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英語深度教學心得體會

欄目: 教學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3.24W

隨着《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整體框架的提出,追求發展學生核心素養,實施深度教學,引導學生深度學習,成為了當今教育教學改革的熱點話題。郭元祥教授在《深度教學——促進學生素養髮育的教學變革》一書中指出,從深度學習走向深度教學,是教與學的一致性與相融性所決定的必然選擇。追求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必須克服表層教學的侷限性,實施深度教學,引導學生深度學習。深度教學的根本基礎是知識觀和學習觀的深刻轉變,強調知識處理的充分廣度、充分深度和充分關聯度,突顯學習的豐富性、沉浸性和層進性,通過突出知識學習的文化敏感性和包容性,增強中國小課堂的畫面感,促進反思性學習和批判性思維,實現知識的意義生成和多樣性價值。

英語深度教學心得體會

如何轉變知識觀,讓中國小課堂教學更有廣度、深度和温度呢?首先需要了解知識理解是有條件的,離開了知識成立和知識依存的內在條件,理解是難以達到的。從一定意義上説,課堂教學過程就是創造學生知識理解和實現知識發展價值的條件的過程。當前深化課堂教學改革,需要切實轉變知識觀,開展深度教學,讓課堂更有廣度、深度和温度。

知識是學生看世界的一面鏡子知識反映的是人類對客觀世界及其規律的認識成果。課堂教學教學生獲得知識,怎麼能夠僅僅讓學生獲得一大堆無意義的符號?從學生髮展的角度看,知識其實是一面鏡子,是學生看待自然世界、社會世界和人的精神世界的一面鏡子。通過這面鏡子,學生應該能夠認識和理解客觀世界。郭教師認為中國小課堂要有“畫面感”。所謂課堂的“畫面感”,其實就是指知識教學過程中學生眼前應該呈現出真實的自然圖景,或者腦海裏再現或想象的生活畫面。這種畫面既可能是通過知識獲得的對客觀世界的現象認知,也可能是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憧憬。通過知識這面鏡子,獲得對客觀世界的認知與理解,或者通過知識之鏡認識與理解人自身,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與社會的關係,人與自然的關係。我們現在的課堂大多是堆積成山的符號,而沒有真實的學生自我,真的是太目中無人、書中無人!以語文課堂為例,學生通過課文的學習,根本理解不了作者、作品中的人物的思想情感和精神世界,更不能反省自我,那“文如其人” 何以體現?引導學生對知識的深度理解,需要創設知識理解的條件,克服理解斷層的侷限性,完整地進行知識處理,對新知識的信念條件教學、證據條件教學、真理條件教學,以及知識的背景教學、邏輯教學和經驗教學是不可缺失的。知識理解內在條件缺乏, 課堂便淪為空虛、浮榮和膚淺,於是,缺乏力量的課堂便比比皆是了!

創設知識理解的內在條件,課堂才是豐富的、有廣度的。郭元祥教授曾經提出過豐富性教學的主張,就是強調要為學生理解新知識提供豐富的知識背景,注重通過新知識的背景導入、文化嵌入、經驗迴應等方式來為學生理解和學習新知識創造理解的條件,促進知識的轉化和內化,促進學生的自我覺醒。這一過程,必定是對知識深度學習的過程。

深度教學這一理念運用到中國小英語課堂,就是要創設更生活和更有趣的課堂情景活動,增強課堂畫面感,讓學生在貼近生活的生動情景中運用語言去表達自己,展示自己。基於《關於國小英語課堂情景活動設計策略研究》,結合中國小生身心發展規律和認知水平可知,對於抽象的學科知識,在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針對這一問題需要教師以此為依據設置直觀形象的教學方式,創造應有的畫面感,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

英語情境設計活動的開展就是以課本知識為基礎,設計學生熟悉或感興趣的情景,讓學生能夠在親身參與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提升學習效果。不少老師雖然意識到了情景活動設計的價值,並且已經在應用了,但是在實際開展過程中還是遇到不少問題,因此融合設計符合國小生認知水平的教學情景就成為了老師特別考慮的問題。

1.國小生的學習方式主要是被動接受,這種學習方式的最大特點就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充當的是被動接受的角色,很少會出現讓學生藉助自己的實踐進行知識的獲取,從而實現在知識積累和學習能力提升的機會。

2.學生鮮有機會根據自己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將自己的想法進行表達,無法在實際英語課堂上佔據主動地位。類似這種被動式的學習模式很難讓學生真正理解所學的內容,並且很難培養出學生的獨立精神和創新精神,更難於讓學生真正地學會學習英語,從而體會英語學習帶來的精神上的成就感。

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結合情境教學法做到和教學過程的融匯貫通,最為關鍵的就是在進行情景的設置時需要結合實際條件以及國小生的心理特點,並主動與國小生的生活和學習環境進行聯繫,進行深度教學,自然地表現。老師可以設計遊戲型的活動,讓課堂寓教於樂,設計出各種符合課堂的遊戲來進行相應的教學情境的創設,將當堂課要掌握的知識和之前具備的知識技能進行連接,讓學生在和同學在完成遊戲的時候,藉助相應的遊戲型操練和自己的實際運用對英語知識進行輕鬆掌握。

《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有明確的要求,學習興趣的培養是國小英語課堂的培養重點,促使學生學會使用簡單的英語進行初步的信息交換,學生能夠將簡單的故事進行講述,還可以將小對話或者相應的歌曲進行表演。在這些實踐中,我們很容易可以瞭解到,這些所有的要求和實踐,都是和教師為學生創建的合適的情景有着密切關聯的。在實際教學中如果脱離了具體的情景,所教給學生的語言也將成為無源之水。所以,英語教師應該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就是學生熟讀或者可以背誦相應的單詞和課文並不意味着學生具備了可以進行語言交流的能力,需要對他們的學習狀況進行進一步地檢驗和測試。並且還要看他們是否可以在真實的語言環境中對深度教學中學到的知識進行靈活運用,以及是否可以藉助這些語言去解決自己生活當中的實際問題。

如何可以進一步讓課堂情景貼近學生實際,創建深度教學的條件呢?

(1)教師在課前需要準備實物的玩具,為學生在課上準備真實的情景,教師的這些準備可以有效調動學生進行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興趣.

(2)針對課文的教學方面來説,需要對情景的整體性和層次性進行把握,從整體的理解到局部細節的學習,直至在課後練習中讓學生進行更大程度的提升,獲得更大的收穫。

(3)在課堂最後的活動鞏固環節裏面,教師可以採用小組遊戲的方式,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平等地參與到教學中來,另一方面也能從側面檢測學生的學習情況。

總之,知識不是故紙堆或歷史檔案館中的一堆冷冰冰、硬邦邦的晦澀符號,而是凝結着人類智慧、道德與情感的智慧成果,是對後人擁有意義增值的啟迪智慧、激盪情感、洗滌心靈的認識世界與人自身的成果,知識是有温度的。這温度便是知識對學習者在思想、態度、情感等方面的發展力、改變力、激發力。知識理解的最高境界不是把知識作為結果或作為工具去簡單佔有,而是通過知識理解與學習,獲得理智感、道德感和美感的體驗,獲得在認識和理解客觀世界過程中的豁然開朗,獲得對美好世界和美好生活的憧憬與嚮往。克服單一的知識訓練,引導學生通過知識理解,建立學科的基本思想、基本態度,豐富對新知識的意義增值,是深化課堂教學改革的根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