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飲酒其五》教案(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8.69K

《飲酒其五》教案(多篇)

《飲酒》(其五)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1、瞭解有關陶淵明的文學常識及寫作背景;朗讀、背誦全詩。

2、通過了解作者生平及寫作背景來把握詩歌主旨,體味詩人抒發的思想情感。

3、感悟詩人熱愛自然,迴歸自然,淡泊名利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點:

1、通過了解作者生平及寫作背景來把握詩歌主旨,體味詩人抒發的思想情感。

教學難點:

1、感悟詩人熱愛自然,迴歸自然,淡泊名利的人生態度。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我們中國古代的文人墨客有時候是愛喝點兒小酒,而且他們喝了酒之後詩興大發,給我們留下了許多著名的詩文,比如我們前面所學到的歐陽修的《醉翁亭記》“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又如李白的“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再如蘇軾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等等(學生還可以想到其他的如王維的“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孟浩然的“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我們在七年級學到的《桃花源記》的作者陶淵明他也愛喝酒,喝了酒之後啊他還留下了以《飲酒》為題的一組古詩,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其中的第五首。

二、作者簡介

陶淵明:名潛,字元亮。世稱靖節先生,自號五柳先生。東晉著名詩人、文學家。田園詩派的創始人。他與南朝宋詩人謝靈運被合稱為“陶謝”。主要作品有:《歸去來兮辭》、《桃花源記》、《歸園田居》、《飲酒》。

三、品讀詩文

(一)一讀:讀準字音、把握節奏(五言古詩一般以二三劃分)、讀出情感(歸隱田園的陶淵明心情愉悦,因而我們在讀這首歸隱之後所寫的《飲酒》之時,應用一種舒緩的語速,輕快的語調,愉快的情感來讀)。

1.學生自讀。

2.全班朗讀。

3.錄音範讀。

4.學生再度。

(二)二讀:讀通詩句

1.結合課文下的註釋以及手上的翻譯書,能理解詩歌中的重要字詞,並能讀懂詩文。

2.重要字詞:結廬、人境、車馬喧、爾、心遠、悠然、山氣、相與、辨。

3.詩歌翻譯:

生活在鬧市中,卻沒有車馬的囂喧。你問我為何能如此,心境高遠,地自靜偏。

採摘菊花在東籬之下,悠然間,那遠處的南山映人眼簾。

夕陽西落景更美,還有那飛鳥結伴兒歸還。

這其中藴含人生之真諦,只因物我兩忘而不知如何表達(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4.解題

讀通詩文之後我們發現,這首詩除了題目是《飲酒》之外,詩歌的內容和酒木有什麼大的關係吧?那作者為什麼要以“飲酒”命題呢?

《飲酒》是陶淵明棄官歸隱後陸續寫成的一組五言古詩。為酒後即興之作,借“飲酒”的題目,寫對世事人生的感慨。這組詩共20首,以這一首的格調最為閒雅有致。寫詩人如何從大自然裏悟出人生的真正意義,獲得恬靜的心境。

(三)三讀:領悟詩意

1.“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①“人境”:人聚居的地方。

②“車馬喧”:代表官場繁瑣的應酬和功利性極強的交往。“無車馬喧”即沒有這種應酬和交往。

③“心遠”。即心志高遠。可知他心志高遠、淡泊名利、超脱塵世。

2.“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①籬笆、菊花、南山、夕陽、飛鳥、人。——優美、寧靜、愜意

②“採菊”:不是一般的動作,它包含了詩人超脱塵世、熱愛自然的情趣,體現了作者心靈的自由。

③“悠然”:可知作者的心境是悠閒自得的。

“見”字用得極妙,“見”是無意中的偶見,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詩人在東邊的籬笆下,正在專心聚志悠閒地採擷菊花,偶一抬頭,無意間望見了悠遠的南山的情景,南山的美景正好與採菊時的心境相映襯,表現了詩人悠然自得。

⑤“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鳥飛倦了,也知還家,那麼人也應該返歸這寧靜的大自然,享受田園生活的愜意,不要再為名利奔波勞累。

⑥“相與”:成羣結伴,説明作者不光在勉勵自己歸隱,還在規勸他人丟棄對名利的追逐,迴歸自然。

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①這裏邊有人生的真正意義,我卻不知道該怎樣表達。(辭官歸隱、自然之趣)

(四)四讀:合作探究

1.“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中寫隱居的閒適生活為何偏採“菊”?“採菊”這一動作包含着詩人怎樣的志趣?

明確:菊花象徵高潔、隱逸、脱俗。陶淵明愛菊,寄寓了自己高潔傲岸的品格。

他也愛採菊悠然自得的生活,包含着詩人悠然淡泊、超脱世俗、迴歸自然的志趣。

2.你最喜歡這首詩的那一句呢?為什麼?可以來和我們説一説嗎?

學生自由賞讀,提問兩三個同學。

四、歸納詩歌主題。

明確:作者通過田園生活的描寫,表現了詩人遠離世俗生活的悠閒自得,表達了詩人淡泊名利,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和對田園生活的熱愛。

五、課文小結

板書設計:

結廬——人境——無車馬喧

心遠——地偏——道理深刻

採菊——南山——景物恬淡、心情悠然

飛鳥——相與還——返樸歸真

此中——有真意——忘言(主旨)

根據黑板的提示,你能背下整首詩嗎?(全班背誦)

會背了之你會寫能默嗎?(叫幾個學生上黑板默寫他們所喜歡的詩句)

六、作業佈置

陶淵明在夕陽西下時,感受到了南山的美,領略到了人生的真諦,並留下了著名的詩篇。那麼下面老師給你們看看我們校園的日落圖景(黑板顯示三幅校園日落圖片),你們是否也能從中感受到一點美呢?課後我們也試着寫一篇文章好嗎?

《飲酒》教學反思

桂平市石龍民族中學黃麗芳

本節語文課遵循新課改理念,在注重培養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的基礎上,充分藉助電子白板的輔助功能。

詩詞的賞析是我們鄉下國中學生學習的難點。國中階段的學生在把握詩歌內容,體會作者情感,領悟作者的表達方式等方面的能力還不強。詩歌教學該以何種方式才能發揮最大的課堂時效性,是我這個年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直思考的一個問題。好在在學習陶淵明的《飲酒》之前,在前面我們已經學過陶淵明的幾篇詩文(《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園田居》),學生對陶淵明的個人經歷、思想情感變化、詩歌主要內容和情感有一定的瞭解,因此學生能更好的理解《飲酒》其五這篇詩歌的內容和情感。

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我以詩歌的內容把握和情感體驗為重點,以誦讀、品味為手段,力圖通過意境的創設和師生的共同感悟達到預設的情感體驗目標。課堂主要設計了“重朗讀、品詩句、明情感”這三個教學環節。教學過程中的一些得失情況總結如下:

一、激趣環節:在課堂一開始我通過多媒體展示古代文人豪士飲酒的圖景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帶“活”課堂。

二、朗讀環節:讀一直詩歌教學非常重要的方法,因而在和學生回顧朗讀詩歌的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項之後,讓學生自由朗讀、聽專家範讀、學生個人朗讀、集體朗讀等方式,來理解詩歌內容和感受作者情感。但給學生朗讀的時間還是不夠多。今後要加以改善。

三、品詩句環節:根據學情,讓學生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去品賞詩句,以“我最喜歡這句詩,理由是”的形式來與同學們共同品賞,來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但這個環節在設計上我給學生探究和合作的時間不足,今後應給與更充足的時間並給予一定的提示,使學生有更大的發揮空間。

四、明情感環節:在學生理解陶淵明淡泊名利,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和對田園生活的熱愛的基礎上聯繫學生的生活,多媒體展示校園傍晚夕陽西下的圖景,讓學生在懂得欣賞陶淵明筆下的大自然的美的同時也不忘校園的美、現實中大自然的美。但這一環節中對引導學生感悟詩人的情感教學中還稍顯生硬,期望今後能更自然流暢的引導學生。

總體來説這節課還是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不足之處懇請大家多多指正批評。

《飲酒》(其五)教案 篇二

一.導入:

有一位作家説過,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過程,有的人知道什麼該舍,什麼該得,什麼時候該舍,什麼時候該得。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東晉著名文學家陶淵明的選擇是辭官歸隱,終老田園。今天我就來學習他的《飲酒》,來領略陶淵明舍與得之間的人生境界。

二.學習目標

1、瞭解作者及其寫作背景

2、熟讀並背誦詩歌,瞭解詩歌主要內容

3、瞭解作者在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文學常識

1、關於本詩

《飲酒》是一組五言古詩,共二十首,是陶淵明在棄官歸隱後陸續寫成的,大多直抒胸臆,揮灑真情,實際上是借“飲酒”的題目,寫對世事人生的感慨。這裏選的是第五首,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本篇寫在欣賞自然景物中所領會到的一種特有的生活情趣與美的享受。

2、作者簡介

陶淵明(365~427),名潛,字元亮,諡號靖節,人稱靖節先生,自稱五柳先生。東晉文學家。開創山水田園派,並將其推向高峯。後世稱其“百世田園之主,千古隱逸之宗”。和山水詩的鼻祖——南朝宋的謝靈運合稱“陶謝”。主要作品《歸去來兮辭》、《桃花源記》、《歸園田居》、《飲酒》

3、陶淵明:

他的一生經歷可分為三個階段。

(1)、二十九歲以前家居時期。青壯年時,抱有大濟蒼生的理想,有過建功立業的抱負。

(2)、二十九到四十一歲或仕或隱時期。二十九歲時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辭官歸隱。後來,又做過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小官。因不滿政治腐敗、官場黑暗,又不肯降志辱身迎合權責,於是在405年四十一歲時棄官歸田,此後一直過着“躬耕自資”的隱居生活。

四.學習新課

(一)同桌互相聽讀

注意:讀準字音讀通詩句初步感知詩歌的內容按節奏誦讀詩歌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二)賞析詩歌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解釋:居住在喧囂的塵世,為什麼生活是如此的平靜、心靈是如此的安寧呢?原來是自己保留着一顆遠離俗世的心。這幾句語言樸實,卻道出了他自己的心境和生活的真諦。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解釋:自己在東籬下采菊,不經意間看見了南山。山中的落日,回巢的飛鳥,都顯得那樣美妙,那麼富有人情,都能讓人忘記周圍的一切,讓人體會到生活的真諦。但世界上最美好的東西往往是無法用語言表達的,只能用心靈去感受它。

(三)研習第一層

1、既然生活在人來人往的環境中,為何“而無車馬喧”呢?

“車馬喧”指“上層人士之間的交往”。“而無車馬喧”意指作者疏遠了奔逐於俗世的車馬客,看淡了權力、地位、財富等。

2、心遠地自偏”“遠”的對象是什麼?

遠離官場,更進一步説,是遠離塵俗,超凡脱俗。

3、“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兩句和“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兩句是什麼關係?

陶淵明“結廬的人境”,並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麼會聽不到車馬的喧鬧呢?詩人好像領會了讀者的心理,所以用了一個設問句“問君何能爾”,然後自己回答“心遠地自偏”。只要思想上遠離了那些達官貴人們的車馬喧囂,其他方面也自然地與他們沒有糾纏了。(由果及因)

4、心遠與地偏又是什麼關係?這裏揭示了一個怎樣的人生哲理?

“心遠”與“地偏”是主觀精神與客觀環境之間的關係。這四句,包含着精闢的人生哲理,它告訴我們,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淨化的,在一定的條件下,只要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就可以改變客觀環境對自己的影響,到處都可以找到生活的樂趣。“心遠”一詞,反映了詩人超塵脱俗,毫無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四)研習第二層

詩人筆下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田園風光?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心境?

在東邊的籬笆下,詩人在採擷菊花,正在專心聚志悠閒地採,偶一抬頭,無意間望見了悠遠的南山:太陽下山時,山色十分美麗,成羣的飛鳥結伴而還。籬笆、菊、山、鳥、日、人景,由近及遠,構成了一幅質樸率真、自由恬淡,令人神往的田園風光的圖景,表達詩人迴歸自然後的悠閒自得的心境。

陶淵明愛菊,寄寓了自己孤芳自賞、高潔傲岸的品格;他也愛採菊悠然自得的生活,包含着詩人悠然淡泊、超脱世俗、迴歸自然的志趣。

(五)藝術特色:

1、情、景、理交融的藝術特色

前四句敍事含理(人境——無喧——心遠——地偏);

中間四句寫景寓理(採菊——見山——日夕——鳥還);

最後兩句抒情悟理(真意——忘言)

整首詩餘音繞樑,回味悠長。

2、平易樸素的語言中富於情趣與理趣。

(六)主題思想:

這首詩通過描寫優美的田園風光與悠然自得的田園生活,表現了作者對污濁官場的厭棄、對田園生活的熱愛以及決心歸隱自潔、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五.小結:

結合我們學過的陶淵明的其他詩文,評評陶淵明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陶淵明的思想精神?

陶淵明棄官歸隱,潔身自好,追求恬靜的田園生活,完善獨立的人格,渴望自由,總的特點是“淡泊”,“獨善其身”。這在當時來説,是對黑暗官場的一種反叛,加此有其積極意義。

但是,要改選社會,消除污穢,不能單靠“歸隱”與“獨善”,應該兼濟天下,積極地參加社會活動。從這點來説,陶淵明的退隱思想也有其消極的一面。

六.拓展練習:

輕鬆一刻古詩拾趣,巧填植物名。

1、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開。

2、竹外()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3、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始盛開。

4、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來。

5、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出牆來。

6、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村。

7、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別樣紅。

8、人閒()花落,夜靜春山空。

9、採()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七.課後作業:

(一)背誦默寫:

1、詩中借優美的山水田園風光,抒發作者恬淡高遠心境的詩句是。

2、詩歌中表達作者對理想的追求,歌詠人生的渴望的詩句是

(二)選擇題

1、對陶淵明的《飲酒》賞析有誤的一項:

A、詩歌表現了詩人不慕功名利祿的高尚節操以及在自然景物中尋找樂趣的恬適心情。

B、本詩平淡自然而詩意雋永,情與景相應成趣。

C、本詩的主旨句是“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D、詩中的“菊”、“山”、“氣”、“日”、“鳥”這些極富詩情畫意的景物都點出了“真意”的所在。

2、對本詩理解和分析不當的一項是()

A、詩的前四句道出了作者的體驗:要擁有心靈的寧靜,就應該脱離喧囂的環境,投身到大自然中,盡情體會生活的快樂。

B、“山氣日夕佳”中的“佳”字,寫出了作者對山氣繚繞、夕陽西下一景象的讚美,表現了詩人歸隱田園的愜意情懷。

C、“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思是:這種生活讓人體會到人生的真正意義,但無法用語言表達,只能用心靈去感受。

D、本詩描寫了恬靜、閒適的生活,表現了詩人與大自然相親相融的境界。

3、下列對詩句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A、這首五言古詩通過對田園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悠閒欣賞,反映出作者厭惡官場腐敗、決心歸隱自潔的人生追求。

B、第一、二句直接道出作者對寧靜田園生活的喜愛,對車馬喧囂的官場生活的厭倦。

C、第三、四句自問自答,表現了作者對自由自在、超凡脱俗境界的追求。

D、第五—八句將菊花、南山、山中晚景、歸林飛鳥構成一幅大自然的美麗畫面,作者完全陶醉在悠閒自得之中。

E、“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兩句是全詩的總結,意即大自然有人生的意義,作者想説出來卻不能説出。

《飲酒》(其五)教案 篇三

第二課時

一、回顧譯文,學生描述詩歌畫面

二、問題探討(分小組討論)

(1)分析本詩“採菊東籬下”中“菊”的含義。

明確:藉以抒發隱者的超然灑脱和堅貞高潔

(2)“悠然見南山”的“見”換成“望”好不好?

明確:“見”是漫不經心地看一下,而“望”卻是眼睛有意盯住看。這就是説“望”是有意識的注視,“見”是無意識的瞥見。用“見”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蘇東坡也説:如果是“望”,這詩就變得興味索然了。

(3)“此中有真意”,“真意”如何理解?

明確:人生不應該為功名利祿所累,不應該在污濁的現實前迷失自我,而應迴歸自然,堅守住心靈的淨土。

三、小結

本詩通過對田園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描繪,表現了農村自然風光的優美和詩人悠然自得的心情,含蓄表達詩人對官場生活的厭惡,表明決心歸隱自潔、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四、作業佈置

1、背誦這一首詩。

2、完成課後練習。

《飲酒》(其五)教案 篇四

學習目標:

1.誦讀並默寫《飲酒》、(教學重點)

2.結合詩人的時代背景,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學難點)

3.能從情感、寫法、煉字、修辭等角度賞析名句,並學會運用。(教學重點)

4.感受陶淵明淡泊悠閒的隱者心境。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我國的詩歌源遠流長,從《詩經》算起,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在詩歌的發展過程中,出現過不少流派,“田園詩”“邊塞詩”“詠志詩”等都大放光彩。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下這類體裁的傑出作品。

二、自主預習

1.走近作者

陶淵明:名潛,字元亮,世號靖節先生。東晉文學家、詩人。潯陽柴桑人。他以田園生活為題材進行詩歌創作,是田園詩派的開創者。詩風平淡自然,極受後人推崇,影響深遠。主要作品有《歸去來兮辭》、《桃花源記》、《歸園田居》、《飲酒》。

2.背景資料

陶淵明二十九歲時開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歸隱。四十一歲再出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飲酒》組詩共二十首,是陶淵明棄官歸隱田園後,飲酒即興所創作的一組五言古詩。此為第五首,主要表現隱居生活的情趣。

3.反覆誦讀,讀準節奏,初步感知詩歌的大意和作者複雜的思想感情。

《飲酒》:住在眾人聚居的地方,卻聽不到車馬的喧鬧。請問你為什麼能夠這樣呢?(是因為)心靈避離塵俗自然覺得住的地方偏靜了。在東籬下采摘菊花,無意中見到南山勝景絕妙。傍晚山色秀麗,飛鳥們一起結伴回巢。這裏面有人生的真諦,想要辨識卻不知怎樣表達。

三、合作探究

品讀《飲酒》(其五)

1.本詩流露出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表達了作者厭倦官場腐敗,從大自然裏悟出人生真意,獲得恬靜心境的思想感情。

2.“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一句中的“悠然”一詞寫出了詩人怎樣的心境?“見”字能否改為“望”字?為什麼?

明確:“悠然”形象地寫出了詩人遠離世俗後心靈的自得、閒適、恬淡;“見”表現的不是詩人對山的有意觀望,而是在採菊時山的形象無意中映入眼簾的狀態,寫出了詩人看到南山美景時的隨意與自然,體現了作者心靈的自由和愜意。而“望”字則沒有這種表達效果。

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麼?

明確: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諦。

4.本詩是如何將記敍、描寫、抒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請作簡要評析。

明確:“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是記敍,概括寫出詩人生活環境;“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是描寫,細緻的描寫採菊的過程,並以所見寫“悠然”的心境;“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抒情,“忘言”中滲透出詩人對隱居生活的由衷喜愛。

四、板書設計

飲酒

(陶淵明)而無車馬喧生活寧靜

心遠地自偏內心恬淡

採菊見南山熱愛自然

山夕飛鳥伴人生真諦情景交融

物我合一

五、作業設計

1.背誦並默寫這首詩。

2.學完《詩五首》後,班級擬開展“詩海泛舟”的綜合性學習活動,請你積極參與,完成下面的問題。

(1)請你向大家推薦自己最喜歡的詩人,從朝代、稱號、詩風、代表詩作及思想感情等方面對其進行簡介。

(2)請仔細品讀下面的兩組詩句,根據詩句的內容完成後面的對聯。

第一組:

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

第二組: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李白)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杜甫)

上聯:品王孟寄情碧水田園

下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請你以主持人的身份為這次活動設計一段結束語。(要求:至少引用一句古詩,不少於50字)

明確:(1)示例:杜甫,字子美,出生於河南鞏縣,是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世人譽稱“詩聖”,其詩風沉鬱頓挫,憂國憂民。其詩顯示了唐帝國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被後人稱為“詩史”。其詩作《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表現了詩人關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懷和崇高理想。(2)示例:讀李杜吟唱壯志情懷(3)示例:親愛的同學們,今天我們舉行的“詩海泛舟”活動圓滿地結束了。在這次活動中,同學們表現得很踴躍,我用一句古詩與大家共勉吧:“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希望大家能用自己的勤奮和汗水澆灌自己的理想之花,獨領風騷。

六、教學反思

1.反覆誦讀詩歌是理解詩意和情感的基礎,本教案注重從誦讀入手,精講多讀,以讀帶品。品讀時,要求讀出作品的節奏韻味,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調,讀出詩人所表達的內在感情。

2.賞析詩句是教學重點,本教案側重引導學生從煉字、寫法、情感、修辭等角度賞析名句。

3.把握詩人的思想感情是教學難點,本教案注重“知人論世”,通過了解作者生平和時代背景,來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飲酒》(其五)教案 篇五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並熟練地背誦。(重)

2、瞭解詩中人、景、情、理融為一體的寫法,體會本詩的意境,並初步感受本詩平淡自然卻韻味醇厚的語言。(難)

3、反覆閲讀,領會作者悠然閒適的隱者心境和天人合一的人生追求。(重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我國的詩歌源遠流長,從《詩經》算起,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舊時代的許多詩人,因對現實不滿,便退居山野,避入鄉村,通過對自熱景物尤其是田園風光的歌詠以抒發情懷。陶淵明可以説是其中的一個代表性人物,今天,我們就來品陶淵明《飲酒》詩之美味!

二、展示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並熟練地背誦。(重)

2、瞭解詩中人、景、情、理融為一體的寫法,體會本詩的意境,並初步感受本詩平淡自然卻韻味醇厚的語言。(難)

3、反覆閲讀,領會作者悠然閒適的隱者心境和天人合一的人生追求。(重點)

三、知作者,明背景

1、作者簡介。

2、背景鏈接。

四、一讀品詩音韻美

(一)讀準字音、節奏。

自學指導1:

(1)自讀詩歌,讀準字音、節奏。

(2)請學生朗讀詩歌,並請學生糾正字音、節奏及重音。

(3)聽朗讀,畫出本詩的節奏。

(4)跟着朗讀小聲的再讀詩歌。

(5)齊讀詩歌,感受音韻美。

(二)請展開聯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語言對詩歌中的畫面進行描述。

自學指導2:用自己的話翻譯課文內容

五、二讀品詩情感美

(一)品“心遠”

陶淵明心遠離了什麼?“心遠”之後獲得了一種怎樣的人生境界?

(二)品“悠然”

1、詩中營造了一個怎樣的田園環境?這樣的環境描寫看到了人的活動嗎?

2、寫隱居的閒適生活為何偏“採菊”,“採菊”這一動作包含了詩人怎樣的志趣?

六、三讀品詩語言美

1、既然生活在人來人往的環境中,為何“而無車馬喧”呢?

2、“悠然見南山”的“見”能改成“望”嗎?為什麼?

3、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這兩句的詩意?

七、探究主旨。詩歌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八、當堂檢測。

1、當堂訓練。

2、背誦全詩。

九、小結。

《飲酒》是陶淵明歸隱田園後寫的抒情小詩,在這首詩裏,有“結廬人境”後心靈的寧靜,有“採菊東籬”的閒適,有“悠然見南山”的自得,以及看山霧飛鳥的真趣,他這種於樸素的田園生活中追求精神的自由的生活模式,為後代文人指明瞭一條藝術人生、詩意人生的道路。這也許就是本詩具有永久魅力的奧祕吧!

《飲酒其五》教案 篇六

一、作者簡介

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潛,別號五柳先生,私諡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東晉傑出詩人、辭賦家、散文家,“田園詩派之鼻祖”。陶淵明詩文感情真摯,樸素自然,清高耿介,灑脱恬淡,影響了很多文人的思想和創作。

二、故事背景

這首詩大約作於詩人歸田後的第十二年,即公元四一七年,正值東晉滅亡前夕。作者感慨甚多,借飲酒來抒情寫志。

三、理解詩義

【註釋】

結廬:建造住宅,這裏指居住的意思。

車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擾。

何能爾:為什麼能這樣。爾:如此、這樣。

悠然:自得的樣子。

見:看見(讀jiàn),動詞。

南山:泛指山峯,一説指廬山。

日夕:傍晚。相與:相交,結伴。

相與還:結伴而歸。

【譯文】

居住在人世間,卻沒有車馬的喧囂。問我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遠,自然就會覺得所處地方僻靜了。

在東籬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間,那遠處的南山映入眼簾。山中的氣息與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飛鳥,結着伴兒歸來。這裏面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義,想要辨識,卻不知怎樣表達。

四、古詩賞析

這首詩的意境可分為兩層,前四句為一層,寫詩人擺脱世俗煩惱後的感受。後六句為一層,寫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詩人從中獲得的無限樂趣。表現了詩人熱愛田園生活的真情和高潔人格。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詩起首作者言自己雖然居住在人世間,但並無世俗的交往來打擾。陶淵明早歲滿懷建功立業的理想,幾度出仕正是為了要實現匡時濟世的抱負。但官場**險惡,世俗偽詐污蝕,整個社會腐敗黑暗,於是便選擇了潔身自好、守道固窮的道路,隱居田園,躬耕自資。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中的“心遠”是遠離官場,更進一步説,是遠離塵俗,超凡脱俗。排斥了社會公認的價值尺度,探詢作者在什麼地方建立人生的基點,這就牽涉到陶淵明的哲學思想。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中“悠然”寫出了作者那種恬淡閒適、對生活無所求的心境。“採菊”這一動作不是一般的動作,它包含着詩人超脱塵世,熱愛自然的情趣。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這兩句是景物描寫。這時我們隱隱可知詩人不光在勉勵自己“還”,含蓄寄託了與山林為伍的情意,還在規勸其他人;兩句雖是寫景,實是抒情悟理。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詩末兩句,詩人言自己的從大自然的美景中領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表露了純潔自然的恬淡心情。所謂“忘言”,實是説恬美安閒的田園生活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而這種人生的樂趣,只能意會,不可言傳,也無需敍説。這充分體現了詩人安貧樂賤、勵志守節的高尚品德。

五、課文主題

《飲酒》(其五)通過對隱居生活的描寫,表達了詩人安貧樂道、不慕名利的高尚節操,表現了詩人從自然景物中尋得樂趣之後的恬淡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