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飛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2.36W

飛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精品多篇

《飛向太空的航程》教學設計 篇一

一、説教材

《飛向太空的航程》是高一語文必修<一>“溝通與應用”板塊中的一篇通訊。通訊是新聞體裁的一種,它除了具有新聞真實性、及時性的特點外,還有生動性、完整性和評論性的特點。本課從“神舟”五號飛船發射成功寫起,回顧了中國載人航天史,在歷史與現實結合中,使現實事件有一種歷史縱深感,要引導學生學習這種歷史與現實結合的寫法。課文的結構簡單,它不但具備新聞的基本結構特點,而且還有首尾圓合型的結構特色,要引導學生分析總結。

二、説學情

高一學生已掌握了新聞的基本知識,具備了獨立閲讀新聞作品的能力,但是理性認識不足。同時學生的基礎層次不同,閲讀時,抓表層易,知本質難;知思路易,理思路難;知局部易,觀全文難;習得知識易,遷移能力難。

三、説教學目標及依據

依據教材分析與學情分析,根據新課標“三維目標”的要求,結合本課的特點,確定目標如下:

(一)知識與能力

1、掌握新聞的基本結構。

2、分析本文結構,提高分析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合作探究學習,引導學生概括提取本文的主要信息,完成本文的教學,提高學生的能力。

(三)情感與態度

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愛國心

教學重點:掌握新聞的基本結構

教學難點:體會歷史和現實相結合的寫法

四、課時:一課時

五、説教學流程:(結合課件)

(一)導入語(屏顯“嫦娥奔月”圖和“萬户飛天”圖)

從遠古時期嫦娥奔月的神話,到敦煌的飛天壁畫,再到人類真正的“航天始祖”萬户,我們這個古老民族的飛天夢已經做了幾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隨着中國國力的富強,科技水平的提高,國人才能親眼目睹這一夢想的實現。到底如何讓夢想變為現實的呢?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飛向太空的航程》

(二)自主學習(屏幕顯示)<依據自主學習原則>

1、瞭解通訊 除去真實、時效的新聞性特徵,通訊的主要特點有:

(1)生動性。 (2)完整性。 (3)評論性。

目的:瞭解通訊自身的特點。方法:邊讀邊劃。

2、詞語積累 (注意這幾個詞的意義和寫法)

聳入雲天 扭轉乾坤 一鼓作氣 不同凡響

翌年 橫亙 醖釀 塵封

方法:利用註解和工具書。

(三)合作學習-----教師質疑,學生討論。<依據合作學習原則>

(1)通讀全文,理清文章脈絡:找出導語、主體、結尾部分。(屏幕顯示)

目的:掌握新聞的基本結構,完成教學重點的學習。

(2)梳理主體部分:中國實現“飛天夢”的歷程中,有哪幾個意義重大的事件。(屏幕顯示)

目的:理解本文的記敍順序,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心。(情感目標)

(3)綜合全文,理解標題——“飛向太空的航程” 的雙重含義(屏幕顯示)

(四)分析與探究<依據探究學習原則>

(1)這是一篇典型的新聞報道,它是如何體現新聞的真實性的,請舉例説明。(屏幕顯示)

目的:理解用事實説話的特點

(2)談談本文的結構特。 (屏幕顯示)

目的:瞭解本文的結構特色。

(3)新聞報道強調及時性,強調關注當下的事件。這篇文章用了大量篇幅來敍述中國航天史,是不是不像新聞了?

目的:理解歷史與現實相結合的寫法,突破教學難點。

(五)課堂小結(屏幕顯示)

本文的結構很簡單,但是作為一篇典範的新聞報道,各個構件很清楚,是大家閲讀和寫作新聞報道的範本,希望同學們認真體會它的結構特點和寫作方法。

六、板書設計

《飛向太空的航程》教學設計 篇二

飛向太空的航程 【學習導航】 1、掌握通訊報道的一般結構,即導語、主體、結尾三個部分。 2、能夠準確分析本文的清晰的層次結構,提高分析文章結構的能力。 3、感受中國人在航天事業中作出的巨大貢獻,樹立為祖國的繁榮和努力學習的信念。 【作者簡介】 賈永、曹智、白瑞雪,新華社記者。賈永的作品以歌頌軍人職業的神聖之情,以所包含的豐富的思想信息含量以及機智、細緻、精巧的手法吸引讀者,其作品中表現出的以天下為己任的豪邁之情也深深地打動了讀者。 【資料鏈接】 1. 文學文化常識: (1)楊利偉,男,漢族,遼寧綏中縣人,中共黨員,大學文化。1965年6月出生,1983年6月入伍,1988年9月入黨,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三級航天員,正團職,中校軍銜,1992年、1994年兩次榮立三等功。 楊利偉1987年畢業於空軍第八飛行學院,歷任空軍航空兵某師飛行員、中隊長,曾飛過殲擊機、強擊機等機型,安全飛行1350小時,被評為一級飛行員,1996年起參加航天員選拔,1998年1月正式成為我國首批航天員。經過5年多的訓練,他完成了基礎理論、航天環境適應性、專業技術等8大類幾十個科目的訓練任務,以優異的成績通過航天員專業技術綜合考核,光榮地被選拔為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首飛梯隊成員。 (2)航天英雄“感動中國”頒獎辭: ①楊利偉 【頒獎辭】那一刻當我們仰望星空,或許會感覺到他注視地球的眼睛。他承載着中華民族飛天的夢想,他象徵着中國走向太空的成功。作為中華飛天第一人,作為中國航天人的傑出代表,他的名字註定要被歷史銘記。成就這光彩人生的,是他訓練中的堅韌執著,飛天時的從容鎮定,成功後的理智平和。而這也正是幾代中國航天人的精神,這精神開啟了中國人的太空時代,還將成就我們民族更多更美好的夢想。 ②費俊龍和聶海勝 XX年10月12日至17日,兩位航天員完成了5天5夜115小時的太空之旅,他們創造了多項紀錄:第一次進入軌道艙;第一次在太空脱壓力服;中國航天員第一次在太空過生日;第一次做太空試驗;第一次在太空翻筋斗,這一個筋斗便翻了351公里。 【頒獎辭】誰,能讓全世界五分之一的心靈,隨着他們的節奏跳動五天五夜?誰,能從前所未有的高度,見證中國實力的飛躍?他們出征蒼穹,劃出龍的軌跡,升空日行巡天遙看,他們是中國航天的黃金一代。 ③太空中的第一步 傲拓天疆“神七”航天員 9月25日晚,搭載着3名宇航員的“神舟七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執行中國第3次載人航天飛行任務。航天員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在72小時的飛行過程中出色地完成了所有任務,9月27日16時43分24秒,翟志剛開始出艙,他在太空邁出第一步,成為中國“太空行走”第一人。 【頒獎詞】中國人的足跡,從此印進寥廓而深邃的星空,當他們問候世界的時候,給未來留下了深遠的回聲。 2.寫作背景 XX年10月15日上午9時整,一艘中國的載人火箭,從酒泉的衞星發射中心順利升空,經過21個小時、60萬公里的繞行任務後,成功返回地球,降落在內蒙古大草原上。這個行動的圓滿結束,向世人宣告了一個事實:繼雄霸太空40年的美國、蘇聯之後,中國已經成為第三個太空科技國家。“神舟”五號載人飛船順利升空準確進入預定軌道,這是人類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尋常的發射,標誌着中國從此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將航天員送入太空的國家。本文記錄了這一激動人心的時刻,並着重回顧了中國人飛向太空的航程。 3、 新聞特寫 新聞是對新近已經發生和正在發生、或者早已發生卻是新近發現的有價值的事實的及時報道 (1)基本特點:迅速及時、內容真實、語言簡明。 (2)最主要的特點:“用事實講話”。 (3)基本結構:標題、導語、主體、背景、結語。 標題、導語、主體是消息必不可少的,背景和結語有時則藴涵在主體裏面,結語有時可省略。 新聞特寫——截取新聞事實的橫斷面,即抓住富有典型意義的某個空間和時間,通過一個片斷、一個場面、一個鏡頭、對事件或人物、景物做出形象化的報道的一種有現場感的生動活潑的新聞體裁。是以描寫為主要表現手段,截取新聞事實中某個最能反映其特點或本質的片段、剖面或細節。做形象化的再現與放大的一種新聞體裁。 【自主學習】 1、字音 乳白色(     )    噴射(    )   噴香(    )    翌年(   )      乾坤(   ) 醖釀(     )     積累(    )   碩果累累(       )  橫亙(     ) 2、字形 橫gèn(    )       斷壁殘yuán(  )    齊huán(   )公    雲xiāo(    )       xiāo(   )夜        xiāo(   )煙 sǒng(   )人聽聞    修qì(   )         róng(   )毛 cuī(   )殘        cuǐ(  )璨         cuī(  )化 2、 還有哪些容易讀錯、容易寫錯的字,請整理下來 【能力提升】 1、中國載人航天的成功是中國科技史上的一個重大事件,每一箇中國人都會感到自豪。為了圓中華民族的飛天夢,中國的航天人經歷了近半個世紀的不懈努力。仔細閲讀全文,先在文中勾畫出中國科技史上的航天大事,然後以時間為序編寫一份“中國航天大事記”。 2、通訊報道的一般結構是導語。標題。結語,請同學們找出本文的導語。標題。結語三部分內容,聯繫平時看到的新聞,結合本文,總結一下新聞在結構上有什麼特點? 3、標題是新聞的“眼睛”,好的標題可以吸引讀者。結合本單元的新聞標題《別了,“不列顛尼亞”》《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尋找時傳祥──重訪精神高原》, 説説標題對於新聞的價值。你還見過什麼好的標題?並向大家介紹你認為它到底好在哪裏。認真閲讀課文,然後説説本文標題有什麼含義? 4、新聞報道強調及時性,強調關注當下的事件,而這篇文章用了很大篇幅敍述中國航天史,是不是有點不象新聞了? 5、認真閲讀全文,想一想着篇文章的主旨是什麼? 【素材挖掘】 從遠古時期嫦娥奔月的神話,到敦煌的飛天壁畫,再到人類真正的“航天始祖”萬户,我們這個古老民族的飛天夢已經做了幾千年。今天隨着中國國力的富強,科技水平的提高,國人終於親眼目睹了這一夢想的實現。1999年11月20日,中國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一號飛船在酒泉起飛;XX年1月至XX年12月“神舟”二號、三號、四號飛船相繼發射成功。XX年10月15日至16日,中國成功進行了首次載人航天飛行,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載人飛船順利完成各項操作任務後,安全返回主着陸場。XX年10月12日至16日,中國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乘坐“神舟”六號載人飛船實現多人多天飛行並安全返回主着陸場。XX年9月25日至28日,航天員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乘坐“神舟”七號載人飛船在太空運行45圈,歷時68小時,航天員翟志剛身穿中國研製的“飛天”艙外航天服,從神舟七號載人飛船進入太空,首次在太空進行了太空行走。在黑色天幕和藍色地球的映襯下,翟志剛抓住出艙扶手,緩緩轉身,徐徐揮動着同伴劉伯明遞上來的一面五星紅旗。在19分35秒的艙外活動中,翟志剛飛過了9165公里,成為中國“飛得最高、走得最快”的人。這是中國空間技術發展的一個重大跨越。 【一材多用】 a、以“腳踏實地”和“無私奉獻”為話題 舉世矚目的神舟七號載人宇宙飛船升入太空。和前兩次載人飛行不同的是,這次將要實現航天員出艙行走,也就是“太空漫步”。很多人都曾經浪漫地想象過那個畫面:浩瀚的星空與蔚藍的地球作為背景,我們中國的航天員“走”出船艙,向着宇宙招手…… 這確實是一件令人自豪的事情,但是,它的背後卻並不一定就是浪漫。從各種報道中可以看到,航天員們事先都要經過層層篩選,要進行多年的、非常艱苦的訓練。舉個簡單的例子,為了克服失重造成的影響,他們曾經頭下腳上地“睡”在傾斜的牀上達5天之久,就算簡單的開關艙門的動作,也要一絲不苟,經過無數次訓練。這些都是常人難以忍受的。 這就是為了“太空漫步”那個浪漫時刻所付出的代價,而且還是極小的一部分。我們目前還無法知道航天員們為了訓練做出了多大的犧牲,還無法確切統計,有多少人在為中國航天事業做着默默無聞的奉獻。幾乎可以肯定地説,在楊利偉升空之前,神舟之行還是寂寞的,是並不為大多數人所熟知的。但如果沒有之前數十年的艱辛努力,就不可能換來今天的萬眾矚目。這樣的工作效率與成果,正是多年來的“腳踏實地”精神的體現。 中國的航天人,不僅僅給人們帶來驚喜與自豪,也不僅僅是帶來一次又一次人類的飛躍、科技的突破,他們最可貴的是勤懇踏實,忍住寂寞。航天員是他們之中最為耀眼的代表,是標誌,是代言人。但沒有千千萬萬沉默的星星,又如何能組成瑰麗浩瀚的星空呢? 現在社會普遍浮躁,某些人熱衷包裝與炒作,追求急功近利,期盼一步登天。在這樣喧囂的環境中,神舟七號或許會給大家帶來一些冷靜和思考。積跬步而行千里,要做成大事,有大成就,要實現自由的漫步,必須始於一點一滴,必須不怕寂寞。 b、以“期待”和“關注”為話題 神舟每一次發射都帶給我們很多喜悦和期待,因為每一次發射都是全新的、都有我們關注的閃光點,就拿神七來説,很多人之所以更加關注她,就是因為神七航天員將進行中國首次“太空行走”。 太空的一小步,人類的一大步。我們關注“太空行走”,就是因為這見證了中國航天的進步。我們不但能發射火箭,還要能進行太空行走,這是數千年來所有中國人的夢想。 人類的進步是不斷挑戰自我的過程。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們關注中國首次“太空行走”,就是關注我們中國航天的未來。“太空行走”並不是我們的目的,我們將來還要實現建設太空站、實現探月的計劃……中國的航天之路還很長,還會遇到很多的困難。不管前面的路遇到多大的困難,但通過這次太空行走,我們對未來會更加充滿期望,世界會對中國會更加充滿信心。 我們關注首次“太空行走”,就是關注中國,關注世界,關注航天。關注也是一種凝聚力和號召力。有了這種凝聚力和號召力,中國、世界和航天,一定會在關注中不斷進步,有着更多的輝煌! c、以“發展”和“創新”為話題 當今世界,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科技創造層出不窮,不僅給世界生產力發展帶來巨大推動,而且引起了世界經濟格局的深刻變化和利益格局的重大調整。面對世界科技發展大勢,我們一定要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和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貫徹到現代化建設的方方面面,大力弘揚“兩彈一星”精神和載人航天精神,加快科技進步和創新步伐,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XX年前,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項。XX年間,在自主創新的旗幟下,神舟飛船7次飛天,中國航天員3上太空。速度震驚世界,成就輝耀太空。歷史將永遠銘記中華民族在實施推進載人航天工程中所展現出來的強大創新能力,這強大的力量定將創造出新的中國奇蹟! d、以“探索”和“改革”為話題 XX年9月27日,翟志剛邁出了中國人在外太空的第一步。改革開放30年來,“第一步”成為中國人自我變革和超越的標誌,也成為民族勇氣和智慧的象徵。因為對這樣一個歷史性的年代來説,中國人沒有任何經驗可循,正如我們對外太空的探索從來就沒有教科書一樣。每一步的探索,都充滿了挑戰,也帶有巨大的風險。但是對中國人來説,同樣意識到邁出這樣的第一步,讓我們擁有了無限的可能。如果沒有1978年的改革律動,或許我們會有航天事業的突破,卻不可能讓如此之多的國人分享航天探索的喜悦,也不可能讓航天事業和中國人的生活變革一樣精彩。 這樣的第一步,也在這30年中成為每一箇中國人學習現代文明的標誌。從經濟特區、土地承包這樣羣體性的第一步,到個性解放、權利保護這些帶有強烈個人意識的第一步,改革開放的成果,正是通過這樣一個又一個的“第一步”體現的。 有的時候,第一步面臨着巨大的考驗。科技上的第一步,有着巨大的技術風險;社會變革的第一步,也會面臨各種挑戰。正如翟志剛出艙後的工作環境一樣,改革開放30年以來,中國人既走出第一步,又面對第一次:小到培育出第一顆太空中的種子,大到第一次面對世界性的金融危機。對這種考驗,我們寧願再聽一聽楊利偉、翟志剛們出征前的聲音,用航天科技的決心、細心和信心,邁出改革30年之後新的每一步。 翟志剛的太空第一步,無疑將載入史冊,而對國家未來的探索,也需要有航天探索的勇氣;每一次探索式的邁步,又都可能意味着是最精彩的第一步。 e、以“品質”和“質量”為話題 據報道,神七飛船由12萬個零部件、元器件組裝而成,是當代“中國製造”——“尖端製造”的經典之作。既然我國的“尖端製造”能做到如此美輪美奐,那麼把我國的“普通製造”做成更加盡善盡美,當不在話下。但凡國人具有邏輯思維能力,得出這個結論,應該不存疑義。 然而,當代“中國製造”的水平並未形成正常的金字塔結構,越是技術含量低、生產工藝簡單的產品譬如奶粉和奶製品,時不時“拆爛污”很“正常”,搞得傷天害理不足怪。就在翟志剛、劉伯明和景海鵬組成神七飛行團隊公開亮相的同一時刻,由新華社發佈的一則消息説:“截至24日晚9時,全國各級工商部門出動執法人員278萬人(次),下架退市問題奶7899噸……” 能造出質量過硬的飛船,卻生產不了讓消費者放心食用的奶粉,不是某些國人無能的問題,而是某些國人“無心”的難題;不是廠家和機構檢控技術不過關的問題,而是想不想認真檢控的難題;不是法紀有無的問題,而是法紀廢弛,形同擺設的難題;不是品質控制工藝規範不完備的問題,而是整個民族對產品品質及浸潤其中的品質文化缺乏敬畏的難題…… f、以“夢想”和“成功”為話題 當視線就此移向純淨星空,我們總會不由得想起在浩渺宇宙裏、似塵繁星中作為家園的這個藍色星球,想到中國文化中自古以來便與“天”所結下的不解之緣:盤古開天、女媧補天、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美國華盛頓國家航空和空間國際博物館裏掛着的一塊牌子提醒着我們,中國人對飛天的嚮往絕不僅僅止於神話與想象:“最早的飛行器是中國的風箏和火箭。”月球背面東方海附近的一座名為“萬户”的環形山,更可以説是為這位古代的中國人、世界上第一個試圖利用火箭推力升空飛行的先驅者樹起的紀念碑。 這一次,我們是在用自己的力量邁開腳步走向太空。從飛船的船艙中走出來,在萬籟俱寂的太空中感受神祕與奇妙、勇氣與未知,用那短短的時間與距離丈量科學技術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g、以“偉大”和“渺小”作話題 神舟七號飛船安全返回大地,意味着一次偉大的太空之旅圓滿完成,許多個屬於中國的“第一次”就此被改寫。那歷史性的太空一步,讓中國站在了科學探索宇宙奧妙的新高點。無論使用怎樣的激動話語或許都無法恰當形容我們此時此刻的喜悦心情,正如無論使用怎樣的溢美之詞同樣都不足以完全概括那歷史一步的偉大意義。 如果有可能,大概所有人都會夢想着體驗一番漫步太空的美妙;但我們非常清醒地知道,有幸進入太空的永遠只能是少數幸運者。“神七”的成功除了會讓很多青少年從小樹立當航天員的理想,對於大多數人而言,它的意義更在於讓我們通過電視屏幕實現了一次對頭頂星空的清晰仰望。 您也許會同意我這樣的表述:翟志剛獨步寰宇的出艙一刻,不僅顯示着人類的偉大,同時更顯示着人類的渺小。是的,在茫茫宇宙面前,我們永遠不要妄言“征服”;我們漫步太空不是為了征服星空,而是為了更好地仰望星空。 h、以“進取”和“追求”為話題 從“嫦娥奔月”的傳説到明代萬户乘坐47支火箭開始人類首次飛向太空的悲壯嘗試,中華民族遠征太空的道路漫長而又曲折。一個堅守着千年夢想的民族,一定也是能夠創造奇蹟的民族。依靠自力更生起步,在自主創新中發展,中華民族的創造力在偉大復興的征程中空前迸發。 大到載人航天計劃的戰略籌劃,小到火箭、飛船的設計生產……這一系列“中國創造”和“中國製造”的誕生,向世人昭示:中華民族完全有能力在世界高技術領域佔據應有的一席之地;完全有信心依靠自強不息,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憑着敢於超越的進取意識,中國航天人僅用XX年時間,就跨越了發達國家幾十年走過的路程,把只有極少數大國才有能力研究建造的載人航天系統變成現實;憑着百折不撓的頑強精神,中國航天人5年之內3度飛天成功,把中華民族的自信、自豪、自強託舉到新的高度。 39年前,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在登上月球時説:這是我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今天,翟志剛同樣在太空中邁出了中華民族歷史性的一大步——這預示着中華民族在太空探索與和平利用太空的征程上,必將肩負起更大的責任。

《飛向太空的航程》教學設計 篇三

各位教師:

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飛向太空的航程》,我從以下幾個方面闡述本課的教學設計。

一、説教材

《飛向太空的航程》是高一語文必修<一>“溝通與應用”板塊中的一篇通訊。通訊是新聞體裁的一種,它除了具有新聞真實性、及時性的特點外,還有生動性、完整性和評論性的特點。本課從“神舟”五號飛船發射成功寫起,回顧了中國載人航天史,在歷史與現實結合中,使現實事件有一種歷史縱深感,要引導學生學習這種歷史與現實結合的寫法。課文的結構簡單,它不但具備新聞的基本結構特點,而且還有首尾圓合型的結構特色,要引導學生分析總結。

二、説學情

高一學生已掌握了新聞的基本知識,具備了獨立閲讀新聞作品的能力,但是理性認識不足。同時學生的基礎層次不同,閲讀時,抓表層易,知本質難;知思路易,理思路難;知局部易,觀全文難;習得知識易,遷移能力難。

三、説教學目標及依據

依據教材分析與學情分析,根據新課標“三維目標”的要求,結合本課的特點,確定目標如下:

(一)知識與能力

1、掌握新聞的基本結構。

2、分析本文結構,提高分析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合作探究學習,引導學生概括提取本文的主要信息,完成本文的教學,提高學生的能力。

(三)情感與態度

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愛國心

教學重點:掌握新聞的基本結構

教學難點:體會歷史和現實相結合的寫法

四、課時:一課時

五、説教學流程:(結合課件)

(一)導入語(屏顯“嫦娥奔月”圖和“萬户飛天”圖)

從遠古時期嫦娥奔月的神話,到敦煌的飛天壁畫,再到人類真正的“航天始祖”萬户,我們這個古老民族的飛天夢已經做了幾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隨着中國國力的富強,科技水平的提高,國人才能親眼目睹這一夢想的實現。到底如何讓夢想變為現實的呢?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飛向太空的航程》

(二)自主學習(屏幕顯示)<依據自主學習原則>

1、瞭解通訊 除去真實、時效的新聞性特徵,通訊的主要特點有:

(1)生動性。 (2)完整性。 (3)評論性。

目的:瞭解通訊自身的特點。方法:邊讀邊劃。

2、詞語積累 (注意這幾個詞的意義和寫法)

聳入雲天 扭轉乾坤 一鼓作氣 不同凡響

翌年 橫亙 醖釀 塵封

方法:利用註解和工具書。

(三)合作學習-----教師質疑,學生討論。<依據合作學習原則>

(1)通讀全文,理清文章脈絡:找出導語、主體、結尾部分。(屏幕顯示)

目的:掌握新聞的基本結構,完成教學重點的學習。

(2)梳理主體部分:中國實現“飛天夢”的歷程中,有哪幾個意義重大的事件。(屏幕顯示)

目的:理解本文的記敍順序,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心。(情感目標)

(3)綜合全文,理解標題——“飛向太空的航程” 的雙重含義(屏幕顯示)

(四)分析與探究<依據探究學習原則>

(1)這是一篇典型的新聞報道,它是如何體現新聞的真實性的,請舉例説明。(屏幕顯示)

目的:理解用事實説話的特點

(2)談談本文的結構特。 (屏幕顯示)

目的:瞭解本文的結構特色。

(3)新聞報道強調及時性,強調關注當下的事件。這篇文章用了大量篇幅來敍述中國航天史,是不是不像新聞了?

目的:理解歷史與現實相結合的寫法,突破教學難點。

(五)課堂小結(屏幕顯示)

本文的結構很簡單,但是作為一篇典範的新聞報道,各個構件很清楚,是大家閲讀和寫作新聞報道的範本,希望同學們認真體會它的結構特點和寫作方法。

《飛向太空的航程》教學設計 篇四

三維目標

1.瞭解“神舟”五號昇天的相關事宜,關注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

2.分析課文標題的特色,學會擬新聞標題。

3.增強民族自豪感,激發學生對科學的熱愛。

重難點

1.分析課文標題的特色,學會擬新聞標題。

2.增強民族自豪感,激發學生對科學的熱愛。

教學過程

情景導入

遠古時期有嫦娥奔月的神話,敦煌有飛天壁畫,幾千年來,人們一直做着飛天夢,也只有到了今天,夢想才變為現實。中國到底如何讓自己的飛天夢想變為現實的呢?就讓我們一

起來學習《飛向太空的航程》。

名言導入

誰能讓世界五分之一的心靈隨着他的節奏跳動,誰能從前所未有的高度見證中國實力

的飛躍,他在蒼穹畫出龍的軌跡,升空日行一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他就是楊利偉——第

一個圓了中華民族幾千年飛天夢的人。今天讓我們走進《飛向太空的航程》來了解這段艱辛

而輝煌的歷程。

文本解讀

1.標題是新聞的“眼睛”,好的標題可以吸引讀者。本文的標題就很有特色,讀完全文,

你能説説標題的含義嗎?

明確:標題包含兩層含義:第一,本文要傳達的新聞事實是中國的載人航天飛船飛

向了太空,並且取得了成功,標題可以認為是實指“神舟”五號飛船發射的過程;第二是

指中國的航天夢經過幾代人不懈的努力,終於取得了成功,標題也喻指這一探索過程。

2.這則新聞的導語是什麼?導語部分主要講述了什麼?8226;

明確:本文的導語部分是1、2、3段,點朋這則新聞想要傳達的最重要、最有價值的新聞事實,即20xx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飛船發射,並且指明“這是人類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響的發射”,它標誌着中國從此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將航天員送入太空的國家。這一方面指明瞭這一事件的意義,同時,氮明這則新聞的新聞價值所在。

3.這則新聞主體部分主要講述了哪些內容?

明確:新聞的主體部分,作者按時間順序,較為詳盡地敍述了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過程。

1958年5月17日,毛澤東提出要搞人造衞星,拉開我國航天事業的序幕;

1960年2月19日,中國自己設計的第一枚液體火箭發射成功;8226;,

1970年4月24日,中國成功地將第一顆人造地球衞星送上了天空;

1986年出台的"863計劃”,對中國開始載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化劑作用;

1992年9月21日,江澤民明確指出,要下決心搞載人航天;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號實驗飛船發射成功;

20xx年1月9日,“神舟”二號發射成功;

20xx年3月25日,“神舟”三號飛船發射成功;

20xx年12月30日,“神舟”四號飛船發射成功;

20xx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飛船順利進入大空。

合作探究

1.要真正依靠自己的力量把航天員送上天,擺在航天人面前的。困難有哪些?他們是怎樣克服的?

明確:困難主要有三點:一是要有可靠性高、大推力的火箭;二是要有安全返回技術;三是要研究出具有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統,為太空中的航天員提供安全舒適的工作環境。

克服方法:第一項和第二項在“長征”系列火箭發射中已有了解決的基礎,第三項用了七年的時間,通過建立航天培訓中心等一系列研究試驗成功解決了。’

2.分析本文結尾的特點和作用。8226;

明確:和開頭一樣,結尾也是新聞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寫新聞事件的必然結局,是意盡言止時的自然收筆。俗話説:“編筐編簍,全在收口。”結尾是主題思想的主要顯示,是讀者領悟文章內涵的一把鑰匙。因而古人有“行文看結尾”,,“一篇全在結局”之説。俄國著名作家契訶夫曾説:“我要等到想出一個跟開頭一樣好的結尾才寫它。”可見人們對結尾的重視。本文的結尾乾淨利索,不拖泥帶水,能突出中心,深化主題,增強感染力,使文章錦上添花。

3.本文題目是“飛向太空的航程”,文中開始寫了“神舟”五號的發射現場,按照新聞的一般寫法,接下來應該報道“神舟”五號航天的有關情況,但文章卻筆鋒一轉,寫了近半個世紀來中國航天人的奮鬥歷程,這樣寫,是否符合新聞的要求?

明確:新聞的主體部分,作者並沒有繼續敍述“神舟”五號飛船發射的經過,而是叉開一筆,用一個過渡段過渡到對中國航天研究史的回顧中。這一部分所佔篇幅最長,引用一些背景材料,這就使得本文和同題材的其他新聞報道有了很大的不同。大多數新聞都是很詳細

地描述火箭發射的過程,黨中央以及國人對於此事的關注,飛船上天后楊利偉的所見所感,

即使有一些背景資料,也只是寥寥幾筆。本文作者立意的角度更高,他們認識到“神舟”五號發射的成功是中國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我們的目光不應該只是關注這樣一些

瑣碎的場景,讀者急需瞭解這一事件背後的故事。所以他們把目光投向了歷史的深處,按照

時間順序,敍述了中國的飛天夢以及我們實現飛天夢的艱辛過程。也正是因為把事件放在

了歷史的長河中去考察,才使得事件本身更加凝重。

拓展探究

1.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如果讓我們寫一篇新聞稿,應注意哪些問題?

明確:首先,要抓住新聞報道的及時性、準確性的特點。

其次,標題是新聞的“眼睛”,要選擇好的標題,例如本則新聞的標題。

再次,注重新聞的結構。例如本則新聞為首尾複合型結構,原因為本則新聞首尾兩部分記錄的都是“神舟”五號的發射場景,中間則穿插了對中國航天史的簡要回顧,二者自然地銜接在一起。

總結:新聞一般由導語和主體兩部分組成。導語放在開頭,由最新鮮最主要的事實或依

託新聞事實的議論組成;而主體則具體展開對新聞事實的論述。

2.比較《別了,“不列顛尼亞”》《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飛向太空的航程》表達感情方式的不同。

明確:《別》敍寫有節制,有分寸,考慮受眾,包括內地、香港、英國人的接受心裏,很微妙,客觀敍寫,感情內斂。《奧》通過參觀者的表情描寫,間接表現。《飛》是直接議論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