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農村調查報告(精品多篇)

欄目: 調查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1.63W

農村調查報告(精品多篇)

農村調查報告 篇一

家在農村的我,從國小到國中,從國中到高中,再從高中到大學一路走來,身後一輩輩農村的孩子也將這樣走着,如今看着家鄉的教育狀況,不由為所有的家村孩子們捏了一把汗,於是想努力做這份名為關於農村中國小教育的調查報告。

近幾年隨着國家科教興國方略的實施,我國的教育狀況有了明顯的改觀。《xx—xx年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的起動,讓人們看到了一道道教育振興的光明航線。在農村實施九年義務教育免費制,也初步得到落實。但當我看到自己的家鄉河北省邯鄲市邱縣的基層教育現狀時,不免對從媒體上得知的一些些關於農村教育的消息產生懷疑。也意識到目前“新農村建設”和“大學生支教”的必要與必然。

一、農村學校的變遷

由於種種限制,農村的教育層次只限於對孩子們的九年義務教育,而更高層的教育絕大部分集中到了大小城市。以我所處的邱縣為例,全縣僅邱縣第一中學擁有高中部,作為向高等教育輸送人才的窗口。其它均為中國小,且可分為“公辦”和“私立”兩種性質。所謂“公辦”是指直接歸屬教育局管理的一類學校。“私立”是由教育局批准設立而由民間個人或集體建設並管理的一類學校。

近些年來,隨着國家相關部門對教育事業支持力度的加大,尤其是“普九”以來,大部分公辦學校的基礎設施已相當完善,農村學生所承受的經濟負擔也大大減小了。但讓人難以接受的事實卻是,辦公學校的教學質量卻急劇下降,並不能滿足農村孩子的學習要求和部分家長的願望,以至於農村學生大量湧入由私人管理的私立學校。截至xx年,邱縣共擁有公辦中國小207所,私立學校4所,而在xx年,公辦學校數量減少至135所,相反私立學校卻增加至18所。

在我所處的邱縣石佛寺村曾擁有邱縣第六中學(公辦),我曾在那裏——邱縣第六中學附小讀完了我的國小,當時,1997年,全校在生共有600多人,教職工40多人,佔地10餘畝,校內綠草如茵,高大的梧桐覆蓋着小徑,教學樓前的榕樹花開滿樹,那口鐵鐘的聲音波及全村。而在現在,也就是八年之後,xx年,我再次回到村子的時候,邱縣第六中學已被取消,學校名字變為石佛寺聯辦國小,仍是那個校園,仍是那片土地,可在校生已鋭減至50多人,這塊10餘畝的土地變得異常的空曠和安靜了,就連那校內的數十棵大梧桐也在幾年前被村幹部賣光了。如今我們全村的孩子不得不另求求學之地,遠至十幾裏,數十里。於此同時,私立學校在縣內卻如雨後春筍一樣悄然崛起。兩年前,在與石佛寺東附近的公辦大馬堡中學東面尚為一片空地,但就在xx年,那塊土地上,由個人集資興建了私立大馬堡希望學校,至今僅一年多時間學校已發展為擁有中國小學生四百多人,教職工20多人的中等規模的學校,並仍處於擴招狀態。而鄰近的公辦大馬堡中學則處於明顯的劣勢和即將被淘汰的危險之中。據瞭解,私立學校較之公辦學校唯一的缺點就是收費較高,有的能高出十倍以上。但儘管如此,農村的孩子還是紛紛湧向了私立學校。在這樣的大趨勢之下,因生源嚴重不足,丘縣第二至第六中學、謝里莊鄉中等10所公辦中學和數十所村辦國小相繼被取消。與此同時,奧博、東方、暑光、向陽、廣大、華夏、育才等十幾所私立中國小蓬勃發展。

我經過走訪各類學校,瞭解農村在校學生以及家長的反應,最後得出造成此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就公辦學校而言,雖然其物質條件良好,但由於管理制度不善,造成教育質量急劇下降。在公辦學校內,教師們只管抱緊了自己的鐵飯碗,吃國家的固定財政,教學質量的好壞於其自身毫無利害衝突,以至於大部分教師的育人態度產生不良轉變。這也反應出農村教育工作者自身素質的問題,想要成千上萬個徐本禹,恐怕不簡單。另外農村學校領導層教育理念落後,得不到及實更新,基層教育人才的缺乏,教育工作者更新週期過長,都是造成公辦學校教育質量下降的原因。第二,縣教育局對公辦學校的教育質量監督力度不夠,公辦學校在其教學質量上容易疏忽。雖然縣教育局有時到各鄉鎮村的學校進行檢查,但往往都是片面的,對於“教學質量”這一項起不到決定性的作用。縣教育局雖然依上級指示對各級教師進行過素質培訓和再教育,但對其效果和質量的把握上卻遠遠不夠,甚至陷入形式主義的旋渦。第三,就私立學校而言,優越的管理制度保證了其教學質量。私立學校都進行封閉式管理,學生皆寄宿於校內,滿足了學生對求學環境的要求。教師工資與自已所教的課時和教學質量直接掛鈎,調動了廣大教師的積極性,努力提高教學質量。第四,私立學校與私立學校之間存在着激烈的生存競爭,這也就促使了私立學校自身良好發展,最重要的是促使着各私立學校努力提高教學質量以求生存。

由此,可以得出,農村家長往往為了讓孩子能夠得到高質量的教育,學更多的知識,走出農村,而將孩子們送入學費昂貴私立學校學習,放棄收費較低甚至免費的公辦學校。從而得知,國家支持農村的大量教育經費,並未能給廣大農民減輕負擔,反而使他們的負擔較往日大大加重了。這就是問題的所在。

二、農村家長的選擇

面對兩種性質的學校,面對兩種相差懸殊的教育質量,面對即將接受教育的下一代,面對自己的收成,農村的家長們無不考慮再三。一般來講農民們對於教育孩子存在兩種思路:其一,讀書只求識字,將來還當農民,像是一種“放羊娃”式的哲學。其二,讀書還求讀書,將來走出農村,走出貧困,走進城市。對於在農村生活了幾輩子甚至幾十輩子的農民來説,他們飽經了農民的貧困與苦難,也充滿了對那些高層次生活的嚮往,於是在為下一代的道路選擇上,他們往往選擇後者,渴望兒女成龍成鳳,飛出去,以免孩子們因自己而輩輩受累。因此大部分農民為孩子選擇了學費昂貴的私立學校,而對於把自己的孩子都送入私立學校的農村家長來説,他們將承受怎樣的經濟壓力呢?

而對於孩子上了公辦的家長來説,他們往往又承受着一種精神壓力。公辦學校不能滿足孩子們的學習要求,九年下來,國家的義務教育只是為國家培養了識字的農民而已。由於農村這種公辦學校教學質量的問題,即便是從公辦學校上到高中,也無法改變輟學的命運,或是得不到好的結果。因為在高中他們將面臨從未有過的學習壓力和競爭,再加上自己底子薄,只能被淘汰。只能順從自己在就業上的宿命。

於是,在我所處的地區農民在受教育方面所面臨着一種不平衡,那就是,如果讀公辦學校,家長將無經濟負擔,但孩子要付出自己的前程;如果讀私立學校,孩子可以爭取自己的前程,但家長要付出具大的犧牲。這種兩難境地,正是農村教育的困境。據調查,現在重點大學生中農村學生所佔的比例正在減少,這也將成為我所談的問題的佐證。前些時間,陳桂棣、春桃夫婦做了《中國農民調查》,轟動一時,但又不知,在農民那包含勞累與痛苦的眼中,所折射的對下一輩的希冀是多麼得讓人心寒也是多麼的難得和偉大。

優秀大學生新農村調查報告 篇二

一、我只是這艘大船的一支布帆,我不是孤帆

我們的實踐隊是一艘開往南安的大船,在這艘船上有8支船帆,我們一同迎風、逆風,我們方向一致,才開啟了順利之航。而我,只是其中的一支布帆,因此,我的故事中,也有大家的故事。

其實,很多事情都是大家協作來完成。如對蘭田村村委書記潘春來的採訪中,鴻婕主打,小嘉、偉新、進興、偉偉和我輔助提問,最後萬珺還在負責攝影和拍照。再如,對海西政策的宣講是閩南話主導的,這樣能讓當地人民感到親切自然。像我這樣的一個北方女孩自然無“用武之地”了,可是我也儘可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發傳單、發紀念書籤還有拍照以及舉旗子。總之,我覺得大家總是分工明確,做事不推諉的。在這樣的集體裏做事真好,我不會有“孤帆遠影碧空盡”的寂寞,而是“眾人划槳開大船”的成就感。

二、屬於我的小小“事蹟”

當然在集體中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我也不例外。

第一個是我的主打項目就是做會議記錄。按照大家的意思,我心思細膩,最適合做記錄員的工作。可是,當我做起來才發現記錄員原來不是這麼好當的。記錄不是單純的聽寫,它需要記載大家會議討論的精華,需要的是傾聽——整理——濃縮,這樣的至少3個過程。而這三個過程中,需要你快速而敏捷的反應,這樣才能保證接下來的會議內容不會丟失。一開始,我還真有些適應不了。經常寫的手掌痠疼,有些細節似乎也把握的不夠。但是,這樣的“苦差”我到自得其樂。每當想到事後自己的會議記錄會讓大家作為一面鏡子回憶這美好的時光時,心裏就很開心和激動。

我的第二個主打項目就是對康美鎮鎮政府的委員進行電話採訪。由於我們上次去康美鎮鎮政府時,鎮政府的委員們正在開會,所以我們只能通過電話採訪對其進行追蹤報道。沒想到,這樣的“大任”就交到了我的手中。説真的,我頓時感覺有些壓力和緊張。雖説是短短的幾分鐘的電話採訪,可之前問題的準備那是煞費苦心。當電話撥通後,我的心跳驟然加速,等候電話那邊的應答雖説只有幾秒鐘的時間,但是卻令我激動和焦慮。終於電話那邊的康美鎮鎮政府的委員應答了,沒想到自己突然鎮定了,於是,沒有波瀾地問完問題。我輕鬆地舒了一口氣,小小的成就一下。

我的第三個主打項目就是整理問卷、寫調查報告。在我們將來自蘭田村村民的90份調查問卷收集後,我需要將調查問卷整理歸類,然後根據調查數據和結果寫一份具有學術價值的調查報告。這其中最費時也最費力的就是整理調查問卷,形成相關的數據。每份調查問卷的選項我都需要歸類和彙總,已經記不清自己在一張寫有各題abcd的紙上畫了多少個“正”字,現在在看到那張紙上密密麻麻的“正”字,那種成就已將當初的辛酸和苦澀全部沖淡。接着,就是根據整理好的數據寫調查報告了。我將值得考量和重要的數據都做了圖表,這樣就會更加清晰明瞭。同時,分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三個層次對蘭田村目前的發展情況和海西政策的貫徹力度進行了分析。當然,調查報告的好壞和學術價值還需要大家把關,但是當我完成它時,我內心是滿足的。

三、經歷、見識及精神三豐收

一份耕耘,一份收穫。在這次社會實踐中,雖然陽光曝曬,雖然也有過辛酸苦辣,但是得到的更多的是收穫。

在這以前,我眼中的農村充斥着城市人固有的偏見,可是來到了蘭田村,農村的發展已超越了我狹隘的偏執。通過與青島科技大學同學的交流,我瞭解到蘭田村的用網率已經高達30%;在參觀完蘭田村的特色——“世紀之村”網絡信息點後,我看到農村也在逐步地走上了信息化;走過蘭田村新修的縱觀全村的水泥馬路,我感到農村正在與城市相連……就這樣,曾經自己固有的偏見在這令人欣喜的現實面前變得蒼白無力。有時我在想,如果沒有這次來蘭田村的經歷,我會認識到農村這麼深刻的變化嗎?曾幾何時,我一直把貧窮落後等同於農村,現在看來,雖然農村仍然與城市有着差距,但是這些差距不代表不能縮小。

同時,蘭田村村委書記的一番話也讓我觸動很深。他説:“現在蘭田村不能單純地模仿晉江模式,因為那個模式是二十年前開始發展起來的。當時,為了發展經濟,人們對資源無節制的利用不利於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而蘭田應走新的模式,這樣才能打破規則,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這番話顯示出他的遠見,也令我對農村的發展模式產生了思考。未來的農村的發展模式不一定要走城市的發展道路。難道我們一定要將農田變成工廠,將高山變成礦山嗎?對於未來農村的發展模式我想至今仍然沒有一個完全可行適用的具體方案,但是我想農村的真正的發展之路一定不是簡單的城市化。

此次社會實踐還給了許多精神上的鼓勵和安慰。沒有什麼物質可以抵過當你發放書籤時孩子們的一張張笑臉,當你問路時當地村民的熱情的指引,當你做電話採訪時隊友們的鼓勵和加油。這些記憶,這些人和事,我將永遠珍藏着這些感動,點點滴滴,等下回再到南安來品味……

農村調查報告 篇三

集中反映了近年來農民的收入狀況和生活水平等相關方面的發展特徵和變化趨勢,並在此基礎上進而從宏觀層面上對我國當前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道路上,農村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事業所取得的偉大成就和亟需解決的問題進行思考總結,以得出相應的科學結論。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歷史任務,這是黨中央統攬全局、着眼長遠、與時俱進作出的重大決策,是一項不但惠及億萬農民、而且關係國家長治久安的戰略舉措,是我們在當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時期必須擔負和完成的一項重要使命。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抓住了農村全面小康建設的栩本,事關我盽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大局。這項重大戰略部署的推進,不僅是億萬農民的福音,是田野大地的希望,也使我國農丒?村發展?來了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

在新中國的歷史上,黨和國家一直都十分重視農村工作,始終把解決好農村問題放在一個全局的高度來抓,近年來更是着眼於深化改革,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使命,把握時代的發展趨勢,接軞兩年發出兩個“一號文件”着力解決三農問題,並最終適時地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戰略部署。

緊隨其後,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偉大歷史任務,挅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則被確定為國家“十一五”規劃中解決“三農”問題的戰略方向。“十一五”時期是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的重要時期。

從農業支持工業,到工業反哺農業;從農村服務城市,到城市帶動農村。工與農、城和鄉,這兩大關係正在實現着從未有過的歷史性轉變。我們正在尋找破解“三農”難題的“金鑰匙”。黨和國家對農村工作和三農問題的重視和推出的一系列利農政策讓我們看到了中國農村和農民的美好未來,也看到了政府和全國人民在新世紀大力發展各項事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決心。

三農問題的根本在於農村的發展進步,而農村的發展歸根結底要通過不斷提高農民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生活水平來實現。考察農民在經濟生活和精神娛樂中的行為特點,有助於分別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個方面把握現階段我國農村社會發展的基本脈絡,尋找存在的問題,進而提出相應的對策。而春節期間的農村社會無疑是農民生活的最真實寫照,因此,選擇春節這個能夠集中反映農民消費特點和娛樂方式的時段來研究農村的發展特點和農民生活水平的變化趨勢,就有了比較科學和現實的意義。

1、收入過低

據調查,大約有70%的農民認為收入過低是導致其消費心理和行為不積極的主要原因,很顯然,本年收入低是影響農民消費的主要因素,也是根本因素。究其原因,部分農產品價格下降導致一些農民通過農業生產獲得的收入較低;市場經濟不發達,就業和致富門路有限也使農民改變低收入境況的能力十分貧乏;農村勞動力自身文化和觀念因素的限制也是限制農民增加收入的重要原因。對於農民增收困境的分析,詳見下文。

2、雖然本年度收入不錯,但是有債務負擔

由於種種原因,很多農村家庭都存在負債現象,債務反映的是往期預支的收入,債務負擔很明顯減少了農民本年度的實際收入,因此,這也成為了影響農民消費的重要因素。

3、贍養老人和子女教育的負擔過重

“上有老,下有小”是很多農村家庭沉重負擔的重要原因,其中尤其以子女教育支出為最。最近有調查顯示,教育花費已經成為城鄉居民致貧的首要原因。城市、小城鎮、農村的貧困人羣中均有40%~50%的人提到家裏窮是因為“家裏有孩子要讀書”,特別是農村家庭,教育花費是他們的頭號家庭開支。調查還發現,在2004年10月~2005年10月,在擁有就學階段孩子的農村家庭中,子女教育花費佔家庭收入的比重達到了32.6%;城市和小城鎮家庭中,子女教育花費佔家庭收入的比重也分別達到了25.9%和23.3%。但是令人振奮的是,2005年12月24日,國務院發出深化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的通知,決定按照“明確各級責任、中央地方共擔、加大財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組織實施”的基本原則,逐步將農村義務教育全面納入公共財政保障範圍,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項目、按比例分擔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中央重點支持中西部地區,適當兼顧東部部分困難地區。這讓人們看到了農村和全國義務教育真正

實現免費的希望。

根本説來,要真正從源頭上解決這方面的問題給農民帶來的沉重負擔,就應該加快建立農村養老等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切實減輕農民負擔,提高農民實際收入。

4、來年有重要事情需要用錢

由於經濟條件的不斷改善,農民對改善生活條件的預期消費也在逐漸增長,而一些諸如醫療費用的支出也是使農民不敢輕易花錢的重要因素:

(1)提高生活水平如住房、家居條件等的支出:這是隨着農民經濟條件的改善和對提高生活水平的預期消費期望增長的正常現象。這種對未來的期望必然會使當前的消費力度受到影響。

(2)醫療費用支出:這方面的影響尤其明顯地體現在家中有長期卧牀病人的家庭。

5、消費觀念傾向保守,準備把收入節省下來存錢

中國的改革開放使農民的收入增長變得更加容易了,但是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收入變化的不穩定性。這使得農民在消費行為中也更加關注收入因素的影響,尤其是暫時收入對其消費的拉動作用十分有限。而農村社會的低市場發育和農民生活的諸多非正常因素使得很多農民依然會選擇儲蓄,以防不時之需和進行預期消費。

(三)農村市場經濟的發展

1、農村集市市場的發展及其作用

農村集市是發展農村市場經濟的第一主要陣地。在我國,大部分鄉鎮農村地區都有或大或小的集市,佔總人口80%以上的眾多農業人口主要都是通過集市來進行交易和消費的。從生產資料的購進到農副產品的銷售,使農村集市成為流通領域最大的市場。從集市的消費對象來看,眾多的農業人口手裏付出的花消,加上農村在外打工人員的收入主要還是帶回或寄回農村,通過集市消費出去的,累計起來其銷售額確實是一個非常可觀的數字。農村集市的繁榮興旺和健康發展,可以激活潛力巨大的農村市場,為加快農村的現代化、工業化進程服務。當前農村集市在促進商品流通、發展地方經濟等方面也都發揮了很大作用。

農村集市在農民的各項經濟社會生活中向來都發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對於所處地域比較偏遠的農村,集市不僅是一個佔據當地特定地域範圍內中心地位的經濟活動場所,還是一個進行文化交流的地方,農民的日常經濟生活多在這裏得到實現,也有相當多的村民把逛集市當作娛樂。對那些很少到城裏來的農民,集市就是一個開展經濟活動、獲得各種信息、進行文化娛樂消費的重要場所。因此,繁榮農村集市市場,保障農村集市市場的健康發展,對發展農村經濟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來説,也是一項重要的課題。

2、工商業從業人員

農村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在農村市場上進行工商業活動的人,農村集市的工商業從業人員按其身份特徵大致可以劃分為兩部分:

(1)完全的工商業從業人員:主要指那些沒有土地,家住在農村集市等地域經濟中心的工商業從業人員。其主要經濟來源就是這些經常性的工商業經營收入。其特點是商業意識、經濟實力和從事工商業活動的條件等都比較強。

(2)不完全的工商業從業人員:主要指那些尚在耕種土地,但是在農閒時或者特定時期進行工商業活動,以取得農業收入以外的收入的農民。與前一類人員相比,其特點是商業意識、經濟實力和從事工商業的條件等都比較差。

3、市場管理狀況及存在的問題

由於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出於扶持發展農村經濟為目的,對農村集市的管理一直採取寬鬆政策。但是也正因如此,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農村集市管理出現諸多混亂現象甚至嚴重破壞農村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管理漏洞和問題,突出的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

(1)農村集市市場的環境:由於經濟條件、管理制度和地方政府管理部門等方面的原因,“髒、亂、差”現象很普遍,道路等硬件公共設施年久失修的現象也很常見,尤其是趕上陰雨天氣時更是嚴重;經營秩序和交通秩序的混亂是另一個突出問題,春節期間,農村集市人和各種車輛魚龍混雜,堵車現象幾乎天天都有。

(2)行政管理部門的執法:在筆者親自走訪的幾個集市中,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合理收取“管理費用”的現象。一些身份和形象令人懷疑的執法人員亂開發票亂收費,令人十分痛心,這種“管理費用”也和事實上的疏於管理形成鮮明對比。

(3)治安等問題:由於春節期間集市上人員尤其多,環境混亂,所以時有口角、鬥毆、偷盜現象發生,但是卻很少見到有效的管理。

從農村經濟來源分析,農民收入分為工資性、家庭經營性、財產性、轉移性四個方面的收入。工資性收入主要是勞務收入,家庭經營收入主要包括農業生產如種糧、飼養畜禽等的收入,財產性收入主要是對外投資和財產租賃等取得的收入,轉移性收入與國家的支農政策等有關。從全國的情況看,在各種收入來源中,工資性收入和家庭經營性收入所佔比例最大,增長勢頭也比較好。

一)農民收入來源分析

大約從20世紀90年代後期以來,隨着國民經濟的發展、農產品市場的變化以及農民工在城鄉之間、不同地區間的流動,使得農民收入來源結構擺脱單一形式,出現了多元化構成格局。

1、收入構成

從目前農村生產經營方式的角度,農村居民的主要收入來源有以下5個部分:

(1)家庭農業生產經營收入:這是實行家庭承包制後農民取得收入的最主要方式,也是最穩定的方式。根據數據統計,2000年農户家庭農業生產經營收入仍佔家庭總收入的65.5%,由此可見,這部分以農業種養業為主的收入來源仍是目前農村家庭經營性收入的基本部分。

(2)家庭在鄉從事非農經營收入:這是隨着中國經濟改革的深化農民收入多樣化的一個新亮點,主要包括農民在家庭農業經營之外進行的諸如工業、商業等第二、第三產業收入。這是在鄉農民的一個重要增收點,也是發展農村市場經濟,繁榮農村經濟的重要內容。

(3)外出務工收入:伴隨着80年代末90年代初“民工潮”的出現,改革開放浪潮下,外出務工成了農民獲得農業收入以外收入的新選擇。這是一種工資性收入,2000年全國和東、中、西部地區這項收入所佔的比重分別為14.7%、14.5%、15.4%、14.2%。這種收入以其廣闊的增長空間成為了當前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城鄉差距的重要切入點。而大量外出務工的農民工也成了我國實現城市化、現代化的重要推動力。

(4)集體經濟收入:集體經濟收入曾是改革開放後鄉鎮企業等集體經濟剛剛興起時農民的重要增收來源,但是由於近年來各種形式的農村集體經濟都遇到了資金、技術、管理、人才、市場等問題,這種收入的增長逐漸開始乏力。

(5)其他各種收入:包括來自於各種財產投資性的收入、支農政策的轉移性收入、租賃變賣財產收入、親友贈送等各種收入。

阻礙農民增收的因素與提高農民收入的出路

1、阻礙農民增收的因素

(1)農業生產成本高,收益少

農產品市場的長期供大於求必然導致價格下跌。由於信息不暢通,分散經營的小農户很難根據市場的供求變化理性地調整自己的生產,這使得供大於求的局面短時難以改變。而同時隨着農產品市場供大於求局面的出現,城鎮居民的消費習慣也發生了變化,更加劇了價格的下跌趨勢。這是導致農業生產收益少的直接原因。雖然政府也曾為改變這種局面而提高農產品價格保護農民利益,但是同時也對農業生產資料市場產生刺激,造成農資價格也隨之上升,結果依然是增收空間十分有限。另外,農民人均佔有資源太少,也是造成農業生產成本高的重要原因。農業是耕地密集型和水資源密集型產業,但農民人均耕地嚴重不足,使得農户經營規模小,生產成本明顯偏高。

農產品價格下降,或者雖然農產品價格上升但是農資投入成本價格過高,這兩種因素直接導致了農民增收的困境。

(2)市場經濟不發達,就業和致富門路有限

農產品市場體系不完善、農民資金積累不多,影響了農村第二、三產業的發展。農村市場不發達,小的集貿市場多、上規模的市場少,農產品市場信息不全、流通不暢。由於農民積累的資金不多,沒有能力進行農產品深加工或投資其他生產領域,這使農民通過市場增加收入的可能受到阻礙。

(3)農村勞動力自身文化和觀念因素的限制

農民文化水平不高,科技素質低,在觀念上往往會有很多侷限性,這些限制因素既影響了在農村科學種田,也難以找到其他就業機會實現勞動力的轉移,這是來自於農民自身的阻礙農民增收的原因。

(4)農民負擔過重

農民負擔過重是造成農民增收困難的主要政策性原因。要真正把增加農民收入落到實處就必須切實減輕農民負擔。令人欣喜的是近年來政府的很多改革措施讓減輕農民負擔開始見到實效。

農民負擔經歷了兩個發展階段,1994年分税制改革是其分界線。政府採取的措施主要包括控制並減少農民税賦、確定農民應承擔的勞務、精簡機構和人員、財政轉移支付和限制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成本。從政策實施過程來看,農民負擔的增減交替進行、農民負擔增也政府減亦政府、農民負擔項目日益合法化、減輕農民負擔的政策制訂多落實少;從政府措施上看,減輕農民負擔為改革開放創造了有利條件,但也有不足之處,主要體現在:措施“單兵突進”、農業税等據實徵收不可操作、只給政策基層無法持久執行。減輕農民負擔公共政策再決策應該做到:構建城鄉統一的公共財政體制、構建財權與事權統一的公共產品供給體制、構建鄉村良性發展的制度變遷機制。

2、提高農民收入的出路

(1)發展鄉鎮企業,為農民提供更多致富門路

雖然鄉鎮企業在農民增收中的作用已經大不如前,但是科學發展鄉鎮企業,使之成為農村剩餘勞動力的重要吸附器依然有着重要意義。在總結鄉鎮企業發展成功經驗的基礎上,推進企業上規模、上水平、上檔次,提高技術含量,完善管理制度,引導鄉鎮企業佈局適當集中,走集約化、集團化發展的道路;理順產權關係,轉換經營機制,優化資源配置,加大對鄉鎮企業的財政和金融支持力度,建立鄉鎮企業持續發展的機制;調整鄉鎮企業產業結構,把農產品加工業作為鄉鎮企業結構調整和進一步發展的重點來抓,以市場為導向,加快加工、保鮮、儲運技術和設備的引進和開發,加速農村第三產業的發展。這樣有利於幫助農民在農業生產活動之餘有更多的致富門路可以選擇。

(2)減輕農民負擔

農民負擔是指農民向國家、集體和社會無償支付和承擔的一切費用、實物、勞務和壓力的總和。農民負擔問題不僅僅是一個重大的經濟問題,也是一個重大的政治問題和社會問題。農民負擔減輕後,使其更有足夠的能力進行生產活動,進一步增加收入,因此,減輕農民負擔實際上就是增加了農民的實際收入。

(3)為農民進城務工提供政策保障,加快城鎮化進程

解決農民收入問題需要城鄉統籌發展,根本的出路還是要走城市化道路。為了實現城市化目標,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要進一步改革城鄉二元結構的户籍制度,消除農村地區人口向城市轉移的障礙,為農民工進城務工提供政策保障;改革公共財政和社會保障制度,充分體現“城鄉公平”;改革農村市場制度,打破農業生產資料和主要農產品購、銷雙重壟斷的市場結構,同時,將政府補貼直接與農户棉糧產品掛鈎;改革農村土地使用制度,加快農地使用權的市場化流轉。

提高農民收入的根本出路在於逐步改變中國的二元社會結構。二元户籍制度及粘附其上的二元社會福利制度的存在,在城鄉之間築起了一道壁壘,限制了農村勞動力向城市的正常流動,剝奪了農民分享現代工業、城市文明和社會福利待遇的權利,拉大了城鄉收入差距,造成了城鄉發展的兩極分化。因此,應當儘快廢除二元户籍制度,實行城鄉一體化的户口登記制度和居民身份證制度,建立全國統一的要素市場。這是加快中國城市化進程,提高農村居民收入水平的關鍵一環。也是提高中國的消費率,加速第三產業發展,緩解就業壓力的基礎。

(4)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科教興農,知識富農

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促使農民轉變落後觀念,落實科教興農戰略,是解決三農問題實現農村長期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措施。

針對長期存在於我國的城鄉教育不均衡問題,在增加農民收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道路上,必須大力推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在逐步實行農村免費義務教育的同時,不斷改善農村學校的辦學條件,提高其教育質量。加大中央政府和省級政府對義務教育的投入,把農村義務教育全面納入公共財政保障範圍,構建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的新機制。

(三)農民整體生活水平分析

1、經濟條件

毋庸置疑,改革開放以後,農民的整體經濟狀況大大改善了。這也是農民改善自己各項生活〖〗需要的根本保障。但是隨着改革的不斷深化,依然突出地存在着很多問題,例如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拉大,農民增收遇到各種困境,農民生活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和農村小康的全面實現依然面臨巨大挑戰。

2、農村公共產品供給

增加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是促進新階段農村居民生活走向高水平“小康”的客觀需要。公共產品的供給和消費水平是居民生活綜合質量水平和現代化程度的主要標誌。目前,城鄉居民在吃、穿、用等方面的個人消費水平差距正趨於縮小,而在公共產品消費,尤其是享有的社會保障、公共福利方面的差距在拉大,公共產品的嚴重短缺,已嚴重製約了我國農村居民生活綜合質量的提高,生存、發展、健康、文化娛樂等多層次和多樣化需求的滿足,甚至在不少地區,“行路難、就醫難、上學難”等問題依然存在,一些地方因缺少基礎設施,仍不能消費現代家用電器,使用現代通訊手段,享受現代文明帶來的新生活。在我國農村温飽問題基本解決,許多地區基本達到初步“小康”的情況下,農村居民消費需求結構正由低層次向高層次轉變,因而增加公共產品的供給就成為新階段全面“小康”建設所面臨的一項主要任務。

同一種公共品,在城市,基本上是由政府支付其成本,市民免費或少量交費享用;在農村,則基本上是由農民支付成本,政府只給予少量財政補貼。這種“一品兩制”的公共商品供給機制不改,“減負”政策不僅不會持久有效,而且還將進一步拉大城鄉居民間收入、消費、儲蓄、公共福利等方面的差距,並影響社會穩定乃至整個國家城鎮化、工業化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統籌城鄉發展,必須從統籌城鄉居民公共品成本分攤與收益分享的“二元”財政結構制度入手,在減輕三農公共品成本税費負擔的同時,還農民公共品消費的正當權益。

我國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在現行的家庭承擔制的制度環境下,使農户成為直接的資金供給者,這使得農民負擔由隱性轉為顯性。所謂的“農民負擔”問題,其實質可能是原有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不再適應新的制度環境的一種表現,只要公共產品的籌資方式不規範,公共產品的供給者(基層政府)就可能有擴大籌資規模的動機,並且對需求方的需求考慮不足,使得農民負擔加重。這促使政府必須對農村公共產品的制度進行相應的變革,必須爭取取消公共產品的制度外籌資方式,將之納人制度範疇內而趨於規範化,在村級公共產品的決策規則上,則必須強調決策的自下而上性,以使公共產品的供求相銜接。事實上,這也就是正在進行的農村税費體制改革和農村基層民主建設的要點。

3、農村社會保障

長期以來由於特殊的政治經濟條件,我們實行的是城鄉分割的二元社會保障制度。在這個制度下,涵蓋社會救濟救助、養老保險、合作醫療三個主要方面的農村社會保障始終處於國家社會保障的邊緣。改革開放以後,農村經濟、政治和文化諸方面發生了巨大變化。農村社會保障工作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績。比如,全國農村建立社會保障網絡的鄉鎮數較之於改革開放初期大大增加,以村合作醫療為重點的醫療保險有了較大進展,部分地區解決了部分羣眾“病有所醫、老有所養”的問題等等。但是,城鄉之間的不公平狀況依然保持。在國家對農村的支出中,只有少數用於農村扶貧和社會救濟,而在農民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上,國家幾乎沒有承擔責任。這對新中國成立幾十年來為國家經濟建設作出了巨大犧牲和貢獻的農民來説是極不公平的。

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讓農民能夠得到比較可靠的社會基本保障,不僅是現實的農村經濟和社會現狀以及農村人口結構變化的需要,更是發展農業,從根本上解決好“三農問題”,維護農村大局穩定,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