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我國調查報告多篇

欄目: 調查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3.1W

我國調查報告多篇

【第1篇】現階段我國居民收入差距調查報告統計

二、我國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原因分析

我國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體來説,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在發展戰略上長期實行重工抑農、以農補工的發展戰略是日前城鄉差距擴大的歷史原因。 新中國建立初期,為了迅速改變我國貧窮落後的面貌,建立工業化體系,在當時財力匱乏的特定歷史條件下,我們只能採取剝奪農業的方式,長期運用工農產品'剪刀差',低價收購農產品,高價出售工業品來積累資金,扶持工業的發展。同時還採取了嚴格的户籍制度,限制農民遷入城市,形成了典型的二元經濟結構,迅速拉開了城鄉差距。

導致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擴大的原因還存在於:當我國工業化體系建立之後,並沒有隨着社會經濟發展,對重工抑農、以農補工的政策進行相應的調整,而是對農村和農民的掠奪採取了新形式。如在城鎮發展中,低價徵用農村工地,改革開放20多年來,通過廉價佔用上地資源途徑,剝奪農民收入每年達幾千億元,xx年,各級城鎮政府從上地一級市場獲得收入1318億元,企業從上地二級市場獲得的收入高達7178億元,從徵用上地剝奪農民的收入遠遠超過了過去的'剪刀差’。直到xx年,國家相繼出台了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機補貼、降低和取消農業税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後,加之糧食價格的恢復性上漲,才出現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略有縮小的情況。

2、我國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原因還是客觀經濟規律發生作用的結果。

居民收入差距的擴大,首先是價值規律作用的結果。在生產領域,生產同種商品的眾多生產經營者中,通過激烈的市場競爭,其生產的商品符合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就可以獲得正常利潤;其生產的商品低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就可以獲得超額利潤,發財致富;其生產的商品高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就得不到正常利潤,甚至虧損和破產,淪為貧困者。在流通領域,生產者所生產的商品供不應求,其產品價格就上漲,就可以獲得超額利潤;生產者所生產的商品供求平衡,則可獲得正常利潤;生產者所生產的商品供過於求,其產品價格就會下降,甚至賣不出去,生產者就得不到正常利潤,甚至虧損或破產,淪為貧困者。價值規律的優勝劣汰作用,必然對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起着分化的作用,從而導致兩極分化。

居民收入差距的擴大是按勞分配規律作用的結果,因此,在按勞分配規律作用下也會產生兩極分化問題。

居民收入差距的擴大是資本積累規律發生作用的結果。資本積累的實質是資本以無償的佔有勞動者的勞動來更多地佔有勞動者的勞動,其結果是貧富兩極分化日趨嚴重。

價值規律、按勞分配規律、資本積累規律相互交織,共同發生作用,推動着我國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斷擴大。

3、不恰當的強調效率優先,忽略社會公平也是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的原因之一。

實際上,我們在強調效率優先的同時,連公平也沒有兼顧。'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甚至變成了'效率優先,不顧公平'。

4、經濟轉軌和社會轉型過程中,新舊兩種體制並存以及市場體制的不完善和法規的不健全也是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重要原因。

轉軌時期貧富收入差距擴大的體制和政策因素主要有:(1)強調效率優先,忽視社會公平,鼓勵一部分地區和一部分人先富起來。(2)不同地區和領域採取不同的經濟政策,由於政策差異導致的收入差距,如沿海地區率先對外開放和建立經濟特區,使這此地區最早受惠於改革開放的政策偏好,率先富裕起來了。(3)改革開放後,非公有制經濟快速發展,一部分在非公有制企業從事經營的私營企業主和經營管理者,特別是在外資企業從事經營管理的高管人員,他們的收入大大高於公有制企業的職工,不同所有制企業的職工收入差距不斷擴大,尤其是私營企業主積累了大量的財富。(4)市場機制發生的作用尚未覆蓋全社會,一些領域和行業還存在着壟斷,尤其行政壟斷行業,由於壟斷而產生的壟斷收入沒有得到調節

,從而導致了部門之間、行業之間收入分配的不公平。(5)國有企業的改革。國有企業在改革和轉制過程中,部分國有企業被改制、兼併,還有部分國有企業破產,造成了國有企業職工下崗和失業,淪為貧困者。與此同時,大量國有資產流失,有部分人借國有企業改革化公為私而暴富。國有企業改革中一般職工同經營管理者的收入差距也在擴大。

5、不合理的分配體制以及分配體制改革的滯後是我國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主要原因。

居民收入差距的擴大從分配的角度來説,包括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兩個環節。初次分配在價值規律、按勞分配規律、資本積累規律和講求效率規律的作用下必然會擴大收入差距,促使兩極分化。

經濟結構的調整帶來利益關係的演變導致居民收入差距的擴大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第一,結構調整中長線產業和短線產業中利益分配的非均衡性。國民經濟發展過程中必然存在長線和短線並存的局面。第二,結構調整導致不同地區之間利益分配的非均衡性。第三,在通常情況下,新興產業和高附加值產業總是分佈在擁有較高科學技術水平和文化較為發達的大中城市,而低附加值產業和傳統產業總是分佈在科學技術水平較低和文化水平落後的農村地區。這就導致了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擴大。

一、我國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主要表現

1、個人收入差距擴大

基尼係數是世界公認衡量個人貧富差距是合適度的基準。一般認為,基尼係數在0.2-0.3之間,説明收入差距比較合理,數值達到0.4是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線,數值0.5以上説明收入差距懸殊過人,0.6則被定為兩極分化的警戒線。根據國家統計局的統計顯示,1970年,我國農村基尼係數人致在0.21-0.24之間,城市居民的基尼係數在0.16-0.18之間,説明我國的居民收入分配基本上顯現出平均主義的狀況,而1998年我國居民的基尼係數為0.455,xx年為0.4577,xx年為0.4680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課題組的調查認為,我國xx年基尼係數為0.438,而據世界銀行測算,xx年我國基尼係數已達到0.467。以上數據表明,目前我國基尼係數已大大超過了國際公認的0.4警戒線,超過高收入國家90年代0.338的平均水平,與經濟水平相近的世界其他國家相比,也明顯偏高。這表明我們現階段處於貧富差距較大的階段。

2.城鄉之間收入分配差距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個人收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1978年到xx年,農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由134元增長到3095元,增長了23.01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343元增長到9798元,增長了28.56倍,扣除物價上漲因素後,分別是1978年的5.82倍和6.19倍。步縮小的階段。這一時期由於農村經濟體制改革,農民收入增長較快,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由1978年的2.56倍縮

小為1984年的1.82倍,縮小近30%。

第一階段(1984-xx)為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拉大的階段。這一時期由於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所釋放出的生產力逐漸下降,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逐漸深入,城鎮居民收入增長速度明顯快於農村。1983年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為564元,農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為310元,城鄉居民收入比為1.82倍;xx年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為8572元,農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622元,城鄉居民收入比為3.27倍。

第三階段(xx-xx)為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緩慢縮小的階段。這一階段,國家相繼出台了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機補貼、降低農業税直至取消農業税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加之糧食價格恢復性上漲,出現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有所縮小的情況。年城鄉居民收入比為3.27倍,xx年降為xx年的3.21倍,xx年進一步下降到3.17倍。但是,這些政策措施實施過後,再繼續增加農民收入將會更加困難,今後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仍有擴大的可能。

3、地區之間收入分配的差距

地區之間收入分配的差距是我國經濟運行中存在的突出問題。衡量地區收入差距最常用的指標是人均收入,根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資料數據顯示,1985年城鎮居民收入最高的5個省了(市、區)是西藏、青海、甘一肅、上海、_比京,職工平均工資依次分別為1967元、1664元、1345元、1344元和1343元;收入最低的5個省是四川、湖北、河南、江西和安徽,職工平均工資依次為1035元、1027元、997元、966元和950元,工資最高省份的職工平均工資為最低省份的2.07倍(中國統計年鑑,1986)o

1997年城鎮居民年收入最高,的5個省(市、區)是上海、北京、西藏、廣東和浙江,職工平均工資依次為11425元、11019元、10098元、9698元和8386元;收入最低的5個省(區)是貴州、陝西、內蒙古、江西和黑龍江,職工平均工資依次為5206元、5184元、5124元、5089元和4889元,工資最高省份的職工平均工資為最低省份的2.60倍(中國統計年鑑,xx)。

從絕對差距和相對差距來看,我國各地區城鎮居民收入分配的差距都呈擴大的趨勢。各種收入考慮進去,東部沿海經濟較發達省份的工資外收入也比中西部地區工資外的收入要高得多。可以肯定的是,不同地區之間居民收入的差距比

統計呈現的數字要大得多。

4、行業之間收入分配的差距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行業之間的收入差距也呈現出不斷擴大的趨勢。我國行業之間的收入差距,1978年收入最大的是電力、煤氣、供水,年平均工資為850元,收入

最低的是農、林、牧、漁業,年平均工資為470元,最高行業是最低行業的1.81倍;1985年收入最高的是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年平均工資為1275元,收入最低的農、林、牧、漁業,年平均工資為878元,最高行業是最低行業的1.45倍。行業差距有所縮小,這主要得益於改革開放初期,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巨人成功,促進了農業勞動生產力的提高,從而大大提高了農業收入水平。但1985年以後,行業之間的收入差距呈現出不斷擴大的趨勢,到xx年,收入最高的金融業,年平均工資達到了31080元,而收入最低的農、林、牧、漁業,年平均工資僅為8295元,行業收入差距山1985年的1.45倍擴大到3.75倍。這裏同樣不包括工資以外的收入,如果考慮到工資以外的收入,最高行業的收入水平比最低行業的收入水平遠不止3.75倍,而且這種擴大的趨勢正逐步合法化。

【第2篇】關於我國縣域經濟發展方式調查研究報告

關於我國縣域經濟發展方式調查研究報告

一、縣域經濟發展模式類型

(一)以服務中心城市為主的城郊服務型縣域經濟發展模式

指在城市經濟的帶動下,根據城市經濟發展需要,形成的以服務中心城市為主要功能的縣域經濟發展類型。由於中心城市經濟發展的輻射和帶動,加之長期的城鄉交往,造就了此區域勞動力總體素質高,技術力量強,資金積累快,融資條件好,城鎮密集且呈放射狀分佈,水陸交通條件便利等特點。這類縣域經濟發展很快,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受城市經濟發展影響大,對城市經濟有明顯的依附性。如以我國的上海、南京等城市為中心的長三角地區,以北京、天津、唐山等城市為中心的京津唐地區,以廣州、深圳等城市為中心的珠三角地區的各縣域,已形成了我國典型的高層次城郊型縣域經濟發展區域。

(二)以農業產業化為主的專業化基地型縣城經濟發展模式

這類縣域經濟發展模式是指利用縣域內較好的農業自然資源基礎,發展生產力水平較高的傳統農業產業,並形成規模化、產業化。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隨着農業產業化的快速發展,農業延伸產業——農產品加工業及其他服務業的出現,逐步形成了以原有的產業為基礎,以若干適應市場需要的骨幹農產品加工企業為龍頭,以相關部門密切配合的外聯市場、內聯市場為特徵的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的專業化基地型縣域經濟發展模式。這種模式根據產業規模的不同,分為農業規模化專業基地型模式和工業規模化專業基地型模式兩種。農業規模化專業基地型模式是以發展商品性農業為基礎,興辦專業化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然後拓展農產品加工鏈,包括縱向產業鏈(農產品由粗加工發展到深加工、精加工)和橫向產業鏈(為農產品加工配套的包裝工業、銷售業、運輸業和其他服務業),其發展的優勢在於以縣為單位,農工商、產供銷和城鄉經濟協調發展。而工業規模化專業基地型模式,主要出現在我國東部沿海地區,以及中部和西部那些交通、通訊條件好,靠近中心城市的縣域。這些地區工業化程度高,總產出規模大,經濟結構合理,經濟機制自我調節能力強,城市化水平高,居民文化水平和技術素質高,就業結構合理,就業率高,人均收入水平較高,具有吸收消化現代科學技術的能力和發展現代工業的基礎,並有拳頭產品享譽國內外。這些縣域經濟發展實際上走上了農村工業化、農村城市化道路。如廣東佛山、南海、中山等市,河南鞏義、偃師、濟源等都屬於此種模式。

(三)以招商引資為主的外向商貿型縣城經濟發展模式

這類縣域經濟發展模式是指,利用縣域內便利的經濟發展優勢及地處沿海、沿江、沿邊、沿重要交通幹線的對外交通運輸條件,發展以流通組織系統為主導的商貿產業。有的縣域華裔僑民較多,與境外聯繫密切,工業上充分利用境外力量,尤其是僑資僑力,通過建立三資企業和發展“三來一補”等形式的對外貿易,促進當地工業的發展;農業上則利用本地優勢農業資源,通過發展名、優、珍、奇、特等農副產品,促進出口創匯外向型農業的發展,如珠江三角洲地區及浙江沿海地區的經濟發達縣域多屬此種類型。有的縣域雖不在沿海地區,無沿海開放優勢,但卻具有重要的區位優勢,它們或鄰近重要交通幹線,或地處兩省甚至三省交界地區,或地處重要邊境口岸,具有發展商貿經濟的優越條件,通過商貿產業的發展帶動生產、加工、物流、餐飲等多種相關產業的發展,進而促進縣域經濟的全面發展。

(四)以自然資源開發為主的資源型縣城經濟發展模式

這類縣域經濟發展模式是指利用縣域內的資源稟賦,通過發展農業和礦產資源的開發,以農業、礦業產品的輸出,來帶動縣域經濟的全面發展。這種縣域經濟發展模式對本縣域自然資源和區域外市場的依賴性很大,一旦自然資源枯竭或域外市場萎縮,縣域經濟發展就會受到嚴重影響。我國中西部一些地區,在經濟發展的初期階段.由於缺少發展的機會,許多縣域都把對某種優勢資源的開發作為啟動縣域經濟發展的突破口,來促進縣域經濟的發展。在經濟發展水平處於較低級階段時,選擇這種模式具有客觀必然性。但當縣域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以後,受資源的約束,縣域經濟要想繼續獲得發展,就必須尋找新的發展模式。

二、制約縣域經濟發展模式選擇的主要因素

(一)政策性因素

近年來我國出台的一些宏觀經濟政策對縣域經濟的發展產生了一些約束效應。如國家出台壓縮過剩生產能力的產業政策,對國家宏觀經濟的調控和結構的優化是有積極作用的,但同時對以中小企業為主的縣域經濟的發展產生了消極的影響;在具體的土地、户籍、金融等政策中,有些內容已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成為縣域中小企業、民營企業發展的“瓶頸”。

(二)體制性制約因素

近年來,國家對縣域經濟的發展沒有一個系統的政策體系,儘管對解決“三農問題”強調很多,但往往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無論是採取的扶貧政策,還是制定的支農政策,都不能從根本 上解決問題。如在財税體制改革中,部門權力強化,財力向上級集中,縣級政權受條塊分割體制制約,缺乏集中有效的經濟調控手段。再如在國家宏觀調控導向和市場配置資源導向的雙重作用下,資金、人才、技術、信息等生產要素越來越向大中城市、大中企業集中。缺乏資金、技術、人才、信息,經濟發展後勁不足,幾乎是縣域經濟發展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同時,縣域幹部任期短、換屆快,導致縣域經濟發展的政策、規劃缺乏穩定性和連續性,短期行為時有發生,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着縣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三)環境性制約因素

縣域經濟發展環境的好壞,是制約其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但受發展條件和思想觀念的限制,全國縣域經濟發展的軟硬環境都存在着一些問題。在發展硬環境的建設上,一些縣域由於意識不強、財力不足、工作不力,經濟發展的基礎設施落後。部分老、邊、窮村,至今尚未通公路,出入不便,信息閉塞。在發展軟環境上,一些地方和部門官僚主義、本位主義嚴重,公僕意識、服務意識淡薄,門難進、臉難看、話難聽、事難辦,收費項目多,審批程序複雜,“四亂”行為屢禁不止,企業負擔嚴重。同時個別縣域信用環境、發展環境、服務環境、政策環境、市場環境也存在諸多問題,如不少縣域知名度、美譽度不高,在經濟交往中,合同履約率低,影響到縣域經濟的發展。

三、縣域經濟發展模式選擇的對策措施

(一)解放思想,更新觀念,以科學發展觀指導縣城經濟發展。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加快縣域經濟發展,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其核心內容有兩條:一是強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發展是硬道理,沒有發展就談不上科學的發展;二是強調全面發展,實現經濟增長的速度與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保持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的可持續發展。在經濟起步階段,經濟增長必須放在優先位置考慮;進入比較發達階段後,則更注重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縣域經濟在發展模式選擇上,應貫徹科學發展觀的三大戰略原則:

一是資源經濟的比較優勢原則。根據古典經濟學家李嘉圖的比較成本理論,即使不論生產什麼都居劣勢的國家,也能通過專門生產經營自己佔有相對優勢的產品而獲得比較利益。落後地區也一樣,總有自己的相對優勢,從而在市場競爭中獲得比較利益。由於縣域經濟最大的比較優勢是自然資源,因而理應在經濟起步階段揚長避短,以發展資源工業為突破口,以便迅速取得突破性發展。不過,在對資源的理解上不能狹隘和簡單化,從思想上要跳出“縣域經濟等於資源經濟”的怪圈,避免陷入為追求眼前效益而犧牲長遠利益的“資源開發陷阱”。從經濟學來看,一切有利於經濟發展的因素都是資源,不僅本地資源,還包括域外資源;不僅包括自然資源,更重要的是人文社會資源。因此,在發揮資源比較優勢時,應注意對各種資源的綜合利用,以取得最佳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二是落後經濟的後發優勢原則。縣域經濟在工業化歷史進程中落後,但辯證地看,落後也有優勢。首先,由於落後,勞動力和土地價格低,生產要素物美價廉,具有低成本的競爭優勢,有利於承接發達地區轉移出來的勞動密集型出口加工業。其次,後發者有先行者的經驗可資借鑑,免去了自己摸索的過程,可以節省大量人力物力,也可少走許多彎路。再次,由於社會經濟的進步,後發者處於較高的發展起點,可以獲得更有利的發展條件。最後,後發者較少受到傳統的束縛和舊技術結構的制約,既有競爭的壓力,又有追趕目標,有更強烈的上進心和積極進取精神。正因為後發者也有種種優勢,才有“後來者居上”之説。

三是知識經濟的以人為本原則。知識經濟時代最重要的戰略資源是人力資源,知識產業已控制了全球經濟資源的流向和配置。因此新世紀的經濟發展戰略已不再以gdp的增長為中心,而是以“人”為中心,通過大力開發人力資源,取得技術優勢和市場競爭優勢,改善人的生活條件和提高人的生活質量,實現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縣域經濟目前雖然還沒有發展到這個階段,但大勢所趨,觀念必須超前。要樹立以人為本的發展觀,在推進工業化的過程中,努力降低經濟發展的資源成本、生態環境成本和社會成本,走出一條經濟與資源、人口、社會、環境及生態相互協調的發展道路。

(二)在制度和政策上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條件是縣域經濟發展模式選擇的有力保證。

國家扶助縣域經濟發展,根本性的措施是為縣域經濟發展創造保障性的制度環境和一個寬鬆的政策環境,以緩解和減輕城市經濟對縣域資源的吮吸和榨取,提升縣城經濟自身的“造血”機能。首先,需要從制度上打破城鄉二元結構,解除城鄉分割的歧視性制度,包括户籍制度、勞動就業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縣鎮行政管理及公務員薪酬制度等方面,縣域應該與城市接軌,逐步實現無差別的“國民待遇”。其次,需要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完善土地流轉制度,在保障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益和不改變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的前提下,探索農村土地資本化,賦予農民土地經營產權,實現農村土地產權明晰化,優化土地資源配置。再次,需要在深化農村税費改革的基礎上,在財税政策、產業政策、金融和信貸政策等一系列政策上對縣域經濟傾斜,建立合理的激勵機制,刺激縣域經濟發展,增強縣級財政的自給能力和發展能力。最後,國家在交通、電信、水利等基礎設施和市政公共設施的建設投資上,也需要加大對縣域經濟的支持。

(三)培育支柱產業是縣域經濟發展模式選擇的核心內容。

能否培育出具有帶動全局作用的支柱產業,對縣域經濟的發展具有決定性作用。由於各縣域情況不同,條件各異,所以在推進縣域工業化的過程中,各縣域要發展具有優勢和自己特色的工業部門,走特色經濟之路,切不可照搬照抄。一是要充分發揮縣域農副產品豐富和勞動力廉價的優勢,把大力發展農產品的加工、儲藏、保鮮、運輸,提高農產品的加工深度,實現農產品的深加工、精加工,拉長農業生產鏈條,提高農產品附加值,作為縣域工業發展的重點。二是要培植龍頭企業,完善產業鏈,使“公司十基地+農產”的生產經營方式成為農副產品深加工的主線。要以生產高質量的綠色食品為中心,積極採用生物技術和工程化食品技術開發新資源、新產品,向方便營養、安全衞生、天然保健的方向發展。三是要按照國家的產業政策、市場需求和當地實際,加快縣域原有產業和產品結構的調整,對那些浪費資源、污染嚴重、質量低劣、生產成本高、生產效益低的小企業,通過生產要素的整合和重組及時進行改造和轉產,促進縣域工業企業上規模、上檔次、上質量,提高縣域工業競爭力。同時,要積極研製和開發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投入少、見效快、市場前景好的產品,努力培植一批小而專、小而精、小而特、小而新的科技型企業,走專業化生產、社會化協作的路子。四是要逐步提高產業聚集水平,實現集約化發展。縣域工業發展一定要進園區,決不能再走“村村點火、户户冒煙”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的老路。發展園區經濟要以資源引項目,以項目引資金,以存量引增量,採取園區招商、規劃招商、重點項目招商、產業招商等方式,把工業企業聚集到園區,保護環境,節約資源,延長產業鏈,推動形成集羣經濟和塊狀經濟。五是要抓住非公有制經濟准入放寬的機遇,引導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向交通、能源、供水、供氣、道路、環保等行業和教育、文化、醫療、信息、中介服務等新興行業推進,開拓新的發展空間。六是要注意發展配套經濟。隨着生產社會化、專業化的發展,優勢企業紛紛將非核心產業向外擴散,給廣大中小企業帶來了大量配套空間。縣域工業發展要適應這一趨勢,採取多種形式,積極引導中小企業加入大企業集團、優勢企業的產業分工協作體系,主動配合工業化程度高的大城市進行產業產品配套,發展配套產品和下游產品,帶動相關產業發展。

(四)壯大民營經濟,激發縣域經濟活力是縣域經濟發展模式選擇的重點。

發展縣域經濟,必須堅持民營經濟為主體的發展思路,取消對民營經濟的一切不合理的限制。要降低門檻,取消註冊資本金限制,推行註冊登記備案制;要放開市場準入,廢除一切歧視民營經濟發展的規定,除國家明確限制的領域外,都要對民營資本開放,為民營經濟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盡力降低民營經濟投資創業的成本;要引導民營企業樹立誠信敬業、守法經營的觀念,政府應出台明確的保護政策,加大對民營經濟的保護力度,使其能夠放心經營、大膽發展。如在浙江省的工業產值中,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佔到95%以上,浙江省民營企業對全省經濟發展的貢獻達到了60%。所以縣域經濟發展模式的選擇,應按照以民營經濟為主體的思路進行,吸引民營企業向工業園區聚集,鼓勵企業參與基礎設施建設、城鎮建設,實現中小企業體制和機制創新,促進以民營化為主體的中小企業強勁發展,帶活縣域經濟。

【第3篇】我國農村教育調查報告

針對多年來城鄉義務教育的失衡,以及因學校佈局調整帶來的種種問題,本報兩名記者歷時三個月,走訪了我省近20個縣40所鄉村學校、專家學者中國的鄉村,始終是叫人牽掛的熱土。當這一社會始終注目的焦點“鄉村”與另一個焦點“教育”勾連起來時,熱土中的焦點愈發熾烈。

從1986年《義務教育法》的 “人人有學上”到現今學雜費的全免除“人人上好學”,伴隨着這個漫長過程的是中國鄉村教育不可忽視的現實:

學校越來越“小”,學生越來越少,老師越來越“老”;城市教育的壓力越來越大,競爭越來越激烈,城市學校“大班額”比比皆是。

這一系列問題,是在當前城鄉二元化結構的大背景下,中國社會轉型過程中教育改革引發的一種必然的普遍的陣痛與無奈,值得關注和思考。

帶着這一課題,今年6月中旬至8月底,本報兩名記者走訪了我省陝北、關中、陝南的近20個縣40所鄉村學校,與基層教育職能部門、學校、教師、學生、家長以及教育研究者等多個層面的近百人,進行了深入交流、探訪和調查。

這裏為讀者呈現的相關調查報告和個案解剖報道中反映出的問題,其癥結就在於多年來城鄉義務教育天平的失衡。

新任教育部部長袁貴仁11月7日表示,要科學確定農村中國小布局調整的規模、層次和速度,建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激勵機制,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這也許是解決問題的關鍵,也是全社會的期待。

空殼學校的典型性“樣本” 發展陷入惡性循環

縣城的教學質量好,家住紅旗國小隔壁的白永霞將兒子轉到了縣城上學

今年秋季開學,位於黃土高原上的榆林市清澗縣下二十里鋪鄉紅旗國小隻剩下了4個學生。

和很多西部縣城的鄉村國小一樣,下二十里鋪鄉的書所鄉村國小也不得不面對“生源荒”的殘酷現實。

當生源一點一點衰減的時候,經受考問的不只是學生,還有家長對學校逐漸喪失的信心以及鄉村老師們對未來或多或少的迷茫。

撤校是遲早的事,紅旗國小的老師幾乎都這麼認為。

這所距離榆林市清澗縣城約15公里的山村國小正在走向空殼。儘管學校曾有高峯期400多名學生的輝煌歷史,如今也不得不“忍受”6個老師10個學生的淒涼。落寞的學校空蕩蕩的教室

6月8日,星期一。記者一大早就從縣城出發,本想從升國旗開始,擁有對這所學校最完整的印象。

紅旗國小坐落在八斗岔村村口水泥路邊的高坡上:一排八九孔窯洞正對着校門,門框窗櫺清一色地刷成了淺藍色;窗户上沒有鑲玻璃,而是用白紙糊着;久經風吹,有的白紙已七零八落,有的乾脆已被撕掉。

可惜,還是“錯過”了升旗時間。上午7時許,學校已經開始上課。後來,記者才得知:學校的作息時間和城裏不同,孩子們每天7時到校,半小時早讀,接下來上兩節課,9時放學回家吃早飯;中午12時到校,3時半放學。

一間窯洞裏傳來了講課的聲音。教室門開着,一個年過半百、兩鬢斑白的男老師站在講台上,正用特有的陝北普通話向孩子們講授着“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緊貼着講台的一角,放着兩排兩張課桌,坐着3個學生。這個至少容納40個學生的教室裏空蕩蕩的。

男老師叫白隨寶,今年56歲,是數學老師。5年前,他從溝口的梨家灣國小調到這裏,就開始面對學生流失的殘酷現實。5年間,學校的人數從起初的七八十個,減少到了如今的10個。眼看着一間間教室空了出來,白隨寶的心也變得空蕩蕩的。

三年級教室裏,3張課桌正對講台中央豎着擺放着。11歲的任旭和比他小一歲的趙小寶在教室裏坐着,有些不安。

這個班的3個學生那天少了一個。沒來的學生叫賀賢,是數學老師劉祝蘭的兒子。老師和她的兒子竟然都沒來,任旭分析:“估計趕事兒去了。”“趕事兒”是當地人對參加紅白喜喪事的稱呼。

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任旭較為安靜,坐在那裏東張西望,而趙小寶時不時走出教室看看,再轉回來。

上午就這樣過去。6個老師只來了1個,8個學生中的5個就像沒了領頭羊的小羊羔。初次到訪,這個學校多少讓人覺得有些落寞。再後來,記者聽説了一個更受打擊的事情:上午並沒有升旗。

學生沒了學校秩序也沒了

學生人數的鋭減,打亂了這所學校本應有的秩序。就連上下課打鈴這樣最基本的事情,都落在了一個14歲的小男孩身上。

男孩叫賀露,是五年級的學生。因為年齡最大,他成了這裏的“孩子王”。

其實,賀露應該讀六年級。去年秋季開學時,本應和他一起升到六年級的五六個同學都沒來報名,只剩下了賀露一個。六年級這個班最終沒有開起來,賀露只好回到五年級“重讀”。對此,白隨寶解釋,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成績太差”。

上午8時10分,正在教室裏自習的賀露突然從教室裏衝了出去,跑到院子裏的一棵大樹前,敲響了掛在樹上的一個生鏽的鐵鈴鐺——下課了。“我是自己願意打鈴的。”賀露笑着,露出兩顆兔牙。自從一個多月前有了手腕上戴着的那塊黑色電子錶,他主動承擔起了打鈴的任務。“如果不打鈴,就不知道啥時候上課,啥時候玩了。”賀露説。其實,學校以前有電鈴,後來壞了,就再也沒修好。

【第4篇】關於我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現狀地調查報告

年輕幹部思想作風狀況的調查報告

一、年輕幹部思想作風狀況的主要特點

1、具有比較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和良好的價值取向。在當前市場經濟和改革浪潮的衝擊下,處在農村基層艱苦工作環境下的廣大年輕幹部依然表現出了較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從調查情況來看,有84%的年輕幹部對實現共產主義充滿了信心;68%的年輕幹部將個人事業的成功作為自身價值的最佳體現方式。充分顯現出了新時期年輕幹部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2、具有較高的學習熱情和強烈的求知慾望。新的時期,年輕幹部都意識到了人類已進入學習型,學者生存,不學者必將劣汰,從而增強了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調查表明,有65%的年輕幹部認為不斷加強自身學習,改善知識結構,切實提高自身的政策理論水平。由於年輕幹部都具有旺盛的精力,加上對新知識的強烈渴求,都養成了勤於學習政治理論和專業技術、勤于思考的習慣。

3、具有較好的創新意識和較強的實幹能力。廣大年輕幹部,尤其是年輕領導幹部都具有較強的開拓創新能力,他們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更新觀念,開拓進取,敢於並善於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在工作中及時大膽提出與老觀念、老傳統不同的新觀點、新方案。空談誤國,實幹興邦是大多數年輕幹部的工作理念,他們堅持求真務實、真抓實幹的工作作風,不怕苦,不怕累,繼承和發揚了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體現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革命宗旨。根據調查統計,有86%的年輕幹部表示現階段黨員幹部繼續發揚艱苦奮鬥的作風和務實創新的工作理念。

4、具有較強的自律意識和強烈的正義感。調查表明,大多數年輕幹部對自己都要求比較嚴格。53%的年輕幹部把羣眾公認作為自己工作好壞的衡量標準。年輕幹部在廉潔自律方面表現出了十分堅定的意志,78%的調查對象對當前上存在的各種腐敗現象和不正之風表示深惡痛絕、堅決抵制。76%的年輕幹部認為狠抓黨員幹部作風轉變,並對黨風的轉變充滿了信心,展現出了新時期年輕幹部堅定的政治立場和正義感。

二、年輕幹部思想作風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們從調查情況中可以看出,儘管大多數年輕幹部繼承和發揚了黨的優良傳統,能解放思想,勇於創新,艱苦奮鬥,開拓進取,在各條戰線上發揮着骨幹作用。但是,由於各種原因,極少數年輕幹部在思想作風上也存在着一些問題,應該引起各界的高度重視。

問題之一:淡漠政治。主要表現為:不注意政治理論的學習,藉口工作忙而忽視理論學習,理論功底比較淺。因而觀察問題缺乏政治敏鋭性和洞察力,對於影響政治穩定、安定的苗頭性問題,往往嗅覺不靈,反映遲鈍,明辨是非的能力較差。分析問題不善於從政治的高度探索問題發生的根源,不能以高度的政治鑑別力對問題的性質作出準確的判斷,在大是大非和許多問題上分不清是非。

問題之二:熱衷權力。當前,有極少數年輕幹部不能正確看待和使用手中的權力,過分注重職務升遷,權力觀發生扭曲和變形,不能正確使用人民賦予的權力。為羣眾謀利益,把很大的一部分精力放在謀劃自己的升遷上,迎來送往搞關係,找門子,想方設法尋找升官的捷徑,而沒有把精力放在工作上,完全忘掉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在羣眾中造成很壞的影響。

問題之三:貪圖安逸。在改革開放和發展主義市場經濟的新形勢下,少數年輕幹部潛滋暗長了貪圖安逸、害剎?思想作風問題的對策。上述問題雖然發生在少數年輕幹部身上,但危害極大,不可等閒視之。問題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形勢和環境等客觀上的原因,而根本原因是少數年輕幹部放鬆了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改造,放鬆了黨性鍛鍊,在市場經濟的新形勢下,沾染了庸俗的政客風氣,思想作風問題的對策。上述問題雖然發生在少數年輕幹部身上,但危害極大,不可等閒視之。問題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形勢和環境等客觀上的原因,而根本原因是少數年輕幹部放鬆了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改造,放鬆了黨性鍛鍊,在市場經濟的新形勢下,沾染了庸俗的政客風氣,個人主義、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的思想悄然滋長。

要解決年輕幹部存在的這些思想作風問題,應該採取以下四個方面的對策:

一、提高年輕幹部的理論修養。只有理論上的清醒,才有政治上的堅定。各級黨委從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抓好年輕幹部的理論學習,把理論學習納入黨委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牢牢抓在手上,做到經常抓,反覆抓,抓反覆,要制定學習計劃,規範學習內容,改進學習方法,完善學習制度,注重學習實效。要使年輕幹部真正認識到提高理論修養離不開學習,只有不斷地學習才能在政治上保持清醒的頭腦,在行動上與上級組織保持高度一致。要組織年輕幹部系統地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江澤民同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真正領會其精神實質,吸取其思想精華,在複雜的形勢下堅持理性思考、冷靜分析、辨別方向,沉着應對,做到立場堅定,旗幟鮮明。

二、強化年輕幹部的宗旨意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檢驗幹部黨性的試金石。一個認識不到人民羣眾重要歷史地位的人,一個對人民羣眾沒有深厚感情的人,是不可能自覺地為人民羣眾謀利益的。首先,要教育年輕幹部牢固樹立羣眾觀點。注重解決對待羣眾的態度問題,使他們對人民羣眾的感情融於自己的一言一行當中,自覺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滿意不滿意、答應不答應作為自己想問題、辦事情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其次,要教育年輕幹部增強公僕意識。教育年輕幹部正確對待和使用人民賦予的權力,把權力當作更好地為人民服務的手段。第三,要教育年輕幹部發揚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幫助年輕幹部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使年輕幹部在思想上築起抵禦腐朽思想、生活方式侵蝕的堅固防線,頂得住誘惑,管得住小節,做到不正之風不染,不義之財不取,不法之事不幹。

【第5篇】我國原創網遊支持度調查報告

第一部分 調查的背景

一、調查背景

為了更加準確的瞭解各方對於國產、原創、健康的遊戲產業發展理念的認知度和支持度,2022中國互聯網大會組委會隆重發起了中國原創遊戲支持度調查,徵求硬件、研發、運營、渠道等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對於發展國產原創遊戲的態度和意見,供產業、政府等方面做決策參考,同時醖釀相關實質性舉措。作為2022中國互聯網大會專項交流活動之一,亞太娛樂數字峯會將彙集全國各地數百家優秀遊戲企業,首度發起中國遊戲原創倡議,協力打造國產、原創、健康產業市場環境。與此同時,中國原創遊戲榜將隆重發布,推動本土產品躋身市場主流,打造國產遊戲基礎競爭力。

二、調查方法

本次調查分為兩部分同時進行。

一是進行網絡調查,調查時間2022年7月7日--2022年8月20日。共得到有效樣本58份。

二是同時問卷調查,調查對象為相關的網絡科技公司。向公司發放的問卷中,共回收了有效問卷34份。具體的調查公司名單見附錄。 最後將這兩次調查結果合在一起進行數據統計。

第二部分調查結果

一、絕大多數被調查的公司認為應該鼓勵、倡導國產、原創、健康的遊戲產品 對於調查問題:在貴公司看來是否應該鼓勵、倡導國產、原創、健康的遊戲產品?,調查數據顯示,84.27%的公司認為應該鼓勵、倡導。只有一成的公司認為不應該。,有少部分沒有明確表明意見(5.62%)。

二、有八成多的被調查公司認為把國產、原創、健康作為發展主旋律對產業、市場和消費者是有益的 調查顯示,對於問題:把國產、原創、健康作為發展主旋律是否對產業、市場和消費者有益?,81.61%的認為是有益的,只有11.49%的持否定意見。有6.9%的公司沒有明確意見。

三、絕大多數公司願意身體力行支持、參予遊戲產業的國產、原創、健康活動 調查統計數字表明,對於調查問題:貴公司是否願意身體力行支持、參予遊戲產業的國產、原創、健康活動?,絕大多數公司是持肯定態度的。持否定態度的只有11.63%。有5.81%的公司沒有明確意見。

四、三分之二的公司有過支持、參予或實施遊戲產業國產、原創、健康活動的實際行動 對於貴公司有沒有過支持、參予或實施遊戲產業國產、原創、健康活動的實際行動?,三分之二的公司有過實際行動;有四分之一多一點的公司沒有參加過實際行動。

五、多數公司認為提倡國產、原創、健康不會在國內、國外的遊戲企業之間產生對立 調查顯示,對於問題:提倡國產、原創、健康會不會在國內、國外的遊戲企業之間產生對立?,有多數的58.62%的公司認為不會在國內、國外的遊戲企業之間產生對立;但也有27.59%的公司認為會產生對立;另外有13.79%的公司沒有明確意見。

六、近八成的公司願意加入中國原創遊戲倡議的發起單位之列 調查表明,對於貴公司是否願意加入中國原創遊戲倡議的發起單位之列?這一問題,有79.07%的公司願意加入中國原創遊戲倡議的發起單位之列,只有13.95%的公司不願意;另外有6.98%的公司沒有明確意見。

【第6篇】關於我國人口老齡化的調查報告

人口老齡化(aging of population)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個時期內老年人口比重不斷上升的現象或過程。下面是為您準備的關於我國人口老齡化的調查報告,供大家參考和借鑑噢!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後續精彩不斷,敬請關注!

21世紀是人口老齡化的時代。目前,世界上所有發達國家都已經進入老齡社會,許多發展中國家正在或即將進入老齡社會。1999年,中國也進入了老齡社會,是較早進入老齡社會的發展中國家之一。中國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佔全球老年人口總量的五分之一,中國的人口老齡化不僅是中國自身的問題,而且關係到全球人口老齡化的進程,備受世界關注。為了摸清中國老年人口及老齡化發展的基本態勢,掌握未來中國老齡問題的基本國情,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對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趨勢進行了專題預測研究,基本情況如下。

一、中國人口老齡化的壓力已經開始顯現

目前,中國已有21個省(區、市)成為人口老年型地區。自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到2022年的22年間,中國老年人口平均每年增加302萬,年平均增長速度為2.85%,高於1.17%的總人口增長速度。2022年底,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到1.43億,佔總人口的10.97%。老齡化水平超過全國平均值的有上海(18.48%)、天津(13.75%)、江蘇(13.75%)、北京(13.66%)、浙江(13.18%)、重慶(12.84%)、遼寧(12.59%)、山東(12.31%)、四川(11.59%)、湖南(11.51%)和安徽(11.18%)等11個省市。

人口老齡化給中國的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發展帶來了深刻影響,龐大老年羣體的養老、醫療、社會服務等方面需求的壓力也越來越大。

養老保障的負擔正日益沉重。2022年,中國基本養老保險的支出總額達到3502億元,比2000年增加了65.5%,中央財政對基本養老保險的補貼支出攀升到522億元。離休、退休、退職費用也呈現連年猛增的趨勢。政府、企業、社會都已經感到養老保障方面的壓力正在顯著加大。

老年人醫療衞生消費支出的壓力越來越大。據測算,老年人消費的醫療衞生資源一般是其他人羣的3-5倍。2022年,中國基本醫療保險基金支出達862億元,佔基金收入的75.5%,比上年增長31.6%,增長速度比基金收入增長快3.5個百分點。基本醫療保險基金支出之所以高速增長,人口迅速老齡化是重要原因之一。

為老社會服務的需求迅速膨脹。目前,由於社會轉型、政府職能轉變、家庭養老功能弱化,為老服務業發展嚴重滯後,難以滿足龐大老年人羣,特別是迅速增長的空巢、高齡和帶病老年人的服務需求。以養老機構和牀位數為例,目前,中國共有各類老年社會福利機構3.8萬個,養老牀位120.5萬張,平均每千名老人佔有牀位僅有8.6張,與發達國家平均每千名老人佔有養老牀位數50-70張的水平相差甚遠。其他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許多為老服務也都存在發展緩慢的問題,不能滿足老年人羣日益增長的需求。

與城市相比,農村老齡問題的壓力更大。2000年,農村老年人口為8557萬人,佔老年人口總數的65.82%,農村老齡化程度比城鎮高1.24個百分點。同時,農村絕大部分地區尚未建立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目前還處在試點階段,農民的養老、醫療都缺乏必要的社會保障。隨着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農村的養老、醫療等方面的壓力相對城鎮將更加突出,西部和貧困地區尤為嚴峻。

中國正處在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各項改革進入攻堅階段,許多制度尚待建立和完善,養老、醫療、社會服務等方面的壓力早就潛伏生長,人口老齡化只是凸顯了這些壓力。目前,這些壓力還只是初現端倪,隨着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這些壓力的影響將會更加深刻、更加普遍。

二、21世紀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

21世紀的中國將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老齡社會。從2001年2100年,中國的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2001年到2022年是快速老齡化階段。這一階段,中國將平均每年增加596萬老年人口,年均增長速度達到3.28%,大大超過總人口年均0.66%的增長速度,人口老齡化進程明顯加快。到2022年,老年人口將達到2.48億,老齡化水平將達到17.17%,其中,8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達到3067萬人,佔老年人口的12.37%。

第二階段,從2022年到2050年是加速老齡化階段。伴隨着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的新中國成立後第二次生育高峯人羣進入老年,中國老年人口數量開始加速增長,平均每年增加620萬人。同時,由於總人口逐漸實現零增長並開始負增長,人口老齡化將進一步加速。到2023年,老年人口數量將增加到2.7億,與0-14歲少兒人口數量相等。到2050年,老年人口總量將超過4億,老齡化水平推進到30%以上,其中,8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達到9448萬,佔老年人口的21.78%。

第三階段,從2051年到2100年是穩定的重度老齡化階段。2051年,中國老年人口規模將達到峯值4.37億,約為少兒人口數量的2倍。這一階段,老年人口規模將穩定在3-4億,老齡化水平基本穩定在31%左右,80歲及以上高齡老人佔老年總人口的比重將保持在25-30%,進入一個高度老齡化的平台期。

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的人口老齡化具有以下主要特徵:

一是老年人口規模巨大。

2022年底,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為1.43億,2022年將達到2億,2026年將達到3億,2037年超過4億,2051年達到最大值,之後一直維持在3-4億的規模。根據聯合國預測,21世紀上半葉,中國一直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佔世界老年人口總量的五分之一,21世紀下半葉,中國也還是僅次於印度的第二老年人口大國。

二是老齡化發展迅速。

65歲以上老年人佔總人口的比例從7%提升到14%,發達國家大多用了45年以上的時間,其中,法國130年,瑞典85年,澳大利亞和美國79年左右。中國只用27年就可以完成這個歷程,並且在今後一個很長的時期內都保持着很高的遞增速度,屬於老齡化速度最快國家之列。

三是地區發展不平衡。

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具有明顯的由東向西的區域梯次特徵,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明顯快於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以最早進入人口老年型行列的上海(1979年)和最遲進入人口老年型行列的寧夏(2022年)比較,時間跨度長達33年。

四是城鄉倒置顯著。

發達國家人口老齡化的歷程表明,城市人口老齡化水平一般高於農村,中國的情況則不同。目前,農村的老齡化水平高於城鎮1.24個百分點,這種城鄉倒置的狀況將一直持續到2040年。到21世紀後半葉,城鎮的老齡化水平才將超過農村,並逐漸拉開差距。這是中國人口老齡化不同於發達國家的重要特徵之一。

五是女性老年人口數量多於男性。

目前,老年人口中女性比男性多出464萬人,2049年將達到峯值,多出2645萬人。21世紀下半葉,多出的女性老年人口基本穩定在1700-1900萬人。需要指出的是,多出的女性老年人口中50-70%都是80歲及以上年齡段的高齡女性人口。

六是老齡化超前於現代化。

發達國家是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條件下進入老齡社會的,屬於先富後老或富老同步,而中國則是在尚未實現現代化,經濟尚不發達的情況下提前進入老齡社會的,屬於未富先老。發達國家進入老齡社會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一般都在五千到一萬美元以上,而中國目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才剛剛超過一千美元,仍屬於中等偏低收入國家行列,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經濟實力還比較薄弱。

根據此次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的預測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一)中國人口老齡化將伴隨21世紀始終。

自1999年中國進入老齡社會開始,老年人口數量不斷增加,老齡化程度持續加深,直到2100年,老年人口總量仍然高達3.18億,佔總人口的31.09%,人口老齡化將伴隨21世紀始終。

(二)2030年到2050年是中國人口老齡化最嚴峻的時期。

一方面,這一階段,老年人口數量和老齡化水平都將迅速增長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並迎來老年人口規模的高峯。另一方面,2030年以後,人口總撫養比將隨着老年撫養比的迅速提高而大幅度攀升,並最終超過50%,有利於發展經濟的低撫養比的人口黃金時期將於2033年結束。總的來看,2030到2050年,中國人口總撫養比和老年人口撫養比將分別保持在60-70%和40-50%,是人口老齡化形勢最嚴峻的時期。

(三)重度人口老齡化和高齡化將日益突出。

經過50年左右的快速增長,到21世紀下半葉,中國老年人口規模、老齡化程度以及高齡化程度都將在較高水平上保持基本穩定,老年人口總量雖有所下降,但仍然保持在3億以上,老齡化程度為31%左右,80歲及以上高齡老年人口規模將保持在8000-9000萬,高齡化水平為25-30%,重度老齡化和高齡化問題將顯得越來越突出。

(四)中國將面臨人口老齡化和人口總量過多的雙重壓力。

總人口過多是中國的基本國情,由於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總人口增長勢頭得到了有效控制,但目前人口總規模仍然高達13億,預計到2030年達到最大人口規模14.65億,總人口過多的壓力將長期存在。與此同時,中國已經進入老齡社會,這是一個新的重要國情。人口老齡化壓力已經開始顯現,並將隨着老齡化的發展而不斷加重。整個21世紀,這兩方面壓力將始終交織在一起,給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嚴峻的挑戰。

三、問題和建議

世界人口老齡化發展的歷史表明,人口老齡化對人類生活的所有方面都會產生重大的影響。在經濟領域,人口老齡化將對經濟增長、儲蓄、投資與消費、勞動力市場、養老金、税收等產生衝擊。在社會方面,人口老齡化將影響社會福利、醫療制度、家庭構成以及生活安排、住房和遷移。在政治和文化方面,人口老齡化也會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目前尚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均收入水平屬於中等偏下國家的行列,城鄉二元結構尚未得到根本扭轉,經濟發展水平和綜合國力還相對落後,實現現代化還有許多重大問題需要解決。在這種基本國情下,人口老齡化必將帶來一些新的矛盾和壓力,對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提出新的挑戰:在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社會保障制度方面,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的壓力巨大;在建立滿足龐大老年人羣需求的為老社會服務體系方面,加快社會資源合理配置,增加為老服務設施,健全為老服務網絡的壓力巨大;在處理代際關係方面,解決龐大老年人羣和勞動年齡人羣利益衝突的壓力巨大;在協調城鄉和諧發展方面,解決農村老齡問題,特別是中西部和老少邊窮地區老齡問題的壓力巨大。同時,中國政府和社會還必須付出巨大成本來調整消費結構、產業結構、社會管理體制等,以適應人口年齡結構的巨大變化。

21世紀,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是在2022年實現全面小康,在2050年基本實現現代化,2050年以後進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要實現這一宏偉目標,就必須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迅速發展的嚴峻挑戰。2022年,2.48億老年人能否同步進入全面小康,目前還有許多矛盾和問題需要解決;2050年,中國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同時,能否承載4億多老年人羣各種需求的巨大壓力,更是一個嚴峻的課題。總之,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嚴峻挑戰,關係着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現代化能否順利實現,關係着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進程。

鑑於人口老齡化對人類生活全方位的深刻影響,自1982年第一屆世界老齡大會以來,國際社會高度關注老齡問題,並提出了一系列應對的戰略和對策。2002年,聯合國召開第二屆世界老齡大會,敦促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政府,必須從現在開始,採取強有力的應對戰略和對策,否則,將會喪失戰略機遇,付出巨大代價。

中國人口老齡化挑戰愈來愈嚴峻,並將很快進入2030年到2050年的最嚴峻時期。從時間表上看,留給我們的準備時間只有短短的25年。正如聯合國和有關國際組織警示的:人口現象是一個長週期事件,解決人口問題必須要有足夠的提前量。目前,中國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思想、物質、制度等各種準備還不足。在未來的25年時間裏,要全方位地做好應對人口老齡化高峯的準備,不僅時間十分緊迫,而且壓力十分巨大。

根據以上分析,我們提出的建議是:

1、要把老齡社會作為21世紀中國的一個重要國情認真對待。

中國已經進入並將長期處於老齡社會,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及全社會必須充分認識人口老齡化挑戰的嚴峻性,樹立老齡意識,增強應對人口老齡化和老齡社會挑戰的緊迫性和自覺性。在研究制定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時,要切實從老齡社會這一基本國情出發,把應對老齡社會的挑戰列入未來中國的發展戰略。

2、要充分利用25年戰略機遇期做好應對老齡社會的各項準備。

從現在開始的未來25年,是應對老齡社會的關鍵準備期,也是僅有的戰略機遇期,十一五時期尤為重要。各級政府要充分認識和把握老齡社會的挑戰和機遇,把解決老齡社會的各種矛盾和問題納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體發展戰略,制定發展規劃,完善法律法規,調整社會經濟政策,做好應對老齡社會的各項準備。要制定應對老齡社會挑戰的中長遠戰略規劃。要立足當前,在完善政策、加大投入、加快發展老齡事業的同時,健全和完善適應世界老年人口第一大國這一國情的老齡工作機制。

3、加快老年社會保障體系建設。

建設完善的老年社會保障體系,是從根本上解決老齡社會日益突出的養老醫療問題的制度安排。要在健全和完善城市社會養老保險、醫療保險體系的同時,大力推廣城鄉困難羣眾的醫療救助制度。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新形勢下,努力完善農村五保供養制度,普遍實行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並在有條件的地方建立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試點推行社會養老保險制度。2030年人口老齡化最嚴峻時期到來以前,在全國城鄉基本建立起符合我國國情、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老年社會保障體系,確保城鄉老年人養老、醫療問題的妥善解決。

4、大力發展老齡產業。

發展老齡產業是應對老齡社會、滿足龐大老年人羣需求、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內容。要制定老年服務業發展規劃,實施國家對老年服務業的扶持保護政策,建立老年服務業發展管理體制。立足城鄉社區發展為老服務業,培育老年服務中介組織,培養專業化的為老社會服務隊伍,在2030年以前,使老年服務業有較大的發展。同時,大力研製開發老年消費品,培育老年用品市場。

【第7篇】關於我國公民憲法意識的調查報告

關於我國公民憲法意識的調查報告

我國現行憲法是1982年12月4日公佈施行的,至20xx年12月4日已經整整20年了。我們不禁要問:憲法公佈實施20年了,我國公民對憲法的瞭解程度如何、對憲法的認識水平怎樣、對我國憲法的實施狀況是怎麼評價的?為此,筆者組織了一次公民憲法意識的問卷調查。

現將這次問卷調查的基本情況及統計分析結果報告如下:

一、問卷調查的基本情況調查時間:20xx年11月初至12月底。調查區域:江蘇省、上海市、浙江省。

調查地點:這次調查的範圍很廣泛,調查人員的足跡遍及調查區域內的黨政軍工農學商等各種單位、火車站、汽車站、火車上、長途汽車上、公共汽車裏、廣場、公園、街頭巷尾、店鋪攤吧、鬧市鄉鎮以及鄰居家中,等等。調查人員:蘇州大學法學專業學生,共96人。

調查方式:調查人員親自走訪調查,由調查人員詢問填寫,或由被調查者當場填寫問卷。為消除被調查者的顧慮,發表自己的真實看法,本次調查一律採用不記名方式進行。

調查要求:調查必須實事求是,不得弄虛作假;調查必須客觀中立,不能先入為主;調查要儘可能多記錄被調查人的原話;每個調查人員至少調查10人以上,要儘可能擴大調查面,選擇不同職業、不同年齡的人進行調查,一個單位的調查對象一般不超過3個人。調查問卷:這次調查共收回有效問卷1001份。

江蘇947份,其中蘇州708份(市區582份、市郊城鎮106份、崑山10份、張家港10份)、無錫62份、南京48份、常州45份、泰州30份、鹽城20份、南通18份、鎮江16份;上海42份;浙江寧波12份。調查對象:被調查者的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和職業等基本情況,詳見下面的表

1、表

2、表

3、表4。表1調查對象的性別構成統計表性別人數百分比男59659.54女40540.46合計1001100表2調查對象的年齡構成統計表年齡人數百分比18-29歲39139.060-39歲26326.27@-49歲21221.18p歲以上13513.49合計1001100表3調查對象的文化程度統計表文化程度人數百分比不識字或識字不多212.10國小555.49國中15715.68高中或中專32732.67大專20320.28本科及以上23823.78合計1001100表4調查對象的職業構成統計表職業人數百分比黨政機關工作人員908.99事業單位工作人員15715.68國有企業職員12412.39集體企業職員818.09私營企業職員15315.29外資企業職員706.99個體户979.69農民404.00在校大學生12812.79其他616.09合計1001100表4説明:這次我們調查的黨政機關工作人員主要包括市委、區委、政法委、宣傳部、政府辦、公安局、公安派出所、司法局、工商局、地税局、物價局、民政局、衞生局、經貿委、勞動和社會保障局、人事局、交通局、城市管理局、城市執法局、城管辦、城市監察大隊、街道辦事處、法院、人大常委會、選舉委員會、政協、工會等部門的工作人員。

事業單位工作人員主要包括大學、中學、國小、成人學校、研究所、圖書館、文化站、電視台、報社、醫院、衞生院、福利院、影戲院、劇團、衞生監督所、房產交易中心、供電局、市政公司等部門的工作人員。國有企業職員主要包括銀行、郵電、賓館、大酒店、商城、紡織、機械、化工、藥品、機牀、特種油、種子、火車、汽車、人力資源、房屋修建開發等國有企業的職員。

集體企業職員主要包括公園、商店、信用社、售樓處、絲綢、農藥、醫藥等集體企業的職員。私營企業職員主要包括商廈、物資、建材、藥材、服裝、廣告、裝飾裝璜等公司以及皮鞋廠、小超市、電腦專賣店、美髮店、夜總會、酒店、傢俱店、書店、球鞋店等的職員。

外資企業職員主要包括電腦、電氣、紡織、家庭裝飾、結婚用品、鄰里中心管理等外資公司的職員。個體户主要包括個體運輸、裝飾材料、商品推銷、服裝店、布店、皮鞋店、眼鏡店、百貨店、雜貨店、小吃店、小餐館、食品店、酒店、旅館、照相館、小攤販、書吧、茶吧、報亭等個體業主。

表中的農民包括民工、村委會幹部。表中的在校大學生是指非法律專業的在讀大學生。

表中的其他包括下崗工人、無業人員、退休人員、軍人以及律師、音樂等自由職業者,等等。

二、調查問題的統計結果與簡要分析

(一)關於對我國憲法的瞭解情況表5調查問題:您知道我國有一部名叫《憲法》的法嗎?選擇答案人數百分比知道97096.9不知道313.1高達96.9的被調查者知道《憲法》,表明我國公民已經比較普遍地知道了憲法。這可以説,是現行憲法公佈實施20年來的主要成效之一。

但是,仍有3.1的被調查者不知道憲法。在這次調查中,一個接受調查的大叔劈頭就問:憲法?憲法是什麼東西?需要指出的是,這次調查主要是在以蘇南為主的經濟相對發達地區進行的。

為此,我們完全可以推定,在經濟落後地區,會有更多的公民不知道憲法。在調查中,我們發現還有一些現象值得注意,有些被調查者即使知道憲 法,但似乎認為與自己無關,在調查過程中一位中學老師對調查人説:你不應該找數字老師,應該找政治老師。

難道憲法只是政治老師的事,與數學老師無關?!對於很多人來説,知道憲法,恐怕僅僅是知道憲法這個詞、《憲法》這部法而矣。更有甚者對憲法和法律有誤解,根本不願意去了解憲法和法律。

在調查中,一位司機説:我不懂法律,要知道知法犯法罪加一等。表6調查問題:您是主要通過什麼途徑知道憲法嗎?選擇答案人數在知道憲法者中所佔百分比親自看過23524.23聽別人講過12312.68看電視或報紙45046.39單位組織學過11511.86其他474.84其中:學校學過212.16近一半的被調查者是通過看電視或報紙知道憲法的,這表示在當今社會,媒體的影響力是很大的,今後我國應當加強在電視等媒體中宣傳憲法的力度。

有近12的被調查者是通過單位組織學習瞭解憲法的,表明單位在憲法的宣傳中起着相當的作用,今後我們對此仍不能忽視。只有2多一點的人表示是通過學校學習知道憲法的,表明學校在憲法宣傳中的作用沒有發揮出來,今後中學應當加強憲法知識的教育力度,大學則應當增加憲法理論在《法律基礎》課程中比重。

超過四分之三的被調查者沒有親自看過憲法典,表明我國的憲法仍遠離公民的生活,這務必引起各方面的注意。值得高興的是,我們在調查中發現有相當多的公民是十分願意瞭解憲法的。

一名被調查者對調查人員説:我要謝謝你!讓我有機會多增加一點這方面的知識。這表明我國憲法的宣傳教育還有相當大的空間,憲法的宣傳工作者和理論研究者大有作為。

表7調查問題:您知道現在的憲法是哪年制定的?選擇答案人數百分比1954年37036.9693年1999年1982年37837.76不清楚24424.38其他90.90表8調查問題:您知道現行憲法修改了幾次?選擇答案人數百分比1次15715.692次3次46246.15不清楚37036.96其他121.20表9調查問題:依法治國是哪一年寫入憲法的?選擇答案人數百分比1982年48648.5593年1997年1999年17317.28不清楚33333.27其他90.90表10調查問題:您知道憲法對個體、私營經濟的地位是怎樣規定?選擇答案人數百分比個體經濟、私營經濟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補充29028.97個體經濟、私營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56556.44不清楚14614.59通過上述表

7、表

8、表

9、表10,我們可以高興地瞭解到,有三分之一的被調查者能準確地知道我國現行憲法是1982年制定的;有近一半的被調查者知道現行憲法已經修改3次;有17的被調查者知道依法治國是1999年寫入憲法的;超過一半的被調查者能準確地知道我國現行憲法對個體、私營經濟地位的規定。這些都表明我國公民對現行憲法的內容有一定的瞭解。

但是,有三分之一的人錯誤地選擇1954年或1993年或1999年為現行憲法的制定時間,並有四分之一的人明確表示不知道現行憲法是哪年制定的,此外還有6人認為現行憲法是20xx年制定的、2人認為是1994年制定的、1人認為是20xx年制定的。超過三分之一的人不清楚我國現行憲法修改了3次,並有近16的人錯誤地認為現行修改了1次或2次,還有7人認為現行憲法修改了4次,認為修改了17次、7次、6次、5次的人各有1人,另有1人只知道現行憲法修改了很多次。

有近一半的人錯誤地認為依法治國是1982年或1993年或1997年寫入憲法的,並有超過三分之一的人不清楚依法治國是哪一年寫入憲法的,還有4人錯誤地認識依法治國是1989年寫入憲法的,2人認為是1954年,認為是1978年、1984年、20xx年入憲的各有1人。有近三分之一的人不知道我國在1999年已對憲法有關個體、私營經濟地位的規定作了修改,仍認為個體經濟、私營經濟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補充,另有近15的人根本不知道我國憲法對個體、私營經濟地位的規定。

有趣的是,依法治國和個體經濟、私營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1999年憲法修正案的重要內容,但知道前者的被調查者只有17,而知道後者的則達56。看來,目前我國公民對經濟問題的興趣和了解遠遠大於對法律問題的興趣和了解。

總的看來,目前我國公民對現行憲法的瞭解情況不容樂觀,對憲法內容的掌握程度偏低。在調查中,一個被調查者説道:我們只知上班、下班,哪知憲法?另一名被調查者講:憲法是很無聊的,人們根本不關心這個,人們關心的只是他在銀行裏有多少存款。

這些話雖然不中聽,但具有相當的代表性,這不能不讓我們深思!常識告訴我們,人們對事物的瞭解與其興趣有關,而人們的興趣則取決於該事物對自己的相關程度。目前我國公民對憲法瞭解不多,最主要的原因恐怕是現行憲法對公民實際生活的關係不大,憲法還沒有成為保障公民權利的法律武器。

【第8篇】關於我國民營經濟的調查報告

關於我國民營經濟的調查報告

近年來,黨和國家非常重視調整所有制結構,培育和發展非公有制經濟,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民營經濟作為國民經濟中最具生機和活力的成分,得到了長足發展,已成長為支撐和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必須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

將包括民營經濟在內的非公有制經濟提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民營經濟迎來了在發展的春天。同時,隨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民營經濟發展也面臨着許多新的情況和問題,亟待加以研究和解決。

一、民營經濟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一)民營經濟的地位不斷得到提升在我國民營經濟伴隨着思想的解放和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經歷了一個由限制到允許、到鼓勵的發展歷程。 50年代初期,個體、私營經濟在我國城鄉生產、流通領域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建國初期,私營經濟工業產值約佔全國工業總產值75以上。1954年,城鄉個體手工業產值約為全國工業產值的20。

此外還有280萬户、330萬人從事個體商業,他們的商品零售額約佔全國商品零售額的40。經過1956年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私營經濟已全部消失。

據1978年統計,全國城鎮個體工商業者只有15萬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中有兩個重大的變化:一是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替代計劃經濟,二是以公有制為主,多種經濟共同發展替代單一公有制經濟,二者密不可分。

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一個重要標誌,就是私營企業從無到有逐步發展起來,併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民營經濟在國家政治、法律、經濟、社會各方面的地位得到不斷鞏固的加強,民營經濟的地位主要在三個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1、理論地位的突破。長期以來,由於受“左”的影響,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認識不清,姓“資”還是姓“社”、姓“公”還是姓“資”的問題沒有從理論上得到解決,對包括民營經濟在內的非公有制經濟進行限制和打擊。

關於允許和鼓勵非公有制經濟存在和發展的政策是在不斷解放思想的基礎上,在理論上不斷創新的結果。民營經濟逐步由限制到允許、鼓勵,確立了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補充地位。

尤其是92年鄧小平同志南巡談話將思想大解放向了新的高度,打破了長期以來束縛人們思想的姓“資”還是姓“社”姓“公”還是姓“私”的桎梏,理論上取得重大突破,民營經濟獲得了長足發展。在黨的第十五次代表大會,江澤民同志指出,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過渡時期的基本經濟制度,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組成部分,進一步明確肯定了非公有制經濟的地位和作用,在理論上為民營經濟定了位。

2、法律地位的突破。1982年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十一條提出“城鄉勞動者個體經濟,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補充。

”但尚未提出允許私營經濟的存在。6年以後,1988年4月12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第十一條增加規定“國家允許私營經濟在法律規定的範圍內存在和發展,私營經濟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補充”。

1999年3月,憲法修正案第六條修改增加內容為:“……國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第十一條明確了“在法律規定範圍內的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等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國家對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實行引導和管理”。將非公有制經濟的重要地位載入了憲法。

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又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獨資企業法”,中國第一部體現私有制企業的法律誕生。從上述法律、法規不難看出,個體私營經濟在法律中的整體地位,已經由個私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補充”上升為“重要組成部分”。

法律承認的個私經濟的存在形態,也由個體工商户、農村承包經營户發展到個體工商户、農村承包經營户、私營企業(包括個人獨資企業、合夥企業、有限責任公司)等多種形態。私營企業中的工會組織,私營企業協會、私營企業中的黨組織等,也都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法律、法規中沒有明確規定,發展到在法律、法規中有了明確規定的過程。

可見,民營經濟在我國法律地位越來越明確、越來越重要,在法律上為民營經濟定了位。

3、政治地位的突破。江澤民同志在慶祝建黨八十週年講話中,對民營業者的政治地位進行了精闢的闡述,提出把民營業者作為一個社會階層來對待,民營業者既不同於原來的民族工商業者,也不同於資本主義社會的資本家,他們通過誠實勞動和工作、合法經營,為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和其它事業做出了貢獻,他們也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

根據七一講話精神,現在,非公有制經濟人士不是能不能入黨的問題,而是隻有非公有制經濟人士中那些承認黨綱黨章、符合黨員條件的才能入黨。七一講話指出,在目前經濟發展的客觀條件下,決定一個人能不能入黨,不能只看他 擁有多少財產,而應看他的財產是如何獲得的。

在政治上為民營經濟定了位。

(二)民營經濟具備了堅實的發展基礎自實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個私經濟健康發展,已經呈現五個顯著特點:一是持續穩定發展。一九七八年全國城鎮個體工商户只有十四萬人;到去年底,個體工商户及其從業人員已分別發展到三千一百多萬户和六千一百多萬人,私營企業從無到有已達一百二十多萬户和一千七百多萬從業人員。

山東省民營經濟從業人員已達到490.2萬人。二是經營規模不斷擴大。

從一九八一年到去年底,個體工商户註冊資金由四點六億元增至三千一百多億元,户均註冊資金由二百多元增至一萬元;私營企業註冊資金由八十四億多元增至一百多億元,户均註冊資金也由九萬多元增至七十多萬元。到2001年底,民營企業集團近2600家,有些公司已成為國內的知名企業。

山東省註冊資本(金)千萬元以上的民營企業達到947户,億元以上11户。總產值和銷售總額千萬元以上的745户,億元以上的68户;私營企業集團148户,私營股份公司20户。

私營企業户均註冊資本(金)達到65.5萬元,比上年增加17.5萬元。三是經濟效益明顯增長。

據測算,一九九八年全國個體工商業的產值和營業收入分別為一九八一年的三千九百多倍和八百多倍,產值已近六千億元;私營企業一九九八的產值、營業收入已達五千八百多億元和五千三百多億元,分別是****年的逾六十倍和一百三十多倍。截至2001年底,山東省民營經濟實現產值1676.1億元,營業收入2623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7.3%和12.6%。

四是待業結構趨向合理。過去,個體工商業、私營企業都以第三產業為主;近年來第一產業發展迅速,獲得大幅增長。

五是從業人員素質不斷提高。近些年來,大學生、研究生、機關幹部以及社會知名人士不斷加入個私經濟隊伍,使個私經濟從業人員結構發生了變化。

六是開闢了新的發展領域。伴隨着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中國加入wto,民營經濟進入了一個空前活躍的狀態。

民企在投資辦學、市政建設、民營科技、民用航空、金融證券等領域開始打破國有企業一統天下的局面。

(三)民營經濟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民營經濟伴隨着改革開放大潮成長和壯大起來。據國家統計局測算,1999年民營經濟創造國內生產總值14975億元,佔全國gdp總量的18.3%。

民營經濟已從當初的“拾遺補缺”,發展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民營經濟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是支持了國民經濟快速增長。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民經濟年均增長9.5%,民營經濟年增長速度超過20%,對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做出了積極貢獻。

二是拓寬了就業渠道,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近幾年來,民私營經濟的快速發展,全國登記註冊的個體工商户和私營企業為三千三百多萬户,從業人員超過一億,並且每年淨增近600萬個工作崗位,在99年裏,全國平均每一天就有四千多位國有企業下崗職工進入個體私營企業再就業,非公有經濟已成為我國重要的就業渠道。

山東省民營經濟全年安置下崗職工3.4萬人,其中安置國有企業下崗職工1.2萬人。各地把發展個體私營經濟與國有企業深化改革和促進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再就業結合起來,積極引導個體私營經濟參與國有中小型企業的改制工作,並積極支持國有企業下崗職工申辦個體工商户和私營企業。

有效地緩解了就業壓力,促進了社會穩定,為國有企業深化改革、減員增效、下崗分流提供了較大回旋餘地。三是滿足了人們多樣化的需求。

民營經濟大多分佈在

二、三產業,點多面廣,經營靈活,求新求快,不僅豐富了商品市場,也提供了多樣化的社會服務,極大地方便了城鄉居民的生活。四是富裕了羣眾,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

數千萬羣眾通過從事民營經濟,增加了收入,改善了生活,同時也為國家拓展了税源。1999年個體户和私營企業共納税830多億元,佔全國工商税收的9.35%,山東省則達到了13.7%,民營企業在回報社會,從事社會公益事業方面也發揮了積極作用。

近些年來,民營企業投資光彩事業、到中西部扶貧的資金達200多億元,幫助290萬貧困人口解決了温飽問題。五是推動了經濟結構調整。

近些年來,民營經濟的快速發展,促進了生產、流通和服務的專業化、社會化分工,加快了產業結構、產品結構的調整。尤其要看到,發展民營經濟,使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有了出路,有力地推動了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小城鎮建設和城鄉協調發展。

六是促進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對民營經濟來説,市場機制一直是配置資源的基本方式。

民營企業在發展中逐步形成了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經營機制、靈活的用工形式和分配方式,培養了一大批經營管理人才,促進了商品市場和勞動力、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市場的發育。

(四)民營經濟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民營經濟頑強的生命力源自於人們對自身利益追求所產生的強大驅動力。民營經濟的頑強生命力主要是指民營經濟的整體特質,當然在個體身上也會時有表現。

民營經濟從整體上表現出來的理更為頑強的生命力,與個體身上表現出來的羸弱、衰敗和萎蔽並不矛盾。“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或許正是個體的生生滅滅維繫着整個經濟的盎然生機。

民營經濟最核心的優勢在於自然地解決了政企分開和市場導向的問題。一是有充分的自主權。

民營經濟是自主經濟,資金自籌,門路自找,自我經營,自我完善,自我發展,自負盈虧,相對公有制經濟來講產權清晰、權責明確、利益直接、機制靈活、風險自擔;企業的人財物、產供俏以及人員使用、機構設置、生產經營形式、產品去向、利益分配、規章制度等等,都由企業自主決定,不受傳統政企關係的束縛。決策機制靈活,不用搞請示彙報,隨時根據市場情況調整經營策略;用人機制靈活,職工能進能出,幹部能上能下,工資能高能低。

國營企業中間是有幾級的工資規定,調整很難,但民營企業責權利分明,有利調動員工積極性;經營機制靈活,民營企業不像國有企業那樣存在過多的制度上的制約,被束縛住手腳,只要有利於企業獲得最大利潤,可以更多的採取靈活的經營手段。二是最直接的利益趨使。

民營經濟是由私人投資的,民間投資者的資金是自己的血汗錢,項目自己上,銷路自己找,風險自己擔,因此,對投資高度負責,慎之又慎,經歷千辛萬苦好不容易積累下了一定資金,但如果一招不慎,搞不好就要傾家蕩產,老闆就要抹脖子。它在發展動力、規避風險意識等方面有着明顯的優勢,他們普遍採取滾動發展、小步快跑的投資方式,通過小規模試產,在市場上站穩腳跟後,再大規模擴產。

民間投資具有追逐高利潤的本能,具有強大的自我創新機制,為企業的長遠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正是在利益的驅使下,民營經濟不斷創新,不斷超越自我,逐步成長為最具活力的增長點和最具遠大前途的經濟成份。

因而它常能在人們不經意的地方悄然而生,並能在政策的夾縫中默默成長。三是徹底面向市場。

民營經濟降生於市場,生長於市場,與市場經濟天生相融,在激烈的競爭中不斷做大,對市場具有與生俱來的知識性。它不帶有任何計劃經濟的桎梏,也沒有國有經濟在計劃經濟條件下養成的各種弊病,是市場經濟最富活力的細胞。

民營經濟作為天然的市場經濟形式,具有緊貼市場、機制靈活、適應性強、生命力旺盛的最大特點,極易接受世貿組織規則,具有其它經濟形式不可替代的獨特優勢。因而能在市場經濟大潮中拼搏滾打,經受優勝劣汰的考驗,勝者發展壯大,敗者另尋出路,無“大鍋飯”可吃。

這就意味着速度和效率,意味着能在競爭中爭得主動和先機。

(五)民營經濟正面臨着新的發展機遇一是入世機遇。可以預見,隨着wto國民待遇原則和非歧視原則的落實,國內市場環境將逐步規範起來,制約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體制性障礙將逐步消除,非公有制經濟在參與經濟結構調整和市場準入方面、在擴大進出口貿易的渠道方面、在利用外資的渠道方面、在國際企業界和科技界的交流等方面,將發生一系列根本變化。

二是潛在的發展空間巨大。農村小城鎮建設為民營企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與國企、外資企業相比,私企在資金、經營、人才、技術上均不佔優勢,尤其在規模顯著和技術要求高的行業缺乏競爭力,但在加速農村現代化、城市化,把小城鎮作為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村城市化道路被提出來後,小城鎮建設成為私營企業的發展的新空間和機遇(在小城鎮勞動力資源豐富,因農村收入水平低將對技術低產品保持長期需求,如果與農業產業化相結合,就會拓展了發展領域);國有企業佈局調整和結構升級為私企提供了成長空間,對國有小企業的兼併、收購、租賃、承包、聯合、股份制合作,為私企擴大經營規模創造了條件;國企改革後優化人員結構,出現了大量富餘人員,也有許多優秀人才,進入私企,提高了私企人員的素質;隨着改革的深入,國企還將退出一些競爭性領域,為具備一定實力和規模的私企提供了發展的新機遇。

三是西部大開發帶來的機遇。廣闊的西部大市場,地區發展的不平衡,市場空間大、層次多,更適宜民營經濟去拾遺補缺。

四是中國正在實施“十五”計劃和第三步戰略目標,為非公有制經濟廣泛投入基礎領域以及利用自身靈活機動、創新能力強的優勢進入技術領域提供了廣闊的前景。五是政策環境正在形成。

國家出台的《個人獨資企業法》、《合夥企業法》、《公司法》和正在審議中的《中小企業促進法》,以及中國政府為中小企業發展正在採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為中小企業發展提供了非常好的法律和政策環境。目前國際上發達國家每8-10人中就有一箇中小企業,而中國每28人才有一箇中小企業,如果按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中國至少需要有一億個中小企業,因此,中國民營企業的空間很大。

他們將涉足大企業未進入的新興領域,他們將在品種多、批量小的加工、配套、維修領域和零售、服務等本小利薄領域找到自己的位置,他們將在需求分散、個性化要求的領域一顯身手。六是中國民間投資潛力巨大。

民營企業的資金來源於民間投資。據統計,勞動積累與合夥投資是民營企業資金來源的65,銀行中有兩萬多億元的存差。

通過發展中小商業銀行,建立多層次的、專門為中小企業服務的中小資本市場體系,豐富資本市場的交易品種,降低中小企業成立門檻和行業進入壁壘,啟動民間投資。從發展前景看,中國民營經濟還會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目前國企按產值佔30%多。世界各市場經濟國家最高的也就12%~13%。

中國民營企業至少可以從70%發展到90%,這中間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非公有制經濟的前景應該説是相當樂觀的。

隨着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中國改革開放事業已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在新世紀中國經濟和社會將發生更加深刻的變化,中國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等非公有制經濟也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中國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將不可逆轉,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重要組成部分將不可逆轉,中國融入世界經濟體系也不可逆轉。

非公有制經濟將會與公有制經濟長期共存,互相依存。中國生產力的發展,綜合國力的提高,人們生活的改善離不開非公有制經濟和公有制經濟的共同發展。

中國共產黨的富民政策深得民心,中國西部開發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提供了新的歷史機遇,中國加入wto,為民營企業進入國際市場,融入世界經濟體系鋪開了道路。企業家將是中國經濟舞台的主角,民營企業家有着光榮的歷史使命。

中國的民營企業家需要在中國經濟發展中出更多的力,需要在西部大開發中大顯身手,需要在世界經濟體系中佔據一席之地。我國民營企業正處於一個蓬勃發展的時期。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國有經濟實行戰略性改組,經濟進行戰略性調整,這些都為民營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和廣闊的空間。相信在今後若干年內,民營企業在數量上將有一個更大的發展,在質量上將有一個新的飛躍。

我們要在鄧小平理論指導下,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放手發展民營經濟,堅定不移地走富民強國的路子,儘快地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

二、民營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以個體、私營經濟為主要內容的民營經濟發展到今天,已取得了輝煌的業績,作出了不俗的貢獻。然而它們要進一步發展,卻又面臨着許多困境和障礙。

這些困境和障礙,有的來自外部環境和制度安排的束縛,有的則源自自身的種種不足。“九五”以來,非國有經濟固定資產投資增長放慢,增速大幅下降,年均增長11.2%,平均增幅比“八五”降低31.7個百分點。

分年看,增幅從1995年的22.8%回落至1997年的8.6%,1999年回落至6.8%,其中私營經濟則由1996年以前25%以上的增長速度回落到9.2%以下。與之相應,非國有經濟投資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在“九五”初期達歷史最高水平之後,呈逐年下降趨勢,1999年非國有經濟固定資產投資達到13928億元,佔全社會投資的46.6%,比重依然比1996年低1個百分點(國家經貿委經濟信息中心:《近年非國有經濟固定資產投資狀況及20xx年趨勢簡析》)。

(一)外部制約因素主要是存在所有制歧視,民營經濟和民營業者仍沒有獲得同公有制經濟和其他從業者同樣的法律地位,在很大程度上還被視為“另類”,發展的空間仍然比較狹窄。1、產權保護乏力。

民營業者等新的社會階層,“他們都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建設者”。但現行《憲法》只強調公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對於合法的私人財產的保護卻不完善,沒有明確“私人合法財產不容侵犯”一項。

因此使這些人心存懷疑,怕政策變,結果出現了企業短期行為及轉移資本的現象。現實生活中,這些新的社會階層財產受到侵犯卻得不到保護的現象,也是屢見不鮮。

現行《憲法》第13條規定,國家保護公民的收入、儲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財產的所有權,但這些列舉均屬生活資料,並沒有提到生產資料。對財產保護的不周,《憲法》只區分了公共財產和公民個人財產,沒有囊託企業,社會團體法人等這些組織的財產,因而留下很大的漏洞。

《憲法》第12條規定,“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用任何手段侵佔或者破壞國家的和集體的財產”。但第13條在對公民私有財產上,卻沒有類似禁止性條款,這顯然對公民私有財產保護是不利的。

一是從體制上來看,投資產權保護還缺乏制度安排。在資產受到侵害時,民營經濟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求助於法律的保護,但法律保護的是私營企業,而侵權的是政府,法律常常是站在政府的角度來處理糾紛,導致民營投資的產權權益的流失;二是從社會觀念來看,投資經營的地位還不平等。

如果是國有企業欠民營企業的錢,那就是債務關係;而民營企業欠國有企業的錢,卻可能被戴上“侵佔國有資產”的帽子,甚至是“盜竊國有資產”。在金融方面,國有企業欠銀行的錢到期未還,會找出各種原因和理由;而民營企業欠銀行的錢,就可能被定成“詐騙罪”。

三是從有關政策來看,投資經營風險得不到保護。儘管政府規定了民營企業合法使用的土地和經營場所,“因建設需要徵用、拆遷的,建設單位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妥善安置和合理補償”,但什麼是“合理”的標準,安置和補償的具體程序又是什麼卻沒有明確,最終導致現有保護制度往往有名無實;四是從司法實踐來看,對於侵害國家財產和民營企業財產的處罰存在很大的不同。

侵佔國家財產達到一定數額的,可按貪污罪處以極刑,而侵佔民營企業的財產達到相同的數額,只能以職務侵佔罪處罰,相對較輕,對於經理人和企業工作人員侵佔投資人利益的行為缺乏嚴厲的法律制裁。以至於對經理人對投資人更多的還是在良心和感情上去負責。

由於以上原因,造成民營業者沒有安全感,當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後,便停止投資,一些人開始大肆揮霍或將大量資本轉移到國外,造成鉅額資本外流,影響了民營經濟的健康發展。2、市場準入限制。

公平的競爭環境首先應是在大多數領域一視同仁地“進入”產業的待遇。但目前對個私經濟的發展行業、經營的商品仍有種種限制,民間資本的投資領域還沒有完全放開,不能完全體現與國有企業、集體企業、“三資”企業一視同仁平等對待。

一方面國內個體、私營企業並未獲得同國有、集體企業同等的競爭權利,在市場準入方面依然門檻頗多。許多喪失活力、效率低下、服務劣質的行業,如電信、鐵路、郵電、銀行依然由國家壟斷,不準民間資本進入。

在國有資本匱乏、國企體制僵化的情況下,許多資金富足的個體、私營企業面對這些行業唯有望“利”興歎。這實質上是計劃經濟下對產權“排他而不可交易”的制度安排。

另一方面,在許多領域,國內個體、私營企業享受的待遇甚至還不如三資企業。例如,在中美關於中國加入wto的協議中規定,美國在銀行、保險、電信等高度壟斷領域可以佔有一定的分額和股份,但這些領域至今仍未對個體、私營等民營經濟開禁。

據調查,國有投資和經營涉及的領域多達80多個,幾乎遍佈各行各業。國家允許外資進入的領域也有60多個,而允許民間資本進入的領域只有40多個。

在改革開放程度較高的廣東東莞的80個行業中,允許外資企業進入的有62個,而允許民營企業進入的只有42個。有些項目雖然允許民間資本介入,但存在明顯的不公平競爭。

有的領域則審批程序複雜,市場準入的門檻過高,在許多領域,民營企業進入的審批比國有企業和外商投資要複雜和困難得多。儘管國家法律法規中,除必須壟斷的少數行業(武器製造等)明顯禁止民間資本進入,並對一部分行業有多項管制審批限制規定外,沒有對民間資本有特殊歧視性的規定。

但在實際經濟生活中,由於存在着行業壟斷、部門與地方保護主義,對民間投資的市場準入設置了許多限制。所以,在企業待遇上,是國企高於外企,而外企又好於民營,這是不正常的市場秩序。

我國的民營經濟儘管有了長足進展,但目前依然集中在勞動力密集、技術門檻和產品附加值低、競爭激烈的產業領域,如普通日用品加工業、食品加工業、商貿流通、建築、餐飲服務業以及其它國家准許進入的一般競爭性行業,這些產業領域都屬於產品供過於求、競爭激烈、已基本無利可圖的夕陽產業,利潤率接近資本成本,國有經濟已經推出或正準備退出的行業。相關政策法規不健全和不配套,導致促進民營投資的制度環境不寬鬆。

例如,目前國家還沒有出台《固定資產投資法》,對投資審批制改革尚不到位,過多過嚴的前置審批體制嚴重影響了民營投資的啟動和促進發展。對國有企業的壟斷行為,也沒有一部《反壟斷法》的出台,致使民營投資的產業進入被“排擠”而告門無望。

目前國家有關部門正在制定中小企業促進法》,但在相關的投資、金融、財税、產業進入等政策上卻沒有相應的協調措施和配套政策,造成在實際各部門的執行中仍然是“兩張皮”,制度保障不力。3、融資體制制約。

資金匱乏是民營經濟發展中的一個瓶頸問題。民營企業往往很難通過正規金融渠道融通資金,只能依靠個人家庭儲蓄或者以高出國家法定利率許多的成本從黑市拆借,結果不僅融資數量小、成本高、糾紛多,還擾亂了國家金融秩序。

與非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相比,信貸對非國有經濟的支持偏低,實際情況是非國有企業籌資困難,融資成本高,企業預期收益低。國有銀行給民營企業貸款過去就很少,隨着幾大國有銀行的商業化改革,“惜貸”現象日益嚴重。

在直接融資方面,企業內部職工集資和社會集資,曾是民營企業籌資的一條重要渠道,經過近年來的金融整頓,原有的融資渠道關閉了,與中小企業發展相配套的融資體系又沒有相應地建立起來。在資本市場上融資也很困難。

儘管目前股票發行實行核准制,企業上市不再由政府推薦,預示着將有更多的民營背景的公司能夠上市融資。但對於中小企業來説,其企業現狀根本不具備上主板的條件,而創業板的推出仍然遙遙無期,上創業板融資可望而不可及。

有資料顯示,長期以來,民間投資的資金來源50%到60%靠自籌,國內貸款、利用外資分別只佔15%左右,來自國家預算的投資不到1%,這與其對國民經濟發展高達60%的貢獻率是極不相稱的。據國家體改委、國家工商局開展的調查統計,個體工商户平均自有資金率(自有資金佔實際使用比例)為75,自有資金率100的超過一半;私營企業平均自有資金率為77.1,自有資金率為100的佔53.7。

在經營中,個體工商户貸款規模5000元以下户數佔77,15000元以上的不到10;私營企業貸款額在4000元以下的企業佔24.2,15萬元以上的佔10.7,80的貸款企業平均貸款額為2.6萬元。1996年以來央行連續7次下調貸款利率,降低了企業和個人投資成本。

但由於同期價格水平下降的幅度更大,金融機構存貸款實際利率不但沒有下降,反而仍維持在5%左右的較高水平,大大提高了投資成本,抑制了投資積極性4、税費負擔過重。過重的税負和“三亂”大大削弱了民營企業的投資收益。

據中國私營企業研究課題組〈〈1997年全國私營企業抽樣調查部分數據》的研究顯示,現實中不利於私營企業發展的最大的社會問題首先是“三亂”(亂收費、亂罰款、亂攤派),經濟政策中排位第二的即是税收政策問題。對外資企業實施“超國民待遇”優惠,對國有企業也有一些減免税的優惠,但對私營投資長期實行“雙重税賦”。

如有些地方規定國有風險投資公司享受“三免兩減”的税收優惠,摺合下來值成百上千萬元,而民間風險投資機構則無此待遇。對民營經濟實行雙重税收,它的利潤除了要繳企業所得税外,投資人還應從企業的收益中按20%的比例繳納20的個人所得税,而外商投資企業增資不僅不需要繳納個人所得税,而且返還一定比例的企業所得税。

《企業技術開發費税前扣除辦法》將私營企業排除在外。所得税減免政策,對外資企業是“從獲利年度起”,對民營企業則從開辦期起,而企業在開辦初期往往沒有利潤或者獲利甚微,優惠政策的效用大大降低了。

更有甚者,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權益轉增資本金既不是分紅,也不屬資本交易增值,根本不在個人所得税應税範圍之內,但仍要納個人所得税。在納税方面,民營經濟受到“所有制性質”的歧視,在同其它所有制成分競爭中明顯處於劣勢地位。

儘管國家三令五申,但由於制度缺陷,“政府職權部門化、部門職權利益化、部門利益個人化”現象在一些地方經常發生,執法機構與收費行為之間的利益聯繫沒有切斷,使一些地方的執法機構亂收費屢禁不止,收費項目“雜”且“多”,大部分民營企業要應付三十多個部門,上繳50種税費(其中大部分是各種收費),少數地方收費種類多達七十餘種,其中相當一部分屬於不合理收費。另外,收費不規範,隨意性很大,表現為收費標準不統一,程序不規範,在一些部門中對待不同所有制成分表現的有親有疏,對民營經濟冷眼相對,嚴厲有加。

【第9篇】我國網購現狀及發展趨勢調查報告

1、信息不對稱導致信譽度問題

造成信譽度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信息不對稱,它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方面是商家不發佈虛假商品、銷售信息,即商家的信譽度;另一方面是網絡購物者提交訂單後不無故取消,即買家的忠誠度,網絡購物調查報告。目前網上詐騙可以説是商家信譽度的殺手。明明是沒有商品,卻引誘網民去購買、匯款,使匯款者兩手空空,這種網上詐騙事件雖然少有發生,但其在購物網民中產生的負面影響卻較深刻、長久。商家的信譽度問題需要有一個規則來解決。但是這個規則由誰來制定,確實一個很難解決的問題。

業內專家認為,首先應該是行業自律;其次是各個商家聯合起來組成行業協會,這樣會對網絡購物的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如果有一個權威機構定期發佈網上商家信譽度程度情況,就好像酒店的星級評比,有一個統一的標準,這樣就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購買者對商家信譽度的擔憂。當然,隨着網絡購物在國內的發展,這些問題正在逐步解決。初次進行網絡購物的顧客的客單價一般都相對較低,隨着購買者購物次數的增加,購買者對網絡購物的信任度逐步增加,同時客單價也會增加。這是解決購買者對商家信譽度的一種方式——通過嘗試來增進對網絡購物的信任度。而對於商家,購買者的忠誠度同樣也被看中。如何確定購買者在網上下單後會如期付款、接受商品,這是值得研究的問題。目前商家的解決方法一般會通過先付款,或是預付訂金的方式儘量避免由於壞定單帶來的損失。但是這種方式一般是以降低交易成功率為代價的。

2、銀行競爭促進銀行支付卡問題解決

現金流是網絡購物的一個重要環節。cnnic的歷次調查數據顯示,我國網絡購物付款的支付方式中,採取銀行卡網上支付的比例逐年增高,從2001年底的15.6%到2022年6月的37.9%,如圖所示。但由於商家與銀行的利潤問題,銀行支付卡問題還並未得到根本解決,因此現金流仍是網絡購物當前存在的問題之一。

網絡購物網上支付比例

行業的良性競爭是促進行業發展、進步的根本。銀行業的競爭使得銀行客户得到了更好的服務。在網絡購物中,商家會選擇服務更好、成本更低的銀行作為客户選擇的支付銀行賬户。一旦該問題得到根本解決,則網絡購物的交易額和交易量將會大幅增長,從而促進網絡購物的規模發展。

3、搜索功能解決信息流問題

互聯網為網絡購物的信息流提供了很好的平台。目前,網絡商店在網上有自己商品的分類、圖片展示、資料介紹、用户評論等信息,還提供商品搜索功能。相對於網絡購物的初期階段,這已經有很大的進步了,但這不能滿足網絡購物日益發展的需要。對於網絡商店而言,更多的問題就集中在商品的供應上,缺貨往往是目前購買者提出的主要問題。這就需要網絡商家根據客户對商品的搜索,分析出購買者的商品需求信息。目前國內有些商家已經可以通過網絡商店的搜索功能瞭解每件商品的查詢次數,購買者查詢但是店內沒有的商品等信息。根據這些信息,網絡購物網站的工作人員再進行商品的採購、補充。通過這種方式,達到供求雙方的信息通暢,大大提高交易的成功率。

4、形成地域化發展解決物流問題

目前很多網絡商店都集中在經濟相對發達的大、中型城市,主要也是考慮到配送問題。我國的商品配送問題雖然得到改善,但主要集中在大中型城市,一些小城市還採用比較落後的運輸方式,比如自行車,這樣會使配送的最末端環節變得相對較慢,調查報告《網絡購物調查報告》。為解決這一問題,網絡購物應該向本地化、地域化方向發展,比如有些網絡商店通過與本地傳統購物商家合作或自己開便利店的方式,解決配送問題,實現優勢互補。

5、引導人們接受網絡購物,培養人們的網絡購物習慣

網絡購物畢竟是一個新生事物,對於習慣了傳統購物的人們來説,接受這種方式還需要較長時間,也需要媒體的宣傳和引導,培養人們進行網絡購物的習慣。最初的購物行動需要用户親自體驗,需要購物網站將網絡購物操作流程簡單化、傻瓜化,減少客户網絡購物的難度和心理障礙。當網民有了網絡購物的習慣後,就不容易再改變。目前很多購物網站最忠誠的用户都是具有網絡購物習慣的網民,他們不但自身為購物網站帶來交易額,同時會把生活中的很多傳統購物方式轉換成網絡購物方式。

6、降低網絡商店門檻,讓更多傳統企業開展網絡購物服務

對於中國的網絡購物來説,真正要發展壯大,必須要讓傳統企業都進入到電子商務行列中。但這首先要為此創造網絡環境,降低商家進入網絡的門檻,使更多的企業瞭解網絡商店帶給他們的便利和效益,讓更多的企業進入到網絡店鋪,從而提供更多的網絡購物場所,使互聯網上的商品更豐富,用户有更多的選擇。如果沒有足夠的購物場所,購物網民的單方面增加會造成網絡商品在比較、選擇上的單一、匱乏。只有供求雙方共同發展,才能創造出良好的網絡購物環境,推動中國網絡購物的發展。

7、網絡購物缺少相應的政策法規、行業規範

目前,國內沒有針對網絡購物的政策和法規,比如税務問題,網絡購物行業規則、規範等。在這種情況下,很多網上商業活動要遵循傳統商業的政策,對模式不同的網絡購物發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阻礙。因此,網絡購物呼喚相關政策、法規的出台來保障自身的健康發展。

中國網絡購物的發展趨勢

網絡購物的經營者在多年的經營之後,已經比較理性,知道在我國網絡購物的發展中應該去做什麼和如何做。沒有人懷疑我國網絡購物會成為互聯網應用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沒有人懷疑網絡購物的巨大市場規模和美好發展前景。網絡購物的繁榮需要時間,需要業界的投入,需要網絡的發展。業內專家希望並相信中國的電子商務在一段時間後會達到國際化、標準化水平。

隨着網絡購物的發展,網絡購物會進行一些資源整合,各家網絡購物經營者應該依靠自身優勢商品進行發展,逐漸形成市場細分。中國地域廣闊的特性,決定了網絡中的任何一個產業都不可能是被一家壟斷,都會有幾家進行競爭,通過市場細分和良性競爭實現不斷完善和發展。

當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網絡購物的不斷成熟時,網絡購物會出現兩種不同的發展趨勢:一種是走低價格路線,像超市一樣,有物美價廉的商品;另一種是銷售高檔消費商品。隨着人們文化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在人們生活必需品消費價格越來越低的情況下,人們對於高檔消費品的需求會不斷提高,而網絡購物也會為這部分需求提供服務。因此,網絡購物將會向兩個不同的方向發展,擁有各自的客户羣體,並且都可能會做得很好。

雖然目前已經有網絡商家開始盈利,但是真正達到規模盈利,還需要一段時間。從經營模式上來説,網絡購物會出現兩種形式:一種是從傳統經營模式加入到網絡經營模式中來,通過網絡的力量不斷擴大自己品牌的知名度,給更多的人提供產品信息服務並銷售產品,獲取利潤。另一種則是網絡商家通過網絡商店做出自己的品牌後,通過一些傳統方式進行網下交易,從而彌補目前國內網民有限,顧客羣體相對較小的缺陷。無論哪種形式,中國的網絡購物都會發展成為從傳統到網絡,或是從網絡到傳統,最終統一於網絡與傳統相結合的發展模式。發展到最後,網絡購物將不會是在商品品種和價格上的競爭,而應該是在服務上。優質的服務和良好的客户關係管理將是網絡購物商家取勝的法寶。

一支獨秀不是春,隨着我國網絡環境的不斷改善和網民的不斷增加,會有越來越多的傳統企業開展網絡購物服務,中國的網絡購物市場會越來越大,其潛在的經濟效益也無疑是巨大的。作為電子商務的一部分,它的春天已經隨着互聯網的快速發展而到來,並呈現了良好的發展勢頭。當然,網絡購物的發展與繁榮需要整個社會的力量來推動,需要你我的參與。

【第10篇】有關“我國農村人民醫療保障問題”的調查報告

1:有關背景及實地調查情況

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新農村建設逐漸成為最重要的工程之1。其中,發展並完善農村醫療保障制度已成為建設新農村的最重要措施之1。自xx年以來,我國1直提倡並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衞生體制進1步完善,農民的醫療保障問題得到很大程度的解決。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是由政府組織、引導、支持,農民自願參加,個人、集體和政府多方籌資,以“大病統籌為主”的農民醫療互助共濟制度;也是農村醫療保障的重要方面。

為了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家鄉的推行情況,借“101”長假之機,我回到老家橫河村,作了1次有關農村醫療保障的調查,通過走訪、同村民交談、填寫問卷等調查形式,我對全村的醫療保障有了更直觀的瞭解。每到1户,村民們都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對我的提問是有問必答。但由於種種條件的限制,此次的調查人數較少,共計47人。但以點蓋面也充分表明了橫河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障的現狀。以下是調查的基本情況:

1、村裏共有1100多人,其中95%以上的村民都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從被調查的47户農户看,已參加農村合作醫療保險的有45户,佔調查户的95.74%。

2、大部分參加農户覺得繳納的費用可以承受得起。在被調查的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的45户農户中有44户覺得繳納的費用可以承受得起;只有1户覺得勉強承受;沒有1户覺得繳納的費用不能承受。

3、81%的參加農户認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設置很合理,8.1%的參加農户認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設置程序過於複雜,10.8%的參加農户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設置不瞭解。在被調查的47户農户中有38户認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設置很合理,佔被調查户的81%;有4户認為設置程序過於複雜,佔被調查户的8.5%;有5户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設置不瞭解,佔被調查户的10.5%。

4、86.5%的參加農户知道身邊確實有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中明顯受益的典型事例,只有13.5%的參加農户表示不知道。

2:xx年至今“新農合”在本地的推行與發展

除了走訪村民之外,我還向村委諮詢了下有關情況,並特地查閲了本市及橫河村隸屬的飛雲鎮的有關具體政策和醫療設施,以及從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以來的點滴變化。

本村從xx年開始推行農村合作醫療保障制度,至今已推行4年。xx年之前,統籌資金標準為每人每年繳納25元,各級財政補貼25元;從xx後,統籌資金調整為每人每年60元,其中個人繳納30元。參合者,住院醫療費用補償核銷下有起報點、上有封頂線,採用“當年累計、分段計算、累加支付”的方法。對於5種特種病,補償比例為20%,全年每人報銷最高總額為xx元。並且根據病情的嚴重程度,報銷比例從20%—50%不等。門診醫療費的小額補償採取即鄉鎮衞生院對本鄉鎮的參合農民憑證看病給予門診所有費用10%的優惠。此外,參合者每兩年還可到當地衞生院免費常規體檢1次,併為其建立健康檔案。

據瞭解,xx年,本地的的合作醫療報銷政策發生了1些變化:瑞安市為有效提高受益面及補償水平,根據“以收定支,保障有力,略有節餘”的補償原則,對住院補償方案進行完善:

①市外醫院住院可報費用按70%標準計入市人民醫院補償基數

②中醫中藥住院可報費用同段別補償增加20%。

3門診優惠定點單位為鄉鎮(街道)衞生院、中心衞生院和片區醫院,目錄內藥品鄉鎮衞生院優惠20%,中心衞生院和片區醫院優惠10%;提高門診優惠基金為人均8元(按門診刷卡人次,每次最高補助8元)。特種病按25%補償計算,年度封頂額3000元……

通過各種調整政策,抱愧普通門診的優惠,特種病門診的報銷,尤其是起報線的下降,直接擴大了受益面,提高了農民羣眾的參合積極性。此外,近段時間,瑞安市不斷地健全結報網絡,積極服務羣眾,使參合人數又有很大增長。為了提高結報時效,市農醫辦在全市設立7個片區臨時結報點。這1措施,也直接方便了村民的報銷。據最新數據統計顯示,橫河村新型農村合作醫療xx年1季度補償共有25人次報銷,報銷金額累計達20653.05元。可見,這1醫療制度的實施還是真正落實惠及於民的。

3、“新農合”在推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雖然農民們對這1新型農村醫療保障呼聲很高,但在調查過程中我還是聽到了1些消極的聲音。下面,我把被調查的農户中反映最強烈的極大問題列舉出來進行探討:

1.在政府與農民之間的關係上,很多農民基於過去的經驗,對政府的信任度不高。在橫河村的第1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實施過程中,籌資這1環節出現了1定的困難。儘管村中幹部將宣傳做到每家每户,仍存在很多盲區無法將資金統籌到位。目前大部分農民比較現實,今天用了30元參加了合作醫療,就想着能不能得到實際的利益,許多農民認為交了錢沒有生病就吃虧了,也有的覺得這個制度交了錢連資助誰都不知道=白交。

2、政策宣傳不夠深入,農户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1知半解。從調查和座談中我瞭解到,只有52.5%的農户知道報銷醫藥費是有條件限制的,有11.5%的農户明確表示不知道。農民對報銷住院醫療費用的限制條件,如何計算報銷的醫療費用,醫藥費報銷的手續等知之不詳,導致農民普遍覺得報銷手續10分繁瑣,有的農民原本自認為能夠報銷的醫療費用得不到補償。

3、存在“交錢容易要錢難”的問題。從被調查的47户情況看,有10户覺得存在“交錢容易要錢難”的問題,佔被調查户的21.3%。其他農户雖不這麼認為,但從座談中我們瞭解到,他們在村衞生所看病後立刻就能得到報銷,但去鎮裏或區裏看病後報銷醫藥費就沒那麼容易了。

4、定點鄉鎮醫院少,農民就醫不方便,並且費用高,服務水平差。調查顯示,農民就醫大多數選擇村衞生所,因為他們覺得村衞生所離家近,就醫方便,藥價便宜。農民普遍反映:在定點的鄉鎮醫院就醫,因醫藥費偏高,即使能得到補助,自己也要支付相當多的部分,得不償失。

5、基層醫療機構基礎薄弱,衞技人員缺乏、素質普遍不高,醫療設施陳舊,農民羣眾不能從鄉鎮衞生院得到正常醫療保障。這也是農民羣眾反映最為迫切的問題。而且根據農村合作醫保的政策規定,鄉鎮衞生院作為農民羣眾第1級醫療保障機構,定點的鄉鎮醫院報銷幅度最大。由於基層醫療機構基礎薄弱,農民羣眾不但沒有地方看好病,而且也不能享受醫保政策帶來的優惠,減輕醫藥負擔。

4:對進1步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對策建議

1、深入宣傳發動,進1步提高農民羣眾參合積極性。可以從以下3點做到:1抓住典型並以多種方式宣傳農民受益事例。2要通過補償公示來宣傳,特別在村1級要定期向農民公佈補償兑現情況。3要通過農民喜聞樂見的形式來宣傳醫保政策(如:參保辦法、參保人的權利義務、審核結算流程等)。通過宣傳能夠使醫保各項規定家喻户曉,提高農民的自我保健意識和互助共濟意識,打消各種顧慮,提高參加新農醫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2、進1步完善制度設計。1是加強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對貧困農民的覆蓋面。2是拓展融資渠道,提高賠付上線標準。多方面拓展融資渠道,提高賠付上線標準,才能真正有效解決農民因患大病出現的因病致貧和因病返貧現象,提高農民的醫療保障水平。

3、簡化報銷途徑。及時、足額地領取到醫療補助,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加農民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認同感和參與程度。尤其是在制度開始初期,取得農民信任顯得尤為重要.及時報銷小額費用,可以通過把補償過程轉入管理部門的內部循環系統完成.如由財政統1撥款建立合作醫療信息系統,在各個定點醫療機構實現計算機聯網,對參保農民建立家庭名冊、健康狀況、結算補償金額等基礎性數據,農民可隨時查看。當農民住院看病時,直接按規定實行電腦結算.補償部分由醫療機構定期彙總統計上報,簡化農民的報銷手續.

4、加強對“農醫”的培訓,提高其服務及技術水平。鼓勵優秀的醫學院校畢業生到鄉鎮衞生院工作,提高村衞生機構的醫療服務能力和水平,讓更多村民能在村就診醫治,既降低了醫療成本,又能保證村民及時就醫,努力做到讓農民'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鄉,疑難重病不出縣',從而減少農民羣眾醫療費用負擔。

5:本次調查的感想

在幾天的社會實踐調查中,我感受到了農村醫療制度建設給農民帶來的切實利益,尤其是新農村合作醫療的在廣大農村地區的嘗試以及其取得的偉大成果,這也是1個非常值得我們研究探索的問題:新農合與社保並軌;新農合屬於大社保,並軌運行,可以利用其社保網絡、人力資源、管理技術,做到資源共享,完善整個農村的社會保障制度。

同時,在調查過程中,我發現了“新農合”在實施中遇到的1些困難和問題,也深刻體會到農民們在實際生活中所面臨的種種困難,許多參合者尚未真正地享受到或不知如何享受這1政策帶來的優惠……當然,每1項新的政策的實施總會不可避免的會出現1些問題。出現了問題並不可怕,重要的是要充分的認識到問題,瞭解存在的困難,要想方設法去更好的解決好問題。農村醫療制度建設需要各級政府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加大對農村公共衞生的投入,也需要全體農户提高自身醫療意識,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才能更好的解決農村落後的社會保障問題,早日實現農村小康社會。

【第11篇】我國中國小生體質健康調查報告

全市中國小生中,小胖墩的比例已超過20%,這是哈爾濱市中國小生衞生保建所最近一項關於學生體質健康監測數據顯示的結果。

調查小胖墩佔比超過20%

原因吃得太好運動太少

究其原因,吃得不科學、運動量少是主要原因。鞠波告訴記者,現在的孩子吃得都很好,但膳食卻不夠科學、均衡,高熱量的食物多,導致很多孩子脂肪沉積。此外,運動量不足是另一個重要原因。很多孩子除在學校有一定活動時間外,業餘時間幾乎沒有運動量,即使上下學也多是坐車,走路或騎車的孩子越來越少了。

影響給健康成長帶來一定困擾

肥胖對孩子的心理和生理都會產生影響,給他們的健康成長帶來一定困擾。哈醫科大學公共衞生學院兒少衞生與婦幼保健研究所教授王憶軍表示,由於肥胖,有的學生現在就有高血壓、高血脂、心腦血管疾病等老年人易患的病症。在心理上,小胖墩很容易自卑,因為肥胖等原因被同學開玩笑,進而不愛與同學交流產生自閉心理。

措施合理配餐每天鍛鍊一小時

專家認為,為小胖墩減負,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學校要保證學生每天在校鍛鍊一小時;家長除要為孩子合理搭配一日三餐,培養其良好的飲食習慣外,還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體育鍛煉的習慣,利用業餘時間多陪孩子進行户外活動。此外,社會也要給孩子户外活動創造更多的條件和空間,讓孩子們有地兒可去。

【第12篇】2022年1月我國dv產品市場調查報告

轉眼之間2022年的第一個月份已經悄然而去,伴隨着二月份節日的到來,不少消費者都希望在這一時期購買一台數碼攝像機產品來記錄節日期間家人團聚或外出旅遊的情景。正因如此,這一階段數碼攝像機產品的整體市場關注情況呈現出上升的趨勢,對比去年年底dv市場,現在的情形要火爆了很多。下面就讓我們來看一下我站最新統計的本年一月份我國市場上dv產品的網友關注情況。

不同品牌產品市場關注程度

首先讓我們來看一下一月份數碼攝像機產品品牌榜的情況,同數碼相機市場多家廠商平分市場的情況略有不同,dv產品中數碼電子領域的霸主索尼在這裏佔有絕對優勢。憑藉着雄厚的資金支持,索尼的產品在性能研發方面要領先於其他廠商,因此反映在產品性能上優勢明顯。同時,索尼在數碼攝像機領域產品種類繁多同時還不時有新品上市,能夠不斷吸引消費者的注意。在此次調查中,索尼的dv產品憑藉着三十六個百分點的市場關注度排在了品牌榜的首位。

除索尼之外,還有幾個廠商在這方面有着出眾的研發實力,他們分別是松下、三星以及jvc。雖然論產品種類這些品牌還無法同索尼相媲美,但是單論主流產品性能方面他們旗下的產品也都非常出色,在技術水平上可以與索尼相抗衡。這次調查中這三個品牌產品的市場關注度也都超過了十個百分點,分別以百分之

四、百分之十三以及百分之十的關注度比例分列二到四名。

此外還有一些品牌的產品憑藉着出色的產品性能也佔據了一定的市場關注度。這些品牌分別是佳能、夏普、東芝、日立以及理光。他們所佔的市場關注度比例分別從八個百分點到兩個百分點不等。除上述品牌之外,其他品牌的產品能夠獲得的市場關注度極為有限,這次調查表明其他品牌產品的總體關注比例僅為百分之四。

不同像素產品市場關注程度

對於數碼攝像機而言,產品的像素等級直接影響到產品的呈像質量,因此這一指標往往會成為人們選購這類產品時的首選因素。然而由於顯示設備以及存儲介質的限制,一般一款一百萬像素等級的數碼攝像機產品已經完全能夠滿足人們的需要。因此,反映在產品市場關注情況方面,一百到兩百萬像素等級的dv產品佔有着絕對的優勢。在這次調查統計中,這類產品獲得了四十七個百分點的市場關注度,排在各類像素產品之首。

此外,由於價格方面的限制,一百萬像素以下等級的dv產品也得到了不少消費者的認可。從上面的統計結果中可以看出,這類入門級低端產品的市場關注程度也很高,達到了三十八個百分點。可見消費者在選購這類產品時表現的還是非常理智的,實用性以及高性價比才是他們追求的重點。

對於兩百到三百萬像素以及三百萬以上像素級的高端專業產品來説,現在大多數消費者的選擇還不在這些產品身上,這類產品只屬於特定的專業發燒級用户去選擇。這兩類產品的市場關注度情況分別為六個與九個百分點。

不同光學變焦倍數產品市場關注度

下面再讓我們來看一下不同光學變焦倍數的數碼攝像機產品的市場關注度情況如何。一款產品光學變焦的倍數越大,就能夠保證再不損失圖像質量的情況下拍攝到更遠的距離。因此對於每一個消費者來説都希望去選擇一款更高光學變焦倍數的產品,但是這也意味着更高的資金投入,所以對於大部分普通消費者來説,一款具有十倍或十二倍光學變焦能力的dv產品已經足夠用了。

這次調查統計的結果也能夠客觀的反映出上面所提到的問題,具有十倍光學變焦能力的dv產品在這一段時間內還是具有極高的人氣,所佔的市場關注度已經超過了半數以上,達到了五十四個百分點之多。可見大多數消費者在選購dv產品時還是本着夠用就好的原則,而並非一味追求高性能。

除此之外,十二倍光學變焦能力的dv產品的市場關注程度也很高,在這次統計中佔據了三十三個百分點的關注度份額。而相比起來,擁有十六倍以上光學變焦的產品所受到的關注度是成反比例的增長態勢。其中十六倍產品關注度為百分之六,二十和二十二倍產品的關注度分別為百分之三和百分之二。

十大最受關注產品

在本次十大最受網友關注dv產品排名中,索尼一個品牌就有四款產品入榜,這也從側面反映出索尼產品在種類以及性能方面還是具有一定的優勢的。在這些產品之中索尼最新的dcr-pc350e所受到的關注度最高,這款產品採用了331萬像素的單ccd,具有10倍光學變焦能力以及120倍數碼變焦,使用了頂級的卡爾蔡司的vario- sonnar t 透鏡。其自上市以來就廣受消費者的關注,這次更是以二十四個百分點的關注度榮登產品榜的首位。

排在此次產品榜第二和第三位的數碼攝像機分別是jvc新品gz-mc500和另一款索尼的產品dcr-hc15e。這兩款產品獲得的網友關注度比例分別為十七個百分點和十五個百分點,同樣表現的非常出色。

另外還有兩款產品的關注度也都達到了十個百分點以上,這兩款產品分別為jvc的gz-mc200以及佳能的optura400,所佔的關注度比例分別為百分之十一和百分之十。排名這次十大產品後五位的分別是佳能 elura

80、索尼 hdr-fx

1、松下gs200、三星 vp-d6050si、索尼 dcr-dvd7,這五款產品所得到的關注度從百分之七到百分之三不等。

這十款產品作為大多數消費者選擇,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現在數碼攝像機領域傑出性價比dv精品

【第13篇】我國城市青年生活狀態調查報告

與改革同步成長起來的這一代孩子如今已經到了就業、“適婚”的年齡。與上一代人相比,當今的城市青年價值觀念、行為方式以及生活方式有了怎樣的變化?

xx新生代市場監測機構和《父母必讀》雜誌對當代中國城市青年價值觀念及生活形態進行了細緻的調查和研究,並於近日公佈了調查結果。

中國城市青年基本概況

當代城市青年研究關於城市青年的界定具體描述為:生於1978年-1981年,現在年齡在23歲-26歲之間的青年;包括:大學生、研究生、已參加工作人羣等等;在所在的城市至少居住三年,並且以後長期在城市生活。

之所以對城市青年進行這樣的界定,並把其作為一個獨特的羣體提出來進行專門的研究,不是一時的頭腦發熱,是由於這個羣體有其獨特的成長背景,而且他們即將成為社會的主流,他們是一個孕育社會未來的羣體。

參與此次調查的1040人中,年齡分佈均勻,男性為53.8%,女性為46.3%,其中獨生子女佔57.8%。從就業情況看,80.4%的人有固定工作,6.1%的人有臨時工作,有5.1%是學生,還有8.5%的人沒有工作。

從收入看,34.6%的人月收入在2000元以上,月收入低於1000元的佔24.1%。

人生價值觀傳統和獨特兼有

調查顯示,當代城市青年的人生價值觀既有傳統的一面,又有其獨特的一面,一方面,約有83.4%的人同意“個人利益應該服從國家和集體利益”,85.2%的人認同“人和人之間是平等的”,68.9%的人同意“奉獻與索取應該是平等的”;但在涉及個人價值和利益關係時,當代城市青年就表現出利己的價值觀,他們更加註重個人利益、滿足個人慾望,42.9%的人認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利益關係”,38.4%的人同意“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的觀點,63.2%的人認同“人生應該及時行樂”的觀點。

當下社會中,做一個有責任感的公民一直是全社會呼籲和鼓勵的。此次調查問卷中顯示出多數青年人責任感還是比較強。在被詢問對“如果周圍有人做違法的事情,只要不危害我的利益,可坐視不管”這一觀點的看法時,只有7.69%的年輕人表示完全同意,比較同意的佔19.90%,而不同意也不反對的佔31.06%,而比較反對和完全反對的比例達41.35%。

年輕人要學習把人生價值觀生活化

xx大學教授張頤武

對青年人人生價值觀既有傳統的一面,同時又有獨特的一面,應從兩方面理解:一方面,説明年輕人明白抽象的道理;另一方面,當他們在日常生活中遭遇具體事件時,眼前的生活經驗常與他們原有的理論脱節,他們選擇的結果會背離原來學到的道理。這是價值觀和日常具體事物兩個層次的問題,體現出年輕人的人格兩面化。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是現在高速發展的社會出現了很多新問題,而這些問題是青年用原來學到的理論無法解釋的。比如在市場經濟中,利益經常成為人與人建立關係的基礎。還有一個主要原因是,我們的教育一直抽象地教育學生,忽視了把價值觀與日常生活緊密結合,因此當這些離開學校的年輕人遇到新問題時,就會把原有的道理忘在一邊,他們還無法很好地掌握抽象與具象間的平衡。

對這種脱節不必過分緊張,這是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必然。年輕人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學習把人生價值觀生活化,彌補人格的裂痕。具體的方式很多,比如現在正在開展的禮儀教育,我們就可以從恰當掌握身體接觸的距離着手,通過掌握規則,把這些東西內化成為自身的精神。

青年人壓力主要來自工作

青年期是個體發展的重要時期,個體在這一時期往往面臨許多來自內外部的壓力,能否適應壓力對於今後的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價值。總的來看,當代城市青年的壓力主要來自於工作、經濟方面的壓力。其中,選擇工作壓力的人為437人,比例為42%;選擇沒有壓力的人為269人,比例為25.9%;選擇經濟壓力的有161人,比例為15.5%。

壓力能夠激發鬥志,也可能威脅人的健康,關鍵在於如何去應對壓力。調查中可看出當代城市青年對壓力有一定的承受能力,同時,他們面對壓力多數人能夠主動尋求社會支持,採取有效措施去調節自己,緩解壓力。

面對壓力,八成人能夠主動尋求社會支持,採取有效措施調節自己,緩解壓力,而不是選擇向社會發泄的方式解決不滿;但在遇到困難挫折時,11.4%的青年選擇退縮逃避,17.3%的青年束手無策。

加強社會的支持系統 減少工作壓力

中國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沈傑

工作成為年輕人主要壓力與問卷調查的人羣有關。因為參與調查的人,大部分是剛上班或工作年限很短。對這羣人而言,我可以肯定的一點是,很長的一段時間裏,工作會一直是他們的主要壓力。

從目前看,幾種就業壓力在現在聚合了:一部分是新增就業人口,也就是説生育高峯時期出生的人現在已經開始就業,另一部分是城市下崗人員需要再就業,第三部分是農村流動人口也需要在城市中找到位置。因此可以説,今天的年輕人面臨前所未有的競爭和壓力,而且這種壓力長時期內都不會有大的緩解。

既然壓力是存在的,如何緩解壓力應是我們關注的話題。年輕人自身可做到的是要不斷完善自己和充實自己,適應社會的選擇,甚至具備一定能力後可贏得更多的機會。但緩解壓力更主要的需要全社會整體運作。我一直強調應加強社會的支持系統。街道、學校、社區、社會團體、政府都應加入支持系統中,通過系統我們可以監控各地的就業情況,實行有效疏導,實現資源的最大化利用。這對緩解年輕人工作壓力是最有效果的方法。畢竟青年人自我充實只是個人行為,全社會行動起來,才能給予年輕人最有力的支持。

“有興趣”成為擇業最重要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有興趣”成為青年擇業時的最重要因素。

調查數據顯示,當今青年擇業的主要標準,依據被選率從高到低排序的前5項分別是:有興趣(62.4%)、收入高(59.7%)、自己的才能得以發揮(41.6%)、有挑戰性(40.9%)、福利好(28.2%),而穩定(17.7%)、靠實力晉升快(17.5%)則排名靠後。這説明,青年們擇業的最高目標已不再停留在謀生的初級階段,而進入到尋求發展的階段。這説明當下年輕人更加註重開發潛能,實現自身價值成為促使青年擇業的主要因素;相比之下,穩定的重要性則大大降低。

在未來角色設定方面,最受當代城市青年關注的角色有高級管理者/經理人(17.6%)、行業/技術專家(16.3%)、教師(12.2%)、自由職業者/自主創業者(11.9%),從這一點來看,城市青年對於未來的設定有一定的理想主義色彩。

擇業理想化和現實化存在矛盾

中國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

副研究員沈傑

調查結果體現出,當下青年擇業的最高目標已不再停留在謀生手段的初級階段,而進入到了尋求發展的更高階段。注重開發自己的潛能、實現自身價值,已經成為支配青年擇業的重要因素。歸根到底,這是中國從温飽型社會進入到小康社會帶來的必然結果。因為在温飽社會,人們更多考慮的是生存而不是發展。

我們可以看到,青年對於職業的“社會地位高”、“穩定”、“有權力”這三個因素的考慮排序不高,説明他們在選擇職業時,很少有那種傳統的對單位依賴的心理和官本位觀念。這表明,隨着人們獨立意識和生存能力的增強,“鐵飯碗”意識逐漸減弱,青年更注重的是職業所能提供的個人發展前景,而不是守護着一份牢固的工作本身。

應該引起注意的一點是,雖然興趣成為青年擇業時的最重要因素,但最受當代城市青年關注的角色卻是高級管理者和經理人。這説明什麼呢?前者測量的是青年人的價值認同感,後者測量的是青年人的實際選擇。測量結果説明雖然青年人非常理想化,但還是要面對現實。

將興趣和金錢結合起來的工作是一種美好的願望,很多人現在還無法實現。無法實現的原因很多,主要是因為目前我們的經濟發展水平還沒達到一定程度。如果我們的勞動保障和社會福利制度進一步完善,如果可以將興趣和金錢結合,可能這種擇業理想化和現實化的矛盾就會減少很多。

消費觀念

具有明顯的享樂取向

當代城市青年具有獨立的消費能力,每月平均的總支出為1274元。其中有30%的人每月支出在1000-1499元這一範疇,每個月消費在1500-1999元之間的佔16.8%,每月消費在2000 -2499元之間的佔11.6%。

由於多數人剛開始工作和社交,所以,在消費上以吃喝玩樂為主導,而在自我發展方面的開支幾乎微不足到。在消費支出中,餐飲消費所佔比例最高,達到31.3%;用在化粧品和服裝上的消費排名第二,所佔比例為12.1%;用在娛樂、交際和影視方面的之處為10.9%。而學習和書籍報刊雜誌的消費則比較低,所佔比例分別為4.3%和3.4%。

城市青年的消費觀念具有時尚和理性的特點,一方面他們追求流行,喜歡名牌,重視產品質量,喜歡獨具風格的產品。如喜歡購買具有獨特風格的產品的比例達52.9%,喜歡追求流行和時髦的佔35.7%。同時,重視品牌和產品質量也是這批青年共同的消費特徵,61.6%4的人願意多花錢購買高質量的物品。

另一方面,他們對自己的開銷有所控制和把握,不會隨意購買自己喜歡的東西,不願衝動性的消費。40.2%的被調查者每月都有儲蓄,47.2%的人能達到收支平衡,只有5%的人經常借債。

加強抵制消費主義文化的教育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

副研究員石紹華

隨着全球化的進展,消費主義文化藉助商品、廣告、媒體正向全世界滲透,中國已出現了消費主義文化。今天年輕人的支出主要用於吃喝玩樂,他們受消費主義文化觀念的影響是較為明顯的,這一點很重要,而具體的消費比例相對不那麼重要。

很多人對消費主義進行了思考和批評,如“構成了價值的等級秩序的制度保證”,“掩蓋了收入的不平等”,“帶來環境惡化”等,這些是有關社會、環境、道德倫理的;另一方面,消費主義對個人的影響也是消極的。

2000年我們曾對未成年人總體發展狀況進行了全面、系統的調查。調查發現,消費主義傾向越高的孩子,他們的生活越不愉快:與其他孩子相比,他們的消極情緒較高,對他人較不信任,與父母、老師、同學的關係也有問題。

不論從大局看還是從個人看,在年輕人中加強抵制消費主義文化的教育都是非常必要的。

對生男生女不再關心

在家庭生活中,孩子仍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有91.5%的人表示以後會要孩子,而且33.9%的人認為家庭中有兩個孩子比較合適。隨着時代的發展,大家對生男還是生女不再關心,調查顯示,年輕人對女兒的喜愛超過兒子,13.6%的選擇喜歡女兒,11.9%的人選擇喜歡男孩,74.5%的人認為男女無所謂。他們認為生育孩子的主要目的是增添家庭的生活情趣、擁有愛情的結晶、使自己成熟。贊同“養兒防老”觀點的只有不到20%。

青年中有60%的人願意自己撫養孩子。他們對子女的養育問題十分關注,認為教育孩子不再是女人的事(62.4%)。與父輩相比,他們給予孩子更多的理解,86%的人認為“父母和孩子是平等的,父母應該尊重孩子的意見和感受”;同時,他們表現出對子女“過度關注”的傾向,約40%的人認同“父母應儘量滿足孩子的要求”。

調查結果和社會的價值取向一致

《父母必讀》雜誌的主編杜廼芳

造成城市青年對生男生女不再關心的結果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重男輕女”的觀念是和一定時期的經濟發展水平相關聯的。在生產力低下、勞動方式落後的年代,人們主要通過高強度的勞動獲取生活資料。因此,男孩就是家希望。現在,社會已進入了信息時代,這一代父母的物質生活水平以及他們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都發生了巨大變化。他們可能更注重後代本身的受教育程度、職業選擇、生活方式,更關注他們是否快樂,將來能否實現個人價值等等。子女早已不是“傳宗接代”的工具。

而且,就當代城市青年目前的切身感受來説,男孩女孩已經不是他們家庭幸福和家庭生活水平的決定因素。他們更看重的是自己的後代能否全面健康的成長,個性能否得到發展,是否能夠得到更多人性化的關懷。從某種意義上來説,調查反映出的結果和目前的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是一致的。

晚婚晚育成為普遍現象

當今城市青年的婚戀觀念仍保留中國人傳統的特點,但對網戀、婚外情、婚前性行為會等非傳統的婚姻觀念,不少青年也能接受。

認為網戀可獲得真正愛情的達到25.2%;贊同婚前性行為有34.8%,明確反對婚前性行為的僅為25.9%;33%的被調查者認為婚外情是可以理解的。

擇偶觀念已打破傳統的“門當户對”,如今的青年在擇偶時,比較關注對方的人品以及兩人是否相愛和投緣等因素。除此之外,男性對於女性的身材相貌更加關注,而女性在選擇婚姻對象時仍會考慮對方的經濟實力和社會地位。

晚婚已成為當今青年中的普遍現象。調查顯示,男性打算結婚的平均年齡在28歲左右,女性打算結婚的平均年齡則為27歲左右。晚婚的結果必然是晚育,被調查者中打算要孩子的年齡平均為29.7歲。

中國婚姻家庭研究會副祕書長、

《婚姻與家庭》主編左心平

隨着社會的發展和開放程度的不斷提高,今天的年輕人對情感和性採取比父輩更加開放的姿態。雖然對於婚前性行為和婚外情不應提倡,但也沒必要大驚小怪,我們不能給年輕人框定一個範圍,告訴他們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從以往“自我禁錮”發展到“自我約束”需要一個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各方面要做的是引導而不能橫加指責。

雖然行為上年輕人越來越開放,但其實現在人與人的距離似乎越來越遠。這也是為什麼青年人結婚越來越晚的一個原因,當然此外還有其他因素,比如更加註重個人發展,更加註重自我。但不可否認的是,很多的人越來越不容易相信別人,自然在情感中不容易投入。他們最需要學習的就是愛的能力。只有具備愛的能力,才能使他們在家庭中找到越來越多的快樂。反之,如果只是一味索取,像調查結果體現的那樣,男性看中女性外貌,女性看中男性的經濟收入,這樣的年輕人其實不懂得愛的本質。

學會對自己負責,學會對別人負責是年輕人應達到的境界,雖然很難,但需不斷努力。

八成年輕人對未來充滿希望

在談到將來時,預期“非常樂觀”或“比較樂觀”的達到八成,佔到81.5%。其中,樂觀程度最高的是健康狀況,達88.1%;其次是人際關係,達76.6%,即使是排在最後的學業和工作前景,也被72.9%的人看好。

對於眼下的生活,55.2%的人表示非常滿意和比較滿意。大家目前滿意度最高的仍是健康狀況,比較滿意和非常滿意的佔81.6%,在人際關係方面,這一數字達到76.6%,滿意度最低的仍是學業和工作前景,但即便如此,也有50.4%的人表示非常滿意和比較滿意。

但顯然今天的年輕人仍然非常看中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有62.4%的同意這一觀點,持比較反對和完全反對意見的則佔12.53%。

針對自身最關心的問題,前三名依次是人際關係、未來發展和經濟收入。其中選擇人際關係的達53.2%。但對“知識”積累的關注率相對較低,排名僅居第七,比例為16.4%。“思想/精神品質”則更不被大家關注,它的排名僅為倒第三名,關注率只有11.3%。

這一代年輕人與上代人樂觀原因不同

中國科學院心理所研究員、

博士生導師張建新

從總體來看,當代城市青年對對於目前各方面的評價總體是良好的,同時,他們對於未來的預期均高於當前的評價,可見,當代城市青年是非常積極、樂觀的一代,這種樂觀和積極也與我國現處的發展階段和發展水平有一定關係。

這一代年輕人與上一代人的樂觀不同。我們剛從“~”中走出來,國家百廢待興。我們之所以對未來樂觀,是因為思想開放帶給了我們希望。而今天的年輕人不同,他們已經實實在在地嚐到了社會進步帶來的美好生活。

雖然中國在經濟上取得了飛速發展,但文化上的轉型總是落後於經濟。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62.4%的年輕人仍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如果這個問卷是在高校進行,一定不會有這麼高的比例。

大學生生活中利益之爭相對少,學生普遍單純,所們可以保留或張揚個性,不介意別人的眼光。但當他們走入社會後,就發現校園和現實落差很大,文化領域傳統的東西仍根深蒂固,對他們而言如何處理人際關係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以他們那些個性步入社會後漸漸都退縮了。

雖然目前年輕人對知識的積累已經對自身思想和精神品質不太關注,但也沒什麼可擔心的。如果我們的經濟再上一個台階,如果中產階級的陣營進一步擴大,這些有錢有閒的人自然就會追求精神品質,追求高質量的生活。

【第14篇】關於我國國小生近視的調查報告範本

一、問題的提出

據調查我國現有盲人500多萬,低視力人近千萬,尤其是在兒童及青少年當中,患病率極高。全國學生體質健康調研最新數據表明,我國國小生近視眼發病率為22。8%,中學生為55。2%,高中生為70。3%。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人近視?僅僅是不良用眼習慣造成的嗎?近視,與年齡有關係嗎?

二、調查方法:

1.查閲有關書籍並調查詢問同學,瞭解近視的主要原因。

2。.通過多種途徑,瞭解近視可能會引發的併發症。

三、結論

(1)近視的主要原因:

1看電視距離太近;

2看電視的時間太長;

3所看電視的畫面濃度太深;

4寫作業時的姿勢不正確;

5在光線太強的陽光下看書;

6在光線太弱的光下看書;

7長時間的坐在電腦、電視前;

8不合理飲食;

9在車廂裏看書

10遺傳因素

11不認真做眼保健操

(2)在這裏我想給大家提出幾點建議:

1看書時作姿要端正,讀書或寫字時做到“眼離書本一尺遠,胸離書桌一拳遠,手離筆尖一寸遠。”

2不要在坐車或行走的時候看書,也不要躺下看書。(三)每天堅持做兩次眼保健操。

3每天堅持做兩次眼保健操。

4儘可能少上網或看其他輻射性強的東西。注意作息時間的安排,不能讓眼睛長期處於疲勞狀態。

為有效預防近視等眼病:一要養成良好的衞生習慣,合理飲食,鍛鍊身體,保障身心健康;二要糾正不良習慣,養成良好的用眼衞生;三要定期到眼科醫院檢查眼睛,尤其是高度近視眼患者,及時發現眼病,以便早發現、早治療。眼睛是心靈的窗户,我們一定要好好愛護它!

【第15篇】我國大學生優秀調查報告

我國大學生

有時候我甚至覺得,上大學就是把父母的血汗錢給糟蹋了!他們辛辛苦苦掙錢供我上學,可我念出來之後,不但養活不了他們,連自己都養不了。”一口氣説完這些話,小趙沉默了好一會兒。

“那你後悔上大學嗎?”

“後悔!”回答很乾脆。

一個月前,小趙從北京農業大學畢業,找到了一份工作——保安,每月800元。小趙説什麼也不甘心,他和其他三個準備考研的同學一起,租了一間不到20平方米的民房,白天忙着複習考研,晚上去麥當勞打工掙點兒錢。

“上了高中就要考大學,考了大學還得考研,但是實際沒學到什麼東西,就是拿了個文憑。”他無奈地笑了笑,“雖説後悔,但也是身不由己,像是一種慣性。我現在發現,要想有出頭之日只能接着考研。”

近日,社會調查中心與騰訊網新聞中心聯合開展了一項調查(共有8777人蔘與),結果顯示,34.7%的受訪者在談到自己的大學生活時,都覺得“後悔”。

上大學——投入產出不划算

現在有種流行的説法叫做“經營人生”。作為“經營者”,不少大學生對上大學的投入產出比表示了不滿。他們認為自己投入了過多的時間與金錢——四年的學習時間與高昂的學費,可收穫的是“沒學到什麼有用的東西”、“唸了四年,出來還是找不到工作”。

之所以會“後悔”,調查顯示,51.5%的人認為,自己在大學裏“沒學到什麼有用的東西”。幾年前,上海交通大學、清華大學博士生導師劉西拉教授,在兩校大四年級成績比較好的學生中進行的一次調查也發現,2/3的學生對大學前三年的課程“不滿意”,覺得“沒什麼收穫”。

“所謂的專業其實並不專,公共課要求很多,而且這幾年我花在英語上的時間佔了一大半。我真不知道為什麼古漢語專業對英語有這麼高的要求。”一名漢語言專業的大三學生説起這些,還是覺得“很鬱悶”。

對此,高等教育研究學者、上海交通大學的熊丙奇教授認為,我國的高等教育本身確實需要改革。“現在50%以上的大學生將經歷主要用在外語學習上,考四六級、考gre、考託福、考雅思等等。相反,他們對專業課投入的精力卻很少。另外,現在大學開設的很多課,都不是學生想學的專業知識,而是規定學、要求學的課程。”

調查發現,讓一些人覺得“後悔”的原因,還有“唸了四年,出來還是找不到工作”(39.2%)。據教育部公佈的統計數字,xx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為115萬,xx年,第一批擴招本科生進入就業市場後,畢業生人數超過212萬。到了xx年和xx年,高校畢業生人數分別增長到330萬與413萬。

伴隨着數倍於以往的畢業生數量,近年來,大學生找工作的難度越來越大,期望也越來越低。據介紹,擴招之前,應屆大學畢業生的目標月薪普遍在2500~3000元,而到了xx年,求職畢業生主動將月薪要求降至1000元、800元、500元,一些人甚至不惜“零工資就業”。

與此同時,大學的學費卻一路看漲。自1994年至今,國內大學學費從每年幾百元一路飆升至每年5000~8000元不等,10年間學費猛漲20倍。大學四年,學生的花費在4萬~8萬元。“大學質量和收費不符,特別是二類大學。”一名參與調查者留言説。和他一樣,19.0%的人因為覺得“學費太高,得不償失”而後悔上大學。

不上大學——沒文憑後悔一輩子

有意思的是,儘管調查中只有47.6%的人明確表示“不後悔”,但被問到“如果重新選擇會怎樣”時,60.1%的人都説,自己仍然會選擇上大學。

“因為現在找工作要看文憑啊!”小趙的想法代表了很多人對當今大學價值的認可與判定,“網上有一句話我非常贊同:上大學後悔四年,不上大學後悔一輩子。”

對此,熊丙奇解釋説,“上大學=好的工作單位=有保障的生活”,這在中國幾乎成了一條人人認可的社會定律。長期以來,人們總是認為,考上某大學,就意味着獲得這所學校的學歷文憑,也就意味着推開了通往成功的大門。換句話説,不上大學就意味着沒出路。而另一方面,長久以來,很多用人單位認為,招高學歷的員工才是硬道理,在高學歷的基礎上再考慮員工的工作能力。這就導致的學生一味追求高學歷,造成人才浪費。

調查發現,儘管67.2%的人贊成“擴招後大學生越來越不‘值錢’了”的説法,但也有44.7%的人承認“上大學找不到工作,不上更找不到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28%的受訪者表示,如果重新選擇,自己會“上個高職,學門手藝”。有網友留言説:“當初我一心想上大學,可現在想起來,真應該聽父親的話,中學畢業去讀個高職。那樣的話兩三年就能出來工作了,有門手藝工作也好找。”

北京某技校機電一體化專業畢業生小陳,在北京經濟開發區一家合資企業實習一年後,順利留下了。和他一樣,大部分技校生都能找到實習單位並順利簽約。踏實肯幹、操作技能熟練、可塑性較強,願意從基層做起,且便於管理、穩定性強是技校生就業優勢所在。有資料顯示,近幾年,北京市技校畢業生簽約率均在9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