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觀察物體數學教學反思(精選17篇)

欄目: 教學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56W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17篇《觀察物體數學教學反思》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觀察物體數學教學反思》相關的範文。

觀察物體數學教學反思(精選17篇)

篇一:《觀察物體》的數學教學反思

《數學課程標準》倡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實踐創新的數學學習方式,強調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促使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觀察物體》的教學,我讓學生經歷觀察的過程,體驗到:從不同位置觀察物體,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能正確辨認從正面、側面、後面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觀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間觀念。同時通過學生的活動,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合作意識、創新意識。教學時我跳出了課件和課堂的侷限,決定把學生帶到教學樓前去觀察我校的大型雕塑:走進新時代。我把學生分成四組,分四個不同的方向讓學生觀察,並把自己觀察到的形狀講給大家聽,這樣就產生了分歧。同組的同學同意他的看法,但其他組的同學不同意,為什麼呢?然後我讓其他三組到他們那組去看,同學們自己認識到,觀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的形狀也不同。再讓他們前後交換、左右交換,體會有什麼不同。通過實物觀察,學生自己發現了從不同位置觀察物體,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並積累了辨認從正面、側面、後面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的經驗。

本節課主要採取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教學。通過學生合作探究、相互交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把數學課帶到教學樓前去學,學生感到新奇有趣,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慾望。讓學生在質疑中,讓學生初步感知到站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物體形狀是不同的。然後通過小組合作交流,站在不同角度觀察物體,讓學生進一步體驗到,站在不同的位置看物體的形狀不同。通過本課教學,再一次給了學生與夥伴合作、交流的機會,培養了學生學會合作、交流思維的能力。

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幾何知識的教學重要的是建立空間觀念。由實物抽象出實物圖形,是幫助學生建立間間觀念的一種有效途徑。教學時教師先出示實物紙箱,讓學生親自走到不同的位置看一看它的形狀,感知到站在不同位置,所看到的物體的形狀是不同的,從認識物體的前面、後面和側面。在此基礎上教師出示抽象的實物圖形(長方體和正方體),讓學生進一步認識物體的正面、上面和側面,並能從這三個面觀察到物體的不同的形狀,從而幫助學生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不過,本節課也有一些值得我思考的地方:學生對於面的概念不是十分清楚,不知道這幾個面的具體含義,我由於課前對學生的知識基礎沒有正確的預設,對這方面沒有給學生一個明確的説明,使學生在表達時出現了錯誤。

篇二:《觀察物體》的數學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內容是學生在前面經歷了從不同角度觀察實物和單個立體圖形以及幾何組合體的學習基礎上,進一步學習根據從一個或多個方向觀察到的圖形拼搭出相應的幾何組合體。

成功之處:

1.重視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在例1的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觀察根據給出的一個平面圖形擺出給定數量相應的幾何組合體,學生利用自己準備的正方體比較輕鬆愉悦地擺出來,然後讓學生閉上眼睛在頭腦中想象出如果不動手擺,這個幾何組合體應是什麼形狀的。這樣實現從二維到三維空間的轉化,再由三維向二維空間進行轉化,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

2.自主探索學習新知,放手讓學生獨立完成。在例2的教學中,讓學生在觀察、操作、想象、推理中自主探索,根據從三個不同的方向觀察到的平面圖形進行拼擺,通過不斷的調整和推理得出最終的擺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注意讓學生分別從正面、上面、左面來推導可能擺出的幾何組合體,也就是説從正面可以得出擺幾列幾行幾層,從上面和左面也是如此,有序的思考得出最終的答案。

不足之處:

1.對於幾何組合體的正面和上面學生觀察到的平面圖形不容易出錯,主要錯在從左面和右面觀察到的圖形。

2.對於不擺幾何組合體學生在頭腦中想象還是比較難的,也就是根據二維空間還原三維空間學生的想象力還有待提高。

再教設計:

1.注重學生觀察幾何組合體從左面和右面觀察的平面圖形,加強這方面的訓練。

2.根據從不同方向觀察到的平面圖形擺出幾何組合體後緊接着就要還原,不斷的從二維空間向三維空間轉換,從三維空間向二維空間轉換。

篇三:《觀察物體》的數學教學反思

《觀察物體》,設計意圖是,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已經能觀察2~3個小正方體擺成的物體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觀察4個小正方體擺成的物體。在學習活動中,多次讓學生參與觀察活動,鼓勵學生能根據指定的視圖要求進行擺物體的活動,發揮各自的想象力,探索不同的拼擺方法,從而使學生的直觀思考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得到更為充分的鍛鍊。在觀察、比較、實踐中,幫助學生進一步積累經驗,從而深化對實物與視圖關係的認識,發展空間觀念。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設施,形象直觀地對物體進行觀察,提高學習效率,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

從上課的效果來看,基本達到了教學目標,就是學生在語言描述上還欠缺,學生的主動探究慾望不強,以及我的教學語言組織得不夠簡潔,嚴密。

一、重組教材

教參上這節課的教學任務是例題和想想做做1-2,但是如果就這些教學內容,整節課就顯得比較單薄,沒有訓練的深度和廣度。現在我們應該創造性的使用教材,不再是教教材,所以我增加了這節課的教學任務,教學例題和想想做做1-4,從上課的情況來看,正好是一節課教學時間,比較充實。另外對書上的題目進行了改良,例如想想做做3,書上原來是從上面看到的是三個橫着的正方形,

我把它改成了從正面看到的是三個橫着的正方形,一字改動,提高思維的難度,調動了整個教學氣氛,原來只有三種擺法,改了一下就有8種擺法,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練習的層次性

爭對以上的教學內容,如何有機的結合,使之渾然一體,我在教學設計上體現了練習的層次性。首先我在進行例題教學時,讓學生在觀察三個不同的物體時,先讓學生擺一擺,從正面,側面,上面進行觀察,把觀察到的形狀畫在表格裏。然後交流發現,得出不同形狀的物體,分別從正面、側面和上面看,看到的形狀可能是相同的,也有可能是不同的。接着我安排了連線練習(想想做做2),這部分是使學生溝通視圖與物體的聯繫,然後觀察三個不同的物體,(想想做做1),提高了觀察的要求,要求:形狀相同的畫一個圖形,形狀不相同的畫三個圖形。馬上給出許多不同的物體,(想想做做4),要求找出形狀相同的面,以上練習只是根據由4個小正方體擺成不同的物體來觀察形狀,深化了實物與視圖關係的認識,發展了空間觀念,這部分內容教學較簡單,最後我練習了根據視圖來擺出不同的物體,這部分知識相對較難,這樣設計練習有坡度,體現練習的層次性,由易到難,由淺到深。

三、教學語言的描述

在教學語言的描述上,本節課我力求做到了語言規範,在學生上台用教具擺物體時,儘量在語言描述上表達得清楚,如:三個小正方體橫着擺成一行,然後把一個小正方體擺在左邊小正方體的前面,從視平線上觀察物體的三個面……

四、學生的操作

對於這節課,我準確把握了教學要求,每個學生我準備了學具,切實組織好活動,使每個學生都能真正參與進來,學生通過,操作,觀察,比較,強化了視圖與實物的認識,做到不以教師的演示來替代學生的操作,不以對教材中的插圖觀察來替代對實物的觀察。

五、尊重個體差異

對於根據指定的視圖要求拼擺出相應的物體,我鼓勵學生思考不同的擺法,鍛鍊學生的直觀思考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讓學生自主探索,然後小組交流,啟發想象,在交流擺法時,我肯定了不同學生的擺法,有的學生擺了4種,有的學生擺了6種,有的學生上台擺出了第七種擺法,第八種擺法,我都對學生進行了表揚,但我沒有讓所有學生都能拼擺出八種不同形狀的物體,這體現了新課標的理念,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有不同的發展。

篇四:《觀察物體》的數學教學反思

由於上一次上課的失敗,根據同事們的意見,我做了一些改動。

在課前準備這一環節,我用我的背面、側面、正面的照片進行導入。當出示背影照時,的個別同學猜出,於是我追問:你肯定嗎?學生説:“不肯定。”我又問“為什麼不肯定?我們見到的是她的哪個面?”通過引導,學生明白看到的是背面,再出示側面照,學生有更多猜出了,於是我問,這樣看,看得清楚嗎?要想更清楚看出來,站在她的什麼位置照?照相到她的哪個面?然後出示正面像。學生一看,確實是李老師,熱情非常高。這一環節達到了要的效果,讓學生初步接觸到了背面、側面、正面這三個概念,又讓學生在猜想中一步一步獲得成功,讓學生帶着興奮進入到學習中。

由於大的恐龍沒辦法找到,所以這一次我安排四人一組進行觀察,即一人一個方位。當學生在本位上觀察,基本上沒有出現上像一節課那樣亂的現象。在做“做一做”時,根據大家的提議,我讓學生用橡皮筋紮好再立起來,疊放在一起的書基本上能立起來。學生立好後,我讓學生在本位觀察後,再換位觀察,然後才連線,並説理由。在這裏用的時間也較多,主要因為自己對教材還不夠熟練,在觀察恐龍時忘了換位觀察,所以在這個地方才想起補上。

課後,同事們還給了兩點意見:一、板書還可以再好一些;二、在學生擺放恐龍、數學書本觀察時,沒有説清楚放的方向是誰的左邊(右邊)。

總之,由於本人的智質有限,這一節課還有許多要改進的地方,希望上這一節課的同行,能上得更好。

篇五:《觀察物體》的數學教學反思

《觀察物體》這節課我採用“盲人摸象”的故事引入,並結合日常生活我們是如何觀察物體的,讓學生初步感知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物體得出的結論是不同的,通過實驗驗證不同的角度和位置讓學生觀察發現,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物體,得出的結果不同,並且讓學生通過觀察一個物體,最多隻能看到三個面。同時教師利用正方體、長方體、圓柱和球讓學生實地觀察,通過直觀、形象、實地的演示,學生對觀察物體的面掌握的輕鬆、愉快,效果較好。認識到以後在日常生活中,觀察事物不能只看片面,要看全部。

通過本節課的嘗試教學,我感覺利用高效課堂的模式進行教學,優點是: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我們不僅是知識的'接受者,更是知識的創造者,這樣讓學生親身體驗,要比教師直接傳受,記憶更加深刻,掌握得更加牢固。而且鍛鍊了學生的聽,説,動手操作的能力,學生樂學,願學,讓枯燥的數學變成有趣的數學,鍛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我想這也正是高效課堂的閃光點。

課後領導的點評,我發現本堂課的確是存在很多不足,一是“盲人摸象”引入課題,和這堂課的觀察物體由立體到平面,沒有多大的關聯,課前我也想過這個問題,由實際生活中的立體圖形如像一棟樓房,畫出它的平面圖,引入課題,我個人認為太難了,如果能結合多媒體,要好弄一些;二是教學過程中,我提了一個問題,當球體等於或者大於圓柱體時,從側面看到什麼平面圖形?這句話不嚴密,等於的時候還看的到內切圓,大於到底大多少,兩個不同的物體大小能在一起比較嗎?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問題;三是評價學生方面要注意改進,不要專門用時間對學生進行評價,給人的感覺像是貼標籤,甚至對沒得到獎勵的組是一種打擊,學生會認為我這麼辛苦的努力,結果教師否定了我的成績,應該在課堂中隨時出現好的現象進行獎勵,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朝能夠得到獎勵這方面努力。等等這些,我認為專家們提得真是非常到位,課堂的確是這樣,每節課上課前,一定要精心準備,多問自己幾個問題:我打算讓學生獲得什麼?我打算讓學生用多長時間獲得,我打算讓學生怎樣獲得?我怎樣知道學生達到了要求?這課前四問能夠讓老師對於課堂有了大概地瞭解,準備就要更加充分,做到不上無準備之課。在上課時,應該合理分配課堂時間,什麼時間學生自己學,什麼時間老師開始講,什麼時間開始練,這些都應該做到心中有數。更應該準確把握課堂節奏,重難點精講細講。把課堂上會出現的情況都要預設進去,否則是一堂很失敗的課。

從這些來看,我這堂課很失敗,專家們的點評使我獲得了很多,更加堅定了我繼續使用高效課堂的信念,沒有做不好的事情,在今後我會一直嘗試下去,不管成功與否,我想還是有收穫的,我會記下我的點點滴滴。

篇六:《觀察物體》的數學教學反思

上完今天這堂課後我才知道我們的合作學習是多麼地重要,這兩天學習的內容是從不同角度觀察物體,主要讓學生學會從不同方向觀察物體,在前一堂課我以為比較簡單,於是我就自己帶了教具,把它放在講桌上,讓學生自己就在位置上觀察講桌上的物體的形狀,結果到課後作業時我發現效果不好,到了第二堂課,我覺得拼搭並觀察物體是挺難的一個內容,於是我在課前就讓學生準備了學具,在課上我讓學生們進行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們自己拼搭物體,並讓他們觀察討論,學生們都很樂意去做,枯燥乏味的課堂一下子活躍起來。

當時我也深入到各小組去察看情況,發現學生們都非常投入,最後反饋時,發現學生們也都明白了,效果真的不錯。

不過我知道我們課上的合作交流,不能盲目運用,我們得運用到關鍵地地方,比如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的知識點,學生做起來比較麻煩的題目等等。

篇七:《觀察物體》的數學教學反思

在一節課根據教學內容,我將教學過程分為了三個環節:

1、觀察尋入,在這一環節中我結合學生平時經常用的通過觀察判斷物體異同的方法讓學生觀察兩個盒子,並故意將不同的一面背對學生,學生很自然判斷這兩個盒子完全相同,這時,我並沒有將不同的一面展示給學生,而是讓一個學生到盒子背面觀察,提出不同意見,在其他學生都感到奇怪並急於觀察時,我將兩個盒子不同的一面展示給全班學生,讓學生意識到“要全面瞭解物體,就要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觀察”從而寫出課題。

2、探究新知,當學生有了觀察的慾望後,我設計以觀察同學的活動,引導學生從前、後、左、右不同的位置進行觀察,讓學生分別説説自己觀察到的情況,體會從不同角度進行了觀察,看到的情況是不同的。然後我又設計了觀察玩具老虎的活動,讓學生通過變換自己觀察,看到的情況是不同的。

3、練習體會這一環節裏通過“想一想”、“連一連”的活動,讓學生體會理解,鞏固觀察方法。然後通過用學生喜歡的賽車及其圖片,進行“猜一猜”活動,把觀察的位置擴展到六個方位,將所學的知識擴展延伸。

這此環節的設計,讓學生身臨其境,在自己的遊戲、活動中體驗生活,發現規律,總結數學知識,真正體現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生活中的數學”。

篇八:《觀察物體》的數學教學反思

《觀察物體》的第一課時是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物體,在本冊教材中這部分是難點,它是在學生熟練掌握上下前後左右的基礎上,對學生空間概念的培養。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覺得自己做得比較好的地方有:

一、教學目標定位:本節課我是在劉進蘭老師上課點評後再上的,在點評中,老師們都認為:劉老師的課只出現三方位的觀察,體現不到難度,正因為如此,整節顯得很平淡。針對這個問題,我大膽整合了教材,把教材中的三方位觀察拓展到四方位觀察,並把重點定在左側和右側。由於教學目標適當地增加了難度,因此,整個課堂都發生了變化:差生能保底,優生更優,課堂氣氛活躍,每個環節都把學生和聽課老師吸引住了。

二、教學中的課堂組織:本節課大部分時間都是讓學生合作學習、合作交流,讓學生通過觀察、發現問題,再讓學生進行比較、驗證,每個環節都設計得非常緊湊,一環扣一環,根本就沒有學生開小差的餘地,雖然是分組學習,但課堂紀律仍然是整整有條,讓聽課老師讚歎不已。

三、通過講故事吸引學生的興趣,同時巧妙地在故事中設計了有建設性的問題,藉助板書的插圖,從而讓學生在彙報和爭辯中,認識物體的正面、後面、側面。因此,學生的思維發散得比較廣,任何時候都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尤其是對優生的培養落實得比較到位。

四、在學生對正面、後面、側面有所瞭解的基礎上,再通過對“恐龍圖”三方位的觀察,引導學生通過連一連找出三個方位對應的觀察物,而且在讓學生彙報的同時,教師緊抓住一名學生説的:“老師,假如站在前面的小明站過一點點,他連的就應該是側面啦!”進行巧妙的引導,就讓學生初步體會到了物體的局部和整體的關係。隨後通過借用學生熟悉的數學書、小汽車進行驗證,再一次驗證同學們的發現是正確的。同學們在彙報第69頁做一做時,教師有巧妙地問:“奇怪,圖上看不到數學書後面的圖案,你是怎樣猜出來的呢?”這樣一問,學生很快地發現“正面”與“後面”是相對的。從而對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學會從一個面推測到另一個面的形狀恰到妙處。

一節課下來,發現每個環節都讓學生通過觀察去發現問題,從而進行驗證、歸納,結果發現需要花費的時間比較多,讓老師在課堂上對教學內容的“度”難以把握,尤其是對於低年級的學生而言,他們非説不可,這樣一來,往往直接影響到課堂的組織,尤其是對於新教師來講,也是一個很大的考驗。另外,我為了儘量滿足每個學生的需求,結果我只能把原計劃安排的欣賞與拓展作為課外延伸,沒有讓課內的設計盡善盡美,這也是一個遺憾。但從測試情況來看,效果是可喜的,95%的學生對四方位觀察物體連一連都能全對,而這部分連錯的都是弄錯了左側和右側,比我預期的效果要好。

篇九:《觀察物體》的數學教學反思

《觀察物體》在舊的教材中從未出現過,可現在的教材中二年級就有。説明新教材對於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的重視。而如何更好的在《觀察物體》的課堂教學中落實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呢?這是我在上《觀察物體》這一課時思考最多的.問題。於是教學中我力求做到以下兩點:

一、藉助直接經驗,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為了讓學生獲得更多的親身體驗,我在上課伊始,就讓同桌同學蹲着、站着等不同角度觀察鉛筆盒,喚起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調動了學生的興趣。既讓學生充分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又為這節課的學習做了鋪墊。學生通過觀察發現所處的位置不同,所看到的範圍不一樣。而後讓學生通過想象、分析、猜測等數學活動,來探究課本主題圖中小狗貝貝分別站在地上,抬起前腳,站到凳子上,爬上桌子等所看到的圖形是什麼形狀的。這樣學生對於新知的解決就水到渠成,無形中就運用了觀察物體的直接經驗來提升他們的空間觀念。

二、在重視發展空間觀念的同時,不斷豐富和發展學生觀察物體的直接經驗

要觀察物體,就需要展開觀察、想象、推理等思維活動。而很多沒法達到學習目標的孩子主要原因是缺乏相應的觀察現實空間的直接經驗。如分別在A點和B點觀察到的房子和樹木有何不同,有一些孩子可能就會因為沒有這樣的經歷而不懂判斷。於是我就創設了讓學生分別站在教室的最後面、中間及講台前等三個遠近不同的地點來觀察黑板的情境,讓學生通過實際觀察和體驗,發現從遠處看,看到的範圍較大,從近處看,看到的範圍較小。從而豐富、發展了學生觀察物體的直接經驗,然後再來解決從畫面間接觀察物體的問題。這樣,在發展學生空間觀念的同時,豐富了學生的直接經驗。

由於本節課把抽象的數學與有趣的觀察活動緊密結合在一起,給予學生自主探索的機會,讓學生親身參與實際活動,學生的思維始終處於主動的學習狀態,使得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發展他們的觀察物體的直接經驗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篇十:二年級數學觀察物體教學反思

本節課努力遵照新課程標準所提出的新理念,力求充分體現教材編寫意圖。教師自己製作的多媒體課件整和於教學之中,使教學錦上添花。縱觀本節課,有以下幾個特點: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本節課的教學以兒童生活情境“照片”導入,符合兒童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徵,喚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實踐表明,學生對情境中問題很感興趣,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課堂氣氛活躍。導入的設計先聲奪人,既幫助了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為新課的學習搭建了認知平台也抓住了學生和聽課教師。

2.主體參與,探索新知。

分3個層次,依據課本又拓展了課本,創造性的使用了教材。設計時始終圍繞着“自主參與,深刻體驗”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增強了自主意識,從而主動的探索新知。並且注重個性化的教學方式。如鼓勵學生選擇到自己喜愛的觀察位置去觀察;再如讓學生操作活動後,你懂得了什麼?等等,充分的體現了這一點。

3.聯繫生活,實踐運用。

生活是現實的,豐富的,數學是抽象的,如果不把兩者聯繫起來,學生必然感到枯燥、乏味。本節課大量地創造條件,讓學生把課堂中所學的知識和方法應用於生活實際中。如上課開始的猜猜照片是誰、噹噹小小攝影師、等。貼近了學生,延伸了學習。從而使學生能從看到的物體的一個面,展開聯想到整個物體的形狀,培養了觀察立體實物的能力,建立了初步的空間觀念。讓孩子充分感受到數學和生活的聯繫,數學確實就在我們的身邊。

篇十一:二年級數學觀察物體教學反思

:看一看的教學,我讓學生經歷觀察的過程,體驗到:從不同位置,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三個面;能正確辨認從正面、側面、上面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觀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間觀念。同時通過學生的活動,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合作意識、創新意識。本節課有如幾個特點:

1、活動是低年級學生學習數學的一個重要的方式,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有助於學生更好地理解和運用知識,本節課在這一點上體現得比較突出。比如,觀察紙箱的活動中,不是讓學生單純地站在位置上看一看、説一説,而是設計了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他們不僅獲取了知識,更為重要的是獲得了學習的快樂。

2、給學生提供了直觀的、形象的學習材料,注重了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自己體驗觀察的方法。比如,猜猜看(美麗的學校):判斷是從正面、側面,還是從上面拍攝的。讓每個學生結合學校的實景觀察圖片,體驗從不同的位置觀察同一物體時,形狀是不一樣的;及通過玩手中的長方體並猜出顏色這個遊戲,讓學生進一步加深對物體正面、上面和側面的理解。同時鼓勵學生離開自己的座位,自由地觀察紙箱,把所看到的和周圍的同學説一説,站在什麼位置看到了紙箱的哪幾個面,最多能看到物體的三個面。這幾個操作活動,充分體現了教師的民主作風,為學生提供了更大的探索、交流、合作空間。

不過,本節課也有一些值得我思考的地方:

1 .學生對於面的概念不是十分清楚,在最初觀察時,有的孩子竟然説自己能看見四個面,甚至更多。細思原因,原來學生把看到的一條邊當成了一個面,我想如果在課前複習時,讓學生動手摸一摸長方體的面,我想學生就不會出現以上問題了。

2.本節課學生動了起來,思維也活躍起來了,不過學生活動的有些沒有章法,我想也許是大班額的原因吧,如果是小班教學,教師會更容易把握學生的學習狀態。同時對於大班額的教學,我更應該認真思考,如何在新課改實驗中,教學既能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讓學生學的“活而不亂”。

3.在課堂上曾出現這麼一段小插曲:讓學生自學長方體各個面的名稱後,彙報時,有的學生理解錯誤,他站在長方體的正面(正面紅色),説正面是紅色的,當他站在這個長方體的側面(側面黃色)時,還説正面是紅色的。這時,一個孩子很敏鋭的發現他説的是錯的,及時走上前糾正了剛才那位同學的錯誤,而且表述的非常清楚。這個孩子多會學習呀,可惜的是我的評價沒有跟上去,沒有為他的勇於質疑行為,給予充分的肯定,無疑是我這堂課的遺憾。都説現在的孩子傾聽不好,如果我及時抓住了這一契機,對其他學生無疑是個最好的榜樣,可惜我錯過,我也深深的感受到,教師對學生的關注是多麼的重要。

篇十二:二年級數學觀察物體教學反思

在教學“(一)”一課時,在學生認識了物體的“正面”、“上面”“側面”以後,我讓小組自由討論課本的實踐題“站在不同位置看講台,最多能看到幾個面?”為了便於觀察,我特地允許他們可以自由走動,尋找答案。看着他們在講台邊快樂地轉來轉去,我沾沾自喜“站在不同位置看講台,最多能看到3個面”的正確答案馬上就可水到渠成了。誰知在反饋時有的學生告訴我“站在不同位置看講台,最多能看到3個面”,而有的學生告訴我“站在不同位置看講台,最多能看到5個面”,全班學生就這樣分成了兩派,相持不下。我嚴肅地重複着第二種回答“最多能看到5個面嗎?”這一反問,認為能看到5個面的那些學生頓時一愣,繼而默然地垂下了頭,雖然有個別同學暗地裏不服氣地自言自語“沒錯嘛,就是5個面”,然而更多的則是沉默,不作聲,課堂上因為老師嚴肅的一問全然沒有了剛才相持,爭論的氣氛,我頓覺師威的負面力量,於是我及時調整了心態,微笑着繞着講台轉了一圈,自言自語地説:“看來5個面也蠻有可能的嘛,誰願意當小老師上來説説到底最多能看到幾個面?”於是氣氛又活躍了起來, 兩派學生爭着上來講解示範,就在他們講解示範的爭論中,突然有一個學生髮現新大陸似的嚷起來:“我知道了,我知道為什麼有的是3個面,有的是5個面,3個面是算一次的,5個面是算合起來的”,另一個學生也恍然大悟“噢,原來他們算的是一次最多能看到幾個面,而我們算的是合起來最多能看到幾個面,難怪會不一樣啦.”話音剛落又有一個學生激動地喊起來“老師,老師,我也發現了,書本上這個問題提得不好,它沒有講清楚是算一次還是算合起來的。”眾生附和,我被這一連串的知道、發現愣住了,再仔細地讀了讀課本上的那句話“站在不同位置看講台,最多能看到幾個面?”的確,問題中沒強調一次,那就既可以理解為一次最多能看到幾個面,也可以理解為合起來最多能看到幾個面。當時我一激動,也不管學生的觀點是對是錯,至少這些學生認真思考,敢於批判書本權威的精神是值得讚賞的,於是我及時表揚了這些學生。.這時一個學生若有所悟地大聲自言自語“原來,書本也會有錯啊,以後我可一定要認真思考。”

教育教人求真,學習要先學做真人。21世紀的教育,呼喚思考型的人才,因而教師的職責已越來越少地傳遞知識,而是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成為孩子們學習的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與者,一位幫助發現矛盾論點,鼓勵挑戰權威而不是拿出現有真理的人。至少,我慶幸自己當時沒有以師威壓人,把自己認為正確的答案硬生生的塞到學生腦中,而是鼓勵學生進行獨立觀察,發表獨特見解,從而激發了他們科學批判權威的勇氣,並從中認識到思考的重要性

《——看一看(一)》的教學,我讓學生經歷觀察的過程,體驗到:從不同位置,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三個面;能正確辨認從正面、側面、上面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觀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間觀念。同時通過學生的活動,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合作意識、創新意識。本節課有如幾個特點:

1、活動是低年級學生學習數學的一個重要的方式,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有助於學生更好地理解和運用知識,本節課在這一點上體現得比較突出。比如,觀察紙箱的活動中,不是讓學生單純地站在位置上看一看、説一説,而是設計了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他們不僅獲取了知識,更為重要的是獲得了學習的快樂。

2、給學生提供了直觀的、形象的學習材料,注重了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自己體驗觀察的方法。比如,猜猜看(美麗的學校):判斷是從正面、側面,還是從上面拍攝的。讓每個學生結合學校的實景觀察圖片,體驗從不同的位置觀察同一物體時,形狀是不一樣的;及通過玩手中的長方體並猜出顏色這個遊戲,讓學生進一步加深對物體正面、上面和側面的理解。同時鼓勵學生離開自己的座位,自由地觀察紙箱,把所看到的和周圍的同學説一説,站在什麼位置看到了紙箱的哪幾個面,最多能看到物體的三個面。這幾個操作活動,充分體現了教師的民主作風,為學生提供了更大的探索、交流、合作空間。

不過,本節課也有一些值得我思考的地方:

1、學生對於面的概念不是十分清楚,在最初觀察時,有的孩子竟然説自己能看見四個面,甚至更多。細思原因,原來學生把看到的一條邊當成了一個面,我想如果在課前複習時,讓學生動手摸一摸長方體的面,我想學生就不會出現以上問題了。

2、在課堂上曾出現這麼一段小插曲:讓學生自學長方體各個面的名稱後,彙報時,有的學生理解錯誤,他站在長方體的正面(正面紅色),説正面是紅色的,當他站在這個長方體的側面(側面黃色)時,還説正面是紅色的。這時,一個孩子很敏鋭的發現他説的是錯的,及時走上前糾正了剛才那位同學的錯誤,而且表述的非常清楚。這個孩子多會學習呀,可惜的是我的評價沒有跟上去,沒有為他的勇於質疑行為,給予充分的肯定,無疑是我這堂課的遺憾。都説現在的孩子傾聽不好,如果我及時抓住了這一契機,對其他學生無疑是個最好的榜樣,可惜我錯過,我也深深的感受到,教師對學生的關注是多麼的重要。

篇十三:二年級數學《觀察物體》教學反思

二年級數學《觀察物體》教學反思

《觀察物體》是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物體,在本冊教材中這部分是難點,它是在學生熟練掌握上下前後左右的基礎上,對學生空間概念的培養,現對教學中的不足做以下幾點反思、整理:

一、教學目標定位為:正確辨別從不同位置(正面、左側面、右側面、後面、上面、下面)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

教學目標的定位直接影響教學的效果,對於本課時來説我的教學目標定的有些過高,本節課的難點過多,尤其是被觀察物體的選擇,涉及到了透視圖,所以部分同學出現了問題,學生對於左右面的.認識和親自實踐觀察其實都是沒有問題的。

二、教學中的課堂組織

本節課大部分學生都是隨着老師的教學在聽課,但本節課在觀察物體的實踐活動環節中,由於給學生的改錯時間太過侷限,所以有幾個同學沒有改完錯,在一直改錯,沒有注意聽老師下面的環節。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注意留給學生更多的自我改錯時間。

三、細節設計

本節課的教學環節從整體上來説還算緊湊,但有些環節是可以更深入挖掘的,這些點需要教師在備課中自己挖掘,一節課的點不能太多,但對於教學中的重點是必須要深入挖掘的。

四、學生能力的培養

在本節課中針對難點,我是循循善誘的教學方法,鼓勵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自己解決問題,但一節課下來,發現還是自己説的較多,給學生們“留白”的時間較少。

篇十四:《觀察物體》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觀察物體》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今天試上,《觀察物體》感覺在這幾個方面處理得不夠理想:

1、活動的有序性 “觀察物體”這類數學活動,學生喜歡也樂於參與,由於年齡比較小,容易激動,活動如果失去有效的組織現場就就會變得一團糟。在上課之前我已經對活動進行了一定的防範,把學生分組後編號,交流時按一定的順序大家輪流説,因此在第一階段在自己位置上觀察熊貓時,活動按我預設的那樣有序進行,但是在再次觀察左右兩邊的熊貓時,我讓3號和1號在左、2號和4號在右,先觀察再交換討論,這時就有些亂了,導致在小組交流左右兩邊看到的熊貓是否一樣時組織無序而無效。其次在觀察茶壺時,我拋出兩個問題:先説説自己看到的是哪一張,再説説其它三人看到的各是哪一幅後讓他們自由交流,沒有讓他們按順序,所以有的小組長能組織好,有的就不行了,相信效果也不會太好。

2、活動的有效性 應該説,有序性直接影響了活動的有效性,但是也有我對活動設計目的性的模糊造成的。觀察熊貓有這樣幾個層次:在自己位置上觀察,主要培養學生有序觀察和有條理的表達,是觀察方法上的'指導,這一點我處理的比較粗糙,效果就打了折扣。交換位置觀察前讓學生“想一想、猜一猜、思考為什麼?”要培養學生觀察前猜測、觀察後驗證的能力,並在遇到矛盾衝突時再觀察調整自己的認識,設想是理想狀態的,但是在操作時並沒有細化到讓學生怎樣再次觀察討論,因此這個環節是匆匆走過場了,並沒有讓矛盾提升學生的認知能力。在指導學生全面觀察熊貓時,沒有指名示範,因此學生轉倒轉了,但每次轉沒有仔細觀察,並沒有為第二個活動積累經驗。在交流茶壺時有效性的問題就更突出了,我沒有指名示範,直接導致只有我參與的兩組能達到預想的效果,其它幾組恐怕都不知如何組織。

3、思維的培養 學生被活動的外在形式吸引住了,活動雖樂於參與,但未冷靜思考,真正的數學思考和空間觀察未必能得到發展。在抽照片找位置的遊戲中可以看出這一點,如果前幾個觀察活動能起到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作用,這個遊戲應該相當順利,但是情況並非如此,抽到左右兩張照片的學生還是會撞到一起,這就顯示了交換觀察的目的未達到,學生沒有把觀察活動內化。

4、文化內涵和運用價值 也許我在備課之初就沒有考慮那麼多,只是想如何把教材執行到底,因此在數學文化的內涵上未曾考慮,對觀察物體的生活價值也沒有思考,在董老師 的建議之下才匆匆地加了《題西林壁》,但怎樣運用這首詩的價值還不到位,有些生硬,數學文化不能運用自如,那麼是不是還有更多的文化內涵呢?再想想吧!

篇十五:三年級數學《觀察物體》教學反思

從不同位置觀察物體,是學習空間與圖形知識的必要基礎,對於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有着不可忽視的作用。本課教學內容讓學生初步瞭解從同一位置觀察不同物體,所看到的形狀有可能是相同的,也有可能是不同的,初步體會實物與視圖的關係。本課在教學時注重讓學生在觀察活動中充分體驗,通過視圖還原實物的環節讓學生展開想象,讓學生根據經驗,聯想它能擺成什麼物體,從而溝通視圖和實物的聯繫,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力。

新課程特別倡導用具體的、有趣味的、富有挑戰性的素材引導學生投入數學活動。本課教學開始,我創設了為學生所熟悉的鳥巢和水立方的實物情境,同時提出了實際操作的問題情境。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的慾望。然後設置問題通過學生邊操作邊觀察,充分調動各種感官參與到學習當中。學生不僅強烈地感受到實物與視圖的關係,而且整個情境的設計遵循環環相扣,由淺入深的引入原則,精煉,效果好,導向明確,並將課堂一開始的問題到最後得以解決。

這節課學生學得輕鬆,主動,不但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而且充分體會到數學的樂趣,下課了,學生還沉浸在無盡的歡樂之中。

本節課的不足處在同時觀察6個物體時,學生出現了遺漏,以及觀察不準確的現象。今後教學中應注意加強引導和培養學生有條理、有順序的觀察和思維。

篇十六:五年級數學《觀察物體》教學反思

五年級數學《觀察物體》教學反思

《觀察物體》這節課我採用“盲人摸象”的故事引入,並結合日常生活我們是如何觀察物體的,讓學生初步感知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物體得出的結論是不同的,通過實驗驗證不同的角度和位置讓學生觀察發現,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物體,得出的結果不同,並且讓學生通過觀察一個物體,最多隻能看到三個面。同時教師利用正方體、長方體、圓柱和球讓學生實地觀察,通過直觀、形象、實地的演示,學生對觀察物體的面掌握的輕鬆、愉快,效果較好。認識到以後在日常生活中,觀察事物不能只看片面,要看全部。

通過本節課的嘗試教學,我感覺利用高效課堂的模式進行教學,優點是: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我們不僅是知識的接受者,更是知識的'創造者,這樣讓學生親身體驗,要比教師直接傳受,記憶更加深刻,掌握得更加牢固。而且鍛鍊了學生的聽,説,動手操作的能力,學生樂學,願學,讓枯燥的數學變成有趣的數學,鍛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我想這也正是高效課堂的閃光點。

課後領導的點評,我發現本堂課的確是存在很多不足,一是“盲人摸象”引入課題,和這堂課的觀察物體由立體到平面,沒有多大的關聯,課前我也想過這個問題,由實際生活中的立體圖形如像一棟樓房,畫出它的平面圖,引入課題,我個人認為太難了,如果能結合多媒體,要好弄一些;二是教學過程中,我提了一個問題,當球體等於或者大於圓柱體時,從側面看到什麼平面圖形?這句話不嚴密,等於的時候還看的到內切圓,大於到底大多少,兩個不同的物體大小能在一起比較嗎?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問題;三是評價學生方面要注意改進,不要專門用時間對學生進行評價,給人的感覺像是貼標籤,甚至對沒得到獎勵的組是一種打擊,學生會認為我這麼辛苦的努力,結果教師否定了我的成績,應該在課堂中隨時出現好的現象進行獎勵,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朝能夠得到獎勵這方面努力。等等這些,我認為專家們提得真是非常到位,課堂的確是這樣,每節課上課前,一定要精心準備,多問自己幾個問題:我打算讓學生獲得什麼?我打算讓學生用多長時間獲得,我打算讓學生怎樣獲得?我怎樣知道學生達到了要求?這課前四問能夠讓老師對於課堂有了大概地瞭解,準備就要更加充分,做到不上無準備之課。在上課時,應該合理分配課堂時間,什麼時間學生自己學,什麼時間老師開始講,什麼時間開始練,這些都應該做到心中有數。更應該準確把握課堂節奏,重難點精講細講。把課堂上會出現的情況都要預設進去,否則是一堂很失敗的課。

從這些來看,我這堂課很失敗,專家們的點評使我獲得了很多,更加堅定了我繼續使用高效課堂的信念,沒有做不好的事情,在今後我會一直嘗試下去,不管成功與否,我想還是有收穫的,我會記下我的點點滴滴。

篇十七:五年級數學《觀察物體》教學反思

最近中心校舉行有效教學講課比賽活動,我有幸參與其中,執教五年級數學上《觀察物體》一課。上完這節課,我和學生都感到很滿意。課堂上我充分運用教具、創設了有趣的故事情境,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學生探究的慾望。課的.一開始,我以遊戲導入,從而讓學生理解觀察物體要全面。學生對此很感興趣,但同時我又達到了我的教學目的。

一、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課堂上讓全體學生參與進行動手操作中。課前我準備一個長方體盒子,用此來認識物體的正面、側面、上面是不同的;我為每組同學準備了一組圓柱體與球,讓學生學習兩個物體放在一起從不同面去觀察,並且將觀察到的圖形在説出來,讓學生初步感知立體圖形,發展學生的空間想像能力。然後採用猜一猜的遊戲活動來鞏固本節課的知識。我發現這個互動參與式的遊戲,學生都很喜歡。看似遊戲的教學設計,其實是一種靈活的練習方式。看似簡單的教學內容,我們更要努力挖掘教材,深入研究教材,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平淡的教學放出智慧的光芒。

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從這教學中,我也深刻的發現了,其實活動也是數學學習的一種重要的方式,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有助於學生更好地理解和運用知識,本節課在這一點上體現得比較突出。比如,觀察小藥箱的活動中,不是讓學生單純地站在位置上看一看、説一説,而是設計了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他們不僅獲取了知識,更為重要的是獲得了學習的快樂。如平時都不愛舉手發言的學生卻在課堂上主動在講台上來觀察老師帶來的教具,並給同學講他所看見的形狀與同學所看見的有什麼不同等。課堂上氣氛熱烈,活躍,紛紛舉手發言,學生情緒高漲。這也給我了啟發,以後的教學要是能參與各種有效的活動,那還擔心孩子上課不認真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