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從開設情感課堂看語文課魅力

欄目: 教育教學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7.39K

從開設情感課堂看語文課魅力

從開設情感課堂看語文課魅力

內容摘要:在語文教學中,情感既是教學的目標之一,又是教學的手段之一。在課程改革的激流中,我常常思考:我們究竟給學生什麼?新課程呼喚新課堂,呼喚有魅力的課堂。正如葉瀾教授所描述:“我們把教學改革的實踐目標定在探索、創造充滿情感的生命活力的課堂教學,因為,只有在這樣的課堂上,師生才會全身心投入,他們不只是在教和學,他們還在感受課堂中生命的湧動和成長;只有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才能獲得多方面的滿足和發揮,教師的勞動才會閃現出創造的光輝和人性的魅力;也只有在這樣的課堂,教學才不只是與科學,而且是與哲學、藝術相關,才會體現育人的本質和實現育人的功能。”

隨着教學改革的深入,人們越來越認識到情感在語文教學中的地位,強調關注每個學生的情感,激發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幫助他們建立學習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發展語文能力,提高人文素養,培養創新精神。

關鍵詞:新課堂  魅力  情感  蓄情  釀情  瀉情  領情入境

在語文教學中,情感既是教學的目標之一,又是教學的手段之一。在課程改革的激流中,我常常思考:我們究竟給學生什麼?新課程呼喚新課堂,呼喚有魅力的課堂。正如葉瀾教授所描述:“我們把教學改革的實踐目標定在探索、創造充滿情感的生命活力的課堂教學,因為,只有在這樣的課堂上,師生才會全身心投入,他們不只是在教和學,他們還在感受課堂中生命的湧動和成長;只有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才能獲得多方面的滿足和發揮,教師的勞動才會閃現出創造的光輝和人性的魅力;也只有在這樣的課堂,教學才不只是與科學,而且是與哲學、藝術相關,才會體現育人的本質和實現育人的功能。”

隨着教學改革的深入,人們越來越認識到情感在語文教學中的地位,強調關注每個學生的情感,激發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幫助他們建立學習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發展語文能力,提高人文素養,培養創新精神。

一、實施情感教學是魅力語文的原動力

語言文學的本質和靈魂就是情感。在語文課堂中,我們如果和學生一起走進教材、走進作者的心靈,讓學生達到主客體協調,物我兩忘的境界,那麼同學們就能幸福着作者的幸福,悲傷着作者的悲傷,在不知不覺中被語文學習中的美所薰陶浸潤,從而達到性格塑造和情感的享受,在感悟中享受語文學習的快樂。

(一)從心理學角度看

情感是“以需要為中介的人對客觀事物和對象所持的態度和體驗。”我們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應該是改善和發展學生對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的需要,從而培養學生對客觀事物和對象持正確的態度和體驗,即培養學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列寧認為:“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於真理的追求。”這就是説追求真理、學習知識、鑽研學問都需要情感。法國著名教育家赫伯特認為,人的發展是教育的過程,經過若干階段才真正成為,所以需要藉助種種作用來促進成長,教育的目的是用情感來促使學生個性化,加強人與人的接近和合作,因此,教育應該輔導學生感情的發展。情感,一方面是精神發展的核心要素,另一方面是精神生活的基礎。

(二)從學科本身來看

語文教學本身有着極其鮮明的情感色彩。語文是語言、文字、文學的綜合,語言是人們傳遞信息,交流思想的工具,各種藝術形象的構思都要通過語言來表達,文字是人類文化的載體,文學是現實生活的反映,這些都是具有感情的東西。因此,情感是語文教學的生命之源,沒有傾注情感的教學是沒有生命力的,必然導致學生學而生厭、感情貧乏、冷漠,窒息學生的求知慾和創造力。

在語文教學中要講究情感教學的藝術性,充分利用和發揮課文本身洋溢的情感去打動學生,感染學生,學生就更容易理解接受語文知識,從而使學生善於聽,樂於學。因此,一個優秀的語文教師,應把一堂課當作一首抒情詩,一幅風景畫,能使學生在短短的幾十分鐘內領悟真諦,陶冶情操培養語文能力。感動的時刻就是幸福的時刻。只有擁有感動的語文課堂才是生動活潑的,也只有擁有感動的語文教學才能實現語文教學的目的。因為教師的感動,教學就不再是單純的工作任務,而是一種真實的生命體驗;因為學生的感動,知識不再是枯燥的説教,而是點燃心靈的火花;因為感動,課堂才是充滿生機與魅力的樂園。

二、情感教學法點亮魅力語文的生命之花

優秀的語文課教師必須以科學的情感教學法去啟迪學生的心智,點燃學生智慧的火把,讓學生智慧的潛能被開發,幽閉的心智被開啟,創造的天性被喚醒!唯有情和智和諧共生,語文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才能得到有效統一,語文課堂才能煥發出勃勃的生命活力。

(一)開掘情感源流——“蓄情”

國小語文教材中藴含着豐富的情感因素。教師若善於把握這些情感因素,開掘情感的源流,就能使學生較好地藴積情感的儲備量,即為“蓄情”。這方面可以從以下四點入手。

1.定好情感基調

“轉軸撥絃三兩聲”,講的便是試弦定調的事。同樣,文章中的情感也有一個基調的問題。從總體上講,文章中流露出的情感總有差別,或激昂愉快,或悲抑悽婉,或豪放勃發,或凝重深沉。為文章確定一個基調,可以從全局、整體角度去把握好作品中的情感。如《我愛三峽》結尾寫道:“我愛三峽,我愛三峽的雄偉,幽深秀美,更愛她的急流險灘。”一個“愛”字,為全文楔定了感情的調子。教學時,只有扣準了“愛”,才能使學生深刻地領略祖國大好河山的壯美。

2.理清情感層次

古人云“情者文之徑,辭者文之緯”。優秀的文章,“情”往往潛隱於“辭”中,形成一條情感發展線,體現了情感變化的層次性,《晏子使楚》一文通過晏子與楚王的三次交鋒,楚王由傲慢、嘲弄到尷尬,到最後不得不向晏子賠不是。教學時,唯有理清了這條情感線,才能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晏子善辯的口才和超人的智慧。

3.把準動情之點

小語教材中絕大多數課文文藝性較強。閲讀這些篇目,統觀全文時,總有一兩處感人至深的佳境,深深地打動着讀者的心。《老師領進門》一文末尾部分,40年後“我”回家鄉重遇老師,仍然像40年前的一年級國小生那樣,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禮。“插柳之恩,終身難忘。”,作者對老師的深深的感激之情同樣也感染了每一位學生。

4.辯明情感差別

人的情感具有較強的複雜性,顯現出差異性。閲讀教學中教師要注意抓住表現情感差異的語句,引導學生仔細玩味,培養學生豐富而又細膩的情感品質。《中彩那天》中父親中彩後兩天神情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第一天從“神情嚴肅,絲毫看不出中彩給他的喜悦”到“他甚至咆哮着要我滾開”,而第二天,父親做了應該做的事情以後,“顯得特別高興,給我們講了許多有趣的事。”教學時,要抓住父親的複雜情感,讓學生細品情感的迥異,體會父親揹着思想包袱和放下思想包袱後,兩種截然不同的心情。

(二)引領感知體悟——“釀情”

從某種意義上講,學生認知語文教材的過程,也是與作者進行思想交流,情感逐漸被認同,逐漸被薰染的過程,也即為“釀情”的過程。學生由於受知識經驗,閲歷深淺等因素的限制,往往不能獨立,及時而正確地領悟作者的感情。因此,教師要注意教給學生體悟感情的方法,培養學生體悟感情的能力,為學生較好地表達情意醖釀情勢。

1.設境生情

葉聖陶先生説過:“作者胸有境,入境始於親“。説的就是教學要引領學生進入描寫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達到親情、生情的目的。如教學看圖學詞學句《比尾巴》一課時,可創設“到森林王國進行猜尾巴游戲”的情境,把小動物藏在森林中松樹、草屋、草叢等不同的地方,只露出一條條尾巴,讓學生看一看,猜一猜,讓他們通過觀察、比較、思考,找到答案,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感受到自己的聰明才智,學習的成功也進一步增強了他們學習的動機

2.以理激情

情感是以認識為前提的,只有被感知過的事物,才能對這一事物產生一定的情感。教學時,教師要善於運用講解的方法,講清與文章有關的背景,故事、引領學生認清事物的涵義、功用,豐富學生的認識,達到以理激清,情理交融的境界。如:國小四年級語文有篇課文《撈鐵牛》是一個歷史故事,寫的是宋朝出色的工程學家懷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撈起了陷在淤泥裏的八隻大鐵牛的故事。因為年代久遠,學生缺乏感情認識。於是,在教學時,讓學生自主圍繞“懷丙和尚為什麼在船上裝泥沙而不裝其他東西?如果不裝泥沙可以裝什麼,將氣氛推向了高潮,這時教師引導點撥,告訴大家這件事發生在宋朝,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了,由於當時科技水平低下,利用泥沙提高水的浮力,撈起大鐵牛是一個偉大的創舉。在這樣的氛圍之中,學生由被動地接受灌輸到主動的思考,提出問題,最後在老師和大家的幫助下解決問題,在質疑過程中掌握了知識,培養了學習興趣,增進了師生情感。

3.想像入情

教師引領學生感知描述性的優美語言時,依據已有知識經驗,在頭腦中形成表象,像過電影一般,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從而透過語言文字達到領略作者表述之情的目的。如《桂林山水》第三自然段,開頭以比較的方法寫出桂林的山與其他地方的山的不同。接着用三個並列的句式分別寫出桂林的山的三個特點。教學這一部分時,要充分啟發學生的形象思維,插上想象的翅膀,扣準字詞句,感受桂林的山奇、秀、險的特點,還可讓學生想像“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動態美等。這樣,學生既感知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也能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讀中悟情

通過朗讀可以讓學生從整體上感受文章中的人、事、景、物,引起情感反應,從而體驗文中的優美滋味。以《春》為例,這是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名篇,作者用擬人的手法具體描繪了春草、春花、春風、春雨四幅圖畫、字裏行間都滲透着作者對春天的喜愛和讚美之情,全篇構思精巧,文字清新秀麗,透露出濃郁的生活情趣,富有江南韻味。教學這篇課文時,可通過多種形式讓學生反覆吟誦,體會散文的韻味和寫作上的特色,在吟誦中融入散文朗讀的知識,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準確地把握情感基調,加強感情朗讀,力求把生機盎然的景色美和蓬勃向上的精神美讀出來,讓學生進入情景,將文字信息轉移為頭腦中的形象信息,學生通過朗讀就感受到了祖國美好的風光,激發了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5.比較體情

有比較才有鑑別,通過比較可以明晰差別,抓住特點,較準確地揭示事物的本質。《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緊緊圍繞“大年夜”這一特定的典型環境,講述了小女孩在大年夜赤腳賣火柴——小女孩擦燃火柴幻想與大年夜相關的食品、聖誕樹等物——小女孩在大年夜熱鬧的氛圍中凍死了。教學時,可啟發學生説説自己是如何過大年夜的,一家人是如何喜氣洋洋、張燈結綵,歡聚在一起吃團圓飯的。這樣,通過鮮明的對比,較好地激發出學生對罪惡的舊制度的痛恨以及對社會主義新社會的熱愛之情。

(三)創設表情佳機——“瀉情”

情感教學中,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引領學生正確體悟教材中的情感,使學生帶着較強的主觀能動性去感知教材,體驗教材中藴含的情感因素。教學過程中,當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較準確地領會文章中的情感,或被人物的精神所感染,或被優美的景觀所陶醉時,隨着情感蓄積加深,情感加劇,會產生急於噴發的動機,出現了“情滿而溢發”的現象,這便可稱為 “瀉情”。教師要根據學生急於瀉情的需要,為學生創設表達情意的途徑和佳機,培養學生豐富的移情能力。

1.創設瀉情時機

從語文教材選材標準上看,國小語文教材入選的作品或是抒發了對祖國山川的熱愛,如《桂林山水》、《我愛三峽》等;或是表達了對偉人、英雄人物的熱愛、敬佩之情,如《魯迅與時間》、《手術枱就是陣地》等;或是表達了對祖國繁榮、發展的欣慰和讚賞,如《瓜棚夜話》、《我愛花城》等,這些文章內容不同,主題不同,所藴含的情感因素也各有其側重點。在教學中,教師要善於抓住學生最易於動情之處,根據課文內容、主旨的需要相應創設好表情佳機,培養學生的傳情能力,健全學生的情感品質。

《別了,我愛的中國》一文主要抒發了作者對帝國主義的無比憎恨,對祖國無比熱愛的感情。學完全文,學生個個神情激昂,心中充溢着對祖國的熱愛,對帝國主義的憎恨之情。教師此時安排學生進行分角色朗讀,到講台上表演。可謂水到渠成。朗讀表示“愛”的一部分同學聲音柔和、親切,把大家帶入“愛”的氛圍中,朗讀表示“恨”的一部分同學,眼睛瞪得圓圓的,拳頭握得緊緊的,聲音響亮,語調充滿了憎恨,而台下同學的憤恨之情也溢於臉上。

2.營造瀉情氛圍

學生由於個性水平和學習能力的差異,對情感的體驗也存在着差異,因此,教師在教學時應注意適當的指導,以激勵學生大膽的表情達意,進一步豐富學生的情感,如有位老師在執教《賣火柴的小女孩》時,讓學生思考:“為什麼説這是一道奇異的火光呢?”引導學生默讀課文,然後多媒體演示:一個裝着閃亮的銅腳、銅把手的大火爐,火光把周圍映得通紅。學生觀察屏幕上的圖像,設身處地,把自己當成小女孩去體驗看到火爐的感受,把自己的感受説出來。一會兒,同學們便有了深刻的體驗,有的説:“這麼旺的火苗,多麼舒服啊!”還有的説:“我可以暖暖我的手,還可以烤烤我的腳。”豐富的情感體驗,使學生進一步加深了對小女孩的同情和愛憐之心。

三、實施情感教學,教師是魅力語文的關鍵

教師憑藉其特有的語言、目光、形象魅力來緊緊扣住每個學生的心靈,把無聲的文字形象化,引導學生學得知識,發展智力和提高能力的。教師讓新課改下的語文課堂要散發出文化的芬芳。

(一)關愛學生,架起師生情感交流的橋樑

愛,不僅是教育的一切,更是教育成功的保證。馬斯洛關於人的需要的學説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被人愛和受人尊重的願望。如果我們能讓每個學生在愛的陽光中成長,學生的潛能就會被激發,奇蹟就會出現。

“目以傳情,情以感人”。目光是教師激發學生興趣,傳遞成功希望的情感信息,教師要恰當把握無聲的語言——目光的運用,捕捉時機,適時向學生傳遞信息,進而給以激勵,使學生充分意識到教師對他們的關注,這樣才能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和“主體性”。久而久之,拉近了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使情感成為師生間交流的橋樑。

(二)完善自我,用形象魅力吸引學生

在學生的心目中,教師是高尚人格的化身,教師的形象魅力直接影響學生健康的心靈和健全人格的養成。教師的儀表與風度、知識與才華、品格與修養往往成為能否吸引學生的重要因素。儀容整齊、端莊大方這些表層因素乃是先決條件。同時,由於物質生活的提高,知識追求中的競爭日益加劇,學生對老師的智慧日益崇拜,學生更偏於“交流型”、“親切型”的教師。同時,教師還需努力養成健康的個性品質,廣泛的興趣,堅強的意志,開朗的性格,平和的心態和健康的情緒。教師只有不斷地完善自我,增強自身的形象魅力,才能以不可抵禦的力量吸引學生,影響學生。

(三)領情入境,讓學生產生審美的情感體驗

教學活動是培育生命的一種藝術活動。《語言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該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在教學中,只有當學生的情感昇華為一種審美體驗時,才會使學生領悟難以言傳的意義。因此,教師要善於調動電影、繪畫、音樂、舞蹈、朗誦等藝術手段,創設一個自然和諧,有利於身心開放的“心理場”,以情激情,以情傳情,以情動人,激發學生並保護學生的想象力,激活學生的創造精神,使學生進入“妙悟”的自由狀態,產生愉悦的審美體驗。.由於不同年齡學生的情感特點和發展水平不同,在實施情感教學時,對不同年齡的學生應採取不同的方法手段,激發其不同水平的情感。利用情感因素促進教學效果,可以發掘和運用教學內容中已包含的情感因素,也可以對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評價等進行情感化處理,創設情感氛圍,達到“知情並進”的效果。

克雷洛夫説:“現實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間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動則是架在川上的橋樑。”實施新課程,我們語文教師在課堂上更應“盡職不越位”,要煥發課堂的活力,應力求撥動學生心底的漣漪,激起智慧的浪花,喚起澎湃的激情,使他們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情感課堂,才能煥發出勃勃的生命活力,才能閃耀出動人的魅力。

參考文獻:

1.《情感教學心理學》,盧佳楣,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2頁。

2.《情感教學心理學原理的實踐應用》,盧佳楣,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9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