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大學生社會公德的調查報告【新版多篇】

欄目: 調查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1.28W

大學生社會公德的調查報告【新版多篇】

大學生社會公德的調查報告 篇一

環境保護也是社會公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大學生義不容辭的責任。隨着我們周邊環境的日益改善,大學生逐漸意識到愛護公物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根據調查瞭解,當外出製造了垃圾卻暫時找不到垃圾箱時,有87.05%的同學會“找到垃圾箱後再丟”,有6.22%的人選擇“隨手丟掉”,另外有6.74%的人可能礙於面子,會“找個角落再丟”。在不破壞環境衞生這方面,大部分同學還做得不錯,即能“獨善其身”。然而對於真正以主人翁的態度來對待環境保護時,我們大學生做得還遠不夠,即不能“兼濟天下”。比如,當看到地上有垃圾時,只有5.73%的人會馬上弄乾淨,而有80.21%的人想弄乾淨但最終沒做,其餘14.06%的人乾脆不理它。分析其原因,我們發現現在的大學生愛面子,覺得那些俗規矩太死板了,大家都不去做而我一個人做很彆扭,所以在可以選擇逃避的時候儘量逃避。對於以上這些現象,我們每一位有責任感的大學生都應該行動起來,不要以為是丟面子的事情,其實往往是那些最要面子的人最沒面子。21世紀需要的是“彎腰精神”,多彎一次腰就給世界多一份潔淨。另外,對於校園盛行的“課桌文化”,我們應持堅決反對的態度。在我們做任何事情前應想想它可能造成的後果與影響,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大學生社會公德的調查報告 篇二

在社會公共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遇到困難和問題,總有需要他人幫助和關心的時候。因此,在社會公共生活中倡導的助人為樂精神,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核心和原則在公共生活領域的體現,也是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的基本要求。助人為樂是我國的傳統美德,我國自古就有“君子成人之美”、“為善最樂”、“博施濟眾”等廣為流傳的格言。人有三樂:自得其樂,知足常樂,助人為樂。把幫助別人當成自己最快樂的事情,是博愛的表現,也是社會對大學生的殷切期盼。養成助人為樂的習慣,將是一生受用不盡的精神財富。正所謂“贈人玫瑰,手留餘香”,大學生應當“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積極參與公益事業,力所能及地關心和幫助他人。

在本次調查當中,對於社會公益活動有57.75%的人選擇“經常參加”,有37.97%的人選擇“沒興趣,出於任務,偶爾應付”,另外有4.28%的人選擇“不參加”。參加公益活動是大學生社會公德的良好表現,它體現了一種無私奉獻的精神,一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對於不太喜歡參與社會公益活動的同學,社會也應該給予積極的鼓勵與引導。

代大學生中,大部分同學很少接觸社會,很少涉及世事紛爭,也因此保存着那顆原始的善良的感恩之心。在我們的一個關於無償獻血的個人訪談中,接受採訪者回答每個問題都乾脆利落,毫不猶豫。獻血時她自主爭先,她覺得這是很有意義的事情。當我們問到:“有人説獻血很危險,甚至有可能感染疾病,你想過嗎?”她回答很乾脆:“沒有,沒想過。我只覺得我自己身體很好,抽點血沒關係,何況還有很多人掙扎在死亡邊緣,正等着我們獻血來搶救呢!”從我們的調查數據中也顯示,對於無償獻血,有58.63%的同學積極參與,還有36。31%的同學想去,但沒時間,只有10.06%的同學認為這是醫院在掙錢,不去獻。

大學生社會公德的調查報告 篇三

文明禮貌是社會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調整和規範人際關係的行為準則,而且體現在日常生活中的細微之處。比如:尊重師長,主動讓座等。在我們的調查中,84.54%的被調查者在路上見到老師都會主動問好。這説明當代大學生對尊師重教的認知程度較高,且能付諸行動。而在公交車上見到老弱病殘時只有49.47%的被調查者會積極讓座,48.47%的人會視情況而定,偶爾讓座。這説明廣大大學生對讓座這一行為都是持肯定態度的,二者之和佔了97.94%,但能始終如一,堅持將道德認知轉化在每一件日常小事上的人卻只有半數。這説明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在文明禮貌這一點上的素質還需提高一個新的檔次。

大學生社會公德的調查報告 篇四

遵紀守法的實踐是提高人們社會公德水平的一個重要途徑。在社會公共生活領域中,人員構成複雜,素質參差不齊,正常生活秩序可能受到影響,這就需要用紀律與法規來維持。大學生應當全面瞭解各項法律法規,熟知校紀校規,牢固法制觀念,“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自覺遵守相關紀律和法規。然而,當代大學生遵紀守法狀況並不是很好,安全事故時有發生,考試作弊更是屢見不鮮。在我們關於考試舞弊的調查中,竟有93.2%的同學認為舞弊不足為怪,能夠泰然處之。在20xx年南京某高校的一次調查中,居然有56.7%的人根本不相信有從未作弊的大學生的存在!這反映出的不僅僅是一個學術道德問題,同時也反映出當代大學生的規則意識不強。許多大學生過早的有了世故圓滑、投機取巧的意識。誠然,要改變這一現狀不僅要靠社會的正確引導,更主要的還是大學生自己增強思想道德與法律意識,自覺自主地成為一個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大學生社會公德的調查報告 篇五

調查顯示,現在大學生社會公德意識整體上比較強。南開大學馬克思主義教育學院院長武東生説:“今天的大學生是值得肯定的,與八九十年代相比,社會的進步在大學生身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而我們的調查結果顯示,有49.2%的人對當代大學生的總體評價是“思想先進,有知識,有文化,但對知識的應用能力差”。只有17.79%的人認為當代大學生“思想素質好,專業水平高和社會實踐報告能力強,有社會責任感。”這就表明,在公德認識方面,大學生普遍表現得好。對基本的公德行為和範疇,他們都有比較清晰的認識,但在具體表現的方面還有待提高,而且這種“知行脱節”現象隨着年齡的增長愈趨明顯。

大學生社會公德的調查報告 篇六

調查題目:

調查時間:20xx年5月4號

調查地點:嘉興學院平湖校區

負責人姓名:宋藍

成員姓名:宋藍、徐夢茹、毛靜超、沃春娜

指導老師:姜仿其

等級:

前 言

社會公德是調節人們在社會公共生活中相互關係,維護公共生活秩序和社會共同利益,為社會普遍公認最基本的行為準則。社會公德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反應了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一個城市、一個單位的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是社會風貌的窗口,是社會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水平的綜合體現。隨着改革開放的深入,經濟社會的發展,公共生活領域不斷擴大,人們的相互交流日益頻繁,社會公德在維護公眾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會穩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越來越受到社會各個方面的廣泛關注,成為公民個人道德修養和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現。當今世界正在發生着廣泛而深刻的變化,國內外形勢的新發展,廣大民眾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使得社會公德建設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課題,具有鮮明的時代意義。

基於此,我們小組對當前社會公德建設基本現狀作了不完全調查,希望通過該調查一覽我國社會公德建設的新貌,更能從調查之中發現建設工作的不足之處並得以修正和完善。

社會公德建設基本現狀調查報告

一、摘要

社會公德是指人們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應該遵守的道德準則。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提出的20字基本道德規範: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指出,社會公德“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在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層面上,社會公德主要體現為舉止文明,尊重他人,在人與社會的關係層面上,社會公德主要體現為,愛護公物,維護公共和秩序;在人與自然的關係層面上,社會公德主要體現為人愛自然,保護環境。 當提起社會公德,大家都會想到要加強素質修養,提高自身道德素質,都認為具有良好的社會公德是現代社會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質。但當我們注意周邊觀察周邊時,總能發現一些違反社會公德的現象。鑑如此,針對調查所反饋的情況,我提出幾點拙見,以其對社會公德的建設起到一定的幫助作用而盡綿薄之力。

二、社會公德現狀調查的背景與意義

社會公德作為我們人類生存在這個社會的行為準則,並不如法律對人的要求與束縛嚴格。但是它是從心靈上對人們的一種約束,某種程度上影響力並不亞於法律法規。社會公德不是與生俱來的,它是在人們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生活質量不斷提高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形成的大家所公認的道德行為標準,因此對社會上的每一個人都會產生或多或少的適用度。

如今中國的社會在不斷的進步,人們的眼界逐漸開闊,於是問題也就逐漸凸現出來。例如乘公交車不給老弱病殘孕讓座現象、盜竊現象日益嚴重、人們保護環境意識淡薄,以及城市養狗、翻車哄搶等問題都反映出了中國當前社會公德的現狀。下面針對這些社會公德問題都反映出了中國當前社會公德的現狀。下面針對這些社會公德問題,根據調查結果顯示,作如下展開:

(一)、公交現象

儘管日前各大交通公司都已經對乘客出行及安全作了較為周密的部署,但還是不能解決這些問題的根本。根據調查顯示,76%的人願意主動讓座,17%的人看情況而定,4%的人卻不 願意主動讓座。老年人以及相應的弱勢羣體一直以來都是我們社會需要重點保護的對象羣體。尊老愛幼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有義務去將這種美好的社會公德發揚光大。我們每個人在社會化的過程中都將經歷從幼年到青年再到老年的這樣一個過程,所以無論是從社會的角度還是從我們自己的角度出發,我們都沒有理由在面對老年人乘車沒有座位的時候表現出無動於衷與漠視的態度。

(二)、環境現象

環境問題一直是我們很重視的問題。根據調查顯示,在環境保護意識方面,13%的人認為自己的意識很強,76%的人認為一般,但也有11%的人認為環境保護不重要。在仍垃圾方面,82%的人不會亂扔垃圾,4%的人卻説會亂扔垃圾,還有些人説偶爾會。在垃圾分類方面,79%的人認為垃圾直接就倒,無需分類,21%的人認為要分類後再倒。從這些問題可以看出,同學們的環境意識還是很薄弱的。

我們説要保護地球從我做起,我們説要每個人為拯救環境出一份力,可這都因為表面的渺小而漸漸被人們忽視。不如我們從小事做起,從身邊做起,從自我做起,重拾社會公德心與自我道德意識,逐步恢復我們良好的社會道德秩序,以此來推動我們環境事業的發展,最終實現保護地球拯救地球的宏偉願望。我們拾起一份公德,也就是拾起一份希望。

(三)、交通現象

公共交通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忽視的問題之一。根據調查顯示行人和騎車人在遵守交通信號燈方面,43%的人經常看到有人不遵守信號燈,33%的人是偶爾看到不遵守信號燈的人,18%的人總是看到,而只有3%的人極少看到不遵守的人。通過在遵守交通信號燈這一方面的調查我們發現人們的交通意識淡薄,因此,我們要採取積極的措施,提高自身的交通意識,加強社會道德建設。

三、加強社會公德建設的措施與方案

社會公德是現代社會公共生活的行為規範,與社會主義民主法制關係緊密。社會公德建設要從民主和法制建設的角度出發,培養公民的公德意識和公德行為習慣,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提高整個社會的公德水平。

(一)、培養社會成員的公民意識

社會公德與公民素質有關,目前我國公民的公民素質還不成熟,這種不成熟首先體現在公民意識上面。而公民意識的缺乏又與我國封建社會的歷史太長和現代社會的歷史太短有關。當前,在進行社會公德建設的實踐中要從以下幾個方面着重培養公民意識:平等意識。平等的身份是每個公民的共性,但在實際生活中,人們一般很難看到或意識到這種共性。人們往往看到的是角色差別和經濟實力的差別,從而導致民眾根據不同的角色和地位來劃分權利、義務,然後按照自己的地位來認領自己的一份。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