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暑期社會調研報告(精選多篇)

欄目: 調查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7.05K

第一篇:暑期社會調研報告格式要求

暑期社會調研報告(精選多篇)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暑期社會調研報告格式要求

一、封面格式要求

( 見附頁)

二、正文格式要求

(一)標 題

論文題目(居中,黑體小三號)

(二)摘要

摘 要:摘要應反映論文的主要內容,概括地闡述實踐活動中得到的基本觀點、實踐方法、取得的成果和結論。摘要字數要適當,中文摘要一般以200字左右為宜,英文摘要一般至少要有100個實詞。摘要包括: (1)“摘要”字樣(黑體5號); (2)摘要正文(200字左右,宋體5號); (3)關鍵詞(3-5個,黑體5號);

(三)正文內容(宋體小4號)

1.首先簡要説明調查目的、調查對象、調查方法等基本情況,然後再寫正文內容。 2.正文是實踐論文(報告)的核心內容,是對實踐活動中得到的結論和觀點的詳細敍述。注意要做到論述充分,有理有據。 3.各級標題格式: 一級標題:頂格,三號黑體,一、 二、 三、 二級標題:空兩個字,四號黑體,(一)(二)(三) 三級標題:空兩個字,小四黑體,1.2.3. 四級標題:空兩個字,小四黑體,(1)(2)(3)

正文內容均為小四號宋體

(四)結束語(宋體小4號)

結束語包含對整個實踐活動進行歸納和綜合而得到的收穫和感悟,也可以包括實踐過程中發現的問題,並提出相應的解決辦法。

(五)謝辭(宋體小4號)

謝辭通常以簡短的文字對在實踐過程與論文撰寫過程中直接給予幫助的指導教師、答疑教師和其他人員表示謝意。

(六)參考文獻

注意:文中引文序號應和文後參考文獻序號一致。 各類參考文獻條目的編寫格式及示例如下: ? (1)專著、論文集 ? [序號]著者.書名[文獻類型標識].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頁碼(任選). ? 例如:[1]劉國鈞,陳治業,王鳳奇.圖書館目錄[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15-18. ? (2)期刊文章 ? [序號]著者.題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頁碼.? 例如:[3]張楚廷.教學要素層次論[j].教育研究,2014,(6):65-69. ? (3)報紙文章 ? [序號] 著者.題名[n].報紙名,出版日期(版次).? 例如:[5]謝希德.創造學習的新思路[n].人民日報,1998-12-25(10).

注:專著為[m],報紙為[n], 期刊文章為[j],論文集為[c],學位論文為[d],報告為[r](七)報告撰寫人 請在報告後另起一行 註明 學院,專業班級,姓名

第二篇:暑期社會調研報告

天空的那團火球已經扯下它那温和的面具,強勢的温度撒下一片緋紅的熱情。七月,懷着一顆激壯的心走進視野。在這個流火的日子,我們用實踐做畫筆,蘸上青春的墨水,譜寫屬於我們的七月華章。

暑期社會實踐是每個大學生的舞台,是不可缺失的鍛鍊機會。參加暑期社會實踐不僅可以把漫長的暑假時間合理利用起來,而且使參與者得到了鍛鍊,獲得了寶貴的社會經驗,增長了個人見識,拓寬了視野,更為以後人生道路的開闢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即將是大三學生的我,抱着貼近社會,鍛鍊自己的願望,懷着對暑期社會實踐的渴望,參加了寧波大學“心靈直通車”法律大篷車實踐小分隊。陸游説得好:“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書本得來的知識終究比較淺薄,只有經過親身實踐,才能真正領會其中的奧祕。我希望在進入社會之前,多積累點社會經驗,提早與社會來個零距離接觸,學習如何與人溝通,如何與人交流,如何團結合作。

我被分配到了調研的任務。我們將調研目標鎖定在慈溪市橋頭鎮潭河沿村的各個廠區,潭河沿村也是我們這次整個暑期實踐的基地。從7月10日到15日,雖然歷時不多,但我們合理分配利用,完成了對若干廠區的調研項目。

7月10日,我們來到慈溪市橋頭鎮潭河沿村進行了實地考察,進一步瞭解實踐基地的一些概況,以便開展工作需要。11日到12日,我們根據一站實地考察所瞭解到的有關情況制定了調研計劃。7月13日到15日,我們前往慈溪市橋頭鎮潭河沿村實踐基地,按照我們制定的調研計劃,展開廣泛的調研活動。7月16日-到17日,我們回校整理調研問卷。7月18日到20日,經過我們小組仔細的討論和多次修改,調研報告正式完成。在此期間,我們還進行了廣泛的法律幫助宣傳,進一步幫助村民,服務村民,以當地村民為主要對象,向其分發宣傳單,講解法律大篷車、法律診所及其相關工作。

太陽很火辣,氣温很高,頂着酷暑,做着調研。儘管有些艱苦,但我們絲毫沒有要放棄的念頭。大家團結一心,相互照顧,分成兩個調查小組在外走訪,到了晚上,我們一起進行磋商,總結。這一次也是我們學會團結互助,相互幫助的最好機會。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我們提前完成了實踐階段的任務。通過這次實踐學習,我對社會有了初步的瞭解,與人的交流中,我有很多的體會與收穫。在這些熱心人的幫助下,我學習到了很多。這次實踐,我們滿載而歸,不僅僅只是調研課題上相關的信息資料。

這次暑期社會實踐也為我們走出校園,走入社會提供了平台。實踐雖然忙碌,但很充實,實踐活動讓我們更深刻地體會到了農民工為我國現代化建設所做出的巨大付出,這正是他們的偉大之處,也讓我們真正地學習了一次。身為法學專業的學生,我也更加樹立了學好專業,貢獻我們國家現代化建設的信心,在以後的學習和生活中,我要充分利用大好時光,努力學習專業基礎知識,為在今後做到學以致用。

在這次暑期實踐的活動中,有酸、有甜、有苦、有辣。對我來説,不論是哪種滋味,它都是一種收穫,一種提高,更值得我用一生的時間去回味。從中我學會了如何表達自己的真誠,讓對方信任,驅除對方戒備心理,用不同方式與不同的人交流,並在實踐中深刻領悟了合作意識,發揚了團隊精神,學會了處理人際關係,結交了許多新朋友。同時接觸了社會,更深地認識了社會,為將來提供了一些決策經驗,體會了“實踐出真知”的道理。在艱苦的環境中,鍛鍊了我的意志,磨練了我的臂膀,發揚了堅忍不拔、勇於探索的精神,為將來投身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好準備。

一次活動,一個過程,一次難忘的記憶。我想我們的每個隊員在這次活動中都有不少的收穫。旅途中,我們相遇在橋頭鎮,生活讓我們建立起了牢固的友情,調研讓我們肩負起了責任,工作讓我們積累了經驗。我們在鍛鍊的同時,也完成了人生的又一篇章,遙望通途,我們無須等待;路途漫漫,我們攜手前行。

第三篇:暑期社會調研報告

金華職業技術學院2014年學生暑期社會調研報告

關於農村可持續發展問題的探索與思考

葉章斌

(金華職業技術學院 建築工程學院造價122)

摘要:本文是關於農村農村可持續發展問題的思考,對農村如何繼續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的探索。

關鍵字:農村 可持續 發展

可持續發展是一種注重長遠發展的經濟增長模式,指既滿足當代人需求,又不損害後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2014年中國十六大把“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之一。可持續發展是以保護自然資源環境為基礎,以激勵經濟發展為條件,以改善和提高人類生活質量為目標的發展理論和戰略。它是一種新的發展觀、道德觀和文明觀。可持續發展包括:經濟可持續發展,生態可持續發展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當前我國農業已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隨着温飽問題的解決,社會對農產品的需求日益轉向多樣化、優質化。但人口增長與生態環境惡化的矛盾日益尖鋭,突發性生態環境問題接踵而至。特別是我國入世後,農產品面臨着國際市場的嚴峻挑戰。這樣,就要求我們致力於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保留髮展後勁,以促進我們這樣一個農業大國的不斷完善、進步。

80年代以來,我國已建立了50個農業綜合治理和可持續發展試驗區,努力追求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協調與統一,取得巨大的成效,為推動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生態農業作為一種可持續農業模式,也正在逐步試驗推廣,目前試驗已從生態農業户、村、鄉發展到生態農業縣,試點已達幾百個??農村的可持續發展,是當前值得探討的重要課題。

一、農村可持續發展範例

(1)“生態茶園”在實踐中充分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理念。過去,針對茶葉的病蟲害,茶農多是採用噴打農藥管理,但這種做法往往造成茶葉農藥殘留,使茶葉價值大打折扣,加之管理欠缺,收入甚少。近年來,農村推廣“生態茶園”,運用生態學原理,以茶樹為核心,因地制宜利用生態條件,合理配置茶園生態系統,依據茶樹的生物特性,採用立體複合栽培,茶木共生,保持原生態,引水自動化灌溉,茶園管理採用人工除草,使用有機肥、土糞等,通過“生物防治”,減少了農藥的使用,大大改善了茶園生態條件,從而保證了茶葉產量,提高了茶葉品質。

(2)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總是面對資源匱乏和經濟發展的矛盾。為有效的為農村大眾解決生活能源問題,國家通過財政補貼,鼓勵農村建立沼氣池。這一舉措不僅為百姓提供燃氣、照明、有機肥料,且使得農村環境得到改善,實現了沼氣的綜合利用。從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農民生活的條件,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民的增收節支,讓農民朋友受益匪淺,這也就成為了農村可持續發展的一大亮點。

(3)生態是農業利用當地優越的自然資源創造出一種良性的生產方式,因地制宜地

選擇適宜的種植業和養殖業項目,使之形成相互銜接,良性循環的生態鏈條。在探訪農村可持續發展中,農村對這一理念有了嘗試。在稻田中投放魚苗、養泥鰍等,田裏不打農藥,讓魚和水稻之間相互依存,形成有機循環,在生態佈局下,周邊種植果蔬,遊客遊覽觀光的同時,可自採蔬果??據介紹,建立生態農業試點,一方面使農業能增產增收,另一方面也帶動了旅遊業發展。

(4)近年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實施惠及了農民,讓農民的看病就醫問題得到了保障。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是由政府組織、引導、支持,農民志願參加,個人、集體和政府多方籌資,以大病統籌為主的農民醫療互助共濟制度。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開展解決了農民的基本醫療需求,降低了農民醫療費用,緩解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幫助了農民抵禦疾病風險,提高了農民的健康水平。

(5)專業合作社帶領廣大農民學習農業科技生產知識,開闊農民視野,實現農業科技創新和農業增收,實現了農產品生產的組織化和規模化,為農產品的標準化及品牌化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以我鄉農機專業合作社為例,農機專業合作社的社員們今年試驗使用水稻育秧機進行育秧流水作業。據瞭解,今後合作社將大批量工廠化育苗、整地、插秧、收穫全程機械化服務,由合作社統一水稻品種、統一技術規範、統一育秧、統一插秧、統一進行管理。

二、農村可持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農田的自然生態環境條件較差,基礎建設仍很薄弱,成為制約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由於配套建設不足,影響灌溉面積效率的發揮。

(2)在目前的市場經濟中,農業結構單一明顯制約了農村經濟發展。農業結構單一,自然資源的多樣性得不到合理有效的利用,部分地區陷於貧困之中。

(3)農民文化素質總體偏低。近年來,隨着我國城鎮化、工業化進程加快,大量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農業勞動者後繼乏人的問題嚴重,造成農村土地閒置,資源浪費。

(4)傳統農業技術雖然有歷史悠久,但現代農業科學技術在農村的技術開發、推廣和應用水平較低,這無疑制約了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也對農業環境保護帶來了不利影響。

(5)目前,我國60歲以上人口已達1.43億,超總人口的10%。全國70%以上的老齡人口分佈在農村地區,農村老齡化問題突出。農村老年人的生活缺乏保障,家庭養老功能日益弱化,空巢家庭增多等問題面臨嚴峻挑戰。城鎮老年人羣的生活基本有了保障,但對於農村老年人來説,僅僅擁有土地這一基本勞動要素還難以生存。

(6)農村地區文化建設力度不夠,缺少文化場所。

(7)每年伴隨各種各樣的自然災害,使農業生產遭受巨大打擊。據瞭解,每年受霜凍、冰雹、颱風、旱澇等災害影響,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

三、農村可持續發展問題解決的措施與建議

農村地區存在的許多問題不利於農村地區的長遠發展,就針對調研中發現的一些問題,現提出以下解決措施與建議:

(1)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和配套工程建設,擴大可灌溉面積,提高灌溉效率;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積極推行生態農業,科學使用化肥,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2)在穩定發展糧食生產的前提下,按照因地制宜和充分發揮資源優勢的原則,積極穩妥地協調農業結構,形成結構合理的農業農林木漁副全面發展的大農業格局,使各業之間相互支持、相互依存、相得益彰,提高農村經濟的綜合生產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3)政府應加大農業科研投入,加強農業科技研發和創新能力,引導大學生下鄉,加強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健全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鼓勵青壯年勞動力回鄉,培育 “新型職業農民”,依靠科技進步,發展更多新型農業。

(4)道路是廣大農村生產生活的重要設施,完善城鄉運輸網絡,對於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持續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具有重要意義。俗話説得好,“要致富,先修路”,只有讓農產品走出大山,走向市場,才能更好地助力農村經濟發展。

(5)農村養老保障制度,是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舉措。落實科學發展觀,最重要的內容是統籌城鄉發展,而統籌城鄉發展,就必須高度重視農村養老保障、完善農村養老保障體系。

(6)利用農村自然環境、田園景觀、農村牧漁業生產、農耕文化、民俗文化、古鎮村落、農家生活等資源條件,通過科學規劃、合理開發,積極發展農村旅遊。

(7)豐富農村文化生活,促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在行政村或自然村多建立的、農民自己管理、自我服務的農民自助文化場所。例如建“農家書屋”等類似場所,提高農民羣眾科學文化素質。

(8)(更多精彩內容請訪問首頁:)構建安全可靠的防災減災支撐體系,全面提高抗禦自然災害能力。加強科普知識在行政村或自然村建立的、農民自己管理、自我服務的農民自助讀書場所。宣傳力度,提供解決方案,從而將災害將至最低。

農村可持續發展問題內容廣泛,意義重大,是值得研究的課題。對於較好的例子應當讓其持續發展,對於存在問題當努力尋求解決方法、新突破。可持續發展是條光明之路,走這條道路,農村的明天將會更加燦爛輝煌!相信通過可持續發展之路會讓更多嶄新的新農村面孔將展現在世人面前。

第四篇:暑期社會調研報告

金華職業技術學院2014年學生暑期社會調研報告

關於農村可持續發展問題的探索與思考

葉章斌

(金華職業技術學院 建築工程學院造價122)

摘要:本文是關於農村農村可持續發展問題的思考,對農村如何繼續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的探索。

關鍵字:農村 可持續 發展

可持續發展是一種注重長遠發展的經濟增長模式,指既滿足當代人需求,又不損害後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2014年中國十六大把“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之一。可持續發展是以保護自然資源環境為基礎,以激勵經濟發展為條件,以改善和提高人類生活質量為目標的發展理論和戰略。它是一種新的發展觀、道德觀和文明觀。可持續發展包括:經濟可持續發展,生態可持續發展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當前我國農業已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隨着温飽問題的解決,社會對農產品的需求日益轉向多樣化、優質化。但人口增長與生態環境惡化的矛盾日益尖鋭,突發性生態環境問題接踵而至。特別是我國入世後,農產品面臨着國際市場的嚴峻挑戰。這樣,就要求我們致力於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保留髮展後勁,以促進我們這樣一個農業大國的不斷完善、進步。

80年代以來,我國已建立了50個農業綜合治理和可持續發展試驗區,努力追求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協調與統一,取得巨大的成效,為推動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生態農業作為一種可持續農業模式,也正在逐步試驗推廣,目前試驗已從生態農業户、村、鄉發展到生態農業縣,試點已達幾百個??農村的可持續發展,是當前值得探討的重要課題。

一、農村可持續發展範例

(1)“生態茶園”在實踐中充分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理念。過去,針對茶葉的病蟲害,茶農多是採用噴打農藥管理,但這種做法往往造成茶葉農藥殘留,使茶葉價值大打折扣,加之管理欠缺,收入甚少。近年來,農村推廣“生態茶園”,運用生態學原理,以茶樹為核心,因地制宜利用生態條件,合理配置茶園生態系統,依據茶樹的生物特性,採用立體複合栽培,茶木共生,保持原生態,引水自動化灌溉,茶園管理採用人工除草,使用有機肥、土糞等,通過“生物防治”,減少了農藥的使用,大大改善了茶園生態條件,從而保證了茶葉產量,提高了茶葉品質。

(2)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總是面對資源匱乏和經濟發展的矛盾。為有效的為農村大眾解決生活能源問題,國家通過財政補貼,鼓勵農村建立沼氣池。這一舉措不僅為百姓提供燃氣、照明、有機肥料,且使得農村環境得到改善,實現了沼氣的綜合利用。從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農民生活的條件,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民的增收節支,讓農民朋友受益匪淺,這也就成為了農村可持續發展的一大亮點。

(3)生態是農業利用當地優越的自然資源創造出一種良性的生產方式,因地制宜地

選擇適宜的種植業和養殖業項目,使之形成相互銜接,良性循環的生態鏈條。在探訪農村可持續發展中,農村對這一理念有了嘗試。在稻田中投放魚苗、養泥鰍等,田裏不打農藥,讓魚和水稻之間相互依存,形成有機循環,在生態佈局下,周邊種植果蔬,遊客遊覽觀光的同時,可自採蔬果??據介紹,建立生態農業試點,一方面使農業能增產增收,另一方面也帶動了旅遊業發展。

(4)近年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實施惠及了農民,讓農民的看病就醫問題得到了保障。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是由政府組織、引導、支持,農民志願參加,個人、集體和政府多方籌資,以大病統籌為主的農民醫療互助共濟制度。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開展解決了農民的基本醫療需求,降低了農民醫療費用,緩解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幫助了農民抵禦疾病風險,提高了農民的健康水平。

(5)專業合作社帶領廣大農民學習農業科技生產知識,開闊農民視野,實現農業科技創新和農業增收,實現了農產品生產的組織化和規模化,為農產品的標準化及品牌化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以我鄉農機專業合作社為例,農機專業合作社的社員們今年試驗使用水稻育秧機進行育秧流水作業。據瞭解,今後合作社將大批量工廠化育苗、整地、插秧、收穫全程機械化服務,由合作社統一水稻品種、統一技術規範、統一育秧、統一插秧、統一進行管理。

二、農村可持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農田的自然生態環境條件較差,基礎建設仍很薄弱,成為制約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由於配套建設不足,影響灌溉面積效率的發揮。

(2)在目前的市場經濟中,農業結構單一明顯制約了農村經濟發展。農業結構單一,自然資源的多樣性得不到合理有效的利用,部分地區陷於貧困之中。

(3)農民文化素質總體偏低。近年來,隨着我國城鎮化、工業化進程加快,大量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農業勞動者後繼乏人的問題嚴重,造成農村土地閒置,資源浪費。

(4)傳統農業技術雖然有歷史悠久,但現代農業科學技術在農村的技術開發、推廣和應用水平較低,這無疑制約了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也對農業環境保護帶來了不利影響。

(5)目前,我國60歲以上人口已達1.43億,超總人口的10%。全國70%以上的老齡人口分佈在農村地區,農村老齡化問題突出。農村老年人的生活缺乏保障,家庭養老功能日益弱化,空巢家庭增多等問題面臨嚴峻挑戰。城鎮老年人羣的生活基本有了保障,但對於農村老年人來説,僅僅擁有土地這一基本勞動要素還難以生存。

(6)農村地區文化建設力度不夠,缺少文化場所。

(7)每年伴隨各種各樣的自然災害,使農業生產遭受巨大打擊。據瞭解,每年受霜凍、冰雹、颱風、旱澇等災害影響,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

三、農村可持續發展問題解決的措施與建議

農村地區存在的許多問題不利於農村地區的長遠發展,就針對調研中發現的一些問題,現提出以下解決措施與建議:

(1)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和配套工程建設,擴大可灌溉面積,提高灌溉效率;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積極推行生態農業,科學使用化肥,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2)在穩定發展糧食生產的前提下,按照因地制宜和充分發揮資源優勢的原則,積極穩妥地協調農業結構,形成結構合理的農業農林木漁副全面發展的大農業格局,使各業之間相互支持、相互依存、相得益彰,提高農村經濟的綜合生產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3)政府應加大農業科研投入,加強農業科技研發和創新能力,引導大學生下鄉,加強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健全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鼓勵青壯年勞動力回鄉,培育 “新型職業農民”,依靠科技進步,發展更多新型農業。

(4)道路是廣大農村生產生活的重要設施,完善城鄉運輸網絡,對於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持續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具有重要意義。俗話説得好,“要致富,先修路”,只有讓農產品走出大山,走向市場,才能更好地助力農村經濟發展。

(5)農村養老保障制度,是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舉措。落實科學發展觀,最重要的內容是統籌城鄉發展,而統籌城鄉發展,就必須高度重視農村養老保障、完善農村養老保障體系。

(6)利用農村自然環境、田園景觀、農村牧漁業生產、農耕文化、民俗文化、古鎮村落、農家生活等資源條件,通過科學規劃、合理開發,積極發展農村旅遊。

(7)豐富農村文化生活,促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在行政村或自然村多建立的、農民自己管理、自我服務的農民自助文化場所。例如建“農家書屋”等類似場所,提高農民羣眾科學文化素質。

(8)構建安全可靠的防災減災支撐體系,全面提高抗禦自然災害能力。加強科普知識在行政村或自然村建立的、農民自己管理、自我服務的農民自助讀書場所。宣傳力度,提供解決方案,從而將災害將至最低。

農村可持續發展問題內容廣泛,意義重大,是值得研究的課題。對於較好的例子應當讓其持續發展,對於存在問題當努力尋求解決方法、新突破。可持續發展是條光明之路,走這條道路,農村的明天將會更加燦爛輝煌!相信通過可持續發展之路會讓更多嶄新的新農村面孔將展現在世人面前。

第五篇:暑期社會調研報告

暑期社會調研報告

安徽省長豐縣崗集鎮家鄉產業結構調整和

產業結構比例調研

安徽省長豐縣崗集鎮家鄉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

結構比例調研

摘要:安徽省長豐縣崗集鎮家鄉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比例調研 產業結構,亦稱國民經濟的部門結構。國民經濟各產業部門之間以及各產業部門內部的構成。社會生產的產業結構業結構或部門結構是在一般分工和特殊分工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研究產業結構,主要是研究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兩大部類之間的關係;從部門來看,主要是研究農業、輕工業、重工業、建築業、商業服務業等部門之間的關係,以及各產業部門的內部關係。

關鍵詞:產業結構;調整;產業結構比例;資源環境

一、 崗集鎮的基本狀況

1. 崗集鎮的地理位置

崗集鎮位於長豐縣西南部,東與本縣雙墩鎮、雙鳳工業區相鄰,北與本縣吳山鎮接壤,西與合肥市廬陽區三十崗鄉相連,南與廬陽區大楊鎮毗鄰。鎮域面積161平方公里,鎮區面積5平方公里,轄15個行政村和6個居委會,總人口5.9萬,

耕地面積47463畝。2014年被國家發改委列為第二批全國發展改革試點鎮,被省政府認定為產業集羣專業鎮。

2. 崗集交通發達、區位優越

206國道橫穿鎮域南北19公里,滬蓉高速、合淮阜高速途經鎮域北部,將崗集打造成全省公路交通重鎮。合淮路、金崗大道、jac大道和工業大道、合瓦路、瑞風大道構成三縱三橫的道路交通主幹網。143路、5路等合肥市區公交車直達崗集,合肥繞城高速將崗集攬入省會大都市的懷抱。

3. 崗集經濟發展方興未艾

2014年以來,先後啟動了合肥江淮汽車配件工業園、模具產業園和老集鎮改造等基礎設施建設,累計投入2.3億元,水、電、路、污水、電信等基礎設施完善,金明花園、玉成·明珠苑等高檔住宅小區提升了鎮區形象與品位,為招商引資和經濟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截止目前,園區建成區面積6平方公里,全鎮共有170餘家企業入駐,總投資達70億元,其中汽配企業37家,家電企業17家,模具企業25家。一個以汽車配件、家電和模具為支撐的新興工業重鎮已經形成。2014年,完成工業產值32億元,同比增長49.5%;完成工業增加值8億元,同比增長53.8%;實現財政收入1.28元,同比增長49.3%;完成招商引資到位資金13億元,同比增長54.8%;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1.1億元,同比增長50.0%;農民人均純收入5460元,同比增長19.7%。崗集鎮2014、2014連續兩年榮獲全縣目標管理綜合考核第一名。全鎮綜合經濟實力和經濟運行質量位居全縣鄉鎮前列。在合肥市2014年十強鎮評比中,位列三縣鄉鎮綜合考評之首。

4. 崗集風光旖旎

鎮域北部正在建設的中國合肥華教非物質文化遺產園、卧龍山生態觀光園,中部省級文物保護景點孝子墩、牛寨寺、聶祠堂和南部碧波盪漾的大房郢水庫、佳洲生態園等景觀,將崗集打造成長豐乃至合肥新興的生態旅遊勝地。

5. 崗集社會事業發展迅速

中國移動、聯通兩家公司通訊塔坐落其間,程控電話覆蓋全鎮,2014年8月,接入合肥市區數字電視,成為三縣首家開通數字電視的鄉鎮。文化教育資源豐富,擁有2所中專學校、2所國中和25所國小。中國合肥非物質文化遺產園的建成將使崗集成為全國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基地,孝子墩等歷史文物景點的恢復重建,將大大提升崗集鎮的人文魅力。崗集擁有一家縣級醫院---長豐縣第五人民醫院。羣眾文體活動蓬勃開展,2014年在全縣鄉鎮中首次舉辦全鎮綜合運動會,是全省“羣眾體育先進鄉鎮”。

6. 崗集發展前景廣闊

崗集鎮是第二批全國發展改革試點鎮、全省科技創新示範鎮、全省產業集羣特色鎮、全省文明創建工作先進鄉鎮。如今的崗集,正乘着“大發展、大建設、大招商”的東風,劈波斬浪,奮勇前進。預計到2014年,崗集鎮將實現財政税收5億元。經過幾年的努力,一個經濟繁榮、環境優美、適宜投資、生活寬裕、和諧奮進的江淮名鎮必將展現於世人面前。

7.“十一五“末規劃目標

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0億元,財政收入達2.5億元,招商引資到位資金45億元,固定資產投資達80億元左右,工業產值達到70億元左右,鎮區和工業園區建成面積達20平方公里以上,鎮(園)區常住人口8萬人左右,城鎮化率60%以上。

二、 產業結構調整

(一)、調整產業結構的必要性

1. 產業結構單一

經濟的快速發展,回望起來,過去的產業結構單一、落後。在2014年以前,崗集人均收入僅持續在千元以下。經過近些年的發展,早已突破了千元這道坎。這是由於原來以單一的農業產業結構,現在已經發展成以工業為先導,服務業為輔,農業為基礎的多產業模式。原先的以農業為主體的經濟發展模式,大大束縛了經濟的增長,附加值低,且受環境的影響大,所以導致人民生活水平低的狀態。

2. 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

1、地理位置的優越性。東與本縣雙墩鎮、雙鳳工業區相鄰,北與本縣吳山鎮接壤,西與合肥市廬陽區三十崗鄉相連,南與廬陽區大楊鎮毗鄰

2、交通便捷發達。206國道橫穿鎮域南北19公里,滬蓉高速、合淮阜高速途經鎮域北部,將崗集打造成全省公路交通重鎮。合淮路、金崗大道、jac大道和工業大道、合瓦路、瑞風大道構成三縱三橫的道路交通主幹網。

3、基礎設施配套完善。按照“投資創業最佳環境”的規劃指導思想,園區融工業、生態、居住於一體,做到五通一平,即路通、水通、電通、雙排水通(採取雨水、污水分流)、電訊通、網通、有線電視通及土地平整;修建了15公里“三橫四縱”,內聯外接,暢通便捷的道路網絡;興建的110kv變電2014年投入使用。真正使工業園成為高品位、高檔次、花園式的園區。

4、勞動力資源十分豐富、成本相對較低。位於合肥市傳統工業基地周邊,曾有160多家工業企業,產業技術工人及熟練工人資源十分豐富;同時周邊地區配套有鋼鐵、化工、機電、紡織、印刷、汽車零配件和醫院、學校、賓館、酒店等各類產業。在工業園區,普通工人工資約為800元每月,中層管理幹部、技術人員工資在800—1100元之間,主要負責人工資在1500—2100元之間。

5、精簡高效的服務機制:按照“服務型政府”的原則,建立了“精簡、統一、高效”的管理機構,我們成立了專為園區企業服務的利商便民服務中心。形成了具有較高素質與合作精神的團隊,確立“親商、安商、富商”理念,建立“全過程、全方位、全天候”和“公開、公正、公平”透明化的服務體系;形成了科學規範的管理秩序和法治化的社會環境。

6、投資最低成本的“窪地”: 合肥作為安徽省的省會,投資者可以迅速搶佔安徽市場,即而輻射華東乃至全國市場;合肥作為全國第一個科技創新試點城市,具有豐富的科教資源;土地綜合成本低廉,工業性原材料資源豐富;享有國家級開發園區的同等優惠政策及園區自身獨有的低門檻的工業性用地、費用減免、項目支持、貼息貸款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崗集鎮土地、人力、水、電資源十分豐富,汽配園是“城市土地、農村價格”,在此生產產品總體生產成本、經營成本、生活成本低於周邊30%以上。真正為低成本打造高產出、高效益提供了堅實的平台。

3.政策優勢

伴隨着國家政策的進一步深入,中部大發展政策的確定。給合肥的發展注入了一股強心劑,進一步促進經濟的騰飛。而作為城鎮經濟的發展,合肥更是投入更多的精力,大力發展城鎮經濟。開展招商引資活動,給予優惠的政策。提高城鎮的經濟發展水平,提高城鎮化。

(二)、產業集羣

1.前提環境

為尋找發展空間,搭建騰飛新平台。2014年7月17日,全國人大代表、江汽集團董事長左延安先生在崗集鎮調研時提出規劃建設合肥江淮汽車配件工業園,同年由合肥市政府批覆同意,是安徽省唯一的以汽車零部件為主導的工業園區和產業集羣,也是合肥市重要的機械加工製造業基地。2014年8月18日合肥江淮汽車配件工業園應時而生,園區總體區域面積20平方公里。五年來,園區緊緊抓住“工業立市”戰略的大好機遇,堅持“國際水準、國內一流、江汽特色”的開放理念,把“優化發展環境,實現資源集聚與最佳配置”作為唯一的發展途徑,全力快速推進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和招商引資工作,使各項事業都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截止目前,園區共引進項目190多個,主要涉及汽車配件和機械加工等行業,協議投資總額約95億元,一批如江汽集團、萬向集團、萬安集團、萬事利集團、寧波軟軸軟管、豫北機械廠等知名的汽配企業及安徽古井集團等全國500強先後入駐園區,初步形成了以汽車配件、模具和機械加工為特色,以職業教育、批發市場、生態旅遊等行業為基礎的特色園區。

3. 企業入駐本鎮

2014年以來,崗集鎮加大投入,吸引外資,共投入2億多元,先後啟動了江淮汽車配件工業園、老集鎮改造及合淮路“四化”(綠化、亮化、美化、硬化)等基礎建設,為招商引資和經濟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截止目前,崗集鎮已經引進100多家企業入駐,總投資70億元,其中汽配企業37家,家電企業17家,模具企業25家。投資超億元汽配項目有江汽集團萬噸鑄造中心、萬向錢潮、萬安汽配、星通橡塑有限公司、華駿汽配公司等;投資在億元以上的家電項目有華辰電器、固力發電器、裕華電器等。江汽集團“十二五”末將要實現年產各類整車150-200萬輛的目標,供應商能否跟進、實現同步發展與供應巢建設至關重要。下一步,江汽集團將重點加強與長豐縣崗集鎮的密切合作,加快合肥崗集江淮汽車配件工業園的建設。並表示,今後江汽公司將通過優先支持落户企業增加份額、優先支持落户企業新產品開發、優先採購落户企業零部件等政策吸引等方式,逐步引進具有較強產品研發能力、先進技術裝備和製造技術的優質供應商落户園區,形成與江淮汽車協同發展的競爭優勢。要求山東、河北等地的配套廠商積極抓住各方面機遇,在企業發展條件允許的前提下,主動跟進主機廠,實現就地建廠、就地配套。

三、產業結構比例

( 1 )本鎮農業

本鎮農業產業化格局逐步形成。“五早”作物、藺草、養殖三大產業基地產銷兩旺。集鎮面貌日新月異,人流物流交相匯聚,成為全鎮強勁的新的經濟增長點。

( 2 )第三產業

以市場羣體為龍頭的第三產業,繼承崗集傳統優勢,建設特色專業市場。周谷堆農貿市場復建園的建設,將帶動崗集水果批發市場的崛起;科教產業園的建設,將使崗集的人文優勢、科教優勢更加突顯;正在開發中的卧龍山旅遊風景區、中部省級文物保護景點孝子墩、牛寨寺、聶祠堂和南部碧波盪漾的大房郢水庫,將使得崗集成為長豐乃至合肥新興的旅遊亮點;各種超市、連鎖店等新型流通業,中介業、房地產業和社會服務業等新興產業不斷湧現,將使崗集第三產業日益興旺發達。

( 3 )產業結構比例調整

1.經濟改革的步伐加快,我鎮經濟的發展也向着強勁的勢頭髮展着。第三產業的興起與發展,使得人們的生活越來越方便,精神文化也得到了良好的薰陶,人們有着各自各樣的娛樂消遣活動。晚上,小區的廣場裏聚集着一羣人伴隨着音樂起舞,歌頌着改革開放帶給人們現如今幸福的生活。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們追求精神文化上的享受,人們的生活過的越來越好了。

2.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是三農工作的核心。為了徹底貫徹此政策,我鎮轉變經濟的發展方向以第二產業為先導,以此作為本鎮經濟的支柱。大大促進了城鎮化的進行,人們的就業有了方向,收入有了提高。工業總產值佔了經濟的85%,極大的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工業的發展吸引了周邊地區勞動者,來此務工,也促進城鎮人口的增加。農業比例下降,但這恰好體現着我鎮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從事農業的人口只佔5%,加之國家政策的號召,現在農莊式農業發展模式也興起,機械化操作,提高生產效率,增加了更多的農業收入。農業結構比例的下降,促進了打造一個經濟強鎮的示範作用,使得本鎮經濟朝着更猛進的勢頭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