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月亮上的足跡》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7.1K

《月亮上的足跡》教案精品多篇

《月亮上的足跡》優秀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①速讀課文,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②理清文章思路,瞭解人類登月的知識。

③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培養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

○教學重點

速讀課文,養成自主閲讀的習慣,理清文章思路,從中瞭解有關人類登月的知識。

○課前準備

教師可帶領學生參觀天文館,瞭解有關宇航和月球方面的知識。

學生可以閲讀有關的書籍,如《航天時代》、《宇宙奧祕》、《十萬個為什麼》等等,也可以網上查詢有關月球的資料,為更好地理解課文做準備。

○教學內容

這是一篇紀實報道。作者用平實的語言,真實地記錄了人類首次登月的全過程。通過閲讀,讀者定能體會到那登月全過程的驚心動魄、登月成功後的喜悦以及作者對人類聰明才智的讚美。文章所記

敍的準備、升空、登月、返航四個部分清晰流暢,結尾阿姆斯特朗的話“這一步,對一個人來説,是小小的一步;對整個人類來説,是巨大的飛躍”,留給讀者以無窮的回味,可以從中悟出人類登月的偉大意義。

○教學設計

新課導入

①可用大屏幕出示航天飛船的登月資料圖片,也可以用夜幕星空的畫面導人新課。

②可以用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關月亮的古詩歌導人。

總之,導人旨在引起學生閲讀本課的興趣,讓學生感受到,月亮的傳説、月亮的神祕是人類的嚮往,什麼時候能登月球呢?如今幻想正變成現實,1969年7月21日,人類終於登上了月球,那驚心動魄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悦,在今天的課堂上,我們依然可以領略。讓我們共同欣賞美文《月亮上的足跡》。

速讀課文,感悟文章大意

要求學生速讀課文,瞭解文章內容。

教師指導學生閲讀並提出思考題,把握文章大意。

①自主學習

a.快速默讀課文(不指讀,不動脣,不回讀),並找出登月過程中表示時間的詞語。

b.本文寫了一件什麼事?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

c.登月全過程可以分為幾個階段?

d.試將登月全過程畫一張示意圖,並簡要説明。

②合作探究

以上問題可以由小組討論完成,討論中教師可巡視指導,並參與討論。

研讀賞析,激發興趣,品味語言特色

①自主學習

教師指導學生相互質疑並共同探究,深人體會。

a.宇航員從登月到返航經歷了多長時間?登月全過程是按什麼順序來寫的7.

b.宇航員登月後做了哪幾件事?

c.人類登月有什麼意義?課文哪一段有所揭示?

d.寫作上最突出的特點是什麼?請舉例説明。

②合作探究

對以上問題,小組研討並在教師指導下達成共識:人類第一次踏上月球來回歷經76萬公里,歷時95個小時。宇航員登月採集月壤和月巖樣品,樹立紀念碑,安裝攝像機,安裝太陽風測定裝置、月震儀,插上美國國旗,與尼克松總統通話等。課文最後一段揭示了其偉大意義。

可讓學生齊讀並深刻體會,教師可以總結過渡:“阿波羅”登月計劃成功,使人類的夢想變成了現實,人類開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現代科學技術已達到向外層空間發展的水平。這既是人類巨大的飛躍,也是人類邁出的第一步。對這樣一次事件的。完整敍述,寫法上有什麼特點呢?學生可以發言並舉例。教師可以幫助歸納:語言方面①恰當的描述;②用數字説明;③敍述中有議論。此三點可各舉一例,並分析作用,教會學生在寫作中應用。

拓展延伸,聯想和想像

可以啟發學生思考,讓學生看第99頁的插圖,引導想像

①想像一下,球上有些什麼?那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

②科學家為什麼要蒐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巖石呢?

③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員會有什麼感覺?

④文中寫道,“返航時,宇航員將登月艙甩在了太空”,這樣做合適嗎?

教師可引導學生暢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許學生有不同見解和幻想。教師也可以做調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頭和高山,沒有空氣和水,一片荒涼死奉;科學家採集土壤、巖石是為了科學研究、開發並利用月球;宇航員的高空感覺,是失重、頭暈、嘔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類的一大隱患。

總結

登月成功是人類的一大壯舉,是人類聰明智慧的結晶。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國航天技術到目前仍無法登上月球。但隨着我國神州三號飛船的發射成功,五星紅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為期不遠了。願大家努力學習,長大能為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

做出貢獻。我們也期待着我國的登月計劃早日成功。

延伸練習

①假如你駕駛着宇宙飛船登月,你有什麼感受?你會做些什麼?展開想像,寫一篇小短文。題目為《我駕飛船登月》。

②自學“讀一讀,寫一寫”練習中的詞語,並在寫作中儘可能地使用。

○板書設計

準備

月亮上的足跡象{升空}偉大的壯舉

登月人類的智慧

返航

學生畫的登月圖可用實物投影儀顯示,讓學生自行講解,鍛鍊學生裝的聯想及表達能力,也是對課文的整體感知。教師也可做圖,讓學生進行比較學習

月亮上的足跡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①速讀課文,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②理清文章思路,瞭解人類登月的知識。

③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培養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

教學重點

速讀課文,養成自主閲讀的習慣,理清文章思路,從中瞭解有關人類登月的知識。

教學設計

一、新課導入

師:今天啊,我請大家猜一個謎語:有時落在山腰,有時掛在樹梢。有時像個圓盤,有時像把彎刀。這時我説的是什麼啊?

生:“月亮!”

師:對!是★★月亮!平時我們大家看到的月亮是什麼樣的啊?

學生自由發言。

師:是的,多麼神奇的月亮啊!在我們古代,人們對於月亮有着不盡的遐想和眷念,也因此產生了很多的傳説故事。大家知道流傳最廣的是故事是什麼故事嗎?

生:“嫦娥奔月!”

師:是的!是嫦娥奔月。那是我們古代勞動人民渴望探索月亮的產物。然而月亮上究竟有什麼呢?隨着人類科學的發展,人們不斷地在探索着這個問題,渴望揭開月球的祕密。20xx年10月24日18點15分,我國成功發射了嫦娥一號衞星,邁開我國探索月球的第一步。然而對於人類對於月球的真正探索我們整整遲了39年。早在1969年7月21日,人類就成功的登上了月球,那是驚心動魄的一幕!那是值得全人類慶賀的時刻!雖説時隔39年,但那一刻的震憾,那一刻的喜悦,至今我們依然可以領略的到。下面説讓我們共同學習《月亮上的足跡》,讓我們再一次去感受那種悲震憾和發自內心的喜悦!

二、速讀課文,感悟文章大意

要求學生速讀課文,瞭解文章內容。

教師指導學生閲讀並提出思考題,把握文章大意。

①自主學習

a.快速默讀課文(不指讀,不動脣,不回讀),並找出登月過程中表示時間的詞語。

b.本文寫了一件什麼事?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

c.登月全過程可以分為幾個階段?

d.試將登月全過程畫一張示意圖,並簡要説明。

②合作探究

以上問題可以由小組討論完成,討論中教師可巡視指導,並參與討論。

然後由學生各組代表發言,並由其他組的學生補充,發言後教師可以總結評點:本文真實地記錄了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奧爾德林登月的全過程。登月全過程可分為四個階段:登月準備、飛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歸來。示意圖如下。

時間

事件進展

1969年7月16日上午

火箭推動"阿波羅11號"發射升空

火箭發射後2分42秒

第一級火箭脱落,火箭繼續上升

離地9分5秒

第三級火箭發動機啟動工作

火箭發射後13小時30分

宇航員進入夢鄉

19日晚8點33分

飛船飛過了月亮和地球引力的中和點

19日晚9點32分

地面呼叫,飛船減速,準備登月

20日上午7點32分

兩位宇航員換乘登月艙

21日凌晨5點17分40秒

登月艙平穩降落在月球上

21日上午11點39分

登月艙打開艙門

11點51分

阿姆斯特朗走下階梯,登上月球

22日0點15分

宇航員被喚醒,登月艙升空離開月球

22日上午6點35分

登月艙與飛船對接成功

25日凌晨1點35分8秒

飛船進入大氣層

三、研讀賞析,激發興趣,品味語言特色

①自主學習

教師指導學生相互質疑並共同探究,深入體會。

a.宇航員從登月到返航經歷了多長時間?登月全過程是按什麼順序來寫的。

b.宇航員登月後做了哪幾件事?

c.人類登月有什麼意義?課文哪一段有所揭示?

d.寫作上最突出的特點是什麼?請舉例説明。

②合作探究

對以上問題,小組研討並在教師指導下達成共識:人類第一次踏上月球來回歷經76萬公里,歷時95個小時。宇航員登月採集月壤和月巖樣品,樹立紀念碑,安裝攝像機,安裝太陽風測定裝置、月震儀,插上美國國旗與尼克松總統通話等。課文最後一段揭示了其偉大意義。

可讓學生齊讀並深刻體會,教師可以總結過渡:"阿波羅"登月計劃成功,使人類的夢想變成了現實,人類開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現代科學技術已達到向外層空間發展的水平。這既是人類巨大的飛躍,也是人類邁出的`第一步。對這樣一次事件的完整敍述,寫法上有什麼特點呢?學生可以發言並舉例。教師可以幫助歸納:

語言方面

①恰當的描述:

例如:在寫到火箭發射前的景象時,作者寫道:“火箭像巨人一樣昂首挺立着,尖端直指藍天,高達一百多米。”這表現了火箭高大雄偉的姿態。

寫火箭在太空飛翔時,作者寫道:“飛船像一葉孤舟在太空緩緩地行駛。它飛過了……又飛過了……從飛船上可以看到美麗的月球已經遙遙在望。它發着美麗的爭光,靜靜地懸在飛船上方。”這樣的描述很能激發讀者的想像。

②用數字説明;

例如:寫火箭升空的的速度分別用6.8、7.67、10.5等數字,令我們遐想不已。

還有寫火箭升空後的時間詞,也同樣讓我們遐想萬千。

③敍述中有議論。

如第4段中在一切準備就緒後,寫道:“一個偉大時代就要來到了……這將是人類進行的距離最為遙遠的一次旅行。”這足以説明這次登月之於我們人類的重要意義。

還有第11段中在兩名宇航員登月之後,寫道:“這是一個偉大的時刻,這是人類偉大的一步。……這是人類探索太空的里程碑。”這裏再次強調了此次登月的意義。

總之,這些議論性文字深化了我們對敍述的問題的理解,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四、拓展延伸,聯想和想像

可以啟發學生思考,讓學生看第99頁的插圖,引導想像。

①想像一下,球上有些什麼?那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

②科學家為什麼要蒐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巖石呢?

③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員會有什麼感覺?

④文中寫道,“返航時,宇航員將登月艙甩在了太空”,這樣做合適嗎?

教師可引導學生暢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許學生有不同見解和幻想。教師也可以做調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頭和高山,沒有空氣和水,一片荒涼死寂;科學家採集土壤、巖石是為了科學研究、開發並利用月球;宇航員的高空感覺,是失重、頭暈、嘔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類的一大隱患。

五、總結

登月成功是人類的一大壯舉,是人類聰明智慧的結晶。這次登月已有三十九年,而我國航天技術也已達到空前的進步,嫦娥一號發射成功,標誌着我國對月球探索邁出了可喜的一大步,但對月球的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還得靠不斷成長中的大家,希望大家努力學習,長大能為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做出貢獻。

六、延伸練習

①假如你駕駛着宇宙飛船登月,你有什麼感受?你會做些什麼?展開想像,寫一篇小短文。題目為《我駕飛船登月》。

②自學“讀一讀,寫一寫”練習中的詞語,並在寫作中儘可能地使用。

《月亮上的足跡》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積累“觀測、暢談、里程碑、昂首挺立、一葉孤舟、遙遙在望”等詞語。

2.瞭解宇航和月球的科學知識,理解人類登月成功的偉大意義。

能力目標

1.學習本文按時間順序,清楚明白地敍述事件發生過程的寫作方法。

2.訓練學生快速閲讀,並準確全面地概括課文內容要點。

德育目標

1.感受科學技術的魅力,學習敢於探索的精神,體會作者藴涵在字裏行間的對登月成功的喜悦之情。

2.培養學生熱愛科學、探索科學的精神。

●教學重點

分析登月事件的全過程及偉大意義,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

●教學難點

對登月技術的理解;用簡練的語句概括登月的四個階段。

●教學方法

1.快速閲讀法。本文是一篇饒有興趣的科普小品,以明晰的時間線索將登月的全過程敍述得清楚明白、生動形象。先讓學生較快速度地默讀,整體感知文章大意,再用簡潔的語句梳理概括內容要點。

2.延伸拓展法。激活學生的思維,就關於報道人類登月的文章如自讀課本中的《登陸月球》進行對比閲讀,充實有關細節,培養探索太空的興趣。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投影儀及膠片、月球地貌的圖片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訓練學生快速默讀文章,用圈點勾畫和記錄摘要獲取要點信息、概括課文內容。分析文章表現手法,如恰當的描述、敍述中有議論等。利用課堂實踐活動,瞭解現代科技的發展和探索月球的奧祕。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設計(一)(多媒體顯示月球地貌、宇宙飛船探訪太空的的資料)

(教師簡要解説圖片內容)同學們,你們知道這些珍貴的資料是怎麼得來的嗎?對,是宇航員登上月球后拍攝的。那麼,你們想了解人類成功地踏上月球的全過程嗎?讓我們一起學習朱長超的《月亮上的足跡》。(板書課題、作者)

設計(二)(多媒體播放一段人類探訪月球的短片)

我們剛才看到的是人類探訪月球的全過程,那麼作者朱長超是怎樣用手中的筆記錄這一段真實歷程的呢?今天讓我們與航天英雄一起,去感受1969年那驚心動魄的一刻……

設計(三)(背景音樂:貝多芬的《月光曲》、阿炳的《二泉映月》)

同學們,“彎彎的月兒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兒兩頭尖”伴着這熟悉的兒歌,我們不知不覺中走過了孩提時代,的確,如洗的碧空、如盤的圓月有着太多的光彩魅力,吸引着人們的目光,豐富的內藴盡在神話傳説、文章詞賦、民風民俗之中。長舒廣袖的寂寞嫦娥、吳剛砍伐月桂的坎坎之聲,無不誘惑人們去設想月球上的情形,奇妙的幻想終於在1969年的美國肯尼迪航天中心伴着阿波羅11號”——太空雄鷹而展翅飛落月球,今天,讓我們在朱長超的引領下去重温那一刻。(板書文題、作者)

二、快速閲讀,概括要點

1.學生快速閲讀課文,瞭解文章主要內容。要求集中注意力默讀,不回視。閲讀中,勾畫出下列字詞,並利用工具書掌握其讀音和意義。

投影:

(1)觀測:觀察並測量(天文、地理、氣象、方向等)。(2)暢談(chàng):盡情地談。(3)里程碑:比喻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可以作為標誌的大事。(4)昂首挺立:仰着頭筆直地立着。(5)遙遙在望:形容遠遠地可以看到。(6)可望而不可即(jí):只能夠望見而不能夠接近。即:靠近、接觸。

2.本文是一篇科普小品,真實記錄了人類首次登月的全過程。在文中篩選圈點出表示時間的短語,思考:(1)登月的全過程按時間發展和空間位置可以分為幾個階段?試概括每個階段的內容要點。用示意圖標示飛船向月球進軍的行程(註明時間、距離、速度等)。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明確:

登月的全過程可分為飛船升空前的準備、飛船飛向月球、登月艙登月成功、飛船返回地球四個階段。

(2)文章是按什麼順序來報道登月的全過程的呢?

明確:按時間順序展開敍述的。明晰的時間線索使讀者比較詳細地瞭解登月的具體時間,也增強了事件的生動性。

3.指名學生詳細複述事件過程,要求説出具體細節,其餘學生補充遺漏的情節。

4.宇航員登上月球后做了哪些事?在文中標記出來。

教師明確:

宇航員登上月球后做了下列幾件事:

(1)檢查登月器的着陸情況;

(2)採集月壤和月巖樣品;

(3)樹立登月紀念碑;

(4)安裝電視攝像機、太陽風測定裝置、激光儀和月震儀進行科學探測;

(5)插上美國的星條旗;

(6)與美國總統尼克松進行通話等。

5.朗讀課文的1~2語段對登月事件及意義的概説,根據文章語言環境的提示,篩選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和人物要素。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1969年7月16日,美國佛羅里達半島中部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宇航員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奧爾德林。

6.精彩朗讀並背誦文章最後一段阿姆斯特朗評價登月意義的話。

7.師生共同歸結課文思路:

文章採用“概括——評説”的結構方式:(板書)

第一部分:概説登月事件及其意義。

第二部分:評説登月全過程。

第一階段:起飛第二階段:進軍

第三階段:登月第四階段:返航

第三部分:再次強調登月事件的偉大意義。

8.想像訓練:

根據情況提示,展開想像,口頭描述一個片斷。

你駕駛着一艘宇宙飛船,在茫茫的太空中尋找外星生命。你離開地球已經好幾天了。這時,透過舷窗,你看到一個美麗的藍色星球……

三、精讀課文,研討細節

1.請一名同學朗讀課文的第5、11語段,其他同學在課本上標記出含有數字的語句,思考:作者比較詳細地列舉一系列數字的作用是什麼?

教師明確:

富有吸引力的數字如“阿波羅11號”飛船的高度為2650公里,速度為每秒7.67公里;21日上午11點39分,登月艙打開了艙門;1969年7月21日11點56分20秒等。

因為這是一篇太空探索的文章,太空探索對數字的精確度要求非常高,這些數字主要是為了體現本文的準確性、科學性、真實性,體現記實報道的特點,同時可以幫助讀者增加知識。

2.結合課文第4語段中的議論性語句和投影顯示的內容討論:為什麼説人類第一次登月“對整個人類來説,是巨大的飛躍”,是人類探索太空的里程碑?

投影:

(1)這一小步,對一個人來説,是小小的一步;對整個人類來説,是巨大的飛躍。

(2)踏上月球的第一步,也是踏上太陽系各行星和最終走向太空其他星球的一步。“對一個人來説,是小小的一步”,這句話闡述的是事實,而“對整個人類來説,是巨大的飛躍”,則是對未來的希望。

(3)21~22世紀,人類將移民月球,建立月球村。月球村將利用太陽能取暖,利用月球上發現的水生產蔬菜、糧食,建立各種生活設施。月球村的重要任務是開採氦3並運回地球,並利用這一熱能源發電,供應全地球所需電能。人類還將開發地球人拜訪月球村的旅遊業。

學生暢所欲言,盡情回答,教師稍作點撥:“一小步”是指宇航員從飛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是事實的闡述。但這一小步是人類向太空領域邁出的第一步,它顯示了人類卓越的聰明才智,説明現代科技已經達到了向外層空間發展的水平,人類邁進宇宙的步伐將更堅實更長遠。

3.作者以平實的語言記錄登月的過程,儘管沒有過多的議論抒情,但字裏行間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舉出片斷説明。

明確:表達了作者的喜悦之情以及對人類聰明才智的讚歎,對宇航員的讚歎。

如流露在登月紀念碑文中的勝利、豪邁之情。

四、課堂小結

人類第一次成功地探訪月球轉眼間已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回眸歷史,重温經典,在歎服人類用聰明才智譜寫壯舉的同時,月球的神祕仍然吸引着人類探索的腳步,精彩神話的創造就孕育在這堅實的探索之中,我們有理由相信月球村的夢想在不久的將來會變成鮮活的現實,讓我們共同祈祝人類未來更美好。

五、課堂練習

閲讀文段,完成1~4題。

投影:

阿波羅11號太空船首次登陸月球的剎那,的確令人歎為觀止。但太空船得先擺脱地球強大的引力,才能飛往月球。因此剛發射的幾分鐘,也就是整個航程一開始的若干公里之內,是最艱難的時刻,所費的力量往往超過往後的幾十萬公里。

習慣也是一樣,它具有極大的“引力”,只是許多人不加註意或不肯承認罷了。要革除因循苟且、缺乏耐心、吹毛求疵、自私自利等不良習性,缺乏意志力,不能大刀闊斧地改革,便難以竟全功。“起飛”需要極大的努力,然而一旦脱離重力的牽絆,就能達到理想的境地。

1.從全文看,第一自然段關於太空船的敍述,是為了説明什麼?利用文中的語句回答。

2.第二自然段中的“習慣”具體是指什麼?

3.第二自然段中“起飛”的含義是什麼?

4.這篇短文的中心是什麼?用自己的話概括回答。

參考答案:

1.説明“起飛”需要極大的努力,然而一旦脱離重力的牽絆,就能達到理想的境地。

2.具體指因循苟且、缺乏耐心、吹毛求疵、自私自利等不良習性。

3.人們改變不良習慣的起始階段。

4.克服不良習慣(擺脱習慣的引力),就能到達理想的境界。

六、佈置作業

1.有人説阿波羅登月計劃是一場大騙局。也有人説,登月的照片有些是假的,對此你是如何看的?請查閲有關資料證實自己的觀點。

2.閲讀文段,完成題目。(分發講義資料)

7月19日晚上9點32分,地面指揮中心發來呼________(喊、救、叫)。三個人急忙起身。這一天,他們應該按計劃登上月球。飛船開始作________(均速、減速、加速)飛行,用不了多久,他們就要到達神往已久的月亮上空了。三個宇航員緊張地工作着,他們手握操縱桿,以防一旦計算機出現故障,就用手工操縱。還好,計算機發着正常的指令,飛船減慢到一定速度時,就自動發出停火的指令。7月20日上午7點32分,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換乘登月艙,並與地面指揮中心通了話。不久,登月艙和飛船脱離,飛船繼續在繞月軌道上飛行,登月艙則開始降落,在橢圓形軌道上緩緩下降。

7月21日凌晨5點17分40秒,登月艙________(安穩、平穩、很穩)地降落在月球上。登月的宇航員興奮地向休斯敦地面中心報告:他們已經勝利着陸。休斯敦地面中心也高興地祝賀他們的成功。

(1)按照原文在短線上選詞填空。

(2)解釋加線的詞語。

①凌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神往已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這段文字的説明順序是___________,主要寫了登月前夕哪幾個工作程序?

(4)這段文字分別交待了三個關鍵數字,分別標識三個關鍵的工作程序,請把兩者用連線標出。

7月19日晚9點32分登月艙平穩降落月面上

7月20日上午7點32分從飛船換乘登月艙

7月21日凌晨5點17分40秒中心發來呼叫準備登月

(5)“7月21日凌晨5點17分40秒”和“1969年7月21日11點56分20秒”是本文中兩個精確到秒的時間數據,這是為什麼?

(6)讀了這段文字,你有何感受,請實話實説。

參考答案:

(1)呼減速平穩

(2)①天快亮的時候

②內心向往已久

③時間地面指揮中心發出登月指令、兩名宇航員換乘登月艙執行登月計劃、登月艙平穩降落月面、登月成功。

(4)略

(5)因為這兩個數字有重大的歷史意義。

(6)略

●板書設計

●活動與探究

1.課題叫做“月亮上的足跡”,好不好,能不能想出更鮮亮的?

2.把課文的第三部分移前至第一部分後,好不好,為什麼?

3.我國古代詩歌作品中有許多關於月亮的名篇佳作,請寫出你最欣賞的佳句(不少於5句),並以一句為例説説喜歡的理由,推薦給同學、朋友。

4.蒐集、整理資料,以小組為單位設計完成一期介紹月球奧祕(如月球的起源、地質構造、月貌、月相、月食、潮汐等)或月亮文化為題的手抄報。

選題中以及搜求材料、辦報過程中,教師要及時瞭解、統籌,給予指導,以求形式多樣,內容豐富。

●備課資料

一、課文補遺

太空中的日常生活

失重是太空中最顯著也是最奇妙的環境因素。它會使人產生某些不適反應,也會使簡單的操作變得非常困難。不過它也會使航天員單調艱苦的生活充滿許多意想不到的樂趣,給航天員帶來一種全新的、奇妙的感受和體驗。

行走

人在地球上走,而航天員在太空裏飄。人進入了太空,就脱離了地球的引力(可以忽略不計),進入了一個無所謂上和下、幾乎沒有重力作用的世界。你可以輕鬆地飄來飄去,但你必須學會如何用手指的輕輕動作來控制好你的身體。比如只須用手指在艙壁上輕輕一點,你就能飄起來。如果有人用手指輕輕點你一下,你就會飛過整個機艙。你可以睡在天花板上。你必須習慣身體姿態的任何變化。你還必須對自己手、腳的位置特別小心,以免出現問題。

服裝

航天器入軌後,航天員便脱掉航天服,換上工作服。他們不用穿鞋,只穿襪子。航天員的工作服一般根據飛行時間長短來準備,有專門定做的,也有在商店買來的。工作服沒有固定的款式,但最常見的是連身工作服,顏色可由航天員自選。航天員的服裝一般都是純棉製品。除工作服外,還有長袖和短袖運動上衣、運動短褲、短襪和半長筒襪。

空間站上的航天員一般都是要進行長期飛行的,所以工作服的種類和數量就較多。有長袖連身工作服、無袖連身工作服、防寒連身工作服、馬甲式連身工作服。航天飛機的航天員,在飛機入軌後一般會換上襯衫和短褲。在他們的褲褪上有帶鈎的尼龍條帶,以便放置餐盤和活動手袋。

吃飯

飛行中,每天進餐的次數、間隔時間、每餐食品量等都要根據航天員的生活、工作和鍛鍊情況來合理安排。早期的航天食品均製成糊狀裝入軟管內,吃時像擠牙膏一樣。如今,在航天飛機上就餐,基本上與在地面上一樣。每人一個托盤當作餐桌,把托盤放在腿上,用鈎刺式膠帶粘住,將食品盒嵌在托盤的凹槽裏,即食食品則用托盤一角的鋼夾夾住。托盤上有一塊磁條,使餐具不致飛走。

吃飯程序和餐具與地面上的大致相同。航天員也用叉子或勺子吃飯。這有賴於液體表面張力的作用。

喝水

在容積小的飛船乘員艙裏,飲用水常採用增壓式水箱貯存和供給。航天飛機的電力系統備有液氫和液氧供發電用,發電的副產品是水,供航天員飲用和備餐。在飛行中,航天員不能喝啤酒、葡萄酒或含酒精的果汁。

在太空中喝水,不能採用我們在地面上常用的方式,而必須用吸管吸。此外,還有一種非常獨特的喝水方式。因為在失重環境下,所有液體由於表面張力的作用,自由飄浮在艙內時都呈球狀。因此,航天員拿起一聽罐狀飲料,可以將飲料往外擠,擠出的。飲料迅速變成一個滾圓的小球,航天員可以飄迎過去,把它一口嚥下。

睡覺

航天器裏沒有牀,因為你可以在任何地方、以任何姿勢睡覺,但要用特製的睡袋。睡袋每人一個,內襯可以更換。航天員將它固定在艙壁上或天花板上,然後鑽進去,拉上拉鍊。這樣既保暖又不會飄走。在太空中睡覺最有趣、最奇怪的一個現象是:人睡着了,兩臂卻會自己擺動。

生理變化

在飛行的頭幾天,航天員出現食慾減退,嗅覺和味覺敏感度降低,以及腹脹、排氣和打嗝等胃腸道不適反應。因此,航天飛機上備有各種香辣刺激的調味品供航天員選用。當然,這些調味品都是液體狀,裝在像眼藥水瓶一樣可擠壓的瓶子裏。

除此以外,航天員的外觀也發生了某些變化。因為在失重環境中,人的各個脊椎之間會變得比較鬆弛,因而身高會有所增加,所以飛行時航天員穿的航天服都比平常訓練時穿的要長一些。只要你在失重環境裏待上兩小時,血液就會平均分佈到身體各個部位。你會發現,腿變細了,上半身卻膨脹了,每塊肌肉都鼓鼓脹脹的,面部也腫脹了,長臉變成了圓臉,皺紋也不見了。

(選自“載人航天科普”叢書之一《超凡生活》,大象出版社出版,有改動)

月亮上的足跡

二、活動課成果展示

詠月詩話

天高氣爽,月朗星稀,良辰美景,吟賞詠月的名詩,一定別有情趣,其樂融融。

“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是李白的一首《靜夜思》,千古傳誦,膾炙人口。全詩通俗流暢,琅琅上口。詩人為我們創造出一個深邃的意境,勾勒出一幅生動的“月下思鄉圖”。詩人以“靜夜思”為題,但全詩不着一個“靜”字,而是以白霜為喻,側面寫出清靜幽寂的環境。“低頭”兩字,表現出詩人深沉纏綿的思鄉之情。

李白還寫了首《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這首詩通過描寫、歌詠峨眉山月,抒發了詩人即將離開蜀地的依戀心情。山巔秋月高懸,江中月影沉沉。詩人一會兒仰望秋月,一會兒俯視江中明月,一仰一俯,傾注了詩人濃濃的依戀之情。船進三峽,詩人思念明月,但山高蔽月,詩人那種惆悵無奈的心情躍然紙上。

“初聞徵雁已無蟬,百尺樓台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裏鬥嬋娟。”這是唐朝李商隱的《霜月》詩。此詩想像豐富,構思新巧。首句寫雁來蟬無,點明時令屬秋。第二句描繪了霜和月爭輝的景色:憑欄遠望,月光朗朗,霜色如水,霜、月交輝給人一種“水接天”的感覺。三、四兩句運用神話故事,青女是管霜雪的女神,素娥是月中嫦娥,她們在“月中霜裏”比喻各自的美姿。這種“詩意”給人帶來美妙的遐思。

明朝的邊貢寫了首《嫦娥》詩:“月宮秋冷桂團團,歲歲花開只自攀,共在人間説天上,不知天上憶人間。”這首詩以神話故事中的嫦娥為題,描寫清涼沉寂的月宮,實際上是秋夜望月的感興之作。三、四兩句,用語平易,但藴藉深沉,是歷來吟詠月中嫦娥的名句之一。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鬥斜。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這是唐朝劉方平的《夜月》詩。首句是絕妙好句,寫得寧靜如畫,月斜夜深,月光照到庭園的一半,一半明,一半暗。第二句寫星斗,更增添一份靜穆神祕的意藴。但詩人真正的用意不是寫月,而是寫生機勃勃的春意;三、四兩句寫詩人驚喜地感受到春天來臨了,入春以來的第一聲蟲聲破窗而入。以蟲聲的“鬧”反襯月夜的“靜”。後人稱這首詩寫得“春意盎然”,是十分中肯的。

“秋宵月色勝春宵,萬里天涯靜寂寥。近來數夜飛霜重,只喂婆娑樹葉凋。”這是唐朝戎昱的《戲題秋月》詩。秋夜賞月,天高氣爽,月色如水,一片寂寥。詩人喜愛“秋宵月色勝春宵”,但詩人更喜愛那婆娑的綠樹,而秋夜的飛霜會使綠葉凋零。這是詩人心中的矛盾,詩雖四句,卻寫得有波瀾,不平淡。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這是唐朝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詩。中秋之夜,天清氣爽,圓月高懸,寒露凝珠。詩人觸景生情,寫出了這首望月懷人之作。但詩人沒有直接寫對朋友的懷念,而是寫月下的景物:樹、鴉、露、桂花,以及灑滿院中的似水的月色。通過對一系列悽清肅穆的景物的描寫,寫出了詩人此時孤寂的心情,又用“不知秋思落誰家”一句作結,含蓄地寫出了對友人深深的思念。這和李白的《靜夜思》有異曲同工之妙。

(選自《語文報》總第1325期,作者:宋子偉,有刪節)

三、閲讀知識推介

關於比較閲讀法

閲讀一篇文章時,與另一篇相關的文章相比較,從中發現問題,進行辨析,從而獲得深入的理解,新鮮的體會。這是常用的一種精讀方法。比較,從方向來説,有類比分析和對比分析;從作用來説,有比較質疑和比較辨析;從內容來説,有單項比較和綜合比較。類比分析是比較兩篇文章的相同之處。對比分析是比較兩篇文章的相異之處。比較質疑是通過對比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比較辨析是在同中求異,在異中求同,探求規律性的東西。單項比較是就某一方面進行比較,可以從內容、結構、寫法、語言等較大方面比較,也可從人物的肖像描寫、語言描寫、行動描寫、心理描寫,乃至開頭或結尾等具體方面比較。綜合比較是把兩篇文章放在一起進行全面的比較,看看哪些方面相同,哪些方面不同,然後就不同的方面,追問究竟,提出問題,進行辨析。

七年級語文上冊《月亮上的足跡》教案 篇四

學習目標

1、速讀課文,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2、理清文章思路,瞭解人類登月的知識。

3、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培養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

要點點撥

這是一篇紀實報道。作者用平實的語言,真實地記錄了人類首次登月的全過程。通過閲讀,讀者定能體會到那登月全過程的驚心動魄、登月成功後的喜悦以及作者對人類聰明才智的讚美。文章所記敍的準備、升空、登月、返航四個部分清晰流暢,結尾阿姆斯特朗的話“這一步,對一個人來説,是小小的一步;對整個人類來説,是巨大的飛躍”,留給讀者以無窮的回味,可以從中悟出人類登月的偉大意義。

學習過程

一、預習檢測

1、解釋詞語

昂首挺立:

一葉孤舟:

遙遙在望:

小心翼翼:

二、整體感知

2、快速默讀課文(不指讀,不動脣,不回讀),並找出登月過程中表示時間的詞語。

3、本文寫了一件什麼事?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

4、登月全過程可以分為幾個階段?

5、試將登月全過程畫一張示意圖,並簡要説明。

三、理解探究

6、宇航員從登月到返航經歷了多長時間?登月全過程是按什麼順序來寫的7.

7、宇航員登月後做了哪幾件事?

8、人類登月有什麼意義?課文哪一段有所揭示?

9、在寫登月全過程的時候,用了大量的數字,時間精確到分秒,在文中畫出來,説説這些數字起什麼作用?

10、寫作上最突出的特點是什麼?請舉例説明。

四、拓展延伸

11、假如你駕駛着宇宙飛船登月,你有什麼感受?你會做些什麼?展開想像,寫一篇小短文。題目為《我駕飛船登月》。

五、學習小結

12、通過本文的學習,你獲得了哪些啟示?

達標檢測

(一)積累與運用。

1、給加點的字注音或根據注音寫出漢字。

(1)áng()首挺立(2)軌道()(3)橢圓形()

(4)小心yìyì()(5)鐵鍬()(6)狹zhǎi()

2、解釋句子中加點的詞語在文中的意思。

(1)雖説是近鄰,離地球也有38萬公里,真是可望而不可即。

(2)邁開了人類探索太空的重要一步,樹起了宇航事業的一塊新的里程碑。

(3)飛船開始作減速飛行,用不了多久,他們就要到達神往已久的月亮上空了。

3、本文采用的是順敍的方法,即按照事件發展的時間先後的順序來敍述的方法,這樣讀者容易把握。登月的前前後後總共可以分為四個階段,請各用兩個字來概括一下每一階段的主要內容。

(二)課內閲讀

①三名宇航員在艙內吃了晚飯。在發射後13小時30分開始平靜地進入夢鄉。地面站停止對他們發出指令,以免干擾他們的好夢。他們必須好好休息,因為要成功地進行登月飛行,沒有良好的體力和精力是不行的。

②飛船像一葉孤舟在太空中緩緩地飛行。它飛過了月亮和地球距離的中間點,在19日晚上8點33分,又飛過了月亮和地球引力的中和點。這個引力的靜止點在離月球28000公里的地方,月亮和地球在這一距離上引力平衡。從飛船上可以看到美麗的月球已經遙遙在望。它發着美麗的銀光,靜靜地懸在飛船的上方。

③19日晚上9點32分,地面指揮中心發來呼叫。三個人急忙起身。這一天,他們應按計劃登上月球。飛船開始作減速飛行,用不了多久,他們就要到達神往已久的月亮上空了。三個宇航員緊張地工作着,他們手握操縱桿,以防一旦計算機出現故障,就用手工操縱。還好,計算機發着正常的指令,飛船減慢到一定速度時,就自動作出停火的指令。7月20日上午7點32分,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換乘登月艙,並與地面指揮中心通了話。不久,登月艙和飛船脱離,飛船繼續在繞月軌道上飛行,登月艙則開始降落,在橢圓形軌道上緩緩下降。

④7月21日凌晨5點17分40秒,登月艙平穩地降落在月球上。登月的宇航員興奮地向休斯敦地面中心報告:他們已經勝利着陸。休斯敦地面中心也高興地祝賀他們的成功。

⑤21日上午11點39分,登月艙打開了艙門。11點51分,阿姆斯特朗走下階梯,登上了月球。月面上到處是細小的顆粒,有點像地球的海灘。緊接着,奧爾德林也來到了月面。這是一個偉大的時刻。這是人類偉大的一步。這一時刻的精確時間是1969年7月21日11點56分20秒。這是人類探索太空的里程碑。

1、這幾個語段是按什麼順序寫的?你的依據是什麼?

2、“飛船像一葉孤舟在太空中緩緩地飛行”這句話運用的修辭是;“它發着美麗的銀光,靜靜地懸在飛船的上方”這句話運用的表達方式是。

3、“這個引力的靜止點”指的是什麼?你知道它的具體位置嗎?為什麼把它叫做“引力的靜止點”?

4、第①③④自然段中加點的“他們”所指代的內容是一樣的嗎?請具體説明。

5、第⑤自然段劃線的句子是四個短句,很有氣勢,充分表達了作者無比激動的心情。請你換一種方式,以便更能突出作者這種心情,應該怎麼説?

6、你知道我國第一次載人航天飛行是在什麼時候嗎?對我國進行的載人航天飛行活動你有什麼看法?

(三)拓展閲讀

人類為何對月球情有獨鍾

①月球是地球的近鄰,也是地球惟一的天然衞星。早在遙遠的古代,人類就有了奔向月球的美好願望。每當中秋佳節,皓月當空,把酒賞月,其樂融融之時,蘇東坡那“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名句正道出了人們對這一良辰美景的美好祝願。

②人們只看到了那朗朗夜空中美麗動人的月光,但可能並不知道,月亮原來與人類的生命還息息相關呢。美國謝魯皮爾遜博士的研究指出,在太陽系最初形成時,月球即受到地球的牽引,成為它的衞星。在月球靠近地球的'過程中,地球表面的海洋出現強烈的潮汐起伏,這種劇烈起伏所引起的巨大摩擦力,令地球氣温劇增,導致地心熔化。地球巖漿在高温及高牽引力作用下,出現旋轉式滾動,其結果產生了磁場。正是這一“超巨”磁場,對地球形成了一個“保護盾”,減少了來自太空的宇宙射線的侵襲,因而地球上的各種生物才能得以生存滋長。如果沒有這個“保護盾”,外來的射線會將最初出現在地球上生命幼體全部殺死,使生物根本無法在地球上生存、生長、繁殖。可見,從某種意義上講,月球成了地球上眾多生命的“保護神”。

③現代科學研究也證實,人的心理變化也和月亮的盈虧週期有關。這是因為人體約有80﹪的液體,月亮引力也像引起海洋潮汐那樣對人體中的液體發生作用,從而造成人體的“生物高潮”和“生物低潮”。一般在滿月時為生物高潮,這時人的頭部和胸部的電位差比較大,容易激動,導致人的情緒極不穩定,因此最易出事。如精神不正常者多在月夜發作。人們進一步研究還發現,就連人類的謀殺、毒害、抑鬱和心臟病的發作也都與月亮的盈虧有關,並認為月亮產生的陽離子能誘發人的反常行為。人們相信,隨着科學技術不斷髮展,必將更多地揭示出人類與月亮的深層次的奧妙。

④月球也是解決日益困擾着人類的能源問題的理想基地。因月球表面近於真空狀態,太陽輻射可以毫無阻擋地到達月球表面,因此,在月球表面建立全球性、並聯式的太陽能發電廠,能長期獲得穩定的電能。由於月球既無磁場,又無大氣,太陽風離子可以毫無阻擋地抵達月球表面。加上小天體的撞擊,致使月球表面覆蓋的5—10米厚的月壤層都富含太陽風成分,如氫、氦、氖、氬、氮等,其中作為核電燃料之一的氦-3,在地球上藴藏量極少,容易取用的估計只有500千克左右,而在月球表層5—10米的土壤內就含有氦-3總量達到100—500萬噸,可成為人類萬年以上長期使用的清潔、安全和高效的核聚變發電燃料。

1、解釋下面詞語在文中的意思。

(1)其樂融融

(2)息息相關

2、“早在遙遠的古代,人類就有了奔向月球的美好願望”,你能舉出實際的例子嗎?

3、根據第②自然段回答:月球與地球之間的“磁場”是怎樣形成的?

4、月球對地球的“保護盾”的作用體現在哪裏?

5、“精神不正常者”為什麼多在月夜發作?

6、從第④自然段看,月球能從哪兩個方面為人類提供能源?

7、蘇軾的“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是留傳久遠的詠月的句子。在我國古代有很多詠月的名句,你還知道哪些?請舉兩個例子,並指出作者是誰。

如:從小不識月,呼作白玉盤——李白

答案19月亮上的足跡

學習過程

1、昂首挺立:仰着頭挺着胸站立。

一葉孤舟:單獨的一艘小船。

遙遙在望:在望:可看見。遠遠地可以看到。

小心翼翼:形容謹慎小心,一點不敢疏忽。

2、略

3、本文真實地記錄了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奧爾德林登月的全過程。

4、登月全過程可分為四個階段,登月準備——飛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歸來。

5、略

6、人類第一次踏上月球來回歷經76萬公里,歷時95個小時。

7、宇航員登月採集月壤和月巖樣品,樹立紀念碑,安裝攝像機,安裝太陽風測定裝置、月震儀,插上美國國旗,與尼克松總統通話等。

8、課文最後一段揭示了其偉大意義。

9、準確,科學,真實。這也是寫實報道的特點。

10、①恰當的描述;②用數字説明;③敍述中有議論。此三點可各舉一例,並分析作用

11、略

12、略

達標檢測

(一)積累與運用。

1、(1)昂(2)guǐ(3)tuǒ(4)翼翼(5)qiāo(6)窄

2、(1)只能老遠的看到,卻無法與之接觸,形容月亮力地球很遙遠,要登月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2)比喻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可以作為標誌的大事,很形象得説明了人類登上月球的意義重大。(3)心裏嚮往已有很長的時間,表明人類對月球探索的想法由來已久。

3、準備、升空、登月、返航。

(二)課內閲讀

1、時間順序;依據是有表示時間的詞語,如:發射後13時30分;19日晚上8點33分;19日晚上9點32分;7月20日上午7點32分;7月21日凌晨5點17分40秒;21日上午11點39分;11點51分等。

2、比喻;描寫。

3、“這個引力的靜止點”指的是“月亮和地球引力的中和點”;在離月球28000公里的地方;因為月球和地球在這一點上引力平衡。

4、不完全一樣:第①③自然段都指的是“三名宇航員”;而第④自然段中的“他們”是指“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

5、可以把四個短句都單獨各起一段,這樣更有氣勢,更能表達作者那種無比激動、自豪之情。

6、20xx年楊利偉;開放性題,可以從增強國防、國力、世界和平利用太空等角度去説即可。

(三)拓展閲讀。

1、(1)形容一家人在一起和睦歡樂的樣子。(2)形象地説明了月亮同人類生命的關係非常地密切。

2、如:我國神話傳説中“嫦娥奔月”的故事等。

3、在月球靠近地球的過程中,地球表面的海洋出現強烈的潮汐起伏,這種劇烈起伏所引起的巨大摩擦力,令地球氣温劇增,導致地心熔化。地球巖漿在高温及高牽引力作用下,出現旋轉式滾動,其結果產生了磁場。

4、減少來自太空的宇宙射線的侵襲,使地球上的各種生物才能得以生存滋長

5、因為滿月時為生物高潮,這時人的頭部和胸部的電位差比較大,容易激動,導致人的情緒極不穩定。

6、(1)太陽輻射形成的太陽能;(2)核電燃料氦-3。

7、(1)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2)月落烏啼霜滿天——張繼(3)湖光秋月兩相和——劉禹錫

《月亮上的足跡》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

1、瞭解宇航和月球的科學知識,理解人類登月成功的偉大意義。

2、學習本文按時間順序,清楚明白地敍述事件發生過程的寫作方法。

3、感受科學技術的魅力,學習敢於探索的精神,體會作者藴涵在字裏行間的對登月成功的喜悦之情。

【教學重點】

1、分析登月事件的全過程及偉大意義。

2、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

【教學難點】

1、對登月技術的理解。

2、用簡練的語句概括登月的四個階段。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教師播放媒體資源中“阿波羅登月”視頻)我們剛才看到的是人類探訪月球的全過程。那麼作者朱長超是怎樣用手中的筆記錄這一段真實歷程的呢?今天讓我們與航天英雄一起,去感受1969年那驚心動魄的一刻……

二、快速閲讀,概括要點

1、教師播放媒體資源中的課文朗讀,學生聽讀,瞭解文章主要內容。聽讀中,勾畫出下列字詞,並利用工具書掌握其讀音和意義。

⑴觀測

⑵暢談(chàng)

⑶里程碑

⑷昂首挺立

⑸遙遙在望

⑹可望而不可即(jí)

2、本文是一篇科普小品,真實記錄了人類首次登月的全過程。在文中篩選圈點出表示時間的短語,思考:

⑴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明確:

登月的全過程可分為飛船升空前的準備、飛船飛向月球、登月艙登月成功、飛船返回地球四個階段。

⑵文章是按什麼順序來報道登月的全過程的呢?

明確:按時間順序展開敍述的。明晰的時間線索使讀者能夠比較詳細地瞭解登月的具體時間,也增強了事件的生動性。

3、指名學生詳細複述事件過程,要求説出具體細節,其餘學生補充遺漏的情節。

4、宇航員登上月球后做了哪些事?在文中標記出來。

教師明確:

宇航員登上月球后做了下列幾件事:

⑴檢查登月器的着陸情況;

⑵採集月壤和月巖樣品;

⑶樹立登月紀念碑;

⑷安裝電視攝像機、太陽風測定裝置、激光儀和月震儀進行科學探測;

⑸插上美國的星條旗;

⑹與美國總統尼克松進行通話等。

5、朗讀課文的1~2語段對登月事件及意義的概説,根據文章語言環境的提示,篩選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和人物要素。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1969年7月16日,美國佛羅里達半島中部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宇航員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奧爾德林。

6、精彩朗讀並背誦文章最後一段阿姆斯特朗評價登月意義的話。

7、師生共同歸結課文思路:

文章採用“概括──評説”的結構方式:

第一部分:概説登月事件及其意義。

第二部分:評説登月全過程。

第一階段:起飛第二階段――進軍

第三階段:登月第四階段――返航

第三部分:再次強調登月事件的偉大意義。

三、精讀課文,研討細節

1、請一名同學朗讀課文的第5、11語段,其他同學在課本上標記出含有數字的語句,思考:作者比較詳細地列舉一系列數字的作用是什麼?

教師明確:

富有吸引力的數字如“阿波羅11號”飛船的高度為2650公里,速度為每秒7、67公里;21日上午11點39分,登月艙打開了艙門;1969年7月21日11點56分20秒等。

因為這是一篇太空探索的文章,太空探索對數字的精確度要求非常高,這些數字主要是為了體現本文的準確性、科學性、真實性,體現記實報道的特點,同時可以幫助讀者增加知識。

2、為什麼説人類第一次登月“對整個人類來説,是巨大的飛躍”,是人類探索太空的里程碑?

明確:學生暢所欲言,盡情回答,教師稍作點撥:“一小步”是指宇航員從飛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是事實的闡述。但這一小步是人類向太空領域邁出的第一步,它顯示了人類卓越的聰明才智,説明現代科技已經達到了向外層空間發展的水平,人類邁進宇宙的步伐將更堅實更長遠。

3、作者以平實的語言記錄登月的過程,儘管沒有過多的議論抒情,但字裏行間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舉出片斷説明。

明確:表達了作者的喜悦之情以及對人類聰明才智的讚歎,對宇航員的讚歎。如流露在登月紀念碑文中的勝利、豪邁之情。

四、課堂小結

人類第一次成功地探訪月球轉眼間已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回眸歷史,重温經典,在歎服人類用聰明才智譜寫壯舉的同時,月球的神祕仍然吸引着人類探索的腳步,精彩神話的創造就孕育在這堅實的探索之中,我們有理由相信月球村的夢想在不久的將來會變成鮮活的現實,讓我們共同祈祝人類未來更美好。

五、佈置作業

根據情況提示,展開想像,口頭描述一個片斷。

提示:你駕駛着一艘宇宙飛船,在茫茫的太空中尋找外星生命。你離開地球已經好幾天了。這時,透過舷窗,你看到一個美麗的藍色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