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新課程下的語文教學心得體會(精選多篇)

欄目: 教學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38W

第一篇:新課程下的語文教學心得體會

新課程下的語文教學心得體會(精選多篇)

近兩年來,全國各地課堂教學改革風起雲湧,許多先進經驗紛紛亮相,成為了新課程教學的亮麗風景。在改革中,我採取了揚長避短、學為我用、創新理念、穩步推進的課堂改革策略,有如下心得體會:

一、教學理念的更新

1 學生是主體

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路人。在過去的教學中,我們把學生放在了被動學習的地位,教師不重視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一味的採取壓制、強迫的手段,常常適得其反。近一年的改革,改變了我錯誤的認識,學生被放在了課堂的主體地位上,教學時能夠首先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進行教學,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2.自主學習值得提倡

學生的學習能力存在差別,但完全依靠教師的課堂教學教會學生不利於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和能力的培養。所以,在教學中根據學情、知識的難度適當教會學生預習、學習、複習的方法,有利於學生學會學習。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指出,21世紀的文盲是不會學習的人。

3.小組合作的優勢

傳統的課堂是少數尖子生的課堂,學困生成為被遺忘的角落。小組合作,有利於讓學生之間互相幫助,有利於讓每一個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體驗到學習與成功的快感,從而整體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因此,在教學中建立小組併發揮小組的作用不可忽視。

4.教學目標是課堂的指向標

課程標準要求落實三維目標,課堂教學要落實三維目標,都需要教師在教學前早將目標定位下來。一節課的任務完成與否,也需要對照目標。目標的展示,還有利於學生的學習,使學生學習的方向更明確。

二、教學模式的創新

在教學中總結了“三自”學習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的能力。“三自”即自主預習、自主學習、自主探究,預習課側重於基礎知識的掌握,內容的初步感知;閲讀課側重於思維的訓練、表達能力的培養;複習課則側重於知識的落實。課堂設計上,以理念引領教學,體現學生的主體,培養學生的能力。

三、教學手段的革新

讓學生真正做課堂的主人,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對實現目標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這幾年的教學經驗告訴我,傳統的學究式經驗教學已不受學生歡迎,學生內心的情感調動、自我碰撞才是教學的最高境界。況且,學生的作題能力不是靠教師的講而培養出來的。為此,我在教學中從課本內容,學生心理因素出發,創設情境,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體味到做主人的幸福。

四、教學內容的添新

新課程改革的一項重大突破是改變了過去教材天下一統的格局,社會、生活、實踐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都成為教學內容。死抱住練習冊不放,必然導致視野狹隘。

五、實踐活動的出新

活動是讓學生在娛樂中學習,在學習時娛樂,它對於解決當前困擾學校的教師厭教、學生厭學這一問題有着獨特的意義。我不喜歡板着臉孔教學生學習,願意用自己的熱情和陽光去感染每一個學生。

總之,“一遍功夫一邊巧,十遍功夫刮刮叫”,只要我們持之以恆地進行“有效備課”,定能在教學中迸出智慧的火花,有效地提高我們的課堂教學水平。

第二篇:對新課程理念下國中語文教學的幾點體會

對新課程理念下國中語文教學的幾點體會

作者:李敏捷

單位:紅河州建水縣坡頭鄉民族中學聯繫地址:紅河州建水縣坡頭鄉民族中學郵編:654300

電話:13988049845

電子郵箱:

【內容提要】新一輪的語文課程改革正在逐步展開,這給國中語文教學帶來了生機,當然也帶來了挑戰。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貼近學生生活與現代社會實際的生動實例搬進了課堂,教學內容鮮活了,不再枯燥乏味了;討論答疑替代了死記硬背,明理分析取代了題海戰術,小組合作、師生互動的多邊交流代替了教師單向灌輸,課堂教學方法變得靈活多樣;教學手段更加直觀有效。這些可喜的現象,猶如一場及時雨.衝擊着僵化、呆板的傳統課堂教學,使學生乾涸的心田得到滋潤。“以人為本”是現代教育觀的核心,在理念上已形成共識。在繼續深化課程改革的背景下,語文教師必須解放思想、更新,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主要和教師的主導作用,着重處理好以下幾個問題。

【關鍵詞】 課程改革語文師生互動

一、加強啟發式教學

啟發式教學原則是教學的靈魂,應滲透在教學活動的各個方面,並貫徹於教學過程的始終。啟發式教學有多種,如正問啟發、反問啟發、觀察啟發、情景啟發等。

1、正問啟發。這是教師最常用的一種啟發形式,即依據教學的重點、難點,提出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它往往在教材的關鍵處、轉折處和引申處等提出“為什麼”。提問要問到“點子”上,要有一定的分量,也要難易適度,有利於師生間的共鳴。同時,也要指給學生正確的思考方法,從正確的立場分析問題。

2、觀察啟發。利用圖片、實物、幻燈和錄像等增強學生直觀形象的渲染力,形成語文表象和形象思維,然後在教師點撥和啟發講解下向邏輯思維轉化,使學生

找出規律或加強語文知識本質的認識。

3、情境啟發這是教師用高尚激越的情感、妙趣橫生的藝術語言,或用多媒體教學的手段來渲染氣氛,烘托主題,使課文人物栩栩如生,形成一種意境,來增強情緒記憶,並使學生從中受到教育。例如,在講《過零丁洋》時,可以通過講解文天祥抗元的故事來激發學生的情感,將文天祥在敵人面前英勇鬥爭,視死如歸的精神,用鏗鏘有力的語言進行情境啟發,使學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誘發學生熱愛祖國、追求真理和為人類的進步事業而獻身的雄心壯志。

二、讓課堂活躍起來、靈動起來

能否使課堂“動”起來,與課堂的主導者——教師有很大關係。首先,要想使課堂真正地“動”起來,教師應具較高的素質,要有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充足的專業知識儲備和高超的駕馭課堂的能力。為此,我們必須多學習,學習當代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多觀察,觀察課堂活動中出現的每一個問題;多思考,思考教學中的每一個環節;多總結,總結自己的教學思想和行為。一句話,要想進行有效的教學,必先做一個有心的教師。其次,教師要時刻想着學生。在課堂上,教師自己講是極容易的事,但要想讓學生“動”起來是不容易的。是否“想讓學生動”,體現了教師的教學思想、教學意識是否先進;有了“想讓學生動”的思想,學生能否真的“動”起來,這又是一個教學技巧、能力和水平的問題。那麼,如何能讓學生“動”起來?

1、要讓學生“敢動”。也就是在教學上要創設平等、民主的教學氛圍,克服教師專制,體現教學民主,教師要以真正平等的身份、真正民主的心態與學生交流,而不是以唯我獨尊、高高在上的教學獨裁者的身份出現,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敢動”。

2、要讓學生“想動”。教師通過對教材的分析和準確的把握而設疑、激疑,在看似平淡無奇的地方巧設問題,之後進行鼓勵性啟發、引導。如,“誰能談談自己的看法”,“不要顧忌所答內容的對錯,只要是你自己思考的結果就行”,“答錯了沒關係”,“對這一問題有這樣一種認識,你還有其他看法嗎”等,激發學生對問題的好奇心,勾起學生的求知慾,使學生“想動”。

3、要讓學生“能動”。要更多地發動學生,給每個學生表達自己觀點、展示自

己才華的機會,只要學生有“動”的意願,哪怕僅僅是一個動作,一個眼神,也應給予其一定的空間和時間;要發動更多的學生,克服“雙邊交流”,提倡“多邊合作”。一般説來,討論法和談話能給學生以展示自己的機會,使學生能較為充分地“動”起來。

三、立足課堂,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新的語文課程基本理念首先就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這一理念是否體現關鍵看語文課堂教學。《新課標》要求: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應(本站:)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閲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

作為語文教師,要在認真鑽研教材的基礎上,以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總目標,落實語文課堂教學的每一個板塊,包括閲讀教學、寫作教學、口語交際教學、綜合性學習活動教學等。閲讀教學要“實現三個轉變,即變深入分析為培養悟性、變被動閲讀為主動閲讀、變訓練為主為積累為主”;寫作教學要突破“為作文而作文”的傳統模式,突出“為做人而作文,以做人促作文”的教學目標;口語交際教學要精心創設交際情境,多給學生實踐機會;綜合性學習活動教學是課程改革的一個亮點,是對教師、特別是農村語文教師的重大挑戰,要求教師注意活動的開放性、階段性、綜合性和實踐性,努力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課堂。

四、正確處理語文教學中的幾個關係

1、傳統教學手段與現代教學手段的關係。在這個問題上,既要講繼承,又要講發展,對傳統教學手段不能一概否定。實際上,我們的歷史教學更多的是使用傳統教學手段。運用多媒體教學,有形有影有聲,入眼入腦,活潑感人,這是創新;站在講台上,一本書、一枝粉筆、一幅圖,娓娓道來,深入淺出,師生心靈感應,產生情感、意識上的共鳴,這也是創新。創新的關鍵不在表面,而在實質。當然,我們不能以此為“滿堂灌”辯護,“滿堂灌”禁錮了學生的思維,擠壓了學生的活動空間,只能是

一種被動式、保守式教學,與創新毫不相干。不過,我們語文教學工作者有必要在傳統與創新的結合上做好文章,使自己的教學更趨完美。我們不能固守傳統教學方法,排斥先進教學手段,而應該使二者有機結合,相得益彰

2、內容與形式的關係。內容決定形式,形式為內容服務。歷史教學形式應該多樣,因課而異,因教材而異,因人而異。變化多樣的教學形式往往能給學生以新的刺激感,形成活躍的課堂氛圍,給學生髮揮聰明才智提供適宜的載體。

3、課內與課外的關係。語文課堂教學對創新能力的培養總是具有一定侷限性的,因為還有一些矛盾客觀存在。如語文教材的相對穩定性與網絡文學的大量湧現、信息量劇增的矛盾,傳授系統知識和教學的集體形式與發展學生個性、特長和實施因材施教的矛盾,課堂教學與實踐活動的矛盾。所以語文教學創新不僅要注重課內,還要充分利用課外,只有課內課外雙管齊下,有機結合,形成合力,才能促進學生文學思維、語言文字創新能力的發展。

總之,新課標關注學生主體發展的理念,無疑給習慣於灌輸知識的教師提出了挑戰。教師應當身體力行,勤於學習,善於思考,不斷創新,與學生共同成長。教師在平時的歷史教學中,只要勤于思考,精心備課,就會找到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就能夠適應教改的需要,達到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及創新意識,以適應時代、適應未來的教學目的。

參考文獻:

1、

月版

2、

年6月版

3、 李新華:一堂好課需要具備的幾個亮點,雲南教育中學教師 朱慕榮主編 :《走進新課程》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班華主編 :《中學教育學》,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年9

2014年第7期

4、 樊秀友: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雲南教育中學教

師 2014年第6期

第三篇: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改革心得體會

學習新理念心得體會

近兩年來,全國各地課堂教學改革風起雲湧,許多先進經驗紛紛亮相,成為了新課程教學的亮麗風景。在改革中,我採取了揚長避短、學為我用、創新理念、穩步推進的課堂改革策略,有如下心得體會:

一、教學理念的更新

1.學生是主體

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路人。在過去的教學中,我們把學生放在了被動學習的地位,教師不重視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一味的採取壓制、強迫的手段,常常適得其反。近一年的改革,改變了我錯誤的認識,學生被放在了課堂的主體地位上,教學時能夠首先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進行教學,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2.自主學習值得提倡

學生的學習能力存在差別,但完全依靠教師的課堂教學教會學生不利於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和能力的培養。所以,在教學中根據學情、知識的難度適當教會學生預習、學習、複習的方法,有利於學生學會學習。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指出,21世紀的文盲是不會學習的人。

3.小組合作的優勢

傳統的課堂是少數尖子生的課堂,學困生成為被遺忘的角落。小組合作,有利於讓學生之間互相幫助,有利於讓每一個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體驗到學習與成功的快感,從而整體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因此,在教學中建立小組併發揮小組的作用不可忽視。

4.教學目標是課堂的指向標

課程標準要求落實三維目標,課堂教學要落實三維目標,都需要教師在教學前早將目標定位下來。一節課的任務完成與否,也需要對照目標。目標的展示,還有利於學生的學習,使學生學習的方向更明確。

5.新課程教學的核心是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學生對知識的探究永無止境,而教師教學不能僅傳授知識,把學生當作知識的容器,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思考、創新,在學習生活中養成動腦、動手、探究的習慣。

二、教學模式的創新

在教學中總結了“三自”學習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的能力。“三自”即自主預習、自主學習、自主探究,預習課側重於基礎知識的掌握,內容的初步感知;閲讀課側重於思維的訓練、表達能力的培養;複習課則側重於知識的落實。課堂設計上,以理念引領教學,體現學生的主體,培養學生的能力。

三、教學手段的革新

讓學生真正做課堂的主人,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對實現目標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這幾年的教學經驗告訴我,傳統的學究式經驗教學已不受學生歡迎,學生內心的情感調動、自我碰撞才是教學的最高境界。況且,學生的作題能力不是靠教師的講而培養出來的。為此,我在教學中從課本內容,學生心理因素出發,創設情境,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體味到做主人的幸福。

四、教學內容的添新

新課程改革的一項重大突破是改變了過去教材天下一統的格局,社會、生活、實踐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都成為教學內容。死抱住練習冊不放,必然導致視野狹隘。

五、實踐活動的出新

活動是讓學生在娛樂中學習,在學習時娛樂,它對於解決當前困擾學校的教師厭教、學生厭學這一問題有着獨特的意義。我不喜歡板着臉孔教學生學習,願意用自己的熱情和陽光去感染每一個學生。

第四篇:新課程下歷史教學的一點心得體會

新課程下歷史教學的一點心得體會

在教新課程的學中,我不斷學習課程標準,嘗試了許多教學方法,對新課程的理念有了更深的認識,現談一些心得體會。

第一:對新課標歷史教學應遵循的主要原則的認識。

結合新課程標準,我認為在歷史教學中應遵循以下原則:

1、啟發性原則。體現了教師的“主導”意識,將啟發貫穿於教學的全過程,重視教方法、導思路、激興趣、誘思考,重視直觀教學對學生的啟發作用,鼓勵求異思發散思維,及時反饋矯正,及時總結。

2、主體性原則。強調在課堂教學中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自身已具備的思想素質、智力能力、獨立性和自主性的作用,把學生樹立“主體意識”、“參與意識”、“學會學習”作為紮實執教的最主要任務之一,並要求教師在備課和執教過程中始終把學生放在教學的主體地位。

3、民主性原則。要求教師面向每一位學生,建立起師與生、生與師之間平等和諧的人際關係,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相互合作中完成教學任務。

4、發展性原則。教師要把教學的着眼點放在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方面,研究學生的認知障礙,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推動學生在自覺地參與學習的過程中重視自身利益的發展,尤其是思維能力的提高和創新意識、創造能力的培養。

5、實效性原則。教師要在教學的各個環節,緊緊抓住課程標準,以教材為載體,寫出最有利於實現教學目標的教學設計,優化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效率。

6、系統性原則。歷史知識的錯綜複雜是學生學習歷史的主要困難之一。但是,歷史發展的連續性和必然性又決定了歷史知識的系統性。歷史教學應該使學生了解歷史的發展線索,認識現象的因果關係,幫助學生建立起初步的知識結構,使學生有序的、系統的掌握歷史知識。

7、史論統一原則。歷史科學是材料和觀點的統一,科學性和思想性的統一,是歷史知識教育價值的核心所在。在教學中,不但講清史實,還要講明觀點和道理;不但教會學生學會知識,更要教會學生處世做人。要重視和堅持論從史出的認識方法,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堅持真理的唯物史觀和科學品格。

8、古為今用原則。瞭解歷史,是為了更好地認識現實;學習歷史,是為了繼承人類的寶貴遺產,建設和創造美好的未來。歷史教師應善於將歷史和現實、未來相聯繫,引導學生面向祖國的現代化建設、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培養學生的歷史責任感。

第二: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的認識:

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的原則是實事求是的原則和循序漸進的原則。在教學中我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方法,教會學生:

1、會閲讀。教學首先應指導學生形成愛閲讀的習慣,掌握閲讀的方法。課本是無聲的老師,是學生獲得知識的主要來源,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認真閲讀課本,養成愛讀教材的學習習慣,學會有效閲讀的方法,逐步提高閲讀的能力。

2、會聽講。語言溝通是信息交流的重要途徑。培養提高學生的聽講能力是學法指導的一個重要內容。要培養提高學生聽講的能力,首先要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聽講習慣。其次是培養學生在聽課時能聽出重點,掌握主要內容的能力。

3、會聯想。學生能對學過的知識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是其具有較強學習能力的一種表現。對學生聯想能力的培養,如知識的類比聯想。教師在教學新知識時,通過準備題、新課導入語等形式把新知與舊知有機地結合起來,並能啟發學生從舊知尋找到解決新問題的方法,推導出新的規律,獲得新的知識,完成從舊知向新知的遷移。這樣,逐步培養學生具有通過聯想把新知與舊知及生活經驗相聯繫的學習能力。

4、會質疑。要培養提高學生的質疑能力,教師必須創造一種學生樂於大膽提問的教學氣氛。教師要放下架子與學生交朋友,讓學生喜歡你,敢於向你提問題,教師對提出問題的學生均應給予鼓勵。

5、會練習。要教給學生關於練習的學習方法,首先要減輕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不要搞題海戰術,培養學生在練習時能有“五心”:審題細心,解題專心、碰到難題有信心、認真練習有恆心、向人請教要虛心。培養學生出習題、出試卷的能力。

6、會複習。温故而知新,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還要培養學生及時複習的習慣,教會學生複習的方法,提高學習的效果。教師要指導學生根據教材以及自己的學習筆記等自己進行復習,並利用列表、圖示等方法找出知識的重點、要點和難點,把知識歸類,對有關聯的知識進行類比,不斷提高學生複習的能力。第三:新課標下的歷史教學存在許多問題:

1、在教學目標方面,不重視課程標準的使用,在能力目標的界定、範圍、內涵、表現形式以及各項能力要求與教材的結合上存有很大差距,課堂教學在很大程度上存有盲目性和隨意性。

2、在教學內容方面,。不注意建立知識結構,忽視知識之間內在的邏輯聯繫,忽視主幹知識的深化、昇華,不能把新知識及時納入已有的知識體系,形成知識網絡。

3、在教學方法方面,忽視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的聯繫,忽視學生的興趣和經驗; 過分強調教材知識的講授,教材、方法、能力三者關係擺佈不清,處理不好,影響了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形成。

4、在教學手段方面,忽視現代教育技術、教學媒體的使用,滿足於一張嘴、一塊黑板、一支粉筆的傳統教學手段。

為糾正上述存在的問題,有待於以先進的教學理論為指導,在教育教學實踐中認真落實新課標精神,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加大學生與教師的交流與聯繫,增強學生自主性的發揮。

傳統的歷史教學具體史實性知識量太大,學生需要背記的東西太多,新一輪教學改革大大減少了知識量,使課堂內師生互動,探索性學習有了更多餘地,這正是國家推行教學改革的精神所在,因此我想我們歷史教師應重視討論法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利用多種教學方法打破課堂教學機械刻板的僵化局面,使學生在課堂交往中處於主動狀態,提起對歷史科的興

第五篇: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改革心得體會

三年級語文新課程教學改革總結

(2014-2014學年度第二學期)

近兩年來,全國各地課堂教學改革風起雲湧,許多先進經驗紛紛亮相,我在新課程教學改革中,採取了揚長避短、學為我用、創新理念、穩步推進的課堂改革策略,有如下心得體會:

一、教學理念的更新

1、學生是主體

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路人。在過去的教學中,我們把學生放在了被動學習的地位,教師不重視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一味的採取壓制、強迫的手段,常常適得其反。近一年的改革,改變了我錯誤的認識,學生被放在了課堂的主體地位上,教學時能夠首先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進行教學,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2.自主學習值得提倡

學生的學習能力存在差別,但完全依靠教師的課堂教學教會學生,不利於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和能力的培養。所以,在教學中根據學情、知識的難度適當教會學生預習、學習、複習的方法,有利於學生學會學習。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指出,21世紀的文盲是不會學習的人。

3.小組合作的優勢

傳統的課堂是少數尖子生的課堂,學困生成為被遺忘的 1

角落。小組合作,有利於讓學生之間互相幫助,有利於讓每一個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體驗到學習與成功的快感,從而整體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因此,在教學中建立小組併發揮小組的作用不可忽視。

4.教學目標是課堂的指向標

課程標準要求落實三維目標,課堂教學要落實三維目標,都需要教師在教學前早將目標定位下來。一節課的任務完成與否,也需要對照目標。目標的展示,還有利於學生的學習,使學生學習的方向更明確。

5.新課程教學的核心是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學生對知識的探究永無止境,而教師教學不能僅傳授知識,把學生當作知識的容器,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思考、創新,在學習生活中養成動腦、動手、探究的習慣。

二、教學模式的創新

在教學中總結了“三自”學習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的能力。“三自”即自主預習、自主學習、自主探究,預習課側重於基礎知識的掌握,內容的初步感知;閲讀課側重於思維的訓練、表達能力的培養;複習課則側重於知識的落實。課堂設計上,以理念引領教學,體現學生的主體,培養學生的能力。

三、教學手段的革新

讓學生真正做課堂的主人,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對實現目標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這幾年的教學經驗告訴我,傳統的學究式經驗教學已不受學生歡迎,學生內心的情感調動、自我碰撞才是教學的最高境界。況且,學生的作題能力不是靠教師的講而培養出來的。為此,我在教學中從課本內容,學生心理因素出發,創設情境,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體味到做主人的幸福。

四、教學內容的添新

新課程改革的一項重大突破是改變了過去教材天下一統的格局,社會、生活、實踐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都成為教學內容。死抱住練習冊不放,必然導致視野狹隘。

五、實踐活動的出新

活動是讓學生在娛樂中學習,在學習時娛樂,它對於解決當前困擾學校的教師厭教、學生厭學這一問題有着獨特的意義。我不喜歡板着臉孔教學生學習,願意用自己的熱情和陽光去感染每一個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