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商君列傳》讀後感,商鞅其人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4.5K

《商君列傳》讀後感,商鞅其人

商鞅其人

——讀《商君列傳》有感

原創: 剛剛  剛剛的鐵屋子

商鞅,衞國人,故稱之衞鞅;姓公孫,故又稱之公孫鞅;發於秦,秦封之於商十五邑,故號為商君。

商鞅稱商君源於由他主導的一次着名改革——商鞅變法。這次改革既成就了商鞅,也成為殺死商鞅的一把利刃。

商鞅從入秦伊始,便致力於變法,以成秦孝公霸業。從結果上來看,商鞅變法取得了莫大的成功,變法成果為秦後來兼併六國,統一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可為此做出巨大貢獻的商鞅,最終卻落了一個五馬分屍,家人盡滅的悽慘下場。不僅如此,古代史學家對其一生更是極盡損貶之辭。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中如此評價商鞅:“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跡其欲幹孝公以帝王術,挾持浮説,非其質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將卬,不師趙良之言,亦足發明商君之少恩矣。餘嘗讀商君開塞耕戰書,與其人行事相類。卒受惡名於秦,有以也夫!”這種評價對於一位功勛卓着的改革家來説,是極不公平的。

商鞅在魏國時,得不到重用,個人的理想抱負得不到實現。而秦孝公正欲修穆公霸業,廣羅國家人才,這讓極具政治慧眼和才能的商鞅看到了施展自己才能的機會,遂西入秦。他通過秦孝公的寵臣景監來求見秦孝公,以帝道、王道、霸道三種為政理念來試探秦孝公的意圖。在得知秦孝公欲成霸業的想法之後,第四次會面,與孝公大談強國之術,孝公數日不厭,相見恨晚。商鞅與秦孝公達到了一種政治上的共鳴——成霸業以揚名立萬。可以把這種君臣關係理解為相互利用:秦孝公需要一位有才幹的改革家替自己衝鋒陷陣,而商鞅則需要一位強有力的國君為其實現政治理想提供平台。

變法之初,孝公心有顧慮,商鞅用“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是以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的説辭為秦孝公堅定了變法的信念。他和守舊派代表甘龍、杜摯激烈辯論,辯論中引經據典,最終力排眾議,得到孝公的全力支持。緊接着,一場自上而下的改革開始了……

經濟方面: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統一度量衡;減輕農民賦税徭役;廢井田,實行土地私有。政治方面:獎勵軍功;廢除世卿世祿制;推行户籍制度,實行連坐;推行縣制。社會層面:用嚴峻的刑法來代替德治,嚴厲控制社會輿論。

《史記》載:“行之十年,秦民大説,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由此來看,我們沒有任何理由説商鞅變法是不成功的。改革達到了秦孝公的目的',可以説為他東復侵地,建立霸業的宏圖偉業打下的堅實的基礎。於是,在商鞅的建言下,秦趁着魏被齊大敗的大好時機下,迅速發動了對魏的戰爭,商鞅計敗魏軍,當初對商鞅不以為然的魏惠王無奈只能割地求和,遷都大梁。

然而,當秦孝公和商鞅等改革派享受着改革帶來的成果時,改革也招致着守舊貴族的不滿,多項改革措施或直接或間接地觸動着守舊貴族的利益,在利益面前,沒有人會主動退讓。守舊貴族對改革的不滿終將會成為懸在商鞅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終於,守舊貴族的代表趙良粉墨登場,他遊説商鞅,以賢相百里奚和商鞅做對比,指出商鞅在變法中過分激進,用苛刑代替德治,而且絲毫沒有考慮貴族的利益。最後甚至用人身威脅的方式來“勸説”商鞅引功身退,停止新法的實施。在如此高壓之下,商鞅沒有退縮,可以説他是為了自己的名利着想,但更重要的是為了保住改革的成果。

但歷史總是充滿着偶然性,五個月之後,他的“政治盟友”秦孝公死了。誠如趙良所言,“秦王一旦捐賓客而不立朝,秦國之所以收君者,豈其微哉?亡可翹足而待。”守舊貴族立馬掀起反撲,誣告商鞅“謀反”,最終殺之於鄭澠池,車裂商君以徇,滅商君之家。至此,懸在其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終於落下。可謂成其者變法,亡其者亦變法。

歷史不能做到絕對的公正。漢朝實現大一統,國家政權穩定,加之需要休養生息,故尊崇儒術,統治者施仁政,行王道。因此,在漢朝的史學家司馬遷眼裏,商鞅就是一個離經叛道者,其受到不公正的評價也是情有可原。但商鞅變法對秦國國力的提升是毋庸置疑的,為秦後來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也不可否認,商鞅鼓勵苛刑,忽略德治的理念確存不合理之處,但苛刑在短時間內達到的效果卻又十分驚人。

商鞅變法留給後人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任何改革者都當以史為鑑,從歷史中探求經驗,助力改革,以圖千年大計。對於商鞅本人的評價,是非功過,留於後人評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