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國小語文羣文閲讀階段性工作總結(共2篇)

欄目: 工作總結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65W

第1篇:國小語文羣文閲讀階段性工作總結

國小語文羣文閲讀階段性工作總結(共2篇)

國小語文羣文閲讀階段性工作總結

總結就是把一個時間段取得的成績、存在的問題及得到的經驗和教訓進行一次全面系統的總結的書面材料,它能夠使頭腦更加清醒,目標更加明確,不如靜下心來好好寫寫總結吧。總結怎麼寫才是正確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國小語文羣文閲讀階段性工作總結,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羣文閲讀這幾年一直是一個很熱的話題,各地學校、老師爭先恐後地做羣文閲讀。我在實施學校推行的羣文閲讀教學中,一邊做一邊摸索,努力調整着,力爭讓羣文閲讀更好地服務於我的教學,服務於我的學生。

一、羣文閲讀要有所捨棄。

在剛接觸羣文閲讀時,不知其為何物,如一般人所想,不過就是幾篇課文放在一起學罷了,當時很是苦惱,煩心這羣文閲讀怎麼來實施。傳統教學模式下的語文教學,通常是字詞句段篇章式的學習,往往一篇精讀課文至少也需要兩課時,一個單元要花上兩週的時間。把幾篇文章放在一起來講,這看起來好像困難重重啊!

然而在進行了羣文閲讀通識培訓,聆聽了幾位名師的羣文閲讀課之後,自己才逐漸明白過來,敢情這羣文閲讀不是簡單地相加,不是一味地追求數量。一節語文課,傳統的教學法中有聽、説、讀、寫,面面俱到,圍繞着一篇文章,學生與老師可以充分地進行交流學習,很可能得進行幾輪的問與答,把某些問題弄得透徹,讓學生一整節課看起來非常充實。但是就目前羣文閲讀推廣者來看,這真的是浪費了許多時間,很可能文章中有價值的信息就那麼一條,而我們需要花費大把的時間在細枝末節的問題設計與回答、課堂環節的來回轉換之上了。

在一節羣文閲讀課中,我們要學習兩三篇甚至更多的篇目時,四十分鐘的課堂真的經不起我們在非重點問題上浪費時間了。新課程改革下的教學早已經把教師的“滿堂灌”“一言堂”給摒棄了,取而代之的是把課堂還給學生,把主體地位還給學生,教師在課堂中起到引導、串連作用。這就意味着你不能按部就班地從字詞開始學習,再由字詞到句段、由結構到內容進行教學,你不可能面面俱到,你不可能步步紮實。羣文閲讀,教學目標一定要抓住重點,突出要點,把握難點,一定要有所捨棄。就像猴子下山一樣,看見芝麻丟了西瓜,到最後什麼有用的都學不到。例如三年級下冊第六組文章:太陽、月球之謎、我家跨上“信息高速路”、果園機器人,我們可以選擇“太陽”和“月球之謎”來進行一次羣文閲讀教學,就太陽和月亮的相關知識進行對比性學習。可以讓學生用表格的形式來幫助學生更快理解太陽和月亮的知識,而不必在進行過多的講解。

二、羣文閲讀教學素材需要精心挑選。

在我所觀摩過的幾節羣文閲讀教學示範課中,大多是一篇課內帶多篇課外拓展的“一篇帶多篇”模式,如蔣軍晶的“創世神話”,由課內的“盤古開天地”引出世界起源之問,再比較閲讀中國與其他國家的創世神話。

這樣的模式對教師來説是一個極大的考驗。因為我們要儘量選用多種文類的文本,包括豐富學生文學體驗的文學類文本,例如神話、故事、寓言、散文、童話、詩歌、小説、傳記,也包括為獲取和使用信息的實用性文本,例新聞報道、説明書、廣告、通告。我們還要儘量選用多種行文特色和敍事風格的作品。教材中的課文,主題是往往是明確的、正向的,意義是“顯而易見”的,篇幅是有限制的.,語言也是經過規範的,詞語的選用是經過衡量的,這就是大家所説的“教材體”文章,而“羣文閲讀”,選文的自由度大大增加,選文應該努力保持原貌,不隨意刪、換、改,包括保留原文的文字風格,保留敍述的複雜性。

而現實中的教師要想做到這一點很難,於是乎,折中的一種方法產生了,我們在教學中結合語文教材的單元選材來進行二度整合,這樣能保證教師對教材內容的整體把握,又能在推行羣文閲讀時兼顧學業考試的要求。教材一次次的更新,也是在不斷地改進,其實教材中的單元模塊已經有了“羣文閲讀”的各種“衣料”,我們只要依據課程標準,根據自己的需要來把這些“衣料”進行一番修飾,就能穿出時尚的色彩,就能做出“羣文閲讀”的樣子。如三年級下冊第一組的三篇課文兩首古詩就可以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為主題,進行羣文閲讀,解決了“燕子、荷花、珍珠泉美在哪裏?”的問題,這組文章的學習已然達到目的。

三、羣文閲讀要慢打基礎,循序漸進。

做羣文閲讀需要一定的文本閲讀理解基礎,這對於國小低段學生來説是有一定難度的,所以在低段一定要慢打基礎,不急於求成,哪怕一整冊書只做成一個單元的羣文閲讀教學,也要讓學生打好基礎。在我看來,這基礎就是表達與傾聽。

低段教學中對於學生的訓練以表達和傾聽為主,鍛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孩子們往往是表達自己的感受,少注意或忽視其他人的感受。這一類孩子屬於不懂得傾聽的孩子。課堂並不是一個人或幾個人來説就可以完成的課堂,它是需要表達和傾聽同時存在的。如果課堂上只有表達,沒有傾聽,那麼這種課堂只會是處於表面熱鬧的課堂,孩子們聽不見其他人的感受,也無法讓自己的感受更充實。這樣慢慢地去訓練表達與傾聽,會在將來中段的學習中事半功倍。

總之,隨着羣文閲讀的逐步推進,我們會遇到新的問題,同樣我們也會有新的策略去應對,只要實實在在地去做,就一定能在自己的一片天地中有所收穫。

第2篇:

羣文閲讀教學實踐活動的研究階段總結

李耀光

為了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激發起學生閲讀的興趣,增加學生的語文積累,提高學生的閲讀能力和理解能力,使課內與課外知識能更好地結合,以閲讀兒童讀物為輔助刊物,進行閲讀活動,我校開展了羣文閲讀實踐活動的研究

一、班級學生閲讀情況分析

大多數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能被動地讀一些課外書,但能主動閲讀的學生比較少。學生在閲讀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學生的閲讀時間不能夠保證。在家中,家長由於受自身條件的限制,工作之餘,很少去閲讀書籍,也較少督促子女去博覽羣書,在他們的心中能自覺完成家庭作業的孩子就是一個好孩子。而且現在電視、電腦氾濫,這些立體視聽的趣味遠遠超過了平面閲讀,又吸引了大批的孩子,佔用了他們大段的時間。這樣,孩子的閲讀時間根本無法保證。

2.羣文閲讀涉及的範圍比較少,在家長和國小生的頭腦中,一聽説要買課外書,90%的家長、學生買的就是作文書,形成了作文書等於課外書籍這樣的一種狹隘的概念,學生課外閲讀很少涉及到古今中外的優秀名著、民間傳説、科幻讀物,家裏更是沒有一本藏書。常常佈置下去回家看課外書,可常常有50%學生反映家裏沒書而無法完成作業。 3.學生羣文閲讀效果差。學生閲讀書籍囫圇吞棗,粗粗瀏覽一遍即是閲讀,大多數學生雖因老師的要求做了讀書筆記,但無非是摘了幾句好句,根本沒有其他能讓自己開卷有益的筆記方法。一本好書看了也就看了,第二次再去精讀品味的也很少,不但不會精讀品味,在學習運用方面也差,作文還是那樣的作文,連最基本的“依葫蘆畫瓢”都不會。

活動成果:

1.通過活動,激發學生讀書熱情,使學生養成多讀書、讀好書、會讀書的習慣,並從書本中得到心靈的慰藉,尋找生活的榜樣,淨化自己的心靈。

2.使廣大學生借優秀詩文誦讀的平台,更新知識,發展智力。開闊視野,為終生學習發展奠基。

3.通過活動,引導學生與經典、好書交朋友,營造良好的讀書氛圍,為營造書香校園奠定基礎。

三、活動時間

每週星期五下午第二課堂活動課、課餘(自主閲讀)

四、活動地點 各班教室、圖書室 五、主要措施:

(一)激發興趣,主動閲讀。

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經説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興趣是學習的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閲讀興趣,才能從內心深處對課外閲讀產生主動需要。因此,教師要努力激發學生羣文閲讀的興趣,讓他們愉悦地進行羣文閲讀。 1、故事引路——樹立讀書榜樣 。

有計劃有目的地蒐集一些關於讀書的名人故事,激起學生對讀書人的崇拜,對書的渴望,形成與書本交朋友的強烈願望。 2、現身説法——激發閲讀慾望。

教師經常講述自己小時候的讀書故事,講自己的閲讀體會,或組織班級內愛讀書的學生講讀書的收穫 ,用“現身説法”的方式激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使之產生強烈的閲讀慾望。

3、組建班機圖書角。以班級為單位,開展獻一本看百本活動,並藉此 活動,建立完善班級圖書角。要求每個同學把自己喜歡的書帶到班級,由班級圖書管理員統一管理借閲,形成好書都來讀,我來讀好書的讀書氛圍。

4、欲説又止——引發閲讀動力。教師要經常有目的、有計劃地向 學生介紹一些書中人物、內容梗概或精彩片斷。通過活動和同學們一起欣賞一篇篇美文,告訴他們,這些美文來自《學語文》、《新作文》等,激發學生“欲知詳情,請看原文”的慾望。這樣學生就會被興趣推動,紛紛要求走進故事,認真閲讀,在讀中去感受名著的魅力 。 (二)推薦讀物,優化閲讀

在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之後,我也發現一些學生沉湎於武打、卡通漫畫書籍,課外讀得津津有味,課上還欲罷不能 ,將課堂上應學的知識和老師的要求置於腦後全然不顧。對學生來説,如果不分時間場合、不管書的內容、品質,而一味強調羣文閲讀,這不僅不利於學習,還會給學習帶來負面影響。因此做教師的一定要適時向學生推薦優秀讀物,優化閲讀內容。

要推薦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書籍。課堂學完後,提出一些相關的問題,激發他們課外閲讀,去課外書本上找相關的答案;推薦與年齡特點相適宜的書籍;推薦與習作相關的優秀書籍報刊。 (三)培養習慣,高效閲讀

1、為了提高閲讀效率,我要求學生讀書要做到“三定” :一是定書。要閲讀的書一旦選定,就一定要讀完,千萬不可半途而廢。 二是定時。保證每天20分鐘的午讀時間,並針對自己的學習生活情況,規定好課外讀書的時間,一週至少要安排四次,不能想讀就讀,不想讀就好幾天不讀。三是要定量。根據自己的閲讀能力,要制定一個讀書計劃。一本書準備多長時間讀完,然後,堅決按計劃執行。 這些習慣在閲讀實踐中逐漸形成,老師和家長要經常提醒、督促檢查。

2、為了讓學生讀有所得,我要求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

(1)讀讀,圈圈。要求學生閲讀時,圈出文中的生字新詞,利用工具書查閲,弄懂了再讀。

(2)劃劃,想想。一是劃出不理解的地方,聯繫上下文想一想是什麼意思;二是劃出文章的重點句或優美詞句、精彩片斷,想想作者為什麼這樣寫?好在哪裏?

( 3)抄抄,寫寫。人手一冊讀書筆記本,摘抄好詞佳句,熟讀成誦,這是積累材料的重要途徑。讀過一篇文章或一本課外書,還可以練練筆,寫下心得體會,或者模仿文章的精彩片斷進行句子仿寫,語段仿寫。

(四)不斷反饋,深化閲讀

通過檢查反饋,不斷地改進閲讀中存在的問題,學生的閲讀水平才能不斷提高,學生獲取的知識才能不斷增長。加強學生家長與老師的互動督促;舉行班級“讀書會”;定期檢查讀書筆記;舉辦“名言古詩積累”大賽。

總之, 羣文閲讀在語文教學中起到舉足輕重的地位,極大地開拓了學生的視野,豐富了學生的學識。作為一名國小老師,我們要積極拓展學生閲讀的渠道,為學生的羣文閲讀開闢綠色通道。讓學生沉醉書海,在書海中吸取精華,浸潤書香,陶冶情操,不斷造就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