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一年級的教學反思(精選21篇)

欄目: 教學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21W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21篇《一年級的教學反思》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一年級的教學反思》相關的範文。

一年級的教學反思(精選21篇)

篇1:一年級教學反思

(一)新的學期開始了,新的挑戰也來臨了。對於剛剛踏上工作崗位的我來説,一開始就擔任班主任一年級的班主任,的確是一次重大的挑戰。

雖然在開學前已經做了一些準備,但面對開學時的一大堆繁雜的瑣事,還是使我覺得有些措手不及。每天都有一大堆的事情要做。

短短一星期的班主任工作和教學工作,使我深深體會到當老師的辛苦和喜悦。

作為班主任,一開學就對新生進行學習和生活常規的培養。這一工作是需要耐心和細心的。可能我自己覺得已經説過很多遍了,但學生可能還沒真正記住,或許一時又忘了。所以,我就反覆地嘮叨,時刻提醒。在副班主任的配合幫助下,孩子們漸漸學會了如何排隊、收發本子、課前準備做些什麼等。看到孩子們的進步,我很開心。

(二)iuü教學反思

一年級小朋友課堂自制力比較差,注意力集中的時間也比較短,所以需要在課堂上不斷變換形式,讓學生保持新鮮感,這樣才能讓學生更好地學習。

教學iuü內容我多采用了故事的形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學習拼音字母無非是要孩子多讀、多記,有些特殊規則如i標上聲調要去點,ü遇y要去兩點,若採用教師講授的方法,可能只會事倍功半。但小朋友對聽故事的興趣特別濃厚,所以我便把那些講授起來枯燥乏味的知識結合故事的方式來表達,學生上課聽得津津有味,而且記得特別快。有時個別學生對知識點回憶不起來時,只要提醒他一下故事大概,他就能記起枯燥的知識點來。

iuü教學結合故事講課還有個特點就是可以根據各項知識點的特點把故事連起來,讓學生覺得有完整性而且聽起來有趣味性。根據i,y,yi的特點,我把故事表達為:小i是個愛漂亮的小姑娘,她的頭上戴着蝴蝶結。當她一戴上聲調帽子的時候,就把蝴蝶結遮住了,她頭上的點就沒有了。星期天,小i一早醒來就吵着要媽媽帶她去遊樂場玩。小i的媽媽是大y。大y媽媽把小i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就牽着手出門了(yi)。一路上,大家都和他們打招呼。(大y和小i在一起,還是讀做i)。遊樂場的人可真多,大y媽媽怕小i妹妹走丟了,緊緊地牽着她的手,他們靠得可緊了。u,w,wu可以讓學生在我的故事基礎上進行改編。學生興趣濃厚,而且把很多難用語言表達的東西很自然地就傳達給了學生。至於ü見y要去兩點,我又巧妙地這樣表達:小ü的爸爸媽媽都出差了,沒人帶小ü出去玩,怎麼辦呢?小ü急得大哭起來。大y媽媽看見了,就趕緊來安慰他,大y媽媽答應小ü帶他去玩。小ü一聽,可開心了,趕緊擦掉了眼淚,和大y媽媽一起出去玩了。(yu)並及時提醒兒歌:小ü見大y,擦掉眼淚笑嘻嘻。

故事教學對於一年級小朋友有一定的吸引力,但也要注意故事與教學知識點的緊密結合。

篇2:一年級教學反思

最新修訂的《國小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要處理好教師講授和學生自主學習的關係,通過有效的措施,啟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鼓勵學生合作交流,使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數學思維訓練,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國小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一)。”我個人認為,教學中無論採用怎樣的方式,它們的教學理念沒有變,都是在圍繞新的課程理念在實施。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學生髮展為本,讓學生主動參與。

現我們正在進行“以學為主,當堂達標”教學模式的摸索與探究,作為最基礎的國小一年級,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充分應用這種教學模式,真正實現課堂效果的高效,現從以下幾方面談談自己的認識和做法。

一、先學後教。有意識創設活躍的學習氛圍和生動有趣的學習情境,讓學生自覺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觸碰到相關知識點,由此展開對新知的探究,教師只需在旁引導、指點即可,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必過分擔心學生是否能行,學生不是一張白紙,即使是一年級的兒童,也有豐富的生活體驗和知識積累。這其中就包含着大量的數學活動經驗,特別是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國小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一)》。因此,只要組織引導適當,學生定會送上一份份意想不到的驚喜。

如:在教學《認識立體圖形》一課時,我讓孩子帶來了許多物體和圖形,課堂的開始,並沒有急於講授,而是通過讓學生摸一摸、説一説、滾一滾等方式使學生直觀感受各種立體圖形的特徵,再讓他們以小組為單位介紹自己帶來的物品,學生在觀察、交流之中就發現了各種圖形的特徵,對幾種立體圖形有了比較多的感性、直觀的認識。然後放到一起數一數,看看每種物體、圖形各有幾個。這樣不僅使學生自己感悟了本節課的知識,還為以後的分類課打好了基礎,更培養了孩子的合作學習習慣。

二、以學定教。課堂教學要根據學生學習需求、學習狀態和學習方式,合理確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靈活調整課堂教學方法,把教師“教”的思路和學生“學”的思路動態融合。好玩是學生的天性,尤其是國小一年級學生,愛説愛動,對自己的行為約束力差。要想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就要創設好的活躍的學習氛圍和生動有趣的學習情境,培養學生的特長和興趣。

例如:在一年級上學期《認識立體圖形》這節課的教學中,我以學生的動手操作作為課堂教學的主線,讓學生在操作中動用多種感官,通過積極思維,獲取知識。在這節課中我設計了兩個練習的環節:

1、學生閉上眼,摸一摸袋子裏禮物,判斷它的形狀並説一説它的名稱。用遊戲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使學生快樂地學習,這樣能使學生對這些立體圖形的特徵有更豐富的體驗,這一組活動的目的也是幫助學生在頭腦中建立立體圖形的表象,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2、最後一個拓展環節,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玩搭積木遊戲,學生們“玩”得非常開心,在短短的幾分鐘裏,學生討論交流,充分發揮他們的觀察力和想象力。

從搭積木中學生能發現了長方體、正方體很難滾動的原因,明白了圓柱和球的滾動為什麼不一樣等,也發現平面與平面的接觸可以越搭越高,而曲面則不行等。這樣既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利於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更是令學生始終在輕鬆、民主、和諧、愉快的氛圍下探索學習,成為課堂的主人。正如“新課標”中所説的,使每一個孩子在數學學習中得到不同的發展。

篇3:一年級教學反思

花開花落,匆忙中又走過一學期,反思一學期的教學工作,覺得語文教學真是有好多的東西需要在平日教學裏勤懇挖掘,就要像蚯蚓不斷地去鬆學生小腦袋裏的土壤,使他們獲得新鮮的知識的時候又得到新鮮的思維方式,範文之教學反思: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下方從三個方應對本學期語文教學做以反思:

一、識字。

在這冊書中超多的識字認字有必須的難度。因此在學習時我採取了多種方法幫忙孩子認字識字。

1、根據學校的自主學習研究專題,先交給學生掌握自學生字詞的方法。藉助拼音識字;和家長一齊讀一讀。

2、在課堂上,對學生的識字採取了各種指導方法,讓學生能根據自我的經驗用加一加、減一減、組詞、和自我、同學的名字聯一連、等方法識記。

透過一個學期的教學,大部分學生都能用自我的方法進行識字,在認字上有了很大的進步。此刻班級裏有2、3個學生認字速度慢一些,其餘學生較好。

二、朗讀。

朗讀教學也是本冊教學的重點。在如何指導好朗讀,我採取瞭如下方法。

1、每篇課文先讓學生熟讀,到達98%的學生熟讀。

2、老師範讀。每一篇課文精彩的地方或是難懂的文字我都要進行範讀。使學生在聽讀的時候揣摩老師為什麼這樣讀,老師為什麼要把這個詞重讀、要把那個句子度的很輕,等。在聽讀中感悟文字所表達的思想。

3、學生讀文我採取多種讀文方式,如師生對話,背誦句字男女交換讀、小組讀、分主角讀等形式,讓學生充分練習朗讀,在讀流利的基礎上按照自我的理解方式讀出情感。在閲讀時,結合自我的生活經驗體和看圖片度課文。遇到自我不理解的地方,小組討論解答,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三、寫話

寫話教學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是一個難點,教學反思《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因此,從這個學期開始着重訓練,主要從兩個方面進行。

(一)多讀多説,先説後寫。閲讀是説話的基礎,而説話是寫話的基礎。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故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先要抓好閲讀。”一年級是學習的基礎,因此閲讀在一年級也不能放鬆。在閲讀中孩子能夠積累詞彙,感受完整的語句。孩子讀得越多自然説得也多,教師能夠組織學生進行講故事比賽,

鍛鍊學生的説話潛力,培養學生的閲讀興趣。趁熱打鐵,能夠讓學生針對某個故事,談談讀了這個故事的感受並試着寫一句話。類似這樣的形式,有的教師覺得這樣的題型一年級學生還沒必要做,因此往往忽視掉而不做。其實這也是在鍛鍊學生的閲讀及寫話潛力。再者教科書中的文章更是不可浪費的閲讀素材,雖然一年級的文章還比較簡單,但作為教師務必心細,一但發現文中的成語或優美語句,比如説“五光十色”“四面八方”等文中出現的成語及練習中的成語,都是很好的作文素材,都應讓學生積累。

(二)、看圖寫話,培養潛力。國小語文書圖文並茂,個性是低年級,每幅插圖都生動形象,富有童趣,貼合這個年紀段國小生的認知特點。給學生帶給了説話素材。在每篇課文的開始或課文講解中都能夠利用這些圖畫。讓學生觀察圖畫進行説話訓練時,教師就務必進行必須的指導。先指導學生按照必須順序找出圖畫上的詞語,説到詞語的時候,同時觀察説説他們在幹什麼並要求學生説完整話。這樣透過一句話一句話的練説,最後就能夠連成幾句連貫的話了。另外國小語文在教學中還安排了“口語交際”的版塊。也是根據必須的要求進行口語交際,雖然主要目的是鍛鍊學生的説話交際潛力,但也是在為學生的寫話打基礎,因此教師在訓練學生口語交際結束後引導學生按照説話的順序寫下來。當然教師也不必每篇都讓學生寫。對於學生寫的東西,教師不必要求過高。以鼓勵為主,不斷提高學生的寫話興趣。在不斷的訓練中適當提出要求,關鍵要求學生説完整話,寫完整句。課本就是來源於生活,教師也能夠脱離課本,在現實生活中找找圖畫,寫出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感想,更是培養學生的觀察力。

篇4:一年級教學反思

識字是寫作和閲讀的基礎,也是學習潛力的基礎。國小低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是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剛剛入學的一年級學生,一打開課本就是超多的、抽象的歸類識字,這就決定了識字教學是國小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為了使學生在愉快簡單的氣氛中主動地識字,本學期我根據兒童年齡特點,採取各種有效的途徑,有意識地激發他們的識字興趣,拓寬識字途徑,培養他們的識字潛力。下方,我談談這學期我在識字教學中的一些做法:

1.根據兒童的思維特點,把抽象的符號具體形象化

識字本身是枯燥的,而對於枯燥的事物,人們的情緒總是消極和被動的。如果孩子們一味地被動識字,不僅僅識字的效率低,而且還在必須程度上束縛了思維的發展。因此,我想必須要在起步階段透過多種途徑來營造識字教學的良好氛圍,充分調動起兒童識字的興趣,不斷激發學生去體驗識字的樂趣,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樂於識字,主動識字。如在教〈〈口耳目〉〉時,我演示幾個學生在學前接觸過的有代表性的會意字,形聲字,透過畫面與文字的演變,使學生將自我頭腦中的資源與眼前所見的畫面產生聯繫,從而激起學生探索祖國文字奧祕的慾望,對學習識字產生濃厚的興趣。

2.利用遊戲的形式,調動學生學習抽象文字的興趣

興趣是激發兒童從事學習的動力。遊戲是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兒童喜歡模仿,喜歡重複,喜歡錶現。我在教學中充分利用遊戲的形式調動學生學習抽象文字符號的興趣,不斷採用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來進行教學,如:猜字謎,找朋友、風車轉轉……將這些兒童學前生活中的遊戲引入課堂,使課堂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園。學生在課堂上感受到了學前遊戲的樂趣,對識字就會興趣盎然。

3。給字配“畫”,培養學生的想象潛力

愛因斯坦説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動着進步,並且是知識進步的源泉。”在識字教學中,我根據學生思維的特點,引導學生想象,幫忙他們把抽象的符號具體形象化,培養學生的識字潛力。

篇5:一年級教學反思

《四季》是一首富有情趣的兒童詩,通過對春天的草芽、夏天的荷葉、秋天的穀穗和冬天的雪人這幾種代表性事物的描述表現四季的特徵。詩採用擬人的手法排比的`形式,語言親切生動,讀來琅琅上口,能喚起學生對生活的感受。同時四幅插圖色彩明麗形象生動,便於學生觀察和想象。

這是我執教的一堂公開課,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激發興趣,創設情景、品讀課文,讀中識字、朗讀指導,體味文本這幾個環節的教學力圖來達到教學目標。

一、激發興趣,促進學習動力。俗話説“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開始我就利用猜圖片的遊戲導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有關四季的圖片入手,引導學生從圖中感受四季的美,產生好奇心和求知慾,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發展了學生的潛能,為學生養成良好的觀察和探究習慣奠定基礎。課堂上豐富的閲讀形式,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創造積極的讀書氛圍,培養學生樂意讀書的習慣。

二、讀中感悟,加強個性色彩。朗讀是感悟的一種很好的方式,同時也是教學的基本任務。但讀要選好時機,恰到好處。在學生生成情感的時候,帶着感情去讀更有利於進入境界。因此在學生讀文之前,我先引導學生看四季圖片,讓學生們用充滿童趣的語言,把春天的美景和特點表達出來。這時再引導學生讀課文,體會文章語句的優美,比如教學的時候,我讓學生做動作表演“尖尖”、“圓圓”、“彎彎”“一挺”等,讓學生感受到每個季節的不同。我還利用頭飾讓學生表演背誦,加深學生對四季的瞭解。我又做了範讀,還加上了動作,在我的啟發下,學生的讀法也各式各樣,從而使學生得到情的激發,智的啟迪,美的薰陶,朗讀也有了。

三、聯繫生活,重視積累運用。新課標強調:“要聯繫生活教語文,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在學習了課文後,我設計了一個拓展練習,引導學生説一説四季中,除了草芽、荷葉、穀穗、雪人之外,還有哪些特點。

本課教學結束了,回想起來,有好多不盡人意的地方。識字還不夠實,對學生全面關注不夠。上課的時候,我不善於引導學生,課堂的組織教學能力差,鼓勵、評價的語言較少。當課堂上出現“唱讀”、“念讀”的時候,我並沒有馬上去糾正、去指導,只顧教案而忘了學生。希望自己以後能在實踐中不斷學習、積累,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篇6:一年級教學反思

從五年級一下跳到一年級,感覺有些不太適應,原先的教學方法、手段、形式等都不管用了,兩個月的教學讓我感觸頗多。

班裏51個孩子來自全國不同的地方,什麼樣的孩子都有。其中有一個孩子比較特別,他來自貴州,從他的各方面看得出來他的家境不太好,他跟他爸爸在雲和打工,媽媽在老家,爸爸為了生計整天上班,晚上還加班,不上學時就扔他一人在家裏,沒人管,也沒人關心,所以他總是那麼的好動。上課時,不是動邊上的同學,就是低頭在玩東西,什麼東西都是他的玩具,甚至把凳子上的螺絲也擰下來玩,擰完了自己的擰別人的。下課不是打這個就是打那個,要不就拿別人的東西。抽他讀書時聽不見他的.聲音,天天回家的作業都是空白的收上來的,讓他回家讀書讓家長簽字對他來説他有不籤的特權。這樣的孩子真是讓我傷透了腦筋。剛開始,我用對付五年級學生的辦法去治他,讓他站着上課,從他自己的座位一直站到了我的講台前,前站站後站站,一點也不管用。後來我就用罰,罰他讀書,罰他寫字,把他留下來,發現還是不管用,唉,還真是難對付的主。

怎麼辦呢?我尋思着。一次在辦公室裏看見一個同事拿着一張五角星貼紙,突然我發現其實是我自己的方式不對,是我自己還沒調整好自己的角色。第二天我就去買了一些五角星貼紙,上課我也改變了以嚴治班的方式,感覺自己有點像幼兒園的老師了。我對他説如果他一節課不動別人或者不玩東西,老師就獎他一顆星,下課沒人告他狀就獎他一顆星,能讀一課的拼音獎他一顆星,作業交來獎他一顆星,這方法還真管用,一天下來他得了三顆星,他高興,我高興,其他小朋友也高興。同時他做得好的地方及時表揚,有進步給予表揚,一段時間表下來,發現他進步還真不小。現在雖然他還是比別的孩子好動,但比剛開學那段時間好多了,學習也進步了少,每次抽他讀書他也都會讀了,個別不會讀的我就讓小老師課後教他讀,這樣他挨批評少了,受表揚多了,學習興趣也大了,人也開朗了不少。這真是奇妙!

這個孩子的轉變讓我意識到作為一名老師,要讓孩子適應你的教學,首先你自己先要調整好自己,去適應孩子的生活,走進孩子的生活,給孩子創設一個寬鬆、和諧的生活環境,讓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多表揚少批評,對孩子至少是一年級的孩子是很管用的。

篇7:一年級教學反思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自主、合作、探研”是一種全新的、科學的學習方式,它是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幫助下,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個人主觀能動性、小組學習和全班學生的羣體作用。由於我班學生的知識水平參差不齊,在這節課的字詞教學中,我運用了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來彌補這個缺陷,小能交流識記生字的方法,並通過讀一讀,圈一圈、比一比的方法來識記生字。這樣,全員積極參與活動,照顧了全體學生,培養了學生的合作能力,讓學生共同學習,共同發展,共同進步。

知識來源於生活,生活是知識的源泉。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這一點,讓學生從日常的生活積累,走進生活、貼近生活,在情感體驗中去解讀文中的重難點,如表演媽媽和“我”輕輕地做事,教學也就顯得輕鬆了許多。

“關注人”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新理念下的課堂應成為關注人,充滿生命力的過程與空間。這節課教學中,我和學生成了和諧互動的“師生學習共同體”。如在朗讀時,“是你們先讀,還是我先讀。”“其他同學和老師一起當評委?”這些具有親切的語言,真正把教師融入學生之中,形成了一種平等的良好氛圍,對全體學生的關注與尊重、鼓勵與讚賞、引導與幫助,激發了學生閲讀思考、識字的興趣,做學生紿終處於學習的主體地位。

師生是教學的參與者,他們真誠敞亮自己,彼此欣賞,互相悦納。學生感受到平等、自由、尊重和理解,同時受到關愛、激勵、鞭策和鼓舞,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情感體驗。這種人文關懷使教學處處充盈着奔湧的激情。這些是師生對話得以存在和舒展的人文情境。在互動對話中,師生參與對語言文字的誦讀、感悟、積累和運用的實踐,談見解,磋感受,挖掘語言的人文底藴,求得情感的共鳴和思想的共振。語文社S版一年級上冊的《輕輕地》是一篇散文,描繪了爸爸昨天上夜班,工作到很晚才回家。“我”和“媽媽”輕輕地起牀,輕輕地穿衣、過路、説話,怕影響爸爸休息的事。

篇8:一年級教學反思

《輕輕地》這篇課文寫的是媽媽和“我”起牀了,看到下了夜班睡得正香的爸爸,我們輕輕地穿衣、輕輕地走路、輕輕地説話,怕吵醒爸爸,充滿了和睦的家庭氛圍,是一篇很好的教育素材,所以在教學理解本篇課文的時候,聯繫學生實際生活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是關鍵。

在教學《輕輕地》這篇課文時,我充分利用這一點,讓學生從日常的生活積累,走進生活、貼近生活,在情感體驗中去解讀文中的重難點,如表演媽媽和“我”輕輕地做事,教學也就顯得輕鬆了許多。當學生已經熟讀了課文並且理解了“輕輕地”的含義,情感一下子被調動起來,他們聯繫自己的生活説了很多很多:媽媽下班了在喝茶,我要輕輕地説話不能打擾媽媽休息;爸爸上班累了一天了我要輕輕地做我自己的事不能打擾他……看着同學們已經能夠認識到體會家人工作的辛苦並能夠為家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在讓同學們互相評價完畢之後,此時我進一步放手,讓孩子自己去評價課文中的小朋友,這下子同學們已經從自己的生活中有了一個情感的體驗,他們就會結合自己的感受來理解課文領悟課文,已經不再需要教師以聚居區引導了。

因此,理解課文,感悟情感,聯繫生活,適度放手讓學生自説自悟才是最重要的。教師只要抓住關鍵問題提問就可以了。

篇9:一年級教學反思

跳繩是國小一年級的重點教材,而且我校的體育節活動中也有這項目的比賽。但這對於協調性比較差的學生來説,要學會還是比較困難的。為了使全體學生儘快學會跳繩的基本動作,經過幾年的教學實踐,我認為採用“看、傳、幫、帶”的教學方法,可以在較短的教學時間內收到好的教學效果。

看:就是讓不會跳的學生觀看會跳的學生的表演,通過一段時間的觀賞,那些同學就產生了一種慾望,也想學會跳繩,於是自己的雙手就會不由自主地搖起來,在這種情況下,我就採用第二步戰略。

傳:就是教師傳授跳繩的基本動作,在傳授動作之前的兩週時間,用單、雙腳交換跳、拍手操、雙手空搖雙腳跳等動作,培養學生的協調性和空間體立感;接着教學生徒手練習跳繩的動作,這時應注重學生手搖和腳跳的協調性。持繩練習時,先練習一隻手拿住繩子的兩端雙腳跳的動作,在動作熟練協調的基礎上,再練習兩手拿繩的練習。在練習時,教師着重指導學生跳繩的動作,先進行雙腳跳,後練習單腳交換跳,動作頻率由慢過渡到快。

幫:就是把經過教師教而沒學會的學生,編成一個大組,給他們每人指派一位已經學會的學生,由會的學生教不會的學生。教的方法是:由會跳者反覆演練跳繩動作,讓不會跳者反覆觀察,然後由不會跳者進行練習,會跳者邊自己練習邊幫助其糾正錯誤動作。

帶:把經過上面兩種方法還沒能學會的學生再編成一組,也給他們每人指派一位跳得較好的學生。由會跳的學生持繩,不會跳的學生站其前面或後面,兩人同時跳,幫助不會跳者鍛鍊動作的協調性和體會跳繩的動作。練習時,不會跳者也雙手跟着做搖繩的動作,但這時跳的頻率要慢,練習一段時間後,就由不會跳者自己練習,會跳者自己邊練習邊糾正幫助對象的錯誤動作。

通過以上四種練習方法,教師教會大部分學生,技術好的學生幫會小部分、帶會小部分學生。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和練習,既學會了動作,又發揮了體育骨幹的作用,增進了學生團結友愛、互相協作的良好品質。

篇10:一年級教學反思

《春天的色彩》一課是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第二篇課文,體裁新穎,富於兒童情趣,我在執教這篇閲讀教學中,當我提出“春雨”和“夏雨”有什麼不同這一問題後,學生説:“春雨的點小,夏雨的點大”,我又引導“春雨輕輕的下,聲小,夏雨的聲音呢?”學生説:“春雨輕輕的下,聲小,夏雨有時下雷雨,聲很大”。這時我趁機引入課題:春雨是否有顏色?學生回答是“無色”,那麼課文是怎樣寫的,我們打開書讀一讀就知道了。我沒有正面肯定,而是讓學生通過讀來體會春雨的色彩,目的開發學生的思維,自主學,從文中找到或從中體會到春雨的色彩,讓他們充分發揮想象力,並達到預期目的。我設想着從以下幾方面去做:

一、激發學生“我會讀”的願望

人教版語文實驗教科書要求在閲讀教學中把讀書的權力交給學生,充分信任學生能讀懂課文,讀好課文。因此,我注重引導學生自主讀書。我讓學生開火車,輪讀第一遍課文的任務,調動班上每一位學生的積極性,並幫助樹立信心,相信“我會讀”,在指導閲讀第一自然段時,我問春雨聲該怎樣讀,你們用什麼樣的語氣讀,試着讀可以嗎?接着指定了一個小組讀,大家認為讀得還行,在評讀中學生認為這一組對春雨聲“沙沙沙;沙沙沙”讀得好,此時我才感到要把讀書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並激勵學生“我會讀”,把閲讀的實踐機會還給學生,讓他們學會讀書。

二、重視激發學生的想象力

“關注兒童的想象世界”這是一年級實驗教材中選文的又一個特點,想象是智力活動的翅膀,是智力活動富有創造性的重要條件,如教《春天的色彩》一課,在討論小鳥的爭論問題之後,啟發學生想象還會有哪些小鳥?他們會認為春雨是什麼顏色的?學生紛紛舉手回答:“喜鵲,小白鴿也參加了爭論,它們認為春雨是紫色的,春雨滴在茄子上就成了紫色了。”等等。

三、教師要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空間

在這冊學習中,考慮到學生已有一定的閲讀基礎,因而我改變了以往的範讀,初讀課文的方法,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進行自主性學習。初讀課文閲讀方法“遇到不認識的字怎麼辦?”學生運用藉助拼音,詢問他人,猜字法進行閲讀。在識字教學中,讓學生嘗試用熟字換偏旁和加一加的識字方法識字,不斷髮揮學生學習自主性。

篇11:一年級教學反思

認識前後是北師大教材國小一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第一個內容,是圖形與位置的啟蒙知識,也是學生在生活中辨認方向的基本知識。應該説,每個人不管是成人,還是兒童,都有一些辨認前後的知識。學生在接觸前後時,他們的生活經驗已經為學習打下了基礎,而學好本內容則能把他們原有的經驗轉化成較規範的數學知識。

教材內容是利用森林運動會的情境,讓學生表述5個小動物賽跑的情境,説一説每兩隻小動物的前後關係。所以我製作了一個電腦課件輔助教學,把賽跑過程從賽跑前賽跑中賽跑後分別出示,這樣活化了教材內容,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孩子們通過多次描述小動物之間的前後關係,很快掌握了前後位置關係。

由於本節課是第二節課中,學生在第一節的語文課上表現得非常的積極活躍,所以在這節課上,有的學生稍微顯得有些鬆散,我想這肯能和自己的教學組織能力有很大關係。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應該更加註意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課後,聽課老師給我提出了不少意見,對我的幫助很大,收益匪淺。練習指導不能太過細,否則學生的倚賴性會越來越強,而應該研究一下習題,重點指導,這樣既完成了練習,又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課堂上要多給學生説的時間,學生不會説時可以先引導,再慢慢讓學生説,這樣既讓學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又培養了學生用數學語言描述數學知識的能力。

篇12:一年級教學反思

本週三,可慕國小開展了常規教研,我很榮幸的作為常態課展示教師參加了這次活動,加入可慕國小這個大團隊一學期了,我覺得我們的教研氛圍非常濃厚,在王校長和華美老師的努力之下,我們開展了多樣的教研形式,在教研過程中讓作為一名新教師的我受益匪淺,經過多次的練習,週三早上我站在了課堂上為大家上了一堂課,在評課過程中雖然各位老師都給予了不錯的評價,但是我需要努力的地方還是很多的。不管是課堂掌控能力,還是評價過渡語,我都還得下苦工才能取得進步。對此我進行了一次深刻的教學反思。

本課是一篇詩歌,在詩歌教學中最重要的就是朗讀,在讀中體會作者的創作意圖,運用擬人的表現手法,描寫了生活中看不見摸不着的風,新的課程標準,倡導把課堂變為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場所,呼喚學生主體性的發展。在教學中,我努力嘗試種種做法,儘量爭取啟發學生已有的生活實踐經驗,喚起學生豐富的生活體驗,這節課上學生畫的起風時的景象有:風兒把小朋友手中的風箏送上天;細細的雨絲被風吹得東歪歪、西斜斜。紅旗飄揚;風車轉動圖……他們自己寫的詩也讓我欣喜。

如:塵土飛揚的時候,我知道風在趕路了;小草跳舞,花兒招手的時候,那是風在和他們擁抱…… ;他們不僅讀懂了課文內容,而且還會用個性化的方式表達對風的喜愛之情,教學達到了預期的效果。上了這一課,我更深地感受到,課堂要充滿活力,師生的創造是很重要的。

篇13:一年級教學反思

1、學生為什麼會出現這麼頑強的錯誤呢?

最直接的原因,應該是受‘9加幾”的影響,學生深刻記得‘9l加幾”要拿走一根給“9”。這和預設的正好相反,原以為學生會深刻記得“湊十法”,但結果正好相反。學生沒有發現兩者算法的相同之處是“湊十法”,不同之處是“湊成十拿的根數不同。”

因此,我猜測,學生最根本的原因是:沒有 “湊十法”意識,沒有體驗到“湊十法”的優勢。學生只掌握技能“拿一個給9”,但不知道“拿一個給9的”目的.是湊成十,湊成十的目的是好算。

2、從上課情況來看,學生都會模仿用湊十法計算,但學生不明白為什麼用“湊十法”,彷彿都是老師的強制灌輸。

那麼,《7加幾》該怎麼設計,才能讓學生主動要求“湊十法”?並且感受到湊十法的好處呢?

3、我又想,如果我們在前面“10-20數的組成”中,就讓學生感受到10加幾很簡便,是不是學生在學習這個單元 時,“湊十法”意識會更強?再相,如果在起始課《9加幾》中,更注重、更花時間對“湊十法”意識的培養,而不是對知識技能的掌握,那麼後續的課,是不是就更簡單?學生會主動進行正遷移呢? 因為數學中,方法與經驗是可以實現遷移的,而知識技能,學生掌握一點就是一點,不可能“一而再,再而三,三生萬物”。

明年,我要教一年級了,這次的聽課,又讓我收穫很大。

篇14:一年級教學反思

每一天都是新的開始,每一天都是新的挑戰。與一年級的學生一起學習一起成長,在教學上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新。

記錄:

今天上課整體的感覺不是很好,提前幾分鐘到一年級班級。當打了第二次鈴以後,學生講話的講話,畫畫的畫畫,改作業的改作業,根本沒有意識到現在已經打了第二次鈴,應該要進入上課準備階段。

我吹了兩次口哨,全班才安靜下來,提醒學生用三秒鐘的時間把自己桌面上的物品收拾乾淨,並且把跳繩放在桌上靜息好。

等全班靜息好以後,就組織學生整齊有序的到室外排隊到操場。在行進的路程中,仍然有個別學生在講話。又停下來提醒學生,被我點名的學生,等會兒老師就會給他單獨安排任務單。

當到達操場以後,把學生帶到陰涼的地方進行集合整隊。我在講本次課的教學重點、教學任務時,仍然有個別學生在講話。此刻我有些生氣,就把講話的學生單獨叫出來。“XX出列!”沒有反應,“XX站出來!”ⅩX搖頭“我不出來!”我盯了他一眼沒有理他,繼續講我的內容,他自己就站在隊伍外。

接着就是有條不絮地按照上課的內容進行,此刻又有人講話,上着上着就要去管紀律,感覺上兩節常規好的班也比上一節常規差的班要好,到了下課排隊的時候,那幾個講話的仍然在隊伍裏講個不停。讓體育委員把其他學生帶回教室,把講話的那幾個留下來單獨聊聊。

反思:

為什麼一年級已經上了快一個月了?同樣教四個班,同樣的教法,同樣的要求,為什麼有的班可以讓老師上課很愉快?為什麼有的班級總有人講話打鬧不停?為什麼有的班級老師在講,下面學生也在講?為什麼有的班級課堂常規很好,有的常規做的不好?

那麼,在我的課堂上,我該怎麼去進行教學?

針對常規較好的班級,可以完整的按照自己上課內容進行;對常規較差的班級,要求必須降低,首先要讓他們常規做好,其次要明白老師的指令,再次讓學生多練習。只有當學生明白了該怎麼做,才能理解老師的要求。比如説前平舉,所有學生把手抬平,手臂與身體成90度,身體面向前方,兩腳併攏。讓學生反覆的練習,直到學會,進行下一個練習。

提煉:

1.一口氣不可能吃成一個大胖子,必須要一點一點的進食。

2.針對不一樣的班級採用不不一樣的教學方法。每個班的情況不一樣,不能用統一的要求去要求每一個班。

3.出現什麼問題,及時的想辦法去解決這個問題。

4.實踐是需要時間去練習。

5.發現學生的優點及時鼓勵,學生做得好的地方也要給予表揚。

6.讓學生從知道過渡到做到!

7.重複是學習之母!

時間會證明一切,只要努力付出,經常練習,相信每個班都會有所改變。

篇15:一年級教學反思

《重重疊疊》這一課是欣賞評述和造型表現相結合的課。

本課的重點是:瞭解重疊形狀的特點,並會製作。

這節課的不足之處有很多:

1、在用多媒體展示大自然中的重疊現象時,可以先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圖片,這樣可以使學生了解重疊現象在生活中處處都有。一開始就給學生提問:生活中都有哪些重疊的現象?直接回答這個問題可能有些困難,如果先展示一些生活中重疊的圖片,他們可能會馬上想到很多重疊的現象。

2、在上學生動手擺重疊的現象時,我只是讓學生們展示了自己擺的重疊,應該再讓學生説説自己是怎樣擺的,(我好像忘了問這個問題)這樣學生會更容易理解重疊的解釋。

3、在讓學生欣賞書中作品時,除了讓學生欣賞不同的形狀、圖案都可以發生重疊這外,還可以讓學生説説畫中哪些地方重疊在一起,為後面畫重疊打下一點基礎。

在備課當中思路不清晰,有些主次不分,在讓學生欣賞畫時並沒有講解圖形的遮擋關係,導至學生在做畫是處理圖形的遮擋關係成了這課的一個難點。

教學是一們藝術,我會在以後的工作中不斷學習,不斷思考,使自己的授課水平有所提高。

篇16:一年級教學反思

好久沒有上手工課了,孩子們早早耐不住自己的情緒,所以這周為了給大家換一種上課的感覺,我把《會動的小紙人》一課調到了本週。它是一節一年級美術手工課。眾所周知,國小一年級的學生剛剛入學不久,良好的行為習慣還沒有養成,最大的缺點就是上課的注意力不集中。因此,教師在進行預設時,應重點從學生的角度出發,使課堂上的內容由始至終都能夠吸引孩子們的眼球。我把會動的小紙人當作玩具,給同學們欣賞。從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設入手,讓學生一開始就以輕鬆的心情進入本課。本節課的難點部分是小紙人的身體——紙彈簧,由於一年級學生的在語言的理解上有一定的阻礙,所以在這部分的教學上,我採取了“小老師”直接教的方法,所謂的“小老師”就是教師課前準備好的紙彈簧,每組發一個,讓學生們自己拆開,然後在折回去的。這樣學生們對學生們來説比較淺顯易懂,也比較直觀,效果較好。《會動的小紙人》一課的重難點是如何讓紙人動起來,引導學生仔細分析課本的製作方法,從而發現會搖的奧祕竟然是紙彈簧的製作:兩條從寬到窄的紙條相互摺疊而成。針對這課的重點——製作小紙人的步驟。主要是利用課件讓學生們直接看步驟圖來掌握。對於學生沒有太好的畫畫基礎,在做頭和手的時候我在黑板上貼模型來解決。效果非常好!

篇17:一年級教學反思

我教《我讀對聯識漢字》時,通過對對聯的認識、朗誦、對對子等,來激發學生對祖國傳統文化熱愛的情感,讓學生涵泳在對聯的樂趣之中。

在第一個教學環節“認識對聯”識漢字中,我讓學生自主識字,通過比一比、賽一賽、用自己喜歡的識字方法識記漢字,然後我採用拍手誦讀的方式增強讀的韻味,從而趣知“對子”,將學生帶入意境。

而後讓學生盡情展示自己從生活中所積累的對聯以趣味對聯。

第二個教學環節以“挑戰”的方式出現,大大增強了課堂趣味,把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斷點燃。從學生的課堂反應上看,氣氛越來越熱烈,學生興趣盎然、思維迸發;第三個環節是欣賞師生的對聯作品,對聯之“趣”,讓學生在輕鬆自在中帶着美好的`心情欣賞精彩的對聯作品。

有了前面的鋪墊,學生對對聯有了濃厚的興趣,因此在最後一個環節對“對對子”中每位同學都積極參與,熱情高漲,當學生彙報時,課堂上時時爆出掌聲、笑聲。

篇18:一年級教學反思

書是我們的良師益友,它默默的陪着我們教會我們很多知識,讓我們懂得很多的道理,而一年級是剛開始大範圍接觸書的階段,這篇課文是第四單元的第一課,主要講了爸爸、媽媽和我都在看書,我們看的書是不一樣的這個故事。這個家庭非常和諧,大家一起做很喲意義的事。根據課文我定了三個教學目標:

1、認識9個生字,學習新筆畫“彎鈎”。

2、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產生對書本的興趣,養成愛看書的好習慣。

在教學過程中,我力爭採用多種並適合學生年齡特點和心裏特點的方法實現三個教學目標,在教授學生認識和記憶生字時,我讓孩子們將容易記憶的字放到一起來學習,如狗和貓,這兩個字都是動物,都是左右結構,都是反犬旁。學習叫和跳時讓學生體會偏旁的意義,叫是用口來叫,跳是用足就是腳來跳,所以這兩個字要用偏旁的意義來記就會事半功倍,剩下的大象的象加上單人旁就是像等等,這種方法記憶生字還是很有效果的。

在朗讀課文上要讓孩子知道爸爸在看書,媽媽在看書,我也在看書,這種句式結構,體會“也”字的含義,也字強調的是和前者一樣的意思,做一樣的事情。像捧着一隻大蝴蝶,通過蝴蝶體會他們對書的熱愛之情。除此之外還要理解第二小節的意思,大家看的書不同,爸爸看厚厚的書,媽媽看大大的書,我看花花綠綠的書,簡單理解這三個詞的意思對於瞭解課文有幫助,雖然大家都在看書,但是年齡段不同,喜好不同看的書就不同,這種深層次的道理不用孩子去體會,只要將課文讀通、讀順就可以了。但在學習過程中,對於課文的理解還是不夠深入和透徹。在教學時還要用適合學生的方法通過多種途徑來讓學生體會課文,對於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完成的不夠好,這也許需要長時間來驗證。

篇19:一年級教學反思

時鐘對一年級學生來説並不陌生。從課前與學生的交流中可以發現,大多數學生對鐘錶的時針、分針甚至秒針都有必要的瞭解,因為他們在生活中經常接觸鐘錶,並且在生活的整個小時內都有必要的感性生活體驗。然而,學生的感性認識往往是籠統的、片面的,只停留在感性的層面上,並不構成一種可操作的認識時間的思維方法。因此,在本課程的設計中,一方面要把握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探索學生的生活體驗。另一方面,要引導學生體驗認識時鐘面和整個時間的過程,注重體驗和感知,讓學生掌握看時間的一般方法,並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鞏固和深化。在本課程的設計中,我遵循以學生為主體的方法,引導學生在主體探索中觀察、比較、操作、合作、探索,大膽表達,學會識別鐘錶。經過實踐教學,思考如下:

一、更好的方面

1.課件引起了學生們的興趣。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我在全班使用了精美的課件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猜燈謎》也是一年級學生的最愛。因此,讓學生將其引入到他們最喜歡的“猜謎”中,然後使用課件展示彩色鐘錶。一方面,讓學生了解鐘錶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另一方面,把握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創設場景,讓學生建立起對鐘錶整體的感性認識,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2.注重觀察能力的培養。在培養觀察能力方面,我充分體現在對鐘面和整小時的理解上。首先,在課件中展示鐘面,讓學生觀察鐘面上有什麼?藉助學生生活中對鐘錶的體驗,讓學生自己認識鐘錶的表面。在這個環節中,我完全讓學生觀察和談論他們的自我發現。學生可以詳細報告他們的自我發現,然後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鐘表重新觀察。在學生們對鐘面有了必要的瞭解之後,我開始教學&mdash—瞭解整小時,這也是本課程的教學重點。通過學生的觀察、交流和實踐比較,讓學生掌握“分針指向12,時針指向什麼時間。

3.注重動手操作實踐&孩子的智慧就在指尖。《課程標準》倡導的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動手實踐。由於時間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學生在學習中可能會遇到必要的困難,因此他們需要大量的操作活動來學習。我要求每個學生準備一個物理時鐘面。結合教材,我要求學生及時撥鍾。在課堂上,我要求學生親自撥鍾,為學生提供動手實踐、獨立探索、觀察、思考和發現的機會。

二、缺點:

1。由於學生不經常進行操作訓練和實踐活動,學生在操作過程中不聽老師的指揮。在小組活動中,學生的.合作意識較差。學生們從動手操作到獨立探索,再到語言和文學表達,都不知所措。

2.提出問題的方向不夠明確。例如,當要求學生觀察三個鐘面並找出三個鐘面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時,我讓學生談談你從三個鐘面中發現了什麼。這個問題太寬泛了,學生們不能抓住要點,回答要點。我們應該儘可能從一個角度提問,例如時針和分針指的是什麼,它們有什麼共同點,這樣回答問題的範圍就有限了,就不會有歧義。因此,在設計問題時,教師應充分估計學生理解中可能出現的問題,以便發現、準確把握、切中要害,使問題具有針對性。

3.在課堂上,學生們舉手發言不夠廣泛。

4.我認為我的語言不夠精煉。如果我的語言能更具活力和豐富性,尤其是激發學生的語言,它能更好地關注學生情感和態度的發展,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簡而言之,只教學生書本知識是不夠的。學生在學習書本知識的同時,要感受數學的魅力,熱愛數學,主動學習數學。在今後的教學中,還應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注重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同時,我們應該繼續學習,使我們在課堂上有足夠的適應能力,不斷提高我們的專業水平。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喜歡數學,學好數學。

篇20:一年級教學反思

我的話一出口,教室裏就安靜下來了,大家靜靜地看着我,爾後,又興奮起來,摩拳擦掌地要成為大師級人物。

這時,我佈置本節的任務:學習閲讀課《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自學要求一佈置下,大家就學習起來。這節課的課堂效果非常好,在彙報“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認識到了什麼”時,不少學生的意見非常精彩:

有的説:我認識到了通往成功的路不止一條,我們在一條路上走不通,還可以走另一條路。

有的'説:我同意小王的意見,比如,我學習不好,考不上大學,但我可以學做生意,可以把生意做大,這也是為國家作貢獻,也是成功。

這節課在一陣陣熱烈的掌聲中落下了帷幕,由此,我想説:興趣是推動學習的內在力量,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學習積極性的強大動力,正如布魯納所説:對學生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教材的興趣。

篇21:一年級教學反思

棉花姑娘生病了,葉子上長滿了蚜蟲。啄木鳥飛來了。棉花姑娘説:“啄木鳥伯伯,請您幫我捉蟲吧!”啄木鳥搖搖頭説:“對不起,我會捉樹幹上的害蟲,不會捉蚜蟲。”

青蛙蹦蹦跳跳地來了。棉花姑娘説:“青蛙叔叔,請您幫我捉害蟲吧!”青蛙擺擺手説:“對不起,我會捉稻田裏的害蟲,不會捉蚜蟲。”

幾隻圓圓的小瓢蟲飛來了,見到棉花姑娘身上的蚜蟲,就大口大口地吃起來,棉花姑娘高興地説:“謝謝你們幫我捉害蟲。你們是誰呀?”小瓢蟲説:“我們身上有七個黑點,像七顆星星,大家叫我們七星瓢蟲。”

棉花姑娘的病好了。秋後,結滿了棉桃,咧開嘴笑啦!

一年級語文下冊第30課《棉花姑娘》教學札記

《棉花姑娘》一文選自人教版第二冊第八單元,本單元的主題是“我們身邊的科學”。《棉花姑娘》一文向我們講述了一個生動的童話故事:棉花姑娘病了,葉子上長滿了蚜蟲,它請求燕子、啄木鳥、青蛙給自己治病,可它們都“心有餘而力不足”。正當蚜蟲們得意地吸食棉花姑娘的汁液時,七星瓢蟲趕來把害蟲一掃而光。棉花姑娘又快樂地生長,吐出了雪白的棉花。這篇課文寓生物常識於生動形象的故事之中,語言符合兒童特點,對學生了解科學知識有較強的啟發作用。

一、紮實字詞教學,促進語言內化。

國小語文,字詞的學習是基礎,是重點,也是完成新教材許多教學任務必經的路徑。在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字詞教學,運用多種形式,讓學生讀準字音,掌握字形,理解詞義,促進學生語言的.內化。在初讀課文時我先讓學生藉助拼音讀準字音,再用課件展示字詞,檢查學生對字詞的掌握。對詞義理解設計巧妙,讓學生從詞語中挑出一種動物介紹一下,在學生介紹了動物的本領後,我又出示三句話:“蚜蟲愛吃蔬菜葉子,是害蟲。”“七星瓢蟲是益蟲,是莊稼的好朋友。”“啄木鳥姑娘能給大樹治病,是大樹的好朋友。”讓學生讀一讀,挑選一句向同桌介紹一下。這樣的設計,既讓學生理解語言運用,學會運用語言,又讓學生認識了動物的本領,豐富了知識,達到提高語文能力的目的。

二、與文本對話,激發情感生成。

“閲讀不僅是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教師與文本之間的對話,更是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我們更應把着力點放到疏通學生與文本‘對話’的渠道上。”在課堂上我運用多媒體、語言等手段創設一定的文本情境,讓學生在不知不覺的成為文本情境中的角色,進入文本,深入角色的內心世界,喜角色之喜、憂角色之憂、急角色之急……真正與文本進行心靈對話,與角色產生情感碰撞。課文2—4小節棉花姑娘請動物醫生給她治病的段落十分相似,角色對話能引起他們個性朗讀和表演的慾望,也能激發學生感情生成的目的。在教學中,我先引導學生讀好棉花姑娘的話,如“身上長滿蚜蟲的棉花姑娘看到燕子時,它着急地求救了!誰來當一回棉花姑娘,讀一讀她説的話。”再讓學生讀好燕子的話,“燕子,燕子,你就幫棉花姑娘治治病吧!”接着引導學生進行對話,“棉花姑娘快求救吧!”“身邊的燕子醫生幫幫她吧!”讓學生在角色朗讀中體會棉花姑娘的急切心情和動物醫生幫不了棉花姑娘的抱歉心情。

三、創設童話情境,落實説話訓練。

情境教學是低年級語文教學中的一種十分有效的手段,它符合兒童的思維特點,運用得好學生猶如身臨其境,這樣不但可以激發興趣,而且可以活躍思維。課文以童話的形式出現,我在課堂上創設各種情境,讓童話情境貫穿教學始終,並引導學生在情境中進行説話訓練。如學生認識了蚜蟲,在朗讀中表現了對蚜蟲的厭惡之情後,我問學生:“棉花姑娘,這麼多可惡的蚜蟲在你身上爬來爬去,你想説些什麼嗎?”從而引導學生説出棉花姑娘盼望能有醫生來治病的急切心情。又如七星瓢蟲來給棉花姑娘治病時,我在學生的額頭貼上七星瓢蟲的標誌,説:“你就是七星瓢蟲,介紹一下自己吧!”讓學生把課本語言轉化為自己的語言。我還讓學生扮演七星瓢蟲,爬到棉花姑娘身上去捉蟲,做一做捉蟲的動作,還要跟棉花姑娘説説話,讓學生在行動中體會七星瓢蟲的能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