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七年級歷史開學第一課教案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2.26W

七年級歷史開學第一課教案多篇

七年級歷史開學第一課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一、教學目標

1 、知識與能力

瞭解春秋戰國的起止時間。知道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的名稱。識讀“春秋形勢圖”和“戰國形勢圖”,找出春秋五霸及戰國七雄的具體地理位置,掌握識讀歷史地圖的基本技能。知道齊桓公稱霸、晉楚爭霸、晉分三家、合縱聯橫的歷史事實,從正反兩面分析諸侯爭霸的作用。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收集與本課有關的歷史故事,培養檢索資料的能力和集體協作的精神。通過講述與本課有關的歷史故事,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引導學生思考“齊桓公為什麼能夠稱霸”,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利用本課豐富的歷史材料,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通過卧薪嚐膽等故事,激發學生從小樹立遠大理想和為實現理想不畏困難的恆心毅力。

【學情分析】

本節課的授課對象是七年級學生,他們的分析、歸納和邏輯思維能力都還有待於提高。但七年級學生具有極強的求知慾和好奇心,迫切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取新的知識並展現自己,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較強。因此在教學中應充分尊重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因材施教。

【重點難點】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難點:本課時間跨度大,人物多,頭緒雜,學生不易掌握。

【教學過程】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課程導入

【導入新課】:觀看視頻(多媒體播放)

2700多年前,華夏大地進入了凡有血氣,皆有爭心的大爭之世。在那個激盪的時代,勇者彰顯崛起之勢,智者掀起變革風暴,謀者解開興亡之謎,這就是中華文明正源生成的春秋戰國時代。悠悠歲月沉封了那個金戈鐵馬、英雄浪漫的時代,留給我們的是古老的歷史斑痕與輝煌而又沉重的夢想。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七課、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

活動2【講授】教學過程

西周末年,昏聵的周幽王為博美人一笑上演了一出烽火戲諸侯的鬧劇,最終付出了身死國破的沉重代價,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鎬京,西周滅亡。第二年,周平王遷都洛邑,中國歷史進入東周時期。東周分成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請同學們在課本中找出春秋、戰國的起止時間和名稱的含義。(學生找出並回答)同學們請注意,春秋時期是我國奴隸制瓦解的時期,戰國時期是我國封建制度形成的時期。

下面我們來學習第一幕:説周王衰落 看紛爭四起

看多媒體出示的圖片,從圖片中我們看到東周時期,周天子已經失去了往日的權勢,春秋時期,周天子的實力大大下降,到戰國時期,周天子的地位就更可憐了。而正是在此時,諸侯國為爭奪霸權,展開了激烈的競爭。下面我們就根據材料來分析諸侯爭霸的原因。通過出示兩則材料來幫助學生分析春秋時期諸侯爭霸的原因。(一是周天子勢力衰落,諸侯勢力變得強大。二是為了爭奪土地、財產、人口和權力。)實質就是為了獲取周天子過去享受的政治、經濟特權。

下面我們來看第二幕:觀春秋烽火 看霸主雄風

春秋時期先後出現了五位霸主,他們分別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史稱“春秋五霸”關於春秋五霸還有另外一種説法你們知道嗎?(學生回答)

最先稱霸的是齊桓公,請同學們閲讀課本並結合老師的提示來分析齊桓公成為春秋首霸的原因。(學生分析並作答,教師總結。)公元前651年,齊桓公在葵丘舉行諸侯盟會,周天子派代表參加,正式承認了齊桓公在中原的霸主地位。

齊桓公之後起來參與爭霸的是晉國和楚國,這兩國數次聯合盟國在中原地區對決,先後持續百餘年,是春秋時期最壯觀的景象。

在晉楚爭霸中,晉文公通過城濮之戰一躍成為中原霸主。(教師講解)

雖然稱霸受挫,但楚國並沒有放棄對霸主地位的追求,到楚莊王時,通過邲之戰,楚國終成春秋一霸。(教師講解)

請一位學生朗讀每課一得,越王勾踐卧薪嚐膽終於實現了自己的人生理想。教育學生學習勾踐的優秀品質。

春秋時期的兩百多年間,諸侯們打了四百多場大戰。到春秋末期,諸侯國鋭減到二十幾個。到戰國時期主要只有七個國家了,歷史上稱為戰國七雄。

下面我們來看第三幕:談七雄兼併 解戰國風雲

戰國初期,晉國分裂成韓、趙、魏三個國家,它們與原來的齊、楚、秦、燕並稱為“戰國七雄”。知道各國的位置,齊楚秦燕趙魏韓,東西南北上中下。介紹戰國七雄的實力變化特別是秦國,由學生扮演角色分析問題。進而導出“合縱”“連橫”。著名的縱橫家秦國的張儀、魏國的公孫衍等。那麼,“合縱”“連橫”政策的結果如何呢?請同學們根據材料進行分析,教師進行指導。得出結論:合縱失敗,秦國壯大,為後來秦滅六國奠定了基礎。

問題探究:有人説,春秋戰國時代把人們帶進了戰亂,對社會起了破壞作用,延緩了歷史的發展;有人説,春秋戰國時代是“在戰鬥中成長”,推動了歷史的發展,你的觀點如何呢?(根據材料進行分析)

恢弘壯觀的春秋戰國時期還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下面來看第四幕:講趣味故事 悟歷史智慧

請一位學生生動地講述一個成語故事,然後一起領悟其中的智慧。教師羅列一些相關的故事其啟示。

春秋戰國,紛爭不休,在爭霸與兼併的過程中,國家逐漸走向統一。最終秦滅六國,一統天下。歷史告訴我們,統一是歷史發展的主流。

讓我們把視野移至海峽兩岸,那一彎淺淺的海峽成為無數中國人抹不去的鄉愁,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是全世界炎黃子孫共同的心願和夢想。遙想當年,國弱民窮,山河破碎,梁啟超先生寫下了膾炙人口的《少年中國説》,激勵了一代代中華兒女前赴後繼、努力拼搏;看今朝,國泰民安,復興在即,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全國人民萬眾一心、齊努力、共奮鬥、隨着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祖國的統一大業必將實現。請在座的每一位同學牢記:中華復興,重擔在肩!

活動3【練習】課堂練習

四、作業

多媒體出示作業:當堂練習。

活動4【活動】課堂活動

請一位學生生動地講述一個成語故事,然後一起領悟其中的智慧。教師羅列一些相關的故事其啟示。

活動4【課堂小結】

七年級歷史開學第一課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瞭解歷史、讀史書,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樹立遠大人生理想抱負。

2、學習態度、作業要求。

教學重難點

1、推薦歷史書籍,讀史明智明理,增強對自己對祖國的責任感。

2、鼓動讀歷史書籍,與偉人名人交朋友,立大志、做大事。

教學過程

一、情感導入:

開學問候:

同學們好!見到同學們真高興!我是歷史老師,能夠和同學們在一起是我們的緣分。開學第一堂課我們不上課,我和同學們一起聊天談心好不好?

讀史明理:

二、問題導引:

1、同學們,暑假怎麼過的?暑假都讀了哪些書?

2、你們知道毛澤東主席在你們這個年代都讀了哪些書?做了哪些事?

三、思考探究:

學生暢所欲言,師生一起回憶研究,尋找答案。

教師啟發:同學們,毛澤東讀的大多是歷史書籍。從毛澤東主席的偉大功勛看,讀歷史書籍有什麼好處?

學生暢所欲言:(勵志、才華橫溢、克服困難挫折、意志堅強、戰無不勝,實現人生夢想、成就偉業,古為今鑑,少走彎路)

四、推薦書目:

老師推薦書目:偉人名人傳記。如:《孔子》、《孟子》、《韓非子》、《李白》、《杜甫》、毛澤東傳、周恩來傳、十大元帥傳記、馬克思、恩克斯、諾貝爾、比爾蓋茨、貝多芬傳記等;歷史小説:如《隋唐演義》、《胡雪巖》等。

推薦理由,用問題引導學生自己歸納:我們讀偉人名人傳記有什麼好處呢?(學生:與偉人名人交朋友,交流思想,學會説話做事處理問題,學會克服困難挫折、成為意志堅強的人,能積極向上、勇往直前,成就人生夢想,取得事業成功,也能成為名人、偉人。

老師鼓勵:同學們要趁青春年少多讀書,特別要多讀歷史書籍。將來走上社會打拼出屬於自己的一方天地,實現人生夢想、實現中國夢。

五、學習要求:

同學們,學習要端正態度,講究方法。

態度要認真,上課時排除一切干擾,聚精會神聽講。

學習要得法。要想學好中國歷史,課前要預習,畫出重點內容、不懂的問題;課上聚精會神聽課,做好聽課筆記,做到聽懂了、記住了,講究時效性;課後要鞏固複習。再記背重點知識。

六、作業要求:

作業本:用規範的正楷字認認真真地寫好自己作業本上的名字,不能塗抹。

作業:每次作業要寫好標題。每一行寫到頭,反面不寫。

預習新課:

預習第一課:遠古人類的足跡

1、人類是怎樣誕生的?

2、請你説説北京人是什麼樣子?有什麼能力?考古是怎麼發現的?

3、舊時代人們是怎麼生活的?用什麼工具?

4、學習了第一課給你什麼啟示?

七、板書設計:

毛澤東16歲時勵志詩:

“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

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讀書“貫通今古,融合中西”

七年級歷史開學第一課教案 篇3

教學目標與要求:

透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礎知識: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公佈;土地改革的開展基本完成;土地改革的意義。

透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全國土地改革的完成,在我國消滅了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剝削制度,鞏固了工農聯盟和人民政權,為恢復國民經濟創造了條件。

透過教師講述土地改革的結果,引導學生從中分析土地改革的意義。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公佈

難點:土地改革的歷史意義

教學方法:

土地改革是新中國成立之九年級大運動之一,土地改革的進行也是當時勢在必得的,土地改革的完成對鞏固新政權有極端重要的作用。這是本課的重點,可運用劉文彩這個典型案例來分析舊社會地主對農民的剝削狀況,從而突出進行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對於土地改革的資料與性質,可結合教材圖片讓學生進行總結。

對於土地改革的意義,應當先進行補充,講述土地改革所帶的結果及其在農村土地制度上的變化、農民社會地位的變化、農村經濟的變化等方面進行列表比較,然後再從結果中引導學生歸納其意義。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你們聽説過《白毛女》的故事或電影資料嗎?(吸引學生,增強學生的求知慾及對土地改革的感性認識)

生:(思考並討論)

師:《白毛女》描述的是在封建土地制度下,惡霸地主黃世仁對楊白勞其女兒喜兒肆意的壓榨,而楊白勞等窮苦農民卻毫無辦法,黃世仁甚至還逼楊白勞用女兒抵債(楊白勞在除夕夜被逼無奈逃租),後楊白勞喝滷水自殺,女兒喜兒逃進深山老林,由於在山裏的生活十分艱辛、困難,在吃的方面營養跟不上,她的頭髮都變白了。直到八路軍解放了她的家鄉,喜兒才在深山中被找回。

(注:“白毛女”在現實中,是有此人存在的。羅昌秀――1923年出生在四川宜賓縣鳳儀鄉,當地的惡霸地主羅錫聯及其妻陶天珍等人逼死她爸爸,打死她哥哥。1939年,年僅16歲的她,被迫躲進深山老林,過了17年的野人生活,直到年屆33歲時才重返人間,此時的她已是滿頭白髮。2003年去世,死時80歲)

師:同學們在聽完“白毛女”的故事後,有何感想呢?在舊社會,地主是如何剝削廣大農民的?

生(思考並回答):收取高額地租;強迫農民為他們幹活……

師:四川大地主劉文彩,佔有超多土地,阡陌相連,他依靠對農民的殘酷剝削,過着奢華的生活。最為典型的就是利用“大斗進,小鬥進”的伎倆巧敢豪奪,住的是被裝飾得富麗堂皇的莊園,專門用水牢迫害窮苦百姓;當時在他家幹活的僱農卻難以住上完整的茅屋。一句話,站在地主這邊來説,就是坐享其成;站在農民那邊來説,就是勞而無獲。

有個農民叫唐禮福。他家有件棉衣,已祖孫多代穿了162年。傳到他這代的時候,已補丁摞補丁,看不出它的模樣了。農民的生活十分艱辛,連温飽都解決不了,更不要説買新衣服穿了。

師:其實,眾觀整個中國歷史,對於中國人來説,尤其是農民,他們最渴望得到的是什麼?

生(思考並回答):土地。

師:對,土地是他們的命根子。歷朝歷代,人們不堪忍受的時候,就起來造反,其最根本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要得到自己的土地。總之,農民從始到終都在為土地而奮鬥。到了毛澤東那裏,以他對歷史的熟諳和研究,深知中國農民――佔中國人口絕大多數的一部分人――最渴望得到的東西是什麼。因此,他毫不猶豫地去為農民爭取他們夢寐以求的東西――土地,於是,一場轟轟烈烈的土地改革運動展開了,下面就讓我們一齊來學習新課。

(講授新課)

第3課土地改革(板書)

一、土地改革的必要性(板書)

(引導生閲讀P11的第一段,瞭解舊中國封建土地制度的狀況,真正理解在新中國成立之後,於情於理都要進行土改。)

師:正是由於舊封建土地制度的嚴重盤剝,打擊了農民的生產熱情,阻礙了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簡介地主、富農、貧農、中農、僱農的階級成份劃分)

(注:1950、6、30頒佈《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時的階級成份劃分

地主――佔有土地和生產工具而不勞動,或者只做輕微的附帶勞動,靠剝削農民為生的人,劃為地主。

富農――凡自耕農土地有餘,而兼顧人耕種或以餘田出租者及佃農民,自己無土地,資本租得大批土地,所收穫超過需要,並僱人耕種者為富農。

中農――雖然佔有土地,又擁有必須的生產工具,但既不剝削別人,也不出賣勞動力,靠自己的勞動或主要依靠自己的勞動為生者,劃為中農成份。

僱農――完全沒有土地,而靠被人僱傭耕種者為僱農。

貧農――佔有不完全的生產工具,沒有土地或土地不足,靠出賣一部分勞動力為生者,劃為貧農。這種農民一般都租種他人土地。)

(副板書)

地主、富農(10%)

貧農、僱農、中農(90%)

70%――80%

20%――30%

1、舊中國:封建土地制度的存在(板書)

師:在舊中國的狀況是這樣的,那麼,新中國成立後,又是怎樣的呢?

2、新中國:新解放區未進行土改(板書)

師:新中國成立後,農民的地位有什麼變化?(大家回顧第1課的資料,是否能夠從中找到答案?)

生(思考並回答):中國人站起來,人民當家作主。

師:對,大家回答得很正確,新中國成立後,農民翻身作了國家的主人,也掌握了國家政權,地位得到提高的他們,於情於理都想去爭取他們一向以來最渴望得到的東西――土地,最典型的就是新解放區的廣大農民迫切要求進行土改,獲得土地。那麼,在前面我們提到毛澤東早在新中國成立之前,就已意識到這一點,此刻新中國成立了,他具體又是怎樣去實踐的呢?(引導生閲讀P12的相關資料)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頒佈(1950)(板書)

師:新的土地改革法裏規定,在農民土地所有制下,土地歸誰所有?

生(思考並回答):農民。

師:對,這是和舊的地主階級所有制的區別所在:大家一齊來觀看P11―P12的四幅圖片,在頒佈新的土地改革法後,1950年冬起,全國又分批進行土改,土地當時都掌握在地主手中,就應如何做?――沒收地主土地。沒收地主的土地,分給無地和少地的農民耕種(引導生看P12的圖片),那麼,為什麼把地主家的土地分給農民?(動腦筋P12)

生(思考並回答)

師(歸納總結):首先,封建土地制度是農民遭受剝削、壓迫的總根子,要把它給廢除,這樣才能促進農村經濟和中國社會的發展。其次,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成為了國家的主人,就當擁有土地的所有權。

師:地主賴以生存的土地被沒收了,他們會有什麼反應呢?

生:反抗、阻止土改的開展……

師:那麼,在土改過程中,也分給地主一份土地,這是為什麼呢?

生(思考並回答):使地主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減少土改的阻力……

三、土地改革的成果(板書)

1952年底,近三億農民獲得七億畝土地(板書)

(引導生閲讀P12,瞭解少數民族地區土改狀況)

(引導生閲讀P12的第二段小字部分,找出這次土改與過去的土改有什麼不同?)

生(思考並回答):保有富農經濟,在政治上中立富農的政策。

師: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生(思考並回答):使中農放心,穩定……孤立……減少……發展……

師:土地改革後,帶來了哪些變化?這些變化有什麼意義?

(展示相關歷史資料並加以適當的講解來到達這一目的,讓學生明白建國初期的土改的意義是十分重要而又深遠的)

注:

土地改革前

土地改革後

(1)地主佔有農村土地的70―80%,農民佔地20―30%

(1)全國3億多無少地的農民無償分得土地4660多萬頃。

(2)農民每年要向地主繳納大約300―350億公斤糧食供應的地租。

(2)每年交地租達350億公斤糧食。

(3)存在着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對立

(3)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地主被改造成為自食其力的人。

(4)1949年,全國糧食總產量1103億公斤,工業總產值為2,45億元。

(4)1952年,全國糧食供應總產量1639億公斤,工業總產值為349億元。

四、土地改革的意義(板書)

廢除了……消滅了……鞏固了……解放了……(板書)

師:人民政府的威望在廣大農民中迅速樹立起來,即使在3年經濟困難時期,農民們也堅持下來與共產黨和國家共赴難關。

小結:

這節課我們主要學習了中央人民政府於1950年頒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沒收了地主土地,分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耕種,建立了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全國大部分地區改革都已完成,農民成為了土地的主人,真正獲得瞭解放。土地改革的完成有着重大的意義。

課後練習:做《歷史學習指導》(第3課)

七年級歷史開學第一課教案 篇4

一、教學目標

1.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明白《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頒佈,瞭解土地改革的開展及基本完成,掌握土地改革的歷史意義。

2.有效利用課本插圖,收集整理或向家人、長輩瞭解有關土地改革的信息,理解和認識解放後的土地改革,構成正確的歷史概念,學會收集、分析、整理信息。

3.認識、掌握土地改革的歷史意義,認識到土地改革的作用與抗美援朝的勝利一樣,都進一步鞏固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為即將到來的社會主義建設準備了條件。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頒佈,土地改革的開展及基本完成。

理由:新中國成立以後,在新解放區還沒有進行土地改革,廣大人民迫切需要土地。土地改革的勝利,極大地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鞏固了人民民主專政政權,為國民經濟的恢復、發展創造了條件。

教學難點:土地改革的歷史意義。

理由:課本表述較為簡單和理論化,需要結合材料和數據讓學生理解土地改革完成對國家經濟發展的影響,對國家政權的鞏固作用。

三、教學策略

經歷過土地改革的還大有人在,能夠提前佈置學生作採訪調查,先自行了解這段歷史,對於本課教學大有輔弼。教師可採用多媒體課件,運用啟發式和問題目標教學法進行本課教學。

四、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蒐集資料,製作多媒體課件。

2.學生準備:提前預習課文,向家人瞭解土地改革的歷史。

五、教學過程

1.學生課前讀書

2.導入新課

教師: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佔全國三億多人口的新解放區還沒有進行土地改革,廣大農民迫切需要進行土地改革以獲得土地。這天,我們一齊來學習第3課,瞭解一下這段歷史。

3.教師播放視頻《百年中國·土地改革》(約4分30秒),學生觀看,初步瞭解土地改革歷史。

七年級歷史開學第一課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簡要了解與概括周王室衰敗的原因;

2、齊桓公率先稱霸的條件及其歷史意義;(重點)

3、秦國異軍突起並後來居上的原因及其歷史意義;(重點)

4、爭霸的過程也是一種民族融合與歷史進步的表現;(難點)

5、改革是社會發展與進步的重要條件。(拓展/難點)

二、過程與方法

1、問題教學法;

2、故事講述法;

3、小組討論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引導學生總結周王室衰敗的原因,培養學生的分析與概括能力;

2、通過對齊桓公與管仲、越王勾踐以及秦孝公與商鞅等事蹟,培養學生樹立“有志者事竟成”自信心;

3、通過齊國率先稱霸與秦國最後稱雄,讓學生了解改革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動力。教學準備:

1、請學生查閲“退避三舍”、“秦晉之好”、“問鼎中原”及“卧薪嚐膽”等歷史故事;

2、編排歷史短劇:商鞅力説秦孝公進行變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幽王烽火戲諸候

西周末年,國家連年災荒,而周幽王卻不理朝政,終日吃喝玩樂,醉心於女色。當時周有一個諸候國叫褒國,其國君褒珦因規勸幽王而被關進大牢。褒珦之子為救父王不惜重金買得一年輕美貌少女,取名“褒姒”,並教給她宮廷禮儀,然後將她送給周幽王,從而褒珦被釋。褒姒生得嫵媚動人,深得幽王專寵並立為王后,但她有個怪脾氣,就是從來不笑,不管多有趣的事,她都不露一絲笑容。於是,幽王貼出告示:誰能讓王后一笑,賞金一千。結果,眾人白費心機,褒姒無動於衷。幽王手下有個愛逢迎拍馬的大臣叫虢石父,他給幽王給了個壞主意,即烽火戲諸侯,……,幽王死於犬戎之手。

二、新課分享

(一)課堂準備

學生快速閲讀(3分鐘),用最簡單的話或詞概括閲讀後對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特點。(老師在黑板註明關鍵詞)

學生概括:“國家”、“改革”“商鞅”、“戰爭”、“動盪”、“爭奪”……

教師:(詢問:能否再簡單一些,用一個字?)“亂”(板書大寫的“亂”字?學生表示認同)

(二)圍繞“亂”字展開話題並設問,請學生再次思考並進行小組討論。

1、為什麼會“亂”?

2、怎麼“亂”的?

3、天下大“亂”帶來的結果是什麼?

(三)板書:春秋戰國的社會變革

為什麼會“亂”(板書)

1、要求學生根據第一章所提供的“分封制”與“宗法制”史料,分析周王室衰敗的必然性。(小組討論)

(①分封制確保了王室的血脈;②王室內部矛盾的不斷顯性化與統治力的衰弱。)亂世出英雄(板書)

1、總括:

(1)“春秋五霸”——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

(2)“戰國七雄”——秦、楚、齊、燕、趙、魏、韓。

2、故事講述

(1)退避三舍;

(2)秦晉之好;

(3)問鼎中原;

(4)卧薪嚐膽。

3、課本劇展示,迴歸歷史:衞鞅力勸秦孝公納其主張,實行變法。

4、齊桓公率先稱霸

(1)條件

a)良好的地理位置——地處東方,盛產漁鹽,經濟富庶;

b)鋭意進取,實行改革——管仲改革,國力逐漸強盛;

c)戰略戰術——“尊王”、“攘夷”,整合也力量,樹立了威信,最終成就霸業。

(2)結果:齊桓公吹響了爭霸有號角,諸侯之間互相兼併,諸侯國數量急劇減少,最後出現了以齊、宋、晉、秦、楚為代表的“春秋五霸”局面。

設問:如何理解爭霸也是民族融合與進步的過程?(小組討論)

(提示:諸侯國數量減少,割據狀態與規模縮小,有利於國家向統一邁進。而且,諸侯國的兼併,使不同習俗的人走到了一起,也有利於民族團結。)

4、秦國後來者居上——商鞅變法,秦稱雄於世,並完成大一統。

(1)秦為何成為“後來者”

a)地處西北,國力弱小;

b)受中原各大國輕視,被拒於諸侯盟會大門之外。

(2)厚積薄發——商鞅變法及其影響

a)鼓勵墾荒,承認土地私有;

b)獎勵軍功,按軍功大小授爵與田宅;

c)編制户口,嚴刑峻法,實行連坐;

d)建立縣制,國君直接任免官吏。

(3)影響

a)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促進了生產的發展;

b)湧現了一大批軍事新秀,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

c)有利於在當時的特殊背景下,強化國家的控制力;

d)有利於強化國王的權力;

e)但觸動了舊貴族的利益,商鞅最終慘遭酷刑而死。

亂之終結——秦滅六國,一統天下

三、總結:

春秋戰國時期,通過兼併戰爭,最終消滅分裂實現天下統一。當今社會,和平是永恆的主題,構建和諧社會人人有責,大家也應該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為家庭、學校以及社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四、訓練與評價

課後思考:以春秋戰國為例,説明改革是實現社會進步的重要條件?

七年級歷史開學第一課教案 篇6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課件展示)《滿江紅.怒髮衝冠》這首詞,師生共同充滿激情地朗誦後,提問該詞的作者及該詞表達了作者一種的怎樣的心情。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總結出:這首詞體現了作岳飛當年不願虛度年華的激昂心情以及決心抗金的雄心壯志。然後積極創設問題情境,你想知道《滿江紅.怒髮衝冠》中“靖康之恥”是怎麼回事嗎?岳飛為“收拾舊山河”作出了怎樣的鬥爭?從而導入新課。

(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學生集中注意力,帶着問題積極思考。)

(二)講授新課

(提問)金朝的建立者、建立時間、建立的少數民族分別是怎樣的?金與遼的關係怎樣?

(學生帶着問題閲讀課文第1目,師生歸納知識要點)

(過渡)金滅遼後,又發動了對北宋的戰爭。面對遼的大舉進攻,北宋軍民是怎樣做的呢?北宋統治者又是怎樣做的?

(學生帶着問題閲讀課文第1目,師生歸納知識要點)

(過渡)由於北宋統治者的妥協投降,北宋軍民取得的東京保衞戰並沒有改變北宋的命運,北宋最終還是滅亡了。那麼,北宋又是怎樣滅亡的?

(生1:由於發生了靖康之變。生2:北宋統治者的妥協投降和腐敗。)教師及時作出肯定及表揚。

北宋滅亡的同一年,南宋建立。生答出南宋建立的時間、建立者及定都的都城。南宋建立後,金又發動了對南宋的大舉進攻。面對金的大舉進攻。以岳飛為代表的抗戰派堅決抵抗。教師積極創設一系列環環想扣的問題情境:

課件一:《七嘴八舌岳飛》,你知道有關岳飛的哪些故事?

(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通過查資料,學生補充了大量課本以外的知識,使岳飛抗金將領的偉大形象躍於紙上。)

課件二:你知道岳飛領導的岳家軍取得輝煌戰果的原因有哪些嗎?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了積極熱烈的討論,討論的結果是:抗金斗爭是正義的,得到了廣大人民的支持,這是抗金斗爭取得勝利的最主要的原因。其次就是岳飛領導的岳家軍紀律嚴明,作戰勇敢等。)

課件三:抗金形勢一片大好,宋高宗為何急令岳飛班師回朝?

(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又展開了依次積極熱烈的討論,討論的結果是:宋高宗害怕抗金力量的壯大會威脅到自己的統治。)教師及時總結和表揚,指出岳飛班師回朝後,宋高宗和秦檜並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了岳飛父子。

課件四:你如何評價岳飛?

教師參與學生的討論。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通過體驗、探究、參與、討論、調查、實踐等多種學習方式,通過綜合分析,自己得出評價歷史人物的標準:“看他對歷史發展起的作用”;“看他的作為是否符合當時社會發展的需要,是否符合當時人民的利益”。對於學生創新的火花,教師及時作出表揚性的評價。

有的學生認為岳飛是南宋傑出的軍事家,著名的抗金將領。他領導的岳家軍紀律嚴明、作戰勇敢,“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他領導宋軍還取得堰城大捷的勝利,打敗金軍大將兀朮領導的最精鋭的部隊“鐵浮圖”和“枴子馬”。岳飛等人領導的抗金斗爭,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它有效地遏制了金統治者發動的掠奪性戰爭,保護了中原地區較高經濟文化的正常發展,保護了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使南方地區相對穩定,符合廣大人民的利益。

有的`學生補充道,岳飛還是一個優秀的詞作家和書法家,因為他曾留下了慷慨激昂、豪情滿懷的《滿江紅怒髮衝冠》這首詞;寫了充滿愛國情感、氣吞山河的“還我河山”這四個大字。總之,岳飛雖死猶生,流芳百世,永遠受到人民的尊敬。我希望自己也像岳飛那樣,做一個對班級、學校、社會有貢獻的人。

課件五:我們説岳飛是抗金名將,能不能稱之為民族英雄?

在學生互相爭辯的基礎上,教師指出:一般把為維護中華民族利益勇於通外國侵略者鬥爭的人物稱為民族英雄。學生舉出了象戚繼光、鄭成功、林則徐等屬於民族英雄。

課件六:岳飛的事蹟能夠流傳至今,你認為是為什麼?你能從他身上學習到了哪些優秀品質?

學生暢所欲言,一致認為應學習岳飛愛國愛民的高尚品質。從而達到了古為今用、在體驗中感悟歷史的目的。

岳飛被害後,宋金加緊了投降議和活動,並於1141年,簽定了宋金和議。學生回答宋金和議的內容和影響。然後教師積極創設問題情境,(課件展示)你如何正確認識我國曆史上的三次議和?教師引導學生結合三次議和的內容,從正反兩方面引導學生考慮三次議和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宋金和議後,為適應對劫掠來的高度發展的農耕地區的管理,(課件展示)假如你是金朝的統治者,你將採取哪些措施改變女真舊俗,鞏固自己的統治?(學生根據課本,各抒己見,獻計獻策。)

(三)課堂小結:今天我們主要學習了宋金南北對峙,(課件展示)心靈探險:學習了這一課後,你有哪些感悟?又有哪些疑問?(主動探究,互相解疑)最後:得出:歷史和人民永遠是公正的,愛國愛民者永遠受到尊敬;禍國殃民者遭到唾棄,遺臭萬年。教師讓學生對照板書設計複述宋金南北對峙形成的過程。(課件展示)

(四)佈置課後探究活動

以“走進少數民族”為題,調查瞭解周圍生活區的一個少數民族的生活習俗及其歷史,辦一期歷史小報。

七年級歷史開學第一課教案 篇7

以遣唐使、玄奘西行、鑑真東渡等史實為例,説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發展。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長安是唐朝陸路交通中心;廣州是最大的外貿港口;唐朝政府在廣州設置市舶司;唐朝政府實行對外開放政策;日本、大食、天竺等國向唐朝派遣使節;日本的遣唐使和留學生;鑑真東渡;玄奘西遊。

①通過對唐朝對外交往盛況空前原因的分析,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②通過引導學生解答課後的比較鑑真和玄奘共同點的習題,培養學生運用比較法説明歷史問題的能力。

③通過對唐僧取經的故事與歷史事實的聯繫和區別的分析,培養學生對文學作品和歷史事實的鑑別能力。

④通過對《唐朝對外交通路線》圖的觀察,培養學生識讀歷史地圖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唐朝對外交通路線》圖,聯繫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的內容,使學生感知唐代中外交往盛況空前的景況,認識唐朝政府實行開放的對外政策的政治經濟條件及其重大作用。

②運用觀察、聯想、比較、討論等方法講授本課內容,使學生感知日本等國的遣唐使節和中國的鑑真、玄奘等,為發展唐代中外友好交往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及其重大貢獻。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唐代國家統一,社會安定,經濟文化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對外交通發達,政府實行開放的對外政策,中外交往出現了盛況空前的局面。由此可見,國力的強大是實行對外開放政策的基礎,開放的對外政策有利於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社會進步。

②日本等國的遣唐使、中國的高僧鑑真、玄奘等為發展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貢獻,他們的精神得到後人的景仰和繼承。

[重點和難點]

重點:唐朝對外開放的政策。

難點:唐朝的對外開放豐富了中外的物質和精神文化生活。

[教學方法]

問題導學法

[教學綱要]

一、遣唐使

1、唐朝的對外交通

2、唐朝開放的對外政策

3、日本遣唐朝使

4、天竺、大食、新羅的遣唐使節

二、鑑真東渡

1、鑑真東渡的艱辛歷程

2、鑑真的貢獻

三、玄奘西遊

1、玄奘西遊的艱苦經歷

2、玄奘西遊的貢獻

[課堂練習]

學生做“課課練”習題,獨立完成。

第5課唐代的中外交往

1、唐朝最大的外貿港口是()。唐政府在廣州設置(),管理對外貿易,這是歷史上最早設置管理對外貿易的官署。

2、唐政府實行開放的對外政策,與唐朝通商的國家達()多個。

3、先後13次派出遣唐使,使團寵大,居各國之首。

4、日本赴唐朝留學生中最有名的是(),唐朝赴日本最有影響的使者是()。

5、唐玄宗時,鑑真六次東渡日本,向日本傳播(),還把唐朝的建築技術、醫藥知識、繪畫傳給日本。他死後安葬在日本奈良的()。

6、唐太宗時,僧人()西遊()取經,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的《》成為研究古代印度和中亞地區歷史、佛教的典籍。

7、玄奘把從印度帶回來的佛經和佛像珍藏在今天西安的()。

8、日本的大化改新是仿照()制度進行的改革。8世紀前期,日本留學生吉備真備和學問僧空海在利用()的基礎上,創造了日本的文字()——片假名和平假名。

七年級歷史開學第一課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理解環境問題的本質,(為什麼説環境問題就是發展問題,為什麼發展的問題處理好了,環境問題才能得以解決;發展的問題處理不好,環境問題就永遠得不到解決,反而會愈演愈烈。)

2、理解環境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來源:學|科|網]

3、理解環境問題與人口問題、資源問題及發展問題的相互關係。

4、通過本課教學,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歸納總結能力及自己動手、動腦的認知水平。

【教學方法】

教法:用典型案例、精典問題的分析方法,創設情境和氛圍,進行情境式教學。

學法:閲讀分析案例和地圖,思考討論總結、重要的數據對比分析。

【教具準備】

投影儀、膠片(顯示案例、景觀圖片、圖表、訓練題目、知識結構)

【教學設計】

1、本節課的導入:環境問題是何時產生?怎樣產生的呢?環境問題的產生有自然的也有人為的原因。歷史時期以自然原因為主,而當今主要由人為因素造成。使學生了解世界各地區人口的增長不平衡,各地人口合環境的壓力也不一樣,環境問題突出地區不言自明,環境問題的表現也各有各的特點。

2、“資源的不合理利用”的導學,投影錄像《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教師可點撥:惡化的生態環境曾使瑪雅文明消失,以史為鑑,為了長久的利益,上述地區應怎麼去做?——應該退耕還林,退耕還牧。

3、“片面追求經濟的增長”的導學,由於這一部分較難理解,先投影《淮河的水污染》,然後進行案例分析,教師需進行適當的補充、引導。通過上述各項活動,在設凝、提問、討論後,經教師點撥、引申,讓學生慢慢咀嚼、體味人類社會與環境對立統一的關係,最後師生共同從機理上揭示出環境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

4、教師拓展:在嚴重的環境污染之後,人們的生活質量大大地降低了,為此又須花費鉅額資金去治理環境,付出高昂的代價。發達國家工業化所走過的“先污染,後治理”道路的教訓是慘痛的,我們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絕不應再步其後塵!

一、中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必然性

(大屏幕出示相關圖片和資料)

通過這些圖片和材料讓學生經過討論得出我國壓力主要來自三個方面

龐大的人口壓力

資源短缺的壓力

環境危機的壓力(環境污染;生態破壞)

(過渡)

通過以上資料的分析、討論,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面對我國生存和發展的嚴峻挑戰,並總結國內外的歷史經驗教訓,我國只能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大屏幕顯示南水北調示意圖請同學思考:南水北調能不能根本解決我國北方水資源緊張問題。

那麼我國可持續發展的基本途徑和應採取的措施有哪些呢?二、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基本途徑和應採取的措施

(問)有那些好的方法呢?請同學門給社會出出主意,你們覺得應該從哪些方面來實現可持續發展。

1、農業在國民經濟中佔重要地位,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對於中國能否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至關重要。

方法:

調整農業結構

開展綜合利用

開發利用新能源

2、發展工業的同時注意環境問題,可以通過合理的規劃來實現。儘量地減少污染,對有污染的應該採取措施。

4、大量的種植樹木,綠化環境

5、把居民區和工業區分開。

6、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7、尋找新的清潔的能源。

(鞏固複習)略。

資料補充介紹:植物與環境

大氣污染報警器 雪松,雪松對二氧化硫和氟化氫這兩種氣體很敏感,當雪松針葉出現發黃、枯焦現象時,説明周圍可能有二氧化硫或氟化氫污染。

紫花苜蓿、胡蘿蔔、菠菜可以監測二氧化硫污染;菖蘭、鬱金香、杏、梅葡萄可以監測氟污染;蘋果、桃、玉米、洋葱可以監測氯污染。

如果你想知道附近有沒有氟污染,那麼你不妨試一試,放一、二盆美麗的菖蘭,隨時注意它的生長表現,如果葉片邊緣和尖端出現淡棕黃色的帶狀傷斑,而且受害組織之間有一明顯的界限,這就是菖蘭給你發出的警報:你周圍的空氣中有氟污染,不可掉以輕心!菖蘭是被大家所公認的很好的警報器,當氟的濃度在百萬分之0.005時既會出現症狀,而濃度在百萬分之8時才對人有害,所以得到菖蘭警報之後採取防污染措施還來得及。

利用植物警報簡單方便,既美化環境,又能監視污染,一舉兩得。

空氣淨化器 有一些植物它們的“肚子”吸了不少“毒”,但卻沒有中毒,依然花枝爭榮,生氣盎然。

據計算,1公頃柳杉林每年可吸收720千克二氧化硫;1公頃銀樺林每年可吸收11.8千克氟化氫;1公頃刺槐林每年可吸收氯氣42千克;美洲槭等能吸收二氧化氮;栓皮櫟、加拿大白楊、桂香柳等能吸收醛、酮、醇、醚和安息香砒啉等毒氣。向日葵、夾竹桃等吸收污染氣體的能力也很強。

淨化污水 蘆葦、小糠草、澤瀉能殺死水中的細菌;水葱、田薊、水生薄荷等能殺死水中的大腸桿菌;鳳眼蓮、浮萍、菹草、金魚藻等都有較高的吸收鋅等重金屬的能力天然消音器 據測定:10米寬的林帶可以減弱噪聲30%,20米寬的林帶可以減弱噪聲40%,30米寬的林帶可以減弱噪聲50%,40米寬的林帶可以減弱噪聲60%。

天然氧氣“製造廠” 植物既是天然氧氣“製造廠”,又是二氧化碳的“廣闊市場”,據統計1公頃闊葉林在生長季節每天能製造750千克氧氣,吃掉1000千克二氧化碳。探礦手 在澳洲和挪威分別有石竹科的兩種植物專門生長在含銅極高的土壤上,是銅礦的指示植物;在美國有一種豆科植物名叫“灰毛紫穗槐”,是鉛礦的指示植物;還有一種豆科植物和一種十字花科植物,是硒礦的指示植物;在西德和瑞典,發現一種“堇菜”,專門生長在鋅礦的廢堆上,另一種十字花科的植物也能指示鋅礦;在我國有一種“海洲香薷”,是銅礦的指示植物,在它們根部的幹物質裏含有3%的銅,當地的羣眾把這種植物稱為“銅草”。

七年級歷史開學第一課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對學習型社會的瞭解,終身學習的意願,並自覺地對自己的學習目標不斷進行更新。

能力目標

能夠通過了解學習型社會的基本含義、對學習主體的要求,增強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能夠理解終身教育的現實意義,養成積累知識、勤于思考的學習習慣。

知識目標

通過教學,使學生知道什麼是學習型社會,理解學習型社會對人的基本要求。

通過對學習型社會的認識,知道終身學習的含義。結合前一課的學習,深化對學習型社會中學校和教育的認識。

重點

對終身教育的理解是本課的重點

難點

對終身教育的理解也是本課的難點

教學活動

關於對終身教育的理解

1、終身教育是人在一生各階段當中持續不斷地接受各種類型的教育活動。它既是人一生所受各種教育的綜合,同時也是個人所受不同類型教育的綜合。這裏,前者是從縱向上來談的,説明終身教育含概人的一生。

2、教育不僅在時間和空間上發生了變化,重要的是叫和學習模式也內在地發生了改變。這從終身教育的特點可以看出。

3、可將終身教育的特點與傳統教育的特點進行對比説明。傳統教育僅把教育對象侷限於中國小,忽視了中國小學習與幼年期學習、成年期發展的聯繫;把教育等同與學校教學,沒有充分關注家庭和社會在教育過程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們之間的聯繫;沒有從社會生產的需要和科學技術的進展出發,進行具有實質意義的教育內容、教育方式的革新。因此,傳統教育在教育目的上,強調掌握各個領域的黃鑽們知識,忽視了受教育者自身的發展和學習能力的形成;在教育內容上,集中於抽象的知識,忽略了知識與生活、與人的情感等其他因素的聯繫;在教育功能上,強調篩選功能,忽視人的素質的充分、全面發展;在教育方法上,注重從外部施加,忽視了對學習主題個性、獨立性的尊重和激發。終身教育則與此相反。

4、做終身教育的實踐者,這就是中社教育的內涵。首先要做到對教育和學習活動持積極態度,對自己的學習負責,並同多自己的提高對社會生活持積極態度。具體就是從自我發展、自我管理做起。要有意識的培養自制能力,把自己所學的知識儘可能地與實際生活聯繫起來。還要養成用不同方式斤毫年升毫年個學習的習慣,學會觀察、傾聽,能表達自己的觀點、提出問題和進行思考。要能夠熱鬧市到自己所需要的教育,並對自己的學習和手到的教育進行評價。要組到使自己置身於廣泛的學習領域之中,並注重方法和原則的掌握,而不是僅僅侷限與某些顯證結論的學習和掌握。還要會利用不同的學習條件,作到使自己的學習經驗和不同的學習條件結合起來。學會積極參與各種活動,並在活動中更好地瞭解自己、認識自己,從而不斷髮展自己。

教學資源

終身教育

終身教育具有以下特點:①民主性。終身教育是為了一切人的教育,它一在使所有民眾都能平等地獲得受教育的機會。②形式多陽性。生活是多樣的、豐富的,作為與此相適應的終身教育來説,也必須是多氧化的,是多種多樣的教育形態的總和。③連貫性。終身教育所要求的餓是各種教育的連貫性、一直性,是從整體上來看待和組織相互以來的教育過程的不同方面和不同階段的。“在任何能夠一種概念中,教育將在生活的各個方面獲得自己的地位,將貫穿於個性發展的始終;基於這樣概念,現在把各類各級教育活動中密封式的相互隔絕的學多障礙加以消除,讓位給充滿生氣的、有目的的相互交流”④自主性。終身教育尊重沒個人的個性和獨立性,重視學習者自主、自發地持續性發展,它不僅使學習內容多氧化的範圍更加擴大,而且教育、學習的技術、方法也進一步擴大化,學習者可以自主得從多種內容和方法中進行選擇。

潛能

一是指存在於人的身體內部的體力和腦力的綜合,是已經具備的能力,知識沒有通過一定的形式時微度第億外部表現;還指這些體力和腦力的總和沒有獲得開發的機會,尚未變成一種可以損失有效運用的能力。

板書設計

終身學習

1.社會發展對人們提出了新的要求

2.社會發展也使人們重視生活質量

3.國家應建立終身教育體系

教學反思

對單純理論的教學應該注重多和實際相聯繫,我儘量這樣去做了,可是我覺得現在學生的知識面太狹窄,他們似乎對窗外的世界一無所知,讓我一腔熱情都被浪費了。

七年級歷史開學第一課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元謀人的發現與距今的年代,北京人的發現、地點與距今年代,北京人使用石器和天然火以及北京人的羣居生活:山頂洞人的距今年代、發現地點,山頂洞人的石器、磨製技術和人工取火;山頂洞人過着氏族生活。

通過學習本課初步培養學生理解、認識歷史領域內各種不同知識範圍的能力以及觀察、想象能力和比較的能力。通過本課的學習、閲讀,可以接觸考古知識、神話傳説、古史資料、歷史地圖、文物插圖等各類與歷史有關的知識,擴大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其重視歷史課的學習。

2、過程與方法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圍繞“北京人、山頂洞人的生產、生活狀況”這條主線進行講解,然後,引導學生分析比較“山頂洞人比北京人的進步性有哪些”。加深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我國是人類的發源地之一,是目前世界上發現遠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我國曆史可以追溯到一百七十多萬年以前,以此激發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情感,培養珍視人類文化遺產的意識。

(2)通過認清勞動創造世界和人類本身這一真理,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思想情感。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生產和生活狀況。

2、難點:認識勞動在人類產生過程中的作用。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與學互動設計】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導語一展示遠古人類的頭部模型。設問:這是什麼時候的人類頭部模型?那時侯,我國境內有哪些遠古人羣?他們的生產和生活狀況又是怎樣的呢?請大家閲讀第1課“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導語二播放一段有關遠古人類社會生活的課件,然後提問:該片段反映了我國遠古人類怎樣的生產和生活狀況?他們生活在什麼時候?請大家預習課文。

導語三人從哪裏來呢?目前有兩種説法:一是人由神創造的,像西方的“上帝造人説”,我國的女蝸造人。二是人是古猿進化而來的,你同意哪一觀點?學完了本課,你或許可能找到答案。

(二)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1、我國最早的人類

(1)我國最早的人類是什麼人?他們生活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學生根據課本回答)

(2)那麼,他們的生產和生活狀況又是怎樣呢?(學生看書、討論、交流、教師小結)

據考古學的研究成果表明,在元謀人曾經生活過的地方發現了一些粗糙的石器,以及大量的炭屑和兩小塊燒過的骨頭,表明元謀人已經會製造工具和知道用火了。會製造工具,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

【注意】在描述中,速度要放慢,聲調要深沉,感情要豐富,表述結束過一會兒再讓學生睜開眼睛。

(3)那麼,怎樣理解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在於是否會製造工具呢?(學生思考、討論、交流、教師歸納)

製造工具本身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只有人類能夠製造工具、使用工具改造自然。即使是再聰明的動物也只能利用工具,而且必須經過長期訓練。因而會製造工具是人區別於動物的根本標誌。

想一想:動物園裏的黑猩猩也能利用竹竿或木棍打下樹上的野果子,這是否表明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消失了呢?

【點撥】某些動物利用現成的工具獲取食物,是生存的需要,是動物的本能。而且動物只能簡單地利用現有的工具,並不能對工具進行加工改進,更不能製造出任何一件簡單、粗糙的工具。只有人類才能根據實際需要,製造和利用工具,改造自然。因此,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沒有消失。

2、北京人

(1)1929年,在北京西南周口店一個洞穴裏,年輕的考古工作者裴文中先生驚喜地發現了一個完整的遠古人類頭蓋骨化石,轟動了全世界。從此,“北京人”名揚世界了。那麼,“北京人”生活在什麼時候呢?又長什麼樣子呢?請看頭像模型。

(展示古猿頭像,北京人頭部復原像模型)

[師問]北京人與古猿相比,面部有什麼特點呢?(學生觀察、比較、討論,教師小結)

北京人前額低平、後傾,眉脊高突,吻部前伸,沒有明顯下額。生活在距今約七十萬年至二十萬年前的北京人,還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徵,但北京人手腳分工明顯,他們不再像古猿那樣爬行,而是用腿走路,用手製造和使用工具,從事生產勞動。

(2)那麼,北京人能夠製造哪些工具呢?他們又怎樣生活呢?請大家結合投影,閲讀教材中的相關內容。

〖投影《北京人用火追逐野獸》圖

[師問]從圖片中可以看出,北京人使用了哪些生產工具?

[生答]石塊、木棒、火把。

[師問]從圖片中可以看出,北京人過着怎樣的生活呢?

[生答]羣居生活。

(3)北京人為什麼要過羣居生活呢?(學生看書、思考、討論,教師歸納小結)

北京人使用的工具極其簡陋,生存環境極其惡劣,常常受到來自大自然的各種威脅。在這險惡的環境下,只靠個人的力量,無法生活下去,因而他們必須羣居在一起。這是由當時的生產狀況決定的。北京人的這種羣居生活,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會。

(4)北京人已經會使用火,他們用火幹什麼?有什麼意義?(學生依據教材回答)

〖議一議北京人使用的是天然火,他們是怎樣保存火種的呢?

【提示】雷電可以使森林着火;人骨和獸骨含有大量的磷,在高温炎熱的天氣裏可以自燃;這些自然現象都為北京提供了天然火種。有了火種,北京人就能使用天然火,而且還學會了保存火種。他們用乾燥易燃的花草、樹葉把火種輕輕蓋上,讓他們冒着輕煙。這可是件技術活,需要有經驗的長者擔任。到用火的時候,就用勁吹煽,讓火種再燒起來。有了火,北京人的生活一天天好起來。

【體驗設想】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樣生活的?

【學生回答示例】天亮以後,北京人開始成羣結隊往外走,一部分人去狩獵,一部分人去採集,到天黑以後,採集狩獵等尋找食物的人都回到洞中,把採集到的野果分給大家。幾個壯年男子把打到的動物剝皮,把肉割開,放在洞口的火堆上燒烤。熟了以後,根據每人的具體情況分開。當人們填飽肚子以後,便就着火先進入夢鄉,由於洞口的火堆整夜不熄,遠處的野獸是不敢問津的。

北京人的衣服一是把植物枝葉系在腰間,這類衣物不能抵禦嚴寒,但多少可以起一點作用,而且容易得到。二是把獵到的動物剝皮後吹乾稍稍加工當作衣服。在食物方面,一靠採集,二靠狩獵。住的是天然的山洞。

【點撥】想象一定要符合當時的歷史條件,要符合當時的生產力水平和人們的生活習慣。

(1)我國是世界上發現遠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除了元謀人、北京人外,祖國境內的原始人類活動遺址還分佈着好多,山頂洞人就是其中之一。那麼,山頂洞人生活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長什麼摸樣?(學生看書回答)

(2)[投影]《山頂洞人的生活》

[比一比]山頂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的生活有哪些進步?

[提示]從生產工具上看,山頂洞人已掌握磨光和鑽孔技術;已會人工取火。從勞動對象上看,山頂洞人不僅採集、狩獵,還會捕魚,勞動對象的範圍擴大了。從活動範圍上看,山頂洞人能走到很遠的地方同別的原始人羣交換生活用品,活動範圍擴大了。從生活上看,山頂洞人已用骨針縫製衣服,懂得愛美,死後還要埋葬。

(3)山頂洞人是怎樣組織在一起生活的呢?(學生看書、討論、交流,教師小結)

山頂洞人生活的集體,是由血緣關係結合起來的氏族。也就是説,集體中的每一個成員之間都有着血緣關係,彼此都是親屬。這樣,有着血緣關係的一羣人生活在一起就構成了氏族。一個氏族有幾十個人,由共同的祖先繁衍下來。他們居住在一起,使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勞動,共同分配食物,沒有貧富貴賤的差別。

[想一想]氏族成員為什麼要共同勞動,共同分配食物?

[點撥]因為山頂洞人的生產工具極其簡陋,僅憑單個人的力量很難獲得食物,因而他們必須共同勞動,所得食物必然共同分配。在分配過程中,誰也不能多佔,否則就會有人餓死,從而削弱整個氏族的力量,氏族就有滅亡的危險。這樣,在氏族生活中,氏族成員之間沒有貧富貴賤的差別。

[議一議]共同勞動,共同分配食物,沒有貧富貴賤差別的氏族生活,是不是人類的理想生活?

[提示]一方面,由於生產力水平極端低下,氏族成員的生存常常受到威脅,如飢餓、寒冷、疾病、野獸、自然災害等,人均壽命非常短;另一方面。氏族與氏族之間常常為爭奪食物而發生血腥戰爭,一旦失敗,整個氏族成員就會被殺掉或吃掉。因此沒有貧富貴賤差別的氏族生活不是人類的理想社會。人類的理想社會應該是共產主義社會。

(4)應用遷移,鞏固提高

[例1](學案例2)在學習“北京人”時,有人説北京其實是“猿”而不是“人”。你是否同意這一看法,請説明理由。

[解析]本題圍繞“北京人”是“猿”還是“人”展開命題,實質是考查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依據所學知識可以明確:北京人在體態特徵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徵,但北京人不僅會製造和使用石器。而且還能使用天然火,這是動物所不能及的。因此,北京人應該屬於“人”,而不是“猿”。

[答案]不同意這一看法。從頭部看,北京人雖然還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徵,但上肢發育與現代人基本相同。尤其是北京人能通過砸擊、敲打、碰撞等方法制造和使用石器。製造和使用工具是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是其他任何動物所不能及的。並且北京人還能使用天然火,既提高了適應自然環境的能力,又促進了自身體質的發展。因此,北京人是“人”而不是“猿”。

[點評]本題設計新穎,主要考查學生對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這一知識點的理解,以及對北京人體質特徵及生活狀況的認識程度。

[例2](學案例3)火對人類的發展產生了巨大作用,正如恩格斯所説:“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種自然力,從而最終把人和動物界分開。”人類對火的使用經歷了怎樣的過程?火的使用對人類社會的發展起到了什麼作用?

[解析]本題引用恩格斯的名言,主要考查火的使用所經歷的過程及其作用。依所學知識可知:人類對火的使用經歷了從使用天然火到人工取火的過程;火的使用不僅促進了人的體質的發展,擴大了活動的範圍,而且還能用火製造工具,改造自然,提高人類適應自然的能力。

[點評]本題圍繞與人們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火的使用”為中心來命題,主要考查學生的歸納和概括能力。此題包含兩問:第一問考查人類使用火的進程,第二問考查火的使用對人類發展產生的作用,層次清楚,指向明確。

(5)總結反思,拓展延伸

對本課內容的小結,教師可採用表格或其它方式予以歸納,便於學生從整體上把握知識,並作為學習資料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