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社會實踐公德調研報告多篇

欄目: 調研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8.28K

社會實踐公德調研報告多篇

【第1篇】大學生對社會公德認知現狀的調研報告

【摘 要】當代大學生是21世紀振興中華的主力軍,這就要求其不但應學習過硬的專業技術,還應具備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特別在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時代對大學生的社會公德方面表現提出了更高要求,因而有必要針對其社會公德狀況作深入的調查瞭解和分析。從文明禮貌、助人為樂、遵紀守法、環境保護等方面具體表現上可反映大學生的社會公德狀況。

【關鍵詞】大學生 社會公德 調研

當代大學生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是21世紀振興中華的主力軍,這就要求其不但應學習過硬的專業技術,還應培養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特別在構建和諧社會的時代要求下,更應爭當道德模範。而在思想道德中,社會公德是最基本的,也是最為貼近生活實際的。社會公德是指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應該遵守的道德準則。它在第一時間體現一個人的素質涵養,同時又無處不在地伴隨大學生們每一天的生活。因此,有必要針對當代大學生的社會公德狀況作調查瞭解和分析。

由於社會公德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在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層面上,社會公德主要體現為舉止文明、尊重他人;在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層面上,社會公德主要體現為愛護公物、維護公共秩序;在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層面上,社會公德主要體現為熱愛自然、保護環境),因而從文明禮貌、助人為樂、遵紀守法、環境保護等方面具體的表現上可反映大學生的社會公德狀況。

據調查顯示,總體情況而言,現在大學生社會公德意識整體上比較強。南開大學馬克思主義教育學院院長武東生説:“今天的大學生是值得肯定的,與八九十年代相比,社會的進步在大學生身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調查結果顯示,有49.2%的人對當代大學生的總體評價是“思想先進,有知識,有文化,但對知識的應用能力差”,只有17.79%的人認為當代大學生“思想素質好,專業水平高和社會實踐能力強,有社會責任感”。這就表明,在公德認識方面,大學生普遍表現較好,對基本的公德行為和範疇都有比較清晰的認識,但在具體表現的方面還有待提高,而且這種“知行脱節”現象隨着年齡的增長愈趨明顯。

一、大學生文明禮貌方面的表現

文明禮貌是社會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調整和規範人際關係的行為準則,而且體現在日常生活中的細微之處。比如:尊重師長,主動讓座等。有54.3%的被調查大學生表示自己在教室圖書館等公共場合會將手機調成振動,其餘被調查者均表示忘記或沒有人有提醒自己不會這麼做。同樣有5成以上的被調查者表示會如果在公共場合中看到有人不符合文明禮貌行為是會選擇視而不見,僅有2成左右的被調查者表示強行阻止,另有4成左右的被調查者説自己會口語提醒。走在校園裏,經常可見到各種不文明的現象:有的同學將塑料袋隨手扔在樓梯間、操場中,以至校園中總顯得不太乾淨,各個教學樓後也會零星地發現若干垃圾;有的同學滿口髒話,開口帶髒字,不堪入耳,完全不像一個大學生;有的人在樓道里、宿舍內大呼小叫,追逐打鬧;有的同學躲在廁所裏抽煙、打架,還有男女生在公共場所行為舉止過分親暱,旁若無人,沒有絲毫羞恥心。有的大學生在安靜的圖書館裏大聲地接聽手機;有的大學生坐在公共汽車上,對身邊的老人視若無睹。另外,很多大學生缺少對形象美的正確認識及追求,對美的儀表、儀態方面的客觀標準認識模糊,盲目追求社會上所謂的“潮流”,以時髦、前衞、新奇為美,濃粧豔抹、服飾怪異等等。文明禮貌對於個人來説,是一個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養、交際能力的外在表現,對一個社會來説,禮儀是一個國家社會文明程度、道德風尚和生活習慣的反映。重視、開展禮儀教育已成為道德實踐的一個重要內容,據另一項調查84.54%的大學生表示見到老師都會主動問好。這説明當代大學生對尊師重教的認知程度較高,且能付諸行動。而在公交車上見到老弱病殘時只有49.47%的被調查者會積極讓座,48.47%的人會視情況而定,偶爾讓座。這説明廣大大學生對讓座這一行為都是持肯定態度的,因為二者之和佔了97.94%,但能始終如一,堅持將道德認知轉化在每一件日常小事上的人卻只有半數。這説明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在文明禮貌這一點上的素質還需提高到一個新的檔次。

二、大學生助人為樂方面的表現

在社會公共生活中倡導的助人為樂精神,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核心和原則在公共生活領域的體現,也是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的基本要求。助人為樂是傳統美德,自古就有“君子成人之美”“為善最樂”“博施濟眾”等廣為流傳的格言。人有三樂:自得其樂,知足常樂,助人為樂。把幫助別人當成自己最快樂的事情,是博愛的表現,也是社會對大學生的殷切期盼。養成助人為樂的習慣,將是大學生一生受用不盡的精神財富。大學生應當積極參與公益事業,力所能及地關心和幫助他人。在調查當中,對於社會公益活動有57.75%的人選擇“經常參加”,有37.97%的人選擇“沒興趣,出於任務,偶爾應付”,另外有4.28%的人選擇“不參加”。參加公益活動是大學生社會公德的良好表現,它體現了一種無私奉獻的精神,一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當代大學生中,大部分同學很少接觸社會,很少涉及世事紛爭,也因此保存着那顆原始的善良的感恩之心。在一個關於無償獻血的個人訪談中,受訪大學生回答每個問題都乾脆利落,毫不猶豫。獻血時她自主爭先,覺得這是很有意義的事情。當被問到“有人説獻血很危險,甚至有可能感染疾病,你想過嗎?”她回答很乾脆:“沒有,沒想過。我只覺得我自己身體很好,抽點血沒關係。”從調查數據也顯示,對於無償獻血,有58.63%的同學積極參與,還有36.31%的同學想去,但沒時間,只有10.06%的同學認為這是醫院在掙錢,不會去獻血。

三、大學生遵紀守法方面的表現

遵紀守法的實踐是提高人們社會公德水平的一個重要途徑。在社會公共生活領域中,人員構成複雜,素質參差不齊,正常生活秩序可能受到影響,這就需要用法律與法規來維持。大學生應當全面瞭解各項法律法規,熟知校紀校規,牢固法制觀念,“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自覺遵守相關法律和法規。然而,當代大學生遵紀守法狀況並不是很好,一是大學生對法學理論知識較欠缺,據調查,對我國法律體系很瞭解的僅佔2.8%,瞭解一些的佔64%,還有近25%的人稱不瞭解。在被問及是否知道憲法規定的公民的基本權利時,能答出6項以上的只有12.2%。常言道,知法才能守法,大學生如果不知法不懂法,就有可能在不知不覺之間因違法而受到法律的制裁,同時在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不法侵害時,也往往由於不懂法而錯失依法維護合法權益的機會。二是大學生對涉法問題的認知較模糊,比如對“抓住小偷後圍打”,僅16%的同學認為打人不對,84%的同學認為“小偷作惡人人可以打之”,而對於個別學生因盜竊同學財物而被處罰,大部分學生又選擇了“放過他們”。大學生對現實社會中發生的涉法事件以及新聞媒體報道的案例往往未經深層次的理性分析與思考,僅僅根據事件的表象情緒化地發表極端評論,這説明了大學生對於法律認知的不成熟性。三是大學生遵紀守法意志較薄弱,安全事故時有發生,考試作弊更是屢見不鮮。在關於考試舞弊的調查中,竟有93.2%的同學認為舞弊不足為怪,能夠泰然處之。在南京某高校的一次調查中,居然有56.7%的人根本不相信有從未作弊的大學生存在,這反映出的不僅僅是一個學術道德問題,同時也反映出當代大學生的規則意識不強。許多大學生過早的有了世故圓滑、投機取巧的意識。誠然,要改變這一現狀不僅要靠社會的正確引導,更主要的還是大學生自己增強思想道德與法律意識。

四、大學生環保意識方面的表現

環境保護也是社會公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大學生義不容辭的責任。隨着我們周邊環境的日益改善,大學生逐漸意識到愛護公物、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根據調查瞭解,當外出製造了垃圾卻暫時找不到垃圾箱時,有87.05%的同學會“找到垃圾箱後再丟”,有6.22%的人選擇“隨手丟掉”,另外有6.74%的人可能礙於面子,會“找個角落再丟”。在不破壞環境衞生這方面,大部分同學能“獨善其身”。然而對於真正以主人翁的態度來對待環境保護時,大學生做得還遠不夠,即不能“兼濟天下”。比如,當看到地上有垃圾時,只有5.73%的人會馬上弄乾淨,而有80.21%的人想弄乾淨但最終沒做,其餘14.06%的人乾脆不理。究其原因,當今的大學生愛面子,覺得那些俗規矩太死板了,大家都不去做而我一個人做很彆扭,所以在可以選擇逃避時儘量逃避。21世紀需要的是“彎腰精神”,多彎一次腰就給世界多一份潔淨。

綜上分析,當代大學生的社會公德狀況良好,基本符合一名當代合格大學生的標準,但仍有很多方面的不足。如何謹記肩上的神聖責任,時刻以社會公德典範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發揚優點,彌補不足,讓自己變得更完美,是大學生應思考解決的重要課題。

【第2篇】大學生社會公德表現狀況調研報告3500字

摘 要當代大學生是21世紀振興中華的主力軍,這就要求其不但應學習過硬的專業技術,還應具備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特別在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時代對大學生的社會公德方面表現提出了更高要求,因而有必要針對其社會公德狀況作深入的調查瞭解和分析。從文明禮貌、助人為樂、遵紀守法、環境保護等方面具體表現上可反映大學生的社會公德狀況。

關鍵詞大學生 社會公德 調研

當代大學生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是21世紀振興中華的主力軍,這就要求其不但應學習過硬的專業技術,還應培養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特別在構建和諧社會的時代要求下,更應爭當道德模範。而在思想道德中,社會公德是最基本的,也是最為貼近生活實際的。社會公德是指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應該遵守的道德準則。它在第一時間體現一個人的素質涵養,同時又無處不在地伴隨大學生們每一天的生活。因此,有必要針對當代大學生的社會公德狀況作調查瞭解和分析。

由於社會公德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在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層面上,社會公德主要體現為舉止文明、尊重他人;在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層面上,社會公德主要體現為愛護公物、維護公共秩序;在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層面上,社會公德主要體現為熱愛自然、保護環境),因而從文明禮貌、助人為樂、遵紀守法、環境保護等方面具體的表現上可反映大學生的社會公德狀況。

據調查顯示,總體情況而言,現在大學生社會公德意識整體上比較強。南開大學馬克思主義教育學院院長武東生説:“今天的大學生是值得肯定的,與八九十年代相比,社會的進步在大學生身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調查結果顯示,有49.2%的人對當代大學生的總體評價是“思想先進,有知識,有文化,但對知識的應用能力差”,只有17.79%的人認為當代大學生“思想素質好,專業水平高和社會實踐能力強,有社會責任感”。這就表明,在公德認識方面,大學生普遍表現較好,對基本的公德行為和範疇都有比較清晰的認識,但在具體表現的方面還有待提高,而且這種“知行脱節”現象隨着年齡的增長愈趨明顯。

一、大學生文明禮貌方面的表現

文明禮貌是社會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調整和規範人際關係的行為準則,而且體現在日常生活中的細微之處。比如:尊重師長,主動讓座等。有54.3%的被調查大學生表示自己在教室圖書館等公共場合會將手機調成振動,其餘被調查者均表示忘記或沒有人有提醒自己不會這麼做。同樣有5成以上的被調查者表示會如果在公共場合中看到有人不符合文明禮貌行為是會選擇視而不見,僅有2成左右的被調查者表示強行阻止,另有4成左右的被調查者説自己會口語提醒。走在校園裏,經常可見到各種不文明的現象:有的同學將塑料袋隨手扔在樓梯間、操場中,以至校園中總顯得不太乾淨,各個教學樓後也會零星地發現若干垃圾;有的同學滿口髒話,開口帶髒字,不堪入耳,完全不像一個大學生;有的人在樓道里、宿舍內大呼小叫,追逐打鬧;有的同學躲在廁所裏抽煙、打架,還有男女生在公共場所行為舉止過分親暱,旁若無人,沒有絲毫羞恥心。有的大學生在安靜的圖書館裏大聲地接聽手機;有的大學生坐在公共汽車上,對身邊的老人視若無睹。另外,很多大學生缺少對形象美的正確認識及追求,對美的儀表、儀態方面的客觀標準認識模糊,盲目追求社會上所謂的“潮流”,以時髦、前衞、新奇為美,濃粧豔抹、服飾怪異等等。文明禮貌對於個人來説,是一個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養、交際能力的外在表現,對一個社會來説,禮儀是一個國家社會文明程度、道德風尚和生活習慣的反映。重視、開展禮儀教育已成為道德實踐的一個重要內容,據另一項調查84.54%的大學生表示見到老師都會主動問好。這説明當代大學生對尊師重教的認知程度較高,且能付諸行動。而在公交車上見到老弱病殘時只有49.47%的被調查者會積極讓座,48.47%的人會視情況而定,偶爾讓座。這説明廣大大學生對讓座這一行為都是持肯定態度的,因為二者之和佔了97.94%,但能始終如一,堅持將道德認知轉化在每一件日常小事上的人卻只有半數。這説明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在文明禮貌這一點上的素質還需提高到一個新的檔次。

二、大學生助人為樂方面的表現

在社會公共生活中倡導的助人為樂精神,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核心和原則在公共生活領域的體現,也是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的基本要求。助人為樂是傳統美德,自古就有“君子成人之美”“為善最樂”“博施濟眾”等廣為流傳的格言。人有三樂:自得其樂,知足常樂,助人為樂。把幫助別人當成自己最快樂的事情,是博愛的表現,也是社會對大學生的殷切期盼。養成助人為樂的習慣,將是大學生一生受用不盡的精神財富。大學生應當積極參與公益事業,力所能及地關心和幫助他人。在調查當中,對於社會公益活動有57.75%的人選擇“經常參加”,有37.97%的人選擇“沒興趣,出於任務,偶爾應付”,另外有4.28%的人選擇“不參加”。參加公益活動是大學生社會公德的良好表現,它體現了一種無私奉獻的精神,一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當代大學生中,大部分同學很少接觸社會,很少涉及世事紛爭,也因此保存着那顆原始的善良的感恩之心。在一個關於無償獻血的個人訪談中,受訪大學生回答每個問題都乾脆利落,毫不猶豫。獻血時她自主爭先,覺得這是很有意義的事情。當被問到“有人説獻血很危險,甚至有可能感染疾病,你想過嗎?”她回答很乾脆:“沒有,沒想過。我只覺得我自己身體很好,抽點血沒關係。”從調查數據也顯示,對於無償獻血,有58.63%的同學積極參與,還有36.31%的同學想去,但沒時間,只有10.06%的同學認為這是醫院在掙錢,不會去獻血。

三、大學生遵紀守法方面的表現

遵紀守法的實踐是提高人們社會公德水平的一個重要途徑。在社會公共生活領域中,人員構成複雜,素質參差不齊,正常生活秩序可能受到影響,這就需要用法律與法規來維持。大學生應當全面瞭解各項法律法規,熟知校紀校規,牢固法制觀念,“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自覺遵守相關法律和法規。然而,當代大學生遵紀守法狀況並不是很好,一是大學生對法學理論知識較欠缺,據調查,對我國法律體系很瞭解的僅佔2.8%,瞭解一些的佔64%,還有近25%的人稱不瞭解。在被問及是否知道憲法規定的公民的基本權利時,能答出6項以上的只有12.2%。常言道,知法才能守法,大學生如果不知法不懂法,就有可能在不知不覺之間因違法而受到法律的制裁,同時在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不法侵害時,也往往由於不懂法而錯失依法維護合法權益的機會。二是大學生對涉法問題的認知較模糊,比如對“抓住小偷後圍打”,僅16%的同學認為打人不對,84%的同學認為“小偷作惡人人可以打之”,而對於個別學生因盜竊同學財物而被處罰,大部分學生又選擇了“放過他們”。大學生對現實社會中發生的涉法事件以及新聞媒體報道的案例往往未經深層次的理性分析與思考,僅僅根據事件的表象情緒化地發表極端評論,這説明了大學生對於法律認知的不成熟性。三是大學生遵紀守法意志較薄弱,安全事故時有發生,考試作弊更是屢見不鮮。在關於考試舞弊的調查中,竟有93.2%的同學認為舞弊不足為怪,能夠泰然處之。在南京某高校的一次調查中,居然有56.7%的人根本不相信有從未作弊的大學生存在,這反映出的不僅僅是一個學術道德問題,同時也反映出當代大學生的規則意識不強。許多大學生過早的有了世故圓滑、投機取巧的意識。誠然,要改變這一現狀不僅要靠社會的正確引導,更主要的還是大學生自己增強思想道德與法律意識。

四、大學生環保意識方面的表現

環境保護也是社會公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大學生義不容辭的責任。隨着我們周邊環境的日益改善,大學生逐漸意識到愛護公物、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根據調查瞭解,當外出製造了垃圾卻暫時找不到垃圾箱時,有87.05%的同學會“找到垃圾箱後再丟”,有6.22%的人選擇“隨手丟掉”,另外有6.74%的人可能礙於面子,會“找個角落再丟”。在不破壞環境衞生這方面,大部分同學能“獨善其身”。然而對於真正以主人翁的態度來對待環境保護時,大學生做得還遠不夠,即不能“兼濟天下”。比如,當看到地上有垃圾時,只有5.73%的人會馬上弄乾淨,而有80.21%的人想弄乾淨但最終沒做,其餘14.06%的人乾脆不理。究其原因,當今的大學生愛面子,覺得那些俗規矩太死板了,大家都不去做而我一個人做很彆扭,所以在可以選擇逃避時儘量逃避。21世紀需要的是“彎腰精神”,多彎一次腰就給世界多一份潔淨。

綜上分析,當代大學生的社會公德狀況良好,基本符合一名當代合格大學生的標準,但仍有很多方面的不足。如何謹記肩上的神聖責任,時刻以社會公德典範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發揚優點,彌補不足,讓自己變得更完美,是大學生應思考解決的重要課題。

【第3篇】加強社會公德教育提高城鄉文明程度調研報告

“雙超”目標的實現,標誌着我市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步入持續健康發展的快車道。與之相適應地必須大力加強社會公德教育,提高城鄉文明程度,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給我們提出的重大理論和實踐課題,也是構建和諧社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必然要求,必須引起黨和政府以及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為此,今年4月下旬,徐州市政協學習宣傳委員會與民進徐州市委員會組成聯合調查組對我市社會公德教育情況進行了深入調查。

委員們認為,隨着我市綜合實力的提高和現代化建設事業的迅猛發展,我市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呈現積極健康向上的良好態勢,社會公德教育在鞏固中發展,在改進中提高,邁出了新步伐,取得了新進展。通過廣泛開展“講文明、樹新風,爭做文明市民”、創建“淮海路文明一條街”等活動,開展“徐州精神”大討論,制定《市民守則》、《徐州市市民基本道德規範》,重點在城鄉居民中推廣文明禮貌用語、開展遵守交通規則、維護公共秩序、愛護市容環境教育實踐活動,使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更加深入人心,市民的社會公德意識有所提高,城市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人人都是投資環境,人人代表徐州形象”已成為廣大市民的共同理念,追求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已成為廣大市民的自覺行動。

委員們在充分肯定已經取得的成績的同時,對一些市民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的隨地吐痰,亂扔雜物;公共場所高聲談笑,毫不顧及他人;不遵守公共秩序,説髒話、粗話;不愛護公物、保護環境意識比較差;尊老愛幼尚不到位,缺乏助人為樂精神;遇到壞人壞事,圍觀起鬨的多,見義勇為的少;亂貼廣告,私搭亂建,影響市容;亂停亂放,佔道經營,妨礙交通;封建迷信、涉黃活動屢禁不止;經營場所髒亂差,不講商業道德等不文明現象,提出以下建議:

一、倡導基本道德規範,大力弘揚徐州精神

進入新世紀新階段,要圍繞“保持蘇北領先,保持淮海經濟區領先,爭做江北‘兩個率先’領頭羊”的總目標,進一步提高市民的社會公德水平。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xxxx”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xx大精神,以人為本、加強社會公德教育,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誠實守信為重點,以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為着力點,按照《綱要》提出的“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的基本道德規範,深入持久地開展文明家庭、文明單位、文明行業、文明村鎮和文明城市等精神文明創建活動,開展羣眾性文化、衞生、體育和科學普及活動,堅持每年辦好幾件作用大、影響大的實事,認真解決羣眾反映強烈的問題。

重視用人文精神引領徐州的發展和市民素質的提高。以“有情有義,誠實誠信,開明開放,創業創新”的新時期“徐州精神”,提高市民素質、激發市民的建設熱情,塑造城市形象、增強城市魅力,改善投資軟環境,為推動新一輪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思想保障。要加大宣傳力度,每年確定一天時間作為“徐州精神”宣傳日,並且在市區中心廣場或重要位置設立永久性“徐州精神”宣傳牌,使廣大市民能夠入心入腦,永誌不忘。要將“徐州精神”及其相關內容列入各級幹部培訓計劃和中國小輔助教材,激勵廣大幹部羣眾攀高比強,爭先立新,使“徐州精神”滲透到具體工作和日常生活之中,真正成為全體市民的自覺行動和共同追求。

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城鄉協調發展

針對我市市政公用設施數量少、水平低,監管不力,投入嚴重不足,不適應市民生活和城市發展需要,影響社會公德整體水平提高的實際情況,每年都要撥出專款用於公共廁所、停車嘗果皮箱、垃圾箱、護欄等市政公用設施的添置和更換。鬧市區、重要路段市政公用設施的設立一定要到位,道路兩旁新建綠化帶的管理一定要加強。要理順淮海廣場的管理體制,擦亮徐州這個重要窗口。要以開展“四城同創”為契機,從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入手,通過改造優化育人環境,為廣大市民自覺遵守社會公德,維護城市的整體形象提供條件。要充分重視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在社會公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區別情況,投入必要的經費,進行修繕和維護,不斷改進展示條件。在管理運行體制上,逐步走出一條面向市場經營,又體現社會公益性的正常運轉、持續發展的路子。要向青少年敞開大門,對有組織的中國小生一律免費,對未成年人蔘觀者實行免費或優惠。各教育基地要把主動組織青少年參觀學習、接受教育作為一項重要任務抓實、抓好。 在廣大農村,要廣泛開展以滿足農民求富、求知、求樂需要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德教育。經常組織文化、衞生、科技、環保部門“三下鄉”,加強城鄉之間的聯繫與溝通,為廣大農民送信息、送知識、送技能、送温暖。大力推進村鎮化建設,崇尚科學、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通過加強農村的基礎教育,發揮村委會的自治作用和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開闊農民的視野,啟發農民的覺悟,有效抵制封建迷信和各種不良生活方式的侵蝕,幫助廣大農民分清是非、明辨善惡,從根本上轉變封閉保守、守戀田園、小富即安的傳統思想,以推動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帶動農民提高素質、增收致富。

三、從中國小教育人手,發揮典型示範作用

要根據青少年的智力和心理髮展週期,對他們進行道德認知教育和道德實踐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從基礎抓起,從身邊事、常見事抓起。抓住最基本的日常行為,反覆強調,反覆訓練,反覆檢查,反覆落實。要幫助青少年在實踐中瞭解和掌握社會公德的基本知識、基本規範和必要禮儀,引導他們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在掌握科學文化知識,遵守法律和法規,遵守紀律和制度的基礎上,抵制各種不良社會風氣和錯誤社會思潮的影響,建立現代意義的道德標準和道德判斷。要創造有利於青少年健康成長的良好社會環境,重視把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結合起來,特別是學校教育應該更多地引入社會資源,能夠用鮮活的、切合實際的事例進行生動活潑的社會公德教育,克服智育

至上和功利主義傾向,將他們培養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成為跨世紀的優秀~人。

充分發揮先進典型的示範帶動作用。運用典型力量,抓好示範引導。要善於發現和運用先進典型,樹立可親、可敬、可信、可學的道德楷模,廣泛開展向先進典型學習活動,讓廣大市民學有榜樣、趕有目標,見賢思齊,從先進典型的感人事蹟和優秀品質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要加大宣傳力度,編印當代徐州英雄模範人物光榮譜,總結經驗,樹立正氣,使先進典型的高尚情操真正成為全社會的共同財富。

四、部門行業齊抓共管,着力解決突出問題

各級宣傳、教育、文化、科技、組織人事、紀檢監察等黨政部門,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羣眾團體以及社會各界,都應當在黨委的統一領導下,理清思路,善抓機遇,各盡其責,相互配合,把社會公德教育與本部門、本單位的工作結合起來,制定規範,完善措施,紮實推進。各級文明委和黨委宣傳部門應加強對社會公德教育的組織指導與協調,要深入實際,瞭解新情況,分析新問題,及時發現、總結和推廣羣眾創造的新鮮經驗。要通過家庭、學校、機關、企事業單位互聯互動,開展多種形式的社會公德教育。要重視發揮街道辦事處和農村基層組織的作用,統籌解決他們面臨的問題和困難。服務行業和窗口單位,在搞好本行業、本單位職業道德建設的同時,要加強社會公德教育的必要提示,規範和矯正市民的行為,使正確的思想觀念,道德要求,成為人們明辨是非、對錯、美醜、善惡的依據,增強自覺維護社會公德、構建文明和諧徐州的緊迫感和責任心。 要根據人們的經濟狀況、生活環境、思想認識、文化素質、心理特徵,分層次、有重點地實施社會公德教育,求真務實,抓出成效。要以提高市民素質、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生活質量為目標,既要切實解決羣眾十分關注的社會治安、社區環境、醫療和社會保障與再就業等與羣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實際問題,又要着力解決廣大市民在公共交往、公共生活、公共衞生、公共場所等方面存在的不講文明、不講道德、不講科學、不守紀律、不守秩序等突出問題,用道德教育的實際成果取信於民。要努力營造廣泛參與的良好氛圍,重視發揮廣大共產黨員和領導幹部的模範帶頭作用,注重用共同願景調動廣大市民廣泛參與的積極性,使廣大市民在參與中找到自身的位置,發揮自身的優勢,體現自身的價值。

五、重視理論研究工作,建立監督保障機制

要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特點出發,緊密結合當前社會公德教育中存在的新情況和新問題,按照《綱要》提出的基本規範和目標任務,堅持用時代的要求審視公民道德教育,用發展的眼光研究公民道德教育,用改革的精神推動公民道德教育。堅持把《綱要》的內容和要求具體化、規範化、通俗化,使道德教育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羣眾,更好地體現時代性。要借鑑先進地區的成功經驗,加強社會公德教育的理論研究,每隔一兩年搞一次社會公德狀況的專題調查,為有針對性地解決突出問題,提高我市社會公德教育實效,提供重要的依據和參考。

在搞好社會公德教育的同時,重點通過普法教育提高市民的道德素養。綜合運用教育、法律、行政、~等手段,把教育啟迪與法律規範、制度約束密切結合起來,建立社會公德監督保障機制,規範市民行為,改變陳規陋習,約束和制止違~公德的言行,營造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社會公德環境。

【第4篇】當代大學生社會公德表現狀況調研報告

等公共場合會將手機調成振動,其餘被調查者均表示忘記或沒有人有提醒自己不會這麼做。同樣有5成以上的被調查者表示會如果在公共場合中看到有人不符合文明禮貌行為是會選擇視而不見,僅有2成左右的被調查者表示強行阻止,另有4成左右的被調查者説自己會口語提醒。走在校園裏,經常可見到各種不文明的現象:有的同學將塑料袋隨手扔在樓梯間、操場中,以至校園中總顯得不太乾淨,各個教學樓後也會零星地發現若干垃圾;有的同學滿口髒話,開口帶髒字,不堪入耳,完全不像一個大學生;有的人在樓道里、宿舍內大呼小叫,追逐打鬧;有的同學躲在廁所裏抽煙、打架,還有男女生在公共場所行為舉止過分親暱,旁若無人,沒有絲毫羞恥心。有的大學生在安靜的圖書館裏大聲地接聽手機;有的大學生坐在公共汽車上,對身邊的老人視若無睹。另外,很多大學生缺少對形象美的正確認識及追求,對美的儀表、儀態方面的客觀標準認識模糊,盲目追求社會上所謂的“潮流”,以時髦、前衞、新奇為美,濃粧豔抹、服飾怪異等等。文明禮貌對於個人來説,是一個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養、交際能力的外在表現,對一個社會來説,禮儀是一個國家社會文明程度、道德風尚和生活習慣的反映。重視、開展禮儀教育已成為道德實踐的一個重要內容,據另一項調查84.54%的大學生表示見到老師都會主動問好。這説明當代大學生對尊師重教的認知程度較高,且能付諸行動。而在公交車上見到老弱病殘時只有49.47%的被調查者會積極讓座,48.47%的'人會視情況而定,偶爾讓座。這説明廣大大學生對讓座這一行為都是持肯定態度的,因為二者之和佔了97.94%,但能始終如一,堅持將道德認知轉化在每一件日常小事上的人卻只有半數。這説明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在文明禮貌這一點上的素質還需提高到一個新的檔次。

大學生助人為樂方面的表現

在社會公共生活中倡導的助人為樂精神,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核心和原則在公共生活領域的體現,也是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的基本要求。助人為樂是傳統美德,自古就有“君子成人之美”“為善最樂”“博施濟眾”等廣為流傳的格言。人有三樂:自得其樂,知足常樂,助人為樂。把幫助別人當成自己最快樂的事情,是博愛的表現,也是社會對大學生的殷切期盼。養成助人為樂的習慣,將是大學生一生受用不盡的精神財富。大學生應當積極參與公益事業,力所能及地關心和幫助他人。在調查當中,對於社會公益活動有57.75%的人選擇“經常參加”,有37.97%的人選擇“沒興趣,出於任務,偶爾應付”,另外有4.28%的人選擇“不參加”。參加公益活動是大學生社會公德的良好表現,它體現了一種無私奉獻的精神,一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當代大學生中,大部分同學很少接觸社會,很少涉及世事紛爭,也因此保存着那顆原始的善良的感恩之心。在一個關於無償獻血的個人訪談中,受訪大學生回答每個問題都乾脆利落,毫不猶豫。獻血時她自主爭先,覺得這是很有意義的事情。當被問到“有人説獻血很危險,甚至有可能感染疾病,你想過嗎?”她回答很乾脆:“沒有,沒想過。我只覺得我自己身體很好,抽點血沒關係。”從調查數據也顯示,對於無償獻血,有58.63%的同學積極參與,還有36.3 %的同學想去,但沒時間,只有 0.06%的同學認為這是醫院在掙錢,不會去獻血。

大學生遵紀守法方面的表現

遵紀守法的實踐是提高人們社會公德水平的一個重要途徑。在社會公共生活領域中,人員構成複雜,素質參差不齊,正常生活秩序可能受到影響,這就需要用法律與法規來維持。大學生應當全面瞭解各項法律法規,熟知校紀校規,牢固法制觀念,“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自覺遵守相關法律和法規。然而,當代大學生遵紀守法狀況並不是很好,一是大學生對法學理論知識較欠缺,據調查,對我國法律體系很瞭解的僅佔2.8%,瞭解一些的佔64%,還有近25%的人稱不瞭解。在被問及是否知道憲法規定的公民的基本權利時,能答出6項以上的只有 2.2%。常言道,知法才能守法,大學生如果不知法不懂法,就有可能在不知不覺之間因違法而受到法律的制裁,同時在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不法侵害時,也往往由於不懂法而錯失依法維護合法權益的機會。二是大學生對涉法問題的認知較模糊,比如對“抓住小偷後圍打”,僅 6%的同學認為打人不對,84%的同學認為“小偷作惡人人可以打之”,而對於個別學生因盜竊同學財物而被處罰,大部分學生又選擇了“放過他們”。大學生對現實社會中發生的涉法事件以及新聞媒體報道的案例往往未經深層次的理性分析與思考,僅僅根據事件的表象情緒化地發表極端評論,這説明了大學生對於法律認知的不成熟性。三是大學生遵紀守法意志較薄弱,安全事故時有發生,考試作弊更是屢見不鮮。在關於考試舞弊的調查中,竟有93.2%的同學認為舞弊不足為怪,能夠泰然處之。在南京某高校的一次調查中,居然有56.7%的人根本不相信有從未作弊的大學生存在,這反映出的不僅僅是一個學術道德問題,同時也反映出當代大學生的規則意識不強。許多大學生過早的有了世故圓滑、投機取巧的意識。誠然,要改變這一現狀不僅要靠社會的正確引導,更主要的還是大學生自己增強思想道德與法律意識。

大學生環保意識方面的表現

環境保護也是社會公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大學生義不容辭的責任。隨着我們周邊環境的日益改善,大學生逐漸意識到愛護公物、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根據調查瞭解,當外出製造了垃圾卻暫時找不到垃圾箱時,有87.05%的同學會“找到垃圾箱後再丟”,有6.22%的人選擇“隨手丟掉”,另外有6.74%的人可能礙於面子,會“找個角落再丟”。在不破壞環境衞生這方面,大部分同學能“獨善其身”。然而對於真正以主人翁的態度來對待環境保護時,大學生做得還遠不夠,即不能“兼濟天下”。比如,當看到地上有垃圾時,只有5.73%的人會馬上弄乾淨,而有80.2 %的人想弄乾淨但最終沒做,其餘 4.06%的人乾脆不理。究其原因,當今的大學生愛面子,覺得那些俗規矩太死板了,大家都不去做而我一個人做很彆扭,所以在可以選擇逃避時儘量逃避。2 世紀需要的是“彎腰精神”,多彎一次腰就給世界多一份潔淨。

綜上分析,當代大學生的社會公德狀況良好,基本符合一名當代合格大學生的標準,但仍有很多方面的不足。如何謹記肩上的神聖責任,時刻以社會公德典範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發揚優點,彌補不足,讓自己變得更完美,是大學生應思考解決的重要課題。

【第5篇】大學生公德意識調研報告

大學生公德意識調研報告

大學生的公德意識一直是社會評論的焦點,同時也是各大高校思想教育長抓不放的問題。為此,針對上述現象我們九人為一小組在西南民族大學太平圓校區,對我校大學生的公德意識以及我校在這方面教育所取得成果的表現進行調查研究,來客觀正確認識大學生的公德意識狀況,以便引起各方的注意更好為大學生服務。

下面就是通過調查問卷的形式,利用五*一假期對我校區50人進行了調查。調查內容、結果、百分比、分析如下:

下列現象在你身旁是否存在,你的態度如何(表中數字為百分數)

分類 是否存在 你的態度

很普遍 普遍 不普遍 很少 非常反感 堅決反對 個人自由

買飯亂插隊 28.7 36.3 19.4 15.1 60.7 19.6 18.1

用廁所不沖水 19.2 39.6 27 13.5 68 29.3 1.6

常明燈、常流水 12.1 28.2 36 22.9 38.1 55.2 4.8

隨地吐痰、亂扔雜物 17 42.4 27.9 11.9 59.3 35.6 3.5

樓內大聲喧譁 19.1 38.5 30.1 11.5 59.1 27.9 11.2

穿背心、拖鞋進入教室 3.9 8.9 34.3 51.9 49.7 25.4 23.1

課桌上亂塗亂劃 26.9 43.4 18.8 10 46.3 29.2 12.7

污損圖書館書籍 10.8 26.1 39 2.3 43.4 52.5 2.2

浪費糧食 19.4 48 25.4 6.4 37.5 46.5 14.3

乘車搶座位 30.4 33.7 20.7 14.4 52.8 22 22.9

乘車從不主動買票 6.3 15.5 40.7 36.5 47.2 37.8 12.9

室內違章使用電器 7.9 18.5 37.4 35.2 25.6 31.8 40.4

通過此次調查可以看出,我校大學生具有比較正確的公德意識,對道德行為的把握持較積極的態度。但是從中也可窺見一斑,我們可以分析出大學生公德意識的幾個特點:

1、當代大學生公德意識與公德行為之間存在着較大的矛盾

從表三中我們發現,對一些明顯違背社會公德的行為,大學生一方面表示'非常反感''堅決反對',另一方面,卻又不得不承認這種種現象在他們身旁'很普遍'或'普遍'存在着。例如,有80.3%的學生對'買飯亂插隊'的行為表示'非常反感'和'堅決反對',但同時有65%的學生認為此種現象在其身旁'普遍存在',甚至'很普遍'。又例如,對諸如'課桌上亂塗亂劃'、'隨地吐痰、亂扔雜物'和'樓內大聲喧譁'等行為,有85-95%的學生表示'非常反感'或'堅決反對',然而同時也有57.6-70.3%的學生承認以上種種現象在其身邊'普遍存在'。事實上上述種種違反社會公德的不良行為在大學生中確實普遍存在。更為嚴重的是有67.4%的學生認為浪費糧食的現象'普遍存在',然而當問及他們對此現象所持的態度時,卻有高達84%的學生表示'非常反感'和'堅決反對',這不能不引起人們深刻的思考,既然約大多數學生在理論上有較強的公德意識和是非觀念,可為什麼在實踐中卻有如此多的違背社會公德的現象呢!從以上的分析不難看出,當代大學生身上這種知行相背的現象使他們在思想認識與實際行動上形成巨大的反差,説明大學生的道德行為與道德責任感方面的水平明顯低與其道德認知與道德判斷水平。儘管他們正在接受高等教育、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和分辨是非的能力,知道什麼是對錯、美導,但是具體的道德踐履中,卻往生育缺乏一種內在的強有力的自我約束力量,為人處世常常囿於自身的利益,僅僅考慮自己的得失與需要,而將道德行為與道德認知完全割裂開來。這其實也正是道德自律與道德他律的矛盾表現。

2、基本行為的文明程度較低,對公德要求的認識存在偏差

在另一項針對普通高校大學生社會公德現狀的調查也顯示:①

你對下列公益活動的態度是:

分類 願意 不願意 無所謂

義務勞動 59.8% 6.4% 33.7%

希望工程捐款 75.4% 7.8% 16.5%

義務獻血 59.3% 18.4% 22%

救災捐助 78.2% 3.5% 18%

救助危重病同學 90% 1.2% 8.7%

從調查結果看,大學生中的絕大多數(59.8%)都表示願意參加義務勞動,但卻不能立足於日常生活,例如有58.8%的學生承認諸如'廁所不沖水'的現象在其身邊普遍存在,儘管有79.2%的學生表示當自己的同學遇到困難時會'盡己所能,給予幫助',但是當問到'課間是否為老師擦黑板'時,卻僅有51.6%的學生回答'經常擦',要麼回答'只有值日生擦',甚至有的學生回答根本'不擦'。管中窺豹,可見一斑,以上學生的回答表明了當代大學生中有相當一部分人在基本道德行為方面其文明程度是較低的。

不僅如此,調查資料還顯示,當代大學生在同齡人中雖然屬於知識層次較高的羣體,但對社會公德要求的認識上卻存在較大偏差。例如前面提到的學生中浪費糧食的現象比較普遍,然而在對這個總是的表太,卻有14.3%的學生竟認為這是'個人自由';甚至有11.6%的來自農村的學生也持相同的態度,這不能不令調查者深感問題的嚴重性。又例如,有33.6%的學生對同學評上三好學生或取到獎學金表示'無所謂,我不在乎';有18.4%的學生對義務獻血這一公民義務公開表示'不願意';(見表二)。另外,還在多項校內外活動中,表現出大學生對公德認識的偏差。例如,對錶三所列各項明顯違背社會公德的現象,卻被相當一部分大學生視為'個人自由',如'買飯亂插隊'(18.1%)、'穿背心拖鞋進入教室'(23.1%)、'課桌上亂塗亂劃'(12.7%)、'乘車搶座位'(22.9%)、'乘車從不主動買票'(12.9%)等。

通過上面的2個調查結果以及分析,使本小組由特殊到一般的看出,我校以及更廣大的大學生的公德意識在主流上是正確的,可圈可點的。但存在的問題也是比較多的,值得我們去思考。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是很多的,但影響的還是社會原因和家庭因素:

1. 社會文化的影響

由於改革開放,國內出現了多種文化。一些非主流文化的負面影響及不同背景的西方文化、港台文化對大學生產生的不可低估的影響。這些影響也是導致大學公德意識不強的原因之一。社會的主流文化是健康向上的,對大學生起着積極的正面引導作用,但像色情、暴力、荒謬、享樂主義以及西方、港台文化中所宣傳的私有化、極端個人主義文化及文化商業化作用下產生的文化糟粕,則在社會上起着極壞的影響,誘導大學生對現實的不滿因而對公德失去了耐心。

2. 家庭因素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

現在的家庭無論經濟條件好壞,都對自家的“驕子”給予過多溺愛。有的父母不惜省吃儉用,也要為孩子設計舒適的環境;經濟條件好的,更是把孩子當作“掌上明珠”,要啥給啥。這容易使大學生產生好逸惡勞,揮霍無度的不良習氣,進而使之心裏產生一種什麼都是我應該得的想法,與次同時失去了對社會的感恩。

大學生是時代的轎子,中國的未來。大學生的素質尤其是公德意識什麼樣,直接決定着中國的未來發展。因此,就必須注重社會公德的學習。同時,學生黨員、優秀團員和入黨積極分子必須起到先鋒模範作用,以點及面,以自身的榜樣力量來影響一個宿舍,一個班集體,從而建設校園的誠信大環境,並將在學校中所受的影響在社會上加以推廣。

社會公德建設需要整體協調發展,也離不開個人自律。在校園中,每個人的行為、習慣和思想都不盡相同,所以應該採取新穎多樣的形式,除了加強理論教育,還應多組織一些像愛心募捐、義務家教等有意義的活動,讓同學們在現實生活中受到生動的教育。逐步減少大學校園中諸如上課遲到、浪費糧食、不尊師重教、公眾場合摟摟抱抱等不文明和不道德的現象。

另一方面要加強思想道德教育。改革開放以後,人們擁有比以往更廣大的思想空間,因此,大學生的思想也更自由,更解放。當今社會,國人睜眼看世界,大學生通過電影、電視、報刊、網絡、旅遊等直接或間接的方式接受來自全球的信息,感受了世界形形色色的文化,並由此產生文化的碰撞與衝突。在碰撞與衝突中,傳統的文化、價值觀念都受到挑戰,大學生將根據自己的實際和需求來審視和篩選,因而在當代大學生中沒有'一統天下'的主流思想,一時間拜金主義、功利主義等各種資本主義的頹廢思潮相繼泛起,有人驚呼--當代青年可能是'跨掉的一代'!這決不是危言聳聽!

因為大學生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的分析能力、判斷能力還不強,在複雜多變的國際國內形勢下,在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盪的過程中,很容易出現失誤,進而在自身的各個方面出現問題,因此,加強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顯得尤為重要。

加強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首先要加強歷史公德教育。由於公德是在歷史中形成的,並且和廣大人民羣眾的切身利益密切相關,對大學生形成追求高尚、力爭先進的風氣有很大的幫助。

繼承中華民族幾千年形成的傳統美德,發揚我們黨領導人民在長期革命鬥爭與建設實踐中形成的優良傳統道德,積極借鑑世界各國道德建設的成功經驗和先進文明成果,是大學生在歷史公德學習中所力求掌握的。在全社會大力宣傳和弘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勇於創新、一往無前,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時代精神背景下,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培養可以是多方面、多層次的。不僅要使公民道德教育體現優良傳統,又要反映時代特點,始終充滿生機與活力。所以要積極開發優秀的思想道德教育資源,利用各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進行歷史和革命傳統教育。

因此,遵循大學生身心發展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規律,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大學生的公共道德教育,是培養符合時代要求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條件,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整個民族素質的不斷提高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