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規矩的議論文(精彩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09W

規矩的議論文(精彩多篇)

規矩的議論文 篇一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都要以規矩來約束自己,正像古人所説的“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規”是一種畫圓的工具,矩是一種畫方的工具。這句話告訴我們:如果不按照一定的標準或法規去做,就會一事無成。

從古到今,那些有才華,對祖國有用的人,不都是用規矩來約束他自己的嗎?比如魏太祖曹操,曹操二十歲那年當上了洛陽北部尉。

他一上任,就叫工匠做了二十多根五色大棒,懸掛在衙門左右。他立下禁令,誰要是犯了禁令,不管他是豪門大族,都用大棒責打。當時,有個出名的惡霸,依仗着他人的勢力在洛陽橫行不法,誰也不敢惹他。有一次,他在夜裏帶刀亂鬧,觸犯了禁令。曹操不管他來頭多大,把他抓起來,用五色棒一陣痛打。那個惡霸經受不起當場就死了。這件事轟動了整個洛陽。

還有一個事例,也能説明規矩的重要性。曹操曾經出兵,在麥田小道上經過,他下令“士兵不許毀壞麥苗,違犯這條命令的處死”。

騎兵都下了馬,用手撥開麥苗互相照應,讓人馬通過,再這時,曹操的馬跳進了麥田裏。曹操下令文官議論罪名,文書官用《春秋》上的道理來回答,説是懲罰不能加在至尊的首領身上。曹操説:“我制定了法令而自己違反了它,怎麼統帥!不能自殺,請讓我自己懲罰自己吧。”於是他拿過寶劍割下了自己的頭髮扔到了地上。為此他留下了好名聲。設想一下:如果曹操不以規矩辦事,那肯定打不了勝仗,也建立不了魏國,也不會造成三國鼎立的局面。我們要學習曹操不僅用規矩來約束別人,還用規矩來約束自己。

在生活中,也有許多人不守規矩,比如一些駕駛員,不遵守交通法規,導致交通事故的發生。

記住“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這句話説得一點也沒有錯!

規矩的議論文 篇二

所謂規矩,是前人制定的,往往代表着舊思想,舊習慣。伽利略在比薩斜塔上,用鐵球和羽毛做實驗時,因為規矩的限制,受盡白眼,但是結果卻出人意料,羽毛與鐵球同時落地,驗證了自由落體定律。因此,我認為我們要打破規矩,不能僵化。

首先,規矩對人們的思想進行了限制,只能讓人們在狹隘的空間裏思考,具有太多的束縛。隋唐時期,設立科舉制,眾多貧寒學子想要功成名就,只能靠誦讀儒家經典來改變命運。然而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誦讀,只會讓人們的思想變得僵化。沒有新思想的產生,碰撞,思想就得不到提高。到了明清時期,八股文和文字獄,更是對讀書人造成了巨大的摧殘。人們只會抱着書本死讀書,沒有自己的思想。如果試想現在仍然沿用那時的制度,我們的思維會多僵化!社會會多麼的黑暗!

規矩不僅會限制人們的思想,而且還會對人們的肉體、日常生活造成影響。

古代,女子有裹小腳的習俗。因為男人病態的喜好,女子在小時候就要飽受裹腳布的摧殘,被裹成“三寸金蓮”。女子因此不僅要忍受腳上的巨大痛苦,同時,心靈上也承受着巨大的煎熬。因為裹足的限制,她們無法去看外面的世界,只能在家中,孤獨空虛的過完每一天。不僅如此,女子不能上學的規矩也是對人類尊嚴的嚴重挑戰。人人生而平等,每個人都有接受教育,獲得知識的權利,不能被妄自剝奪。因此,我們要打破壞規矩,壞習慣。

其次,規矩也不利於社會的進步,時代的發展。因為舊知識的誤導,人們的思維模式變得固定,難以去創新,也難以有新發現。古時候西方教會因為統治的需要,向信徒,向民眾灌輸“地心説”,使之根深蒂固。當哥白尼通過自己的實驗、觀察,提出“日心説”去挑戰權威的時候,他不僅受到人們的謾罵、嘲諷,同時還受到官方的打擊,甚至為此付出了生命。

規矩對我們的思想產生限制,束縛我們的想象力,而且還對我們的日常生活造成困擾。最重要的是,規矩會妨礙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因此,我們要打破規矩,努力創新。

規矩的議論文 篇三

是什麼穩定了社會秩序?是什麼讓家庭更有親情感?是什麼讓我們的學校學習更有氛圍?

是規矩。

規矩讓我們生活的秩序更加穩定和有條理,讓我們在參與社會的生活當中有屬於自己的角色扮演和角色表演過程。因為規則的存在,我們的社會才會因此而美好。如果沒有規則,那麼這個社會將會是混亂不堪的。

古人們在創造規則這個詞語的時候,在此之前就已經出現了規則的現象。規則的現象出現之後,他們才將其化為文字。那麼古人在統治社會的時候都有哪些規則呢?

在封建時期,很多皇帝位為了讓自己的江山歸屬自己的統治、穩定民心,會採取一系列鞏固皇位的做法與措施。每一位皇帝都會有一定的改革措施和命令,一些大臣和百姓都會按照皇帝的指令去做。有了皇帝下達指令之後,社會變得繁榮,但是有了皇帝下達指令之後,民不聊生,這就在於皇帝殿下的規則是怎樣的。這就是封建時期的規則。

隨着人類社會的不斷髮展,社會規則也在不斷完善,很多西方國家的社會規則也逐漸傳到中國。一些西方思想和中國思想的結合,使得很多一些普遍的中國社會現象都有了規則可循。比如行車時靠右行駛,進公司之前要刷臉打卡等等。

這些都是規則的體現。因為有了規則,人們才可以大膽説每一句話,踏出每一個腳步。只有遵循的規則之後,我們的言行才能有所規範,沒有規則的社會將會是混亂的。各種社會生活場景都需要規則,國家在逐步完善人民所創造出來的規則。我們要遵守規則,做一個守法的好公民,遵守國家作出的規定和道德之內的事情。規則指引着我們前行的道路,他能夠幫我們照亮心中那充滿着理想的大道,規則是我們進行社會生活必須要的條件之一,我們應該把握住規則,面向未來。

在當前的國際形勢下,有人總結説,在公共場合極度有涵養的不會是中國人,被世界公認最有紳士風度的是英國人,而最為公共觀念的是美國人,中國人在道德素質方面比較低下。我認為,中國人不是缺乏道德,也不是缺乏素質,而是缺乏規則觀念和知識,他們不懂得如何去遵守不同場合的規則,而英國人和美國人所見識的場合很多,要遠比中國人見過的世界更寬廣,所以中國人缺乏的是遵守規則的觀念。

面對規則,我們要勇於遵守。

規矩的議論文 篇四

規矩是人為所規定的,我們隨時都可以修改。

規矩就是一定的標準、準則或習慣。當然規矩有好的與壞的,所以我們應當遵守好的,破除損人利己的。

清朝期間,清政府實行了“閉關鎖國、海禁”等措施,正是由於那一項項規矩導致一個旺盛的大中國就此落寞下去了,使得列強不斷來侵略我國,無能的清政府簽下了一份有一份的不平等條約,導致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熱之中,被逼無奈的人們只好奮起反抗消滅了清政府,建立我們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才有了我們現在幸福美好的生活。倘若人民始終不知反抗,或許我們中國早已被列強瓜分完畢,不復存在了,正是因為我們敢於反抗、創新的精神才是中國走向了富強。

常言道:“無規矩不成方圓。”我可不這麼認為。古有花木蘭替父從軍這膾炙人口的故事,誰説女子不如男,花木蘭在戰場上一點都不遜於男兵,功績赫赫成為了一代女梟雄。從而打破了女子不可從軍的規矩。假使木蘭並未替父從軍,木蘭福也許就會戰死沙場,而木蘭或許就鬱鬱而終了,那我們也就根本不會知曉花木蘭是何等人物,正是由於木蘭那敢於打破規矩作為,讓我看到了女子的本色。

古有花木蘭、岳雲,邱少雲等敢於推陳出新,當然我們現代人也人才輩出。

身材不高卻知識淵博的鄧小平爺爺,他提出了“一國兩制”的偉大方針。讓我們中國有一個不同的政治制度從而使迴歸祖國的特別行政區有了更適合發展的空間,才能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除此之外。還有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使少數民族得以與我們一起平等互利、和平友愛的生活在一起。誰説社會主義國家不能有市場呢?我國就有,因為我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這一項又一項都是鄧小平爺爺所提出的,它打破了條條規矩,卻為人民的生活都帶來了福利,所以人們都愛帶他。這足以説明我們用自己的思想也可以創造出美好的生活這就是我們心中的方圓,而不需要用規矩來描繪。

規矩是虛無的,我們的思想才是真實的,我們只有用腦和心才可以創造出華實的未來。這就是我們自己的規矩。

規矩的議論文 篇五

自古以來無規矩不成方圓,家家都有本難唸的經“家法”。

每家都有家族的規矩都是不同的,根據古代的階級制度,皇室家族只能與皇室家族的人聯婚。這就是規矩,雖説是要保留家族的優良血統,但什麼才能算得上優良血統,這不用多説都是眾所周知的事情。

規矩何為規矩?是否就像大海一樣做為一道河溝,把亞洲與美洲隔開?世界也有自己的規矩,限制着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白種人、黃種人以及黑種人,這就是規矩。各種人的不同,文化、習慣、語言方式都有差異,世界的法規限制着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規矩是不變的,即使有了飛機、輪船,但那只是增加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但種族差異與文化信仰也是無法改變的。

軍隊中的軍令如山,就是鐵證,無規矩不成隊伍。沙子為何是那樣散落成一盤,而無法結合成一塊?這規矩就像原子、分子或者是離子、相互依存才能成為見不可摧的磐石。軍隊也是如此,軍令令他們團結使他們在戰場上堅如磐石、頑強不屈,而沒有限制的軍隊則像蒲葦,一堅韌最終將被瓦解。

規矩的改變將會引起社會的動盪及產生爭權奪利,規矩使犯罪的人受制約,令試圖誘騙人入網的邪惡教徒無從下手。世界上從古至今弱肉強食,勝着輝煌,敗者滅亡,這就是定律。不變的世界規則,它經過歲月的沖洗,千年百日的錘鍊,到現在它依然靚麗如新,這就是最古老的規矩。

規矩是死的,但人是活的,規矩是認定的,但人受規矩制約,人定的規矩是可變的但大自然的規矩是永恆不變的。

規矩的議論文 篇六

“出門回家都要跟長輩打招呼”,“吃菜不許滿盤子亂挑”,“笑不露齒、話不高聲……”當這些逐漸被人們淡忘的老規矩被重提時,突然間恢復了生機,並引發了我們的思考。

老規矩為什麼正逐漸被人們忽視與遺忘?於其自身而言,並非所有老規矩都值得人們遵從與傳承。相反,有些老規矩屬於繁文縟節,有些屬於迂腐教條,有些屬於歧視婦女的封建禮教,還有一些帶有迷信色彩和江湖習氣的陳規陋習。就像《烏合之眾》中所説:“沒有對傳統的緩慢淘汰,就沒有進步,”對這些已經被淘汰了的老規矩,我們也就沒有拾起的必要。

而於時代而言,如今人們更多地崇尚自由,個性張揚。尤其是思想活躍、渴望自由的年輕人,對那些禮教和老規矩向來給予蔑視,衝破禮教的樊籬和枷鎖,是他們獲得思想解放的理想。

老規矩有着舊時代的烙印,這是不可否認的。但它的合理成分,卻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它是不同時代社會向前發展的“潤滑劑”,維繫着人與人的關係,在道德層面上的和睦相處。任何一個時代都離不開這些有道德意義和行為規範的老規矩,發掘其背後藴含的真正價值,成為當下人們的使命。

對於個人而言,老規矩是百姓教育的人生信條。在過去教育還未普及的時代,百姓文化程度普遍較低,熟讀一本《論語》、《孟子》《弟子規》是百姓受傳統儒學思想浸潤的最快途徑,各種規矩也在“仁、義、禮、智、信”下潛移默化地形成……

對於社會而言,這又是一個民族風尚在道德領域上的精煉概括。尊老愛幼,孝敬父母,忠厚傳世勤儉持家,千百年來這些道德規範的孕育於弘揚促成了今日中國人的普世價值觀。長輩們常常教導我們做人律己正派,謙恭有禮,忠厚傳世,那一聲聲淳淳教誨,都激起我們心中的民族歸屬感,讓我們沉浸於其中。

然而,文化的衝擊加速了規矩的流失,規矩背後的文化也被人遺忘。新文化沖蝕着傳統文化,人們以自由的名義拒老規矩於門外,殊不知,我們內心缺失了因束縛和因文化衝擊而帶來的日漸明顯的冷漠與輕慢,孤獨與反省。過去的餐桌禮儀“吃飯要等長輩先動筷”,“夾菜時不能挑來挑去”、“吃飯不能東張西望,發出聲音”等雖約束着我們,但一家人其樂融融的用餐氛圍增添了份莊重與儀式感。反觀今日,人們要麼邊吃邊刷手機,要麼邊吃邊與朋友相談甚歡,唾沫飛濺,鍋碗瓢盆的碰撞聲能奏出一首交響曲……祖輩們的老規矩,早已被拋出九霄雲外。

沒有規矩,才是最可怕的淪喪,城市也是如此。當城市走上一條快速發展的道路時,當諾大的一座座現代化都市存在許多不文明、甚至違法行為時,我們是否應該低頭審視一番:規矩都去哪了呢?如果懂得“笑不露齒,話不高聲”,那麼地鐵飛機上就會少一些橫飛的拳頭;如果懂得“不許亂動他人的東西”,那麼就不會出現“神廟前刻字”的現象;如果懂得“站有站相,坐有坐相”,那麼“中國躺”、“中國蹲”就不會出現在國外的街頭……

孔子曰:“不學禮,無以立”,規矩在約束着人們的一言一行時,也喚起了人們對正義與善良的堅持。我們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用“拿來主義”的方式去復興那些被我們遺忘的老規矩,達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境界!

規矩的議論文 篇七

議規矩古人云:“沒有規矩,難以成方圓。”規矩,許多人認為循規蹈矩與墨守成規之間是等號,其實,並不是的。循規蹈矩有必要,墨守成規要破除。

古往今來,那一位科學家不是通過學習來積累知識的?又有哪一位科學家不學習,卻能流芳百世?這些科學家是循規蹈矩,通過學習來充實自己。古今中外,試問誰是墨守成規而成功的?誰不是敢於嘗試,敢於創新而成功的呢?

中華名人史豐收無疑是個好例子。他從小循規蹈矩的去學校上課,學習。但是,在計算方面他卻沒有墨守成規,而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創造了從高位算起的速算方法,一舉成名,名揚海外。設想一下,如果他墨守成規,按照以往的方法,他會有今天的成就嗎?在數學這一領域,則沒有了這一進步與發展。

鄧小平爺爺所提出的一國兩制更是體現了“循規蹈矩有必要,墨守成規要破除。”這個觀點。當時,如果他要是沒有提出這個創新的做法,也許所要收復的失地根本就不會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當中。鄧小平爺爺按照和約收復了失地,可説是循規蹈矩,而他又提出了“一國兩制”這個方案,可説是打破成規,從而促進了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以上的例子都説明了一點:人們是要循規蹈矩,但是並不等於要墨守成規。兩者之間不能畫上等號。

規矩的議論文 篇八

一葉落而天下知秋,看校園中芳草吐綠,杏樹花、桃樹花次第開過,楊柳樹的葉子也隨即躍出身影在風中晃動着身子,舞蹈着,搖曳着。我知道,冬天已漸漸地遠去,春天已經降臨到人間。看着這般寧靜的校園,陣陣和暖的風,給予了歸鄉心切的人兒,暖暖的心安。

近日,學校掀起了學法,懂法,守法的熱潮。關於法律,我首先想到的,它是正義與完美的化身,代表着公平公正,是我們必須遵循的聖神不可侵犯的信仰。我們社會的安定得益於它的生成以及日益的規範化。

古有周公制法,韓非定法,無不體現着孟子的精華——不以規矩,無以成方圓。良好的社會秩序是人們安居樂業的基礎,同時,良好的穩定的社會秩序也一定是靠大家的共同遵守和維護。國小、國中,高中等教育機構的本質不是培養一個又一個的考試機器也不是是為了迎接考試而考試,更不是讓每一個學生都憑自己的刻苦努力能進去大學深造,而是培養一個知法,懂法,守法的合格公民。教育的方針,是讓受教育者在德智體美勞中,平衡發展,古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在這個物質橫流的社會,德尤為重要。

德為本,先做人,後做事。近年來,頻繁曝出的校園安全事件,不無觸犯法律的底線。在社會上轟動一時,不得不讓社會以及教育機構反思。試想,作為天之驕子的他們,隻身走過殘酷的大學聯考,功成名就。又是什麼讓他們如此的殘忍,以致滑落到犯罪的深淵不能自已。這應該不只犯罪人本身的問題吧,在我認為學校教育責無旁貸,過度的在意學生的成績,過分在乎升學率。在學校只要學習好,其他的所謂的小事兒,老師,學校都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殊不知,就是這些所謂的不起眼的小事兒,促使着他們一步步的踏入法律的底線,導致在違法犯罪的漩渦中,越陷越深。

有人説:沒有信仰的法律將退化成為僵死的教條。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在我們心中應擁有兩盞明燈,一盞明燈叫“信仰”,一盞明燈叫”法律”。未來的路上,無論坎坷萬千,還是誘惑萬千,只要心中這兩盞燈不滅,夢就不會破,路就不會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