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高一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精品多篇)

欄目: 工作總結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96W

高一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精品多篇)

高一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篇一

第9課 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在歐洲大陸的發展

一、法國

1、由於法國的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法國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經歷了漫長的過程。從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後又經歷了近一個世紀,到1875年,國民議會頒佈《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才從法律上正式確立共和制度。

2、《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的主要內容:①行政權歸總統,他是國家元首及軍隊最高統帥,他由國民議會選出,任期7年; ②立法權歸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的兩院制議會。參議院由間接選舉產生,眾議院由普選產生。

3.1875年憲法的頒佈的作用:

①共和派掌握實權;②共和政體的最終確立;③促進法國工業資本的發展。

二、德國

1.19世紀六七十年代,普魯士宰相俾斯麥實行“鐵血政策”,領導普魯士,通過幾次王朝戰爭,完成了統一大業。1871年初,德意志帝國建立起來,同年春天,頒佈《德意志帝國憲法》

2、《德意志帝國憲法》主要內容:①皇帝:作為國家元首,擁有宣戰、媾和、締約、召集和解散議會的權力以及統率權;②首相:作為政府首腦,由皇帝任命,只對皇帝負責;③議會:是立法機構,分為兩院:聯邦議會和帝國議會,其中帝國議會權力較小,對政府沒有監督作用。

3、評價《德意志帝國憲法》

積極意義:①具有資產階級性質的帝制國家建立起來。

②德意志的資本主義工業迅速發展

侷限性:①保留了普魯士的君主制度和軍國主義的傳統,。

②阻礙了資產階級民主改革的徹底完成。

第10課 鴉片戰爭

一、鴉片戰爭

1、鴉片前夕的中國和英國(背景)

2、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

根本原因:資本主義的擴張性,使英國要求擴大海外市場(必然性)

直接原因:中國的禁煙運動(高潮:虎門銷煙——偶然性)

3、鴉片戰爭中國戰敗的原因

客觀原因:英國綜合國力強大

主觀原因:清王朝腐朽落後

根本原因:腐朽沒落的封建主義抵擋不了新興的資本主義

4、鴉片戰爭的影響

(1) 使中國社會性質發生變化: 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半殖民地,是從國家主權來説。它是指一個國家形式上有自己的政府,但實際上政治、經濟、外交等各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外國殖民主義的控制和奴役的社會。是一種倒退。

半封建,是從社會形態來説。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統治和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實際上社會狀態已逐漸近代化,資本主義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產生並不斷髮展壯大。客觀上是一種進步。

(2) 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

鴉片戰爭前:封建社會,主要矛盾是封建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之間的矛盾

鴉片戰爭後:半殖半封社會,主要矛盾是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之間的矛盾(主要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包括農民階級、工人階級、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

(3) 中國革命任務和革命性質發生變化:

反侵略和反封建的雙重任務;中國革命進入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時期。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分為兩個階段: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和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4) 中國思想領域發生變化:

“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萌發。新思潮實質是向西方學習,尋求強國御辱之道。

二、第二次鴉片戰爭(鴉片戰爭的繼續和擴大)

第11課 太平天國運動

一、太平天國運動爆發的原因

1、階級矛盾尖鋭(根源)

2、外國侵略加劇了矛盾

3、自然災害激化了矛盾

二、太平天國運動的經過

1、前期:金田起義—永安封王建制—定都天京,頒佈《天朝田畝制度》—北伐、西征

2、後期:天京變亂—提拔青年將領,提出《資政新篇》—後期防禦—天京陷落

三、太平天國的綱領

1、前期:《天朝田畝制度》

(1)主要內容:

①土地分配原則: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無處不均勻。分配方法:以户為單位,按人口來分,不論男女

②產品分配原則:人人不受私,物物歸上主。分配方法:每户只留口糧,其餘歸國庫

(2)目的:建立“四有二無”的理想天國

(3)評價:① 要求廢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具有反封建的革命性;

② 絕對平均主義不切實際,具有空想性;

③ 絕對平均主義也不利於社會的前進和發展;維護的還是小農經濟,與近代發展資本主義的歷史潮流相違背,具有落後性。

2、後期:《資政新篇》

(1)主要內容:學習西方,發展資本主義

(2)評價:是先進的中國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設想。但當時中國的社會實際不具備實施的條件,未能實行。

四、太天平國失敗的原因:

主觀原因:農民階級的侷限性。客觀原因: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

啟示:農民階級不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不能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

五、太平天國運動的作用和意義

1、是幾千年農民反封建鬥爭的最高峯

2、時代賦予了它反侵略的新任務

3、後期提出學習西方、發展資本主義的設想,是時代賦予的新內容

4、在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和資產階級產生之前,農民階級承擔起了反封建反侵略的民主革命任務,揭開了中國民主革命的序幕。

六、與以往的農民起義相比,太平天國運動的新特點

1、時代背景新:中國開始淪為半殖半封社會

2、起義原因新:有本國封建剝削,又有外國侵略加劇矛盾

3、擔負任務新:反封建同時反侵略

4、起義理論新:利用外來宗教發動農民反封建

5、治國方案新:發展資本主義方案《資政新篇》

6、失敗原因新: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

第12課 甲午中日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一、甲午中日戰爭

1、甲午中日戰爭爆發的背景

(1)19世紀晚期,列強由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帝國主義)過渡,要求對外資本輸出。列強默許和縱容日本侵略(國際背景)

(2)日本的以侵華徵韓為核心的大陸政策(根本原因)

(3)清政府的腐敗

(4)朝鮮農民起義(契機)

2、甲午中日戰爭的經過:豐島戰役、平壤戰役、黃海海戰、遼東戰役、威海衞戰役

3、甲午中日戰爭的結果(《馬關條約》)及影響

4、列強對華侵略的階段性特點:

列強對華的大規模侵略,從鴉片戰爭開始,以《馬關條約》為界,前後分為兩個階段:之前是以商品輸出為主的自由資本主義階段,之後是以資本輸出為主的帝國主義階段。

相同點: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的本質都是為了實現列強掠奪中國財富的目的。

不同點:①商品輸出:主要是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因此,在不平等條約中,體現為要求清政府開放口岸、降低關税,以便於對華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②資本輸出:《馬關條約》後,列強除繼續進行商品輸出外,還要求對華投資,通過對華政治貸款、開礦、修路、建廠、開銀行等進行大規模資本輸出 。

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1、起因: 鎮壓義和團運動(義和團運動的性質:農民的反帝愛國運動。口號:扶清滅洋評價:愛國性,落後性)

2、經過:

3、結果及影響:《辛丑條約》,使清政府完全置於列強控制之下,清政府完全成為洋人的朝廷。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三、中國是怎樣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

1、鴉片戰爭《南京條約》: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第二次鴉片戰爭《天津、北京條約》:使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3、甲午中日戰爭《馬關條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4、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辛丑條約》: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第13課 辛亥革命

一、辛亥革命的醖釀和爆發

1、辛亥革命的醖釀(基礎)

經濟基礎:甲午戰後,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

階級基礎:民族資產階級隊伍的壯大

思想基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廣泛傳播;

孫中山提出了三民主義(十六字綱領),成為革命的指導思想

組織基礎:資產階級革命團體紛紛成立,在此基礎上中國同盟會成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政黨,中國革命有了一個統一的領導中心)

軍事基礎:革命黨人發動了一系列武裝起義;人民羣眾掀起收回利權和保路運動

2、辛亥革命的爆發:武昌起義(1911.10.10)——湖北軍政府成立——各省宣告獨立

二、辛亥革命的成果

1、中華民國成立:1912年元旦

2、《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體現的原則:主權在民、平等自由、公民權利、三權分立、議會內閣(總理負責)。

性質:中國第一部資產階級民主憲法

意義:具有反封建的進步意義,推動了中國政治民主化的進程

三、辛亥革命的結局及意義

1、結局:袁世凱竊取革命的勝利果實。中國開始了北洋軍閥(對內代表封建地主階級,對外投靠帝國主義)的統治,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袁世凱能竊取革命果實的原因:

(1)中外反動勢力的勾結和破壞

(2)中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民族資本主義發育嚴重不良,民族資產階級力量不強,軟弱妥協

3、辛亥革命的功績

(1)中國近代史上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2)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客觀上打擊了帝國主義侵略勢力,為中華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3)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

4、侷限性:

沒有明確提出反帝;沒有發動廣大人民羣眾;沒能改變中國半殖半封的社會性質,中國革命的任務沒有完成。

第14課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崛起

一、五四運動

1、五四運動爆發的導火線: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

2、經過

3、歷史意義

(1)是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鬥爭精神)

(2)青年學生在運動中起了先鋒作用;中國無產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台併發揮了主力軍作用;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成為領導者。

(3)擴大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促進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共的誕生奠定基礎。

(4)標誌着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1、中共成立的條件

(1)工人階級隊伍的壯大和工人運動的發展——階級基礎

(2)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及其與工人運動的結合——思想基礎

(3)共產主義小組的成立——組織基礎

(4)共產國際的幫助——外部因素

2、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中共一大(1921年,上海)

(1)中共一大的主要內容:

①確定黨的名稱:中國共產黨

②制定黨的綱領:用革命軍隊與無產階級一起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消滅資本傢俬有制。

③確定黨的中心任務:領導工人運動

④選舉黨的領導機構:中央局,書記陳獨秀

(2)補充説明:中共一大制定的革命綱領是不符合當時中國社會實際的,因為當時中國的北洋政府並非資產階級政權,所以中共首先應該推翻的不是資產階級政權,而是北洋軍閥及其靠山帝國主義國家。因此,1922年召開了中共二大,在分析了中國國情後,制定了新的符合中國實際的民主革命綱領:打倒列強除軍閥!

3、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歷史意義:

中共是一個新型的無產階級政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反帝反封、實現社會主義為目標。代表工人階級和中華民族的利益。第一次明確地提出了反帝反封的革命綱領。

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

三、國共合作與大革命(1924-1927)

1、國共合作的實現

(1)國共合作的必要性:反革命力量的強大使國共兩黨都無法單獨戰勝敵人。

(2)國共合作的可能性:國民黨是當時的革命政黨;國共雙方的革命綱領有相似之處。

(3)國共合作的條件:①共產黨方面:認識到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重要性;中共“三大”決定與國民黨合作。②國民黨方面:孫中山的偉大轉變。③外部條件:共產國際的推動。

2、國共合作實現的標誌:改組後的國民黨一大的召開(1924年1月,廣州)

3、國共合作的意義:推動了反帝反封的國民大革命迅速展開

4、國民大革命的高潮——北伐戰爭(1)北伐的條件:國民大革命運動高漲;國民政府和國民革命軍的建立;廣東革命根據地的鞏固

(2)目的:打倒帝國主義,推翻北洋軍閥統治。(打倒列強除軍閥)

(3)對象: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

(4)結果:革命勢力從珠江流域發展到長江流域

(5)影響:推動了反帝反封的國民革命運動的高漲

5、大革命的失敗(1927)

(1)四·一二反革命政變(蔣)

(2)七·一五反革命政變(汪)——國共合作全面破裂

(3)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和寧漢合流

(4)大革命失敗的原因及教訓

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破壞和鎮壓。

原因: 國民黨右派蔣介石集團的背叛革命

以陳獨秀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和共產國際的右傾機會主義(投降主義)錯誤。

教訓:中共要掌握革命的領導權和建立革命武裝。

第15課 國共的十年對峙和土地革命

一、中共領導的武裝起義

1、南昌起義:

背景:吸取國民大革命失敗的教訓

時間:1927.8.1

領導人:周恩來 賀龍 朱德 葉挺 劉伯承

意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標誌着中共獨立領導武裝鬥爭、創建革命軍隊和武裝奪取政權的開始

2、八七會議:1927.8.7 漢口

主要內容:清算了陳獨秀的右傾錯誤;確定了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的總方針;決定了發動秋收起義。

影響:給處於紊亂和渙散中的中國共產黨指明瞭前進的方向。

3、秋收起義:1927.9 ---(由進攻長沙轉向井岡山,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二、土地革命

土地革命方針的確定:八七會議

土地革命的準備:秋收起義

土地革命實踐的開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建

土地革命(基礎)——民主革命的基本內容和中心任務

理論基礎:“工農武裝割據”思想 武裝鬥爭(關鍵)—— 民主革命的鬥爭形式

根據地的建設(保障)——民主革命的基地和依託

意義:為中國革命找到了正確的道路: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政權

三、中共領導的革命力量的發展

1、武裝力量:1萬多——10餘萬

2、根據地的發展:井岡山一塊 → 全國十幾塊根據地

3、軍事鬥爭:粉碎國民黨的三次圍剿(1930、10—1931、冬)

4、政權建設: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1931年冬(與國民黨的南京國民政府對峙)

四、紅軍長征

1、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圍剿”失利(根本原因:左傾錯誤)

2、長征經過:

(1)長征開始(1934.10) 和初期窘況

(2)轉折點:遵義會議(1935.1)

主要內容:課本72頁

重大意義:課本72頁;標誌着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

(3)長征勝利:紅軍三大主力會師(1936.10)

3、長征的意義:(轉危為安、播種機、動力、抗日前線)

第16課 抗日戰爭

一、全民族的抗戰

1、全民族抗戰局面形成的原因:中日之間的民族矛盾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

(1)日本不斷擴大侵華的史實:

1931:九·一八事變

1932:一·二八事變

1932:建立偽滿洲國

1935:華北事變

1937:七七事變(標誌着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和中華民族全面抗戰的開始)

2、全民族抗戰局面的形成——國共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的建立

3、全民族抗戰的表現——國共聯合抗日

4、全民族抗戰的勝利:

(1)百團大戰——堅定了全國人民抗戰必勝的信心,中共領導的敵後根據地成為抗日的中流砥柱。

(2)中國軍隊遠征緬甸——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3)1945、8、15 日本無條件投降。

5、全民族抗戰勝利的原因

(1)中國的抗戰是正義的反侵略戰爭;

(2)國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根本保證;

(3)中共在統一戰線中起了中流砥柱作用;

(4)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上廣大愛國將士英勇作戰;

(5)國際反法西斯力量和愛國華僑的配合和積極支持。

6、抗日戰爭勝利的偉大意義

二、日軍的滔天罪行

1、抗戰期間:南京大屠殺、潘家峪慘案、731部隊等

2、戰後貽害:遺留的化學武器傷人事件、靖國神社問題、歷史教科書問題等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完整版總結 篇二

一、十月革命爆發的歷史條件

1、根本原因: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

2、重要原因:俄國是帝國主義鏈條上最薄弱的環節,各種矛盾尖鋭。

3、主觀原因:有了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黨的正確領導。

4、直接原因:一戰使各種矛盾激化。

二、革命過程

1、二月革命

①性質:資產階級革命(由俄國資產階級領導,革命任務是推翻俄國沙皇的專制統治)。

②結果:推翻了沙皇專制統治,形成了兩個政府(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和工兵代表蘇維埃)。

2、《四月提綱》

(1)內容

①指出俄國的形式需要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實現社會主義革命。

②通過無產階級專政實行土地改革,並退出戰爭。

(2)影響

①提出了由資產階級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轉變的任務。

②成為布爾什維克黨的綱領。

3、七月事件

七月事件是俄國革命的轉折點,標誌着兩個政權並存局面的結束,布爾什維克黨確立了武裝起義的方針。

4、十月革命

(1)1917年11月6日,在布爾什維克黨的領導下,彼得格勒武裝工人、士兵起義,推翻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取得了起義的勝利。

(2)召開了“全俄工兵代表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內容:

①宣佈一切權力歸工兵代表蘇維埃

②頒佈《和平法令》

③頒佈《土地法令》

三、十月革命的歷史意義

1、十月革命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取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打破了資本主義一統天下的局面。

2、使經濟文化並不發達的俄國,在短時間內擺脱了封建殘餘的束縛和剝削階級的統治,建立起新型的無產階級政權,開闢出社會主義發展的道路。

3、十月革命的勝利,給各國無產階級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展示了一條嶄新的尋求解放的道路。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完整版總結 篇三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1、條件

①社會經濟條件(根本條件):工業革命推動了資本主義迅速發展。

分析: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產生了兩個後果:使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矛盾激化;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端暴露。

兩個後果從根本上促使了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②階級基礎:獨立工人運動興起。

歐洲早期三大工人運動標誌着工人階級開始以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台。

③思想基礎: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英法空想社會主義思想。

④主觀原因:馬克思、恩格斯積極進行理論研究和實踐。

【重點問題突破】英法空想社會主義思想:

(1)代表人物:英國的歐文、法國的聖西門和傅立葉

(2)主張:

聖西門:主張實行實業制度,是“工業社會”的最早預言家。

傅立葉和歐文都主張建立合作組織。歐文建立的合作組織是“新和諧公社”。

2、誕生

(1)標誌:1848年2月,《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誌着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注:馬克思、恩格斯深入實踐,1847年,馬、恩與德國流亡工人組織——正義者同盟協商,將其改組為共產主義者同盟,併為該同盟寫了宣言《共產黨宣言》。

要求知道《共產黨宣言》是為共產主義者同盟所寫;共產主義者同盟的前身是正義者同盟。

(2)《共產黨宣言》的內容:

①《宣言》肯定資本主義在人類歷史上的積極作用。

②《宣言》揭示了資本主義必然崩潰的`祕密。

③《宣言》宣告了工人階級的歷史使命。

④《宣言》昭示了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原則。

(3)《共產黨宣言》發表的歷史意義:

①《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誌着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②從此,國際無產階級運動有了科學理論的指導。

③在這一理論的指導下,工人運動蓬勃星期,對人類進程產生了深遠影響。

高中歷史需要背書嗎,如何背? 篇四

需要背,但是不是無腦的背。理解為先,下來才是背。就這樣。死記硬背,不理解是拿不到高分數的。

背大事年表是毫無疑問的,以及那些細小的知識點,這是選擇題肯定會考察。你如果連哪個時期發生了什麼事,都不知道,那選擇題會很慘烈的

關於回答裏面各位朋友提及的原因 特點 意義。其實前期文科同學開始學習歷史,我建議你們背。記憶這種東西,當你記憶五遍以上,基本爛熟於心(親測有效)。原因 意義 特點 其實有自己的模板,有的時候做着做着發現寫來寫去哪個時期也就那幾句。前期你的記憶是為了後期你答題時可以很自如地寫出,一開始是會辛苦點,但照葫蘆畫瓢,慢慢內化為自己的東西,高三會輕鬆很多。

其實高三二輪複習的時候,我已經很少用課本了,背課本,時間那麼緊,怎麼可能呢。一是我早前的背誦給我打了底子,大題會輕鬆不少。二是我自己總結了些小套路。三是很多問答答案可以從材料裏改裝。再多列點,問答題只扣一兩分很輕鬆。

歷史建議在二輪複習的時候,按照大事年表的順序,自己去整理一個表格或是時間軸,歸納在某個時間段內各個因素分別發生了什麼事情,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知識的掌握和內化(這個最好建立你的課本已經把知識點掌握很熟的情況下),同時也能更好的幫助大題的得分。

自己整理筆記這是我在最後一個月的複習內容,到了最後大學聯考其實課本沒看就直接上考場了,因為課本的東西我在一百天的時候就打好基礎了,最後的衝刺我只是在自己內化知識和尋找選擇題提高的方法。

所以,要背書嗎,當然要背,不是要一直背,是要你在背誦的過程中記住瑣碎的知識點的同時,你能拉出一個歷史脈絡,一個框架,並且能將其運用,這才是背誦的意義所在。

高一的歷史逆襲技巧 篇五

1、保持一個好的心態

對於學生來説,有一個良好的學習心態很重要,一次的考試成績説明不了什麼,一次的失敗不代表會一直失敗下去,剛步入高一,在學習上難免會有一些不適應,這時候更需要給自己加油、打氣,相信自己是最棒的,置身現實,接受一切,環境不會改變,作為學生要做的就是去改變自己,以快樂、積極向上的心態去面對一切未知的事情。

2、課前、課後都要看書

萬變不離其宗,對於學習而言,書則是最主要的,任何的知識都來源於課本,從中可以延伸出其它的知識,這就好比一棵大樹生出了新枝是一個道理,對於高一學習成績差的學生,更應該多看書,當然看書也是有講究的。課前看書是為了提前預習上課的內容,自己大概有一個瞭解,當老師上課時,自己可以理解着去記憶,帶着目的去聽,這樣的課堂效果會更好,因為你是帶着問題去學習新的知識。

3、做專題練習

上高中以後,課本上的知識固然重要,但若做不到學以致用,即使把知識點都記住也沒用,學習是要靠方法的,在知曉知識的基礎上多做一些專題訓練,既能查看自己的學習狀況如何,還能進一步加深對知識的記憶,可以説是一舉兩得。

當然,在做專題訓練的時候,還需要學會在弱科上多下功夫,這才是提高成績的好辦法,若你只做自己會的題,放棄不會的,到頭來的結果就是,會做的依舊會,不會的依舊不會,感覺自己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可最終卻沒給自己的成績帶來任何的改變,從而容易產生厭學的心理,這不利於之後的學習,畢竟高一才剛開始,不需要怨天尤人。

高一歷史必修一知識點 篇六

【隋唐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

發展特點:A少數民族先後建立政權,開發邊疆;B民族經濟文化交往密切,促進邊疆發展。C實行開明民族政策,加強對民族地區管轄;D疆域空前遼闊(東到大海,西達鹹海,東北至外興安嶺、庫頁島一帶,南及南海)。

一、突厥的崛起和衰落:

1、崛起:興起於阿爾泰山一帶,6世紀中建立突厥汗國,統一西北。突厥人鍛冶技術較高,和中原地區有貿易往來,突厥成為溝通中原和中亞貿易的橋樑

2、_:隋朝初年,突厥被隋打敗,_東西突厥。貞觀初期,唐朝大敗_,俘獲頡利可汗,_滅亡。唐太宗實行開明政策,在其舊地設都督府,任用突厥人為都督、將軍。唐太宗的開明政策對北方各族產生巨大影響,他們紛紛入朝,尊稱唐太宗為“天可汗”。

3、西突厥:太宗時,唐朝先征服依附西突厥的高昌,置安西都護府,統轄高昌故地。高宗時大破西突厥,西突厥滅亡。武則天時,置北庭都護府,與安西都護府分治天山南北。

二、從回紇到回鶻:

1.回紇的統一及接受唐朝封號:①7世紀初,回紇在色楞格河一帶逐水草而居;②_滅亡後,回紇逐漸南移,歸附唐朝。③唐太宗任用回紇首領為瀚海都督府都督;④8世紀中期回紇首領骨力裴羅統一各部,唐玄宗冊封他為懷仁可汗。

2.回紇與唐朝的親密關係及經濟文化交流:①安史之亂期間,回紇出兵助唐平叛。②從唐肅宗開始,幾次同回紇和親。③這是以往和親中少有的。④回紇以畜牧業為主,盛產馬、羊和駱駝,通過互市與中原進行貿易。⑤一部分貴族開始建築宮室、城邑,逐步定居下來。

3.回鶻汗國瓦解及西遷:①8世紀後期,回紇改名回鶻。②9世紀中期,回鶻汗國瓦解。有的西遷至新疆,是今天維吾爾的祖先;有的西遷至今甘肅,是裕固族的祖先;還有的西遷到中亞。

三、靺鞨和渤海國:

1.靺鞨族的生活:①靺鞨分佈於松花江、黑龍江流域。他們以漁獵和放牧為生,也經營原始農業。②7世紀中期以後,靺鞨的黑水和粟末兩部落強大起來。

2.唐朝對東北地區的管轄:①8世紀前期,唐朝在黑水靺鞨地區設置黑水都督府,任命其首領做都督。②黑水靺鞨地區正式劃入唐朝版圖。

3.渤海國與唐朝關係:①粟末靺鞨在黑水靺鞨南面,受中原封建文化影響較大。②7世紀,粟末部首領大祚榮建立政權,自立為王。③開元初,玄宗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統轄忽汗州,加

授忽汗州都督。④粟末靺鞨以渤海為號。渤海也正式劃入唐朝版圖,並有“海東盛國”的美譽。

四、南詔的崛起:

7世紀前期,在彝族、白族祖先生活的雲南洱海一帶,分佈六詔,最南邊的南詔逐漸強大起來,建立了政權。8世紀前期,南詔首領皮羅閣在唐玄宗的支持下,統一六詔。唐玄宗封他為雲南王。

五、吐蕃的統一和唐蕃關係:

1、松贊干布統一:吐蕃是藏族祖先建立的一個王朝,其首領叫贊普。7世紀前期,松贊干布做了吐蕃的贊普,統一了青藏高原,定都邏些(今拉薩)。為鞏固統治,仿唐官制,設置各級官府,建立嚴密的軍事組織,制定了嚴酷的法律,創制了吐蕃文字。

2、文成公主入藏:唐太宗時,松贊干布多次遣使向唐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了他。文成公主入藏,帶去農業、手工業、醫藥技術。大大有利於吐蕃經濟、文化的發展。唐蕃自此結為姻親之好,新贊普即位,必請唐天子“冊命”。

3、唐蕃會盟:8世紀初金城公主入藏。9世紀中期,吐蕃與唐會盟。“患難相恤,暴掠不作”。史稱“長慶會盟”。

六、唐朝處理民族關係的主要方式及原因

1、主要方式:戰爭、設置管理機構、冊封、和親、會盟。

2、原因:強有力的中央政權控制和影響;國力強盛、經濟繁榮、文化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