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人教版高二地理知識點總結精品多篇

欄目: 工作總結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63W

人教版高二地理知識點總結精品多篇

高二地理知識點總結 篇一

氣候成因

氣候成因的影響因素有:太陽輻射、大氣運動、地面狀況和人類活動。具體的某種氣候的形成並不一定全受這些因素的影響。所以,審題時要注意判斷主導因素是什麼。

(1)太陽輻射:①使得不同緯度地區獲得的熱量產生差異,從而形成不同的温度帶,如熱帶、帶、温帶、亞寒帶、寒帶(極地);②是同緯度地區的季節差異,加上海陸熱力性質差異的影響,形成季風氣候。

(2)下墊面: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形成海洋性氣候和大陸性氣候;②地面植被和地表性質的局部差異,其實質是熱量和水分的差異,因為下墊面是大氣直接的熱源和水源。

(3)大氣環流:①本身的低壓帶、高壓帶可以作為一種天氣系統,長期影響一個地區的氣候,如赤道低壓帶終年高温多雨;②通過盛行風帶、季風環流影響水汽輸送,進而影響氣候,如季風環流下,冬季氣流由陸到海,降水少,夏季氣流由海到陸,降水充沛;③通過氣壓帶、風帶的移動影響一些地區的氣候,如地中海氣候。

(4)人類活動:通過生產活動及改變下墊面的物理、生物學特性,改變大氣中水汽、C02的含量,影響氣候。如工業生產導致C02增多、增加森林覆蓋率或修建水庫,改變局部氣候。

高二地理知識點總結 篇二

1.山區農業資源開發的背景

我國的基本國情:我國山區面積廣大,大約佔國土面積的2/3。隨着我國山區人口的增長,對山區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和無節制的開發,使許多山區的生態遭到破壞,不僅影響山區社會經濟的發展,而且使平原和城市遭遇自然災害的危險性也越來越大。

我國淮河以南、雲貴高原以東、雷州半島以北,東臨海洋的廣大地區,低山丘陵連片集中分佈,被稱為“南方丘陵山區”。南方丘陵山區的整治開發是我國國土整治的重要內容。

2.南方丘陵山區的自然特徵

分析我國南方丘陵山區的自然地理特徵,主要是和同緯度的世界其它國家和地區相比較,找到我國這個區域的特殊性。

從全球看,南北迴歸線附近的廣大地區分佈着大面積的沙漠或乾旱草原,被稱為“迴歸沙漠帶”。同緯度的我國南方丘陵,由於受亞歐大陸與太平洋之間海陸熱力性質差異造成的東亞季風的影響,形成了温暖濕潤的亞熱帶、熱帶季風氣候,降水豐富,氣候濕潤,天然植被多為亞熱帶、熱帶常綠林,成為迴歸沙漠帶的“綠洲”。受地形和地質條件影響,山區的温度、降水、土壤、植被等隨海拔高度的變化而呈現明顯的垂直地帶性特徵。山區礦產資源、水力資源豐富,具有多種經營之利。

3.南方丘陵山區農業資源的優勢以及存在問題

分析南方丘陵山區的農業資源時要抓住主要影響因素:濕熱的季風氣候和崎嶇的丘陵、山地地形。

①優勢:光、熱、水資源豐富,而且大部分地區配合較好(夏季高温多雨,雨熱同期),由氣候帶來的農業生產潛力較大;生物品種豐富多樣,植物生長速度快,更新週期短,優勢品種多;土地類型多樣,自然環境多樣,具有多種經營之利;河流眾多,水資源豐富,有利於發展水電和農業灌溉。

②存在的問題主要有:地形崎嶇、交通不便、閉塞,文化教育相對落後;受旱澇災害、低温凍害、乾熱風等多種氣象災害影響;生物資源利用品種單一,且保護不力,物種減少,瀕危物種增多,沒有把生物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土壤中,貧瘠的低產土壤分佈廣泛,需要改造。許多地方植被遭到破壞,水土流失嚴重,某些地區山坡水土流失成為裸巖等難以利用的土地;降雨強度較大的暴雨較多,地表侵蝕作用強烈,地形複雜,增加了開發利用的難度;生態環境脆弱。南方丘陵山區開發歷史悠久,人口密度較大,土地負載較重,人地關係矛盾明顯。

綜上所述:本地區是我國農業發展潛力、開發難度較小的地區之一,並且具備勞動力資源充足,鄰近商品糧基地、工業城市與海港,市場廣闊等有利條件。

4.水土流失與生態建設

水土流失是南方丘陵面臨的重大生態問題。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

①自然原因:山地丘陵為主,地形坡度大;南方降水多,降雨強度大,地表侵蝕作用強烈;

②人為原因:因為能源短缺、人多地少而導致的過度開荒、亂砍濫伐,破壞了地表植被,加重了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十分嚴重,經濟損失巨大。封山育林是保持水土的有效措施。但是封山育林必須首先解決農民的生活能源問題。主要的措施有:

①大力推廣生活用煤;

②推廣省柴灶;

③大辦沼氣和營造速生薪炭林;

④在有條件的地方,積極開發小水電。

5.山區農業資源的綜合開發

①目的:充分和合理利用低山丘陵區豐富的自然資源,使山區經濟日益繁榮。

②江西省泰和縣千煙洲的立體農業模式:由山頂至山谷依次為“用材林──經濟林或毛竹──果園或人工草地──農田──魚塘”。這種“丘上林草丘間塘,緩坡溝谷果魚糧”的立體農業佈局和以林果為主的土地利用結構,是一種建立在生態良性循環基礎上的生態農業。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短期利益與長遠利益的協調並舉。

③河南省商城縣大別——桐柏山區的優勢資源系列開發:

A、淮南麻鴨系列(孵化→飼養→收購→加工(農副產品)

B、中華獼猴桃系列(野生獼猴桃採摘→加工(獼猴桃酒、果汁、汽水等)

C、殘次木材系列:(殘次木材收購→木材加工→木製件銷售)通過綜合加工,使農林產品成倍增值,農民收入大增。

高二地理知識點總結 篇三

一、本節教材的地位和內容分析

本節課處於自然環境中的物質和能量交換最後一節,上承巖石圈和大氣圈相關知識,主要內容涉及水圈,水既是自然地理環境主要組成要素之一,又對人類活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響,體現了地理學人地關係主線。

二、課程標準:

運用示意圖,説出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説明水循環地理意義。

三、課標解讀

從本條標準的內容要求來看,重在引導學生了解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水循環的過程是指水在陸地、海洋、大氣之間的轉變。水循環的環節是指實現水循環運動的途徑,包括:蒸發(植物蒸騰)、水汽輸送、降水、下滲、地表徑流、地下徑流等。

四、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普遍學習積極性較高,但水平層次不齊,地理知識基礎相對薄弱。學生對地理知識的學習仍存在重識記而輕理解的傾向。

五、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使學生了解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

使學生理解水循環地理意義。

(2)能力目標

學生學會讀圖,掌握讀圖方法,能繪製簡單示意圖,提高讀圖識圖能力;

學生能運用水循環示意圖解釋相關地理現象。

(3)情感目標

使學生樹立正確的資源觀和環境觀,養成節約用水的習慣。

六、重點難點分析

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

水循環的意義。

八、教學方法分析

微課教學法、分層推進設問法、

九、學法指導分析

自主合作探究

十、教具準備及學具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導學案

十一、教學過程(節選)

教學活動

活動目標

師生活動

主要評價方式

參與式導入

創設情境,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高二地理知識點總結 篇四

1、大氣受熱

能量來源:太陽輻射

大氣受熱過程:太陽輻射大氣削弱地面吸收地面輻射大氣逆輻射(保温)

2、熱力環流(最簡單的大氣運動)

海陸熱力環流:

白天吹海風,晚上吹陸風。

因為白天陸地升温比海洋快,陸地形成低壓,海洋是高壓;晚上陸地降温比海洋快,陸地形成高壓,海洋是低壓。

3、大氣水平運動:

水平氣壓梯度力:它是形成風的直接原因;方向與等壓線垂直;由高壓指向低壓。

地轉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摩擦力:它斜穿等壓線。影響風速,摩擦力越大,風速越小;還會影響風向與等壓線的夾角。

風向:高壓低壓

風力(風速):等壓線密(氣壓梯度大),風力(速)大

高二地理知識點總結 篇五

1.全球定位系統的組成

全球定位系統各組成部分的關係:

進行空間定位的方法

由於衞星的位置可精確得知,在GPS觀測中,我們可得到衞星到接收機的距離,利用三維座標中的距離公式,利用3顆衞星,就可以組成3個方程式,解出觀測點的位置(X,Y,Z)。考慮到衞星的時鐘與接收機時鐘之間的誤差,實際上有4個未知數,X、Y、Z和鐘差,因而需要引入第4顆衞星,形成4個方程式進行求解,從而得到觀測點的經緯度和高程。圖3—1—7顯示了GPS接收機的定位原理。

信號的接收

當接收機處於3顆以上的衞星交叉測量範圍時,就能顯示所處位置。

1—6顯示了所接收的衞星信號情況,接收機處於某顆衞星的精確測量範圍中時,它接收這顆衞星的信號就較強。GPS接收機只收不發信號,故不受衞星系統和地面控制系統的控制,用户數量也不受限制。

探究二全球定位系統的應用

1、全球定位系統的特點

GPS技術具有全天候、高精度和自動測量的特點。

(1)全球、全天候工作。全天候指包括所有複雜天氣在內的各種天氣。GPS全天候是指GPS不受天氣限制,在任何氣候條件下都能使用或工作。

(2)能為用户提供連續、實時的三維位置、速度和精密時間,不受天氣的影響。

(3)定位精度高:單機定位精度優於10米,採用差分定位,精度可達釐米級和毫米級。

(4)功能多,應用廣:隨着人們對GPS認識的加深,GPS不僅在測量、導航、測速、測時等方面取得更廣泛的應用,而且其應用領域也在不斷擴大。

2、全球定位系統的主要功能

主要功能是定位和導航。

3、全球定位系統的應用

全球定位系統被廣泛應用於各種領域,在應用時主要利用了其定位和導航功能。具體如下表所示:

(1)GPS在汽車導航中的應用

GPS系統的智能調度功能,使裝有GPS的出租汽車配備合理,能程度地滿足乘客的要求,從而減少了空載率,降低能源消耗,節省運行成本,並使行車、乘車安全係數大大提高。當車輛在營運途中出現機械故障、交通事故或人員意外受傷等情況時,可通過GPS及時採取救援措施。GPS系統還能監控聲音,對於司機不文明用語或刁難、欺騙乘客等行為,通過GPS遙控監督,對司機及時發出警告,責令其立即改正。一旦車輛遭劫或被盜,跟蹤監視系統和車載報警系統會不斷地將車輛位置、前進路線以及緊急報警信號等,發送到監控中心,以便通過衞星定位跟蹤,鎖定車輛的具體位置並報警,甚至發出遙控鎖車指令,使車輛強行熄火,停止行駛。

(2)精準農業

通過實施精準耕作,可在儘量不減產的情況下,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有效避免資源浪費,降低因施肥除蟲對環境造成的污染。

GPS可以應用於土壤養分的分佈調查,在播種前,可用一種適用於在農田中運行的採樣車輛按一定的要求在農田中採集土壤樣品。車輛上配置GPS接收機和計算機,計算機中配置GPS軟件。採集樣品時,GPS接收機把樣品採集點的位置精確地測定出來,將其輸入計算機,計算機依據地理信息系統將採樣點標定,繪出一幅土壤樣品點位分佈圖。

GPS可以監測作物產量,在聯合收割機上配置計算機、產量監視器和GPS接收機,就構成了作物產量監視系統。對不同的農作物需配備不同的監視器,例如監視玉米產量的監視器,當收割玉米時,監視器記錄下玉米所結穗數和產量,同時GPS接收機記錄下收割該株玉米所處位置,通過計算機最終繪製出一幅關於每塊土地的產量分佈圖。通過和土壤養分含量分佈圖的綜合分析,可以找出影響作物產量的相關因素,從而進行具體的田間施肥等管理工作。GPS幫助合理施肥,便於農業管理。設置有GPS接收機的噴施器在GPS的控制下,依據土壤養分含量分佈圖,能夠精確地給田地的各點施肥,施用的化肥種類和數量由計算機根據養分含量分佈圖控制。利用飛機進行播種、施肥、除草等工作,代價昂貴。利用GPS對飛機精密導航,合理地佈設航線,將大大節省飛機作業費用,大約可以降低50%。具體應用中,利用GPS定位技術可以使飛機在噴灑化肥和除草劑時減少重疊,節省化肥和除草劑用量,避免過多的用量影響農作物生長,還可以減少轉彎重疊,避免浪費,對於在夜間噴施,更有其優越性,因為夜間蒸發和漂移損失小,夜間植物氣孔張開,容易吸收除草劑和肥料,提高除草和施肥效率。依靠GPS進行精密導航,引導農機具進行夜間噴施和田間作業,可以節省大量的`農藥和化肥。

(3)娛樂

旅遊或野外考查,利用GPS,可以隨時知道自己所在的位置及行走速度和方向,使自己不迷失路途。

GPS接收機的小型化、操作簡便以及價格大幅度降低,使GPS手持機和手錶式接收機等成為旅遊、探險者的好幫手。利用GPS,旅遊者可以在陌生的城市裏迅速找到自己所在位置,確定前往目的地的行進方式和路線。野外探險者攜帶GPS接收機,可快捷地找到合適的道路和宿營地點,並在發生險情時,迅速定位、報警,以便及時、有效地得到救援。GPS還能準確記錄每次攝影地點,並自動計算出該地點每天日出、日落時間,為出遊者在地點和時間拍攝到最理想的畫面提供幫助。可以預言,GPS將成為時尚的高科技產品,並不斷地改變。

高二地理知識點總結 篇六

兩類能源

可再生能源: 水能、風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陽能

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礦物能源

山西省煤炭資源的開發條件

① 煤炭資源豐富,開採條件好: 儲量豐富、分佈範圍廣、煤種齊全、煤質優良

② 市場廣闊

③ 位置適中,交通比較便利

能源基地建設

① 擴大煤炭開採量

② 提高晉煤外運能力

③ 加強煤炭的加工轉換: 建設坑口電站;發展煉焦業

三條產業鏈

煤—電—鋁 煤—焦—化 煤—鐵—鋼

能源綜合利用的結果

山西省產業結構由以煤炭開採業為主的單一結構轉變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為主的多元結構,原料工業逐步超過採掘工業而佔到主體地位,實現了產業結構的升級。

環境的保護與治理

① 提高煤的利用技術;

② 調整產業結構;

③ “三廢”的治理

人類文明的發源地

尼羅河文明 兩河文明 黃河——長江文明 印度河——恆河文明

田納西河

位於美國東南部,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一條流程最長、水量最大的分支;

發源於阿巴拉契亞山的西坡,在肯塔基市附近注入俄亥俄河。

不同地段的保護

山地:河流的發源地,保護好植被生態

河谷平原:人類活動比較集中的地區,是生態環境保護的重點。

河流:流域中開發利用的主要部分,注意水資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質的保護。

田納西河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

地形:多山,地形起伏大,藴藏着豐富的水力資源;陸路交通不便,河流航運作用十分突出。

氣候:亞熱帶地區,冬末春初降水多。

水系:支流眾多,水量豐富,大部分可通航,並通過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國大部分地區;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受氣候影響,水量很不穩定。

礦產資源:非常豐富。

流域的早期開發及其後果

① 18世紀下半葉 :農業發達,人口較少,對自然環境影響不大。

② 19世紀後期 :人口急增,對資源進行掠奪式開發,帶來一系列生態環境與社會問題:

土地退化;植被破壞;環境污染。

③ 20世紀30年代初:田納西河流域成為美國最貧困的地區之一。

流域的綜合開發

TVA將河流的梯級開發作為流域開發的核心。

防洪、航運、發電、提高水質、旅遊、土地利用

田納西河兩岸形成“工業走廊”的原因

大規模的火電和核電使田納西河流域成為全國最大的電力供應基地;

流域內鍊鋁、化學等高耗能工業的發展

高二地理知識點總結 篇七

一、產業轉移

概念:企業將產品生產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產地轉移到其他地區的現象。

分類:

(1)區域產業轉移:國內的產業轉移。

(2)國際產業轉移:跨國的產業轉移,其中東亞是國際產業轉移最活躍的區域之一。

二、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影響國際產業轉移的因素很多,其中,勞動力、內部交易成本、市場是影響國際產業轉移的三個重要因素。

1、勞動力因素

勞動力在國際範圍的流動性很小。不同國家或地區,勞動力的數量、質量和價格差異較大,使得產品生產的成本差異較大。具有充足、高素質且價格較低廉的勞動力資源的國家或地區,往往成為產業轉移的目的地。在當今世界的產業轉移中,很大一部分是為了廉價的勞動力資源,尤其在企業進行產業轉移的初期。因此,勞動密集型工業在全世界的產業轉移比較典型。

2、內部交易成本因素

(1)概念:企業生產需要與有工業聯繫的其他企業打交道,還需要與地方服務行業(包括政府)打交道,以及生產組織、職工培訓等,都要投入一定的資金。企業的這些投入,統稱為內部交易成本。

(2)對企業區位選擇的影響及措施

①總原則:企業家總希望在內部交易成本最低的區位投資建廠。

②發達國家社會內部交易成本很高推動企業家向國外轉移產業發展中國家通過改善投資環境以減少企業生產的內部交易成本吸引發達國家的投資。

(3)吸引產業轉移的典型地區——東亞的出口加工區

3、市場因素

企業發展的初期一般都在當地生產,當企業達到一定規模和實力,當地市場滿足不了企業再發展的需求,於是就以投資、建廠等形式向具有市場優勢的地區或國家進行產業轉移。例如,日本、韓國以及歐美的汽車製造企業到我國興辦汽車廠,主要是因為我國擁有龐大的汽車消費市場。市場是在不斷變化的,企業的產業轉移方向也會隨之而變化。

4、其他因素

國際經濟形勢的變化,國家政策的調整,原生產地用地緊張、地價昂貴,環境污染嚴重等,都會促使企業進行產業的國際轉移。

人教版高二地理知識點 篇八

人口增長

1.影響人口增長的主要因素

生產力水平、醫療衞生條件和教育程度影響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進而影響到人口的增長模式。此外,政策、社會福利、自然災害等也會影響到人口的增長。

2.三低(發達國家,歐洲美國,中國)、“高低高”向“三低”過渡(水平較高的發展中國家)。——底和高的分界值:0.1%

3.世界人口增長

非洲人口自然增長率,歐洲最低;亞洲淨增人口數量最多。

4、人口問題

人口增長過快:人口壓力大——控制人口(中國實行計劃生育)

人口增長過慢:人口老齡化——鼓勵生育、接受移民(中國靠發展生產力)

人口遷移

1.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

經濟(落後地區向發達地區)、政治(政治迫害、戰爭、國家有組織的人口遷移)、社會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視)、生態環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親靠友、逃避歧視)。

2.人口遷移的意義(效應)

(1)利:

①加強民族團結,促進民族融合

②加強文化交流

③減輕遷出地的人口壓力

④為遷入地提供廉價勞動力。

(2)弊:

①造成遷出地人才外流

②給遷入地社會管理增加了難度

3.人口分佈與人口容量

(1)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於人口承載力。

(2)影響環境人口容量(環境承載力)的因素:資源狀況、生產力水平、開放程度和消費水平。

高二地理知識點總結 篇九

河流搬運能力降低,促使沉積發生,形成堆積地貌。常見的河流堆積地貌主要有以下幾種:

(1)沖積扇平原

沖積扇是河流出山口處的扇形堆積體。河流出山口後,比降顯著減小,水流又分成許多交漢,成扇狀向外流動,河流能量顯著降低,大量物質堆積下來,又有利於河流改道。隨着各支汊的不斷堆積和變遷,就形成沖積扇。沖積扇的物質結構,一般是頂部物質較粗,主要為沙、礫,隨着水流搬運能力向邊緣減弱,堆積的物質逐漸變細,邊緣一般多為沙、粉沙及亞粘土,分選性較好,所以沖積扇是較好的含水層,邊緣常有泉水出露,可發展自流灌溉。若山地河谷隨山地間歇抬升,也可形成疊置沖積扇。

(2)河漫灘平原

河漫灘平原發源於河流中下游。在河流中下游地區,河流下蝕作用減弱,側蝕作用加強,河流往往凹岸侵蝕,在凸岸堆積形成水下堆積體。堆積體的面積逐漸擴大,在枯水季節露出水面,形成河漫灘(見下圖)。

洪水季節,河漫灘被洪水淹沒,繼續接受沉積。如果河流改道,河漫灘被廢棄。多個被廢棄的河漫灘連接在一起就形成河漫灘平原。

(3)三角洲平原

三角洲平原是指河口地區的沖積平原。它以河流和海洋相互作用,河流沉積佔優勢的產物。河流到達海洋人海口處,由於流速極緩、水流擴散,將攜帶的泥沙在河口附近堆積下來,加上海潮頂託,形成三角洲。三角洲在平面上的外形略似頂尖朝向陸地的三角形,地勢平坦,河網稠密,且縱橫交錯,河道由分汊頂點向海洋方向呈放射狀。若干個三角洲連在一起,便形成廣闊的三角洲平原。

高二地理知識點總結 篇十

1、荒漠化指發生在乾旱和半乾旱地區及一些半濕潤地區的土地退化。荒漠化主要表現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質荒漠化和次生鹽漬化。

2、西北地區範圍:大興安嶺以西,崑崙山—阿爾金山—古長城一線以北,包括新疆、寧夏、甘肅北部和內蒙古大部。西北地區地形地貌:以高原和盆地為主,東部和中部(內蒙古境內)是遼闊坦蕩的高原;西部(新疆境內)是山脈和盆地相間分佈。西北地區最為顯著的自然特徵是乾旱,以荒漠、草原景觀為主,其成因:深居大陸內部—遠離海洋—水汽難以到達。

3、由於受夏季風影響程度不同,西北地區自東向西降水量逐漸遞減,因此乾旱程度增加,土地的自然產出和載畜量逐漸減少;賀蘭山以東的內蒙古高原主要屬於半乾旱的草原地帶;賀蘭山以西形成了大片的沙漠和戈壁,只有一些高聳的山地迎風坡地帶,降水稍多。山地迎風坡降水和冰雪融水成為綠洲農牧業生產的主要水源。

4、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為荒漠化創造條件:

①基本條件→氣候乾旱少雨;

②物質條件→地面疏鬆,為沙質沉積物;

③動力條件→大風日數多且集中;

④氣候異常也可以影響到荒漠化的進程。

5、荒漠化形成的人為因素—加劇荒漠化進程(起決定性作用)

(1)形成荒漠化的人為原因:

A、來自於人口激增對生態環境的壓力;

B、由於人類活動不當,對土地資源、水資源的過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主要表現:

①過度樵採;

②過度放牧;

③過度開墾。

6、西北地區的次生鹽漬化主要分佈在在有水源灌溉的綠洲地區。原因是由於耕作技術落後,灌溉措施不當,另外由於乾旱的氣候條件下蒸發旺盛,鹽分極易在地表聚集而形成。

7、我國不同歷史時期荒漠化的演化:

時代原因影響範圍

古代盲目墾耕,戰爭、瘟疫塔里木盆地沙漠邊緣、河西走廊

近代移民實邊、開放蒙禁內蒙古南部農牧過渡地帶

現代人口壓力,管理失誤草原牧區和旱作地區

8、荒漠化防治的對策和措施:

(1)荒漠化的防治內容:潛在荒漠化的威脅;扭轉正在發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復已經發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產力。

(2)荒漠化的防治原則:堅持維護生態平衡與提高經濟效益相結合,治山、治水、治鹼(鹽鹼)、治沙相結合的原則。

(3)防治荒漠化要在現有的經濟技術條件下,以防為主,保護並有計劃地恢復荒漠植被;重點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風沙危害嚴重的地段,因地制宜地進行綜合整治。

(4)荒漠化具體治理措施:

①合理利用水資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構築防護林體系;

③調節農、林、牧用地之間的關係;

④採取綜合措施,多途徑解決農牧區的能源問題;

⑤控制人口增長。

(5)我國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經驗生物固沙、草方格沙障、沙地飛播造?種植蕁⑿×饔蜃酆現衞淼取?

9、我國政府在西北地區的生態建沒和荒漠化防治中,先後實施了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體系建設、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防沙治沙等多項生態環境治理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