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公文 > 公文精選

基於工作過程的課程改革實施方案

欄目: 公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01W

為踐行“十四五”人才強國戰略,貫徹落實關於職業教育的重要論述和全國職業教育大會精神,辦好人民滿意的職業教育,服務區域建設需要,推進技能型社會建設,根據《關於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和《關於支持深化教育改革開放實施方案》《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綱要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十四五”教育現代化規劃》等,實施此改革方案。

基於工作過程的課程改革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基於工作過程的課程改革,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技術教育法》,認真落實《“十四五”教育現代化規劃》等相關文件精神,以工學結合為平台,以課程建設為核心,積極推行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學習模式,積極與行業企業合作開發課程,根據技術領域和職業崗位(羣)的任職要求,參照相關的職業資格標準,基於工作過程和工作任務重構課程體系,重建教學內容。建立突出職業能力培養的課程標準,規範課程教學的基本要求,提高課程教學質量。

二、改革目標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以崗位(羣)需要和職業標準為依據,滿足學生職業生涯發展的需求,"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的需要,並按照實際工作任務、工作過程和工作情境組織課程,形成以任務引領型課程為主體的具有工學結合特色的現代高職教育課程體系,實現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模式的根本性轉變。

三、改革內容

改革的主要內容是打破以知識傳授為主要特徵的傳統學科課程模式,建立以崗位職業能力為導向的課程體系。以工作任務(項目)為載體組織課程內容,讓學生在完成具體項目的過程中來構建相關理論知識,並發展職業能力;課程內容突出對學生職業能力的訓練,理論知識的選取緊緊圍繞工作任務完成的需要來進行,並融合相關職業資格證書對知識、技能和態度的要求。以工作任務為中心整合理論與實踐,實現理論與實踐的一體化。教學過程中,要通過校企合作,共同參與,建立工學交替、任務驅動等教學模式,保證學生具有崗位適應能力、崗位創新能力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教學效果評價採取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校企共同參與,重點評價學生的職業能力。

四、改革步驟

(一)四個階段

1.學習培訓:學習基於課程改革的課程觀。解決教師理念問題。

2.市場調研:課程改革的邏輯起點。解決專業準確定位問題。

3.人才培養模式論證:課程改革的指導框架。解決校企合作培養人才的方式、途徑。

4.課程開發:落實以職業就業為導向的基於工作過程的實質性改革,解決課程設置的原則、課程載體的選擇、課程內容的重構、課程標準的制訂、課程情境的創設、課程的實施與評價等問題。

(二)三個步驟

1.開發開發專業技術課程

2.改革改革人文工具課程、素質拓展課程、選修課程和第二課堂等

3.構建:系統構建保障體系,為課程改革“保駕護航”。積極推進專兼結合教學團隊建設、實訓基地建設、教學管理改革、教學資源建設和教育教學研究的機制、制度建設等。

(三)三個核心環節

1.頭腦風暴:召開由技術工人、技術員或工程師、專業教師、課程專家參加的研討會,形成《專業職業崗位及工作任務和職業能力定位表》。

2.分析開發:學院專家和行業企業專家共同分析,形成《專業定位表(人才培養規格)》、《專業職業能力(技能)分解表》、《專業知識、能力(技能)與課程設置對照表》。

3.研討決策:學院專家、行業企業專家和教育專家共同論證並形成基於工作過程和工作任務的工學結合的課程體系。

(四)三個轉換

1.行動領域分析:從崗位工作任務到典型工作任務到職業能力的分析轉換。

2.學習領域開發:從職業能力到課程方案的轉換。

3.學習情境設計:從課程方案到教學和學習方案的轉換。

五、具體要求

1.關於行業調研

各專業的教師原則上都應參加調研。調研範圍以市所轄地區為主。調研對象∶區域社會經濟建設和發展規劃、支柱產業、骨幹企事業單位;專業指導委員會成員;相關行業組織和行業研究會、企業的有關人士;人才市場上有關企業的招聘人員;我院歷屆畢業生。調查面要寬一些,調查數量要多一些。調查時,必須認真填寫調查表。各位老師的調查結果按照職業崗位分門別類加以整理。

2.關於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規格和職業崗位(羣)定位∶人才培養目標、規格和職業崗位(羣)定位必須經過行業企業專家和本專業全體教師的認真研討,根據調查結果,結合我院和本專業的師資狀況、實驗實訓條件和專業發展規劃,確定本專業的專業方向、人才培養目標、人才規格標準和對應的職業崗位(羣)。

3.關於職業崗位(羣)能力分析∶

應以本專業的主要就業崗位為主,組織本專業教師按照職業崗位工作過程和典型工作任務的具體要求,確定完成工作所需要的崗位能力和專業理論知識。職業崗位能力確定後,要對各種能力進行分析、歸納綜合,分解為能力要素,為下一步課程設置奠定基礎。

能力分析綜合,根據“基本能力”、“通用能力”與“專業能力”三個類別進行歸類。“基本能力”主要是作為高職學生必備的外語、計算機等方面的能力。"通用能力" 主要是專業大類學生應具備的能力,如∶機械、數控、模具等專業學生作為製造大類人才應具備的識圖繪圖能力、金工基本操作能力等。"專業能力”主要是本專業或專業方向(職業崗位)所特有的必備能力。

對每項綜合能力應分解成單項能力,單項能力可分為兩種∶① 構成綜合能力的單項能力,各單項能力之間沒有必然的先後關係,如外語能力可分為聽、説、讀、寫、譯等五個單項能力。②按照認知規律將綜合能力分解成為從簡單到複雜、從易到難、從單項到綜合、循序漸進的形成性過程。

在進行職業能力綜合分析應確定本專業的核心能力和核心技能。

4.關於課程設置

課程設置必須遵循兩條原則∶一是各項能力應該有一定的課程支撐,二是所開設的每一門課程必須針對某(些)項能力。避免課程設置的盲目性,防止因人設課;也不能出現有能力目標卻無課程支撐的漏洞。在課程設置時,必須進行課程的整合,並把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緊密結合。第一課堂是指按照規定的時間在教室或實驗實訓室(基地)進行的教學活動,第二課堂是指除第一課堂教學以外的各種活動,這些活動應在教師指導下、以項目為主要內容、以學生自主開展為主要形式,可以在校內進行,也可以到社會或企業中進行。這些活動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實際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