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七年級歷史教案多篇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3.18W

七年級歷史教案多篇精品多篇

七年級歷史的教案 篇一

[學習目標]:

瞭解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實,學會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觀察歷史進程、分析歷史事件,鍛鍊初步理清歷史發展線索的能力。

學習西周統治者為鞏固統治實行的分封制的簡況,為進一步瞭解我國夏、商、西周奴隸制經濟、文化的發展奠定基礎。

[教學重點]:夏朝的建立;西周分封制;

[教學難點]:西周分封制;

[教學方法]:運用多媒體課件,給學生以直觀的感受;採用活動法教學,將常規課活動化;通過小組合作、年代尺、歷史短劇、辯論等形式,激發興趣,加深對知識的瞭解,讓學生學會合作學習。

[學習過程及指導]:

一、導入新課:

觀看flash動畫──“大禹治水”導入:

師:大禹因治水而威望大增,他憑藉日益增長的威望和權力,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夏朝經歷了多少年?夏朝以後緊接着哪個朝代?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第5課夏、商、西周的興亡。

二、學習新課

1、夏朝的興衰

(1)夏朝的建立

首先請同學觀看多媒體屏幕上《夏朝統治區域示意圖》並閲讀課後自由閲讀卡,為學生設疑:這些歷史資料説明了什麼?(夏朝已是早期國家了),並由此讓學生總結出夏朝奴隸制國家的建立和特點。然後提出問題:我國從原始社會的氏族、部落發展到奴隸制國家是社會的進步還是倒退?請同學分組討論,得出結論。

(2)末代暴君夏桀

首先多媒體展示《夏桀把人當坐騎》插圖,引起學生注意,然後閲讀教材,請同學討論:夏桀比得上禹嗎?表現在哪裏?這樣學生在討論中得出結論,自然能體會到夏朝的滅亡,並由此因此本節第二個內容――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

2、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

(1)提出問題:商湯為什麼能滅夏?學生在討論中得出結論,自然記憶夏的滅亡和商的建立。

(2)指導學生討論:後世為什麼把商朝又成為殷朝?當時商王盤庚為什麼要遷都?引出商王盤庚遷都的內容。在討論中加深印象。

(3)多媒體展示《商都城示意圖》,請同學指出商的統治區域,設問這樣的一個大國是怎樣滅亡的呢?過渡到暴君商紂。

請同學講述紂王的殘暴

(4)請同學表演“姜太公釣魚”的故事,增加趣味性,並引出“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鈎”的佳話,在表演中使同學瞭解文王求賢若渴重用人才的品德。

老師總結:文王的做法為武王伐紂奠定了基礎,過渡到牧野之戰

(5)多媒體展示《牧野之戰示意圖》,請同學描述當時戰爭的景況,得出牧野之戰導致商滅亡西周建立。

(6)最後請同學分組討論教材23頁“動腦筋”分析回答: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取得勝利的原因,加深印象。並設問西周建立後怎樣才能鞏固統治,過渡到下一個內容。

三、課堂小結

利用歌謠來小結:

夏朝開國是夏禹,早期國家已建立。商湯滅夏建商朝,盤庚遷殷到殷商。

王位傳給兒子啟,禪讓從此變世襲。有名暴君是紂王,武王伐紂滅掉商。

夏朝經歷470年,暴君夏桀被商取。

四、課堂練習:

1、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王朝是

A.夏朝B.商朝C.西周D.東周

2、世襲制代替禪讓制,“公天下”變成“家天下”局面開始於

A.禹B.啟C.桀D.周武王

3、下列國王中,生性殘暴並最終導致國家滅亡的有①夏桀②商紂③周厲王④周幽王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②④

4、西周的眾多諸侯,是通過什麼產生的

A.奴隸制B.世襲制C.分封制D.禪讓制

5、辯論: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發現奴隸制度是一個非常野蠻、殘酷的制度,奴隸在社會上沒有任何的權力和自由。而恩格斯卻説:“採用奴隸制是一個巨大的進步。”你的意見如何?奴隸社會取代原始社會是進步還是退步?

(正方:進步;反方:退步)

(學生思考辯論略。通過辯論的形式使學生最終達到“釋疑解惑”的作用,學生學習的興趣陡然上升。並且引導學生知道雖然奴隸制很殘酷,但是採用奴隸制,生產力提高了,是社會的進步。)

6、課外活動:假期你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假如你是河南省歷史博物館的一名解説員,當參觀者向你詢問有關夏、商、西周興亡史時,你將怎樣向他們介紹?

七年級歷史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1、識記我國主要的遠古居民元謀人、北京人生產生活情況、距今年代以及氏族生活的特點等。

2、通過探究山頂洞人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進步等問題,體驗獨立思考和歸納比較的過程。

3、認識中國是人類的起源地之一,周口店古人類遺址是的世界文化遺產,激發學生愛國主義情感。

學習重點和難點:

北京人基本概況;所講內容距今久遠,只有依據考古發掘成果進行科學推;故事激趣,導入新課,解讀學習目標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生成問題

歌曲《大中國》中唱到“我們都有一個家,名字叫中國,家裏盤着兩條龍,是長江與黃河”。長江和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長江和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在這裏誕生了我國最早的人類——元謀人和北京人,你想了解他們的生活狀況嗎?

二、自學互研生成新知

知識模塊一我國境內的早期人類

自主閲讀課本P2內容,完成第1題。

1、簡述元謀人的生活狀況。

(1)生活年代:距今約170萬年。(2)生活地點:雲南省元謀縣。

(3)生活狀況:會製作工具和知道用火。

(4)歷史地位:是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的古人類。

知識模塊二北京人的發現

自主閲讀課本P3內容,完成第2題。

2、簡述北京人的生活狀況。

(1)生活年代:距今約70~20萬年。(2)生活地點: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上。(3)使用天然火。(4)靠狩獵、採集為生。

知識模塊三北京人的特徵

自主閲讀課本P4~5內容,完成第3~4題。

3、簡述北京人的特徵。

(1)北京人的頭骨、前額低平、眉脊較粗、顴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腦容量比現代人小。

(2)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徵,但手腳分工明顯。

(3)生活狀況:使用打製石器,過羣體生活,會使用天然火併保存火種,火的使用增強了人們適應自然的能力,是人類進化上的里程碑。

七年級歷史的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禹傳啟,王位世襲制代替禪讓制,我國原始社會進入奴隸社會。夏朝建立的時間、國家機構。夏朝糧食等的生產。夏桀的暴政。商湯滅夏。盤庚遷殷。商朝統治區。商朝的繁榮:農業、畜牧業、手工業的發展。商朝奴隸主貴族的奢侈。奴隸的悲慘生活:“人牲”和“人殉”。

通過的“商湯滅夏”的'講解,指導學生用對比的方法去分析原因,從而培養學生的比較分析歷史事件的能力。結合教科書上的圖畫,進行形象直觀教學,由學生看圖説文,提高他們的觀察想象能力。

通過對夏朝奴隸制國家建立的講述,使學生認識到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進入奴隸社會的國家之一,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國,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的教育。通過對商朝奴隸制文明的介紹,不僅使學生認識到奴隸制統治的殘酷性,同時,還認識到奴隸社會擴大了生產規模,促進了經濟繁榮,它比原始杜會前進了一步,從而幫助學生樹立社會發展的觀點。通過“司母戊鼎”等手工業精品的教學,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感情,並對學生進行保護國家文物觀念的教育。

教學建議

知識分析

公元前2070年我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建立,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階級社會取代了奴隸社會。夏朝出現了國家機構。公元前1600年商湯滅夏,建立商朝。指導盤庚遷殷後,商朝統治才穩定下來。農業、畜牧業、手工業得到了發展。

重點分析

最早的奴隸制國家——夏朝的建立是本課的一個重點,因為夏朝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也是第一個階級社會。是本課的又一個重點。因為商朝無論在農業,畜牧業還是在手工業方面都超過了前代,特別是商代的青銅器,從其鑄造的精工、形狀的繁多和花紋的精巧,都已達到很高的水平,而為全世界所有青銅器時代的文化所少見。

地位分析

夏朝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他的出現改變了中國社會的性質,中國開始了階級社會。

對學生髮展的影響

通過對奴隸社會取代原始社會的講解,是學生理解階級社會取代原始社會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從而讓學生能夠把朝代的更迭放入歷史發展的大背景下去考慮。

教法建議

重點突破:

首先指導學生識別圖示代表都城的圖標,其次根據圖示在地圖上找到都城所在地。夏的都城為陽城;商的都城為毫。

難點突破:

首先介紹我國奴隸社會的建立、發展、繁榮和衰亡4個時期,使學生對我國奴隸社會歷史階段有一個大概的瞭解。抓住我國奴隸社會形成和發展這一線索,説明夏朝是我國奴隸社會的形成階段,商朝是奴隸社會的發展階段。引導學生用比較的方法,從主、客觀兩個方面分析夏亡商興的原因,主觀即個人品德、對政事的態度;客觀即人心向背,夏桀與商湯有何不同。從而教會學生運用對比的方法來分析歷史事件。

奴隸和奴隸主的階級矛盾是奴隸社會的主要矛盾。緊扣教材講清“國家”概念,有利於提高學生的政治理論水平。講述商朝經濟生產時,突出青銅器的製造及其巨大成就,教師可適當補充些材料,講清奴隸是怎樣製造青銅器的,及青銅器工藝之高超、產品之多,使學生感受奴隸們的高度智慧和創造力。重點講述司母戊鼎,教師需用形象生動的語言,充激情的描述,從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感情,並對學生進行保護文物的教育。

七年級歷史教案 篇四

一、教學目標

1、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明白《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頒佈,瞭解土地改革的開展及基本完成,掌握土地改革的歷史意義。

2、有效利用課本插圖,收集整理或向家人、長輩瞭解有關土地改革的信息,理解和認識解放後的土地改革,構成正確的歷史概念,學會收集、分析、整理信息。

3、認識、掌握土地改革的歷史意義,認識到土地改革的作用與抗美援朝的勝利一樣,都進一步鞏固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為即將到來的社會主義建設準備了條件。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頒佈,土地改革的開展及基本完成。

理由:新中國成立以後,在新解放區還沒有進行土地改革,廣大人民迫切需要土地。土地改革的勝利,極大地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鞏固了人民民主專政政權,為國民經濟的恢復、發展創造了條件。

教學難點:土地改革的歷史意義。

理由:課本表述較為簡單和理論化,需要結合材料和數據讓學生理解土地改革完成對國家經濟發展的影響,對國家政權的鞏固作用。

三、教學策略

經歷過土地改革的還大有人在,能夠提前佈置學生作採訪調查,先自行了解這段歷史,對於本課教學大有輔弼。教師可採用多媒體課件,運用啟發式和問題目標教學法進行本課教學。

四、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蒐集資料,製作多媒體課件。

2、學生準備:提前預習課文,向家人瞭解土地改革的歷史。

五、教學過程

1、學生課前讀書

2、導入新課

教師: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佔全國三億多人口的新解放區還沒有進行土地改革,廣大農民迫切需要進行土地改革以獲得土地。這天,我們一齊來學習第3課,瞭解一下這段歷史。

3、教師播放視頻《百年中國·土地改革》(約4分30秒),學生觀看,初步瞭解土地改革歷史。

4、學生讀一遍課文後,完成導學題。

土地改革:

①背景:新解放區人民迫切要求得到土地。

②原因:

③開始:

④法律依據:

⑤資料:

⑥實施:

⑦結果:

⑧歷史意義:

5、教師使用課件,結合課本,引導學生注意觀察書上的插圖、引文、書上的小字等,理解土地改革及其帶來的巨大變化。同時簡要説明西藏民主改革,補充比較1950年土地改革同1946年土地改革的不同點。

【教師】請同學們閲讀教材,思考:

(1)土地改革的起止時間與抗美援朝的起止時間有什麼異同?

(都開始於1950年;但是,全國土地改革基本完成於1952年底,抗美援朝勝利於1953年7月。)

(2)土地改革時頒佈了一部什麼法律文獻?有哪些主要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規定:廢除地主階級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沒收地主的土地、農具等,將沒收的土地和其他生產資料,公平合理地分配給無地少地的貧苦農民,同時也分給地主一份地讓他們自食其力、自力更生。)

(3)這次土地改革同過去的土地改革有什麼不同?

(注意保存富農經濟,也給地主分上應得的一份土地,讓他們自食其力,減少了改革的阻力。)

6、教師使用課件,運用材料引導學生討論、歸納土地改革的意義。

教師使用課件,指導學生觀看相關插圖和材料,形象地瞭解土地改革經過和農民情緒,透過討論加深理解土地改革的歷史意義。

【提問】

(1)土地改革完成後,我國的土地制度發生了什麼變化?

七年級歷史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對學習型社會的瞭解,終身學習的意願,並自覺地對自己的學習目標不斷進行更新。

能力目標

能夠通過了解學習型社會的基本含義、對學習主體的要求,增強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能夠理解終身教育的現實意義,養成積累知識、勤于思考的學習習慣。

知識目標

通過教學,使學生知道什麼是學習型社會,理解學習型社會對人的基本要求。

通過對學習型社會的認識,知道終身學習的含義。結合前一課的學習,深化對學習型社會中學校和教育的認識。

重點

對終身教育的理解是本課的重點

難點

對終身教育的理解也是本課的難點

教學活動

關於對終身教育的理解

1、終身教育是人在一生各階段當中持續不斷地接受各種類型的教育活動。它既是人一生所受各種教育的綜合,同時也是個人所受不同類型教育的綜合。這裏,前者是從縱向上來談的,説明終身教育含概人的一生。

2、教育不僅在時間和空間上發生了變化,重要的是叫和學習模式也內在地發生了改變。這從終身教育的特點可以看出。

3、可將終身教育的特點與傳統教育的特點進行對比説明。傳統教育僅把教育對象侷限於中國小,忽視了中國小學習與幼年期學習、成年期發展的聯繫;把教育等同與學校教學,沒有充分關注家庭和社會在教育過程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們之間的聯繫;沒有從社會生產的需要和科學技術的進展出發,進行具有實質意義的教育內容、教育方式的革新。因此,傳統教育在教育目的上,強調掌握各個領域的黃鑽們知識,忽視了受教育者自身的發展和學習能力的形成;在教育內容上,集中於抽象的知識,忽略了知識與生活、與人的情感等其他因素的聯繫;在教育功能上,強調篩選功能,忽視人的素質的充分、全面發展;在教育方法上,注重從外部施加,忽視了對學習主題個性、獨立性的尊重和激發。終身教育則與此相反。

4、做終身教育的實踐者,這就是中社教育的內涵。首先要做到對教育和學習活動持積極態度,對自己的學習負責,並同多自己的提高對社會生活持積極態度。具體就是從自我發展、自我管理做起。要有意識的培養自制能力,把自己所學的知識儘可能地與實際生活聯繫起來。還要養成用不同方式斤毫年升毫年個學習的習慣,學會觀察、傾聽,能表達自己的觀點、提出問題和進行思考。要能夠熱鬧市到自己所需要的教育,並對自己的學習和手到的教育進行評價。要組到使自己置身於廣泛的學習領域之中,並注重方法和原則的掌握,而不是僅僅侷限與某些顯證結論的學習和掌握。還要會利用不同的學習條件,作到使自己的學習經驗和不同的學習條件結合起來。學會積極參與各種活動,並在活動中更好地瞭解自己、認識自己,從而不斷髮展自己。

教學資源

終身教育

終身教育具有以下特點:①民主性。終身教育是為了一切人的教育,它一在使所有民眾都能平等地獲得受教育的機會。②形式多陽性。生活是多樣的、豐富的,作為與此相適應的終身教育來説,也必須是多氧化的,是多種多樣的教育形態的總和。③連貫性。終身教育所要求的餓是各種教育的連貫性、一直性,是從整體上來看待和組織相互以來的教育過程的不同方面和不同階段的。“在任何能夠一種概念中,教育將在生活的各個方面獲得自己的地位,將貫穿於個性發展的始終;基於這樣概念,現在把各類各級教育活動中密封式的相互隔絕的學多障礙加以消除,讓位給充滿生氣的、有目的的相互交流”④自主性。終身教育尊重沒個人的個性和獨立性,重視學習者自主、自發地持續性發展,它不僅使學習內容多氧化的範圍更加擴大,而且教育、學習的技術、方法也進一步擴大化,學習者可以自主得從多種內容和方法中進行選擇。

潛能

一是指存在於人的身體內部的體力和腦力的綜合,是已經具備的能力,知識沒有通過一定的形式時微度第億外部表現;還指這些體力和腦力的總和沒有獲得開發的機會,尚未變成一種可以損失有效運用的能力。

板書設計

終身學習

1、社會發展對人們提出了新的要求

2、社會發展也使人們重視生活質量

3、國家應建立終身教育體系

教學反思

對單純理論的教學應該注重多和實際相聯繫,我儘量這樣去做了,可是我覺得現在學生的知識面太狹窄,他們似乎對窗外的世界一無所知,讓我一腔熱情都被浪費了。

七年級歷史教案 篇六

一、説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貞觀之治》是人教版初級中學歷史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繁榮與開放的社會》的第二節內容。《繁榮與開放的社會》這一單元講述了隋唐時期我國封建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外交等等各方面的情況。隋唐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鼎盛階段。因此,是我國封建歷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這時候的中國,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中國文化對世界特別是亞洲產生了深遠影響。世界學者們公認的“中華文化圈”的總體格局就是這時候形成。所以,學習這一時期的歷史,可以增強民族自豪感,激發愛國熱情。具體到本課,本課介紹的正是唐太宗和武則天統治時期唐朝的政治經濟情況。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和武則天“政啟開元,治宏貞觀”的統治,使唐朝出現了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經濟發達的景象,為唐朝進入鼎盛時期奠定了雄厚的基礎。它上承隋朝文明,下啟盛唐新氣象,應該説,學好《貞觀之治》是學好這一單元和整個唐朝歷史的基礎。

2、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要求,本節課的知識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我制定教學目標為:

1、知識與能力

①通過學習,瞭解唐朝的建立,貞觀之治和女皇武則天的基本史實。

②掌握“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材料分析和歷史故事,加深對唐太宗和武則天的認識,培養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採用多媒體展示影視圖片,引導學生自主獲得歷史題材的文學藝術作品與真實歷史之間的關係。

通過分組討論“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養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 通過學習,明白“成由勤儉,敗由奢” 的道理。認識虛心接受他人正確意見的好處。

(2) 從唐朝的強盛中,增強民族自豪感,樹立為今天中華民族的振興而奮發讀書的決心。

3、教學重點:貞觀之治

【依據】唐朝是我國曆史上少有的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為鑑的開明思想,採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於社會發展,符合歷史發展潮流,促成了“貞觀之治”的出現,貞觀之治為唐朝進入鼎盛時期奠定了基礎。因此,學生重點掌握這一內容有利於後面的學習和對整個唐朝歷史的認識。以及這一時期我國文化在當時乃至現在世界特別是亞洲的重要地位的理解。

4、教學難點:對唐太宗的正確評價

【依據】對七年級的學生來説,根據時代背景,實事求是的評價一位歷史人物有一定的困難,他們往往會帶着感情色彩,單純的從“好”和“壞”出發,不能客觀的分析,這就需要教師的引導。

二、説教法

課堂是師生互動的雙邊教學的共同體,應將學生置於一種開放、主動、多元化的學習環境中,給學生創造自主探索,發展的空間與機會。同時,新課程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採取多種教學方式,因此,本節課主要採用分組討論法,自主探究法,多媒體展示法,材料分析法。

三、説學情學法

七年級的學生,他們好奇心和求知慾強,思維活躍,但知識積累較少,所以,

要引導學生觀看圖片、分析資料,自主獲取信息。引導學生閲讀課文,進行分組討論,合作學習。同時,引導學生正確評價唐太宗和武則天,學會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

四、説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通過課件演示,增加歷史學習的直觀性,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激活課堂氣氛。

課件演示:《武則天》的影視劇照

師:“影視劇裏的武則天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你們所熟悉的武則天是怎樣的一位皇帝?”

(二) 師生互動,探究新知

一、女皇武則天

1、在課前談話基礎上展示武則天畫像,簡介武則天經歷,強調

唐朝的武則天是我國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出示探究問題:郭沫若評價武則天的統治“政啟開元,治宏貞觀”,為什麼如此評價?

3、學生自主閲讀課文,教師走入學生當中瞭解情況並指導。

4、引導學生概括武則天的政績:一是重視發展農業生產,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

5、教師簡評並銜接新知識:武則天的統治,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她確實是個治國之才,不失為一位有作為的皇帝、女政治家。“貞觀之治”的局面出現在誰統治時期,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治世局面呢?由此進入第二目的學習。

二、貞觀之治

1、多媒體展示唐太宗畫像,簡介唐太宗其人,然後出示探究問題:

(1)唐太宗是唐朝的建立者嗎?

(2)你知道什麼是“貞觀之治”嗎?

(3)你認為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2、引導學生閲讀課文,分組討論,合作學習,再推選發言人全班交流。在學生閲讀的過程中,教師走入學生當中瞭解閲讀情況並進行指導。

3、教師在學生探究學習的基礎上,因勢歸納出四個方面:

A、唐太宗開明的治國思想

多媒體展示文獻資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學生思考這段話的含義。

教師小結:唐太宗親歷隋末的社會 大動盪,親睹隋朝的覆亡,他以史為鑑,居安思危,深刻認識到君民關係有如舟水,貞觀年間的許多治國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據這一開明思想而制定的。

B、唐太宗開明的治國政策

學生從政治經濟兩方面歸納唐太宗的治國政策,經濟上輕徭薄賦發展生產,戒奢從簡;政治上合併州縣減輕人民負擔。

通過歷史故事,學生明白“成有勤儉,敗由奢”的道理。

教師簡述:這些開明的治國政策,有利於社會的發展,符合歷史發展的趨勢,促成了“貞觀之治”的出現。

C、唐太宗善於任賢納諫

見賢思齊:在唐太宗身上,我們可以看出他虛心接受他人意見的優點,生活中,你們有沒有因接受他人正確意見而受益非淺呢?請舉例説明。(讓學生説身邊的事情,可以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距離,同時也激發學生的興趣。)

教師簡述:唐太宗以其氣度贏得賢才諫臣的支持,保證唐朝政治穩定和各種政策的施行,對治世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樣的道理,生活中,善於接受他人的意見,對自己有很大的幫助。

4、治世局面的形成

多媒體展示兩段資料:

“(貞觀初期)茫茫千里,人煙斷絕,雞犬不聞,道路蕭條。”

——《貞觀政要·納諫》

“(經過唐太宗一段統治後)天下大稔,流散者鹹歸鄉里,米鬥不過三四線,終歲斷死刑才二十九人。東至於海,南極五嶺,皆外户不閉,行旅不齎糧,取給於道路焉。”

——《資治通鑑》

學生討論兩段資料的含義,對比説明唐太宗治國政策所起到的作用,及治世局面的形成。

5、學生歸納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除了開明的政策外,還有哪些原因?

(設此問題的目的是:引導學生多角度、多層次的思維活動,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為下一步學生學習唐朝歷史作鋪墊。)

學生觀察敦煌壁畫“唐朝雨中耕作圖”,感受經濟繁榮景象,認識到治世局面的形成離不開人民的辛勤勞作。

師:正是唐太宗實行的一系列有利於社會發展的政策措施,才使得唐朝開始富強,你

是如何來看待唐太宗的統治呢?

三、試評價唐太宗的統治。

提出問題1:“通過學習,唐太宗給你們留下了哪些深刻印象?説説你們的想法。”

四、教師小結

在學生自由發言的基礎上,強調評價歷史人物,要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看他對歷史發展尤其經濟發展所起的作用。唐太宗的開明思想及開明政策,促進了唐朝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到武則天統治時期,仍然繼續唐太宗的政策,為唐朝進入鼎盛時期——“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難怪郭沫若先生評價她“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五、課後探究

本課重點是“貞觀之治”主要人物放在了唐太宗身上,對武則天的學習與探究相對不多,無法滿足學生對武則天強烈的好奇心,所以,課後佈置一道探究題給學生。

1、出示圖片:無字碑。武則天留了一塊無字碑給後人,她認為她的千秋功過應由後人評説,你怎麼看?

七、板書設計

一、女皇武則天

1、政績:“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2、原因:(1)重視發展農業生產

(2)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

二、貞觀之治

1、原因:(1)唐太宗開明的治國思想

(2)唐太宗開明的治國政策

(3)唐太宗善於任賢納諫

(4)廣大勞動人民的努力

2、內容:經濟上輕徭薄賦發展生產,戒奢從簡。

政治上合併州縣減輕人民負擔。

3、影響:為唐朝的繁盛奠定了基礎。

七年級歷史教案優秀 篇七

兩漢經營西域和絲綢之路

[知識與能力]

掌握教材中出現的基本人物、事件、時間;認識到開發邊疆的重要性。

[過程與方法]

1、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2、將閲讀、聽講、識記三方面材料綜合起來的思維能力及獨創、靈敏是思維品質的培養;

3、口頭表達能力的鍛鍊。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瞭解國家興衰、個人成就、個人成敗的原因。

[重點]兩漢經營西域

[難點]歷史人物的作用與人民是創造歷史的動力相互關係的史觀。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以討論為中心的綜合啟發式教學

[授課過程]

一、複習、提問上節內容

二、導入新課:今天我們一塊學習第17課兩漢經營西域和絲綢之路

三、講授新課:

(1)張騫出使西域:

1、西漢時期,人們把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也就是今新疆地區和更西的地方,稱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管理西域事務,這是西域各國正式歸屬中央政府的開始。

(2)絲綢之路:從長安往西經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運到西亞,再由西亞轉運到歐洲。

(3)班超經營西域:

1、公元73年,東漢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來到東漢,這是歐洲國家同我國直接友好往來的開始。

四、小結。展示課件知識點匯萃

五、作業

附:板書設計

一、張騫出使西域:

1、把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稱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張騫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管理西域事務,這是西域各國正式歸屬中央政府的開始。

二、絲綢之路:

從長安往西經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運到西亞,再由西亞轉運到歐洲。

三、班超經營西域:

1、公元73年,東漢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來到東漢,這是歐洲國家同我國直接友好往來的開始。

七年級歷史教案 篇八

以遣唐使、玄奘西行、鑑真東渡等史實為例,説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發展。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長安是唐朝陸路交通中心;廣州是最大的外貿港口;唐朝政府在廣州設置市舶司;唐朝政府實行對外開放政策;日本、大食、天竺等國向唐朝派遣使節;日本的遣唐使和留學生;鑑真東渡;玄奘西遊。

①通過對唐朝對外交往盛況空前原因的分析,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②通過引導學生解答課後的比較鑑真和玄奘共同點的習題,培養學生運用比較法説明歷史問題的能力。

③通過對唐僧取經的故事與歷史事實的聯繫和區別的分析,培養學生對文學作品和歷史事實的鑑別能力。

④通過對《唐朝對外交通路線》圖的觀察,培養學生識讀歷史地圖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唐朝對外交通路線》圖,聯繫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的內容,使學生感知唐代中外交往盛況空前的景況,認識唐朝政府實行開放的對外政策的政治經濟條件及其重大作用。

②運用觀察、聯想、比較、討論等方法講授本課內容,使學生感知日本等國的遣唐使節和中國的鑑真、玄奘等,為發展唐代中外友好交往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及其重大貢獻。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唐代國家統一,社會安定,經濟文化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對外交通發達,政府實行開放的對外政策,中外交往出現了盛況空前的局面。由此可見,國力的強大是實行對外開放政策的基礎,開放的對外政策有利於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社會進步。

②日本等國的遣唐使、中國的高僧鑑真、玄奘等為發展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貢獻,他們的精神得到後人的景仰和繼承。

[重點和難點]

重點:唐朝對外開放的政策。

難點:唐朝的對外開放豐富了中外的物質和精神文化生活。

[教學方法]

問題導學法

[教學綱要]

一、遣唐使

1、唐朝的對外交通

2、唐朝開放的對外政策

3、日本遣唐朝使

4、天竺、大食、新羅的遣唐使節

二、鑑真東渡

1、鑑真東渡的艱辛歷程

2、鑑真的貢獻

三、玄奘西遊

1、玄奘西遊的艱苦經歷

2、玄奘西遊的貢獻

[課堂練習]

學生做“課課練”習題,獨立完成。

第5課唐代的中外交往

1、唐朝最大的外貿港口是()。唐政府在廣州設置(),管理對外貿易,這是歷史上最早設置管理對外貿易的官署。

2、唐政府實行開放的對外政策,與唐朝通商的國家達()多個。

3、先後13次派出遣唐使,使團寵大,居各國之首。

4、日本赴唐朝留學生中最有名的是(),唐朝赴日本最有影響的使者是()。

5、唐玄宗時,鑑真六次東渡日本,向日本傳播(),還把唐朝的建築技術、醫藥知識、繪畫傳給日本。他死後安葬在日本奈良的()。

6、唐太宗時,僧人()西遊()取經,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的《》成為研究古代印度和中亞地區歷史、佛教的典籍。

7、玄奘把從印度帶回來的佛經和佛像珍藏在今天西安的()。

8、日本的大化改新是仿照()制度進行的改革。8世紀前期,日本留學生吉備真備和學問僧空海在利用()的基礎上,創造了日本的文字()——片假名和平假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