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心理健康調查報告(精選9篇)

欄目: 調查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1.25W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9篇《心理健康調查報告》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心理健康調查報告》相關的範文。

心理健康調查報告(精選9篇)

篇1:心理健康調查報告

心理健康調查報告

調查時間:

為了瞭解當前幼兒心理健康狀況,幫助家長正確地認識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本人於2018年3月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狀況進行了調查研究。

調查地點:航天幼兒園

調查對象:

本次調查的對象是大、中、小班幼兒家長,主要內容有家長對幼兒心理健康的認識和關注,幼兒出現心理問題的影響因素,幼兒出現心理問題後家長的解決辦法,家長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的困惑問題,家長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接受情況。

調查方法:本次調查採用了問卷調查法,共發放問卷167份,回收148份,有效問卷144份。

調查人:劉淑華

幼兒時期是人生髮展的重要時期,也是人格和心理品質形成的重要階段,個性、情感、態度和很多心理品質都是在這個時期形成的。由於長期受傳統教育觀的影響,大多數家長、甚至是教師,更多的是注重幼兒的知識技能、體格發育和智力水平,而對幼兒的心理健康卻認識不到位或不重視。尤其隨着社會對教育的重視程度逐漸提高,父母對幼兒的期望值不斷上升,使幼兒承受越來越重的心理負擔,進而產生了異常的行為。因此,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在重視幼兒身體健康的同時,更要高度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幼兒心理健康現狀分析

本次對3~5歲的幼兒做了一次心理健康調查問卷,發出調查問卷167份,收回有效問卷144份。

家長反饋中最常見的幼兒心理問題:性格情緒問題佔60%、社會行為方面佔18%、人際交往問題佔15%、認識方面的佔7%。突出表現為任性、膽怯、多動、脾氣暴躁、敏感脆弱、自私、獨立性及社會交往、合作能力和意識弱、受挫能力弱等不良個性。

從調查的結果反映出家長欠缺對幼兒心理健康足夠的準確認識,如果這些問題得不到及時及早糾正,將可能影響幼兒的全面發展。

二、目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培養幼兒身心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已開始逐漸受到教師、家長和社會的重視,但在教育過程中仍存在着一定的問題。

1、儘管幼兒園或多或少地開展了心理健康教育,但缺少系統的教育大綱和教材,教育內容涉及面較窄,內容分散、零亂,缺乏系統性。

2、在操作層面上,缺乏明確的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教育目標、教育內容和教育途徑,而且絕大多數幼兒園沒有專職的心理輔導教師,因此教育效果不明顯。

3、大部分家長雖然能認識到幼兒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但由於他們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識和教育能力,於是把這個責任推給幼兒園,家園達不到教育一致。有的家長對幼兒心理健康的認識尚模糊,一方面希望孩子聽話就好,一方面又鼓勵自我個性的發展,甚至放縱和溺愛,導致孩子以自我為中心,表現出執拗、孤僻、膽怯、自卑等心理特徵。

三、幼兒心理健康的教育措施

(一)家庭中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指導

1、應給予孩子充分的撫愛和陪伴。它能帶給幼兒滿足與温暖,使幼兒體會到生活充滿幸福與陽光,從而心情愉快,積極向上,並且也會將這種情感帶給別人。但如果過於溺愛,不加要求一味遷就,反而容易造成幼兒驕橫、倔強的個性。

2、儘可能地豐富孩子的生活。孩子的生活應該是豐富多彩的,如學習、遊戲、運動,勞逸結合。有的家長忙於工作,對孩子更多的關注物質生活,其他方面則很少關心;有的家長則過於重視知識和技能,忽視幼兒的心理健康,致使孩子精神緊張,興趣偏狹,生活能力差,影響人格的健全發展。

3、為孩子營造温馨和諧的家庭環境。和諧的家庭環境、有益的學習環境對幼兒心理健康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平穩安定的環境,對幼兒心理的衝擊力較小,容易適應,不至於產生不健康心理。反之,處於逆境中的孩子往往缺乏教育引導,而在心理上受不住衝擊,出現反常心理。如:父母爭吵、單親家庭等會使幼兒心理髮生變化,產生緊張、焦慮、悲傷、恐懼、消極、自卑等心理。

(二)幼兒園的心理健康教育

1、轉變教育觀念,制定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模式、教育目標和主要內容與途徑,充分認識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對幼兒素質教育的重要性。

2、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應尊重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及個別差異,注意教育方法的靈活性、形式的新穎性、多樣性、實際性,堅持個別教育與集體教育相結合的原則,促進幼兒認知、情感、意志和行為的協調發展。另外要以遊戲為主,寓教育於遊戲之中,對其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如通過幼兒所熟悉的'動畫人物、故事、遊戲等來貫穿活動。

3、在開展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時,要營造良好的心理氛圍,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係,創設自由寬鬆的活動環境,尊重幼兒,關注幼兒,滿足幼兒的心理需要,盡力給每個幼兒創設成功的機會,滿足他們的成就感。

4、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實施者是幼兒教師和家長。因此,有必要對幼兒教師和家長普及幼兒心理健康知識,進一步提高教師、家長的心理健康水平,以使他們從幼兒心理髮展的特點與規律出發,適時地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條件若允許可以配置專業的心理教師,對幼兒進行必要的心理疏導,引導幼兒形成良好的個性和人格。

5、社會環境因素是影響幼兒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綱要》指出“幼兒園應與家庭、社會密切合作,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幼兒園應利用家庭、社區以及一切可能的社會力量,為幼兒創設一個安全、健康的生活環境,如:利用家長會、開放日活動、家長學校等活動向家長宣傳幼兒心理健康知識、指導家長學習培養幼兒心理健康的方法,並且及時與家長溝通、交流統一方法。

良好的心理是幼兒健康成長的關鍵,健康的心理是幼兒成長的基石。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幼兒的心理素質,不是解決幼兒心理問題;是面向全體幼兒進行教育,而並非針對有心理問題的幼兒。家長、教師要重視和關心幼兒的心理健康,共同配合進行教育和有效引導。

篇2:心理健康調查報告

隨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生活節奏加快和競爭壓力增加,精神衞生問題對身心健康的影響已經引起人們普遍的關注,醫療工作在現代化城市中日益顯示其重要作用和地位,面對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同時,《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的制定和實施、醫療保險制度和醫療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醫院面臨市場的挑戰,患者的維權意識逐漸增強,家屬的需求顯著增多,醫院高風險、高強度腦力勞動的特殊職業性質,諸多因素均導致醫務人員的壓力是非常大的,尤其是青年醫務人員心理壓力更加明顯,如果這些壓力得不到有效緩解和釋放,將直接降低他們的工作效率,影響到對患者治療的療效,影響醫療工作質量,為了測量本院青年醫務人員心理健康狀況和應對方式的程度,筆者對150名青年醫務人員心理健康狀況進行了調查,現報道如下。

一、調查對象與方法

1、調查對象:本院150名青年醫務人員,年齡18―35歲。

2、方法:測量工具症狀自評量表(ScI-x90)為國內外廣泛應用的一種真實性較高的自評量表,該表共有90項有關心理和精神方面症狀的條目,分為9個基本症狀因素。被調查者根據自己最近1周來的情況和症狀嚴重程度採用五級評分法(O一4),得分越高,説明心理健康狀況越差。問卷調查在開始評定前,由工作人員把總的評分方法向被調查者交代清楚,再讓其以不記名的形式作出獨立的、不受任何人影響的自我評定。共發放問卷150份,回收有效問卷141份,有效率為94%。

二、結果:

青年醫務人員心理健康狀況顯示其總均分及各因子分均較一般人羣低。本研究還發現部分被試表現出一定心理問題,最常出現的症狀依次是強迫、人際敏感、抑鬱和偏執,該人羣中出現最多的是強迫症狀。而與身心健康高度相關的生活事件是“常覺有壓迫感”、“生活單調乏味”、“對現職工作不滿意”、“看到不正之風”,以及“飲食、睡眠等生活規律改變”等,而與強迫症狀最相關的是“常覺有壓迫感”、“對現職工作不滿意”和“飲食、睡眠等生活規律改變”。

三、青年醫務人員心理健康問題發生的原因

1、工作量大、心理壓力大、環境複雜、經常接受病人死亡和瀕死現象的刺激是導致青年醫務人員心理狀況不佳的主要原因。

2、救死扶傷的願望與醫療水平發生衝突,對危重疑難雜症的病人搶救無力可能使青年醫務人員缺少工作應激因素(應付能力、工作滿意感和職業應激源)對心理健康狀況有顯著影響。

3、醫院的工作性質比較特殊,需三班倒,突發事件多,經常需加班,無節假日,這些都使青年醫務人員沒有正常生活規律及睡眠習慣,而且很多時候都無法保證正常的睡眠時間,容易使他們產生煩躁、不滿及身體不適感。

4、戀愛、婚姻、經濟困難、購房壓力大等也易給青年醫務人員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青年醫務人員都面臨結婚、買房等現實問題,隨着房價不斷上漲,帶給他們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尤其對農村出身的青年更是如此。

5、緊張的醫患關係,近年來日益多見的醫鬧事件,也是影響青年醫務人員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長期以來,我國醫療衞生體制改革滯後,醫療資源供給不足與人民羣眾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之間的矛盾突出,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的呼聲強烈。同時,中國正處於一個在社會轉型期,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結構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各種社會矛盾日益暴露凸顯。而醫院作為一個與百姓生命息息相關的“窗口”行業,自然最容易引燃社會情緒的導火線。醫學是一個高技術、高風險的行業,發生醫患糾紛,不足為奇,但遺憾的是,由於種種原因,很多患者往往不願意訴諸法律,而更喜歡“以鬧取勝”。而相關部門對該類事件的處理也多是抱着醫院花錢買平安的態度,這樣必然會對青年醫務人員產生不良的心理影響。研究發現青年醫務人員發生糾紛後的心理變化,高年資人員易出現遷就心理,低年資人員易出現憤怒和抑鬱心理。

四、對策:

針對我院青年醫務人員心理現狀和現代醫學的發展要求,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改善青年醫務人員的心理健康水平:

1、培養樹立正確、客觀的成才觀。青年醫務人員由於各種原因而具有痛苦與憧憬並存、彷徨與進取同在的心理特徵,團組織應重視對其成才觀的培養,激勵其進取,同時引導他們學會客觀分析環境和形勢,樹立明確可及的人生目標。

2、積極開展各項文體活動,如拔河比賽、跳繩比賽等,這樣不但可以緩解他們的工作壓力,還可以培養團隊精神。

3、創造繼續深造的優良條件。青年醫務人員臨牀經驗不足,學校學到的醫學知識往往不能與時俱進,因此團組織應發揮紐帶作用,爭取醫院加大對青年人才培養的投入,為他們創造進修、學習的機會,鼓勵送出去,迎回來,對學成歸來的人員實施獎勵和重用,這樣不但有利於青年醫務人員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而且激發了工作熱情,對青年醫務人員的心身健康大有益處。

4、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醫院可以培養兼職心理醫師,經常開展心理健康講座,定期出有關心理健康的板報,訂閲心理雜誌,開展心理諮詢和心理治療服務。根據本研究結果重點放在男性、未婚以及初級職稱的青年醫務人員,因這部分人羣心身壓力相對較大,容易出現各種心理和行為問題。另外,團委還可以通過建立QQ羣等,加強青年人的聯繫與溝通,及時發現他們的心理動向和工作、生活中的困難,積極幫助解決,緩解他們的壓力。

4、妥善解決醫療糾紛。發生醫療糾紛後,如何穩定青年醫務人員情緒、維護他們的職業自尊心及注重對青年醫務人員心理素質培養等管理措施,對他們在糾紛發生後這一特殊時間氛圍內能夠以積極穩定的心態進行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5、合理調配人力資源,改善工作環境,減輕工作疲勞,降低心理壓力。目前各家醫院缺編嚴重,尤其是臨牀護士,人員少,工作繁雜,質量要求的提高都使臨牀護士長期處於緊張的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中,易導致身體疲勞,心理負荷加重,造成身心疲勞綜合徵,還有基層醫院硬件設施一般也較差,所有這些對青年醫務人員的心理健康狀況無疑是嚴重的考驗。增加人員配置,改善工作環境,降低工作風險,可促進青年醫務人員的心理健康。

總之,青年醫務人員的心理健康與醫療質量密切相關,團組織應切實重視青年醫務人員的心理健康問題,發揮團組織的作用,積極服務青年,並經常開展健康有益的文體活動,採取各種措施給予及時有效的心理干預,使青年醫務人員保持情緒飽滿、心情悦愉、精神振奮的健康心態,可以有效預防醫療過失的發生,促進他們堅守救死扶傷宗旨,實現全心全意為人民羣眾服務的目標。

篇3:心理健康調查報告

一、調查目的

一個健康的孩子,既是一個身體健全的孩子,也是一個愉快、主動、大膽、自信、樂於交往、不怕困難的孩子。但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許多家長關注的是孩子體格、智力的發展、知識技能的掌握,卻忽視孩子心理的需求。孰不知,幼兒期是一個心理髮展最為迅速、最為重要的時期,而幼兒的情緒對幼兒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響。

然而,在語言表達能力相對較弱的小小班,幼兒的情緒極不穩定;哭鬧是部分小小班幼兒表達自己的一種語言,哭鬧行為時有發生。哭鬧不僅影響孩子個體身心健康的發展,還擾亂了集體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為了瞭解孩子發生哭鬧行為的心理因素,對針下藥,以採取應對策略,引導幼兒擁有積極、愉快的情緒,促進孩子身心健康的發展。特對本班30名幼兒進行追蹤調查、研究。

二、調查對象

明水中心幼兒園小小班30名幼兒

三、調查內容

明水中心幼兒園小小班幼兒不願入園心理分析

四、調查方法

1、問卷法:設制家長問卷,瞭解孩子在家的情緒表現。

2、觀察法:設制觀察、記錄、統計表,以記錄孩子情緒狀況。

3、行動研究法:實施一定的教育措施,穩定幼兒的情緒,以探究孩子哭鬧的心理因素,引導幼兒擁有積極、愉快的情緒體驗。

【調查分析】

入園是幼兒從家庭邁向社會的第一步,也是幼兒適應社會生活的關鍵一步。個體適應新環境需要一個過程,幼兒由於身心稚嫩、適應能力差,初入園時往往出現適應困難的現象。

【調查反思】

1、原有“情感斷乳”,造成幼兒心理的不安全

案例:哭鬧是孩子入園初期最典型的行為表現,一般孩子勸慰後,能回到自己的座位。而任銘小朋友無論教師如何勸慰,就是寸步不離教師;只有待在教師的懷裏,他的情緒才是最穩定的。以致影響集體正常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

反思:孩子自出生起,與父母、與周圍環境朝夕相處,建立起牢固的依戀情感,這種依戀情感構築了孩子安全感的基礎。入園初期,陌生的環境、陌生的面孔、陌生的一切使孩子置身於陌生之中。陌生帶來了恐懼,恐懼造成了情緒的不安。幼兒面臨着依戀對象“情感斷乳”的心理衝擊,陷入極度的分離焦慮之中。孩子失去了那份安全感。教師懷裏成了孩子臨時的港灣,寸步不離,唯恐失去。

另一方面,多數孩子已習慣家中“焦點式”人物,進入幼兒園後,“小皇帝”的位置難以維持,一些孩子不免有失落感;教師稍不留神就會挫傷孩子敏感的心靈,孩子常常是情感失落,情緒低落。

2、集體規則約束,造成幼兒心理的不適應

案例:小小班新生入園後,個子矮小、動作靈活的黃馨悦是教師特別關注的對象。因為她喜歡隨便亂跑。入廁後,整隊發現少了一人,原來她一人留在水池邊玩水;全班孩子吃早點時,她的小椅子是空的,結果是坐在娃娃家裏玩電話;做完早操後,又不見她的身影,原來是跟着別的班級隊伍進了他班教室。很慶幸,自由的她入園後情緒很穩定,可到學期中旬,別的孩子的情緒趨於穩定時,她卻哭着鬧着不願上幼兒園。以致家長對教師的教育產生誤解。

反思:入園前,孩子在家往往會形成一些特殊的生活習慣。就睡覺而言,有的晚睡晚起;有的不睡午覺;有的要成人陪伴;有的有特殊的習慣伴隨:吮吸手指、含奶嘴、捏耳朵方能入睡。吃飯更是花樣多多:成人喂、邊玩邊吃、邊哄邊吃幼兒在家通常是寬鬆而隨意的,想吃就吃,想睡就睡,想玩就玩。既沒有內容的規定,又沒有時間的限制。入園後,孩子舊有的習慣難以實現,幼兒神經系統固有的動力定型被限制、被中止,導致孩子心理的不適應,情緒的不穩定。相對而言,幼兒園生活顯得有目的、有組織,其間還必須遵守相應的常規要求,如:獨立吃飯,集體活動時不可以自由散漫、到處亂跑,安靜午睡等等,對黃馨悦這樣的幼兒來説,行為舉止一旦受約束,他們就會感到不自在;以致心理不適應,並以哭鬧行為來抗爭。

3、教師的態度,造成幼兒心理的傷害

案例:胡天元是個天真活潑的孩子,很快適應集體的生活。樂於交往,隨着教育活動的加深,孩子的常規逐步形成;參加集體活動的意識、能力大大提高,從沒有哭鬧行為的發生。可臨近學期末,孩子卻拒絕上幼兒園。即使勉強留在幼兒園,其情緒也極不穩定,時而哭鬧、時而攻擊同伴以宣泄自己不滿情緒。經調查得知:那天該幼兒帶零食來吃,代班教師非常嚴厲地訓斥了他,以致當時該幼兒並哭鬧不止。孩子拒絕來園的這種狀況竟維持了一個多月。

反思:暫且不説“帶零食來園”是不是錯誤行為,即使是錯誤行為,而幼兒的錯誤行為很少屬於行為問題;並不像教師想象的那麼嚴重。導致幼兒錯誤行為的原因很多,有的是因幼兒好奇想探索引起的;有的因幼兒有意注意差,神經興奮過程強於抑制過程,不能很好控制自己的造成的;有的為了引起教師、同伴的重視故意而為;有的為了宣泄心理的壓力因此教師要深入瞭解幼兒錯誤行為的原因,區別對待。不能一味粗暴制止和懲罰,而因心平氣和地對待幼兒,瞭解孩子為什麼會帶零食,是自己吃?給同伴吃?在沒弄清的狀況下,武斷將此歸納成錯誤行為,並以粗暴的態度對待孩子。孩子或許認為自己沒錯就被教師無故訓斥,這種委屈、恐懼,小小班的幼兒心理無法接受,唯以拒絕來園,拒絕見到這位教師來緩解內心的壓力。若不能順應孩子的心理需求,孩子的行為表現並是哭鬧。可見,教師對待孩子的態度,對小小班孩子心理的影響非常重要。

篇4:心理健康調查報告

幼兒時期是人生髮展的重要時期,也是人格和心理品質形成的重要階段,個性、情感、態度和很多心理品質都是在這個時期形成的,心理學把這一時期定義為人生髮展的關鍵期。《幼兒園教學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幼兒園必須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

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在重視幼兒身體健康的同時,要高度重視幼兒和心理健康。良好的心理是幼兒健康成長的關鍵,健康的心理是幼兒成長的基石。由於長期受生物醫學模式的影響,大多數家長、教師,多注重幼兒的體格發育,營養狀況,軀體疾病和智力水平,而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卻認識不到位或不重視。特別是隨着獨生子女的增多,社會對教育的重視程度逐漸提高,父母對幼兒的期望值不斷上升,使幼兒承受着越來越重的心理負擔。為了瞭解當前幼兒心理健康狀況,我園於xx年9月成立了《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課題組,對幼兒心理健康狀況進行了調查研究。

一、幼兒心理健康現狀分析

我園對4~5歲的幼兒做了一次心理健康調查問卷,發出調查問卷197份,收回有效問卷165份。

家長反饋中有心理健康隱患的幼兒佔20%。反映最常見的心理問題:性格情緒問題佔60%、社會行為方面佔18%、人際交往問題佔12%、認識方面的佔7%、突出表現為任性、膽怯、懶惰、脾氣暴躁、感情脆弱、自私、獨立性及社會交往、合作能力差等不良個性。

另據正安精神衞生中心對正安縣300名4~5歲的幼兒心理健康調查顯示,8.8%的幼兒有不良習慣,11%的幼兒情緒抑鬱、自卑,5.8%的幼兒焦慮、緊張,20%的幼兒表現多動、坐立不安、25%的幼兒偏食、22%的幼兒性情古怪。

幼兒的心理健康狀況不盡人意,如果這些問題得到及時糾正,將可能成為他們今後產生心理問題的隱患。

二、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構想

(一)家庭中的幼兒心理教育

一是應給予孩子充分的撫愛。包含體貼、關心、愛護、依賴等。它能帶給幼兒滿足與温暖,使幼兒體會到生活充滿幸福與光明,從而心情愉快,積極向上。並且會深切真摯地去愛別人。愛是促使幼兒心理健康發展的動力。母愛更是孩子身心健康發展的精神支柱,母愛不適當主要表現在溺愛上,對孩子一味遷就,缺乏嚴格要求,結果造成孩子驕橫成性,散漫無羈,對父母及其他人漠不關心。

二是應充實孩子的生活內容。孩子的生活應該是豐富的。有恰如其分的學習、勞動,有適當的遊戲、娛樂。有的家長忙於工作,對孩子除在吃穿上給予滿足外,對孩子的其他方面很少關心。有的家長望子成才心切,過多安排孩子學習,致使孩子精神緊張,興趣偏狹,生活能力差,影響人格的健全發展。

三是應為孩子營造和諧平穩的環境。即和諧的家庭環境、順利的學習環境及必要的物質生活。比較平穩、少曲折的環境,對幼兒的心理衝擊力較小,幼兒容易適應。不至於產生不健康心理。反之處於逆境中的孩子往往缺乏教育引導,而在心理上受不住衝擊,出現反常心理。美國霍爾姆等人曾進行調查研究,發現生活變動量大會出現較高心理髮病率。例如:父母吵鬧、離婚等會使幼兒發生心理變態,產生緊張、焦慮、悲傷、恐懼、消極、自卑等心理。不過,若能加以正確的引導,給予精神及物質的支持,培養他們以較強的意志、正確的態度來對待挫折,那麼孩子也能身心健康的成長。甚至會成為生活中的強者。

(二)幼兒園的心理健康教育

1、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與幼兒教育目標相對應。一方面,教育目標要通過教育內容才能得到落實;另一方面,教育內容也必須以教育目標依據。如:在培養幼兒關心父母、長輩方面,教育設計語言活動“孔融讓梨”、歌曲“小烏鴉愛媽媽”、“讓座”等活動,增強幼兒對親人的感情,進一步培養幼兒愛人之心。

2、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應尊重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及個別差異。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應與幼兒的接受能力相符合,這是由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所決定的。教師要根據幼兒的認知水平,幼兒知、情、行、意發生發展的一般規律,選擇教育內容,並注意教育方法的靈活性、形式的新穎性、多樣性、實際性,堅持個別教育與集體教育相結合的原則,促進幼兒認知、情感、意志和行為的協調發展,切忌從主觀意願出發,無視幼兒個體差異的不切實際的要求。

3、尊重幼兒的主體地位,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與幼兒一日生活。主體性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教師利用幼兒一日生活中的各個環節,為幼兒營造良好的心理環境,設計豐富多彩的生活,讓幼兒在主體參與中來構件自己的精神世界,獲得人格的健康發展。如利用區角活動指導幼兒主動交往,克服膽怯心理;幼兒在玩遊戲是遵守一定的遊戲規則、自覺收拾遊戲材料培養幼兒的責任心等等。

4、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與幼兒所受社會影響同步。社會環境因素是影響幼兒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綱要》指出“幼兒園應與家庭、社會密切合作,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幼兒園應利用家庭、社區以及一切可能的社會力量,為幼兒創設一個安全、健康的生活環境,如:利用家長會、開放日活動、家庭教育講座等活動向家長宣傳幼兒心理健康知識、指導家長學習培養幼兒心理健康的方法,並且及時與家長溝通、交流統一方法。

(三)社會心理健康教育

社會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涉及面廣、影響因素多、工作量大的社會教育工作,必須發動和依靠社會的力量,包括專業健康教育機構,各級醫療衞生機構,各類宣傳和新聞部門等。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是健康知識的獲得、健康態度的形成及健康行為的培養的過程,知、情、意、行的交互作用十分複雜,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要發揮家庭、幼兒園、社會三方面的教育作用,才能正確引導幼兒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質。

三、目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培養幼兒身心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已日益受到教師、家長和社會的重視。越來越多的城市編織幼兒園、家庭、社會共同關注的心理健康網絡,但在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中仍存在着一定的問題。

(一)儘管幼兒園或多或少地開展了心理健康教育。但由於沒有一套系統的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大綱,加之專職的心理健康教師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也較分散、零亂,許多幼兒園只是簡單地就近借鑑其他中國小或鄰近學科的經驗進行教育,因此收效甚微。

(二)在操作層面上,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明確的教育模式、教育目標、教育內容和教育途徑。高等園校和科研園所的研究人員雖然對幼兒心理健康進行了大量研究,但研究多以報告、論文的形式出現,與幼兒園的心理健康教育實際沒有很好的結合。對已經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幼兒園來説,它們多是以實驗的形式進行的,而這種實驗往往只是涉及幼兒心理髮展的某一方面,缺乏系統性。

(三)目前,我國對幼兒健康維護的有關教育和研究大多還停留在醫學模式上。儘管在理論上非常強調幼兒心理健康的維護,但由於諸多原因,在幼兒教育的實際工作中仍然將重點放在幼兒的身體方面,停留在生物——醫學模式水平上,還沒有實現向生物——心理——社會——教育協調整合模式的轉變。部分幼兒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將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成人化,常常借鑑中國小校甚至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經驗和模式來進行幼兒心理健康的教育。

(四)對家長來説,大部分家長能認識到幼兒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但他們比幼兒教師更缺乏心理健康的知識和教育能力,把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責任推到幼兒園。有的家長對幼兒心理健康的認識模糊,一方面希望孩子聽話就好,一方面又鼓勵孩子發展自我,甚至放縱和溺愛,導致孩子以自我為中心,使幼兒處於一種矛盾之中,表現出冷淡、自卑、執拗、吝嗇、孤僻、膽怯等心理特徵。

四、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幾點建議

(一)從目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我們看到。沒有完善的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機制、缺乏系統的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理論體系和教育內容是限制其發展的關鍵。因此,需要各級部門轉變教育觀念,制定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模式、教育目標和主要內容與途徑,使各幼兒園明確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兒素質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掌握開展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徑,知道開展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應達到什麼樣的教育目標。同時,加強幼兒園、家庭、社會教育的聯繫,廣泛利用園內外各種教育資源,形成幼兒園、社會、家庭合一的教育環境。

篇5:心理健康調查報告

自信心作為一種重要的社會性心理品質,是幼兒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健康個性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幼兒的身體健康和諧發展具有促進作用。我國頒佈的《幼兒工作規程》,明確地把培養幼兒自信心作為重要目標,為此我針對幼兒自信心發展的狀況進行調查與研究。通過對許多幼兒的觀察與瞭解,發現絕大多數孩子或多或少都存在着的信心不足的問題。以下是我這次調查的一些情況。

一、調查的一些基本情況

調查時間:xx年9月20日到11月20日

調查地點:重慶市開縣敦好鎮桃溪國小附屬幼兒園,正壩國小附屬幼兒園

調查內容:幼兒自信心不足的種種表現和原因。

調查形式:採訪部分幼兒老師座談會,走訪家長,聽課和幼兒一起遊戲等。

二、幼兒自信心不足的種種表現和原因

通過對許多幼兒的觀察與瞭解,了現絕大多數孩子或多或少都存在着自信心不足,問題和形式的原因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幼兒自信心不足的種種表現

依戀父母,用較長的時間才能適應新的環境,懼怕陌生人。上課時不敢或很少發言,不敢在集體面前講話,回答問題時手足無措,聲音輕。不敢主動要求參加活動或其他小朋友的遊戲;對自己的活動結果或過程缺乏自信心,經常要求成人的肯定,“老師我做得對嗎?”“老師是不是這樣?”對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害怕與別人相比,特別是被別人笑話。;不敢主動地與小朋友交往,常常畏縮,退縮、迴避,獨處或獨自遊戲。缺乏主見,總是跟在能力強的小朋友後面,聽眾他人的安排;遇到問題,常常害怕、退縮、迴避、容易放棄,而不能努力解決。害怕嘗試新事物、新活動,在活動時總是選擇那些比較容易的活動,而逃避那些可能有一定難度的或有挑戰性的新活動。

(二)幼兒自信心不足的原因

導致幼兒自信心不足的有因有很多,我通過訪談調查,發現成人過度的包辦代替、過多的接受外界否定評價、教育方法的不當,是造成幼兒自信心不足的主要因素。

1、過度的照顧

幼兒期,是孩子們學習各種技能,培養幼兒發展能力的重要階段,外界各種大量的信息無時無刻地刺激着幼兒生理,心理上的機能,不斷促進其功能的運轉。而現在的幼兒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不少家長溺愛、嬌慣孩子,事事包辦代替。有的孩子做事太慢,或反而給自己惹麻煩,大包大攬;有的過分偏重智育,忽視孩子能力的培養;有的孩子被同伴欺負,不讓他出去與別的孩子一起玩,忽視孩子與同伴交往的正常需求,導致孩子對新環境感到陌生、不安和無助。許多老師也有同樣的行為,認為孩子是弱小的,需要我們的幫助,因此在教學中儘自己所能為幼兒做各種事情,解決各種問題,這種過度的照顧、過分的保護,實際上剝奪了幼兒鍛鍊的機會,使他們不僅缺乏必要的生活處理能力、遊戲能力、而且缺乏活動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會與人交往、缺乏獨立性、依賴他人,一遇到困難就不知所措、畏縮退避,而這更易遭受挫折、失敗、而形成自卑。

2、過多否定。

幼兒的自我評價往往缺乏獨立性,他們更容易輕信和接納成人的評價,而不少成人不注意自己的評價對孩子發展的影響,經常隨意批評、否定孩子,甚至指責、排斥孩子。由於愛不正確的兒童觀和觀的影響,成人習慣地認為我們給予孩子的都是合理的、正確的,而孩子應該是無條件地接納我們的給予。於是要求孩子事事聽從自己的安排,“這個不行”“那個不能動,你會弄壞的。”“你不會還小呢。”用這種毫不遮掩的態度來懷疑孩子的能力,使他們形成對自己錯誤的認識。過高地要求也會影響孩子自信心的形成,很多父母由於自己志願未能實現或是社會潮流的影響,不考慮孩子的實際情況,對他們提出過高的要求,而孩子由於年齡特徵和各方面能力所限,常常難以達到成人的高要求,為此受到批評、否定甚至訓斥,這種經常性的挫折感和消極否定,會使幼兒產生已不如人的感覺,得不到自信心形成所必需的成功體驗,反而使他們經歷失敗走向自卑。

3、要求太嚴格

很多老師由於愛教育觀、自身教育能力等因素的影響,在設計教育活動時,不考慮不同發展水平幼兒的需要,對全體幼兒提出一個共同的目標,這就使許多能力弱的幼兒經常不能達到設定的目標,缺乏成功體驗而經常體味挫折感,另外有不少成人習慣性對孩子進行橫向比較,以其他孩子的優點與自己孩子的缺點相比,如“瞧亮亮畫得多好,看看你畫些什麼呀!”“人家有八顆五角星,你才三顆,真讓我失望!”“看小朋友都去玩了,你也去呀,這孩子什麼都不會。”這種比較會使幼兒認為自己有很笨,很差,懷疑自我的價值,這會嚴重影響他們積極的自我形象和自信心的形成。

三、如何增強幼兒自信心的一些建議

自信心是一個人對自我的充分認識,它與幼兒自我意識的發展,尤其是幼兒自我評價水平密切相關,自我評價是自信心形成的關鍵。所以,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來增強幼兒的自信心。

(一)給幼兒以鼓勵和肯定

要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就要善於鼓勵幼兒,“數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在鼓勵的條件下,其自身潛力的發揮是平時的2至3倍。教育藝術的本質不在於傳授,而在於喚醒與激勵。因此,對於幼兒的任何進步都要給予熱烈的讚揚。正確的表揚可以幫助幼兒樹立自信心,減少心理緊張。其做法是對事不對人,要對活動過程中孩子所作的努力進行評價,讓幼兒明白真正值得表揚的是什麼;而不是簡單地給孩子貼上“好孩子”標籤。例如:“當孩子主動地向老師或客人問好時,正確的表揚應該是:“你真有禮貌!”而不是”“你真是個好孩子!”其次,表揚要誠心誠意,不要參雜批評的成分,如“今天畫得不錯,可你不如豆豆畫得好。”老師的本意是鼓勵孩子的進步,可孩子卻覺得老師在批評他。使自信心受到傷害而放棄努力。結果只能是事與願違。成人要善於發現孩子身上閃光點,特別是要給予發展慢的孩子以關心和鼓勵,讓孩子懂得人人都有長處。讓孩子從成人的賞識,誇獎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悦,他就會覺得“我能行”“我一定能幹好”。

(二)給孩子創設成功的機會。

自信心實際上是對自己的一種認識,幼兒時期正是各種能力發展的關鍵時期,想讓幼兒從自身獲得信心,感受到自己實力,成人就必須給幼兒以充分的信任,幫助幼兒通過親身實踐經歷產生對自己能力的正確認識與評價。如:對身體素質差的孩子,成人要多鼓勵幫助,陪伴孩子參加各種體育鍛煉;對處理能力差的孩子要多給機會練習;對手工、繪畫、舞蹈技能差的孩子要耐心指點。使孩子逐漸樹立對自己的正確評價。在日常生活中,成人要有意識地讓孩子多做一些易完成的事,使孩子有機會獲得成功的機會,成功後再增加難度。當孩子取得成績時,應及時表揚,充分肯定進步。即使孩子失敗了,也要幫助他們分析原因;讓他再試一試,使他們知道通過努力能獲得成功,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從而產生積極愉快的情緒體驗。在培養孩子能力時,成人不能包辦代替,使孩子失去鍛鍊和獲得成功的機會。同時也不能操之過急而責備孩子,否則對孩子樹立自信心不得利。

(三)調整對孩子的期望值。

現代情緒理論認為:在一般情況下,一個人的自信心與他的成功率成正比,成功越多,期望值越高,自信心越強,反之失敗越多,期望值越低,自信心越弱。兒童的閲歷和能力是有限的,在許多事情上容易面臨困難與挫折,因此,成人一定要了解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切不可拔苗助長。我們提倡的教育方法是重視孩子發展區的需要,提出的要求應是循序漸進的,成人對孩子的期望值要與孩子的身心發展及所處的客觀條件相適應,必須是孩子經過努力就能達到的。如發現這一期望值不適合孩子的發展狀況時,應及時調整,避免孩子經常處於踮着尖還夠不到蘋果的處境。因為多次的失敗會降低對自己能力的評價,喪失信心。

(四)增強幼兒的耐挫力。

在生活中,任何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一帆風順,怎樣評價自己,怎樣對待失敗,不同態度會導致不同的結果。因此,在教育過程中要正確分析孩子的情況,尤其是當孩子遇到困難與挫折時,應珍視孩子的努力,幫助孩子正確對待不足和失敗,要讓幼兒明白,做任何事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戰勝困難,只有不斷戰勝困難的人,才能進步。如有的孩子遇到失敗只會傷心難過,這時成人要主動接近他,幫助他分析失敗的原因,鼓勵他通過其他補償方式來彌補弱點以獲得自信。有的孩子智力發展一般,但社會性發展較好,能關心集體,熱愛勞動,成人要幫助他們發揚長處獲得自信。成人還要教育孩子看到自己和他人各有長處,當自己獲得成功時要關心幫助弱者,當自己失敗時也不自卑。成人要經常展示孩子的強項,使孩子獲得自信。

四、調查後的一點體會

通過本次調查,我自己也受到了很多教育,我認為自信心真的是一種動力,可以推動孩子在成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自信心是一洲新綠,散發着勃勃生機;自信心是一面風帆,鼓動理想之舟抵達勝利的彼岸。如果家長和教師能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孩子,用因材施教的科學方法教育孩子,從小為其播下自信的種子,那麼交有助於孩子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並能為他們今後適應社會生活,在事業上不斷開拓進取,獲得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礎。

篇6:心理健康調查報告

隨着老年人口及所佔比例的不斷增加,老齡化問題已成為當今社會的重大問題,使得社會對衞生服務的需求大大增加。護理人員的素質決定了養老護理的質量,而養老護理質量有保證的老年人,對晚年生活有信心、有幸福感,能夠延年益壽。老年人在養老院接受護理,不受醫院各種制約,精神放鬆,能在最佳狀態下接受治療和護理,充分體現了護理工作的完整性。眼下護理工作還有一個“瘸腿”現象,護理人員幾乎清一色女性,在照男性老年人與重體力活上不是勉為其難就是無法勝任。這就使我們護理人員要付出更多的時間與精力來照顧這些老人,加重了護理人員的身心負擔。

筆者對園內護士進行了大規模的心理衞生調查,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凡20xx年5月前在崗的入院護理入院為調查對象。共15名,其中男1名,女14名,年齡25-34歲。平均年齡26.5歲。有無護理 證件:13人有相關證件(佔全體的86.7%),2人無任何相關證件(佔全體的13.3%)。受教育程度:中專以上13人(佔全體的85.8%),中專以下2人(佔全體的14.2)。婚姻狀況:已婚14人,未婚1人.全部調查對象根據有養老護理經驗的3人(佔全體的20%),無養老護理經驗的12人(佔全體的.80%)。

1.2方法

(1)自制一般情況調查問卷

(2)自評心理衞生量表:選擇國內外信度和效度較好的心理評定量表SCL-90(症狀自評量表)、SDS(抑鬱自評量表)和SAS(焦慮自評量表)。

(3)對健康區護理人員與護理區的護理人員進行CMI(康奈爾醫學問卷)及霍氏職業興趣測驗的評定。

(4)成立科研調查組:由精神科資深專家對調查組成員即各居住區護理員、護士進行調研,統一調查方法和操作程序,分區進行集體評定,並計時收回問卷。

(5)由專業人員驗收,集中各類資料,分類輸入電腦,並做統計學處理。

2結果

2.1完成情況

實際在院護理人員15人,共發問卷量表15份,回收15份,佔100%.作廢0份。

其中健康區護理人員8人,實發8份,回收8份,回收率100%;護理區護理人員7人。測評15人。一般情況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被調查對象15人。2%對居住條件滿意,66.7%對飲食滿意,89.5%對親屬關心程度滿意,90.3%有幸福感。32%合併慢性軀體疾病(高血壓、高脂血症、糖尿病、腦梗塞、冠心病、肺心病、骨關節病、慢性支氣管炎、慢性腎臟疾病、腫瘤及慢性失眠症等).最大心願是希望健康長壽;精神生活豐富多彩;受到更多的關心和重視;子女多來探望;飲食、衞生條件進一步改善等.

2.2量表評分結果

SCL-90(症狀自評量表)平均總分為62.9±13.9,其中軀體化、人際關係、敵對、偏執、精神病性其它6個因子評分分別為16.9±5.5、10.8±3。0、6.9±1.6、6.6±1.5、11.5±2.8、10.1±3.3.SDS平均分為31.2±11.2.SAS平均分為28.8±7.9.BSSD平均分為43.3±11。7.HIS平均分為8.7±3.3,Rosen指數5.7±.3。

2.3心理障礙分佈情況

根據量表測試結果,合併心理障礙者10人,佔全體的66.7%,其中抑鬱障礙7人,佔46.7%,焦慮障礙3人,佔20%。對養老院護理工作有興趣的4人,佔全體的26.6%,對養老院工作無興趣的11人,佔全體的73.3%

3討論

隨着社會進步,醫學科學的發展,人們對健康的意識日益增強。心理健康是人體健康不可分割的主要組成部分,也越來越被重視。但被譽為“白衣天使”的護士,從事着高風險、高強度的護理工作,其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本文從社會、醫院、職業、個人因素探討了壓力的來源,根據壓力的來源採取一系列的應對措施。旨在呼籲社會尊重護士職業,給護士多些理解,多些支持,併為她們創造一個良好的工作、學習環境及深造機會,以提高護理人員的心理健康水平,保證良好的護理質量,更好的為人類健康服務。

篇7:心理健康調查報告

一、關注教師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北京師範大學許燕教授在一份調查報告中發現,警察、教師、醫生是當今社會的高風險職業,因為他們面對的是各種特質的人,多扮演着助人的角色,被稱為助人羣體,最容易出現心理問題,產生心理枯竭。關心和維護高中教師這一重要而特殊羣體的心理健康無論是對教師自身、學生還是基礎教育的整體發展都有重要意義。教師的心理健康是影響學生身心發展的重要因素,這早已被以往研究所證實。我國大部分學者在確立教師心理健康的標準時主要是從認知、情緒、人際關係、意志品質、人格、自我意識和人生態度等方面來考慮。

中國人民大學在20xx年在新浪網發放的一份問卷《中國教師職業壓力和心理健康問題》調查發現,從幼兒園到大學教師,在被調查的8699人中,80%壓力較大,30%存在嚴重的職業倦怠。20%的被調查教師生理健康狀況不佳,超過60%的被調查者對工作不滿意。中學教師心理問題的高發人羣為(1)男老師(2)年輕教師(3)工作量大的教師。教師這個職業本身充滿光環的同時,也對教師自身的心理健康產生了負面影響。

二、高中教師心理健康狀況調查

1.研究對象

本次調查以廣東省某一高中教師為研究對象,共發放問卷100份,回收75份。其中男老師29人,女老師44人,其中兩份未填寫性別。

個別訪談的對象既包括非班主任、教學新秀,也包括富有經驗的優秀班主任和專家型教師,以使我們的訪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見表1)

2.研究方法

採用自編的《教師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對高中教師進行問卷調查,以期瞭解高中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高一、高二老師問卷發放到各辦公室,請級長收取,高三老師在會考期間完成。同時,為了更深入瞭解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對部分教師進行了個別訪談,訪談內容主要涉及到選擇做教師的原因、從教以來心態的變化及變化原因、自己的職業理想及對幸福所下的`定義。也對個別教師訪談了專業發展的歷程及對新教師的建議。

3.調查結果分析

3.1教師職業的滿意度調查

調查主要針對教師職業的總體滿意感進行,結果發現,44%的教師對教師這一職業滿意,一般和不滿意的教師分別佔調查人數的52%和4%。“一般”是一個帶有一些感情色彩的詞,不是很滿意但也不討厭。

3.2教師工作量情況

教師的工作量是影響教師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因素。問卷調查了教師的工作量情況,對班主任與非班主任、工作年限及年齡與工作量進行了一定的比較。結果發現:教齡在10年以上、年齡在40歲左右的教師工作量大,尤其是工作了16-20年、年齡在41-50歲的班主任、級長或行政人員感到工作量大,甚至是超負荷工作。此次調查共有三位50歲以上的教師參與,三人在工作量的選擇上從正常到超負荷都有,但因為人數較少,我們並不能確定這部分教師的工作量情況。

3.3教師在工作中最開心的事情

教師希望從職業中獲得什麼呢?高收入?高認可度?還是其他什麼?58.9%的教師希望能從教師這個職業中獲得自我實現,56.2%的教師希望獲得學生的尊敬和愛戴,希望從教師這個職業中獲得社會認可和高收入的比例分別為46.2%和34.2%。

在日常的教學及管理工作中,教師最開心的事情是什麼呢?調查表明在工作中開心的事情依次是學生考出好成績(62.2%)、放假(43.2%)和發獎金(40.5%),公開課的成功及成功地改變一個學生也是老師們感到開心的事情。

3.4影響教師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在對教師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的調查中,發現對教師心理狀況影響最大的是考試和升學壓力(78.4%),半數以上的老師(52.7%)認為工作量對自己的心理健康狀況影響很大。領導評價(33.8%)和經濟狀況(25.3%)也是影響教師心理健康的因素之一。約1/3的教師認為領導評價影響着教師的心理狀況,領導評價是否公正客觀,是否給予了教師應有的尊重和鼓勵。領導處事不公或評價偏頗也是部分教師在工作中經受挫折的重要來源。

3.5教師存在的心理問題

我們對教師存在的心理問題進行整理,發現突出存在的問題主要有:(1)職業本身所帶來的心理壓力①升學考試帶來的巨大壓力②職業倦怠,沒有發展空間③擔心學生的紀律問題而引起的緊張和無力改變學生而帶來的焦慮④評價機制不科學(僅以學生成績作為評價標準)帶來的心理壓力(2)工作與家庭難以平衡(3)工作得不到認可和支持(包括領導的評價)(4)人格特點:追求完美或缺乏自信(5)找不到合理的宣泄途徑,無法解壓。

3.6教師工作中遇到的挫折

在工作中遇到的挫折和教師存在的心理問題之間存在一定的重合。教師工作中遇到的挫折主要有:(1)學生方面。學習態度差,缺乏學習動機,學習成績差。(2)師生關係不融洽,得不到學生的理解和尊重。(3)付出的努力得不到認可和收穫,甚至被家長和學校誤解。(4)欠缺公平的評價。(5)學生出現的任何問題全部由老師負責尤其是班主任。(6)同事競爭激烈帶來的人際關係摩擦。

3.7教師幸福感的來源

調查表明,老師們認為教師這一職業的幸福感主要來源於以下幾個方面:(1)自己:①自我實現,自我成長。潛能得到發揮,需要得到滿足,自身力量得以增長。②有對教師這一職業的職業歸屬感。③生活有追求,有目標。(2)付出的努力有回報,收入體現付出的價值。獲得社會、學校、家長、學生的認可和尊重。(3)學校:寬鬆的工作環境,學校的人文關懷,領導和同事之間的相互信任,客觀公正的評價機制。(4)學生:學生取得成功,學有所成,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5)同事:相互之間關係融洽。

三、討論

1.收入是否會增加幸福感

從調查中發現,約34.2%的教師希望能從這一職業中獲得高收入,40.5%的教師認為工作中最開心的事情是發獎金,25.3%的教師也認為經濟狀況是影響教師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那麼金錢、收入與疼痛、幸福之間是什麼關係呢?收入的增加是否會提升幸福指數呢?為了解決這一問題,20xx年6月正值金融大風暴期間,中山大學副教授周欣悦通過實驗證明了金錢對於生理性疼痛與社會性疼痛(即社會排斥)的抵禦作用,即金錢有鎮痛的功能。但與此同時,大量的研究也表明,金錢的效用並不持久。社會支持抵禦痛苦的能力比金錢更有效且更持久,即便是一句親切的問候都會有重要的“止痛”功能。

2.建立和借用自己的社會支持系統

社會支持系統指的是個人在自己的社會關係網絡中所能獲得的、來自他人的物質和精神上的幫助和支援。一個完備的社會支持系統包換親人、朋友、同學、同事、鄰里、老師、上下級、合作伙伴等等,當然,還包括由陌生人組成的各種社會服務機構。每一種系統都承擔着不同功能:親人給我們物質和精神上的幫助,朋友較多承擔着情感支持,同事及合作伙伴則與我們進行業務交流。

3.創設學校良好的人文氛圍

教師作為一個個體,有被尊重、被愛和自我實現等高級需要,教師在學校、社會中的主體地位得到認可,作為“人”的價值得以體現,情感、需要得到重視。教師有了這種自我實現的環境,其幸福感相應的也會得到提升。

建立公正、公平、靈活的評價機制。教師職業幸福感並不是空泛的一個概念,而是立足於教師這一崗位,在教育教學中使教師擁有成功的體驗。學校主要是通過評價對教師職業的成果和價值進行衡量。學校評價也是教師獲得成就感的一個重要途徑。公正合理的評價有利於保護教師的自尊心,而不公正的評價則會傷害到教師的自尊心和積極性,從而也抑制了教師工作的熱情和主動性。因此,建立更為公正合理的評價標準,對教師從多方面進行發展性的評價,將會使得學校的評價機制更為人性化,符合教師的基本需要,讓老師們擁有更多的幸福感。

篇8:心理健康調查報告

1、心理健康的定義。

從廣義上講,心理健康是指一種高效而滿意的、持續的心理狀態。從狹義上講,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動的過程內容完整、協調一致,即認識、情感、意志、行為、人格完整和協調,能適應社會,與社會保持同步。

我們認為,心理健康的基本含義是指,個體能夠適應發展着的環境,具有完善的個性特徵;且其認知,情緒反應,意志行為處於積極狀態,並能保持正常的調控能力。生活實踐中,能夠正確認識自我,自覺控制自己,正確對待外界影響,使心理保持平衡協調,就已具備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徵。

2、從調查問卷中可發現。

國小生面對的壓力,大部分是來自於學習成績。而有一部分是和家長老師的溝通問題沒有得到很好解決,導致覺得自己和家長老師是站在對立面的,覺得他們都不理解自己,從而感到壓力,還有一部分,是和同學在日常相處中產生了摩擦,對人際關係感到有壓力。

國小生遇到困難時,女生有65.7%會向知心朋友求救,而男生只有11%會向知心朋友求救,這也可以看出女生更加需要知心朋友。課餘時間中,男生有54%在運動,例如打籃球、乒乓球之類,而女生僅有12%,看來男生運動得多些。

當和朋友之間的友誼出現較大裂縫的時候,女生一般會選擇不再理對方,而男生卻不這樣,男生更多是把話攤開來説,這時候友誼的裂縫多半會癒合。

在問卷調查中我們還可以發現,國小生超過90%都認為身心健康很重要,當遇到壓力時有5.7%會向親友請求幫助,超過90%的國小生與朋友發生小摩擦後會主動挽回。

3、從調查問卷中發現國小生存在的問題。

3.1緊張與焦慮

3.1.1學習壓力適應不良產生的心理困擾

3.1.2人際交往不適引發的心理失衡

3.1.3對未來的不確定感從而產生的焦慮心理

3.2浮躁與急功近利

3.2.1面對自己不拔尖的成績想要儘快進步而與現實的衝擊導致

3.2.2面對學習上的競爭對手倍感壓力

3.3失落與沮喪

3.3.1學習成績老是上不去導致

3.3.2人際交往沒有預想中通暢導致

3.4自卑與退縮

3.4.1認為自己的成績上不去是因為人笨

3.4.2認為別人總是比自己強

3.4.3不敢再老師面前回答問題

3.4.4學習壓力過大導致對學習倦怠

4.問題形成的原因。

4.1客觀方面

4.1.1學習任務、內容發生了變化。

國小低年級課本比較容易,基本上只要上課聽了老師講的內容,考試時候是不用太擔心的,學習壓力沒有那麼大。而到了國小高年級,課本上的內容不僅多,而且難,如果上課之前沒有預習好,想要聽懂課都是有困難的。高年級的作業相較於低年級來説,題難量多。許多國小生到了高年級面對這些改變一般不知要如何適應和支配時間。

4.1.2家庭環境發生了變化。

現在的許多國小生的家長選擇到外地打工,家裏只留下老年人照顧孩子。眾多留守兒童在家與老年人生活在一起,這種變化給他們帶來了一定的精神壓力。

4.2主觀方面

4.2.1.失望與失寵感。

有的同學在國小低年級一直是所謂的尖子生,然而到了高年級,發現也自己旗鼓相當的學生不在少數,並且很有可能別的同學成績比自己好很多。本來是家長與老師的重點保護對象,可是到了高年級,家長卻説別人成績比他好,老師也不再過多關注他。這種差距,就會導致同學感到失望,覺得自己失寵了。

4.2.2鬆氣情緒與歇腳心理。

有的同學上了國小之後,覺得自己有六年的學習時間,要玩一玩,放鬆放鬆,到了高年級再去努力。可是這一鬆氣或歇腳,可能就跟不上其他同學學習的腳步了,再也鼓不起前進的勇氣,也有可能這一鬆一歇就鬆了六年,歇了六年。到了快國小畢業了才發現自己該唸的書都沒有好好去念,。

4.3.3畏首畏尾。

發現班上能人太多,覺得自己不如人,從此瞻前顧後,畏縮不前,團體活動不參加,運動場也不去,每天除了上課之外,無所事事,生活單一,精神倦怠。在生活和學習上都是應付了事,做事懶散,湊合着打發時光。

4.4.4明戀暗戀。

部分早熟的國小六年級的學生處於青春期萌芽時期,這個時間段的學生容易出現少男少女特有的心理變化。最有可能出現明戀暗戀的時期。也最容易因此而影響自己的生活。比如説,暗戀上某一同學。也不敢説,每天見到她/他就覺得人生有意義,見不到她/他就覺得少了什麼,聽課聽不進去,老是走神,更有可能的是,在老師和家長的眼皮底下開始偷偷地談戀愛,每天想着風花雪月,不務正業。

5.對國小生心理問題的解決措施。

5.1充分發揮學校心理諮詢室的作用。

學校心理諮詢是增進學生心理健康、優化心理素質的重要途徑,也是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隨着時間的推移,心理諮詢被越來越多的人承認和接受,越來越多的國小開始設臵心理諮詢機構。心理諮詢可以指導學生減輕內心矛盾和衝突,排解心中憂慮,開發身心潛能。還能幫助學生正確的認識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適應外界環境。近年來,心理諮詢機構不斷的完善,增設了多種形式的服務,已成為國小生心理素質教育最有效的途徑。

5.2開展國小生心理健康調查,做到心理問題早期發現與預防。

開展心理素質教育的前提是瞭解掌握學生心理素質的狀態,從而有針對性的提出教育措施與方案。國小應每學期對在校國小生進行心理健康普查,採用“心理健康問卷”從中篩選出有心理症狀的學生,主動約請他們到心理諮詢室進一步通過面談分析診斷,根據面談分析,區別不同的問題類型與程度,採取不同的應對措施,防患於未然,做到心理問題早期發現、及時干預,使得學生在學校能得到具體的心理健康指導。

5.3把心理素質教育滲透在各科教學之中。

通過各科教學進行心理素質教育既是學校心理教育實施的途徑,也是各科教育自身發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學過程都包括着極其豐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為教學過程是社會歷史積澱的文化知識、道德規範、思想價值觀念為內容和周到的。教師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只要注重考慮學生的心理需求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並深入挖掘知識內在的教育意義,就能夠把人類歷史形成的知識、經驗、技能轉化為自己的精神財富,內化成學生的思想觀點、人生價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質,並在他們身上持久紮根。

5.4開設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增強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質的提高離不開相應知識的掌握,系統的學習心理、衞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識,有助於學生了解心理髮展規律,掌握心理調節方法,增強自我教育能力。心理素質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學生自我教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取決於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質教育就是要注重培養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5.5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為國小生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心理社會環境。

國小生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健康的心理社會環境,國小生心理素質的培養離不開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校風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影響學生形成羣體凝聚力、集體榮譽感的土壤,有利於使人與人之間保持和諧的人際關係,促進學生之間相互溝通、相互幫助。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有助於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緒特徵。因此學校應該花力氣抓校園文化建設,開展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和學術活動,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圍、寬鬆理解的環境,有助於學生深化自我認識,充分發展個性,改善適應能力。

5.6建立科學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已為科學研究所證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規律、勞逸結合、科學用腦、堅持體育鍛煉、不飲酒、不吸煙、講究衞生等。國小生要科學地安排好每天的學習、鍛鍊、休息,使生活有規律。學會科學用腦就是要勤用腦、合理用腦、適時用腦,避免用腦過度引起神經衰弱,使思維、記憶能力減退。

5.7加強自我心理調節。

國小生在學習過程中應學會自我心理調適,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緒,做到心理健康。首先要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學習是國小生的主要任務,有了學習興趣就能夠自覺地躍人浩瀚的知識海洋裏邀遊,吸取新知識,發展多方面的能力,提高自身素質,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其次,國小生應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愉快開朗的心境,對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遇到悲傷和憂愁的事情,要學會自我調節,適度地表達和控制情緒。生活中常常會遇到不順心的事,考試失利、戀愛受挫、人際衝突等均會引發焦慮、憤怒、憂鬱等不良情緒,這時他們必須及時疏導自己的不良情緒,疏導的方法有合理宣泄、注意轉移、目標昇華等。

6.結束語:國小生心理素質教育是培養二十一世紀人才的基礎。

二十一世紀的晨鐘已經敲響,在這新舊世紀交替之際,培養跨世紀人才是時代賦予國小的歷史重任。如何培養跨世紀人才,其核心是加強對國小生基本素質的教育和培養,全面提高他們的整體素質。二十一世紀人才應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全面的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的生理心理素質,且相互和諧統一,這也是健全人格的科學內涵。

我們應該反思以往的`教育工作,人們往往偏重的是科技文化、學識才能素質,而較為忽視的是思想道德素質,特別是心理素質,即使在比較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今天,仍未對心理健康教育這一“心理衞生死角”引起足夠的重視,其結果是導致學生中出現了大量的心理問題,嚴重擾亂了學校正常的教學、生活秩序,影響了人才的整體素質,阻礙了高教目標的全面實現,給國家帶來無可挽回的損失。因此,保持健康的心態,不僅關係到廣大學生健康生理、心理的發展,良好思想道德的養成和完美人格的塑造,而且關係到人才素質的整體提高、高教目標的全面實現、直至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

優良的心理素質在青年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中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它必將對二十一世紀人才的質量產生積極而又深遠的影響。健康的心理是一個人全面發展必須具備的條件和基礎。加強對國小生心理素質的教育與培養,全面提高跨世紀人才質量已成為高等學校所面臨的迫切任務。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思想文化激盪、價值觀念多元、新聞輿論衝擊、社會瞬息萬變、的世紀,面對如此紛繁複雜的世界,未來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時刻出現心理危機。二十一世紀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將經受更為嚴峻的考驗。為此,就要不斷加強對青年大學生的適應性、承受力、調控力、意志力、思維力、創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質的教育與培養,使他們真正懂得:要想佔有未來,不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體魄的儲備,更要作戰勝各種困難挫折的心理準備,從而引導他們科學地走出自我認識的誤區,更新觀念,突破時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擊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參與國際人才競爭,迎接新世紀的挑戰!

【參考文獻】:

[1].陳永勝,主編.國小生心理健康.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20xx.

[2]. 文心,主編.國小生心理健康諮詢與心理治療及案例分析.北京:人民衞生出版社,20xx.

以上內容來自互聯網,請自行判斷內容的正確性。若本站收錄的信息無意侵犯了貴司版權,請給我們來信我們會及時處理和回覆,謝謝.

篇9:心理健康調查報告

一、高校學生心理健康現狀

相關調查結果表明,部分高校學生的心理是健康的,表現出活潑好動、積極向上、能吃苦耐勞、交際能力較強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然而,因為現在多數學生都是生子女,並且受社會環境多樣化的影響和父母教育情況、家庭貧富差距以及相關報道的負面影響,現在的高校學生面臨越來越現實的社會問題,一些高校學生出現一些不良心理應以及心理障礙,甚至導致學業終止或結束。另外,在對高校不同年齡段的學生調查過程中,發現有一些學生存在比較嚴重或者特的心理問題。

二、正確理解高校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

高校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逐漸成為全社會的關注點。但是,全社會關注的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以什麼來衡量呢?在這麼多學者眾説紛紜的情況下,筆者思多年的教育經驗認為,想要理解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標準,應把以下幾點作為重點關注:

(1)保持濃厚的求知慾以及對學習的興趣。

(2)能夠認清自己,瞭解自己,不墮落膽怯,也不過度自信,保持辯證的眼光,防止自我意識的偏差。

(3)能夠保持好的心態,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心理健康的人往往能夠保持開朗、自信的心情,能夠從事物中尋找快樂,永遠不會對生活失去信心。

(4)善於交往,對人友善,能夠與身邊的人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

(5)能夠保證人格品質的完整、統一,培養健全的人格,這是維護高校學生心理健康的根本目標。

(6)有較高的適應能力,能夠很快熟悉並融入周圍的環境中去,同時還要正圈理跟環境之間的關係。

(7)高校學生的心理行為要與他們的年齡特徵相仿。

1.學校方面的措施

(1)優化校園文化環境

校園文化是高校學生健康成長的前提,校園文化主要體現在風氣上。沉穩的校風、積極的班風、刻苦的`學風能潛移默化地改變學生的心理健康。為了保持學生健康的心理狀態,學校可以舉辦一些型的團體活動,增強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凝聚力,促進人際關係的健康。同時,主題班會等以班級為單位的活動能夠形成良好的班風,讓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上都保持積極進取的心態。

(2)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①樹立心理健康教育的觀念。學校應該明確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他的學科中去,把關係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落到實處。讓每個崗位的人都明白自己範圍內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標準和要求,形成一個共同發展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路線。

②開設關於學生心理健康的課程。助高校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離不開基礎知識的傳授。學校可以通過選修課程的形式,開設一個“學生心理健康”課程,助學生了解自己的成長,避免進入心理髮展的誤區。助學生儘快形成正確的觀念,積極地把自己變成一個身心健康發展的青年學生。

③設置心理教育機構。設置心理諮詢中心,助學生在遇到心理磨難時能夠正確地尋找到助,儘快從心理沼澤中逃離。同時力宣傳心理諮詢,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解決自己的心理問題。

④廣泛宣傳,普及心理健康知識。通過調用學校內部的各種媒體方式,宣傳學生要注重自身的心理健康,在學生中普及心理知識,推廣心理調節的一般方法,喚醒學生自我維護心理健康的積極性。

2.高校學生自身方面

(1)建立合理的生活秩序

①學習負擔要適量。量力而行,不要對自己過於苛刻,準確定位,選取適當的目標,不急躁,以積極樂觀的態度對待自己的成績,多跟同學和老師交流,從中吸收相關經驗,取長補短,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②生活節奏要合理,做到鬆弛有度。除日常的學習生活外,我們還有很多的事要去做,要積極地參加各種活動,加強我們的綜合能力與適應力。適當地放鬆自己的身心,做到鬆弛有度、勞逸結合,這樣才能提高我們的效率,把狀態調整到最佳。

(2)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以積極向上的心態去面對問題,有益於心理的健康發展。

(3)保持樂觀向上的精神姿態

時刻保持積極、樂觀的姿態,尋求健康的解決方法。同時還要加強自我意識的鍛鍊。

通過教師的循循善誘與學生的不斷努力,我相信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指數都能得到相應的提高,獲得更高的昇華。不僅僅在生理上滋養一片淨土,同時在心理上也會有一片藍天!讓學生在校園裏獲得全面發展,轉身成為德才兼備的現代型複合人才,實現教書育人的最終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