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舞蹈論文(精品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21W

舞蹈論文(精品多篇)

舞蹈畢業論文 篇一

一、增加舞蹈相關課程的比例

當前我國高等師範院校舞蹈教育專業的課程是由音樂基礎課、教育類課程還有相關舞蹈課程組成,其中音樂基礎課程所佔課時最多,這就顯得促進學生“專業”知識提高的相關舞蹈課程相對減少。這種不平衡的教學導致了畢業生在各方面都略有精通但是所學專業不夠紮實的結果。

二、加強舞蹈理論課程比重

我國高等師範院校舞蹈技巧技能課程課時大於理論課程課時導致學生在舞蹈理論基礎的學習上不夠多,這歸結於我國舞蹈理論課程發展較緩慢,也揭示了我國高等師範院校舞蹈教育注重技巧教學忽略理論教學的基本現狀。加強舞蹈理論基礎的學習才能提升對舞蹈技巧技能的把握。構建完整的知識結構才能促進舞蹈理論課程的發展。比如通過增設對《舞蹈編導常識》、《中國舞蹈發展史》、《舞蹈基礎理論》這類課程的教學來灌輸舞蹈定義、題材、分類、美學特徵、藝術概念等涉及舞蹈藝術認識方面的知識,分析舞蹈作品在音樂的引導下的創建構造過程,一個舞蹈動作是如何萌芽、發展以及轉變過來的都是需要對學生進行講解的;還有完整舞段和舞劇的出現。

三、增設舞蹈實踐與創作課程

實踐課程對學生完善自身知識的結構、能力的培養和技能的增強、早日投入教學與研究中以及適應瞬息萬變的社會都發揮着有重要作用。這門課程在培養能力結構、全方面的知識、極具創新力和實踐力的人才上起着關鍵性的作用。學生走出學校這個環境以後需要有普及舞蹈教育和了解基層文化這兩方面的編導能力才能立足社會,而舞蹈編導課程恰恰在塑造藝術人格、構建知識框架、激發創造性思維、全面提高個人素質上起着關鍵作用,它彌補了單一專業課程的不足,兩者互相結合,相輔相成。

四、廣泛開拓專業領域

日益增長的社會需求促使高師舞蹈專業加大了培養滿足多方面需求的舞蹈專業人才的力度,師範院校本身擁有的多元化發展的環境,讓學生能夠在此徜徉在知識的海洋裏,不斷學習相關專業的知識內容。充分發揮這種良好氣氛和環境是進行高等師範院校舞蹈教學的前提。學舞蹈的學生也不是單一的喜歡舞蹈,他們在唱歌、演講、書法繪畫、表演方面都表現出了很大的潛質。他們不僅僅是一科精通,還有很大的激情去發揮他們其他方面的特長。學生勤奮好學、興趣廣泛都是好的兆頭。為了把學生這種積極學習性保持下去,我們除了抓專業課之外,還可以增設哲學、文學、表演、美學方面的課程,並把這些課程也納入平時成績中,給學生更大的選擇範圍,不斷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

把專業知識的範圍從單一的舞蹈領域擴展到別的藝術領域所帶來的有利幫助是有目共睹的。第一,學識和修養的提高能夠增加自身的理解、感染力,對學習舞蹈專業有正面促進作用;第二,把學生創造的激情帶動起來,讓學生逐漸開闊視野,獲取豐富的知識,引發無限聯想和塑造艱苦鑽研的精神,帶動學生富有創新的思維去實踐中擴散出去。大學生面臨越來越大的就業壓力,多一門技能就能增加自身在社會上的競爭力,為工作創造更多的機會。所以我們要在以開發學生天賦和潛質為目的的前提下安排課程,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培養全才,從長遠角度來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

舞蹈美育只是整個美育工程中的一個分支,通過藝術教育這個關鍵部分的教學來實施美育是新的世紀培養高素質、高水準創新人才的重要舉措,舞蹈教育不但可以鍛鍊學生體質、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還能提升學生對美的鑑賞能力,對塑造完美的人格起着關鍵性作用。

舞蹈畢業論文 篇二

一、引言

舞蹈是一門形體藝術,在動作的表現上不僅會給人以美的享受,而且也是內心情感的充分表達。[1]舞蹈也是一種表演形式的藝術,觀眾在進行舞蹈欣賞的過程中會加入自己的生活中的感悟和理解。舞蹈表達着舞者的精神世界,通過自己的專業性動作和一些創新風格的融合,引起觀眾的共鳴。隨着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國家對人才的要求開始產生多樣化的特徵,普通高校在人才培養方面,逐漸開始真正的將素質教育落到實處,不僅僅注重學生專業理論知識的學習,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進行全面發展。那麼在舞蹈的過程中就會涉及一個深刻的問題:舞蹈表現力。

二、舞蹈表現力的深刻內涵

一部優秀的舞蹈作品可以引起觀眾強烈的共鳴,可以從本質上打動人的內心世界。舞者主要是通過自己的肢體語言與觀眾進行情感上的交流,將自己的感情世界傳達給觀眾。當年的“千手觀音”引起了觀看者的震撼,之所以會有如此的效果是因為舞者的舞蹈表現力。相對於普通高校的舞蹈學生而言,僅僅具備基礎的舞蹈動作是絕對不夠的,最重要的是具備細膩的情感,然後與自己的舞蹈動作相結合將情感表達給觀看者,只有這樣舞蹈才會成為真正的藝術品。總而言之,根據相關學者的闡述舞蹈表現力分析可以這樣來解釋:首先,基本形體動作構成了舞蹈的基本模式,但是舞者一定要從情感的角度出發,運用相應的舞蹈技巧將自己的內心世界和豐富的情感傳遞給觀眾,真正的將自己和舞蹈融合為一體,讓觀眾從舞者的動作和情感中可以看出表演者的快樂、喜悦與憂傷,讓觀眾從舞者的動作、神態、表情中體會細膩的情感世界,從而產生共鳴。

三、舞蹈表現力的重要作用

(一)傳達精神內涵的重要途徑

舞蹈是一門綜合藝術,它不僅僅是為了愉悦觀眾或者給觀看者一定的審美享受,更重要的是通過舞者的肢體語言和相應的神態來傳達該舞蹈的精神內涵。[2]同樣的舞蹈作品不同的表演者會詮釋出不同的風格,一個優秀的舞蹈作品不僅在舞蹈的編排上獨具創新,而且最為重要的是舞蹈者會傳達出舞蹈的精神內涵,這才是舞蹈真正的魅力所在,只有將精神層面的的文化內涵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才會引起觀眾的共鳴。

(二)評價舞蹈演員的重要標準

一個優秀的舞蹈演員只有單純的舞蹈基本功是遠遠不夠的,也不是看舞蹈的難度係數達到了多少,而是看重舞者是否具備很強的舞蹈表現力。舞蹈是由一個個舞蹈動作組成的,但是這些都只是機械的'肢體語言,舞蹈動作要想達到藝術語言的層面,就需要舞者具備較強的誤導表現力。

四、普通高校增強學生舞蹈表現力的措施

良好的教學方法有助於提高學習效果,與普通的文化課知識學習不同,舞蹈專業的學習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隨着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教育改革也在與時俱進,素質教育被提上日程。傳統的舞蹈教育也屬於“填鴨式”教學,授課老師知識根據傳統的教學習慣進行舞蹈知識的傳播,這在很多程度上就損害了學生自己的創造能力,並且很多的老師片面追求舞蹈技巧,導致的是舞蹈表演毫無新意而言,很難與觀眾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針對以上種種現存的實際問題,我們提倡老師改進傳統的教學方法,要從實際出發,根據學生身體發展的特質和心理等多方面的差異進行不同程度的改進。一方面老師要進行舞蹈理論知識的學習,讓學生有一個紮實的基本功。另一方面不斷的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要求學生不斷地觀察生活並且熱愛生活,只有這樣創作出來的舞蹈才會具有生活張力。課下老師要與學生積極的溝通和交流,認真聽取學生的意見和建議,以便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不斷的改進。

學校也可以增加一些舞蹈比賽或者不同形式的舞蹈演出,讓每一個舞蹈專業的學生都充分的參與進來,在不斷的實踐中學生會加強對舞蹈的創造性。也可以實行舞蹈學習小組,同學之間充分發揮自己的創新能力進行舞蹈再創造,一方面加深了對舞蹈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增強了與同學之間的友誼。

五、結語

舞蹈是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普通高校應該注重老師的專業素質和綜合素質,通過多種方式提高老師的授課水平,行之有效的手段加深學生對舞蹈的創新,不斷的在實際工作中總結經驗,將“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真正的落到實處。因此,舞蹈表現力是提高學生舞蹈水平的一個重要環節,學生只掌握單純的舞蹈技巧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不斷的加深自己的藝術修養和審美水平,要注重自己表現力的培養。學生和老師都應該從舞蹈動作、眼神、舞台表現力等多個方面進行全面提升,我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國普通高校的舞蹈專業會有一個更加光明的前景。

舞蹈畢業論文 篇三

一、引言

隨着時代的發展,學校、教師不再是學生唯一的知識源。走出課堂,從社會這個廣闊的舞台不斷汲取舞蹈藝術靈感,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而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主動重組和重建自己的知識體系,讓學習充滿樂趣,這是每一名學生和教育者希望看到的。藝術實踐正是舞蹈專業學生從被動學到主動吸納的一種轉變,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力,發掘學生的潛力,對培養舞蹈專業的學生的藝術表演力及綜合能力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二、舞蹈藝術實踐的定義及內涵

呂藝生在《舞蹈教育學》一書中,稱舞蹈專業的藝術實踐就是舞蹈實習,他認為舞蹈實習包括了舞蹈表演、編導、教學、寫作等,舞蹈表演專業的實習主要是舞台表演,側重學生舞台表演能力的鍛鍊。舞蹈教育專業實習的內容包括模擬教學、實際教學和論文。作者認為,舞蹈作為一門集音樂美、形體美、服裝美、舞美設計等多項藝術於一身的綜合藝術,以其高雅時尚的藝術品位和凝聚着中華文化的翩翩風韻,無論是生動活潑的舞台演出、還是嚴謹科學的教育教學、論文書寫,對於從事舞蹈專業學習的學生來説都有着“感於外、發於心”的本質提高,是藝術表現力來源的沃土。

三、藝術實踐對舞蹈專業學生藝術表現力的作用

(一)舞蹈藝術實踐是知識積累的過程,為藝術表現力的提高打下良好基礎

舞蹈課和舞蹈實踐活動(如舞蹈比賽)結合提高學生審美觀舞蹈課是知識積累的過程,教學方式主要圍繞講解——訓練——講解進行,教師以主導地位的角色傳授舞蹈基礎知識,學生基本是被動接受者,周而復始,學生對舞蹈課學習的興趣就會降低。為提高舞蹈課的教學質量,要鼓勵學生多參加各種舞蹈藝術實踐比賽活動,把課堂所學知識應用到舞蹈實踐比賽中去,注重學生對舞蹈知識的應用,體驗、賞析和創造。要強調藝術實踐過程中的感性認識,它是教學活動的延伸,也是對舞蹈課教學質量的進一步檢驗,它們是相輔相成的。注重舞蹈課和藝術實踐比賽活動的相結合,為給學生提供藝術實踐的機會,經常參加藝術實踐比賽活動的學生同沒有參加藝術實踐比賽的學生相比,他們之間是有一定差距的。所以,通過一定的舞蹈知識學習後,要安排和鼓勵學生多參加各種藝術實踐比賽活動,把理性認識上升為感性認識,激發學生對舞蹈知識更廣泛的學習興趣,達到培養舞蹈藝術表現力的目的。

(二)舞蹈藝術實踐可以提高學生的模仿力,進而提高其藝術表現力

舞蹈是一門不僅注重形式美,同樣還十分注重思想情感內涵的藝術,從這個意義上講,舞蹈美不是一般的人體動態美。而是一種飽含詩情,富於樂感的人體動態美。學生在舞蹈藝術實踐中通過對大自然和生活的創造性模仿,可以提高其表現力,如擠奶舞就取源於勞動,它是模仿牧民給牛羊擠奶的動作來表現人民的智慧、勞動的美。通過豐富多彩的藝術實踐活動如“三下鄉”、“舞蹈採風”等方式,學生縮短了舞蹈與生活的距離,使學生逐漸通過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作者認為,舞蹈作為一門獨立的藝術,是人類社會生活的一種意識形態的反映,它屬於上層建築,“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是藝術的再現生活的一種表現形式,離開了人類社會生活,離開了勞動實踐,也就沒有舞蹈藝術,在文字記載的幾千年的社會發展過程中,人類經歷了各個不同的歷史時代,有過各種不同的生產方式和生活內容,舞蹈藝術正是在這些多種多樣的生產方式和生活內容的基礎上,伴隨着歷史的進程,時代的印跡,從無到有,由低級向高級逐步發展起來的。內容、形式多樣的藝術實踐活動不僅可以開拓學生視野、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更能進一步激發學生的表演和創作靈感,從而提高舞蹈的藝術表現力。

(三)舞蹈藝術實踐可以提高學生創作、表演、欣賞水平,從而促進藝術表演力等綜合能力的提高

舞蹈實踐包括舞蹈創作和舞蹈表演,而這兩者都經歷着從客觀現象到主觀意象再到舞蹈形象這二種時空狀態的兩度轉化過程。從素材到舞蹈藝術的轉化就是創造過程。舞蹈藝術源於生活。人們在生活中會有很多感悟,但表達不清楚,而創造本領的前提就在於發現、昇華,例如,講解舞蹈《小金魚》時,我帶領學生走進自然,在大自然中觀察魚的形態、覓食、嬉戲的全過程,並要求低年級學生設計一組舞蹈造型動作。學生們的想象力很豐富,想象出的肢體動作也十分豐富,有身體的扭動、面部表情的誇張表演、手部動作的配合,十分具有創造力也十分可愛,回到課堂再度講解《小金魚》時,學生情不自禁的發出了“原來是這樣”的感慨,學習效果十分好。對於高年級的學生,通過參加遼寧電視台春節晚會演出、電視台“雙擁晚會”、去日本昭和大學演出、去法國演出等一系列藝術實踐活動,不僅可以開闊學生眼界、提高藝術欣賞水平,更能夠提高學生的愛國熱情、創作、藝術表現力等多種能力,從而是各種藝術實踐成為了舞蹈藝術表現力的“活化劑”,激活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進而在自己的舞蹈藝術專業上發揮創造力。

四、藝術實踐是藝術表現力的沃土,需要教育者不斷探索藝術實踐的新途徑

學生的舞蹈感受力和藝術表現力,是學生的外部形態動作和內部情態動作的綜合培養。只要教育者努力探尋舞蹈教育的發展趨勢、發展規律和發展途徑,創造性的開展藝術實踐活動,那麼,對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開展創造性的藝術實踐活動,讓學生創造性地運用外部舞蹈動作與內心情感語言的技能,來進一步創編舞蹈動作,發揮其表演才能,並不斷提高學生的藝術表現力和美的創造能力就不在是一句空話。藝術實踐,對於每一位教育者來説,不僅僅是單純的“演出”、“表演”;更應該是“教和學”的完美統一,是學生主動吸納知識過程,更是“教學實踐”、“舞台實踐”、“創作實踐”的沃土,每一位教育者都應該開拓思路,創造性的開展藝術實踐活動,使舞蹈教育、教學告別“機械化”的操練,讓學習充滿樂趣,達到教育的最佳效果。

舞蹈畢業論文 篇四

在大多數高等教育的舞蹈學專業人才培養計劃中,畢業論文是以論文形式出現,要求學生從理論上闡述學術觀點及想法。由於大多數舞蹈學專業學生自幼學習舞蹈,有的甚是科班對文化知識的全方位掌握有一定欠缺,在論文撰寫上常常感到力不從心,但在專業領域中,學生能夠較全面的發揮優勢及特長,只有深入探索和研究適合本專業學科特色發展創新的畢業設計改革方案,找到正確的方針路線,才能真正的體現學以致用、科學合理、符合學科特點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

一、研究內容

第一,對藝術專業領域的畢業論文改革與創新性研究。在四年制本科教學計劃中,畢業論文的完成時間一般規定為8周,通常以論文形式為主。但有部分高校已將藝術類畢業論文改為從“單一學術性論文”到“多樣化畢業設計”,高校藝術類專業的畢業論文環節將面臨着改革和創新,也將突破傳統模式進行新一輪的有效性研究。

第二,結合舞蹈學學科特色探索合理科學的畢業設計改革方案。在培養舞蹈人才過程中,不能夠片面、單一,更不應急於求成。所制定的畢業設計要求既能夠反映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又能對適應步入社會的第一階段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和實戰經驗。

第三,制定體現應用型人才培養計劃的舞蹈學畢業設計方案。基於畢業設計質量是衡量高校教學水平的重要標誌,是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初步科研能力的重要實踐環節,結合舞蹈學專業的特殊性、科學性和合理性,可將畢業設計分為編創作品、彙報演出兩種方式。編創作品即創作舞蹈作品,彙報演出即彙報表演舞蹈,均屬於實踐性質。兩者目的都是使學生進一步鞏固加深對所學的基礎理論、基本技能和專業知識的掌握,使之系統化、綜合化。使學生獲得從事工作的初步訓練,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和綜合運用已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尤其注重培養學生獨立獲取新知識的能力。

二、研究目標及特色

舞蹈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專業,是具體的手把手的教與學,是真正意義上的“言傳身教”,必須通過科學、系統、嚴格的訓練,將理論與實踐並重,才能成為一名“文武雙全”、名符其實的舞蹈教育人。因此在畢業設計中的教師指導環節,要注重實踐性和創新性,鼓勵學生的想法,用正確的觀點來引導他們。只授予學生高超的技藝,不重視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與理論知識的培養,就不可能造就出優秀的舞蹈教育人才。此項研究符合舞蹈學專業學科發展建設的特殊性、科學性和合理性,真正將應用型人才培養計劃與人才知識結構需求、高等教育目標、學生綜合素質相結合,使學科建設得到有效的實行、發展和提高。

三、舞蹈學畢業設計改革研究與項目制定

舞蹈是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因此在制定畢業設計改革方案的首要任務是對此項目的定義,其次是對指導教師的職責要求。最後是對畢業設計內容和評分標準的制定。工作程序主要包括:

1、畢業設計選題採取師生雙向選擇的辦法進行,選題來源不限,由系(院 )領導小組負責協調落實。選題原則必須符合專業培養目標和教學基本要求,貫徹因材施教的原則,能充分發揮不同水平學生的創造潛能。

2、作品要求以反映培養目標為原則,內容應與選題緊密相關。學生應儘可能利用各種渠道蒐集和檢索信息資料,進行分析、歸納、整理及研究,選出適合自己的題目進行表演。創作作品的學生要結合課堂知識和實踐經驗進行創編,在指導教師幫助下蒐集題材,風格體裁不限,充分展開想象力,體現創新能力和專業水平。

3、評定方法可採用優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級制評定成績。評分細則應從設計的目的及意義、知識及技巧掌握程度、質量與水平評價(作品難度、完整性、表現力等)、學生組織紀律、存在的主要問題與不足等幾項內容着手。總成績由指導教師和評閲組構成,比例為60%和40%。進行成績評定時要求做到實事求是,不要從印象出發,更不要以指導教師的聲望作為評定該學生成績的依據。對學生的獨立工作能力、科學態度和工作作風應予以充分的注意。

舞蹈學是舞蹈藝術門類中的一個重要學科,是用人體動作來表達思想感情和真善美的一種藝術形式。因此,舞蹈學所涉及的研究面是很寬的。在此,筆者對舞蹈學專業畢業論文(設計)改革探索及研究還不夠深遠,所做出的改革方案還微不足道,希望藉此引發更多同仁的支持和研討,讓今後高校舞蹈學科的發展和建設之路越走越遠。

舞蹈畢業論文 篇五

學前教育(preschooleducation)是一門綜合性非常強的學科。與此同時,學前教育是就業率排名最高的專業之一,幾乎是供不應求,很多幼兒園都需要提前下“定單”來保證自己的教師資源。然而,每年仍然面臨許多學前教育專業的畢業生找不到工作的情況。究其原因,是因為社會不是缺少幼兒教師,而是缺少高文化高素質的幼兒教師。這就需要學前教育的教師,不僅要擁有一定的藝術實踐能力(包括普通話、歌唱、舞蹈、鋼琴、美術等技巧),還要擁有廣博的文化素養與待人接物的智慧,以及敏鋭的科研意識以及良好的科研能力。

而大專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構成較本科相對多樣。但歸結起來有以下共通點:首先,對學前教育專業有一定程度的瞭解(至少明瞭畢業之後的工作去向及自己的職業發展方向);其次,本身對藝術比較喜歡或者有一定的藝術素養;再次,幼兒學前教育最基本的年齡段是5—6歲,因而作為他們的老師,有耐心,性格相對穩定是必須要有的先決條件。

相對於藝術類學生更注重專業方面的要求,學前教育大專的學生在專業程度上未必有很深的要求,但學前教育專業的特殊性又要求她們具備藝術傳播方面的基本素養。這其中就包含了舞蹈等藝術類課程教學法的問題。作為藝術類課程的重要環節,舞蹈類課程的教學幾乎貫穿了學前教育專科教學的始終,比較多所高校的專科教學大綱來看,舞蹈課程的設置不外乎舞蹈形體、各個舞種(芭蕾舞、古典舞、民族民間舞、現代舞、爵士舞等等)的學習,及幼兒舞蹈的教授與編創技法。眾多的課程,繁多的舞種,怎麼樣才能在舞蹈基礎不是很深厚的情況下儘快的掌握各個舞蹈的舞種風格,並且讓沒有太多表演經驗的人迅速進入舞蹈狀態並提升自信是學前教育專科學生將面臨的問題。

教學目標一致,教學內容固定,然不同的教師教授的學生呈現出不同的教學結果,除了學生自身的素質之外,教師的教學方法無疑是產生不同的原因。教學方法是教學工作的理論依據,在舞蹈教學中,舞蹈教學的理性化思維就是教學方法。用教學方法指導實踐,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幾十年來,舞蹈教學方法在其傳承的過程中,應當成為新的教學理念的指導,而不應該成為其在探索過程中的羈絆。教師想要實現教學設計和控制的科學化,必須對其教學內容進行科學的和本質上的認識,一旦認識有了偏差勢必得不出科學的方法論,更談不上科學的指導和控制,相反,則會導致教學的盲目性。

那麼如何利用舞蹈教學,發揮課堂的作用,切合實際的發揮素質教育的功能。有的學者認為“素質教育是要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不只限於文化藝術學科素質”。所以課堂教學不應作為素質教育的唯一方法,這一説法不無道理,但就目前來説,社會以考試為主要的錄用人才的制度沒有得到根本改變,學校考核教學效果的方式也沒有徹底改革,因此,學生在學校的活動還不能脱離課堂教學這一主要形式。任何將學校教育遊離於課堂教學這一主要形式之外的想法都是不現實的,課堂教學從任何一方面來説,都不是推行素質教育的障礙,也不是產生應試教育的温牀。因此,我們沒有理由淡化課堂教學,另闢蹊徑。我們應該把注意力放在課堂教學這一主要方式上,充分發揮它的作用,那麼如何發揮呢?我認為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精心設計課堂教學的目的就是要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得更多的知識。要達到這一要求,作為教師來説就要根據學科知識特點,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手段,採取靈活多樣的形式,設置一定的目標,發揮學生的主體功能和教師的主導功能“以導促學”完成課堂要求的基本任務。同時值得注意的是舞蹈課堂教學都是由淺入深、從簡到繁,通過不斷的練習達到逐漸掌握、不斷鞏固的目的。經常複習和舞台實踐,就不致有學新忘舊的現象。利用教師淵博的知識和對教學課程的精心設計和舞台的表演實踐,極大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獲得知識技能的快樂感,形成良性循環,減輕學生學習的課堂負擔提升自信,獲得較多知識和對舞蹈學科更多的瞭解。

2、注重學生能力培養。素質教育歸根結底還是要培養學生的能力,而能力又是在知識的教與學中能中形成的,所以加強課堂教學中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其內容包括:

(1)觀察能力是一種有意識、有計劃的高級知覺形態,它是一種積極的能力。據測,人的信息量的30—90%是通過視覺觀察得來的。魯迅説:“如要創作,第一須觀察。”因而舞蹈課程的教授,首先要有觀察的能力,要觀察生活,觀察各類舞蹈活動,而且在觀察中善於以舞蹈家特有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歸納。讓學生學會分析、觀察所得的信息,導出正確合理的結論,從而發揮意識對學生智慧的啟迪作用。

(2)培養思維想象能力。思維是智力的核心,思維能力包含的範圍很廣,舞蹈學科的思維力主要指形象思維能力,特別是動作思維能力。當它發展到高級階段時,它本身也存在動作的抽象思維能力。一個經過系統訓練的舞蹈家,對動作的敏感性,就具備歸納、概括、劃分與綜合的能力。因此非常的利於培養他們對錶現與研究對象的本質與規律的認識。憑藉觀察記憶中的各種信息,運用思維形式,經過主觀的加工、組合與改造,創造出過去未曾感知過的舞蹈形象的一種心理過程。

舞蹈的教學方法在歷史的揚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它往往體現在教學方法的個體差異性上。在舞蹈教學實踐中,不同的教學方法產生出的效果和效應大不相同。如果授課人不注意新的教學方法的學習,始終固守落後的教學方法,不但意識不到它的錯誤和在教學過程中所產生的危害,恰恰相反,卻依然盲目地行進在這條所謂的正確的道路上。而與時俱進,始終堅持不斷學習先進的教學方法,無疑是一種積極的、具有探索精神的、值得肯定的態度。它在某一點或幾點上突破陳規,脱穎而出,並在教學實踐上取得成功。這種積極的教學態度所孕育出的新的教學方法,在經過實踐檢驗後,必然會成為舞蹈教學史上的一個新的里程碑。

總之,學前教育舞蹈課程的教學方法在總結繼承、與時俱進的基礎之上還要做到的就是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只有不斷秉承這一指導思想,才能在具體的實踐教學中不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