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十三歲的際遇精品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7.9K

十三歲的際遇精品教案精品多篇

歲的際遇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1、學習概括文章的內容要點,通過研讀重點段落體會作者的情意。

2、積累詞語,學習做詞語卡片或詞語筆記。

〖教學重點

目標2

〖教學難點

理解作品所藴含的情、理、意、味。

〖教學設想

一課時,在學生默讀的基礎上,概括三個部分的內容,理解之間的聯繫,通過朗讀、精讀第4、9、10、11、15、17段體會作者所表現的對北大的特殊的感情。再讓學生學習製作詞語卡片或詞語筆記。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簡單介紹作者田曉菲。(要求學生默記要點)

田曉菲和我差不多大,記得讀高中時,常在《語文報》上讀她的詩和文章,她的詩作和經歷曾經對少年的我起了很大的激勵作用,是我當時的偶像之一。她在五六歲時,在家長的引導下讀了很多詩和其它文學作品,是個不折不扣的“小書呆子”,後來,又學寫作,並經國中時出了她的第一本詩集,她的詩作還獲了“世界兒童詩歌比賽”的國內獎,十三歲時,她在天津十三中讀國中時,被北京大學英語系破格錄取,後來,她又考取了出國留學。這篇文章是她十六歲時,也就是她讀三年級時,為紀念北京大學建校九十週年寫的。

二、默讀全文

要求:將文中不能理解意思的詞語或者是自己認為用得好的詞語劃出來,讀完一段,大致的理解一下這一段表達了什麼內容,注意勾畫那些表現了作者對北大的感情的語句。

三、概括文章內容要點,理解文章大致意思

討論:

1、文章分為獨立的三個部分,用空行空開,那麼第一部分是按什麼順序來寫的?用一個詞填在下列橫線上:

一、七至十六歲的生活

七歲時的

十歲時的

十三歲時的

十六歲時的

2、朗讀第4段,説説這一段表現了作者回顧進北大兩年的生活產生的感受?

3、第二部分從哪些方面寫去寫北大的?

北大的圖書館

北大的人:同學、老師、我

4、朗讀第8、9段,哪些語句寫出了作者北大圖書館的感覺,是什麼樣的感受呢?

5、朗讀10、11段

A、第10段第一句話所起的作用是什麼?“更喜歡讀北大的人”,“人”可以“讀”嗎?在這裏“讀”是什麼意思?此文的作者又從北大的人身上讀出了什麼?回憶一下,朱自清從父親的背景中“讀”出了什麼?小弗郎士又從韓麥爾先生身上“讀”到了什麼?

B、作者對北大老師的感情是怎樣的?“北大就是一條生命飽滿的河流,它從九十年前的源頭出發,向那充滿希望的未來流淌。不管兩岸風景變換,河上卻始終有着渴望渡向美麗彼岸的船客,也有着代代相傳的辛勤的舵手與船工。”這句話中“船客”、“舵手與船工”、“兩岸風景變換”各指什麼?為什麼是從“九十年前的源頭”出發?

6、朗讀最後一個部分

A、這一部分表達作者對北大的什麼感情?

為北大擷取最燦爛的珍珠

讚頌北大、抒發深情

北大是我的一部分,是一部分的我。

我還會回到你的身邊

B、為什麼“我是不繫之舟”,“系”怎麼讀?是什麼意思?這個比喻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四、小結

文章題為“十三歲的際遇”,這個際遇是什麼?為什麼不以“我愛北大”,“我的學校”或者“北大生活的回憶”為題呢?(先讓學生暢所欲言,再總結)

之所以要寫這個際遇,因為對於作者的一生來説,是一個里程碑,實在是太重要了,用作者自己的話來説,北大是“自七歲起便結識便熱愛的地方”,“正是在北大,我由一個無憂無慮的小女孩,一步一步艱難地走向成熟”,“北大是我的一部分,是一部分的我”,“它流淌在我的血液裏”,和我“永遠無法分割開來”,簡而言之,“我”一切的一切都來自於“十三歲的那次不尋常的際遇”。

五、練習:製作詞語卡片

1、講授詞語卡片製作要領

注音,解釋,例句,寫話

2、例示

六、佈置作業

將“自讀提示”中的詞語做成詞語卡片。(在練習本上)

歲的際遇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1、體會作者對北大的感情,理清作者思想感情變化的過程

2、品味思考文中抒寫北大對自己的巨大影響的精彩語句

3、培養學生自信,積極進取的好學精神?

[教學重點]

通過感受關鍵語句來體味文中作者對北大的深情,深入體會並學習作者“渴望生活,渴望創造,渴望有一副輕靈的翅膀”的精神。

[教學難點]

創設情境,品味詩化的語言,把握文章的感情線索,理清感情變化的軌跡,體會小作者對北大真摯的情感,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

[重難點分析]

本篇課文是一篇散文,重在抒寫一種心境和情緒,字裏行間流露出的對北大的深情。在學習本文時,重在引導學生通過感受關鍵語句來體味文中作者藴含的深情。

《十三歲的際遇》詩化的語言、跳躍的'思維對多數七年級學生而言,是難以理解、把握的。所以通過創設情境,品味語言,理清作者感情變化的思路,體會小作者對北大真摯的情感,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將作為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教學方法] 學生自主合作討論探究,教者適當點撥、指導

[教學設想]

對這篇文章的學習我將用兩個課時的時間完成,第一課時主要理清文章的思路,理清作者思想感情變化的軌跡,體會作者對北大的深情。第二課時主要是品味語言,引導學生把精彩的語句逐一找出來加以體味,作深入的思考,並在全班交流,老師可做適當的點撥和小結。再引導學生反覆誦讀這些語句,在讀中把握感情。文章中提及的北大對作者的影響,則可以讓學生先劃出相應的語句,在討論後歸納出要點。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整體感知課文,體會作者對北大的感情,理清作者思想感情變化的過程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由課題《十三歲的際遇》導入課文,讓學生簡單介紹作者田曉菲。

二、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北大風景的相關圖片,激發學生對北大的嚮往。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學生輕聲讀課文,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學生自讀課文時,思考:

1、“我”第一次知道北大是什麼時候?是怎樣知道的?

“我”是七歲那年從抽屜裏翻出的一張泛黃的照片中第一次知道北大的。

2、“我”十歲時,乘汽車從北大校門口經過,為什麼固執地扭過頭,不看呢?

因為我堅信自己會成為北大的學生,要保持新鮮感。

3、剛入校的田曉菲和兩年後的她有什麼變化嗎?

剛入校時,“一腦子浪漫念頭”,對什麼都充滿了興趣與愛好,此刻,入校兩年後的秋天,“成熟的季節”,感到“不勝涼意”,見新生而似乎“茫然若失”,實質上感到了自己的成長和成熟。

4、北大是一所歷史悠久,文化底藴深厚的高等學府,是莘莘學子嚮往的殿堂,北大的什麼對“我”的影響最大?什麼給“我”留下的印象最深?(找出文中相應的段落)

北大的圖書館對我的影響最大(6—9段)。北大的人,即北大的同學和">和老師給“我”留下的印象最深(10—11段)。

5、“我”是怎樣評價北大的?請找出文中的語句讀一讀,試用一句話概括。(四人小組討論)

作者通過談北大的書、北大的人從而形成的對北大的評價是:

“北大為一個渴望以有限的生命擁抱永恆的小女孩打開了一扇神奇的窗子,從這微風吹拂的窗口,透進純潔的真理之光。……北大為我展示了一個動人的新世界……”

“吸引我的……是北大特有的敏感,特有的純潔,言談的犀利與機智,精神狀態的生機勃勃……為的是永不厭倦地感受北大清新自由的氣氛。”

“北大就是一條生命飽滿的河流,它從90年前的源頭出發,向那充滿希望的未來流淌。”

概括:北大擁有純潔的真理之光,清新自由的氣氛,是一條生命飽滿的河流。

與這樣的北大在整整兩年的時光裏朝夕相處,使“宇宙與人開始以全新的面目呈現在我眼前,我開始思索,開始懷疑,開始摒棄,開始相信”,“我”“因浸透了汗水、淚水與歡笑而格外充實”。

6、找出文中的兩節詩讀一讀,説説你是如何理解的?(四人小組討論)

“沒有什麼使我停留/除了目的/縱然岸旁有玫瑰,有綠蔭,有寧靜的港灣/我是不繫之舟。”

“啊,也許有一天/意志是我,不繫之舟是我/縱然沒有智慧/沒有繩索和帆桅。”

前一節詩與後一節詩同中有異。前一節詩強調了“沒有什麼使我停留”,意為成為我生命中一部分的北大也不能使我停留。後一節詩更着眼於“意志是我,不繫之舟是我/縱然沒有智慧/沒有繩索和帆桅”,也就是説我沒有什麼優勢和客觀條件,我還是“一隻不繫之舟”。

不繫之舟,比喻不受環境的束縛,始終勇往直前,駛向理想的彼岸的精神。作者運用不繫之舟這一形象的比喻,表達了自己依偎北大,熱愛北大,又必然要離開北大,去發現新大陸,去海洋深處擷取最燦爛的珍珠這樣的複雜而深邃的思想感情。

四、小組討論,合作學習

五、合作學習課文第二部分,思考:

1、入學之初,她有一句雄壯的誓言,你知道嗎?從中可以看出田曉菲是一個怎樣的人?

“我不僅為北大感到驕傲,也要讓北大為我感到驕傲”。可以看出她是一個非常自信的人。

2、她看到圖書館有那麼多書,心裏怎麼想的?回憶起一件在什麼地方的什麼往事?

入學之初的誓言“驟然蒼白無力”,“心頭湧起一種近乎絕望的感覺”。她回憶起1983年青島夏令營發生的往事,一個小女孩在田曉菲與領隊老師面前因知識淺薄而抽泣。

3、北大的什麼為她展示了一個動人的新世界,對她的影響是什麼?

北大的圖書館為她展示了一個動人的新世界,使她漸漸地變得愉悦、安詳,渴望生活,渴望創造,渴望有一副輕靈的翅膀自由地飛翔。

4、課文中説:“喜歡讀北大的書,更喜歡讀北大的人” ,難道人可以讀嗎?在這裏“讀”是什麼意思?此文的作者又從北大的人身上讀出了什麼? (劃出描寫學生和老師的語句)

“讀”是品位欣賞的意思。她讀出了北大人的精神魅力:北大的學生專注、敏感、犀利、純潔、生機勃勃,北大的老師雖風格各異,但都誠懇、嚴謹治學。

六、課堂小結:對照板書,師生合作理清作者思想變化的過程

7歲? 初知北大? 莫名的驚奇、喜悦與感動? 嚮往

10歲 初見北大 固執地扭過頭 自信

13歲 進入北大 沒想到這麼快 自信

16歲 感悟北大 不勝涼意??? 茫然若失

北大圖書館 開始近乎絕望————漸漸地變得愉悦、安詳————後來渴望飛翔—————回報母校

“我”與北大————無法分割的血肉相連

七、作業設計

1、摘錄文中精彩語句,説説妙在何處?

2、完成課後練習一

[教學後記]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1、體會本文優美淡雅、充滿詩意的語言。

2、進一步感受北大對作者的深遠影響及作者對北大的深厚感情。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複習提問:上節課我們已經通讀課文,理清了文章思路,體會了作者與北大之間的深厚感情,那麼文章表達了作者與北大之間怎樣的感情呢?

二、出示目標

1、體會本文優美淡雅、充滿詩意的語言。

2、進一步感受作者對北大的深厚感情。

三、合作學習

(以學生自主探究討論為主,教師只點撥要點即可?)

1、你認為文章哪些句子用得比較好,為什麼?

明確:(學生回答可能有以下幾種答案)

⑴“我目不轉睛地注視着這似曾相識的風景,一些莫名的驚奇、喜悦與感動,悄悄升起在孩子的內心。”這主要表達作者對北大有一種説不清的嚮往,或者説是一種心靈上的投合。

⑵“我卻固執地扭過頭去,口裏説着:才不呢!現在若看了,以後再來上學不就‘不新鮮’了嗎?” “我從未懷疑過我要成為北大的學生”, 這些語句流露出作者稚氣十足的自信,表達作者從小就對北大一往情深,心儀已久

⑶入學之初發出了誓言:“我不僅為北大感到驕傲,也要讓北大為我感到自豪!”“北大為我展示了一個動人的新世界,在這令我驚喜的天地裏,我渴望生活,渴望創造,渴望有一副輕靈的翅膀……在無際的天空自由地飛翔!”“喜歡讀北大的書,更喜歡讀北大的人……”?

“哦,北大,北大,你委於我心的實在太多、太多……”這幾個句子,都表達了作者對北大的熱愛、感激之情。

⑷“我沒有忘記我的誓言……我渴望從海洋深處為你、北大,擷取最燦爛的珍珠。“正是在北大,我從那個無憂無慮的小女孩,一步一步艱難地走向成熟。北大早已不僅僅是哺育我的母校,它是師長,是朋友,是我的一部分,一部分的我。”“我還會回到你的身邊來……輕依在你湖光塔影的胸前……”這些直抒胸臆的語句,表達作者對北大的熱愛、思念以及要為回報北大的心願。

⑸“我常想,北大就是一條生命飽滿的河流,它從90年前的源頭出發,向那充滿希望的未來流淌。不管兩岸風景變換,河上卻始終有着渴望擁抱未來的船客,有着代代相傳的辛勤的舵手與船工。”

作者以水上航行為喻,形象地描述和讚美北大。風景,這裏比喻北大的社會和時代背景;河,比喻北大前進的軌跡;船客,比喻北大的學生;舵手和船工,比喻北大的老師。

通過讓學生對以上句子的賞析,師生可以做出這樣的歸納:文章綜合起來就是表達了作者嚮往北大,熱愛北大,感謝北大和要回報北大的一片情意。

2、文章題為“十三歲的際遇”,這個際遇是什麼?為什麼不以“我愛北大”,“我的學校”或者“北大生活的回憶”為題呢?(先讓學生暢所欲言,再總結)??

明確:之所以要寫這個際遇,因為對於作者的一生來説,是一個里程碑,實在是太重要了,用作者自己的話來説,北大是“自七歲起便結識便熱愛的地方”,“正是在北大,我由一個無憂無慮的小女孩,一步一步艱難地走向成熟”,“北大是我的一部分,是一部分的我”,“它流淌在我的血液裏”,和我“永遠無法分割開來”,簡而言之,“我”的一切都來自於“十三歲的那次不尋常的際遇”。

四、小結延伸

本文作者是個天才少女,她13歲就上大學,16歲就寫下了這樣一篇優美的文章。我們應該從她的成才故事中吸取一點什麼呢?

明確:我們雖然難以跟她相比,但我們從她的成才故事中吸取到的最寶貴的東西就是自信,執著,對知識的不斷追求,對創造的渴望。希望大家能學習作者的這些精神,在生活和學習中不斷地提高自己,使自己早日成為國家的棟樑

五、課後作業

積累文中優美語句

完成課後練習二、三題

3、真情告白:學了這篇課文,同學們肯定很羨慕這位少年大學生,但除了羨慕,我們是不是還應該想到點什麼?請以《田阿姨,我想對你説》為題,寫一寫你的感想。

歲的際遇教案 篇三

學習內容

十三歲的際遇(第1課時)

學科

語文

學習目標

1、瞭解相關常識,識記生字詞。2、整體感知課文,品味思考文中抒寫北大對自己的巨大影響的精彩語句。3、理清作者思想感情變化的過程,體會作者對北大的感情。

重難點

1、識記生字詞。2、品味思考文中抒寫北大對自己的巨大影響的精彩語句。3、理清作者思想感情變化的過程。

學習過 程

説 明

預習板塊

1.給下列黑體字注音:彈指()迸濺()沉澱()積攢()嗚咽()摒棄()怪癖()哺育()安恬()驀然()

2.根據拼音寫出漢字:shè( )足 xī( )利 xié( )取 惆chàng( ) 沉diàn( ) 白駒過xì( )

探究板塊

活動一:

“眼看87級新生穿着軍訓的綠軍衣滿校走,我才恍悟到自己已是三年級的‘老生’了。悄立在朋友般親切的35樓下,不由得感到有些茫然若失……”體會一下,作者為什麼會產生“茫然若失”的感覺?

答:

活動二:

作者説:“我不僅為北大感到驕傲,也要讓北大為我感到自豪。”有人認為作者這樣説有些狂妄,有人認為這是作者自信的表現,還有人認為反映了作者入學之初的幼稚無知,你怎麼看?

答:

活動三:

“不管兩岸風景變換,河上卻始終有着渴望擁抱未來的船客,有着代代相傳的辛勤的舵手與船工。”“沒有什麼使我停留……我是不繫之舟。”你對“風景”“河”“船客”“舵手與船工”“不繫之舟”是怎樣理解的?

檢測板塊

1、下列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A.一視同仁 白駒過隙小心翼翼B.津津有味彈指一瞬莫名其妙

C.不甚感激不折不扣談笑風聲D.耳目一新曲折通幽亭亭玉立

2、根據注音寫字:

塵yuán( )qióng( )隆zhòu( )然xī( )利、

xié( )取、Cháng( )yáng( )、chóuchàng( )( )

3、仿照下面的句式,以“時間”開頭寫句子(不超過60個字):

書籍好比一架梯子,它能引導我們登上知識的殿堂;書籍如同一把鑰匙,它能幫助我們開啟心靈的智慧之窗。

延伸板塊

【類文品析】

從山溝溝裏跨進大學那年,我才16歲,渾身上下揚着土氣。沒有學過英語;不知道安娜·卡列尼娜是誰;不懂得燙髮能增加女性的嫵媚;第一次看到班上男同學摟着女同學跳舞,嚇得心跳臉紅……上鋪的麗娜從省城來,一口流利的普通話,一口發音吐字皆佳的英語。她見多識廣,安娜·卡列尼娜當然不在話下,還知道約翰·克里斯朵夫。她用白手絹將柔軟的長髮往後一束,用發鉗把留海卷彎,她只要一在公開場合出現,男同學就前呼後擁的爭獻殷勤。

那時,我對自己遺憾得要命,對麗娜羨慕得要命。

有一次,麗娜不厭其煩地描述她8歲那年如何勇敢地從城西換一趟車走到城東,我突然想到,我8歲的時候獨自翻過幾座大山,把我養的一頭老黃牛從深山裏找回來,從此我不再羨慕麗娜。上大學三年級的時候,女同學好像什麼事情都羨慕男生,“下輩子再也不做女人”這句話掛在口頭:學習成績差了,知識面窄了,羨慕男同學,軟弱時哭了就罵自己是個女人沒出息,甚至連男人可以在夏天穿短褲、背心、理短髮都羨慕得要死。有一次一個男同學跟我推心置腹地談了一個晚上。我知道了男人的好成績也免不了要死記硬背,男人的知識面也不一定寬;知道了男人也哭,知道了男人也羨慕女人可以穿裙子,知道了男人覺得自己活得累,男人也説“下輩子不再男人……”

於是我不再為自己是個女人而遺憾。

1.本文記敍的線索是 。

2.“從山溝溝裏跨進大學那年,我才16歲,渾身上下揚着土氣。”“土氣”指什麼?請從下文中找出具體事例。

3.作者説她對自己遺憾得要命,對麗娜羨慕得要命。她遺憾什麼?羨慕什麼?

4.第三段中“不厭其煩”一詞寫出麗娜怎樣的心理?

5.“從此我不再羨慕麗娜”,為什麼?

6.第三段中加點的“好像”一詞能否去掉,為什麼?

7.細讀全文,説説本文揭示了一個什麼道理?

歲的際遇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積累一些詞語,弄清一些成語的意思和用法。

2、掌握下列加點字的音、形:

3、掌握下列詞語的解釋:

際遇 莫名 稚氣 塵緣 白駒過隙 驀然 穹隆 不勝 恍悟 茫然若失

驟然 津津有味 不折不扣 迷離 徜徉 涉足 絮語 摒棄 犀利 一視同仁

談笑風生 紳士風度 古樸 凝重 耳目一新 安恬 擷取 惆悵

4、掌握一些修辭知識:

比喻:即打比方。描寫事物或説明道理時,用同它有相似點的別的事物或道理來打比方,就是比喻。比喻可分為明喻、暗喻、借喻。運用比喻,可以把事物描寫得生動形象、具體可感;用比喻來闡述道理,可以把道理闡述得通俗淺顯、易於理解。

二、能力目標

1、把握文章的感情線索,理清感情變化的軌跡。

2、品味本文語言優美的特點。

3、體會第一人稱寫法的作用。

三、情感目標

1、細細體味作者激情洋溢的文字,體會作者對北大的激情。

2、學習作者那種“渴望生活,渴望創造,渴望有一副輕靈的翅膀”的精神,樹立自己的理想信念。

教學建議

一、主題思想

本文敍寫了作者與北大的際遇以及自己在北大的懷抱中成長的經歷,抒發了作者對北大的嚮往、熱愛、感激和要為北大做出貢獻的情意。

二、思路結構

本文用空行隔開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寫在彈指一瞬間孩時的夢想實現並且已在北大生活了兩年,欲向北大訴説心語。

第1自然段,寫從泛黃的照片上初識北大,夢想產生。第2自然寫乘車路過北大,表現少年的自信。第3自然段感慨時光飛逝,第4自然段再現初入北大天真浪漫的“我”和如今的茫然若失。第5自然段欲向朝夕相處的北大訴説心語。

第二部分:回顧兩年來,北大的哺育和給予,展現北大的精神魅力。

這部分寫的主要意思是北大的知識魅力和人格魅力。

知識魅力:第6自然段寫由參觀圖書館而頓悟自己的無知。第7自然段寫與北大的際遇,是又一個新的開始。第8、9自然段寫書籍為我打開新世界,北大為我開啟智慧和真理之窗。

人格魅力:第10自然段寫北大學生的物質。第11自然段寫北大老師的風采。

第三部分:傾訴對北大難以分割的濃厚情感和歌頌之情。

三、。寫作特點:

1、語言優美,用詞豐富,同時大量地使用了修辭手法(如比喻、擬人、排比等),使散文的語言更具有詩樣的美感,飽含了特殊的情感。

2、第一人稱的寫法便於直抒胸臆,並讓讀者感受到真實、親切而自然。但文章也用了第三人稱(如第四段),在人稱轉換中,作者也完成了時空的轉換。文章還用了第二人稱(如第五段),連用了三個“你”,更直接、更強烈地抒發了對北大的深情。

四、優美的語言表達

例如第四自然段,作者將兩年前的自己與現在的自己對比着描寫:“短短的頭髮,天真的目光,還不滿十四歲,完全是一個一腦子浪漫念頭的小女孩,對什麼都充滿了興趣與好奇。紛揚的白雪裏,依稀看到她穿着藍色羽絨衣,在結冰的湖上面擲下一串雪團般四處迸濺的清脆笑聲。如今,秋風又起,樹枝樹葉交織出金色的穹隆。落葉遍地,踩上去很柔軟,好像此時此刻不勝涼意的心情。”這段文字將兩年前的天真活潑、好奇,兩年後的沉靜、敏感、多情寫得十分生動具體,特別是將清脆笑聲比作雪團四處迸濺,通感的妙用,將“我”的天真活潑描寫得十分傳神。另外,作者寫心情也獨具一格,她寫秋風起,樹葉黃、落葉遍地,無一不流露出她的沉靜、敏感、多情,字裏行間有詩畫般的情意流淌。

文中類似如這樣神妙的比喻比比皆是。例如,把北大比作一條生命飽滿的河流,把嚮往北大的學生比作渴望渡向美麗彼岸的船客,把北大的教工比作舵手與船工,都十分貼切。又如,以“不繫之舟”自比,“玫瑰”“綠陰”“寧靜的港灣”是與“不繫之舟”相關聯的一系列比喻,“玫瑰”“綠陰”是兩岸誘人的景色,“寧靜的港灣”是“不繫之舟”前進中的“避風港”。這一系列相關,極富表現力,將“我”渴望創造,不斷求索的形象展現出來了。

作者用詩一般含蓄、凝練的語言表達出自己對北大的特殊感悟,細細咀嚼,慢慢品嚐,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五、拓展性閲讀教學建議

本文為拓展性閲讀,只要求學生大致感知課文,領會文章所表達的情感,揣摩一些精彩語句,積累詞語即可。

1、鼓勵引導後,讓學生獨自準備,掃除字詞障礙。

2、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如發現哪個詞用得好,並説出它的妙處,喜歡哪些語句,説説為什麼等。

3、不採用全班就同一問題發表意見的形式,以利於每個學生思考自己感興趣的問題,談談自己的“發現”。

4、只要學生能積極發言,教師就給以恰當的肯定。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簡單介紹作者田曉菲。

二、默讀全文

要求:將文中不能理解意思的詞語或者是自己認為用得好的詞語劃出來,讀完一段,大致的理解一下這一段表達了什麼內容,注意勾畫那些表現了作者對北大的感情的語句。

三、概括文章內容要點,理解文章大致意思

討論:

1、文章分為獨立的三個部分,用空行空開,那麼第一部分是按什麼順序來寫的?用一個詞填在下列橫線上:

2、朗讀第4段,説説這一段表現了作者回顧進北大兩年的生活產生的感受?

3、第二部分從哪些方面寫去寫北大的?

4、朗讀第8、9段,哪些語句寫出了作者北大圖書館的感覺,是什麼樣的感受呢?

5、朗讀10、11段

A、第10段第一句話所起的作用是什麼?“更喜歡讀北大的人”,“人”可以“讀”嗎?在這裏“讀”是什麼意思?此文的作者又從北大的人身上讀出了什麼?回憶一下,朱自清從父親的背景中“讀”出了什麼?小弗郎士又從韓麥爾先生身上“讀”到了什麼?

B、作者對北大老師的感情是怎樣的?“北大就是一條生命飽滿的河流,它從九十年前的源頭出發,向那充滿希望的未來流淌。不管兩岸風景變換,河上卻始終有着渴望渡向美麗彼岸的船客,也有着代代相傳的辛勤的舵手與船工。”這句話中“船客”、“舵手與船工”、“兩岸風景變換”各指什麼?為什麼是從“九十年前的源頭”出發?

6、朗讀最後一個部分

A、這一部分表達作者對北大的什麼感情?

為北大擷取最燦爛的珍珠

北大是我的一部分,是一部分的我。

我還會回到你的身邊

B、為什麼“我是不繫之舟”,“系”怎麼讀?是什麼意思?這個比喻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四、小結

文章題為“十三歲的際遇”,這個際遇是什麼?為什麼不以“我愛北大”,“我的學校”或者“北大生活的回憶”為題呢?(先讓學生暢所欲言,再。總結)之所以要寫這個際遇,因為對於作者的一生來説,是一個里程碑,實在是太重要了,用作者自己的話來説,北大是“自七歲起便結識便熱愛的地方”,“正是在北大,我由一個無憂無慮的小女孩,一步一步艱難地走向成熟”,“北大是我的一部分,是一部分的我”,“它流淌在我的血液裏”,和我“永遠無法分割開來”,簡而言之,“我”一切的一切都來自於“十三歲的那次不尋常的際遇”。

設計思想

在學生默讀的基礎上,概括三個部分的內容,理解之間的聯繫,通過朗讀、精讀第4、9、10、11、15、17段體會作者所表現的對北大的特殊的感情。再讓學生學習製作詞語卡片或詞語筆記。

歲的際遇教案 篇五

學習目標:

1、能概括説出北大與作者間的幾次際遇,理清作者思想感情變化、發展、昇華的線索。

2、能結合具體的內容分析作者對北大深厚複雜的感情,從作者的經歷中感受北大對作者的深遠影響。

3、品味思考文中抒寫北大對自己的巨大影響的精彩語句,並積累文中精詞妙句。

4、能從作者身上汲取自信,積極進取的好學精神。

學習重點:

1、培養學生自信,積極進取的好學精神。

2、感悟文中優美的語言。3、反覆誦讀和識記,積累和豐富自己的語彙。

學習難點:

1、作者思想感情變化、發展、昇華的線索。

2、作者對北大深厚複雜的感情。

課前學習:預習本課字詞

學習課時:兩課時

學習過程:

創設情景激情導入

導入:北大,中國的著名學府,也是每一個學子夢寐以求的地方,同學們瞭解北大嗎?(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北大風景的相關圖片。)

同學交流:我眼中的北大

同學們,青春時節,是人生的春天,是孕育理想、確立志向的最佳時期;青春時節,思維活躍,敢於創新,是挖掘生命潛能、開發人生智慧的關鍵時期。十三、四歲正是人生的黃金時期,你準備怎樣度過這一段青春時光?是的,只有知識才能讓我們的青春煥發絢麗的光彩,才能讓我們的人生走向輝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少年大學生田曉菲為紀念北京大學建校90週年寫的一篇文章《十三歲的際遇》(板書課題,作者)

簡介作者:

田曉菲,五六歲時,在家長的引導下讀了很多詩和其他文學作品,是個不折不扣“小書呆子”,後來,又學寫作,並在國中時出了她的第一本詩集,她的詩作還獲得“世界兒童詩歌比賽”的國內獎。1985年,十三歲的她被北京大學英語系破格錄取,後來她又出國留學,26歲獲哈佛大學比較文學博士學位,現在哈佛大學任教。

良好習慣從今做起

檢查課前學習:

1、怎樣理解課題《十三歲的際遇》

“際遇”即“遭遇”之意,不過多指好的。“十三歲的際遇”則指作者十三歲時就被“北大”破格錄取一事。這是一篇抒情性很強的回憶性散文,作者通過回憶自己從七歲到十六歲的一段生活,抒發了對“北大”的無限感激和熱愛之情。

2、字詞認讀:

白駒過隙()驀然()積攢()

絮語()安恬()檣櫓()

惆悵()徜徉()

摒棄()迸濺()穹隆()

彈指()擷取()嗚咽()犀利()

驟然()

初讀文本整體感知

自由閲讀課文後,以田曉菲的口吻,用第一人稱,按時間的順序,以“我與北大的故事”為題,講述田曉菲與北大的故事。

明確:四個階段(七歲、十歲、十三歲、即將十六歲)

嚮往北大進入北大回報北大

再讀文本局部探究

一、朗讀課文第一部分,並思考下列問題:

1、概括這一部分的大意,畫出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語句。

2、找出作者從7歲初知北大到16歲回顧北大的感情變化,特別是作者進入北大兩年來的思想感情變化。

3、指出這一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麼?

明確:1、第一部分:寫“我”與“北大”結下不解之緣的歷程。

7歲:從泛黃的照片中知道北大。——一些莫名的驚奇、喜悦與感動,悄悄升起在孩子的內心。

10歲:乘車經過北大校門,固執地扭過頭去不看北大。——現在若看了,以後再來上學就“不新鮮”了。

13歲:到北大讀書。

16歲:已是來到北大的第三個秋天了。

每一階段的生活片斷都緊緊扣住“我”與“北大”的“塵緣”,引出對13歲際遇的敍述。第一部分最後一句“北大,兩年裏積攢下來的那麼多話,竟全部悄悄沉澱了下來”,就是為了引出下文對13歲際遇的集中的敍寫。

2、作者兩年來思想感情的變化:

剛進入北大:“一腦子浪漫念頭”,“對什麼都充滿了興趣與好奇”

入校兩年後的秋天:“心情不勝涼意”,看到新生,感到有些茫然若失。

3、這一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麼?

表明了作者通過兩年的學習後,感到了自己的成長和成熟。

二、朗讀第二部分,思考下列問題。

1、概括這一部分的意思,看看它可以分幾層。

2、“我不僅為北大感到驕傲,也要讓北大為我感到自豪”,這一句話怎麼理解呢?

3、作者通過讀北大的書和北大的人,形成了對北大的評價,試把這些精彩的語句和語段找出來。

明確:1、第二部分:寫“我”在“北大”三年的學習生活。

這部分又可分為三層:

第一層(6-9):寫北大圖書館給“我”的影響。

第二層(10-11):寫北大的人:同學與老師。

第三層(12):總結來到北大兩年來的感受——難以用“得失”二字來衡量這一段因浸透了汗水、淚水與歡笑而格外充實的時光。

2、兩句相輔相成。上句是作者對北大在學術界、思想界、教育界地位的高度肯定,下句則表達了要為北大創造更輝煌的業績的雄心壯志。

參觀北大圖書館時,這句誓言“驟然顯得蒼白無力”,作者“心頭湧起一種近乎絕望的感覺”——沒有自信,覺得渺小

兩年學習後,作者變得“沉靜、愉悦、安詳”,並在第三部分中重提誓言。

——自信

北大為她“展示了一個動人的新世界”;因浸透了汗水、淚水與歡笑而格外充實。

3、

北大的書最初的感覺後來的感情對學校評價個人成長

個人誓言“蒼白無力”,心中感到“近乎

絕望”開始“進行探尋”,逐漸變得“沉靜、愉悦、安詳”“真理之光”為學生打開神奇之窗,展示新世界四個“開始”,三個“渴望”

北大的人學生師長對學校評價個人成長

肖像“專注而入迷”

“高聲爭論”“紳士風度”

“談笑風生”“一條生命飽滿的河流……向那充滿希望的未來流淌。”“因浸透了汗水、淚水與歡笑而格外充實”

品質“敏感”“純潔”“犀利”“機智”“生機勃勃”“和藹可親”“平易近人”“嚴謹治學”“誠懇做人”

作者通過談北大的書和人,形成了對北大的評價:

1、北大為一個渴望以有限的生命擁抱永恆的小女孩打開了一扇神奇的窗子,從這微風吹拂的窗口,透進純潔的真理之光。……北大為我展示一個動人的新世界……

2、吸引我的……是北大特有的敏感,特有的純潔,言談到犀利與機智,……為的是永不厭倦地感受北大清新自由的氣氛。

3、北大就是一條生命飽滿的河流,它從90年前的源頭出發,向那充滿希望的未來流淌。

三、朗讀第三部分,思考以下問題:

1、這一部分主要表達了作者的什麼感情?

2、作者説“我是不繫之舟”,這個“不繫之舟”在文章裏是什麼意思?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3、作者為什麼説自己是一隻“不繫之舟”?

明確:1、抒發了依戀北大而又最終將離開北大的複雜感情。因為北大不僅僅是母校,它是師長,是朋友,是“我”的一部分,一部分的“我”。

2、不繫之舟,比喻不受環境的束縛,始終勇往直前,駛向理想的彼岸的精神。這裏用的是比喻的修辭手法。

3、“十三歲的際遇”使作者有緣“安恬地依偎在未名湖的臂抱裏”,但她始終沒有安於現狀,而是無時無刻不在追求,嚮往着大海的波濤,尋求新的開拓和發展,與入學初“讓北大為我感到自豪”的誓言相呼應。

含英咀華品味語言

本文語言文采斐然,請你仿照示例,也對你認為美的語言進行賞析點評。

示例:

原文:“短短的頭髮,天真的目光,還不滿十四歲,完全是一個一腦子浪漫念頭的小女孩,對什麼都充滿了興趣與好奇。紛揚的白雪裏,依稀看到她穿着藍色羽絨衣,在結冰的湖上面擲下一串雪團般四處迸濺的清脆笑聲。如今,秋風又起,樹枝樹葉交織出金色的穹隆。落葉遍地,踩上去很柔軟,好像此時此刻不勝涼意的心情。”

賞析:這段文字將兩年前的天真活潑、好奇,兩年後的沉靜、敏感、多情寫得十分生動具體,特別是將清脆笑聲比作雪團四處迸濺,通感的妙用,將“我”的天真活潑描寫得十分傳神。另外,作者寫心情也獨具一格,她寫秋風起,樹葉黃、落葉遍地,無一不流露出她的沉靜、敏感、多情,字裏行間有詩畫般的情意流淌。

同學在個性品評的基礎上,小組討論交流。

練習拓展:

聯想造句:

①自從小心翼翼地佩戴上那枚白色的校徽起,北大就不再是照片上的影像,不再是車窗外一掠而過的建築,不再是小女孩心中珍藏的夢想,而是需要用全部清醒的意識來對付的、不折不扣的現實了。

自從________________就不再是________________不再是______________而是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渴望生活,渴望創造,渴望有一副輕靈的翅膀,擺脱這沉重的肉體的束縛,在無際的天空自由地飛翔!

我渴望___________,渴望_________________,渴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結:

本文貫穿全文的線索是“我”的驚奇、喜悦、感動之情。文章開頭段,寫作者在七歲時看到那張“湖光塔影”的照片,心中就悄悄升起一種莫名的驚奇、喜悦和感動之情,這種感情貫穿於文章的始終。其中有才進校門,參觀北大圖書館引起的驚奇、感動之情;有走進圖書館時的激動不安和驚喜之情;有對北大的同學、北大的氣氛和北大的老師的喜愛、讚賞與感激之情;有在即將離開母校時的無限眷戀、惆悵之情;也有駛向知識海洋深處,為北大增光添彩,讓北大為“我”感到自豪的壯志豪情;還有夢幻中暮年歸來,再次輕依在“湖光塔影”的胸前的眷眷深情……正是這條感情線索穿起了“我”從七歲到十六歲這段生活的回憶。

合作探究深度開掘

1、文章題為“十三歲的際遇”,這個際遇是什麼?為什麼不以“我愛北大”“我的學校”或者“北大生活的回憶”為題呢?

2、文章主要採用第一人稱,但有時也與二、三人稱交替使用,為什麼不顯得混亂?

3、散文的特點是“形散神聚”,本文的“形”和“神”分別是什麼?

4、怎樣理解文中表現“渴望生活,渴望創造”的激情?

明確:1、之所以要寫這個際遇,因為對於作者的一生來説,是一個里程碑,實在是太重要了,用作者自己的話來説,北大是“自七歲起便結識便熱愛的地方”,“正是在北大,我由一個無憂無慮的小女孩,一步一步艱難地走向成熟”,“北大是我的一部分,是一部分的我”,“它流淌在我的血液裏”,和我“永遠無法分割開來”,簡而言之,“我”一切的一切都來自於“十三歲的那次不尋常的際遇”。

2、第一人稱的寫法便於直抒胸臆,並讓讀者感受到真實、親切而自然。但文章也用了第三人稱(如第四段),現在的“我”與“她”——兩年前的“我”,此時的景與兩年前的景交替出現,類似電影畫面上的意識流,使文章顯得變化多姿。文章還用了第二人稱(如第五段),連用了三個“你”,更直接、更強烈地抒發了對北大的深情。

3、“形”:“我”圍繞北大的見聞感受。

“神”:北大具有的精神。(求知、進取、創造、永不滿足等)

4、當年以神童著稱的田曉菲,憑十三歲的年齡走進北大,可謂躊躇滿志。面對北大浩瀚的書海,眼前如同展現出蔚藍無際的天空。成就感鼓舞作者奮發努力,搏擊長空;身處北大,“北大精神”即科學、民主、進取、創新的精神又以無窮的魅力感召作者,所以產生了“渴望生活、渴望創造”的激情。

深度啟發激勵向上

作者“渴望生活,渴望創造,渴望有一副輕靈的翅膀”,你渴望什麼呢?

課堂小結:我們雖然難以跟她比肩,但我們從她的成才故事中吸取到的最寶貴的東西就是自信,執著,大量地閲讀、思索,渴望創造等等。希望大家能學習作者的這些精神,在生活和學習中不斷地提高自己,使自己早日成為有思想、有覺悟、有知識、有智慧的人才

課後學習:

1、積累詞語。

2、作者回憶了自己13歲時的際遇,讀北大書,做北大人,在北大實現自己的夢想,追求自己的夢想。同學們現在大約12歲,你也一定會有自己的夢想,你能自己寫出來嗎?像作者一樣,寫出自己的感受,寫出豐富多彩的文字。

《十三歲的際遇》教案 篇六

【學習目標】

1、理清詩歌的層次,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過程

2、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引導學生認識懷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興”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詩中渲染愁緒的用意

4、學習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詩歌鑑賞方法,提高詩歌鑑賞的能力

5、學會比較閲讀

【學習重點】

1、理清詩歌的層次,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過程

2、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引導學生認識懷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興”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詩中渲染愁緒的用意

【學習難點】

學習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詩歌鑑賞方法,提高詩歌鑑賞的能力

【學習方法】

朗讀法、問答法、討論法

【知識鏈接】

(1)作者介紹

鮑照,南朝宋文學家字明遠本籍東海(治所在今山東郯城)南北朝文學家,擅長寫樂府詩,聞名於世,年青時就樹立遠大的政治抱負,自認為有非凡的才華,但由於出身寒門庶族,不被朝廷重用,只能做一些小官,一輩子憤憤不得志,最後死在戰亂中

《擬行路難》18首,表現了為國建功立業的願望、對門閥社會的不滿、懷才不遇的痛苦、報國無門的忿懣和理想幻滅的悲哀,真實地反映了當時貧寒士人的生活狀況

(2)寫作背景:

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門閥制度,主要由數十個大家族(士族)統治當時的社會,士族制度下的門閥士族特別是高級士族憑藉門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級官職他們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面門閥制度阻塞了寒士的進仕之路,他們即使才華橫溢,也很難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懷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學作品中,就成為這個時期文學的一個特色

(3)解釋題意

《行路難》:樂府舊題,主要是抒發世路艱難和離別悲傷的感情

有些學習漢魏樂府的作品的題前多冠一“代”或“擬”字

【學習過程】

一、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朗讀全詩,要求富有感情

2、學生結合註釋,理解大意

3、請嘗試翻譯本詩,要求創設意境,語言優美,表述連貫通順

二、把握情感

1、全詩突出了一個什麼字?試結合詩的內容加以分析

2、詩歌開頭兩句用比喻的手法寫出了怎樣的哲理?

3、“安能行歎復坐愁”和“心非木石豈無感”兩個反問句,在表現詩人情感變化過程中起了什麼作用?

4、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麼?結合全詩看,作者對此有怎樣的看法?

5、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什麼?

三、延伸拓展:

1、從思想內容和語言風格方面,説説此詩對李白的《行路難(其一)》有哪些影響?

2談談你對古代文人懷才不遇現象的認識

四.當堂檢測

默寫《擬行路難》

五.學習反思

11、歌詞三首《我的中國心》《在希望的田野上》《黃河頌》導學案(含答案)

26、歌 詞 三 首

學習目標

1、體會歌詞中體現的熱愛祖國的感情。

2、培養中華兒女的赤子之聲和愛國之情。

●重點:領悟歌詞中的熱愛祖國之情。

預習導學

1、下面是有關文體的知識卡片,請你補充完整。

中國古代的宋詞、元曲均是一種歌詞,除獨立吟誦外,亦可以配合歌曲,以當時的漢字發音唱出。及至今天的戲曲、歌劇、音樂劇、流行音樂等等同時涉及文學和音樂的創作,作品的文辭部分仍稱作歌詞。創作歌詞,一般稱為 填詞 或作詞。

2、給加點字注音或根據拼音寫漢字。

掀起(xiān) 哺育(bǔ) 山巔(diān) 滋長(zī)

yíng(縈)繞 抽suì(穗) 梳zhuāng(粧) 屏zhàng(障)

3、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字。

(1)澎湃着中華的聲音:形容波浪互相撞擊。

(2)明媚的陽光:(景物)鮮明可愛。

(3)發揚滋長:生長、產生(多用於抽象事物)。

(4)濁流婉轉:曲折。

4、整體感知。

《我的中國心》是香港歌星張明敏在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上唱的一首歌,它打動了海內外億萬觀眾的心。歌詞通過一位 海外遊子的 訴説,刻畫了對祖國的拳拳赤子之心。

《在希望的田野上》是一首歌唱 祖國繁榮富強 的歌。通過對家鄉充滿希望的田野的讚美,抒發了對美好生活的讚美,歌頌了新生活,歌頌了新時代。

《黃河頌》是詩人光未然寫於抗日戰爭初期的一首很有影響的抒情詩。詩人通過讚美 黃河 ,歌頌了中華民族堅強不屈的民族精神,表達了中華兒女的堅強決心和一往無前的勇氣。

5、結構分析。

(1)《我的中國心》可分三層:

第一層(第1~4行):海外赤子有一顆不變的中國心。

第二層(第5~12行):祖國永遠在海外赤子的心中。

第三層(第13~16行):海外赤子愛國之心永遠不變。

(2)《在希望的田野上》可分三層:

第一層(第1~8行):歌唱家鄉。

第二層(第9~16行):歌唱 理想。

第三層(第17~24行):歌唱 未來。

(3)《黃河頌》可分三層:

第一層(從“我”到“南北兩面”):寫“我”所看到的黃河形象,突出了黃河不可阻擋的氣勢。

第二層(由“啊!黃河!”到“發揚滋長”):從三個角度謳歌黃河的偉大精神。

第三層(最後四行):表達祖國兒女的決心。

合作探究

問題一:《我的中國心》的歌詞充滿了濃郁的愛國之情,哪些詞語可以體現出來?

(1)“中國心”是歌詞中反覆吟唱的“主題詞”。“中國心”,也就是心中永遠裝着祖國,永遠念着祖國。這一説法,寄託着身在異國他鄉的海外遊子對祖國的一片深情。

(2)“河山只在我夢縈”,一個“只”,情深意長。是啊,離開祖國,已不知多少年了,有的甚至從未踏上過祖國的河山。可是不管離開了多少年,哪怕從未見過,而夢裏都是祖國河山的影子。“夢縈”“多年未親近”,點明瞭赤子的身份。這裏麪包含着深深的思念,同時也有着深深的遺憾。“可是”一轉,表達了堅定的信念,“不管怎樣”,強調“中國心”永遠不變。

(3)“雖然”和“依然”是結構上的呼應,也是內容上的對比,通過內外的對比,寫出海外遊子身在海外、心繫祖國的情懷。“我的祖先”,在這裏是泛指,或者説是指炎黃子孫的共同祖先;“烙”準確而形象地表達了海外赤子跟祖國永遠無法分離的血肉關係。

(4)“長江”“長城”“黃山”“黃河”,都是能夠代表祖國的“河山”,借指祖國,形式上排列整齊,音律和諧。“重千斤”把不可以斤兩計的對祖國的感情用斤兩表達出來,形象地表現祖國在海外遊子心中的分量,表達強烈的愛國之情。兩個“不論”從時空兩個方面,充分強調祖國在心中無法取代的地位。

(5)血的流動,應該説有聲音,可是誰也不曾聽到,而這裏是用“澎湃”突出了聲音之響。不僅聲音很響,而且詩人還聽出了這是“中華的聲音”。這是來自心中的聲音!這是融在血裏的聲音!是海外赤子永不改變的愛國之心的表白。

問題二:《在希望的田野上》這首歌詞中“希望的田野”指什麼?作者是從哪些方面來表現這片土地充滿希望的?

“希望的田野”指的是充滿希望的大地,在文中主要指祖國。大地充滿希望,也就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民充滿希望。

這首歌詞由三個排比段構成,作者分別從讚美家鄉、歌頌理想、憧 憬未來三個方面來表現這片土地充滿了希望。

問題三:《在希望的田野上》三段歌詞的末兩句句式相同,但用詞略有變化。這些變化有什麼含義?

首先,這些詞語的運用都是和每一段的中心詞語相照應的。第一段中心詞是“家鄉”,“為她富裕”“為她興旺”,就是為了家鄉的富裕,為了家鄉的興旺;第二段中心詞是“理想”,“為她打扮”“為她梳粧”,意思是我們的理想就是為了這片田野更加美麗;第三段中心詞是“未來”,“為她幸福”“為她增光”,意思是為了給這片田野增光,為了更加美好的未來,我們要世世代代地奮鬥。另一方面,由“富裕”“興旺”,到“美麗”,再到“幸福”“增光”,這些內容之間也有着一定的層進關係。

問題四:讀完《黃河頌》,你認為詩人僅僅是在讚頌黃河嗎?

不只是在讚頌黃河。在詩人筆下,黃河是中華民族英勇豪邁、不屈不撓、偉大堅強的象徵,因此詩人借讚頌黃河來激發我們中華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和凝聚力,動員全民族億萬英雄兒女像黃河那樣偉大堅強。這是一種借物抒懷的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