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荷塘月色教案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1.9W

[教學目標]

荷塘月色教案

一.知識和能力

1.瞭解散文情景交融的特點。

2.學習運用比喻、通感、擬人等修辭格多側面描寫景物的方法。

二.過程和方法

1.學生讀品味課文,理解課文精巧的構思。

2.把握重點字詞來理解文章。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理解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憂國憂民的思想。

[重點難點]

重點:體味作品寫景語言精練、優美的特點及其表達效果

難點:藉助關鍵語句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課時] 三課時

[教學設想]

1.從整體上閲讀後感受文章。

2.引導學生層層深入地理解文章。

3.抓住課文語句進行分析。

第一課時

一。導語

有人説:“詩歌如跳舞,散文如散步。”詩歌所表達的是作者瞬間的情感,具有跳躍性,需要我們用想象和聯想來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散文則是作者生活中的瑣碎見聞,點滴情感,而且又常常是信筆而書,舒緩、閒適,需要跟隨作者的心靈一步一步往前走,慢慢把握作者的感情發展。今天,讓我們一起跟着散文大師朱自清先生作心靈漫步,去遊荷塘、賞月景,感受荷香月韻。

二.作家作品及寫作背景

同學們,今天我們讀的是朱自清的名篇。我想知道一下同學們對朱自清的瞭解有多少。

朱自清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他有一篇散文叫《我是揚州人》,但其實他不是揚州人,只是從5歲起便定居揚州。他出生在江蘇東海縣。而他的祖籍,則是誕生過魯迅、蔡元培、王羲之、秋瑾等名人的紹興。

朱自清,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生於光緒二十四年十月初九(1898年11月22日),卒於1948年8月12日。原籍浙江紹興。因三代人定居揚州,自己又畢業於當時設在揚州的江蘇第八中學高中,且在揚州做過教師,故自稱“揚州人”。他是詩人、散文家、學者,又是民主戰士、愛國知識分子。毛澤東稱他“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作品有:著名長詩:《毀滅》(1923)

散文名篇:《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綠》《春》《背影》《荷塘月色》。

散文詩集:《蹤跡》

散文集:《背影》《歐遊雜記》《倫敦雜記》

雜文集:《論雅俗共賞》《標準與尺度》等

朱自清的父親是蘇東坡的鐵桿迷,朱自清出生後,他父親從東坡的詩句“腹有詩書氣自華”得到靈感,給新生兒取名“自華”。“朱自清”這個名字的由來,據朱自清先生的胞弟朱國華回憶:“父親失業四十年,為了培養我們兄弟四人上學,借了三千元高利貸,利上滾利,無力償還。大哥這時考上了北大預科,須讀兩年才能考本科。為了早日結束學業,為家中分擔債務,他想了個辦法,把名字‘自華’改為‘自清’,直接報考本科。這就是‘自清’這個名字的由來。

作為一位中學語文教師,我感到特別親切的,是朱自清也曾是一位中學語文教師。他19歲考入北大哲學系,畢業後在江浙一帶做了5年的中學語文教師,他的教學和為人極受中學生歡迎和敬重。27歲任清華大學教授。1931年留學英國,漫遊歐洲,回國後任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隨校南遷至昆明,任西南聯大教授。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平,任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

不過,朱自清最感動人的還不是他的文字,而是他的氣節。他長期患有嚴重的胃病,貧病交加,家裏孩子又多,他每月的薪水僅夠買3袋麪粉,全家12口人吃都不夠,更無錢治病。國民黨政府為了籠絡知識分子,曾發給他可以低價買“美援麪粉”的配給證。這配給證可以説是救命稻草,但他出於一個愛國知識分子的良心和氣節,拒絕了配給證。1948年8月,朱自清貧困交加,患胃病在北京逝世。臨終前,他囑咐夫人:“我是在拒絕美援麪粉的文件上籤過名的,我們家以後不買國民黨配給的美國麪粉。”在朱自清逝世一年後,毛澤東在《別了,司徒雷登》中,鄭重頌揚了他,説他“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的‘骨氣’,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説明:貪賤不能移的骨氣在朱自清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不吃美國“救濟糧”不僅是高貴人格的表現,更是國格的表現。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朱先生的優美散文《荷塘月色》,看看作者是怎樣用他的生花妙筆為我們描繪這“荷塘月色”美景,表現他的細膩思想感情的。

三. 整體感知課文

1.讓學生通讀全文加強第一感受

2.通過放錄音,讓學生細細品味

3. 題解

從課題來看,本文屬於哪類散文?作者寫了哪些景?這些景物描寫在文章的哪些段落?(由分析題目的短語類型入手)

我們來看一下“荷塘月色”這個標題,本文屬於寫景散文,重點寫了荷塘和月色,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構成了一幅美麗清新的自然風景畫,體現在文章的第四五六自然段。

四.景物分析(分析第4~6自然段)

聽第4至6自然段朗讀錄音,思考各段描寫的景物有什麼不同?

明確:第4段寫月色下的荷塘;5段寫荷塘上的月色;6段寫荷塘的四周。

(一)分析第4段:(月下荷塘)

1、女生朗讀第4段,其餘同學要求用“-”畫出它所描寫了的景物,並思考作者寫的景物順序是如何安排的?有何特點?

先總寫荷塘,再寫荷葉、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定點觀察,遠→近,上→下,靜→動。

2.為了表現景物特徵,作者主要採用什麼修辭?(比喻、擬人等修辭)

“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這句中“亭亭的舞女”是些高挑有風姿的女郎。“亭亭的舞女的裙”更是給人一種美好、輕盈、動感的聯想。這一比喻既新奇又形象生動地寫出了葉子出水很高的嬌美姿態,洋溢着情趣。“明珠”寫荷花之潔淨,“星星”寫荷花之明亮。“剛出浴的美人”既寫出了纖塵不染,使人想到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從而想到荷花的質樸、清新、純潔、淡雅和高貴,又使人想到水中月霧中花,燈下看美人那種朦朧美的意境。

博喻是三個或三個以上的比喻連用共同描述同一個事物的修辭方法。其通過不同的喻體從不同角度或側面表現同一事物某一方面或幾方面的特徵。如寫點綴“層層的葉子”的荷花時,連續用“明珠”、“星星”、“美人”來比喻荷花,非常準確、生動。)

再來看一下擬人,擬人手法主要體現在“裊娜”與“羞澀”這兩個詞上。“裊娜”常用來形容女子體態優美,這寫出了荷花柔軟嫵媚。“羞澀”也是專寫人的情態之詞,於此,寫出了荷花含苞待放的難為之狀,忸怩之態。這兩個詞寫出了荷花的嫵媚多姿。

3.我們再來看看這一句:“微風過處,送來屢屢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一句與一般的比喻有什麼不同?裏面藴涵了幾種感官感覺?

[解釋]通感是一種把適用於甲類感官上的詞語巧妙地移植到乙類感官上去,使各種感官彼此溝通的一種修辭格。由於感官發生了轉移,所以這種修辭格又叫移覺。

本文中的“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一句,把嗅覺與聽覺溝通了。風的流動,送來的縷縷清香,最先觸及的是嗅覺,所以,在描繪時,再現了人們的這種感覺:微風過處的縷縷清香的斷斷續續若有若無,和女子在高樓上唱歌,由於樓高和距離的遙遠,人們在聽到時,總是斷斷續續的,作者藉助通感將這一情景形象的描述出來。這正是作者的手法的高妙之處。

4.動靜結合。

5.疊詞:疊字的運用,既加強了語意又使文氣舒展,音節和諧。不但傳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時也有一種音韻美。

文中的疊詞具有增加作品音樂美感,讀起來朗朗上口,聽起來清脆悦耳,記起來輕鬆自如的效果。今後在閲讀時,無論是在散文中還是在詩詞裏,我們都可以去感悟其豐富的表現力。

6.這一段作者有沒有提到月?有沒有描寫月色?

在這一段裏,作者沒有提及月光,但不管是靜止畫面還是動態景象,處處都存在着淡淡的月光,這月色就融化在作者通過觀察之後的具體描寫之中。那葉子、花朵的情態,以及為微風帶起的凝碧的波痕,都是在輕淡月色映射下形成的。這正是“不着一字,盡得風流”的高妙寫法

(二)分析第5段:(荷上月色)

1、齊聲朗讀第5段。(讀得太快了,給人的感覺,朱自清不是在散步,而是在跑步。)

2.本段寫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難寫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寫出荷塘上月色的什麼特點?

明確:葉子、荷花、樹,寫出月色朦朧飄渺的特點。

3.用“—”劃出描寫月光的動詞,並説明用這些詞語來寫的好處。

(1)——一個“瀉”字,頓時化靜態為動態,寫出了月光的流動感。再加上修飾語“靜靜地”,準確地寫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傾瀉,但又是絕無聲響地幽靜幽美,這就創造了一個安謐的氛圍,意境相當優美。

(2)浮——寫出了霧的輕飄狀態,突出了恬靜朦朧,一個水氣迷濛、月色輕籠的境界呼之欲出。(而“升”給人騰空而上的感覺,不能妥帖地道出霧的輕柔。)

(3)洗——一個“洗”字表現了月光潔白柔和而又鮮豔欲滴,從側面反映月光的柔和與潔淨。

(4)籠——《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紗”,一個“籠”字表現了月光下葉子與花的輕飄柔美的姿容,襯托了月光的朦朧、柔和。

4、“酣眠”比喻什麼?“小睡”比喻什麼?作者為什麼説“恰是到了好處”?

“酣眠”比喻“朗照”,“小睡”比喻被一層淡淡的雲遮住的月光。作者更喜歡小睡,表明他不希望過於激烈的行為,喜歡一種平和的心態。這種朦朧柔和的恬淡正合作者此時的心境,所以説“恰是到了好處”。

5.“光和影有着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運用了什麼修辭方法?有什麼好處?

通感,將視覺化為聽覺形象,它們之間的相通之處是指光與影在微風中和諧的搖動,它與梵婀玲上的名曲的和諧有着相通之處。這裏,作者將視覺與聽覺連接在一起,寫出了荷塘月色的不均勻,光與影的和諧與小提琴演奏的名曲一樣悠揚、優美,烘托出一種温馨、幽雅的氛圍,把我們帶入一種環境中去。

(三)分析第6段:(荷塘四周)

1.這一段景物描寫的着筆點是什麼?着眼點是什麼?着筆點是樹,着眼點是月,以樹寫月。

2.和前面的畫面比,這幅畫的色彩是暗一點還是明一點?找出有關詞語:重重陰陰隱隱約約

3.這一段描寫景物的次序是怎樣安排的?由外到內到外;由遠到近到遠。

4.“我什麼也沒有”中的“什麼”指代的內容是什麼?

明確:不僅有“熱鬧”也有喜悦的情感。與前面作者抒發的感情相稱。在這裏,作者以景帶情,景物暗淡微弱,情感轉入低落消沉。

五、課堂小結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看到,《荷塘月色》一文寫景十分細膩動人,創設了一個素淡艨朧而又優美的意境。閲讀這一部分文字,一個個畫面清晰地映現在我們眼前:綠葉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縷縷,流水脈脈,月色溶溶。這裏有詩,這裏有畫,這裏更有情。在這樣的環境中,我們可以體會到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不過,我們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作者開篇所説的“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所流露出的那種不安的情感是否就在這月色下、這荷塘上消融了呢?作者的心緒又會產生怎樣的變化呢?請大家課下再次學習這篇文章,來尋找一個答案。

荷塘月色畫面是—麗的 氣氛是—寧的 格調是—雅致的

六、板書設計

荷葉:多、美近上

月下荷塘荷花:色、態、光

荷香:似渺茫的歌聲

荷波:快遠下

如流水一般瀉 ——正面

薄薄的青霧浮反

塘上月色象牛乳 洗側襯

象輕紗籠面

黑影、倩影

近景:楊柳 靜

荷塘四周 遠景:遠山、燈光

蟬鳴哇叫———— 動

第二課時

一.導入:

荷花端莊清靜,自古就有“花中君子”之美譽,自古以來,借描寫荷葉、荷花來抒發思想感情的詩文俯拾皆是,像周敦頤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楊萬里的“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等等,但是因為作者的生活經歷、審美情感不盡相同,所以他們筆下所描繪的同一事物也不盡相同。這正印證了王國維先生的那句話“一切景語皆情語”,寫景是為了抒情,客觀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觀情感的烙印!今天我們就跟隨朱自清的腳步,看一看他在《荷塘月色》中,抒發了怎樣的獨特情懷!

二、分析課文

作者所描寫之景的共同特點是什麼?

在學生思考討論中,提示學生“作者描繪的景色是濃麗明媚還是素淡朦朧”,從中來選擇。

明確:素淡朦朧

從所描繪的景中,讓學生體會作者的情感是怎樣的?對於這一問題,學生也許不能概括出來,因此,可先避開,引導學生來解決下面幾個問題。

1.要求學生閲讀課文第2自然段,説一説此處景的特點是什麼。(從文中尋找關鍵性的詞語)

明確:“幽僻”

2.作者此處之景寫的如此幽僻,説明作者的心情是怎樣的?

明確:哀愁

3.這種“哀愁”是不是濃烈的呢?那是怎樣的?

讓學生從文中尋找語句,體會分析進行概括。

明確:不是“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也還是淡淡的”,這説明作者的“哀愁”是“淡淡的哀愁”。

4.作者的心情為什麼是“哀愁”的?

引導學生從文中尋找關鍵性的語句

明確:“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這是全文的文眼。

5.作者只交待了“不寧靜”,為什麼“不寧靜”呢?是不是家裏有矛盾?

我也不知道,因為這可能永遠是個迷。但是,正因為這是個迷,所以,它為無數讀者提供了品味、解讀、思考的無限空間。關於朱自清心情“不寧靜”的原因,聯繫到朱自清當時的思想背景和這篇文章的寫作時間,就有人認為是源於對蔣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的憤懣,聯繫到朱自清當時的思想背景和這篇文章的寫作時間,這不能説沒有道理;也有人認為是源於作者的思鄉之情,因為結尾作者説“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還有人認為源於作者作為一名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面對人生十字路口而產生的苦悶、彷徨;還有人根據一些史料,認為朱自清的不寧靜是源於家庭生活的困苦和諸多矛盾;如此等等,還有其他的説法。在這個問題上,沒有一個權威性的惟一答案,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而且也正因為如此,《荷塘月色》將成為一首耐讀的朦朧詩,過去、今天和未來的每一位讀者會因年齡、閲歷、所處時代等等因素,而從同一篇《荷塘月色》中讀出屬於自己的一片荷塘月色。這就是創造性閲讀,這就是閲讀名作的樂趣!

寫作背景:本文寫於1927年,這段時期中國歷史上發生什麼事情?

朱自清在青年時代曾參加過“五四”運動,嚮往過俄國十月革命,後來也投身過反對北洋軍閥的鬥爭。1927年蔣介石叛變革命,中國革命處於低潮,蔣介石的法西斯暴行激起中共黨人和廣大革命人民的奮起反抗,同時引起一部分正直的知識分子的不滿和譴責。朱自清是一位有正義感的作家。他不滿於反動派的血腥屠殺,但因受階級的侷限,沒 勇氣正視血淋淋的現實,只能用消極態度表示不滿和反抗。《荷》正是通過“我”在荷塘月夜的獨步、深刻地表現了作者在時代的政治低下寂寞、苦悶、彷徨無路的情緒和出污不染、潔身自好的情操。

6.作者此處的景寫得“幽僻”,而“荷塘月色”之景又寫得“素淡朦朧”,這説明作者的心情有無變化?(有)

這種心情的變化是怎樣的?

進一步引導學生閲讀第3段尋找關鍵性的語句

明確:“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這説明作者的心情由哀變得喜。由情與景的結合看,這種喜也只能是淡淡的喜悦。

7.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在本文中作者的感情是怎樣的呢?

明確: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這是全文的感情基調

8.從荷塘出來,作者為什麼寫到“江南採蓮”和“西洲曲”?寫這些有什麼作用?

《採蓮賦》:少男少女在荷塘那種純純的感情,自由自在的生活,是非常有趣而且美好的,然而作者卻在歎息:“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

明確:作者借描寫古代江南採蓮的熱鬧歡快,表現了對美好的自由自在的生活的嚮往和對黑暗現實的不滿。

《西洲曲》:一幅生氣盎然的少女採蓮圖,和風日麗,荷葉盈盈,荷花灼灼,採蓮的少女們在這般情景下不由得勾起對心上人如水的思念,這是一種多麼幸福的生活圖景啊!

作用:寫《西洲曲》是借寫採蓮女無期的別離之愁,抒寫心中無盡的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形成冷與熱、靜與動的強烈對比,寫出了一個知識分子內心的矛盾與衝突。

三、 總結

作者遊荷塘是起因於心裏“不寧靜”,寫“荷塘月色”是為了排遣內心的苦悶,想暫時忘卻憂愁,偷得片段的逍遙,然而蟬聲蛙聲又使作者“不寧靜”起來。作者自然而然地“忽然想起採蓮的事情來了”,但古代江南採蓮的歡快場面,卻只能想想而已,因而就更加重了內心的“不寧靜”。

文中所提及的《西洲曲》是作者與採蓮女的思想共鳴:同是滿腹的憂愁,同是置身蓮花荷香之中,同是借景消愁愁更愁。而採蓮女的愁與作者不同,採蓮女的愁是男女的離別之愁,而作者的愁是憂國憂民的國愁。

全文明寫了荷塘月色、江南採蓮、南國憂思,暗寫了一個擔憂着民族前途命運的愛國志士焦慮的心志,表現出一個民主戰士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全文風格委婉含蓄。

四、知識拓展

1.作者為什麼要選取“荷塘”與“月色”來抒情呢?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似流水。(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花間獨酌》)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月夜憶舍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望月懷遠》)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水調歌頭》)

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靜夜思》)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王昌齡《出塞詩》)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於史良《春山夜月》)

2.朱自清將清華園中一個普通的荷塘描繪的秀美靜謐,令人神往。這源於作者的想象力,試就“圓”這一圖形的某一特性入手,展開想象,説明一個人生道理。

【提示】人生就像一個圓,一個空心圓,需要用自己的生命去填滿它。─—只有通過奮鬥才會換來一個充實、圓滿的人生。

外表的圓滿並不能掩飾其內部的空虛。——外強中乾,“縱然生的好皮囊,腹內原來草莽”

能把自己的終點和起點聯起來的人是最幸福的——為人處世要善始善終

在事業的圓中,以目標為圓心,以努力為半徑,遠的大小總與半徑成正比。——努力與成功的關係。同樣一條直線,貪婪的人把它無限延伸,謙虛的人把它曲成一個圓。——贊謙虛鄙貪婪

五、 板書設計

“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文眼

“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感情基調

《採蓮賦》的翻譯:漂亮的少年、美貌的少女,心心相印採蓮去。首船頭來回轉,交杯頻遞笑把愛情傳。槳板輕搖水草緊絆,船頭微動浮萍才分開。姑娘身材多窈窕,白綢衫兒束細腰。情意綿綿難分割,戀戀不捨把頭回。春末夏初好季節啊,葉兒正嫩花兒才開。撩水逗樂笑微微,怕水珠濺身弄濕衣。忽然又覺船兒斜,急忙收起綾羅裙。