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大學生幸福指數調查報告【多篇】

欄目: 調查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1.34W

大學生幸福指數調查報告【多篇】

幸福感調查報告 篇一

一、調查研究內容、對象及方式

調查內容:個人基本資料包含年級、性別、專業等,其它情況如生活狀況、人際關係、性格等自我評定。你對幸福生活的理解,當前幸福感狀況,影響幸福的主要原因等。

調查對象:瘦西湖校區全體學生

調查方式:問卷調查,問卷採用選擇題形式,附加主觀題一題,本次調查共發出問卷100份,實際回收的有效問卷為97份,有效回收率為97%。

二、結果與分析

(一)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狀況

對於即將邁人社會、走向生活的大學生來説,追求幸福是大家的主要目的,大家在大學裏的奮鬥拼搏就是為了以後的幸福生活,就目前來説,大學生是否幸福決定着他們能否更好的學習生活,能否很好的為將來奠定基礎,據此,我們調查了大學生的總體感覺。

1、就總體感覺來説,8.25%的人選擇了對生活質量非常滿意,非常幸福,47.42%的人選擇了比較幸福,39.18%的人選擇了一般幸福,5.16%的人選擇了不幸福

2、就學校和專業的滿意程度來説,3.09%的人選擇了非常滿意,38.14%的人選擇了比較滿意,19.59%的人選擇了無所謂,34.02%的人選擇了比較不滿意,6.19%的人選擇了很不滿意。

3、就人際交往環境來説,6.19%的人選擇了比較不融洽,16.50%的人選擇了一般融洽,75.26%的人選擇了比較融洽,12.37%的人選擇了很融洽。

對這些問題的不同回答直接反映了學生的幸福狀態,值得我們關注。

(二)大學生對主觀幸福感的理解

20世紀50年代初,心理學研究新領域——主觀幸福感在美國興起,一直無法量化的幸福感成為一個可操作、評估、實證研究的科學指標體系。主觀幸福感指評價者根據自定的標準對其生活質量的整體性評估,是衡量個體生活質量的重要綜合性心理指標。主觀幸福感研究檢視人們在情意與生活品質方面的整體評價,探討包括正向情意、負向情感以及生活滿意的認知評價。

關於主觀幸福感結構,一般認為主要有三個維度:生活滿意度、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

生活滿意度是個體對生活總體質量的認知評價;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是指對個體生活中的情感體驗。我國關於幸福感的研究始於20世紀80年代,研究主要集中在老年羣體,而大學生人羣主觀幸福感的研究於90年代中後期逐漸展開。根據此次調查,大部分學生認為經濟狀況好,生活自由愉快就幸福,可見當前學生的觀點有一定的片面,但不能説是完全錯誤的,這跟現在學生的人格特徵以及時代特徵有關。

(三)影響大學生幸福感的主要因素

影響我校大學生幸福快樂的主要原因,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就業壓力、學習壓力、家庭情況、心理問題、戀愛問題、人際關係等各方面因素都制約着我們的心理狀況,對我們的幸福指數產生一定影響。

1、就業壓力方面,11.34%的人覺得就業壓力很大,因為感到前途渺茫,55.67%的人覺得就業壓力大,因為擔心找不到一份好工作,20.62%的人覺得就業壓力不大,因為我有信心可以找到一份好工作,12.37%的人覺得沒什麼就業壓力,因為船到橋頭自然直。

2、戀愛問題方面,20.62%的人認為談戀愛能增加幸福感,34.02%的人認為談戀愛能增加幸福感,但不是很多,27.84%的人認為還可以,17.53%的人認為不能。

3、心理問題方面,就對自己外貌、身形等的評價來説,3.09%的人很滿意,43.30%的人比較滿意,29.90%的人一般滿意,22.68%的人不滿意。

可見就業壓力對大學生來説是主要的,因為這是大家即將面對的現實問題,而戀愛等問題只是附加因素,個人觀點不一。

三、建議

針對我校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狀況及其影響因素,我們建議從學校和大學生本身兩方面進行教育和引導。

從學校教育而言,應該積極引導大學生認識幸福的內涵,這是教育和引導大學生體驗幸福,增強主觀幸福感的前提;加強大學生追求幸福的意志力的培養,提高他們追求幸福的挫折心理承受力,教育學生正確看待家庭與事業的關係,引導大學生正確協調自己的物質需要與精神需要,認識和處理好個人需要和集體、社會需要的關係,使個人需要自覺地服從和融合於集體和社會需要之中;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和處理好挫折與成功的關係,充分認識自己,明確方向,避免盲目,引導學生對挫敗正確歸因,消除悲觀,振奮精神,增強韌性,並及時為大學生提供必要的心理輔導和幫助,保證他們以積極樂觀的態度去適應環境,去創造幸福美好的未來;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從不同側面與不同層次為大學生創造參與社會生活、提高環境適應能力的條件和機會;使每個學生都能通過參與各種活動了解自己,認識自己在一定的集體或社會活動中的價值,使自己的思想和行為與社會規範和主流文化保持一致,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為他們開設大學生心理衞生、人際關係心理學、職業心理學等課程,以幫助大學生了解和把握自身發展規律,改善自我認識方式,從而能夠促進自我調適,更好地順應社會發展。

從大學生自身而言,從我們的調查結果來看,大家對提高幸福感做出了不同的'回答。比如:改變自己,有目標,為之努力,腳踏實地的學習,能夠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找個女朋友,考上研究生,尋找生活激情,充實生活,找到好工作,加強與人溝通能力,保持心態年輕……總的來説,應該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價值觀,明確自己的人生目標,確立自己的人生理想,正確處理個人與社會的關係,防止個人主義、悲觀主義和虛無主義,在積極進取、樂觀向上的拼搏、努力、奮鬥和奉獻中追求人生幸福,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積極參加體育鍛煉,提高自己的身體素質,保持健康的身體和良好的心態;抓住在校期間一切發展、提高自己能力和素質的機會,同時多關注企業單位用人的要求、標準,把自己培養成符合企業單位需要的人才,努力加強與同學、朋友、師長和社會的溝通與交往,在平時的生活中積累人際交往經驗,不斷提高人際交往技巧與能力;積極參加各種實踐活動,在實踐中不斷磨練意志,提高容忍挫折,克服困難,戰勝失敗的能力,正視自己的人格缺點,不斷完善自己,培養積極、樂觀、嚴謹、開放、自信、自強、獨立而穩定的有利於幸福感提高的人格品質。

綜上所述,從對瘦西湖校區的學生的調查結果來看,當代大學生大都滿意現在的生活,主觀幸福感較強,這歸功於當代大學教育體制的完善,大學生的自身素質水平的提高以及學生家長管理能力的增強等等諸多因素。整個學校的主氛圍是愛好學習,勤奮上進,雖然有少部分奢靡攀比之風,但畢竟是少部分。在學術方面,學生之間互相學習,互相指導;在課外活動方面,愛好體育運動,增強身體素質;在社會實踐方面,大多數學生通過做家教一方面減輕家庭負擔一方面豐富自己的社會經驗。由此可見,當代大學生的幸福感的提升是有跡可循的,今後的大學生活將是以積極健康,幸福舒適為主旋律。

學生幸福感調查報告 篇二

幸福,快樂,對於我們中學生意味着什麼呢?幸福,不幸福,關鍵取決於每個人對人生的態度。人生應有追求,但不可強求。有追求,但不強求,人就會變得灑脱、快樂、幸福。反之,人生沒有追求,就會變得死氣沉沉,缺少快樂與幸福;但追求過度,就會令人痛不欲生。而快樂,就是你認為你的快樂觀是什麼,什麼就是快樂。舉個例子:你覺得能吃一頓大餐,你就很快樂,那麼當你吃着美食的時候,你就是快樂的,再比如,作為母親,如果你認為當孩子考上了大學時,你最快樂,那麼真的實現時,你自認為快樂。而我們中學生的幸福快樂是什麼呢?於是我對此進行了調查。

在我們這學期即將結束的時候,我對西安愛知中學七年級年級七個班進行了一次幸福快樂的問卷調查,共抽查學生240餘名,收回有效答卷200張,有效率達95%!

本次調查採用問答式自評表,針對學生目前的身心狀態, 從軀體化、強迫症狀、人際關係、抑鬱、焦慮、偏執等十個方面進行了自測。

第一個問題的結果顯示,有84%的同學認為自己的朋友有很多,但只有20%的同學説到自己完全沒有朋友,(問卷排除不良因子成立,其中有很多學生反饋自己很”善於交友,喜歡和陌生人打招呼”等原因)反映自己幾乎沒有朋友的學生雖只佔20%,但我認為他們屬於中度心理障礙,他們反饋自己不想和外界打交道,厭惡一些勾心鬥角的人們,還有一些人們認為自己就根本沒有朋友,他們反饋自己“感到孤獨無助、心理緊張和苦悶,沒有人願意去幫助他們,” (問卷分析顯示除已含抑鬱、焦慮等五項因子外,還有偏執、敵對、恐怖、等因子存在)。綜合分析顯示:有20%學生急需心理疏導和素質教育。

接着我的問題有進一步深入,問到了焦慮感的話題,這個結果讓人大出意料,有50%的同學認為自己有時有焦慮感,其中形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在於大部分同學因為成績下降而產生了焦慮感,這些同學屬於嚴重的心理障礙,因為他們的身心狀態出現了嚴重的問題,你們知道產生焦慮感對中學生的危害嗎?

我先來介紹一組可怕的數字來證明這個問題;“根據聯合國衞生組織的最新調查,全球完全有或完全無心理疾病的人只佔人類總人口的6%和9%,而大多數84.5%的人正好居於一種“亞健康的心理狀態”,即“第三狀態”!而焦慮感是“個體由於不能達到目標或不能克服障礙的威脅,自使自尊心的自尊心受挫,或使失敗感和內疚感增加,形成一種緊張不安帶有恐懼的情緒狀態。”今天的中學生大多為獨生子女,他們自幼生活在優益的條件下,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有“小皇帝”之稱,很少受挫折和磨難的考驗,心理承受能力比較差。在個人發展遇到障礙,主觀努力受阻後,即產生焦慮的情緒!不過作為中學生的我深刻的知道其實產生焦慮感的主要原因在於考試焦慮,面對決定人生前途的升學考試,大部分的學生的都感到精神緊張,壓力很大。一方面希望自己考出好成績,一方面又恐懼考試失敗,在這種矛盾心理的衝突中,焦慮情緒突出而生。經資料表明考試焦慮是由於考試和升學的壓力所形成的一種緊張不安的甚至帶有恐懼的情緒狀態。而輕度的考試焦慮主要表現為緊張,着急,擔憂,害怕,心煩意亂。嚴重的考試焦慮會影響人的記憶力,想象力和思維力,甚至回使人心跳加速,失眠,頭痛,胸悶,腸胃不適。我們中學生除考試焦慮外還有面對人生前途的焦慮,對學習成績跟不上的焦慮,不該出現戀愛失敗後的焦慮等。這些焦慮的症狀中學生中或多或少的出現的存在。所以,存在焦慮感是一個可怕的心理疾病。所以,我們同學應該排除這一心理疾病的產生。

同時,我又調查了中學生存在孤獨感的狀況,有80%的同學認為自己有時有孤獨感,原因是:他們認為在學習孤苦奮戰的時候,沒有人可以幫助他,而感到非常的孤獨!“孤獨感在中學生生長過程中是不可避免的心理學變化。可是隻有8%的同學認為自己沒有孤獨感。下面我就來介紹一下孤獨感“

據資料表明:孤獨是缺乏正常社會接觸。但孤獨感,卻來自心靈有意的隔閡。孤獨一般有兩種類型:其一是情緒性隔絕,指孤獨者不願意與周圍人來往;其二是社會性隔絕,指孤獨者不具有朋友或親屬的關係網。孤獨,並不是單純的獨自生活,也不意味着就是獨來獨往。一個人獨處,可能並不感到孤獨;而置身於大庭廣眾之間,未必就沒有孤獨感產生。孤獨還是對環境的刻意拒絕。

一般來説,孤獨是一種人們不願接受的狀態,它給人們帶來的是種種消極的體驗,如沮喪、失助、抑鬱、煩躁、自卑、絕望等,因此孤獨對人體健康有很大的危害。據統計,身體健康但精神孤獨的人在十年之中的死亡數量要比那些身體健康而合羣的人死亡數多一倍。人的精神孤獨所引起的死亡率與吸煙、肥胖症、高血壓引起的死亡率一樣高。但是這不表明孤獨一定會有不良情緒,不良情緒出自孤獨感。

接着,我對中學生有沒有幸福感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有50%的同學説明自己經常有幸福感,而有40%的同學認為自己有時有幸福感,最後只有10%的學生認為自己沒有幸福感可談!這個結果還是比較樂觀的:

根據資料表明:所謂幸福感,就是人們根據內化了的社會標準對自己生活質量的整體性、肯定性的評估,是人們對生活的滿意度及其各個方面的全面評價,並由此而產生的積極性情感佔優勢心理狀態。按照心理學的界定,主觀幸福感是個體對自我評價的幸福,認為幸福是評價者個人對其生活質量的整體評估。它有主觀性、整體性和相對穩定性等特點。主觀幸福感是衡量個人生活質量的重要綜合性心理指標。主觀幸福感是一種態度,這種態度至少包括認知和情感兩個基本組成成分。主要的測量內容包括心理健康、生活質量和社會老人學三個方面。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瑟裏格曼表示,這個規則能被歸納成:快樂+參與+意圖=幸福。所以幸福感是中學生比不可少的感覺。

然後,我問了同學生活快樂的話題。有80%的認為覺得生活很快樂。原因是在世上活着就是一種快樂!、有4%的同學認為生活中幾乎沒有快樂,10%的同學認為生活中有很少的快樂,6%的同學認為生活中沒有快樂,其實認為生活中有快樂的同學是對生活積極向上充滿信心的人了。

最後我問到了中學生愛哭與否的情況。有52%的同學反映自己有時很愛哭,哭泣的原因是:“當被人誤解了之後,很委屈,於是就要哭”有3%的同學認為他們從不哭泣,他們在試卷中反饋到“男生是從不流淚,男生哭泣是一件丟臉的事情“

我感到其實哭泣是日常生活中,思通見慣的心理活動,不論男女老少都躲避不開這種情緒,所以哭不丟臉!

對以上的中學生幸福快樂感我提出了以下的建議:

第一、關於孤獨感

1、孤獨者應注意培養自己生活的樂趣。

2、經常抽出一點時間主動接觸別人,逐漸改變自己封閉的生活方式。

3、平時有意識地參加一些羣體活動,加強自己的參與感,這會令你發現許多有趣的事和人,使你不知不覺地與他人融為一體。

第二、關於焦慮感

1、積極參加文體活動,包括聽輕鬆音樂、打球、跳舞,能迅速減輕焦慮

2、講究心理衞生,提高自信,充分發揮自己的積極因素,敢於面對現實,在預防焦慮方面有重要意義。

3、在可能的情況下爭取家屬、同事、組織上的關照、支持,解決好可引起焦慮的具體問題。

4、要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患者應堅信自己所擔心的事情是根本不存在的,經過適當的治療,此病是完全可以治癒的。

第三、關於幸福感

1、要對生活充滿信心,覺的自己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就是意見幸福的事情。

2、要覺的凡是你付出給別人的還是別人給你的愛,都是幸福的!

3、從主觀心理裏培養自己對幸福的。態度!

第四、關於交朋友

1、樂交善友

2、能正確指出朋友的不足。

3、不交損友

4、有朋友和睦相處。

總的來説要做到以下幾點:

1、對生活充滿信心。

2、在生活的過程中善於觀察,善於感受生活中的美。

3、在生活的過程中要喜歡挑戰自我,超越自我!

享受幸福快樂人生是生活的最終目標,中學生幸福快樂感的調查報告總的來説:中學生中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心理疾病,不過克服它們,讓我們享受健康快樂的人生!

幸福指數的調查報告 篇三

一、調查目的

本次社會調查的主題是“國民幸福指數權重調查與研究“。為了進一步瞭解就業者的生活、情感等滿意狀況,提高社會工作者的滿意度,調查人們普遍的幸福指數,從而提高對人們的瞭解和認識。並且從這次調查中研究探討在哪些外在的客觀因素影響制約了人們幸福感,更高層次上要求能夠找到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

二、調查對象及其一般情況

青壯年是社會發展的主力軍,所以他們的幸福感對社會安定發展起到了很大的影響。我國現在的社會人羣結構是青壯年居多,而且在這一年齡段的人無論是在體力精力還是承受壓力的能力都是最強的。所以本次調查就以青壯年為目標人羣,對其進行幸福指數的調查。

三、調查方式

為了保證調查所得到的信息準確可靠、方便統計的前提,所以決定本次調查所採用的方式是發放問卷當面填寫的方式。

四、調查時間

此次調查因為條件的限制,所以將時間定為**月**日至**月**日。

五、調查內容

幸福感是一種心理體驗,它既是對生活的客觀條件和所處狀態的一種事實判斷,又是對於生活的主觀意義和滿足程度的一種價值判斷。它表現為在生活滿意度基礎上產生的一種積極心理體驗。而幸福感指數,就是衡量這種感受具體程度的主觀指標數值。而我們正常將判斷幸福指數的途徑分為三個方面分別是:認知範疇的生活滿意程度,包括生存狀況滿意度(如就業、收入、社會保障等),生活質量滿意度(如居住狀況、醫療狀況、教育狀況等)。情感範疇的心態和情緒愉悦程度,包括精神緊張程度、心態等。

最後是指人際以及個體與社會的和諧。所以從這幾個方面出發,我們的問卷就是圍繞這三個方面設計的。在此次問卷裏將問題分為三個模塊分別是a、受調查者的生活狀況和滿意度b、受調查者的個人情感和人際關係c、受調查者最缺少的和個人觀點。從這三點出發我們設計了一系列的問題,旨在清晰的瞭解受調查人羣的具體情況,以便我們統計分析研究得出結論

六、調查結果

我們小組就問卷統計結果如下:

本次調查針對了受者調查的個人基本情況、生活環境、情感和工作方面等內容,主要調查目的是研究人們幸福指數的高低及其影響較大的原因。

第一、大眾生活環境基本情況。從基本的數據統計中可以看出,在目前我們社會中收入高低人羣是按照金字塔型的;3000元以下的收入者佔到了66%,高收入者只有2%。因此有八成的人認為自己的工資要提高一半以上才是對工作的合理報酬。而且有62%的人表示自己有父母或小孩要贍養。各種生活壓力使現在城市人羣感到壓力極大。近年來房價的飛漲也是使幸福指數下降的'主力推手,在受訪者中有一半的人沒有住房,即使在有房的人中也有很多人在為還房貸而四處奔走勞累。

社會保障方面。有近半分之三十的人認為自己的社會保障很不好,亦有五分之一的人對此並不熟悉,但是也有20%的人認為自己的社會保障還是很不錯的。最近國家正在普及醫保政策,所以有很多人積極的參加了醫保,但是通過調查我們發現,社會中對醫保政策的看法是褒貶不一的。很多人認為醫保所提供的優惠幅度很小,有錢人根本不需要這錢,而窮人真正有病時這錢根本就是杯水車薪,起不到多大用處。但是贊同者也佔到了40%左右,他們認為新的醫保病人是一種能保障,是一種安慰。現在我國社會保障建設的速度是遠遠趕不上經濟發展速度的,這與人們追求的生活有一定的差距。

從人們生活環境的基本狀況我們大致的除了這些結論:一、工作者對自己的理想工資狀況與現有工資情況並不滿意。二、社會高房價高物價使人們心裏漸漸的失去了平衡,什麼都在漲價,就是工資不漲,漲工資降房價的呼聲越來越高。三、社會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宣傳力度不夠,大眾不瞭解我國現在的社會保障制度,對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仍持有懷疑態度,是這也是人們幸福感不高的原因之一。

第二、個人情感和人際關係。情感生活是衡量一個人是否幸福的重要指標,而人際關係在情感中也起了很大決定作用。統計顯示70%的人認為自己的壓力很大,不僅僅是工作和生活開支。所以在工作中壓力大了有一半的人選擇像親人或朋友傾訴,這是一種很好的方法,親人之間互相支持扶持體現了家庭的和睦。就從中國目前的離婚率和西方比較中國是很低的,這一點中國明顯優於西方國家。不僅如此本次調查還發現極大多數的人認為自己家庭和睦、伴侶是自己忠實的依靠,自己的子女聽話孝順。

而在家庭以外的人際關係中,有百分之八十的人説自己有知心朋友,可以陪自己分擔困難分享快樂!但是也有一小部分的人認為自己沒有什麼真正的朋友,總是感覺有點孤單,而我們發現在這一類人中絕大多數是不樂觀的,有一點憂鬱,對自己的未來不抱有充分肯定的態度,總是有一點憂慮;俗話説船到橋頭自然直,只要自己去努力,雖不是人人都可以大富大貴,但是幸福快樂總是可以的。每個人都是上帝咬過的蘋果,你內在好上帝多咬了一口,雖然缺陷多了一點,但是你的優點也比別人多一點。

從整體看來,在情感這方面受調查者的得分是比較高的,僅僅是在工作和其他的外部因素的影響下導致了普遍的生活壓力,這不僅僅是個人原因,也是目前我們這個社會所存在的問題導致的。我們的社會是在向前發展的,所以這個問題在不久將來一定會得到妥善的解決。

第三、人們的普遍需求和個人觀點。無論是多麼富有的人永遠都有自己無法得到的東西,所以在這次調查中設了一個最想得到的東西。但是由於我們所處的環境正如我們所料在所有的選項中住房、汽車、好工作佔據了前三甲的位子,這也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只不過是在調查中得到了進一步的確定。夢想是人騰飛的翅膀;目標是人前進的動力,但是在這次分析中得出的結論是超過一半的人已經不敢再有夢想,因為這個社會很現實,在他們的眼裏夢想和做夢已經沒有什麼區別了。而在提到小時候的目標時,一半的人説這一輩子肯定是實現不了的了,有機會下輩子再努力吧;三成的人説正在努力過程中。對於這麼多人失去了自己的目標和夢想,我們只能説是這個社會的悲哀。

“你覺得你幸福嗎?“對於這個問題很多人説“不,生長在這樣的環境中,想要幸福太難了。“在我們受調查着裏有一個收入最高的,他是這樣説的“生活壓力很大,要想讓自己的生活質量不下降,就得拼命的工作,所以,幸福是談不上的,能有點快樂的感覺就算不錯了。“我們認為這是一個對於我們目前所處的環境最好的解釋,我們可以不幸福,但是我們不可以不快樂,因為,快樂是我們的資本,快樂不需要任何付出;但是幸福是建立在很高的生活平台上的,是需要投資的。

快樂就行了,應該學會知足,這不是阿q的自我安慰精神,我們這個社會就需要這q一點傻里傻氣的快樂,而多愁善感的人不會快樂,更不會幸福。

七、調查體會

正如人見人罵的任志強所説,在改革開放之前中國極度貧困,但是幸福指數卻是奇高,而如今改革開放經濟快速發展,無論是在哪個方面都要比改革開放前強,但是人民的幸福指數卻是逐年下降,那是因為社會的進步與經濟的發展改變了中國人的慾望,尤其是改變了未經歷過改革之前的痛苦的一代的慾望。新的一代對生活質量的要求和精神追求的預期過度的提高了,人們的慾望越加的強烈,想得到的東西越多但是與現實對比起來越加的懸殊,當人心理失去平衡的時候就會嚴重的影響到個人的幸福感。儘管在XX年發佈的全球幸福感排名當中中國名列第20,但是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的環境分數佔到了很大的分量。這僅僅是前人研究的結果,這一次研究發現人們覺得不幸福主要集中在這幾個方面:第一就是房價上漲的太快,一夜間無數的人發現自己變成了房奴;更加火上澆油的是媒體的大肆報道,對個別的特例進行傳播,導致了更多的人心裏極大的不平衡,為什麼房地廠開發商可以一夜暴富,而自己僅僅為了一個住所要辛辛苦苦工作大半輩子。在這種極大的心理失衡狀態下,世界也變的失衡了。在這現實壓力下,幸福感下降也是情有可原的。更多的還需要人們素養的不斷提高,社會保障的健全完善。

從另一個方面看,幸福指數下降也有人們的內在因素。快節奏的生活是人們越來越感到不安,生活中的不安定減少了人們的歸屬感。改革開放後,隨着經濟增長,緊緊的温飽亦不能使人們感到滿足,感情、思想、生活方式等嚴重製約着人們的幸福。人們的意識水平普遍上升,人們對物質上的追求也不斷增加,物質化的社會幸福感大大降低是必然的。想想80s的新一代沒有經歷過什麼苦難,趕上了這個煩躁的世界,社會發展的步伐太快,是他們過於物質化,還是社會過於急速化,他們在為今天無錢消費而抱怨時,是市場經濟讓他們在競爭中無法提高收入而失去了消費的自由,還是有錢無證而寸步難行失去了就業的自由。過去的生活和現在的生活是沒法比的,但是那時候的人絕對比現在年輕一代幸福感強烈,不是為別的,是因為有一種叫做信仰的東西,相比現在快速便捷的文化顯得是那樣得磕磕絆絆。有點文化的人都知道金錢不是唯一能夠帶給人們快樂的東西,但信仰是一個人不可缺少的精神上的支持,金錢至上的社會中,怎樣求得生存,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個尺度吧。

通過這次調查不難發現在大多數人看來他們是不幸福的,這不僅僅表現在各種物價上漲,還來源於各自的生活壓力和外界不同的權利威脅。人是有需求的,滿足需求的同時自然會會激起慾望,就像山裏和尚講故事的故事一樣,迴環往復,永無止境,真正關鍵的是能夠珍重身邊小小的幸福,學會生活。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以社會調查者的身份對這一話題的調查,我們從局外人這一角度可以看得更加的清晰。現在就我們將要面臨的情況是相當嚴峻的。不僅僅是幸福與否的問題。但是我們不能只看到社會的負面,我們這一代同時也是一個機會多多的時代,至少我們知道這個社會是在發展和進步的!

2019推薦幸福感調查報告 篇四

一。調查背景:

國民幸福指數(GNH)最早20xx70年代是由不丹國王提出的,他認為“政策應該關注幸福,並應以實現幸福為目標”,人生“基本的問題是如何在物質生活(包括科學技術的種。種好處)和精神生活之間保持平衡”。在這種執政理念的指導下,不丹創造性地提出了由政府善治、經濟增長、文化發展和環境保護四級組成的“國民幸福總值”(GNH)指標。 如果説“生產總值”體現的是物質為本、生產為本的話,“幸福總值”體現的就是以人為本。完全受經濟增長左右的政策往往使人陷入物慾的陷阱,難以自拔。

20xx年,“十二五”規劃開局幸福成為地方熱詞。很多地方逐步呈現了“GDP減速,幸福提速”的趨勢。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幸福指數”被置於一個十分重要的位置,它也將會更多的關注和重視。

二。調查準備:

為反映居民主觀幸福程度,在調查問卷設計中,分別設計了基本情況和問卷部分的調查項目,包括身心健康、社會幸福(社會保障、社會環境)、經濟收入、自我價值實現、家庭幸福和人際關係等多維度構建指標體系,並在抽樣調查的基礎上編制幸福指數。為了使本次調查具有廣泛的代表性,這次調查採用問卷調查和網上問卷調查,抽樣對象為年齡在0-70週歲之間的常住居民,涵蓋社會各年齡、各階層、各行業。並且在中山市實地進行了社會實踐,通過與社區羣眾的溝通,來了解當前社會中民眾對於生活的滿意度和自身的幸福感。在網上查閲了一些有關調查問卷及報告的信息,通過收集各方面信息並參考範例初步設計出了調查表,通過自己反覆查看並參考別人意見,反覆修改最終做出用於調查的問卷。最後根據實際情況確定了調查人羣及較為可行的實施方案,對具體的調查實施作出計劃。自此,調查的籌備工作基本完成。

三。調查報告説明:

1、調查時間:***********

2、調查對象:普通社區居民及及街道路人

3、調查單位:中山市

4、調查目的:通過了解當前居民的幸福感,加深對此社會問題的瞭解與重視,瞭解政府工作的成效。

5、調查方法:調查問卷,問詢法,網上問卷。

6、內容概述:(1)被採訪者所從事行業所對應經濟收入多少。

(2)被採訪者的身心健康狀況。

(3)被採訪者的居住環境。

(4)被採訪者的家庭關係情況。

(5)被採訪者對自身工資及生存現狀感受如何(自身價值滿意度)

(6)被採訪者對於影響自身幸福感因素排序

四。數據統計:

調查表共制了60份,收回60份。網上問卷76份。

典型舉例:

1、身份:公民

性別:男

工作:企業職員

年齡段:31~45

婚姻狀況:已婚

對目前收入滿意度:比較不滿意

幸福感較低

影響因素:收入比較低,與周圍人關係欠佳

2、身份:學生

性別:女

年齡段:18~30

收入:0

幸福感較高

影響因素:家庭和睦、人際關係,社會環境比重

3、身份:普通居民

性別:男

年齡段:45~60

收入滿意度:一般

幸福感較強

影響因素:身體健康、家庭和睦、心態樂觀

五、調查結果分析:

隨着市區的改造,人性化的設施也越來越多。城市中乾淨的免費公廁、環境優美的街心公園、越來越多的城市綠化、越來越齊全的健身設施、越來越便捷的交通設施,這些都是對於政府滿意度和幸福指數提高的依據。影響居民幸福指數的主要因素

經濟收入和身心健康:

經濟收入對幸福感的影響程度不言而喻,是所有社會物質條件中對幸福感影響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古語都説“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擁有健康的身體、積極樂觀的心態是人們對幸福最根本的需求,自然對幸福感影響程度頗深,也就是説對於普通公眾來講,能夠擁有穩定富裕的生活和健康的身體已然是人生莫大的幸福了。

家庭和睦及社會環境:

家庭生活方面上,家庭給人帶來的感覺是影響人們幸福重要的因素,幸福的家庭生活就是有一個穩定的家及理解支持自己的家人,這份安定感和家庭支持無疑會促進幸福感的提高。社會環境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影響着人們的幸福感,其中生活環境的優劣影響着居民的心情和生活方式,其次,交通便利會不僅可以方便

居民的出行,還關係着他們的身心健康,例如,外出旅遊,購物逛街等可以使得人們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從而幸福感也會比較高一點。

人際關係和自我價值實現:

説明良好的人際關係能緩解工作生活方面的壓力,增強自信心,居民在處理各方面的事情時,還可以在某些方面提供便利和一定的幫助,自然也就能提高社會幸福感。居民對自我價值實現充滿信心或有較高預期,説明對未來是積極樂觀的,保持一種愉悦的心情,樂觀的心態,自身優勢多,能力得到發揮,內心的滿足感會增加,幸福感也會隨之提高。

六、調查結果總結

影響幸福感因素排序

(1)健康的心理和身體以及家庭和睦直接影響着百姓的幸福感,心理和和身體越健康,越有機會接觸新事物,越有能力和活力去創造新生活。家不僅僅是人們温馨的港灣,還是人們愛的發源地,和睦的家庭,家庭成員才有更充足的精力去為家庭拼搏,有更多的心情去進行家庭活動。因此,健康的心理和身體以及家庭和睦對居民的幸福感有着重要的影響地位。

(2)收入的高低也會直接影響百姓幸福指數,收入越高,幸福感越強烈。幸福感較低的居民,往往是那些收入不高或者是對自己的收入不滿意的人羣。而收入水平較高的人羣,由於其物質生活和個人價值實現程度相對較高,則其幸福指數總體相對高一些。隨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們的幸福感也呈階梯式增長,這就充分體現了增加城鄉居民收入的重要性。

(3)不同年齡的人羣其幸福感有着顯著的差異。其中幸福感相對最低的人羣主要是31~45年齡段的居民,此年齡段正面臨子女教育、老人贍養、事業發展等各方面的問題,生活、工作壓力過大,且對自身的期望要求較高,導致身心疲憊,這是其幸福指數不高的最主要因素。而60歲以上年齡段的人羣幸福感最高,18-30歲之間的次之。

(4)女性的幸福指數略高於男性,大多數女性在家庭承擔着主內的角色,基本上都是圍繞着家庭,主要從家庭成員身上獲得幸福感;而男性更關注收入和個人價值的實現,且社會壓力較大。因此,女性對生活的滿意度、積極情感的體驗較男性強,故其幸福感要高於男性。

(5)幸福感較強的是政府人員、在校學生,幸福感較弱的職業是個體户,普通居民,企業職員及其他。前者有固定收入,職業穩定性較強,社會地位高,有着完善的社會保險,這些方面都優於其他職業,進而增加了他們的幸福感。在校學生對社會上所發生的各方面的壓力還沒有太多機會體會,故其幸福感較高。而對於幸福感較低的相關職業,如何提高這部分人對幸福的基本需求,是整個社會保障體系都需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從幸福率看,超過74.70%被訪者感覺生活比較幸福。

所謂幸福率,是指在一定數量的羣眾中表示幸福的羣眾所佔的百分比,是用來測評羣眾幸福廣度的一種方法,其單位是百分比。

幸福方程式:幸福指數=效用/慾望。慾望是一種缺乏的感覺與求得滿足的願望,它分為五種層次,從下至上:第一個層次是人的基本生理需要,第二個層次是安全需要,第三個層次是歸屬和愛的需要,第四個層次是尊重的需要,第五個層次是自我實現的需要。效用是從消費物品中所得到的滿足程度,是對慾望的滿足。判斷一個人的幸福與否,可以從答案中得到,以得數1為分界嶺。比1小就證明不幸福,等於1或者比1大就證明是幸福的。如果我們的慾望指數高,而在目前生活方式中得到的效用低,那得出來的幸福指數就是零點幾了,那就説明我們的生活狀態不好,讓我們感覺不幸福,而不幸福的嚴重程度是根據數字來衡量的,數字越小就代表越不幸福,如果效用比慾望高,得出的得數就比1大,那就證明是個幸福的人。同理,幸福的指數也是根據得數來判斷,數字越大就證明越幸福,即幸福感越高。即個體根據自己對生活的客觀條件和所處狀態的一種事實判斷,對於生活的主觀意義和滿足程度的一種價值判斷,它表現為在生活滿意度基礎上產生的一種積極心理體驗。

調查結果顯示:在被調查的常住居民中分別有11.76%和52.94%的居民表示生活的很幸福和比較幸福,35.29%的居民表示幸福程度一般,也就是説0%的居民認為自己不幸福。

七。存在的問題

在調研中發現,有些地方在確定幸福感時,想當然地設定一些和百姓幸福毫不相干的內容,將幸福感調查統計變成了數字遊戲。有些官員為了突出自己的政績,到處宣傳炒作,作秀造勢,搞華而不實的“幸福形象工程”,甚至民眾還未評定,已提前將自己所在城市宣佈為“幸福天堂”或“幸福百分百城市”等,這種到達了頂點的幸福指數評比帶來的只能是官員的幸福,紙面上的幸福,對老百姓則毫無幸福可言。

幸福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透視民眾的生活品質和對生活的主觀滿意度。民眾的幸福感歸根結底不能靠官方數據“一錘定音”。幸福是什麼?幸福在哪裏?只能靠老百姓説了算。幸福在百姓的生活裏,幸福在百姓的心裏。

各級政府和領導者,讓幸福指數變成百姓幸福的唯一辦法就是將幸福指數工程真正變成為民工程、富民工程、惠民工程,以幸福指數作為測試百姓冷暖的温度計,設身處地地體察百姓的所思、所想、所求、所盼,經常想一想,在這些數字背後,還有多少羣眾看不起病,多少家庭買不起房,多少孩子上不了學,經常問一問,羣眾能否能用上乾淨水,吃到放心食品,呼吸到新鮮的空氣,對羣眾的冷暖,感同身受,對民眾的困難和問題,逐項解決落實,只有這樣,才能讓幸福從冷冰冰的數字變成充滿温暖的切身體驗。

對於幸福感中的生活滿意度、價值實現感、需求滿足感等主觀的抽象的指標,決策者要以科學態度和實事求是的精神,準確反映百姓的實際感受,以此作為加緊完善政策措施、糾正偏離的基本依據。

八。改進建議

雖然對於生活的幸福指數有所提高,但是物價的瘋長、工資的平穩態勢也成為了大眾的後顧之憂,政府應更多的社會福利待遇和社會保險制度,讓市民“幼有所依,老有所養”。這樣人民的幸福感增強了,政府才能得到更多的擁護。

九。自身的總結與體會

這一次的社會實踐活動,讓我體會到個人力量的薄弱,團隊合作才是一個有利於工作開展的形式。在這次活動中,我也有了機會更深入的與各個階層的人進行交流和溝通,通過這一捷徑我能夠走進社會接觸社會和了解社會。雖然説我們在大學裏已經不再扮演新生這一角色,但是在社會這所大學裏,我們臉上的稚嫩把我們徹底的出賣了。 在這裏有很多需要我們不斷學習的東西,在這裏沒有你做不成的事,只有你不去做的事。認認真真地學習,勤勤懇懇地做事才是生活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