他的觀點:讀書,最重要的是興趣。有了興趣,我們才能夠真正體會到讀書的樂趣,才會主動去接受書中作者所想要表達的,才會真正的去融會貫通然後將知識轉化為自己的經歷和認知,然後總結出自己的人生閲歷。若是失去了興趣,我們就只能在書中迷失,失去了自己的眼光而最終淪為庸人。

雖然本書中朱先生從很多方面侃侃而談,但歸根究底,是教導青少年要穩,要在浮躁的社會裏穩重,在紛亂的生活中保持着深沉的眼光。確實,對於缺乏人生閲歷和處世經驗的我們來説,這確實是保護我們不受世俗扭曲目光的好方法。在青少年時期,內心會更敏感,也許一句話就能變成偉人,也許一句話就自暴自棄,所以,我們更需要的就是像朱先生這樣的委婉而深刻的指導,如書中的“談動”、“談靜”,朱先生先為我們上了一堂控制情緒的課,動靜結合才能勞逸結合,事半功倍。而“談中學生與社會運動”中,朱先生着重強調了作為學生,我們要端正態度,客觀看待問題,如同最近的反日遊行,參與者聲勢浩大地上街遊行,示威,這無可非議,但卻有激進人士將日系車、日貨燒砸破壞,這樣的做法根本就是無理取鬧,甚至有跳樑小醜之嫌,為何?這些東西都是物有其主,像這樣的蓄意破壞是犯法的,而且,膚淺説來,難説沒有人拍下游行時用的就不是日產的照相機攝影機手機!這是愛國嗎?抵制日貨人人會喊,多少人做到?打砸日貨無疑是不負責任的表現和連亡羊補牢都不算的可笑舉動,而參與這些遊行的人,不過是被所謂的愛國熱情衝昏了頭的人罷了。而所謂的愛國遊行,也並沒有激起廣大人民愛國熱情的高漲,只不過茶餘飯後人們多了件罵街的事罷了。

接着,在書中的“十字路口”中,朱先生又一次提到了青少年的主觀意識的重要性,人是羣居動物,難免會有交流、集聚,那麼這時候就考驗青少年是否堅持自我了,對別人的知識是全盤接受、否定,還是取精華去糟粕?一切皆取決於心。如同書中所説,我們要做“十字街頭的眾多矮小之人中的大漢”,要伸張自我,不為人所支配,成就自己的成就!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朱光潛先生筆下的涓涓細流,盪滌心靈,既有長輩語重心長的厚重,又有朋友掏心掏肺的由衷,閲讀朱先生的文筆,在自己的道路上,用自己的智慧,

走出自己的光彩,是的,青年,沒有誰的成功是別人送的,正因如此,生命,才因成長而美麗!

第三篇:讀《給青年的十二封信》

讀《給青年的十二封信》

——二〇一四年十月十五日

昨天,因為要到校本部參加幾個活動,而且活動時間安排的特別分散,所以早早就決定在那裏呆上一整天不回校區。早晨天剛剛亮,睜眼便是淅淅瀝瀝的小雨,雨點雖然不大,但是刮個不停的秋風把人整的夠嗆。這更加堅定了我之前的決定:妹的絕對不能在週末還傻逼呵呵的捧本四級單詞書死去活來的背,得抽出點時間來看看“閒書”了。説是抽出點時間來看閒書,其實一天的時間下來基本上只幹了三件事:早晨的體檢、中午到天津電視台充當羣眾演員和晚上聽關於黨團知識的講座。雖然這些事看起來是一些瑣碎的小事,但是帶給我的感觸和收穫特別的多。至於這些收穫和感觸究竟是什麼我就不在這裏説了,因為我發現我囉嗦了這麼一大段的話,還是沒有寫到關於朱光潛先生《給青年人的十二封信》的半個字。

先生的幾篇小文被我用零零散散的一個多小時給看完了。看完之後,我由衷的感受到了久違的一種內心的安頓,這種感受最近一次出現是在我大學聯考之後讀周國平散文的時候才出現的。我不像一些才人一般,能夠在拜讀過先生的作品後,論古述今、引章摘句、洋洋灑灑的寫下上萬字的溢美之詞。但是我想盡我最大的努力描繪一下我拜讀過先生作品後的感受,一則為了和朋友們一同分享我的感受,一則為了能夠再次品味一番內心久違的安頓。

在第一封信中,先生便向我們提出了關於讀書的問題。他認為當時的(當然,這也同樣適用於現在的青年)青年在讀書時普遍存在以下幾個問題:第一,總是抱着非本專業的書不讀的態度;第二,以為時常讀課程規定的書便是一種讀書習慣;第三,過分盲目的相信“青年必讀書目”的謊話。在先生看來,讀書至關重要的是興趣,青年人讀什麼書應依賴青年人自己的興趣選擇,而非盲目聽信“青年必讀書目”的誤導,這一則是因為人只有對自我感興趣的事物才會有深入下去的傾向,一則是因為不同行業、不同興趣的推薦書目的人所推薦的書目大相徑庭。此外,先生還建議青年人每天抽出一點兒空閒時間讀書,特別是讀非本專業的書籍,這樣的做法有助於培養青年人讀書的習慣,因為這種習慣在人到中年的時候是十分難以培養出來的。讀書的習慣,一經培養出來,對人是十分有益的,它不僅能夠幫助人開闊自己的眼見,拉近在世之人與業已辭世之人的距離,而且還能夠使我們養成潛心靜氣、平穩踏實的心性。先生在第一封信中就向青年朋友提出讀書的問題,可見先生對我們良苦的用心以及讀書對於青年人人生髮展的重要性。

在談完關於讀書的問題後,先生緊接着在第二封和第三封信中談到了動與靜。所謂動,就是儘性,再説通俗一點就是放縱自我,從而使自我感到原始的滿足。

當然了,這種放縱必須是於己於他人都無害的。陶淵明在辭官歸隱、常住草堂後,開始每天早晨把屋內的磚頭搬到屋外,晚上的時候又把磚頭搬回屋內。或許有人聽完這樣看似傻x的行為後要開始議論了:這不是腦子有病嗎?搬來搬去什麼也沒有改變。其實,如果我們仔細的想一想,就會發現並不是什麼也沒有改變。雖然磚頭依舊是在屋內與屋外間移動,但是陶淵明本人達到了“動”的效果。終日下來,可以説這位老人從中獲得了不少原始發自內心的快樂,這種快樂是外部的物質的增益無法帶來的。青年在尋找“動”的樂趣的同時,還不應當忘記“靜”的享受。所謂靜,是指一個人的感受力。看看從古到今的一些詩人作家,他們的感受力都是超乎常人的,也正因此,他們才能從一些在常人看來稀疏平常的事物中找到樂趣。正如一句詩云“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平平的一汪活水,便可在詩人的筆下造出如此美景。青年,就是應該“動靜結合”,過得樸實平淡,但卻樂在其中。

在第四封(《談學生與社會運動》)與第五封《談十字街頭》)信中,先生開始關注起青年與當時國情的聯繫。他鼓勵青年人能不畏強權,站上十字街頭向不合理的傳統與習俗宣戰,亦即,他強調青年人要打破俗規陳矩,敢於創新。這在今天對於我們來説也是十分適用的。同時與之聯繫緊密的是先生鼓勵青年們為國家、為民族大膽的做貢獻。他援引蔡孑民先生的話“讀書不忘救國,救國不忘讀書”來告誡青年人時時刻刻想着為祖國做貢獻,時時刻刻不忘靠讀書來為祖國做貢獻。在當時的形勢下,青年們是極易激動的,他們頻頻出現在各類的反對列強軍閥的運動中。先生用此語既肯定了青年們的愛國熱情,又深刻的指出了青年學生運動的方向:並非盲目的運動,而是有目的、有計劃、有準備的運動。在讀到這兩封信的時候,先生的一句話對我印象十分深刻:“一種社會最可怕的不是民眾膚淺頑劣,因為民眾通常都是膚淺頑劣的。它所可怕的是沒有在膚淺卑劣的環境中而能不膚淺不卑劣的人。”箇中意思,需要我們細細品味。通過這兩封信,先生教導了青年應該如何處理自我與社會國家的關係。

從第六封信開始,先生給青年們的教導就主要着眼於他們自我的內在修養與人生髮展了。關於青年的內在修養,第六封《談多元宇宙》、第九封《談情與理》和第十封《談在盧浮宮的一個感想》分別教導了青年三種內在修養:對待不同事物的合理態度、理智與情感的抉擇、正確的對待效率價值觀。

先生是用“多元宇宙”的概念展開青年對待不同事物的合理態度的指導的。“多元宇宙”指每個人都存在於幾個宇宙中,有“道德宇宙”、“科學宇宙”和“情感宇宙”等等。在不同的宇宙中,應當有不同的評判事物的標準。比如説在“道德宇宙”中,對某個事物的評判應基於其是善是惡,而在“科學宇宙”中,對某個事物的評判則應基於其是真是假。任何宇宙都不得侵犯其它宇宙,否則會引起

難以想象的結果。中世紀與文藝復興之際,正是因為伽利略與哥白尼被本應用“科學宇宙”的評判標準評判,但卻被教會的“道德宇宙”的評判標準評判而受難。可見,青年在自我的生活中,應當時刻謹記採取合理的態度與方法來評判一件事物。只有這樣,才能夠幫助事物的合理發展並體現出青年的自身修養。

在理智與情感的抉擇中,先生是提倡青年多加關注情感的。根據佛洛依德一派的看法,理智永遠都無法勝過情感,因為在某個人的行為發生的時段,它往往是內發不自覺的動用情感,只有當行為結束後,他才有可能用理智來給行動作評價甚至是下定義。先生通過“隱情感”這一理論以及為孝應當發自內心的觀點(“問理道德”與“問心道德”之辯)解釋了他提倡青年多加關注情感的原因。其中種種教誨,不但有強烈的説服力,而且還不失強大的感染力,讓青年既在感情上、又在理性判斷上深深信服。

至於合理的效率價值觀,先生給青年指出了盲目追求效率之蔽,這種為美國人歡迎並推廣至世界效率價值觀讓人失去了平心靜氣享受生活的耐心。當緊密的時間表成為一個人行動的唯一依據時,他將再難以找到生活的樂趣,即使找到,也無法享受。試想想,如果一個人連生活的樂趣都找不到,他還可能做好什麼唯需深入耐苦才能做得到的事。《蒙娜麗莎》或許會成為絕跡,因為觀賞它的人只是花費一分鐘的時間在畫像面前感歎、讚美和拍照,人們從來都不能靜靜的佇立一會兒,仔細看看這世上最美的微笑。艱苦卓絕的品質,往往是與享受生活的性情結伴而行的。

先生剩餘的四封信,一封為《談升學與選課》,在那個時代就指出了枉以“歐美學校”自稱的一些大學誆騙學生的現象,只不過那時的學生大部分是不瞭解實情,被騙進去的。而非至今愈演愈烈的“留學熱”,可以算得上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幾十年前的問題,何以當今仍舊存在而且還過分變態?這值得我們思考。再説《談讀書》一文,先生明確的否定了“作文需要天賦”的看法,鼓勵青年可以積極的練習作文,從臨摹和寫實開始,一直到寫情,循序漸進,不斷提升。這也是法國作家福樓拜教導其徒莫泊桑寫作技巧中的一點,箇中原因,無需多述。

至此,我已將近敍述完我從先生那裏學到的東西,其中的第十二封信(《談人生與我》)由於當時圖書館閉館時間已到,沒能讀完。只剩下第十封信(《談擺脱》),也是我體會最深的一封信,需要囉嗦幾句。在這第十封信中,先生以一部古希臘悲劇家索福克勒斯(約前496—前406)的《安提戈涅》為引子,提出了青年應當如何處理矛盾的問題。《安提戈涅》整劇,共有三處矛盾,一處是國王身份的克瑞翁與家長身份的克瑞翁的矛盾,一處是國民身份的安提戈涅與妹妹身份的安提戈涅的矛盾,還有一處是兒子身份的海蒙與未婚夫身份的海蒙的矛盾。總之,每個矛盾都需要其面對者作出堅決的選擇,要麼成就其一,譭棄其二,要

麼成就其二,譭棄其一,如果矛盾面對者在選擇方面猶豫不決的話,那就可能出現二者都被譭棄的情況。因此,先生告訴我們,處理矛盾最忌諱的不是權衡矛盾雙方的利弊,而是優柔寡斷的不肯做出選擇。想想現在的大學生活,何嘗不是如此?上帝給了我們每個人二十四個小時的時間,這是公平的,這種公平不僅僅督促着我們要加倍努力的學習、成長或是工作,而且還暗示着我們要懂得適可而止、學會知足,決不能既掰玉米、又摘西瓜,把二十四個小時妄想成一年來辦事。

讀罷先生的文章,雖説只是明白了一些簡簡單單的為人處世的道理,但這世間行的通的大道理,又有哪個不是簡單易懂的呢?就算是一些複雜的道理,不也是要被學者們逐步剖析,直到化解為一些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簡單道理才能夠被社會接受嗎?因此,學問無複雜與簡單之分,就算是有,也是簡單學問占主導地位的。寫來寫去,總是一些閒言碎語,最後還是比不過我們親力親為,真正的拜讀先生的文章,只有這樣,各人才能獲得各人的感受,朋友也才可以拿他的感受與我的對比吧。因此,諸君須記,閒暇之餘,不妨拿出先生文章一讀。

第四篇:《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書評)1

淺評《給青年的十二封信》

——平淡真誠的感動

近來讀了朱光潛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心中頗有感動之處與澎湃之情。在朱先生的言語文字之間對人生頗有體悟,對生活亦有了些淺薄的看法。朱光潛用他平淡、生趣、真誠的文字打動我這位小小的讀者,讓我對他的文章有了一些崇拜之情。在《給青年的十二封信》中,朱光潛用獨特的方式與視角對生活與現實做出了種種發人深省的回答。為那個時代的青年們指出了一條新的思考方式,也為我們現代讀者的思維中注入了一股新的清泉。他以“談”的方式一步一步的讓我們體會到在現實中、在生活中,應有的態度與處事的方式。

首先在《給青年的十二封信》中,朱光潛先生給我們談到讀書。讀書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只是看你讀到如何的水平罷了。往往我們在讀書的時候,或是聽從父母的安排,或是出於一種社會習慣,或是為了以後的名譽??這種種的動機沒有一個是發自內心的“想讀”,所以這樣的“讀書”難免會感到枯燥、迷茫、無趣、乏味。然而朱光潛先生在談讀書中提到“讀書最重要的是興趣”,有了興趣才會對讀書產生熱情,在讀書的過程中才會有思維的靈感。這樣的一種讀書態度自會讓我們愛上讀書,這樣的讀書態度讓我們不僅是在讀書,而是在學習,從書中學習做人、做事的方法與技巧。朱光潛先生用他略帶風趣的語言給我們詮釋了一種單純的讀書方式,讓我們對讀書有了新的認識。

談完讀書,朱光潛先生又給我們解答了關於內心情緒的一些問題。那就是“談動”與“談靜”。首先,談動為我們解決了如何排解煩惱的問題,朱先生説“煩惱來自抑鬱,而鬱在於泄,泄在於動”,排解煩惱的最好的辦法就是“動”,而何為“動”,“動”可以是打羽毛球、慢跑、游泳等運動,也可以單純的肢體的動作。不管怎樣就是不要忘記“談談笑笑,跑跑跳跳”。而談到“靜”,朱光潛先生又説“靜主要是來自於感受,感受來自於領略”,只要我們用心去真誠的感受、領略這個世界就會從中體會到生活的美好與世界的寧靜。朱光潛先生又是用這種淺顯平淡的文字,讓我們領悟到內心的情感宣泄與沉澱的方式。這實在是讓我們在平淡中感覺到了一種深刻的感動。

在每個有學生的時代不得不談到的就是學生運動,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反日遊行”,雖是愛國青年的滿腔的熱血,但是它確實也有它的不足之處。在此,我們看看朱光潛先生是怎樣“談中學生與社會運動”的。他認為一個人若是要為社會、為國家、為人民,有所為、有所獻。首先考慮的應該的自己的精神世界,要端正好自己的思想,豐富自己的知識。再去考慮社會運動,我們不能單單的靠自己的滿腔熱血與一時的衝動,不能只注意到物質的表象,重要的是要注重精神的磨練與進步。然而,要怎樣才能端正自己的思想與磨練精神呢?為此朱光潛先生又為我們談到了“十字街頭”,十字街頭是面臨抉擇的一個路口,它自然就可以為我們解決關於“如何”的問題。在十字的街頭,大家聚在其中隨波逐流,漸漸的難免會趨於流俗化。朱光潛先生認為在這種流俗化的潮水中,我們應該打破偶像,做一個“十字街頭的眾多矮小之人中的大漢”,我們要自由伸張自我,不要淹沒在十字街頭的影響裏去。這樣的見地不是每個學者或者讀書人都能感悟到的,而朱光潛先生卻能用他一貫的平實、淺淡的語言給我們説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於是我又一次的被他平淡真誠的語言給感動得一塌糊塗。

在談到關於人生的話題時,朱光潛先生依舊是用他獨特、平淡的文字給我們

談到了“多元宇宙”,“多元宇宙”這個詞語給人一種艱深、僻遠的感覺。但是朱光潛先生卻把它拿來與“人生”聯繫起來,給我們一種全新的認知。朱光潛先生説“人生是多方面的”就如一個多元宇宙,有它的方方面面,我們不能單純的憑藉一方面的東西去判定它的對錯、美醜、善惡、信義、真偽。在不同的宇宙中有不同的判定方式與標準,因此在人生中也應隨機應變,在適合的時候做出適當的判定,找到自己目前的生活中什麼才是至上的。這樣也許就不會活得那麼的累與迷茫了。

説完人生,朱光潛先生又為我們談到了“升學與選課”,在眾多的學生中,遇到升學與選課的問題時會感到迷茫。學校的“名譽校長”、“迷洋”,“資格迷”諸如此類的冠冕堂皇的字眼就會擾亂同學們的心智。不知該如何解決其中的困擾,朱光潛先生在“談升學與選課”時告訴我們應該注重自己的個人興趣與社會愛好。在生活中體會到學問與事業,先博大再精深。既然談到升學與選課,自然就不會落下“作文”,朱光潛先生在他的“談作文”中,用真實動人的字句為我們講述瞭如何作文才。首先作文得感受生活,得先從生活的臨帖開始,再好好的咬文嚼字,斟酌自己的字句,這樣才能作成一篇文章。作文需要一步一步的慢慢體會,而不是一蹴而就的。談到作文,文章之中自然包含這“情”與“理”,對於“情”與“理”的問題,在朱光潛先生的“談情與理”中,他為我們講述了一些關於情理的看法。朱光潛先生在書中這樣寫到“理智的生活是很狹隘的,離開情感,音樂只是空氣的震動,圖畫只是塗着顏色紙,文字只是連串起來的字。理智的生活是很冷酷的,很刻薄寡恩的。理智指示我們應該做的事甚多,而我們實在做到的還不及百分之一。所做到的百分之一大半全是由於有情感在後面驅遣”。這樣的語句真的很發人深省,讓我們明白生活是多元的,它既離不開理智也離不開情感。生活應該是理智與情感並存的。

在理智與情感並存的生活中,有人開心,有人難過。開心的人我們不談,我們説説難過的人為何難過。他們也許是因為生活而迷茫,也許是因為生計而痛苦,也許是因為前途而困惑。當遇到這些時,要如何擺脱。朱光潛先生也有一封信是專門解決這個問題的,那就是“談擺脱”。在談擺脱中,朱光潛先生談到“人生何嘗不是一種理想的衝突場”,我們在生命途程的歧路上徘徊顧慮、不想取捨、擺脱不開,最後造成人生的悲劇。他告訴我們生活也要知所遺漏,不能要求完美。在生活中學會了取捨,生活也就不會那麼的痛苦與彷徨了。

在看到朱光潛先生的文字時,我們會有很多的感想。在朱光潛先生的信中也有一封是談感想的——“談在盧佛爾宮所得的一個感想”。作為一個旅遊的聖地,想必定會有很多的人在那裏進進出出,在來來往往的人羣中有所感想是一件在自然不過的事了。朱光潛先生的信中,他這樣説到“在微塵中見出大千,在剎那中見出中古”。在現代社會中人們、社會的飛速改變,人們征服環境的能力愈大,易生流弊。在這樣的環境中人們做事愈輕浮粗率,艱苦卓絕的成就也便日益稀罕。在這樣的洪流之中能夠欣賞一般人所嗤笑的呆氣和空想,能景仰不計成敗的堅苦卓絕的努力,能有這樣的一種生活的態度才不會被人潮所覆沒,才會活出自己的精彩。

最後,朱光潛先生給我們談到“人生與我”,他獨到的見解又折服了我。朱光潛先生告訴我們“生活自身就是方法,生活自身也就是目的,順着自然所給的本性生活,人們生活在變幻無常的世相中,生活就是為了生活”。這個世間少我一個,多我一個,或者我時而幸運,時而受災禍侵逼,我以為這都無傷天地之和。人生與我其實也是一個簡單的問題,只要順其自然一點、隨遇而安一點,就能體

會到不同的生活境遇,也許就能走出迷途,看見生活全新的道路。不再迷茫,堅定、樸實的生活下去。

朱光潛先生就用這樣一環扣一環,一件扣一件的方式到出了關於人生、關於生活、關於抉擇、關於挫折的獨到見解與看法。在信中平淡樸實、真誠坦蕩的語言也深深的打動了每一個讀者。讓讀者對他的真誠建議銘感於心,對他的文字語言油生一股感動之情。是一種平淡真誠的感動!

第五篇:論如何讀書:朱光潛給年輕人的一封信

朋友:

中學課程很多,你自然沒有許多時間去讀課外書。但是你試撫心自問:你每天真抽不出一點鐘或半點鐘的功夫嗎?如果你每天能抽出半點鐘,你每天至少可以讀三、四頁,每月可以讀一百頁,到了一年也就可以讀四、五本書了。何況你在假期中每天斷不會只能讀三、四頁呢!

你能否在課外讀書,不是你有沒有時間的問題,是你有沒有決心的問題。 世間有許多人比你忙得多。許多人的學問都在忙中做成的。美國有一位文學家科學家和革命家富蘭克林幼時在印刷局裏做小工,他的書都是在做工時抽暇讀的。

不必遠説,你應該還記得孫中山先生,難道你比那一位奔走革命席不暇暖的老人家還要忙些嗎?他生平無論忙到什麼地步,沒有一天不偷暇讀幾頁書。 你只要看他的《建國方略》和《孫文學説》,你便知道他不僅是一個政治家,而且還是一個學者。

在學問中尋出興趣

人類學問逐天進步不止,你不努力跟着跑,便落伍退後,這固不消説。尤其要緊的是養成讀書的習慣,是在學問中尋出一種興趣。你如果沒有一種正當嗜好,沒有一種在閒暇時可以寄託你的心神的東西,將來離開學校去做事,説不定要被惡習慣引誘。

你不看見現在許多叉麻雀抽鴉片的官僚們紳商們乃至於教員們,不大半由學生出身嗎?你慢些鄙視他們,臨到你來,再看看你的成就吧!

但是你如果在讀書中尋出一種趣味,你將來抵抗引誘的能力比別人定要大些。這種興趣你現在不能尋出,將來永不會尋出的。

興味要在青年時設法培養,過了正當時節,便會萎謝。比方打網球,你在中學時歡喜打,你到老都歡喜打。假如你在中學時代錯過機會,後來要發願去學,比登天還要難十倍。養成讀書習慣也是這樣。你也許説,你在學校裏終日念講義看課本不就是讀書嗎?講義課本着意在平均發展基本知識,固亦不可不讀。但是你如果以為念講義看課本,便盡讀書之能事,就是大錯特錯。

第一,學校功課門類雖多,而範圍究竟窄狹。你的天才也許與學校所有功課都不相近。自己去在課外研究,發現自己性之所近的學問。再比方你對於某 種功課不感 興趣,這也許並非由於性不相近,只是規定課本不合你的口胃。你如果能自己在課外發現好書籍,你對於那種功課也許就因而濃厚起來了。

第二,念講義看課本,免不掉若干拘束,想藉此培養興趣,頗是難事。比方有一本小説,平時自由拿來消遣,覺得多麼有趣,一旦把它拿來當課本讀,用預備考試的方法去讀,便不免索然寡味了。興趣要逍遙自在地不受拘束地發展,所以為培養讀書興趣起見,應該從讀課外書入手。

不必讀的書

書是讀不盡的,就讀盡也是無用,許多書都沒有一讀的價值。你多讀一本沒有價值的書,便喪失可讀一本有價值的書的時間和精力;所以你須慎加選擇。

許多人嘗抱定宗旨不讀現代出版的新書。因為許多流行的新書只是迎合一時社會心理,實在毫無價值。經過時代淘汰而巍然獨存的書才有永久性,才值得讀一遍兩遍以至於無數遍。

我不敢勸你完全不讀新書,我卻希望你特別注意這一點,因為現代青年頗有非新書不讀的風氣。別事都可以學時髦,惟有讀書做學問不能學時髦。我所指不必讀的書,不是新書,是談書的書,是值不得讀第二遍的書。

你與其讀千卷萬卷的詩集,不如讀一部《國風》或《古詩十九首》,你與其讀千卷萬卷希臘哲學的書籍,不如讀一部柏拉圖的《理想國》。

有沒有“青年必讀”?

你也許要問我像我們中學生究竟應該讀些什麼書呢?這個問題可是不易回答。

本來這種徵求的本意,求以一個人的標準做一切人的標準,好像我只歡喜吃麪,你就不能吃米,完全是一種錯誤見解。各人的天資,興趣,環境,職業不同,你怎麼能定出萬應靈丹似的十種書,供天下無量數青年讀之都能感覺同樣趣味發生同樣效力?

我為了寫這封信給你,特地去調查了幾個英國公共圖書館。他們的青讀品部最流行的書可以分為四類:冒險小説和遊記;神話和寓言;生物故事;名人傳記和愛國小説。

就中代表的書籍是凡爾納的《環遊世界八十天》和《海底兩萬裏》,迪福《魯濱遜漂流記》,大仲馬(《三劍客》,霍桑注的《奇書》和《丹谷閒話》,金斯萊《希臘英雄傳》,法培爾注的《鳥獸故事》,安徒生的《童話》,騷塞的《納爾遜傳》,房龍的《人類故事》之類。

這些書在外國雖流行,給中國青年讀,卻不十分相宜。中國學生們大半是少年老成,在中學時代就歡喜像煞有介事的談一點學理。他們——你和我自然 都在內—— 不僅歡喜談談文學,還要研究社會問題,甚至於哲學問題。這既是一種自然傾向,也就不能漠視,我個人的見解也不妨提起和你商量商量。

讀書好比探險

談到這裏,我還沒有答覆應讀何書的問題。老實説,我沒有能力答覆,我自己便沒曾讀過幾本“青年必讀書”,老早就讀些“壯年必讀書”。

比方在中國書裏,我最歡喜《國風》、《莊子》、《楚辭》、《史記》、《古詩源》、《文選》中的書箋,《世説新語》、《陶淵明集》、《李太白集》、《花間集》、張惠言《詞選》、《紅樓夢》等等。

在外國書裏,我最歡喜濟慈、雪萊、柯爾律治、布朗寧諸人的詩集,索福克裏斯的七悲劇,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李爾王》和《奧塞羅》,歌德注的《浮士 德》,易卜生的戲劇集,屠格涅夫的《新土地》和《父與子》,杜斯妥也夫斯基的《罪與罰》,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莫泊桑的小説集,小泉八雲關於日本的著作等等。

如果我應北京《京報·副刊》的徵求,也許把這些古董洋貨捧上,湊成“青年必讀書十種”。但是我知道這是荒謬絕倫。所以我現在不敢答覆你應讀何書的問題。

你如果要知道,你應該去請教你所知的專門學者,請他們各就自己所學範圍以內指定三兩種青年可讀的書。

同時,你要知道讀書好比探險,也不能全靠別人指導,你自己也須得費些功夫去搜求。我從來沒有聽見有人按照別人替他定的“青年必讀書十種”或“世界名著百種”讀下去,便成就一個學者。別人只能介紹,抉擇還要靠你自己。

讀兩遍,作筆記

關於讀書方法。我不能多説,只有兩點須在此約略提起。

第一,凡值得讀的書至少須讀兩遍。第一遍須快讀,着眼在醒豁全遍大旨與特色。第二遍須慢讀,須以批評態度衡量書的內容。

第二,讀過一本書,須筆記綱要精采和你自己的意見。記筆記時不特可以幫助你記憶,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細,刺激你思考。

記着這兩點,其它瑣細方法便用不着説。各人天資習慣不同,你用哪種方法收效較大,我用哪種方法收效較大,不是一概論的。你自己終久會找出你自己的方法,別人決不能給你一個方單,使你可以依法炮製。

你嫌這封信太宂長了罷?下次談別的問題,我當力求簡短。

再會!

你的朋友,孟實

朱光潛簡介

朱光潛(1897年-1986年),筆名孟實、盟石。中國美學家、文藝理論家、教育家、翻譯家。主要編著有《文藝心理學》《悲劇心理學》《談美》《西方美學史》《談美書簡》等,並翻譯了《歌德談話錄》、柏拉圖的《文藝對話集》等大量書籍。他不僅著述甚豐,更具有崇高的治學精神和高尚的學術品格,早年曾出版《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是當時最流行的書籍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