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國小寫的科學論文範文(集錦5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6W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5篇《國小寫的科學論文範文》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國小寫的科學論文範文》相關的範文。

國小寫的科學論文範文(集錦5篇)

篇1:國小科學論文

國小階段的兒童思維能力處在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六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雖然仍要藉助於直觀形象的支撐,但已經有了長足的發展,分析、推理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所以在六年級科學教學中,教師的引導作用要逐漸的被削弱,而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要不斷的被增強,甚至可以完全依靠學生的自主探究與合作探究。

科學第一單元“工具與機械”學生要學習選擇使用工具並體會它們的作用。這一單元與生活的聯繫比較緊密,學生在生活中也大都有過體驗,所以在第一單元的教學中,我主要採用了以下教學方法:

一、引導學生回憶生活中的工具

生活是知識的沃土。只有讓知識回到生活中,才能開花結果。在教學《生活中的工具》時,我引導每一位學生回憶敍述:自己在生活中所使用過的工具;利用這些工具幹了什麼事情;如果沒有這些工具你能幹成嗎?等等問題。學生回憶的熱情很高,要求回答的也很踴躍。這樣以來,學生即體會了工具的作用,又感受到知識在生活中的作用,激發了進一步學習的慾望。

二、放手讓學生去探究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科學實驗又是學生最感興趣的。所以在教學時我放手讓學生去實驗,去探究:學生自己選擇實驗課題;組織實驗材料;設計實驗方法;觀察記錄實驗數據;討論小結實驗結論;交流彙報實驗成果。這樣做雖然多花了一些時間,但是學生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知識,同時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發展。

三、讓知識重回生活

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才是學習知識的目的。教學第一單元要讓學生意識到工具和機械可以幫助我們做一些事情,恰當地選擇工具和機械可以提高我們的工作效率。在教學時我出示了生活中需要解決的問題,讓學生自己動手去選擇工具。例如要打開一個奶粉筒,我給學生了一些工具:手鉗、羊角錘、剪刀、螺絲刀。學生根據自己的已有生活經驗和知識,迅速的找到用螺絲刀開啟,即省力又方便。然後讓學生自由發揮,如果沒有螺絲刀,你怎麼辦?學生通過交流討論,利用槓桿原理又很快找到了省力的工具。學生在選擇工具中鞏固了所學知識,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篇2:國小科學論文

摘要:新課程改革,使得科學課堂教學走上了生活化、活動化、自主化、情感化的道路,它是自然科學課堂教學真正貼近自然、貼近經驗、貼近生活,充滿生活的活力。正因為種種原因,對教師的工作不斷提出新的要求,新的挑戰。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是時代和民族發展、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對未來人才素質的需要。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科學教學成功的關鍵所在。

關鍵詞:培養學習習慣觀察探究動手動腦反思

科學是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承擔科學啟蒙任務的這門課程,如何激發學生科學探究的情感,真正體驗科學活動的過程與方法,用發展變化的視角去理解科學的成果,這是擺在每一個國小科學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課題。我認為,良好科學學習習慣的養成,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創新精神對國小生至關重要,它將為後繼科學學習、為其他學科的學習、為終生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培養良好的觀察品質

觀察是科學探究的開始,是外界信息輸入的窗口。觀察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學生良好的觀察品質需要有意識的進行培養,“看見了”不等於“觀察到了”,科學史上的重大發明往往歸功於科學家細緻的觀察結果,如:牛頓就是從大家熟視無睹的蘋果落地現象,得出了萬有引力定律。傅科由簡單的單擺現象得出了地球是自轉的。所以,良好的觀察品質的養成對學生今後的發展十分重要。良好的觀察品質主要包括:

(一)觀察的客觀性:“求實、客觀”是培養科學過程技能的基礎,更是科學精神的精髓。應使國小生從小養成對待科學實事求是的態度,觀察時説實話,説真話,不偽造結果和編造數據,真實反映自己所觀察到的現象。

(二)觀察的持久性:有價值的科學發現絕不是“走馬觀花”的結果。如:著名科學家竺可楨通過24年的物候記錄,發現了太陽黑子活動週期和植物花開花落等物候之間的關係。達爾文也是經歷了幾十年含辛茹苦的觀察與實驗,寫出了著名的《物種起源》。所以,在國小科學教學中,能夠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觀察、分析,要培養學生耐心持久的觀察品質,從而培養他們一絲不苟和持之以恆的科學態度。

(三)觀察的敏鋭性:科學上的成功往往在於能否把握住“稍縱即逝”的機遇,以及能否從細微處捕捉事物的本質,伽裏略就是從教堂吊燈擺動現象,得出了單擺的等時性。因此,我們要重視培養學生敏鋭的觀察能力,隨時保持對事物發展變化的“高度警覺”,這是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的關鍵之處。

(四)觀察的全面性:要引導學生全面地、多角度地對事物進行觀察,把零碎的,看上去並不關聯的孤立事物放在整體中去感知,如教科版國小科學五年級下冊中對古代《受水型水鍾》的觀察,要將漏斗、水筒、浮標、齒輪、刻度盤、刻度尺等綜合起來,進行全面地觀察,才會發現它們之間的關聯。同時,要鼓勵學生嘗試用不同的感覺器官從不同角度來觀察同一事物。如對一個蘋果的觀察,如果同時使用味覺、嗅覺、視覺、聽覺、觸覺去感覺,其觀察效果顯然更全面。

(五)觀察的選擇性:國小生由於年齡小,他們經常抓不住觀察的重點,注意些不該注意的東西,如:用酒精燈加熱物品時,本該觀察被加熱物發生的現象,但有些學生卻只看到了酒精燈的火焰在跳動。因此,要引導學生學會觀察,只有帶着明確具體的目的去感知,才能觀察的準確、全面、細緻。所以要引導學生明確觀察的方向,養成有意識、有目的的觀察習慣。

二、養成主動探究的學習習慣

國小科學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探究又是科學學習的核心,科學教育只有引導學生通過科學探究來發展其科學素養,才能實現科學本質與教育宗旨的內在統一。然而,不少學生沒有養成主動探究的學習習慣,儘管他們從學會説話開始,就可能提出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很少有父母會有意識地引導孩子自己尋找問題的答案,他們會毫無保留地將答案告訴孩子,惟恐孩子聽不明白。進入學校後,不少教師在教學中也是“絞盡腦汁”地將知識通過語言、演示實驗等方式傳授給學生。或者學生只是機械地照着教師指定的實驗步驟按部就班地依樣畫葫蘆,沒有探究性思維活動的參與,久而久之,孩子們習慣於從老師或家長那裏“省時省力”地獲取知識,缺乏主動探究的精神。所以,國小科學教育應首先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學習習慣,遇到問題,不依賴老師,自覺主動地去探究,自主去尋找問題的答案。如植物的根是否在喝水?怎樣證明?物體的滾動摩擦大於還是小於滑動摩擦?怎樣證明?遇到這些問題,學生首先想到的應該是如何設計實驗去探究問題的答案,而不是尋求老師的幫助和解答。當然老師並不是要遊離學生探究學習之外“袖手旁觀”,教師的引領和指導作用是必不可少的。那麼教師怎樣適時適度地發揮作用,才能使學生養成主動探究的習慣,從而使探究活動持久、有效的進行下去?

三、養成動手又動腦的學習習慣

新課程中國小科學教育倡導“做中學”,其實質是通過科學學習養成“動手動腦”的學習習慣,在“做”中發現,在“做”中體驗,在“做”中感悟,“動手”只是一種手段,會“動腦”才是真正的目的。然而國小生往往是樂於動手,但不善於動腦,面對眼前的各種實驗器材,往往盲目地急於操作,實驗中也只顧“熱鬧”,看不到“門道”。所以科學教育要養成學生動手與動腦結合的學習習慣,引領學生有目的、有意識地開展科學探究活動,動手之前要明確動手操作的目的,弄清要解決的問題,預測可能獲得的結果,制定實驗方案,即動手之前先動腦。活動中要提醒學生手、腦、眼、鼻、耳多種器官的並用,要及時捕捉事物的細微變化,善於分析現象產生的原因,從直觀形象中抽象出事物的本質。

如:在探究《電磁鐵》的性質時,首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提出他們對於電磁鐵感興趣的問題,諸如:電磁鐵是由什麼構成的?怎樣製作電磁鐵?電磁鐵能吸哪些物品?電磁鐵的磁性強弱與什麼有關?電磁鐵有沒有南北極?若有極性與什麼有關?電磁鐵與磁鐵有什麼區別?然後,讓每個研究小組對本組感興趣的問題,先提出預測,再根據多種實驗材料,提出實驗方案,最後動手實驗尋求問題的答案。同時在活動中,要使學生養成勤於做科學筆記的習慣,要及時記錄下自己瞬間閃現的智慧火花,把觀察的現象、發現的問題、預測的結果、對現象的分析、以及對活動的感悟,都要及時記錄下來,培養學生嚴謹認真的學習態度,養成動手又動腦的學習習慣。這樣才是真正意義的探究,才能切實有效地培養學生的科技素養。

四、養成總結反思的學習習慣

學生在科學探究的過程中,常常得不到預期的結論,甚至得到的結論是偏謬的,對此,教師既不要指責學生,使之失去進一步探究的興趣和信心,也不要急於否定和糾錯,因為得出了與眾不同的結論,是給探究者提供反思認識的好機會,學生在探究中經歷失敗未必是壞事,如果老師能用賞識的眼光積極評價學生的探究精神,並耐心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審查反思,認真分析失敗的原因,反覆實驗,重新成功,學生會收益很大。如:學生在進行電路的連接時,經常會出現小燈泡不亮的情況,這時老師不要急於幫助學生查找線路故障,要激勵學生合作討論、自主分析,都有哪些因素可能導致小燈泡不亮,學生會饒有興致地分析出很多種原因,諸如:電池沒電了;線路某處沒接好斷路了;小燈泡的燈絲斷了;兩節電池接反了;開關連接不對或開關接線處鬆動;連接燈泡的兩根導線接到一起短路了等原因,然後,根據這些可能出現的問題,對線路進行檢查,找到問題所在。這樣對待“失敗”,學生收益非淺,因為強烈地自發地反思過程,能激發學生求知的慾望,實幹的膽略,處事的機敏,思索的睿智。所以,在國小科學教育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養成善於總結反思的學習習慣,正確看待“失敗”,使之成為獲得鍛鍊和發展的契機,通過總結反思,使學生在成敗中皆受益。

五、養成善於開發利用科學資源的習慣

國小科學具有豐富的課程資源,而教材只是課程實施的一種文本性資源,它不是課程的全部,教師要引領學生到家庭和生活中去學科學用科學。然而現實中,大多數國小生是獨生子女,家庭捨得為孩子的學習投入,在家長看來,支持孩子學習科學,就是大量地購買課外科技讀物或科技音像資料,而開發孩子智力,就只會採用購買智力玩具的途徑。長此以往,孩子們養成了唯書本而學,唯現成用具而用的被動學習習慣,不會從生活中發現科學,更談不上去開發生活資源學科學。

因此,國小科學教育要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以敏鋭機警的視角,去挖掘生活中的科學資源。如:探究居室養花的學問;澆花噴水器的原理;家庭線路的設計;天氣、氣温、風向的觀測和記錄;食物黴變的研究;探究水壺除垢的方法等。同時,要引導學生善於收集生活中的廢舊物品,變廢為寶,使之成為可利用的科學實驗資源,如:廢棄的飲料盒罐,可以做土電話、可以做聽診器、可以做小昆蟲觀察盒等很多實驗。還有小藥瓶、飲料吸管、導線、鐵釘、小磁鐵、小木片、泡沫塑料板、螺絲、螺母、食品包裝盒、袋、繩等,都可以用來做出精彩的科學實驗。因此,科學教育要使學生養成善於開發利用課程資源的習慣,而課程資源的重要價值正在於為學生的發展提供了多種發展機會、發展條件、發展時空和發展途徑,而這正是科學教育的內涵。

總之,擔負科學啟蒙任務的國小科學教育,養成國小生良好的科學學習習慣,比獲取知識的多少更為重要,它將決定着學生後繼的科學學習,追求科學甚至會對他們一生的發展起着決定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研製組.走進課堂--國小科學新課程案例與評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2]朱紀華.現代國小科技教育[M].北京: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20xx

[3]張奇,沈羣,韓志偉.國小科學教學心理學[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xx

篇3:國小科學論文

摘要:在國小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數據意識是科學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是科學教學的重要目標與任務。學生具備了數據意識,才能形成良好的觀察與思考習慣,提高科學思維能力,促進自身科學素養的提高。

關鍵詞:國小;科學探究;數據意識;培養策略

在科學探究活動中通常會遇到相關數據的觀察與測算問題,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數據意識,使學生形成認真觀察的習慣和嚴謹的科學態度。數據意識是學生蒐集數據、整理與分析數據及運用數據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心理傾向。新課程標準十分重視學生數據意識的培養,在提出的教學目標中,有多項教學目標直接指向數據意識的培養,要求學生能夠觀察統計數據信息,能夠用不同的方式分析與解讀相關數據,通過數據對現象進行合理解釋。因此,國小科學活動中應把培養學生數據意識擺在極其重要的位置,提高學生運用數據分析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科學綜合素養的提高。

一、科學探究活動中數據意識培養方面存在的問題

國小生活潑好動,探究活動給他們帶來了樂趣,但是學生探究活動完成,需要在實驗表格中填寫相關實驗數據時,才發現自己並沒有關注數據,為了應付教師的檢查,便應付了事。出現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是學生不瞭解實驗數據的重要性,不會通過數據來深入思考問題。另外,由於一些探究性活動屬於驗證性實驗,數據已經明確,學生在實驗過程中通常朝着“已經明確了的數據”去搜集,在實驗結束回報成果時,學生往往表不自己的實驗所得出的數據與驗證的數據相同或相近,這些問題都影響了學生數據意識的培養。在探究活動中由於缺乏教師的正確引導,通常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學生在獲取實證的過程中,主觀心理因素往往會成為左右他們行為的誘因,這會導致學生不能很好地結合實驗現象進行實驗數據的取捨與分析,導致數據的失實,這些問題制約着探究活動的有效性。

二、科學探究活動中培養學生數據意識的策略

(一)設置問題,激發學生用數據説明問題的慾望

在科學探究活動中,教師要根據探究內容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激發學生用數據説明問題的慾望,從而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觀察與分析數據的習慣。例如,在教學“抵抗彎曲”這一內容時,我給學生帶來了學具:支架與紙條,讓學生親自動手搭建一座“橋”。我又出不了多個墊圈,並告訴學生,老師想把這些墊圈放在紙橋的中間,並讓學生猜測紙橋能夠承受幾個墊圈而不至於塌下來。學生匕嘴八舌,有的説能承受1個,還有的能承受2個、3個等。接下來,我讓學生仔細觀察,通過實驗看紙橋到底能夠承受多少個墊圈。我放一個墊圈,學生髮現紙橋彎曲了,放兩個墊圈紙橋更加彎曲了,當放上第三個墊圈時,紙橋被壓塌了。我問學生,這座“橋”能承受多少個墊圈?有的學生説能夠承受三個墊圈,我進一步徵求其他學生的意見,有的學生説橋能夠承受兩個墊圈,因為放三個墊圈,紙橋就塌了。以上教學片段中,我給學生創設了一個用數據説明問題的機會,我首先讓學生預測,但是預測往往是不夠準確的,讓學生認識到通過具體的數據來説明問題,才是科學的。

(二)動手操作,學會採集有效數據

在探究活動中,我要有意識培養學生的數據意識,讓學生學會採集有效數據,在對數據的比較與分析中,增強學生對數據的敏感性,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例如,在“擺的研究”這一探究活動中,我讓學生動手做擺,並讓擺擺動起來,明確擺動的方法。學生分組進行實驗,每小組記錄擺每分鐘擺動的次數,並如實做好數據記錄。學生探究活動之後,我讓學生彙報各小組測得的數據。如有的小組三次測得的數據是59,60,59,有的小組是47,47,47,有的小組是51,50,48等等。我然後問學生數據是否準確,在實驗過程中是否有不當的地方,致使數據出現較大誤差,並分析一下原因。有的小組説在實驗時,擺撞到鐵架台了,有的説自己小組的擺好像越來越慢。我提醒學生儘量避免這些問題,再進行實驗,收集有效數據,再讓學生彙報小組的數據。在這個環節中,我引導學生對擺一分鐘擺動的次數進行了多次測量,以期得到真實有效的數據。對於數據不可靠的情況,就要找出原因,反覆進行實驗,才能取得比較有效的數據信息。我還要求學生將數據記錄在實驗記錄本或者實驗報告本上,並且進行分析、比較與整合,排除十擾因素,切忌拼湊虛假數據。

(三)實驗觀察,學會分析數據

對數據進行分析是培養學生數據意識的重要途徑。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仔細觀察實驗過程,採集數據,嚴格地做好記錄。如課前資料的收集、對物體進行觀察中提出的問題、學生個人或者小組提出的探究計劃等內容,都可以採取文字記錄的方式,特別要注重相關數據的詳實記錄。用文字表述不清和不能用文字描述的觀察內容,可以引導學生通過繪製圖表來進行記錄與呈現。例如,在探究“植物的生長變化”這一內容時,對於鳳仙花的生活習性、種植時應該注意的問題、植株各部分的作用的資料信息,學生都可以用文字做簡單的記錄或摘記,然後以小組為單位設計相應表格對鳳仙花的植株高度、數量、花、果實、葉的形狀、種子的形狀用圖問和文字做持續的記錄,用曲線對莖的生長狀況進行記錄。同時,對相關數據進行綜合分析,如對鳳仙花生長過程中植株高度的變化,結合氣温等因素進行分析,可以進一步瞭解鳳仙花生長的特點,提高了學生數據分析能力。總之,培養學生的數據意識是國小科學教學的重要目標,也是科學探究活動的重要仟務之一。在科學探究活動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及探究內容,通過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用數據説明問題的慾望;通過動手操作實踐,讓學生學會採集有效數據,樹立嚴謹的科學態度;通過實驗觀察,引導學生學會數據分析,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交流分享,讓學生學會用數據來證明自己的觀點與猜測的正確性,牢固樹立數據意識,促進科學思維的發展,提高科學綜合素養。

篇4:國小科學論文

關於國小科學論文

國小科學論文發表,什麼是科學小論文?

在學生學習研究的過程中,總是不斷地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提高,通過對各個不同領域、不同學科中的某類事物、某種問題進行比較系統的研究、實驗、探索、總結其規律,揭示其本質,從而得出正確結論,提出新的見解,並上升到有一定理論高度進行論證和説明,就可以把自己親歷的科學活動(真實的觀察過程、栽培過程、製作過程、發明過程或科學創造設想)所獲得科學研究成果用文章的形式表達出來,一方面為了鞏固自己研究的科學成果,另一方面是為了宣傳自己研究所獲得的科學成果,這就是科學小論文。

科學小論文不是科學幻想文章或小説,科學幻想可以遠離實際進行構思,而撰寫科學小論文的過程則需要根據實際現象(論據)進行研究,提出與眾不同的自己見解(論證),甚至需要提出解決的辦法或建議。科學小論文更不是散文式的文章,不需要抒情式的描寫。

科學小論文的題材

包括自然科學、環境(人生活的環境、水、空氣、資源、保護的動物和植物、自然保護區、交通、住宅和住宅小區)、社會人文(文化、藝術)、心理學(心理活動、行為習慣)、醫學、遺傳學以及發明、製作、實驗、種植、養殖過程的收穫等方面,題材十分廣泛,很多題材和研究項目實際上常常發生在自己的身邊甚至發生在自己身上。

科學小論文的“四突出”

1、突出“小”,所選的研究題材要小,研究的範圍要小,一般以一事一物一現象為主;2、突出“新”,選題新鮮,才有研究價值。沒有獨特的見解,沒有新的發現,即使表達再好,論證再有力,也是瞎子點燈白費蠟。3、突出“淺”,研究的內容要淺,所選的題材要能進行力所能及的研究;4、突出“我”,研究內容是我發現的或確定的,是我進行選題的、是我自己進行研究的,是我進行總結的,是我撰寫的,當然,撰寫論文並不排除他人幫助的。寫科學小論文還要遵循“三性”原則,即科學性、先進性、實際性。要多寫些小而新、小而實、小而活、小而巧的短而精有自己創見的論文。

小論文的寫作一般過程

撰寫論文的一般程序通常分為:構思論題—擬定提綱—組織材料—撰寫初稿—修改定稿。

1、選題:撰寫科技小論文,首先要構思寫什麼,也就是課題的選擇。選擇課題是寫好論文的關鍵。要注意以下原則:價值原則,即選題的理論價值和實用價值。要對其他的同學有啟發、指導和參考的意義;可行原則,指主觀和客觀條件的可能性,即撰稿者個人的專業知識、理論修養、知識面、手頭資料、實驗條件、周圍環境,不可貪大求深,應該量力而行;新穎原則,指課題應是他人未曾研究或研究過但未解決或完全解決。選題有的往往是根據自己身邊發生的現象進行的,有的現象已經有過研究,所以不一定要先選題再研究。一但確定課題,就需要進行更細緻更深入的研究。

2、擬定提綱:為了寫作有較強的針對性和在能進行有序的寫作,通常要先擬定提綱。具體做法是:在定了題目之後,先取一張紙條擺在面前,抱着那題目四面八方地想。想時自由聯,不拘大小,不問次序,想得一點意思,就用三五個字的小標題寫在紙條上,如此一直想下去,一直記下去,到當時所能想到的意思都記下來了為止,這種尋思的工作做完了,再把雜亂無章的小標題看一看,仔細加一番衡量,把無關重要的無須説的各點,一齊丟開,把應該説的選擇出來,再在其中理出一條線索和次序,用小標題寫成一個綱要。論文中的邏輯關係集中地表明在提綱上,因此要特別重視提綱。

3、收集素材和有關資料:指收集的有關文字資料、照片、數據、被採訪人談話記錄等資料,這是作為説明研究內容的輔助性材料,這些資料是論文的論據的一個重要部分。

4、寫作:寫作是將研究的過程和研究的結果以文字的形式表達出來。寫作過程也包括組織材料的過程。小論文的寫作一般包括以下幾個部分:

(1)擬定題目:

文題如目,好的題目能夠叫人拍案叫絕,一眼難忘。它對吸引讀者起着關鍵作用,題目是內容的總綱,讀者也可以從題目瞭解內容的概貌。題目要用精練的文字將論文內容確切的揭示出來。如某位同學撰寫的科技小論文的題目是《肥皂的去污原理和最佳洗衣濃度》,一看題目,就可以知道論文闡述的內容,一目瞭然。另外,題目的字數以在十四個字左右較適當,題目中不要出現逗號。有時題目如認為尚不能很好地完整表達出內容,可以在主題目下加副題目加以説明。

(2) 擬好開篇:

俗話説:“萬事開頭難。”寫科學小論文也是開頭難。其實説難也不難,一是由於所要寫小論文的內容已經過一系列的研究,基本上是“胸有成竹”,其二,只要掌握一定的科學小論文的寫作方法,寫起來也就不一定困難。

文章開頭歷來為寫作者們重視。開頭部分雖短,卻是全篇的總綱部分,提示作者的思緒和對眾多材料的截取,因此落筆之前必須對全篇有總體把握。

科技小論文的開頭,不一而論,並無固定的格式,但卻有章法可循,這就需要對各種開頭的技法細加領悟,根據寫作實際靈活運用。

①題引路法:寫作科技小論文,開篇引題,顯示了研究問題的實在性,激發讀者順藤摸

瓜的願望。

②、揭示背景法:將研究的問題,放置到當前社會經濟發展的大環境和大背景下,讓讀者在較高的層次體味其研究的意義乃至方向性。

③、指出危害法:許多爭鳴、糾錯的小論文,常常指出某些弊端,讓人們驟然心驚,曉知解決問題的緊迫性。

④、概述論點法:在前言部分,作者將主要觀點集中呈現給讀者,給人一種整體感,這無異於交給讀者一串鑰匙,往下閲讀便是嘗試去打開一扇扇大門。

⑤、設置疑問法:設置疑問主要是給讀者留下懸念,讓其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迫不及待地關注研討的問題。

以上是寫好科技小論文開頭的五種方法,值得説明的是開頭的方法不勝枚舉,且各種方法常常是有機結合,滲透並用。

(3) 主文分述要點:

主文是闡述自己的發現、看法、研究過程的主要部分,經驗材料繁多複雜,怎樣使它們井井有條地統一於中心論點呢?在小論文的主體部分,採用分條論述的方法進行組織,往往得心應手。這種寫法的好處是條理性強,層次清楚,給人全面深刻的立體感。當然,每個觀點,都必須是深思熟慮的結晶,概述性要強,客觀性要強,創新性也要強。

(4)用好材料:

科技小論文是由研究過程、觀點和材料相輔相成的,論文的價值體現在論題的價值,論題的價值又通過材料的論證體現,二者的有機融合,就會形成一篇很好的科技小論文。怎樣將收集的有關文字資料、照片、數據、被採訪人談話記錄等輔助性材料作為説明研究內容,在論文中什麼地方使用,都要根據需要來確定,不能濫用這些資料,更不能用一些無關的資料。

(5)結束部分:對結論部分寫作的要求是:

①應做到準確、完整、明確、精練。結論要有事實、有根據,用語斬釘截鐵,數據準確可靠,不能含糊其辭、模稜兩可,更不能誇張。

②在判斷、推理時不能離開實驗、觀測結果,不作無根據或不合邏輯的推理和結論。

③結論不是實驗、觀測結果的再現,也不是文中各段的小結的簡單重複。

④對成果的評價應公允,恰如其分,不可自鳴得意。證據不足時不要輕率否定或批評別人的結論,更不能借故貶低別人。

⑤寫作結論應十分慎重,如果研究雖然有創新但不足以得出結論的話,寧肯不寫也不妄下結論,可以根據實驗、觀測結果進行一些討論。

5、修改定稿:寫作過程大多不是一次能寫完成的,一般要經過初稿、修改後的再稿、再修改再寫稿的多次反覆,最後才定稿成為正式的小論文。達爾文寫《物種的起源》經二十多年多次修改才寫成的,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也花了二十七年多次修改才寫成的。當然,這不是説我們寫小論文也要經過很長的時間才能寫出,我們要學習科學家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契而不捨的精神,不畏困難完成寫作。修改過程可以將已寫好的初稿給專業人員、有關科技輔導員看,讓他們提出修改意見,內容上不足方面可以補充,研究不夠完善論據不夠充足可以進一步再研究獲得,文章結構有問題可以調整,文字不夠準確精煉可以加以修改,只有經過反覆修改的論文才有可能成為好論文。

科學小論文的形式

不同類型的科學小論文有不同的寫作方式,因而就有不同的寫作要求。

1、研究類:研究類小論文寫作中,學生在內容上要提出自己所探索的問題,寫出醖釀過程、遇到什麼困難及怎樣解決這些問題,有的還要寫出研究結果或結論。寫作時要注意材料取捨,不能簡單堆砌材料。所列舉的數據要準確,引用、摘錄要有出處,實驗結論要經得起推敲,文章結構要嚴謹,文字表達也應明白精練。包括內容、材料、結構等方面。

2、考察類:科學考察是對科學研究、生產過程、自然界現象、環境狀況等進行實地察看或研究的活動。撰寫這類小論文需要經過實地的考察,獲取考察素材(數據、現象、照片等資料)後以報告的形式寫出考察報告。這類小論文的結構一般要有:是什麼現象或原因導致產生考察的計劃的説明,明確的考察主題,考察地點時間,參加考察的人員,考察的方法,獲得的考察素材。以考察報告的形式將考察的結果收穫寫出來。在考察報告的結尾部分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建議。如前幾年學校門前路上一下雨就經常積水,影響同學們上下學,後來有同學將這種情形拍了照片,並寫了一段説明送交有關部門,結果問題很快就得到了解決。其實這就是同學們經常進行的考察活動。再如某城市國小就空氣污染問題組織了一次科學考察活動。先是進行課堂策劃,明確要討論的問題:本市空氣污染程度怎樣?空氣污染對人體有什麼危害?空氣是怎麼被污染的?污染源在哪裏?怎樣防止空氣污染?接着組織學生實地考察來蒐集資料,然後組織學生對蒐集到的資料進行分析、比較、加工、整理,再寫成考察報告和科學小論文。學生通過自身的調查訪問和實踐活動,對各種問題和現象獲得了深刻的認識,所以寫出了高質量的考察報告和科學小論文。最後,孩子們還把有關問題集中起來給市長寫了封信,對解決這些問題提出了建議,得到了市長的好評。

考察項目往往是在偶爾發現的`現象的基礎上再經過設計較嚴密的考察方法確定的。科學考察活動可以體現學生的活動能力以及綜合素養,有的科學考察活動還可以體現學生體能狀況,另外,考察時要注意安全。

3、調查類:調查與考察有相同的含義,都需要進行實際調查,如《城市公共場所垃圾的危害調查報告》。不過,調查也可以對人、對現象、對事情進行了解、詢問。如《城市家庭人口現階段結構狀況的調查》、《學生厭學畏學情緒原因的調查》。寫作上可以參照考察類的寫作要求進行寫作,但寫作中更注重應用收集到的有關照片、數據、被調查人情況或談話記錄等證據,而往往這些數據是以表格的形式來説明的。調查活動可以體現學生的社會交往能力以及綜合素養。

4、實踐類:主要指科學實踐活動方案設計和實施,參加科學實踐活動有哪些新感想或收穫。寫作方式與研究類論文相近。隨着學校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不斷深入,這類小論文的內容與學生學習與生活的關係十分密切,涉及面將越來越廣。

論文的撰寫注意事項

一忌結構鬆散,二忌貪大求全。主題扣得不緊,中心不突出,即使好的素材也達不到好的效果。要做到主題鮮明,中心突出,必須對收集的素材進行精心的加工和提煉。

論文要有一定的創見,能夠提煉出一點新意,這裏所説的創見和新意,並不是要求有多大的新發現,但至少應該在某些方面與別人不同,有一點新的意思。如果你寫出的文章,從論題、論據到論證都是人家已經發表了的,甚至還沒有別人的文章説得好,那就沒有什麼價值了。如果你所闡述的問題確實是一個新結論、一個新發現或者是一種新方法,當然是新意盎然。

要抓住基本觀點。正文部分乃至整篇論文總是以作者的基本觀點為軸線,要用材料(事實或數據)説明觀點,形成材料與觀點的統一。正確的觀點來自客觀實際,來自對反映客觀事物特徵的材料的歸納、概括和總結。在基本觀點上,對新發現的問題要詳盡分析和闡述,若不能深入,也要嚴密論證,否則得不出正確的、有價值的結論,説服不了讀者,更不會為讀者所接受;而對一般性的問題只需作簡明扼要的敍述,對與基本觀點不相干的問題則完全不要費筆墨,比如一些修飾性的語句。

要注重科學性。對科學小論文特別強調科學性,要貫串在論文的始終,正文部分對科學性的要求則更加突出。寫作中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絕不能弄虛作假,也不能粗心大意。數據的採集、記錄、整理、表達等都不應出現科學性錯誤。敍述事實,介紹情況,分析、論證和討論問題時,遣詞造句要準確,力求避免含混不清,模稜兩可,詞不達意。給出的數據、圖表,以及文字、符號等都要準確無誤,不能出現任何細小的疏漏。

科學小論文的書寫格式

開頭中間寫題目,下一行的中間寫作者的學校、姓名,指導教師姓名可以另寫一行。再下一行空兩格開始寫論文內容。正文為一千字左右的文章,有的論文在最後還要將凡是引用他人已發表的文獻中的觀點、數據和材料等列出參考文獻表。

篇5:國小科學論文

一位教育家曾説過:“如果人們吃飯沒有食慾,勉強地把食物呑到胃裏去,其結果只能引起噁心和嘔吐,至少是消化不良,健康不佳。反之,他就會樂意接受,並且很好地消化它。”同理,成功的教學也不應是強制性的,而應激發學生的興趣,特別是在高速發展的信息化社會,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激發與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顯得尤為重要。在科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國小生學習興趣,這是每個科學教師關注的問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培養學生創造精神的原動力,也是學生學習科學的基本動力之一。學生有了學習興趣,也就有了表現的慾望與衝動。同時科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培養學生能積極參與科學學習活動,對科學有好奇心和求知慾。只有學生對科學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才能激發起強烈的求知慾望和主動參與學習的動機。因此科學課堂中一定要注重對學生科學興趣的培養,使學生走近科學、親近科學,瞭解科學。並使這種興趣和主動意識轉化成持久的情感態度,做到快樂地學、主動地學、學有所得、越學越愛學。對此,我在科學教學中,在“趣”上巧做文章,不僅達到以“趣”激學的效果,還使原本死氣沉沉的課堂煥發了“青春”,充滿了“魅力”。

一、創設情境,產生興趣,激活思維,展現科學課堂的“魅力”。

興趣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情境就是要充分利用形象,創設典型場景,激起學生學習情境,把認知與情感結合起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影響學習自覺性和積極性的最直接的因素。學生只有對所學的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才能愛學、樂學、善學,從而增進知識,增長才幹。在正式講授教學內容之前,教師創造與教學內容有關的意境,提出有關的問題,以引起學生的好奇與思考,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求知慾的有效手段和方法。“創設情境”就是在教材內容和學生求知心理之間製造一種“不協調”,把學生引入一種與問題有關的情境的過程。因而在學生心理上造成一種懸念,從而使其注意力、記憶、思維凝聚在一起,以達到智力活動的最佳狀態,富有情趣地把學生引入學習的情境,引發學生探求知識奧祕和願望。學生自己會積極思考起來,急於想找到答案的好奇心,產生躍躍欲試的主體探索意識,誘發出了強烈的學習興趣,教師在這時展開新課教學,就能使教學效果較佳。例如《我們的身體》一課,我針對國小生好動的特點,在講身體的結構之前,我播放了一段廣播操錄像,讓學生們跟着錄像學做操,活動一下筋骨。小朋友可高興了,跟着錄像做得有板有眼的,這樣不僅滿足了孩子們好動的天性,而且讓他們真正對這節課產生了興趣。在活動中,不僅使學生通過觀察和活動感知身體各部分的運動,而且對人體的劃分有進一步的認識,為後面自己動手利用牙膏盒物體做個小人打下了基礎。

二、運用直觀,發展興趣,為科學課增添“魅力”。

心理學研究表明:直觀、形象、新奇的東西更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國小生的學習興趣總是與學習材料直接相關的,運用生動的語言,適當的直觀教學手段對學生常常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還能發展興趣。運用電教手段,活躍教學氣氛,發展興趣。直觀、形象的科學課堂首先要創造一個活躍的課堂教學氣氛,讓學生在心理上有一個安全感。運用電教手段可以幫你達到這個目的。如《秋葉》一課,在觀察各種植物葉子形狀的時候,我把課本上的幾幅圖全部設計在多媒體中,在屏幕上投放出來。讓學生想介紹哪一幅就介紹哪一幅,並且能根據學生的要求把他所選擇的那幅圖放大。學生們爭先恐後地介紹,課堂教學氣氛非常活躍。在這一過程當中,不僅訓練了學生的想象力,把葉子想象成像什麼什麼,而且訓練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把葉子的形狀介紹得井井有條。

三、巧設實驗,增添興趣,體現科學實驗的“魅力”。

實驗是科學課堂教學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它可以使學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科學知識,形成熟練的技能技巧,所以精心設計多種形式的實驗,既增添學生的學習興趣,又鞏固所學的知識。《科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一門學科。在科學實驗中,實驗者是活動中的主體方面,是最積極的因素,研究對象和實驗手段則屬於客體方面。但是科學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就是教師注重教給學生實驗的方法,滿足於學生看到實驗現象為目的,忽視培養學生實驗能力。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再如《秋葉》這一課,在講解了葉的構造、形狀之後,要讓學生用自己採集來的葉子做葉貼畫。在學生的製作過程中,我播放了一段輕音樂,既可以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又活躍了課堂教學氣氛。這種練習一般都在後半節課中進行,學生因較長時間的學習,已顯得比較疲勞。如果在製作時配之以輕柔的音樂,就可以讓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完成製作,起到消除或減輕”這時,同學們爭強好勝的心理表現出來,人人積極思考,竭盡全力尋找與眾不同的方法。

四、課堂小結,保持興趣,巧用“魅力”激勵性評價。

一節好的科學課不僅“課伊始,趣已生;課進行,趣已濃”,而且還要“課結束,趣獲存”,使學生保持學習興趣。我們本着讓每一個孩子都獲得激勵,都有成功的體驗,都擁有自信心,都在原有水平上有新的發展的原則,不僅注重孩子們探究活動的結果,更重視了對探究過程的評價;不僅關注孩子們是否在原有水平上獲得了新的知識經驗,更關注孩子在探究過程中是否積極投入、尊重事實、有獨到的見解、能設法解決問題、能接納同伴的觀點、善於與同伴合作和交流;我們在教師評價的同時,還在小組內開展互評。教師常常採用的激勵語言是:你真了不起!你很像一位小科學家!你真是個聰明的孩子! XX小組設計的方案很詳盡,XX小組研究十分專注等。

五、強化求異思維訓練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實施創新教學,創造活力課堂,是時代對教師的召喚,是國小科學課堂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思維能力是人最重要的能力,是人能力的核心。一個人智力高低,能力大小都與思維能力有關。求異思維是指對問題的處理沒有固定答案或存在多種不同答案的思維活動,它可以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使學生多方位,多角度看問題,對於打破學生的定勢思維有很大的好處,讓學生在操作中培養求異思維。要讓學生多實踐,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科學課教學生學習的是簡單的科學基礎知識,不能強求完整、嚴密。既要作具體的分析,更要側重學生語言的內容,要引導學生把他頭腦裏想到的東西説出來,並能使別人聽得懂。通過這樣長期的訓練,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大大增加,為創新意識的形成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教育家第斯多惠在教師規則中明確指出:“我以為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的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沒有興奮的情緒怎麼激勵人?沒有主動性怎麼能喚醒沉睡的人?總之,“一石激起千層浪”各自展開思維的翅膀,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小數科學教師要不斷提高教學藝術,從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出發,運用各種合理的方法和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學習科學的積極性,使教學效果最佳。才能實現科學課堂的高效化,才能打造出充滿生機活力的魅力課堂。在國小科學教學中,要根據國小生的身心特點及課堂教學實際情況,把枯燥無味的科學課堂靈活地打造以“趣”激活的“魅力”課堂。

參考文獻:

【1】國小《科學》教材

【2】全日制義務教育國小《科學課程標準》

【3】學科學教材與教學現狀及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