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國小師德論文範例多篇

欄目: 師德師風建設 / 發佈於: / 人氣:3.69K

國小師德論文範例多篇

國小師德論文 篇一

關鍵詞:國小語文;古詩詞;文化素養;興趣;素養

我國的詩詞文化歷史悠久,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意境深遠,含義深刻,是先人留給我們的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是中華璀璨文化中一顆燦爛的明珠。經過歷史的沉澱,在今天愈發顯得彌足珍貴。作為中華兒女,我們有義務發展壯大中華傳統文化,併為其注入新鮮的血液,讓更多的人認識中國,瞭解中國,熱愛中國。因此,古詩詞文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一座寶庫,自然成為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國小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在國小階段,古詩詞教學的主要任務是:讓學生能借助工具書和註釋,閲讀古代詩詞和淺易文言文,並理解詩文大意,使他們通過古詩文的學習瞭解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並受到薰陶和感染,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和道德情趣,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下面就古詩詞教學存在的問題,探討了幾點做法,希望能為國小階段的古詩詞教學提供借鑑。

一、國小語文古詩詞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的古詩詞文化素養不足

教師是教學的主導,在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由於受網絡環境和快餐文化的影響,一些教師的心態變得浮躁,對古詩詞不感興趣,不懂詩詞,也不愛詩詞,更不用説沉下心來研讀古詩詞了,這就造成教師的古詩詞文化素養不高。教師對古詩詞的瞭解大都停留在教學範圍內,古詩詞的備課都是以教材和教參為主,沒有豐富的詩詞文化儲備,使得教師在教學中缺乏對文本的深入辨析、釋義和擴充,無法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的感悟和思考,這就嚴重影響了古詩詞教學的質量。

(二)教學目標定位不當

我國古代詩詞內容豐富、韻律優美、意境深遠,學習古詩詞能有效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文化素養,但是由於教師對古詩詞的價值認識不足,觀念上不重視,造成對教學目標定位不合理。《國小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在教學中不僅要注重知識傳授,還要關注學生的過程和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古詩詞教學目標定不當主要表現在重釋義傳授,輕意藴感悟,部分教師在確定教學目標時將生字詞講解、解釋詞義、語法講解作為教學的重點,忽視了古詩詞所具有的人文因素和審美情趣,對學生的培養目標出現偏差。

(三)教學方法程式化

由於受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多教師更關注的是學生的成績,因此,在國小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往往採取的是“解詞釋義—串講全詩—背誦默寫”的程式化、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只是將古詩詞的字面意思呈現給學生,沒有對其內在含義進行闡釋,學生的任務就是死記硬背和重複默寫,這就造成部分學生不瞭解詩詞的真意義,根本感受不到古詩詞的魅力,對古詩詞的學習只是為了應付期會考試和期末考試,逐漸失去對古詩詞學習的興趣。

(四)學生對於古詩文學習不感興趣

古代詩詞的表述方式和現代文有很大差異,所包含的詞語和詞彙含義複雜,內容也比較煩瑣,由於學生缺乏一定的生活經驗和認知能力,在學習古詩詞時很難理解作者所描繪的意境和所要表達的含義,會覺得古詩詞學起來比較枯燥、乏味。再加學生由於年齡較小,所掌握的基礎知識有限,沒有接觸過古詩詞中包含的大量的生僻字,因此,在學習古詩文之前就產生畏難情緒。再加上缺乏教師的引導,只能採取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對古詩文學習很難產生學習興趣。

二、國小語文古詩詞教學的有效策略

(一)提升教師的古詩詞專業素養

古詩詞作為傳統文化的精粹,對於培養學生語文素養具有重要價值。但是由於現代人缺乏學習古詩詞的相關語境,因此,對於古詩詞的學習具有一定的難度。要提高古詩詞的教學效果,使學生感受到古典文化的魅力,教師自身的古詩詞素養是前提,學生只有感受到來自教師自身的文化素養的魅力薰陶,才能產生情感的共鳴,從而愛上古詩詞的學習。教師要增強自身的古詩詞專業素養,首先,要豐富古詩詞和古典文化的知識儲備,教師要培養對古典文化的興趣,加強對古詩文篇目的誦讀,在熟讀的過程中仔細品味,反覆推敲、玩味作者斟詞酌句的藝術特點和所要表達的意境與情感,形成自己獨特的審美感受,教師只有將這種感受帶入課堂,才能引發學生的共鳴。其次,教師在鑽研教材的基礎上還要多閲讀古詩詞相關理論書籍,不斷充實自我,提高自身的古詩詞理論素養,這樣才能遊刃有餘地為學生答疑解惑,才能自信自如地帶領學生暢遊古代詩文的長河。最後,教師在具備了豐富的知識和理論儲備之後,還要提高鑑賞能力。古詩詞不同於其他文學表現形式,古詩詞具有語言凝練、想象豐富、意向深遠等特點,要想把握古詩詞的精妙,領悟其深邃縹緲的意境,需要教師具有一定的鑑賞能力,通過反覆吟詠、品讀、感悟、實踐、遷移,在潛移默化中內化為自我感知的知識儲備,提高詩詞鑑賞能力。

(二)引導學生了解作者及詩作背景

國小語文教材收錄的古詩詞有40多首,以唐宋時期的作品居多,按照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是寫景或者敍事類,讚美祖國的美景,表達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二是表達對親人的懷念和思鄉之情。三是表達對社會的不滿,懷才不遇,憂愁、鬱結之情。這些古詩所反映的時代背景離學生今天的生活相去甚遠,造成學生無法體會和感知,產生理解困難。如果教師在教學時,能夠對作者及其所處時代和創作背景加以介紹,使學生在學習詩詞之前對作者有所瞭解,就能為引導學生進入詩詞的意境打下基礎。古詩是“詩人生活在情緒的流波中的影子。”教師在教學古詩詞之前要先給學生介紹作者的生平,作者所處的時代,可以給學生講述一些與作者或者時代相關的典故或者成語故事,加深學生對時代的瞭解,能使學生更好地把握作者作詩時的心情,領會詩詞所要表達的意思。在課前,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任務,去搜集與詩詞相關的內容。課上,採用學生彙報和教師補充的方式,讓全體學生對作者的生平、生活的時代背景、寫作特點等有一個大致的瞭解,為下一步的深入學習奠定基礎。例如,在學習《夜宿山寺》這首古詩時,就可以給學生出示李白的圖像,問:“這個人喜歡旅行,去過好多的地方,有廬山、敬亭山,天門山等等,你們知道他是誰嗎?”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李白!”接下來通過介紹李白的生平事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採取多種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古詩詞的學習興趣

1.創設良好的古詩學習氛圍。教師要通過誦讀給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學生樂於學習古詩詞。國小語文課程標準對古詩文的學習提出明確的要求:誦讀優秀詩文,並通過詩文的語調、韻律和節奏等感悟詩文大意,體驗情感,並能背誦詩文。教師可以利用晨讀的時間讀一讀、背一背新課標推薦的篇目,培養學生良好的誦讀習慣。誦讀的形式要多樣化,可以是學生領讀、齊讀、接龍等,讓學生讀出新鮮感,教師還要及時給予鼓勵,激發學生誦讀的熱情。此外,還可以通過佈置教室,營造古詩詞的學習氛圍。例如,在教室裏張貼古詩詞的書法作品或者古代名家的畫像並定期更換,使學生置身其中,始終受到古典文化的薰陶。

2.多媒體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古代詩詞往往意境深遠,有時候僅僅通過教師的語言講述無法描繪出詩詞所藴含的意境,這就形成“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尷尬,而學生由於生活閲歷有限,缺乏一定的知識儲備,更是難以領會並感知詩文的廣博含義。這時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以聲音、圖畫和視頻的形式,化靜為動,變無聲為有聲,為學生創設優美的意境,使古詩文中簡潔精闢的詞句展現出“詩情畫意”。例如《春夜喜雨》這一古詩就包含了豐富的信息,畫面感十足,但是由於課堂容量有限,如此豐富的信息通過教師的課堂講述是無法表達完整透徹的,這時教師就可以用flash動畫給學生展示一副“春雨圖”。畫面上有青山、小河、斜風、細雨、行人,再配上細雨的“沙沙聲”,為學生的想象活動提供豐富多彩的表象信息,使學生很輕鬆地融入“春雨”的意境之中,不僅能使學生很好地理解詩的意思,還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感受到美的薰陶。

3.創設生活情境,引導學生理解古詩詞。古詩詞的創作來源於作者生活的積澱和對生活的感悟,某些古詩詞描述的詩境距離學生的現實生活比較遙遠,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這就需要教師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挖掘古詩詞內容和生活的連接點,加強與生活的聯繫,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增強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和領悟。語文學習的目的是應用於生活,古詩詞教學的目的也是如此。“古人寫詩源於生活,今人品詩用於生活”,我們要將古詩詞的學習由課內拓展到課外,由學校延伸到社會生活,引導學生將學到的知識應用於生活,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語文能力。

總之,古詩詞教學不僅是國小語文教學的重點,更是教學的難點,教師應充分認識到古詩文教學的重要性,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古詩文學習氛圍,不斷探索創新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古詩文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領略到古代詩詞的奧妙,獲得美的感受,提高古詩文教學的質量和實效性。

參考文獻:

[1]金妍。讓古詩詞的魅力之光在心靈閃耀———如何培養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0(1).

[2]徐芳英。誦讀古詩詞是撫慰學生心靈的一劑良藥[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2(11).

[3]張澤宏,於楠方。國小古詩詞教學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教師,2013(S1).

國小教育師德論文 篇二

一、加強理論學習提高教師德育修養

1 、加強理論學習。本學期,我們利用政治學習的機會,組織教師學習了《教師法》、《未成年人保護法》、《新的義務教育法》、紮實開展師德大討論活動,以“如何做個新形象高素質的教師”為主題,結合市教育局有關師德教育和建設的文件資料等,並且要求每位教師結合自己的理論學習實踐,撰寫心得體會,提高自身的德育理論水平。以教育行評為契機,有效地加強了師德建設。並有兩位老師在鎮德育論文彙編中榮獲三等獎。

2、健全德育工作考核制度,將德育工作全面納入班級及教師個人的考核量化,進一步調動全體教師德育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紮紮實實落實好德育工作。

二、強化學生思想道德教育

1、加強管理、開展養成教育。加強以班主任為主體的德育隊伍建設,要求各班每週開展有質量的豐富多彩的主題班隊會,使學生受到了良好教育,各方面的素質都得到了提高。

2、組織學習《中國小生守則》、《中國小生日常規範》。國小生養成教育入手,強化日常生活中良好行為習慣的訓練,並通過愛國主義教育,法制教育和紀律教育,進行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教育,同時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3、繼續重視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有效地發揮德育教育主陣地作用,把思想教育滲透於課堂,溶解於平時。充分利用晨會、思品課、校會、國旗下講話、黑板報、宣傳欄、紅領巾廣播站等宣傳教育,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

三、校園文化建設潛移教育

1、抓好校園建設,創造良好的育人環境是學校教育工作重要組成部分,在推進“花園式”學校建設中,繼續以美化、綠化管理為重點,教育學生愛護花草樹木,為師生營造温馨愉快的工作、學習環境。

2、積極創造條件,增設育人環境,進一步搞好德育陣地建設,各班能夠及時更新班級黑板報,學習園地,爭章活動。保障學校德育工作長期、健康、和諧地開展,使每一名同學都受良好的德育教育。

四、開展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

國小師德論文 篇三

一、感恩教育的主要內容

人的一生要承載太多的恩情:父母的養育呵護、師長的傳道授業、朋友的悉心關照、素昧平生者的無私援助等。只有心懷感恩,才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幸福,從而珍惜所有,否則就會身在福中不知福、無緣由地憤世嫉俗。作為父母、教師應讓孩子明白這些道理,讓孩子明白感恩既是一種做人的道德,又是一種處世哲學,是生活中的大智慧。感恩教育以日常生活中能時刻接觸到的“愛祖國、愛父母、愛老師、愛同學、愛自己、愛自然”為主線來開展。

1.愛國家

熱愛祖國,懂得關心國家的前途和祖國的命運,對自己的祖國有一種歸屬感、認同感、尊嚴感和榮譽感,熱愛自己生活的地域、疆土、國度,對祖國忠誠,為祖國服務,把自己的一切無私地獻給所從事的工作和學生,不為名,不為利,把培育祖國的下一代當成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忠於職守,埋頭苦幹,為國盡力,為民造福,為祖國的教育事業做出貢獻。同時教育學生熱愛生活,熱愛祖國,沒有國家的愛護,我們將無所依存、無立錐之地。

2.愛父母

愛父母,就是行“孝”。作為人“子”,應懂得孝敬和孝順自己的父母,因為父母親不僅賜予了我們生命,更把我們養育成人,懷念媽媽做的可口的飯菜和爸爸有力的肩膀彷彿扛着整個家庭重活,感激父母是最起碼的要求,是做人的道德底線,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父母都不愛,又怎麼可能去愛同學、愛社會呢?因此,每個人都要發自內心地説一聲:“爸爸、媽媽,我愛您”“您辛苦了”。

3.愛老師

懂得去尊敬師長,因為老師不僅賜予了知識,更是教會了學生如何做人。正是老師們春風化雨式的教育解開了學生成長路上的心結。老師因職業要求已付出太多的愛,這份工作不是能用金錢來衡量的,選擇教師這份職業就是選擇了奉獻。作為學生應由衷地道一聲:“老師,您辛苦啦!老師,我們永遠感謝您”。

4.愛同學

懂得去關心、幫助同學和他人,因為與他們在生活和學習中相互鼓勵、相互支持、相互安慰、在交流中獲得歡樂和充實。“三人行,必有我師。”提倡向同學學習,完善自己。每個人都有各自的長處和不足,正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長。”要善於學人之長,補己之短。正是從他們身上發現和看到了優點、缺點,才能有了進步的源泉與動力。

5.愛自己

在我們的成長歲月裏,首要的一課是學會如何愛自己,我們稱之為“自愛”。人類社會中,自尊自愛者方受人尊重,能對自己行為負責的人才能得到他人信任。讓責任心告訴每一個學生,自己的存在並不是單一的;讓自信心告訴每一個學生,永遠相信自己:“我是最棒的。”

6.愛自然

大自然為人類提供了生存條件和活動空間,善待大自然就是善待自己。優美的大自然為我們人類提供了陽光、空氣、水、土地、花草樹木、充足的食物、蔬菜……由於人類對自然的過分索取,過度開發,導致資源枯竭、環境惡化,遭到了自然的報復與懲罰:旱災、洪水、龍捲風、地震……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保護環境資源,提倡低碳生活,節約水資源,不浪費每一張紙,是我們的行為準則。讓我們張開雙臂接受大自然賜予的恩典,陽光、空氣、藍天……幸福其實就這麼簡單。感恩我們身邊的一切:感恩勞動人民,他們種出了口中的糧食;感恩工人階級,他們製造了各種用品,是他們用雙手創造了成果,千萬個勞動人民用自己的雙手創造了我們現在的美好世界,創造了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只有感恩,我們才會真正體會到這個世界的美好,才會珍惜眼前的一切。

二、積極引導學生感恩

知為行之始。學生一旦知恩後,就會懷着一種感激的心情去面對給予他們恩情的老師以及周圍的一切,他們的言談舉止就會發生質的變化,他們的感恩行為也就是遲早的事了,只有有了感恩的思想,人才能煥發出無窮的力量。這時我們就要因勢利導,幫助他們積極行動起來,投身到感恩的活動中,使之從中體驗到感恩行為所帶來的喜悦,從而使教育效果得到鞏固。

1.引導學生學會尊重

首先從尊重給予他們恩情的人入手。比如態度謙恭、不事張揚、具有最基本的文明禮儀;有不同見解或想不通時不能使性子、發脾氣、撂挑子,而應大膽提出,積極溝通;遇到疑難問題多與老師商量,獲得成功要與老師分享……然後再逐漸將這種情感擴展到周圍的人:尊重同學、不能我行我素、口無遮攔、不顧及別人的感受;尊重師長、認真完成作業、不給老師添麻煩;尊重陌生人、尊重大自然,從而營造一種和諧相處的氛圍。

2.引導學生學會剋制

遇到別人的誤解能忍讓,理解對方,剋制過激行為,遇事考慮後果,多想別人,三思而後行,剋制惰性行為,要有一種挑戰自我、知恩圖報的思想,從而培養勤奮好學、積極向上的精神;剋制退縮行為,胸懷一種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豪氣,進而養成堅韌不拔、越挫越勇的意志品質,剋制貪圖享受、奢侈浪費的行為,懂得勤儉節約是一種美德。

3.引導學生學會學習

學生學習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回報親人、師長,更是為了服務社會,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從而讓學生產生持久不竭的學習動力;要讓他們充分認識到,學習是持久的,終生的,學習是一種品質,學習需要堅強的意志,學習離不開方法、技巧等。

4.引導學生學會做人

“人之初,性本善”。一位哲人又如是説:“人是什麼?人什麼都不是,像個空瓶子,裝什麼就是什麼!”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教育學生成為品格高尚、身心健康的人,能承受得起各種挫折,對自己、對他人、對家庭、對社會負責。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培養自強不息、積極進取的精神,具有鮮明的愛國主義精神,做到遵紀守法,誠實守信;尊重他人,樂於奉獻;愛護集體,團結友愛;待人禮貌,行為文明。使學生真正懂得不要計較自己給了別人什麼,而記住別人給你的關心與幫助,這樣自己才會永遠快樂。要將它轉化為一種自覺行為,將它延伸到更大範圍,更深層次,最終去感恩生活、感恩社會、感恩大自然。

5.引導學生學會幹活

大多數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學習上,總認為考上好大學才會有大出息。因此,不讓他們動手幹家務活。其實,適當乾點家務活不僅影響不了學習,而且還有助於培養孩子的意志和品質,養成愛勞動的好習慣,更重要的是,這麼做還會讓我對父母懷有感恩之心。因為只有通過幹活,孩子們才能真正體會到勞動的艱辛,真正知道你們整天起早貪黑地工作,回家還要洗衣服、做飯是多麼的不容易。只有讓孩子瞭解家長對家庭的奉獻,才能激發起他們的愛心,引起他們發自內心更深刻的感恩情懷。否則就會誤導孩子,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與發展。

6.引導學生參與獻愛心活動

學生終將成為一個社會人,要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僅僅感恩父母和老師是遠遠不夠的。為此,學校和教師要積極組織學生參與奉獻愛心行動,捐資助學,幫助家庭困難學生暫時擺脱經濟困境,定期舉行青年志願者活動、愛心進社區活動,積極為他人服務、奉獻。通過捐款活動,使學生不但感受到自己身邊愛心的凝聚,更感受到了整個社會的愛心,這對於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學會感恩社會起到良好的導向作用。

7.引導學生樹立感恩理念

理念決定行動,理念指引人生。我們不僅僅要讓學生感恩我們,更要讓他們感恩社會,感恩整個生活,當然也包括生活中的挫折、磨難;我們不僅僅要讓學生懷揣感恩之心走進校園,更要讓他們懷揣感恩之心步入社會;我們不僅僅要讓學生在師長的指引下付諸感恩行動,更要讓他們將來在無約束的情況下自覺踐行感恩思想,回饋社會。唯有此,我們才會實現教育的長期效應,延伸教育的終極目標;也唯有此,我們才會最大限度地提升我們的人生價值,也最大限度地提升學生的人生價值。

三、用中華傳統文化提升學生的正能量

什麼是中華傳統文化呢?簡單地説就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和靈魂,它最重要的核心,就是中華文明的價值觀,它是我們這個民族最根本的依靠,是永不斷絕的民族命脈,是歷朝歷代治國安邦的立國之本,是從古至今,每一個人安身立命的指導原則。早在1982年全世界70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聯合國舉行會議,共同商討21世紀化解人類種種災難的最好方法,他們的結論是:人類必須要回到兩千五百多年前的中國,在中華傳統文化的經典中,才能找到解救的方法。中華傳統文化之本體分儒、釋、道三家。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乃聖賢教育。聖賢教育使中華文明成為人類歷史上,公認的最燦爛的文明,這個文明的核心價值觀就是:仁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一出現就從思想上和道德上教導人們怎樣做人、做怎樣的人。實踐證明:自啟蒙教育階段便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有助於引導兒童樹立正確、高尚的道德觀念,併為青少年建立正確價值取向和審美取向起到奠基作用。大凡接受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者,常能以孝悌對待家人,以誠信對待朋友,以道義對待取捨,以仁愛對待社會,以厚德對待萬物,並以“慎獨”之心保持其質樸的生活態度。基於當今青少年道德教育和校本文化研究的實際需要,中國小校應重視中華傳統文化的通識教育,將傳統文化教育納入課程體系,為學生接受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提供必要的課程平台,以激發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化的興趣,提高傳統文化教育的成效。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感恩教育可使學生的思想受到啟迪、人格得以昇華,生命接受洗禮。感恩教育活動的開展,必定能喚醒學生知恩、感恩、報恩的意識,使他們懂得生命的意義,懂得愛的真諦,懂得擁有的幸福和付出的可貴,為父母和孩子、老師和學生之間搭建起溝通的橋樑,以促進學校德育工作的深入開展,進一步推進和諧校園、和諧社會的構建。

作者:陳建華 單位:廣東省始興縣馬市中學

第二篇

一、感恩教育實施過程中的幾個重要抓手

1.促進大學生感恩意識要以黨團建設為抓手

高校裏除了課堂教學以外,通過一切黨團活動開展第二課堂教育,對大學生進行感恩教育有更加豐富的實踐方式,幾乎在大學學習的每個環節,都可能成為對大學生進行感恩教育的課堂。第一,在各類專題教育中開展感恩教育。如新生入學教育。每年的8月和9月,是大一新生進入新的階段和開始自己人生新起點的時候。此時大部分學生遠離家鄉、父母、親朋獨自在外求學,心理上存在一個“斷奶期”。這時學校利用開學典禮、軍訓教育、專業教育和家長座談等契機開展感恩教育,對強化學生的感恩意識具有重要的幫助。形勢與政策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畢業生離校教育等都是開展感恩教育的良好契機。第二,在各類校園文化活動中開展感恩教育。如舉辦感恩專題辯論、名人講座等活動,開展大學生志願者服務,到敬老院,兒童福利院等單位開展學雷鋒活動,開展“尋找我身邊的優秀共產黨員”等主題活動,增強黨團員的奉獻意識和感恩意識。既活躍了校園文化生活,又加強了大學生的感恩意識,效果顯著。第三,在助學工作中開展感恩教育。目前,國家對大學生的資助力度逐年加大,高校輔導員和班級導師可有效地利用每年的獎、助、貸、減、免等資助政策,對大學生進行有效的感恩教育。如在評選之前先開感恩教育會,明確大學生的使命與責任,列舉學生中的先進事例,由此提高大學生的感恩意識,讓他們知道國家的培養、父母的養育、師長的教誨、親友的關愛,都是恩情,從而樹立知恩圖報,進而上升到報恩的意識。

2.重視在管理和服務中進行感恩教育

管理和服務是高校感恩教育不可或缺的環節,通過“剛柔並濟”的特點,用管理的強制性來規範人,用服務的滲透性來感化人,一方面,根據目前在校大學生的年齡特點,他們在心理和生理方面還尚未成熟,自制能力較差,所以管理上不可忽視。另一方面,由於服務活動的廣泛性和實踐性,使得服務的過程對大學生的道德教育具有較強的滲透性。

二、加強傳統感恩文化教育,引導大學生注重自我修養

當今社會,隨着社會節奏加快,就業壓力的增大,大學生的學習也變得功利和浮躁,自身人文素質和中華傳統美德的缺失也是一個普遍的現象。所以,在這個更加崇尚個人奮鬥的時代裏,我們一定要弘揚傳統文化的精髓,讓大學生們知道,科學技術知識固然重要,但離開了人文素質的滲透,“人將不人”,社會在向前發展,文化也需傳承。只有將“致真知”與“致良知”有機地統一起來,大學生將來才能實現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成為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總之,處處都可以成為感恩教育的場所,時時都可以成為感恩教育的時機。新歷史背景下,面對新問題、新挑戰,高校教育者應轉變觀念,努力探索,通過德育教育的引導,使大學生擁有一顆感恩的心,從而提高高校思想教育的實效性。

作者:趙琦元 張媛 單位:西安理工大學

第三篇

一、現狀分析

(一)存在問題

1.心理暗示

從國小教育開始,學生即被分成了三六九等,以成績劃分學生的等級層次,這種方式雖然對激勵學生奮進有一定的裨益,但對於一定學生而言,這種片面的劃分容易造成強大的心理暗示。

(1)牴觸者。將自己拘囿在“我不懂”的暗示怪圈中,從我不懂這些,到我不懂怎麼弄懂這些,一步一步放棄對知識的探尋,如同蠶繭,周而復始的纏繞絲線只為將自己包裹在自我的世界裏。踐行着“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春夏與秋冬”。這部分人本身存在求知慾,不斷重複性的牴觸造成了最後的完全否認。

(2)不屑者。是牴觸者的另一種極端的表現形式,這部分人因為對知識的牴觸,在面子光環籠罩下,行為表現為一種不屑的態度。施教者在面對這樣的學生多數情況下表現的是暴躁易怒的態度,採取的也多為硬碰硬的方式,尷尬的師生關係也因之不斷惡化,並逐漸走向晚期。

(3)自卑者。自卑的意思是低估自己的能力,覺得自己各方面不如人。自卑,可以説是一種性格上的缺陷。其根源就是人們不喜歡用現實的標準或尺度來衡量自己,而相信或假定自己應該達到某種標準或尺度。多數的大專學生以考場失利者居多,因而選擇大專教育作為自己“退而求其次”的保障,這些學生大多內心承受着巨大的壓力,認為自己低人一等,在行為認知上及思想意識上都會表現為與普通高校的學生完全不同的態度。而這些往往為施教者所忽視。

2.學習動力不足

大專雖然給一部分大學聯考失利的學生再次走向課堂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但很多大專學生並不認為這是一個走向最終課堂的“曲線救國”的契機,而是自以為是的認為這是一個學習的終結,是對自己能力的最後的定性,對未來沒有確切的把握。

3.抱負水平差異

抱負水平是個人主觀的估計或願望,它可能高於個人的實際成就,也可能低於個人的實際成就。學生的抱負水平受着多種因素的影響,其中主要與下述因素有關:首先與學生所受的家庭教育有密切的關係。家長對子女的要求愈高,則子女所具有的成就動機一般也愈強烈;家庭影響相較於學校影響對於學生而言更為直接,父母對學生的期待,常常成為學生學習的助推力,不過過多的期待也往往會適得其反。其次,與學生的學習成績呈正相關。學習成績高的學生其成就動機和抱負水平一般也高。大專科目與傳統的學科教育不同,不在僅僅侷限於課本上的理論灌輸,更多的實驗操作,使得大專學生擁有更強的動手能力。最後,與知道自己在集體中的地位有關。他們所設立的學習目標較高,中等學生居中等地位,則往往採取中庸之道。至於差等生,其抱負水平並非完全低下,可常常顯示出不符實際的現象,他們對於自己的學習不存希望。

(二)傳統教育的缺陷

1.智育目標狹隘化

應試教育模式雖然把智育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上。智育是智育最重要的目標,但是,應試教育從應試這一角度出發,過分強調傳授知識和技能,致使學生無暇參與課堂以外的活動,從而出現知識面狹窄,高分低能的局面。

2.重人力素質,輕人本素質教育

就當前教育現狀來看,人力素質比人本素質更被教育者所看重。對關係人本素質提高的價值、人格、權益、政治思想、社會參與等意識方面的教育則注意不夠。

3.阻礙教學方法的改革,影響教育素質的提高

在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中,學校整個工作圍繞着大學聯考和各級統考、會考指揮棒轉,管理目標相當普遍地帶有急功近利傾向。

4.阻礙個性發展,扼殺創造力在應試教育模式中,教育目標狹隘,教育手段單一。傳統的應試教育極易助長學校教育中的管理主和權利主義傾向,對培養和豐富學生的個性十分不利。

5.負擔過重,嚴重影響青少年身心發展

目前,由於升學率、平均分兩根指揮棒自上而下被層層強化,教學中廣泛採用過度學習,強化訓練的做法,造成學生作業量過大,中國小生必不可缺的遊戲時間和體育鍛煉時間沒有保障,影響青少年學生身體的健康發育。

(三)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良好的師生關係,是提高學校教育質量的保證,也是社會精神文明的重要方面。心理關係是師生為完成共同的教學任務而產生的心理交往和情感交流,這種關係能把師生雙方聯結在一定的情感氛圍和體驗中,實現情感信息的傳遞和交流。受教者和施教者互相認可對方的付出,並對對方的付出做出一定的反應。如學生在感恩於教師的教育,進而回饋到家庭,進而投射於社會,則會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而教師感恩於學生的配合,會提高教授熱情,進而更加深入的研究其所學專業科目的內裏,學術氛圍愈加的濃郁。這種相輔相成、互惠互利的教育理念雖然有諸多的好處優勢,但仍舊是知易行難的教育模式。

二、可行性分析

首先,感恩教育的意義,做父母的應教育孩子從小懂得關心他人,體諒父母。對孩子應從小嚴格教育,不僅僅在學習方面,還應教育他們從小懂得關心他人,明白事理,知道“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的道理。第二,感恩教育的意義,做父母的還要給孩子提供學習、鍛鍊的機會,不要一味大包大攬,將孩子當成温室的花朵,這樣反而會害了他們。應當對孩子時不時做出的感恩行為加以鼓勵和表揚,這樣可以使孩子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是對的,是值得再接再厲保持下去的。第三,感恩教育的意義,做父母的應該做好孩子的表率。父母應注意自己的思想行為的正確性,在感恩教育中,應注意與鄰里間的感恩行為,最為重要的是對父輩的感恩,使孩子從小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在不知不覺中感恩意識便會深入到他的內心並指導他今後的舉止行為。第四,感恩教育的意義,對孩子的感恩教育,不能僅僅靠家庭中的父母進行教育影響,畢竟隨着年齡的增長,孩子在學校的時間要遠遠超過在家中的時間,學校的環境對孩子也是不容忽視的,除了父母以身作則的表率作用外,還得靠老師正確的引導。

三、感恩教育的現實意義

感恩教育對學生和教師的現實意義

1.“態度”問題是人生的大問題,態度決定高度,態度決定人生

要想實現人生的價值,取得事業的成功,就必須樹立起積極的心態,端正人生前進的方向。在生活和學習中應充分認識到感恩品質的缺失不僅極大地損壞了當代學生文明向上、積極進取的形象,而且還與學校培養出成才的學生的目標、和諧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及個人的健康成長也格格不入;認識到高職學生應該擁有一顆感恩的心去回報社會、祖國及他人對我們的恩情;認識到感恩是一種真誠回報的心態,是一種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的美德,是對幫助過我們的萬物和生靈的真心感激;認識到一個沒有感恩之心的人,是不受歡迎的人,是不受人們尊重和敬佩的人;認識到感恩是一個人應該具備的基本道德素質,是對一個人的基本要求;認識到在大學生中開展感恩教育,既是自己成長需要,也是時展和社會進步的要求

2.感恩教育對家庭的現實意義

中國需要重視感恩教育不僅僅是因為傳統文化中感恩教育的優良作用和價值。面對這些情況,感恩教育在家庭中就顯出了突出的作用,感恩教育使青少年懂得什麼是恩,為什麼要報恩,報恩有怎樣的良性作用。當孩子作為社會人開始感恩,那麼他自身的價值也就在慢慢地得到肯定,作為家庭中的一員開始感恩,那麼他的行為將使含辛茹苦將他養大的父母感到自豪與驕傲,並使得和諧的家庭氛圍變得更加融洽,不是十分和諧的氛圍開始變得融洽,感恩是具有傳染性的,並對整個人生及家庭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感恩教育的合理實施將逐漸減少社會中“啃老族”不贍養父母等不良現象的發生,使家庭,使社會都處於和諧的環境中,這也就是感恩教育對家庭的最大作用。

3.感恩教育對社會的現實意義

自八十年代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在市場經濟體制和國家的強有力的宏觀調控雙重作用下迅猛飛速發展,物質基礎不斷增強,人民的生活日新月異,越來越多的人追求更高水平的生活質量,而高水平的其中一個指標便是金錢的數量,大多數人唯金錢馬首是瞻,由此可見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市場經濟對道德的強烈衝擊。而這期間出生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不僅在家中是倍受寵愛導致有些任性外,又受到市場經濟這個大的社會環境的影響,個人主義更加嚴重,對於他人多是冷漠處之,在這樣的交際社會中,缺乏團隊意識,對於他人給予的及時的幫助往往覺得理所應當,泰然接受,毫無回報可言。加強感恩教育對社會的建設有着重要的意義,有利於提高青年人的社會責任感,從而更好的建設國家。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方面,感恩教育也是不可缺少的教育內容。感恩教育的實施可以使社會中的不和諧因素降低減少,許多衝突矛盾都是因為沒有一顆體諒他人的心,沒有一顆感恩的心造成的,如果每個人都能夠在即將發生衝突的時候想想他人曾經對自己的好,保有一顆感恩之心的話,那麼爭端口舌衝突暴力也就不會發生了,不再是一味的指責他人對自己的造成的傷害,而應常懷感恩之心去銘記他人的慷慨恩德,孩子感激父母的養育之恩,學生感激老師的教導之恩,同事感激彼此的通力合作渡過難關等等,通過感恩教育的實施,感恩意識逐步提升,才能真正發揮這一意識在人心與社會中的調和作用,這也是感恩教育的最大作用,從而使整個社會更加的和諧美好。

四、結語

感恩教育立足當代,承接素質教育的餘音,以修身為最終目的,在解決教育教學問題的同時,最大程度的解決社會問題,推動了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對未來教育目標的實現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作者:馬郡謙 單位:遼寧金融職業學院

第四篇

一、倡導三種理念,傳遞感恩的正能量

要深化實施員工幫助計劃,組織健康生活講座,開展心理諮詢,及時疏導思想困惑,引導職工保持心理上的健康,心態上的端正,心情上的平和。倡導“包容”理念,為精神“加油”。有容乃大,無欲則剛。企業包容職工,就會凝心聚力、彙集才智,為企業創造出最好的經濟效益;職工包容企業,就會同甘共苦、眾志成城,使大家發揮出最強的工作效力。面對思想有滑坡、工作有缺點、作風有毛病的職工,工會組織要堅持思想上不放棄,工作上不拋棄,加強教育,積極幫扶,引導廣大職工個個知榮辱、人人爭一流,形成“企業靠我發展、我靠企業進步”的良好態勢。

二、突出三種途徑,積累感恩的正能力

1、突出“以小見大”,積累幹部職工隊伍的向心力。羣眾利益無小事。要從點滴小事入手,從細微之處着眼,真正做到感情貼近職工所想,措施符合職工所需,做好職工羣眾的“貼心人”和“孃家人”。通過開展“青春光明、夢想遠航”青工成長計劃和外闖市場職工中秋網絡聯誼會等活動,為不同職工羣體提供了針對性強、實效性好的服務,送去組織的關懷和大家庭的温暖,提升幹部職工與企業風雨同舟的向心力。

2、突出“由點及面”,積累企業和諧建設的感召力。要抓“點”帶“面”,以“面”促“點”。要將感恩教育活動融入到工會工作的整體規劃中,明確目標,有的放矢,重點突破。要創新活動載體,選好工作抓手,從基層的熱點和關鍵點入手,推動感恩教育活動的全面開展。要深入挖掘典型人物,多角度、多方位、多層次地展現職工多彩的精神風貌,極大激發了廣大職工爭做感恩企業排頭兵、勇當構建和諧主力軍的熱情和活力。

3、突出“以上率下”,積累企業科學發展的帶動力。要強化“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的理念,更要大力倡導“動車”文化,使領導幹部的帶頭表率作用,發揮出更大的帶動示範效應。各級領導幹部要履行好“第一知情人、第一報告人、第一幫扶人”的責任,切實把職工羣眾最關心的問題、最現實的訴求、最緊迫的需要答覆好、處理好、解決好。要完善職工困難幫扶中心、扶貧濟困基金、互助互濟金、大病救助基金等渠道,使關愛職工、感恩企業成為大家的自覺行為和共同呼聲。

三、發揚三種傳統,營造感恩的正效應

1、發揚密切聯繫職工的優良傳統,營造幹羣“一條心”。要建立健全深入基層和聯繫羣眾的長效機制,不斷完善基層聯繫點制度、黨員幹部與困難羣眾結對幫扶制度。要堅持開展“面對面、心貼心、實打實服務職工在基層”活動,傾聽呼聲意見,瞭解利益訴求,及時解決職工反映的難點、熱點和疑點問題。通過開展職工大講堂、技術技能比賽、崗位練兵、導師帶徒活動,不斷提高職工綜合素質,為職工的成長搭建舞台,實現企業發展和職工成長的協調一致和同頻共振。

2、發揚牢牢依靠職工的優良傳統,營造全員“一股勁”。要建立健全以職代會為基本形式的企業民主管理制度,嚴格落實職代會提案工作,健全職工代表巡視檢查制度,暢通職工表達訴求渠道,確保職工享有表達權、知情權和參與權。要積極組織各種羣眾性勞動競賽活動,上下同欲,眾志成城,不斷激發廣大職工為企業建功立業、多做貢獻,營造奮發向上、人人爭先的良好氛圍。

國小教育師德論文 篇四

面對在國小德育教學中存在的諸多問題,我們應該如何鍼砭時弊,發掘出有效的解決方案,筆者認為應該從實現國小德育的生活化着手,而實現德育的生活化就必須從以下幾點做起。

1、轉變教師德育觀念,創新德育教學理念

首先,轉變教師的德育觀念。在國小德育教學中,教師應該自覺調整自身與學生的關係,通過與學生建立一種平等、互助的師生關係,使師生之間的良往成為課堂教學的一部分。在這種和諧的師生關係中,通過學生與教師在亦師亦友的互相學習過程裏,實現相互促進、共同提高。其次,創新德育教學理念。正確處理好育人與育才的關係,在學校的教學活動中,德育通常被放在重要的地位,這與中國德行重於才能的傳統有關。但是面對升學的壓力及在以分數論高低的教學環境下,德育往往成為被忽視的部分。因此,國小的德育教師應及時轉變教學觀念,創新教學理念,將育人與教書有機結合,使培養道德修養與傳道授業兩者兼得,真正做到陶行知老先生所講的:“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為國家培養德才兼備的棟樑之才,避免出現高分低能的變態教學產物。

2、從小事做起,以日常行為規範化實現德育生活化

任何科學的理論都要落實到具體的實踐中去,否則也僅僅是空中樓閣、無源之水。國小德育的生活化開展離不開道德理論薰陶與日常行為習慣的有機結合,只有這樣才能使德育的成果內化為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通過制定一些日常行為規範,突出學生學習、生活、交往習慣的培養,使理論性的德育內容落實到具體的實踐中,例如,教師在日常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形成自覺動腦、思考問題的習慣,並給予恰當的鼓勵,使其養成主動學習、樂於探索的學習習慣。在學校的日常德育實踐中,引導學生養成文明禮貌、勤儉節約的生活習慣。定期舉行“講文明,樹新風”的班會,給予學生暢所欲言的機會,使其在融洽的交往中,養成良好的交往習慣。

3、深化校園文化建設,營造德育文化氛圍

學校作為學生成長學習的生活環境,對學生德育的培養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學校在校園文化建設方面,應該重點考慮德育的生活化,通過探索校園文化建設的手段,體現校園文化育人的作用。校方應投入必要的財力、物力,打造美麗的校園環境,通過精心設計、科學規劃,使校園成為培育學生審美觀念、陶冶學生情操的教學聖地。合理、有效利用教室、走廊、閲覽室等場所,通過張貼科學家、學者治學教育的名言,例如:“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靈感”,“少年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等,使榜樣模範的感召力量無處不在,先知的諄諄教誨隨時響起,讓學生在濃厚的學習氛圍中,潛移默化地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

二、結語

國小教育師德論文 篇五

關鍵詞:中職 德育課 教學效果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7(a)-0239-01

在中職教育中,德育課扮演着一個相當重要的地位。在重視基本文化教育和相關職業技能培訓的同時,中職教育必須重視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以學教人,以德養人。特別是,當今中國正在經歷着全面而深刻的社會轉型和人的轉型,而中職德育教育,所要擔當的任務就是在中職生正在形成自己人格的關鍵時期,培養其獨立的人格,幫助他們順利走向職場。因此,作為從事中職德育教育的工作者,我們必須找出中職德育課中所存在的問題,提高中職德育課堂的教學效果。

1 存在的問題

中職德育課,雖然發揮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現實中還存在着不足,具體表現為“教師不重視,學生厭煩之”。

1.1 教師不重視

在中職德育教育中,不可忽視的一點是,作為德育課的主持者、教學者的教師,對待德育課的態度存在着一些問題,表現為:認為中職學生普遍素質不高,難以教養,上德育課的效果很有限,因此,教師從主觀上就對課堂教學不夠重視,只是象徵性的進行課程,而不注重教學實際效果,以致更不會去考慮教學方法的設計創新。而且,德育教育內容相對來説,比較像説教,枯燥且乏味,不只是學生會這麼覺得,教師在主觀上也對德育教育相關教材的內容有一種不置可否的態度,因此,只會刻板地念教材,沒有改變教學方式的動力。

1.2 學生厭煩

德育教育作為普及綜合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其必要性是由社會要求的。國家、社會需要具有高度道德素養的人才,對於中職教育培訓出來的技術型人才來説,德育水平十分重要,這意味着是否符合人才就業市場的需求。然而,作為學生,面對刻板、空泛的德育教育課程教學的內容,卻很可能產生無法抑制的厭煩感。這種厭煩感,很大原因是因為德育教育課程教學的枯燥,內容的空泛,實際上無法對提升學生道德素養有什麼良好的效果。總之,學生會對德育教學厭煩,源於兩點:其一,教學方法的刻板突出了教學內容的枯燥;其二,德育教育教學過程過於單調,無法引起共鳴。

2 提高中職德育課堂教學效果的方法

2.1 “學生督促教師”法

針對教師不夠重視德育課堂教學的這個問題,筆者認為可以採用“學生督促教師”法。這是一種互動式教學,這將在下文也會提及,但在這裏,針對的是解決教師態度不積極這個問題。從提高教師對德育教育的重視上,可以通過“學生要求型”的互動教學方式來做到。即,讓學生對教師的德育教學做出要求,要求教師怎麼教,並給教師的教學評分。學生集體為教師設計教學內容做順序安排,打破以往死板的按教材順序教學的規律,讓學生給課程安排排序,這樣就能從學生那裏,給予教師一定的壓力,教師不能憑藉以往的經驗甚至不用備課就可以教學,學生對教師做出了要求,教師就會有受到重視的責任感,有責任感,就有相應的動力。同時,對教師教學的評分,也可以作為年級教學組長對教師的考評標準。這就能很大程度上避免教師自身對德育課堂教學的不重視,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從而就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2.2 激發學生學習動機法

適合的教學方法有:案例討論法、案例辯論法、情境教學法。

(1)案例討論法。課堂教學是一種互動的過程,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分別由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構成,它們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優化教學必然在教學互動中實現。任何個體,都由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構成,智力因素起主導作用,非智力因素起推動、調節的作用。因此,教師照本宣科念教材,教師的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和學生的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沒有形成互動,使學生台下沒興趣,德育教學成了教師的獨角戲,空話一場。教師應該放棄傳統的教書先生形象,只在台上當道德偉人,傳授道德言論。而應該選擇當下社會現實案例,和學生一起參與到對該案例的分析討論中,一邊讓學生表達自己對“案例”的看法,一邊在討論過程中介紹社會上對該案例的道德評價。和學生一起討論一個問題,讓學生有機會自己去站在一個道德人的角度,去感受,去評價,再通過教師對一些觀點的修正、正確引導,才能夠使學生的印象更加深刻,教學效果才會更好。如,對“路邊摔倒的老人,你是扶還是不扶?”這個問題的討論,讓學生自主發表意見,老師在總結學生意見的基礎上進行評價,完成對學生道德觀的引導。

(2)案例辯論法。課堂辯論是一種很有效的教學方法,教師選擇一個相關的具有爭議的案例,提出一個命題,讓學生自己選擇正反一方,展開辯論。征服對手的重要方法,就是了解對手,要在辯論中獲得勝利,就必須對對方的論點有所瞭解,而同時又要牢牢掌握好本方的論據,這實際上就從不同的角度都進行了思考。德育教學在這個時候,能達到很好的效果。中職的學生,都處於年少氣盛時,不服輸是重要的心理共性,把握這種共性,通過辯論這種教學方式,能夠很有效的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這樣一來,就能解決學生德育課上的“木偶人”現象。

(3)情境教學法。只有從生活的細節,才能真正體現一個人的道德素質。口頭上的君子,誰都可以做到,而真正的君子敏於行。這種教學設計,指通過藉助一定的設施、設備、場所和工具,為學生創設一種共同活動的環境氣氛,讓學生參與如分小組製作模型等需要團結協作的活動,同時,在活動中創設有關體現德育素養的環節,如不同小組有不同資源,但要完成任務,需要小組互助,所以小組就面臨着內部團結,外部競爭,再加上外部合作。在活動情境中,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課堂參與,從學生實際表現中尋找德育課程內容的切入點,還能從該情境中的一些細節入手,教育學生。這種教學法有其操作的難度,需要教師的細心策劃,但效果會是顯著的。

3 結語

提高中職的德育課堂教學效果,需要從教師和學生兩方面都進行考慮。教師是傳道授業者,是一個引導者的角色,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需要進行德育教育的主體。只有在教育教學實踐中不斷的進行總結、反思,針對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找出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才能最終使中職德育課發揮其預期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張宜光。中職學校德育課教學方法創新探究[J].黑河學刊,2012,2(2):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