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打好五張牌 走實振興路 多措並舉建設美麗彝鄉

欄目: 工作總結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3W

打好“五張牌” 走實振興路

打好五張牌  走實振興路  多措並舉建設美麗彝鄉

**縣***鄉多措並舉建設美麗彝鄉

**縣***彝族鄉與貴州省黔西南州的興義市相連、與廣西百色的西林縣相望。全鄉國土面積***平方公里,轄7個村(居)委會,5*個自然村,7*個村民小組。***9年末全鄉總户數**9*户,總人口**5**人,其中,少數民族4**9人,佔總人口的37.3%。近年來,在中央和省市縣的堅強領導下,鄉黨委政府以建成“生態家園·美麗彝鄉”為目標,着力打好“民族、生態、旅遊、扶貧、黨建”五張牌,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強化社會治理,大力發展農業產業,鞏固提升人居環境,取得明顯成效。先後獲得“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雲南省少數民族特色小鎮”“雲南省衞生鄉”等榮譽稱號;法灣村委會榮獲“全國生態文化村”“國家森林鄉村”“雲南省文明村鎮”等榮譽稱號;大補懂和小寨村被評為“雲南省級少數民族特色村”。

打好“民族牌”,築牢立鄉之本。***是全市典型的彝族鄉,民族是彝鄉的立鄉之本。鄉黨委政府歷來高度重視民族事業發展,一方面通過落實國家惠民政策凝聚合力,打好羣眾基礎,另一方面積極向省市縣上級部門爭取項目資金支持,在全鄉形成了“天時地利人和”的良好局面,全鄉民族事業得到空前發展。一是多方面爭取投入支持。****年以來,省市主要領導先後到***彝族鄉調研工作,對***彝族鄉的發展提出了指導意見;省、市、縣民宗委多次到***彝族鄉指導工作,並先行投入**4*萬元支持***彝族鄉民族特色鄉建設和民族團結進步示範村建設。在各級領導部門的關心支持下,全鄉整合資金*7**萬元實施民族特色鄉建設項目,共建設大補懂村、小補懂小寨村、下海子等5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村,其中大補懂村、下海子村先後建設成為省級文明村以及省級民族團結進步示範村,全鄉實現民族文化活動場所全覆蓋,民族文化產業不斷向外推廣,彝鄉羣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穩步提升。二是全方位保護民族特色。***彝族鄉有保存完好的彝族民族傳統文化,凸顯出別具一格的民族特色,但長期以來一直在民間發展傳承,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外出務工人員逐漸增多,很多民族、民族、民風文化逐步淡化,有的原生態民族傳統甚至面臨失傳的尷尬境地。自****年起,鄉黨委政府對此進行專題調研分析,組建民族文化保護專班,對現存的彝族文化進行挖掘保護,累計投入***餘萬元建成彝族十月太陽曆紀念台、彝族刺繡工坊,在為發展鄉村旅遊增加特色項目的同時,也為彝鄉人民增添了致富渠道。目前,***鄉彝族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靈崇拜,祭山、祭水、祭火、祭牛、祭五穀、祭寨門的“三拜六祭”傳統得以傳承;有記錄天文曆法的彝文典籍《玄通大書》、彝文石碑石刻、彝族刺繡、彝族民俗歌舞及彝族農耕文化得到挖掘保護。其中,彝族文獻資料保存者毛炳才、彝族服飾傳承人韓福秀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彝族服飾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彝族婚俗等**項被列為縣級非遺保護名錄,戈丫彝文碑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加以保護。彝族把式舞和籮籮舞得以很好傳承,其中,籮籮舞已被列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三是抓重點突出民族元素。***彝族保留大量的“翹角房”,房屋結構為石木結構,具有很強的民族特色,但大多年久失修,逐步消亡。對此,鄉黨委政府緊緊抓住打造全域旅遊的機會,積極爭取項目資金,把民族元素與鄉村旅遊緊密結合,在推進旅遊產業的同時,與危房改造工程同步推進,對大補懂村、小寨村、白石巖村、***村等重點村的房屋進行修繕改造。在改造過程中,按照修繕加固方案,保留原始瓦屋面,對破舊瓦片進行更換處理,保留瓦屋面翹角,使用鋼架對房屋內部構造柱進行改造,房屋外牆噴繪以紅、黃、黑為主的彝族特色圖案。通過特色民居的改造,既保障了房屋安全性,最大限度的保護了地方特色文化、特色民居建築,又突出了民族元素,在全鄉營造出良好的彝族文化氛圍。

打好“生態牌”,提升人居環境。良好的生態環境是***鄉最寶貴的財富,也是最大的後發優勢。鄉黨委政府依託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精心規劃推進全鄉人居環境提升,傾力夯實***鄉綠色生態發展的基石。一是加大力度優環境。緊緊圍繞“一條路一個花帶、一個村一個花園、一户人家一幅風景”的目標,以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為重點,與生態旅遊融合發展,積極探索適合分散、小型垃圾和污水收集、處理新模式,發展綠色經濟,建立健全生態保護機制,構築共建共享的治理體系。全鄉配備5輛垃圾清運車,垃圾箱79只,聘請保潔員*4名,採取“户保潔、村收集、鄉清運、鄉處理”運轉模式,紮實推進愛國衞生運動,以“七改三清”為重點,向“髒亂違”集中亮劍,發揮“小手拉大手,大家齊動手”帶動作用,以“四有五淨一規範”為標準,開發*4*個公益性崗位對各村進行保潔維護;為推動農村環境全面提升,讓人居環境提升工作具有可持續性,對全鄉實行收費保潔制度,人均年收費**元,政府人均補貼**元,用於垃圾清掃清運、環境衞生保潔等,逐步實現全鄉轄區內的5*個自然村環境美、風尚美、人文美、秩序美,構建生態文明彝鄉“新風貌”,打造彝鄉人民乾乾淨淨奔小康的“新氣象”。二是嚴守環保“警戒線”。堅持實行最嚴格的環保制度,築牢項目審批關,堅決杜絕高耗能、高污染、高物耗項目的引進與建設,從源頭上控減污染、保護環境。投資3**餘萬元,建成佔地****平方米的垃圾熱解爐處理站,日處理能力達4噸,做到垃圾及時清運處理。同時,將人居環境、生態保護、節能減排等相關指標作為鄉年終考核重點內容,層層落實任務、明確責任,使各級各部門切實把發展的重點轉到以綠色發展促進科學發展上來,實現了生態保護常態化管理。三是退耕還林打造萬畝桃源祕境。堅持把林業生態建設、生態效益補償、林業產業發展與脱貧攻堅並重,用活用好退耕還林政策。鄉黨委政府在充分聽取羣眾意見建議的情況下,對全鄉坡度大於*5度的耕地進行流轉,實施退耕還林,***9年——****年,全鄉爭取退耕還林項目,種植野山桃75**畝,打造彝鄉萬畝山桃賞花迷境品牌,美化自然生態空間的同時,有助於休閒觀光旅遊業發展,在桃花花期可吸引遊客賞花遊玩,促進遊客消費,提高旅遊產業附加值。四是徹底推進廁所革命。鄉黨委政府嚴格按照中央和省市縣的要求,對“廁所革命”工作進行專題研究,將廁所革命的任務進行分解落實,每天對各村(居)委會的推進情況進行彙總、排名、通報,對倒數一、二、三的村委會聯繫領導進行提醒談話,在全鄉範圍內形成了比、學、趕、超的良好局面。在疫情期間,全鄉外出務工人員大量滯留在家,鄉黨委政府把握時間節點,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廁所革命”,僅*月、3月全鄉“廁所革命”就完成任務數的**%,工作進度大幅提升。截止目前,市縣下達全鄉廁所改造任務*37*座,目前全鄉已完成廁所改造**4*座,完成任務數的**9%,完成全鄉應改廁的75%,部分村莊廁所革命完成率達***%。

打好“旅遊牌”,轉變致富思維。發展鄉村旅遊是讓彝鄉羣眾從脱貧到致富的一條新路徑。***鄉有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也有濃郁樸實的民族風情,將良好的生態優勢轉化為推動發展的經濟優勢,是***鄉實現鄉村旅遊發展的必由之路。鄉黨委政府依託豐富的旅遊資源,打好旅遊牌,全鄉旅遊產業呈現出健康發展態勢。一是精心謀劃樹品牌。以打造“民族文化特色品牌”和“綠色生態靚麗名牌”為抓手,打造綠色生態環保的彝鄉生態旅遊產業鏈,積極申報國家級“民族特色鄉”,推進創建“省級衞生鄉鎮”和“**縣特色生態旅遊示範村鎮”。通過抓實生態建設工作,打造生態美、打造“人類健康生活目的地”,努力實現彝鄉“生態振興”,大補懂村先後被評為省級民族團結進步示範村、市級文明村;世界山峯之都——那色峯海榮登“***7年中國避暑名山百佳榜”,入選《世界旅遊之最》,那色峯海核心景區被推向世界旅遊層級,品牌的力量越來越強。二是打好以節促旅牌。彝鄉人民彝語交流使用率高,重大節慶日着民族服裝,鄰里之間和睦相處,熱情好客,每年祭山、火把節羣眾盛裝跳着把式舞場面壯觀熱鬧非凡,鄉黨委政府因勢利導,乘勢而上,連續3年舉辦“穿越世界山峯之都——那色峯海”千人徒步活動,吸引八方來客匯聚一堂;通過舉辦“帳篷節”“窩婆麥”彝族殺豬飯、插秧文化旅遊節等系列活動,不斷擴大***彝族鄉的知名度,逐步積累人氣;在易地搬遷點白石巖村發展週末經濟,與各知名企業共同籌辦業主答謝會、那色農特產品推介會等,吸引八方遊客,形成良好的經濟帶動效益。****年,全鄉吸引遊客**萬餘人次,全鄉共開起農家樂4*户,農家客棧73家,年户均收入5萬元以上,當地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在家門口就能就業。三是發揮人文底藴作用。民族特色是***鄉發展鄉村旅遊最大的亮點,《玄通大全》、彝文石巖書法、原生態舞蹈《籮籮舞》等民俗文化底藴深厚,為全鄉旅遊健康持續發展增添了活力,形成了具有深厚文化底藴的精品旅遊景點,有效提升了旅遊產業的影響力和競爭力。鄉黨委政府充分用好用活現有民俗資源,通過培育帶動農家樂、農產品銷售、民族刺繡、歌舞等旅遊增長點,打造村旅遊示範點輻射帶動周邊村寨。依託知名度日益提升的那色峯海景區,在大補懂村開展“覽那色峯海、食那色佳餚、品那色香酒、賞那色歌舞、宿那色小院、觀那色星空、享那色氧吧”體驗活動,讓遊客記得住“鄉愁”,留得住“鄉情”。同時,由鄉黨委政府牽頭,與上海市、沾益區等服裝企業對接聯繫,搭建合作平台,對全鄉7*餘名繡娘進行集中培訓,圍繞民族服飾製作基本常識、服飾創新與設計、圓繃的使用、繡花針的運用、平繡、條紋繡針法等內容進行了培訓輔導,提高彝族刺繡水平,讓鄉土刺繡走出大山,融入都市時尚殿堂,促進彝鄉人民增收致富。

打好“扶貧牌”,鞏固脱貧成效。脱貧攻堅開展以來,鄉黨委政府立足實際,因地制宜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實施危房改造、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完善利益聯結機制,有效帶動貧困羣眾增收脱貧致富。一是補齊短板夯實基礎。實施光伏提水項目,建設覆蓋全鄉7個村(居)委會的集鎮農村安全飲水鞏固提升工程,徹底解決全鄉一萬餘人口歷史以來靠天吃水的難題,圓彝鄉人民多年夙願。實施易地扶貧搬遷,投資****萬元,實施那色家園、白石巖兩個易地搬遷點,實現57户*94人貧困羣眾“挪窮窩、換窮業”。推進通自然村、村內道路、入户道路、庭院硬化,實現了通鄉、通行政村、通自然村、村內道路、入户道路、庭院”六個***%硬化。投資****餘萬元實施城鄉公路板舊線提質改造工程,保障全鄉人民能夠出行便利,投入**.4萬元養護轄區農村公路*3*公里,養護率達***%。二是危房改造使民安居。堅持公平、公正、公開原則,聘請第三方鑑定機構對全縣“4類重點對象”房屋進行科學、客觀、精準的安全等級鑑定,精準鎖定全鄉C、D級危房3**户,制定“一户一方案”,並將改造名單在村民聚集場所進行了公示,公示無異議後,組織實施,真正做到“應改盡改”。施工過程中嚴把施工質量關,明確改造標準,做到改造一户,合格一户。對危房户的內部環境進行統一要求,對“三黑兩板”即黑板壁、黑牆壁、空樓板、毛牆毛地板進行維修和粉刷,做到“橫到邊、縱到底”,不漏一户,如期完成3**户農村危房改造工作,解決農户住房安全穩固問題同時要求各家各户做到乾淨整潔,村莊面貌得到大幅提升,人居環境明顯改善,得到當地羣眾的認可和肯定。三是重點突出產業支撐。緊緊牽住產業發展的“牛鼻子”,通過“旅遊+支部+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户”的產業運作模式,先後建設了那色家園、小板田等*個“一窩蜂”養殖基地,引進**縣芭蕉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與全鄉***餘户貧困户簽訂合同,通過政府扶持、合作社管理、公司回購,最終達到貧困户分紅增收的效果,帶動了全鄉***户建檔立卡户增收致富。爭取項目資金*5*萬元,在木星村委會梳車黑村、***社區安吉村、小新寨村委會白石巖村建設三個養殖基地,通過企業與鄉、村兩級扶貧公司實現平台聯建,採取訂單飼養資源聯合與訂單保底收購利益聯結模式,逐步實施規範化、規模化那色土雞林下養殖。目前,三個集中養殖基地全部建成,****年出產土雞*萬羽、土雞蛋5萬枚,“那色土雞”品牌效應初見成效,線上線下雙聯動和訂單保底等方式促進銷售,增加集體經濟收入**萬元,帶動貧困户户均增收***元。發展生態種植產業,****年在老寨村委會的木馬甲村種植5**畝生態有機水稻、安木勒村委會羊洞腳村種植***畝的臍橙、安木勒村委會種植三葉青***畝、地安村委會種植吳茱萸***畝,特色種養殖業在***彝族鄉已經初成規模。為拓寬那色農特產品銷售渠道,鄉黨委政府結合“三個組織化”,依託電子商務平台,打造“線上+線下”銷售平台。****年4月,在**縣彝族特色街掛牌運營那色特產銷售中心,對全鄉農特產品進行集中銷售,累計簽訂認購協議銷售額達4*萬元。****年7月**日,與昆明市篆新農貿市場合作,開設消費扶貧實體店,依託農村淘寶,進一步優化銷售渠道,促進特色農產品消費,帶動農民增收,為彝鄉脱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實現無縫銜接奠定了堅實基礎。

打好“黨建牌”,堅定羣眾路線。黨建引領是關鍵,***彝族鄉建強基層組織,選優配強基層幹部隊伍,建強基層黨組織,促進黨員隊伍健康發展,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一是總支注活力,增強村基層組織凝聚力向心力。選好“帶頭人”,提高基層黨組織凝聚力,建立*個鄉村青年人才黨支部,培育引導一批“致富能人”“創新能手”吸納為基層黨組織的帶頭人;選配年輕幹部充實基層組織,選派村組後備幹部、優秀農村青年黨員、大學生村官、機關青年黨員進入黨支部,解決農村黨員隊伍年齡老化、村組幹部後繼乏人問題。***9年選配3名黨總支書記、*名主任、*名副主任、*名監委會主任(最大*7年,最小97年),配齊配強村級班子,不斷夯實基層組織。二是支部添活力,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建立黨員幹部“包村聯户”機制,進一步夯實發展基層基礎。推動廣大黨員、幹部深入一線,明確要求鄉黨政班子成員每月走訪羣眾不低於**户,通過組織召開羣眾會、院壩會等方式,用真心掌握實情,用聲音宣講政策,用智慧出謀劃策,用誠心調解糾紛,用真情幫民致富,搭建了聯繫服務羣眾平台,構建起惠民服務網絡;抓好黨員管理。充分發揮年輕幹部的高學歷、政策熟的優勢,建立支部微信羣協助抓好支部黨員教育管理,對全鄉流動黨員進行登記造冊,建立管理台帳,做到了人數清楚、結構清楚、分佈清楚、思想狀況清楚。三是規範基層黨組織建設,提高黨的凝聚力戰鬥力。落實好“三聯三爭、三個組織化”的紅旗村創建活動,不斷提高基層幹部待遇,讓績效考核與工作業績掛鈎,有效激發了村組幹部幹事創業的積極性,大力宣傳和表彰優秀村幹部先進事蹟,增強村幹部的工作榮譽感和責任感。創建達標黨支部**個,基層黨組織規範化建設水平明顯提高,基層組織凝聚力戰鬥力得到全面提升;進一步規範組織生活,選派*9名年輕幹部到村(社區)黨總支下屬的黨支部擔任第一書記(黨建信息員),引導好、組織好支部正常開展活動,定期開展“三會一課”,組織黨員集中學習議事,使黨員的組織生活經常化、制度化,提高組織活動的效果,增強了黨員的榮譽感和歸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