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新課標”指導下淺析高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實施設計

欄目: 教育教學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2.52W

“新課標”指導下淺析高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實施設計

“新課標”指導下淺析高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實施設計

張朋飛

關鍵詞:用教材教小組 任務驅動法 主動式任務驅動法 自評 課堂模式

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孕育出一套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實施素質教育和促進學生髮展需要的信息技術新教材。教材中談論得最多的莫過是“信息素養”的提升問題,而在《全日制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中提到的學生的信息素養表現在:“對信息的獲取、加工、管理、表達與交流的能力;對信息及信息活動的過程、方法、結果進行評價的能力;……。”我想,要提升“信息素養”,首先要在熟練操作並能應用常用信息技術工具情況下,然後利用信息技術工具進行對信息的獲取、加工、管理、表達與交流,從而能適應信息技術的發展變化,符合“新課改”的指導方向。而我校是一所地處粵西的山區中學,大部份生源來自農村,他們的信息技術基礎相對薄弱,有的學生在國中階段根本沒有接觸過計算機,這給高中信息技術教師在“新課改”中提出了更嚴峻的問題,我們不僅要面對基礎差異比較大的學生,還要面對“課時少”和學生對信息技術這門課“不在乎”的學習態度,這都一直困撓着像我校這樣的山區中學。下面是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的一些粗漏看法,望能與同行們交流。

一、從學校的實際出發,選擇一套實踐性較強的教材,變“教教材”為用教材教。

自從新“課改”後,教師與教材的關係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以前我們是“依綱靠本”,現在,我們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但是一套好的教材確實能夠給們在教學過程中帶來良好的教與學的效果,因為它畢竟在指導我們教學的同時,還充當一個非常經典的資源庫。根據我校是山區中學且有90多年曆史的老校,其中70%的學生來自農村,分析到他們基礎比較薄弱,有的甚至還沒有碰過電腦,選擇一套實踐性較強的教材是合乎教學需要的。這樣,學生自學也能都看懂教材,自行上機操作,以增強他們在提升“信息素養”教學過程中的技術應用層面。

二、採用分小組形式組織教學。

筆者認為,作為信息技術的“因材施教”要注意以下方面的內容,一是不同的學生他們所具備的是不同的知識架構與不同的理解、接受能力;二是信息技術的同一內容對不同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鑑於上述兩點,結合我校城鄉差異學生的特點,他們所接觸的事物和對事物認識有着明顯的差異,因而在教學過程中,我採用分小組組織教學活動以適應各個層次的學生。具體操作是,首先在課前將學生分成6人一個小組,在6人中由同學自選出一位同學為組長(也可以由教師指定),其中每一小組中有1或2個是基礎好、操作較熟練的同學,在授課時候,強調每一小的同學要分式合作、羣策羣力完成任務,最後由小組長自評作品。當然,作為教師在指導學生細化任務時,要做到讓每小組的同學進行分式合作,讓同學們“人人有工做”,真正發揮集體的作用,共同完成任務,讓學生體驗“成就”感,以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另外,這樣做的目的是避免把一些操作、實踐性很強的問題“概念化”。

三、任務驅動法、主動式任務驅動相結合。

“任務驅動法”具體是指教師根據教學需要,就某一主題活動提出一個總任務;“主動式任務驅動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地提出解決總任務相關方法和步驟,這樣學生在完成“自主任務”的過程中,培養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獨立探索及合作精神。而學生自設任務恰當與否,直接影響到教與學質量,所以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任務設計時要注意以下幾點:1、“任務”要科學。2、“任務”要有梯級性,也就是學生自定的任務要定位在“踮起腳尖就能摘到果子”的難度。3、“任務”要有可操作性。4、“任務”要有合作性,要求學生在細化任務時,小組成員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建議學生細化任務時,要認真分析總任務條件與要求,寫出具體的步驟,小組成員間合理分配工作。這樣做也是為了關注學生基礎水平和認知差異的特點,鼓勵個性化發展;設立多級學習目標和多樣的學習方式;提供多樣化的自主探索空間,鼓勵不同的意見和思路,鼓勵多樣化問題解決方式和方法;根據能力差異,針對性的實現分層教學,變差異為資源,協作完成學習任務。

例如,在網頁製作前向學生提出問題,“我們的網頁怎樣才會吸引上網者來瀏覽呢?我們的網頁怎樣才能夠給瀏覽者一個全新的感受?”,從而引導學生思考自己的網頁應該如何去確定主題,如何形成自己的網站風格,網頁中的基本元素如何去表達等等。

又如,在學生創作網頁時讓學生根據自己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的一些內容,自擬一個的主題,創作一個網頁電子作品,以增強學生的興趣,讓學生體會一下作品製作的流程。

作品要求:

(1)填寫以下內容:

①作品的主題。

②網頁的名稱(網頁的名稱不能和主題名相同,但又能很好地體現主題)

(2)畫出網頁內容的結構示意圖。

(3)畫出作品的主頁版面設計。(要求主頁的佈局能反映出作品的結構框架圖)

四、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中要“互動”。

我校有很多同學對於信息技術的學習還是“零”起點,教師不可能簡單地扔一個“任務”給學生讓他們“自由發揮”就了事。在任務活動開展過程中,教師要多觀察學生,發現問題,並進行輔導以提高效率。一是給學生設置一些典型事例的演示,讓他們體會到解決問題的思路及方案。要注事例短小精悍,有啟發性、可擴充性和思想性。二是根據教學目標、內容對象和條件等不同,恰當地選用指導方法,如採用講解、觀察、模擬等方法。

五、組織學生自評任務(作品)完成的情況與教師點評結合

每小組的同學完成任務(作品)後,教師組織各小組主持人(小組長)在班上進行自評,然後教師對各小組(或隨機抽取)進行恰當的評價,學宜評價得太高,但也應該指出他們的長處與有待完善的地方。因為,每小組在自評的時候,同學們已經看得出自己所做的長處與短處,他們會很自然地學習借鑑別人的長處。教師過多的評價顯得宂餘,應以學生自評為主。

六、要體現“一英寸寬,一英里深”的課堂模式。

在國流行一句話:“一英寸寬,一英里深”。這句話是要求我們在課時一定的情況下,課堂知識內容要少而精,才能將教學活動展開、深入。在展開和深入的過程中注意分寸,即學生能看懂,能理解,可操作。例如,在學習文件的基本操作“複製”中我們可以向同學們介紹“剪貼板”的應用,並引導學生區別“剪切”與“複製”的區別。信息技術課不僅僅是教會學生的基本操作、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識,還要向滲透解決問題的方法(算法),教會學生用信息技術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學生親歷處理信息、開展交流、實現合作的過程。實際問題的綜合性程度應與學習階段進展相適應,不宜過多過大,根據解決問題的需要分解任務,既使學生體驗完整過程又減輕學習負擔。另外,組織教學活動形式要靈活多樣,合理安排個人學習,小組合作、班級交流等活動。

需要強調的是,在山城學校的信息技術教學不能單純地追求問題的解決方案,泛泛而談,若是這樣,可能會適得其反,因為有很多學生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操作能力實在是太薄弱了,就算有更好的解決思路與方法,學生也是束手無策的,所以在山城學校裏讓學生確切地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能顯得尤為重要。教師可以多些設置一些簡單的任務讓學生做,或者演示一些簡單例子,引導學生上機完成,讓學生通過此吸收基本知識掌握基本操作技能。

七、檢查教與學的效果形式要多樣化。

我們都知道,信息技術其實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它與其它學科有着密切的聯繫,而且操作性非常強。所以,我們要從多個方面去檢查教與學的情況,例如作品與作業相結合,筆試與上機測試相結合等等。整個學習階段,以作品為主題線索,以作業為手段,通過筆試主要考查學生的基本知識與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上機測試主要考查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

參考文獻:

1、顧建軍 李藝 董玉琦 《普通高中技術課程標準(實驗)解讀》湖北出版社

2、祝智庭 《信息技術基礎(必修)》 中國地圖出版社

3、廣東省教育廳教研室 《廣東省普通高中新課程學科教學指導》 廣東教育出版社

4、廣東省教育廳教研室 《廣東省普通高中新課程實施指導》 廣東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