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高中歷史教學心得體會2023優質多篇

欄目: 教學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16W

高中歷史教學心得體會2023優質多篇

高中歷史教學心得體會2023篇1

時光飛逝,歲月如梭,結束了高三的教學任務,又回到了高一。回想過去的三年,讓我深深地感受到歷史教學任重而道遠,是一個長期而艱鉅的工程,同時也讓我更深地體會到了歷史教學的樂趣,發現它有着挖掘不完的東西。為此,我對如何開展國中歷史教學進行了反思。

首先,在教學中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結合歷史這門學科的特點進行教學,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將激發興趣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全過程。例如講到春秋戰國的紛爭這課,開篇就是典故“烽火戲諸侯”,而後涉及齊桓公和管仲的故事,勾踐的“卧薪嚐膽”等等,最後再講“長平之戰”時,還有秦和趙反間計的故事。我因此巧設疑問,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樂學,願學。同時,師生互動,層層剖析,使學生掌握所學的知識。

其次,抓住常規教學,認真地上好每一節課,力求提高課堂效率。認真備好每一節課,要翻閲教材、教參、教輔用書,力爭做到把老師知道最多的知識,教材中所藴含的所有要點,知識的重點、難點和關聯點都備出來,有條不紊地傳授給學生。抓住課堂教學主陣地,認真組織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這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

在注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同時,也要對學生掌握的知識及時反饋,過關檢查,在每一節上課前,老師就要對學生所學的舊知進行復習提問,這樣既檢查了學生以前知識的掌握情況,又起到新舊知識的銜接的承上啟下作用。

第三,抓兩頭,帶中間。無論課上課下都要注重對學困生的關注與輔導,多提問,多過關。而對於優秀生也不能忽視,每隔一段時間就要集中進行輔導和知識清理,他們學習方法好,效率高,但也往往忽視對歷史的鞏固複習,所以要及時關注他們。對於中等生更是應該對他們的學習乃至學習過程給予更多的關注。努力讓所有的同學在原有的基礎上都能有所進步和提高。

以上這些是我個人的一些心得。總之,歷史教學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們每位歷史教師堅持不懈,勇於創新,在課程改革的春風吹拂下,我們每位歷史教師都要抓住時機,為祖國的教育事業做出應有的貢獻。

高中歷史教學心得體會2023篇2

有關“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教學現象,或者偏離初衷,或者理解有誤,或者操作失當。筆者以為,只有對“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相關因素進行徹底的反思,才能避免類似偏差。

反思一:追根溯源,探尋學科本質。

歷史是一門史證的科學,此種説法誠然不錯。但僅僅侷限於此,就遠為不夠。眾所周知,歷史既指過去發生的事情,又指對過去發生的事情的復原與解釋。因此,歷史同時又是一門解釋的科學。史料需要考證,史實需要解釋。而考證和解釋就必須憑藉方法,依據邏輯。

陳寅恪在《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冊審查報告》中説:“吾人今日可依據之材料,僅為當時所遺存最小之一部,欲藉此殘餘斷片,以窺測其全部結構,必須備藝術家欣賞古代繪畫雕刻之眼光及精神,然後古人立説之用意與對象,始可以真瞭解。所謂真瞭解者,必神遊冥想,與立説之古人,處於同一境界,而對於其持論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詣,表一種之同情,始能批評其學説之是非得失,而無隔閡膚廓之論。……因今日所得見之古代材料,或散佚而僅存,或晦澀而難解,非經過解釋及排比之程序,絕無哲學史之可言。”

因此,在處理材料時,教師不可不作鑑別,不能依據孤證,亦不能進行簡單的堆砌。史料浩如煙海,學者都力所不逮,何況是年少學生?更且,歷史事物複雜異常,僅僅列舉其單方面的史料,從而造成片面的印象,不啻於用史實來撒謊。教師應精心選擇有價值、有意義的史料,在“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過程中,鍛鍊學生豐富的想象和嚴密的邏輯。

反思二:正本清源,明確教學目的。

為什麼要“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是為了證明教師所言甚確、知識淵博,還是為了註解教科書?都不對。“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是歷史學科最根本的方法,其目的應在於啟迪學生的思維。

“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是探究,而非灌輸。如果是灌輸,無需呈現史料,更無需費力進行史論結合。既是探究,則必須有探究的空間,有討論的餘地,有真理與錯誤的交鋒。英國人約翰8226;密爾在《論自由》一書中認為,“從真理與錯誤衝突中”能產生出“對於真理的更加清楚的認識和更加生動的印象”;而在欠缺討論的情況,“不僅意見的根據被忘掉了,就是意見的意義本身也常被忘掉了”。不僅如此,充分的討論還能增長人的智慧,“一個人之能夠多少行近於知道一個題目的全面,其唯一途徑只是聆聽各種不同意見的人們關於他的説法,並研究不同心性對於它的觀察方式。一個人之獲得聰明,除此之外絕無其他方式。”

如果在“論從史出、史論結合”中,我們選擇的史料能反應真理和錯誤的衝突,能呈現多元的視角,能激發學生熱烈的討論,那麼真理將會越辯越清,而學生也將越來越聰慧。

反思三:系統規劃,構建方法體系。

“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是方法體系,而非具體方法,絕非一節課所能完成。在教學設計中,很多老師愛將教學目標定位於培養學生“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方法。這樣的目標空而不當,教師心中無數,難以操作,亦難以評價。

作為方法體系,“論從史出、史論結合”包括哪些具體的內容呢?

首先,要學會區分史料和史實。史料不等於史實。史實是指對史料進行考證、鑑別後,提煉出來的客觀事實。如梁啟超對戊戌政變的記錄是史料,而慈禧太后發動戊戌政變則是史實。

其次,要懂得鑑別史料的基本方法。一些史料有很強的主觀性。引用時要考慮其時間、背景和作者(立場、動機、傾向)等因素,剝離史料中的主觀因素。此外,史料可分為一手資料和轉手資料;原始史料和非原始史料;圖片資料、文字資料、口碑資料、實物資料和遺址遺蹟;等等。史料形式不同,獲取有效信息的方法不一樣,其證據力也有所不同。

再次,要學會區分史實和結論。史實是經過考證的,毋庸置疑。結論是思辨的結果,見仁見智。秦始皇統一六國、鞏固統一、實施暴政,史實清楚,可二千年來對秦始皇的爭論不絕於耳。誤把結論(如名人的結論、偉人的結論)作史實,再去推導結論,實際上是剝奪學生思考的權利。

再次,知道孤證不立,由若干證據組成證據鏈方可成立。

再次,知道一個史料可能支撐多個結論,甚至是相反的結論,比如上述肯尼迪的言詞。

最後,知道常常是史無定論。在史料不足的情況下,提出初步的假設,或者提出進一步尋找史料的方案。懂得隨着新史料的出現,結論往往會發生重大變化。即使是面對相同的史料或史實,不同素養的人、不同立場的人、不同史觀的人、不同時代的人得出的結論差異很大,甚至尖鋭對立。

構建出方法體系之後,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社會閲歷,結合相應的教學內容,教師有計劃、有梯度地逐步實施,方能培養出具有“論從史出、史論結合”良好素養的學生。

高中歷史教學心得體會2023篇3

全面貫徹新時期黨的教育方針,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加快實施素質教育的步伐,已成為教育教學人士的共識。中學教學作為培養中學生的教育基地,肩負着十分重要的責任。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慾望,釋放學生自我創造的潛能,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造力,是我們中學歷史教師共同的使命。同時也不應把素質教育與大學聯考評估機制、大學聯考選拔學生對立起來。

作為一名高中歷史教師,我想寫出教學上的點滴心得,與同行們共享。我覺得在新課改形勢下高中歷史教師應做到更新教育教學觀念,實施教育教學創新。

素質教學的先導是教育觀念的創新,觀念決定思路,思路決定教法,教法決定成效。傳統教育觀念已經在許多教師、尤其是中老年教師中成了法寶,比如説:以教師為中心整節課都堅持填鴨,把學生看成是接受知識的容器,只教書不育人,忽視學生作為整體的人的思想、感情和創新意識;老師惟我獨尊,高高在上、對學生提出的奇談怪論嗤之以鼻,甚至認為學生是鑽牛角尖,不但不解決,而且還要批評一通等等。這些陳舊的教育觀念和教學方法造成學生墨守成規,因循守舊,思維求同,不僅教學效果肯定不好,而且還扼殺了學生創造的內在動機。讓趣味無窮的歷史變成一個枯燥無味的數字,最終使學生失去了學習歷史的興趣,同時也基本放棄了歷史學科的學習。這跟我們的素質教育和時代發展是不適應的。因此我們作為新世紀的教學工作者尤其是中老年曆史老師就必須痛下決心打破它,改變它,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樹立學生主體觀。從主演變為導演。

在學校公開課上,開課教師上九年級歷史《美國內戰》,把販賣黑奴的廣告導演成學生的活動。(黑奴扮演者,教師課前選定有較強的文藝表演才能,同時有較強的表演慾望的學生。)通過演練,學生既認識到了黑奴當時的悲慘處境,又為林肯政府頒佈《解放黑奴宣言》是深入人心的,打下了伏筆,也説明了黑奴問題成為了美國當時社會的焦點。另外如在講《一國兩制》一課時,通過讓學生看錄像《百年中國》的紀實片段;《重慶談判》一課時,播放電影《重慶談判》片段等等,這些課,使我確認,高中歷史教學,也應儘量挖掘可導可演的題材。方法上可採用電化教學,運用多媒體,展現出一幅幅生動畫面,以引發學生學習歷史興趣,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變灌輸為引導,在課堂教學中老師起到服務參與引導點撥提升補充的作用。也要求教師放下老師的架子,師生平等,創設和諧民主的氛圍,尊重學生的個性,提倡學生標新立異,鼓勵質疑,激勵思維。

高中歷史教學心得體會2023篇4

社會發展很快,我們面臨着機遇,也面臨嚴峻的挑戰。歷史教學時間課時少,一週只有兩節,但教學任務重,如果我們沒有危機感和使命感,教學效率就很低,就有被淘汰的危險。我想對一節歷史課有效教學淺談幾點體會:

“有效教學”正如課改專家、華東師大崔允郭博士所説:“教學有沒有效率,並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真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麼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習沒有收穫,即使教師教得很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同樣,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

一、教師必須樹立正確的教學理念。

對於教師來説,具有明確的先進的教學理念,應該是基本的素質要求。在推行新課程中,教師必須以新觀念來實施新課程。首先,教師必須確立“學生主體”理念,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思想。充分尊重學生主體,鼓勵學生敢於向既定規律挑戰,向權威挑戰,批判地對待人類的認識成果,進而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其次,教師有“全人”的概念。學生髮展是全面的發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學科的發展。

二、教師要給學生創造機會。

在課堂上,給學生一種沒有壓力的學習氛圍,只規定背題的範圍,不規定必須背下來,或是抽背、默寫,人為給學生造成一種壓力和緊張,如果學生經常在這種壓力和緊張的狀態下學習,不但不會提高學習效率,相反還會降低學習效率。而是想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讓其真正地參與學習,自覺自願地去完成課堂任務。經過幾個周的實踐,我發現現在的歷史課學生喜歡上了,課堂上也活了起來,以前複習時所有的題都是自己講,一節課下來累的筋疲力盡,而有一半以上的學生早就昏昏欲睡了,效率很低,而自從分組以來,學生小組討論非常活躍,沒有一個昏昏欲睡的學生,大部分的學生都參與了課堂學習。一次課堂上有一個組的同學提出了個一個問題:兩漢時期的絲綢之路對世界的影響是什麼?其中有一個答案是“應該是對世界經濟有所發展”,學生問為什麼沒選這個答案,當時我就愣住了,正在思考時,旁邊一個學生説:因為促進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哦,

同學們馬上就明白了。從這個事例中使我對學生的能力有了更深的認識,以前老是不放心學生,其實我們的學生是很聰明的,我們應該相信我們的學生,給他們更多的機會。

三、要想課堂變得高效,教師對課堂一定要有創新。

1、啟發激趣,讓課堂變得生動活潑。

興趣是構成學生學習動機中最為活潑、最為現實的成分。有了興趣,還會萌發創新意識,而在創新過程中產生的無窮無盡的興趣,又再次促進創新。興趣越大,學習的效率就越高。

2、質疑交流,讓課堂變得有理有趣。

教師要通過讓學生自己提問來組織教學,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索、為他們創設動腦、動口、動手、釋疑解難的機會,通過師生平等交流,培養獨立思考,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感覺學習是講理的心智活動而不是硬“灌”。學生由被動的接受變為主動要學,學習的效果肯定也會提高。

3、提倡“合作”,讓課堂變得融洽愉悦。

合作學習能滿足學生的心理需要,促進學生的情感發展,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學生羣體這種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的任務就是當好導師,及時起點撥導向的作用。合作學習很有好處:第一,拓寬思維,深化學生的認識。第二,培養和訓練口頭表達能力。

第三,可以培養合作精神。

作為教師只有以主人翁的責任感和歷史的使命感,儘快轉變教育思想,立足於教學實際,積極投身新課程改革大潮,不斷調整自己,不斷完善自己,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進而把教學工作做得更好。

高中歷史教學心得體會2023篇5

歷史教學方法,以及與廣大同學的接觸交流,瞭解到許多學生甚至教師在教學中存在不少認識上的誤區,主要有以下幾項體會。首先、高一階段的學習標誌着學生的學習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在學習的方法上、學習的認識上、學習的深度上與國中階段的歷史學習完全不同,但是從學生的角度講,很多學生將高一專題式的學習完全很陌生,他們一下子接受不了,普遍學習興趣不高。學生自認為歷史是副科,沒有必要投入更多的精力也可以輕鬆地完成歷史課程學習,上課也好,作業也好,時常不認真對待,馬虎應付,主動性差。

真實的情況是,高中歷史學習不僅僅是對國中歷史的補充和完善,而是從一個更新的角度的學習,把僅僅停留在背誦階段的學生的知識,從理解聯繫的角度更新詮釋,進而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進行探究性的學習,使學生脱離機械記憶的層面,開始學會在邏輯思考的前提下用聯繫的觀點來看問題。

第二、對學生來講,國中的歷史學習的機械記憶方法,存在着學習的慣性,依然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方法。到了高中階段,大部分學生的學習習慣,仍然停留在單純的機械記憶的層次上,難以適應高中的歷史學習,很多學生對我講,平時花費了相當多的時間背,記歷史知識,可考試成績還是不見長進,不知道為什麼?顯得很苦惱,學習的興趣一天天被消磨掉了。

因此,我深刻體會到,高中歷史教師除了把歷史知識傳授給學生

以外,更加重要的責任是逐漸誘導改變學生的學習習慣,使其自覺或不自覺走到高中歷史教學所要求的軌道上來。

第三:從學校角度講,歷史學科不僅在國中年級而且在高中年級向來被認為是一門輔助課程,學校上至領導,下至各班班主任,任課老師,都抱着一種輕視的態度應付了是,是極為不對的。我們學校高一歷史每週每班只安排了二課時,不符合教學大鋼要求,我們老師上課感到時間緊迫,很多想多講一些的內容都被刪掉了,實在是沒有辦法。通過這幾年的教學實踐,我個人認為:

第一、高一歷史教學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邏輯思維能力和情感態度為教學目標,為高二時期的學習打下良好基礎。

第二,拓展課堂教學內容,增加課外知識加強相關的地方史教學.第三:把中國近現代史教學同當前國際形勢緊密聯繫起來,擴展學生的眼界,學會用世界的眼光來看待我國的歷史,讓學生真實地感受到,中國的過去與現今都是與世界同時進步的,是無法獨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