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教師心得 思想蜕皮後的新命體

欄目: 教學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3.22W

思想蜕皮後的新命體

教師心得 思想蜕皮後的新命體

以前我對教師這個職業有一個簡單的看法:不就是上上課、教教書嘛,很是輕鬆啊。

我想這種不在其位不明真相的認知偏見應該不只是我一個人的專利——人類思維的聚焦點總是被縮小,小到只能看見自己大腦裏既定的認知地圖。

從事教師這個職業一個星期後,我對教師的認知地圖從一個點一下子提升到了一個立體模型,原來教育生態系統裏面的教師和學生是需要跳出思維邊際重來新認識的新命體。

一、教育是一個向上生長的動態過程

教育家杜威曾提出“教育即生長”這一目的明確的教育觀念,此觀念把生長作為一個平行的空間領域,以過程為導向,沒有終點。

生長需要持續不斷的攝入與內化、分析與輸出,並以任務為價值鏈接,一鍵跳轉到操作執行界面,最後以結果為導向覆盤成長。

生長的過程就是解決生活問題的過程,所以教育即是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

解決問題是一個先由外而內引發痛苦,再由內而外接受痛苦並通過修煉而有所收穫的算法。架構好教育地圖後,再推進目標檢驗算法執行後會出現的bug,試錯調解,最後展現的結果是問題被弱化,最終強化生長。

教育應該在鋪設好的軌道上有序生長,而不能放縱性地野蠻生長。實現這一原則需要教育工作者既要有“站在月球看地球”的更高層次的視野和格局,又要有“拿着放大鏡看螞蟻”的精神來解決教育問題中的每一個細節。

教育的目的並非增進知識,而是增進行動。

二、老師和學生都要進化才能適應性生長

進化是生命最大的成就和最大的回報,是宇宙中最大的力量,是唯一的永恆。不進化就要在更高級的遊戲場景中面臨“死亡”。

在沒教學之前,我一直把老師看做是一台機器,而學生就是機器生產的產品。

現在看來,我之前的認知水平還只停留在工業文明時代——機器機械化的生產着沒有温度的產品,因為需求大於供給,所以只要有產能就會有市場。

當我們身邊的信息在不斷爆炸並轟擊着我們的思維時,信息文明時代悄然而至。人們還沒來得及適應信息爆炸的狂歡,人工智能又像病毒一樣快速滲透進每一個人的血液裏。

對人工智能時代而言,老師既是有一整套自我更新算法的機器,又是這個機器外的機器——我稱之為智能機

陳  潔:

器——我稱之為智能機器。智能機器不僅需要教育機智做主程序,還要配備多線程的工作模式。這種一鍵式啟動便能多方位造血的運行機制給每一個“產品”都注入了靈魂,讓他們成為有血有肉的鮮活生命。温度是生命的方程式,其中的變量則是智能機器的運行和產品的賦能,且二者成共生正比關係。

應時代與社會的進化需求,學生越來越像是在歷史夾縫中披荊斬棘的英雄——因為肩負學會生存、學會生活的宿命而被現實的車輪碾壓向前。當認清現實還繼續擁抱現實時,學生這個英雄主義者才會真正涅槃。

三.教學是內外兼修的苦旅

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曾經給成功下過定義:成功=激情×反思×能力。其中激情是做付出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反思是對知行合一的場景化練習和總結;能力是對大問題和小問題的快速試錯,並不斷將其解決的思維結構,也可以稱之為“原則”。

教學成功是一種讓集體趨向最優化的過程,而不僅僅是某一個個體或者幾個個體。

作為教育界的國小生,想要實現教學成功則需要我們從客觀和主觀兩個層面不斷升級。

我們應該以空杯心態來看待教學過程中的方方面面,每個人和每件事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所以我們要不斷挖掘他(它)們思考和發生的本質,內化為水,裝進我們的空杯裏。正如海默生所説:“我知道每個人在某一方面強於我,所以我向每個人學習”。

解決好主觀心態問題,我們要把客觀視角放到最大化,你的班級和學生的未來就取決於你的視角,而視角放大的可能性來自見識。

見識是什麼?見識是建立在終身學習之上,日進一步的得道。

一個沒有見識的老師就像工業文明時期的機器,把一種教學經驗零件機械地組裝在學生的大腦裏,日復一日,單項循環。

一個有見識的老師會把教學經驗立體化、結構化、系統化、場景化。在實踐行動中,他們會先從0—1,再從1—10,然後打回原形,從10回到1,最後才會從1—N。

股神巴菲特曾説:“工作即修行。”我很贊同他的觀點。正如王陽明心學的“事上練”,我認為教學就是在“練”,正因為“練”才會脱離舒適區而痛苦,也正因為有痛苦,所以才會不斷褪去青澀而成長。

四、教學需要傳統文化的加持

文化是一種養成習慣的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它的最終成果是集體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