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社會公德報告調查報告多篇

欄目: 調查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5.52K

社會公德報告調查報告多篇

社會公德報告調查報告篇1

調查起因:在學習了《遵守社會公德 維護公共秩序》的基本內容後,同學們非常渴望了社會公德的現狀,在史華紅老師的積極倡導下,我組進行了校內調查實踐活動。

調查目的:瞭解我校社會公德水平的基本現狀,在實踐中增強社會公德意識,踐行社會公德規範。

調查時間:20xx年11月17~22日

調查地點:xxxxxxxxxxxxxxxxx

調查對象:在校學生

調查人員:敬業隊全體成員

調查方法:訪談、口頭提問調查

調查過程:在校內隨機找同學進行訪談

文明禮貌:

1.在路上碰到老師是否問好?

2.在公交車上是否主動給老弱病殘讓座?

3.在同學有困難是否積極主動幫助?

保護環境:

1.是否會隨手丟垃圾?

2.碰到垃圾是否主動撿起?

3.是否踐踏草坪隨地吐痰?

遵紀守法:

1.是否熟知校紀校規?

2.是否有過打架鬥毆行為?

3.是否有過考試作弊行為?

調查結果:

文明禮貌是社會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調整和規範人際關係的行為準則,而且體現在日常生活中的細微之處。比如:尊重師長,主動讓座等。在我們的調查中,80%的被調查者在路上見到老師都會主動問好。這説明當代大學生對尊師重教的認知程度較高,且能付諸行動。而在公交車上見到老弱病殘時,90%的被調查者會積極讓座,40%的人會視情況而定,偶爾讓座。這説明廣大大學生對讓座這一行為都是持肯定態度的,但能始終如一,堅持將道德認知轉化在每一件日常小事上的人卻只有半數。這説明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在文明禮貌這一點上的素質還需提高一個新的檔次。

環境保護也是社會公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大學生義不容辭的責任。隨着我們周邊環境的日益改善,大學生逐漸意識到愛護公物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根據調查瞭解,當外出製造了垃圾卻暫時找不到垃圾箱時,有的同學會“找到垃圾箱後再丟”,有的人選擇“隨手丟掉”,另外有的人可能礙於面子,會“找個角落再丟”。在不破壞環境衞生這方面,大部分同學還做得不錯,即能“獨善其身”。然而對於真正以主人翁的態度來對待環境保護時,我們大學生做得還遠不夠,即不能“兼濟天下”。比如,當看到地上有垃圾時,有的人會馬上弄乾淨,而有的人想弄乾淨但最終沒做,其餘的人乾脆不理它。分析其原因,我們發現現在的大學生愛面子,覺得那些俗規矩太死板了,大家都不去做而我一個人做很彆扭,所以在可以選擇逃避的時候儘量逃避。對於以上這些現象,我們每一位有責任感的大學生都應該行動起來,不要以為是丟面子的事情,其實往往是那些最要面子的人最沒面子。

遵紀守法的實踐是提高人們社會公德水平的一個重要途徑。在社會公共生活領域中,人員構成複雜,素質參差不齊,正常生活秩序可能受到影響,這就需要用紀律與法規來維持。大學生應當全面瞭解各項法律法規,熟知校紀校規,牢固法制觀念,“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自覺遵守相關紀律和法規。然而,當代大學生遵紀守法狀況並不是很好,安全事故時有發生,考試作弊更是屢見不鮮。在我們關於考試舞弊的調查中,竟有93.2%的同學認為舞弊不足為怪,能夠泰然處之。

調查總結:調查結果顯示,我校學生社會公德狀況良好,基本符合一名當代合格大學生的標準,但仍有許多方面的不足,針對一些問題,我們應該繼續大力倡導社會公德意識,時刻謹記社會公德的標準,並按這種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發揚優點,彌補不足,讓自己變的更完美更好的做一名社會公德形象大使。

社會公德報告調查報告篇2

當代大學生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國的未來。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社會公德教育,把他們培養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對於全面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目標,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戰略意義。

一、當代大學生社會公德基本現狀

近年來,高等學校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社會公德教育逐步重視並得以大力加強,特別是《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頒佈後,各學校都積極宣傳貫徹,取得了明顯成效。從總體上看,當代大學生的社會公德意識和整體水平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大多數大學生具有較強的現代公德觀念、公德意識、公共精神和社會責任感,並能在行為層面上有所實現。絕大多數學生在觀念上認同“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我國公民的基本道德規範,認同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規範的重大意義。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仍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社會公德失範,存在着諸多不盡人意的缺點和弱點。比如:公共衞生習慣差,隨地吐痰,亂丟雜物,在課桌椅上亂塗和亂畫現象比較嚴重;違反學校規章制度,上課遲到、早退甚至曠課,就餐時任意插隊,偷竊等現象時有發生;學習態度不端正,考試作弊屢禁不止;誠信意識淡薄,助學貸款久拖不還;基礎文明行為失範,不能尊老愛幼,尤其是男女生談戀愛時行為有失分寸;集體主義觀念不強,不願參加集體活動,缺乏集體榮譽感和責任感;艱苦奮鬥精神差,享樂主義思想有所抬頭,不講節儉,互相攀比,時有酗酒、抽煙等不良習慣;不能愛護公共財產,圖書失竊,教室、實驗室、宿舍等公共場所財物損毀嚴重,等等。上述行為雖然不是大學生的主流,但它產生的消極影響令人憂慮,因為它不僅影響了學生的生活學習,而且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將產生重大的影響。因此,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的社會公德教育顯得極為重要而緊迫。

二、大學生社會公德失範的原因探析

(一)學校教育的缺陷造成了學生社會公德觀念的缺失

在社會主義社會中,社會公德是社會全體成員共同利益的反映,是基礎文明修養的重要內容,重視和培養學生的社會公德是學校教育的應有內容。但傳統的學校教育在這一過程中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多數學校往往過多地關心學生考試成績的高低和得失,以此來評判學生素質的好壞以及學校和教師教學質量的高低。對思想品德、道德修養等重視不夠,特別是對社會公德教育缺乏計劃性、長期性,即使重視和加強了這方面的教育,多數學校也存在公德教育目標空泛、理想化,教育內容重理論、輕實踐,公德教育過程抽象、空洞,學生中普遍缺乏道德實踐,道德行為能力不強,進而造成道德願望和道德行為相矛盾的現象。

(二)家庭教育功利化思想制約了學生良好社會公德行為的形成

隨着知識經濟的到來,絕大多數家庭都認識到了教育的重要性,極為重視對子女的教育投資,也願意花費時間去督促引導孩子的學習。但大多數家庭忽略了對孩子的社會公德教育,普遍存在重智力輕德育的傾向。特別是現在的學生多為獨生子女,在家庭中處於“核心”地位,部分父母或長輩對孩子寵愛有加,無條件地滿足孩子的要求,對孩子犯的錯誤,無原則地原諒,缺少必要的教育引導。長此以往,造成了孩子惟我獨尊、性格粗暴等不良習氣,這種習氣伴隨孩子進入社會,就會表現為目中無人、我行我素、自私自利、個人主義思想嚴重,使孩子缺乏公德意識。同時,很多父母也忽視了自身的人生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對孩子的影響,現實中,很多父母不遵守社會公德,不注重個人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也給孩子帶來了許多不利影響。

(三)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使學生社會公德認知出現偏差

大學生的成長是一個通過不斷學習及不斷適應各種社會規範併成為正式社會成員的社會化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他們的道德價值觀尚處於未最後形成的階段,仍然較易受社會環境的影響。隨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完善,受市場經濟負面效應的影響,助人為樂、尊老愛幼、遵守公共秩序、愛護公共財產、拾金不昧等良好道德品質被有些人認為是大話、空話、套話,使其在調節、約束人們行為方面的作用弱化,良好社會風氣受到污染。面對社會上諸多的道德行為,一部分大學生放棄了高尚的精神追求,價值主體的唯我化、價值取向的功利化、價值評價的利己化,致使部分學生重利輕義、重個人輕集體、重眼前輕長遠,缺乏應有的社會責任感。

(四)大學生自身存在的思想行為弱點是其社會公德失範的內在原因

作為當代大學生,具有思想活躍、積極向上、富於想象力、勇於創新的特點,另一方面辨別是非能力不強,自控能力差,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還沒有完全成熟,思想上活躍與混亂、單純與複雜、自強與脆弱、理性與盲目等相互矛盾的狀態在他們身上同時存在。一些學生由於考試成績不理想、得不到老師同學賞識等,加上對社會的某些弊端和不良風氣不能夠正確認識,使人生價值發生傾斜,使理想與現實的矛盾逐漸突出,厭倦、自暴自棄、隨波逐流也隨之產生,很容易沾染打牌、抽煙、破壞公物等不良惡習,生活中消極處世、冷漠待人,造成道德觀念淡漠。部分學生由於家庭矛盾、生活挫折、貧困等出現了多種心理問題,孤獨、沉默、消極、冷漠,甚至性格扭曲,這也影響到了他們正確地待人處世,如果處理不好,將嚴重影響他們正常的學習生活和社會公德行為。

三、做好大學生社會公德教育的對策思考

(一)進一步優化校園公德環境,切實強化對大學生的公德教育

環境對一個人的成長起着重要的制約和影響作用,良好的公德環境對學生的成長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就學校公德環境的優化來説,一方面要重視人文環境的培育。首先,教育者要提高自身道德素養,真正做到言傳身教,為人師表,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作用來引導學生、帶動學生。其次,要加強校園文化建設。良好的文化氛圍和健康向上的校園風貌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參與公德教育的積極性,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教育,並以實際行動維護學生形象、維護自身形象,提高公德修養。第三,積極發揮輿論在學校公德建設中的導向作用,倡導公德意識,推崇先進模範,宣傳優良的社會公德事蹟,譴責不講公德的行為,鞭撻醜惡現象,從而在校園內形成人人講公德、唾棄不文明行為的良好公德環境。另一方面要做好校園美化工作,以整潔優美的物質環境薰陶人,感染人,促進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

(二)把社會公德教育納入思想品德課程教學

高校要重視社會公德德育教育的課堂教學,要把社會公德教育作為思想道德教育重要內容納入思想品德課教學計劃。一方面要教育學生髮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如待人禮貌、寬厚、誠實、守信、謙遜、恭敬、助人為樂、見義勇為、尊老愛幼、克己自制等優良傳統。同時要努力用體現社會主義新風尚的道德標準、價值觀念和時代精神來教育學生,以“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公民的基本道德規範教育引導學生。在教育方式上,既要有較高的理論水平,又要避免硬性的説教。促使他們利用認識到的社會公德規範,運用到日常生活、學習中去,有意識地不斷實踐,使自己的不道德行為受到抑制,高尚的思想、行為得到強化。

(三)強化社會實踐環節,加強社會公德日常行為的訓練

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接觸社會、實際、向人民羣眾學習,進一步瞭解社會、認識國情、克服思想上的盲目性和片面性,培養大學生具有為人民服務和獻身精神的重要環節,也是最直觀、最生動有效的教育途徑和方法。學校可組織學生搞社會調查、參觀訪問、科技、參與社區服務等活動,併力求使各項活動的開展形成一種制度,以保證這些活動的正常有序進行。大學生通過參與這些活動,可以深刻體會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發現人民羣眾偉大,增強勞動觀念,在實踐中認識自己的人生價值,進而增強他們的道德需要,使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形成健康的道德人格。

(四)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勢下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徑。高校可通過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師設計的活動情境中去感知體驗,從而在其中解決心理問題及由此形成的社會公德認知和行為問題,使學生形成健康的心態與公德行為習慣;根據形勢需要,各高校要成立心理機構,開展心理工作,建立學生心理檔案,瞭解學生心理狀況,為一些處於不良心態的特別不良道德心態的學生,幫其分析導致困境的原因,使之擺脱矛盾和困擾,正視自己的情況,找到如何解決不良心態的方法,及時消除致使心理精神疾病的不良因素;定期開展心理衞生知識講座,並通過開展學習、交往、情緒等方面的主體心理輔導,讓學生學會自我保健、自我調節,保持身心健康發展。

(五)優化社會大環境,營造良好的社會公德氛圍

人總是處在一定的氛圍之中。一個人從出生到成年並形成一定的思想道德觀念,都要受到環境氛圍的各種影響。營造有利的社會氛圍,是搞好社會公德建設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條件。大學生社會公德水平的提高,也有賴於整個社會的社會公德水準得以提升。首先要充分發揮報紙、電台、電視台等大眾媒體的作用,以正面宣傳為主,弘揚正氣,為社會公德建設創造良好的輿論環境。其次,要在全社會努力營造一個揚善懲惡的社會倫理機制,利用道德的約束力創造良好的人文環境。氛圍是無形的然而又是非常有力量的,在人人講道德講禮貌的氛圍中,久而久之就可以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第三,要大力加強民主法制建設,在全社會創造一個良好的法制環境,以此促進和保障良好道德風尚的形成和發展。

社會公德報告調查報告篇3

社會公德是指在人們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應該遵守的道德準則。《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指出,社會公德“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在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層面上,社會公德主要體現為舉止文明、尊重他人;在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層面上,社會公德主要體現為愛護公物、維護公共秩序;在人與自然的關係層面上,社會公德主要體現為熱愛自然、保護環境。

調查顯示,現在大學生社會公德意識整體上比較強對基本的公德行為和範疇,他們都有比較清晰的認識,但在具體表現的方面還有待提高,而且這種“知行脱節”現象隨着年齡的增長愈趨明顯。

在本次調查當中,對於社會公益活動有60%的人選擇“經常參加”,有34%的人選擇“沒興趣,出於任務,偶爾應付”,另外有6%的人選擇“不參加”。參加公益活動是大學生社會公德的良好表現,它體現了一種無私奉獻的精神,一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對於不太喜歡參與社會公益活動的同學,社會也應該給予積極的鼓勵與引導。

文明禮貌是社會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調整和規範人際關係的行為準則,而且體現在日常生活中的細微之處。比如:尊重師長,主動讓座等。在調查中,86%的被調查者在路上見到老師都會主動問好。這説明當代大學生對尊師重教的認知程度較高,且能付諸行動。而在公交車上見到老弱病殘時只有45%的被調查者會積極讓座,47%的人會視情況而定,偶爾讓座。這説明廣大大學生對讓座這一行為都是持肯定態度的,因為二者之和佔了92%,但能始終如一,堅持將道德認知轉化在每一件日常小事上的人卻只有半數。這説明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在文明禮貌這一點上的素質還需提高一個新的檔次。

環境保護也是社會公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大學生義不容辭的責任。隨着我們周邊環境的日益改善,大學生逐漸意識到愛護公物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根據調查瞭解,在不破壞環境衞生這方面,大部分同學還做得不錯。然而對於真正以主人翁的態度來對待環境保護時,我們大學生做得還遠不夠。比如,當看到地上有垃圾時,只有7%的人會馬上弄乾淨,而有78%的人想弄乾淨但最終沒做,其餘14%的人乾脆不理它。分析其原因:現在的大學生愛面子,覺得那些俗規矩太死板了,大家都不去做而我一個人做很彆扭,所以在可以選擇逃避的時候儘量逃避。對於以上這些現象,我們每一位有責任感的大學生都應該行動起來,不要以為是丟面子的事情,其實往往是那些最要面子的人最沒面子。在我們做任何事情前應想想它可能造成的後果與影響,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遵紀守法的實踐是提高人們社會公德水平的一個重要途徑。大學生應當全面瞭解各項法律法規,熟知校紀校規,牢固法制觀念,自覺遵守相關紀律和法規。然而,當代大學生遵紀守法狀況並不是很好,安全事故時有發生,考試作弊更是屢見不鮮。在我們關於考試舞弊的調查中,竟有63%的同學認為舞弊不足為怪,能夠泰然處之誠然,要改變這一現狀不僅要靠社會的正確引導,更主要的還是大學生自己增強思想道德與法律意識,自覺自主地成為一個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社會公德報告調查報告篇4

在現代社會,公共生活領域不斷擴大,人們的相互交往日益頻繁,社會公德在維護公眾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會穩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成為公民個人道德修養和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現。當今世界正在發生着廣泛深刻的變化,當代中國正在發生着廣泛深刻的變革。國內外形勢的新變化,廣大民眾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使社會公德建設凸顯為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課題,使社會公德建設的價值具有了鮮明的時代色彩。在這樣的大的時代背景下,大學生的社會公德便備受關注。

作為一名當今社會的在校大學生,我們是當代中國的優秀青年,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是21世紀振興中華的主力軍,這就要求我們不但要有過硬的專業技術,還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特別在構建和諧社會的時代要求下,我們更應爭當道德模範。

在思想道德中,社會公德是最基本的,也是最貼近我們生活實際的。它在第一時間體現一個人的素質涵養,同時又無處不在地伴隨我們每一天的生活。針對當今大學生的社會公德狀況,我們做了一次社會調查。我們小組於半個月時間裏對本校的大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發出問卷55份,共收回有效問卷55份(問卷有限,所作分析和結論僅供參考)。調查對象涉及校內不同專業、不同年級的學生,調查內容包括大學生的社會公德認識以及個人道德實踐等方面。

(一)、行為文明方面

文明、禮貌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圖書佔位子是一種不文明、不禮貌的行為。圖書館是很多愛好學習的同學常去的地方,一般來説圖書館的環境是相當的不錯的,絕對是同學們看書、做作業的首選之地。這樣問題也就來了,如果看書的人很多,小小的圖書館怎麼能保證每個看書的同學都有座位呢,佔位子的現象也就隨之而來。在我們的調查之中有3.6%的同學認為應該這麼做,這樣做的話更有利於自己的學習,50.9%的同學認為大家都這樣,見怪不怪,32.7%的同學認為沒什麼自己也曾這樣做過,12.7%的同學認為這種行為是不道德的,應該受到譴責。

文明、禮貌,這些道理大家都是知道的,數據顯示,絕大多數的同學心理面是知道怎麼做的,但是在行動上卻沒有起到起個表率的作用,長時間的這種佔座行為習慣讓大家都麻木了,同學們的態度變得很無所謂。明知道這個行為是不道德的,沒有合理有效的利用好圖書館的資源,但是沒有實際行動去改變這一不道德的行為。這説明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在行為文明這一點上的素質還需提高一個新的檔次。

(二)、愛護公物方面

校園中的“課桌文化”或旅遊景點處的“塗鴉”我們已經司空見慣。在我們的調查中有3.6%的同學認為蠻不錯的,它展現了個人風採,並且可以自由的宣泄感情,有54.5%的同學認為這種行為是不好的,它破壞了公物,造成了不良影響,有20%的同學認為沒什麼大不了,我也幹過,有10.9%的同學認為這是很隨便的事,關注自己就行,10.9%的同學認為要想辦法杜絕這種不良行為。

從數據和生活的觀察上來看,大學生在愛護公物方面心理上是能夠接受的,落實到實踐中絕大部分大學生做的還是好的。對於自己的東西每個人都很愛惜的,但面對公共財產時,人性的弱點就顯示出來了,有時為了發泄自己的情緒,公共財產就成了犧牲品,這是一種極其自私的行為,近三成同學的卻對這種行為持無所謂的態度,這是很可怕的,這是低端的個人素質。誠然,要改變這一現狀不僅要靠社會的正確引導,更主要的還是大學生自己增強思想道德意識,自覺自主地成為一個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三)、保護環境等方面

環境保護也是社會公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大學生義不容辭的責任。隨着我們周邊環境的日益改善,大學生逐漸意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根據調查瞭解,在公共場合製造了垃圾,有64%的同學表示“一般不會扔”,有6%的人選擇“經常仍”,另外有9%的人可能礙於面子,會“周圍沒有人的時候會仍”,有21%的同學認為“只有在找不到垃圾箱的時候才會扔”。數據表明在不破壞環境衞生這方面,大部分同學還做得不錯,即能“獨善其身”。然而對於真正以主人翁的態度來對待環境保護時,我們大學生做得還遠不夠,即不能“兼濟天下”。這個現象應該是和社會現象一致的,當今社會就是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社會,很多人為了一己之利不擇手段,當然不否認還存在許多為社會服務的人,正是因為如此,我們更要以當代大學生去影響下一個時代,而不是隨波逐流,保護好環境,從自己做起。

活動總結

雖然這次調查活動,涉及範圍比較小,調查對象比較侷限,數據量有限,但是通過此次活動,還是發現了許多問題,暴露出了許多不足之處,為我們今後的公德教育指明方向。

社會公德報告調查報告篇5

一、吉林市民存在的社會公德問題

1、環境與衞生問題

通過調查問卷,我們瞭解到衞生與環境問題主要表現為:任憑寵物在公共場所隨地便溺、在汽車站牌、廣告招貼畫、建築物上亂塗亂畫、隨地吐痰、亂扔雜物、將咀嚼過的口香糖隨處粘附等日常生活中的不講究環境衞生的現象;垃圾分類投放、不使用超薄塑料袋和不環保的一次性餐具、不亂扔廢舊電池、善待花草樹木等每個市民都力所能及的環保行為還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和普及。由此可知,吉林市民本身是非常日常生活中的環境衞生問題的(否則也不會反映這些問題),但從這裏我發現了一種矛盾:吉林市民有很強的環境衞生意識,吉林市的環境衞生現狀卻值得我們憂慮。這是不是反應出了這一現實:大家都認識到了環境衞生的重要性、都在痛恨和指責不講究環境衞生的現象和行為,但在不同的時間和場合,卻可能自己也有違背環境衞生公德的行為?

2、文明交通問題

文明交通問題也是吉林市民認為比較嚴重的社會公德問題,其中,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時爭搶、擁擠或行人闖紅燈、行人斜穿馬路或翻越交通護欄等是反應猶為嚴重的問題。

3、文明禮貌問題

調查數據表明,吉林市民在文明禮貌方面仍需繼續努力,以減少不文明、不禮貌的行為。文明禮貌問題主要表現為:遇事圍觀、起鬨,夏天在公共場所光膀子、脱鞋、抽煙,在公共場所大聲喧譁,在公共場所爭吵、説髒話,在公共場所異性間過度親密等。

二、吉林市民最討厭的違反社會公德的行為排序

從總體上看,吉林市民最討厭的違反社會公德的現象佔第一位的仍然是隨地吐痰。市民最討厭的不良行為排在前二至五位的依次是:寵物在公共場所隨地便溺後,主人不予清理;亂扔雜物;乘坐公共交通時爭搶、擁擠;在公共場所異性間過度親密。

三、公德實踐與公德認識的比較

在進行調查時,我們發現許多羣眾自發地、積極地向我們反映他們所遇到的違反社會公德的行為,但是當被問及“看到有人正在做出有違社會公德的行為時,您會怎樣?”時,回答結果並不不盡如人意。有25。4%的市民表示會在不損害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出面制止,若要犧牲一定的自身利益,則僅有5%的市民會出面制止;另外,26。6%的人表示會隨大流,有人出面時也出面,沒人出面就不出頭;33%的人因為怕打擊報復所以敢怒不敢言;10%的人認為制止有違社會公德的行為是有關部門的事,與自己不相干。

由此可知,大多數吉林人還是屬於“理論上的長子,行動上的矮子”,光説不做。按照調查項目,可以把吉林市民分成三類,第一類是在保證自身利益情況下會出面制止;第二類是能夠為了維護社會公德,犧牲一定的自身利益;第三類是不顧個人利益,同違反社會公德的行為做鬥爭。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大多數人屬於第一類,因此,吉林市的公民道德建設工作任重而道遠。

四、違背社會公德現象產生的原因

違背社會公德現象時有產生的原因歸結起來主要有如下幾點:

(一)管理

1、管理制度不完善或規則不合理。對於違法行為來講,我們有明確的制度來管理、制裁違法分子,但對於違反公德行為,僅僅侷限於輿論譴責,對於部分不文明行為並無規定認定那些行為不文明;還有一些有規定的行為,諸如禁止隨地吐痰,但處罰力度遠遠不夠,遂使這些不文明行為得不到根治;相反對於亂搭亂建這樣的處罰措施過於嚴厲,使得這些不文明行為變得更加隱蔽,不利於有關部門地查處,問題仍得不到解決。

2、管理措施執行不力。對於有處罰措施的,一些職能部門並不積極履行職責,對於罰款低的違規行為視而不見,行政不作為,使管理措施成為空中樓閣。

3、公共生活設施不完備或設計時為使用者考慮的不周全。

(二)個人修養

1、公德意識不夠。有的違背社會公德的人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不文明的,比如我們經常看到很多膀爺在大街上隨意走動,許多膀爺本來覺得光不光膀子是自己的事,與別人不相干,並沒有意識到這一行為是不文明的。

2、對公對私標準不一樣。“室內天堂室外垃圾場”就是這一點的典型寫照。許多人將自己的家佈置得富麗堂皇,猶如天堂;樓道里卻被他們堆滿雜物,猶如垃圾場。

3、公德行為不能自覺化。有人監管時能遵守公德,無人看守時就劣根暴露,缺乏自覺的、習慣性的公德行為。

(三)整個社會的道德觀和價值觀有偏斜。社會的道德觀不正確,金錢觀過於嚴重,人們優點自私自利,使得社會公德淡化。

(四)輿論導向不正確、輿論壓力不夠。

(五)教育的失敗。現在的學校教育、家庭教育都只限於書面口頭教育,缺乏道德實踐教育,所以現在在學校那樣的場所,公德執行情況也不好,校園裏也充滿了不文明行為。甚至有些教師、家長本身就沒有給孩子做好榜樣,自身就有許多不道德行為。還有些家長把違反社會公德、佔小便宜的錯誤思想當作人生哲理教給下一代。

五、提高公德水平的對策

社會公德,是為社會的全體公民所公認和共同遵守的道德規範,是人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國共產黨同形成的,用以維持公共生活、調節人與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關係的一系列準則。在社會主義社會,人民內部沒有根本的利益衝突,社會公德作為全社會統一的道德規範,其意義更為重要,作用更加廣泛。我國憲法明確規定,尊重社會公德是公民的義務。

社會公德報告調查報告篇6

摘要: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接班人,更應該遵守以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德;培養社會公德意識。社會公德意識的培養離不開社會實踐活動,我們應該在實踐中不斷增強社會公德意識,踐行社會公德規範。努力做社會公德規範的傳播者和踐行者。

關鍵詞:公共生活,社會公德,社會公德意識,網絡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時間:20xx年xx月xx日星期?

目的:瞭解大學生的社會公德意識,增強大學生的社會公德意識,踐行社會公德規範。

對象:大學生

形式:問卷調查

通過調查問卷設計,調查實踐,數據統計,我順利完成了大學生社會公德的問卷調查。從調查的結果看: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未來接班人的主幹羣體,80%左右的被調查的'同學具有較高的社會公德意識;僅有10%公德意識薄弱。在文明禮貌方面,接近90%能做到尊老愛幼。文明禮貌是社會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調整和規範人際關係的行為標準,與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相關,也是樹立中國人良好國際形象的迫切需要。

在助人為樂方面,大學生作得更是出色。近93%的人能做到助人為樂。在社會公共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遇到困難和問題,總有需要他人幫助和關心的時候,因此在社會公共生活中倡導助人為樂精神,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核心和原則在公共生活領域的體現,也是社會主義的基本要求。

對社會共同勞動成果的珍惜和愛護,是每個公民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和義務,它既顯示出個人的道德修養水平,也是整個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但40%的同學在愛護公物方面仍持不定態度,要不要愛護公物還要看情況而定。僅有50%會明確如何對待公共財物。

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接班人,更應該遵守以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德;培養社會公德意識。社會公德意識的培養離不開社會實踐活動,我們應該在實踐中不斷增強社會公德意識,踐行社會公德規範。努力做社會公德規範的傳播者和踐行者。

公共生活是指超越了私人生活的侷限,具有鮮明的開放性和透明性,對他人和社會的影響更為直接和廣泛的生活空間。而社會公德是指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應該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規範,準則。遵守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規範是每個大學生的義務。作為有較高素養的大學生,我們應當自覺培養公德意識,養成遵守社會公德的良好行為習慣。

社會對大學生社會公德的修養和實踐水平有更高的期望與要求。同學們一定要把這些期望化為提高自身強大修養的強大動力,努力培養社會公德意識,樹立遵守社會公德的良好形象,爭做鹼性社會公德的模範,以實際行動推動我國社會公德建設。

在實踐中增強社會公德意識,踐行社會公德規範。培養社會公德意識離不開社會實踐活動,大學生應當在實踐中不斷增強社會公德意識,努力做社會公德規範的傳播者和踐行者。

積極參與各種社會活動,在實踐中培養社會公德意識和責任意識。參加志願者服務等公益事業和社會實踐活動對大學生了解社會.拓展實際工作能力,尤其是增強社會責任感有極大的幫助。大學生培養社會公德意識的實際活動有很多具體方式,既可以參加社會公德的宣傳活動,普及社會公德規範.傳播文明新風,也可以結合自身的專業特點服務社會.回報社會;既可以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社會公益活動,也可以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加入各種社會公益組織。大學生參與社會公德實踐活動本身就是一種學習,可以從實踐中體會到什麼是符合社會公德規範的言行,什麼是不符合社會公德規範的言行,從而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自身的社會公德素養,並帶動他人,影響社會。

從小事做起,從小節做起,帶頭踐行社會公德規範。社會公德所規範的行為包括社會公共生活中最微小的行為細節,這些細節極容易被人們忽略,而它一旦被社會羣體中的大多數人所忽視,往往就可能形成不良的社會風氣。因此,社會公德意識要在點點滴滴的日常小事中培養,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其實,踐行社會公德並不難,提升敬人禮讓的境界同樣不難,比如,見到老師.長輩主動問候是講社會公德;乘坐公交車主動為老幼病殘孕乘客讓座是講社會公德;在銀行.郵局等公共場所排隊時自覺站在一米線外是講社會公德;最後離開教室時隨手關燈是講社會公德;外出旅遊時不在景點設施上隨意刻畫是講社會公德,等等。社會公德的境界,就是在這些不起眼的一舉手一投足間慢慢昇華的。

在真實的社會生活中,有着社會輿論的監督,我們大學生或多或少會因此更講社會公德。但在缺少監督的網絡空間裏,遵守網絡生活中的道德要求有着更重要的意義。

隨着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互聯網成為重要的信息平台與交流工具。網絡生活中已成為大學生課餘生活的重要內容,成為大學生學習.交流的重要工具。然而,網絡也是一把雙刃劍,網絡活動中存在着不少突出的問題。遵守網絡生活中道德要求的重要意義:對維護公共秩序和公共安全有積極作用;保證大學生的業餘學習和生活健康.豐富發展;有利於大學生活拓展視野,增強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避免個別大學生誤入歧途。

大學生應當積極倡導網絡文明,堅持文明上網,養成科學.文明.健康的上網習慣,在網絡生活中加強社會公德自律,做到:正確使用網絡工具。大學生應當學會利用網絡這一先進工具獲取知識和信息,使之成為提高自己學習能力的重要工具。目前網絡上存在不少虛假、低級庸俗甚至反動、浮穢和色情的內容,同學們要提高鑑別善惡美醜的能力,做到不涉足不良網站,不瀏覽不良的內容。健康進行網絡交往。網絡已成為一種人際交往的媒介和工具。人們可以通過網絡收發郵件、實時聊天、視頻會議、網上留言、網上交友等。網絡交往要做到誠實無欺,不侮辱,更不能參與網絡色情遊戲、等活動。同學們應通過網絡開展健康有益的交往活動,在網絡交往中樹立自我保護意識,不要輕易相信、約會網友,避免受騙上當。自覺避免沉迷網絡。適度的上網對學習和生活是有益的,但長時間沉迷於網絡對人的身心健康有極大損害。現實中存在着一些同學上網成癮,沉迷於網絡而不能自拔,進而導致耽誤學業、甚至放棄學業的現象。值得同學們警惕的是,沉迷於網絡尤其是遊戲已成為近年來青少年刑事犯罪率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大學生應當從自己的身心健康發展出發,學會理性對待網絡。養成網絡自律精神。網絡的慮擬性以及行為主體的匿名隱蔽特點,不利於發揮社會輿論的監督作用,使得道德規範所具有的外在約束的效用明顯降低。在這種情況下,個體的道德自律成了維護網絡道德規範的基本保障。大學生應當在網絡生活中培養自律精神,在缺少外在監督的網絡空間裏,自覺做到自律而不逾矩。

道德是分領域和層次的。不論在哪一領域哪一層次,大學生都應當自覺培養公德意識。《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明確指出:社會公德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社會公德作為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應當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規範,我們大學生理應養成遵守社會公德良好行為習慣,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自己的社會公德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