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高中歷史教學心得(精選多篇)

欄目: 教學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3.09W

第一篇:高中歷史教學心得

高中歷史教學心得(精選多篇)

全面貫徹新時期黨的教育方針,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加快實施素質教育的步伐,已成為教育教學人士的共識。中學教學作為培養中學生的教育基地,肩負着十分重要的責任。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慾望,釋放學生自我創造的潛能,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造力,是我們中學歷史教師共同的使命。同時也不應把素質教育與大學聯考評估機制、大學聯考選拔學生對立起來。

作為一名高中歷史教師,我想寫出教學上的點滴心得,與同行們共享。我覺得在新課改形勢下高中歷史教師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更新教育教學觀念,實施教育教學創新

素質教學的先導是教育觀念的創新,觀念決定思路,思路決定教法,教法決定成效。傳統教育觀念已經在許多教師、尤其是中老年教師中成了“法寶”,比如説:以教師為中心整節課都堅持“填鴨”,把學生看成是接受知識的容器,只教書不育人,忽視學生作為“整體的人”的思想、感情和創新意識;老師惟我獨尊,高高在上、對學生提出的“奇談怪論”嗤之以鼻,甚至認為學生是鑽“牛角尖”,不但不解決,而且還要批評一通等等。這些陳舊的教育觀念和教學方法造成學生墨守成規,因循守舊,思維求同,不僅教學效果肯定不好,而且還扼殺了學生創造的內在動機。讓趣味無窮的歷史變成一個枯燥無味的數字,最終使學生失去了學習歷史的興趣,同時也基本放棄了歷史學科的學習。這跟我們的素質教育和時代發展是不適應的。因此我們作為新世紀的教學工作者尤其是中老年曆史老師就必須痛下決心打破它,改變它,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樹立學生主體觀。從“主演”變為“導演”。在學校公開課上,開課教師上九年級歷史《美國內戰》,把“販賣黑奴”的廣告導演成學生的活動。(黑奴扮演者,教師課前選定有較強的文藝表演才能,同時有較強的表演慾望的學生。)通過演練,學生既認識到了黑奴當時的悲慘處境,又為林肯政府頒佈《解放黑奴宣言》是深入人心的,打下了伏筆,也説明了黑奴問題成為了美國當時社會的焦點。另外如在講《一國兩制》一課時,通過讓學生看錄像《百年中國》的紀實片段;《重慶談判》一課時,播放電影《重慶談判》片段等等,這些課,使我確認,高中歷史教學,也應儘量挖掘“可導”“可演”的題材。方法上可採用電化教學,運用多媒體,展現出一幅幅生動畫面,以引發學生學習歷史興趣,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變“灌輸”為引導,在課堂教學中老師起到“服務”“參與”“引導”“點撥提升”“補充”的作用。也要求教師放下老師的架子,師生平等,創設和諧民主的氛圍,尊重學生的個性,提倡學生標新立異,鼓勵質疑,激勵思維。

二、更新備課方式,提高課堂實效性

如何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向45分鐘要質量。通過教學實踐、嘗試、總結、反思,我覺得備課這一環節尤為重要,可以説是基礎,是關鍵。著名教育專家於永正老師説過:“備課不等於寫教案。備課包括鑽研教材、收集信息、瞭解學生、考慮教學思路和教學方法、寫教案等。寫教案只是備課的最後一個環節——把鑽研教材等方面的所見所得,把教學的目的要求、重點難點、教學過程和方法以及收集到的有關教學的信息,記錄下來,是“備忘錄”——供課前翻閲,以便把課上好。如果説,寫教案是顯性的,那麼鑽研教材、查閲教參、收集信息、備學生,思考教法則是隱性的。”我們在備課時充分利用一些可以利用的素材進行備課,這些素材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教材、教參和輔導資料了,更多的是利用網絡資源等,因為網絡上的素材非常豐富。同時,教師的備課還可以備一些學生的活動,某些課中,可以調動學生開展學習活動來進行自主學習和探究。在我校歷史集備組,曾用過如下方法進行備課,(一)課前調查學生在本節課上希望學到什麼知識,他們對本節課的哪些內容特別感興趣。(二)利用互聯網,查找一些和教學內容有關的,學生感興趣的材料。筆錄備用。(三)加強集體備課,優化個人備課。備課組全體成員定期或不定期的集中在一起,對將要教的內容進行集體討論,如:教學目標應如何制定,根據不同層次學生情況,制定出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本課重點是什麼,如何突破;難點是什麼,如何排除;教學內容該怎樣教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課後檢測應怎樣編寫,編寫哪些類型的題;在本課中,該給學生制定怎樣的活動方案,等等。對高三選修《甘地》一課,通過集體備課,覺得僅靠講解,學生很難了解甘地的全面活動,難以理解“非暴力不合作”的概念,所以決定讓學生看電影《甘地傳》。這樣,既充分實現了教學目標,也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從而體現了新課標要求的“活“字。而且加強了教師之間,師生之間的融洽、合作關係。

第二篇:高中歷史教學心得

高中歷史教學心得

樑軍峯

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慾望,釋放學生自我創造的潛能,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造力,是我們中學歷史教師共同的使命。同時也不應把素質教育與大學聯考評估機制、大學聯考選拔學生對立起來。作為一名高中歷史教師,我想寫出教學上的點滴心得,與同行們共享。我覺得在新課改形勢下高中歷史教師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更新教育教學觀念,實施教育教學創新

素質教學的先導是教育觀念的創新,觀念決定思路,思路決定教法,教法決定成效。傳統教育觀念已經在許多教師、尤其是中老年教師中成了“法寶”,比如説:以教師為中心整節課都堅持“填鴨”,把學生看成是接受知識的容器,只教書不育人,忽視學生作為“整體的人”的思想、感情和創新意識;老師惟我獨尊,高高在上、對學生提出的“奇談怪論”嗤之以鼻,甚至認為學生是鑽“牛角尖”,不但不解決,而且還要批評一通等等。這些陳舊的教育觀念和教學方法造成學生墨守成規,因循守舊,思維求同,不僅教學效果肯定不好,而且還扼殺了學生創造的內在動機。讓趣味無窮的歷史變成一個枯燥無味的數字,最終使學生失去了學習歷史的興趣,同時也基本放棄了歷史學科的學習。這跟我們的素質教育和時代發展是不適應的。因此我們作為新世紀的教學工作者尤其是中老年曆史老師就必須痛下決心打破它,改變它,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樹立學生主體觀。從“主演”變為“導演”。在學校公開課上,開課教師上九年級歷史《美國內戰》,把“販賣黑奴”的廣告導演成學生的活動。(黑奴扮演者,教師課前選定有較強的文藝表演才能,同時有較強的表演慾望的學生。)通過演練,學生既認識到了黑奴當時的悲慘處境,又為林肯政府頒佈《解放黑奴宣言》是深入人心的,打下了伏筆,也説明了黑奴問題成為了美國當時社會的焦點。另外如在講《一國兩制》一課時,通過讓學生看錄像《百年中國》的紀實片段;《重慶談判》一課時,播放電影《重慶談判》片段等等,這些課,使我確認,高中歷史教學,也應儘量挖掘“可導”“可演”的題材。方法上可採用電化教學,運用多媒體,展現出一幅幅生動畫面,以引發學生學習歷史興趣,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變“灌輸”為引導,在課堂教學中老師起到“服務”“參與”“引導”“點撥提升”“補充”的作用。也要求教師放下老師的架子,師生平等,創設和諧民主的氛圍,尊重學生的個性,提倡學生標新立異,鼓勵質疑,激勵思維。

二、更新備課方式,提高課堂實效性

如何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向45分鐘要質量。通過教學實踐、嘗試、總結、反思,我覺得備課這一環節尤為重要,可以説是基礎,是關鍵。著名教育專家於永正老師説過:“備課不等於寫教案。備課包括鑽研教材、收集信息、瞭解學生、考慮教學思路和教學方法、寫教案等。寫教案只是備課的最後一個環節——把鑽研教材等方面的所見所得,把教學的目的要求、重點難點、教學過程和方法以及收集到的有關教學的信息,記錄下來,是“備忘錄”——供課前翻閲,以便把課上好。如果説,寫教案是顯性的,那麼鑽研教材、查閲教參、收集信息、備學生,思考教法則是隱性的。”我們在備課時充分利用一些可以利用的素材進行備課,這些素材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教材、教參和輔導資料了,更多的是利用網絡資源等,因為網絡上的素材非常豐富。同時,教師的備課還可以備一些學生的活動,某些課中,可以調動學生開展學習活動來進行自主學習和探究。在我校歷史集備組,曾用過如下方法進行備課,(一)課前調查學生在本節課上希望學到什麼知識,他們對本節課的哪些內容特別感興趣。(二)利用互聯網,查找一些和教學內容有關的,學生感興趣的材料。筆錄備用。(三)加強集體備課,優化個人備課。備課組全體成員定期或不定期的集中在一起,對將要教的內容進行集體討論,如:教學目標應如何制定,根據不同層次學生情況,制定出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本課重點是什麼,如何突破;難點是什麼,如何排除;教學內容該怎樣教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課後檢測應怎樣編寫,編寫哪些類型的題;在本課中,該給學生制定怎樣的活動方案,等等。對高三選修《甘地》一課,通過集體備課,覺得僅靠講解,學生很難了解甘地的全面活動,難以理解“非暴力不合作”的概念,所以決定讓學生看電影《甘地傳》。這樣,既充分實現了教學目標,也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從而體現了新課標要求的“活“字。而且加強了教師之間,師生之間的融洽、合作關係。

三、更新課堂教學的方法,優化課堂教育結構

新課程改革和新教材對課堂教學方法極為重視,明確提出要教師轉變角色,教師已不再單純是知識的傳播者了,教師更多的應該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與學生一起討論問題的合作者、探究者。學生的學習也要充分體現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所以,教學中,出乎學生意料的演示、生動形象的類比、深入淺出的解釋、學生生活中以及科技和社會的有趣的事例、幽默風趣的教學語言、探究性的學習活動以及不斷出現的挑戰性問題等,都是激發和保持學生學習興趣,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索的重要手段。這種教學,在習題訓練和講評課時,尤其管用。(一)學生限時完成適量練習。(二)學生討論答案,教師參與,瞭解學生討論的重點集中問題。(三)集體講評,教師答題,師生間可以互換角色互相體驗,討論中體現平等、民主、和諧的氣氛,遇到難點老師給以點撥,最後教師板書全文主要內容作最 2

後小結。實踐證明,這種教法達到了課堂教學“高效低負”的目的,有益於減輕學生學習負擔。教學中,師生間始終在愉快輕鬆的氣氛中互相交流着,既為教學活動奠定了最佳心理基礎,又對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智力潛能和個性特點大有裨益。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進行積極的參與活動,充分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同時學生的眼、腦、手、口等多種感官並用,學習興趣濃厚,思維活躍,注意力集中,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採用開放式教學方法,多展開第二課堂,讓學生多接觸社會,採集社會上的一些信息,增強對社會的瞭解,對社會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從而形成自己的觀點。通過討論課,開展辯論賽。如:對拿破崙的評價,對辛亥革命的成敗的評價等,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興趣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能力。

四、依據教學評價機制,重視現實教學要求

在實施素質教育時,始終 “要與學生平等相處,尊重學生的人格,因材施教,保護學生的合法權益”。

中學歷史教育是素質教育的組成部分,評價歷史教學,主要不是看教師是否能講,不是看學生對具體的知識記憶多少和某一次書面考試成績,而是要考察其是否有利於學生素質的提高和人文精神的養成。如在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選擇上,可以展開課堂討論,通過研討問題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樹立科學的歷史觀。如用多種方式評價學生的學業成績,如學生平時學習成績在學期歷史學習總評成績中佔一定比例;歷史課的學業成績考核除了書面考試還有實踐活動,鼓勵學生進行歷史演講、歷史小製作、歷史參觀考察等實踐活動,鼓勵學生自己蒐集資料,撰寫歷史小論文,對學生學習活動的成果也統計成績。歷史書面考試也從重知識考查向重素質考查、重能力考查轉變,逐漸扭轉死記硬背應付考試的局面。完善歷史第二課堂的教育教學。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按照他們自己的興趣愛好,組織課外歷史興趣小組,進行讀課外書、研究歷史人物、講歷史故事,寫歷史文章,編演歷史劇,學繪歷史地圖,收藏古錢幣,參觀歷史博物館,考察名勝古蹟等課外活動方式,開拓學生視野,培養其學習興趣,提高多種素質,增長更多能力。

第三篇:2014年度高中歷史教學心得體會

高中歷史教學心得體會

作為一名新教師,在這半年的教學過程中,通過不斷的學習和鑽研教材及教育教學方法,以及與廣大同學的接觸交流,瞭解到許多學生甚至教師在教學中存在不少認識上的誤區,主要有以下幾項體會。首先、高一階段的學習標誌着學生的學習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在學習的方法上、學習的認識上、學習的深度上與國中階段的歷史學習完全不同,但是從學生的角度講,很多學生將高一專題式的學習完全很陌生,他們一下子接受不了,普遍學習興趣不高。學生自認為歷史是副科,沒有必要投入更多的精力也可以輕鬆地完成歷史課程學習,上課也好,作業也好,時常不認真對待,馬虎應付,主動性差。

真實的情況是,高中歷史學習不僅僅是對國中歷史的補充和完善,而是從一個更新的角度的學習,把僅僅停留在背誦階段的學生的知識,從理解聯繫的角度更新詮釋,進而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進行探究性的學習,使學生脱離機械記憶的層面,開始學會在邏輯思考的前提下用聯繫的觀點來看問題。

第二、對學生來講,國中的歷史學習的機械記憶方法,存在着學習的慣性,依然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方法。到了高中階段,大部分學生的學習習慣,仍然停留在單純的機械記憶的層次上,難以適應高中的歷史學習,很多學生對我講,平時花費了相當多的時間背,記歷史知識,可考試成績還是不見長進,不知道為什麼?顯得很苦惱,學習的興趣一天天被消磨掉了。

因此,我深刻體會到,高中歷史教師除了把歷史知識傳授給學生

以外,更加重要的責任是逐漸誘導改變學生的學習習慣,使其自覺或不自覺走到高中歷史教學所要求的軌道上來。

第三:從學校角度講,歷史學科不僅在國中年級而且在高中年級向來被認為是一門輔助課程,學校上至領導,下至各班班主任,任課老師,都抱着一種輕視的態度應付了是,是極為不對的。我們學校高一歷史每週每班只安排了二課時,不符合教學大鋼要求,我們老師上課感到時間緊迫,很多想多講一些的內容都被刪掉了,實在是沒有辦法。通過這幾年的教學實踐,我個人認為:

第一、高一歷史教學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邏輯思維能力和情感態度為教學目標,為高二時期的學習打下良好基礎。

第二,拓展課堂教學內容,增加課外知識加強相關的地方史教學.第三:把中國近現代史教學同當前國際形勢緊密聯繫起來,擴展學生的眼界,學會用世界的眼光來看待我國的歷史,讓學生真實地感受到,中國的過去與現今都是與世界同時進步的,是無法獨立的.

第四篇:高中歷史教學心得體會4

高中歷史教學心得體會

據調查,高中學生喜歡歷史,但不喜歡歷史課。學生不喜歡歷史課既有教材的原因,也有教師教學的因素。反思我們的高中歷史教學,不得不思考高中歷史究竟該怎麼上?優秀的高中歷史課應當具有情感性、人文性、歷史性、文化性。對照上述歷史課“四性”,反思目前我們的高中歷史教學,還存在諸多薄弱之處。如何讓學生喜歡歷史課,提高高中歷史教學質量,我認為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改進。

一.加強史實教學

學生學習歷史的過程是一個由感性到理性的過程。《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在課程目標中的“過程與方法”中寫到“學習歷史是一個從感知歷史到不斷積累歷史知識,進而不斷加深對歷史和現實的理解過程。”感知歷史階段主要向學生呈現歷史上的人物、事件、制度、現象等具體史實。感知歷史階段,學生不僅是掌握歷史知識,更重要的是發展能力,受到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薰陶。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忽視、削弱感知史實階段是存在的,自覺不自覺地抹煞了感知史實階段的內容和意義,影響歷史教學效果。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怎樣加強史實教學呢?首先教師要認識史實教學在學生歷史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其次是採用多種教學手段,尤其是直觀教具和多媒體的使用,使史實能生動地再現歷史形象。再次是補充豐富、具體的史實,歷史細節越清楚學習印象越深刻,甚至終身難忘。歷史教師要在史海中篩選典型、鮮活、有穿透力的歷史細節。例如,我在講新文化運動中的文學革命時,給學生講了胡適印章的故事。有一次,胡適得到一塊上好的雞血石圖章料,決定用它刻一枚私章。他交待篆刻師傅,刻“胡適之印”即可。篆刻師傅認為胡適是白話文的提倡者,是用白話寫文章的大家,影響這麼大,怎麼刻圖章還用“之乎者也”一類的字,於是自作主張地把“胡適之印”改刻成“胡適的印”。三天之後,胡適收到印章,發現上面刻的是“胡適的印”時,哭笑不得。通過這個事故學生對胡適在文學革命中的重大影響印象非常深刻。

二.培養學生質疑意識與方法

歷史教學中較為普遍地存在教師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把教材知識視為真理,奉為神聖,要求學生死背史實和結論,質疑意識缺失。

基本史實和歷史結論構成歷史的陳述性知識。歷史知識具有客觀性又有主觀性,即二重性。客觀性指史實的客觀性,主觀性是指結論的主觀性。歷史結論是教材編寫者對史實的解讀,具有時代性和主觀性。史實是雖然具有客觀性,但也不能説就是絕對的歷史真實,可能個別史實也是謬誤。歷史結論具有時代性和主觀性,我們更需質疑。例如,列寧指出帝國主義是垂死的、腐朽的資本主義,而今帝國主義是垂而不死,很多方面我們還要學習借鑑。再如,經濟危機在舊教材中認為是資本主義特有的現象,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造成的。而今年從美國爆發的金融危機席捲全球。在全球化的當今時代,哪個國家能逃脱經濟危機的厄運?還有,在舊教材中對國共兩黨在抗日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評價是否客觀、公正?

要培養學生質疑的精神,首先教師要有質疑的精神和尊重歷史的態度。教師要關注史學動態,查閲歷史資料,敢於質疑。其次是引導學生質疑,培養學生質疑意識,指導學生質疑的方法。例如,《中國近代現代史》上冊第105頁的活動課:你怎樣評價辛亥革命。討論題目是:有人説“辛亥革命勝利了”,也有説“辛亥革命失敗了”,你怎樣評價辛亥革命,為什麼?教材還給學生

提供了有關資料、參考論文。通過這個活動課,使學生明白對辛亥革命評價有多種觀點,但不管哪種評價都要有依據。

三.在歷史教學中融入新歷史觀

我們使用的舊教材體現的是片面的、教條的舊唯物史觀。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人類社會五種社會形態是舊唯物史觀主要觀點。隨着新課程實施,教師關注課程觀念和教學理念的轉變,但忽視新的史學觀念的吸納,史學理念陳舊。因此無論舊教材還是歷史教師都存在新史觀的缺失。

新史觀的缺失既不利於高中歷史教學的與時俱進,也不利於學生大學聯考歷史考試的發揮。在高校和中學最緊密的結合點——大學聯考命題這個環節上,高校教師必定會把他們平時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直接或間接地體現出來。縱觀近幾年全國各(本站向你推薦:)地大學聯考歷史試題都融入了新史觀,如全球史觀、文明史觀、唯物史觀中的現代化史觀等。

新時代要求和大學聯考推動,迫使我們在使用歷史舊教材的教師在教學中融入新史觀。例如,我們在《中國近代現代史》教學中有必要融入文明史觀、現代史觀、全球史觀。中國近現代史反映了工業文明與農業文明的碰撞與衝突,中國近現史也是中國走向現代化的歷史,用全球史觀審視中國近現代的發展變化。

四.重視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在課程目標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中指出:“加深對歷史上以人為本、善待生命、關注人類命運的人文主義精神的理解。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養堅強的意志和團結合作的精神,增強經受挫折、適應生存環境的能力。”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是歷史課程的重要目標,也是歷史課程的最高目標。然而説教式、教條式、僵化的歷史教學很難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導致歷史教學人文精神的缺失。例如,大躍進中餓死很多人,有的同學認為控制了中國人口增長。又如,2014年美國“9·11”事件後,有的同學認為是美國強權政治的報應。這些都反映了學生對人生命權的不尊重,是人文精神的缺失。

我們在歷史教學中應充分挖掘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歷史素材,讓學生在感知豐富、具體的史實過程中,其人文的思想感情受到潛移默化的感染和薰陶。

高中歷史教師應當認真學習研究《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學習新版中學歷史教育教學專著、讀經典的歷史專著和重要的歷史期刊,關注史學研究動態。切實轉變課程觀念、教學觀念、史學觀念,積極投身歷史課堂教學改革,打造歷史魅力課堂。

第五篇:高中歷史教學的實踐及心得

(教育教學研究報告)

高中歷史教學的實踐及心得

阜陽三中劉穎梅

中學生是一羣可塑性較大的羣體,每個學生在不同的成長階段會有不同的教育需求。作為教育工作者必須對自己的教學工作及教育對象要有透徹的研究來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要根據學生不同階段的實際情況、心理特徵,以教學任務為安排,採取不同的教育教學方法,有計劃、有科學的培養學生的終身受益的各種能力,這是當今素質教育的要求。古代教育家孔子的“因材施教”指的就是教育學生應根據學生的不同實際情況進行。特別是高中階段是學生人格興趣諸方面定型的關鍵時期,更應該針對其在高中三個階段不同實際採取不同教學方法。

另外,由於歷史學科要求較強的思維能力、信息處理能力、論證能力、合理的邏輯思維能力、組織能力、簡潔流暢的文字表達能力。根據以上情況,歷史教學必須適時改變:一是針對學生的實際,設法培養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思維、理解表達能力。二是教學要源於教材、高於教材。要根據學生的實際,用之以不同的教學方法,以科學地引導學生學好歷史,並從中有計劃地培養學生的思維、創新等各種能力。以下是本人在教學實踐中的一點經驗和體會:

一、 高一階段,重點培養學生的歷史情結。

由於國中歷史教學中存在着這樣那樣的不足,許多學生上高中後較難適應高中的歷史學習,對當前大學聯考改革形勢一無所知,在學習方法上,視機械背誦為唯一法寶,不懂得如何做好筆記,缺乏積極的思維習慣,認識不到訓練的意義,不做平時積累。在課時少,進度緊,和大學聯考能力考查要求越來越高的情況下,如何更新觀念,適應新形勢,學好歷史,是擺在每個高一新生面前的一道難題。所以,作為教師應該做到:

1、改變學生的舊觀念,培養學生的歷史興趣。有人調查過,學生對歷史課的學習還是比較感興趣的。可教師卻抱怨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不持久,原因何在?無外乎兩個因素:一是因主課學業繁重緊張,把學習歷史當作類似看小説、看電視等緩解緊張情緒的功能。二是某些歷史知識通過教師引人入勝的講述,激發學生的新鮮感,使他們產生一時衝動。這些表明,高中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層次不夠高,大部分停留在刺激性歷史情節中,也就是停留在直接興趣這一層次上。我們知道,直接興趣是不穩定的,常會因各種因素而減退。再加上其他學科學習壓力,一旦學生感到乏味,或感到困難,直接興趣消失。改善的辦法:一是優化課堂教學內容,創設積極的學習環境,讓學生“願學”。二是提高歷史學科的實用價值讓學生“樂學”,比如可以增加課堂教學內容,適當聯繫當今世界所發生的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引導學生聯繫已學的歷史知識,運用歷史分析方法,指導學生對世界形勢發展加以認識等。三是增強學生在學習中的成功心理,使學生“喜學”。高一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由於初高中要求不同,與國中比較,普遍感到困難,出現怕的情緒,教師應根據學生心理,結合教學由淺入深的特徵,在教學過程中對每一層次的內容,作出不同的要求,對學生每達到一個層次,及時進行評價和鼓勵,讓學生覺得自己是一個成功者,有信心進入下一個階段的學習。

2、培養情商,產生歷史智慧。歷史學習不僅僅是記憶背誦應付考試那麼簡

單,歷史教學實際上是對學生歷史意識的教育,是培養較高情商智商的重要途徑之一。學生的歷史智慧產生於歷史知識中。但歷史知識本身不等於歷史智慧,。一個只顧眼前利益,只為考試而死記硬背,不去理解思考的人是不會產生歷史智慧的,就象古代科舉考試會考生對四書五經倒背如流,八股文章句句工整,但沒有創新,沒有個人見解,最終也只是一個統治者的工具和奴才而已。我們所説的歷史智慧是指能夠深刻理解和概括歷史知識,並尋找歷史發展規律。歷史知識是廣大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正是昨天的智慧帶來了今天的文明。要讓學生懂得從歷史知識的學習中培養情趣,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3、注意方法,加強理解。對高一學生來説,學習歷史是一個循序漸進、長期積累的過程,決非一時的努力所能達到,國中歷史教學注重史實,形象而生動,而高中教材注重概念的理解,較為抽象。只有注重學習方法,才能事半功倍。具體做法:一是培養自學能力;二是注重知識的聯繫,樹立整體知識觀;三是注重跨學科聯繫,學以致用;四是引導學生理清主線,建構體系。系統的知識是能力的基礎,知識的掌握離不開記憶,但記憶並不等於死記硬背,透徹的理解是啟發掌握知識的前提。當然,在高一階段,要做到這些,是不太容易的,但至少讓學生明白他們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

二、 高二階段,樹立信心,培養能力

這一階段,一部分學生在歷史學習的思維能力、表達能力、理解和處理教材的能力等方面存在着嚴重不足;一部分學生還有待於提高。為此,在教學中必須做到:

1.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所謂“温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學生只有事先進行預習,才明白課文中哪些知識自己懂得,哪些知識還不明白,聽課時才能有針對性,才能提高聽課的效率。課後及時進行復習,對當天所學知識進行梳理,才會發現自己不清楚的地方,及時解決,才不至於積累過多問題,以致於越學問題越多。

2、適量的練習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可以通過考試、作業的形式進行。應用是學習之本,應用是檢驗學會與否的標準,能夠應用自如直接反映學習者學習的結果。測試和做歷史作業實際上是在訓練學生學習能力、應用知識能力和創造力。通過作業訓練,使學生能夠應用學得的歷史知識去解決問題;必要的測試還可以促進學生及時地預習、複習。

3、教給學生一定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針對學生反映的雖很努力學習,但效果不佳的現象,根據不同學生的實際,授以一定的學習方法,並鼓勵學生積極探索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以提高學習效率。

4、教學的關鍵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才能真正提高學習效率。這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也是新世紀對人才的要求。可以通過以下途徑來進行:一是採用導讀法。所謂導讀法就是引導學生學會分析課文的方法,儘量挖掘學生學習的潛能,培養提高學生的理解力、分析歸納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二是通過史料分析,培養學生信息提取能力,運用史料解決問題能力。三是通過組織各種活動,如演講比賽、知識競賽、研究性學習等提高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的能力。

三、高三階段,夯實基礎,提高文科綜合能力。

這一階段,因為大學聯考,學生學習更加努力,化的時間相應增多,但也存在一些學生好高婺遠、急於求成的心理,出現基礎知識不紮實的情況。而且,審題能力、表達能力、理解和處理材料能力、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等均較不足,這些勢必影響學生將來的大學聯考成績。教師在教學中做到:

1、抓基礎,帶能力:

知識是能力的載體,能力是知識的運作。缺乏必要的、系統的知識,任何能力都無從談起,當歷史知識積累到一定程度,只要有一定思維品質,歷史思維能力也會隨之提高。所以,還是要花力氣把基本知識搞懂、搞通、搞活,沒有這個基礎,學習能力、綜合應用能力、創新能力也就無法建立。在高三第一輪學習時,要求學生對課本中的引言、正文、小字、地圖、圖片、表格、註釋、思考題、練習題等均加以仔細體會,一一掌握,不留空白,反覆熟悉課文,切實做到知識點落實於教材,理清知識線索,通過基礎知識這一關,併力求初步培養學生對歷史材料的分析能力和歷史問題的闡釋能力。

2、加強專題複習,注意專題拓展和聯繫:

對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近現代史分成幾個專題進行教學,每個專題注重講深講透該專題中的知識點、內在聯繫和值得注意的問題(要注意挖掘深度),講出專題特色,力求啟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能力,又要避免類似新課講述,從整體上客觀把握全書內容和知識體系,瞭解課本的主要線索,還要注意專題知識之間的橫向聯繫與相互滲透,保證第二步複習的系統性和整體性,並設計一些專題練習,以鞏固複習效果。

3、加強文科綜合能力培養

教育部在《大學聯考內容和形式改革方案》中明確指出:“在考查學科能力的同時,注重考查跨學科綜合能力和學科知識的滲透能力,着重考查利用相關學科知識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強調學科間的滲透與綜合,順應了知識經濟時代的要求,也反映了素質教育的客觀要求。綜合能力測試,尤其要解決一些具有現實意義的問題,重點考核學科之間的滲透,交叉與綜合。為此,在迎考的最後階段可採用專題講座方式,對一些跨學科的專題(尤其是時政專題)詳加剖析,多予錘鍊,有目的地設置一些問題,去引導學生進行立體思維,比如,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熱點、焦點,資源問題、環境問題、人口問題、三次科技革命問題、三大產業問題等系統問題。這樣的教學不僅有深度,更加有廣度,適應和諧發展的人的需要。

總之,教學無涯,只有在教學實踐中積累經驗,加強理論、專業知識的學習,不斷進行教學反思,才能真正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

(全文共3519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