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黨課教案

欄目: 黨員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68W

目錄

黨課教案
第一篇:黨課教案第二篇:黨課教案第三篇:黨課教案第四篇:黨課教案第五篇:黨課教案更多相關範文

正文

第一篇:黨課教案

黨課題目:科學發展觀的提出及運用

教學對象:狼卧溝村全體黨員

教學目的:使全體黨員懂得發展觀的演變,如何在此基礎上提出科學發展觀以及

科學發展觀的運用。

講課時間:1個小時

講 課 人:苗媛

在人類文明的歷史長河中,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生存、發展、享受的空間和舞台;人們繼承了前輩創造的文明成果,開拓着屬於自己這一代人的嶄新事業。作為先進生產力發展要求、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和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每一代中國共產黨人都有自己的歷史任務、歷史課題。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領導全國人民奔向全面小康社會的征程上,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在深刻總結我國長期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全面吸收當代人類文明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的重大戰略思想。十六屆五中全會又進一步指出:“科學發展觀是指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這個結論,是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昇華,是黨的指導思想與時俱進的最新成果。毋庸置疑,以十六屆五中全會為標誌,科學發展觀已經由一個政策型的理論觀點,上升成為對我們黨和國家起根本性指導作用的基本原理,是指導當代中國又快又好發展的哲學。學會用科學發展觀認識和改造世界,用科學發展觀提升我們全黨的執政能力,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科學發展觀是當代中國發展的歷史邏輯

發展是人類永恆的主題,發展觀的問題至關重要。有什麼樣的發展觀,就會有什麼樣的發展道路、發展模式和發展結果。中國共產黨人歷來十分重視發展問題,為了國家的發展和民族的富強,我們黨的幾代領導集體殫思竭慮、艱辛探索,有成功和經驗,也有曲折和教訓。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半個多世紀,特別是改革開放近三十年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波瀾壯闊的實踐歷程,實際上就是我們黨對發展規律進行探索的過程。早在20世紀50年代,毛澤東同志就提出,社會主義建設要堅持統籌兼顧的原則,並寫出了《論十大關係》和《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等光輝著作。改革開放後,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的實際出發,制定了“一箇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和一系列方針政策,高擎起“發展是硬道理”的時代大旗。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經濟、政治、文化協調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的社會,進一步告誡全黨:“要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順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偉大實踐的要求,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全局出發,強調全黨要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推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四位一體”的建設。不言而喻,從“發展是硬道理”,到“發展是第一要務”,再到“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形成了一條關於當代中國發展問題的清晰的歷史線索和思想脈絡。

改革開放使我們經歷了里程碑式的體制變遷,比較順利地完成了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軌,同時實現了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社會物質財富與日俱增,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市場經濟體系逐步完善,政府宏觀調控能力日漸成熟。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經濟快速增長,積累了相當的物質成果,社會整體福利的改進才有了現實的經濟基礎,社會全面發展才有了物質前提,為科學發展觀的形成奠定了實踐基礎。完全可以這樣説,科學發展觀是我國改革開放取得豐富物質成果後水到渠成的精神文化成果,是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綜合發展形成的思想產物。

本世紀頭二十年,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進入新世紀,在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之後,我國已經從總體上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的發展階段。這既是一個發展的黃金期,也是一個矛盾凸現期。當前,我國經濟運行和社會運行中,呈現出了一系列重要的階段性特徵和矛盾。比如,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經濟結構不夠合理,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沒有根本轉變,自主創新能力不強,能源、資源、環境、技術的瓶頸制約日益突出,農業基礎薄弱的狀況尚未根本改變,解決“三農”問題的任務相當艱鉅,等等。解決這些問題,迫切需要我們牢牢把握新的發展階段的特徵,切實抓住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制定正確的發展目標任務和方針政策,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努力實現又快又好的發展。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是積極妥善地應對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的必然選擇,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

科學發展觀的創立,不僅立足國內,而且放眼世界,正確借鑑各國發展的經驗教訓,全面吸收了當代人類文明發展的最新成果。人類歷史上傳統的發展觀,普遍偏重於物質財富的增長,忽視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忽視人文的、資源的、環境的指標,忽視自然界首先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在傳統發展觀的影響下,儘管積累了豐富的物質財富,但也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資源浪費、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現象屢見不鮮,人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往往不能隨經濟增長而相應提高,甚至出現嚴重的兩極分化和社會動盪。自上世紀中葉開始,不少國家開始反思人類的發展歷史,越來越認識到遵循協調性、綜合性、持續性是人類發展的唯一正確選擇。從1960年美國人羅斯托的《經濟成長的階段》一書問世,1972年羅馬俱樂部發表《增長的極限》,到1987年挪威首相布倫特蘭夫人主持的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的發表,逐步完成了人類思想史上新發展觀的根本性轉變,以其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力載入人類文明史冊。我們黨的科學發展觀,正是包容了近代以來工業化國家的一切優點,特別是在吸納了當今世界文明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

總之,科學發展觀的形成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凝結了幾代中國共產黨人的心血和艱辛探索,集中了全黨的智慧,並經過了實踐的檢驗,反映了我們黨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不斷深化,標誌着我們黨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指導思想,與時俱進到了一個新高度。正如胡錦濤同志指出的:“科學發展觀總結了20多年來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成功經驗,吸取了世界其他國家在發展進程中的經驗教訓,概括了戰勝非典疫情給我們的重要啟示,揭示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反映了我們黨對發展問題的新認識。”

科學發展觀是指導又快又好發展的哲學

科學發展觀是什麼?十六屆五中全會指出:“科學發展觀是指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不是一般的體現,而是集中的體現。集中到哪裏?哲學。因此,科學發展觀就是指導發展的哲學,它包含了對發展的本質、目的、內涵、途徑和要求等的總體看法和根本觀點。把科學發展觀賦予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意義和高度,提升到哲學的境界,是十六屆五中全會的一大理論創新,為我們從更深層次上解讀我國發展現狀、破解發展難題、創新發展思路,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學會用科學發展觀認識和改造世界,只有從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高度,探討浸潤其間的哲學意藴,才能充分認識科學發展觀的重大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全面把握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深刻內涵。

科學發展觀揭示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集中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事物以過程而存在,是永恆發展的;事物以系統而存在,是普遍聯繫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符合“永恆發展”、“普遍聯繫”的原理,符合事物辯證發展的規律。所謂“全面發展”,就是要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看成一個系統工程,着眼於對自然、經濟、社會複雜系統的全面思考,着眼於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諧社會的全面建設與整體進步,不能只計一點不及其餘。所謂“協調發展”,是指社會系統和自然系統以及社會系統內部之間,相互適應、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狀態,單純的經濟增長,不會自動保證社會公正、公平、和諧、穩定等社會發展綜合目標的實現,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不能畸重畸輕,而應協調共進。所謂“可持續發展”,其主要內涵是指人類對自然的索取必須與人類向自然的回饋相平衡,當代人的發展不能以犧牲後代人的發展機會為代價,不能吃祖宗飯,斷子孫糧。歷史一再證明,只有把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等因素綜合起來統籌考慮,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一個地區和國家乃至世界,才可能避免全局性生態和社會災難的降臨,健康長久地前行。總之,科學發展觀強調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體現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本質要求。

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的崇高理想,集中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價值觀。不管是全面發展、協調發展,還是可持續發展,歸根結底都是為了人。否則,所謂的發展就失去了任何意義。因此,從目的範疇來看,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價值取向,是以人為本、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核心的。“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屬性。“以人為本”,就是把人作為社會主體和中心,一切以人為目的,摒棄傳統的把人作為工具和手段的物本主義傾向。“以人為本”的要義有兩個方面,一是“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人的全面發展,是馬克思和恩格斯設想的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一個本質特徵。我國現在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距離那樣的理想境界還很遙遠,人的全面發展的目標在現階段還不可能完全實現。但是,即使如此,中央還是站在面向未來發展的高度把問題提了出來,這不但表明我們黨堅定的政治信念和對遠大目標的執著追求,而且表明從現在起,我們就要腳踏實地地朝着這樣的方向去努力。這對於把未來社會的理想和初級階段的現實有機結合起來,減少歷史進程中的盲目性,增強發展的自覺性,具有十分重大的現實指導意義。二是“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我們黨所主張的發展,不是為了少數人或某些集團的利益,而是為了全體人民的利益,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必須讓廣大人民羣眾都能夠平等地分享到。科學發展觀開宗明義地提

出堅持“以人為本”,是對人的主體地位的高揚和提升,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深切的人文關懷,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價值觀和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政治本色。

科學發展觀把統籌兼顧作為根本要求,集中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解決發展中出現的不平衡的問題,關鍵是要做到統籌全局、兼顧各方,正確處理各種複雜的矛盾,這就需要掌握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方法。科學發展觀把“五個統籌”作為發展的根本要求,充分體現了這一思想方法,這是它的突出特點。“五個統籌”,即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是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重要戰略方針,是黨和國家領導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的基本政策取向和行為導向。同時,在每一個“統籌”中,都還有一系列相應的政策措施。“五個統籌”,是全面性和重點性的統一,目標和手段的統一,現實性和長遠性的統一,人與自然的統一,科學性和價值性的統一。真正做到“五個統籌”,最大限度地兼顧各個方面,其結果必然就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必然是社會和諧、人與自然和諧。因此,科學發展觀以“五個統籌”為根本要求,集中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辯證地看問題的方法。

學會用科學發展觀認識和改造世界

科學發展觀從世界觀、價值觀和方法論的結合上,第一次比較全面系統地回答了當代中國“為什麼發展”、“為誰發展”、“靠誰發展”、“發展什麼”、“怎麼發展”等重大問題,涵蓋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揭示了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發展道路、發展模式、發展戰略、發展目標和發展手段等基本內涵,體現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本質要求。學會用科學發展觀認識和改造世界,提升執政能力,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實現又快又好發展,最根本的是需要全黨同志特別是黨的各級領導幹部,理論聯繫實際,掌握科學發展觀所集中體現的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學好在處理這些帶根本性、全局性、戰略性重大問題上的立場、觀點、方法。

關於“為什麼發展”。必須十分明確,科學發展觀不是否定發展,而是鼓勵發展;不是不要發展,而是強調又快又好地發展。改革開放近三十年來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證明,發展是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關鍵,不發展就沒有出路,不發展就不可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正在走的發展道路,是世界社會主義歷史上從未走過的,也是世界近代歷史上後發大國興起從未走過的。這條道路,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也就是科學發展觀指引的道路。當年鄧小平同志曾經説過:中國要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壟斷的世界上殺出一條血路,將給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發展自己,提供可以借鑑的有益經驗,也證明社會主義的成功。(版權歸本站:)我們現在所做的,就是這樣的一件事情。這也正是科學發展觀提出的政治意義。當前,我國正處在重要的戰略機遇期,我們必須從戰略的高度把握面臨的發展機遇,以積極主動的精神和強烈的憂患意識,抓住機遇而不可喪失機遇,開拓進取而不可因循守舊,要趨利避害,加快發展,壯大自己。

關於“為誰發展”。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以人為本”四個字,如此温暖人心,是因為它包含着普遍價值,洋溢着鮮明的人文主義精神,體現着

馬克思主義“萬物人為本,萬事民為先”的基本政治立場。它要求我們,事事處處、時時刻刻,都要尊重人、關心人、理解人、愛護人、解放人、發展人,把人民羣眾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最高價值主體,把為最廣大人民羣眾謀利益作為最高價值追求,把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作為最高價值理想。對我們黨的各級領導幹部來説,“以人為本”,就是以民為本,就是執政為民,必須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為羣眾誠心誠意辦實事。為什麼説羣眾利益無小事?不要膚淺地把它當作只是為了強調一種姿態、一種作風的説法,應該懂得,這是一個以政治語言來表述的充滿人文主義精神的深刻命題。只有堅持“以人為本”,才能體現科學發展觀的本質。

關於“靠誰發展”。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不僅包含了發展“為了誰”的價值內涵,而且也包含了發展“依靠誰”的深刻內容;既強調為最廣大人民的利益謀發展、一切發展為了人民,又強調依靠最廣大人民的力量謀發展、一切發展依靠人民。這就明確了發展的主體和動力源泉問題,堅持了“人民羣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這一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和立場。一切發展依靠人民,就是要始終堅持黨的“從羣眾中來,到羣眾中去”的羣眾路線,健全完善深入瞭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廣泛集中民智、切實珍惜民力的決策機制,推進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把依靠最廣大人民羣眾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和智慧、才能、力量,作為構想發展思路、制定發展政策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就是要始終堅持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關於“發展什麼”。人類思想史上,儘管有各種各樣的發展理論,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強調經濟發展。科學發展觀的第一位要求,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胡錦濤同志指出:“科學發展觀,是用來指導發展的,不能離開發展這個主題,離開了發展這個主題就沒有意義了。發展首先要抓好經濟發展。”因此,科學發展觀強調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決不意味着經濟發展已退居次要位置,更不是通過抑制經濟發展來平衡別的發展。無論現在還是將來,經濟發展始終是發展的中心內容,是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的基礎。所以,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黨的基本路線,要堅持一百年,這是不能動搖的,是堅定不移的。如果在提出科學發展觀之後,我們反而模糊了這個認識,偏離了這個方向,那就恰恰違背了科學發展觀的第一位要求,也從根本上違背了我們黨的政治路線。同時,又必須十分清醒地看到,經濟發展代替不了社會發展,物質文明水平的提高不等於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水平的自然提高。如果單純追求經濟增長,偏離科學發展,不重視政治和文化的發展,忽視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忽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那麼發展過程中的一些社會矛盾不僅得不到解決,反而會愈演愈烈,最終將會付出沉重代價。因此,在推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同時,必須更加註重社會全面進步,更加關注財富怎樣分配、利益怎樣協調、矛盾怎樣化解等社會問題,促進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的良性互動和協調並進。

深 入 學 習 實 踐 科 學 發 展 觀 黨 課 教 案

授課人:苗媛

第二篇:黨課教案

黨的歷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時間

一、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1921年7月23日至31日,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二、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

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召開了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

三、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國共產黨在廣州舉行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

四、中國共產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

1925年1月11日至22日,中國共產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

五、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

1927年4月25日至5月9日,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湖北武漢召開。

六、中國共產黨六次全國代表大會

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在共產國際的幫助下,中國共產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在莫斯科召開。

七、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

代表大會在延安楊家嶺中央大禮堂召開。

八、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

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

九、中國共產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

1969年4月1日至24日,中國共產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

十、中國共產黨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

1973年8月24日至2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

十一、中國共產黨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1977年8月12日至1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

十二、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

1982年9月1日至11日是,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

十三、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

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

十四、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

1992年10月12至1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

十五、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

1997年9月12日至1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

十六、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

2014年11月8日至14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

十七、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

2014年10月15日至21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

第三篇:黨課教案

黨課教案

堅定理想信念,永葆共產黨員的革命本色

學校:×××

姓名:×××

教學目的:通過教育,使同志們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不動搖,始終不渝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全身心地投入到國防建設中去。

教育時間:×××

教育方法:集中學習、分組討論

授課人:×××

授課對象:本單位黨員

內容:

江主席最近指出:“我們保持革命氣節,最重要的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信念,堅定不移地走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做到無論在何種情況下都忠誠黨和人民的事業,不改變革命的初衷,不喪失必勝的信心。”江主席的這一重要論述,深刻闡明瞭新形勢下保持革命氣節必須重點解決的問題,為我們培養革命氣節指明瞭努力的方向。

一、始終堅持共產主義理想信念不動搖

古人説,立人先立德,立德先立志。只有樹立遠大志向,才會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會有堅韌不撥的意志。實現共產主義,是我們共產黨人和革命軍人最崇高的理想,也是保持崇高革命氣節的強大精神支柱。堅守革命氣節,最關鍵的就是要始終堅持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不動搖。

戰爭年代,無數革命先烈在敵人的嚴刑拷打、威脅利誘面前堅貞不屈,在艱難險阻、挫折失敗面前不改變革命初衷,就是因為他們有堅定的共產主義理想信念。李大釗在敵人的絞刑架

前斬釘截鐵地説:“不能因為你們今天絞死了我,就絞死了偉大的共產主義……共產主義在中國必然要得到光榮的勝利”;夏明翰在英勇主義前,面對敵人的屠刀,含笑寫下了“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後來人”的詩篇;方誌敏在刑場上慷慨陳詞:“敵人只能砍下我們的頭顱,決不能動搖我們的信仰,因為我們信仰的主義,乃是宇宙的理!”我黨我軍克服一個又一個困難,戰勝一個又一個強敵,從勝利走向勝利,靠的也是這種堅定的信念和強大的精神支柱。信念堅定,氣節永存;信念動搖,氣節必失。現實生活中,有些人之所以喪失革命氣節,崇尚金錢,貪污腐化,道德墮落,違法犯罪,晚節不保,要害的就是因為丟掉了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精神支柱坍塌了。有個領導幹部犯罪被捕後交代;自己貪得無厭地撈錢,是因為覺得社會主義行不通了,中國遲早要走私有化的路子,現在多撈些錢,等將來真的私有化後,讓子孫辦企業,當富翁。這種沉痛的教訓,值得我們認真思考,引以為戒。

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必須從歷史發展的規律正確認識當前社會主義發展遇到的挫折。東歐一些國家發生劇變,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原蘇聯解體,有些同志對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和社會主義前途存有疑慮。這種悲觀情緒是完全錯誤的。正確看待社會主義發展遇到的挫折,一是要認清,原蘇聯解體、東歐劇變,最根本的是因為他們在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了,形成了一套僵化的、阻礙產生力發展的經濟體制。而後來在改革中以偏離了社會主義的正確方向,一方面措施失當,越改越亂;一方面黨的領導不堅強,放鬆了對資產階級自由化的警惕和鬥爭,採取軟弱退讓的政策,一退再退,直至交出政權。原蘇聯和東歐演變後,資本主義道路並有救他們。二是要看到,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人類社會的發展是螺旋式上升的,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任何一種社會制度的確立無不伴隨着挫折與反覆。封建社會代替奴隸社會,資本主義社會代替封建社會,其間都經歷過舊制度的多次復辟。社會主義是與以往社會制度根本對立的嶄新的社會形態,在前進的道路上遇到一些挫折是難免的。但從歷史的發展的規律看,近幾年,越來越多的人們認為,社會主義是最終代替資本主義的必然趨勢。近幾年,越來越多的人們認為,社會主義發展的低潮孕育新的復興,共產黨人將從挫折中吸取教訓,沿着正確的發展道路,使社會主義制度充分展現出巨大優越性,使社會主義制度充分展現出巨大優越性。三是要明確,西文發達國家的暫時繁榮,不能改變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的命運。西文發達國家的繁榮是他們憑藉經濟科技優勢,通過不平等貿易,從第三世界掠奪了大量的財富。但這一切都無法也不可能改變其生產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人佔有的根本矛盾。在紀念《共產黨宣言》

發表150週年的時候,資本主義國家的許多有識之士都認為:資本主義社會由於不能解決自身的根本矛盾,其繁榮只能是暫時的,早晚要被社會主義所代替。作為革命軍人,我們一定要從社會發展規律上看問題,放眼歷史長河論興衰,不為社會主義發展的暫時挫折所動搖,不為資本主義的暫時繁榮所迷惑,始終堅定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實現這一崇高的理想而奮鬥。

二、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的實現,就不同歷史時期有不同的具體目標,不同的發展道路。我們在新民主義革命時期,實現共產黨主義理想的具體目標,是推翻“三座大山”,建立社會主義新中國,要走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全國政權的道路;在現階段,實現共產主義理想的具體目標,就是實現“四個現代化”,建設一個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強國,堅持黨的基本路線,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因此,在新時期,我們要堅定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就是要堅定走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決心和信心。

(一)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我國現階段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社會主義道究竟應該怎麼走,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沒有也不可能給我們提供現成的答案。不同的社會主義國家有不同的國情,如何建設社會主義也不可能有一個固定的模式,而只能由各國共產黨人運用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立足本國國情進行探索。建國以來,我們黨以毛澤

……

討論題:

1、作為共產黨員,如何樹立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2、結合本職崗位,如何以實際行動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第四篇:黨課教案

黨 課 教 案

教學課題:“以人為本,廉潔從政”

教學目的:通過學習科學發展觀的時代背景、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論述以人為本的三個理論基礎和基本含義,來解讀“以人為本”的重要意義,使黨員幹部認清前進的方向,增強辨別能力,牢固樹立“以民為本為民解困”的民政工作宗旨。

授課人:王敏

授課時間:2014.3.9

授課對象:全體黨員

內容:

中國共產黨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科學發展觀,明確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黨員幹部只有深刻理解以人為本,才能全面把握科學發展觀的精神實質和科學內涵,牢固樹立“以企為本立足後勤”的工作宗旨。才能做到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後勤工作發展的全局,才能以求真務實的精神落實好各項工作。

一、科學發展觀形成的時代背景

什麼是發展觀?就是關於發展的本質、目的、內涵和要求的總體看法和根本觀點。

國際上幾種具有代表性的發展觀:經濟增長論;增長極

限論;綜合發展觀;循環經濟的發展觀;可持續發展觀。 科學發展觀的時代背景:從國際背景看,“二戰”後,許多國家都強調單純的經濟發展,但並沒有相應地給人類帶來普遍的福祉,相反卻引發了生態環境惡化,貧富差距拉大,政治腐敗動盪和價值信仰危機等一系列社會問題。從國內看,改革開放以來,各項社會事業雖然取得明顯進步,但總體上看,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存在着“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問題。

科學發展觀,是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總結我國發展實踐,借鑑國外發展經驗,適應新的發展要求提出來的。

科學發展觀就是針對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出現了不協調的因素提出來的。

科學發展觀為我們解決前進道路上面臨的矛盾和問題,順利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整個現代化事業,提供了正確的指導思想和根本指針。

二、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

一是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二是科學發展觀的精神實質:要“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的發展。”

三、以人為本的三個理論基礎

(一)人的存在理論。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有三種基本存在形態:(1)人作為人這個種羣而存在,即人類;(2)人作為羣體意義上的社會而存在,即人民羣眾;(3)人具有獨立人格和個性的個體而存在,即個人。

(二)人的解放與人的全面發展理論。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既是手段,又是目的,人總是按照自己的尺度來評判歷史的。社會歷史發展過程是由人的依賴走向物的依賴再走向自由個性的發展歷史,這樣的社會歷史就是不斷解放人的歷史,也是不斷表現對人終極關懷的歷史。

(三)歷史唯物主義羣眾觀。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羣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物質財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和創造歷史的決定力量。

四、以人為本的三層基本涵義

(一)以人為本是一種對人在社會歷史發展進程中的主導作用與主體地位的肯定。

強調人是社會發展的原動力、是經濟發展的主體、是歷史發展的潮流,沒有人就沒有發展,沒有人就沒有進步,發展的過程只能依靠人,發展的目的只能為了人。人創造了知識、人創造了科技、人創造了歷史,歸根結底,是人推動了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

(二)以人為本是一種價值取向。

強調尊重人、解放人、為了人和塑造人。尊重人,就是尊重人的社會價值和自身價值,尊重人的個性、權利、需要、獨立人格和能力差異,尊重人性發展的要求,尊重弱勢和需要幫助的羣體。解放人,就是不斷衝破一切束縛人的潛能,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把人從對物慾的追求、對意識形態的執着中解放出來,以追求人生幸福為目的,充分發揮人的體能、機能。為了人,就是一切發展的終極目的就是能為“人”所享受,明確人是社會發展的動力、是經濟社會的主體。塑造人,就是説要在道德與法制的框架內,把人塑造成權利與義務的主體。

(三)以人為本是一種思維方式。

我們在分析、思考和解決問題時,既要運用唯物史觀的方法論,也要運用合乎人性發展的方法論,要關注人的生活世界、內心世界,要對人的生存和發展確立起終極關懷,要關注人的普遍性(共性)和特異性(個性),要樹立起人的權利並承擔起相應的義務。

五、以人為本的三種解讀

(一)以人為本就是堅持以人類的根本利益為本,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目的是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

人類的生存與發展依賴於自然,同時人類文明的進步也影響着自然的結構、功能與演化。在人類發展史上,人與自

然的關係經歷着由相對和諧到失衡、再到和諧的曲折過程。 在原始社會,人類過着野生、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羣居生活,人類社會的生產力水平十分低下,人類掌握的科學技術水平幾乎等同於零,人類對自然界與自然現象的認識還相當的模糊,人類把自己看成是自然的孩子、奴僕,人與自然相對“和諧共處”,但這種和諧更多地表現為人對自然的敬畏和被動服從,和諧關係的主導因素是自然。到農業文明時期,隨着社會生產力的不斷進步,人類對於自然的認識不斷髮展,但是人與自然的關係在整體上卻依然保持和諧,同時也出現了階段性的、區域性的不和諧。人類對自然的破壞與自然對人類懲罰間或有發生,如絲綢之路上樓蘭古國的消逝就是樓蘭人破壞環境而遭受自然懲罰的惡果。

隨着人口的增加和生產力水平的逐步提高,人類開始不安於自然的庇護和統治,在利用自然的同時試圖改造和改變自然,而這種改造和改變往往伴隨着很大的盲目性、隨意性和破壞性。工業文明的出現,使社會生產力有了質的飛躍,科學技術有了突飛猛進的進步,人類利用自然資源的能力得到極大提高,人類對於自然有了全新的認識,對於自然的態度也發生了根本改變,由“利用”變為“征服”,“人是自然的主宰”的思想佔據了統治地位,在這種思想支配下,對自然的征服和統治變成了對自然的掠奪和破壞,對自然資源無節制的大規模消耗,伴隨着能源的日漸減少,各類污染物卻

大量增加,最終造成自然資源迅速枯竭和生態環境日趨惡化,全球能源危機、生態環境污染、大氣污染、臭氧層空洞、全球氣候變暖、河流污染、淡水資源短缺、耕地鹽鹼化、土地荒漠化、動植物物種大量滅絕等災難性惡果直接威脅到人類的生存與發展,人類發展到了一個需要開創一個新的文明形態來延續人類生存、發展的時候,這就是生態文明。要想構建這個文明,就要以尊重和維護自然為前提,以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為宗旨,以建立可持續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為內涵,以引導人們走上持續、和諧的發展道路為着眼點,堅持以人類利益為本,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構建社會主義生態文明。

(二)以人為本就是堅持以人民羣眾的根本利益為本,為人民服務,目的就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人民羣眾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主體,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受益者。解決人民羣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切身利益問題是當今社會發展的首要問題,是堅持以人為本的必然要求。

尹管辦

2014年3月9日

第五篇:黨課教案

學習《胡錦濤同志在慶祝中國共產黨

成立90週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教案

泗縣中學黨總支書記袁崇武

全體黨員同志們你們好!

今天這節課我們來學習胡錦濤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週年大會上的講話》。

胡總書記七一講話的特點

胡總書記七一講話,在平實中有新論,在質樸中抒情懷,有6個特點。

1、貫通了一部歷史。向前回溯了170年,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向後展望了40年,到新中國成立100年。由此,我想起毛主席的一句詩: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

2、突出了一條主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共產黨成立,就是為了擔當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90年來為此進行了艱苦卓絕的奮鬥,今後要繼續奮鬥下去。

3、歸納了一個成就。黨經過90年艱苦奮鬥,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4、得出了一個結論。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而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是我們黨永遠立於不敗之地的根本。

5、提出了一個目標。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必須做到堅持: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堅持為了人民、依靠人民;堅持任人唯賢、廣納人才;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

6、闡述了一個方針。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全面推向前進,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創造幸福生活和中華民族美好未來。為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作出自己的努力,對人類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胡總書記七一講話的亮點

胡總書記七一講話,亮點頻出。有的是第一次提出,有的是對以前論述的深化和完善,有的是對以往論斷的提升和發展,有的則是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行了新的表述。主要有高舉旗幟、防範危險、選準人才、重視青年、依靠人民、走好道路六大亮點。六大亮點互為聯繫,形成一個支撐體系。

一、提出了“高舉旗幟”的理論新概括

總書記在講話中指出:“經過90年的奮鬥、創造、積累,黨和人民必須倍加珍惜、長期堅持、不斷髮展的成就是: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面對風雲變幻的國際形勢,面對艱鉅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我們黨要團結帶領人民繼續前進,開創工作新局面,贏得事業新勝利,最根本的就是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和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和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指導黨和人民沿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點和優勢。”

把必由之路、正確理論、制度保障三個方面合而為一,作為90年成就表述是第一次。可以説是一個全新的判斷、全新的概括,具有極其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二、提出了“四個危險”的警示

總書記在講話中指出:“精神懈怠的危險,能力不足的危險,脱離羣眾的危險,消極腐敗的危險,更加尖鋭地擺在全黨面前,落實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任務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繁重、更為緊迫。”

從剷除消極腐敗的危險來説,只有這樣做,黨才能保持自己的先進性,才能密切聯繫羣眾,才能長期執政。剷除消極腐敗問題,是關係黨生死存亡的重大問題。在黨剛剛成立以後不久的1923年,黨就有了第一個反腐敗的條例,後來到了根據地,在掌握了局部政權的情況下,毛主席在中央根據地主持制定了反腐敗條例。當年貪污五百大洋就槍斃,是相當嚴厲的。新中國成立以後,1951年搞了“三反”

運動,“三反”運動中一個典型就是當時天津地委前後兩任書記,劉青山、張子善把救災款挪用了。真正貪污的錢按今天算也就十萬、二十萬。但是毛主席下決心把他們槍斃了。毛主席説,槍斃他們兩個人,就是要挽救二十、二百個人,不能再犯錯誤。

總書記強調:“如果腐敗得不到有效懲治,黨就會喪失人民信任和支持。”回顧歷史,總結經驗教訓,全黨必須警鐘長鳴,充分認識反腐敗鬥爭的長期性、複雜性、艱鉅性,把反腐倡廉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更加堅定的信心、更加堅決的態度、更加有力的舉措推進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堅定不移把反腐敗鬥爭進行到底。

三、提出了“五德”用人導向

總書記在講話中指出:要“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眾、以德領才、以德潤才、德才兼備的用人導向。”總書記強調,要堅持把幹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選拔任用那些政治堅定、有真才實學、實績突出、羣眾公認的幹部,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眾、以德領才、以德潤才、德才兼備的用人導向。要堅持憑實績使用幹部,讓能幹事者有機會、幹成事者有舞台,不讓老實人吃虧,不讓投機鑽營者得利,讓所有優秀幹部都能為黨和人民貢獻力量。

“士有百行,以德為先”。道德品質的好壞決定一個人的成敗,對領導幹部猶為重要。選人用人,首先要看這個人的品德、操守。在改革開放以後的一段時間裏,選人用人更多的是看才華,看能力怎麼樣,你把工作搞上去,有一點小毛病也沒有什麼關係。現在看,這樣做在用人上會出現偏差。講德才兼備,在德和才的衡量上面,要把德放在首位。這是關係到黨能不能保持自身先進性的大問題。共產黨員、共產黨的幹部一定要講個人修養,一定要為人師表,一定要時時處處發揮表率作用。

四、提出了青年是黨保持蓬勃生機的一個重要保證

總書記講話中指出:“我們黨從成立之日起,就始終代表廣大青年、贏得廣大青年、依靠廣大青年。”“我們黨的隊伍裏始終活躍着懷抱崇高理想、充滿奮鬥激情的青年人,這是我們黨歷經90年風雨而依然保持蓬勃生機的一個重要保證。青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也是我們黨的未來和希望。全黨都要關注青年、關心青年、關愛青年,傾聽青年心聲,鼓勵青年成長,支持青年創業。黨對青年寄予厚望,人民對青年寄予厚望。”總書記還引用了李大釗充滿青春激情的一段話:“為世界講文明,為人類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創建青春之人類。”聽起來讓人心情激盪、倍受鼓舞。

事實正是這樣,黨的一大召開時,參加一大的代表中,年齡最大的45歲,最小的19歲,平均年齡28歲,毛主席正好28歲。紅軍長征時,戰士的平均年齡不到25歲。是青年人開天闢地,創造奇蹟,成就了偉業,開創了未來。全黨要按照胡總書記的要求,高度重視青年工作。同時,青年人也要不辜負黨和人民的期望,努力建功立業,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廈增磚添瓦,貢獻才智。

五、提出了“把羣眾當親人”的忠告

總書記在講話中指出:“每一個共產黨員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尊重人民首創精神,拜人民為師,把政治智慧的增長、執政本領的增強深深紮根於人民的創造性實踐之中。”強調:“只有我們把羣眾放在心上,羣眾才會把我們放在心上;只有我們把羣眾當親人,羣眾才會把我們當親人。”

總書記講完這句話,會場長時間熱烈鼓掌。據有人粗略統計,在總書記講話中出現“民”字達250多次,其中“人民”出現近140次,平均每半分鐘提到“人民”一次。“把羣眾當親人”,這句簡單樸實的話是人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迅速在網上和人們日常交談中走紅。

正是緣於始終“把羣眾當親人”,我們黨才能成就90年的輝煌歷程。從毛澤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到鄧小平“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到江澤民“代表人民羣眾的根本利益”,再到胡總書記“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情為民所繫”、“把羣眾當親人”、“拜人民為師”??精神一脈相承。總書記強調人民的“最高位置”,是對黨的羣眾路線的新總結、新概括、新提煉,是新形勢下做好羣眾工作的根本指針。

在現實生活中,在一些黨員幹部身上,存在着“不把羣眾當親人”的現象:有的高高在上,脱離羣眾;有的獨斷專行,對民情民意視而不見;有的把上訪羣眾視為“刁民”、把羣眾提意見當成“找麻煩”,對他們的訴求不理不睬,對他們的建議不聞不問??這些現象的存在,損害了羣眾利益,危害了黨羣幹羣關係。“把羣眾當親人”,反映出老百姓對於密切新時期黨羣魚水關係的殷切期待。

六、提出了堅定不移地走改革開放之路的時代要求

總書記在講話中指出:“面向未來,全黨同志必須牢記,我國過去30多年的快速發展靠的是改革開放,我國未來發展也必須堅定不移依靠改革開放。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改革開放是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領導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

改革開放是新的偉大革命,最早是鄧小平同志在1985年會見日本客人的時候講的。這以後,黨的領導人和中央文件一直不斷地講,寫進了黨的文件。這次總書記講話再次強調改革開放是一個新的偉大革命,雖然不是新提法,但是一個應當引起高度重視的亮點。站在歷史發展新的起點上,堅定不移地走改革開放之路,對於我們國家未的發展也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不是説經過30年改革開放,就差不多了。改革開放的事業無止境,要堅持不懈地走下去。

以上範文來自,請關注其他相關文章:

黨課教案

xx鎮黨課教案

黨課教案

黨課教案

黨課教案

Tags:黨課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