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物理學科教學論文(集錦13篇)

欄目: 教育教學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2.43W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13篇《物理學科教學論文》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物理學科教學論文》相關的範文。

物理學科教學論文(集錦13篇)

篇1:物理教學論文

物理學是研究物質運動最一般規律和物質基本結構的學科。有關物理教學論文,歡迎大家一起來借鑑一下!

摘要:當前,高中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所運用的教學方法比較單一,將物理知識直接灌輸給學生,致使學生不能很好地理解教學內容,難以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長期處於被動學習的狀態,學習效率較低。與此同時,忽視開展物理教學,學生對物理原理理解得不透徹。對於存在的諸多教學問題,以下文章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高中;物理;教學現狀;對策

一、前言

目前,高中物理教學中教師要想解決存在的教學問題,應注重開展物理實驗教學,使學生深入理解物理知識,並多開展一些教學活動,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激發學生學習熱情,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教學內容,創設活躍的教學環境,構建高效的物理課堂。同時,運用多媒體創新教學方法,使學生高效學習物理知識,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二、高中物理教學現狀

高中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採用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將物理知識機械地傳授給學生,致使學生一時難以理解抽象的教學內容,導致學生的物理基礎比較差,漸漸對物理知識不感興趣,學生很容易出現牴觸和厭煩的學習情緒,不願意主動融入到物理教學中,直接降低學生學習效率。

另外,不注重開展物理教學活動,無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致使教學氛圍沉悶枯燥,學生不能很好地掌握物理知識,學生之間缺少互動和交流,逐漸失去學習動力,對物理知識掌握得不紮實,學生長期處於被動學習的狀態,難以構建高效的物理課堂。同時,忽視開展物理實驗教學,導致學生不清楚物理原理的來源,不能快速理解物理知識,致使物理教學進度緩慢,無法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針對這一教學現狀,下文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

三、高中物理教學的解決對策

1.運用多媒體創新教學方法,提高物理教學效率

高中物理教學中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積極運用多媒體輔助物理教學,結合教學內容設計幻燈片,播放生動立體的教學內容,帶給學生全新的`感受,使學生主動學習物理知識,調動學生學習熱情,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驅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更好地學習和理解物理原理。

例如:在學習“曲線運動”時,教師運用多媒體技術展示出立體的曲線運動,使學生輕鬆記憶物理知識,主動探究幻燈片中的內容,快速掌握曲線運動的規律,進而加快物理教學的進度,充分體現出運用多媒體的重要性。通過運用先進的教學手段,呈現出生動形象的教學內容,學生清楚觀察到曲線運動,明確物理知識的原理,使抽象物理形象化、立體化,有利於培養學生學習興趣,不斷提高學生的觀察力和思維能力,學生不再感覺物理枯燥乏味,快速掌握和理解物理知識,從而逐步提高物理教學效率。

2.開展教學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構建高效物理課堂

要想解決高中物理教學中存在的教學問題,教師要多開展一些教學活動,如:物理知識演講比賽、製作物理知識海報,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感覺物理教學內容不再沉悶,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靈活運用所學的物理知識,鍛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使學生對物理知識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消除不良學生的不良情緒,創設活躍的教學環境,使學生置身於良好的學習環境中,順利完成教學活動中的任務,增強學生學習物理的自信心,不斷提高學生的運用能力和學習能力。

例如:在學習“歐姆定律”時,教師結合新課內容設計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進行物理知識演講比賽,促使學生提前做好演講準備,積極主動學習歐姆定律的內容,在全面理解的情況下進行背誦,通順、流暢地表達物理知識,進而取得最佳的比賽結果,不斷提高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理解能力,構建高效的物理課堂,使學生紮實掌握物理知識,從而提高物理教學質量。

3.注重開展物理實驗教學,使學生深入理解物理知識

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開展物理實驗教學,使學生深入理解物理知識,清楚物理原理的來源,明確物理現象,對物理公式的理解更透徹,可以引導學生動手操作物理實驗,訓練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有效活躍物理課堂的氛圍,使教學環境不再沉悶,為每個學生提供動手操作物理實驗的機會,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觀察實驗結果得知物理知識的變化過程,以及物理公式的來源和推導過程。例如:在學習“測定金屬電阻率”實驗時,教師先演示物理實驗的操作步驟,再組織學生進行操作,使學生全面掌握和理解實驗原理,清楚電流表和電壓表的使用方法,學會用電壓表測定電阻兩端的電壓,應用電阻公式,計算出流過電阻的電流,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對物理知識的理解能力。

四、總結

綜上所述,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教師運用多媒體播放生動形象的教學內容,改變了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加深學生對物理知識的印象,帶給學生直觀的感受,促使學生主動投入到物理教學中,轉變被動學習的狀態,同時,注重開展物理教學活動,以便於學生深入理解物理原理,並開展教學活動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通過運用針對性的教學策略,解決存在的教學問題,從而有效提高物理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徐益勇.高中物理教學現狀及對策分析[J].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16,45(18):11.

[2]楊曉瑜.新課程下高中物理教學現狀及對策[J].學園(教育科研),2015,(6):130.

篇2:物理教學論文

摘要:本文主要從多媒體信息技術與物理實驗教學的整合、動畫模擬與物理概念知識的整合兩方面探討了信息技術與高中物理教學的整合效果,以期為廣大高中物理教師提供一些參考和意見。

關鍵詞:信息技術;高中物理;整合

物理這門學科的邏輯性較強,其實驗分析是驗證物理概念知識的基礎。因此對學生而言,無論是實驗分析還是理論知識的學習,都具有一定的難度。隨着新課改的推廣與實行,信息技術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應用較為廣泛。信息技術引入物理課堂教學中,是一種動態教學模式。無論是將其作為實驗分析還是理論教學的輔助工具,都可以達到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的目的。

一、多媒體信息技術與物理實驗教學的整合

物理屬於理科範疇,因此實驗分析與理論驗證是物理課堂學習的重要方式。大部分學生在學習中主要是站在理論知識的角度分析問題、思考問題,因此缺乏自主探究實驗現象和獨立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隨着新課程理念的提出,學習的對象不再是“冷冰冰”基礎理論知識,而是理論教學與實驗分析相結合,並採用靈活多變的方法營造輕鬆、愉悦的課堂教學氛圍,實現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的目的,並藉助現代信息技術傳遞物理實質。據心理學家所言,在課堂學習中引入多媒體技術,可以提高學生課堂注意力,使學習知識更加清晰明瞭地留在學生大腦中,記憶深刻。反之,採用單一枯燥的教學模式,將會大大降低課堂教學效率。由此可見,將高中物理教學與多媒體技術相結合,並藉助多媒體技術創設具體的教學情境,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起到調節課堂學習氛圍和降低學習壓力等作用,從而在課堂學習中大膽表達自身的觀點和意見,集中精力探索適合自身實際情況的學習方法。例如,教師在講解高中物理“通電自感和斷電自感”試驗教學中,教師不能被動地按照教材步驟進行操作和演練。採用這種方式得出的物理實驗結論為:第一,燈泡在演示那一刻是熄滅的(亮的)。第二,燈泡在演示結束之後會熄滅。學生通過觀察實驗得出“線圈對變化的電流有阻礙影響”這一結論,但是並不能直觀地觀察到“電流阻礙”的過程。雖然這個過程短暫,但恰恰是實驗探究中的關鍵問題所在,是這一章節課的重難點知識。這就需要教師改變實驗演示方式,藉助多媒體計算機作為實驗教學的輔助工具。比如在課前預習階段,提前下載一個Flash軟件,當演示到“電流如何阻礙線圈”時,就播放Flash軟件中的視頻實驗分析講解。學生在動態觀察和靜態學習中能夠對試驗內容有一個全面詳細的認知過程,進而在實驗探究中培養自主探究精神。再比如,在學習“自由落體運動”一課時,首先教師需要提前對章節相關資料收集起來,並準備好實驗分析和探究所需的設備和裝置,展開“羽毛和鐵塊”實驗設計和演示。其次,藉助多媒體設備播放有關“自由落體運動”的實驗視頻,並要求學生自主觀察和記錄實驗現象、實驗結果。學生結合生活實際會對實驗結果進行猜想。一般認為在同一高度,由於鐵塊要比羽毛重很多倍,因此最先落下的物體是鐵塊。因此,學生的好奇心被調動起來。最後,得出實驗結論。在同一高度下,羽毛和鐵塊自由落體的速度相同。究其原因是假定了自由落體運動是在“真空”進行,不受摩擦力的影響。並在分析與探究物體受力情況時,羽毛與鐵塊只受“重力”因素的影響。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將鐵塊和羽毛做自由落體運動的過程製作成動畫效果。當降落100m、200m時,靜止羽毛和鐵塊的運動畫面,這樣可以方便學生清晰觀察在同一水平線上,鐵塊和羽毛的下降高度。這樣不僅可以營造一種愉悦的教學氛圍,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二、動畫模擬與物理概念知識的整合

物理的學習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學生對物理的理解源於感性認識,並在此基礎上實現釋放內在力量。但是在激發內在力量過程中,由於物理概念知識較為抽象化,學生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難度。這就需要學生通過一些有效方式提升對物理學習的興趣度,從而由被動接受轉變成主動學習、思考和探究。這是一種典型的“自我效能感”概念。在這個概念中,提出了學生在學習上的個體差異、知識的判斷能力和信念等。並着重表明“成就感”才是學生學習態度、學習方式轉變的重要因素,也是學生激發自身積極情緒的重要動機。因此在實際學習中,學生就可以將自身興趣度與物理知識銜接起來,藉助現代信息技術設計物理生活情境,從而達到調動自身對知識的好奇度、求知慾等目的。並以積極主動的態度對物理知識進行猜想和探究,並作為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有效證據。比如,教師在講解高中物理“拋物線”一課時,首先,教師可以通過拋物線運動動畫來模擬拋物線的運動規律,讓學生觀察後得出拋物線概念、拋物線的運動規律、拋物線的基本特徵。提前準備好拋物線函數運動圖,將函數圖與物理中的拋物線運動模擬圖進行比較,並站在數學相關知識角度和物理相關知識角度全面系統地分析拋物線運動的基本軌跡和特徵,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認識和理解程度,並提高學生獨立分析拋物線運動的分析和探究能力。與此同時,學生在掌握物理知識的同時鞏固了數學知識,也明白了其中兩者之間的聯繫,對於以後學習物理知識會更加容易。

三、結束語

實現高中物理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有效整合,需要教師改變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以積極主動的態度藉助信息技術創設具體的教學情境,從而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整體質量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李峯.淺談信息技術與高中物理教學的整合[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4,09:157.

[2]房迅.如何將信息技術與高中物理教學有效整合[J].學週刊,2015,23:39.

[3]李寅峯.淺談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必要性———以物理教學的優化整合為例[J].信息與電腦(理論版),2011,03:197-198.

篇3:物理教學論文

關於物理教學論文

教學方法一直是大家研究的,各位,大家可以一起看看下面的關於物理教學論文,歡迎各位借鑑哦!

關於物理教學論文

摘 要:素質教育主要包括智能素質、品德素質、身體素質,以及專業美感素質等,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而創造力又包含了許多非智力因素,如個性和獨立性等。教學實踐表明,在物理學科教學中,除了傳授物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外,還應加強和改革實驗教學,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注意學生情感品質的培養和抽象思維能力的提高,特別是創造能力的發掘和培養,以期使其物理綜合素質達到全面和諧發展。

關鍵詞:物理教學 物理素質 創造力培養

素質教育是一種品質教育,這就要求在人的遺傳素質基礎之上,進一步提高人的綜合素養,從而達到提高專業品質、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之目的。本文主要論述在物理學科中如何提高教學效率,實施物理素質教育。

一、在物理學科中應注意情感品質的培養

人們對未知事物的衝動與好奇,是科學發現和探究的開端,正是這種好奇心引導着人類打開了一扇扇科學的大門,而學生則天生具有這種情感和品質。所有學習和研究過程中的快樂和喜悦都是建立在自己的辛勤勞動和思維過程的基礎上的,這種自身情感體驗是學習和研究過程中的重要情感之一。人們在科學探究活動中,還可以造就自己的客觀、公正、科學、無私的情感,因為任何學習和科學研究都要求人具有實事求是和嚴謹的治學態度。因此,學習和研究物理這門學科的過程,本身藴含着各種積極的情感,這也正是進一步培養情感品質的過程。

物理學科要求學生具有較高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和生活經驗的積累等,這就使得一些學生在物理學習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產生畏難心理。對於這種情況,如果老師不加以及時的正確引導,就會使學生長期處在一種恐懼、膽怯和過度焦慮之中,這無疑會導致學生喪失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甚至完全失去信心。

二、物理教學應以提高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為主

在高中階段的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抽象邏輯思維能力,特別是理論型邏輯思維能力,不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首先,無論是升學還是就業,高中生都需要進一步深入學習,開拓思維領域,非常需要抽象邏輯思維。同時,高中物理更加嚴密,具有公理化邏輯體系,對於高中生抽象邏輯思維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其次,高中生的心理年齡特徵已從國中時的抽象邏輯思維由經驗型向理論型水平的轉化,並逐步完成。這就意味着他們思維逐步趨向成熟,可塑性逐步變小。因此,在高中初期階段,教師應對這個問題有個清醒地認識,不失時機地培養和提高學生抽象邏輯思維能力,促使其順利地完成從經驗型向理論型水平的轉化。

三、注意觀察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從現象中感知物理意義

物理學科是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的科學,許多物理規律和定律都是從現實生活中注意觀察發現的。比如,伽利略觀察吊燈的.擺動發現了單擺的等時性,牛頓對蘋果落地的思索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通過列舉生活中的事例,引導學生注意觀察實際生活中的物理現象,是一種很好的激勵和引導學習方法。比如,油罐車後面為什麼要拖一條鐵鏈尾巴呢?在乾燥的季節裏,在黑暗中我們把化纖衣服脱下來,通常會看到火星閃爍,這究竟是什麼現象?通過教師引導和啟發,學生往往會在生活中發現各種各樣的物理現象。

四、創造成功機會,增強學生自信心

教育學和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普遍都有一種自我實現、獲取承認、取得成功的需要和渴望。成功時,會興趣倍增,情緒高昂,幹勁十足;失敗時(特別是多次努力失敗時),就會產生畏難情緒,興趣全無,死氣沉沉。實際上,有些學生感到物理難學並不都是因為他們的智力問題,相比而言,非智力因素佔相當大的比重。因此,儘量給學生創造成功的機會,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增強他們的自信心,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促學方法。

在物理教學中,可以結合學生實際和教材內容,把教學內容設置成梯度和不同層次,開展內分層次教學,以適應學生不同知識水平和理解能力,使他們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取得學習上的成功,獲得心理上的滿足。例如,在設置課堂提問時,可根據問題的內容選擇不同程度的學生進行回答。在佈置作業時,可根據不同班級、不同學習程度的學生布置不同層次的作業,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有所收穫,體驗到成功的喜悦,從而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五、物理素質教育中應注意的問題

在對學生進行物理素質教育中,其目標並不是側重於促進和儲存知識,而是側重於向學生提供有助於創造力培養、開發、形成的教育和指導,進一步發掘和發展學生的創造力。從教育目標來看,學校教育不能只限於給學生一種專業的訓練,而是要培養具有較高文化品格和文化素質的全面發展的人。目前,我國大部分學校畢業生實行畢業生和用人單位雙向選擇,這對學生專業素質和綜合素質是一個全面的考驗。從當前學校教育來看,由於應試教育根深蒂固且遺留問題眾多,就全面推行素質教育來説,物理教育教學中應注意和妥善處理好以下兩個問題:

(一)“基礎知識”和“創造力”的關係。基礎知識是人們從事生產和社會活動最基本的知識,是進行科學創造的基礎。因此,要想開發、挖掘和發展學生的創造力,就必須加強基礎知識教學,使學生牢固地掌握基礎知識,只有掌握“熟”才能運用“活”。俗話説“熟能生巧”,就是這個道理。

(二)“智商”與“情商”的關係。由於我國傳統和國情所致,一般都非常推崇早期智力開發。如教幼兒一歲學認字,兩歲學算術,三歲背唐詩等。有一種錯覺,以為給孩子加壓加量是一種早期教育,是一種智力開發,並以為這種加壓加量的智力開發與孩子的智力發展相掛鈎。實際上,一味地加壓加量的所謂“智力開發”帶來的必然是“囫圇吞棗”或“學多悟少”的負重。

創造力是智力的最高表現形式,但創造力與智力並不完全成正比。許多科學研究表明創造力與智力並不絕對相關,即創造力高者智力一定高的,而高智力者不一定是高創造力者。因此,一個富有創造力的人,除了其高智商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情商。在學校教育中,如果不注意學生興趣的培養,忽視創造性的挖掘、開發和發展,充其量也只能算是“高分底能”。

總之,學校開展素質教育,不僅要重視智力開發,而且要重視非智力因素,特別是創造力培養,激發學生的興趣愛好,調動學生的求知慾望,培養學生的頑強意志和良好品質。使他們在個性發展和綜合素質發展上達到高度的和諧統一。

篇4:物理教學論文

情境創設在物理教學中應用分析

摘要:國中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為學生創設更有利於探究式學習的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和學習的積極性,使得教學質量不斷提高。

基於此,文章提出了在國中物理教學中進行情境創設的具體措施:創設寬鬆、平等的教學情境;創設新奇、有趣的學習情境;創設針對性、趣味性強的實驗情境。

關鍵詞:國中物理;情境創設;新課標

筆者從事國中物理教學多年,在不斷探索和創新物理教學方法的過程中,遇到過來於自學生和教師自身的很多問題,比如,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缺少學習興趣;教師對一些物理概念和物理原理的教學生硬直白,不能使複雜問題簡單化、抽象問題形象化,因而造成物理教學效果不好,總體教學質量不佳。

針對這些問題,結合筆者的教學經驗,從情境創設的角度提出如下解決辦法。

一、創設寬鬆、平等的教學情境

學生們需要快樂,快樂才會使他們健康成長、全面發展。

但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往往會看到有些教師因為急於求成而變得脾氣暴躁,對學生大聲訓斥,嚴厲批評,甚至發生一些暴力行為。

為了改變這一現象,使學生在愉悦的氣氛中掌握知識,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應利用多種方法讓學生在課堂上克服緊張和不安,改變節奏太快、壓力太大的局面,努力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維持學生飽滿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在寬鬆、平等的學習氛圍裏自主探究,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1]。

為了避免課堂教學過於枯燥,教師應多舉一些淺顯易懂、生動活潑、簡單有趣的例子,活躍課堂氣氛,儘量不讓學生產生怯場心理,使學生敢於質疑,敢於提問,敢於討論發言,從而避免引起學生產生思維疲勞和反感情緒。

這些都需要我們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學生,詳細理解教材,創設出最適合他們能力的、寬鬆的、平等的教學情境,從而激發並保持學生探究學習的慾望和動力。

二、創設新奇、有趣的學習情境

沒有問題的學習,是盲目無效的學習。

在教學過程中,創設新奇、有趣的學習情境,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激活學生思維,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有效方法。

在這個過程中,討論尤為重要。

有些現象學生有了疑問,教師先要引導學生之間互相討論、求證,他們在討論過程中會逐漸地去尋找正確答案,此時教師再針對相關知識提出新的問題,創設新奇、有趣的學習情境,力爭讓學生學會自主探究。

例如,在講解影響蒸發的因素時,教師可提出以下問題:“要想使濕的衣服儘快變幹應該怎麼辦?”讓學生結合平時的生活經驗想出自己的辦法,辦法越多越好。

學生會想出用火烤、攤開曬、用電熨斗燙等方法。

在學生表達自己觀點的同時,讓學生之間互相討論,每一個學生會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和知識積累提出不同的見解,此時教師可以順勢引導,就學生提出的每一個方法逐個分析,師生之間展開拉鋸式的辯論,教學過程從而變成了不斷地質疑和釋疑的科學探究過程,答案便會清晰明瞭起來。

三、創設針對性、趣味性強的實驗情境

實驗教學是國中物理教學中最直接有效的教學手段,對形成物理概念、導出和理解物理規律、鍛鍊學生探究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立足於教材,認真研究教材,針對新課標和教學內容精心設計實驗的內容,並且在教材的基礎上進一步改進和創新,昇華實驗教學,充分發揮實驗教學的特殊作用[2]。

例如,在教學汽化的兩種方式之一———沸騰時,教師可提出:“壺裏的水在燒開的過程中會逐漸變少,這是為什麼呢?”教師可讓學生進行水的沸騰實驗,仔細觀察水燒開的過程。

加熱的過程中,讓學生準確記錄相應的數據。

隨着水温的不斷升高,燒杯內水的變化越來越激烈,學生的`興趣也會越來越高。

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高漲,課堂氣氛隨之熱烈,教師在引導學生正確安全做好實驗的同時,和學生探討如下問題:氣泡為什麼越來越多、越來越大?氣泡為什麼在水面破裂?水為什麼在不斷減少?在這個過程中温度的變化如何?引導學生積極觀察和思考,自己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不明之處繼續進行實驗來觀察並驗證,或者和周圍同學討論。

這樣一來,不僅物理課堂氣氛逐漸活躍了起來,而且還鍛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增強了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師在實驗教學過程中,要把握好“度”,只能幫助和指導學生,具體實驗還是要由學生親自完成,要給學生留有一定的動手、動腦及思考空間,這樣才能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鍛鍊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

四、結語

創設多種行之有效的情境,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通過師生雙方協調配合、共同努力,做到“誘導、引導、指導”並舉。

這樣就可激勵學生學習的新思維、新方法,使學生在活潑愉悦的情境中做到動中思、思中議、議中明,通過他們自己動手、動腦和協作互動的討論、推理、歸納、概括,逐步得出結論,形成技能,最終達到提高國中物理教學質量、實現教學目標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雒亞妮.如何實施國中物理有效教學[J].數理化學習,2014(5):73.

[2]王雄.國中物理實驗探究教學的研究[J].新課程(上),2014(8):211.

談國中物理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

摘要:我國傳統的物理教學偏重於知識的傳授,把學生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耗費在機械模仿和死記硬背當中,忽略了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只有在學生和教師都具備創新意識和理念的前提下,才能對學生進行創新能力的培養。

基於此,文章提出在國中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具體途徑:對實驗教學進行改革;構建多元化的評價體系;組織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關鍵詞:國中物理;中學生;創新意識

行業的發展離不開創新,只有創新才能推動科技的進步,才能使社會不斷向前。

創新教學就是在對學生的教育過程中使其具備創新意識及創新能力。

從國中階段就對學生進行創新能力的培養,對學生未來的發展大有裨益,所以本文就目前國中物理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進行了分析和探討。

一、幫助學生樹立創新意識

在國中物理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創新能力的培養,絕不是通過一個實驗或是一次活動就能實現的,這是一項系統性較強的工作,要求物理教師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必須多使用科學性高、趣味性強的教學方法來充分調動起學生自主探究的慾望,並將“我要創新”的理念滲透到每一節物理課堂的教學當中,依據物理課程的教學內容及學生自身的特徵給予其足夠的思考和想象空間,為學生創造一個樂於創新、敢於創新的平台。

筆者認為,國中物理教師應從以下兩個方面着手幫助學生樹立創新意識:①物理教師應充分理解新課程改革的有關精神及要求,不斷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將理論和實踐教學相融合。

只有教師具備了與時俱進的教育理念,才能夠更好地對學生開展創新教育。

②深入研究國中物理教學的方法;對國中物理教學當中所使用的教材進行創新性的使用;對於新出現的問題不斷進行研究,探討出改進的方法;使教學資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和發揮。

二、教師自身應具備積極的創新意識和理念

由於教師是對學生施行創新教育的執行者,因此作為教師自身應具備積極的創新意識和理念,假如教師本身在主觀意識上就對創新教育心存排斥,那就更談不上對所教學生進行創新教育了。

在國中物理教學當中想要有效地開展創新教育,首要前提和必要條件就是要求國中物理教師自身必須具備積極良好的創新意識和理念,並對創新教育有科學的、正確的認識和理解;同時,國中物理教師還應具備一定的創新能力,在開展創新教育時,物理教師應把教學實踐與創新理論結合在一起,再運用創新型的教學方法創建自由、開放、活躍的物理教學課堂,使學生能夠積極地加入到國中物理課堂的學習和討論中來,繼而起到對學生創新能力進行培養和提升的作用。

篇5:國中物理教學論文

摘要:教學不僅是一門科學,而且是一種藝術。

如果掌握了這種藝術,就可以使物理課堂充滿活力,給學生以激情和美的享受,從而激起他們高漲的學習情緒。

本文就如何開展物理教學提出了自己的幾點看法。

關鍵詞:國中物理 課堂教學 方法

物理課堂教學是一個富有邏輯性的教學過程,作為一名國中物理教師不僅僅是單純的傳授知識,而是重在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讓學生掌握正確的思維方法。

現就如何開展物理教學工作,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激發求知慾

教學的技巧和藝術就要使學生渴望獲得知識和不斷追求真理,並帶有強烈的情緒色彩去探索、認識客觀世界,所以教學過程必須遵循這一真理,要精心設計教學程序,以啟迪學生的心靈,點燃其思維的火花,來激發學生的情感、興趣和意志,使學生的認識活動成為一種樂趣,成為精神上的需要。

1、設計物理情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起。

如在教“光的折射”現象時,介紹一個實驗情景:實驗裝置是一個玻璃槽中裝水,水中插上一個塑料泡沫片,在塑料泡沫片上粘貼一條用塑料紙剪成的魚,讓幾個學生各用一根鋼絲猛刺水中的魚,由於學生總認為眼睛所看到的魚的位置那麼準確界定一樣,在這樣錯誤的前科學概念的影響下,自然出現在日常生活實踐中對一些自然現象憑自己的經驗或直覺形成錯誤的判斷。

教師把泡沫片從水中提起來,發現三根鋼絲都落在魚的上方,接着説:要知道這個道理,就得學習“光的折射”現象。

這樣的引入,為接下來用實驗研究光的折射結論創造了良好的認知起點。

2、指導學生“實驗探索”,體會學習的樂趣。

“實驗探索”可以深化學習興趣,這一過程,教師應處於主導地位,精心備課,設計好合理的教學程序,引導學生去探索知識,學生應處在探索知識的主體地位上,教師應讓學生動眼、動手、動腦、動口積極主動、生動活潑地學習。

要克服傳統教學中教師講的過多,統的過死的弊端,使學生完全置身於物理的環境中學習物理。

二、以探究為主體的課堂教學

1、課前預習,大膽質疑

在設計教學方案時,不是直接地以教材作為出發點,而是把教材上的知識點以問題的形式提出作為預習作業佈置給學生,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其探究問題的興趣、啟發其積極思考,並鼓勵其大膽質疑。

例如:在教液體壓強的時候,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引起學生的思考:(1)帶魚生活在深海中,你見過活的帶魚嗎?為什麼?(2)潛水艇都用抗壓能力很強的厚鋼板製成,為什麼?(3)工程師們為什麼要把攔河壩設計成下寬上窄的形狀?通過一系列這樣的問題,在預習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對所學的知識有了初步理解,而且還可以將這些問題之間的內在聯繫作分析和總結。

同時,學生還可以將預習中所發現的新問題記錄下來,以備在課堂內與教師和同學共同探討。

2、課堂教學,積極思疑

在課堂教學中,由於有些物理規律比較抽象,所以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因此在進行課堂教學前教師應做好充分的準備。

只有教師提問提得好,學生才會集中精力去思考。

提出問題後,要給學生留有充分的思考時間,還要鼓勵學生提出疑問,找出教師的不足之處,並且讓學生親自去嘗試,去體驗;也可以鼓勵他們用逆向思維去思考問題;這樣不僅可以開發學生的大腦,而且還可以加深學生對題型、物理規律的認識和印象。

物理學科與我們的生活實際是緊密聯繫的,所以教師在傳授物理知識的時候,除了書本知識,還要同一些小實驗相結合。

在上課的時候,鼓勵學生自由分組進行小實驗。

因為通過學生親自做小實驗,能夠更好的開拓他們的視野,從中體驗學習的快樂,在快樂的學習中探究新知識。

例如慣性實驗:拿出一隻圓柱形的玻璃杯子,一塊平硬紙板,一個玻璃彈珠。

先把裝有適量水的玻璃杯子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平硬紙板平放在杯口上,最後把玻璃彈珠放在紙板上,然後將鋼製鋸條垂直豎放在水平桌面的邊緣,這時候請一位學生上來操作,讓他用一隻手按住鋼製鋸條下端保持不動,用另一隻手拉開鋸條上端,放手後讓鋸條擊打硬紙板,看到的現象是硬紙板飛出,玻璃彈珠則掉入水中。

這個實驗所需的器材很簡單,任何一個沒經過特別訓練的學生都能得到相同的實驗結果,通過師生互動,活躍了課堂氣氛,提高了學生尋求答案的積極性。

3、課後練習,強化釋疑

對學生在課內學習中提出的疑難問題、思考題,或通過實驗設置情境,引導學生進行分組探討與評議,培養學生克服困難的意志和靈活多變的思維品質,以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探索創新能力。

對習題要進行多角度、多方面的探究。

首先,我們在選擇例題時要有針對性、基礎性、典型性,運用基礎知識、基本方法加以解決。

其次,通過改變習題的已知條件或結論,開展探究活動,學生獨立思考或小組共同合作,教師要適度的進行點撥,指引探索方向。

最後,師生共同總結,對探究規律進行整理、概括,納入知識方法體系,總結探究學習方法,提高應用能力。

三、教學體會

1.要讓課程面向學生、貼近生活

國中物理大多是研究自然界最基本的規律,而其中又藴藏着無窮奧祕,所以我們在上課時所舉的事例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讓他們體會到物理在生產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從而增加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和科學探究的能力。

2.提高學生觀察、注意、記憶、實驗操作能力

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仔細觀察日常生活中以及在實驗過程中所出現的物理現象,充分發揮自身的記憶能力,指導學生對每節課、每一週、每一個單元所學的內容,採用自己熟悉的記憶方式進行整理和鞏固。

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所以必須重視“實驗操作”。

這樣,既培養了學生實驗操作的能力,又拓展了學生的知識視野。

3.精心選題,培養學生靈活應用知識解題的能力

學習知識的最終目的是服務於社會,服務於人類。

要提高學生靈活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師一定要精選習題。

這不僅讓學生認識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多種,更重要的是開闊了學生的解題思路,提高了其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小結

成功的教學,是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體現,真正的課堂教學,應該是師生雙方配合協調共同努力達到一種和諧、完美的教學境界,它必將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

篇6:國中物理教學論文

1、循序漸進學會科學探究

實際的科學探究的要素較多,而在學生的科學探究中,其探究過程可以涉及所有的要素,也可以只涉及部分要素。

在教學過程中,應把科學探究的方法,即程序性的知識,拿到前台來進行教學,使學生了解探究的過程、知道探究的步驟和方法。

篇7:八年級物理教學論文

一個學期的實驗教學,感觸頗深。新教材作為課改實驗的主要載體,對教育部頒佈的《物理課程標準》做了較為準確的解讀,較好的體現了《課程標準》提出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目標以及“注重全體學生的發展、改變學科本位的觀念”的課程基本理念。教材以人為本,特別注重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於點滴之處都體現出科學探究及學習方式多樣化的精神,而且注重了學科滲透和新科技的納入,這一切都有利於學生的個性發展,有利於培養全體學生的科學素養。受到了實驗學校教師、學生、家長們的普遍歡迎。

具體説來,新教材的特色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㈠知識內容方面

①新教材內容覆蓋了中學物理課程標準的所有科學內容標準,精選了學生終身學習必備的物理基礎知識與技能,在對過往的一切舊教材的揚棄中,一改過去“難、繁、偏、舊”的特點,所選內容典型、實用、有特色。而且教材難度適宜,沒有過多過繁的計算,切實減輕了學生的課業負擔,讓學生的主要精力可以用在自主的探究學習上。

②新教材特別注重物理知識的形成過程和科學探究方法的教學,從物理概念、規律的產生與發展、物理學研究方法的養成等諸多方面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知識的闡述和理論的建構是通過科學探究才得出的,例如:速度的概念、聲音的產生、光的傳播規律、力的三要素等,都不由教材直接給出,而是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探究得到。這不僅加強了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理解,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習的自信心。

③新教材較好地貫徹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課改理念,特別注重聯繫實際,每一章節都從學生熟知的自然現象開始,層層深入、環環相扣,以學生可以接受的方式,揭示客觀世界的奧祕,培養學生探究自然的熱情和興趣,既注重知識,又立足能力。教材中有許多這樣既來源於生活又可以用探究出的物理知識來解釋的實例:P94頁的“推與拉”、P98頁的“勻速下降的跳傘運動員”、P116頁的“迷你實驗室”關於現代科技的介紹等。可以説新教材在貼近生活,注重物理知識的現代化、實用性及生產應用上做到了有機的統一。

④新教材特別重視與其它學科的協調與整合,特別是正確的哲學觀點和人文科學在物理教學中的滲透。例如:教材第一章第二節《探索之路》和第三節《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對古今中外的物理學史和物理學家的介紹、P75頁的“信息窗”對牛頓生平的介紹等。這一切對學生形成積極進取的價值觀、人生觀都至為重要。

⑤新教材在結構體系上大膽探索,具有強烈的互動特質,設置瞭如“實驗探究”、“探究點撥”、“討論與交流”、“請提問”、“實踐活動”、“信息窗”等內容,極大地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參與意識,實現了教材資源的最佳配置。

㈡思想文化內涵方面

①新教材在體現理科教材的一般共性的同時,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社會定位和培養目標,特別注重了人文精神和自然學科的融合,在教學中努力使學生成為自己學習的主人,掌握學習方法,並且學會合作學習,善待他人,正視批評。在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科學觀方面新教材作出了前所未有的努力。新教材突出自然辯證法思想的教育,教導學生理性地認識世界、認識宇宙,並以多種形式提倡並培養科學的批判精神與嚴謹的科學態度,這一切都為學生今後的自然科學的學習以至發現都奠定了基礎。

②新教材各章節都闢出相當的篇幅對中外古今的物理學家、科技成果做了適時介紹,這既培養了學生熱愛祖國、熱愛自然、熱愛科學的精神,也增強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持續發展的意識。

㈢編制排版方面

①教材非常“美”——採用了16開銅版紙印刷,彩圖鮮明,文筆生動,印刷清晰,裝幀精美,引人入勝。老師和同學們都説,新教材通俗易懂,讀起來更象是散文。

②新教材在編排、表述與學習情境、活動設計上都注意到和學生的年齡特點相適應,具有極強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③新教材所有探究活動的設計都本着有利於學生解決問題和創新能力發展,有利於學生觀察、思考、假設、推理、發現精神的培養,教學過程延伸至課前、課後,具有極強的可操作性。例如:P28頁“掛鎖是怎樣工作的?”,P66頁“調查班級同學的視力情況”等。

當然任何新事物的誕生,總是不可避免的會出現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在四個多月的新教材的使用中,我們也發現了一些可能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1、新教材的部分章節編排與學生其他必要相關知識的儲備脱節,學生不能正確學會使用數學等基礎學科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材的教育功能。如第四章《多彩的光》,在教學過程中就發現,學生普遍缺乏最基本的理性認識,由於數學教學的滯後,本該教育學生形成的工具思想和學科聯繫意識,不能收到紮實的成效。如果將本章一移至八年級下學期,可能會收到更好的效果。

2、相對來説,新教材的基礎知識較少,基礎題作業不足。教學中我們發現有些學生明顯缺乏適應性,不能準確掌握所學知識的內核。這樣是否會影響到初、高中物理知識的銜接?建議在這方面能否加強一些。

3、新教材作業中社會調查比重過大、要求較高,有些是否超出了八年級學生的年齡層次?(例如:P62頁的第二題要求學生在課外獨立研究凸透鏡的全部成像特點等。)另外,教材極少數地方存在錯誤與疏漏。(例如P52作業第二題中小貓在平面鏡中所成像的所有四個供選答案竟無一正確。)

4、當前各實驗學校的師生普遍感到與新教材配套的課程資源相當匱乏。建議新教材的編寫者和出版社能否提供更多的教學資源。例如:將教材中選用的圖片等素材製成光盤,配套發行。

值得肯定的是新教材作為素質教育探索過程中全體教育科研工作者的智慧結晶,儘管存在一些瑕疵,但終究瑕不掩瑜。一個學期的教學實踐表明新教材本身,就是一次紮實推進素質教育、全面培養創新人才的成功嘗試。應該説新教材的使用既是一次實驗,又是一種大膽的探索,這對素質教育的深入、課改理念的推廣,有着相當的積極意義。我們知道,我國的基礎課程改革才剛剛起步,課改教材的建設不可能一蹴而就,相信隨着課改工作的逐步推廣,課改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我們的義務教育物理新教材也會日臻完善。

篇8:八年級物理教學論文

一、探究活動是教師和學生複合主體互動的過程

教學實踐和心理學研究表明,國中學生有了一定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和思維能力,但分析判斷能力還不成熟,自主性還不強,因此還需要給予正確的、及時的指導。在探究學習中完全放手、束縛太多都不現實,不僅不能實現教學目標,對後續課程的學習也有負面影響。因此探究性學習活動中,既需要學生的自主探究,也需要教師的必要指導,在互動中實現教學目標。

例如,我在《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一節公開課中,最初是想完全開放,自主探究。即創設情景後,由學生觀察、討論、猜想平面鏡的成像特點,然後自行設計方案、小組實驗,檢驗自己的猜想是否成立,最終得出成像特點。但是,試教過程中,明顯感到實在太難駕馭,有的學生甚至對我的意圖也不完全明白,結果只好臨時調整教學策略,效果自然不理想。通過思考,認識到只有好的願望、好的理念,不考慮學生的現狀,自然不會獲得理想的效果。

上公開課時,根據八年級學生的認知能力重新設計了方案,適當增加了教師的指導,針對同學們的猜想,分步實驗,逐個檢驗,及時交流,教師也成為研究主體中的一員,效果就理想多了。由於把學習過程還給了學生,沒有了教師的絕對權威,學生們依據自己的天性、智力水準,自然地在教師的引導下完成認知過程,他們的熱情自然高漲,從不同的角度思考、討論,設計不同的方案,選取不同的實驗用具,積極動手實驗,再思考、討論、交流,儼然一幅科學研究的情景。除了通常一些方法(如人舉左手,鏡中的像則舉右手等)外,學生在活動中又找到了幾種很有創意的方法。例如檢驗平面鏡成像和物體相對於鏡面是否對稱時,一學生在拿起點燃的蠟燭在鏡前移動,發現蠟燭傾斜(開始並不是有意的)時,鏡中像也發生了傾斜,但傾斜的方向與蠟燭正好相反,運用數學中軸對稱的知識,便得出物像相對於平面鏡對稱的結論;另一學生在實驗時,手中沒放下的火柴盒“幫了大忙”,他發現手中的火柴盒在蠟燭的左側時,火柴盒的像在蠟燭像的右側,調換一下位置,像也跟着變化,於是也得出了物像對稱的結論……。顯然,同學們在課堂活動中已經成為了教學主體,他們為自己的發現(或稱為創新)而歡欣,我想這樣的親歷的探究過程他們會終生難忘。

探究教學活動是一種特殊的認知和實踐活動,教師和學生都是主體,也必須成為主體,他們各自通過自己的能動作用,履行各自的角色,並且和諧互動,只有這樣,探究教學活動才能順利展開。如果教師、學生中任何一方不能積極、能動、自主、創造性地履行自身的角色,便失去了主體的特性,那麼,探究教學的目標也就不可能實現。

二、探究活動應允許學生出錯,不追求活動的完整性

由於器材、環境、知識水準、操作技能等原因,學生的實驗結果和結論有時誤差較大。教師若以此為契機提出問題,通過分析、討論,找出原因,改進實驗方法,這對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實驗技能和綜合能力會大有益處。切不可輕率指責、否定。同時,課前分組也應充分考慮學生的能力狀況,活動過程中及時組織交流,以使學生學會傾聽他人的見解,從而學會攜手合作以實現活動目標。當然,課後的補救也是必要的。對探究過程中出現問題的小組或個人,教師應提供再探究的機會,幫助他們在分析失敗原因的基礎上,改進實驗方法,完成探究,消除失敗產生負面影響的可能。共性的問題,教師要採取恰當的措施補救,或提出新的探究課題。這很正常,正是問題或錯誤,才有了改進和創新。

例如,我在組織《研究串聯電路特點》的一節課中,由於分組自主探究,學生的活動熱情很高,八個小組中的五個都由實驗數據歸納出了串聯電路中的電流、電壓特點。但是,有一個小組,實驗數據幾乎無規律可循,另兩個小組的實驗數據近似與電路特點相吻合。在交流時,由於受到有正確結論的小組的影響,後兩個小組的代表説:“我們的實驗數據顯示:串聯電路中各導體中的電流基本相等;串聯電路中各導體兩端電壓之和基本等於電路兩端的總電壓。”而實驗數據出現問題的那個小組的代表交流時講道:“我們小組的實驗不能驗證串聯電路中電流、電壓的猜想是否成立。”這種情況的出現非常正常,由於連接電路時導線接頭處接觸電阻的影響或操作不當,導致實驗失敗。考慮到本節課的時間有限,我只做了對三個小組探究活動的肯定和對他們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的認可,先請同學們(包括實驗結論正常的同學)就此實驗現象自己分析原因,留待下一節課再交流、討論。雖然教學進度被打亂,我還要花費一節課的時間來“善後”,但能讓同學們動起來,積極地探究新的、更深一步的課題,這不正符合了我們教育的目的嗎?利弊互化,關鍵在怎樣看待、怎樣引導。

三、探究活動中應加強多學科知識的滲透

隨着國中學生知識的不斷積累,對現象的解釋和判斷會有不同的方法和結論。課堂上我曾經提出過“劇烈晃動過的香檳酒瓶,瓶塞為什麼會猛地竄出很高?”的問題,本意是希望學生用氣體對外做功、內能減少的知識來回答,而一位同學卻説:“晃動香檳瓶,瓶內發生了更快的化學變化,產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氣體……”。物理引來了化學,我們可以用先肯定、再告之課後探討、或作為新課題再研究來搪塞,但下次呢?還好,課前我請教了資深化學教師,知道了香檳酒、碳酸飲料在封裝前要加入一些酸類物質(如檸檬酸等)和鹼(如小蘇打)。但是化學變化是加入以後就已開始,等我們開瓶時,大量的二氧化碳氣體已經產生,只不過在密封的瓶(或罐)內,壓強較大時,它們部分溶解在飲料中,達到了動態的溶解平衡。劇烈晃動後,隨着我們對它們做功,內能增大,很多二氧化碳氣體從液體裏逃逸出來,瓶內氣體壓強增大,氣體對瓶塞做功,將瓶塞頂出,而氣體的內能則減少。

在進行《平面鏡成像》教學時,當引導同學們分析、歸納實驗結論後,一位同學(數學課代表)突然提出:平面鏡所成的像和物體屬於軸對稱的關係。當時我一愣,隨後意識到八年級數學中已學過軸對稱的知識,如果用數學語言,平面鏡成像中的四個特點(虛像、等大、等距、垂直)只需“平面鏡所成虛像和物體相對鏡面軸對稱”一句話就夠了。我在感到後生可畏的同時,也意識到物理老師還必須關注學生的各學科的發展進程,保持學科之間的聯繫。在學習物理時儘可能把其他學科知識作為基礎和工具,同時也因其應用而深化對其他學科知識的認識,更通過相互滲透的過程開拓學生綜合思考、分析的視角。

跨學科研究在學術界已司空見慣,但在中學課堂上卻鮮有。除了説明我們的教育觀念滯後外,作為教師,我們的綜合素質,特別是科學素養也必須儘快提高。否則,沒有“T”型知識結構,我們真的會在講台上站不住腳的。新的課程標準已經把傳統自然科學中各學科劃歸到科學技術課程之中,這其實已經昭示了未來課堂的走向。

四、探究活動應成為點亮學生智慧火花的過程

發現、創新是人的一種天性,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發展這種天性。作為教師,就是將學科知識的內容與人類文化的長鏈聯結起來,使學科知識具有整體性和發展性,使文化富有歷史感,成為學生探索真理、創造世界的動力。

在《探究光的反射規律》一課中,有一位學生做出了“入射角與反射角之和等於90°”的猜想,有的已經做過預習的同學掩口而笑,我馬上意識到這有損該同學的自尊心。於是表揚他熱情高,敢於猜想,並鼓勵他用實驗檢驗自己的猜想,很多科學家都經歷了像你這樣的過程。這位同學一掃臉上的陰雲,特別投入地思考、實驗。當我希望他第一個交流時,他略顯歉意、但又興奮地告訴大家:“反射角與入射角之和只有在入射角為45°時才等於90°,在實驗時我發現反射角與入射角總相等。”猜想本不言對錯(雖要依據),可貴的是怎樣在實踐中檢驗,在實驗中體驗過程、感知方法。更何況這位學生在得出光的反射定律之一般規律後,又能發現反射規律中的一種特殊情況,這是對規律的再認識,難能可貴。

一位同學在猜想浮力與什麼因素有關時,提出“浮力和物體的温度有關”,預習過的同學或許會嗤之以鼻,但敢於猜想、勇於回答本身就應該肯定,更何況,當物體的温度變化時,質量一定,其體積必然變化,所受浮力能不變化嗎?當這位同學把浮力知識同熱、密度等已有知識結合起來,融會貫通後。不就有了更高、更全面的視角嗎?這也許會使課堂背離教師原本的設計,也許這節課的預設任務因此而不能完成,但探究中的創新、活動中的亮點也正在此,學生的創新熱情和對科學的興趣也許就在此時被激發,你很快就會發現,他們從此對物理有了極大的‘偏愛’。

實驗時,也許有的學生會有一些看似錯誤的步驟,但我們切不可輕易阻止(當然特殊情況除外)或下定論,説不定智慧的火花就會在此閃亮。比如在《內能的改變》這節課中,多數同學利用氣球快速的放氣來感受物體對外做功時內能減少—表現為氣球的温度降低,但是有的學生卻把氣球用力吹破。氣球雖然沒有了,但是他此時摸一摸氣球的殘片,發現温度降低的更多。在《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這節課中,那位用斜放蠟燭的方法證明物像對稱的同學也許當初是為了讓燭油流下一點兒固定蠟燭,甚至本意就為了好玩兒。玩中學,本就是青少年的特點,只要我們善於引導,其效果反而更好,學生的智慧會在玩和錯中碰撞出火花,會在玩與錯中逐步走進科學的殿堂。

在國中物理教學中開設探究性課程是新的課程標準的要求,是物理教學中實現態度、價值、過程、能力與方法目標的最好載體。上好探究課的標準在於:能否符合學生的實際;能否激發學生對物理的興趣;能否使學生體驗到科學研究的真實過程和方法;能否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篇9:八年級物理教學論文

新課程的培養目標之一是: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基礎教育是學生科學素養培養的主渠道,中學物理教學在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方面有着得天獨厚的條件。利用物理學科中豐富的資源,在物理課堂教學、物理實驗教學、綜合實踐活動、校本課程開發等方面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是一條理想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科學素養 物理教育 實驗探究 創造性思維

《物理課程標準》確立了義務教育階段物理課程改革的重點,即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對中學生來説,科學素養是指學生在接受科學知識的過程中所形成的適應社會發展和人類自身完善所需要的基本品質和能力。科學素養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那麼我們在物理教育中應該如何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呢?下面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闡述一下。

一、課堂教學是養成科學素養的關鍵場所

課堂教學是物理教育的關鍵場所,在這個場所裏重視科學素養培育的有機結合、滲透,會使學生自然而然地受到科學素養的陶冶,在潛移默化中,不知不覺地接受這種培養。

⑴加強“雙基”學習,讓學生獲得系統的物理學知識

知識的傳授是物理教學的最基本的任務。但是,傳授怎樣的知識是值得講究的。應試教育注重考試的知識點,割裂物理學作為一門科學的知識體系,使學生走入死記硬背、做題套公式套題型的死衚衕。素質教育崇尚人的素質的全面發展,課堂教學需在物理學知識整體性和系統性的指導下傳授知識及學科思維方式上下功夫,亦即要教會學生如何學。

⑵滲透科學史教育,瞭解物理知識的來源

物理學發展史是一部不斷創新的歷史。物理學發展史既藴含着物理學知識,也藴含着科學思維及科學方法的多樣性和創造性,體現着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是對學生全面進行科學教育的重要手段。物理學史包含了大量科學思維形成和發展的案例,且內容又與中學物理教材緊密相連,容易激發學生興趣,所以只要教師認真設計,穿插在教學中,不僅使教材內容更加生動,也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重要方法。

⑶學習生活中的物理知識

教師在課堂上應密切聯繫生活實際,注意身邊的科學,如學生普遍對現代電子信息技術比較感興趣,教師可以針對這一問題,有意識地講述物理知識在電子信息技術中的重要作用等。教師應該經常提醒學生,科學就在你身邊,以此來增強學生的科學意識。

二、通過實驗教學培養學生探究意識和探究能力

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物理實驗作為物理教學的基本手段,有其特殊的教學功能:不僅能夠為學生提供學習的感性材料,驗證物理定律,而且能夠提供科學的思維方法,加深對基本知識的認識程度,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

在物理教學中科學素養的教育要“從物到理” 、“識物講理” 。而物理實驗的普遍性和實踐性,決定了科學素養滲透的重要性。所以,各種物理實驗中都應有計劃地滲透科學素養的教育和培養。

物理教學常用的有實驗歸納法和實驗驗證法。在教學中,應有意識地安排這兩種方法加強訓練。例如,在總電阻教學中,就可進行這兩種方法的訓練。(1)應用實驗歸納法探索電阻串聯。首先,教師要求學生根據歐姆定律設計一個電路,測定各個電阻的阻值,然後由學生進行實驗,並從實驗中歸納出R串=R1+R2的結論。接着,教師根據串聯電路中電流電壓的特點和歐姆定律,從理論上加以推導,也得出同樣的結果。這樣,在獲得關於串聯總電阻與分電阻關係的知識的同時,學生學習到自己設計電路、總結規律、從理論上論證的初步方法,即實驗歸納法。(2)應用實驗驗證法探索電阻並聯。在並聯電路的探索中,先由教師從理論上推導出1/R並=1/R1+1/R2的關係,接着由學生自己設計電路操作實驗,然後驗證這一關係。最後,由教師進行總結,聯繫電阻與導體截面積的關係對並聯作出解釋。這樣,在獲得關於並聯電阻知識的同時,學生學習了實驗驗證法。所以物理實驗可以更好地使學生學到科學探究方法,並從中得到思維和能力的發展,從而更好地提高他們的科學素養。

三、綜合實踐活動是培養和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重要途徑

學生生活於火熱的現實世界和社會實踐中,生活於自然中。倡導學生對自我、社會和自然之間內在聯繫的整體認識與體驗,使學生獲得親身參與實踐的積極體驗和豐富經驗,發展對自然的關愛和對社會、對自我的責任感,形成從自己的周圍生活中主動地發現問題並獨立地解決問題的態度和能力,發展實踐能力及對知識的綜合運用和創新能力,養成合作、分享、積極進取的科學品質。綜合實踐活動為學生開闢了一條與他生活的世界交互作用、持續發展的渠道。

物理新課程中有着豐富的綜合實踐活動資源,編入了大量的研究性學習課題。通過這些課題研究,可以模仿或遵循科學研究的一般過程,運用調查、測量、文獻資料蒐集等手段,收集大量的研究資料或事實資料,採用實驗、實證等研究方法,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那麼進行科學素養教育應注意的哪些問題呢?馬克思主義哲學告訴我們:要全面地認識事物,把握事物的矛盾,既要在同一中把握對立,又要在對立中把握同一;既要全面看到每一事物中每一矛盾的兩方面,又要研究矛盾雙方各自的特點。問題往往有正、反兩個方面,物極必反。所以在具體的教育實踐中都要注意適時適度、有的放矢,不切實際的空談和形式是要不得的。

一、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亟待教師素養的提高

長期以來,教師把主要精力放在學科知識的教學方面,很少考慮對學生進行科學素質的培養,更談不上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素養。因此,教師首先必須努力提高自身的科學素養,要具備哲學頭腦,在知識結構上,除掌握本學科知識外,還需通曉社會科學、教育科學、思維科學等知識,從而實現開放式的教學模式,對學生進行全面的科學素養培養。

二、堅持正向引導,學習科學方法

自然界不同物質形態之間,不同運動形式之間呈現出的是一幅多樣又統一的畫面,各個系統之間通過物質、能量與信息的交換而發生相互作用,並且相互交織、滲透,從而不斷運動變化着,為我們展示出一個瞬息萬變、絢麗多彩、多樣統一的面貌。在科學教育中,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從紛繁複雜的自然現象中通過觀察、分析去探究規律,認識它並學會應用它,把握好科學的基本觀念,而不是死記一個個定義、公式與定理。

三、防止科學方法教育程式化

科學是一個具有可驗證性、真理性和開放性的系統。由於人們認識的侷限性,在一定歷史條件下,所獲得的關於自然界的科學知識只能是相對真理,只能在一定的條件下與範圍內適用,如牛頓力學就是如此。隨着客觀條件的變化,人們認識能力的提高,科學知識會不斷髮展與進步,新的觀察常常會對已有理論提出挑戰,知識的變化就不可避免,在物體做高速運動的情況下,牛頓力學就得由相對論力學來代替。因此,科學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在科學教育中必須重視科學實驗與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既要引導學生認真學習已有理論,又要防止把它視為永遠不可逾越的認識頂峯,從而扼殺學生對科學進一步探索的嚮往與尋求發展的樂趣。即使科學方法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所以科學方法教學也不應程式化。

四、在進行科學方法教學的同時,還應注重學生科學道德的培養

科學的目的在於追求真理;科學是理智的探索與追求;科學是實事求是的事業,創新是科學的生命,這就要求科學家必須在其個性、情感、態度等方面體現出一種求真、理性、務實與創新的科學精神,自覺接受科學道德的約束。基本的科學道德與一般的社會道德對於現代合格公民,不論從事什麼職業同樣都是必不可少的,差別僅在於程度與着重點不同而已。因此,在教學中不應把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分割開來,而應當統一起來,和其他課程與教育環節一起,共同為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與社會責任感而努力。

五、加強物理科學教育與社會、技術的聯繫

科學可以轉化為技術,變為改造世界的物質力量。同時,科學在促進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中的作用和科學的發展也有賴於社會各方面的支持。科學的社會功能與它的這種和社會之間的互動關係,使我們清楚地看到科學不僅僅是科學家的事業,而且是一項全社會的事業,每個公民都應當關注科學的發展。所以,我們在科學教育中不應把科學與技術、社會分割開來,就科學談科學,脱離學生生活實際與社會實際,從而抑制學生學好科學服務自身與社會、振興中華的意識與實踐,進而為全人類奉獻服務的意願。例如:學生在學習電學的知識時,我們應該給學生創設情境讓他們和生活實際相聯繫,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現實生活中。在《探究串、並聯電路中電壓的規律》時,先給學生播放一些和節日彩燈、家庭照明的一些圖片,讓學生聯繫生活,從生活中提出問題來,這樣既引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慾望,在學完這節知識的時候再讓學生舉出生活中的實例,又把物理知識和生活結合起來了,學生會覺得物理是很有用的學科並不是紙上談兵。

科學素養的養成、培育並非易事,而是一項長期而艱鉅的工程。這不僅需要物理教師的努力,更需要所有的教育工作者相互協作、共同努力。在滲透科學素養教育過程中,注重與教學內容的有機融合,注意方法上的靈活性,形式上的多樣性,將會顯著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進而全方位地提高學生的整體能力,為他們將來更好地服務於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

篇10:高一物理教學論文

一、認識高一物理教學的重要性

1、高一物理是高中物理學習的基礎,許多物理學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思維方法要通過高一的學習初步形成。只有在高一階段掌了學習物理的方法、打好基礎,才能學好高中物理。

2、從國中物理到高中物理有一個較大的台階,只有跨過了這一台階,才能有更大的發展。從國中物理到高中物理最大的變化是知識要求的變化。國中物理是通過現象認識規律,有些同學在國中學習物理時,以記憶為主,而且效果也不錯,但高中物理則通過對規律的認識理解來解決一些實際問題、解釋一些自然現象。如果現在學生還以記憶的方法學習高一物理就會導致在物理學習中不求甚解,必將成為高中物理學習的一大障礙。所以,高一物理教師要對高中物理教材和學生狀況分析,引導學生去理解物理規律、研究高一教學重點和難點,設置合理的教學層次、實施適當的教學方法。降低“台階”,保護學生物理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樹立起學好物理的信心。

二、及時瞭解教學中遇到的困難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要備好課、上好課外,還要及時瞭解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並且要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解決這些困難。在前階段的教學過程中我遇到的一些困難,總結起來有如下幾點。1、學生在描述物理現象、表達物理概念和規律、解答物理問題時,文字表達能力差,不能較準確地使用物理語言。課堂上應以學生為主體,避免教師一言堂。教師要儘量創造條件,多給些時間給學生,讓學生去描述物理現象並通過自己的抽象、歸納出物理概念。

2、高一物理一開始就遇到矢量的學習,讓一些學生不知所措。從標量到矢量是學生對自然界量的認識在質上的一次大飛躍。對於已接觸了十幾年標量的學生,這個跨度非常大,l+l=2,1-1=0,- 2<1,“天經地義”,現在突然變了,兩個大小為1的矢量和可能等於0,而兩個大小為1的矢量差反而可能等於2,-2m/s的速度比lm/s大,學生難以接受。

3、在解題的時候審題不清,解題不規範、不嚴謹,缺乏條理和邏輯。為了培養學生的解題規範,課堂上進行例題分析時,應把重點放在物理過程的分析並把物理過程圖景化,讓學生建立正確的物理模型,形成清晰的物理過程。物理習題做示意圖是將抽象變形象、抽象變具體,建立物理模型的重要手段,從高一一開始就訓練學生作示意圖的能力。如運動學習題要求學生畫運動過程示意圖,動力學習題要求學生畫物體受力與運動過程示意圖,並且要求學生審題時一邊讀題一邊畫圖,養成良好的解題習慣。

三、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物理是一門科學,只有有着良好學習習慣的學生才能學好物理。通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實踐,我發現現在的學生學習習慣非常差,所以我們有必要加強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學生在物理學習過程中一些基本習慣必須要養成。一是嚴格作圖。教師首先要以身作則,規範作圖,然後嚴格要求學生,使學生也養成一個規範作圖的習慣,並且善於把一個物理問題準確地用圖表示出來。二是努力提高數學運算能力。三是規範解題過程。四是做作業時獨立完成任務。

四、提高課堂效率

新課程在高一階段學生要面對八大領域,14個科目,每個科目的時間都比較少,學生課後可自由支配的時間也較少。物理科目每週只有四節課,如何在較少的時間內既要完成教學任務,又要讓學生接受所學的知識,提高課堂效率尤其重要。例如在講解人走路所受摩擦力時,應用flash動畫講解起來非常容易,用很短的時間就能把問題講清楚,從而提高了課堂效率。

五、加強實驗教學

實驗是物理課程改革的重要環節,是落實物理課程目標、全面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重要途徑。為了避免物理課堂的枯燥乏味,課本上有的實驗我們必須做,課本沒有我們要創造出一些演示實驗。在實驗教學中,應注意設置實驗情景,提出實驗問題,讓學生親自參與實驗的設計,進行實驗操作,分析總結得出結論。那麼,實驗的思想意識就會形成,實驗的方法就會掌握,實驗的設計和操作等綜合能力就會真正得到提高,從而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敢於創新的探索精神。

六、培養學習物理的興趣

主動學習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求知的動力,是學生學習主動性和積極的源泉。只有對物理學習有了濃厚的興趣,才能主動學習,發掘課本上沒有的知識,這點很重要。作為物理教師,我們應該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和認知規律,創造良好的物理情境,讓學生帶着愉快的心情和濃厚的興趣去學習物理知識,應用物理知識。如在講“超重和失重”之前播放神舟六號發射過程的視頻和費俊龍太空翻跟頭圖片,這樣的引入,能迅速激發學生興趣。總之,教師應認真研究新課程標準,在新課程理念下研究高一新生物理學習特點,以及針對物理學習上的困難提出相應的對策,不僅對高一新生渡過這一轉折點有很大的幫助,而且對整個中學物理教育也有一定的啟發和促進作用。

篇11:高一物理教學論文

摘要:物理學是人類探討大自然的一門重要學科,高中物理所討論的內容是物理學中最基本的規律,所採用的方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所以,學好高中物理知識至關重要,而要學好高中物理必需從高一起,原因有二:一是因為從國中物理到高中物理有一個較大的台階,只有跨過了這一台階.才能有更大的發展;二是因為高一物理是基礎中的基礎,許多物理學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思維方法要通過高一的學習初步形成。

關鍵詞:高中物理 教學 方法

1.做好初、高中物理的銜接。高中物理難學,難就難在國中與高中銜接中出現的“台階”。這個台階存在於物理教材內容、教學方法和學生的學習能力、思維方法與心理特點上。國中物理學習的物理現象和物理過程,大多是“看得見,摸得着”,而且常常與日常生活現象有着密切的聯繫。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思維活動,大多屬於生動的自然現象和直觀實驗為依據的具體的形象思維,較少要求應用科學概念和原理進行邏輯思維等抽象思維方式。國中物理練習題,要求學生解説物理現象的多,計算題一般直接用公式就能得出結果。高中物理學習的內容在深度和廣度上比國中有了很大的增加,研究的物理現象比較複雜,且與日常生活現象的聯繫也不象國中那麼緊密。分析物理問題時不僅要從實驗出發,有時還要從建立物理模型出發,要從多方面、多層次來探究問題。

在物理學習過程中抽象思維多於形象思維,動態思維多於靜態思維,需要學生掌握歸納理,類比推理和演繹推理方法,特別要具有科學想象能力。剛從國中升上高中的學生普遍不能一下子適應過來,都覺得高一物理難學。如何搞好國中物理教學的銜接,降低高國中的物理學習台階:如何使學生儘快適應高中物理教學特點,渡過學習物理的難關,就成為我們高一物理教師的首要任務。一是注意新舊知識的同化與順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以舊知識同化新知識,使學生掌握新知識,順利達到知識的遷移。二是加強直觀教學。應儘量採用直觀形象的教學方法.多做一些實驗,多舉一些實例,使學生能夠通過具體的物理現象來建立物理概念,掌握物理概念,設法使他們嚐到“成功的喜悦”。三是加強解題方法和技巧的指導。具體的物理問題,有時必須掌握一些特殊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技巧。教師應加強解題方法和技巧指導。

2.注意自學能力的培養。

一是記憶。在高中物理的學習中,應熟記基本概念,規律和一些最基本的結論,即所謂我們常提起的最基礎的知識。同學們往往忽視這些基本概念的記憶,認為學習物理不用死記硬背這些文字性的東西,其結果在高三總複習中提問同學物理概念,能準確地説出來的同學很少,即使是補習班的同學也幾乎如此。因此,學習語文需要熟記名言警句,學習數學必須記憶基本公式,學習物理也必須熟記基本概念和規律,這是學好物理科的最先要條件,是學好物理的最基本要求。沒有這一步,下面的學習無從談起。

二是積累。是學習物理過程中記憶後的工作。在記憶的基礎上,不斷蒐集來自課本和參考資料上的許多有關物理知識的相關信息,這些信息有的來自一題,有的來自一道題的一個插圖,也可能來自一小段閲讀材料等等。在蒐集整理過程中,要善於將不同知識點分析歸類,在整理過程中,找出相同點,也找出不同點,以便於記憶。積累過程是記憶和遺忘相互鬥爭的過程,但是要通過反覆記憶使知識更全面、更系統,使公式、定理、定律的聯繫更加緊密,這樣才能達到積累的目的。

三是綜合。物理知識是分章分節的,物理考綱能要求之內容也是一塊一塊的,它們既相互聯繫,又相互區別,所以在物理學習過程中要不斷進行小綜合,等高三年級知識學完後再進行系統大綜合。有了前面知識的記憶和積累,再進行認真綜合,就能在解題能力上有所提高。提高首先是解決問題熟練,然後是解法靈活,而後在解題方法上有所創新。這裏麪包括對同一題的多解,能從多解中選中一種最簡單的方法;還包括多題一解,一種方法去順利解決多個類似的題目。真正做到靈巧運用,信手拈來的程度。

3.聯繫實際,幫助理解。從國中物理到高中物理最大的變化就是知識要求的變化。國中物理是通過現象認識規律,因此,國中物理主要的學習方法是“記憶”;高中物理則是通過對規律的認識理解來解決一些實際問題、解釋一些自然現象,所以高中物理主要的學習方法是“理解”。做到理解的基本步驟是:一練、二講、三應用。

“一練”即要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適當的練習,通過對不同類型習題的練習,多方面、多角度地認識概念、認識規律、認識知識點、認識考點。

“二講”即把自己對規律、對概念、對知識點的認識講給同學,或者講給假想的同學,在講解時要多考慮如何講對方才能聽明白,如何講對方才更容易接受。一個概念、一條規律若能講一次或講清一個問題,自己對該概念或規律的認識和理解就會有一個較大的提高。

“三應用”即試着用學過的規律去解釋一些實際問題.若能做到這一點,才算真正的理解。學習沒有固定不變的方法,關鍵是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進學習,培養起學習物理的興趣。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樂學,提高學習效率全面發展自己。

4、培養學生養成積極主動自學歸納的學習習慣。

在新課教學過程中處處以學生為主體,採用各種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由教師設計任務,給學生一個明確的學習目標,使其集中精力調動各種能力完成任務,併為進一步的交流和互動奠定基礎。例如:我們在學到牛頓第二定律公式F=ma時,一定要讓學生改掉隨意代公式的習慣,要充分的強調並讓學生深刻理解這個公式是矢量關係,即讓學生深刻理解公式中的F指合外力,啟發學生求合外力要掌握一定的方法;m是研究對象的質量,啟發學生要掌握研究對象的選取問題,也要掌握方法;a是物體運動的加速度,列方程時啟發學生還要注意合外力和加速度的方向要統一,在具體解題計算時要把矢量式轉化為標量式。所有這些就要求學生思維要嚴密,物理情景要深入,徹底改掉原來只憑表面列方程求解的習慣。

篇12:國中物理教學論文

一、依託實驗創設問題情境

實驗是國中物理課程的重要部分,實驗教學的有效開展,是提高物理教學質量的重要保障.中學生的求知慾強,好動的性格特點,強調依託實驗創設問題情境的有效性.一方面,國中物理源於生活,實驗的真實性、生動性,都在很大程度上能激發學生主動探究、主動思考;另一方面,依託實驗內容創設問題情境,既確保了情境創設的有效性,又有助於引導學生在理論知識學習的基礎之上,探究問題、思考問題,強化學生學習的有效性.例如,“大氣壓強”的教學中,教師為引入“大氣壓強”可以開展如下的實驗演示:事先準備一個易拉罐,將點燃的酒精棉放入罐中,並迅速將罐口用橡皮泥封住.很快,學生們便聽到“砰”的一聲,剛才還好好的易拉罐,一下子變“癟”了.當學生看到這一切時,頓時一片驚喜和討論,學生的學習積極一下點燃.學生迫切的想知道易拉罐為何變癟了?.面對學生的疑惑與興趣,教師可以問:(1)易拉罐怎麼變癟的?(2)易拉罐受到什麼外力?循序漸進的引導學生髮現問題、思考問題,進而實現對重點知識的獲取與理解.

二、聯繫生活經驗創設問題情境

問題情境的創設,強調生活元素的導向性,提高問題情境的有效性.國中生處於個性發展的特殊期,問題情境要聯繫生活經驗,提出與學生的生活、社會熱點息息相關的問題,以更好的引導學生,開展有效課堂教學.聯繫生活經驗,讓問題以直觀的外在表現,激發學生的疑慮,進而自主探究、分析與研究,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主動性.例如,(1)坐在行駛中的火車或汽車上,道路兩旁的樹木為什麼往後退?(2)為什麼筷子插在水裏,會被“折斷”呢?;(3)為什麼海是“藍”的?……這些問題,源於學生的生活,其中又包含豐富的物理知識.真實問題不僅拉近了學生與物理的距離,也讓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之下,聯繫生活實際,主動探究,理解其背後的物理知識.案例在“光的折射”的教學中,教師首先提問學生: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你們沒發現放在水中的筷子被“折斷”了?抓魚時,明明看到魚卻很難抓到,這是為什?在這生活化的問題導向之下,學生開始討論與交流,眾説紛紜:水面反光,看的不準確;杯子有問題,欺騙了我們的眼睛…….面對學生高漲的學習熱情,可以在課堂上依託問題導向,與學生共同完成“水杯中的鉛筆被折斷”的實驗,逐步破解學生的疑惑,併為引出教學內容.這樣一來,不僅提高了教學氛圍,而且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創設問題情境

隨着現代信息技術的不斷髮展,傳統“一筆、一黑板”的教學形態發生了轉變,依託現代信息技術的有效應用,國中物理教學形態發生了較大轉變,特別是PPT、電子黑板等的廣泛應用,對於優化國中物理教學,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問題情境的創設中,可以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通過圖像、聲音與文字等信息的綜合處理,實現問題情境的有效創設.如,利用PPT的動畫、聲音及圖像的功能,將抽象的物理知識具體化,並在問題的導向之下,實現有趣味、有疑問的物理教學.例如,在“慣性”的教學中,由於慣性的抽象性,為更好地讓學生在課堂上感受“慣性”、認識“慣性”,教師就可以通過PPT動畫演示的方式,並以問題為導向,強化學生對“慣性”的認識,進而更好地思考.教師用動畫展示幾個實驗:學生們,在PPT中我們看到杯子蓋着小木板,在它的上面有雞蛋.大家想想,如果將紙片迅速抽走,會發生什麼現象呢?學生們熱烈談論:會摔碎;會掉進杯子;會飛在空中…….教師讓學生帶着問題、帶着思考,共同觀看PPT動畫展示,通過放慢動畫,讓學生更清楚地看到這一過程,進而強化對“慣性”的感知與認識.

四、總結

總而言之,國中物理教學的情境創設,其出發點與落腳點是深化物理教學改革,強化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在問題情境的創設中,一要踐行“生本”理念,在開放的物理教學環境下,讓問題情境契合學生的個性發展及課程要求;二是緊密聯繫生活經驗,拉近學生與物理的距離,讓學生更好地融入到問題情境之中,提高問題情境教學的有效性。

篇13:國中物理教學論文

一、營造課堂環境,誘導學生討論意識

自由、寬鬆、民主、平等的課堂氛圍,能解放學生的思想,能消除學生學習的緊張感,能促進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討論.教學中教師要將教學內容、學生特點,利用有趣的方式將知識展示出來,將學生內心的好奇、慾望激發出來,從而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討論中來,逐步養成主動學習的良好習慣.比如學習有關“浮力”的時候,為了讓學生感受到浮力的存在,給學生展示一張人體躺在死海表面的圖片,讓學生感受到躺在水面上那種愜意,然而學生又覺得不可思議,因而產生了疑問.問題展示:為什麼會有這樣現象?學生都知道,人在水中容易被淹死,這充分説明這張圖片與學生的生活經驗是不同的,因此學生就會對這個問題進行積極的討論.學生在感受到浮力的同時,對產生浮力的大小和因素進行討論,從而得到了人之所以能夠躺在水面上,主要是因為受到比普通水中的浮力大,從而導入溶液密度不同所產生的浮力也就不同的探究之中,進而學生開始設計實驗,驗證溶液密度對浮力的影響.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推翻了自己的生活經驗,從具體的事物出發,設計實驗來驗證自己的猜想,積極思考其中究竟藴含着什麼原因,得到了浮力公式.整個課堂學生的討論情緒高漲,使得課堂不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還幫助學生養成了勇於探索的精神.

二、激化討論交流,促進學生思維發展

學生討論的情緒直接影響到討論的效果.討論中,教師要注意“激化”矛盾,使學生能夠始終處於一種積極奮進的狀態,從而消除學生在學習中產生的疲勞感,教師要合理的安排和調控節奏,使學生討論的內容都針對具體的問題,切實地將自己的思維方式、方法技能運用到問題解決之中,以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比如學習有關“光現象”的時候,教師就可以結合學生的生活,讓學生對生活中的光現象進行討論,學生自然就會聯想到太陽光、燈光、七彩光等生活中常見的光,教師可以順勢切入問題,使學生的討論變得具體生動.問題切入:討論我們認識的光有什麼共同的特徵?每個學生對光的認識不同,得出的答案也就有一定的差異,進而學生對新課的學習也就更為認真,通過對彩虹的學習,學生知道這是由於光的折射造成的五顏六色的光;通過對太陽光的學習,學生知道了太陽光中的可見光和不可見光,由於太陽光中含有紫外線,學生會覺得陽光很舒服温暖.另外,學生對生活中其它的光也進行了積極的討論,真正瞭解了光的特徵.通過這樣的學習,學生對光的認識更深了一步,將自己的看法與他人的看法進行了融合,使學生對知識有了更深的理解,知道了光在生活中的應用,加深了學生對新知的印象,使學生學會辯證地思考問題.

三、聯繫昇華,靈活應用創新

物理在生活中的運用非常廣泛,學生對生活中常見的物理現象進行探究,親身地體驗物理知識的形成過程,使學生對物理知識有一個深刻的理解.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物理知識與生活之間的聯繫,引導學生將現實與知識相聯繫,利用已有的知識積極地解決生活中的物理問題,從而將自己的知識應用實踐,真正達到應用創新的目的.比如學習“透鏡及其應用”的時候,教師給學生提供透鏡,讓學生放在太陽光底下,學生會清楚地看到透鏡下面光亮的小點,然後在小點處放置一張紙,學生髮現紙慢慢地燃燒了起來,學生討論的話題自然生成,紛紛地對透鏡的性質進行討論,從而得出了透鏡的相關性質.有了這樣的知識基礎,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生活問題:大家看這是森林火災的圖片,為什麼在森林沒有遭到人為破壞的時候,也會引起火災呢?生活中的現象使學生產生了質疑,進而主動進行討論,積極在森林中尋找可以做透鏡的材料,激烈的討論時學生想到了水滴,從而知道了水滴可以做凸透鏡,對太陽光具有聚光的作用,主動利用已學的知識進行分析、理解,明白了物理知識在其中的應用.通過這樣的討論,激勵了學生對知識的自我搭建,靈活地將學過的知識進行實際聯繫,在討論和合作中對知識進行了整合,不僅實現了問題的解決,還幫助學生建立了新的知識體系,確保了學生學習效率和學習能力的提高.

四、整合評價反饋,提升學生綜合素養

合理、有效地評價,不僅促進了學生對知識的搭建整合,還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力,使學生能夠持續、穩定地對物理進行學習.對討論過程進行評價時,要注重對學生思維方式、語言表達、合作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多利用引導點撥的方式,讓學生對學習成果進行檢測反饋,以使學生得到更多的肯定、鼓勵和反思,以激勵學生更努力地學習,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比如學習有關“家庭電路”的時候,學生對家庭電路或者教室電路進行了細緻具體的分析之後,對相互之間的連接和控制有了全面的瞭解.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點進行整合反思,從而總結出本節課所學的主要內容.問題點撥:對本節知識點進行總結,建立相關的知識框圖?學生已經對知識有了一定的瞭解,在整合討論中就會變得很積極,從電器元件,保險絲、插頭、插座的構造進行了總結和連接,教師鼓勵學生對其中的控制方式、電路組成搭建相關的電路圖,學生還從安全用電角度出發進行了討論,並積極地對問題的解決進行了討論,搭建出了一張科學嚴謹的知識網絡圖.整個討論過程中,學生就是課堂的中心,非常積地對相關知識進行了整合,隨着教師的點撥進行思考,充分做到了對學生的喚醒、鼓勵和激勵,全面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養.

五、總結

總之,新時代對人才的要求就是創新,而“討論法”在教學中的應用,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有效促進了學生對新舊知識之間的整合,不斷地從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使得學生不再受制於呆板的教學模式,而是積極探索、勇於創新,磨練了學生的意識,促進了學生的積極進取,從而不斷地進行突破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