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經濟論文

2023年經濟學學年論文選題網絡直播帶貨【精品多篇】

欄目: 經濟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2.66W

2023年經濟學學年論文選題網絡直播帶貨【精品多篇】

經濟學學年論文選題網絡直播帶貨 篇一

摘要:觀瞻數百年來經濟學思想史之演進和成長,西歐無疑是近代經濟學成型和迅速成長的搖籃,在英國形成了一個所謂的“斯密—李嘉圖—穆勒的古典體系”;英國劍橋堪稱現代經濟學的搖籃,馬歇爾完成了從古典的“斯密—李嘉圖—穆勒”模式向現代模式的轉變;“芝加哥學派”對新古典經濟學的信仰和捍衞,為經濟學在當代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關鍵詞:古典體系;新古典經濟學;芝加哥學派

本世紀就要在我們面前走完它的最後時刻,人類將從此跨入又一個千年。世紀回眸,千年閲讀和閲讀千年,與其説是對我還不如説是對經濟學的挑戰。80年代初,研修中國古代經濟及經濟思想史的書,我確實知道經濟和經濟思想那悠久和源源流長的歷史,但我並不真正知道今天我所理解的經濟學到底有多古老。後來在西方,人們常説經濟是古老的,但經濟學卻是年輕的科學。這顯然是因為他們並不把比如思想大師亞里士多德視為經濟學家的緣故。這自然是有道理的。我再補充一句希望能夠破題的話:經濟學雖然無法因過去的千年而顯示其輝煌,但卻因其輝煌而渲染着一個千年的結束。

一、古典體系

在19世紀末之前,西歐無疑是近代經濟學成型和迅速成長的搖籃。從英國的配第到法國的魁奈,從斯密到薩伊,從李嘉圖到瓦爾拉,從屠能到西尼爾,從格森到古諾等等。而在1750-1870年這段時期,也就是從重農主義到瓦爾拉的一般均衡理論的產生這段時間,英國的“古典經濟學”實際上又成了近代的“經典”經濟學,在經濟思想史上佔據着重要的位置。熊彼特好象説過,在這一段時期,英國形成了一個所謂的“斯密—李嘉圖—穆勒的古典體系”。當然,從更寬泛的意義上説,屬於這個“古典體系”的除了斯密、李嘉圖、穆勒之外,還應該包括象馬爾薩斯、馬克思等這樣偉大的經濟學家。作為古典的經濟學,後人對於什麼是古典經濟學的中心論題以及什麼又是古典的體系這樣的問題在經濟思想史上一直是存有爭論的。爭論的主要焦點是,如何評價斯密和李嘉圖的經濟學在“古典體系”中的相對地位?李嘉圖的經濟學是否繼承了斯密的“體系”?

首先,我們必須重視“政治經濟學”一詞在古典經濟學家那裏的重要意義。在古典的意義上,“政治經濟學”涵蓋了今天我們稱之為經濟學和經濟政策的全部內容。我所看到的許多文獻在涉及古典的政治經濟學的含義時都提到斯密在《國富論》第4卷的導言中所寫的一段話:“作為為政治家或立法者服務的科學分支,政治經濟學有兩個明確的目標:首先,它要為人們提供,或者更恰當地説,使人們能夠為自己提供豐厚的收入或生活資料;其次,向國家或全體國民提供足以維持公用事業的財源。政治經濟學研究的目的,是要使國富民強”。這段話後來也成為倫敦經濟學院的領袖人物萊昂·羅賓斯(l·robbins)教授在《過去和現在的政治經濟學》(1976)一書中所倡導的研究傳統的基礎。

那麼,古典經濟學的“核心”問題到底是什麼呢?在斯密52歲完成的5卷本鉅著《國富論》中,經濟學論述的問題的確是包羅萬象的,但斯密提出並論證的“自然的自由制度”(特別是自由貿易學説)經濟理論則在120年後的馬歇爾那裏轉換成現代主流經濟學的實質性架構。可是,現在幾乎所有的古典經濟學説史家都認為,李嘉圖的著作《政治經濟學及賦税原理》(1817)的出版使斯密的經濟學體系發生了從概念、範式到重點的變化。例如,有的當代學者認為,斯密學派的英國古典經濟學在1817年以後的確要由“李嘉圖式的古典經濟學”來限定了,甚至還有“李嘉圖革命”之説。不過,正如熊彼特的觀點那樣,從英國古典經濟學的發展階段來説,李嘉圖的經濟學體系可能的確是從斯密到穆勒體系這條發展主線的一個小小的彎路。這一點在丹尼斯·奧布萊恩(d·o’brien)1975年出版的著作《古典經濟學家》和1981年發表的論文“李嘉圖式的經濟學和李嘉圖的經濟學”中得到了發揮。在《新包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的“古典經濟學”條目下,著名的經濟思想史學家布勞格(m·blaug)認真地比較了李嘉圖的經濟學體系和斯密體系的區別。他認為,好在李嘉圖的“彎路”很快就被糾正了,因為在1823年李嘉圖死後的10年內就基本上被他的“信徒們”拋棄了。因此,包括布勞格在內的不少人還是認為,古典經濟學的整體體系仍然是一致的。

李嘉圖在《政治經濟學及賦税原理》中論述的問題比斯密的《國富論》要少得多。不僅如此,李嘉圖還沒有繼承斯密的關於價值(價格)決定的理論體系,而將注意力轉到了“分配問題”。沒有正確地把生產(價格)和分配問題統一起來的所謂“李嘉圖謬誤”,後來也成為熊彼特在《經濟分析史》(1954)中和芝加哥大學的富蘭克·奈特(f·knight)在《李嘉圖的生產和分配理論》(1956)中對李嘉圖式的古典經濟學進行批評的根本原因。可是,李嘉圖的這個“彎路”在英國古典經濟學説史上插入了一個所謂的“作為剩餘理論的古典經濟學”的話題。當然,也可以這麼説,沒有李嘉圖的這個“彎路”,就沒有後來的馬克思的經濟學。如果我們把“剩餘產品”的生產和分配視為李嘉圖式的古典經濟學的主線的話,那麼,正如布勞格所説的那樣,把馬克思列為最後一批“剩餘”的古典經濟學家也是恰當的。

作為剩餘理論的繼承人,馬克思無疑從李嘉圖那裏學到了後者的分析範式。然而,馬克思創造性地發展了“剩餘價值理論”,這是他對李嘉圖式的古典經濟學的超越。為《新包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撰寫“馬克思”條目的歐內斯特·曼德爾稱,馬克思的剩餘價值理論是他對(古典)經濟學最具革命性的貢獻,他發現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長期運動規律毫無疑問成了他最傑出的成就,19世紀沒有第2位作者能象馬克思那樣始終清醒地預見到資本主義怎樣運行、發展和改變世界。的確,馬克思首先是一位預言家和社會學家,他的經濟學始終在充實他的社會學框架。在這個意義上,我更欣賞熊彼特在著名的《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和民主主義》(1942)中對“作為經濟學家的馬克思”所作的這樣的高度評價:“作為經濟學家,馬克思首先是一個博學的人。馬克思作為一個作家,我一直稱他為天才和預言家,而我認為有必要突出上面這一點,這似乎有點奇怪。然而,意識到這一點是很重要的。天才和預言家通常不是在某一專門的方面很傑出,正是因為他們不是某主面的專家,因而具有獨創性。但是,馬克思的經濟學中沒有什麼能説明他缺少作為學者的素質,或缺少理論分析技術方面的訓練。他是一位貪婪的讀者、一位不知疲倦的工作者。他很少遺漏重要文獻。他消化他讀過的所有東西,深入思考每一個事實,懷着熱情爭論不尋常的問題的細節,他習慣於透視包含整個人類的文明和延續發展的歷史。或批評,或反對,或採納,或綜合,他對每一個問題總是要探索透徹。最突出的證明就是他的剩餘價值理論,這是理論方面的里程碑”。

不過,提起“作為剩餘理論的古典經濟學”,特別是李嘉圖式的經濟學,我們也不得不提及本世紀年輕的劍橋大學的斯拉法(p·sraffa)所作的卓越貢獻。在劍橋,他是和數學家兼經濟學家的年輕的拉姆齊(f·ramsey)和馮·諾伊曼(j·vonneumann)一樣僅靠3篇論著而成為名聲大噪的偉大經濟學家的天才。特別是,他於1960年出版的僅99頁的小冊子《用商品生產商品》可謂開創了一個把斯密、李嘉圖和馬克思結合為一體的“古典結構”。這種結構復興了英國古典經濟學的“剩餘產品”的分析範式,以至於人們今天干脆把古典經濟學稱為“斯拉法體系”。

二、劍橋遺風

“斯拉法體系”也許可以為英國古典經濟學劃上一個圓滿的句號,但斯拉法的出現則勾起我對美麗劍橋的回憶。150年來,這裏曾活躍着馬歇爾、庇古、凱恩斯、斯拉法、拉姆奇、米德、羅賓遜夫人、哈羅德等一代代傑出的經濟學家,這使劍橋堪稱現代經濟學的搖籃。

1929年5月,經濟學家庇古在一次演講中説到,我們最近先後失去了劍橋的馬歇爾和牛津的埃奇沃斯(f·edgeworth),他們倆毫無疑問是近30年來英國乃至世界上最偉大的經濟學家。的確,在《新包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中,有關馬歇爾和埃奇沃斯的條目都多達20頁以上。馬歇爾作為所謂“劍橋學派”的創始人,他的《經濟學原理》(1890)和《工業與貿易》(1919)完成了經濟學從古典的“斯密—李嘉圖—穆勒”模式向現代模式的轉換,成為現代西方正統經濟學的基礎之作。在馬歇爾之前,歐洲的經濟學特別由於法國的瓦爾拉(m·walras)、古諾(a·cournot),德國的屠能(j·thunen)和英國的傑文思(w·jevons)等經濟學家在轉換穆勒的結構和研究範式方面肯定對花去馬歇爾20年心血的集大成之作《經濟學原理》影響不淺,但馬歇爾仍然代表一個時代的開端。馬歇爾的“原理”建立了一個較為成熟的經濟學的“靜態學”分析範式(這就是我們現在耳熟能詳的局部均衡分析法)。熊彼特在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出版50週年的紀念文章中説,從根本上説,與其説馬歇爾創造了還不如説他熟練地掌握了一種分析的工具,它不是一個具體的真理,而是一個去發現真理的“機械”。另外一點值得一提的是,馬歇爾也應該是現代計量經濟學的引路人。儘管我們都注意到,在他的《經濟學原理》中並沒有使用大量的數學和統計學,但正如許多經濟學家後來指出的那樣,他的“原理”是以數學為基礎的,他把數學這個偉大的工具隱藏起來了。

馬歇爾對經濟學的另一大貢獻可能就體現在他手下造就出來的一大批弟子了。從真正的意義上來説,這是馬歇爾最重要的貢獻。庇古自然是馬歇爾最得意門徒和“劍橋學派”的繼承人,他還是現代福利經濟學的開創者之一。事實上,馬歇爾的經濟學是由庇古在劍橋為學生講授並大力傳播的。凱恩斯是馬歇爾和庇古的學生中不算最突出的一個,但毫無疑問,凱恩斯是當代最具影響的馬歇爾的弟子。

凱恩斯對經濟學的貢獻起源於他長期形成的貨幣思想的一系列發展。他在13年的時間裏完成了代表他思想發展三個階段的重要著作:《貨幣改革論》(1923)、《貨幣論》(1930)和《通論》(1936)。《通論》是一部把貨幣理論過渡到“宏觀經濟學”的革命性的著作。對於《通論》在經濟學説史上的意義的評價,我想再也沒有帕廷金的下面這段話更合適的了:“在《通論》中,我們又重新找到了真正的凱恩斯。這裏(正如凱恩斯許多的著作和文章一樣)是這樣一個先知的鼓舞人心的聲音,他發現了一個新的真理,並且確信只有這個真理能挽救一個深深陷入各種危機與痛苦之中的世界。這是直接為了勸説全世界的經濟學家皈依新的教規和向錯誤的先知們作鬥爭而發出的一種清晰而又雄辯的聲音,因為後者們剛愎自用地堅持早已被凱恩斯否定了的古典神話中的種種錯誤的教誨。這就是凱恩斯的著作和文章不但因其重大的科學成就,而且也因為其成為每個經濟學家所繼承的一部分文獻遺產而聞名於世的情況。還有誰不知道‘在長期,我們都死了’(《貨幣改革論》,第56頁)這句話?還有誰不知道,‘經濟學家和政治哲學家的思想,不管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其力量之大,往往超出常人意料。事實上,統治這個世界的就只是這些思想。許多實踐家自以為絕不受任何知識的影響,卻往往當上了一些已故經濟學家的奴隸。執政的狂人,自稱聽到了上帝的指示,實際上卻是從若干年前一些學術界劣等作者那兒拾取了一些怪誕的想法……比起思想的逐漸侵蝕力來,既得利益的勢力被過分誇大了。’”②

可是,凱恩斯的《通論》的寫作從某種意義上説是在一個被稱為“劍橋園地”的具有傳奇色彩的氛圍中完成的。在20年代,埃奇沃斯去世後,凱恩斯擔任了英國著名的《經濟學雜誌》的主編,並傾心於《貨幣論》的寫作。就是在這個時候,凱恩斯誠心地把曾向馬歇爾發難的意大利青年經濟學家斯拉法請到了劍橋。事實上,已經50歲的凱恩斯和一批25歲左右的劍橋同事和青年新秀組成了劍橋學術俱樂部的重要成員。在這個俱樂部裏,除斯拉法之外,還包括拉姆齊這位年輕卓越的數學家和經濟學家,還有凱恩斯的得意門生卡恩(r·kahn)和卡恩的大學同學羅賓遜夫人(j·robinson)、以及後來大名鼎鼎的哈羅德(r·harrod)和曾榮膺過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米德(j·meade)。

提起拉姆齊,他傑出的才華和英年早逝(26歲)給這位劍橋的數學家的後代蒙上了神祕的色彩。拉姆齊與著名的數學家和博弈論專家馮·諾伊曼同生於1903年,每個人都只寫了一生中最有價值的3篇論文。拉姆齊的這3篇論文分別是討論主觀概率與效用的“真理與概率”(1926)、討論最優税收的“對税收理論的一個貢獻”(1927)和討論單一部門最優增長的“儲蓄的數學理論”(1928)。他的後兩篇論文均發表在由凱恩斯任主編的《經濟學雜誌》上。“對税收理論的一個貢獻”實際上開創並奠定了現代税收理論的基礎,但一直到1970年,拉姆齊的這一論文才得以普遍的重視,這主要歸功於鮑莫爾(w·baumol)教授等一批學者在70年代對規模經濟顯著行業的定價問題的集中研究。鮑莫爾還以“拉姆齊定價”為條目在《新包格雷夫經濟學大詞典》中介紹了拉姆齊的這一重要貢獻。另外,在拉姆齊的這篇論文發表70年以後,從牛津剛轉入劍橋任教的米爾利斯(j·mirrlees)教授因為發展了這一最優税收理論而被授予諾貝爾經濟學獎。拉姆齊的第3篇討論儲蓄的論文被凱恩斯在為拉姆齊撰寫的逝世訃告中稱為“對數理經濟學所作過的最卓越的貢獻之一”。

在“劍橋園地”,還有一位傑出的經濟學家羅賓遜夫人。她1922年入劍橋唸經濟學,當時馬歇爾還健在,但主要是庇古給學生講授馬歇爾的經濟學。可以説她是馬歇爾、庇古和凱恩斯的學生。但同時也還是斯拉法、卡爾多(n·kaldor)和卡萊斯基(m·kalecki)的摯友,他們對馬克思的《資本論》有很深的研究。1928年她開始在劍橋工作,研究經濟學。她是“劍橋園地”的積極參與者。這個“園地”的定期討論會在30年代實際上正在孕育着凱恩斯的《通論》的初稿。羅賓遜夫人1933年出版的《不完全競爭經濟學》使年輕的她一下子走在了經濟學的最前沿。隨後她致力於對凱恩斯《通論》的闡釋和辯護工作。然而在30年代末,她與卡萊斯基的相遇改變了她後來對經濟研究的重點,也改變了她對馬克思經濟學的態度。她發現卡萊斯基已早於凱恩斯得出了後者的結論,而且卡萊斯基使用的是馬克思經濟學的語言。馬克思的整體社會觀深深吸引了她。1942年她出版了《論馬克思經濟學》,並於1956年出版了她開創性的、同時也可能使她最具影響力的作品《資本積累》。

人們今天為她沒有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而惋惜。曾經有人説,諾貝爾經濟學獎有兩大錯失良機的遺憾,而且都與羅賓遜夫人有關。一是它至今尚未授予一位女性經濟學家;二是它沒有授予羅賓遜夫人。然而,無論如何,作為“劍橋學派”的重要一員,她的個性正好驗證了文藝復興時代的意大利哲學家的一句話:如果真正追求真理,最好做一個持異見的學者。

三、古典主義的新世界

觀瞻數百年來經濟學思想史之演進和成長,我們會始終感受到一種強大的科學力量。是它的存在誘導並推動了一代代經濟學家恆久不懈的努力。沒有這種追求科學的精神,就沒有我們今天的經濟學面貌。80年代初,是馬克思的《資本論》和薩繆爾森的《經濟學》將我帶入經濟學的。當然,那時我們唸的《經濟學》是高鴻業先生依照1976年的英文第10版翻譯過來的,而今天出版的已是英文第16版的中文版了。

薩繆爾森在為他的《經濟學》1948年第1版的紀念本所寫的前言中風趣地説:“看到中世紀的三個正在勞動的人,喬瑟問他們在幹什麼。第一個人説:‘我在掙錢,錢還不少’。第二個人説:‘我在把石頭和玻璃雕刻成美妙的形狀’。第三個人則聲稱:‘我在建一座教堂’。當我撰寫《經濟學》的第一版時,我實際上在同時做這三件事,儘管我當時並不知道”。的確,薩繆爾森的《經濟學》的成功是數百年來發展起來的經濟學的成功!作為在美國摘取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第一人(1970),薩繆爾森對經濟學的貢獻代表了過去的50年一代經濟學家在將馬歇爾經濟學體系的分析語言和圖式轉變成數理的推理方式方面所做的里程碑式的工作。薩繆爾森對數學在經濟學中的應用充滿信心和熱情。他25歲完成的博士論文於1947年出版,題為《經濟分析的基礎》,成為現代經濟學分析的經典。1966-1986年連續出版的5卷本《薩繆爾森科學論文集》(收入388篇論文)堪稱現代經濟學範式之非凡作品。

在薩繆爾森成長的30年代,正是英國的“凱恩斯革命”和壟斷競爭理論的創新時期。薩繆爾森因之從芝加哥大學轉入了“合適的地方”——哈佛大學。在哈佛的5年學習以及後來在mit的終身教職使薩繆爾森最終在凱恩斯的“宏觀經濟學”和美國的正統經濟學之間找到了一種“綜合”。然而,在薩繆爾森離開芝加哥時,弗裏德曼、施蒂格勒這兩位後來先後於1976年和1982年榮膺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年輕人正在芝加哥念研究生,而且在30年代後期,芝加哥大學的經濟系正在形成以奈特和維恩那(j·viner)為首的反對英國30年代的凱恩斯《通論》和壟斷競爭理論創新的“風格”。就是説,他們始終希望堅持凱恩斯之前的馬歇爾的“新古典經濟學”(據説是芝加哥大學的凡勃倫在1900年最先發明這個詞來描述馬歇爾的“劍橋學派”的),信奉自由市場制度和價格原理,後經西蒙斯(h·simons)和德累克特(a·director)等一代經濟學家的努力逐步形成了所謂的現代經濟學的“芝加哥學派”。

至少在40-50年前,甄別“芝加哥學派”的最好方式是看看它的教授們對培養經濟學博士的苛刻要求。這種要求博士的候選人必須通過關於價格理論的淘汰率很高的考試。掌握應用價格理論的能力是每個唸經濟學的學生必須樹立的明確目標。芝加哥學派的這個所謂的“教義帝國主義”傳統一直延續到現在。不過,儘管如此,在30年代的芝加哥經濟系,奈特捍衞新古典經濟學的方式還是與維恩那保持着迥然不同的風格。奈特比較反對經濟學中的數理分析,而維恩那卻更欣賞經驗(計量)式的研究。有意思的是,在50-60年代出名的一批芝加哥的學生,特別是弗裏德曼、斯蒂格勒和瓦里斯(w·wallis)等,雖然更忠實於奈特,但他們卻是十足的經驗實證主義者,對在經濟研究中採用計量經濟方法十分推崇和偏愛。

在西蒙斯1946年去逝後,芝加哥大學請來了年輕的奧斯卡·蘭格(o·lange)來主講凱恩斯的經濟學(據説這樣做的原因是,校方試圖讓芝加哥在“宏觀經濟學”方面也有一些聲音)。但蘭格是一位傑出數理經濟學家,與芝加哥的亨利舒爾茨教授成為芝加哥的數理經濟學家。另一位舒爾茨這時候也調入了芝大並擔任了校長。他就是西奧多·舒爾茨,農業和發展經濟學家,他於1979年因為創造性地發展了“人力資本和教育”的經濟學分析而被授予諾貝爾經濟學獎。

50年代,實證經濟學的這一作風使芝加哥的確維持了30年代形成的傳統的連續性。但屬於“芝加哥學派”的經濟研究在方法上並不始終囿於統計和技術的分析。弗裏德曼在1953年出版的《實證經濟學論文集》中對一套實證主義的方法作了最有挑逗性的表述(確實,後來曾引起薩繆而森的挑戰)。他認為,重要的不是假設的可靠性,而是理論的可檢驗性決定着對理論的選擇。但是,在芝加哥的少數經濟學家並不完全堅持這一“原則”,對他們來説,邏輯的一致性是理論的更重要的原則。

50年代以後,芝加哥在經濟學的理論創新方面有了更輝煌的成就。我在《新包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裏查到的“芝加哥學派”的條目對此作了介紹。本條目的撰稿人裏德寫道:“在50年代的中期和後期,芝加哥經濟學的研究範圍擴展到了傳統的教義之外。h·g·劉易斯(h·g·lewis)應用價格理論解決‘供需結合’問題(劉易斯,1959)和加里·貝克爾(g·becker)關於種族歧視的論述(貝克爾,1957)是早期的兩個例子”。貝克爾由於在將價格理論成功地應用於家庭、教育、犯罪和婚姻等社會問題的分析而獲得了1992年度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根據裏德的概括,教義擴展的另一個領域是公司財務學。也許財務學與經濟學是相互獨立的學科,但在芝加哥那裏,把兩者革命性地聯繫起來的是價格理論。莫迪裏安尼(f·modigliani)和米勒(m·miller)1958年關於股票價格和股息的創造性論文引發了後來的“資本資產定價理論”的誕生。接下來的創新是“理性預期”。這本不是芝加哥的經濟學家提出來的,但在以米勒為首的芝加哥商學院和以盧卡斯(r·lucas)所領導的經濟系裏得到了“發揚光大”。事實上,公司財務學的發展引出的“有效市場”思想與理性預期的思想一脈相承。米勒和盧卡斯分別於1990年和1997年被授予諾貝爾經濟學獎。

50年代芝加哥學派的最後一個創新是“法和經濟學”。“法和經濟學”的早期思想來源於對公共政策的經濟分析的嘗試。1939年芝大聘請西蒙斯來執教,西蒙斯開設了“經濟分析和公共政策”的課程。現在看起來,這是芝大歷史上非常重要的事件。從西蒙斯倡導的政策分析中後來逐步發展出了由弗裏德曼掌舵的“貨幣主義”和對法律的經濟學分析。對於後者,我們前面提到的德雷克特也立下了汗馬功勞。他1958年在芝加哥大學創辦了《法和經濟學雜誌》。不過,在芝加哥大學法學院的科斯(r·coase)為法律經濟學開創了一個嶄新的世界:新制度經濟學。他1960年發表在《法和經濟學雜誌》上的著名的論文“社會成本的問題”被施蒂格勒稱之為“科斯定理”。科斯是199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得主。雖然人們對科斯的學説和“新制度經濟學”的研究正在加速度地進行着,但我始終欣賞這樣一句話:在科斯那裏,真實世界總是趨於走向帕累託改善。在我看來,這不僅是對“科斯定理”的最好概括,而且也是對芝加哥學派的最好定義。

毫無疑問,“芝加哥學派”對新古典經濟學的信仰和捍衞為經濟學在當代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芝加哥的經濟學思潮及其延伸以其與眾不同的特徵和風格成了當代主流經濟學的主要基礎。

註釋:

①熊彼特:《從馬克思到凱恩斯》,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

②《新包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

經濟學學年論文選題網絡直播帶貨 篇二

1.工會是調節勞動要素供、需關係的產物。按傳統的觀點,工會是階段鬥爭的產物,是工人運行的產物;這是從政治學角度的看法。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現在比較流行地説法是:工會是勞動關係矛盾的產物;一般的説,這是對的。但是,這還沒有説在根上,沒有説明什麼樣的勞動關係;因而,在談到工會的調節作用時,只説“工會在經濟關係方面的調節作用,主要是對勞動關係的調節”,沒有説清楚工會是靠什麼來進行調節的。

從根上説,一切經濟問題,都可以歸結為供給與需求的問題。工會是勞動關係的產物,是什麼樣的勞動關係呢?是勞動要素的供給與需求關係。是站在工人一方,通過對勞動要素的價格議價來調節供給與需求關係的。

從經濟學的角度,任何市場都可以分為完全競爭市場和不完全競爭兩類市場。在一個需求、供給平衡的完全競爭市場,勞動力價格是一個供需雙方都不能對它施加影響的均衡價格。在一個現實市場上,勞動要素需求的資本所有者一方,總是希望把一個完全競爭的市場變成一個不宣傳競爭的壟斷市場。這樣就可能打破要素市場的均衡價格。為了打破需求方的價格壟斷,工人們認識到團結起來的重要性。工會便是工人們組織起來打破資產所有者壟斷勞動要素價格的最好形式。隨着市場經濟的不斷髮展,工會越來越成為平衡勞動要素市場價格的抗衡力量。

工會是如何發揮作用的呢?主要是以集體議價取代個人議價。在一個不完全競爭的要素市場中,資產所有者有一條明確的行動原則即利潤最大化。但是,工會在經濟上的戰略目標卻不止一個。例如,工會可以以擴大會員的就業為目標;或者以爭取會員總收入的最優化為目標;還可以選擇只為其中的一個特殊集團的利益服務為目標,例如為掌權的集團利益服務,並利用罷工為要挾手段,將這個集團的工資定在更高的點上。然而,工會的每一種選擇,都會受到相應的限制。

要提高工資率,就必須限制就業量。工會不是限制工人蔘加該工會,就是限制非會員得到工作崗位。在西方一些國家,手工業工會曾經規定很長的學徒期,一般不增加會員,老會員死後才進行補缺,會籍一般由父輩傳給子輩。 如果工會選擇增加會員工資為其戰略目標,並且不直接限制勞動就業量,工會可以採取兩種策略,一是對於富裕的勞動量,工會也不予過問,是讓僱主自行處理;二是設法阻攔那些為本行業高工資所吸引前來尋求職業的其他工人。在西方,這是一種最普通的工會要求增加工資的方式,如美國汽車聯合工會和礦工聯合工會就曾經採取這種方式的。如工會選擇以“擴大就業量”為目的,則工資率又會上升,工資率的增加,必然要帶來產量的增加。工會怎麼辦?工會也面臨兩種選擇:一是協助僱主替其產品作廣告,使其產品有競爭力,以促進銷售量;二是或者説服國會通過立法提高關税以保護工會所在行業不受或少受進口貨的衝擊。底世貿組織的西雅圖“千年回合”談判期間,美國勞聯—產聯組織的示威活動就是如此。現在不少西方國家的工會也採取這種戰略,阻止中國入世,阻止中國產品進入。

很顯然,工會既然是調整勞動要素供需關係的產物,那麼,工會的一切活動就必須受到市場經濟規律的束縛。工會無論對其戰略目標做何種選擇,都要受制於市場供給、需求的限制。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工會的這種侷限性表現得更為突出。

2.經濟全球化削弱了工會的調節能力。經濟全球化的加速發展,改變了世界要素資源的格局,尤其影響了勞動要素在世界範圍內的需求和供給關係。資本在世界範圍內的流動,削弱了工會在雙邊壟斷中對勞動供給的控制能力。使跨國公司有了規避工會壟斷勞動賣方市場的法子。跨國公司的大規模擴張,直接削弱了工會對傳統勞動市場的控制,他們可以繞開本國工會控制的勞動供給市場,到勞動力更低廉的發展中國家去辦廠。如果説,保持勞動要素買方壟斷優勢是跨國公司經營的內在動因,打破工會控制的賣方市場則是西方企業選擇跨國經營的外在動因。換句話説,跨國公司是資本對付工會的現代手段之一。

3.經濟全球化凸現了各國工會的競爭。伴隨工人階段對市場經濟的認識,工人、工會經歷了競爭、聯合的過程。它使工人們認識到,只有組織起來、聯合起來,才能增強與資產經營者在勞動議價中的地位,增強本組織在勞動議價中的競爭力。分散——競爭——聯合,反映了傳統工業社會工會發展的歷程。

經濟全球化的格局,使工會在更高層次上又遇到這個問題。歷史在重演,不過是在更高基礎上的重演。資本通過在國際範圍內的流動,來調節勞動要素的供需關係,從而也在世界範圍內挑起了各國工會圍繞勞動供需之間的價格競爭。發達國家工人的高工資、高福利,使他們在世界範圍內勞動要素的價格競爭中失去了部分優勢,尤其在勞動密集型產業方面,因而提出國際勞工標準與貿易“掛鈎”。當前,並存的三大世界工會組織(世界工會聯合會、世界勞工聯合會、國際自由工會聯合會)還不足以協調和消除這種競爭。

4. 中國工會面臨新的發展機遇。加入wto後,推動了中國市場經濟更快地發展,也為中國工會發展提供了新機遇。沒有市場經濟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工會,工會是在市場經濟中建立發展的,工會也只有在市場經濟中才能發展。離開市場經濟,工會就失去了發展的基礎。

經濟學學年論文選題網絡直播帶貨 篇三

《國際經濟學》是一門研究國際經濟活動的學科,集國際貿易理論和國際金融理論於一體,是傳統經濟活動在跨國領域的運作和延伸。該課程一般開設於大二學年上學期,是經濟相關專業的學生接觸到的第一門“國際類”課程,在整個教學體系中起着承上啟下的作用,它的教學方法運用得當,可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課堂教學的效果,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國際經濟學》相關教材的選擇

《國際經濟學》作為經濟專業的一門傳統課程,教材版本眾多,選擇餘地大,但是由於理論發展迅速,內容龐雜,各版本教材的內容差異較大,選擇不同的教材可導致學生學到的理論差異很大。比較經典的國內教材是人大版和高教版的21世紀系列教材,也是國內眾多院校選擇的教材,這類教材中規中矩,儘量選擇的是國際經濟學中的傳統理論,去掉旁枝末節,只對核心部分加以闡述,基本能滿足教學要求。缺陷在於這類教材一般理論性較強,知識更新速度慢,實例和練習題較少,導致教學手段也比較單一,不能很好的舉一反三。國際上關於該課程的經典教材也比較多,像克魯格曼和薩爾瓦多的版本,都是一版再版,受到許多國內985和211院校教師的追捧。這些教材內容全面,知識新穎,一般都配以大量實證分析和習題,並有網絡教學資源加以利用,教學效果更好。但此類教材一般難度較大,計量模型類分析較多,基礎差的學生學習起來比較吃力,容易放棄。對於普通本科院校的學校,我們建議還是以國內學者編撰的教材為主,以國外經典教材為參考書或課外閲讀書籍,做到有的放矢,深入淺出,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二、《國際經濟學》教學內容的調整

《國際經濟學》與其它課程由淺入深的內容編排不同,一開篇就是難點,關於西方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難度較大,不好理解,依賴於較好的微觀經濟學基礎,否則部分學生會覺得霧裏看花,對該課程首先留下了晦澀難懂的印象。比如相互需求理論和提供曲線,不結合微觀基礎理論分析會覺得理論突兀,結合基礎理論部分學生又無法理解,針對這個問題,我們的主張是保證課堂教學的緊湊性,只講解核心部分內容,並提供整個理論分析的參考資料供有基礎的學生課外閲讀,並把相關曲線的分析編入習題中,讓學生熟悉它的推導過程。

《國際經濟學》中大部分的內容都是國際貿易理論部分,分成不同的流派,形成不同的觀點,許多派系直到現在仍然在發展充實。教師在進行這幾章內容的備課時,一定要注意分類整理,避免邏輯混亂,並且在同一派系中還有不同分支,觀點不盡相同,一定要注意分析和比較,讓學生在思考中掌握問題要點。其中有幾個理論,諸如貿易保護理論和生命週期理論等,在現代國家的發展中有很好的運用,所以適合結合實際來分析,避免就事論事。否則,學生也會在其它課程裏面從另外的角度再次學到這些理論,那麼他們就會心存疑慮,認為這些理論描述不一致,很難對理論信服和認可。我們建議教授《國際經濟學》的教師和教授《國際貿易實務》的教師必須有集中備課的習慣,以便於知識的傳承和銜接。關於國際金融理論部分的知識也在講授中的一個難點,按照教學大綱要求是需要進行講解的,但是該部分與《金融學》和《國際金融》的理論都有所重疊,許多教師甚至直接把備課的內容在這幾門課上重複運用,沒有做到嚴格區分,容易讓學生覺得這些課程重複太多,學起來沒用的假象。

在講授該部分內容時,應側重金融知識為貿易知識服務的重要性,國際經濟活動是多重性的活動,實體貿易經濟最終需要貨幣結算和資金流動等一系列的活動來配合完成,這才是《國際經濟學》中編排金融知識的目的。所以金融理論知識的講解一定要跟前面的貿易理論知識結合起來,主要貿易領域資金結算和投融資活動的分析,這樣才能把《國際經濟學》兩部分的內容更好的融合,保持整體性和連貫性。開放經濟政策下的宏觀經濟政策是該課程的又一個難點,這部分內容是宏觀經濟學的延伸和運用,同時也是近幾十年來經濟學者比較集中研究的內容。要引起學習的積極性,可以佈置一些課堂任務,讓同學們下去查詢相關學者取得的成就和經濟政策在不同國家的運用,讓他們主動發現這部分內容的重要性,有了心態上的主動認識再加上課程的講解,對經濟政策的運用和不同國家的比較就可以學得更加透徹。《國際經濟學》的內容眾多,需要選擇和取捨,分清主次,這就需要任課老師一定要根據學生的基礎因材施教,有的放失,才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國際經濟學》教學習題和案例分析的甄別

(一)教學習題方面

《國際經濟學》是一門承上啟下的重要課程,必要的練習是幫助學生更好理解教學內容,掌握解題思路的手段之一,國外眾多版本的教材中都有較多參考資料,但是難易程度不一,需要選擇。諸如在講解提供曲線時,許多教材都在習題中對這個問題以習題形式來分析,但難度比較大。教師可以把這部分內容編入課堂教學中,以課堂思考題的形式直接提出並進行分析解答,可根據課堂反應來判斷講解的深入程度如何。縱觀國內教材,習題編撰比較單一,一般都以簡答或名詞解釋的形式呈現,沒有任何新意,這就需要教師根據課堂教學內容進行習題編寫,融入選擇、判斷以及計算分析等多種題型。比如在講述區域經濟一體化內容時,往年習題集中於問答題型,但講授時可以把中國關於自貿區的政策介紹進去,那麼習題編寫時就可以考慮到時事部分,把關於自貿區的內容變成填空、選擇或判斷題,來考察學生在課後是否認真瞭解了這些經濟時事政策。在講述外匯和匯率時,可從貿易角度講述金融結算方面的知識,那麼習題就可以出一些計算分析題,國際經濟活動中不同情形需要用什麼匯率結算,怎樣計算和分析等,這樣學生就可以對該問題的應用有了更深的瞭解。

(二)案例分析方面

《國際經濟學》的案例眾多,選擇性大,所以要選擇合適的案例,要分析得當,講解有深度,而且要為理論知識服務。比如在講解國際直接投資和跨國公司的相關內容時,關於跨國公司的案例很多,但我們可以選取世界500強公司的前三十名進行比較分析,近三年來該榜單有什麼變化,是什麼原因造成的,經濟形勢對跨國公司的經營產生了怎樣的影響,通過該案例的分析再來講解跨國公司的相關理論,課堂的教學效果就非常好,學生理解起來也非常直觀。在講解國際收支相關內容時,除了羅列國際收支平衡表讓學生理解分析外,還可把這幾年國際收支平衡表的變化列出來給學生看,讓其分析原因,再結合中國的“走出去”戰略,讓學生在學習國際收支平衡表內容的同時也知道了當前國際經濟新形勢下新的戰略和選擇。案例分析也要與時俱進,也要注重實例分析為理論服務的特點,才能達到較好的效果。

總之,為了把《國際經濟學》的教學工作做得更好更透徹,任課老師應該充分作好各種準備工作,多閲讀參考教材,將各類素材整理歸納到課堂上來講解,多準備案例教學,讓案例導入理論,從理論歸納到做法,從做法再總結出案例,循序漸進。每一章都要編寫配套習題,習題內容要與課堂教學內容配套,做到相輔相成,相互融合,才能起到習題的訓練效果。另外,國際經濟的活動日新月異,跨境電商貿易和互聯網金融異軍突起,給該門課程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我們在講授時也要充分意識到這一點,做到知識更新,才能取到更好的效果。

[關於經濟學論文]

經濟學學年論文選題網絡直播帶貨 篇四

經濟學論文

經濟學論文:國家審計發展戰略研究

隨着我國經濟和政治改革的深入,政府職能模式從干預性向引導性轉變,治國方式的轉變,國家審計工作也隨之顯現出一些與經濟發展不相適應的問題,本文重點研究新常態下國家審計發展的新戰略。

一、國家審計發展戰略目標

(一)總目標。

國家審計戰略的總目標是對未來審計工作制度的完善、保障,依法獨立行使審計監督權做出部署和安排,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完善審計制度,健全有利於依法獨立行使審計監督權的審計管理體制,建立具有審計職業特點的審計人員管理制度,

對公共資金、國有資產、國有資源和領導幹部履行經濟責任情況實行審計全覆蓋,做到應審盡審、凡審必嚴、嚴肅問責。

到,基本形成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相適應的審計監督機制。

(二)具體目標。

根據國家審計發展戰略的總體目標,我們可以將總體目標進行進一步的分解為提高政府效能和促進改善民生、維護國家經濟安全、推進廉政建設、促進依法治國、推動透明問責。

這樣的目標分解能夠使我們明確今後的審計任務,更好的實現國家審計發展戰略的總體目標。

二、國家審計發展戰略目前存在問題

(一)國家審計覆蓋不全面。

我國國家審計覆蓋不全面具體表現在:第一,審計範圍受到一定限制,由於隸屬關係等方面的原因,在具體執行中還存在一定的盲區;第二,審計內容不夠全面,目前國家審計在內容上還侷限於財政財務收支審計的傳統審計領域,

現在的審計內容與為宏觀經濟管理提供準確有用的決策依據的目標還存在相當大的差距;第三,審計深度不足且形式單一基本上還限於事後審計,國家審計以查錯糾弊為工作目標,缺乏從宏觀上和制度上提出審計的建議。

(二)國家審計法治體系不夠完善。

迄今為止,我國由憲法、審計法、審計法實施條例、國家審計準則、地方性審計法規和規章構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審計法律規範體系框架已經形成,但是在獨立性、立法性、執法性、審計程序規範、審計結果公開等方面還存在以下問題。

首先,國家審計從組織機構和經費來源上看存在獨立性弱的問題;其次,在國家審計執法方面存在法律體系不健全、審計執法主體的法律授權不明確、多法交叉的衝突、審計程序安排有誤,審前準備工作不到位、審計方案內容不完善和不按法定時間制發審計法律文書,審計複核制度不健全、法律依據適用不當,條文引述不規範等問題。

然後,存在審計結果公開與現行審計保密制度相互矛盾和審計機關內部對審計公開的準備不足的問題;最後還存在國家審計機關和審計人員的法律責任的定義過於簡單,明顯不具操作性。

(三)國家審計資源統籌整合不到位。

目前,我國審計資源一方面表現出資源不足,另外,還存在審計人員的知識結構不盡合理的問題、審計技術手段落後的問題、審計機關與有關監督部門缺乏溝通與協作的問題、各級審計機關之間在開展業務方面相對割裂的問題、審計機關資金匱乏的問題,審計成果大量閒置的`問題,等等。

(四)創新審計技術目前存在的問題。

大數據技術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日益深刻,大數據日益成為重要生產要素、無形資產和社會財富,推動大數據技術在審計領域的順利應用則是一項較為複雜、艱鉅的工程和任務。

三、國家審計發展戰略實現的路徑

(一)國家審計全覆蓋的實現路徑

1. 國家審計全覆蓋的目標要求。

審計機關要建立健全與審計全覆蓋相適應的工作機制,科學規劃,統籌安排,分類實施,注重實效,堅持黨政同責、同責同審,通過在一定週期內對依法屬於審計監督範圍的所有管理、分配、使用公共資金、國有資產、國有資源的部門和單位,

以及黨政主要領導幹部和國有企事業領導人員履行經濟責任情況進行全面審計,實現審計全覆蓋,做到應審盡審、凡審必嚴、嚴肅問責。

通過審計全覆蓋發現國家重大決策部署執行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和重大違紀違法問題線索,維護財經法紀,促進廉政建設;反映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風險隱患,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總結經濟運行中好的做法和經驗,注重從體制機制層面分析原因和提出建議,促進深化改革和體制機制創新。

2. 國家審計全覆蓋的內容。

主要包括:對公共資金實行審計全覆蓋、對國有資產實行審計全覆蓋、對國有資源實行審計全覆蓋和對領導幹部履行經濟責任情況實行審計全覆蓋。

3. 我國審計發展戰略階段模型。

不同經濟發展時期,國家審計發展戰略具有不同的模式,我國審計戰略發展經歷了以行政命令為指導的審計發展模式,以依法治國為指導的審計發展模式和以社會責任為指導的審計發展模式。

以社會責任為主導的審計發展階段是國家治理逐漸向以民主為主導的發展模式演進。

這個階段更加註重對關係人民羣眾切身利益領域的審計監督,以推進民主法治、維護民生、推動改革、促進發展作為審計工作的出發點與落腳點。

4. 國家審計全覆蓋的實現路徑。

以社會責任為指導的審計發展戰略模型的設計,首先考慮了新常態下國家治理對審計職能的要求,然後從高壓反腐、社會治理與民生保障、績效履行和風險防範等方面實現審計監督對象的全覆蓋,具體對所有公共資金、國有資產、國有資源管理使用以及有關經濟活動的真實、合法、效益情況,

黨政主要領導幹部和國有企業領導人員經濟責任履行情況,各部門和單位管理財政收支、財務收支及其相關經濟業務活動的計算機信息系統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經濟性進行全面審計。

(二)完善審計法治建設的實現路徑

1. 國家審計獨立性模式的實現路徑。

我國理想型的政府審計機構應該不屬於任何國家機構,獨立於政府、人大和法院之外,單獨形成國家政權的一個分支。

國家審計機關獨立於三權之外,是具有自治權的部門,只對國家最高權力機關負責。

國家審計署既不屬於立法部門,也不屬於司法部門,而是一個獨立的財政監督機構,只對法律負責和作為顧問,為立法部門和政府部門提供幫助。

2. 理想的審計執法模型的構想。

隨着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在不久的將來,國家審計的業務方向會隨着經濟的發展而發生結構調整。

理想狀態下的審計執法,將審計單位界定於國家權力機構的顧問和監督者的角色上。

審計機關查出的財政違規問題將協同紀檢監督部門共同處置;查出的專項審計問題將協同各部委共同處置;查出的經濟效益問題由審計部門提出改進建議方案,各單位

經濟學學年論文選題網絡直播帶貨 篇五

1.產業結構調整與結構性失業。80、90年代以來,為適應經濟全球化、信息化的趨勢、調整、重組已成為歐美企業發展的戰略重點。中國經濟已經到了不調整就不能發展的時候。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分為在個系統:產業結構、地區結構和城鄉結構。而產業結構調整是整個“十五“經濟發展的關鍵。

產業結構調整與結構性失業,不僅包括農業產業、工業產業及服務產業之間資源要素的重新配置,也包括各產業內部行業間資源要素的重新協調。資源要素的重新配置,首要就涉及到勞動要素的重新配置。這意味着過去勞動要素的供需平衡將被打破,新的供需關係將要建立。打破舊有勞動要素的供需平衡,伴隨大批勞動力將隨產業結構的調整而轉移,同時,也將出現大批勞動力的結構性失業(週期性失業、磨擦失業、結構性失業)。產業結構調整必然伴隨結構性失業。

2.為此,政府必須付出巨大的機會成本。從經濟學的角度説,成本分為機會成本與會計成本。會計成本是會計師在帳薄上記錄下來的成本。會計成本不能用於決策:一是因為它屬於歷史成本,而決策總是面向未來的;二是會計成本只反映使用資源的實際貨幣支出,沒有反映為使用這些資源而付出的總代價。所謂機會成本,也稱為經濟成本,機會成本指因為使用這一資源而不得不放棄的其它利用場所可能帶來的最高的價值。投入品的歷史成本則是購置這一投入品時支付的費用,比如,如果一項資源既能用於甲用途,又能用其他用途,如果用於甲用途,就必須放棄其它用途。那麼資源用於甲用作的機會成本,就是被放棄的其他用途本來可以得到的最高價值。

3.產業調整工會付出的機會成本。中國工會付出的是什麼呢?是工人失業、下崗?會員的流失?的確,90年代中期以來,工人失業、下崗加劇,會員流失嚴重。

工會入會率的降低,一方面由於大批工人的失業、下崗造成。從1993年到的8年中,我國下崗職工累計達5713萬人。如以50%的再就業率計算,截止20底未就業的職工仍有2856.5萬;由於再就業職工一般都是從建有工會的國有企業還沒組建工會的民營、私營企業,或從事個體、社區服務業等等,加3.1%的登記失業率,可以説,8年間,中國大陸工會會員至少流失3500萬人左右。

入會率降低的另一方面原因是大批新生職工湧向了非公有制企業,它已經佔到現在全國新的正式的提法,即“着力建立延伸到鄉、街道一級的工會組織領導體制”。因而,從統計的角度講,符合進入工會的職工人員數量一下子就從1981年的0.818億升到年的2.032 億。往寬了算入會率只有51%。當然與西方國家比,這個數字不算低的。但是,它起碼説明,有近半數職工的全法權益得不到工會的保護。

我們應該看到中國工會的現實狀況。工會要在“上級工會和同級黨委領導下,依法獨立地開展工作”。工會能做到的應該充分利用後一句話,“依法獨立地開展工作”,象大慶工會那樣,把這句話體現的政策用好,用足。

如果説,政府改革、調整付出的機會成本是使中國經濟從將要瀕臨崩潰的邊緣衝出來,使國有企業解脱困境,融入經濟一體化的進程的代價;那麼在這個進程中,工會付出的成本則是使工會完全從計劃經濟體制的模式下,掙脱出來,使工會走上真正發展的道路。所以我認為,在中國經濟的結構調整中,工會付出的機會成本遠遠小於得到的。

4.工會的戰略調整。經濟全球化削弱了工會的調節能力,政府的干預作用不斷加強,已經呈現出世界性趨勢。中國工會在從計劃經濟模式向市場經濟模式的轉變時期,應該認清世界各國工會普遍發展趨勢,抓住這個時機,以一步到位的眼光,調整工會戰略。中國工會與政府、企業行政有一種天然的親密性,這是中國工會的特點,但也是它的短處所在,這種親密性容易淹沒工會“依法獨立地開展工作”的獨立性。現實很有趣,無論中國工會或是西方工會,都面臨一種“圍城效應”:西方工會正在探索與政府、企業建立夥伴關係的機制;而中國工會則需在改進與政府、企業行政傳統合作關係同時,更需要探索建立“依法獨立地開展工作”的保證機制。不然,維護工人的利益就將在較大程度上取決於工會領導的個人素質。

經濟學學年論文選題網絡直播帶貨 篇六

【摘要】近年來,我國中小企業發展迅猛,不僅為我國的gdp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也在增加就業、科技創新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一支強有力隊伍。但是這些如雨後春筍般的中小企業大多壽命不長,究其原因,沒有構建有效的員工績效考核體系是很重要的一點,對員工進行績效考核不僅能夠激發他們的工作熱情,創新能力,還能夠增強企業的活力和凝聚力,從而延長企業的壽命。本文就針對目前我國中小企業員工績效考核體系存在的問題和如何構建一個有效的員工績效考核體系做一些分析。

【關鍵詞】中小企業;績效考核;體系構建

引言

某公司曾經的一位總經理説過:“企業大事,獎懲二字”,這是他管理企業多年總結出來的經驗,並且也用實際行動證實了這句話。那麼,何為獎懲?怎樣獎懲?這就需要提到考核了,通過考核來更為合理地獎懲員工從而有效地管理企業。基於目前面臨的嚴峻形勢,在中小企業內部建立有效的員工績效考核體系是很有必要的,通過考核體系的建立,有利於中小企業由粗放型管理向精細化管理轉化,且有利於由內而外地提高我國中小企業的整體管理水平。

1績效考核的介紹

1.1績效考核的目的

每一種企業管理手段都有着一定的目的,並且都是圍繞着企業的經營目標展開來推動着企業的發展。任正非認為:企業有兩件大事:①怎麼管好乾部;②怎麼分好錢。馬雲也説過,企業留不住人才的兩個原因:①錢沒給到位;②傷了人家的心。他們都提到了薪酬分配的問題,那麼怎樣合理地解決薪酬分配問題呢?績效考核就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因此,績效考核的主要目的就是解決薪酬的合理分配問題。

1.2績效考核的要點

1.2.1考核制度的建立

當我們分析一個企業的績效考核有沒有執行到位時,除了認識層面上的問題,還有就在於考核制度沒有建立。考核制度可以説是支撐着考核體系的基礎,只有考核制度落實到位了,才可以談什麼考核方法,考核方案等等系列的東西。

1.2.2定崗定編

一般來説,定崗定編解決了三個問題:①確定了不同生產單元的難易程度,這樣來把握好企業內部薪酬分配的整體平衡;②確定了不同崗位的難易程度,以此來核定不同崗位的獎金係數;③確定了不同崗位人員的配置,這樣可以倒推核定不同崗位的計件工資標準。

1.2.3薪酬設計

薪酬設計主要需要考慮兩個問題:①結構問題;②模式問題。就薪酬結構問題而言,對於一般的企業來説,薪酬包括兩個部分,即固定部分和浮動部分。顧名思義,固定部分是不動的,不管企業經營狀況好壞,都必須發放,也就是人們常説的底薪;而浮動部分是變化的,這就要與績效考核的結果掛鈎了。固定部分和浮動部分所佔薪酬的比例就不同的行業而言差別還是比較大的,因此需要具體行業具體分析。

2目前中小企業員工績效考核體系存在問題

2.1盲目複製國外體系

目前我國大部分中小企業的績效考核體系都是跟風國外比較有名的體系,比如平衡計分卡(bsc)和關鍵績效指標(kpi)等,沒有考慮到我國的國情和自身企業實際的特點,照抄照搬直接將別人的體系運用到自己的企業中去,這樣很可能會造成水土不服,得不償失。

2.2考核體系與戰略脱節

就一個企業的發展而言,企業內部所有的經營管理活動都必須以企業的戰略目標為中心,都要圍繞着企業的發展戰略來展開並且為發展戰略服務,員工績效考核體系也不例外。但是目前我國很多中小企業的發展看不到長遠目標,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績效考核更是根據員工的崗位不同來進行分解,沒有一個企業的整體概念,沒有從整體的戰略的眼光來考慮企業的發展。這樣制定出來的績效考核體系與企業的戰略是脱軌的,也不利於企業的長遠發展。

2.3考核指標單一,考核方法模糊

考核一個員工應該是多方面多角度的,而不僅僅就他的工作業績來評價,這種單方面得出來的結果過於片面,也不利於企業的綜合發展。正確的考核方法應該綜合員工的工作勝任能力、愛崗敬業態度以及道德行為素質等多方面來全方位地評價,這樣有利於員工的全面發展也有利於一個企業的企業文化的建設,從而促進進企業的全面有效發展。另外一個方面就是大多中小企業的員工績效考核方法過於模糊,可能管理層自己也説不上來企業用的是哪一種考核方法,只是知道要這樣做而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而這樣的考核可以説是沒有太大的意義的。

2.4考核體系缺乏透明度

雖然目前很多中小企業都有對員工進行績效考核,但是考核標準考核方法考核過程甚至考核結果都不公開,這樣的考核帶有管理層很強的主觀色彩,很難具有説服力。並且最終的考核結果也不進行公佈反饋,使得員工對於自己的表現,給領導的印象等都模模糊糊,不知道哪裏做得好哪裏做得不好以後應該怎麼辦,這樣很難調動員工工作的積極性與熱情。

3中小企業績效考核體系的措施

3.1營造績效導向的企業文化

對於一個企業的發展來説,企業文化是不容忽視的一個部分,可以説,但凡發展良好有一定歷史的企業都有較好的企業文化。而要想一個企業的績效考核體系能夠有效地運行,就需要良好企業文化氛圍的支撐,只有一個企業注重績效了,鼓勵績效,關注員工的成長,才能夠更好地發展。

3.2夯實企業基礎管理

企業的基礎管理工作雖然簡單但是也需要重視起來,因為一個企業的基礎管理工作關係到方方面面的發展,只有基礎管理工作夯實到位了,其它工作才能夠更加順利有效地開展。而關係到績效考核體系的基礎工作就是設計好不同崗位的説明書與指導書,讓它處於一個動態持續的過程。在考核時,要打破單純以業績為指標的常規,要多方面綜合考慮來評價員工。

3.3績效考核的結果要合理迅速地應用

考核的效果要看得見並且要合理地進行分析應用,這就需要企業設立更加靈活的考核週期,並且在每一個考核週期結束後要儘快將考核結果加以公示,讓員工知道自己的考核結果並且分析問題以便於下一個考核週期做出調整,這樣循環下去每一個員工都不斷地來完善自己,最後使得整個企業的能力和水平得以提高。

3.4有效的績效溝通

溝通是人與人之間、人和羣體之間思想和感情的傳遞和反饋,是績效管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以説,溝通是績效管理的靈魂。績效考核的對象是員工,而讓員工更好地參與到考核中來的方法就是與之溝通,知道雙方的需求,從而設定考核的標準與措施,通過溝通來完善這些,讓考核更加人性化,讓員工更好地參與進來,最大程度地發揮考核的作用與功效。

4績效考核的保證條件

4.1建立考核小組

績效考核體系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考核小組,建立考核小組主要是為了能夠更好地進行績效考核評價,考核小組的主要指責包括考核制度的制定、考核方案的審議、考核結果的評判以及重大事項的獎懲等等。考核小組的成員在進行績效考核時必須保持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讓考核透明化,並且考核小組的成員應該相對固定且具有較高的職業素養和較強的工作能力。

4.2把握系統平衡

系統平衡主要包括三個方面:①職能部門與生產單位之間的平衡;②生產單位彼此之間的平衡;③考核單元之間的平衡。把握系統平衡是企業管理的一項重要原則,也是薪酬管理的一項重要原則,更是績效考核的一項重要原則。

5結束語

績效管理是企業管理的核心內容,因此,建立合理有效的員工績效考核體系對於我國的中小企業來説是一項不容忽視且十分重要的工作。只有建立健全的績效考核體系,才能激發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和熱情,提高員工的創新能力,提高企業的整體水平,營造良好的企業文化,從而促進企業的整體發展。

參考文獻

[1]宗仁。建立有效的績效管理體系[n].中國礦業報,.

[2]趙淑偉,楊春衞。華北公司推進信息績效管理體系建設[n].華北電力報,,03.

[3]朱妙芬。中小企業績效考核體系優化策略[j].科學管理研究,,21(1).

[4]王志強。中小企業績效管理研究[j].經濟論壇,,491(6).

經濟學學年論文選題網絡直播帶貨 篇七

經濟學論文:基於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古村落旅遊規劃

1 北京市昌平區長峪城村旅遊規劃設計的理論基礎

可持續發展是指在利用開發資源環境等的同時考慮後續的利用問題,實行可持續發展是當代社會的必然選擇。

可持續發展戰略是開發利用旅遊資源的前提和基礎,結合北京市昌平區長峪城村古村落的實際情況,實行可持續發展戰略應從以下方面考慮。

一是堅持“保護第一,開發第二”的原則[1]。

在對長峪城村旅遊資源的開發利用過程中,尤其是對古長城遺址和永興寺等寺廟的開發中,更要注重歷史遺蹟的脆弱性和不可修復性等特徵,拒絕一切破壞文物原貌的`行為,在開發和規劃過程中,堅持保護和維護第一的原則,合理規劃、合理利用,以期實現經濟效益和人文效益的雙效提升[2]。

二是要注重對原生自然環境的保護。

長峪城村有着“昌平小西藏”的美稱,正是依託其原生態的自然景觀和宜人的氣候環境,所以對長峪城村原有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是重中之重。

2 古村落旅遊規劃設計的原則

①開發旅遊業要以保護古村落為主,實現經濟增長和古村落可持續協調發展;②以當地資源為基礎,市場為導向,發展以當地古村落為特色的鄉村旅遊業;③以人為主體,資源開發要考慮當地社區居民,提高當地社區居民的幸福感。

3 古村落旅遊規劃設計的基本方針

3.1 一個目標

將長峪城村古村落民俗旅遊打造成為北京市遠郊區縣乃至整個北京市知名且特色鮮明的古村落旅遊村品牌。

3.2 兩個依託

一是依託長峪城村天然的自然景觀,包括颯颯山風、清新空氣、鬱郁山林等;二是依託長峪城村歷史悠久的文物古蹟及文化傳統,包括社戲、永興寺、關帝廟、真王廟、菩薩廟、小龍王廟和古長城遺址等。

3.3 三個加強

加強旅遊基礎設施建設以及配套接待設施的建設,加強古村落品牌的形象建設,加強“豬蹄宴”、長峪城老戲等的特色推廣。

3.4 四個提升

提升長峪城村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提升長峪城村遊客的滿意度,提升長峪城村當地居民的幸福感,提升旅遊接待的服務水平。

3.5 五個抓好

抓好景區設施服務建設,抓好文物古蹟保護,抓好對外知名度提升,抓好宣傳和擴大客源的相關工作,抓好景區餐館、旅店等的正規化管理。

4 古村落旅遊規劃具體方案設計

根據昌平區長峪城村的地理位置、交通網絡建設情況、文物古蹟等旅遊資源的分佈現狀等,合理確定長峪城古村落的旅遊業發展的“一點一帶二區”空間佈局。

4.1 一點:龍潭水壩釣魚休閒點

4.1.1 地理位置。

長峪城村北有龍潭泉,泉水南側則是龍潭塘,當地村民稱之為“水庫”,是從村莊到古長城的必經之地。

4.1.2 開發定位。

依託水庫的天然景觀,發展水庫周邊的休閒垂釣和水產養殖,使龍潭塘壩成為遊客登山路途中的重要休閒場所,進而帶動周邊娛樂和餐飲業的發展。

4.1.3 重點發展項目

潭邊古村屋。

依託龍潭塘旁的鬱郁森林和湖光山色,建造潭水旁鄉村旅舍,提供基本的北京農村特色住宿和農家菜餐飲。

具體設計包括:水塘周邊的房屋建設要仿照長峪城村的城內原有房屋特色建造;收集村莊一些特色的古老傢俱裝飾在房間內;房屋外面掛紅色大燈籠,以營造鄉村喜慶和古樸氛圍。

龍潭“漁”樂。

主要是對龍潭泉水的水產養殖進行開發,開發項目包括休閒垂釣和水產放養。

休閒垂釣項目包括休閒漁船的乘坐和觀光,休閒漁業材料、工具、用品的展示,體驗水庫的垂釣捕魚,感受垂釣樂趣。

水產放生項目則是針對一些遊客的祈福、許願等情感設計,可以讓遊客在沉醉於山林之中時產生震撼之感。

4.2 一帶:休閒觀光農業帶

4.2.1 地理位置。

長峪城村莊的沿街兩側。

4.2.2 開發定位。

重點打造沿長峪城村村莊主幹道周邊的休閒農業觀光、民俗接待和餐飲娛樂項目,規劃打造為長峪城村旅遊接待核心區。

4.2.3 重點發展項目。

老岳家豬蹄宴。

北京郊區有很多的特色農家宴,如延慶柳溝的豆腐宴、房山竇店的牛頭宴、房山蒲窪的蘑菇宴、懷柔的虹鱒魚宴等,可以借鑑其他郊區的經營模式和推廣方式打造長峪城村的特色豬蹄宴品牌,即以豬蹄為主的特色農家菜,少油少鹽,清淡口味,按客人的人頭收費,可以免費加餐。

休閒農場。

規劃在長峪城村城中的古堡範圍之外建設3處休閒農場,面積規劃在20 hm2左右,以豬、牛、馬、羊、雞和鴨的養殖為主。

項目設計的活動包括體驗奶牛擠奶、撿雞蛋鴨蛋、好漢抓雞、渾水摸魚等休閒活動,依託原生態的自然風光,深度開發集觀光、親子、教育和娛樂等為一體的休閒活動。

農家有機菜園。

規劃在長峪城村城中的古堡範圍之外的農田開發建設一片菜園,種植大小白菜、黃瓜、豆角、西紅柿等節令蔬菜,面積規劃在20 hm2左右。

項目開展主要是在蔬菜收穫季節,讓廣大的遊客親身參與到農家菜園的採摘過程中,體驗採摘的樂趣。

4.3 兩大片區之片區一:古堡村落戍邊聚落生活體驗區

4.3.1 地理位置。

主體位置位於長峪城村內古村落。

4.3.2 開發定位

經濟學學年論文選題網絡直播帶貨 篇八

如何寫經濟學論文

論文最好能建立在平日比較注意探索的問題的基礎上,寫論文主要是反映學生對問題的思考, 詳細內容請看下文如何寫經濟學論文。

1、有一個理念(ideas)

第一步是產生一個理念、一個觀點(ideas)作為建模的起點。這一步並不是太難,但要找到一個好理念需要較高的技巧(tricky)。要向做到這一點,就要提出並討論許多許多的觀點,然後把其中不好的拋棄。但是從何處得到一個主意是個問題。大部分研究生會認為是通過閲讀期刊論文得到的。但是依我看來,期刊並不是得到原始理念的良好資源。你能從期刊中學到許多有用的東西--技巧、洞見、當然還有事實,但大多數情況下,你僅能瞭解別人的某個理念。它們只為你留下很少的迴旋餘地,更何況文章的模型中那些有所放鬆的部分可能是作者已經思考過一段時間但尚不能指出怎樣解決,或者這部分解決起來過於宂長乏味--這意味着對你而言會有同樣的困境。我的建議是完全不同的:我認為你要到學術期刊以外去尋找主意--在各種報紙、雜誌、座談會、電視和電台節目中去尋找。讀報紙時,要注意那些與經濟學有關的章,也要注意那些與經濟無關的文章,因為許多時候它們歸根到底還是與經濟有關。雜誌比報紙好,

因為它們常常比報紙更深入的討論事件。另一方面,一個較為淺顯的分析可能更富於刺激性:沒有比一個可能是謬誤的論點更能刺激研究的進展。座談會,特別是與商業人士的談話,是十分富有成效的。在商業運做中,有許多管理的方法和途徑,而且大多數商業人士從不反對一系列的經濟分析。當然你注意不要把聽到的一切都信以為真--商業人士通常知道運營自己商業的一系列原則,但他們通常不知道這些準則從哪兒來或為什麼這些準則起作用,而這些恰恰是經濟學家感興趣的地方。許多時候,理念來自親身的生活和經歷。我對自己最為滿意的論文是一篇關於銷售模型的文章。那時,我想買一台新電視。為了知道它的合理價錢,我就去閲讀報紙上的廣告。我注意到從這星期到下星期價格波動相當大。這兒對經濟學家的挑戰不是價格什麼有時很低(例如,電視出售時),而是為什麼總是會變高。如果每個人都知道這些商品會在接下

來幾週會大減價,那麼有誰在價格變高時購買從而被愚弄呢?但是這樣的購買者總是存在,否則商店就永遠會發現抬高價格是無利益的。有了這樣的理念後,就可以來建立一個銷售模型。在模型中有兩種消費者:讀過廣告的知情者和沒讀過廣告的不知情者。商店有銷售量從而價格區分了知情者和不知情者。*但是那些具體資源可以去閲讀呢?我常閲讀的有new york times(紐約時報),the wallstreet journal(華爾街雜誌) 和 the economist(經濟學家); 這些資料可能會是個好的起點。

2、你的理念是否值得繼續?

那麼就假設(這也是經濟學家的偏好)你已有了一個理念,你怎麼知道它是一個好的念頭呢?首先要做的檢驗就是儘量用非經濟學家也能懂的語言表達出你的理念。如果做不到,那它就有可能不是一個好主意。如果能做到,它仍然可能是一個的無價值的主意,但至少還有希望。在開始確定你的理念是否正確之前,你應該停下來並問問自己它是否有趣。假如它顯得缺乏趣味,就沒人會關心它正確與否。然後找一些人來做討論--假如他們認為你的理念值得繼續下去。如果這些主意是對的,接下來會得到什麼?它是否有許多的含義或者僅僅會變成一個沒有結果的結果?一定要記住,對一些細節的`部分花時間是有機會成本的--你可以把時間花在別的理念上,要確認你的期望收益大於機會成本。經濟理論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要培養洞察力。對自己最大的獎賞就是啊哈! 這樣就能解釋它了!這才是你應該追求的東西--忘記那些好的但已經固化的工作,儘量使自己成為一個啊哈的奇才。

3、不要太急於閲讀文獻

對大多數研究生而言,如果別人已經有了這個主意,他們認為最為重要的事是馬上閲讀文獻。然而,我的建議是在讀文獻前先等一會兒。當然,最終你應該通讀整個文章,但是我認為,如果在做系統的文獻檢索之前先自己獨立工作一番,對你要好的多。這兒有一些需要延遲的理由。首先,你需要多練習去發展一個模型。甚至最終你只是重複導出了一些在其他文獻中已有的結論,通過親自動手,你仍然會學到許多東西--研究一個可出版概念,你會感覺十分有

益!(雖然你不能以自己的名義出版它。)其次,你還可以提出和文獻中不同的方法。假如只盯着別人做的東西,你的思想就會因為他的觀點而變得狹隘--如果你徹底的投入研究,產現原創性的可能性就會有更大,而且自己的洞察力能最大化的得到發展。第三,你的理念需要時間來孕育孵化,因此要儘可能早的開始建模工作。那以後當你讀到別人怎樣來處理他們自己的理念時,就會和你產生某種互動,甚至有可能產生一些有趣的新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