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幼兒園教學工作案例 釋放孩子天性 順應孩子發展

欄目: 教學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3.13W

釋放孩子天性 順應孩子發展

幼兒園教學工作案例 釋放孩子天性 順應孩子發展

一、案例背景

“遊戲是小孩子的‘工作’。” “兒童遊戲中常寓有深刻的思想。”這是英國傑出戲劇家莎士比亞和德國著名作家席勒的至理名言。的確,“玩”是孩子童年最重要的事,是孩子的天性!在玩中認識和探索世界,在玩中發展個性。然而,在家長眼中,玩耍與進步是勢不兩立的對立存在,識字、算數、學習知識才是成長的王道;在部分教師心中,“聽話”才能與“乖孩子”劃上等號。

種種客觀原因(又如:活動室空間狹小,班容量又大,每班50名幼兒、無錢購買玩具……),一年前,幼兒園的教育教學主要以集體教育活動為主,剝奪了幼兒玩耍的權利,忽視了遊戲在幼兒成長中的作用。這種國小化的教學方式嚴重違背幼兒成長規律,遏制幼兒智力的全面發展,錯過了幼兒教育的“關鍵期”。更重要的是教師為個別孩子貼上“搗亂、不聽話”的冤枉標籤,不利於幼兒健全人格的形成,危害幼兒心理健康。

二、案例描述

片段一:喝水時間,老師在看着小朋友們接水,昌昌小朋友接完水回到座位沒有好好喝,卻把手伸向水杯浸濕,去摸旁邊小朋友的頭髮。別的孩子告狀:“老師,昌昌吐了唾沫,去抹xx的頭髮。”我聽後趕緊走過來,還沒來得及制止,更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了:他竟然向XX小朋友的頭上吐唾沫,然後像洗頭一樣,亂抹一氣。當時,我被氣暈了,大聲呵斥:“怎麼這孩子這麼噁心,今天別喝水了,去前邊站着去!”隨即用温水給被摸的孩子洗乾淨了頭髮。等我心情慢慢平復,看着前面罰站的、還有點小可憐樣的昌昌,我不免心軟了,把孩子叫到身邊問:“你為什麼要向xx頭上吐唾沫呀?”他的回答讓我哭笑不得,又讓我思緒萬千。“我正在給他抹洗頭膏洗頭那。”我的天,孩子的思維和成人的想法真是天壤之別,我為自己魯莽的處理方法感到深深的內疚,這種內疚不是一句道歉所能彌補的。

片段二:早操時間,全園小朋友都在老師的帶領下,認真做操,只有我們班的昌昌小朋友跑去南牆根玩,我把他領回來,剛不注意又跑走了,強制把他抱回來做完操,真是不聽話,特擰。回到教室狠狠訓一頓,可他的回答,又讓我汗顏。“我想看看小螞蟻們玩遊戲。”

片段三:每次户外活動回教室時,孩子們都愛偷偷的撿小石子呀小棍棒呀一類的東西,為了安全起見,每次回教室時,都是先來一頓訓話,然後讓孩子們伸開雙手檢查,同時摸摸每個孩子的衣兜,確定沒有異物才放心打道回府。

三、案例分析

(一)家長急功近利,阻礙了遊戲化教育的開展。

在我國傳統教育觀念中,“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影響着絕大多數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方式。為了孩子能夠在起跑線上領先,家長們使出了渾身解數,極盡所能的教孩子各種知識,為孩子報各種輔導班、興趣班。甚至,以自己的孩子會算加減法、識字多為傲。孩子回到家裏,家長第一句話,不是問“今天在幼兒園玩的開心嗎”,而是,“今天學的什麼啊?

家長們遠遠不會想到“孩子不會玩”這是最大的缺點。

(二)教師的非專業性,導致幼兒教育沒有尊重幼兒的身心發展。

1.《幼兒園工作規程》中指出:“幼兒園教育要遵循幼兒身心發展規律,符合幼兒年齡特點,以遊戲為基本活動,寓教育於各項活動之中。”;《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也指出:“理解幼兒的學習方式和特點。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遊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要珍視遊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這些綱領性文件明確指出,要尊重幼兒發展的個體差異,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指導遊戲,鼓勵和支持幼兒根據自身興趣、需要和經驗水平,自主選擇遊戲內容、遊戲材料和夥伴,使幼兒在遊戲過程中獲得積極的情緒情感,促進幼兒能力和個性的全面發展。

區域活動,是幼兒一種重要的自主活動形式。它是以快樂和滿足為目的,以操作、擺弄為途徑的自主性學習活動。也是推進幼教改革的一種教育活動新形式。它以個別化、遊戲化的鮮明特點彌補了集體教學的缺陷,使幼兒在學習活動中的主動性得到了發揮,個人的經驗、特點得以體現。

如果班級開設了“小小理髮店”這個角色區域,還會出現“孩子用自己唾沫為他人洗頭”這種現象嗎?不會!模擬遊戲不僅能滿足幼兒的角色體驗,更能促進幼兒社會性的發展。

2.《綱要》指出:“教師要善於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偶發事件中所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教育的時機,提供適當的引導”。這就使得在課程內容選擇上具有了較大的隨機性和靈活性,為生成課程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

生成課程是以幼兒為中心,在幼兒園活動中師幼共建的一種彈性課程、靈活課程,對幼兒的成長和發展具有重要的價值。生成課程的內容來源於幼兒的興趣和需要,迴歸孩子的真實生活。

如果教師尊重幼兒的興趣,就不會刻板的強制把孩子抱回做操,而是設計孩子感興趣的生成課程“可愛的螞蟻”。

3.《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創造條件和機會,促進幼兒手的動作靈活協調。”如果教師明白:3-6歲正是幼兒對微小物體感興趣的階段,當孩子在院中撿小石子時就不會大聲斥責,而是創設遊戲環境,比如:撿石子比賽、係扣子比賽、夾豆子比賽等等,來鍛鍊孩子手的動作靈活協調。

教育家陶行知曾説過:“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你別忙着把他們趕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輪、點電燈、學微積分,才認識他們是你當年的國小生。”

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幼兒自我意識開始萌芽,他們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興趣和愛好,要求與願望。同時,這個時期的孩子也會有較強的好奇心及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作為老師,我們要尊重幼兒的個性發展,釋放孩子的天性,珍惜他們的探索慾望,有責任讓我們的孩子自由發展、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