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農村基層支部調研報告多篇

欄目: 調研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6.12K

農村基層支部調研報告多篇

【第1篇】關於農村發展建設的基層調研報告

1 前言

1.1調研目的

為了準確把握新形勢下農村改革發展的新情況、新問題,深入瞭解基層羣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和對科技創新的期待,有效提升鄉村改革發展的針對性及服務建設的有效性,藉助於春節假期對家鄉河南省澠池縣張村鎮開展調研,細緻觀察農村經濟社會改革發展變化,形成調研報告。

1.2調研方法

本次調研時間為2022年2月3日至2月15日,主要通過網絡調研、走訪調查、採訪交流等方法:(1) 網絡調研。通過訪問三門峽市人民政府網站、澠池縣人民政府網站以及各大新聞網及中國農村事業發展網等,主要在“新聞中心”、“信息公開”、“公共服務”、“農村觀察”等欄目查閲農村發展相關資料,開展網絡調研。(2) 走訪調查。主要走訪被評為省級示範村的杜家村及建設丹蔘育苗基地的河南莊村,重點調查杜家村的美麗鄉村建設情況及河南莊村的丹蔘精準扶貧產業。(3) 採訪交流。分別採訪杜家村及河南莊村本地村民各5名,深入瞭解政策落實情況及生活變化、羣眾呼聲等,以探究目前發展所存在問題,避免網絡調查的侷限性,為後續提出建議奠定基礎。

1.3調研對象概況

張村鎮位於河南省澠池縣西部,面積52平方千米,人口兩萬餘人。下轄張村、杜家、河南莊、庵北、漏泉、蘇秦、荊村、桑樹坪、三化溝、曹窯、高橋、利津、楊家新村13個行政村。近年來,為廣泛深入持久地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鎮黨委、政府採取一系列措施,堅定不移地把精神文明創建融入工作大局,推動全鎮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事業的全面進步,先後被授予全國重點鎮、河南省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試點鎮、省級文明鄉鎮、省級衞生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2 調研過程及結果分析

2.1美麗鄉村建設顯成效

近年來,澠池縣張村鎮始終以改善農村環境為重點工作,以推進建設高標準美麗鄉村為目標,全速提升農村人居環境,大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通過調研,張村鎮主要採取以下五個方面措施,全面落實美麗鄉村建設。

(1)持續加大投資力度,不斷完善基礎設施

全鎮先後投資60餘萬元為13個行政村配備了垃圾桶3600個、鋼製垃圾鬥72個、人力環衞車71輛;投資140萬餘元新建規模達到10噸/日標準的垃圾中轉站6個,投資90餘萬在鎮區和利津村建成了污水處理池兩個。持續加大資金投入,不斷完善基礎設施。

(2)高標準建設形象工程,全面改善農村面貌

在省級示範村杜家村投入資金400餘萬元建設杜家遊園,精心設計遊園道路、污水管網、垃圾處理等項目,高標準建設綜合服務中心、活動廣場、垃圾中轉站等形象工程,修建長廊、遊步道,開發農家樂、魚塘垂釣等休閒項目。杜家村因此獲評全國第一批“綠色村莊”。

(3)典型帶動逐步推進,逐一突破“老大難”

開展“認領美麗庭院、建設美好家園”評選活動,重點解決私搭亂建、柴草亂堆、垃圾亂扔等農村環境治理的“老大難”問題。建立觀摩驗收及獎勵機制,進一步調動廣大羣眾參與美麗鄉村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全面改善人居環境。

(4)積極完善組織保障與工作機制

成立農村環境整治工作小組並定期召開專題會議。督導組每週二定期到各村督查進展情況,發現問題及時下達通知督導整改,鎮主要領導不定期帶督導組對整改情況跟蹤督查,召開促進會通報督查情況,研究解決具體的實際問題,有效推進全鎮農村環境衞生整治工作。

(5)定期督查考評,有力促進積極性

把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列入考評體系,實行周督查、月考評、年總結制度,考核結果與年終評先評優掛鈎。制定環境衞生考核實施方案,每月進行考評,分半年、全年進行排名,綜合考評“差”的村,扣除所有補貼資金,獎補到考評“好”的村,有力地促進了全鎮農村環境衞生整治工作的積極性。

2.2精準扶貧產業得落實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圍繞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發表一系列重要論述,其中重點闡述了“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脱貧,堅決打贏脱貧攻堅戰”,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自脱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張村鎮高度重視中藥材產業發展,鎮政府多次召開產業發展會議,要求各行政村均成立中藥材合作社,通過轉型促進農業增收,大力發展中藥材特色產業。通過調研河南莊村丹蔘育苗基地,總結張村鎮政府主要採取以下措施保證中藥材產業順利實施:

(1)持續增加投入,加大扶持力度

鎮政府出台加快中藥材產業發展意見,採取“藥企+基地+合作社+農户”模式,實施包生產管理技術指導、包產品收購、提供扶持種苗的“兩包一扶”激勵政策。

(2)健全組織機制,保證責任落實

鎮政府成立中藥材產業發展領導小組,設藥材辦具體負責日常工作。實行鎮級領導掛鈎負責制,各村明確一名專職人員抓中藥材項目。鎮、村、農户層層簽訂責任書,保證責任落實。

(3)免費開展培訓,實時技術指導

鎮政府多次邀請農業局專家到該鎮進行中藥材培訓,專門聘請中藥材技術員對各行政村合作社、農户丹蔘種植進行實時技術指導,保證取得最佳經濟效益。

(4)加大宣傳力度,普及優惠政策

鎮政府不遺餘力,利用一切時機,組織鎮機關幹部到村裏宣傳鎮政府對農户中藥材種植的優惠政策,和農户算經濟賬,鼓勵減少糧食種植面積,發展丹蔘種植。

2.3黨建文化工作奠基礎

為響應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宣部關於廣大文藝工作者努力做新時代“紅色文藝輕騎兵”的號召,啟動由縣委宣傳部、縣扶貧辦聯合主辦的“紅色文藝輕騎兵”走基層慰問演出暨“咱們一起奔小康”脱貧攻堅主題宣講活動。豐富農村羣眾精神文化生活,通過歌曲、舞蹈、小品等羣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歌頌黨的惠農政策,讚美家鄉新變化,宣傳精準扶貧、精準脱貧政策,讓大家在家門口就能看到精彩的演出,享受文化大餐,瞭解黨的政策,受到了廣大羣眾的歡迎和好評,同時也為精準扶貧產業的開展及美麗鄉村建設的順利實施奠定堅實的基礎。

3調研結論及建議

3.1融合特色文化加強美麗鄉村管理

目前張村鎮的美麗鄉村建設工程仍處於建設階段,按照“千村百鎮”工程計劃,隨着建設數量的增加及時間的後移,後期所需人力、財力等都將不斷增多,如公共基礎設施的電費、維修費等後期維護費用,日常保潔、清運費等清潔費用。農村飲水、公共道路、綠化工程等日常管理費用等,都將成為日後美麗鄉村工程維護的常態化開支,這將是一筆不小的費用,若沒有穩定費用投入,後期維護將舉步維艱。

將各行政村的美麗鄉村建設融入其特色文化,深入瞭解當地歷史文化及人文地理,明確定位,突出美麗鄉村特色主題,充分發揮各文化帶連線成片的聚集效應。同時,避免“重建設,輕管理”,將後期工程維護經費納入財政預算,結合各行政村人口數量,按照人口數量和所建項目的後期維護預算,納入縣財政預算中,給予資金支持,同時大力發展精準扶貧產業,壯大村集體經濟,避免資金鍊中斷,為各項設施正常運轉提供基礎保障。

3.2加強正面引導帶動村民精神脱貧

貧困户之所以貧困,除了體制機制障礙,最大的原因還是個人自身存在問題。隨着國家的強大,黨的政策越來越惠民,對於很多農村老百姓而言,只要辛勤勞動,都能夠換來不錯的生活,吃飽穿暖不成問題。然而,當脱貧攻堅進入深水區後,卻能夠發現那些深度貧困地區和貧困户之所以難以脱貧,跟不上脱貧節奏,關鍵在於缺乏內生動力。

鎮村級各宣傳部可聯合縣扶貧辦成立脱貧攻堅宣講團,將“素質脱貧”作為宣講主線,加強正面引導,邀請優秀扶貧幹部為基層羣眾講解脱貧攻堅政策、致富經驗、典型事蹟等,進一步豐富基層羣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使羣眾在欣賞文化大餐的同時,對脱貧攻堅相關內容有更加清楚的認識,調動羣眾發展產業脱貧致富的積極性,引導羣眾妥善處理好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摒棄“等靠要”思想及小富即安的錯誤認識,達到寓教於樂、化教於心的效果。在“扶貧”的同時,力爭做到“扶志”與“扶智”。

3.3夯實兩支隊伍提升黨建工作效率

夯實兩支隊伍,鞏固基層組織,提高黨建工作效率。一方面鞏固村級幹部隊伍建設。擴大村級幹部的選拔範圍及選拔領域,切實將能夠帶領羣眾致富、敢於真抓實幹、敢於奉獻的優秀人才選拔到村級幹部中來。另一方面鞏固黨員幹部隊伍建設。不僅要培養致富能力,更要着重培養幫富能力,充分發揮黨員幹部先鋒模範作用,帶領大家共同致富。

【第2篇】農村基層調研報告範文

當前,農業鄉村工作格局發生了深刻轉變。在新的情勢下,如何順應當前鄉村工作情勢,努力探究新時期做好鄉村基層工作的方法,進一步深化鄉村變革,加速鄉村經濟發展,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堅持鄉村社會不變,是擺在我們基層幹部面前的一個亟待處理的嚴重課題。

一、當前鄉村基層工作中呈現的積極轉變

近幾年來,隨同着鄉村變革的深化推進,鄉村工作的確呈現了一系列積極、可喜的轉變。首要表現在:

1、農民擔負大幅度減輕,農民耕田積極性獲得高漲。近年來,隨着縣政府對三農的不時投入和注重,農民擔負逐年減輕。據查詢,2002年我鎮地盤疏棄面積曾一度到達1906畝,佔全鎮耕地總面積的12.2%,箇中一個最主要的緣由就是農民擔負較重,耕田比擬效益較低,招致農民耕田積極性不高。當前隨着農民擔負的逐漸減輕和各項惠農政策的落實,撂田荒釀成耕田熱。

2、惠農政策認真落實,幹羣關係獲得分明改善。隨着中心一號文件的延續出台,廣大農民獲得了史無前例的實惠。不只農業税獲得作廢,並且還發放了糧種補助和種糧等補助資金。還,作廢農業税,對衍生在其上的各類亂收費進行釜底抽薪,農民鼓掌稱快。從取到予,從向農民催糧、催款到補助、鼓舞農民耕田,農民從黨的惠農政策中感觸到極大暖和。目前鄉村大家都説黨的政策好,黨羣、幹羣關係分明改善。

3、工作重心發生轉移,工作本能機能呈現可喜轉變。針對鄉村變革後的新情勢,本鎮不等不靠,勇敢創新,在縣政府轉型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究。特殊是近年來,本鎮的工作重心由過去以徵收農業税為主轉移到以抓發展、搞服務為主上,自覺地把抓經濟社會發展作為全鎮的第一要務,努力建築調和鄉村。

二、當前鄉村基層工作中面對的首要問題

在看到積極轉變的還,我們也從調研中調查到新情勢下鄉村基層工作中還存在着一些不容無視的問題。

1、鄉鎮財務進出有所好轉,但保運轉保發展的壓力仍然存在。隨着上級轉移付出的力度加大,機構變革後減支效應的展現,當前鄉鎮財務在向好的方面發展。但因為大都工業税源很少,僅靠上級轉移付出來過日子長短常困難的。加之村莊兩級債權難化解,感應壓力很大,村莊兩級正常運轉面對必然的堅苦。

2、農民擔負分明減輕,但鄉村公益事業建立呈現梗阻。税費變革前,鄉村公益事業建立費用可以列支。税改後,鄉村公益事業建立資金除各級縣政府的支撐、扶持外,更多的是經過一事一議的渠道來處理。因為農民對公益事業的認知水平紛歧,加上集體認識淡漠,往往很難達到共識,形成投入嚴厲不足,很多公益設備老化陳腐卻無人無錢整修,鄉村生產生活前提難以獲得分明改善。

3、村級債權獲得較好節制,但化債依然是當前鄉村工作的最浩劫題。因為對村級財政進行了嚴厲治理,使村級債權獲得較好的節制。然則村莊兩級債權依然是制約鄉村發展的一個繁重負擔。

4、當前鄉村發展很快,但社會事務治理有弱化趨向。近幾年,因為各項惠農政策的落實,農民收入大幅度增進,農民物質文明生活程度逐年提高,鄉村的轉變很大。然則,隨着機構的變革,處於轉型時期的相關治理部分還沒有堅持起完善的、長效的機制,招致當前鄉村社會事務治理有分明的弱化趨向。

5、鄉村工作格局呈現積極轉變,但村莊幹部的思想觀念和工作方法辦法亟待改變。隨着鄉村各項變革的深化推進,廣大村莊幹部看到鄉村一些深條理的問題獲得逐漸處理,三農問題的拐點曾經呈現,他們遍及感應鄉村工作正在向好的方面發展,廣大基層幹部從深重的催糧要款任務中擺脱出來,他們所飾演的越俎代辦的人物最終成為歷史,對此他們由衷快樂。但另一方面,因為當前村組幹部待遇還偏低,存在心中的落差。加之鄉鎮綜合配套變革後,指導職數削減,局部中層幹部覺得選拔無望,不免發生失望思想。從查詢狀況來看,當前很多村莊幹部存在茫然掉措、畏難壓頭的思想,對本人該幹什麼、怎樣幹心中沒有底。

在查詢進程中,我們剖析當前發生上述問題的緣由,以為既有主觀方面的,也有客觀方面的:

1、幹部要素:

基層幹部是落實黨在鄉村政策的關鍵性要素,政策落實的黑白直接關係到黨和縣政府在人民意中的形象和位置。但是因為幹部政策程度、行政立場、工作方法等多方面的要素,在政策落實進程中往往會碰到如許或那樣的問題。一是鄉村幹部本質不高。鄉村幹部長期處在基層一線,首要精神和時間都集中在處置日常繁瑣事務,不足學習提高,看法程度有限,瞭解政策不深,有時執行政策走樣,工作中輕易繁殖一些矛盾。二是鄉村幹部看法觀念還沒有改變。多年來,一些幹部以為本人的本職工作就是催糧要款,結紮放環,招致鄉村幹部服務認識冷淡,甚至與民爭利。三是鄉村幹部精神形態欠安。一些鄉村幹部説我們工作軟了,上級交給的任務完不成,指導不稱心;假如工作硬了,説是辦法欠妥,作風粗獷,經常是上級批判羣眾罵,以為是風箱裏的老鼠兩端受氣。這些要素摻雜到幹部的工作中去,必定會發生一些問題。

2、羣眾要素:

一是局部農民的思想認知程度較低。幾千年來的封建傳統思想和小農經濟認識在農民心中沒有徹底消除,局部農民一方面生產積極性高漲,求富致富心切,另一方面也不成防止地存在渙散鬆散、自私狹窄的思想。一些人各類各的田,各掙各的錢,對集體的事不關懷,但是問,對村莊兩級幹部治理淡然置之。二是農民對過去與幹部發生的怨結心有餘悸。多年來,村莊幹部向農民討取的多、賜與的少,分攤的多、服務的少,農民發生埋怨心情。這種殘留思想使農民對當前的基層幹部落空決心,在工作上往往發生衝突心情。三是農民羣體呈現多樣化。隨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時發展和鄉村變革的深化推進,本來的農民羣體實踐上曾經分化成通俗農民、農民工、基層幹部、個別工商户、私營企業主等若干階級,他們對事物的看法、感情、聲望和社會、經濟位置千差萬別,價值取向各有分歧。複雜的工作對象然後發生了複雜的鄉村工作場面。四是農民的自立認識和決定計劃才能加強。廣大農民的思想文明程度遍及提高,判別思想才能加強,特殊是新一代農民的文明科技程度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其視野愈加坦蕩,思想愈加活潑。他們不再自覺地置信幹部,農民的不安本分心態添加了鄉村工作的難度。

三、做好新情勢下鄉村基層工作的幾點建議

筆者以為,當前鄉村正在發生深刻的轉變,我們基層組織、基層幹部都要針對鄉村工作呈現的一系列轉變,儘快改變本能機能,改變人物,在思想觀念、工作重點、方法辦法等方面必然要加大創新力度。

1、儘快改變思想觀念。我們村莊幹部應充分看法到,我國目前總體上曾經到了工業反哺農業,以工促農的發展階段,作廢農業税是順應市場經濟規則,具體建立小康社會的必定要求,有利於添加農民收入,發展鄉村經濟;有利於改善幹羣關係,緩解社會矛盾。現階段,我們必需調整工作思緒,把工作重心改變到增強服務、促進發展上來。我們此次查詢時,羣眾要求最多的是基層幹部要搞好鄉村公益事業建立。因而我們村莊幹部必需把為羣眾服務看成本分,從當前羣眾最急迫的需求上找準工作的打破口,動足腦子,想盡方法,做好文章,在積極指導農民致富奔小康、大力發展村莊集體經濟、組織興修鄉村公益事業上有新的作為。

2、切實改變縣政府本能機能。抓住有利機遇,着力促進縣政府本能機能的轉型,由以完成經濟任務為主轉移到加速經濟發展與構建調和社會兩大主題上來。一是重點扶植本級主幹財路。從吃農業飯、吃補助飯中走出來,堅持鄉鎮自立型和自給型財務,逐漸走出財務窘境,提高工作的保證才能。要跳出純真靠農業求發展的圈子,拓寬發展思緒,明確主攻偏向,把財路建立的重點轉移到二、三財產上來,積極構建以工業經濟為主導的多元化財路系統。二是實行好基本設備建立的本能機能。要大力增強農田水利、村莊道路等基本建立,加強農業抗災才能,改善鄉村生產前提。要包裝整合小城鎮建立資本,提高小城鎮建立功用。三是實行好指導生產發展的本能機能。要勇當掌舵人、導航者,指導村組幹部實時為農民供應產前、產中、產後服務,解除他們的後顧之憂。尤其要充分應用各類載體,普遍傳達科技常識,有針對性地舉行農民培訓班,堅持一批科技示範基地和科技示範户,帶動農民學科技、用科技,提高農業綜合生產才能和農民致富才能。四是實行好治理公同事業的本能機能。鄉鎮縣政府不只要擔負一方經濟發展的重擔,並且還要擔負當地事業發展主要職責,負有對教育、文明、衞生、社會福利、情況維護等公同事業的服務治理本能機能。五是實行好維護社會不變的本能機能。增強鄉村社會治安綜合管治,做好羣眾信訪工作,預防和打擊違法犯罪,營建安全、文明、調和的社會情況。

3、努力創新工作方法辦法。一是治理方法從直接型向直接型改變。在傳統體系體例下,鄉鎮縣政府治理方法大多是屬於直接收理。隨着縣政府本能機能的轉型,要改變到經過增強微觀調控、規範市場、發明優越的外部情況上來,對那些可以由市場、企業和民間辦妥的工作,縣政府部分則果斷退位,不再詳細代替事務性活動。二是工作方法由簡略的行政敕令向用市場方法指導、服務、示範改變。順應新情勢發展的需求,學會用市場經濟的方法開展工作,經過抓龍頭、抓中介、抓大户來指導、服務、示範,發展農業,活潑鄉村,致富農民。三是日常治理由為民作主向讓民作主改變。惠農政策的施行,使鄉村黨羣幹羣關係有了很大的改善,但要從基本上親密黨羣幹羣關係,構建調和鄉村,必需進一步理順鄉鎮與村組的關係,具體落實村民自治,變為民作主為讓民作主。不管大事小事,只需屬於村民自治範圍,鄉鎮都要指導、支撐、協助羣眾經過規範的方法和順序,民主決定計劃,自立處理,更多地運用司法、經濟和教育治理的手段,在尊敬村民自立權和村委會相對自力性的基本上完成對村組的有用治理。

4、切實加大對村莊的扶持力度。當前,鄉鎮正處於轉型關鍵期,在鄉鎮本身努力的還,上級部分也要進一步加大對村莊的扶持力度。一是深化財務體系體例變革。應本切實事求是的精神,在現有財務體系體例基本上逐漸進行調整,進一步加大對鄉鎮的轉移付着力度,處理當前鄉鎮的財務堅苦。二是化解村莊債權。在鎖定債權、分清債權性質的基本上,上級組織應出台詳細的相關政策,逐漸化解村莊兩級債權。三是加大傾斜力度。上級部分要在資金、項目上增強對村莊的傾斜和扶持力度,尤其是農業基本設備、農業科技推行和鄉村教育、衞生、文明等方面,多為鄉村加速發展做一些打基本、管久遠的工作。四是改變治理方法。順應當前鄉村工作的新情勢,堅持起一套科學的工作審核機制,在治理上合適鄉村的實踐,使工作的針對性和操作性更強。

5、不時提高幹部綜合本質。提高村莊幹部本質是完成鄉鎮縣政府本能機能改變的基本和前提,要把它作為當前幹部治理的首要任務來抓。一是提高思想本質。結合各級正在開展的科學發展觀學習教育活動,進一步增強對廣大村莊幹部的思想教育,使他們作風正、經濟清、做事公,真正做到情為民所繫,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二是提高政策程度。指導村莊幹部認真學習黨在鄉村的各項政策,體會其精神本質。在宣傳落實進程中不走樣,還又能結合當地實踐,發明性地開展工作。三是加強開闢認識。當前鄉村的發展面對着史無前例的時機。要指導廣大幹部抓住時機,率領羣眾幹一番事業。假如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整天無所作為,無所事事,天然得不到羣眾的信任和反對。四是擅長做深化認真的思想工作。鄉村工作十分詳細。村莊幹部要學會做深化認真的思想工作。只要思想工作做細了,事理疏解了,政策律例宣傳到位了,羣眾與幹部之間的思想溝通了,鄉村工作才幹如虎添翼,一往無前。

農村基層調研報告範文

【第3篇】2022年農村基層調研報告

村民自治的實質是在村民中實行民主選舉、民主監督、民主決策和民主管理,我們主要從這四個方面進行抽樣調查。通過對問卷的歸納分析,發現我省村民自治主要存在如下問題:

一、村民自治現狀與問題

(一)村民選舉普遍性低,公正性較差

調查表明,對選舉持積極態度的樣本僅佔合格樣本(指1299份村民樣本,下同)的53%,參加過最近一次選舉的村民也只佔被調查對象的70.7%。更突出的問題是:投票方式是逐户收選票,使得這種低普遍性的村民選舉帶有“暗箱操作”的可能;認為選舉前上級打招呼和村黨支部指定候選人的樣本佔31.4%;認為私下做工作和賄選的樣本佔23.4%;認為宗族勢力干擾村民選舉的樣本佔5.1%。這些因素顯然會影響村民選舉的公正性,影響村民對選舉的態度,從而導致村民選舉的普遍性降低。

(二)村民民主監督意識不高,對村務公開的信任度低

民主監督是實行村民自治的保障,在現行的制度框架下,村務公開是民主監督的唯一平台。調查顯示,完全知道村務公開的樣本僅佔35.3%,知道一點的佔39.3%,令人遺憾的是竟然還有25.4%的人不知道村務公開,這個比率足以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經常去看村務公開欄的被調查村民有362人,佔27.9%;有34.6%的人根本不去看或根本不知道有村務公開欄。同時,被調查村民對村務公開的理解比較狹隘,雖有65.6%的村民對村務公開感興趣,但其中的70.3%僅對“村務賬目”感興趣。對村務公開內容完全相信的樣本僅22.3%,有一點相信的36.9%。

(三)村民民主決策參與意識薄弱,決策者漠視民意

被調查村民只有不到50%願向村幹部反映自己的意見,72%認為村裏的事情村民沒有必要介入;僅有54.5%的村民認為村裏的重要事情必須通過村民代表大會決定。調查表明,當村民意見和鄉(鎮)政府指示有矛盾時,有33.5%的村民樣本和57.4%的村幹部(村幹部總樣本204份,下同)認為應該按照鄉(鎮)政府的指示去做,74.9%的村民和78.4%的村幹部樣本都認為鄉(鎮)政府的指示應優先,而認為村民意見優先的村民樣本和村幹部分別只有27.6%和17.6%。另外有98.3%的村幹部認為應把“完成鄉政府佈置的任務”放在首位,認為向鄉(鎮)政府反映村民意見非常重要的也只有30.4%。同時,有的鄉鎮政府對村民自治干預嚴重,無視《村民委員會組織法》,隨意撤換村委會幹部。

二、改進我省村民自治的對策建議

為改進我省的村民自治,特提出如下對策建議:

(一)進一步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村委會組織法》,改進和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村務公開的操作者是村委會,到頭來還是自己監督自己,這種制度設計本身並不是最合理。為此,一方面要逐漸完善相關制度,通過制度促進農村民主政治的發展;另一方面,又要切合農村的特點和實際情況,按制度的本義進行實際操作,做到公開、公平、公正。村民自治改革的關聯面很大,尤其會涉及到相關的經濟制度的改革。所以,村民自治制度的改進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有與農村工作相關部門的支持與合作。

(二)努力增強村民民主政治意識,完善村民委員會監督機制,我省村民對村務活動參與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是民主政治意識薄弱,必須把提高村民民主政治意識,作為當前我省村民自治工作的主要內容之一。有效的監督機制是村民自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我省以村務公開為核心內容的監督並未達到應有效果。由抽樣調查可知,其原因除了村民的民主政治意識不強外,最主要的是“村官”及少數鄉鎮的領導層漠視民意。真正的監督應該是主動的,因此,必須完善村民代表會議等監督機構,構建更為有效的監督平台。

(三)推行“組合競選制”,真正實觀“村官民選”。好的選舉制度必須保證自由意志表達、低干預、高參與以及使選舉行為與人們的利益建立聯繫。目前全國農村在若干年的實踐中,創造了“海選”制、和我省的“組合競選”制籌方法,“組合競選”先由村民小組推薦村委會主任及委員候選人,主任候選人從委員候選人中自主組合村委會競選班子,報村選舉委員會張榜公佈,然後再經全村選民兩輪差額選舉產生村委會主任及委員。抽樣調查數據間接證明,“組合競選”出來的村委員會是相對優化的村班子,而且村民參與率也會相對提高。所以我認為,“組合競選”是一種較好的村民選舉制度。這種制度能有效地排除制度外干擾,能使村民充分表達意志,更有利於民主選舉、民主監督、民主決策和民主管理四個實質問題的落實,使農村政治文明建設得到強化。

縣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情況調研報告

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黨在農村全部工作的基礎,是農村基層各種組織和各項工作的領導核心,是黨聯繫農民羣眾的紐帶,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對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為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堅強的政治保證和組織保障,按照州委組織部《關於開展<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堅強的政治和組織保障>;調研的通知》精神,我縣對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情況進行了深入調研,並進行了認真思考,形成以下調研報告。

一、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的做法

(一)基層黨組織設置情況

石屏縣農村基層黨組織設置,嚴格堅持《黨章》要求,以便於黨員接受黨組織領導、教育、管理和監督為準則,依據工作需要和黨員數量,按照黨員的生產、工作地和行政區劃屬地管理原則,合理設立基層黨組織。*年末,中共石屏縣委共設15個基層黨委(工委),147個黨總支,833個黨支部,黨員13148名,平均每個黨支部有黨員15名。其中,鄉鎮基層黨委9個,黨總支128個,黨支部669個;機關單位黨委6個,黨總支25個,黨支部109個;企業單位黨總支3個,黨支部64個;事業單位黨總支4個,黨支部74個。

(二)合理設置基層黨組織,充分發揮黨組織的堡壘作用

近年來,隨着新經濟組織的不斷髮展壯大,石屏縣非公企業和個體工商不斷髮展,出現了一些新的黨建工作點。為加強對非公企業等新社會階層黨建工作領導,石屏縣積極探索新經濟組織黨建工作新途徑,切實加強對非公經濟組織黨建工作的管理。一是向從業人員在50人以上和單獨建立黨組織的非公企業選派黨建聯絡員,指導非公企業開展黨建工作,幫助符合建立黨組織條件的非公企業建立黨組織;二是在個體工商户比較集中的地區,按照黨組織設置原則,在黨員的生產和生活所在地,採取建立聯合黨支部的形式,設置個私經濟協會黨支部,加強對個體工商户黨員的教育管理。目前,全縣已建立非公企業黨組織13個,全部為黨支部,個私經濟協會黨支部1個;三是按照“五好五帶頭”目標要求,對後進黨組織進行整頓。圍繞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和制度建設四個重點,先後對43個後進黨支部進行整頓,建立健全各項制度,使基層黨支部做到有人管事、有章理事、有錢辦事,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通過實施“雲嶺先鋒”工程和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全縣基層黨組織設置更加合理,黨組織建設不斷加強,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得到進一步體現,逐步適應了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有效推進了全縣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三)創新基層黨組織活動方式,豐富活動內容

為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和“雙帶”作用,我縣緊緊圍繞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需要,積極探索基層黨組織活動新方式,不斷豐富黨組織活動內容。一是按照各地的經濟產業優勢,走“支部+協會”、“支部+協會+公司”、“黨員+基地+農户”發展模式,在黨總支(支部)的領導下建立各種農產品民間協會。目前,全縣共組建烤煙協會、青棗協會、甘蔗協會、竹編協會等10多類產業協會,並在會員之間積極開展技術交流,實現產供銷一條龍服務,保障農户的權益,實現了農產品銷售市場化運作;二是以實施“雲嶺先鋒”工程為契機,根據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熱點、難點問題,按照因地制宜、因事設崗、明確職責、量才定位的原則,在全縣50歲以下的農村無職務黨員中開展設崗定責活動,分別設置了經濟發展、政策宣傳、村務監督、技術服務、科技示範、環境衞生、治安管理、扶貧幫困、民事調解等多種崗位。目前,全縣共有3024名黨員參與設崗定責,佔無職務黨員的60.5%,使農村黨員丟掉“無事牌”,積極參與農村經濟社會事業建設。同時,在黨員工作崗位上設立“黨員責任崗”、“黨員責任區”、“黨員先鋒崗”等崗位,共設立“黨員責任崗”、“黨員責任區”、“黨員先鋒崗”1122個,以此來增強農村黨員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三是實行“雲嶺先鋒”星級掛牌管理,建立和完善羣眾監督黨員的有效機制。以“帶頭學習講政治、帶頭幹事謀發展、帶頭創新建佳績、帶頭服務比奉獻、帶頭自律樹形象”為“五星”標準,明確考核評議內容、標準和方法,每年開展一次評星活動,對星級黨員户實行動態管理。並把星級考核評定結果作為各類評先評優和獎懲的重要依據。目前,全縣共有6148户黨員户參加評星,佔農村黨員户總數的85.37%,其中,“五星”級黨員户855户,佔13.91%。

(四)完善基層民主管理制度,擴大基層民主

我縣以“雲嶺先鋒”工程和“三級聯創”為載體,按照“五好五帶頭”和創建“五個好”村黨組織、“五個好”鄉鎮黨委的目標要求,不斷加強黨的基層民主政治制度建設。一是在*年,在全縣9個鄉鎮開展選民直接選舉鄉鎮長試點工作,由選民直選選舉產生鄉鎮長。在此基礎上,xx年按照州委的統一安排,以鄉鎮黨委換屆為契機,對9個鄉鎮黨委領導班子進行直選,改變了“由少數人選人和在少數人中選人”幹部選拔任用方式,把推薦權和選擇權交給黨員和羣眾,讓選民和全體黨員直接參與鄉鎮黨政領導選舉,把“四權”落到實處,進一步加強基層民主政治建設,擴大黨內民主;二是在村“兩委”換屆選舉工作中,認真貫徹執行《村民委員會組織法》,採取10人聯名推薦和“海選”的方式,堅持“兩推一選”,精心組織換屆選舉工作,擴大基層民主,提高羣眾參與面,選準和配強村黨組織領導班子;三是建立村帳鎮管的長效機制,規範村級財務管理,堵塞開支漏洞,有效防止集體資產流失。堅持村務、政務定期公開制度,增加村級債務管理的透明度,給羣眾一個明白,還幹部一個清白,進一步密切了黨羣、幹羣關係;四是建立健全“一事一議”制度,對所有的村集體大事均召開羣眾會或羣眾代表會共同協商決定,不搞“一言談”和個人説了算,進一步擴大村民委員會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實行科學的民主管理。

(五)改革幹部選拔任用制度,培養複合型村幹部

一是在村“兩委”換屆選舉中,在堅持“兩推一選”基礎上,在部分村委會實行黨總支書記、村主任“一肩挑”和村“兩委”委員交叉任職,充分體現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作用,解決班子人員分工重疊問題。在*年村級換屆中,全縣115個村(社區)黨總支有43個村委會實行支書、主任“一肩挑”,佔村黨總支總數的37.39%;二是按照實施“雲嶺先鋒”工程提出的把農村黨員培養成致富能手、把優秀的致富能手培養成黨員、把黨員致富能手中的優秀分子培養成村幹部“三培養”目標,以大中專畢業、退伍返鄉人員為黨員發展重點,着力培養農村後備幹部,為農村幹部選拔任用提供保障;三是堅持副科級以上黨員領導幹部講黨課制度和農村黨員、基層幹部“素質教育”工程。採取黨課教育、素質教育、電化教育等多種形式,定期對黨員、幹部進行教育培訓,特別是對農村黨員、幹部進行教育培訓,使每一位農村黨員、幹部都能熟練掌握2門以上農村實用技術,不斷提高農村基層幹部的理論水平、政治素質和種植技能,提高黨員、幹部的領導能力,培養複合型村幹部。

(六)創新黨建工作機制,加強農村基層黨建工作

一是在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中,我縣緊緊圍繞“提高黨員素質、加強基層組織、服務人民羣眾、促進各項工作”的總體目標,積極探索黨建工作新機制,在56個縣級機關黨總支(支部)與45個農村黨支部間深入開展以“四村”建設為主體的“支部共建、黨員互幫、永葆先進、建設小康”活動,以支部為龍頭、黨員為骨幹,帶領、帶動廣大人民羣眾逐步推進生態村、文明村、小康村、和諧村建設。建立組織建設長效機制,形成了機關黨員經常受教育、農民長期得實惠、黨員長期保持先進性的長效工作機制。

二是實施縣級部門掛鈎“雲嶺先鋒”工程黨建聯繫點和先進性教育黨建聯繫點制度,指導基層黨組織開展“雲嶺先鋒”工程和先進性教育活動,定期深入到掛鈎聯繫點幫助基層黨組織解決工作中的困難和問題,指導掛鈎聯繫點開展黨建工作,把掛鈎聯繫點建成“雲嶺先鋒”工程和先進性教育活動示範點,以點帶面,全面加強農村基層黨建工作。

三是實行困難黨員互助金制度。*年,哨衝鎮實施黨員互助金取得成功後,在全縣各基層黨委(工委)中進行推廣,各基層黨委結合實際,在農村黨員、在職黨員和社會各界人士中多渠道籌集資金,設立困難黨員互助金,用於對困難黨員幫扶救濟、看望生病老黨員、慰問病故老黨員家屬和重大節慶日對困難老黨員進行慰問。以互助的形式幫助困難老黨員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增強老黨員的榮譽感,增強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向心力。目前,全縣9個基層黨委(工委)設立了黨員互助金,共籌集互助資金6.2萬元。

四是制定農村60歲以上無固定收入老黨員定額補助制度。*年10月牛街鎮黨委出台措施,對農村無固定收入、年齡在60歲以上的老黨員實行生活定額補助,取得了良好效果。為擴大對農村困難黨員的補助面,同年第四季度,在全縣9個鄉鎮黨委全面推廣實施農村60歲以上無固定收入老黨員定補制度,對農村60歲以上、無固定收入的老黨員每人每月給予20元補助,年補助困難老黨員1600多人,佔農村老黨員總數的50%以上,補助資金近40萬元,使農村老黨員能夠安度晚年,充分體現黨組織對老黨員的關懷。

二、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面臨的問題

一是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和黨員教育管理工作存在薄弱環節,特別是非公有制企業黨建工作薄弱,黨建工作經費難以保證。*年,全縣共有136家非公有制企業,其中,建立黨組織的13家,佔9.6%,大部分非公企業屬於季節性生產企業,企業職工大部分為當地農民,黨員流動性大,黨員組織關係不順,給組織建設、黨員管理帶來不便。

二是農村黨員隊伍年齡、知識結構不盡合理。*年末,全縣35歲以下的黨員2890名,佔黨員總數的21.98%,而60歲以上老黨員3644名,佔黨員總數的27.72%;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黨員1847名,佔黨員總數的14.05%,而國中及以下文化程度黨員8773名,佔黨員總數的66.73%。從總體上看,全縣黨員隊伍年齡結構稍顯偏大,總體素質不高,主要原因是:近年來,我黨加大對農村老黨員的關心和支持,建立健全各項農村困難黨員幫扶救濟制度,像對農村老黨員實行按月定額補助制度落實執行等,增強了農村幹部、羣眾入黨的願望,積極向黨組織靠攏。新發展的黨員中農村黨員佔多數,*年新發展的443名黨員中,僅農村黨員就有379名,佔新發展黨員的85.55%。

三是村集體經濟普遍薄弱,相當一部分村無集體經濟來源和積累,無錢辦事問題突出,黨員教育經費嚴重不足,對老、弱、病、殘、困難黨員關心幫助不夠,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發揮不明顯,黨組織的凝聚力、號召力和戰鬥力不強。據統計,僅異龍鎮25個行政村,負債的村就有 12 個,佔行政村總數的 48 %,負債總額為269萬元,負債面大,負債數額大。

四是部分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班子凝聚力、戰鬥力、向心力不強,存在軟弱渙散現象,形不成堅強的領導核心。部分村黨總支和村委會關係處理不當,工作職責不明確,一部分村黨總支事無鉅細統包統攬,不注重發揮村委會的作用;而一部分村委會幹部又片面認為民主選舉產生村委會,以村民自治説了算,事事包攬,未體現村黨總支的領導地位。

三、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的思路和着力點

(一)積極探索新經濟組織黨建工作新方法,構建黨建工作新格局。按照“擴大履蓋面、增強凝聚力”的要求,進一步加強對基層黨建工作的研究,從保持黨的先進性要求出發,研究、制定和完善各類基層黨組織發揮作用、體現成效的工作評價體系和責任落實體系,把基層黨建工作的“軟任務”變成硬指標,推動基層黨建工作整體水平的提高。繼續加強和改進農村基層黨組織、國有、集體、私營企業黨組織和機關事業單位黨組織建設,鞏固黨對傳統領域的領導

,同時大力開拓新領域黨組織建設。比如,在城市社區,要圍繞服務羣眾這一重點,在完善黨組織自身功能的基礎上,切實形成有利於整合資源、共駐共建的黨建工作新機制;在非公有制經濟組織,要明確黨建工作領導責任,合理設置黨組織,探索開展黨的活動的方式方法和工作規律;在流動人員中黨員比較集中、發展比較穩定的“兩新”組織中組建黨組織,開展黨的工作;在社會團體中介組織,要確定科學有效的黨建管理體制,加大組建力度,擴大黨的工作覆蓋面,形成適應新形勢、新階段、新發展要求的基層黨組織構架。

(二)切實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和領導班子建設。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這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任務要求,配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和領導班子,制定村“兩委”工作規範,建立村“兩委”聯席會議制度,進一步理順村“兩委”關係,明確村“兩委”職能,強化黨總支的領導核心作用,提高基層黨員幹部的綜合素質,不斷增強黨組織凝聚力、號召力和戰鬥力,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組織保障。繼續加強軟弱渙散的基層黨組織的教育整頓,把那些政治素質好、工作能力強、羣眾公認的好黨員選拔到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班子中來。按照“三培養”的要求,加強班子後備力量的儲備和培養,選好配強農村黨支部書記,通過培訓提高他們思想政治覺悟、綜合素質和工作能力,充分發揮他們在村黨支部中的主心骨作用。

(三)積極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夯實農村黨建和基層政權物質基礎。農村基層黨組織要有凝聚力、號召力、戰鬥力,關鍵是集體經濟要有實力。加強基層黨組織的建設,必須強化對“發展”這一第一要務的認識,把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作為一項重要的任務來抓,夯實農村黨建和基層政權物質基礎。以市場為導向,結合實際,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村級土地、礦產、河流等資源優勢,不斷開拓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的新路子,把資源優勢變為經濟優勢。認真落實優惠政策,提供優質服務,優化村級集體經濟基礎的發展環境,加大對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政策傾斜和扶持力度。通過項目指引、資金傾斜、信息技術服務等具體措施促進集體經濟發展,壯大集體經濟。通過發展和壯大集體經濟,解決好有錢辦事、集中資金辦大事的問題,從而減輕農民的經濟負擔,強化村級組織的服務功能,切實幫助農民解決生產、生活中的熱點、難點、焦點問題,真正為民排憂解難。同時要進一步完善農村集體資產管理制度,重點落實好村務公開、財務公開等制度,進一步建立健全集體資產管理制度、積累制度和財務制度,管好用好集體資產,加強村級集體生產增值,逐步使村級集體經濟步入良性發展的軌道。

(四)是抓好黨員隊伍建設,改善黨員結構。按照把農村黨員培養成致富能手、把優秀的致富能手培養成黨員、把黨員致富能手中的優秀分子培養成村幹部“三培養”目標,堅持發展黨員“十六”方針,嚴格發展黨員程序,以農村大中專畢業生、退伍返鄉青年為重點對象,重視在優秀青年、優秀婦女、高知識羣體和農村致富能手中發展黨員,不斷改善黨員年齡、文化結構。

關於農村基層工會組織經審工作情況的調研報告

我們劉家店鎮現有機關工會1個,企業工會11個,新型經濟組織和新型社會組織工會9個,共有工會組織21個今年8月,我們以全面把握全鎮各級工會經審工作動態現狀,科學的推動鎮域各級工會組織經審工作日益規範為宗旨,對全鎮工會組織經審工作情況進行了現狀調研。調研的結果表明,全鎮各級工會組織經審工作基礎穩固,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需要通過規範創新的措施,突出發揮作用。

一、農村基層工會組織經審工作的“四個基礎”不斷增強。

通過對鎮域內的北京敬業電氣工程有限公司、北京實力得機電有限公司,北京鑫利源等11個企業工會經審工作情況進行調研分析表明,全鎮多數企業工會經審工作初步形成了“四個基礎建設”不斷增強。

(一)、經審組織基礎不斷增強。從對鎮域內11個企業工會經審工作情況進行調研的情況來看,均按照全總、市總和區總工會的要求,在工會換屆選舉時,堅持經審會與同級工會委員會同時考察、同時報批、同時選舉,注重選配具有專業職稱的人員兼任經審員,積極組織經審員參加上級工會及其他有關部門組織的業務培訓,11個企業工會中,經審組建率達100%。在所調研的單位中,基層基層工會經審組織建設情況大至為三種模式,一是1個機關工會,成立經費審查委員會,配備兼職經審員為1至3人。二是11個企業工會,選舉產生了1名經審員,負責日常具體事務。這些單位經審組織健全,人員配備到位。三是9個新型經濟組織和新型社會組織工會,因為沒有獨立的經費來源,只選舉產生一名經審員,負責具體經審工作,為推動工會經審工作全面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經審環境基礎不斷增強。通過加強工會經審組織建設,把經審工作與修改後的《工會法》及其他制度文件一起發到到基層,在鎮黨委、鎮政府的領導下同其他業務部門召開聯席會議等多種方法,得到了鎮黨委、鎮政府的重視,切實研究解決經審工作中遇到的困難。認真貫徹落實全總《關於加強工會經費審查監督工作的意見》,從機構設置、人員落實、經費保障等各方面為經審工作的開展營造了良好生活環境。

(三)、經審制度基礎不斷增強。健立完善審查監督機制。在調研中發現絕大多數單位都制定了《關於貫徹〈中華全國總工會關於加強工會經費審查監督工作的意見〉的意見》、《關於對下級工會經費審計監督辦法》、《關於對計提撥解工會經費實施審查審計監督的規定》、《工會經費審查委員會議事規則》、《工會經審幹部廉潔自律規定》、《經審工作檔案管理制度》、《工會經審工作信息制度》、《經審人員學習制度》,並對各項制度進行廣泛的宣傳,逐步落實,通過各項制度的健全完善來規範工會經審工作,促進工會經審工作經常化、制度化、規範化。

(四)、經審效能基礎不斷增強。提高經審監督效能。一是開展同級審查審計,堅持每年或半年對本級工會經費預決算進行審查。二是對重大事項,如工會文體活動、職工度假,購置電腦,電視等固定資產和大額資金的運行等,進行事前、事中、事後全過程監督。積極催繳撥解就、上解經費入庫。三是是開展對送温暖物資等專項審計,確保專項資金用於困難職工身上,保障工會工作的順利開展。通過各種審計項目的開展,促進了工會經費的增收,促進各級工會收好管好用好工會經費,帶動基層的全面發展。

二、農村基層工會組織經審工作急需解決的“三個難題”不容忽視。

通過調研和我們平常掌握的情況分析,全鎮各級工會組織經審工作還存在着三個方面急需解決的難題。

(一)、經審機構形同虛設,經審工作難以開展。部分基層單位建立工會組織及經審組織目的只為完成任務,至於組織建立後如何完善制度,對如何開展工作,如何發揮作用等方面的重視程度不夠,經審工作難以開展。

(二)、經審人員形同虛設,經審工作難以開展。包括鎮鄉街道一級工會組織在內的基層工會經審機構都是以“一人多職”的方式設置配備,經審人員兼職過多,精力有限,難以開展經審工作;少數工會經審人員不具備會計、審計等專業技能,對國家和工會財經法規制度不熟悉,業務素質較低,難以勝任審計工作;個別經審人員特別是中、小企業經審人員對經審工作重視不夠,責任心不強,積極主動性差,難以做好經審工作。

(三)、經審效能形同虛設,經審工作難以開展。審查審計程序不夠規範完善,以審查代替審計的情況帶有一定普遍性;審計方式方法、內容單一,審計監督流於形式,審計質量較低;對審計結論意見的整改落實力度不夠,制約了審計監督、服務職能的全面履行和發揮。同時在基層工會還存在審查審計工作開展缺乏基礎,無對象可審的情況。比如職工人數少、工會經費少的單位及部分非公企業工會,由於主、客觀方面的原因,工會經費由企業財務管理,無專户,審計工作無對象,無資料,經審工作無從談起,沒有着落。

三、農村基層工會組織經審工作應該完善“四個建設”。

通過對全鎮農村基層工會組織經審工作現狀的調查研究認為,今後做好我鎮農村基層工會組織經審工作應該進一步完善“四個建設”。

(一)、完善經審工作機構建設。藉着北京市工會工作會議的“東風”,抓住組建鎮、鄉、街道聯合工會工作機遇,繼續抓好新建工會組織及工會組織換屆時經審組織的健全完善;抓好經審人員的配備,把政治堅定、業務精通、有責任心的工會會員選調到經審部門,依據市級以上黨政部門,工會組織的相關政策,配備專職工會經審幹部,落實政治和經濟待遇,定編定職崗定責,嚴格考核,責權利獎懲兑現。規範經審幹部的培訓,通過舉辦專業知識培訓、以會代訓、參加上級舉辦的審計幹部後續教育培訓班等靈活多樣的業務培訓方式提高經審幹部政治素質和專業水平,提高農村基層工會組織經審工作新水平。

(二)、完善經審工作制度建設。認真抓好工會經審工作規章制度的制定和落實,加大對農村基層工會經審工作考核力度,將工會經審工作規範化建設向基層工會延伸,使基層工會經審工作從組織建設、制度建設、經審人員素質提高以及審查審計職責的全面履行上逐步規範和完善,建立經審監督的長效機制,推動經審工作持久深入的開展,確保經審監督職能的正常履行。建立完善審計內部控制制度,規範審計行為,控制防範審計風險。制定審計程序、文書方面的規定,制定審計操作規程,對審計過程進行嚴格控制,做到審計程序合法合規、內容完整、方法恰當,推動工會審計程序和文書規範,制定審計質量控制規定,建立審計質量控制體系,提高審計質量效率。

(三)、完善經審工作效能建設。審計是經審工作的根本,要按制度規定開展審計工作,規範物資管理、服務大局的角度全面履行審查審計職能,進一步擴大審計的工作面,拓寬審計內容,加大跟蹤檢查力度,促進審計問題整改落實到位。通過審計,及時發現和糾正各種不符合財經法規和財務管理制度的問題,提出改進意見和建議,促進農村基層工會財務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通過計撥審計,找出經費收繳中存在的問題,提高經費收繳率;通過對工會經費使用情況方向、固定資產管理方面的審計,提高經費的使用效率,使有限的經費多為會員羣眾辦實事、辦好事,促進工會組織和工會幹部黨風廉政建設。

(四)、完善經審工作環境建設。積極開展農村基層工會組織經審工作情況調研,加強理論調研,及時發現經審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時研究措施和對策。通過調研,及時發現亮點,幫助好的單位總結經驗,用以指導和帶動面上工作,幫助較差的單位找出差距,督促改進提高,進一步明確新形勢工會經審工作的重點和任務,找準工作的切入點,研究探索新的審計機制,確保各項審計監督任務的落實,為促進工會工作的健康發展,營造健康良好的社會環境,贏得各級黨政部門,工會組織領導及全社會的關注支持和幫助,爭創農村基層工會組織經審工作一流佳績。

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情況的調研報告

近幾年,通過開展解放思想和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廣大農村黨員幹部的思想和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廣大農村黨員幹部的思想覺悟有了新的提高,幹部作風得到較大改進,班子戰鬥力得到加強,黨員幹部在農村經濟建設和發展中的作用更加顯著。但按照“xxxx”的要求,仍有較大差距,存在的問題值得重視,並儘快解決。

一、新時期農村黨員幹部存在的問題

1、農村黨員幹部的科技文化素質不高,帶領羣眾致富的本領不強。一是文化底子薄。與其他農民基本處在同一層次,並不具備文化上的羣體優勢,無法擔當引導農村文化潮流的重任。二是科技型、知識型、經營型人才嚴重缺乏。農村黨員幹部文化素質偏低,駕馭市場經濟能力不強,對市場經濟缺乏實踐與研究,導致科技型、知識型、經營型人才嚴重缺乏,農村黨員幹部真正掌握實用技術的人不多。且存在技術不精,學用脱節的情況;從對市場的把握能力上看,農村黨員幹部存在市場行情不清,市場經驗有限,抵禦市場風險能力較小,闖蕩市場的勇氣不足等問題。三是帶領羣眾致富的本領不強。一些農村黨員幹部不懂科技,不瞭解市場,不善經營,影響了羣眾調整產業結構的積極性。在用人上也存在偏差,一些熱心為羣眾辦事的種、養、加、銷“能人”往往排斥在用人視野之外,

而所用的人不少缺乏為羣眾辦事的能力。

2、村級集體經濟薄弱,村幹部的服務意識不強,服務質量比較低一些村集體經濟總是發展不起來,缺乏搞好服務的物質基礎。由於村集體經濟發展不起來,村收入減少,影響了幹部隊伍的穩定。不少村幹部服務意識不強,服務層次不高,只滿足於收取税費和抓計劃生育工作;只想着應付上面的各項檢查;只要求信訪不出事,少為上級惹麻煩,對如何發展經濟想得少,加上本領不強,服務質量比較低,為羣眾提供的服務更少。

3、農村基層黨員幹部的先鋒模範作用,特別是科技致富的示範帶頭作用發揮不太好

農村黨員幹部應當是科技致富的示範者,接受新知識、傳播新技術的帶頭人。但是從目前看,農村黨員幹部通過各種途徑自己致富的明顯偏少,有的甚至處在相對貧困線和絕對貧困線以下,成為組織的救濟對象。從農村黨員幹部致富的途徑上來看,真正通過調整結構致富、科技種養致富、流通致富、辦企業致富的並不多,致富過程中的科技含量、市場含量偏低。由於很多黨員幹部沒有致富,在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中沒有起到照亮一片,帶動一村的作用。加上外出黨員較多,由於管理跟不上,他們難以發揮帶頭示範作用。

4、税費改革後,農村無職黨員的增多,素質不高,影響了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力

我縣税費改革後,通過精簡村組幹部,農村無職黨員增多,農村無職黨員存在的問題:一是素質不高。在農村無職黨員中,他們文化素質低,先進思想、先進科技、先進實用技術在農村無職黨員身上嚴重缺乏。二是覺悟上有差距。農村無職黨員不能較好地處理公與私、親與疏、上與下的關係。有的農村無職黨員只埋頭經營自己的“責任田”,對集體經濟不熱心、不參與;在開展黨員“聯户帶創”活動時,一些無職黨員只願與親戚鄰里結成幫帶,對組織上分配的非親非故的幫帶對象,感情上不投入,工作上不賣力;一些黨員從村組幹部崗位上卸職後,往往不能正確對待,有的拒辦移交手續,有的損壞在任幹部形象,挑撥班子成員矛盾,有的甚至干擾民主選舉等,影響了黨在人民羣眾心目中的形象,削弱了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鬥力。

二、解決農村黨員幹部存在問題的幾點思考

1、加強班子建設,增強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戰鬥力、吸引力

一是精心選好農村黨支部書記。要選拔那些有理想、政治素質高、能很好地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廉潔奉

3、公、熱心為羣眾辦事,具有帶領羣眾致富本領的優秀黨員。選任渠道要寬,從農村黨支部書記的選任導向看,必須突破地域界限和身份限制。二是配好、配強黨支部成員。按一定比例,配備老、中、青年,做到結構合理,在支部班子成員中應根據各人的能力、特長來合理分工,合理利用,做到用其所長。三是抓好農村黨員幹部後備隊伍的建設。要着眼於村級組織建設的長遠需要,及早發現苗子,重點加以培養。特別要把那些政治素質好,具有一定文化科技知識、懂經營管理的回鄉知青、退伍軍人、鄉鎮企業骨幹以及外

出務工經商人員中的優秀黨員納入視野,加以培養,逐步建立一支數量充足、素質優良的村級後備人才隊伍。四是根據税費改革後農村無職黨員增多的實際,根據農村工作需要的黨員的特長,設置小型的如普法民調、致富示範、市場信息、村務監督等黨小組,充分發揮農村無職黨員的作用。

2、加強教育管理,提高農村基層黨員幹部的整體素質

一方面要加強對農村基層幹部的教育培訓。要把經常性學習與集中培訓結合起來,把政治理論教育與實際工作技能培訓結合起來,每年集中一段時間,對農村基層幹部進行以“xxxx”重要思想為主要內容的思想教育,同

4、時採取多種形式對他們進行法律法規、市場經濟知識、科技文化知識和實用技術的培訓,提高農村基層幹部的思想素質和工作水平,提高帶領羣眾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經濟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強農村黨員的教育管理,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在黨員學習教育的內容上,既要學習鄧小平理論、黨章、“xxxx”重要思想,又要按照“缺什麼補什麼”的原則,着重強化他們的科技致富能力,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在學習形式上,可採取召開黨員大會、開展民主評議、組織實用技術培訓、參觀學習等方式。進一步嚴格黨內生活,堅持和健全黨組織活動制度,加強目標管理,引導農村黨員帶頭貫徹執行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帶頭勤勞致富和帶領羣眾共同致富,帶頭促進農村發展和維護社會穩定,充分發揮農村黨員在農村兩個文明建設中的先鋒模範作用。

3、加強農村黨員幹部的作風建設,提高基層工作水平

現在農村工作難度大,幹羣關係難溝通,一個重要原因在於農村黨員幹部的工作方式和方法沒有得到根本轉變,“老的方法不管用,新的方法不會用”,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黨羣幹羣關係。改變農村基層幹部的作風,一是加強農村黨員幹部的政治理論學習,掀起學習鄧小平理論和“xxxx”重要思想的熱潮,提高政策理論水

平;二是

5、加強法律法規的學習,以適應法制化社會的需要,通過了解法律法規,解決工作中的實際問題;三是以紮實的作風示範羣眾,幫助農民調整產業結構,幫助企業增效益,幫助羣眾增收入,大力開展黨員“聯户帶創”活動,建立農村黨員幹部在人民羣眾中的良好形象。四是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全面推行村務、財務公開,增加工作透明度,強化對幹部的監督和約束,營造廉政為民的良好氛圍。

4、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從深層次解決農村黨員幹部存在的問題

目前,農村基層組織和黨員幹部存在的新情況、新問題,從根本上講,發展農村經濟是治本之策。農村税費改革後,鄉村收入減少,農村基層組織發展經濟的壓力增大,農村黨員的整體素質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村經濟的發展。這就要求農村基層組織要有比任何時候都強的加快發展的危機感、緊迫感,牢牢把握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加快農村發展為主題,找準基層組織建設作為農村經濟發展服務的着力點,千方百計為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和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提供組織保證和服務支持,帶領農民羣眾走上致富奔小康的道路。只有這樣,農村基層組織才會有凝聚力、戰鬥力、號召力,才能從深層次上解決農村黨員存在的問題。

【第4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基層調研的工作報告

一、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理解和認識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歷史任務,這是黨中央統攬全局、着眼長遠、與時俱進作出的重大決策,提出的推進城鄉統籌發展、推進現代化農業建設、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的發展理念,旨在縮小城鄉差距,促使農村社會經濟和諧發展。國家加大對農村的投入力度,改善農村生活條件和整體面貌,調整產業結構,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加強農村黨組織和基層政權建設,加快發展農村文化教育事業,加強農村公共衞生和基本醫療服務體系建設,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充分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加強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引導富餘勞動力轉移,帶動鄉鎮企業和小城鎮發展,加大扶貧開發力度,提高人口素質,改善基本生產生活條件,開闢增收途徑。這一系列舉措不僅惠及億萬農民、而且是一項關係國家長治久安的戰略舉措,是我們在當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時期必須擔負和完成的一項重要使命。在這樣舉措下,廣大農民有信心、有決心把自己的家園建設成為現代化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二、農村現狀

農業方面:一是土地貧瘠,資源匱乏,人多地少;二是農作物產品單一,技術含量低,產量不高,市場競爭力弱;三是很難找出適合當地農村發展的農業生產項目。

農村方面:一是農村基礎設施不健全濾布,學校、衞生、娛樂場所等公益福利設施不完善,村容村貌不整潔,村內巷道、田間路不平整;二是村經濟基礎薄弱,缺少中小型企業支撐,沒有經濟來源,缺乏經濟增長點;三是基層組織戰鬥力不強,帶頭帶領農民致富能力不強,黨員隊伍結構不合理,發揮作用不突出;四是經濟發展滯後。

農民方面:一是觀念較陳舊,固守耕田,小農意識重;二是文化素質低,接受新事物能力差,運用新科技、新品種不夠;三是致富本領弱,壓濾機濾布缺少創新、拼搏精神,很難尋求致富項目;四是剩餘勞動力過多,造成人力資源的浪費,使人地之間更加緊張,制約農民致富。

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展望

⒈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形成產業鏈發展模式,產、加、銷一條龍經營,信息渠道暢通,有市場競爭力。

⒉有限土地合理使用,健康持續發展。

⒊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實現現代化農業生產。

⒋政府扶持力度加強,農民得到更多實惠。

⒌發展中小型鄉鎮企業,增添新的經濟增長點,壯大村集體經濟。

⒍基礎設施健全,村屯建設優美,社會福利事業完善,教育、衞生、醫療、娛樂等公益設施齊備,社會保障體系健全。

⒎基層組織執政能力強,創新意識強,有能力帶領農民致富。

⒏黨員隊伍作用發揮明顯,有活力,體現先進性。

⒐全民素質提高,熱愛生活,崇尚科學,鄰里關係融洽,人民生活富足。

⒑城鄉差距小,實現共同富裕。

【第5篇】關於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基層調研報告

xx市户籍人口數xxx萬人,約2/3的人口工作生活在xx個鄉鎮和xxxx個行政村。自xxxx年開始,隨着xx生態省和xx生態市建設工作的不斷推進,全市各鄉鎮已全面完成生態建設規劃,並建成全國環境優美鄉鎮x個,省級生態鄉鎮xx個,市級生態鄉鎮(街道)xx個,分別佔總鄉鎮數的x%、xx%和xx%;市級生態村xxx個,佔總行政村數的x%。根據國家和省有關文件精神和《xx生態市建設規劃》目標要求,鄉鎮生態建設工作還僅處於起步階段,離全面建成省級和國家級生態市尚有很大的差距,因此,進一步加強鄉鎮生態建設成為各級各部門當前面臨的歷史性挑戰。

一、進一步加強鄉鎮生態建設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一)是全面建成國家級生態市的必要條件。根據《xx生態市建設規劃》要求,xx將於xxxx年前建成國家級生態市,而xx%的鄉鎮達到全國環境優美鄉鎮驗收要求是生態縣(市、區)建設的前置條件。要真正達成生態市建設目標,基層創建工作是關鍵,開展鄉鎮生態建設創建工作能夠豐富生態市建設內涵,提升生態市建設水平,是進一步推進和深化生態市建設工作的客觀需要和必然基礎。

(二)是推進農村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的大好契機。國務院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要把國家對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的重點轉向農村,而加強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是鄉鎮生態建設的重要內容,環境基礎設施是人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條件,對一個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起着基礎性和決定性的作用,要全面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然要求鄉鎮調整發展思路,加大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確保轄區內居民擁有良好的環境條件和發展空間。

(三)是提高區域綜合競爭力的客觀要求。一個區域的綜合競爭力是指該區域在一定區域範圍內集散資源、提供產品和服務的能力,是區域經濟、社會、科技、環境等綜合發展能力的集中體現。各項生態建設創建工作從公共設施完善程度、污水處理、大氣環境質量、空氣環境質量等xx多項指標對鄉鎮進行考核,有力地促進當地政府積極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當地環境質量,提升區域經濟發展要素,從整體上改善當地投資環境,提高區域綜合競爭力。

(四)是提升農村生態文明水平的重要載體。生態文明是中國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歷經幾千年的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之後,在認真總結人與自然關係的經驗與教訓基礎上,在實踐中形成的一種嶄新的文明觀念,是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道德倫理基礎。生態文明強調“自然-經濟-社會”的整體價值和生態經濟價值,要求人類的一切活動都要適應“自然-經濟-社會”複合系統的整體利益。沒有廣大農村地區的生態文明,就不可能實現全國的生態文明。鄉鎮生態建設創建工作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增強全民的生態環境意識,提升鄉鎮的整體生態文明水平。

二、當前鄉鎮生態建設存在的問題和難點

(一)部分鄉鎮領導思想認識還不到位。當前,政府對官員的政績考核仍然以gdp增長為依據,導致部分鄉鎮領導重經濟發展,輕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難以轉變,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上不能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把“發展才是硬道理”錯誤地理解為“增長率才是硬道理”,片面的追求gdp增長速度,忽視了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與可持續發展之路背道而馳。

(二)鄉鎮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滯後。環境基礎設施狀況作為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制約着社會生產力的綜合水平、生產的發展程度和人們消費的現實程度,還直接反映着社會的文明程度。與寧波市經濟發展速度相比,鄉鎮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明顯滯後,主要表現在:

1、規劃問題:鄉鎮發展初期由於缺乏規劃指引,導致建設無序開展,給當前發展帶來諸多環境問題,如雨污分流、污水管網鋪設難度大等。

2、污水問題:截止到xxxx年底,全市還沒有一個鄉鎮建成真正意義上的生活污水處理廠;村莊生活污水處理幾乎還是空白(xxxx個行政村僅有xx個試點),大量的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農村溪流河道,成為農村生態環境最大的污染源之一。

3、衞生廁所問題:衞生廁所改造過程中普遍存在三格式化糞池建設標準不夠,導致廢水滲排或不能進行合理處置,影響到地表水和地下水環境質量。

4、生活垃圾問題:農村生活垃圾“村收集—鎮清運—縣填埋(或焚燒)”處理網絡還存在覆蓋面、配套設施及規範管理等方面問題,致使垃圾直接向河道傾倒的現象還時有發生。

5、工業污染問題:鄉鎮企業存在技術含量低、規模小、生產工藝落後,管理水平較低等具體問題,由此滋生了少數企業存在偷排、漏排等違法排污行為,給區域生態環境帶來沉重壓力。

(三)鄉鎮環保隊伍亟待組建和完善。隨着xx市工業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大規模撤鄉並鎮之後,鄉鎮的環保監管和生態建設任務日益加重,而xx市到目前為止僅慈溪市設立了鄉鎮監察中隊,絕大多數縣(市)、區還沒有成立鄉鎮環保隊伍,沒有專職的環保工作人員,致使很多工作到縣級一下就難以推動,生態建設工作明顯滯後。同時,在鄉鎮環保隊伍中,無論是專職的或兼職的工作人員中還存在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學歷不高、缺乏專業人才等問題,因此,加強鄉鎮環保工作人員的素質培訓,組織開展環保知識培訓,配備相應環保器材等工作也亟待完善。

(四)鄉鎮生態建設經費不足。開展生態建設工作是為了改善區域環境質量,促進經濟和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生態建設涉及的建設內容以基礎設施建設核心,而基礎設施具有基礎性與共享性,初期投資巨大、回收期長等特徵。近年來,xx市各級政府對基礎設施的財政性投資在絕對量上一直保持着增長的態勢,但這一增長速度遠遠比不上基礎設施建設總額的增長速度,由此導致財政資金難以滿足生態建設的需要。

(五)鄉鎮生態建設宣傳工作有待進一步加強。由於鄉鎮建設前期缺乏規劃引導,部分基礎設施沒有按實際要求進行建設,如污水管網鋪設、綠化帶及衞生廁所建設等,此類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屬於還舊帳性質,勢必影響到部分居民的個人利益,這就要求鄉鎮政府宣傳部門進一步加強生態建設宣傳力度,調動居民參與、支持鄉鎮生態建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妥善處理建設過程中潛在的各類問題。此外,寧波市是個工業化程度較高的城市,外來務工人員眾多,在文化素養、生活習慣等方面與xx市民存在差異,勢必要通過加強宣傳,灌輸人改變環境,環境改造人的理念,提高他們對生態建設的認識,改變一些不良習慣,共同建設美好家園。

三、對策建議

(一)加強幹部教育,提高生態意識。領導幹部重視是抓好各項工作的前置條件。要抓好生態建設工作,必須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將幹部生態教育和政績考評結合起來,將如何開展生態建設工作納入領導幹部專題教育培訓內容,並將建設業績作為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綜合考評的重要內容,使廣大幹部充分認識到開展生態建設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做到思想上到位,認識上深刻,決策上有力,行動上迅速,形成一級抓一級、齊抓共管的局面,全面推進鄉鎮生態工作的順利開展。

(二)加大建設力度,提升鄉鎮品位。要嚴格按照鄉鎮生態建設規劃要求,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按照“一鎮一品”的要求,突出自身特點和優勢,堅持項目建設與環境改善、品位提升、經濟發展相結合,不斷完善城鎮功能,增強城鎮承載能力,彰顯城鎮文化內涵。在具體項目建設上體現美觀、實用、緊湊,不搞形象工程,建築要富有特色,注重整體協調,體現文化品位。

(三)組建環保機構,加強素質培訓。機構和隊伍是管理和建設的主體,沒有機構和人員就談不上管理和建設,要儘快組建和完善鄉鎮環保管理網絡,保障機構編制、人員配備和資金來源,使鄉鎮環保工作人員能夠全心身投入到基層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中去。針對鄉鎮環保工作隊伍還存在專業素質偏低,學歷不高,缺乏專業人才等情況,要經常組織他們參加由各級環保部門舉辦的環保培訓班,使他們在實踐中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業務技能。

(四)拓展投資途徑,確保投入到位。採取政府產權管理、間接調控和市場運作相結合的方式,建立和健全以政府引導的、以企業為主體的、全社會、多元化、多渠道、多層次的環保基礎設施建設格局。如各地污水處理管網建設經費由各級政府投資,而污水處理廠建設可採用xxx投資模式,在不改變原來用途的前提下,有償、有期限地轉讓基礎設施經營權;鄉鎮污水管網建設費用由市政府補貼、污水處理費返還金、建設補償金和鄉鎮投資構成;各類基礎設施建設採用吸引民間資本投資的形式,從建設到運行全部由企業負責,政府則在保障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和相應補貼,充分發揮政府投入的引導效用和對民間資本的帶動作用,以政府槓桿資金吸引社會資金的廣泛參與,確保鄉鎮生態建設資金投入到位。

(五)加強環境宣教,實施寓教於樂。要動員廣大羣眾支持、參與鄉鎮生態建設,改變傳統的生產和生活習慣,必須先從轉變意識形態着手。各鄉鎮要積極引導全民參與,通過舉辦講座、論壇和競賽、中國小生宣傳資料發放等多種形式開展環境教育和環保法律法規知識宣傳;

【第6篇】農村基層調研報告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要“以服務羣眾、做羣眾工作為主要任務,加強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領導和團結農民的堅強堡壘。xx多萬名農村黨員是帶領農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骨幹力量。因此,如何按照十八大的部署和要求,加快推進農村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全面提升農村黨組織和廣大農村黨員幹部的服務能力和水平,是新形勢下黨的建設面臨的新課題。通過採取座談交流、實地查看、發放《調查問卷》等形式,對全區農村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情況進行了調研。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近年來,我區各級黨組織結合實際,不斷創新工作理念、方法和機制,在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服務功能、發揮服務作用上積極探索和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服務組織體系逐步健全。各地採取行業統建、區域聯建等多種方式,在維穩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生產基地、農業園區、產業鏈條中建立黨支部或功能黨小組,不斷優化組織設置模式。對尚不具備建立黨組織條件的,先行建立羣團組織,以羣團組織為紐帶,延伸黨的觸角,實現村黨組織和黨的工作全覆蓋。探索推行農村“網格化管理、組團式服務”,實現了行政村、責任網格、小組三級組織網絡全面覆蓋。全區農村派出所、法庭、司法所和農村中心學校、衞生所、防疫站等基層鄉鎮事業單位黨組織覆蓋率達到了99%。

(二)服務幫扶機制逐步建立。把推動各級黨員幹部更好地服務農村、服務羣眾擺在突出位置,積極建立健全上下聯動、民需導向、直面農村的服務幫扶體系。一是建立了以“下基層”活動為主體的多種聯繫服務羣眾機制。全區3.7萬名機關幹部全員下基層,進村入户解民憂、幫發展、促和諧。各地也建立了形式多樣的聯繫羣眾機制,如靈武市“五送兩帶一包”活動、賀蘭縣“兩集中兩優化兩滿意”直接聯繫服務羣眾機制等。二是健全常態化民情收集、辦理和反饋機制。全區“下基層”活動建立以縣為樞紐的工作機制,統籌解決各類問題。各地探索建立了“5188901民生專線”、政務微博等民意收集、民情分析、民事辦理制度。三是健全統籌城鄉的服務幫扶機制。深入推進基層黨組織“連心工程”,通過“三連”結對方式,形成城鄉基層黨組織整合聯建的新格局。設立農村黨員“雙帶”資金,目前已發放6批800萬元,在黨員帶頭致富,帶領羣眾共同致富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各地廣泛開展了黨員承諾、黨員志願服務等活動,通過提供資金、項目、信息、技術等方面的幫扶支持,紮實推進基層組織黨建工作互促、困難黨員共幫、為民實事同辦、和諧社會聯建。

(三)服務保障能力逐步增強。堅持統籌規劃、整合資源、上下聯動,加強農村黨組織的服務平台建設,努力為農村黨組織和黨員開展服務創造條件、提供保障。一是加大資金支持力度。自治區黨委組織部設立200萬元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專項資金,以項目化管理的方式,在沿黃城市中選擇試點推行服務型黨組織建設。銀川市設立村(社區)為民服務專項資金,市、縣財政每年支出7000多萬元,按照行政村每年不高於20萬,社區每年不高於10萬的標準給予支持,提高基層黨組織為民辦事能力。二是紮實推進黨員活動陣地建設。加大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和社區組織辦公服務用房建設力度,不斷完善配套設施,提升綜合服務功能。目前,全區所有行政村都已建成功能比較齊全的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大多數活動場所面積達到100平米以上。三是全面加強黨員服務中心建設。在已有縣、鄉、村黨員服務中心(站、點)的基礎上,通過科學規劃,合理佈局,加強黨員服務中心與便民服務中心、公共服務中心的整合,打造共享共用的公共服務平台,實現黨員服務和便民服務相統一。四是積極構建農村黨建信息化工作平台。各地着力加強以工作網站為重點的組織工作信息發佈平台、以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網絡為重點的黨員教育平台、以基層黨建工作手機信息系統為重點的黨內信息互通平台、以微博為重點的黨羣即時互動平台等建設,着力打造功能齊全的黨建工作信息平台。探索建立網絡黨支部、網絡黨校,大力推廣網上宣傳黨建知識、受理入黨申請、接轉組織關係、開展組織生活等。五是着力打造黨代表工作室。自治區制定了《關於在全區鄉鎮(村)和街道(社區)建立黨代表工作室的指導意見》,並召開現場會進行安排部署,要求到xx年全區鄉鎮(村)、街道(社區)等基層單位都要建立制度健全、管理規範、運轉有序的黨代表工作室,充分發揮黨代表工作室深入聯繫服務基層黨員和羣眾的作用。六是切實提高村幹部待遇。建立村幹部“兩提三保”待遇保障機制,對連續任職20年以上的優秀村黨支部書記和村委會主任給予一定獎勵補貼,全面落實村幹部任職補貼“不低於上年度農民人均純收入的1.5倍”的硬指標。大學生村官待遇比照各地新錄用公務員工資標準發放,並繳納相關保險。

(四)服務考核評價方式逐步完善。在基層黨建工作考核評價方面,突出羣眾滿意的導向,努力賦予羣眾更大的話語權、評價權、監督權。一是深入推進羣眾評議工作。各地認真總結推廣創先爭優活動中開展羣眾評議的有效做法,在xx年基層組織建設年分類定級工作中,分領域組織黨員羣眾對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情況作出評價、提出意見,把羣眾評議與年度考核、黨員民主評議、行風評議等工作相銜接,推動羣眾評議工作常態化、制度化。二是優化農村黨建工作考核評價指標。在基層組織建設年考核中,引入羣眾對基層黨組織和黨員發揮作用的滿意度指標,把羣眾滿意作為評價基層黨組織建設水平的關鍵指標。三是注重考核評議結果運用。xx年在全區鄉鎮推行“兩管三評一推優”管理考核機制,加強對鄉鎮領導班子管理考核。開展農村黨員“評星定格”活動,定期對黨員黨性進行分析評議。深入開展“三級聯述聯評聯考”工作,堅持把服務黨員羣眾情況作為專項述職的重要內容,把服務成效作為黨員幹部考核獎懲、選拔任用、評優評先的重要依據,切實發揮評議的導向性作用。

二、存在問題

總體來看,全區各地在建設農村基層服務型黨組織方面認識到位,行動積極,開展了有益探索,但工作開展的深度、廣度有限,需要各級黨組織在創新工作理念、方法和機制,強化服務功能和服務作用等方面進一步探索和實踐。《調查問卷》中,“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存在的問題”一項,選擇“思想認識不高,服務意識不強”的佔25%,選擇“工作經費短缺,無法開展服務”的佔30.6%,選擇“人員素質、配套設施落後、限制了服務”的佔24.8%,選擇“活動形式單一,缺乏針對性,未形成長效機制”的佔29%;對“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的關鍵”的看法,比例最高的是“加大財政投入,提高基層的服務保障能力”一項,佔25.8%。這些數據反映出目前我區在服務型黨組織建設中還存在一定差距,主要有:

(一)服務意識不到位。樹立牢固自覺服務的意識,是建設基層服務型黨組織的思想基礎。從調研情況看,一些鄉鎮、村黨組織和黨員對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的認識比較模糊,服務黨員羣眾的自覺性、主動性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幹部還存在“官本位”思想意識,以及受計劃經濟時期重管理的工作模式影響,服務意識、服務理念尚未真正樹立起來。

(二)服務體系作用發揮不到位。如在“下基層”活動和各地開展的其他一些聯繫服務羣眾的活動中,如何實現單位黨組織和黨員幹部深入有效地聯繫與服務基層黨員羣眾,及時發現與解決問題,還需要進一步完善相關制度。一些地方羣眾訴求渠道不暢通,羣眾的正常訴求得不到反映、解決,最終演變成持續不斷的上訪,甚至釀成羣體性事件或惡性案件。

(三)服務保障能力不足。建設服務陣地、打造服務平台,是建設服務型基層黨組織的基礎。目前,全區仍有52.87%的村、社區黨組織年度黨建工作經費低於1萬元。此外,農村黨員隊伍年齡普遍偏大,黨組織帶頭人隊伍後繼乏人、知識老化、能力弱化的現象比較突出,村級組織“造血”功能弱、信息化服務平台建設尚處於起步階段等現狀也制約着村級黨組織服務能力的提升。

(四)服務標準及評價體系亟需完善。目前,受重視程度、工作基礎、物質條件、黨員隊伍素質等因素制約,各地在探索建設農村基層服務型黨組織方面進展不夠均衡,做法各不相同。如在部分市、縣(區),已逐步形成較為完善的區域化、網格狀的黨組織服務體系,有的還很不完善。目前,由於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的準確定位、評價體系尚不統一,沒有完全建立起來,開展服務工作缺乏統一標準和要求,農村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基本還停留在摸索階段和層次。

三、對策建議

通過對我區目前建設農村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基本情況和存在問題的分析調研,我們認為,建設農村基層服務型黨組織,要從認識上提高,從功能上強化,從機制上健全,從保障上增強,逐步形成縣、鄉(鎮)、村三級聯動,黨組織、黨員、羣眾積極參與的工作格局,讓聯繫服務黨員羣眾成為基層黨組織的自覺行為。

(一)要提高基層幹部的服務意識。建設農村基層服務型黨組織,首要任務是提高鄉村幹部的服務意識,明確自身功能定位,把握好做什麼、怎麼做等問題。黨的xx大提出黨的基層組織要發揮“推動發展、服務羣眾、凝聚人心、促進和諧”的作用,明確了基層黨組織的功能定位。黨的十八大和xx同志一系列講話明確指出,要聯繫服務羣眾、做好羣眾工作。這就決定了基層幹部要將思想認識統一到“服務”這一核心要求上,牢固樹立服務發展、服務羣眾、服務黨員的意識。一是服務大局。緊密結合本地區本部門本單位的實際,始終把農村黨建工作置於發展大局中來思考、來把握、來推動,努力實現基層黨建工作與科學發展的高度對接、深度融合,把握髮展規律,理清發展思路,破解發展難題,使農村黨組織真正成為科學發展的組織者、推動者和實踐者。二是服務民生。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富民利民政策,為謀民生之利、解民生之憂創造條件,幫助羣眾解決上學、看病、就業、養老、住房等實際困難,推動基層社會管理創新,主動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和諧穩定。三是服務羣眾。牢牢牽住羣眾利益這個“牛鼻子”,把以人為本、執政為民作為檢驗一切工作的最高標準,深入研究新形勢下羣眾工作的規律和特點,不斷增強新形勢下服務羣眾工作能力,使各項工作更加符合人民羣眾的意願和要求。四是服務黨員。進一步健全完善關懷服務、素質提升、互助服務等制度機制,保障農村黨員民主權力,使廣大農村黨員真切感受到黨組織關愛和温暖,更好地發揮先鋒模範作用。

(二)要強化基層黨組織的服務功能。全面覆蓋的服務組織體系是農村基層服務型黨組織服務羣眾、做羣眾工作的基本前提。要主動適應城鄉協調發展新形勢、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新要求,着眼於構建城鄉統籌基層黨建新格局,不斷創新農村黨的組織設置,密織農村黨組織和黨員聯繫服務羣眾網絡,構建全面覆蓋的服務組織體系,做到黨員全員參與、黨組織全面覆蓋;積極拓展城鄉基層黨組織的覆蓋,根據農村村莊規模、產業佈局、組織形式、黨員流向等發展變化,在規模較大、黨員較多的村建立黨委或黨總支,在自然村、村民小組、農民專業合作社、專業協會等建立黨支部或黨小組,把黨的基層組織延伸到農村社會各個層面。

(三)要健全服務長效機制。加強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要緊緊圍繞建立健全長效機制這個重點來深化。一是打造功能完善、管理規範、服務優質的一體化服務平台。要加強各級黨員服務中心、農村民生服務中心等有形陣地建設,積極搭建民意表達訴求平台、便民服務平台、助民增收平台、惠民保障平台、安民穩民平台。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優勢,健全遠程教育網、黨建網、手機網等網絡服務陣地,不斷增強服務功能。二是拓展多樣化、便民化的服務渠道。要完善一線工作法、一站式服務、一體化考核和設立黨員先鋒崗、黨員責任區等有效做法,積極組建以黨員為核心的網格服務團隊,廣泛開展多種形式的志願活動。三是完善經常化、制度化的服務機制。要進一步健全和完善幹部“下基層”及領導幹部定期下訪、定期接訪制度,不斷完善“蒐集、分類、流轉、反饋、督查”羣眾反映問題五步調處機制,做到思路在一線謀劃、工作在一線推動、矛盾在一線調處、成果在一線體現。

(四)要提高服務保障能力。一要完善農村黨建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為農村服務型黨組織建設提供組織保障。落實基層黨建工作責任制,堅持書記抓、抓書記,全面推行“三級聯述聯評聯考”制度,統籌抓好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的組織領導、協調指導、督促檢查工作。建立健全城鄉基層黨組織統籌設置機制、城鄉一體的農村黨員教育管理機制、城鄉互幫互助機制,推動城市和機關優勢資源向農村流動,努力使城鄉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工作目標相協調、工作部署相適應、工作成效相促進。建立村幹部考核評價機制,拓寬羣眾參與監督評價農村黨組織服務業績的渠道,努力形成組織評價機制,確保服務型黨組織建設各項工作真正落到實處。着眼於增強黨組織助推經濟發展的功能,採取“產業+服務”、“支部+協會+基地”等方式,把黨組織觸角延伸到新型社區、產業鏈條、合作組織上,通過實現共同利益把農民緊緊團結在黨組織周圍。二要加強村幹部隊伍建設,為農村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提供人才保障。按照守信念、講奉獻、有本領、重品行的要求,建設一支高素質農村黨務工作者隊伍,鼓勵機關幹部到農村掛職任職,大力培養選拔優秀大學生村官黨組織書記,探索在村級組織配備專職黨務幹部,充實工作力量。進一步拓寬選人用人渠道,通過面向社會公開招、自薦公推民主選、跨村任職能人兼等方式,把各方面優秀人才選拔上來。抓好農村後備人才隊伍建設,形成梯次培養使用機制。加強教育培訓,堅持嚴格管理,提高羣眾工作能力;加大考核激勵力度,統籌解決農村黨組織書記幹事動力和創業環境問題,通過辦理養老保險、逐步提高待遇、定期走訪慰問、機關事業單位定向考錄等方式,激勵引導農村黨組織書記熱心服務羣眾。三要加大工作投入,為農村基層服務型黨組織提供物質保障。健全和完善農村黨建工作激勵保障機制,不斷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將黨建工作經費納入財政預算,積極探索建立財政投入為主、社會各方支持、農村黨組織自我補充的多元化基層經費保障機制,切實解決好農村黨組織活動有經費、有場地的問題,確保村幹部報酬待遇增長幅度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推動各類資源向農村傾斜、重心向農村下移,為農村開展工作創造必要的條件;加強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建設,拓展村級陣地服務功能,保證有人管事、有錢辦事、有場所議事,推進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深入發展;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從政策、項目、資金等方面給予支持,探索建立經濟薄弱村財政專項扶持制度,“輸血”與“造血”並重,努力實現富民強村。

農村基層黨組織執政能力建設情況的調研報告

根據市委要求,近日,縣委安排縣委辦公室、紀委、組織部組成聯合調查組,對我縣的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執政能力建設情況進行了一次專題調研,本次調研共涉及12個鄉鎮,48個村,經過二個多月的集中調查,初步掌握了我縣農村基層黨組織執政能力建設的基本情況和存在問題。

一、我縣農村基層黨組織執政能力的現狀

**縣是一個擁有98萬人口的農業大縣,下轄16個鄉鎮,現有農民黨員2萬名,全縣共有1909個基層黨支部,其中農村支部1002個。近幾年來,縣委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狠抓了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建設,先後開展了農村基層黨組織三年整頓、村級規範化建設和“三級聯創”等活動。以黨建促經濟,使全縣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力、凝聚力進一步加強,廣大農村黨員和基層幹部的政治素質和業務素質得到了很大提高,為全縣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證,有力地促進了全縣農村兩個文明建設。但是,經過這次調研,我們發現:隨着農村改革和發展向深層次的推進和新舊體制的轉換,長期形成的一些矛盾近幾年逐漸暴露出來,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制約了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執政能力。

(一)村幹部崗位吸引力下降,優秀的“兩委”班子難產生。經過這次調查我們發現,我縣現有村幹部4900人,且大多是年齡偏大和家中有拖累或沒有什麼特長的人,35歲以下的只佔三分之一左右,36—50歲的佔到60%以上,個別地方的村支部書記已達64歲,仍無合適人選接班,造成了農村幹部隊伍的青黃不接。一方面,由於全縣農村集體經濟普遍薄弱,75%以上的村幹部工資不能當年全部兑現,工資待遇低,外出打工比在家當幹部掙錢多,致使農村裏年輕有為的“能人”,經濟意識強於政治意識,個人意識強於團隊意識,外出打工闖天下意識強於留守本土務農意識。另一方面,村幹部的“官位”不大,工作量卻不輕。上面千條線,下邊一根針,中央的各項方針政策要在農村得到全面貫徹落實,需要做大量深入細緻的工作,由於廣大農民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參差不齊,在具體工作中村幹部難免會吃虧受氣,所以造成了“能人不願當幹部,當幹部的沒能人”的現如,即使有些人勉為其難當了村幹部也不安心,如鄭城鎮上小峪村支部書記一年最多寫過5次辭職書,有的甚至不辭而別長年外出打工經商,基本上是“矬子裏面選將軍,選來選去難稱心”。據調查瞭解,因工作壓力大或工資收入低而辭職不幹或外出打工經商的村幹部數量呈逐年上升趨勢,還有的村是幾名黨員輪流坐莊當幹部,“不是張三就是王五,誰當幹部都不服”,甚至相互拆台,搞對立。由於黨員幹部難培養、難選拔,致使這些村裏的工作比較被動,領導班子的核心作用發揮較差,嚴重影響了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創造力、戰鬥力和凝聚力。

(二)部分農村基層幹部素質不高,不能有效落實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和發揮應有的服務功能。一是思想政治素質不高。一方面表現在思想保守,觀念陳舊,缺乏開拓進取精神。面對各種新情況、新問題束手無策,對黨的基本路線貫徹不力,對廣大黨員教育、培訓不力,對發展經濟引導、服務不力,工作放不開手腳,邁不開步子。另一方面表現在畏難情緒嚴重,工作主動性差,不安心農村基層工作。面對當前農村工作出現的矛盾和困難,有的基層幹部認為“迴天無術”,思想上產生動搖;有的猶豫觀望,“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有的牢騷滿腹,怨天尤人,動不動就向黨委政府施壓,提出“撂挑子”。二是工作能力較弱。據調查瞭解,全縣的農村幹部中國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佔60%以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佔不到三分之一。相當一部分農村幹部或者因文化水平的問題,或者因工作繁重纏身,或者因忙於掙錢致富,真正能夠靜下心來學點理論、學點適用技術知識的不多,能夠學深學透,靈活運用於農村工作實際的就更少。致使思想觀念陳舊,思路狹窄,缺乏創新,眼界不開闊,工作效率不高。表現之一是工作方法落後,工作抓不住重點。部分基層幹部習慣於靠行政推動來開展工作,知識老化,經驗老化,管理老化。我們這次在與村幹部座談時發現有的農村幹部連產業化、wto、集約經營這些現代知識的基本術語都不懂,在生產指導上,習慣當“傳聲筒”,“照葫蘆畫瓢”;表現之二是帶領羣眾致富的能力弱。有的村幹部無一技之長,發展經濟的技術和能力還不如一般羣眾,根本就談不上帶領羣眾鬧市場,為羣眾提供服務;有的雖有能力,但缺乏帶領羣眾共同致富的思想,只顧自己,不管他人,對羣眾的困難不聞不問,只向羣眾要錢要糧。在調查中,我們發現為數不少的村支部書記認為自己的主要工作任務是計劃生育、社會治安以及上級交辦的工作,而沒有把增加村集體收入、帶領羣眾致富放在重要的位置。三是工作作風不過硬。有少數村幹部脱離羣眾,官僚主義、形式主義、享樂主義思想嚴重,有的辦事不公、處事不當。特別在宅基地劃分、計劃生育指標安排、土地和集體工副業項目承包上,不能一碗水端平,搞優親厚友。個別人甚至利用手中的權力為自己謀私利,在用電用水、税費繳納、土地承包和子女安排上,為自己撈取好處,對羣眾則不給好處不辦事,給了好處亂辦事,吃拿卡要,失去了羣眾的信任和支持。有的工作方法簡單粗暴,傷害了羣眾感情。極少數幹部為政不廉、腐化墮落,放鬆學習,個人私慾膨脹,如**鎮顓臾一村原村支書馬付賢侵吞公款54500元,在羣眾中影響極壞,最終受到了法律的嚴懲。

(三)鄉村集體經濟實力差,農村基層工作無錢辦事的矛盾非常突出。由於自然條件制約和各方面因素的影響,相當部分農村基層組織經濟基礎較差,財務虧損和負債問題嚴重。經過這次調查統計,我們發現80%以上的接受調查者對村集體經濟收入不滿意,原來有點集體積累的村由於隨着農村税費改革的不斷深入,可支配的資金也在不斷減少,只好寅吃卯糧,甚至靠舉債維持運轉,由於不能安期償還債務,又造成了村的信用下降。集體經濟日益薄弱甚至債台高築,使農村黨支部興辦各項公益事業舉步維艱,村級各項開支無法正常支出,更談不上為農民致富奔小康提供資金物質上的幫助。主要表現為:一是虧損面大。據縣有關部門統計,全縣入不敷出的村佔76%。二是虧損額大。全縣村級負債總額為3000多萬元,每個村平均負債在4萬元左右,有的村負債額甚至超過100多萬元。三是收入來源少,收入結構單一。全縣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平均每年不足2萬元,如**鎮的石盆村集體經濟年收入只有1000元,村幹部的工資都不能兑現,村裏的各項公益事業更無從談起。多數村的集體收入僅限於土地出讓金及林場、荒山的承包費,有工業項目的村很少。雖然有些農村基層組織前幾年通過內引外聯上了一些項目,辦了一些企業,村集體經濟有了一定的起步和發展,但由於受市場、人才、資金、信息及自然條件的制約,這些村辦企業辦的紅火的不多,辦垮了的不少。由於黨支部缺乏帶領羣眾致富奔小康的必要的物質條件,修路、架橋等公益事業無力去辦,村級各項開支無法正常支出,什麼事也辦不成,羣眾長期不能得到實惠,對幹部缺乏信任感,認為村支部的話不能聽,從而導致黨組織在羣眾中的威信下降,制約了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執政效果。

二、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執政能力的建議和對策

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執政能力需要明確責任、創新思路、落實措施,必須長抓不懈,積極探索,建立健全符合我縣實際的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執政能力的長效機制。

(一)必須緊緊圍繞選好人、用好人,提高農村基層幹部隊伍整體素質這個主題。實踐證明,只有把基層班子建設好了,農村幹部的戰鬥力才能增強,農村各項工作才能有效推動。一是要從源頭上把好選人用人關,積極探索改革農村幹部選任機制。結合這次村兩委換屆工作,拓寬用人視野,積極引導黨員羣眾,將那些年富力強、有知識、有文化的高素質人才選拔到農村兩委班子中去。把回鄉知識青年、復員退伍軍人、鎮村企業管理骨幹和在市場經濟中湧現出來的優秀分子,特別是生產能手、致富能手、科技能手、管理能手,以及公推公選落選人員中素質較好的作為後備人才,培養“潛力型”幹部。積極選派大中專畢業生、部隊轉業軍人或頭腦靈活、市場經濟意識強的鄉鎮機關幹部到村任職,指導幫助農村幹部在解放思想、尋找發展思路、規範村務工作等各方面增強工作能力,提高農村幹部的整體素質。本着“適合,發展,既不求全責備,也不委曲求全”的原則,不拘一格的選人用人,配好配強村級班子。二是要抓好基層幹部培訓。要重點圍繞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新階段的任務,改進培訓方法,豐富培訓內容,採取集中培訓與分散培訓相結合、課堂教學與參觀考察相結合、請進來與送出去相結合、理論學習與實地培訓相結合,根據不同鄉鎮、不同村的實際情況,分門別類,分期分批輪訓,通過上大課、觀看錄像、基地實踐、電化教學等多種形式開展培訓,提高學習效果,讓黨員幹部受到實實在在的教育。要制訂好村幹部培訓計劃,採取換屆後集中培訓與平時培訓相結合的辦法,分期分批進行。本着“實際、實用、實效”的原則,強化培訓內容,使村幹部聽得進、坐得住、用得上。同時要創新培訓方式,充分利用縣鎮黨校陣地和黨員電教等手段,採取多種培訓形式。努力改變存在於基層幹部內心深處的亙古未變的小農經濟思想的束縛,切實提高他們的自身致富能力和服務羣眾的本領。

(二)因地制宜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解決好農村工作“無錢辦事”的問題。集體經濟能否發展壯大,是關係到黨在農村的執政地位能否鞏固的一個大問題。農村一些矛盾和問題的解決,農村幹部隊伍的穩定,從根本上有賴於農村經濟、特別是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因此,各級黨委要積極引導農村幹部把工作重心放在發展農村經濟,特別是發展村集體經濟上來。一是確立正確的經濟發展路子。要立足鄉情、村情,堅持因地制宜,發展優勢的原則,幫助他們確立正確的經濟發展路子。大力發展種植業、養殖業和以當地農副產品為原料的加工業。結合“百村幫扶工程”、“百萬農户致富工程”,積極爭取上級有關部門的支持與扶助,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實施規模效應。二是要制定優惠政策,縣鄉(鎮)和金融部門要在資金、人才、技術、信息等方面向貧困村實行傾斜。為他們辦企業、上項目、興修水利、開發優高農業,積極提供切實有效的扶持和援助。同時要把“輸血”與構建“造血機制”相結合,教育黨員幹部苦幹實幹,自強不息,艱苦創業。三是要充分利用好現有集體資源,如水利設施、山林、礦產等,實行市場化運作,多途徑增加集體收入。

(三)建立和完善農村幹部任期目標考核機制,進一步調動農村幹部幹事創業的積極性。一是建立農村工作目標管理責任制。要根據中央提出的“五個好”村黨支部的總體目標,認真研究制定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的長期規劃和年度計劃,立足實際,因村制宜,量力而行,合理確定各村每年組織實施的具體目標和落實措施。將經濟建設、黨的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目標,進行細化、量化和分解,由黨委和支部簽訂目標責任狀。二是建立健全農村幹部崗位目標責任制。根據支部工作目標,合理細化分工,分解到人,從支部書記到村兩委成員,都要明確各自的崗位責任和工作目標,使兩委成員在工作中各司其職,各負其責,人人頭上有任務,個個肩上有壓力。三是健全完善農村幹部責權利相統一的考核機制。根據各支部和兩委成員的年度工作目標、崗位責任目標完成情況,鄉鎮黨委要建立嚴格合理的考核機制,併合理運用考核結果,做到獎懲分明,責權利統一,適當提高農村幹部的政治待遇和經濟待遇,充分調動廣大農村幹部的工作積極性,保持農村幹部的相對穩定。

(四)健全和完善黨支部村委會的工作運行機制,進一步規範農村幹部的工作。應本着“加強黨的領導、依法建制、民主有序、便於操作、分類指導”的原則,制定和完善村務管理規則,進一步規範農村幹部的工作。村務管理規則要突出建立四大機制:一是建立協調機制,理順村務各項關係。要明確村務管理的主體、村務管理的權限、村黨支部與村委會的關係,做到各司其職、協調配合。二是建立決策機制,促進村務科學決策。進一步完善農村村務決策的程序,突出村民在決策中的主體地位和“三支隊伍”在決策中的重要作用,使村級決策程序科學化、民主化、制度化。三是建立管理機制,促進村務按章辦理。進一步規範村集體經濟管理、村財務管理,明確管理權限,管理職責,作到民主公開,使村務管理由“暗箱操作”轉變為“透明運作”,從“無序”管理到“按規”辦事。四是建立監督機制,保證村務有序運行。進一步落實好村務民主監督機制,實行村幹部任期承諾和踐諾制,讓村幹部接受黨員、村民的監督和評價,落實好對村幹部的違規責任追究制度。把村幹部置身於黨組織和羣眾的監督下,促使他們按章辦事,廉潔奉公,從源頭上防止村幹部濫用權力和以權謀私現如的發生。

(五)大力推進基層組織工作機制創新,進一步激發農村黨組織的執政活力。要切實解決農村黨組織“老辦法不管用,新辦法不會用”的問題,建立與新形勢相適的工作機制。首先要建立起富有活力的村級工作機制。鼓勵村“兩委”幹部大膽闖、大膽試,大膽幹,鎮黨委要充分保護和調動他們工作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要着力於放權村“兩委”,努力解決對村級“統得過多、管得過死”的問題,做到責權利相結合,強化村“兩委”的職能;要着力於減負村“兩委”,堅決克服形式主義,為村幹部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其次是建立科學決策和民主監督機制。高度重視建立深入瞭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廣泛集中民智、切實珍惜民力的決策機制,規範民主決策程序,健全議事規則,實行決策論證制和責任制,用制度確保決策的科學性,儘量避免和減少失誤,同時建立羣眾對決策實施監督的機制,讓羣眾依法行使自治權利。再次是建立村“兩委”分工負責制、“兩委”聯席會議,民主評議“兩委”幹部等制度,明確村黨支部對村委會實行政治領導、工作指導、思想引導的職能,做到堅持領導不包辦、把握方向不旁觀、保障自治不違法、支持工作不拆台,村委會在黨支部的領導下依法行使職權,工作到位而不越位,形成“兩委”協調一致,良性互動的運行機制。

關於農村基層政權建設的調研報告

網友珊瑚推薦來王小東授權神州思想文化網發佈的文章,作者介紹説:“在潘岳先生的大力策劃與支持下,在有關部門的熱情協助下,我、楊鵬、歐豔國,於xx年6月去南平進行了調研。以下是這次調研的報告,於xx年7月完成,過去沒有發表過。潘岳先生關於南平的講話,必須與他的官員身份一致;我的這個調研報告,則完全是一個布衣研究者個人的看法。所以,我為我自己的看法負全部責任,但我與潘岳先生關於這些看法多次交流過意見,所以,可以作為潘岳先生講話的一個參考資料看。另外,這篇報告不是我一個人所能完成的,除了前面提到的支持與協助外,楊鵬和歐豔國都付出了極為艱辛的勞動,特別是報告的第四部分,主要出自楊鵬的手筆。xx年1月11日”

農村基層政權是國家政權的基礎。這個基礎的動搖,勢必影響到國家的穩定。基於對於這一問題的關心,我們最近赴福建閩北山區的南平市,從農村基層政權建設的角度出發,對該市大規模下派村支書一事進行了為期20天的專題調研。在20天的時間內,調查組先後走訪了6個縣(市),23個村,與市、縣、鄉鎮、村幹部和村民近200人進行了交流座談,帶回了20多萬的資料和調查筆記。在此次調研中,我們的調研組觀察到了一些十分重要的問題。這些問題雖然可以説是從局部調研觀察到的,但也很可能具有普遍性。

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政權管理機制在村一級出現了斷層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隨著毛澤東時代原有的意識形態的逐漸淡出,隨著共產黨從一個革命黨向執政黨的轉變,我們原來的從上到下可以一杆子插到底的政權管理機制,到了村這一級出現了斷層,也就是説,我們黨的方針政策、我們的政權管理機制,乃至經濟生活,從上到下,到鄉鎮一級形成一個循環體,而村級以下的廣大農民自己形成一個循環體,這兩個循環體基本不銜接,形成了斷層。

形成這一斷層的最主要原因有以下三點。

(1)農村經濟基礎所發生的巨大變化是其根本原因。可以説,“斷層”是農村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必然結果。計劃經濟之後,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到户之後,廣大農民市場經濟化的程度是最高的,上級政權對於農民的生產活動所發揮的影響越來越小,農民在經濟生活上對於上級政權的依賴越來越小。因此,從經濟生活上説,農民的循環體與鄉鎮以上政權循環體的銜接之處越來越少,甚至與村黨支部的關係都越來越少。過去,管理村裏的資產和組織生產和分配,是村黨支部的主要職能和權力來源,而隨著包產到户和市場經濟的發展,村民逐漸有了自己的經濟支配權,多數村黨支部,乃至鄉、鎮政府,已找不到自己在市場經濟中的位置和空間,不知道還能幫助村民幹些什麼;而村民們看他們則往往是“吃冤枉”(即貪污腐敗)的一小撮。

關於農村經濟基礎的變化給農村基層政權建設所帶來的挑戰,我們在後面還有更為詳細的敍述。

(2)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潰散是其重要原因。我們黨從革命黨向執政黨轉變是一個歷史發展的必然過程,革命時代高度熱烈的意識形態的消退也是一個無可避免的歷史發展過程。而由於我們沒有及早認識到這一發展過程,所以就沒能及早採取有效措施延緩和制止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潰散。

在我們的調查組先後走訪的6個縣(市),23個村中,只有兩個村黨員的平均年齡低於50歲,其餘的都超過50歲,甚至接近60歲;南平市委組織部提供的南平市624個下派村黨員平均年齡也接近50歲。許多村子,除了復退軍人帶回幾個黨員之外,多年沒有自己發展過黨員,因為黨員幹部把入黨看成獲得特權的機會,所以他們要極力壟斷這種特權,不肯讓更多的人加入進來。黨員乃至村支書的年紀老、文化程度低、素質差、致富靠腐敗,即使是在農村這樣相對落後的地區,他們也很難稱得上是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代表,更談不上代表廣大農民羣眾。

值得指出的是,農村基層黨組織潰散不是南平市獨有的現象,如山西省,農村黨員、幹部隊伍也存在著嚴重的老化現象。山西全省的農村黨員、幹部中,50歲以上的黨員佔到黨員總數的55.7%,大多數村的黨支部書記年齡在55歲以上;國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佔到了74.5%。

利用組織手段實現黨員、幹部隊伍的年輕化、知識化也許並不是一件太難的事,比如説,由組織部門發個文件,把黨員、幹部隊伍的年輕化、知識化作為一項重要指標來抓。但黨員、幹部隊伍在自然狀態下的潰散絕不僅僅是作為現象表現出來的老化和文化程度低,黨組織的缺乏戰鬥力乃至潰散絕不是可以由組織部門的一紙命令解決的。

(3)其他勢力,包括宗教、家族等民間非政府力量,乃至與腐敗官員結合的黑社會勢力已經形成,它們對於農村社會的影響逐步壯大。

從上述三個形成“斷層”的最主要原因看,第一個原因將隨著市場經濟的存在而長期存在,農民自發、自組織的循環體相對獨立於鄉鎮以上政權循環體是市場經濟存在的必然結果,我們已經不可能像計劃經濟時代那樣,什麼都一竿子插到底了,在新的經濟基礎條件下,我們必須以新的方法處理農村的基層政權問題。第二個原因,則是我們應該努力解決的,這就是抓好農村的黨建工作,把真正代表先進文化和先進生產力,代表廣大農民羣眾的人吸收到黨組織裏來。至於第三個原因,除了與腐敗官員結合的黑社會勢力必須予以堅決打擊之外,我們的黨作為執政黨,必須學會與宗教、家族等民間非政府力量和睦相處,在這個基礎上加以引導和駕馭。

二.農村經濟基礎的變化給農村基層政權建設帶來了新的挑戰

前面所説的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經濟基礎所發生的巨大變化”除了意味著農村經濟從計劃體制向市場經濟轉變、農村生產效率提高、農民收入提高,這些巨大的成就之外,還有著一些關係到政權鞏固的其他方面的具體表現。這些表現主要有:村,乃至鄉、鎮財政基本上破產;大量農民拋棄土地流入城市,土地迅速向大户手中集中;黨在處理與大户的關係時面臨十分微妙的局面。

(1)村,鄉、鎮財政基本上破產。我們的調查組走過的鄉村,幾乎無一例外是這個情況。村負債基本在幾十萬元,鄉、鎮負債則在幾百萬元(李川:1998年的統計,南平鄉一級平均負債399萬,村級平均負債39萬)。南平市624個下派村村集體負債在2億元左右,相當於這些村三年的村集體收入。這些債務主要是欠農村信用社的,也有欠幹部、農民或其他人的。

要解決村,鄉、鎮財政的困境,靠從農民手上收取更多的費用是不現實的,只能從村集體經濟汲取,而村集體經濟正面臨著最後一次瓜分。這次最後的瓜分可以帶來較大的一次性收入(反映在南平市624個下派村集體資產情況調查表上的數是xx年這624個村的村集體收入比正常年景的6500萬元左右突然多了1500萬元左右),但此後怎麼辦?幾乎是無法可想。

村集體經濟必須分户經營。因為村集體經濟控制在少數素質不高的村幹部手中,造成經營無方、貪污腐敗橫行,成為黨羣、幹羣矛盾的焦點,是農民集體上訪的主要原因。農民們希望儘快把村集體資產分户經營或拍賣後分錢。村集體經濟的分户經營勢在必行,但分掉之後,又產生了一系列的新問題。

首先,村提留和鄉統籌實際上很難直接從農民手中收取,過去主要是依靠村集體經濟墊付,或者靠糧站扣繳。現在村集體經濟沒有了,糧食購銷辦法也改變了,村提留和鄉統籌就沒有辦法收取了。當我們的調查組問到這個問題將來怎麼辦時,基層幹部們都説:沒什麼辦法,我們只能寄希望於税費改革,即我們不再承擔收取村提留和鄉統籌的任務,改由穿制服的國家税務部門人員收税,然後返還給我們一部分,作為村,鄉、鎮財政的開支。這是基層幹部的希望,但從國家的角度看,村,鄉、鎮基層政權收取這些費用尚且如此困難,由國家來直接面對千千萬萬的農户收税,恐怕成本會更高。

其次,農村基層幹部的權威進一步降低,農村公益事業的開支現在必須以民主的方式,徵得大多數農民的同意才有可能進行。

再次,村,鄉、鎮負債的償還恐怕更無著落。這就又引出了一個農村信用社的問題:農村信用社吸收的存款來自於農户,如果農户要求提款,信用社如何償還?這會不會成為新的羣體性事件的緣由?

需要指出的是,我們的調查組所調查的福建省南平市,應該是全國農村中情況較好的。該地區自然資源豐富,人口壓力不大,有大

量的集體山林可以用來搞“集體林改革”,即分户經營,使村財政得到最後的一次性較大收入。其他自然資源稟賦較差的地區恐怕連這個條件都沒有。

(2)大量農民拋棄土地流入城市,土地迅速向大户手中集中。在目前中國農村,一般農户的小規模土地經營幾乎無利可圖。所以,農民們將土地流轉出去,青壯年、有一點文化的人都流向城市謀生,農村只留下“389961部隊”(即婦女、老人和兒童)。土地的大規模流轉的必然結果是土地向大户手中迅速集中。在我們的調查組走訪的一些村莊,村中幾家大户經營的土地規模一般是每户幾百畝。

有些農村問題的專家反對土地使用權的流轉,認為土地不僅僅是生產資料,而且是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一部分。但我們認為,如果農户的小規模土地經營無利可圖,那麼,土地也起不到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作用;另一方面,在現在的市場經濟條件下,想依靠行政命令乃至法律手段來制止土地使用權的流轉是不現實的,農民們也不認為不讓土地使用權流轉是在幫助他們、保障他們,而認為這是在限制他們、妨礙他們;況且,土地的大規模經營確實帶來了更高的效率。然而,在這一過程中,所謂“先富帶後富”僅僅一種理想而已:市場經濟的邏輯是追求利潤的最大化,先富只有在帶後富對自己有利的情況下才會帶後富,這個前提卻並不是總能夠成立的,如果先富帶後富對自己不利,先富當然就不會去帶什麼後富。在這裏,任何道德説教,樹榜樣之類都是沒有什麼用處的。

一般農民拋棄土地,土地向大户手中集中的一個必然結果就是農村人口,特別是有活力的農村人口向城市的大規模流動。這本是現代化的一個必然趨勢,有利於經濟發展,有利於現代化,但這個趨勢的另一個含義就是農村的矛盾,將來有可能並不是直接在農村——留在農村的人們本來就沒有指望務農能給他們帶來什麼生活保障,而是在城市爆發出來,由流入城市的一、兩億農民爆發出來——如果他們在城市的生存發生困難,他們的家鄉農村並沒有能夠保障他們生存的生計在等著他們;而農村則由於前面所説的政權管理機制的“斷層”,起著非體制力量的蓄水池、庇護所的作用。

(3)黨在處理與大户的關係時面臨十分微妙的局面。我們的調查組在與市、縣、鄉鎮、村的幹部們談話時,感到這些黨的基層幹部對於大户有一種微妙的矛盾態度。一方面,我們訪談的幾乎所有幹部,坦率地説,都認為黨建工作的基本點就在於團結大户、依靠大户。一位縣委組織部長總結的三句話非常鮮明:把黨員培養成致富能人,把致富能人培養成黨員,把致富黨員培養成幹部。其他人沒有作如此鮮明的總結,但基本都是同一個意思。另一方面,有些黨的幹部,特別是比較上層的黨的幹部,又感到大户對於黨的基層組織來説,是一種異己的力量,按他們的話説:“農村的政治力量的演變也是經濟利益的演變。在農村肯定不是赤貧的人在起作用,而是有經濟利益在支撐的一股力量,在左右著基層的羣眾。”也就是説,真正有較大能量的非黨異己力量,並非是赤貧的人,而是有經濟實力的大户,他們才有左右和組織基層羣眾的力量。

作為黨的基層幹部,現在在農村做工作,不得不依靠大户,不得不把大户團結進來,以免他們發展成為更大的異己力量,這是黨的利益所在。同時,依賴大户還可能有利於自己個人,這是他們的現實選擇。然而,這樣做也產生了一系列的問題。

首先,我們黨的意識形態畢竟不是依靠大户,而是依靠工農基本羣眾,而現在在現實的黨建工作中卻變成了依靠大户,這一組織路線的轉變在黨內外還是會造成一定程度的意識形態緊張。同時,這也不可避免的會造成我們黨與廣大中下等收入的羣眾,與弱勢羣體進一步疏離。更何況,基層黨組織與大户的這種緊密結合,很難避免“官員傍大款”、官商勾結等種種弊端,這就有可能使黨羣、幹羣關係產生更多的矛盾。

其次,目前農村頭等大户的利益往往遠遠超過了本地範圍,基層黨組織想依靠他們,但他們卻不用依靠基層黨組織,你想團結他們還團結不了。他們現在對基層黨組織、對本地政務往往採取敬而遠之的態度,但一旦如果他們的利益需要他們回過頭來關心本地的政務,他們左右基層羣眾的能力往往比基層黨組織還強。農村的二等大户還是需要基層黨組織的支持的,所以,他們往往積極參與村務,與基層黨組織關係密切;但如果基層黨組織不能進一步給他們利益,或者他們的利益與基層黨組織或基層黨組織支持的其他大户發生矛盾時,情況又會如何呢?大户的日漸增長的經濟實力早晚會轉化為對於政治權利的要求,以在政治上確保他們的經濟利益。這就是為什麼基層黨組織的幹部一方面在工作中依賴大户,一方面對他們又有一種矛盾心理。這種微妙的矛盾心理反映了基層黨組織與大户的關係的微妙現實。

綜上所述,中國的農村矛盾很可能在城市而不是在農村自身爆發出來,而在農村地區非體制力量很可能並非圍繞著赤貧人羣,而是圍繞著更有經濟實力和組織能力的大户形成。我們在考慮整個國家的社會穩定問題時,不能對於這兩個可能性產生盲點。

三.《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已經給農村帶來了巨大的、不可逆轉的變化

我們認為,在新的經濟基礎,即市場經濟條件下,在共產黨由革命黨轉變為執政黨的條件下,由村民們民主直選村民委員會,首先在農村推行民主政治,勢在必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的實施無可辯駁的證明了我們黨確實是一個高瞻遠矚,一心為公,真誠地推進人民當家作主的先進政治集團。而《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在農村的實施,已經在不聲不響之中給農村、給農民帶來了巨大的、不可逆轉的變化。

我們的調查組在此次調查中極為認真地瞭解和研究了《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實施之後,農村究竟發生了些什麼情況,農民究竟發生了些什麼情況。我們現在可以十分肯定地説,那些聲稱農村基層民主選舉是假的,是由上級政府操控的傀儡戲的説法是錯誤的:在農村基層民主選舉中,特別是在xx年的選舉中,雖然還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總的來説,選舉是公正的(但村民們反映,xx年以前的選舉往往是做樣子,往往是由內定的候選人自己去找人“陪選”),村民們真正行使了自己的民主權利。我們現在也可以十分肯定地説,那些認為《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實施過早,農民素質過低,自身並不想要民主權利,或者他們要了民主權利之後不會使用,或者會濫用的看法也是錯誤的。我們現在也十分清楚地認識到,黨的基層組織今後在農村開展工作必須適應新的形勢,採用新的工作方法,這就是改變過去主要靠行政命令的做法,不僅要適應民主政治的規則並且應成為運用這些規則的高手,在法治的框架下貫徹黨的方針政策,實現黨的意志。

我們的調查組對於《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實施之後農村情況的總結具體可以歸結為以下幾點。

(1)農民十分珍視他們現在獲得的選舉村委會主任和村委會委員的民主權利。我們的調查組在調查中反覆問村民和村幹部這樣一個問題:你們認為村委會主任是選舉好還是任命好?除了極為個別的一兩個例子,幾乎所有的村民和村幹部都斷然回答:選舉好。即使是那些認為選舉仍存在一些問題,選舉出來的村委會主任、村委會並不理想的村民,也都斷然回答,無論如何,選舉都比任命好。

我們這次調查的主題是下派村支書的成績。在我們問選舉好還是任命好時,這些下派村支書都是在場的,而且那些請來的村民都是盛讚他們的,即使如此,當我們問道,既然上級下派的村支書很好,為什麼不能由上級任命或下派村委會主任時,村民們還是委婉地表示:下派的幹部不瞭解村裏的具體情況,村委會主任還是選舉的好。村民們往往很明確地回答:村支書下派好,下派的村支書比原來本村的村支書好,但村委會主任還是要選舉。

我們認為,村民們如此一致的回答選舉好説明了兩點:首先,《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的實施給了他們切切實實的民主權利,他們感到了有選舉和沒有選舉是不一樣的;其次,他們珍視這種權利。

在調查中我們也瞭解到,村民們參加村委會主任和委員的競選十分踴躍。儘管那些當選的人有時也埋怨現在村務公開了,當村幹部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差事,但都認為,想參加競選的人有的是,民選村幹部絕不缺乏後備軍。

(2)各級地方黨政官員們對於村民們民主直選村民委員會嘖有煩言,但一致認為這一民主進程是不可逆轉的,如果取消村民委員會直選,情況會更糟。我們的調查組就《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與市、縣、鄉各級官員廣泛地交換了意見。一般來説,各級地

方黨政官員們對於《村民委員會組織法》都有一些看法,認為“超前了”,“農民自私”,“農民們民主權利的意識高漲卻缺乏責任意識”。特別是鄉鎮一級的幹部,他們抱怨説,對上,還是老規則,上面的命令一級一級壓下來,對下,卻有了基層民主,他們不能再把命令往下壓,所以他們現在是受夾板氣。然而,當我們問,退回去或者暫緩村民委員會直選行不行,各級黨政官員們卻無一例外地回答:絕對不行。他們認為,第一,農民們已經享受到的民主權利絕不能再收回來,因為農民們不會同意;第二,即使收得回來,農村的情況會更亂,更沒有辦法管理。

我們認為,各級地方黨政官員們的農村的民主進程不可逆轉的這種感受真實地反映了農村的現實。尤其是他們並不喜歡這一進程卻仍舊得出了這一進程不可逆轉的結論,這就更説明問題了。實際上,我們在前面對於農村狀況的描述已經説明了再用老辦法來管理廣大的農村地區,管理千千萬萬如此分散的農户是不可能行得通的。現在是市場經濟了,我們手裏還有經濟資源來直接控制千千萬萬分散的農户嗎?革命時代已過,我們的黨現在是執政黨了,我們再要像革命時代那樣動員我們最基層的黨組織,動員我們的農民黨員,叫他們為了革命事業而無私奉獻,這現實嗎?村級財政已經破產了,要搞公益事業,除非國家掏錢,沒有全體村民的民主決策,錢從哪裏來?不搞村民自治,由國家官吏來治理如此廣大的農村地區,治理千千萬萬如此分散的農户,處理無數瑣碎的事務、糾紛,國家要付出多高的成本?我們有必要把農村所有的矛盾,包括那些極為瑣碎的,都集中到國家頭上,由國家為之承擔責任嗎?

村民民主自治,是新時期治理農村的唯一選擇。我們的調查組所走過的福建地區,是搞得比較好的。而那些搞得不那麼好的地方則按一些學者的話説,是既沒有民主,也沒有不民主,是真正的失控。這一現實,各級地方黨政官員們認識得很清楚,所以他們即使再不喜歡村民委員會直選,也並不同意從直選退回去,甚至不同意暫緩《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的實施。

(3)農民們並不濫用他們的民主權利,他們“有數”,懂得怎樣行使自己的民主權利。前面已經説過,各級地方黨政官員對於村民的權利責任意識仍持有一定程度的懷疑,但同時他們也相當一致的反映,農民心裏“有數”。這具體表現在農民尊重和服從國家對於他們的一些根本性要求。至少在我們的調查組所走過的地區,農民不願意交村提留和鄉統籌,他們認為這些錢都會被貪官污吏糟踐掉,但對於交公糧和計劃生育都沒有什麼抗拒,基本上消除了我們對於村民民主自治是否會影響到國家對於農民的一些根本性要求,尤其是計劃生育這個基本國策的貫徹執行的擔憂。各級地方黨政官員們也反映,除了一些個別的情況,大多數被選舉出來的村委會主任和村委會,對於黨的領導表現出合作的態度。

有幾種對於農民是否能夠行使好他們的民主權利的懷疑。其中之一是賄選。然而,賄選這個問題很好解決:只要保證祕密劃票,賄選就會成為一件得不償失的事,不會有多少人去搞。另外一個是宗族勢力操縱選舉。這樣的事例肯定是有的,如競選中有“不為例,只為家族爭口氣”之類的口號,但這類事例往往被誇大了。我們的調查組所看到的情況是宗族勢力操縱選舉的現象並不明顯,小姓當選的比例很高。據村幹部和村民介紹,村民們往往故意選那些沒有宗族勢力作背景的人,因為這樣的人往往不太敢搞以權謀私。從這一點我們也可以看出,村民們對於自己的利益有著較為清醒的認識,同一宗族這個因素並不能蓋過利益的因素。村民們很清楚,他們要選的是代表他們利益的人,至於同姓不同姓沒有太大的重要性。實際情況是,在那些不能真正實現公正的民主選舉的地方,不健康勢力才有膨脹的趨勢。不健康勢力既是不能真正實現公正的民主選舉的因,也是果。

從選舉結果看,黨委組織部門的工作人員也承認,村民們選出來的村委會主任和村委會委員一般説來比村党支書和村黨支部成員的受教育程度高、年紀輕、能力強。

(4)各級地方黨政官員,特別是面對農村現實的第一線官員,逐步適應了民主政治的規則,並且正在成為運用這些規則的高手,完全能夠在民主政治的框架下,在法治的框架下貫徹黨的方針政策,實現黨的意志。在我們的調查組走過的地區,處理與村民自治有關的事務的機構一般是黨委的組織部門。我們的印象是,負責處理這方面事務的幹部的素質、政策水平高於其他部門的幹部。他們已經學會了不是依靠簡單的命令,而是在民主與法制的框架下,依靠黨、團、婦聯等組織,發動和組織羣眾,搞競選、啟動罷免程序等,把自己的人選選上去,把那些拒不與黨組織合作,鬧事的刺頭選下去。

幾十年來,我們的黨一直處於不受挑戰的執政地位,這樣一個地位所帶來的一個負面結果就是我們黨的幹部長期得不到政治鬥爭的的鍛鍊,意志消沉了,脱離羣眾了,能力退化了。令人欣慰的是,我們恰恰在農村地區看到了經受住鍛鍊的基層黨政幹部。他們不得不面對基層民主政治的考驗,不得不以比過去高得多的政策水平、發動和組織羣眾的能力,在民主與法制的框架下貫徹黨的方針政策,實現黨的意志。包括那些對於農村基層民主嘖有煩言的幹部們也表示:黨組織畢竟是強大的,他們有充分的信心在民主政治的遊戲規則下貫徹好黨的方針政策,實現黨的意志,最多是比過去直接下命令麻煩一些。

那就還是讓我們黨的幹部麻煩一些吧,讓他們在農村基層民主政治中先鍛鍊一下。民主政治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我們黨將來會迫切需要一批具有較強的運用民主政治規則的能力的幹部。農村基層民主恰恰能夠為我黨培養這樣一批幹部,迫使黨的幹部在政治競爭中振作起來,學會如何密切聯繫羣眾,提高自己的戰鬥能力,這樣一個過程能夠起到其他任何辦法都起不到的健全黨的肌體的作用。所以,我們的黨不能遷就一些黨員幹部對於農村基層民主的懶惰、畏難情緒,而要有意識地把他們推到農村基層民主政治中去鍛鍊,學會在民主政治中游泳。

通過在農村地區的調查,我們認為,我們的黨不必害怕民主政治,我們的黨完全有能力在民主政治的框架下貫徹自己的方針政策,實現自己的意志。農村地區的民主實踐是一個很好的開端。

(5)黨組織對於選舉出來的村委會主任和村委會起到了監督和制衡的作用。民主選舉只是民主政治的一個部分。除了民主選舉,還有民主監督、民主決策和民主管理,還有權力的制衡。民主選舉並不能保證被選舉出來的領導人不以權謀私,對於被選舉出來的領導人的監督和制衡必須是日常的。在當今農村的現實情況下,誰有力量對村委會主任和村委會進行日常的監督和制衡呢?只有村黨支部和上級黨組織。我們看到的是,基層黨組織正是這樣做的。基層黨組織是村務公開、村民民主理財等規章制度的制定者,也是村民實施民主監督、民主決策和民主管理的主要組織者。

應該説,基層黨組織自發地在農村基層民主進程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這就是幫助村民推進和完善基層民主,協助他們實現有效的自治。我們認為,黨應該把基層黨組織自發找到的這個定位明確下來,要求黨的基層幹部在推進和完善農村基層民主,協助村民實現有效的自治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同時防止基層黨政幹部為了自己工作方便,甚至為了以權謀私方便而以種種藉口破壞農村基層民主——這樣做有可能符合某些幹部的個人利益,卻絕不符合黨的整體利益。

(6)村民民主自治是在農村地區建立秩序的唯一選擇,在農村已經不存在其它健康的自組織資源。我們在前面已經講了,要想在農村地區恢復過去計劃經濟時代一竿子插到底的治理形式,由於經濟基礎和政治現實的巨大變化已經是不可能了,農村地區的村民自治勢在必行。那麼,除了民主選舉之外,中國農村還有沒有可能實行其他形式的自治呢?一些學者認為村民選舉是“自上而下的民主賜予”,因而靠不住,他們認為:“中國農村的自治,需要利用傳統的自組織資源”。我們認為,除了民主選舉之外,中國的農村已經不存在其他健康的“自組織資源”。

我們的調查組所走過的閩北山區,由於其獨特的地理、歷史條件,應該是傳統資源保留得比較多的地區。即使在這樣一個地區,1949年的革命,1xx年來的現代化進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市場經濟,已經從根本上改變了農村和農民的面貌。由於城市對於農村的人才資源的汲取,農村已經不再可能出現一個傳統的鄉紳階層這個“傳統的自組織資源”的核心要素。在我們的調查組走過的6個縣(市),23個村,我們的調查組只碰上了一個家在農村的大專畢業生,就是這個唯一的大專畢業生

,主要也是在外跑生意。農村的子弟,只要是考上了學(哪怕只是中專),當上了幹部,經上了較大的商,就絕不會再回到鄉村居住。他們即使暫時回到鄉村,也只是為了獲取某種資源,而絕不會像過去的鄉紳那樣,真正把鄉村當成自己的家去悉心建設。

在我們的調查組走過的地區,唯一還保留著些少傳統文化的影子的,是順昌縣的謨武村。這個村子是宋朝理學大師程頤的高足楊時和遊酢的子孫的聚居地。這個村子自1980年代發起評選“四榜”,即“成材榜”、“功德榜”、“好樣榜”和“能人榜”,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觀。然而,南平市在其他鄉村推行謨武的“四榜”評選則全然沒有任何效果,所有的其他村莊缺乏謨武的傳統文化積澱,硬搞“四榜”評選,則只能是流於形式,沒有任何人理睬,沒有任何意義。即使是在謨武,“四榜”評選雖然在村中一些文化老人的主持下搞得有聲有色,但僅僅是這點傳統文化資源就可以起到“傳統的自組織資源”的作用嗎?回答是否定的。

中國的農民也不再像傳統的農民那樣,對於長輩,對於權威,對於官員還有什麼敬畏了。在我們的調查組訪談的時候,農民駁斥官員的情況比比皆是。總而言之,經過了這100多年來中國社會的幾度滄桑鉅變,中國農民頭腦中殘留的傳統也已經很少了。

斷言中國的農村、中國的農民幾千年來沒有什麼變化,指望回到中國的傳統道路上去,依賴“傳統的自組織資源”實現中國農村的自治的學者們缺乏對於中國農村和中國農民最起碼的瞭解,缺乏對於現代中國最起碼的瞭解。在當今中國農村,拋開了民主選舉,確實還有一些“自組織資源”,那就是不健康的宗族勢力和黑社會,而絕非一些學者理想中的具有儒家傳統的宗族和鄉紳。即使是在中國農村地區,儒家傳統資源是指望不上的,無論是從哪個角度,出於什麼動機,都指望不上了。對於這一點,我們的黨和我們的“新儒家”學者都應該有一個清醒的認識。

四.南平市下派村支書加強農村基層政權建設的經驗值得推廣

xx年6月,福建南平市委、市政府針對村黨支部軟弱渙散、黨羣幹羣關係緊張、村民集體上訪次數和人數急劇上升(從624個村的統計看,從1997年的村民上訪人數1956人增加到1999年的4456人)的情況,做出了大規模下派村支書的決定。他們從市、縣、鄉三級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中選派624名優秀後備幹部到行政村擔任黨支部書記。剛開始,許多人對此不以為然,認為不過就是新一輪的下派工作隊,起不到多少作用。但隨著此項工作深入持久地堅持了下去,效果卻慢慢顯現了出來。在下派村支書的村,村支部能力明顯改善,凝聚力和戰鬥力得到迅速強化,村級民主自治的各項法律和規章得以建全,下派村經濟發展停滯的狀況開始被打破,黨羣幹羣關係得到了迅速緩解(下派村支書的624個村,10人以上集體上訪人次從1999年的95次減為xx年的44次,集體上訪人數由1999年的4456人減為xx年的972人)。我們的調查組發現,南平市下派村支書的做法與過去下派工作組有許多不同之處,正是這些不同之處使他們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南平市委和市政府的領導認為,過去的村黨支部之所以工作渙散,引發的黨羣矛盾大,主要是因為村支書是本村人,有自己的農活要幹,不願分心管理黨務村務,他們的利益在村裏,與民爭利的事難以避免,村支書的整體素質不高,村民不服。下派村支書則有助於克服這些問題。下派時間一定三年,下派村支書成了村裏唯一專職的村務和黨務人員;村支書帶薪下派,不增加村裏的負擔;下派村支書不是本村人,不參與村裏的家族和派系爭鬥,不在村裏與民爭利,能超越村裏的家族和自然村間的利益矛盾,更公平地處理利益糾紛;他們的都受過大專以上教育,見過世面,更懂法律,文化知識素質遠遠高過當地村支書;他們的關係多見識廣,更能從上級政府經濟和科技部門為村裏爭取到項目和資金。南平市委、市政府為鼓勵村支書放心工作,還為村支書下派配套了其它政策條件:下派村支書在原單位的職位保留,有成績的優先提拔使用;除原單位工資外,還發一筆補貼;原單位有責任對下派村支書的村提供項目和資金的扶持,實現全市資源重心下移的目標;向下派村支書的村派出225名科技特派員,支持下派村支書的工作,幫助村裏提高種養技術水平,調整經濟結構;向下派村支書較集中的鄉鎮派出流通助理和金融助理,協調下派村支書村裏的農產品流通和農村小額貸款事宜等。

經過二年多的實踐,下派村支書在下派單位、科技特派員、流通助理、金融助理的統一幫助下,取得了很大成績。從經濟上看,由於他們普遍給村民帶來了經濟實惠(道路、學校、自來水、有線電視、引進種養新品種、技術培訓等),取得了村民的信任;從政治上看,下派村支書成了村民與村民委員會矛盾的調解人和村民委員會的監督者,他們完善了村務公開和民主監督的規章制度,動員廣大村民對村民委員會進行約束和監督,使《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規定的村民民主權利真正落在了實處,黨支部成了民主的守護人,推進了村級民主政治建設。從道義上看,他們在村裏沒有利益糾紛,不與民爭利,給村民帶來實惠,公正地處理村裏的矛盾,取得了道義的形象。他們動員羣眾,取消了村裏一些的封建落後的迷信陋習,將先進的文化生活方式帶入了農村,取得了村民的支持。調查中有的村民説:“共產黨三次好,第一次是土改,第二次是聯產承包責任制,第三次是三個代表。下派村支書帶來了三個代表。”從素質上看,下派支書都受過中專以上教育,而且他們下派後,心無芥蒂,積極發展受過高中以上教育的年輕能人入黨,強化了黨員隊伍的整體素質。從下派村支書的624個村看,受過高中以上教育的黨員人員數從1999年的2246人迅速增加到xx年的3092人,提高了黨員的整體素質。

我們的調查組發現,雖然取得了以上這些有目共睹的成績,但南平市下派村支書的工作也有一些有待進一步完善的地方,例如下派村支書素質參差不齊,下派單位對下派村支書的支持力度不完全相同,下派的科技特派員對下派村支書的配合好壞不一,市裏各有關經濟科技部門沒有形成對下派村支書進行支持的統一佈署,市裏對下派村支書的管理和獎罰規定不夠明確細緻等。如果能將配套政策進一步明確化制度化,將其納入地方黨建制度之中來,將其納入地方政府的常規工作日程中來,將下派村支書作為一項長期堅持的制度,這對我黨以村黨支部為核心的基層組織建設將具有深遠意義。

從下派村支書的工作成績看,面對以市場化和村級民主發展以特徵的新形勢和新挑戰,如前所述,黨的村級基層組織仍然有自己廣闊的活動空間:在包產到户和市場經濟發展中,它是村級公益事業的組織協調者;在村民自治的農村民主政治發展中,它是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監護者,是村務公開和依法治村的倡導者和維護者;從道義上看,它不與民爭利,能公道地協調處理村裏的利益矛盾,代表著絕大多數村民的利益;從黨員隊伍建設上看,它將更高素質的黨員輸入了農村,它積極主動地培養年輕能幹的後備力量,將農村最有活力的人羣納入黨的隊伍之中。同時,下派村支書也是一個培養我黨農村後備幹部的重要環節,它使下派幹部受到了農村工作的歷練,學會了與羣眾打交道,學會了動員羣眾和組織羣眾,這對我黨的農村管理也具有重要意義。

以村黨支部為核心的黨的基層組織是我黨政權的重要基礎,這個基礎的軟弱癱瘓嚴重影響著黨和國家的長期穩定和發展。改變過去那種村支書本村化的作法,將村支書下派制度化,將年輕的受過大學教育的機關和事業單位的黨員下派任村支書,同時,為下派村支書營造強有力的制度和政策的管理支持環境,是一項十分具有意義的戰略舉措。由於我黨村級黨員普遍受教育水平低下,在短時間內難以從矮子裏面拔出將軍,短期的黨校培訓也同樣難以訓練出合適的人才,因此,要強化村黨支部,就要將人才從上面注入基層村黨支部中,以外來的人才帶動本村的黨員發展。將黨和政府支持農村的各種優惠政策和資源,集中通過下派村支書這個管道輸向農村,實實在在提高村支部的服務能力和政治地位,以此強化黨在農村的威信。從下派人才資源來看,雖然經過了多輪機構改革,但我們各級政府和事業單位宂員仍不少,與其讓他們坐辦公室看報紙還領工資,不如讓他們領著原單位的工資到農村去鍛鍊,去不斷充實村黨支部。如條件成熟的話,還可以逐漸將當過村支書的履歷作為今後年輕幹部提拔的一個先決條件。

基於以上思考,建議將下派村支書提升為我黨當前強化村支部基層組織建設的重

農村基層團組織建設調研報告

為進一步掌握農村團建工作的實際情況,找準存在問題,提高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切實加強農村團的基層組織建設,我們採取發放調查問卷的形式,就農村共青團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對搞好農村共青團工作的意見、建議進行了調查。本次調查面向農村團幹部,共發出問卷97份,收回79份,回收率為81.4%,調查覆蓋率佔全區農村團書記的56%,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現梳理歸納形成調查報告

一、農村共青團工作的現狀

1、基層組織情況。目前,全區共有11個鎮(街道)團委,174個村(居),174個村(居)團支部。從調查的情況看,各村(居)團支部組織設置健全,都明確了領導專門分管團工作,並結合村(居)換屆的契機,對團組織進行換屆,選好配齊團支部帶頭人,調整充實團支部骨幹力量。大部分村(居)能按照上級團委的要求,認真配合完成各項中心工作。同時我們也看到,農村團組織存在弱化、戰鬥力不強的現象。不少村(居)反映,目前由於受到多方面的制約,共青團組織的職能正逐步萎縮。個別地方團組織形同虛設,僅僅停留在組織機構的設置形式上,實際工作難以開展,這種情況在經濟較為落後的村居表現尤為突出。

2、團幹隊伍情況。農村團幹整體素質與以往相比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在調查的團幹中,年齡20-35歲的佔了81%,黨員的佔86%,高中和同等學歷以上的佔86%。其中兼職團幹約佔一半的比例,進入村(居)班子的佔42%。大多數農村團幹對當前的政治經濟形勢和共青團組織的職能有着比較清晰的認識,但對如何在新形勢下開拓團工作普遍存在着壓力。同時,大多數團幹在加強理論學習方面還存在薄弱環節,有51%的團幹表示,由於工作忙、家庭負擔重等原因,沒有堅持進行學習。

3、團員隊伍情況。農村團員青年大多數能擁護上級黨組織的政策和決定,在農村的民主政治建設、經濟建設、精神建設、社會建設中發揮生力軍和先鋒隊的作用。但是,隨着經濟社會迅猛發展,團員流動性較大,流失情況嚴重,很多團員青年畢業後自謀職業,團員管理工作難以正常開展;村居一級入團對象減少,發展團員工作難度較大,個別村居只有在徵兵期間才有發展新團員,從而降低了團員隊伍的整體素質;團員意識逐漸淡化,共青團組織的政治性、先進性難以體現,部分團員青年入黨動機不純,認為青年為了撈取政治資本、有面子等原因入黨的達到49 %。不少團組織在召開會議、組織活動的時候,團員青年積極性不高,嚴重缺席的情況達到16%。

4、活動開展情況。農村團工作存在活動陣地少,經費缺乏的問題。在調查的村(居)中,有46%有陣地但設施配備不齊全,有50%則完全沒有活動陣地。同時團工作經費也嚴重缺乏,有 60%的團幹表示完全沒有活動經費,活動經費在1000元以下的佔34%。陣地和經費的缺乏,致使團工作難以開展,個別地方長期沒有組織團員開展活動。由於缺乏對農村團員的教育和約束,沒能調動起農村團員的模範帶頭作用,團員失去了榮譽感,團組織失去了應有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二、制約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1、農村黨組織對基層團組織重視程度減弱。一是思想上重視程度不夠。省、市、區各級團委已就如何加強基層黨建帶團建制訂了綱領性的文件,但許多具體內容沒能得到有效的貫徹落實。尤其是村居一級由於政務繁多,對團建工作關心和指導力度不夠,團幹部政治經濟待遇也得不到落實。目前在農村團乾的使用、管理上缺乏應有的激勵機制,從事農村團工作沒有相應的津貼和報酬,在政治上對團幹部的培養和關心力度不夠,致使團幹部工作積極性不高,進取思想淡化。二是團的工作經費、活動陣地沒有保障。部分農村黨支部本身渙散,集體經濟較為薄弱,村級團工作經費無從保證。同時,許多村(居)團組織沒有固定的活動場所,致使活動難以開展。

2、團幹缺乏主動性和創造性。面對諸多制約因素,很多團幹不能準確定位,去適應新形勢的發展,主動、創造性地開展工作。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思想認識上存在偏差。由於農村團乾的政治經濟待遇得不到落實,面對困難,一些人存在得過且過的心理,缺乏責任感和使命感,不能主動去開創團的工作。二是工作力度不夠。目前村(居)兩委縮編,很多地方都是從班子中選出最年輕的幹部作為團組織負責人。由於這些人身兼數職,主要精力用在應付黨政佈置的工作上。即使沒有進入班子的團幹,也疲於應付各種臨時任務,不能以主要精力抓團的建設。三是服務意識和創新意識不強。經濟社會發展給農村帶來了巨大的變化,給共青團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不少團幹覺得老的方法不能用,新的活動又想不出來,不能準確把握共青團和農村實際的結合點,在服務青年成長成才方面辦法不多。

3、團員的教育規範缺乏有效的辦法。隨着新形勢的發展,一些管理制度、教育方式顯得呆板、滯後,出現了青年需要的,團組織做不了,團組織要求的,青年不願做的矛盾。而市場經濟發展也帶來了觀念的變革,使部分團員青年出現政治淡化傾向,即使有團的活動,他們也不願意參加,團組織失去了應有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團員發展機制的不完善,導致有的基層團組織發展團員工作遇到了相當大的困難,除了參軍、升學才會想起團組織外,平時主動要求入團的青年很少,不少村連續幾年沒有發展過新團員,造成農村團員數量逐年減少,素質下降。

4、團組織服務青年的功能比較欠缺。許多團組織在職能定位上把握不準,僅僅滿足於形式上和口頭上,沒有積極探索有效的載體和機制,不能為農村青年致富成才提供實實在在的服務。農村的實際要求團組織把握好工作重心,把幫助和帶領農村青年發家致富作為團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將團的每項工作都化為農村重心工作服務的具體舉措。由於團組織的工作方式單一、工作內容滯後,缺少既能與團的工作實際相結合,又能激發青年參與熱情的有效活動載體,導致團組織團結青年、教育青年、服務青年功能得不到充分發揮。

三、加強農村基層共青團工作的建議

1、實施“黨建帶團建”,構建黨團建設一體化的新格局。各級黨組織要增強“帶”的主動性,對團建工作做到“六帶一優化”,即:直接帶領和推動團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班子建設、隊伍建設、帶動工作發展,優化團的工作條件。 重點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要把基層團組織建設納入基層黨組織總體規劃和基層黨組織工作目標,在制定目標管理、檢查指導、考核驗收、總結工作時,要使黨建與團建一併研究、部署、檢查的總結;二是建立區、鎮(街道)二級黨建帶團建聯席工作會議制度,至少每半年召開一次會議,聽取團委關於團建工作彙報,並幫助解決有關實際工作中碰到的問題;三是按照《黨章》和上級有關文件精神,落實區、鎮(街道)二級是黨員的團委書記列席同級常委會和黨委會制度,使共青團能及時瞭解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及黨建中的重大事項;四是堅持把團幹部培訓納入全區幹部培訓規劃,至少一年組織一次團幹部的培訓;五是逐步解決鎮、村團委“缺人辦事”、“缺錢辦事”問題,增強團組織的自轉能力和服務功能,要確保鎮團委的行政編制數,對鎮、村團委書記做到隨缺隨配,在經費上,要積極爭取按照青年數列入財政年度預算。

2、按照“強鎮帶村”戰略,切實加強鎮(街道)團委主體地位建設。鎮(街道)團委是農村基層團組織建設的龍頭,而鎮(街道)團委書記更是整個農村基層團組織建設的“領頭雁”,只有充分發揮鎮(街道)團委書記的作用,才能起到“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作用。除要落實相應的政治、經濟待遇外,鄉鎮專職團幹部要儘可能專職專用。作為團委書記也要認真處理好“鎮街道職能部門的關係,尋找有機結合,整合各項資源,把團工作自覺納入到黨政中心工作的大局之中,使團員青年滿意,使黨委政府滿意。同時要切實加強鎮(街道)團委班子建設,大膽把轄區內的農村、企業、學校的優秀人才選入鎮(街道)團委班子,合理搭配,發揮整體優勢;要積極發揮鎮(街道)團委的示範、導向作用。可根據本鎮(街道)的實際情況,集中精力抓出幾項黨委認可、羣眾歡迎的重點(特色)工作,增強自身的輻射力和影響力,帶動基層團支部,帶動農村青年;要積極扶持一批規範化團支部,以點帶面促團建。對部分團員多、開展工作條件好、凝聚力和戰鬥力較強的支部,要積極幫助他們創建規範化團支部,並以此作為團工作的支撐點,發揮典型的示範帶動作用,以點帶面,促進農村團工作煥發生機和活力。

3、改革農村團組織設置,構建新型組織網絡。根據農村社會發展趨勢,針對團組織缺乏工作主體,原有的組織形式已很難發揮作用的現狀,按照“有利於加強黨的領導、有利於團結凝聚青年和團組織的作用發揮、有利於團的系統管理、有利於擴大團內民主和團員參與”的原則,採取靈活多樣、符合實際的村村聯建、村企聯建、村校聯建、行業建團等多種方式建立團組織,構建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新型的農村基層團組織網絡,實現團組織的多重覆蓋,增強團組織的影響力。

4、切實加強兩支隊伍建設,努力提高整體素質。要抓好農村基層團組織建設關鍵是要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團幹部隊伍和一定數量的團員隊伍。在團幹部建設中要針對不同層面的的團幹部採取不同的方法加以培養。對鎮(街道)團幹部要注重加強學習培訓,以建設“學習型組織”為總體要求,在團幹部中大興學習之風,鼓勵撰寫理論和調研文章,同時要對他們多交任務,多壓擔子,努力提高鎮(街道)團幹部的實踐經驗、能力素質和工作水平;對村級團幹部要十分注重選拔,要嚴格按照村級團幹部的任用標準,可以採取公開競選、組織物色等方法,選好選準團幹部。在發展壯大團員隊伍工作中,要牢牢把握好教育關、管理關,不斷增強團組織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讓廣大團員青年在各種活動中感受組織的温暖,增強團員意識,充分體現團組織的先進性。

5、依託有效載體,為農村青年成長成才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村團員需求多樣化,團組織要多層次設計載體服務青年。一是要加強培訓,提高青年綜合素質。藉助團校、成教中心等為農村青年開展各種科學知識、實用技能培訓;二是要利用團組織的網絡優勢及時向青年提供就業、市場、技術信息服務;三是要開展鄉村青少年文化節,活躍農村文化,通過徵文賽、書畫賽、科技文化衞生下鄉等形式,用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動引導青年,充實農村青年生活。四是要引導青年積極投身新農村建設。要着力培育各類青年專業合作組織和有特色的共青團實驗基地,提升農村青年組織化水平,推動地方經濟的發展。同時要適應形勢,從共青團事業可持續發展的高度,多方位拓展職能,如積極承擔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農村環境整治、羣眾性文化建設等方面的部分社會職能,增強團組織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