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旅遊管理專業論文精品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5.42K

旅遊管理專業論文精品多篇

旅遊管理論文範文 篇一

1.管理體制不合理

我國紅色旅遊景點都由文化部門與旅遊部門一起管理,由於各自職責的不同往往產生衝突。旅遊部門有開發景點的積極性,卻要受到文化部門的限制。而文化部門為事業單位,缺乏發展紅色旅遊的內動力,即便有開發的想法,但經驗和能力又有限。同時,文化部門出於對文物資源保護的考慮,也不願放手讓旅遊部門來開發。這種管理體制造成了部門間的利益衝突,使其難以形成合力,對我國紅色旅遊發展極為不利。

2.資金管理乏力

我國紅色旅遊資金大多數是由政府撥款扶持的,商業投資較少。儘管政府設立了紅色旅遊專項基金,一些景點也有上級主管部門的撥款,但由於資金管理不力,一些景點的改擴建工程往往都因受資金數量、使用方式和資金到位時間等方面的限制而擱淺。由此導致紅色旅遊景點基礎設施建設滯後、開發利用不足、建設檔次低、陳列館陳舊甚至破爛等一系列問題。資金管理乏力成為制約我國紅色旅遊發展的瓶頸,使紅色旅遊資源優勢得不到應有的發揮。

3.質量管理老套

紅色旅遊質量管理主要指紅色旅遊資源的開發方式。我國多數紅色旅遊景點目前仍以傳統的參觀、觀光等遊覽方式為主,缺乏參與性項目。此外,景點強調教化功能,開發的內容形式、展示方法和導遊詞的設置都只基於讓遊客瞭解歷史。然而,紅色旅遊作為一項旅遊活動,亦是以休閒為目的的。紅色旅遊質量管理的這些方式不能為旅遊地招來更多遊客,更不能帶來很好的經濟效益。

4.人力資源管理不到位

隨着旅遊業的發展,我國紅色旅遊從業人數不斷增加,但整體素質偏低。雖有調查顯示這種現象是由高校旅遊管理專業畢業生不願從事旅遊行業而致,但是人力資源管理不到位,對在業人員培訓意識不強,對人員招聘重視程度不夠也是造成紅色旅遊人才缺乏的一個重要原因。

二、紅色旅遊管理問題的對策

1.理順管理體制

針對紅色旅遊多頭管理的現象,要儘快理順管理體制。可借鑑其他景點的成功經驗,如四川華鎣山“國家擁有資源、民間投入資本、委託專家管理”模式,它實現了所有權、開發權和管理權的分離,並使國家利益的長期效益、企業開發項目的經濟收效和專家管理的品牌效益達到了和諧統一。另外,景點所在省市要建立統一的紅色旅遊景區管理機構,對紅色旅遊資源進行統一規劃和管理,以使紅色旅遊真正成為驅動地區經濟快速發展的助跑器和動力源。

2.強化資金管理手段

資金管理手段有效與否是紅色旅遊能否健康發展的關鍵。各景點除積極爭取國家、政府的各種資金外,還要樹立市場意識,廣泛吸納社會投資(包括投資商、當地居民、社會團體等)參與景區建設,包括採取招商引資、股份制開發等方式,以拓寬資金來源渠道。另外,要成立專門的紅色旅遊資金監督與調查委員會,以確保資金的有效利用,同時,為了確保專款專用,要把資金的利用情況適時公佈,以接受廣大人民羣眾的監督。

3.創新質量管理方式

在紅色旅遊質量管理的思路上要努力貼近生活、貼近老百姓的現實需要,要體現時代感,注重歷史與現實的結合,以完善旅遊產品結構,增強旅遊產品的綜合吸引力。在具體操作時要充分挖掘紅色旅遊資源的文化內涵,做到深度開發與創新開發相結合,以提升紅色旅遊產品的品位。同時,紅色旅遊景點應與其他景區和其他旅遊形式結合起來進行開發,以拓展紅色旅遊的市場空間。為了改變教化式的講解方式,可設計開發吸引遊客參與的互動節目,以豐富遊客的身心體驗,避免枯燥與單調。4.提高人力資源管理水平

提高人力資源管理水平,對提高遊客的滿意度,增強景區的吸引力具有重要意義。各地市旅遊局要組織專家編寫相關教材,對旅遊從業人員進行專項培訓。要定時組織人員到旅遊發達地區學習,吸收外地的先進管理經驗。同時,實行導遊人員競聘上崗,讓遊客選擇自己喜愛的講解員,進而不斷提高其綜合素質。另外,應從高校相關專業中吸收優秀的畢業生,在全國甚至是全球範圍內公開招聘優秀旅遊營銷人才和旅遊高層管理人才。

三、結論

紅色旅遊作為一種特殊的旅遊形式,其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管理不當而造成的。本文分析了我國紅色旅遊管理中的四個問題,並提出相應對策,歸納如表。

參考文獻:

[1]張廣瑞劉德謙魏小安:2004年~2006年中國旅遊發展:分析與預測[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119

[2]冉燕:紅色旅遊的理論及實踐研究——以四川紅色旅遊開發為例[D].四川大學,2005

旅遊管理論文範文 篇二

論生態旅遊的可持續發展 生態旅遊是一種正在迅速發展的新興的旅遊形式,也是當前旅遊界的一個熱門話題。1999年是中國國家旅遊局規定的生態旅遊年。世界人士預測,以走向保護區、親近大自然為主題的“生態旅遊熱”將在全球興起。就在人們為我國旅遊業面臨難得的機遇而欣喜若狂時,我們必須高度重視的問題是旅遊業對環境造成的近期和遠期的危害。特別是目前有的人打着生態旅遊的旗號,而實際上卻做着破壞環境的旅遊。因此,必須對生態旅遊的真正內涵加以研究,結合我國的實際制訂出生態旅遊的法制法規和管理措施,並使生態旅遊成為對旅遊者進行生態教育的一所大學校。以此來保護我們的自然景觀與文化遺產,使旅遊業成為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產業。 一、生態旅遊概念的衍變與真正內涵 生態旅遊是針對旅遊業對環境的影響而產生和倡導的一種全新的旅遊業。1988年,給生態旅遊的定義是:生態旅遊作為常規旅遊的一種特殊形式,遊客在觀賞和遊覽古今文化遺產的同時,置身於相對古樸、原始的自然區域,盡情考察和享樂旖旎風光和野生動植物。這時期生態旅遊的概念是指一種旅遊業中的“復歸自然”、“返樸歸真”的觀念。越來越多的旅遊者更願意到大自然中游覽而不是去現代的城市和海濱度假,強調發展旅遊業中對自然景觀的開發。1993年,國際生態旅遊協會把生態旅遊定義為:具有保護自然環境和維護當地人民生活雙重責任的旅遊活動。生態旅遊的內涵更強調的是對自然景觀的保護,是可持續發展的旅遊。生態旅遊不應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而應與自然和諧,並且必須使當代人享受旅遊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機會與後代人相平等,即不能以當代人享受和犧牲旅遊資源為代價,剝奪後代人本應合理地享有同等旅遊資源的機會,甚至當代人在不破壞前人創造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的前提下,為後代人建設和提供新的人文景觀。並且,生態旅遊的全過程中,必須使旅遊者受到生動具體的生態教育。 真正的生態旅遊是一種學習自然、保護自然的高層次的旅遊活動和教育活動,單純的盈利活動是與生態旅遊背道而馳的。同時,生態旅遊也是一項科技含量很高的綠色產業,需要生態學家、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的多學科的論證,方能投產。需要認真研究生態環境和旅遊資源的承受能力。否則,將對脆弱的生態系統造成不可逆轉的干擾和破壞。同時,生態旅遊應該把環境教育、科學普及和精神文明建設作為核心內容,真正使生態旅遊成為人們學習大自然、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大學校。 二、我國生態旅遊的現狀 生態旅遊的開展,不僅提高了人們走進自然,欣賞自然的興致,也提高了自然旅遊在旅遊業中的地位和賺取外匯的份額。據前不久召開的世界生態旅遊大會介紹,生態旅遊給全球帶來了至少200億美元的年產值,生態旅遊已成為當今世界旅遊發展的潮流。 我國具有發展生態旅遊的良好條件:一是擁有巨大的客源市場,且隨着人們生態意識的覺醒,對生態旅遊的需求將不斷增長;二是擁有豐富的生態旅遊資源。截至1997年底,我國已建立起各類自然保護區932個(列為部級的124個),被正式批准加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的有14個。這些保護區集中了我國自然生態系統和自然景觀中最精華的區域,是生態旅遊的理想處所。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對全國100個省級以上自然保護區調查結果表明:其中已有82個保護區正式開辦旅遊,年旅遊人次在10萬人以上的保護區已達到12個。目前國內自然保護區的生態旅遊方興未艾,年總旅遊人次近2500萬,年旅遊總收入近5.2億元。一些自然保護區已經成為帶動當地旅遊業發展的“龍頭”。 但由於我國的旅遊業開發史較短,目前尚為發展中國家旅遊開發模式。人們對旅遊與環境之間的關係,尚缺乏科學理解,那種“旅遊業是無煙工業”的觀念還較流行,生態旅遊的發展大多還停留在初級階段,強調到大自然中旅遊,強調對旅遊資源的開發而忽視了旅遊本身對環境的影響和資源的破壞。實際上,我國旅遊業的發展已經給環境帶來較嚴重的污染,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旅遊資源的粗放開發和盲目利用 許多地區的政府有關部門在開發旅遊資源時,缺乏深入的調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學論證、評估與規劃,便匆忙開發。特別是新旅遊區的開發,開發者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論證與總體

旅遊管理論文 篇三

旅遊學刊 雙月刊 1997年第1期 "旅遊地生命週期理論"綜論 ---兼與楊森林商榷 ◆ 餘書煒 本文有感於楊森林的<"旅遊產品生命週期論"質疑>一文①而作。楊文提出的質疑總體上來説頗中要害,很有份量。旅遊地生命週期理論產生於國外,國內旅遊學界對這一理論只是處於一種被動接受的狀況。楊的質疑,無疑是一記"當頭棒喝".但筆者認為, ...

<區域旅遊規劃>教學大綱 (供旅遊管理本科專業使用) 課程編號:07100780 課程名稱:區域旅遊規劃 課程類型:專業限選課 總學時:36 講課學時:28 實驗(實踐)學時:8 學分:2 先修課程:旅遊資源學 一。 課程的目的與任務。 科學的旅遊規劃是保證旅遊業長期健康發展的前提條件。通過本課程的學習,要求學生了解旅遊規劃的發展現狀,旅遊規劃的對象和概念,瞭解旅遊規劃的理論體系,熟悉 ...

旅遊規劃與開發 1. 旅遊系統:由旅遊客源市場子系統。旅遊目的地吸引力子系統。旅遊企業子系統以及旅 遊支撐與保障子系統4個部分組成,具有特定的結構。功能。目標的綜合體。 2. 旅遊規劃:在旅遊系統發展現狀調查評價的基礎上,結合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趨勢 有以及旅遊系統的發展規律,以優化總體佈局。完善功能結構以及推進旅遊系統與社會和諧發展為目的的戰略設計和實施的動態過程。 3. 旅遊規劃的功能:在市 ...

對旅遊社會學理論體系研究的認識 [摘要] 本文是一篇文獻綜述與理論歸納類文章。文章的第一部分展示了旅遊社會 學在國外的開展狀況:綜合評述了主要的思想流派。理論觀點。學術著作以及代表人物, 具體包括旅遊社會學研究的發展演進觀。新迪爾凱姆學説。衝突批評理論。功能學派。韋 伯主義。形式主義/現象學和民族方法學派, 以及符號互動主義等7種理論流派。文章的第 二部分嘗試性地建構了旅遊社會學研究的理論體系:內 ...

<旅遊心理學>課程教學大綱 課程名稱:旅遊心理學 學時:36學時 適用專業:旅遊管理。旅遊英語 開課部門:旅遊系 一。課程的地位。目的和任務 本課程針對旅遊。休閒。飯店管理。服務等專業學生開設的基礎課。通過本課程的教學,學生能夠了解到涉及旅遊活動的心理學問題,比如説旅遊者的心理因素,旅遊活動和旅遊服務的心理學問題以及旅遊中的人際關係的問題等,使學生全面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概念及理論,能 ...

摘要:本文基於雙因素理論,利用Eviews軟件對影響中國東。中。西部遊客滿意度的關鍵性因素進行選取與分類,並運用灰色系統理論對其關聯繫數進行衡量比較,發現東部地區的遊客滿意度明顯高於中西部地區,針這種現狀我們提出了一些改進建議。 關鍵詞:雙因素理論:灰色系統理論:遊客滿意度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05-00-02 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我 ...

海洋旅遊功能區劃的理論解析 海洋旅遊功能區劃是包含自然。社會。經濟等多方面因素的複雜的動態發展過程,涉及內容極為廣泛,完整的理論體系是研究海洋旅遊功能區劃重要基礎,而地域分異理論。可持續發展理論和區位理論是進行海洋旅遊功能區劃的主要理論來源。 一。地域分異規律 地域分異規律(Rule of territorial differentiation)是自然景觀多樣性形成的基礎, 即自然地理環境結構的差 ...

[摘 要] 社區參與旅遊發展是以人為本思想在旅遊業發展中的重要體現,基於社區參與理論的商業模式是引導社區居民參與旅遊發展的重要途徑。通過對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附近社區的旅遊商業發展模式的探究,希望可以促進周邊旅遊企業的合理開發與發展,形成商業的集羣化產業,最終提高該社區的經濟發展水平。 [關鍵詞] 社區參與:731遺址:商業模式:利益相關者:對策 [中圖分類號] F470 [文獻標識碼] ...

_匕日_函l_萏-l衞__嶇霍匾瞄Ⅲ●疊盔齟 墨絲查墊竺蘭墨!塑旦型 旅遊凝視:從福柯到厄裏 劉丹萍 (華南理工大學藏辯與酒店管理學院,廣東廣攪510006) [摘要]1992年,以朱歇爾・福柯(MichelFoucalllt)有關"甏視"的著逮為基礎。英國社會學家約翰-厄裏(Johnu唧)提出"旅遊凝視"理論。厄裏認為,"旅遊凝視"是旅 ...

桂林旅遊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1999年第10卷第1期 JournalofGuilinInstituteofTourism 旅遊對目的地社會文化影響研究結構框架 ● 劉趙平[摘 要]旅遊影響研究是旅遊學研究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到人們普遍關注的同時,旅遊的社會文化影響,個熱點問題。,導,.相關學者判斷。① 一。相關基本概念 作為旅遊學研究的一個組成部分,旅遊的影響研究可根據研究對象的不同將其劃分為旅 ...

旅遊管理論文 篇四

一、對旅遊區流動人口與其高危行為相關性的初步認知

AIDS從20世紀80年代初診斷第一例病人至今,以其特有的傳播速度在全球各國迅猛傳播和流行,現在累計HIV感染者已超過3430萬人以上,成為了人們談虎色變的話題與疾病。中國於1985年報道檢查出第一例外籍艾滋病人以來,到2000年12月底,全國除台灣和港、澳特區外累計HIV感染者已有22517例、AIDS病人880例(已死亡446例)(注:據全國艾滋病防治辦有關資料。)。説明國內外艾滋病防治工作任重道遠。

旅遊業的發展,旅遊區流動人口增多,或多或少伴隨着一些和高危行為。在某些國家或地區甚至以色情旅遊作為旅遊吸引物。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人類學教授Graburn曾對色情旅遊(SexTourism)下過定義:以追求商業性的性關係為主要動機的旅遊。它是在明確界定時間和地點為支付金錢或物品的商業交易[2]。Gay宣稱約有70~80%的從日本、美國、澳大利亞和西歐國家去亞洲旅遊的男性遊客唯一的追求就是性娛樂[3]。Naibavu和Schutz指出每年有近10萬來自菲律賓、韓國、泰國及台灣婦女前往日本從事日本的色情業。至於旅遊業與有無聯繫,根據東南亞及非洲的某些國家的研究表明,這種關係並不明顯。如巴釐的妓院其顧客絕大部份是巴釐本地或其它地方的印度尼西亞人。針對外國遊客的主要發生在海灘或採用包身的方式。色情與旅遊本身並無太大聯繫,這種結論在非洲的一些國家也得到了印證。但在泰國、加勒比海地區卻把色情作為一種吸引物來推銷,一些西方人曾一度稱泰國是“男人的天堂”,一些日本、我國台灣及香港特區的旅遊者去泰國度假是作性旅遊。馬來西亞色情旅遊的發展很大程度上與日本遊客的數量攀升有關。早在17世紀和18世紀歐美就把東南亞國家促銷成“東方情調”、“南海浪漫風情”、“失去的天堂”[2]。隨着改革開放、户籍管理制度的鬆動以及某些經營管理者把色情當作一種吸引物資源,有着能增加收入和就業的錯誤觀念。隨着流動人口的增加,一些社會惡習有所回潮,如、等有所抬頭,並經屢次“掃黃打非”活動,仍然是屢禁不止。在一些旅遊發達區流動人口增多,一些來自貧困地區、城市無業的青年婦女進入到行業,甚至轉向取得經濟收入,少數旅遊者為尋求刺激、放縱自我等在旅遊區,或尋找“妓男”等,從而使旅遊區流動人口中的部份人羣有高危行為,並進而導致STD、HIV/ADIS傳播等嚴重社會後果。

在STD、HIV、AIDS流行蔓延過程中,通過性傳播、血液傳播和母嬰傳播是造成感染的三大途徑。其中,性傳播的問題是其中主要的一個方面。旅遊區流動人口的不潔、不律的是其組成部份。説明旅遊區流動人口高危行為與STD、HIV/AIDS傳播有重要的關係。

二、對旅遊區流動人口高危行為危害性的認知

色情旅遊發達的國家多是經濟不發達的國家,而政府十分強調經濟發展,趕超世界發達國家,把經濟發展放到第一優先地位,而較少考慮其社會代價。這些國家無疑把發展色情旅遊作為經濟發展手段,作為趕超世界先進國家的手段,這是西方消費主義思想傳播到第三世界的結果。斐濟就是典型案例。Naibavu和Schutz指出:色情是完全地方化的產業,它能給沒有技術而又沒有任何其它合適工作的婦女創造就業機會,它不需要任何外國投資,能帶來大量外匯,且沒有一點經濟損失[2]。在泰國,隨着旅遊業的發展,泰國各旅遊城市、度假區的酒吧、按摩院、歌舞廳等不斷增加,其中不少地方就是通過色情招徠顧客。據不完全統計,光曼谷一地就擁有350多間酒吧、130多家按摩院、100多家歌舞廳,販賣色相的婦女達10萬人,全國約50萬人。如聞名世界的“人妖”,在歌舞表演之後,一些人還要從事“第二職業”,按摩院中有健康者,亦有許多特殊的浴客,甚至在當地報刊刊登的廣告也公然特意標明該浴室擁有多少“佳麗”,隨時提供額外的“特殊服務”[4],在某種程度上促進了泰國旅遊業和經濟發展。

雖然色情旅遊或在短期內擴大了旅遊流量,經濟收入有了一定提高。但卻忽視了社會成本、旅遊目的地形象等,忽視了性別與社會等級問題,造成倫理道德的喪失、性病和艾滋病流行、種族關係的衝突、社會犯罪、家庭破裂等眾多嚴重問題。文明人羞於去此地旅遊,家人也不允許親人去這些地方旅遊,一旦疾病流行,風景再美也無人敢於問津,對旅遊目的地造成惡劣影響。色情旅遊或無疑是飲鴆止渴,與死亡共眠。泰國80年代末90年代初旅遊業衰退與此息息相關。泰國四分之一的吸毒,77%的吸毒者共享針頭,使色情、吸毒與STD、HIV、AIDS流行相伴生。據報道,泰國總人口5600萬,僅6~16歲的兒童就有25萬,其中84%有性病,28%血清檢查呈陽性。在泰國有40萬血清為陽性者,這意味着約有幾百萬人要為此而死,相當於損失國民生產總值的10~20%。近年來泰國竭力主張改變旅遊形象,發展家庭旅遊,重新修改旅遊發展目標,放慢發展速度,提出“開展有尊嚴的旅遊,而不是美元與性的旅遊”的口號[2]。説明國外清楚地認識到,旅遊區流動人口高危行為所帶來的社會代價以及STD、HIV/AIDS傳播等危害。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一向強調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兩個文明”一起抓,對“黃”總是嚴厲打擊的,每年都要開展多次打黃,但一些地方管理幹部、經營管理者違反國家法規,或明或暗在包庇、縱容色情業的發展,不明白其中的危害之大。必須猛喝一聲:醒來吧,別與狼共舞。

三、旅遊區流動人口高危行為的控制與管理

旅遊發展導致了旅遊區中大量流動人口的發生與遷移,這些流動人口良莠參差,有部份會發生高危行為。正是有這些少數流動人口的高危行為,導致性病、HIV感染和AIDS傳播,且有加速傳播的趨勢,造成嚴重的社會惡果,應引起有關人士加強這一方面的研究和有關部門的控制管理。為此,特提出以下幾個方面供有關部門和人士參考:

(一)加強研究,構建旅遊區流動人口、高危行為、HIV/AIDS關聯性的分析研究模式。

旅遊區流動人口遷移及其行為是—種不可避免的社會經濟行為及其現象。關於旅遊區流動人口高危行為與HIV/AIDS傳播關聯性分析研究模式,可以選擇社會控制理論、社會隔離理論、社會地理網絡理論、行為地理理論、管理科學理論、心理學理論、衞生保健理論等作為理論框架和指導,在宏觀分析研究市場轉移、旅遊業發展、勞動力臨時遷移、旅遊者行為活動規律等基礎上,構建旅遊區流動人口、高危行為、HIV/AIDS關聯性的分析研究模式,其分析研究模式構建如下圖,今後有待進一步修改完善。

附圖

(二)提高認識,加強經營者、管理者觀念轉變,並強化其自覺抵制行為。

前已述及,雖然旅遊區流動人口中某些高危行為能為經營管理者和地方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但這種效益是短期的,是以長期的社會成本、旅遊目的地形象損傷等為代價的,是與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大政方針相悖的,支持、經營色情業是違法的。因此,要加強旅遊區經營管理者和某些地方幹部的法制教育和政策教育,加強衞生保健教育,使其意識到支持旅遊區流動人口的高危行為會造成包括STD、HIV/AIDS傳播在內的人類社會危害,是對人類身心健康的犯罪,同時也是違背社會主義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的犯罪,支持、經營色情業是違法的,會受到道德法庭和真正法庭的審判,使其轉變觀念,能站在國家利益、社會利益、人性道德的高度,從思想觀念上清晰其危害性,自覺地採取抵制、主動控制旅遊區流動人口的高危行為,控制和遏制包括STD、HIV/AIDS傳播在內的疾病流行,淨化旅遊區環境氛圍,使地方旅遊業能健康、持續地發展。

(三)加強調研和管理,明晰旅遊區流動人口狀況和高危行為特徵。

旅遊區管理部門、地方政府、地方工商管理、地方衞生部門、地方行業協會及有關羣眾性組織、經營管理者等,應加強對旅遊區流動人口的調查研究和管理,清楚地知道旅遊區流動人口數量、分佈地點、從事職業、社會背景、經濟狀況、人口學特徵、心理特徵、身體狀況、社會行為狀況、遷移動態等,以便心中有數,實行有效管理。在一些“災情”較重或流動人口較多的旅遊區,甚至可在美國研究所在其國家AIDS研究項目中所使用的高危行為評估問卷(RBA)的基礎上,根據本旅遊區的實際和特點修改、完善個人問卷等,進行一些問卷調查,以瞭解旅遊區流動人口高危行為發生的特徵與規律,以便採取有針對性的、有效的管理措施,做到有的放矢,更好地杜絕旅遊區流動人口的高危行為,遏制旅遊區流動人口高危行為所帶來的STD、HIV/AIDS的傳播。

(四)加強關心和教育,使旅遊區流動人口自覺杜絕高危行為,促進其身心健康。

旅遊區流動人口同其他地區流動人口一樣,旅遊區流動人口(除旅遊者以外),大多經濟收入不穩定或經濟貧困、情感孤獨、與主流社會隔離等,會導致部分流動人口轉向以取得經濟收入(Lveeks,1998),遠離家庭和主流社會,逃闢孤獨窘境又會導致部分流動人口、尋找姘婦姘夫以慰藉自我,從而導致流動人口中的少數人羣產生高危行為。有研究表明,絕大多數發生高危行為者是外來農民、城鎮無業人員、私營個體業主、營銷人員、外來或合資企業、國有或集體或鄉鎮企業承包經營者,部分演藝人員等[5]。因而當地社區應多從組織有益活動、聯誼活動、文體活動等,豐富外來流動從業人員的生活,多關心其生活,努力改善其生活條件,創造較佳的生活氛圍。同時,利用一些機會,如每年的艾滋病防治宣傳日、周活動等,加強對旅遊區流動人口衞生與健康、艾滋病的危害、預防措施、艾滋病流行病學特徵、艾滋病防治等的教育,使流動人口增加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以減少SID、HIV的感染與AIDS傳播。使其外部生活環境和內心世界厭惡高危行為,從而避免STD、HIV/AIDS的傳播,形成文明、健康的旅遊區。

(五)加強政府職能,加強“掃黃打非”力度,遏制流動人口的高危行為。

在AIDS發展成為問題之前,AIDS曾是公共衞生問題。明智的公共衞生工作者意識到,只有當社會和經濟環境贊同然後支持行為的改變,才能最容易改變個體行為。反對高危行為主要依靠對總體人羣進行干預,而不僅僅是對個人。只有政府才有能力在相當的範圍內實施這些干預,從而帶來公共衞生方面的變化[6]。政府應組織有關人員研究旅遊區流動人口、高危行為、HIV/AIDS傳播的關係模式,在研究基礎上,會同相關學者、旅遊部門、公安部門、工商管理部門等,着手製定諸如旅遊區從業人員管理政策、行為規範等管理政策體系,並予以實施。在一些必要方面,加大經費投入,如旅遊區流動人口的研究、流動人口的管理、相關知識的普及及宣傳教育等,使防治STD、HIV/AIDS傳播的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有所提高。儘管我國對“黃、賭”向來打擊是嚴厲的,每年開展多次掃黃,但經常是黃色現象時隱時現,看來對掃黃工作必須持之以恆,常抓不懈,以更嚴厲的法律形式打擊這一醜惡社會現象。政、法相結合,增加遏制力度,尤其是嚴懲某些從地方利益出發或明或暗地保護一些高危行為的企業管理者或地方官員,嚴格執行《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嚴禁的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等法規,真正杜絕加速STD、HIV/AIDS傳播的流動人口高危行為,還我旅遊區以“清白”、“純潔”。

流動人口管理是我國人口管理中的一大難題,流動人口的某些行為造成了一定的社會問題。旅遊區的流動人口管理同樣是難題。旅遊區流動人口的一些高危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STD、HIV/AIDS的傳播範圍與速度,對此問題一向研究較少。筆者認為,有關方面應該予以關注和重視,加強該方面的研究以及控制管理。這也是把旅遊業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支柱產業建設應予以解決的問題之一,以確保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成就和旅遊業的健康、持續發展。

[收稿日期]2002-03-26

【參考文獻】

[1]駱華鬆,敬凱。流動人口與HIV/AIDS擴散——以雲南省為例[J].人文地理,2000,(3).76-78.

[2]鄒統釺。旅遊開發與規劃[M].廣州:廣東旅遊出版社,1993.3:214-21;217;216;220.

[3]Hall,;tourisminSouth-eastAsia,Tourism&DevelopedCountries,editedbyDavidHarrisonBelhaven

Halsted,1992.

[4]李溢。世界熱帶亞熱帶海島海濱旅遊開發研究[M].北京:旅遊教育出版社,1997.2219-220.

旅遊管理論文 篇五

1.關係營銷理論要求企業經營從以交易為導向轉向以關係為導向

傳統營銷理論注重通過每一次交易實現企業利潤最大化。而關係營銷則着眼於將營銷視為企業建立市場關係的活動,通過為顧客提供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同顧客建立連續持久地關係,注重顧客的長遠價值,實現顧客價值的最大化,最終達到保持顧客的目標,追求企業長久的獲利能力。同時,關係營銷還重視同利益相關者建立持久地關係,以實現保持顧客的目的。從以交易為導向轉向以關係為導向,實際上是使企業與顧客對立與衝突的關係,變為雙方之間的合作伙伴關係,即企業在為顧客創造價值最大化的同時,實現企業盈利的目的。

2.關係營銷理論使企業營銷戰略發生變革

關係營銷理論突破了傳統營銷理論褊狹的目標市場戰略。傳統營銷將視野侷限在目標市場上,通過市場細分,目標市場選擇和市場定位,運用4P’S策略去滿足目標顧客需求。而關係營銷則擴展了企業的市場範圍,它不僅包括顧客市場,還包括供應商市場、中間商市場、影響者市場和內部市場,可見其市場範圍是全方位的。既考慮目標市場的利益,也考慮與其他市場的關係,從而使企業營銷能夠在更廣闊的空間運作。

關係營銷使企業同顧客、供應商、中間商、競爭者、政府、僱員之間的關係,從傳統營銷的單向關係轉變為交互的、多贏的關係戰略。關係營銷使企業的服務戰略發生變革。傳統營銷往往把服務與產品截然分開,只滿足於通過更多的銷售產品而贏得更多的新顧客,實現企業利潤最大化。企業對顧客僅實行有限的顧客承諾和有限的服務,服務並未佔據傳統營銷的戰略地位。關係營銷將產品與服務統一起來,將服務列入營銷戰略,強調通過對服務的顧客的承諾和履行,實現維持顧客的目標。

二、旅遊企業實施關係營銷的策略

旅遊企業要培養顧客忠誠,必須依賴顧客、公眾與渠道企業等的支持,與之建立互惠互利、長久穩固的競合關係,只有建立和維持牢固的關係網絡,旅遊企業才能贏得更多的忠誠顧客。

1.真正的以顧客滿意為目標,最大限度地滿足顧客需求,實現顧客讓渡價值

顧客讓渡價值是顧客總價值與顧客總成本之差。其中,顧客總價值是顧客從產品和服務中所能得到的全部利益,包括產品價值、服務價值、人員價值和形象價值。顧客總成本包括顧客為購買某一產品或服務所花費的貨幣成本、時間成本、體力和精力成本。顧客讓渡價值的最大化實際上是顧客利益的最大化。旅遊者利益最大化是指旅遊者在支付一定成本的條件下,在旅遊消費過程中所得到的物質和精神上的最大滿足。因此,旅遊企業關係營銷最基本的原則就是儘可能地實現遊客利益的最大化。同時,旅遊企業應加強與旅遊者的溝通。旅遊企業與顧客進行信息的廣泛溝通,一方面,有利於企業產品信息的傳遞,促使顧客購買產品;另一方面,可以通過溝通了解顧客不斷變化的消費需求,瞭解顧客對旅遊產品與服務的意見、要求與建議,從而不斷調整旅遊產品、改善服務,最終實現顧客利益的最大化。

2.提高政府、媒體、社區等對旅遊企業的滿意度

政府、媒體和社區等公眾在企業的經營活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企業關係營銷的重要組成部分。關係營銷的一個基本點就是儘可能以利益驅使的方式來取悦於不同的利益主體,因而提高公眾的滿意度也是以利益取悦公眾。旅遊企業的不同公眾有不同的利益訴求,政府主要注重對旅遊業進行有效的管理、保證旅遊活動和旅遊經濟活動的正常運行、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與環境保護等;社區希望旅遊企業能夠提供較多的就業崗位,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有效保護環境等。旅遊企業應該不斷了解不同公眾的不同利益需求並最大限度的滿足他們的需求,才能夠營造企業發展的良好環境,創造關係資源,公眾才能支持和幫助旅遊企業的發展。

3.建立和維持與旅遊中間商互惠互利的合作關係

任何企業的資源都是有限的,而且在旅遊產品的銷售過程中,旅遊企業不具備足夠的實力採取直銷模式直接把產品銷給旅遊者,它必須依賴旅遊中間商。旅遊中間商代售旅遊企業產品可以使企業節約大量的成本,還可以迅速擴大旅遊市場份額。因此,與旅遊中間商建立良好的競合關係,旅遊中間商才能有會有足夠的激勵銷售旅遊企業的產品,使旅遊企業和旅遊中間商在合作中共同獲利。

4.與競爭者營造公平的競爭環境

傳統觀念認為旅遊企業與其競爭者之間是對立的關係。而關係營銷認為旅遊企業與其競爭者既存在競爭關係,更需要互相溝通、協調,共同營造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在這種理論的指導下,旅遊企業應積極與競爭對手進行溝通,共同營造良好的競爭環境和發展規則。而且,競爭不是絕對的,在某些特定的條件下,競爭者會成為同盟者,雙方共同遵守市場規則,在公平合理的市場環境中相互促進,不斷提高旅遊產品的質量和內容,儘可能的實現旅遊者的利益和企業的利益。

三、結論

關係營銷是在新的市場環境中形成的新的營銷理念,它是在傳統營銷理論的基礎上,針對企業經營發展中的具體問題,突破了傳統營銷理論的侷限,使營銷理論獲得了發展。它從注重顧客關係轉變為注重建立和保持與顧客、供應商、中間商、政府、內部員工、競爭者、媒體等公眾的交互關係。旅遊企業通過實施關係營銷策略得到各個利益相關者的支持,獲得市場競爭優勢,最終培養忠誠的顧客關係,促進旅遊企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方華,洪祺琦。關係營銷[M].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1998.

[2]盧爽。關係營銷[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3.

[3]熊元斌。關係營銷:傳統營銷的革命麼[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5).

[4]劉麗等。論旅遊業的關係營銷[J].中國農業大學(社會科學版),2004,(2).

[5]尹正江。旅遊企業關係營銷網絡的構建[J].華南熱帶農業大學學報,2005,11(2).

[6]付曉帆。關係營銷若干問題的思考[J].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3,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