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讀朱光潛《談美》有感

欄目: 讀書筆記 / 發佈於: / 人氣:9.02K

美,何謂美,或者説美是什麼?

讀朱光潛《談美》有感

這個是美學的中心問題。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卻又是一個直到今天人們依然還在爭論的問題。

唐代大文學家柳宗元認為“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禪宗馬祖道一主張“心不自心,因色故有”。

在沒有接觸美學理論知識之前,我簡單的認為:一切能形成良好感覺效果的事物或人就是美。於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美”的概念也比較隨便,總是不由得感歎某些事物或者人“美”。比如夏日炎炎,散步在東莞松山湖邊,看到湖光山色相映成趣,我就會不經意發出感慨“松山湖真美呀!”。又如在某個冬天的日子,走在長青街逛了大半天,肚子忍不住“咕嚕嚕“地叫,隨便走進一家小餐館,點一份簡餐,當熱乎乎的飯菜端上桌,筷子先嚐而後入口的那一刻由衷的覺得“嗯,真是美味極了!”

這大概就是我所理解和感悟到的美吧!

可是,這真的就是美嗎?美到底具有那些特徵?到底什麼樣的事物才能稱得上美呢?我們又該如何審美以及培育良好的審美情趣過更有藝術化的生活呢?

自從讀了朱光潛《談美》之後,才對“美”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在《談美》一書中,朱光潛談了美是什麼和美的本質以及如何欣賞美等問題。

在一般人看來美是物所固有的,有些東西本來就美,有些事物本來就醜。這種見解並不限於一般人,包括一些哲學家和科學家也持這樣的觀點,認為美是客觀的,認為自然物本身就有美,“美在於客觀的現實事物,現實事物的美是美感的根源,也是藝術美的根源”,“物的形象是不依賴於鑑賞者的人而存在的,物的形象的美也是不依賴於鑑賞的人而存在的”。他們認為,事物本身自帶美,美決定了美感。例如,一株梅花的美,美就美在梅花本身,和任何人(無論怎麼看)沒有關係。

而有些人則認為美是主觀的,認為美在心不在物,“美是物在人主觀中的反映,是一種觀念”、“客觀的美並不存在”。在他們看來,就美與美感的關係來説,是美感決定美。梅花的美在於觀賞者,而不在梅花本身。

朱光潛先生則不贊同以上兩種觀點,他認為美既不全在外物,也不完全在人心。他在《談美》中寫道“如果美本來是物的屬性,則凡是長眼睛的人們都應該可以看到,應該都承認它美......但同是一個對象,有人説美,有人説醜,從此可知美本在物之説有些不妥了”,“在覺得事物美時,我們純憑直覺,並不是在下判斷......美雖不完全在物卻亦非與物無關......從此可知須先有使人覺得美的可能性,人不能完全憑心靈創造出美來”。

因此,在朱光潛看來,“美是主客觀的的統一,不全在物,也不全在心,而在於心物關係上”,“它是心物婚媾後所產生的嬰兒”。他進一步主張“美感起於形象的直覺”、“美感的世界純粹是意向世界”,這也是他關於美的本質的説法。“美之中要有物理也要有人情,二者缺一都不能見出美”,即“美在意象”。

《談美》書中拿欣賞古鬆作例就是很好的詮釋。“古鬆的形象並非天生自在的,同是一棵古鬆,千萬人所見到的形象就有千萬不同,所以每個形象都是每個人憑着人情創造出來的......所創造物並非從無中生有,也要有若干材料,這材料也要有創造成美的可能性”。

古鬆並不是一件固定的東西,它的形象隨觀者的性格和情趣而變化。古鬆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為的。

美也是如此。有審美的眼睛才能見到美。

朱光潛在《談美》一書中除了談論美與美感,還從淨化人心、美化生活出發,提出人生的藝術化,倡導我們要過富有情趣化的生活。“人生本來就是一種較廣義的藝術。每個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這種作品可以是藝術的,也可以不是藝術的......知道生活的人就是藝術家,他的生活就是藝術作品”。藝術的創造之中都必寓有欣賞,生活也是如此。藝術是情趣的活動,藝術的生活也就是情趣豐富的生活。

你是否知道生活,就看你對於許多事物能否欣賞。

《談美》書中最後,朱光潛先生借用阿爾卑斯山路上的標語勸誡我們要熱愛生活、欣賞人生,“慢慢走,欣賞啊!”這樣才不會讓這豐富華麗的世界變成一個了無生趣的囚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