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美國金融危機調查報告(精選多篇)

欄目: 調查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1.14W

第一篇:金融危機調查報告

美國金融危機調查報告(精選多篇)

班級:07政師學號:0720141117姓名:蔣麗麗

關於金融危機對人民實際生活影響的調查報告

一、 調查背景:

經濟全球化給各國帶來了發展機遇,但又因為世界各國的經

濟的緊密聯繫,所以也存在着很大風險。因為這種聯繫08年由美國次貸引發的金融危機很快蔓延到全球,而中國並沒有像某些人的論調所述:這次危機對我國的影響是有限的,對我國人民來説是幸運的。至少我這麼認為。

二、 調查目的:

切實瞭解金融危機對人民生活是否存在影響,在實際生活中

的影響具體表現在那些方面。

三、 調查方式:

1. 報紙新聞

2. 網上論壇

3. 自己家裏的情況

四、 調查結果報告:

我曾經以為美國的金融危機離我們的生活很遙遠,離中國很

遙遠,但是當美國的金融危機蔓延到全球的時候,才會發現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或多或少都會受到這次金融危機的影響。

《常州日報》在春節前夕報道春運壓力如何繁重,民工流、

學生流、探親流相互疊加。預計春節過後公路、鐵路運輸會像往年一樣出現“回城高峯”。然而,春節過後高峯並沒有出現,運輸

總體呈平穩態勢,應該説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客運壓力,但是出現這種反常現象並非好事。學生是一定要回校開學的,探親的也一定要回城吧,高峯未能出現的原因我想主要是因為返回的民工流變小了,而之所以變小大概就是因為金融危機的影響吧。

網友少八戒今年即將畢業,他是揚州某大學的數控專業,08

下半年就在奮力找工作,每次網上遇到我總會問他工作找的怎麼樣,但每次他總是很無奈的説目前還沒有,他很直接的把矛頭指向金融危機。的確,金融危機對我們大學生危害不小,大的海了!前兩天看到有新聞報道中國今年將有610萬應屆大學畢業生,這是一個創歷史的數目,然而去年還有150萬的畢業生未就業,於是相加又是一個很大的數目。而這麼大的一個數字又要在金融危機這一特定時間段被社會所消化,難度可想而知。金融危機下的企業過的都很艱難,甚至破產倒閉,裁員更是鐵定的事實,新員工又會增加多少呢,勢必大學畢業生找工作就更難。儘管針對大學畢業生的招聘會增加了不少場次,大學畢業生似乎看到希望了,但場次數量的增多並不代表企業所需人員增加。總之,大學畢業生找工作困難,在金融危機下,更難了!

我不是應屆畢業生,但金融危機離我並不遙遠。首先,我自

己對兩年後的找工作深感壓力,金融危機的寒冬期還未來臨,誰又知道是不是就是兩年後的今天呢。其次,金融危機是股市遭受重大創擊,搞的股民膽戰心驚,我哥就是一個實際受害者。當然這股票原本就有泡沫.但與經濟實情嚴重不符;對於它的下

滑是在情理之中.但下滑的速度之快卻在意料之外。股市大量縮水,我哥算是被深度套牢,估計不會輕易解套。同時我哥所在的企業屬於出口型,從去年下半年起訂單明顯減少,假期突然猛增,我哥説休息的時候舒服的,但打到卡上的工資就少了,的確。本來快要實施的加薪政策突然也就延緩了,甚至深圳某些人大代表提出取消最低工資制,人大代表還代表老百姓嗎,不管取消最低工資制是否合理,是否合乎民情,但卻反映出一個不爭的事實:金融危機對我們影響已經很大了……

以上是我對金融危機對人民生活實際影響的調查報告。真誠

的祝願中國、中國百姓在2014年乃至以後一路走好!

第二篇:金融危機調查報告

一、近來,隨着全球經濟形勢的嚴峻,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受到衝擊,利潤空間加劇下滑。為了控制成本,裁員、減薪成為了企業方最常用、也是最優先考慮的方法。而失業、生存壓力也就成為了近期備受關注的詞彙。據今年年初國際勞工組織的專家預測,2014年全球失業人數將再創記錄,達2.1億人。而在國內,裁員狂潮也在地產、金融等企業的帶領下迅猛

襲來。

二、就業的壓力

席捲全球的金融海嘯,正在悄悄地波及大學生就業市場。一方面,預計2014年底有100萬大學畢業生不能就業,2014年將有592萬大學生畢業 再加上往屆沒有就業的大學生預計上千萬的失業大學生;研究生擴招這一政策並不看好,擴招無非只是把現在的就業壓力轉移到將來幾年而已。沒有從跟本上緩衝就業壓力,將來還可能會出現研究生就業難。”另一方面,不少企業卻取消了校園招聘計劃,2014屆大學生們已經感受到了就業前景的“寒流”。我們可以從這幅漫畫中看出,畢業生的就業需求量與企業的就業崗位量相差很多,在金融風暴下,畢業生的就業前景不容樂觀。招聘會的火爆場面也證實了這一點。

此次金融危機的衝擊,會加劇對it行業陳舊系統的升級改造和技術變化,越來越多的it企業,通過產品開發,來推動產品的不斷升級,只有這樣,企業才會在新困境中逆勢而起。同時,隨着it行業的不斷髮展,國內的中小型企業的信息化實現會越來越多。國內it企業務必要把技術升級和市場戰略結合起來。

三、金融為機,學好技能,長遠發展

1金融危機影響的主要行業是金融和房地產行業,此次席捲全球的國際金融危機,包括it業的股票整體下滑。然而,與歐美相比,由於我國it行業產品和消費結構性的差異,再加上我國it行業自身受宏觀虛擬經濟的影響有限,所以此次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it行業的格局影響並不明顯。

金山軟件公司工作人員李小光透露,從目前公司殺毒軟件產品的安裝量和銷售總額來看,金融危機對軟件銷售影響不大,“我們的產品主要針對個人用户,直接網上下載,手機付費,一般就是100元左右,應該不會受到金融危機影響。軟件公司競爭壓力主要是在產品的研發上,很少需要向銀行貸款來支付研發人員工資,所以金融還款壓力要小很多

(一) “金融危機”我國it行業的機遇大於衝擊

目前我國軟件行業在軟件外包業務方面主要面對亞非等發展中國家的消費市場。由於此次國際金融危機對於全球it行業,特別是軟件業的影響主要反映在歐美等it強國。國內知名的金山、瑞星等國產軟件相關負責人卻表示,金融危機對it企業的影響非常有限。我國軟件產業將迎來重要的發展機遇期。“金融危機”我國it行業的機遇大於衝擊。

此次金融危機的衝擊,會加劇對it行業陳舊系統的升級改造和技術變化,越來越多的it企業,通過產品開發,來推動產品的不斷升級,只有這樣,企業才會在新困境中逆勢而起。同時,隨着it行業的不斷髮展,國內的中小型企業的信息化實現會越來越多。國內的it企業務必要把技術升級和市場戰略結合起來。

金融危機可能會使一批it人才迴流到中國,而且全球性大公司將會更加重視中國市場。金山軟件公司工作人員李小光注意到,金融危機也許是國內it企業一次發展的良機,“我們公司的策略是藉機收購對我們產品研發有價值的美國技術型公司”。

(二) 金融為機,學好技能,長遠發展

教育是終身投資。經濟復甦後的競爭將越來越激烈,只有一技之長,才能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因此,經濟危機來臨時恰是讀書好時機,建議職場人趁機“回爐”儲備知識,既能增加就業籌碼,也能待經濟復甦時備用。建議不要只看眼前的利益,眼光應該放得更長遠一些。

現在中國有3000家軟件服務外包企業,行業整合併購的序幕已經展開。併購意味着國內軟件企業招攬人才的一個機遇。更需要高、精、尖的技術人才,“金融為機”是一個難得的招攬it人才的機遇。在宏觀金融風暴影響下,國家也會把高科技信息產業作為重點發展關注的行業。

第三篇:金融危機薪水調查報告

金融危機背景下,哪類(本站向你推薦:)人才“貶值”最快?著名人力資源諮詢公司太和顧問本週更新的《行業人力資源報告》中披露了《全球經濟危機對於中國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影響》,其調研結果顯示,去年碩士應屆生起薪點(年度)下降超過5000元,為各學歷中年薪降幅最大。另外,應對危機,所調研企業招聘計劃增減不一,薪酬結構中“彈性收入”所佔的比例也將增大

碩士生起薪點(年度)下降5376元

據瞭解,太和顧問和韜睿諮詢共同發起的本次調研涉及全國各地區356家企業、其中華東地區企業115家,以公司性質來劃分,國有企業佔20%、民營企業佔45%、外資企業佔35%。調查顯示,去年各學歷層次起薪點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貶值”最大的是碩士生,年薪降幅為5376元。專家表示,起薪點“縮水”的趨勢今年很可能還將繼續。

太和顧問人力資源專家季徵分析,起薪點的浮動是和人才的供需相聯繫的。從調查結果來看,本科生和碩士生受影響較大,説明了在經濟危機下,企業招聘更加現實的特點:專科生起薪遠低於本科生且相對看重得來不易的工作,博士生大多專業對口、有經驗且自帶項目,進入企業即可立即上崗開展工作承擔責任,為企業創造效益;而本科、碩士生至少需要一年的適應、培訓期,因此企業更願意多花一點錢引進有經驗的人才。另外,碩士生因其“高不成、低不就”的特點,處境比本科生還要尷尬些,以往企業可能因形象提升需要多招聘碩士生,現在為節約成本“實際”很多;從現實看,碩士生在就業壓力下“自我貶值”以求得崗位的情況也不少,因此起薪點降幅最大。

對於起薪點下降,季徵説應屆生並不需要特別在意,相反應該藉此更清楚地認清自己的價值,進入企業後只要能證明自己的能力,企業也肯定願意通過快速漲薪等方式留住人才。

金融危機下,管理和研發類人才仍吃香

在經濟大環境改變的情況下,企業還招不招人、招多少人,這是今年找工一族關心的問題。從調查的情況來看,華東地區38%的企業減少了招聘人數、約28%的企業只對核心和稀缺人員進行招聘、3%的企業完全取消了招聘計劃,增加招聘人數的約佔7%。經統計,這些人才需求逆勢增長的企業主要以杭州、南京、寧波等地的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為主。

季徵表示,雖然從目前來看,大多數企業削減或凍結了招聘計劃,但受國家4萬億投資拉動,一些行業在人才需求上仍是亮點,比如工程建設、基礎建設及相關的設計院所,和拉動內需相關的行業求職前景也不錯。調查中絕大部分外資企業均表示上半年不會有大的招聘計劃,預計在各招聘會上鮮見外企的情況還將持續。

調查企業中,約64.8%的企業面對危機會考慮縮減運營成本,而在控制成本的方法中,超過70%的企業會採用優化業務流程、減少日常運營開支等方法加強管理,僅有6.8%的企業會推遲或減少研發方面的投入。因此,即使在危機下,管理、研發兩類人才仍“吃香”。

物流、金融、高科技三個行業薪酬增長下滑最快

調研報告還顯示,去年各行業的薪酬增長普遍放緩。盈利能力較強的能源化工行業受影響較小,物流、金融、高科技三個行業薪酬增長下滑最快。

無論是哪個行業,企業的薪酬結構不少都發生了變化,而在這個過程中,變動薪酬是第一調整重點。在江蘇地區接受調研且有薪酬調整計劃的企業中,41.1%會調整基本薪酬,55.4%調整獎金計劃。

專家分析,對獎金進行調整,意味着“彈性收入”所佔的比例增大,這在企業中層管理崗位方面尤為明顯。此項措施對企業來説可以降低經營風險,提升員工的工作效率,但對員工來説則意味着薪酬有更大增長的可能,不過工作也需要更“拼”。

第四篇:引發美國金融危機的原因一

引發美國金融危機的原因 一、金融危機的爆發及原因分析 :2014年爆發的次貸危機導致了全球著名投資銀行雷曼兄弟的破產,美林的被收購,商業銀行巨頭rbs等歐洲大型銀行紛紛國有化,全球主要銀行市場的流動性出現了巨大的危機,銀行業也出現了大範圍大規模的虧損。這一危機不但使銀行業受到重創,保險、基金等其他金融機構作為次級貸款的參與人,也受到了重大的影響。美國次債危機發生後,演變成一場波及全球金融市場的颶風。股市期貨、外匯等各種金融衍生產品立即給予反應。股市連續暴跌,超過了至9.11之後最大跌幅。這次危機爆發的原因分析:(一)長期的低利率政策造成泡沫及經濟的虛假繁榮 :為了促進經濟增長和就業,美聯儲連續13次下調利率,聯邦基金利率由6.5%降至1%的歷史最低水平,並且在1%的水平上停留了一年之久。過低的利率引發了寬鬆信貸,也直接刺激了民眾的貸款投資熱潮,越來越多的生活狀況不穩定的民眾通過銀行貸款加入到購房者的行列中,正是市場對美國房市前景普遍預期過高,極大的刺激了美國房市,房價在1996年至2014年飛漲了大約85%,為次貸危機的爆發埋下了種子。寬鬆的信貸條件導致了經濟的過分繁榮,在繁榮時期,生產的高漲引起信用的擴張,生產企業藉助於信用,譬如發行有價證券、利用銀行貸款和商業信用,把生產儘量地擴大,並使它超出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範圍,於是促成爆發危機條件的成熟。 (二)華爾街對金融衍生品的濫用 .美國的金融衍生品在近幾年發展很快,其複雜程度日益加劇,衍生工具是柄雙刃劍。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華爾街投行將原始的金融產品分割、打包、組合開發出多種金融產品,根據風險等級的不同,出售給不同風險偏好的金融機構或個人,在這個過程中,最初的金融產品被放大為高出自身價值幾倍或十幾倍的金融衍生品,極大地拉長了交易鏈條。(三)美國民眾的消費觀念.美國的民眾從來都是今天花明天的錢。房子到汽車,從信用卡到電話賬單,貸款無處不在。在低利率的誘惑下,及時沒有還貸的能力,他們也理所當然地和銀行簽約,住上了高樓大廈。正是這種理所當然埋下了此次金融危機的禍根.(四)信用評級機構的失職 .次貸危機爆發後,穆迪、標準普爾、惠譽等主要評級機構成為最直接的批評對象。各評級機構被認定過高的提升了次貸產品的評級,並極大地促進了次貸市場的發展,這些評級機構的收入主要來源於證券發行商,卻要求它們對市場投資者負責,這種評級制度上的漏洞已經引起廣泛關注。當市場評級機構這一環出現問題的時候,信任危機也便隨之開始了。

二、信用評級機構在金融危機中的失誤 (一)失信的評級制度:信用評級公司給予次級抵押債券過高的評級,誤導投資者。長期以來評級機構給予美國國債、高槓杆的金融衍生品高質量的評級。特別是這次次債危機,2014年6月,惠譽曾給予貝爾斯登“a+”的信用等級,評級展望為“穩定”,這表明評級在一兩年內不會變。2014年3月13日,標準普爾發佈研究報告,認為次貸危機造成的金融機構資產減值“已接近尾聲”。但是在惠譽給予“a+”評級的九個月後,也正是在標準普爾的研究報告發布的第二天,美聯儲和摩根大通銀行就宣佈向貝爾斯登這家全美第五大券商提供應急資金。而另一方面經過層層包裝的債券變得很複雜,而廣大投資者並不瞭解這些複雜的金融衍生品,只能依賴信用評級機構。當評級突然大範圍大幅度的下降,迫使投資者補充超額的流動性或低價拋售這些債券,評級機構因而成為次債危機爆發的導火線。(二)信用評級機構對市場的變化反應遲鈍 對潛在危機的預警滯後,致使對評級結果調整相應滯後,且調整幅度偏大,放大了對市場的衝擊。事實上從2014年初開始,美國的房地產市場已經開始出現降温,房屋價格持續下跌,同時美聯儲不斷提高利率,違約還款現象大量出現,抵押貸款市場開始惡化,但國際信用評級公司直到2014年春季才大規模調低相關債券的投資評級。其調整嚴重滯後,顯然加劇了投資者的投資風險。另外調整幅度偏大。2014年7月份後,各信用評級機構大範圍調低幾乎全部次級債的評級,僅在7月10日一天,穆迪就調低了超過400種此類債券的評級,標準普爾在同一天將612種債券列為觀望,並在隨後兩天內調低了大部分債券的評級.(三)為追逐利益進行盲目評價.評級機構作為中介機構,在資本市場中有着獨立的地位,他是服務於投資者的,但是當前評級費用是評級公司的重要收入來源,大部分評級機構採取的是向受評機構收取費用的模式。顯然評級公司會受制於受評機構,在利益的驅使下一方面受評機構有可能通過付款來施加壓力以獲得更高的評級。另一方面評級公司有意提高信用等級作為鉅額評估費的回報。以傷害了投資者的利益為代價,評級公司與投資者之間的利益衝突問題凸顯。評級機構作為一個商業組織,其獨立性和公正性受到了懷疑.(四)信用評級體系不完善.首先,流程存在很大的缺陷,且執行力度不大。評級流程的部分重大環節未能對外進行披露、某些重要步驟未能記錄在案、評級流程中後期所執行的監控或持續監督流程不穩健等問題凸顯。其次,評級模型不完善。證券化產品對於數據庫和模型的依賴非常高,因此模型的準確性非常重要,而數據庫和模型往往需要經濟週期的檢驗。美國的債券市場從1996年開始擴張,一直到2014年,沒有經歷完整經濟週期的考驗,模型存在很大的缺陷,使評級的準確性大大降低。

三、金融危機給我國信用評級工作帶來的啟示 (一)部分改變現用評級機構的贏利模式.應當採取措施減少證券發行人與信用評級機構的利益衝突,減少信用評級機構對證券發行人的依賴。拓寬信用評級機構的收入來源,讓投資人支付部分費用,以增加信用評級機構注重評級質量的激勵.(二)增加信用評級機構評級的透明度並及時披露評級信息。加強信息披露,提高評級透明度,能夠對評級機構形成有效的市場監督,促進評級機構更好地發揮風險揭示的作用,提高評級市場的運行效率。(三)加強信用評級機構的監管:獨立、客觀、公正的立場評級行為對信用評級機構至關重要,評級機構必須在組織結構設置、業務流程、人員任用和業績考核等各個方面考慮潛在的利益衝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強化制度執行。評級機構在職能上的內在衝突,不但要求評級機構自身強化內部管理,而且需要外部監管機構進行有效的監管。監管部門通過制度的制定和規範的檢查,確保評級機構與債券發行人之間不存在利益關係。四、國家關於信用評

級機構的法規建設。建議進行試點,在沒有形成全國性法規之前,各地方省市的相應法規,包括各部門的規章制度可以先行,因為這部分的規章更能反映各行業超前性的市場需求。立法的目的就是要加強對評級機構的制度性監管,促進評級市場的優勝劣汰。華爾街金融風暴已經導致世界範圍內的經濟危機。作為全球經濟的參與者,我國經濟亦深受影響。危機既是挑戰也是機遇,既是對我國經濟長期以來存在的問題的拷問,也是藉助這場危機促進傳統模式加速轉變的機遇,是一次拐點式的變革的開始。

雷曼兄弟申請破產保護、美林“委身”美銀、aig告急等一系列突如其來的“變故”使得世界各國都為美國金融危機而震驚。華爾街對金融衍生產品的“濫用”和對次貸危機的估計不足終釀苦果。事實上,早在2014年4月,美國第二大次級房貸公司——新世紀金融公司的破產就暴露了次級抵押債券的風險;從2014年8月開始,美聯儲作出反應,向金融體系注入流動性以增加市場信心,美國股市也得以在高位維持,形勢看來似乎不是很壞。然而,2014年8月,美國房貸兩大巨頭——房利美和房地美股價暴跌,持有“兩房”債券的金融機構大面積虧損。美國財政部和美聯儲被迫接管“兩房”,以表明政府應對危機的決心。但接踵而來的是:總資產高達1.5萬億美元的世界兩大頂級投行雷曼兄弟和美林相繼爆出問題,前者被迫申請破產保護,後者被美國銀行收購;總資產高達1萬億美元的全球最大保險商美國國際集團(aig)也難以為繼;美國政府在選擇接管aig以穩定市場的同時卻對其他金融機構“愛莫能助”。 如果説上述種種現象只是矛盾的集中爆發,那麼問題的根源則在於以下三個方面:第一、美國政府不當的房地產金融政策為危機埋下了伏筆。居者有其屋曾是美國夢的一部分。在上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時期,美國內需萎靡不振,羅斯福新政的決策之一就是設立房利美,為國民提供住房融資,幫助民眾購買房屋,刺激內需。1970年,美國又設立了房地美,規模與房利美相當。“兩房”雖是私人持股的企業,但卻享有政府隱性擔保的特權,因而其發行的債券與美國國債有同樣的評級。從上世紀末期開始,在貨幣政策寬鬆、資產證券化和金融衍生產品創新速度加快的情況下,“兩房”的隱性擔保規模迅速膨脹,其直接持有和擔保的按揭貸款和以按揭貸款作抵押的證券由1990年的7400億美元爆炸式地增長到2014年底的4.9萬億美元。在迅速發展業務的過程中,“兩房”忽視了資產質量,這就成為次貸危機爆發的“温牀”。第二、金融衍生品的“濫用”,拉長了金融交易鏈條,助長了投機。“兩房”通過購買商業銀行和房貸公司流動性差的貸款,通過資產證券化將其轉換成債券在市場上發售,吸引投資銀行等金融機構來購買,而投資銀行利用“精湛”的金融工程技術,再將其進行分割、打包、組合並出售。在這個過程中,最七年級元錢的貸款可以被放大為幾元、甚至十幾元的金融衍生產品,從而加長了金融交易的鏈條,最終以至於沒有人再去關心這些金融產品真正的基礎價值,這就進一步助長了短期投機行為的發生。但投機只是表象,貪婪才是本質。以雷曼兄弟為例,它的研究能力與金融創新能力堪稱世界一流,沒有人比他們更懂風險的含義,然而自身卻最終難逃轟然崩塌的厄運,其原因就在於雷曼兄弟管理層和員工持有公司大約1/3的股票,並且只知道瘋狂地去投機賺錢,而較少地考慮其他股東的利益。第三、美國貨幣政策推波助瀾。為了應對2014年前後的網絡泡沫破滅,2014年1月至2014年6月,美聯儲連續13次下調聯邦基金利率,該利率從6.5%降至1%的歷史最低水平,而且在1%的水平停留了一年之久。低利率促使美國民眾將儲蓄拿去投資資產、銀行過多發放貸款,這直接促成了美國房地產泡沫的持續膨脹。而且美聯儲的貨幣政策還“誘使”市場形成一種預期:只要市場低迷,政府一定會救市,因而整個華爾街瀰漫着投機氣息。然而,當貨幣政策連續收緊時,房地產泡沫開始破滅,低信用階層的違約率首先上升,由此引發的違約狂潮開始席捲一切賺錢心切、雄心勃勃的金融機構。 所幸的是,由於我國參與全球化的步伐較為謹慎,因此較大程度地避免了美國金融危機的直接衝擊;但不幸的是,我國也同樣也存在若干美國金融危機爆發的“病因”,這值得我們去深刻反思。 首先,雖然我國國有大型金融機構的改革取得了很大進展,但鑑於我國特殊國情,我們也許無法解決政府對大型金融機構的隱性擔保問題,但一定要繼續加強國有金融機構運作的透明化程度,切實防止金融機構的過激行為,如過度放寬信貸標準和涉水國際投機活動等。

第二,金融衍生產品是把雙刃劍,它能夠發揮活躍交易、轉移風險的功能,也能憑藉槓桿效應掀起金融波瀾。因此,金融衍生品一定要在監管能力的範圍之內適時推出,切莫使其淪為投機客興風作浪的工具。

第三,貨幣政策要兼顧資產價格波動。在宏觀調控過程中,央行往往為了穩定預期而表示堅決執行某項政策,如反通脹等,但是貨幣政策的“偏執”不可避免地會導致股市和房市價格的劇烈波動。上世紀末的日本經濟危機、亞洲金融危機以及當下的美國金融危機,都是資產價格泡沫急劇破裂惹的禍。因此,貨幣政策應兼顧資產價格波動,政府更要多管齊下消除不穩定產生的制度根源。

次貸危機發生的條件就是信貸環境改變、特別是房價停止上漲。為什麼這樣説呢?大家知道,次級按揭貸款人的資信用狀況,本來就比較差,或缺乏足夠的收入證明,或還存在其他的負債,還不起房貸、違約是很容易發生的事。但在信貸環境寬鬆、或者房價上漲的情況下,放貸機構因貸款人違約收不回貸款,它們也可以通過再融資,或者乾脆把抵押的房子收回來,再賣出去即可,不虧還賺。但在信貸環境改變、特別是房價下降的情況下,再融資、或者把抵押的房子收回來再賣就不容易實現,或者辦不到,或者虧損。在較大規模地、集中地發生這類事件時,危機就出現了。

第五篇:美國金融危機的影響

、美國金融危機的影響

(一)對全球範圍內收入再分配的影響

此次金融危機給美國經濟帶來了巨大的打擊,但是此次危機所造成的損害並不是由美國自身獨自承擔的,通過全球範圍內的收入再分配。一定程度上使得美國分散了金融市場的風險,轉嫁了危機所導致的損害。這種收入再分配的機制至少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分析:一方面,美國通過大量輸出美元獲得了巨大的鑄幣税收益,這種收益與付出的成本間的比例隨着危機的爆發和美元貶值會得到放大;另一方面,持有大量美元資產的國家或者個人通過購買美國金融產品,間接承擔了危機所帶來的損失。

(二)對金融自由化進程的影響

美國此次金融危機充分地暴露出信息技術革命給金融監管所帶來的挑戰。在不負責任的美元擴張政策的推動下,完善的金融體系並不能保證使美國金融體系的運作就安枕無憂,也無法消除金融體系本身所具有的脆弱本性。發展中國家金融自由化的推進和金融市場的發展,必須要防止本國金融自由化的過快發展,防止出現本國金融業的發展與本國實體經濟運行的脱離。對正在經受虛擬經濟不發達而實體經濟發達之苦的發展中國家(當然也包括中國)在金融全球化進程中要清醒地認識到:符號經濟不是一切,生產率提高、資本形成、經濟增長才最根本;符號經濟更像是耀眼的浪花,實體經濟才是掀起浪花的海底的潛流。

(三)對國際貨幣體系運作的影響

由次貸引發的美國金融危機是在全球流動性過剩、通脹不斷高漲的背景下爆發的,次貸危機的蔓延使消費和投資信心指數大大受挫,各國對市場的預期普遍下調。為了防止信貸緊縮可能帶來的經濟形勢惡化,各國央行被迫迅速注入大量的貨幣以穩定貨幣市場供求。這樣,為解決一場突發的大範圍金融危機所採取的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及大規模信用貨幣的注入,使全球金融系統面臨新的金融泡沫膨脹的風險,國際貨幣體系藴藏着新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