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社會公德調研報告(新版多篇)

欄目: 調研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3.54K

社會公德調研報告(新版多篇)

社會公德遵守情況調查報告 篇一

摘 要:本次研究採用調查問卷的形式,以中國石油大學(北京)300名本科生為研究對象,調查了當代大學生的社會公德現狀。社會公德遵守情況調查報告社會公德遵守情況調查報告。結果表明:當代大學生社會公德的主流是積極向上的,但是還存在諸多問題。對這些問題進行了原因分析,提出了提高當代大學生公德意識的若干途徑。

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人無德不立,國無德不興,道德是維繫一個社會不斷髮展的基本保障。我國素有 禮儀之邦 的美譽,但是自古以來,一直是私德繁榮,公德匱乏。隨着時代的變化,社會公德在當今社會已然成為人的立身之本、社會和諧發展之基、治國安邦之道。在日新月異的21世紀,社會公德更要與文化氛圍,環境狀況結合在一起。當代大學生作為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他們的社會公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如何直接關係到21世紀我國的面貌和現代化建設戰略目標的實現。《中國普通高等學校教育大綱》: 現在和今後一二十年高校培養出來的學生,他們的思想道德和學科文化素質如何,直接關係到21世紀中國的面貌,關係到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能否實現,關係到能否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 這樣的評價和預估是科學明智的。那麼當代大學生的社會公德究竟如何呢?我們做了相關調查,以期在瞭解到大學生社會公德現狀的情況下,分析原因研究對策,為大學生公德建設獻計獻策,最終促進個人乃至整個社會的公德意識進步和發展。

大學生公德現狀調查及分析

各文獻中對大學生社會公德的定義略有不同,這裏採用的是《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中 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 這一定義。針對各個方面分別提出了具有代表性的17個問題,面向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本科生髮放問卷300份,收回291份,其中291份有效。

積極方面占主導地位

從調查問卷反饋的結果來看,應當説大多數人具有比較正確的公德意識,能夠在日常行為中遵從社會公德。主要表現在:

在文明禮貌和助人為樂方面。被問及 在學校見到老師或者同學,會主動打招呼嗎? 83.5%的同學能夠做出積極正面的回答。以及 上課時,你會把手機調成振動嗎? 高達88.7%的同學一定會調成振動。説明絕大多數同學都能夠認識到在日常生活中,禮貌待人的重要性。同時73.2%的同學願意積極參加各種校園公益活動,還有89.7%的同學會主動給有需要的人讓座。從這些數字中就能看出,當代的大學生具有很高的文明素養和助人為樂的奉獻精神。

在環境保護和愛護公物方面。83.5%的同學不會在景區隨意扔垃圾,77.3%的同學對於在公共場所大聲喧譁的行為非常反感。高達75%以上的比率説明,隨着近幾年國家在環境保護和愛護公物方面的大力宣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當代大學生的保護環境和愛護公物的意識得到了穩步提高,形成了非常明晰的環保概念和意識。

在面對網絡言論方面。72.1%的同學都會 非常謹慎 地在網絡上發表言論,74.2%的同學能夠不受網絡上一些抨擊社會的言論的影響。在被問及 如何看待人肉搜索這種行為 時,72.2%的同學表示反對,對於網絡上的不文明用詞85.6%的同學都表示非常反感。這些數據表明,當代大學生在面對網絡世界的一些偏激言論和不健康內容時能夠保持基本的公德認識,不受影響和蠱惑,堅持自我認識事物的標準。

在誠信方面,當被問及 如遇到路人問路,你會如何作答時 ,87.6%的同學都選擇了 如實回答 ;被問及 如何看待網絡抄襲行為 ;69.1%的同學都表示堅決反對;這説明大多數大學生都恪守誠信準則。

缺失方面有待提高

雖然現階段,當代大學生的整體社會公德水平是很高的,主流是積極進步的,但是依然存在着諸多問題,很多地方值得深思,並不斷改進我們的教育教學方式。主要體現在:

責任感和正義感的缺失。在調查中,當被問及 如果發現有人作弊通過六級考試,你會如何? 時,僅有17.5%的同學選擇 立即舉報 ,33.0%的同學選擇 裝作不知道 還有49.5%的同學選擇了 會告訴其他人,但是不會舉報 。還有在被問及 在公共場所遇到小偷,如何做 時,僅有10.3%的同學選擇了 奮不顧身去抓小偷 。這一數據表明,絕大多數大學生都選擇了明哲保身的做法,缺乏主人翁意識,並沒有極強的責任感和正義感。眾所周知,責任感和正義感是一個人應有的優秀道德品質,但是調查數據顯示的結果令人十分擔憂,一羣沒有責任感和正義感的青年人如何能夠承擔起國家的未來和命運。

公共責任意識不強,在問卷中,當被問及 你會打掃宿舍的公共區域嗎? 僅有62.9%的同學做出了肯定的回答,相比於其他社會公德問題,平均低出15個百分點。我們認為公共意識是現代公德意識的前提和出發點,是對自我意識的昇華,同時又是對自身以外事物的肯定。我們在追求個人利益的同時,能夠將外界與個人聯繫在一起,才是真正做到了實現自身的價值。而相當一部分同學,並不能認識到公共意識的重要性。

法制觀念不強,這一點在問卷中表現得極為明顯。當被問到 在無人看守的十字路口,會闖紅燈嗎? 僅有37.1%的同學回答 一定不會 ,4.1%的同學回答 一定會 ,而58.8%的同學回答 沒有車輛通過就會 。這一數據暴露了,當代大學生法制觀念的模糊和法律意識的淡漠。依法治國是我國的基本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全體人民的奮鬥目標。遵紀守法是對每個公民的基本要求,同時也是公民道德規範的底線。當代大學生作為整個社會羣體中的高知識階層,理應有更加過硬的法律道德意識,但是依然出現為一己方便而不遵守法律的現象。

原因研討

當代大學生本應該是國民表率,社會棟樑,但卻依然表現出與實際知識水平不相稱的道德水準,不得不引起我們的反思。這不禁使我想起司馬遷在《資治通鑑》中曾提到: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是故才德全盡,謂之聖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造成當今大學生社會公德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複雜的,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把握:

社會的多元化

目前中國正處於社會轉型期,社會文化呈現多元化趨勢。社會多元化導致大學生對於社會公德的認識有向碎片化發展的傾向。尤其是市場經濟所帶來的個人主義,拜金主義的影響,更是對廣大正在由青年人向成年人轉變的大學生產生了侵蝕和動搖。同時我們注意到隨着互聯網的普及,形形色色的價值觀念融入大學生生活中,大量的負面信息 一切向錢看 寧願坐在寶馬裏哭,也不坐在自行車上笑 衝擊着大學生的道德底線,在他們成長過程中產生不健康的心理預設。

家庭教育觀念陳舊

在中國家庭中,家長大都抱着 學而優則仕 的封建思想,寄希望於孩子能通過上大學,找好工作來光宗耀祖。很少甚至沒有家長把真正提高孩子自身的道德修養才作為教育的最終目標。另一方面生活上父母的大包大攬,使得大多數學生成了只會學習的工具,缺乏道德養成的機會。再由於獨生子女政策,使父母給予孩子太多的愛,造成大學生思想的不夠成熟,最終可能釀成大禍。馬卡連柯曾説過: 父母對於自己的孩子愛不夠,子女會感到痛苦。但過多的溺愛雖然是偉大的感情卻會使子女遭到毀滅。

學校教育模式的不完善

學校本應是有意識、有目的進行道德教育的主戰場,可是當今中國的高校將學生的成績當作評價一個學生的唯一標準,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道德素質教育。如清華投毒案、馬加爵事件,一個個鮮活的案例反映了中國高校在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教育上存在的缺失。

探索增強大學生社會公德意識的途徑

當代大學生公德意識的缺失,雖然不是主流,但確確實實地存在着。讓人痛心疾首。但在歷史變革時期,我們既要認真對待,積極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也要放平心態,客觀地看待事實。筆者認為,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

積極開展社會公德教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防止社會公德教育在大學生中斷檔

應在大學課堂中加入社會公德認識與實踐的課程,使同學們首先在校園中養成遵紀守法的良好習慣,如協助宿舍管理員共同清理宿舍樓,杜絕在公共場所摟摟抱抱等不雅行為;然後再到社會上參加實踐活動,如義務獻血,幫助環衞工人。通過身體力行的實踐活動,達到社會公德教育的目的。

發揮家庭作用,實現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相結合

一直以來都存在着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相悖的情況。這種現象使廣大學生在思想上產生困惑。如,面對暴力行為,學校教育要求學生要勇於與惡勢力鬥爭,而家庭教育則要求孩子知難而退,明哲保身,這樣的結果是無論大學生怎樣做,都不能得到整個社會的共同認可。而對於青年人來説,得到社會各層的認可是十分重要的激勵,所以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對廣大學生灌輸正確的社會公德思想,也要對廣大家長們輸入正確的理念,帶動整個社會公德意識的提高。

優化社會環境,為提高大學生社會公德意識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

當代大學生社會公德的滑坡,與當下社會存在着大量不正之風有密切的關係。腐化現象,網絡上抨擊社會的言論,沒有道德底線的娛樂節目和八卦新聞,都對當代大學生產生了極為不好的影響。作為媒體人和娛樂人,應該樹立先進的典型,傳遞正能量。如近幾年央視的《感動中國》節目就對全國人民,特別是大學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筆者認為應該多多弘揚先進感人的事件,而不是去大肆宣傳負面消息,這樣才能真正起到媒體應有的作用,將社會風氣向積極健康的方面引導。

健全獎懲機制,真正做到獎罰分明,扶正壓邪

對於那些嚴重踐踏社會公德的同學必須有相應的懲罰機制,起到 殺一儆百 的作用。打擊校園存在的不正之風,以幫助、教育同學為目的,加強他們的社會公德意識和自律能力。對社會公德方面表現突出的更要給予精神或物質上的鼓勵,積極引導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公德意識和行為。

大學生對社會公德認知現狀的調研報告 篇二

大學生對社會公德認知現狀的調研報告

【關鍵詞】大學生 社會公德 調研

當代大學生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是21世紀振興中華的主力軍,這就要求其不但應學習過硬的專業技術,還應培養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特別在構建和諧社會的時代要求下,更應爭當道德模範。而在思想道德中,社會公德是最基本的,也是最為貼近生活實際的。社會公德是指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應該遵守的道德準則。它在第一時間體現一個人的素質涵養,同時又無處不在地伴隨大學生們每一天的生活。因此,有必要針對當代大學生的社會公德狀況作調查瞭解和分析。

由於社會公德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在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層面上,社會公德主要體現為舉止文明、尊重他人;在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層面上,社會公德主要體現為愛護公物、維護公共秩序;在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層面上,社會公德主要體現為熱愛自然、保護環境),因而從文明禮貌、助人為樂、遵紀守法、環境保護等方面具體的表現上可反映大學生的社會公德狀況。

據調查顯示,總體情況而言,現在大學生社會公德意識整體上比較強。南開大學馬克思主義教育學院院長武東生説:“今天的大學生是值得肯定的,與八九十年代相比,社會的進步在大學生身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調查結果顯示,有49.2%的人對當代大學生的總體評價是“思想先進,有知識,有文化,但對知識的應用能力差”,只有17.79%的人認為當代大學生“思想素質好,專業水平高和社會實踐能力強,有社會責任感”。這就表明,在公德認識方面,大學生普遍表現較好,對基本的公德行為和範疇都有比較清晰的認識,但在具體表現的方面還有待提高,而且這種“知行脱節”現象隨着年齡的增長愈趨明顯。

一、大學生文明禮貌方面的表現

文明禮貌是社會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調整和規範人際關係的行為準則,而且體現在日常生活中的細微之處。比如:尊重師長,主動讓座等。有54.3%的被調查大學生表示自己在教室圖書館等公共場合會將手機調成振動,其餘被調查者均表示忘記或沒有人有提醒自己不會這麼做。同樣有5成以上的被調查者表示會如果在公共場合中看到有人不符合文明禮貌行為是會選擇視而不見,僅有2成左右的被調查者表示強行阻止,另有4成左右的被調查者説自己會口語提醒。走在校園裏,經常可見到各種不文明的現象:有的同學將塑料袋隨手扔在樓梯間、操場中,以至校園中總顯得不太乾淨,各個教學樓後也會零星地發現若干垃圾;有的同學滿口髒話,開口帶髒字,不堪入耳,完全不像一個大學生;有的人在樓道里、宿舍內大呼小叫,追逐打鬧;有的同學躲在廁所裏抽煙、打架,還有男女生在公共場所行為舉止過分親暱,旁若無人,沒有絲毫羞恥心。有的大學生在安靜的圖書館裏大聲地接聽手機;有的大學生坐在公共汽車上,對身邊的老人視若無睹。另外,很多大學生缺少對形象美的正確認識及追求,對美的儀表、儀態方面的客觀標準認識模糊,盲目追求社會上所謂的“潮流”,以時髦、前衞、新奇為美,濃粧豔抹、服飾怪異等等。文明禮貌對於個人來説,是一個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養、交際能力的外在表現,對一個社會來説,禮儀是一個國家社會文明程度、道德風尚和生活習慣的反映。重視、開展禮儀教育已成為道德實踐的一個重要內容,據另一項調查84.54%的大學生表示見到老師都會主動問好。這説明當代大學生對尊師重教的認知程度較高,且能付諸行動。而在公交車上見到老弱病殘時只有49.47%的被調查者會積極讓座,48.47%的人會視情況而定,偶爾讓座。這説明廣大大學生對讓座這一行為都是持肯定態度的,因為二者之和佔了97.94%,但能始終如一,堅持將道德認知轉化在每一件日常小事上的人卻只有半數。這説明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在文明禮貌這一點上的素質還需提高到一個新的檔次。

二、大學生助人為樂方面的表現

在社會公共生活中倡導的助人為樂精神,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核心和原則在公共生活領域的體現,也是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的基本要求。助人為樂是傳統美德,自古就有“君子成人之美”“為善最樂”“博施濟眾”等廣為流傳的格言。人有三樂:自得其樂,知足常樂,助人為樂。把幫助別人當成自己最快樂的事情,是博愛的表現,也是社會對大學生的殷切期盼。養成助人為樂的習慣,將是大學生一生受用不盡的精神財富。大學生應當積極參與公益事業,力所能及地關心和幫助他人。在調查當中,對於社會公益活動有57.75%的人選擇“經常參加”,有37.97%的人選擇“沒興趣,出於任務,偶爾應付”,另外有4.28%的人選擇“不參加”。參加公益活動是大學生社會公德的良好表現,它體現了一種無私奉獻的精神,一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當代大學生中,大部分同學很少接觸社會,很少涉及世事紛爭,也因此保存着那顆原始的善良的`感恩之心。在一個關於無償獻血的個人訪談中,受訪大學生回答每個問題都乾脆利落,毫不猶豫。獻血時她自主爭先,覺得這是很有意義的事情。當被問到“有人説獻血很危險,甚至有可能感染疾病,你想過嗎?”她回答很乾脆:“沒有,沒想過。我只覺得我自己身體很好,抽點血沒關係。”從調查數據也顯示,對於無償獻血,有58.63%的同學積極參與,還有36.31%的同學想去,但沒時間,只有10.06%的同學認為這是醫院在掙錢,不會去獻血。

三、大學生遵紀守法方面的表現

遵紀守法的實踐是提高人們社會公德水平的一個重要途徑。在社會公共生活領域中,人員構成複雜,素質參差不齊,正常生活秩序可能受到影響,這就需要用法律與法規來維持。大學生應當全面瞭解各項法律法規,熟知校紀校規,牢固法制觀念,“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自覺遵守相關法律和法規。然而,當代大學生遵紀守法狀況並不是很好,一是大學生對法學理論知識較欠缺,據調查,對我國法律體系很瞭解的僅佔2.8%,瞭解一些的佔64%,還有近25%的人稱不瞭解。在被問及是否知道憲法規定的公民的基本權利時,能答出6項以上的只有12.2%。常言道,知法才能守法,大學生如果不知法不懂法,就有可能在不知不覺之間因違法而受到法律的制裁,同時在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不法侵害時,也往往由於不懂法而錯失依法維護合法權益的機會。二是大學生對涉法問題的認知較模糊,比如對“抓住小偷後圍打”,僅16%的同學認為打人不對,84%的同學認為“小偷作惡人人可以打之”,而對於個別學生因盜竊同學財物而被處罰,大部分學生又選擇了“放過他們”。大學生對現實社會中發生的涉法事件以及新聞媒體報道的案例往往未經深層次的理性分析與思考,僅僅根據事件的表象情緒化地發表極端評論,這説明了大學生對於法律認知的不成熟性。三是大學生遵紀守法意志較薄弱,安全事故時有發生,考試作弊更是屢見不鮮。在關於考試舞弊的調查中,竟有93.2%的同學認為舞弊不足為怪,能夠泰然處之。在南京某高校的一次調查中,居然有56.7%的人根本不相信有從未作弊的大學生存在,這反映出的不僅僅是一個學術道德問題,同時也反映出當代大學生的規則意識不強。許多大學生過早的有了世故圓滑、投機取巧的意識。誠然,要改變這一現狀不僅要靠社會的正確引導,更主要的還是大學生自己增強思想道德與法律意識。

四、大學生環保意識方面的表現

環境保護也是社會公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大學生義不容辭的責任。隨着我們周邊環境的日益改善,大學生逐漸意識到愛護公物、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根據調查瞭解,當外出製造了垃圾卻暫時找不到垃圾箱時,有87.05%的同學會“找到垃圾箱後再丟”,有6.22%的人選擇“隨手丟掉”,另外有6.74%的人可能礙於面子,會“找個角落再丟”。在不破壞環境衞生這方面,大部分同學能“獨善其身”。然而對於真正以主人翁的態度來對待環境保護時,大學生做得還遠不夠,即不能“兼濟天下”。比如,當看到地上有垃圾時,只有5.73%的人會馬上弄乾淨,而有80.21%的人想弄乾淨但最終沒做,其餘14.06%的人乾脆不理。究其原因,當今的大學生愛面子,覺得那些俗規矩太死板了,大家都不去做而我一個人做很彆扭,所以在可以選擇逃避時儘量逃避。21世紀需要的是“彎腰精神”,多彎一次腰就給世界多一份潔淨。

綜上分析,當代大學生的社會公德狀況良好,基本符合一名當代合格大學生的標準,但仍有很多方面的不足。如何謹記肩上的神聖責任,時刻以社會公德典範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發揚優點,彌補不足,讓自己變得更完美,是大學生應思考解決的重要課題。

關於社會公德調查報告 篇三

一、吉林市民存在的社會公德問題

1、環境與衞生問題

通過調查問卷,我們瞭解到衞生與環境問題主要表現為:任憑寵物在公共場所隨地便溺、在汽車站牌、廣告招貼畫、建築物上亂塗亂畫、隨地吐痰、亂扔雜物、將咀嚼過的口香糖隨處粘附等日常生活中的不講究環境衞生的現象;垃圾分類投放、不使用超薄塑料袋和不環保的一次性餐具、不亂扔廢舊電池、善待花草樹木等每個市民都力所能及的環保行為還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和普及。由此可知,吉林市民本身是非常日常生活中的環境衞生問題的(否則也不會反映這些問題),但從這裏我發現了一種矛盾:吉林市民有很強的環境衞生意識,吉林市的環境衞生現狀卻值得我們憂慮。這是不是反應出了這一現實:大家都認識到了環境衞生的重要性、都在痛恨和指責不講究環境衞生的現象和行為,但在不同的時間和場合,卻可能自己也有違背環境衞生公德的行為?

2、文明交通問題

文明交通問題也是吉林市民認為比較嚴重的社會公德問題,其中,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時爭搶、擁擠或行人闖紅燈、行人斜穿馬路或翻越交通護欄等是反應猶為嚴重的問題。

3、文明禮貌問題

調查數據表明,吉林市民在文明禮貌方面仍需繼續努力,以減少不文明、不禮貌的行為。文明禮貌問題主要表現為:遇事圍觀、起鬨,夏天在公共場所光膀子、脱鞋、抽煙,在公共場所大聲喧譁,在公共場所爭吵、説髒話,在公共場所異性間過度親密等。

二、吉林市民最討厭的違反社會公德的行為排序

從總體上看,吉林市民最討厭的違反社會公德的現象佔第一位的仍然是隨地吐痰。市民最討厭的不良行為排在前二至五位的依次是:寵物在公共場所隨地便溺後,主人不予清理;亂扔雜物;乘坐公共交通時爭搶、擁擠;在公共場所異性間過度親密。

三、公德實踐與公德認識的比較

在進行調查時,我們發現許多羣眾自發地、積極地向我們反映他們所遇到的違反社會公德的行為,但是當被問及“看到有人正在做出有違社會公德的行為時,您會怎樣?”時,回答結果並不不盡如人意。有25.4%的市民表示會在不損害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出面制止,若要犧牲一定的。自身利益,則僅有5%的市民會出面制止;另外,26.6%的人表示會隨大流,有人出面時也出面,沒人出面就不出頭;33%的人因為怕打擊報復所以敢怒不敢言;10%的人認為制止有違社會公德的行為是有關部門的事,與自己不相干。

由此可知,大多數吉林人還是屬於“理論上的長子,行動上的矮子”,光説不做。按照調查項目,可以把吉林市民分成三類,第一類是在保證自身利益情況下會出面制止;第二類是能夠為了維護社會公德,犧牲一定的自身利益;第三類是不顧個人利益,同違反社會公德的行為做鬥爭。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大多數人屬於第一類,因此,吉林市的公民道德建設工作任重而道遠。

四、違背社會公德現象產生的原因

違背社會公德現象時有產生的原因歸結起來主要有如下:

管理制度不完善或規則不合理。對於違法行為來講,我們有明確的制度來管理、制裁違法分子,但對於違反公德行為,僅僅侷限於輿論譴責,對於部分不文明行為並無規定認定那些行為不文明;還有一些有規定的行為,諸如禁止隨地吐痰,但處罰力度遠遠不夠,遂使這些不文明行為得不到根治;相反對於亂搭亂建這樣的處罰措施過於嚴厲,使得這些不文明行為變得更加隱蔽,不利於有關部門地查處,問題仍得不到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