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農村勞動力轉移調查報告多篇

欄目: 調查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7.55K

農村勞動力轉移調查報告多篇

【第1篇】有關農村勞動力轉移促進農民增收調查報告

一、我縣農村勞動力轉移及農民工返鄉現狀。

我縣現有農業人口76.38萬人,農村勞動力48.2萬人,轉移到非農產業26.1萬人,輸出到縣外13.8萬人。主要的外出務工地區為長江三角和珠江三角地區,佔總勞務輸出人數的77%。據本次在全縣範圍內對外出務工返鄉的調查結果,截止09年1月底,我縣外出務工的農村勞動力共返鄉36156 人,其中因此次金融危機導致裁員返鄉13190人,佔全縣勞務輸出總人數的9.6%。可以看出,金融危機已經影響我縣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隨着經濟形勢的不斷變化,返鄉農民工的數量仍將有擴大的趨勢。

二、採取措施,提前應對新形勢下的就業壓力。

我們針對當前面臨宏觀經濟影響就業的新形勢,出現的新問題,一方面加強調查研究,密切關注形勢發展;一方面積極尋求對策,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

(一)成立組織機構,落實工作責任。

為切實做好穩定就業工作,我們成立了_____縣返鄉民工就業工作應急領導小組,主要負責掌握我縣農民工返鄉動態情況、人力資源供需變動情況,制訂應急措施,幫助返鄉民工渡過難關,穩定就業局勢。

(二)建立報告制度,實行動態監控

為加強對勞動力轉移的動態管理,我們建立了外出務工農村勞動力返鄉的長期監測制度。通過鎮勞動保障事務所和村勞動保障服務站對本轄區的返鄉民工隨時進行摸底、登記,定期上報。隨時掌握全縣的農民工返鄉狀況。對一次性返鄉超過100人、一天內返鄉超過1000人的,立即啟動應急機制,第一時間將相關情況上報縣政府和市勞動保障局。

(三)主動蒐集本地企業的用工崗位。

(四)全面實施特別職業培訓計劃。

一是對返鄉民工和本地企業失業人員開展基本素質的培訓。以鄉鎮、街道為單位,聘請教師、發放教材,對現階段企業經營困難而被裁減的人員進行心理疏導,講解擇業知識和必備的務工常識、法律法規。二是以創業培訓為重點,努力形成以創業帶動就業的格局。加強對返鄉農民工的創業培訓,應該把金融風暴引發的民工返鄉的不利影響看成是培訓人員、提升素質的有利契機,變不利為有利,變被動為主動,主動出擊。從營造創業培訓氛圍、保證創業培訓質量、強化創業培訓服務三方面入手,努力提高創業者的創業水平和創業成功率。通過培訓返鄉民工促進就業升級。

(五)搭建創業孵化園,引導創業,促進返鄉民工就近就地再就業。

為提高創業者的成功率,我們採取先易後難的辦法,優先選擇手中有一定資金或門路的失業人員作為突破口,在經濟條件相對好的鎮建立農民創業園。在園內設立辦公室,成立勞動服務站,在税費徵收、小額貸款、社會保險補貼、經營場地、工商管理等方面給創業者提供更多的方便,降低創業門檻,減少創業成本和風險,優化創業環境,簡化創業手續,搭建創業促進就業平台,努力提高創業成功率,實現一人創業帶動一片就業,形成以就業促進產業發展的良好互動格局。柳新鎮機械加工創業園、馬坡鎮玻璃製品創業園和黃集鎮家禽孵化、養殖創業園已經初具規模,共吸引39家企業進入,帶動就業2000餘人。

通過多方努力,全縣因受金融危機衝擊返鄉的農民工目前大部分已經實現了重新就業,我們將進一步強化措施,狠抓落實,力爭返鄉農民工再就業率達到95%以上,實現 保就業、保增收、保穩定的目標。

三、幾點建議

1、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應對金融危機對我縣帶來的衝擊,率先達小康、建設新_____,關鍵在農村,關鍵在於增加農民收入,為此,建議縣委、縣政府進一步加大對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政策扶持力度,增加財政資金投入,強化農民技能培訓,提高農民的就業能力和就業水平。

2、進一步提升開發區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水平,建議把新增的失地農民全部納入新型農保,努力做到即徵即保

3、建議縣委、縣政府進一步降低小額擔保貸款發放門檻,簡化手續,加大資金投入,切實幫助民營中小企業做大做強。

4、建議縣委、縣政府加大培訓資金投入,特別是加大創業培訓的資金投入,對有創業願望的人進行技能培訓,加強政策扶持,使更多的人成為成功的創業者,並帶動更多的人就業,增加收入,拉動內需。

5、建議縣委、縣政府加大對新型農村養老保險的補助力度,使農民能夠得到更多的實惠。

【第2篇】農村勞動力轉移基層體制機制調查報告

提高農民素質,發展農村勞務經濟,是增加農民收入,推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一條有效途徑。經過調研,現就建立和完善農村勞動力轉移基層體制機制報告如下。

一、現狀:成效比較明顯

全區勞務工作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緊緊圍繞農村第一經濟目標,突出技能培訓、轉移就業和服務管理三大重點,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工作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三)基地建設取得成效。由區勞務辦牽頭,先後多次組織有關部門到市外考察勞務市場,走訪用工單位,洽談勞務協作,多層次、多渠道、多工種開展勞務合作,建立了上海、深圳(中山)、浙江、陝西、新疆、廈門等勞務輸出基地,吸納了籍農民工5.8萬餘人。

二、問題:成為影響因素

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工作,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仍存在着一些問題和不足,需引起各級各部門的高度重視。

(一)管理體制分散、綜合效能難以體現。目前,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管理體制和培訓經費分散,轉移工作農業局、勞動局和社會保障局都在管,而農業、勞動、扶貧、教育等部門都有培訓資金,都出台了管理辦法,而培訓的對象都是農村富餘勞動力。這種條塊分割、經費分散、多頭管理在客觀上影響了培訓質量和有序轉移綜合效能的提高。

(二)培訓資源難以滿足農民工培訓的需要。一是培訓學校小而弱,目前除職教中心能夠承擔中職長期培訓外,其他學校僅能承擔中、短期培訓。二是培訓學校專業設置、調整跟不上市場變化的需求。由於在農民求學盲目性和學校條件差的影響下,競爭激烈、就業困難的計算機專業成為農民工技能培訓學校和農民工選擇專業的首選,而市場需求大且容易就業的專業卻因辦學設備和農民擇業意識的影響而不能形成規模。三是市場需求技術水平高的專業,區內難以開展技能培訓。四是培訓經費投入不足,不能滿足龐大的農民工羣體培訓的需求。除了已培訓的2.6萬名農民外,還有12.9萬名需要轉移的富餘勞動力中,國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佔95%,而每年還有4000多新增勞動力不斷湧現。

(三)供求雙方信息不對稱,盲目外出務工隊伍較龐大。由於受地處邊遠山區、居住分散等各方面條件的制約,用工信息收集渠道少,發佈信息難以延伸到農村及村民,致使部分農民想外出又因缺少信息而舉棋難定,即使外出務工也難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

(五)服務管理跟不上快速發展的勞動力轉移的需要。一是在對外出農民工的服務管理方式上,還不能滿足外出務工農民的需要。全區外出務工農民人數多,分佈較廣,服務管理難度大,農民工在外的醫療、子女入學等諸多問題沒有形成系統的解決辦法。二是維權工作步履艱難。一些用人單位不依法與農民工鑑定勞動合同,拖欠農民工工資,不繳社保費,不支付或不足額支付農民工加班工資的現象仍較突出。三是返鄉創業上還不能滿足農民工創業的要求。全區除發展生豬制定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外,在其他領域創業缺乏具體的扶持措施,還沒有形成農民工返鄉創業的良好氛圍。

(六)經濟發

展滯後,就地轉移勞動力較難。儘管近幾年我區經濟發展提速,步伐加快,但比市內主城區及市外經濟發達的地方,仍然差距甚大;目前當地無大、中型企業帶動,富餘勞動力就地務工較難。

(七)土地流轉程度不高,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村勞動力轉移。一是農業產業化、生產規模化經營程度不高,勞動力不能從土地上有效解脱出來。二是部分農民想將土地流轉出去後外出務工,但無流轉接受對象。三是部分農民想把土地流轉出去又存在害怕收不回來的擔憂,不願流轉。四是部分農民兩頭兼顧,農閒外出務工,農忙回家種地,往返奔波於家庭和務工之間,形成了務工連續性差,崗位不穩定,流動性大,務工收入不高的特點。

三、對策:理體制建機制

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各級各部門密切配合,改革培訓方式,培育市場主體,開闢勞務基地,打造勞務名牌,拓展服務內容,創新工作方式,促進城鄉統籌。

(一)理順管理體制,統籌城鄉就業。為了更好地體現人力、物力、財力的綜合效能。根據市編委渝編()31號文件精神和市勞務辦職能已劃轉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的實際情況,儘快將現由區農業局負責的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工作移交給勞動和社會保障局,有利於上下工作銜接,提高辦事效率。具體工作由就業局承擔。以便建立勞動力資源調查、信息收集發佈、組織培訓、技能鑑定、基地建設、轉移輸出、社會保障、執法監督、爭議仲裁一條龍的服務管理體系。

(三)以突出提高技能為主,建立農民工培訓機制。一是培訓管理上,由勞動局統籌協調。長期培訓(畢業時發兩證:畢業證和職業資格證)由教委負責;中期培訓由教委、勞動局共同負責,以勞動局為主;短期培訓由勞動局負責。二是在培訓方式上,堅持市場運作,強化訂單培訓,實行農民訂單、學校接單、政府買單的三單式培訓。三是在培訓內容上,除長期培訓的以外,少講理論課,多上實踐課,中短期培訓的至少應做到半耕半讀同時要把《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納入培訓內容。四是在培訓質量上,要以市場用工需求設置培訓科目,做到數量與質量並重,以成功輸出和穩定就業為考評培訓機構的主要內容。有關部門要加強對培訓資金的審計監督,確保政府投入資金的安全有效使用。

(四)建立收集渠道廣泛、發佈迅速的企業用工信息服務機制。加強信息溝通是確保富餘勞動力有序輸出的重要因素之一,區就業局除與市勞動力市場信息聯網外,還應在勞務輸出基地和勞務輸出人員較為集中地方的人員中聘請信息員,廣泛收集和反饋各種勞務用工信息。各村(居)明確12名信息聯絡員,形成市、區、鄉(鎮)、村、社五級勞務信息網絡體系,為訂單培訓提供信息支撐,為富餘勞動力有序輸出提供信息保障。

(五)拓展勞務基地,培育勞務中介,建立多渠道勞務輸出機制。一是在鞏固現有勞務基地的基礎上,加強與經濟發達地區的大、中型企業聯絡對接,開發建立技能型成規模的勞務定向輸出基地,拓展基地規模。二是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建立勞務公司,外來用工單位招收農民工,由勞務公司統一規範勞動合同,實施全程跟蹤服務。三是培育經紀人隊伍,充分發揮能人的帶動作用。四是充分發揮勞動力市場的作用,為農民的轉移搭建好服務平台。逐步實現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從自由型向組織型,分散型向規模型,季節型向常年型,流動型向穩定型轉變。

(六)加大宣傳力度,開展聯合執法,建立農民工維權機制。一是加大對《勞動合同法》等法律的宣傳力度,提高勞資雙方學法守法的意識;二是企業要實事求是的建立勞動用工台帳;三是建立聯合執法檢查制度,由公安、勞動、司法、工會、工商聯等部門組成聯合維權組,每年開展12次聯合執法檢查;四是繼續實行勞動合同簽證制度,以確保勞動合同的合法性;五是勞動部門要加大執法監督力度,變被動執法為主動執法。

(七)制定鼓勵政策,優化投資環境,加強引導性培訓,建立擴大就地轉移規模的激勵機制。一是通過引導性培訓,轉變輸出觀念,同時要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加快當地經濟發展步伐,逐步引導農民工就地轉移當產業工人。二是通過創業培訓,增強農民工的創業意識,引導農民工自主創業。三是通過圍繞農村土地資源招商引資,加大政策宣傳力度,引導農民自願將土地流轉出來,實現由農民向產業工人的轉變。四是通過政策鼓勵和寬鬆的環境吸引,引導一批有實力、懂技術、善管理的農民工返鄉創業並實行獎勵,實現由走出去到引回來的轉變。

(八)加強領導,增加投入,建立考評獎懲機制。一是區政府向已成規模的勞務基地派駐辦事處,負責招商引資、企業用工信息收集反饋、農民工的維權及相關協調工作。二是增加投入,首先是整合教育、農業、扶貧、勞動和社會保障等部門的培訓資金,形成政府統籌,部門協同配合的工作機制;其次是負責富餘勞動力轉移工作的主管部門加大向上級業務主管部門多爭取培訓指標的力度;再次是區級財政應按照上級有關規定,設立職業教育專項經費,專項用於農民工技能培訓。三是對培訓質量高、轉移輸出穩定就業;基地建設成效顯著;一次性轉移50人以上的單位或個人給予一定的獎勵。四是將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工作,列入區委、區政府對各鄉鎮年度工作目標任務考核,實現富餘勞動力轉移工作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統籌協調發展。

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發展勞務經濟,既是當前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也是統籌城鄉發展的客觀要求,同時還是實現城鎮化戰略目標的必經之路。各級各部門應緊緊圍繞打造勞務品牌,創新服務機制,發展勞務經濟,增加農民收入這一主題,堅持政府推動、市場運作、部門服務、農民受益的原則,加強領導增添措施,推動勞務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第3篇】關於加快農村五大產業體系建設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情況的調查報告

關於加快農村五大產業體系建設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情況的調查報告 濟寧市農業局 李長江 (xx年5月) 根據市政府辦公室安排,為掌握農村五大產業體系建設對勞動力吸納情況,找出轉移中存在的制約因素,研究進一步深化農業結構調整、加快農村五大產業體系建設、促進農村富裕勞動力轉移就業的對策措施,我們採取調查統計與典型分析相結合的形式,就農業結構調整對農村富裕勞動力轉移的帶動和影響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調查的有關情況綜合如下: 一、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對農村勞動力的吸納情況 調查情況表明,自xx年市委、市政府作出關於培育壯大畜禽、林果、瓜菜、優質專用糧棉油和農村勞務經濟農村五大產業體系建設的重大決策部署以來,全市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紮實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快速發展,在有力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同時,也有效推動了農村勞動力就業結構的深刻變化。據初步調查統計,到xx年底,全市鄉村總人口645.7萬人,農村勞動力資源總量為355萬人,其中,從業人員為343萬人,常年性剩餘勞動力資源約20萬人,季節性臨時剩餘60萬人。其中按從業結構分,從事第一產業的197萬人,佔從業人員的57%;從事二三產業的146萬人,佔43%。在轉移到二三產業的農村勞動力中,行政區域(指縣市區)內就近就地轉移就業73.4萬人,行政區域外勞務輸出72.4萬人,境外就業人員1926人,實現勞務經濟收入近50億元。綜合分析,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對農村富裕勞動力轉移就業的帶動促進情況,有以下幾個主要特點:一是以種養業為主的現代集約型農業呈現出吸納農村勞動力的潛力巨大。以露地瓜菜、反季節精細瓜菜、苗木花卉、特色種植和規模養殖為代表的現代農業,把現代農業科技與傳統精耕細作、精養細管相結合,呈現出對農村勞動力較強的吸納潛力。農村五大產業體系建設的快速發展,農業結構調整的深入推進,促進畜禽、林果、瓜菜和優質專用糧棉油等主導產業規模的迅速膨脹,把越來越多的農村富裕勞動力,吸納到農村五大產業體系建設上來。金鄉50萬畝大蒜,僅收穫季節就吸收15萬外來打工勞動力。二是農業產業經營已成為吸納農村富裕勞動力的重要途徑。農業產業經營特別是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建設的快速發展,已成為許多地方農村富裕勞動力轉移就業的重要途徑。目前,全市各類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2200餘家,其中農產品加工流通企業810家,年銷售收入280億元,吸收本地和外地15萬勞動力就業。像兗州綠源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種鴨飼養、苗鴨孵化、飼料供應、肉鴨宰殺、出口創匯為一體的大型肉鴨綜合加工農業產業化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現擁有固定資產1.4 億元,年銷售收入4億多,該企業從基地養殖、生產經營管理到肉鴨加工、市場開拓、產品銷售等各個環節,吸收當地和外地不同層次技術、管理和普通工人共1900餘人就業。菱花集團是一家擁有固定資產8.2億元、年銷售收入12億元、以玉米為主要加工原料的味精企業,僅在濟寧本地就吸收3200名勞動力就業。三是農村二三產業和民營經濟已成為消化吸收農村富裕勞動力的主體。近年來,農村工業、建築業、交通運輸和商業飲食服務業等農村二三產業和民營經濟的快速發展,已成為吸收和消化農村富裕勞動力重要載體。到xx年底,僅全市24.3萬户個體工商户和民營企業,就吸收120多萬勞動力就業。四是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綜合開發已成為農村富裕勞動力就地消化的新途徑。近年來,農村道路、交通、農業設施建設以及以荒山、荒灘、荒水、陷地治理、中低產田改造等各類農業綜合性開發,也吸納了一批富裕農村勞動力,併成為農業和農村經濟內部消化吸收農村富裕勞動力的新途徑。 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吸納農村勞動力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通過調整分析,全市農村五大產業體系建設的快速發展、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深入推進,在消化吸收農村富裕勞動力轉移就業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並呈現出領域不斷拓寬、容量進一步擴大的趨勢,但就總體上看,通過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特別是農業產業經營對農村富裕勞動力轉移就業的吸納能力不夠強,消化吸收的農村勞動力數量不夠多、質量不夠高,無論與農村經濟快速發展,還是與農民收入快速增加的要求都不相適應。其主要原因:一是農村勞動力的思想觀念落後。受傳統陳舊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的影響,認為在農業內部從事種養業生產經營,是沒有出息和沒有本事的表現,主觀上不願意從事農業生產經營活動。二是農村勞動力的綜合素質低。從農村勞動力的文化程度看,國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勞動力佔82%以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僅佔18%。受過專業技術培訓學習、具有一定專業技術特長的僅50%左右,有相當比例的農村勞動力素質低下,沒有一定的技術特長。由於文化素質低下、專業技術水平差,嚴重製約和影響了農村富裕勞動力的轉移就業。三是農業結構調整步伐緩慢。目前就全市來講,農業結構調整步伐緩慢,農業結構調整的數量規模小,農業結構調整的質量檔次低,農業結構調整的深度和廣度不夠,這些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對農村富裕勞動力的消化吸收。四是農業產業化水平不高。農業龍頭企業數量小、規模小、帶動能力弱,農產品生產基地規模小、檔次不高,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和農民經紀人隊伍發育緩慢,造成農業產業化工水平提升不快,影響了農村富裕勞動力的消化吸收。五是農村二三產業和民營經濟發展不夠快。受經濟基礎、經濟發展水平等多方面的條件制約,我市農村二三產業和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緩慢,與省內外經濟發達地區表現出較大差距,與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解決“三農”問題的要求,不相適應。 三、深化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對策措施 針對農村勞動力在農業和農村經濟內部轉移就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為最大限度地發揮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對農村富裕勞動力轉移就業的吸納能力,擴大農村五大產業體系對農村富裕勞動力的吸納的容量,通過對落後的農業生產條件、低水平的農業生產結構和傳統的農業經營方式的全面改革創新,通過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全方位開發等來挖掘農業農村內部的就業潛力。下步工作中應採取以下對策措施: 一是以農業適用技術培訓為重點,強化

農村勞動力技能素質培訓,提高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適應能力。以新世紀青年農民培訓、農民綠色證書培訓、農村勞動力轉移陽光培訓和農村勞動力創業培訓等一系列提高農民素質培訓為重點,切實搞好對廣大農民特別是青壯年農民的科技、實用技術和就業技能培訓,特別是針對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建設的需要,搞好訂單培訓,提高農村勞動力的綜合素質特別是從業適應能力,為農村富裕勞動力轉移創造條件。 二是以農村五大產業體系建設為主線,深度推進農村經濟結構調整,通過發展規模經濟和現代集約型農業吸納更多農村富裕勞動力。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確立的農村五大主導產業,適應市場需求,藉助現代農業科技成果,加快膨脹產業規模,優化生產要素組合,大力發展高市場佔有率、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產業和產品,通過規模經營和集約化經營,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向縱深發展,吸納更多的農村富裕勞動力轉移就業。以市場為導向,依據資源特點,充分發揮比較優勢來調整農業生產結構,是農業和農村發展的必然要求,又為深化農業內部就業提供了較大的空間。一方面,以市場為導向調整農業生產結構,要求農業生產應發展滿足市場需求的優質農產品,調整過程中必然要求更多的勞力、資金、技術等資生產源要素的投入,因而會產生更多的勞動力需求;另一方面,根據加入wto後農業發展面臨的形勢,依據我市人多地少、勞動力資源豐富、成本低廉的特點加快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農業,包括棉花、糧食、油料、畜產品、水產品以及水果、花卉等農畜產品生產業。加快農業生產從耕地密集型產品為主向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的轉變,發揮比較優勢,提高農產品競爭力,產生更大的勞動力需求。 三是以農業龍頭企業建設為重點,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通過產業鏈條的延伸吸納更多農村富裕勞動力。農業產業化經營通過延長農業產業鏈,實行農產品產、供、銷對接,把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後等環節聯結為一個完整的產業體系,從而改變農村勞動力在農業內部就業渠道僅侷限於農業生產部門的局面,形成農村勞動力在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等多部門就業的新局面。適應現代農業、市場農業發展的需要,採取力度更大、更直接的措施,特別是對市場前景好、規模大、帶動輻射能力強的市級以上重點農業龍頭企業,在用地、用電、用水、税收、貸款、出口退税等方面,進行多方面扶持。通過龍頭企業的快速發展,延伸農業產業鏈條,快速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吸納更多的農村富裕勞動力轉移就業。 四是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和民營經濟,通過產業化和所有制結構的優化調整促進勞動力就業結構調整。借鑑學習經濟發展地方的先進經驗和做法,制定鼓勵和支持農村二三產業和個體私營經濟發展的政策和措施,通過農村產業結構和所有制結構的優化調整,帶動整個農村經濟結構和農村勞動力就業結構的優化調整,消化吸納更多的農村富裕勞動力轉移就業。 五是大力開展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綜合開發,通過培植農村經濟新增長點吸納更多農村富裕勞動力。 緊緊抓住國家實施農業綜合開發、繼續加大農村生產生活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大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良好機遇,通過爭取上級政策支持、自身立項和制定更寬鬆的政策調動基層等多種途徑,不斷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綜合開發力度,吸納更多的臨時性、季節性農村富裕勞動力轉移就業。

【第4篇】威海市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情況的調查報告

按照威海市委、市政府領導的意見,由市統計局、勞動和社會保障局、農業局、中小企業局組成聯合調查組,於10月9日開始,對全市農村勞動力轉移情況進行了調查。現將調查情況綜合報告如下:

一、威海市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總體情況及其特點

從市區分佈情況來看,非農勞動力比重高的主要集中在市轄區。環翠區佔52.8%,高區佔68.8%,經區佔57.8%,文登佔40.6%,榮成佔45.5%,乳山佔45.1%。

從調查情況上看,威海市農村勞動力轉移呈現以下幾個特點:

【第5篇】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情況的調查報告

為認真落實xxx縣人事勞動和社會保障局《關於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情況調查的通知》精神,做到建設現代農業,積極調整農業結構,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農村民主政治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穩定發展糧食生產,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加快社會事業發展,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確保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良好開局。 我們對全鄉8個村1398個村民作了深入調查。

我們的調查採用了據實填寫xxx縣農村勞動力就業情況調查表、與個別在家務農的村民座談和電話調查個別外出務工農民的基本情況等形式。針對農村勞動力就業類型、就業方式、就業區域、就業工種、就業收入等作了詳細的調查,掌握了第一手資料,並對增強就業能力、提高農民工素質等方面詢問了在家務農村民和外出務工農民的建議。現作簡要分析如下:

一、被調查的xx個村共有xx人,其中勞動力xx人(勞動力系指男16週歲至60週歲、女16週歲至55週歲的農村人員,下同)佔總人口的xx%。經過各種職業培訓和參加過正規職業學校培訓幾乎沒有。

二、勞動力在本鄉就業共有xx人,佔總勞動力的xx%。其中農業生產達xx人,高居xx%;從事專業養殖xx人,僅佔xx%;從事農產品經營xx人,佔xx%;從事專業農產品加工xx人,僅佔xx%。

三、農村富餘勞動力在省外就業共有xx人,佔總勞動力的xx%。主要分佈在上海、江蘇、浙江(xx人,佔xx%)、廣東、福建(xx人,佔xx%)、其他地區(xx人,約佔xx%)等。

四、被調查勞動力的就業方式以親幫親、鄰幫鄰和自謀職業為主,有少量勞動力通過師傅帶徒弟的形式就業。

五、被調查的農村富餘勞動力中外出務勞動力就業工程主要是製造、建築業,採礦、其他服務業,另有少量人員就業工種不固定。

六、對就業收入的調查,我們發現,文化程度高的月均收入可達1000元以上,而文化程度低的的務工人員月均工資一般為400元至800元,有的低至月均工資300元,僅有少量勞動力月均工資可達近1000元。

綜上分析,我們認為,響應黨和國家要立足當前、着眼長遠,統籌安排、科學規劃,廣泛聽取基層和農民羣眾的意見和建議,尊重自然規律、經濟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區分輕重緩急,突出建設重點,分步實施,紮實推進。要從農民羣眾最關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見效的事情抓起,不斷讓農民羣眾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的號召,我們建議如下:

一、各級政府部門應加大農業投入,加快農村基本設施建設,切實增加農民收入的同時不斷轉變農民的就業培訓觀念。從調查中,我們不難發現,當前農村已逐漸進入人口老齡化,勞動力偏少,同時青壯年勞動力比例偏低。在家務農村民多為老弱病殘等農民,對下一代子女的教育缺乏先進的理念,以至於許多學生國中畢業,甚至國中尚未畢業就隨父母外出打工,失去了接受職業培訓的機會,特別是失去了正規職業學校培訓的機會,對學生的身心健康、就業技能等有很大的影響。長此以往,勢必導致農民工素質越來越低,不能從事帶有技術性的工作,使就業矛盾愈加突出。基於這個原因,我們認為各級政府部門應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宣傳職業教育的重要性,加快農村基本實施建設,給各級各類職業學校以更多更好的優惠政策和資金。並在此基礎上,不斷轉變農民的就業培訓觀念,給予必要的政策,鼓勵農民在適當的時間、適當的地點參加學以致用、用以致富的就業培訓,並保證就業培訓的時間和培訓的質量,從而將傳統的親幫親、鄰幫鄰就業方式轉變為職業學校或職業培訓機構,結合政府有關部門成批輸出。這不但能增強農民工素質,更能為農民工解決許多就業諮詢、就業法律等相關問題,節約就業成本,最大限度地節約支出,確保農民工待遇的提高。

二、正確引導農村富餘勞動力外出務工,並完成真正意義上的轉移(我們對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理解是:由農村人口變成非農人口,要在城鎮定居下來,並且有就業場所,下崗、退休後應享受到城鎮居民同等的待遇)。所以,我們認為,在我縣大力推進興工富縣的新時期,政府部門應廣開門路,引進資金技術,開辦不同規模的鄉鎮企業,最大限度地吸收農民,將農村剩餘勞動力得以真正轉移。這才叫離土不離鄉,掙錢最榮光!在吸納農民工的政策上,政府應加大對企業的獎勵,並鼓勵農民工先培訓後上崗,讓企業與農村勞動力實現雙贏。對於外出務工農村勞動力,政府也應組織相應部門專門引導。要從職業培訓、就業渠道的拓展上下功夫,要真正地響應黨的號召,幫助農民富起來,而不是把職業培訓、拓展就業渠道作為我們培訓機構、政府部門盈利的機會和手段。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説,我們的工作是求真務實的,我們是真正做到了關心農民疾苦、尊重農民意願、維護農民利益、增進農民福祉的好乾部、好黨員、好公民!

三、抓住地方經濟特點,加強引導與培訓,開拓創新,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致富之路。比如,某村土地肥沃,宜大力發展種養業。但從以上調查分析來看,從事種養業的勞動力卻很少,而且效益並不高。這就説明,我們的技術還很落後,還不適應當地經濟的發展。所以,我們應加強引導與培訓,從種植養殖入手,用先進技術培訓種養能手,致富一個,帶動一片。同時,要有針對性地開展送農技下鄉活動,不要把農業技術作為某些人謀利的手段,而應成為我們農民共同佔有的致富金鑰匙,以此才能走出一條致富的小康大道。也只有這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也才能真見成效。

四、職業教育機構應拓展培訓目標、培訓方式、培訓時段,鼓勵對青年農民進行長期培訓的同時,加強對中年農民短期培訓。青年農民,特別是國中或高中畢業不久的農民,應大力鼓勵他們進行長期職業培訓,學到今後工作的技能的職業培訓。中年農民民,應提倡進行短期培訓,諸如外出務工的必知法律法規,一般行業技能的培訓。對於這批農民工,我們應重點加強建築業的培訓等等。

五、解決資金缺口,抓好培訓技術關,為農民工撐起一片蔚藍的天。我們在調查中得知,不少農民不是不想培訓,而是擔心培訓費過高、技術不過硬等問題。鑑於這些問題,我們認為政府部門應從解決三農問題,切實貫徹黨的三農政策的高度,投入資金,補充職業培訓的資金缺口,並督促各級各類職業培訓機構把好培訓質量關,真正解除農民的後顧之憂。

總之,農村勞動力培訓與就業必須注重實效、真抓實幹,不搞形式主義;同時,要量力而行,不可操之過急,盲目攀比,更不能成為個別職業培訓機構和政府個別有關部門賺錢的手段。我們認為,引導農村勞動力參加培訓要遵循民主商議,不強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強求一致;要引導扶持,不包辦代替的原則,政府部門和各類職業培訓機構精心策劃、有序組織、合理開展、切實培訓就一定能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貢獻出最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