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互聯網論文精品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16W

互聯網論文精品多篇

互聯網 篇一

隨着經濟的發展當前的經濟發展已經進入了一種困境。但是隨着互聯網的不斷進步,經濟的發展和互聯網正在慢慢的接軌。傳統行業在接入互聯網之後正在慢慢的改變過去行業的格局,一些企業正在考慮在互聯網行業怎麼發展自身。比如説在互聯網環境下如何推銷自己,這是現在一些企業在轉型過程中注重發展的關鍵。筆者在瞭解了互聯網營銷的一些理論之後,對互聯網和企業發展的結合提出了幾點意見建議。

關鍵詞:

企業;互聯網;品牌營銷;戰略

當前隨着互聯網深入到我們日常生活中人們在購物之前上網瞭解商品的相關信息已經成為人們普遍採用的方式。除此之外互聯網產業的高速發展也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和消費習慣進行了巨大的改變,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和互聯網相互結合。現在也是企業在轉型發展過程中關注的要點和麪臨的挑戰。

一、互聯網時代品牌營銷的特點

相比較於傳統的營銷方式互聯網營銷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傳播的廣泛性和便利性進行傳播。傳統的營銷方式需要企業在營銷過程中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但是在互聯網營銷時代這些費用都可以省去。在筆者看來隨着人們觀念的改變和互聯網營銷技術的進一步發展,互聯網在我未來將會成為企業營銷的主陣地。對企業將會產生重大影響。和傳統的互聯網營銷方式相比,互聯網營銷在當前想要給一個品牌進行宣傳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達到目的並且覆蓋面要比傳統的營銷方式更加寬廣。但是對於一個傳統品牌來説,創立一個知名度高的品牌需要一個企業幾十年的努力和幾代人的領導,並且創立的品牌影響的範圍還很有限。在產品營銷成本上的對比可以知曉傳統的營銷方式需要企業外派很多的人員並且給人員提供較多的資金,而互聯網營銷不需要人工成本的奔波需要的只是技術人員的操控和包下來幾個知名網站的頭版頭條。除此之外相比傳統的營銷方式互聯網營銷可以及時的向消費者傳遞新產品的信息,而傳統的產品在傳播上具有時間差,消費者往往不能及時知道產品的情況。

二、互聯網時代品牌營銷策略

(一)建立消費者對品牌的信任

產品營銷的主要目的就是建設企業產品品牌,從而形成相應的品牌效應。使消費者依附到該品牌的日後發展上。但是在互聯網營銷時代想要建立起這種品牌依附關係卻不容易,因而筆者建議從下面幾點出發:

1、加強產品質量建設。產品的質量是一個企業生存發展的關鍵,如果一個企業在產品質量上不過關其他的相關領域更是沒有提及的必要了,產品質量可以説是企業發展的底線。俗話説的好:“千杯銀盃不如老百姓的口碑”。當產品的質量過硬贏得消費者青睞的時候,消費者也會不自覺的像自己的親戚朋友推薦他用過的產品,這也是一種毫無成本的營銷推廣方式。但是如果產品的質量不過關就會在消費者的世界裏形成一種連鎖反應,一傳十,十傳百,百傳千千萬的像其他消費者報道該企業的負面信息。因此生產企業必須把產品質量作為生存發展的關鍵點來抓。

2、誠信是立業根本。企業的誠實守信是整個行業提倡的一種規範行為,特別是對於當前互聯網時代的來臨。很多的經營生產者認為隔着網絡的阻隔肆意銷售假冒偽劣的產品,該種行為不僅給自己以後生產經營抹上了黑點也給行業的發展抹黑。生產者在互聯網營銷時代必須要做到誠實守信的經營,合法合規的宣傳自己的產品,真實有效的信息。在消費者選購商品的時候提供一層保障,給消費者創立良好的企業形象。

3、加強物流系統建設。由於網絡營銷的覆蓋面比較廣、消費人羣相當的多,因此在產品的配送國成忠就和傳統的配送不一樣。網絡營銷在配送商品的時候經常由於種種問題導致商品不能夠及時的送達到消費者的手中,這最後一公里也成為了營銷互聯網營銷發展的重要障礙。可想而知如果消費者首次體驗不好就會對該公司甚至該行業形成了一個固定的第一印象,因此在接下里的其他銷售環節就會遇到困境。為了應對這一問題各大以;互聯網為營銷主力的公司也在不斷的開發出自己的物流系統試圖來減少此類情況的發生。根據實際反饋的效果來看自營的物流系統效果要好於委託式的物流公司。

(二)提供消費者需要的產品

在當前互聯網深入經營環節的時代,商家應該充分地利用互聯網和消費者建立起必要的溝通機制,瞭解消費者的需求和產品偏好。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下,消費者已經變成了產品生產的見解參與者,只有讓消費者進入到產品的生產環節才可以知道消費者心目中滿意的產品是怎麼樣的,企業在創新開發的時候才能發揮出持久的創新力。而對於企業生產者來説,要想賣出更多的產品獲取更多的收益,也必須要培育消費者品牌依附心理,形成自己產品獨有的競爭優勢。現在的品牌營銷已經由過去單純的面向大眾像購買期望高的消費者過度。比如説在3G時代我們熟知的iPhone和中國聯通的合作例子。該合作模式仍然是傳統意義上的實體=英雄,但是不同的是中國聯通根據中國人的消費習慣和消費心理制定出產品廣告在一些電視媒體上進行投放,深深的把握住了消費者心理,最後獲利頗豐。

(三)提高網站吸引力

在互聯網時代消費者想要了解一個企業或者一個企業的產品,首先關注的就是該企業的網站。因此網站是企業呈現給消費者的第一印象,因而企業在日常的運營中要組織專門的人員參與到網站的建設和日常的維護上來。除此之外網站建設要以美觀簡潔的標準來建設。消費者來到網站的目的就是或許相關的信息,因此網站設計一定要簡潔,把公司的特色和產品概況直接呈現在消費者面前給人一種清晰易懂的感覺;而美觀是必須要考慮的因素之一,難看的網站自然會影響消費者的心理,因而對網站建設上注意美工考慮。其他的例如搜索和結構設計筆者就不在此一一詳述了,總之對於互聯網企業來説網站就是企業的外衣衣服必須要美觀大方。

三、結束語

總的來説,在互聯網信息高速公路進入千家萬户的時代,公司的經營方式推廣方式也隨之發生了變化。企業的營銷越來越貼近消費者的心理和生活。但是需要注意的就是無論處於社會發展的那個階段,企業因勢而變、積極創新是其長久不息蓬勃發展的關鍵。

作者:陳思凱 單位:遼寧對外經貿學院

參考文獻:

[1]魏彬。面向“互聯網+”時代的農產品品牌營銷策略研究[J].農業經濟。2016(04)

互聯網論文 篇二

[關鍵詞]:整合營銷傳播;網絡營銷;實施戰略

【本文來源】:商業研究2004.03

【本文作者】:馮智傑

整合營銷傳播(IMC)這一觀點是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由美國營銷大師唐·舒爾茨提出和發展的。IMC的核心思想是:以整合企業內外部所有資源為手段,再造企業的生產行為與市場行為,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以實現企業統一的傳播目標。IMC從廣告心理學入手,強調與顧客進行多方面的接觸,並通過接觸點向消費者傳播一致的清晰的企業形象。這種接觸點小至產品的包裝色彩大至公司的新聞會,每一次與消費者的接觸都會影響到消費者對公司的認知程度,如果所有的接觸點都能傳播相同的正向的信息,就能最大化公司的傳播影響力。同時消費者心理學又假定:在消費者的頭腦中對一切事物都會形成一定的概念,假使能夠令傳播的品牌概念與消費者已有的概念產生一定的關聯,必然可以加深消費者對該種概念的印象,並達到建立品牌網絡和形成品牌聯想的目的。

麥斯威爾是一個運用整合營銷傳播策略的成功者,麥斯威爾咖啡自1982年在台灣市場發售以來,一直以“分享”的廣告策略塑造品牌,1986年到1988年,麥斯威爾通過隨身包咖啡的上市,延伸“分享”的概念,並運用廣告、公共關係、促銷活動等手段,由形象代言人孫越發起“愛、分享、行動”的街頭義賣活動,同年麥斯威爾隨身包咖啡銷量同上年相比增長50%。麥斯威爾通過不同的傳播媒體傳達“分享”這一核心概念,運用的就是典型的整合營銷傳播策略。

互聯網 篇三

為應對全球金融危機,各國都在努力尋找有效的對策。美國提出了構建“智慧地球”,中國提出了構建“感知中國”。其主要思路是把新一代IT技術充分運用在各行各業之中,實現物品的自動識別和信息的互聯與共享。   1互聯網   互聯網通過TCP/IP網絡協議將各種不同類型、不同規模、位於不同地理位置的物理網絡聯接成一個整體,從而構成網上用户共享的信息資源網。隨着社會、科技、文化和經濟的發展,特別是計算機網絡技術和通信技術的大發展,互聯網也得到了快速發展。   2物聯網   物聯網最早於1999年提出,即把所有物體通過射頻識別(RFID)等信息傳感設備與互聯網連接起來,實現智能化識別和管理。   物聯網是一個動態的全球網絡基礎設施,它具有基於標準和互操作通信協議的自組織能力,其中物理的和虛擬的“物”具有身份標識、物理屬性、虛擬的特性和智能的接口,並與信息網絡無縫整合。   3物聯網和互聯網   物聯網和互聯網都是建立在分組數據技術基礎之上的,它們都採用數據分組網作為它們的承載網;承載網和業務網是相分離的,業務網可以獨立於承載網進行設計和獨立發展。   物聯網技術的重要基礎和核心仍舊是互聯網,通過各種有線和無線網絡與互聯網融合,在物理世界的實體中部署具有一定感知能力、計算能力和執行能力的嵌入式芯片和軟件,使之成為“智能物體”,並將物體的信息實時準確地傳遞出去。實現人和物體、物體與物體之間的溝通和對話。   物聯網與互聯網也是有區別的。   (1)本質上,物聯網是互聯網在形式上的擴展,它繼承了互聯網所有的普遍性特徵。   但是,它不是互聯網的翻版,也不是互聯網的一個接口,而是互聯網的一種較複雜的擴展。   (2)研究的範圍不同。   互聯網由多個計算機網絡相互連接而成,形成相互溝通,相互參與的互動平台。物聯網就是把人和物、物和物之間進行聯繫和控制,協同和處理,目的就是提高生產率,使人們的生產變得更加舒適、更加和諧。   (3)體系結構存在差異。互聯網體系結構是指導互聯網設計的一系列抽象設計原則,內容涉及互聯網的構成要素、通信協議、網絡功能以及管理運營方式等。物聯網體系架構主要包含以下四個層次:感知層。感知層的主要功能是信息感知與採集,實現對物理世界的感知。同時具備局部的互動性,需要一定的存儲和計算能力。   接入層。接入層由基站節點和接入網關組成,以有線或無線的方式實現無縫、透明、安全的接入。   網絡層。網絡層包括各種通信網絡與物聯網形成的承載網絡,完成物聯網接入層與應用層之間的信息通信。   應用層。應用層由各種應用服務器組成,主要功能包括對採集數據的匯聚、轉換、分析,以及用户層呈現的適配和事件觸發等。   (4)對網絡的要求不同。用於承載物聯網和互聯網的分組數據網無論是網絡組織形態,還是網絡的功能和性能,對網絡的要求都是不同的。   基於IP架構的互聯網絡在根本上是一個開放和自由的網絡,它的開放性和通達性,對網絡性能要求是“:盡力而為”的傳送能力和基於優先級的資源管理。   物聯網對網絡的要求就會高得多,目前實際上已經存在若干孤立的物聯網系統,這些系統對實時性、安全性、可信性、資源保證性等都有很高的要求。這些要求是目前IP網難以提供的。   4互聯網發展趨勢   (1)多樣化。   互聯網用户對數據有不同的數據速率要求。比如説短信,只需要較低的數據速率,而高清視頻等則需要較高的數據速率。對於未來的網絡它必須要能夠提供多種解決方案。   (2)多點的搜索方式。   網絡必須要支持很多的用户進行多點的搜索方式。   (3)綠色化。   未來的互聯網將用綠色的技術來實現互聯網的應用。   (4)支持物聯網。   目前互聯網還不能夠對物聯網提供很好的支持。因此需要對網絡資源進行優化,逐漸完善對物聯網提供更好的支持。   (5)支持雲計算。   目前沒有一個網絡可以真正實現雲計算。因為對雲計算來説,需要非常高速的網絡,而且沒有堵塞,沒有斷點。   5物聯網發展趨勢   物聯網無疑是現在最受關注的話題之一,其不但首次出現在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更頻繁見諸兩會代表委員們的提案中。由於物聯網是互聯網應用的增長點,可以大大促進信息化的應用,包括美國、中國和韓國都把物聯網提升為國家戰略級產業。把所有物品與網絡連接,實現遠程監控,物聯網的新時代將為人們帶來生活上的新體驗。專家預估,物聯網將是未來十年最重要的產業大趨勢,至2020年可望成為全球經濟新一輪的增長點。   物聯網發展需要四大關鍵技術的支持:RFID技術用於標識物品;傳感器技術用於感知物品;嵌入式智能技術用於思考物品;納米技術用於微縮物品。如今,促進中國物聯網發展的政策、產業環境以及支撐其運行的網絡基礎正在逐漸完善,中國物聯網發展已擁有了良好的基礎,將進入發展快車道,中國物聯網發展前景良好。但同時仍存在成本、技術標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成熟商業模式建立等問題,物聯網的發展任重而道遠。#p#分頁標題#e#   總之,互聯網與物聯網既有區別又有聯繫,互聯網與物聯網的發展將會是相輔相成的。

互聯網論文 篇四

這些思考來源於5年來程序編寫和互聯網思考經歷。我堅信美國人還沒有真正涉足這個領域,我也堅信未來的某一天,他們必將來到這個領域的門前。到那時,我們已經可以在門前迎接他們。

互聯網與神經學的交叉對比研究

劉鋒1 2

1.中國科學院虛擬經濟與數據科學研究中心,北京(100190)

2. 北京交通大學計算機與信息技術學院,北京(100044)

隨着互聯網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互聯網與神經學具有很強的對比性,本文首先就互聯網和神經學交叉對比的猜想提出過程進行介紹。然後通過神經學對互聯網研究的啟發,分別從互聯網虛擬神經元,虛擬感覺和運動系統,虛擬自主神經系統,虛擬中樞神經系統,虛擬神經反射弧對互聯網虛擬大腦的結構和功能進行闡述。利用互聯網對神經學研究的啟發,從路由系統,搜索引擎應用,維基百科應用,IP地址應用等方面介紹了人腦中類互聯網結構功能的研究方法和實驗設計。同時本文也對其他研究者觀點以及雲計算,物聯網,智慧地球等相關概念進行了介紹。

關鍵詞:互聯網 大腦 神經學 互聯網虛擬大腦 互聯網進化

中圖分類號:TP393.4 ; Q42 文獻標識碼:A

Crossover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Internet and Neurologyn

Liu Feng1 2

1.Research Centre on Fictitious Economy and Data Scienc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90)

2. School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beijing jiaotong unversity Beijing (100044)

Abstract:

Follow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more and more phenomena show that there are strong relative properties between the Internet and Neurology. The article first makes a review on the developing process of idea on crossover comparation of the Internet and Neurology, then based on the enlightment by Neurology on the internet research, elaborates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s of Internet virtual brain from aspects of virtual nerve cell, virtual sensory and locomotor system, virtual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virtual central nervous system, virtual neural arc, and makes introduction on the research methods and experimental designs of structures and functions similar to Internet in human brains from aspects of router system, search engine, Wikipedia, IP address etc. The article also makes introduction on the views of other relative researchers and related concepts of " cloud computing" ,"the internet of things", "smarter planet" etc .

Keyword: Internet,brain,internet virtual brain,neurolog,evolution of Internet

0 引言

一般認為互聯網誕生與1969的美國,從那時到現在的41年裏,互聯網取得了迅猛的發展,連接線路從最初的電話線發展到現在的光纖,無線通訊,電纜等多種類型,應用從最初的電子郵件,ftp, BBS發展到現在的博客,視頻,搜索引擎,SNS等數千種種類,據中國通信信息研究所“2008-2009年度全球互聯網發展研究”報告稱“截至2008年底,全球互聯網用户數已經達到15.74億,較2007年增長19.2%,普及率達到23.5%“。各個國家在科技,軍事,文化,娛樂,商業等各個領域都受到互聯網越來越強大和深入的影響。

面對互聯網的迅猛發展,有二個問題需要確定和解決,第一,互聯網的發展有沒有規律;第二,互聯網發展的最終結構是什麼。從2005年開始,我們對互聯網的結構和應用進行了大量觀測,發現互聯網和大腦的結構和功能具有很強的相似性。因此提出通過互聯網與神經學的交叉對比,一方面可以預測互聯網未來的發展動向和最終結構,另一方面可以逐步解開神經學中人腦的未知領域。本文將對這一觀點的起源,相關研究以及其他研究者的進展進行闡述。

1 互聯網與神經學交叉對比的猜想

1.1 提出互聯網的新定義

無論是1995年10月24日,“聯合網絡委員會”(FNC)關於“互聯網定義”的決議,還是計算機網絡的七層結構,一般認為,互聯網是由計算機,通訊線路,以及在它們中傳輸和運行的信息,數據,資料和應用組成。

傳統的互聯網和網絡定義往往忽略了”人“和“人腦中的數據”這兩個要素。縱觀人類的發展歷史和互聯網誕生後的進化過程,我們可以看到人類進步就是一部包含了其感覺和運動器官不斷延長的歷史。棍棒延伸了雙臂,石頭延伸了拳頭,汽車、火車延伸了雙腿,望遠鏡、顯微鏡延伸了眼睛,傳遞信號的鑼、鼓、電話線延伸了耳朵,大工業革命後出現的公路網、鐵路網、飛機航線、海運航線的出現最終使人類四肢實現聯網。

與此同時,人類大腦的延伸也一刻沒有停止。結繩、算盤、數籌的出現就是早期的例證。1946年,在美國誕生的電子計算機使人類大腦實現質的延伸。1969年互聯網誕生後,台式機,筆記本電腦,3G手機的出現無一不是增加人腦與互聯網的連接時間。人腦中的信息和知識不斷與互聯網裏的信息和知識進行交互。人類和互聯網的發展史告訴我們,互聯網不僅僅是機器的聯網,它更是為了加強人腦之間的連接。

綜上所述,我們在2007年的論文中提出了新的互聯網定義,即互聯網是由網絡線路、計算機節點、人腦和在它們之間儲存,流動和運行的數據等四個部分組成的網絡結構[1],這個定義最大的特點是把人腦,和人腦中的數據也作為互聯網的一部分。它將是我們進行下列問題探討的重要基礎。

1.2 電子公告牌功能分裂現象的發現

1983年Capital PC User Group(CPCUG)通過努力,完成了個人計算機的第1版BBS系統——RBBS-PC,這個系統一般認為是電子公告牌的鼻祖,2005年,我們在編寫網站程序時,發現使用一個BBS原程序可以任意變形為類新聞,類電子商務,類維基百科,類SNS和類搜索引擎的應用。通過進一步觀測我們提出,電子公告牌在誕生之後,開始逐漸發生分裂現象,其功能一個個的分離出去,形成互聯網眾多應用。這些應用包括新聞類網站,電子商務類網站。博客類網站。智力互動問答類網站,熱點點評(DIGG類網站),維基WIKI類網站,SNS類網站.換客類網站.搜索引擎網站[2](圖 1)。

圖2 威客模式運行模型

1.3 互聯網類神經元現象的發現

在研究的過程中, 我們發現從2007年開始,BBS分離出來的博客、互動問答(威客)與電子郵件、遠程網絡軟件又開始融合起來,相關的應用在雅虎,新浪等門户類網站的個人空間系統中已經得到體現。結合互聯網得新定義,我們對這種現象進行思考,我們知道在知識管理領域,知識有這樣一種劃分,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對這種劃分方法進行了擴充,可以將人腦的功能從知識層面劃分成1)共享知識區,例如免費給人指路的信息。2)可交易知識區,例如醫生的專業知識必需等病人掛號後才能表達。3)問題區,例如學生不知道答案的數學難題。4)隱私區,例如個人或幾個朋友之間的隱私信息。5)運動控制功能區,例如人用筷子夾菜的能力或者用手指打鍵盤的能力。把這些區域組合起來就形成圖3左邊的人腦知識功能區。

圖11 膝跳反射示意圖

從圖7和圖8的互聯網虛擬感覺和運動結構圖中,我們可以看到互聯網也同樣存在神經反射現象。例如,當互聯網中的傳感器通過測量空氣中的温度,濕度和風速,經過預製程序的運算,發現達到符合下雨的條件參數,於是傳感器向互聯網中樞神經系統發出信號,互聯網中樞神經系統經過簡單運算,向該地區聯網的野外機械設備發出指令,打開防雨設備,實現互聯網的防雨神經反射弧功能(圖12)。互聯網除了這種簡單的反射現象之外,和人類神經系統一樣,也同樣存在複雜的神經反射現象,這個問題將在未來的論文中專門進行闡述。

圖12 互聯網神經反射弧示意圖

2.7 關於互聯網研究的相關概念綜述

從2007年開始,互聯網出現了雲計算,物聯網,智慧地球,這些概念與互聯網神經系統的觀點都有一定關聯,分別介紹如下。

雲計算由Google提出,2007年10月Google與IBM開始在美國大學校園,包括卡內基美隆大學、麻省理工學院、斯坦福大學、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及馬里蘭大學等,推廣雲計算的計劃,一般來講,就是傳統我們在個人計算機裏安裝的辦公軟件,遊戲軟件,殺毒軟件,財務軟件等,都集中放入互聯網中的巨型服務器中,無數用户通過更為簡單的客户端接受巨型服務器的“服務“[6]。

物聯網普遍公認的是MIT Auto-ID中心Ashton教授1999年在研究RFID時最早提出來的。物聯網的英文名稱為"The Internet of Things” ,簡稱:IOT。物聯網通過傳感器、射頻識別技術、全球定位系統等技術,實時採集任何需要監控、連接、互動的物體或過程,採集其聲、光、熱、電、力學、化學、生物、位置等各種需要的信息,通過各類可能的網絡接入,實現物與物、物與人的泛在鏈接,實現對物品和過程的智能化感知、識別和管理[7]。

2009年1月28日,IBM首席執行官彭明盛在奧巴馬舉辦的美國工商業領袖圓桌會議上,提出“智慧地球”這一概念,建議新政府投資新一代的智慧型基礎設施。IBM的智慧地球主要內容是“物聯網和互聯網整合起來,實現人類社會與物理系統的整合。把感應器嵌入和裝備到電網、鐵路、橋樑、隧道、公路、建築、供水系統、大壩、油氣管道等各種物體中,並且被普遍連接,形成所謂“物聯網,通過超級計算機和雲計算將“物聯網”整合起來[8]。

從本文描述的互聯網虛擬大腦結構看,雲計算相當於互聯網的中樞神經系統,物聯網相當於互聯網的虛擬感覺神經系統,而智慧地球的概念從結構上與互聯網虛擬大腦結構類似,但仍然沒有很好的解決雲計算,物聯網與傳統互聯網的關係,迄今為止沒有形成完整的結構圖示。從互聯網進化的觀點看,雲計算,物聯網和智慧地球仍然是互聯網(虛擬大腦)的組成部分,並不是脱離互聯網出現的新獨立事物。

3 人腦中的互聯網應用

我們曾經在論文“互聯網虛擬大腦的結構和功能” 中提出5個人腦中類互聯網應用,連同本文新提出的6個新互聯網應用,形成11個互聯網虛擬大腦與人腦結構的對比應用,(表1)。

表1互聯網與人腦功能結構對比表

互聯網的結構 人腦的結構

SNS 類SNS應用

電子商務 類電子商務應用

twitter 類twitter

威客(witkey) 類威客(witkey)

博客應用 類博客應用

維基百科應用 類維基百科應用

互聯網的地址編碼系統(ipv4,ipv6) 人腦的地址編碼系統

互聯網的搜索引擎(google.,百度) 人腦的搜索引擎

互聯網網絡的路由協議(Tcp,rip,bgp) 人腦的路由協議

互聯網的信用體系 人腦的信用體系

互聯網的信息篩選,整理和推薦機制 人腦的信息篩選,整理和推薦機制

對於上述對比象,我們認為應該從神經心理學和神經生理學等層面進行研究,一方面提煉和總結互聯網相關應用的運行特徵,以此為啟發和索引,設計神經心理學和神經生理學實驗,在人腦或其他生物大腦中尋找對應結構,本文將從4各方面對人腦中類互聯網應用進行闡述。

3.1 人腦中類搜索引擎應用

搜索引擎(search engine)是指根據一定的策略、運用特定的計算機程序蒐集互聯網上的信息,在對信息進行組織和處理後,並將處理後的信息顯示給用户,是為用户提供檢索服務的系統。目前互聯網使用最為廣泛的是Google(英文)和baidu(中文)。主要工作原理有三個環節。第一,每個獨立的搜索引擎都有自己的網頁抓取程序(spider)。Spider順着網頁中的超鏈接,連續地抓取網頁。由於互聯網中超鏈接的應用很普遍,理論上,從一定範圍的網頁出發,就能蒐集到絕大多數的網頁。第二,搜索引擎抓到網頁後,還要做大量的預處理工作,才能提供檢索服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提取關鍵詞,建立索引文件。第三,用户輸入關鍵詞進行檢索,搜索引擎從索引數據庫中找到匹配該關鍵詞的網頁[9]。

根據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我們可以設計如下神經心理學層面的實驗。第一.準備10張志願者照片,實驗參與者逐次查看照片。第二.實驗者處於實驗房間內靜默思考。第三,分別讓在10張照片內的一名志願者和不在10張照片內的一名志願者進入實驗房間,讓實驗參與者辨認是否是10張照片出現過的人。實驗參與者填寫表格如下(表2):

表2 人腦類搜索引擎試驗記錄表

照片 是否出現 備註

A志願者照片

B志願者照片

C志願者照片

D志願者照片

E志願者照片

F志願者照片

G志願者照片

H志願者照片

I志願者照片

如果試驗參與者能夠直接辨識或通過重複上述過程辨識志願者是否為照片中出現的人,則説明該實驗者大腦中存在掃描信息,索引信息,檢索信息的類搜索引擎功能,當試驗者數目不斷增加,而完成上述功能的試驗者比例超過95%,則可以證明人腦中存在類搜索引擎功能。

3.2 人腦中的類維基百科應用

維基百科是一個自由、免費、內容開放的互聯網百科全書協作計劃,參與者來自世界各地。這個站點使用Wiki,任何人都可以編輯維基百科中的任何文章及條目。從技術的角度看維基百科起源於1983年誕生的電子公告牌功能,傳統上在BBS中,只有文章的者或管理員能夠修改文章內容,維基百科對這一功能進行了創新,它允許每一個訪問者(或者必須是維基百科的註冊用户)可以對一個詞條的內容進行修改,無論這個詞條的內容是誰創建和的。

維基百科應用的工作原理和工作流程是這樣的,用户A創建詞條abc,並撰寫abc的解釋和説明文字,形成版本1。用户B看到詞條abc和它的説明文字,認為解釋不完整或者有錯誤,於是用户B在用户A文字的基礎上進行修改,形成版本2。,不斷有用户進行修改,abc的版本號不斷增加。在修改的過程中,如果一個用户發現最新的版本整體質量不如前面的版本,則他可以將前面的版本置為最新版本。雖然有國界,信仰,情緒,知識範圍的不同,會產生修改意見的爭執。但總體上看,維基百科的工作流程還是會使各詞條的説明質量不斷提高。

根據維基百科的工作原理,我們可以在神經心理學層面設計如下實驗。參與實驗者A和志願者B最初共同處於一個實驗房間內,要求參與實驗者A觀察志願者B衣服的顏色,然後志願者B離開房間,實驗者A紀錄B的衣服顏色,B更換不同顏色服裝進入實驗室,重複上述過程5次,在五次試驗結束後,收回A填寫的紀錄表,更換同樣內容的新表,請A回憶B從第一次到最後一次穿着顏色並按順序重新紀錄(表3)。

表3 人腦中類維基百科應用試驗記錄表

次數 志願者B衣服的顏色 備註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如果參與者A能夠完成上述過程並正確紀錄B不斷更新的顏色,則説明A根據一個物體的變化,不斷更新該物體屬性的説明和紀錄,並保留原有屬性的紀錄,而這恰恰是維基百科的運行原理。通過對大量人員的測試,如果95%(色盲導致的錯誤除外)的試驗者能夠完成實驗,則説明人腦大腦存在類維基百科的應用是成立的。

3.3 人腦中的類ip地址應用

目前的全球因特網所採用的協議族是TCP/IP協議族。IP是TCP/IP協議族中網絡層的協議,是TCP/IP協議族的核心協議。目前IP協議的版本號是4(簡稱為IPv4),發展至今已經使用了30多年。 IPv4的地址位數為32位,也就是可以為連接到Internet上的設備提供2^32-1個地址。隨着互聯網的蓬勃發展,IP位址的需求量愈來愈大,使得IP位址的發放愈趨嚴格。

IPv6是下一版本的互聯網協議,也可以説是下一代互聯網的協議,它的提出最初是因為隨着互聯網的迅速發展,IPv4定義的有限地址空間將被耗盡,地址空間的不足必將妨礙互聯網的進一步發展。為了擴大地址空間,擬通過IPv6重新定義地址空間。IPv6採用128位地址長度,可以為互聯網中的設備提供2^128-1個地址[10]。

檢驗在人腦中是否存在類ipv4/ipv6的應用,這個地址編碼系統究竟是存在於神經元層面,或者人腦中的記憶信息層面,這是一個深入涉及神經生理學的實驗設計,已經超出了本文作者的知識範圍,但是本文作者提供了ipv4/ipv6的設計原理,希望能作為神經生理學家設計相關實驗的參考,需要回答的有兩個問題第一,在人腦的哪個結構層面會出現類ipv4/ipv6應用。第二,互聯網的地址編碼系統正在經歷從ipv4/向ipv6進化的階段,那麼在生物大腦進化的過程中,是否也出現過類似的地址編碼擴充現象。

3.4 人腦中的類路由器功能應用

工作在OSI參考模型第三層——網絡層的數據包轉發設備。路由器通過轉發數據包來實現網絡互連,路由器工作包含兩個基本的動作:第一,根據維護的路由表確定最佳路徑,第二,通過網絡傳輸信息路由器。

具體工作流程如下路由器的某一個接口接收到一個數據包時,會查看包中的目標網絡地址以判斷該包的目的地址在當前的路由表中是否存在。如果發現包的目標地址與本路由器的某個接口所連接的網絡地址相同,就將數據轉發到相應接口;如果發現包的目標地址不是自己的直連網段,路由器會查看自己的路由表,查找包的目的網絡所對應的接口,並從相應的接口轉發出去;如果路由表中記錄的網絡地址與包的目標地址不匹配,則根據路由器配置轉發到默認接口,在沒有配置默認接口的情況下會給用户返回目標地址不可達的信息[10]。

正是因為互聯網存在大量的路由器,以及它們維護的路由表,因此互聯網出現一個在它誕生之初就有的特性具備的特性,當局部的網絡出現故障無法進行通訊時,數據包或信息流可以通過互聯網的其他路經繞行,從起點傳達給終點。

人類大腦中存在與互聯網路由高度相似的功能,目前這個方向的研究有了初步的突破,美國一項新研究發現,老鼠大腦一小塊區域中的神經系統類似互聯網結構。美國南加州大學神經系統科學家拉里?斯旺森和理查德?湯普森隔離起老鼠大腦中與愉悦和獎勵相關的伏核區,在同一點同時注入兩枚“示蹤劑”,分別用於顯示信號去向和來源。“示蹤劑”跟隨信號移動,但不會干擾信號移動,能發光,可在顯微鏡下觀察到。他們發現,信號在一個個圈組成的網絡中移動,這個網絡“不是一個有上下之分的等級架構”。

斯旺森2010年8月11日對英國廣播公司(BBC)説,大腦中互聯網式結構的存在可以解釋大腦能克服局部損傷的現象,“你可以拿掉互聯網任何一個單獨部分,但網絡其他部分照常工作”,神經系統同樣,沒法説某一部分絕對不可或缺。拉里?斯旺森和理查德?湯普森的研究成果已經發表在2010年8月《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11]。

4 總結與展望

從2007年我們正式開始互聯網進化的研究以來,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互聯網和神經學具備很強的交叉對比研究的可能性。我們相信隨着研究的深入,互聯網和神經學的交叉對比將會對兩個領域同時帶來更多的啟發和成果。

正如東南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主任呂乃基教授評價的那樣,這個方向 “關係到互聯網的發展、對人腦及思維的認識、人與互聯網,從根本上説是人與技術的關係,以及對於進化的理解等一系列重大問題。有必要從IT、網絡理論、科學技術哲學、神經心理學,以及認知科學等不同角度加以研究”[12] 。(作者:劉鋒;編選:)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1]. Feng Liu,Ling ling zhang,Ji fa gu. The Application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the Internet--- Witkey Mode in China[J]rnational Journal of Knowledge and Systems Sciences. 2008,4(4). 12~17

[2].Fengliu gengpeng yingliu. From the Structure of The Human Brain to See the Evolution of the Internet [J]. CHINESE JOURNAL OF ERGONOMICS ,2009,15(1). 11~14

[3] Peter ? Russell. Earth Awakening Brain [M]. Heilongjiang People Publishing House. 2004.2~4

[4] Fengliu gengpeng.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internet virtual brai [J]. sciencepaper online. 2009.4

[5]Ben greenstein,Adam greenstein. Color Atlas of Neuroscience Neuroanatomy and Neurophysiology[M]. Thieme. 2003.56~60

[6]Baidu Encyclopedia. cloud computing [EB]./bfr=ala0_1

[7] Baidu Encyclopedia. The Internet of things [EB]. [2010].

互聯網論文 篇五

[論文摘要]當前互聯網環境下,電子商務、網上購物、網上廣告……,成了商業屆談論較多的話題之一,這麼多企業對上網感興趣,歸根到底:就是網上存在無限商機。本文試着從企業建站的目的角度分析商業網站的建立和運-本站§ 作。

一、企業建站的目的——提升企業知名度,進行網絡營銷,贏取商業回報

隨着信息技術的發展,互連網成為強有力的工具,它能以低代價卻提供更方便的途徑把企業產品或服務的信息發向全世界。網站,作為一個企業對外宣傳的重要窗口,它對宣傳企業形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企業開展電子商務的基礎設施和信息平台,全世界所有客户都能通過網站,瞭解企業。建網站跟企業其他的投資沒有任何區別,都需要短期或長期的商業回報。簡單的説,企業建站的目的,通常有以下幾個:

1.有利於提升企業知名度

通常,企業建立自己的網址,不可能立即給企業帶來新客户、企業業績也不可能得到顯著提升。企業建站的其中作用之一與傳統企業在報紙和電視上所做的宣傳企業本身及品牌的廣告是相類似。不同之處在於:可以不斷更新企業產品介紹及相關資訊、網站容量更大;建立企業網站的費用也比其它廣告方式要低的多。當然,網站和廣告是兩種不同的宣傳方式,各有不同的作用。建網站就是建立企業自己的宣傳陣地,向全球企業的信息,從而提高企業的整體形象,展示企業的實力,提升企業知名度。

2.進行網絡營銷

“網絡營銷是企業整體營銷戰略的一個組成部分,是為實現企業總體經營目標所進行的,以互聯網為基本手段營造網上經營環境的各種活動。”這是《網絡營銷基礎與實踐》中對網絡營銷的定義。可見,網絡營銷涵蓋範圍比較廣泛。就目前來説,網絡營銷也是被很多業界人士早已證明行之有效的一種營銷手段——門檻低,成本低,見效快。這才是大多數企業應該走的網站建設之路——網絡營銷。企業的網站建設一定要緊扣網絡營銷來運作,圍繞着網絡營銷的目標客户羣來運作。

3.贏取商業回報

如今,全球各國大多數採購商普遍利用互聯網來查詢新的產品和新的供應商。全世界任何地方的人,只要知道了公司的網址,就可以看到公司的產品。而網絡營銷爭取顧客的關鍵在於能從網上適時獲取並分析信息,如何運用網絡組成合作聯盟,並以網絡合作夥伴所形成的資源規模創造競爭優勢。建立網絡聯盟或網上夥伴關係,就是將企業自己的網站與他人的網站關聯起來,以吸引更多的網絡顧客。因此,可以使潛在的客户能夠容易地找到公司和產品,為企業爭取更多的商業機會,贏取更多的商業回報。

二、充分利用網站與企業現有資源的整合,維護網站的正常運作

往往很多企業把網站建設看作是一件比較孤立的事情,對建站缺少足夠的認識與支持。很多企業雖然有自己公司的網站,但缺乏對網站維護的意識。在現實中,企業都比較注重企業的形象和內部的管理,其實網站正常運作也應如此。

網站建設並不是在一個短暫的時間內就能一次性完成的工作,網站的建設過程就像養一盆花,需要天天澆水一樣,它是一個沒有盡頭、需要不斷更新和維護的過程。如果企業本身對網站運作不重視,如何實現網絡與現有資源整合?這就需要企業領導要重視,真正的給予支持,這種支持不僅是經濟方面,更重要的是觀念——整合營銷的觀念。但整合營銷真正能全方位實行的不多。現在的網絡營銷對外貿企業來説,應該是非常重要,要把它當作企業的一件大事來抓好落實。超級祕書網

三、商業網站建設的策略

1.着手規劃、定特色、鎖目標

規劃時必須確定自己網站的性質、提供那些內容、瀏覽網站的主要客户對象,網絡的特色要及時、鮮明、豐富,這是吸引大家上網的條件,如果企業建站條件好,可以使自己網站成為一個全方位的信息提供者,如果自身條件欠佳,就成為單方面的提供者;此外,還可以在特殊議題或主題上加以突出,進一步鎖定目標觀眾。

商業網站設計最重要的就是注重用户的使用習慣和資料的排列有序。在設計首頁上,堅持簡潔、明瞭的原則。

2.關於搜索引擎、瀏覽者的瀏覽器、分辨率

網站建好後,把網站推銷出去讓客户知道企業的網站,搜索引擎在網站網址推廣方面的作用是勿庸置疑的。在中國,IE瀏覽器被大多數用户使用,但在國外市場上其它類型的瀏覽器佔有比較大的市場份額,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如果考慮到其它的瀏覽器,網站的動態特性或者功能上就會受到很大的限制,因為很多新出現的功能支持都是微軟提出的,其它瀏覽器並不支持。所以從這個角度考慮,功能還是要以實用為主,從我們企業的形象和根本利益出發,不要有太多的特效,免得在其它瀏覽器中瀏覽起來是亂七八糟。在設計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到不同分辨率下的狀況,爭取能達到較好的瀏覽效果。

3.後台技術及網絡安全

通常網站後台一般採用。NET+IIS++SQLSEVER。這樣在開發和後期維護上都比較方便。技術人員也比較容易找到。

如今,很多公司都擁有自己的服務器,這就需要充分考慮網絡安全的問題。最好由專業的公司或網管來負責網絡安全和數據備份這樣的工作,否則一旦遭到黑客或者病毒之類的侵入,客户數據或者網站內容就很容易被破壞甚至丟失。

參考文獻:

[1]《網絡營銷基礎與實踐》(馮英健著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互聯網論文 篇六

公眾興起對廣告產業產生了什麼影響?陳剛教授認為互聯網技術顛覆了“生產者與消費者”的傳統認知框架,消費者在互聯網上的存在形態是“生活者”,而企業則成為“生活服務者”。陳剛教授認為互聯網技術的去中介化將推動全員廣告的到來,優秀的廣告信息進入公眾空間,公眾會助推品牌的成長。而一些公眾自己創造的品牌將會崛起,在這個時候,企業只是一個公眾品牌的者和加工者。因此,陳剛教授告誡廣告業一定要改變觀念,不是僅僅把廣告對象看成購買商品的人羣,而是要藉助公眾力量實現“公眾化生存”。廣告管理如何適應公眾力量的崛起?陳剛教授認為目前廣告管理主要存在五個方面問題:第一,在廣告管理機制方面,其基本特徵是“以工商總局為主體、協調各栢關部委的人力監管體系”,但是容易出現協調難的問題;第二,在廣告管理內容方面,新廣告法存在很多問題,難以適應互聯網的變化,互聯網已經使得關於廣告的概念和基本形式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第三,在媒體輿論監督方面,有關廣告產業的重大現象和案例媒體會有一定的報道,但經常有所偏頗;第四,在行業自律體系方面,企業、媒體和廣告公司的自我約束機制缺乏動力,違規現象屢禁不止;第五,在數字營銷傳播監管方面,廣告管理存在薄弱甚至空白地帶,成為問題廣告的重災區。對於如何利用互聯網和公眾力量推動廣告管理轉型,陳剛教授給出六點建議:第一,必須加強基礎性研究,在研究中逐步探索,高校應該成為政府的“智庫”;第二,適應傳統媒體政策的調整,推波助瀾;第三,適應互聯網的變化,突破原有的管理體制和方法;第四,管理的對象除媒體和廣告服務公司外,利用技術強化對廣告主的管理;第五,調動公眾的力量,利用互聯網的特點,全員管理;第六,結合現有的技術,並針對性的開發管理技術,建立技術管理系統,推動廣告管理走向智能化;第七,探討互聯網時代中國廣告管理新理念和新體系。

2.中國廣告行為主體信用評價體系的構建

信用是市場經濟的靈魂,政府、行業協會和高校學者都一直在嘗試構建中國廣告行為主體信用評價體系。在大會主題發言中,姚曦教授分享了中國廣告協會委託課題的研究成果,對中國廣告行為主體信用提價體系構建的價值、思路和指標進行了詳盡剖析。姚曦教授首先界定了信用及廣告信用的概念。信用指經濟主體之間,以謀求長期利益最大化為目的,建立在誠實守信基礎上的心理承諾與約期實踐相結合的意志和能力,以及由此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行為規範及交易規則。而廣告信用指廣告行為主體履行法律規定的強制性義務、真實合法的廣告的行為以及由此所產生的相應社會評價。廣告信用的實現以廣告誠信的實現和廣告信用的獲得為前提。廣告信用評價體系的評價對象為廣告主、廣告經營者和廣告者三大類廣告行為主體。姚曦教授認為構建中國廣告行為主體信用評價體系有三個方面的價值和意義:第一,有利於廣告行為主體重新審視自身行為,強化信用觀念,激發良性競爭;第二,有利於糾正廣告市場亂象,從源頭防止虛假、違法廣告的出現;第三,有利於完善現有廣告信用評估體系,對廣告市場進行綜合治理。接着’姚曦教授介紹了中國廣告信用管理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以廣告監管資料和記錄為基礎;以廣告主體自主申報資料和廣告信用評估單位的調査資料為補充;根據廣告信用評價指標體系,對廣告主體一定時期內的廣告活動進行廣告信用綜合評估並根據累積得分將廣告主體相應地分為不同的信用等級,並可提供信用狀況排名,對相關行為主體進行相應獎勵或處罰,並對社會公開,予以公示。最後,姚曦教授分享了廣告信用評價主要指標,包括“主體合法性”、“信用安全性”、“信用履約能力”、“發展性”等維度,該評估體系的評價對象包含了廣告主、廣告經營者和廣告者三大類,並針對每類對象分別提出子評價體系。姚曦教授認為該評價體系具有三個特徵:第一,接受信用評估的廣告者不僅包括傳統的大眾傳播機構,也包括具有自營媒介的一般廣告經營者,從而填補我國廣告監管和廣告信用評估工作的空白;第二,第一次將廣告行為主體的信用履約意願和履約能力納入廣告信用評價指標體系;第三,第一次將媒體宣傳資料和媒體效果數據的真實性納入廣告者信用評估指標。

3.互聯網在改變整個社會的輿論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